重庆农村生态建设问题

2024-07-08

重庆农村生态建设问题(精选10篇)

重庆农村生态建设问题 第1篇

关键词:农村环境,生态文明,污染,环境问题

2012 年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努力建设生态文明,它是关系到民族未来、人民福祉的长远大计。面对环境污染严重、资源日趋短缺的形势,必须树立生态文明理念,顺应自然、尊重自然,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到突出位置,强化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

一、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阐释

1、生态文明的概念

简言之,生态文明就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详细来看,生态文明就是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通过改造自然界的过程中不断克服负面效应,改善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建立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和谐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

2、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概念

2002 年召开的十五届六中全会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进行界定,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一目标不仅对我国未来农村发展描绘了蓝图,同时也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主要依据。农村生态文明的基本内涵就是在农村生产发展过程中实现农村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建立农村经济社会与自然的有机统一,建立农村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最终实现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农村环境的改善。

3、建设农村生态文明的重要性

首先,建设农村生态文明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农村生态文明的建设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通过建设农村生态文明,实现农村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农村环境的改善,真正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逐步活力;其次,建设农村生态文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支撑。通过建设农村生态文明,能够为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进而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重要支撑;再次,建设农村生态文明是实现“两个一百年”梦想的重要举措。党的十八大告诉我们,必须要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强化对农村生态环境的治理和保护,实现城乡的统筹发展,把农村基础设施纳入到公共财政范围,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改善农民生活条件,增加农民收入,真正为实现“两个一百年”梦想奠定重要的前提。

二、当前我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土地资源严重浪费

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农村的开发力度越来越大,造成了农村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首先,农村城镇化建设超出了农村的可承受能力。在过度开发中,很容易造成农村生态的破坏,过多的建设造成了大量土地资源的浪费;其次,农村资源受到严重破坏。农村的环境被破坏造成了土地资源的大量浪费,农村生态造成了严重影响。

2、农村生活垃圾污染严重

在我国农村,生活垃圾出了一部分作为肥料之外,大多数生活垃圾都被无组织的倾倒,村口、道路、农田都成了天然的垃圾场,很容易产生二次污染。虽然有些农村建立了垃圾箱和小型垃圾站,但是如果不能够及时清运,会产生硫化物等有害气体,造成农村空气的严重污染,在堆放腐败过程中还会产生大量的酸性和碱性有机污染物,并会将垃圾中的重金属溶解出来,重金属和病原微生物会造成地表水和地下水的严重污染,不仅不利于农村环境的改善,同时也严重影响了农民的身体健康。

3、农村乡镇企业污染严重

广大农村为了更早的脱贫致富,实现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积极引入不同类型的乡镇企业。乡镇企业在给农村带来经济收益的同时,造成了农村严重的污染。首先,空气污染严重。很多乡镇企业生产大都是以烧煤为主,再加上缺少相应污染净化设备,容易造成空气的污染;其次,水污染严重。水污染是乡镇企业造成的最为严重的一种污染,大多数乡镇企业技术水平较低、污染严重,大量的污水没有经过净化处理就直接排入河道,造成了农村水体的污染;再次,土地污染严重。很多乡镇企业的废水直接排入农田,有些是固体的废物直接堆放到农田,这样就降低了农田的肥力,造成了农业的严重污染。

三、改善我国农村生态环境的对策

1、加大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力度

针对当前农村出现了环境问题,加大宣传力度,强化农民对环境优化和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力图从自身做起,建设农村生态文明。首先,加强宣传,鼓励农民积极参与。村委会应该组织相关的宣传人员对农民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宣讲,充分利用各种媒体渠道,宣传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提高广大农民群众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支持力度,同时,要积极鼓励广大农民群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和决策,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强化对农民群众环境保护的教育。要组织相关的专家对农民群众进行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培训,把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系列标准和生产技术、生态环境保护基本知识作为农技培训、“绿色证书”培训的重要内容。必须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要因地制宜地设群众喜闻乐见的载体,对农民进行环境知识的宣传与教育,提高农民群众的认识;再次,鼓励农民参与到农村环境治理和环境保护上来。要估计农村群众参与到环境治理工作中,组织村民对村里的垃圾站、废水进行处理,真正使大家一条心,改善农村的生态环境,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奠定重要的前提基础。

2、强化对乡镇企业污染的有效监督和控制

首先,不断强化乡镇企业的技术革新。随着当前技术的深入发展,乡镇企业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引入先进的清洁技术,把乡镇企业给农村的污染降到最低,与此同时,乡镇企业还应该及时从本企业的实际出发,尽快开发、研制不同类型的污染防范技术,真正做到保护农村环境,确保生态有序运行;其次,对乡镇企业进行合理规划和布局。企业的发展,需要能源、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体系的支持,要求相对集中、连片发展,这样才能体现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设置乡镇企业工业小区可以从更大范围内的劳动力转移入手加速工业化进程,更快地为乡镇工业企业获取外部规模经济,以降低乡镇工业企业空间集聚对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等所需付出的代价;再次,加大对乡镇污染企业的处罚力度。要强化对乡镇污染企业的处罚力度,一旦发现有污染就应该及时上报,强化对乡镇企业的有效监督。

3、加快生态农村的建设步伐

首先,优化农村产业格局。从农村的产业格局发展的角度来看,应该注重两点,一方面因地制宜,另一方面注重合作。丰富农村的产业模式,通过第一产业和二三产业的相互促进,利用本地区的资源和劳动力优势,调整生态产业格局。在企业的吸引上严格把关,对进驻的企业进行污染评估,鼓励具有生态产业创新的企业进入农村;其次,加大生态农村建设力度。注重农村生态产业推广和宣传,融入到市场当中,实现农村特有的产供销一条龙服务,将产业化经营和市场营销手段相结合,提升生态产业环境下产品的市场占有份额,带动农村的产业化发展。鼓励农村发展生态旅游,进行农村生态资源整合,形成具有整体优势性的服务产业模式,充分的实现经济利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参考文献

[1]尹伟伦.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J].科技导报,2009(07).

[2]刘思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发展道路初探[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03).

[3]柯珍堂.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关系探讨[J].企业经济,2008(11).

[4]郑少尉.生态文明与环境立法的完善[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02).

[5]李翠竹.论生态文明村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1).

[6]周生贤.生态文明建设:环境保护工作的基础和灵魂[J].求是,2008(04).

[7]牛志明.新农村建设中的环境管理挑战及思路[J].世界环境,2008(01).

[8]王丽丽,张亚晶.政府在可持续农业发展中的生态责任[J].前沿,2007(09).

[9]李小勇.对搞好农村人居环境的思考[J].甘肃农业,2007(08).

重庆农村生态建设问题 第2篇

农业与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与生态恢复问题

摘要:阐述了我国农村环境污染的现状,提出农村环境污染防治对策,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建立良性农业生态环境,维护农村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作 者:王爱武    WANG Ai-wu  作者单位: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农学系,河南商丘,476000 期 刊:安徽农业科学  ISTICPKU  Journal:JOURNAL OF ANHUI AGRICULTURAL SCIENCES 年,卷(期):, 35(24) 分类号:X506 关键词:农村环境污染    现状    对策   

新农村建设中的生态环境问题探析 第3篇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生态环境问题;兴化市纪荀村

党的十八大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农村作为我国重要的社会区域和经济区域,尽管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经济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是也面临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影响到农业稳产增收、农民脱贫致富和农村现代化进程。兴化市纪荀村地处苏中地区,乡村经济发展相对较快,但是环境保护却滞后。文章拟通过对当前该村的生态环境问题及产生原因进行分析,进而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一、兴化市纪荀村概况

纪荀村隶属于兴化市茅山镇,是苏中新农村建设的“排头兵”,位居兴化市全面小康建设“十强村”之首。地处兴化、东台、姜堰三区(县)交汇中心,东接宁靖盐高速,西连茅山镇,横跨陈张公路两侧,兴姜河穿境而过,地理位置优越,水陆交通便捷,系兴化市星火工业园区所在地。全村总面积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618亩,人口3991人,总户数1283户,下辖26个村民小组。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体村民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勇于开拓,不甘落后。全村综合实力显著加强,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2014年,实现社会总产值12334万元,人均纯收入10286元。

二、兴化市纪荀村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

(一)耕地资源逐年减少。近年来,纪荀村新农村建设的加速促使越来越多的乡镇企业、工业园区在农村兴建,占用了大量的耕地,再加上化肥、农药的过量施用,耕地土壤的质量不断下降,使适合农作物生长,可用于耕种的土地持续减少,人均占有耕地资源逐年降低,人多地少的矛盾逐渐显现。目前纪荀村土地总面积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4618亩,占全村土地总面积的34.2%。据调查,2010-2014年间,纪荀村累计减少耕地304亩,年均减少76亩,年均递减率为1.54%。虽然减少量有所下降,但是逐年减少的趋势仍然无法得到有效控制。

(二)水资源面临危机。 “60年代饮用灌溉,70年代淘米洗菜,80年代水质变坏,现在是黑臭难耐”,这是纪荀村水环境变化的真实写照。工业废水是水域的重要污染源,具有量大、成分复杂、毒性大、不易净化、难处理等特点。有村民表示,村子西头和北头都有小河沟流经,不少工厂直接把污水排到沟里。“我们地下水被污染好多年了,村里的自来水颜色经常发黄”。更有村民发现,村里的小动物都变得越来越少。除了工业废水,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的农药、化肥由于利用率较低,只有30%-40%被农作物吸收,其余大部分随表土流入村庄的河流、湖泊,随之流失的氮、磷、钾营养元素,使水域受到富营养化污染的危害,从而致使水质恶化。另外,乡村生活污水未经处理而直接排入河道,生活垃圾被随意抛弃在河塘或低洼地的现象屡见不鲜,由此造成河道淤积,许多河段鱼虾基本绝迹,水生生物无法生长,而水花生等喜污染植物却生长茂盛。

(三)空气污染加剧。在纪荀村,空气污染是最为直接与严重的了,主要来自化工厂,汽车、发电厂等排放的一氧化碳和硫化氢,每年都有村民因接触污浊空气而染上呼吸器官或视觉器官的疾病。工业生产排放到大气中的污染物种类繁多,有烟尘、硫的氧化物、氮的氧化物、有机化合物等。有村民表示,每到晚上,总有小厂偷排废气,“味道大得很,夏天都不敢开窗”。另外,农作物秸秆利用极不合理,大部分在田间被直接焚烧,在产生大量二氧化碳的同时,也带来了大量烟尘,造成空气污染。尤其是在农忙时节,往往使得整个村庄烟雾弥漫,呛得人咳嗽。最后,汽车、摩托车等交通工具产生的尾气也是重要的污染物。特别是汽车,量大而集中,所排放的废气主要有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这些物质能直接侵袭人的呼吸器官,严重影响村庄的空气质量。

三、兴化市纪荀村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经济因素。首先,经济发展不足,农民收入偏低。一方面,农民在子女就学、医疗卫生、养老保障等各项支出方面,负担沉重,生活艰难。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往往会通过盲目开垦土地、毁山伐林等方式来改善经济状况,这种不顾后果的行为会在很大程度上加剧农村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另一方面,由于就业渠道较少,农业产出增长缓慢,农民便会想到通过发展工业经济来提高收入。和城市相比,农村投资环境不够理想,仅能依靠广阔的土地资源和较低的劳动力成本吸引外来投资。乡镇、私人企业等据此进入农村,在提高农民收入的同时带来了严重的工业污染。其次,纪荀村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在农业方面,农民不合理的开荒造田、围湖造田等行为,破坏了植被和水循环系统,使森林和草地防风固沙、防止水土流失、涵养水源的功能减弱。在农作物耕种过程中,由于农民的文化素质水平普遍较低,只知道化肥和农药的使用可以增产增效,却不知道长期大量使用这些化学品会造成土壤肥力下降、水体污染,最终降低粮食产量。在工业方面,纪荀村有一些乡镇企业是高能耗、高污染的印染厂、造纸厂、金属冶炼厂等,设备简陋,技术落后,缺少“三废”处理设施,污染物直接被排入到河流、空气和土壤中,再加上县级环境管理部门对于它们的监管力度较弱,在企业利润的驱动下,绝大多数乡镇企业无视环境污染问题,大肆从事生产活动。

(二)政治因素。在农村经济社会结构转型过程中,由于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存在,政府环境管理行为不当等政治因素的影响,纪荀村生态环境状况难以改观,农业和农村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面临一系列的困难和问题。

由于我国特殊的国情,城乡长期以来存在着二元化的社会结构,使得农村和城市发展极不平衡,城乡差距过大,这种差距不只表现在经济发展上,还表现在文化、政治、法律、环境等方面。多年来,国家政策倾向于城市发展,环境保护资源大多用于城市,农村的环境保护受到忽视。和兴化市相比,纪荀村基层环保机构不健全,环境保护基础设施缺乏,环保投入资金不够。

在环境管理方面,政府的行为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在立法上,农村环境保护法律体系不健全。随着纪荀村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更加复杂,现有的环境法律法规,不能满足实际需求,可操作性不强。第二,在执法上,政府的执法力度不够,人治重于法治。地方政府片面强调经济的发展,对带来巨大经济效益但却污染严重的企业偏袒倚重,放任自流,甚至以权压法,干扰环保部门的正常执法。第三,不合理的绩效考核机制。一些官员只重视经济增长等这些对自己政绩有着实实在在帮助的事情,而对于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却有意无意地忽略。

(三)社会因素。第一,人口增长过快,对环境造成沉重的负荷。一方面,人均占有耕地面积逐年减少。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基地,人均占有耕地面积的减少必然会引起粮食问题。为了保证粮食的充分供应,农民通过围湖造田、砍伐树林等手段来增加耕地面积,提高粮食总产量,但却由此造成土地沙化,破坏了生态系统的平衡。另一方面,生活垃圾持续增加。其中许多成分危害大、难降解,依靠传统的方式根本无法处理,加之垃圾收集和处理系统不完善,越来越多的生活垃圾直接排出。很多垃圾长年累月堆积在公路边、河道两侧,既破坏土壤结构,又污染水体。第二,农民受教育的程度较低,生态意识淡薄。大多数农民只有小学或者初中学历,有些甚至没有接受过教育,文化素质普遍不高,对于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危害认识不足,因而很难在思想上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在农业生产上,为了获取最大的产出,大量使用农药、化肥、地膜等农用化学产品;在日常生活上,生活垃圾露天堆放、生活污水随意排放,使农村居民居住点的生活环境严重恶化。淡漠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不利于新农村的建设。

四、解决兴化市纪荀村新农村建设中的生态环境问题的对策

(一)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环保意识。保护农村生态环境需要千家万户的参与,而农民的参与有赖于农民环保意识的提高。“农民环保意识的提高,一方面能够使其清醒地认识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增强其对自身污染或破坏环境行为的自我约束;另一方面,也是实现农民参与环境决策的重要思想前提”。首先,在学校教育中,通过对学生进行环保知识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普及,使得年轻一代的思想中牢固树立环境保护的观念。其次,政府或者村委会定期组织农民亲自参与到环境保护的实践中来,切身体会在生产生活中自发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自觉形成良好的环保意识。最后,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介进行环境法制和知识的宣传,使广大民众明确自己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责任、权利和义务,树立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观念。

(二)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加快推进现代化农业建设。针对纪荀村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必须一改往日的粗放型农业生产方式,走生态农业的发展道路。首先,制定一个比较系统的农业建设规划。要始终坚持农业生产的洁净化,以农业废弃物的再利用为原则,形成一套极具生态效益的农业建设规划,实现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相协调。其次,探索高效的生产方式。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改进喷药的器械,降低农药的散失和残留,多使用有机肥料,减少工业肥料对水体、土壤和农产品的污染。最后,将农业生产中的废弃物转化为有用的产品,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比如搞养殖的时候将禽畜的粪便作为农田、果园等的有机肥料,或者是利用沼气发电等。总之,要根据纪荀村的实际情况,用最少的投入实现最大的收益,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少的农业生产路子。

(三)完善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当前,我国农村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对于环境保护,很多时候仅仅是停留在喊口号的阶段,缺乏专门的法律法规对农村环境问题进行从预防到治理的有效约束。目前在纪荀村,很多个人和单位对《环境保护法》的重视程度不够,法律的威严和威慑力得不到充分体现,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因此,在我国现有的《环境保护法》中,应当再多增加一些关于农村环境污染防治的条款,适当提高环境违法的惩罚力度。另外,在数量有限的涉及农村环境保护的各类法规和规章中,有一些并没有充分考虑到农村的具体适用情况。这就需要我们在未来的立法中不断弥补和完善相关的立法空白,制定出一系列真正适合农村现实情况的易操作的高效法律法规。

参考文献:

[1]李书舒,陈锐. 农村环境治理关键问题分析[J]. 生态经济,2012,(6).

[2] 孙卫鏐. 试论新农村建设的环境保护[J]. 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3).

新时期农村建设的生态伦理问题浅析 第4篇

一、农村生态伦理建设的重要性

自改革以来, 我国的经济得以快速的发展, 但在经济快速的发展同时, 忽视了许多重要的因素, 出现了如生态失衡、资源告罄等一系列问题, 使得发展陷入困境。在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要构建人—自然—社会的和谐, 尊重生命和自然界, 要把人与自然的关系纳入伦理的范畴。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因此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将是整个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现今单一的追求改建与发展而忽视生态文明的建设是不可取的, 必须保护好农村的生态资源和环境, 并以此作为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只有这样才能构建更加和谐、健全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反之还是一味的发展和改建的话将会给自然带来巨大的影响, 也必将影响和谐社会的建设和阻碍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农村的人口达9亿之多, 占有我国绝大部分人数的总量。生态意识对于农民而言是相当的淡薄, 甚至何为生态并不是很了解。所以, 提高农民的生态意识, 为农村生态伦理建设是相当有必要的。

现在出现了一种现象就是农村工业的兴起, 由于开发商往往更注重经济的利益, 而农村的农民对法治和生态意识很淡薄, 所以农村环境问题将会越来越严重, 污染也将会影响和改变人类往后的生活方式和带来不可预计的危害。因此, 生态伦理建设在农村是迫切需要加大力度。

二、新时期农村建设中出现的生态伦理问题及影响

在现在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过程中, 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改变, 由其信息化的时代到来, 社会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城镇的规模也得到了不断的扩展, 农村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社会文明也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但是, 这些取得的成果大多都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农村的生态环境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对农村居民的生活和身心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影响着农村的经济发展。农村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 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必将受到生态环境的影响, 也将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前景, 影响农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

1. 生活垃圾污染

在现在的农村地区可以随地看到大量的垃圾成堆, 政府部门也并没有相关的处理措施, 每经过时都会发出腐烂的臭味, 更重要的是那些垃圾很多都是不易分解的或是对土壤有毒性物质, 如聚乙烯、聚氯乙烯塑料薄膜。农膜残留量增加, 水分渗透量就减少, 土壤含水量下降, 削弱了耕地的抗旱能力, 残膜在土壤中破坏了农田的生态环境, 形成阻隔层阻碍作物对营养和水分的吸收, 农膜中添加剂影响土壤, 也将统破坏农田的有机结构和种植物的不良生长。

2. 家禽粪便污染

在农村地区, 几乎每家都养着许多的家禽。农村居民都习惯了传统的生活方式, 对于家禽产生的粪便都是随意处理的, 甚至直接与家庭的生活垃圾一起打包丢入河流造成污染。有些居民甚至不及时地处理, 这将很容易引发细菌滋生和传播。

3. 化肥、农药的污染

无节制的使用化肥会使土壤退化, 现在大部分的化肥都含有很高浓度的氮元素, 氮素化肥相比其他化肥而言污染更严重, 氮素过多也是对自然环境的威胁。氮素进入地下后会造成造成水体富营养化, 影响土壤的有机质和农村居民的正常饮用水。

4. 工业污染

看看现今的农村不难发现, 许多的地方为了提升经济的发展, 都开始建立了工厂和工业园。打着发展经济的口号而不顾生态环境的建设, 并且政府对环境监控的措施相对松弛和农村居民对环境意识的淡薄, 造成现在农村许多地方也经常性的飘着各种有害物质, 使得附近的居民生活受到极大的影响。

三、新时期农村生态伦理建设

生态伦理建设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要求, 是建立一种人类遵守生态道德的体系, 是人类保护生态环境的一种价值观体现。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改建过程中, 出现了许多有关生态环境的问题, 为了建立更加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来改变现状, 提高生态文明建设。

1. 提升农民生态伦理意识

“意识是行为的先导, 人们的一切行为和活动都是在一定意识指导下行动的。”农民生态伦理建设首先要提升农民生态伦理意识, 要在思想上让广大的农民有足够的认识。我们现今面临的生态伦理问题, 就是因人类对自然不正常的行为所造成的。所以, 提升农民的生态伦理意识, 才能让农民以主人公的角色保护生态环境, 才能实现农村生态的平衡, 才能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新农村。从现在的实际情况来看, 大多数的农村居民只是一味的以传统的生活方式生活和只考虑经济的利益。要从过去的注重工业的发展向现实的生态环境保护的转变, 从粗放型农业向集约型农业的转变, 传统型农业向生态型农业的转变。总言之, 需要农民从传统伦理观念向生态伦理观念转变, 提升农民的生态伦理意识和生态伦理建设的行动力。

2. 增强农村生态伦理教育

意识的提高仅仅是观念上的改变和行为发生变化, 生态伦理建设需要正确的指导方法, 因此, 要增强农村生态伦理的教育。教育是提升生态伦理意识一种重要途径。意识的发展需通过教育的手段来获得和提高, 加强农民的生态伦理教育, 可以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带来巨大的作用。要积极发展各种科学知识的普及, 更重要的一点是一切要从实际出发, 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编写相应的书籍以及科学知识的传授。信息化时代的今天, 可以增加更多的教育方式来满足更多的农民, 用信息化知识来武装农民, 甚至采用信息化技术来丰富农村生态伦理的建设。

3. 建设农村生态伦理机构、完善农村生态伦理建设相关设施

农村生态伦理建设不仅需要农民意识的提高和教育的培养, 政府作为执政部门更要发挥其作用。政府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领导者和带头人, 必须树立正确的生态伦理意识, 不应以牺牲生态环境来换取短暂的经济利益。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参与者, 应以主人翁的身份积极配合政府出台的正确的举措。

一切的生态伦理建设都离不开相关的设施作为支配, 只有“软件”与“硬件”相结合才能发挥更大的效果, 尤其是要运用好现代化的设施。

4. 建立、健全农村生态环境的相关法律

农村生态环境的相关法律法规在我国还并不算是很健全, 也不是很明确。这也是我国农村生态环境立法的缺失, 在生态方面, 出台较早的《环境保护法》“只重视对城市环境和重点污染地区的保护, 处罚工业对城市环境所造成的污染。”[ 4 ]我国其他有关生态环境的法律法规也不是很健全, 而针对农村的就更加的少。因此, 迫切需要建立一套健全的法律法规来约束。应结合农村的实际修改以往有关农村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 做到“责权清晰、有法可依, 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5], 防止农村生态环境遭到进一步的恶化。

参考文献

[1]王周.农村生态伦理建设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 2003.

[2]刘青松.农村环境保护[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3.

[3]贺新春.黄梅珍.新农村视野下的农民生态伦理思考[J].成人教育, 2009, (1) .

[4」刘颖杰.我国农村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的法律问题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 2011.

重庆农村生态建设问题 第5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题目:浅析生态文明建设中农村环境

保护问题及对策

学院:信息管理与科学学院

专业:管理科学与工程

姓名:

学号:

浅析生态文明建设中农村环境保护问题及对策

摘要:我国村环境污染逐步加剧,生态破坏日益严重,农业环境受到严重冲击,农民利益受到极大伤害。因此,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

国的必然要求。本文通过介绍我国农村当前所面临的六大环境问题,分析出其产

生的主要根源在于村传统的生活生产方式和粗放的经济发展模式,城市污染的转

移等因素。并对此,提出晚上政策法律体系,发展生态农业,保障农民公平环境

权益,提高农民环保意识等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农村环境保护,面源污染,生态农业,城乡公平,生态文明建设

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强调: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但是我国农村经济建设在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的同时,农村环境污染却逐步加剧,生态破坏日益严重,农业环境受到严重冲击,农民利益受到极大伤害。因此,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然要求。

一、我国农村环境现状及问题

2011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对2011年农村环境状况作了如下描述:“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农业产业化、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和农业污染物排放量大,农村环境形势严峻。突出表现为部分地区农村生活污染加剧,畜禽养殖污染严重,工业和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

近年来我国农村环境总体状况不容乐观,且有持续恶化的趋势。具体而言,农村环境问题有如下几种[1]:

(一)农村饮用水仍存在安全隐患。全国仍有3亿多农村人口饮水达不到安全标准,其中因污染造成饮用水不安全人口达9000多万人。有相当比例的农村饮用水源地没有得

到有效保护,污染治理不力。监测监管能力薄弱

(二)农村生活污染加剧。据测算,全国农村每年产生生活垃圾约2.8亿吨,生活污水约90多亿吨。生活污水和垃圾随意倾倒、随地丢放、随意排放。

(三)面源污染日益突出。我国是世界上化肥、农药使用量最大的国家。据统计。我国化肥和农药年施用量分别达4700万吨和130多万吨,而利用率仅为30%左右,流失的化肥和农药造成了地表水富营养化和地下水污染。

(四)畜禽养殖污染日益加重。畜禽粪便年产生量达27亿吨,80%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没有污染治理设施。

(五)农村工矿污染突出。乡镇企业布局分散,工艺落后,绝大部分没有污染治理设施。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城市工业污染“上山下乡”现象加剧。全国因城市和工业固体废弃物堆存而被占用和毁损的农田面积已超过200万亩。

(六)农村生态破坏严重。目前我国农村还存在大量掠夺式的采石开矿、挖河取沙、毁田取士、陡坡垦殖、围湖造田、毁林开荒等行为,很多生态系统功能遭到严重损害。

总之,当前我国农村环境面临着点污染与面污染、生活污染与工业污染、新污染与旧污染并存的困境。严峻的环境污染不断考验着农村环境的承受能力,同时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然要求。

二、我国的农村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首先,落后的农村生产生活方式是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的普遍原因。

从农村目前的污染状况来看,生态环境恶化的普遍性原因是目前农村生产生活方式落后。我国农业生产大部分依靠化肥、农药、地膜,采用传统的耕作方式,而化肥农药的流失量惊人。一些地方氮肥的利用率在20%-50%,磷肥的利用率在10%-30%,氮、磷的利用率太低,化肥流失加剧了湖泊和海洋等水体的富营养化,造成了地下水和蔬菜中硝态氮含量超标,影响了土壤自净能力农药利用率平均只有施用量的,比发达国家要低,农药大部分进入了水体和土壤中,使自然环境遭到不同程度的污染,破坏了生态平衡,威胁着生物多样性。据浙江省环保局的调查,浙江省被调查区地膜平均残留量为3.78吨/平方千米,造成减产损失高达产值的1/5左右。农药、化肥和地膜中的相当一部分流失在环境中成为污染物,造成严重的面源污染,农药甚至残留在农产品中,直接危害着人民的身体健康,因农药残留引起的急性食物中毒时有发生,而慢性中毒可触发多种慢性疾病,包括癌症、生殖和神经疾病、以及干扰内分泌系统等。然而,有关环境和生态保护方面的理念未能很好地融入土地整治中,主要表现在:(1)对生态自然环境方面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考虑较少,有关环境、生态保护的资金投入不足。(2)现有规划中,对环境保护的理解局限于减少水土流失、防风固沙等自然环境因子方面,忽略了对自然景观、人文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

[2]

其次,城市污染的转移仍是造成农村环境恶化的罪魁祸首之一。

国家环境保护部副部长潘岳曾撰文指出:中国农民为经济现代化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他们却愈来愈被排挤在现代化的成果之外。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20世纪80年代1.8:1,扩大到90年代的2.5:1,2003年更达到3.2:1。拿环境来说,中国污染防治投资几乎全部投到工业和城市,农村环保设施几乎为零。城市环境的改善以牺牲农村环境为代价,通过截污,城区水质改善了,农村水质却恶化了;通过转二产促三产,城区空气质量改善了,近郊污染却加重了通过简单填埋生活垃圾,城区面貌改善了,城乡结合部的垃圾二次污染却加重了。农村在为城市装满“米袋子”、“菜篮子”的同时,出现了地力衰竭、生态退化和农业面源污染。[3]

农村污染问题涉及家家户户,且主要为面源污染,量大面广,同时,负责管理的责任主体不明确,在治理方法和运作模式上也较之城区和工业污染难度更大,投入资金治理效果较城市和工业污染治理效果相比很不明显,投资回报率很低,所以农村的面源环境污染问题被“边缘化”。与弱势产业的农业和弱势群体的农民一样,农村环境问题也处于某种弱势。同时,工业污染与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造成了局部农村环境日趋恶化。随着全民环境意识的提高,外地较大城市以及本地市区内的污染企业越来越难以生存。一方面是政府部门的管制越来越严格,另一方面又要面对周围市民的不断投诉抗议,再加上市区内企业所占有土地的超高价格,企业向农村搬迁成为理所当然的选择。而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居民所产生的人均超过农村数倍的废物最终的流向也是农村,造成了从城市边缘向农村纵深发展的污染带。

三、关于我国农村环境保护的对策与建议

农村环境保护是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寻找农村环境污染的解决对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农村环境的保护和建设,不仅关系到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实现,而且也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繁荣与稳定。因此,实现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必须做到农村经济建设、生态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发展,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为达到这一目的,应采取必要的措施保护农村生态环境。

(一)完善我国农村环境保护的相关政策和法律体系。

当下我国农村环境治理的这种主要依靠政策推动、相关法律呈“粗放状态”的治理模式是不足以应对不断恶化的农村环境的,同时也不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对此,一方面,应该对现有农村环境保护相关政策进行梳理,提升相关政策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现有农村环境保护相关政策数量众多,且不断有新的相关政策出台,这就迫切要求相关部门对这些政策进行梳理,对交叉内容进行协调,对于不符合农村环境现状的旧政策及时进行清理。另一方面,要完善农村环境保护相关法律的体系建设。就整体而言,我国农村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很不完善,当前不少学者提出我国应出台一部专门性的《农村环境保护法》,并以此为基点,根据农村环境的自身特点,制定配套的法规。这对于农村环境保护法律体系的构建是大有裨益的,也可以从根本上改变农村环境保护相关法律依附于城市环境保护相关法律的弱势地位。此外,相关法律的制定应该建立在对农村环境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如此才能提高法律的针对性与实际操作性。[4]

(二)发展生态农业,推进农业集约化经营。[5]

推广现代生态农业可以促进农业持续发展,保证食品安全,增加农民收入。生态农业一生态学原理为基础,以农业可持续发展为核心,促进生态与经济的平衡与发展,将农业安全与人类健康列为首位,是现代农业技术集成的产业化经营体系,是多资源利用的生产体系。生态农业的特点决定了它在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中发挥重要作用。

农业集约化经营,就是在一定的土地面积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技术措施和老房东李,精耕细作,努力从单位土地面积上产出较多的农产品,进而达到不断提高土地生产率和 劳动生产率的目的。实行农业集约化经营,可以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三)充分尊重并保障农民的环境权益,使城乡公平协调发展。

地方政府应当充分重视农村居民的环境权益,重视农村的环境问题,在对政府城市环境质量考核时,也要考核辖区内的农村环境质量,把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个组成部分,成为政府的重要工作目标之一。政府应当调整资源配置,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从环境保护基础设施以及生态农业建设方面加大农村的环境保护投入。让农村居民要认识到自己拥有公平的环境权益,认识到目前农村环境问题的严重性;让城市居民认识到保护农村环境是与城市利益息息相关的。

四、结论

农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制约着我国农业的持续发展,极大地伤害了亿万农民的利益。农村环境日益恶化的主要根源在于:农村传统的生活生产方式和粗放的经济发展模式,城市污染的转移等因素。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

点,必须完善我国农村环境保护的相关政策和法律体系;同时发展生态农业,推进农业集约化经营;充分尊重并保障农民的环境权益,使城乡公平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侠,顾聪明,宋友坤等.浅谈我国农村环保法制建设[J].江苏环境科技,2007,20(z1):120-122.DOI:10.3969/j.issn.1674-4829.2007.z1.045.[2] 刘展鹏,郭海军,王青梅等.环境保护在土地整理中的哲学思考[J].水利科技与经济,2006,12(1

2):849-851.DOI:10.3969/j.issn.1006-7175.2006.12.025.[3]潘岳:环境保护与社会公平.人民网首页>环保>环境观察,2004-10-28.[4] 林云飞.论生态文明建设中农村环境保护的问题与对策——基于政策与法律对比分析的视角

探析现代化农村生态环境建设问题 第6篇

1 现代化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不断推进, 农民的生活方式与精神面貌均有一定的改变, 但随之而来的是水污染、土壤污染等生态环境破坏问题的出现, 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现代化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步伐, 主要表现如下。

1.1 农村周边生活环境污染逐渐加剧

农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导致生活垃圾日渐增多, 洗衣粉中的磷、塑料垃圾等被随意丢弃, 且生活污水的排放量也较多, 均对农村生活环境造成极为恶劣的影响。大部分农民并无环保意识, 并没有及时处理固体垃圾, 增加了细菌传染、爆发疾病风险, 导致生态环境恶化, 再加上大量生活污水排放到河流湖泊后超出水体自净能力, 对河流造成污染。

1.2 农村面源污染极为严重

农村面源污染日渐严重, 且具有随机性、分散性、不确定性以及难检测性等特征, 主要表现在如下三方面: (1) 农民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化肥使用过度, 残留物极易渗入到河流与地下水中, 且养殖家禽的养殖户将未经处理的粪便、粪水直接排放出去; (2) 农村大棚中所用的薄膜碎片残留在土地中, 加速了对土壤结构的破坏,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的发展; (3) 农村小作坊与小企业较多, 出于节约成本考虑, 随意排放固体垃圾与废气, 再加上土地沙化现象严重, 空气质量受到严重影响。

2 现代化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2.1 农村环保意识薄弱

大部分乡镇政府缺乏对农村发展导向的规划, 各个农村大多以各自建设为主, 且因缺乏环保意识, 在农村农业发展过程中依然沿用以往对资源的被动式开发与利用模式, 过度追求发展, 从而忽略了环境保护。

2.2 缺乏合理的生态保护规划

新农村规划建设过程中并未制定较为合理的发展规划, 这就使得建设目标具有一定的片面性与盲目性, 再加上相关配置的失当、布局欠合理, 导致土地资源浪费现象明显。除此之外, 农村未有丰富的后备资源, 可开发用地较少, 增加了生态破坏风险。

2.3 不合理的利用自然资源

生态环境的好坏与人们对自然的开发程度紧密相关, 但随着农业生产规模与乡镇企业发展规模的不断扩大, 农村资源配置缺乏合理性, 进而导致人们对自然资源的利用与消耗较多, 加剧了生态环境污染。

2.4 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欠发达

农村生产与发展离不开对基础设施建设的依赖, 但由于环保基础设施相对滞后, 且农村资金缺少, 又阻碍了农村环保基础设施的建设速度, 这与快速发展的农村经济是不相适应的, 因而并不能对生态环境进行有效的保护。

3 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的相关对策

3.1 强化农村生态环境管理

当地政府应认识到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进而从农村的实际布局特点与农户情况出发, 规划出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相符合的措施。首先应加大环保资金投入, 最好水源与生态环境薄弱地带的保护;其次发挥市场调节作用, 通过农民个体与集体集资方式组建长效环保机制, 处理好生态环保与农业发展的关系, 并最好政策支持与引导。

3.2 做好农村水资源生态保护

水资源作为农业生产的关键, 部分经济基础薄弱的地区较难承受节水灌溉工程的资金投入, 因而应致力于农户收入的提高, 强化其节水意识, 并针对新工艺与新技术向农户进行推广;做好灌溉工程产权与相应的推广工作, 将节水灌溉技术落实到位;最后应加强对干旱地区的关注力度, 政府应为节水灌溉工程做好经济支撑, 并完善对地下水使用的监管制度, 除此之外, 针对化肥与农药对水资源造成的污染情况, 鼓励农户实现细碎化经营, 科学规范农药与化肥的使用方法, 为保护农村的水生态环境扫清路障。

3.3 做好农村综合生物物质资源的利用

政府针对农村综合生物物质利用率低的现象, 应帮助农民做好家禽牲畜粪便、秸秆等资源的循环利用, 对当地资源与可再生能源进行合理利用, 进而促使农产品产业链延长;农户在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中, 也应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 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 认识到地表水净化与消毒工作的重要性, 完成对废弃生物物质能源的提炼, 实现对能源与资源的循环利用。

4 结语

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息息相关, 只有充分重视对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 在农村生产与发展过程中将农民生活与农村发展二者相结合, 并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 在根本上解决农村的水污染、固体污染以及空气污染等问题, 才有利于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田春艳, 吴佩芬.现代化视阈下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探析[J].农业经济, 2015, 2 (10) :86-88.

[2]杨平.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科技创业月刊, 2010, 11 (01) :14-15+19.

浅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问题 第7篇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目标,在这一目标下,建设村容整洁、环境优美,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的新农村成为了农村建设成果的最直观体现。而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改善当前农村的生态环境。那么,当前农村生态环境主要存在哪些问题呢?

(一)环境卫生较差。

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农村居民的环境卫生意识并不同步,主要是垃圾污染和生活污水的污染。垃圾污染主要表现在垃圾的随意丢弃和垃圾的长期堆积不能及时清理;而污水污染主要是污水的随意排放,基本上没有处理污水的设施。

(二)饮用水安全问题日益凸显

水是广大农村居民生活的必需资源,但是从现阶段来看,水资源的日益短缺和枯竭成为制约农村安定发展的一大因素;同时,部分微小污染企业的乱排乱放使地下水水质变化很大,部分地区饮用水不达标,导致居民饮水困难,这些都严重威胁居民的健康。

(三)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污染问题不容忽视

很多农户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为了追求高产的目标,往往大量使用化肥、农药,从而造成农作物和土壤的污染,严重影响农产品的质量;另外,每到夏收、秋收季节,很多农户为了方便自己生产,往往随意倾倒、焚烧农作物秸秆,从而造成大气污染。

(四)畜禽养殖和水产养殖造成的污染。

为了家庭的增产增收,家庭副业在当前农村发展很快。很多农户都进行畜禽和水产的养殖产业,如养鸡、养猪、养鱼……这些产业的发展在给农民增产增收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问题,如到了夏季,畜禽的粪便随意堆放,导致恶臭蔓延,严重影响到广大居民的生产和生活。

(五)整个生态体系受破坏严重。

很长一段时间来,由于缺乏经济长远发展规划,很多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过于看重眼前利益,从而导致一系列问题的出现,例如通过破坏森林资源,扩大农业种植面积,导致森林资源数量下降,水土流失严重,个别地区甚至出现了土地“沙化”的趋势,而环境的恶化使整个地区的生态系统稳定性越来越弱,生物的多样性受到威胁,个别物种面临消失的危险。

这些环境问题的存在,影响着农村的进一步发展,不符合我国国经济发展的可持续发展在战略。因此,关于农村的生态环境问题必须引起各级、各部门的重视,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打下良好基础。那么,针对当前农村生态环境的问题,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来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呢?

(一)要加强对农村生态安全和环保教育。

各级、各部门要把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纳入各级社会发展规划及年度计划,牢固树立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就是保护农村生产力,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就是发展农村生产力的思想。要把环境与健康意识紧密联系在一起,帮助农村居民了解农村环境存在的问题、发展趋势及其危害,唤起全社会的生态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增强广大农民的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加大对农村环境保护投入,建立农村环保新机制。

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离不开国家和地方政府在资金、技术上的投入,要大力发展环保型的技术,并努力推广。如实施的农村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农村沼气建设、小城镇生活污染治理设施等项目对农村环境污染治理起到了示范和推动作用。建议进一步加大项目和资金投入力度,加快“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实施,重点开展一批农村环保工程建设,搞好农村饮水工程,保护饮用水源,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同时,要按照城市反哺农村的思路,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农村环保投入机制、引导机制,吸引社会资金投向环境保护,力争调动整个社会的力量改善农村的生态环境。

(三)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监管能力,建立健全农村环境管理体系。

很多时候,一些农村环境恶化的问题的出现,与我们的监管与指导不够及时有一定关系。因此监管非常重要。要构建农村生态环境监测和安全预警系统,建立和完善生态监测网络,加强对土壤、水环境、农产品安全等监控,开展减轻面源污染的科学研究和完善有关技术支撑。整合部门资源,建立由环保、农业、林业、水利、国土、建设、市政、卫生等部门分工合作的协调机制。

(四)加强对小城镇生活污染治理的全面指导。

小城镇生活污染整治既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又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因此要根据小城镇污染的实际情况,全面加强对农村环保政策和技术上的指导,研究污染防治对策;并尽快制定出台小城镇生活污染治理的标准,推荐一批符合小城镇实际的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技术,确保小城镇生活污染治理项目的实施是:建得起、运行费用低、便于管理、处理效果好的先进而又实用环境保护工程。

(五)加快农村环保法规和政策建设,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

制定畜禽和水产养殖污染控制,面源污染防治,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的标准和管理规章,加快推进《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条例》的立法进程。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制定新的环保政策与相关要求,包括制定有机肥生产、使用,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等方面的激励政策。

重庆农村生态建设问题 第8篇

1 重庆市农村饮用水源地污染现状

从当前重庆市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的污染现状来看, 主要以面源污染和水土流失为主, 对于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可想而知且不容忽视, 尤其是近些年重庆市农村经济建设更使得农村居民生活用水和生活垃圾成为了饮用水水源地的重大污染源。具体如下。

1.1 面源污染和水土流失

当前, 位于水库的饮用水汇水面范围内通常广泛分布着大量的农田, 为了满足农户的种植需要, 农业生产过程中势必需要应用大量的化肥和农药, 如此也就致使很大一部分化肥和农药无法被农作物全部吸收, 在溶于地表之后附着在土壤颗粒当中, 伴随着流失的水土进入到水库, 使水质被污染。

据诸多相关研究结果显示, 我国重庆市农村地区的水土流失现象位于全国首列, 不完全统计得出相关数据, 表明重庆市水土流失面积近4×104km3, 占据着整个重庆市全部面积的近40%, 土壤侵蚀模数巨大, 2010年之后的平均年侵蚀量已超过1×108t[2]。如此一来, 每年所流失的大量水土和泥沙直接流入到水库当中, 不仅严重影响了水库的淤积, 更导致水库水体浊度的提升。

1.2 居民生活用水污染

重庆市作为我国直辖市, 近些年来经济发展态势迅猛, 尤其是伴随着城市化发展进程的深入, 重庆市农村人口的人均生活用水量正在逐渐上涨, 据相关统计显示该指标值为53L·d-1, 而我国全国的人均生活用水量指标为94L·d-1[3]。由此可见重庆市农村的人均生活用水量已经占据了全国的一半。受此影响, 加之污水排放系数的增加与污水收集率的难随其后, 导致重庆市农村居民生活用水的很大一部分并未能够得到及时并妥善的处理, 居民生活用水大量应用, 包括旱厕、菜园的浇灌以及洗涤的倾覆等等均未能被有效处理, 进入到水库当中也就会因大量有机物、致病源菌、无机盐类和寄生虫卵等共同作用下生成腐败物质而影响到水质。

1.3 居民生活垃圾污染

同居民生活用水量一样, 重庆市农村地区的居民生活垃圾产量也在近些年不断增加, 并且垃圾产量的年均增长速度更为惊人。而相对来说, 重庆市农村垃圾处理质量并不高, 大部分居民为了便利, 直接将生活垃圾倾倒在水库当中或者附近的山坡上, 对于水库质量的影响也就可想而知, 不仅影响了水库的水质, 更会因垃圾的倾覆与堆积影响水库周边环境的美观性。一旦降雨, 则在雨水的冲刷作用下, 各种垃圾便可能流入到水库当中, 水库的高锰酸盐指数也就会受到生活垃圾滤液的影响而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

2 重庆市农村饮用水源地水生态修复措施

自2010年开始, 重庆市为了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 着重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环境, 开始将农村饮用水源地水生态修复建设工程纳入到了市政工程领域, 在近些年的大力实践作用下, 重庆市农村饮用水源地水生态修复已经取得了较为良好的进展[4]。对于饮用水源地水生态的修复, 需要根据不同的区域从不同的方位进行修复, 原则上应当采取多种植物相互组合的模式进行修复, 主要修复模式包括水源涵养保护、污染的综合防治以及对生态景观的保护。

2.1 水源涵养保护

当前, 重庆市农村饮用水源地均为水库, 对于水库的保护则应当根据污染的实际程度进行衡量。对于相对较轻的水库污染, 应当将重点倾向于对饮用水水量的保护, 尤其是要重视水库周边立体结构的保护, 应当营造乔灌草相结合的立体化生态格局, 切实发挥出绿色植被对于水源地水生态的涵养目的, 最大程度防止水土流失, 切实改善水文状况, 使重庆农村水源地水生态区水分的良性循环。对于乔木的选择也要不拘一格, 结合重庆市农村的气候特征与地理状况来看, 可选择水杉与马尾松等, 配以黄荆、构骨等灌木和麦冬、扁竹根等草本, 以确保植被的存活与生长率, 为水源涵养保护的持续性护航。

2.2 污染的综合防治

对于污染情况较重的水源地, 水生态修复工作的重点应当放在对已造成的污染的综合防治层面, 一方面, 在水源地上流区域构建生态沟和渗滤沟, 以有效拦截污水以及污染物;中段地区铺设陆生乔灌草植被带, 对有害的离子进行吸收和净化, 维护生态多样化的同时打造水生态区域的美观性;水体下部可构建自然湿地, 通过物理作用隔阻各类污染源, 使水土能够最大限度吸收营养盐, 以有效控制水体污染[5]。另一方面, 可在水体上部建设乔灌挂网阻拦各类污染源, 中部建设带刺植物带以防止人畜干扰对水体造成污染。

2.3 保护生态景观

对于生态景观的保护, 也应当根据污染程度决定保护措施, 原则上应当以恢复饮用水源水库的生态景观为主。对此, 通常情况下应当在水体上游段构建乔灌草相结合的立体化生态结构;中部区域应当强调生态、亲水的植物景观带构建;下部近水区域则应当用浮水植物对浅水区进行覆盖。若有必要, 可根据水库的实际情况执行退耕换进政策并给予农户以应有的补偿, 以为构建良性循环的水生态打下良好的基础。

3 结语

综上所述, 近些年来, 重庆市农村饮用水源地水生态修复实践已经成为了热门研究课题, 关于水生态修复的重要性自然无须赘述, 虽然已于近些年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但改善水源地水生态以确保农村居民的饮用水安全实为和谐社会视域下的重要建设项目, 因此依然需要相关部门进一步深化对此课题的研究。

摘要:在社会经济迅猛发展的新时期, 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被赋予了越来越高的关注, 农村饮用水源地作为农村水资源的源头, 加大开发力度具有特定的必要性, 但水源地的开发势必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 做好饮用水源地水生态修复工作也就成为了确保水源地水质量乃至于当地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举措。就重庆市农村饮用水源地开发建设现状来看, 大体可分为几大部分即城周水质净化景观维护区, 渝西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区、三峡库区水土保持水质保护区、秦巴山区水源涵养区和渝东南水土保持生态保护区。对于饮用水源地水生态的修复, 需要根据不同的区域从不同的方位进行修复, 修复模式主要包括水源涵养保护、污染的综合防治以及对生态景观的保护。本文即浅谈重庆市农村饮用水源地水生态修复措施。

关键词:重庆市,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水生态修复

参考文献

[1]王晓青, 侯新.重庆市农村饮用水安全现状及水源地保护规划[J].水利水电技术, 2015 (07) :78-81.

[2]侯新, 王凯, 孟晓宁.重庆市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规划实践与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15 (27) :16736-16738.

[3]李云成, 杨玲, 朱乾德.重庆市水库型饮用水源地污染源分析与生态修复[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2015 (05) :867-870+882.

[4]侯新.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资源保护规划——以重庆市铜梁县为例[J].节水灌溉, 2014 (01) :48-50.

重庆农村生态建设问题 第9篇

1 新农村建设中养殖业对环境污染的现状分析

1.1 粪便污染

在畜禽养殖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排泄物, 其中畜禽粪便内含有大量氮、磷和有机污染物等有害物质, 处理不当将对环境影响很大。然而以往畜禽养殖场 (户) 保护环境意识差, 畜禽粪便随意堆放, 并随雨水进入水系。因此, 畜禽粪便成为继工业污染、生活污水和垃圾污染之后的第三大污染源, 是造成农村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

1.2 水质污染

畜禽养殖场排出的污水严重污染地下水。高浓度的污水排入河中, 造成水质不断恶化。污水对周边农民的生产生活带来极大影响, 有些已对集中饮用水源地构成严重威胁。然而家畜用水非常大, 如:一头牛相当于22个人的生活用水, 而一头猪也相当于7个人的用水, 而产生的污水远远多于一个人的量。随着畜牧业的发展, 养殖耗水量将越来越大, 而污水的合理处理问题有待解决。

1.3 大气污染

畜禽粪便经过发酵后会产生大量的氨、氮、硫化氢、粪臭素和甲烷等有害气体, 这些气体不但会破坏生态, 而且还会直接影响人类健康。在畜禽养殖过程中, 由于对粪便处置不当, 部分养殖场周围紧靠公路、村庄设置的鸡粪晾晒场散发出非常难闻的气味, 严重影响了周边居民的生产生活。

1.4 病原微生物污染

由于管理与消毒措施不力, 使大量滋生在畜体或污染的畜禽粪便中的病原微生物肆意传播、流行, 从而使疫情扩大, 给更多的养殖户带来损失, 其中人畜共患的传染病更是危害严重。

1.5 问题产品污染

无公害、绿色、放心的肉、蛋、奶, 近年来似乎已经成为渴望而不可及的奢侈品, 食品安全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带病的肉食、问题牛奶、高抗生素残留的肉产品, 无形中危害着我们每个人的身体健康。畜禽疾病感染人的病例几乎年年都有, 儿童通过食用普通的动物食品可能摄入残留的抗生素、激素和致病添加剂等等, 这对我国人民的健康状况将是一个极大的威胁。

2 新农村建设中养殖业对环境污染的成因分析

2.1 公共环境保护上的“重城轻乡”

长期以来, 由于缺乏对农村环境保护足够的重视, 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方面的重点一直集中在城市, 而城市环境的改善又往往以牺牲农村环境为代价。在建设上, 城市都以政府为后盾, 建设有较为完善的环保基础设施, 而广大农村却基本处于空白。加之缺乏有效的投融资机制和优惠政策, 许多农村都成为污染治理的盲区和死角。

2.2 地方经济粗放式发展

就我市养殖业生产来说, 畜禽生产基本以自主经营为主, 没有当地政府的统一管理和规划, 自由选址, 自主经营, 很少顾及周边环境和生态的保护。无节制地放牧和滥用抗生素的养殖方式已经成为一种常态。

就自由选址来说, 利用自家耕地、租用他人土地或荒山、荒地未经有关部门的允许建立养殖场;还有直接在自家暂不使用的宅基地养殖鸡, 对周边环境污染严重。从防疫的角度来说, 疫病不易控制, 一旦有严重的人畜共患病爆发, 则后果不可估量。

2.3 农村环保法律法规建设滞后

农村虽已初步形成了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为主体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 但是这些法律法规虽然都涉及到农业环境保护, 对农村环保事业的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但都缺乏系统的农村环境保护内容, 有关农村环境保护如畜禽养殖污染、土壤污染和空气污染、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立法基本上处于空白。尽管我国“十一五”规划、2007年中央1号文件、党的十七大报告等对农村环保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 要求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但是由于对农村环境保护缺乏具体的操作措施及立法滞后, 现行法律中对农村环保规定不具体, 约束性不强, 有法不依、无法可依的现象还比较突出, 直接影响到农村环保问题解决的可操作性和有效性。

2.4 农村环保监督制约机制不健全

农村环保问题之所以越积越多、越来越严重, 与农村环保监督制约机制缺位密切相关。一是农村环保主体不明确, 没有哪个政府部门能够真正对农村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负全责, 污染事故无人管、环保咨询无处问的现象比较普遍。二是环保部门监管力量薄弱, 尽管各级环保系统都设有环境监察执法队, 存在执法人员少、污染企业多的现象。三是缺乏预防、预警机制。有关部门在环境执法上多以事后处罚为主, 只有当严重的污染事件发生了, 相关部门才给予查处, 而如何从源头上消除隐患、杜绝污染、防止事故的发生, 却极少有哪个部门真正当成一件大事去关心。四是农村环保体系建设滞后。环境管理体系目前主要是建立在城市和重要点源污染防治基础之上的, 农村环境监测、监察和统计工作严重滞后, 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对农村环保政策的全面落实。

3 新农村建设中环境保护的对策措施

环境保护在新农村建设中不仅具有极其重要的位置, 而且面临的形势也是极其严峻的。同时农村环保工作是一项涉及到方方面面、极其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 只有把农村环境保护提到可持续发展战略高度, 充分调动全社会的力量, 才能真正解决好农村建设中环境污染的问题。

3.1 加大作实农村环保政策的宣传力度及科学生产技术支持

针对当前农民环保意识淡薄的现状, 一是应由地方政府牵头, 组织协调农业、环保、广播、电视和报社等部门, 联合利用各种形式开展农村环境警示教育, 让广大农民全方位了解环境污染的现状及其危害的严重性, 引导农民树立较强的环保意识。只有农民的环保意识提高了, 他们才会义无反顾地参与到农村环保事业中来。二是以“绿色家园”、“绿色环保示范户”等活动为载体, 政府以少量的投资推动, 就可以把农村环境保护变成一项声势浩大的全民行动。三是通过科普知识下乡和举办农民环保培训班等形式, 积极引导农民发展绿色农业、绿色养殖和绿色旅游, 走生产与生态并重的可持续发展的路子, 建设“绿色环保, 健康富裕”的新农村。

3.2 完善农村环境保护法律体系

法律手段是农村环境免遭污染和破坏的有力保障。长期以来, 由于我国农村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不完善, 依法治理农村环境有很大困难, 必须加快农村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建设步伐。在这方面, 应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在农村环境保护方面的先进经验, 尽快制定出类似《农村环境保护法》、《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条例》、《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等农村环境保护法律法规, 确保农村环保工作有法可依。

3.3 加大环境污染源查处力度

农村环境保护中的点源污染之所以在一些地方出现了愈演愈烈之势, 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对污染制造者的处罚力度过轻。一些高耗能、高污染企业, 往往又是暴利企业。由于污染治理费用一般远远高于处罚额度, 这就使其宁愿不置或闲置治污设备, 舍弃高成本的污染治理而愿承担较低成本的被处罚的风险。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 就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重, 加大对环境污染源的查处力度, “从重、从快、从严”处罚, 使处罚对污染制造者真正起到威慑作用, 唤起污染制造者的责任感、道德感和自律意识。

3.4 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导向功能

为了促进农民自觉地加入到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队伍中来, 我们还应进一步利用财政资金的导向功能, 积极探索种植业与养殖业有效地结合起来, 使种植业全部使用发酵处理后的动物有机肥、无偿提供预防畜禽疾病的国家质监允许的药品、养殖生产的污物进行沼气利用等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生产生活方式给予适当补贴, 让农民或有关经营者感到有利可图, 促进农民由污染制造者转变为优美环境的创造者和维护者。随着十八大的召开, 我国的惠农政策及相关法律制度的力度越来越大, 积极向广大农民群众宣传十八大对“三农”问题的政策导向, 使防止农村污染问题不再是一个空谈, 而是一个从上到下的系统工程。

3.5 把农村环保纳入干部任期考核目标

在新农村建设中, 凡环境污染治理不力或因污染破坏生态环境的干部, 一律不得升迁或平级使用, 严重者实行一票否决制, 坚决予以撤换, 把农村环保问题纳入干部制度管理, 从而杜绝干部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而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的短期行为。

重庆农村生态建设问题 第10篇

农村社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 生产方面

多数农村的发展方式为“农村城镇化”, 部分农村通过吸引投资、出售农业用地等方式发展经济, 这一方面导致农业用地明显减少, 农民人均耕地逐年下降, 部分村庄人均用地不足半亩, 低于联合国规定的最低0.8亩的耕地下限, 农民收入的来源变为外出打工、第三产业等, 使农民不能真正安心务农。另一方面吸引来的企业多为一些污染较为严重的企业, 这些企业来到农村缺乏相应的监管措施对于“三废”的排放没有严格处理, 导致农村环境恶化。

2) 生活方面

失去耕地的农民部分通过外出打工和第三产业等, 收入较好, 同时亦有大量农民生活陷入窘地, 生活质量下降。

另外, 农村的基础设施欠缺较大, 生活不方便。虽然日常的柴米油盐能够在就近小卖店解决, 但是诸如一些文化、购物、娱乐等需求还是要进城, 这些公共服务设施的服务半径过大。以日照李家庄社区活动中心为例, 活动中心设在巨峰镇李家庄村, 社区包含六个行政村, 这六个村庄徒步距离在半个小时左右, 明显服务半径过大, 导致社区使用频率较低, 除了李家庄的村民, 偶尔能见到几个其他村庄的村民, 造成资源的明显浪费和土地的闲置。

3) 生态方面

由于污染企业的建设, 导致农村生态环境急剧恶化。另外农村居民没有良好的卫生意识也是导致生态恶化的原因。笔者清晰记得二十年前的清清小河, 如今已变成臭水沟, 成了一个硕大的露天垃圾场, 病坏死的家禽、废旧的衣物、鞋子、甚至于电池、日常生活垃圾等臭气熏天;街道上垃圾、粪便横行, 飞虫满天飞;田地里滥用农药化肥等, 这些环境问题很容易滋生病菌, 破坏农地, 影响农民的健康, 成为农村亟待解决的问题。

针对上述问题, 笔者认为构建一种以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为目的的新型农村社区志在必行, 同时应该根据各地区、各村庄的不同实情进行区别对待, 走一条“多岔口”的道路, 但最终都要走向“三生”这个最终的目标。具体针对“三生”问题采取相应措施:

1) 针对生产问题

农村应该充分发挥农业这个传统优势, 立足农业发展生产。首先, 要挖掘不同地区的传统农业优势, 如日照市巨峰镇的绿茶、南湖镇的蓝莓、三庄镇的苹果、后村镇的板栗、涛雒镇的水稻等, 都是传统的农业资源优势, 要进一步发扬光大, 增加农民收入。其次, 要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使用有机肥料, 建造有机蔬菜基地等, 纵观西方各国的发展, 有机农业将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我们的发展要赶早不赶晚。再次, 恪守国家18亿亩耕地红线不动摇, 各项发展都不能动用农业用地, 农业是农民的命根子也是全社会的命根子。在调查中我们发展目前农村居民数量普遍下降严重, 但是农村宅基地的建设却愈演愈烈, 村庄规模不断上升, 这无疑也浪费了大量耕地。最后, 提高农产品价格, 增加农民收入, 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 在这个物价飞涨的社会, 唯有农产品价格增长缓慢, 这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热情。

2) 针对生活问题

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一方面有赖于收入水平的增长, 另一方面也有赖于农民生活观念的提高, 不是消费水平高生活水平就提高了, 这是两个概念。笔者认为把文化的观念根植进农民的骨子里是最根本的解决方法。

具体方法是在农民的日常生活中植入文化因素。首先, 日照地区近年来推广盛行的农村健身舞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每晚在社区广场有专人指导进行健身锻炼, 一方面丰富了农民的业余生活, 增强了农民体质, 另一方面, 把闲暇时光用一种积极有意义的方式度过, 改变了几十年来农村人传统的生活观念, 不再张家长李家短的嘴皮战, 而是你教我一个步伐我教你一个手势的亲密伙伴。其次, 进一步建设农村书屋, 指导农民读书看报, 熟悉国家政策、了解农业发展动向, 读书的家长多了, 爱读书的农村孩子也就多了, 两相宜。最后, 经常组织农民座谈, 讨论村庄发展政策、讨论增加收入的途径, 让农民参与到社区管理之中来, 真正成为社区的主人。

3) 针对生态问题

生态问题是衡量一个农村社区发展的重要指标。首先, 在农村已经建起的污染较为严重的企业要责令其停业整顿, 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这一方面需要国家政策的强硬支持, 一方面也需要农民提高意识, 提高觉悟, 自觉维护自身权益, 保护自己美丽家园。另外没有建设的企业, 要先考评起环境污染指数再行商讨具体建设事宜, 特别是企业选址问题, 杜绝占用耕地, 以劣地、洼地等为主。其次, 在生活垃圾方面, 提高农民的环境卫生意识, 各个农村社区建设专门的垃圾处理厂, 专人收集和处理, 使农民真正做到垃圾分类、不乱扔乱放。再次, 在农村住宅建设上进行专业规划设计, 确保农民生活方便的同时, 人畜分离, 粪便专门处理。最后, 在农村社区绿化方面, 走一条农村特色的绿化道路, 摆脱城市绿化带来的思维定势。从绿化树种选择、绿化的方式等方面结合农业特点进行规划设计。玛瑙似的葡萄闪耀在头顶、墨绿的小瓜爬满墙壁、红红的柿子像串串路边的红灯笼、牵牛花开满篱笆、漫山遍野的红的、白的、黄的、紫的花……这里就是农村, 这里不是任何的城市一隅!

综上所述, 农村的发展, 不是粗暴的城镇化, 不是强硬的生搬硬套, 是要立足于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这个总的目标, 走一条立足于农业, 建设富裕文明具有农业、农村特色的新农村道路, 需要进行专业的农村社区规划和新型农村住宅设计, 进一步用新的方式诠释传统生活习惯中的精华。

在建设的同时融入当地的悠久历史文化, 培养农民读书看报的习惯, 让人文的因素滋润亿万人民, 最终惠及8亿农民, 惠及我们美丽可爱的家园。S

[责任编辑:杨扬]

摘要:我国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结构割裂了城市与乡村的磁体关系, 出现了一边倒的现象, 长久以来农民一直把“进城”作为自己的“梦”, 这本身偏离了事物的本质。城市与乡村究其根源应该是两种不同的生活、生产、生态方式, 而非质量上的千差万别更不是社会层次的问题。本文试图从这“三生”的角度寻找农村生活质量不高的根源, 提出自己新农村建设的看法。

上一篇:现代康复医学训练论文下一篇:司法行政系统反腐倡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