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疼痛研究范文

2024-05-15

癌症疼痛研究范文(精选10篇)

癌症疼痛研究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中心辖区社区内50例预计寿命>6个月的晚期癌症患者。其中男31例, 女19例;年龄32~64 (53.2±0.2) 岁;其中肺癌19例, 乳腺癌16例, 肝癌12例, 食管癌3例。所有患者都经放疗, 化疗或手术治疗后无法取得明显疗效, 而且病情逐渐恶化, 患者都有剧烈疼痛的临床表现。

1.2 方法[3]

(1) 基础护理: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防止发生并发症。晚期肿瘤病人全身营养差, 有时合并水肿, 极易产生褥疮.要保持床铺平整、清洁、干燥, 并保持房间的优美舒适的环境, 经常给病人翻身。鼓励病人起床活动, 天气变化时注意保暖以防止呼吸道、泌尿道等系统的感染的发生。 (2) 心理护理:很多晚期癌症患者会出现绝望以及焦虑的心理, 紧张、恐惧、忧虑、对于康复失去信心会对患者的疼痛产生加剧, 对患者的情绪造成影响, 患者保持情绪稳定、心情放松以及心境良好, 会提高患者对于疼痛的耐受护理人员对此需要细心安慰以及鼓励患者, 和患者保持良好的关系, 获得患者的充分信任, 使患者可以积极的配合护理工作。 (3) 健康教育:告知家属有关照顾指导技巧等, 主动和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沟通和交流, 全面了解患者病情, 鼓励家属多关心患者, 予以其相应的支持和安慰。 (4) 药物护理:正确使用止痛药, 严格按照WHO推荐的三级止痛法的原则, 从非麻醉性止痛药开始, 无效时逐步升级到强麻醉性止痛药。依据按时给药, 而不是按需给药的原则, 不要等到疼痛加重后才开始使用。特殊情况下可灵活掌握, 临时增加止痛药。 (5) 疼痛评估:依据患者的主诉和主观感受结合评估工具准确评估疼痛, 并及时告知医生。

1.3 临床观察指标

观察对比护理前后患者疼痛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情况。

1.4 疗效判定标准

疼痛程度评判:采取十分制评估, 将其分为四级, 无疼痛:0分;轻度疼痛:1~4分;中度疼痛:5~6分;重度疼痛:7~10分。生活质量判定:以1-5数字评分法进行评分, 总分为5分, 记录护理前后患者的食欲、人际交往、睡眠、日常生活及精神状态, 分数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好。

1.5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 行t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采用社区护理后, 50例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采用社区护理前, 疼痛程度也较前明显缓解, 护理前后比较, 差异显著, 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附表。

3 讨论

癌痛多为慢性疼痛, 癌痛表现为总疼痛, 他受多方面因素影响, 除躯体因素外, 与心理、社会、经济等因素也密切相关。疼痛是癌症患者常见的并发症[4]。疼痛来源于患者现有的和潜在的组织损伤, 来源于患者心理、精神、社会等不同方面的影响, 继而产生愤怒、恐惊、抑郁和孤独等心理障碍。这些都可以不同程度的降低疼痛的阈值, 增加病人的疼痛感, 严峻影响癌症病人的生活质量。尤其是晚期癌症患者, 他们往往在痛苦的挣扎中走完自己最后的人生。社区护理可在保证疼痛缓解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指导患者和家属准确使用止痛药品, 评估患者用药后对疼痛的反应, 观察处理止痛药引起的毒副作用, 同时耐心做好癌症病人的心理咨询和疏导工作, 以及与患者、家属和其他相关专业人员的协调合作工作达到缓解癌症患者疼痛, 提高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的目的。在我中心对辖区内50例晚期癌症患者采用社区护理, 50例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采用社区护理前, 疼痛程度也较前明显缓解, 护理前后比较, 差异显著, 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社区护理是医院护理工作的延续, 是晚期癌症患者在生命最后阶段的陪伴人, 通过社区护士充分发挥护理教育的职能, 运用合理、有效地护理方法, 可以达到满足晚期癌症患者既想减轻疼痛, 又想在家里度过余生的愿望, 安心的走过生命的最后阶段, 平静的面对死亡。通过此次研究我们可以得出对晚期癌症患者采用合理的社区护理, 可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缓解患者疼痛, 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陈少玲, 黄建贤, 张友惠.护理干预在癌痛患者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2, 7 (26) :6235-6236.

[2]马福刚, 王改非, 郭鹏, 等.肿瘤晚期患者癌性疼痛的家庭综合干预治疗[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 2014, 12 (5) :228-229.

[3]赵继军, 陆小英, 赵存凤, 等.数字疼痛量表和描述疼痛量表的相关性研究和改进[J].现代护理, 2012, 8 (9) :657-661.

癌症疼痛等 第2篇

组成硼砂10克,枯矾15克,冰片45克,95%酒精500毫升。

用法先将冰片溶化于酒精内,后再投入硼砂、枯矾,混合后即可外用(放置时间越久,则效果越好)。在癌症引起之疼痛部位擦用,每日应用次数视病情而定。

功用理气,通淤,止痛。

主治晚期癌瘤疼痛。

疗效多应用于食管癌、胃癌、胰腺癌等癌瘤的止痛效果较满意,一般擦用一次可止痛6-8小时,晚期病人则可止痛2-3小时。

方二姜桂行气方

组成姜黄、枳壳、桂心、当归、红藤、厚朴、蜈蚣、郁金、柴胡、丹参各30克,制南星、半夏、大黄各18克,白芍60克,炙甘草12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备用。每次服5-15克,日服2-3次,以黄酒送服。

功用化痰散结,理气化淤,通络止痛。

主治肝癌疼痛。

方三四黄止痛方

组成大黄、姜黄、黄柏、皮硝、芙蓉叶各50克,冰片、生南星、乳香、没药各20克,雄黄30克,天花粉100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备用。每取本药适量,以凉开水调和成糊状,外敷于肿块处,并包扎固定,每日换药1次。

功用解毒消肿,活血止痛。

主治肝癌疼痛。

痔疮

彭宜光

方一消痔饮

组成朱砂莲15克,草决明20克,煅牡蛎,马勃(布包)、黄柏各15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方中马勃布包与它药同煎30分钟,水煎3次,日服3次。

功用清热解毒,活血止血,软坚收敛,消肿止痛。

主治痔疮(内痔)

方二消痔汤

组成槐花,艾叶,荆芥各15克,苦参30克,黄连、薄荷、栀子、枳壳、黄柏、大黄、白芷各15克,地骨皮,蛇床子各30克。

用法以上药物用纱布包好,放人大沙锅内,水5碗,煮煎约为0.5小时,取出药包,趁热先熏患部,待温后洗浴约0.5小时,每日熏洗1-2次。每剂可使用3-4次。

功用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散风止痒。

主治痔瘘肿胀疼痛,手术后创面过大,发炎、肿痛,伤口愈合迟缓者。

方三槐花消痔汤

组成槐花、槐角各15克,生地12克,黄连10克,金银花12克,黄柏10克,滑石15克(包),当归12克,升麻、柴胡、枳壳各6克,黄芩10克,甘草3、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3次。

功用凉血止血,清热解毒,活血止痛,逐淤消痔。

主治内痔。

麦粒肿

王志贤

方一解毒消肿汤

组成黄芩、连翘、金银花、生地各15克,防风、川芎、白芷、白术、枳实、大黄各10克,甘草5克。

用法水煎服,每人1剂,日服2次。

功用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主治麦粒肿

加减若见脾胃虚弱,便溏乏力,本方去大黄、生地、白芷,加党参、当归、黄芪。

备注本方除内服外,可用药渣煎水熏洗患部,每日2次,有助缩短疗程,提高疗效。

方二归贝解毒汤

组成当归尾10克,浙贝母、苦参各15克,金银花25克,陈皮10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清热解毒,行气活血。

癌症疼痛研究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46例晚期癌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 (n=24) 与对照组 (n=22) , 治疗组男17例, 女7例;年龄50~65岁, 平均年龄 (57.32±7.23) 岁;病程1~9个月, 平均病程 (4.69±3.63) 个月;肺癌6例, 肝癌5例, 食管、胃癌4例, 胰腺癌3例, 肠癌5例;疼痛强度:中度13例, 重度11例。对照组男17例, 女5例;年龄51~64岁, 平均年龄 (57.76±5.28) 岁;病程1~8个月, 平均病程 (5.36±4.31) 个月;肺癌7例, 肝癌4例, 食管、胃癌5例, 胰腺癌2例, 肠癌4例;疼痛强度:中度13例, 重度9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年龄50~65岁;国际TNM分期属Ⅳ期;卡氏评分≥50分, 估计生存≥2个月;纳入前2个月未进行放疗、化疗及生物治疗[1];神智清楚, 能准确描述疼痛程度;知情同意, 签署知情同意书。

诊断标准:参照卫生部《癌症疼痛诊疗规范 (2011版) 》[2];确诊为原发或继发转移的癌症患者, 并以疼痛为主要症状或伴有疼痛症状。

1.3 排除标准

其他疾病、证候或合并症;已接受相关治疗并可能影响疗效观测指标;伴有可能影响效应指标观测、判断的其他生理或病理状况;严重心、肝、肾损害影响药物代谢;特征人群 (孕妇、婴幼儿、未成年人、高龄、精神病、病情危笃或疾病晚期) 。

退出标准:未按规定服药无法判断疗效;资料不全无法判定疗效、安全性;严重不良反应、并发症、特殊生理变化等, 难以继续治疗;使用影响疗效药物。

1.4 方法

1.4.1 对照组

给予盐酸吗啡缓释片 (北京萌蒂股份有限公司) , 20mg/天, 每12h服用1次, 饭后温水整片服用, 不能咀嚼或压碎, 并遵循按时、个体化原则给药。

1.4.2 治疗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 加用西黄胶囊 (陕西爱民制药有限责任公司) , 2g/次, 2次/天。治疗2周后, 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1.5 观察指标

1.5.1 疼痛强度

以主诉疼痛程度分级法 (VRS) 和数字分级法 (NRS) 综合判定。VRS:根据患者主诉疼痛的程度分为4级, 0级:无痛, Ⅰ级:轻度疼痛, Ⅱ级:中度疼痛, Ⅲ级:重度疼痛;NRS:用0~10数字代表不同程度疼痛, 0为无痛, 10为最剧烈疼痛, 患者自评疼痛程度;两种疼痛程度分级法关系为:0~4为轻度疼痛, 5~6为中度疼痛, 7~10为重度疼痛。

1.5.2 生活质量

按KPS标准判定:治疗后, 增加≥20分者为提高;减少≥20分者为降低;增加或减少不足20分者为稳定。

1.5.3 不良反应

观察治疗期间患者出现的便秘、恶心、呕吐、排尿困难、嗜睡、头晕、呼吸困难等症状。

1.6 疼痛疗效评价

临床控制:疼痛和其他症状消失, 生活质量明显提高;显效:疼痛强度减轻1级以上, 发作次数或疼痛持续时间减少1/2以上, 其他症状基本消失, 生活质量提高或稳定;有效:疼痛强度减轻不足1级, 发作次数或疼痛持续时间减少不足1/2, 其他症状改善, 生活质量稳定;无效:疼痛强度未减轻, 发作次数或疼痛持续时间未减少, 其他症状无改善, 生活质量降低。

1.7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Radit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镇痛效果比较

经治疗, 治疗组患者镇痛总有效率为91.7%, 控显率为58.3%;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86.4%, 控显率为40.9%。治疗组患者镇痛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n)

2.2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比较

治疗后, 治疗组生活质量评分提高患者15例, 稳定7例, 下降2例;对照组生活质量评分提高患者8例, 稳定10例, 下降4例。治疗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n)

2.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

治疗组发生恶心、呕吐患者2例 (8.3%) , 便秘1例 (4.2%) , 头晕1例 (4.2%) ;对照组发生恶心、呕吐患者4例 (18.2%) , 便秘9例 (40.9%) , 排尿困难4例 (18.2%) , 头晕3例 (13.6%) , 嗜睡2例 (9.1%) , 呼吸困难2例 (9.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尿、大便常规及肝肾功能均在正常范围。

3 讨论

目前, 我国癌痛发生率约占癌症患者的51%~61%[3], 老年肿瘤患者约占所有肿瘤患者的60%。癌症三阶梯止痛治疗原则为:主要采用口服、针剂和贴剂等止痛药物。口服药方便、经济、安全性高, 为成人癌痛指南 (NCCN) 和 (世界卫生组织) 首选用药。对于晚期癌症患者而言, 缓解癌痛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延长生存时间[4]。

盐酸吗啡缓释片属于强效阿片类镇痛药, 治疗癌性疼痛效果较好, 但易出现恶心、呕吐、便秘、排尿困难、尿潴留、头晕、嗜睡、呼吸困难等不良反应, 尤其是长时间、大剂量使用药物者不良反应更为严重, 患者的生存质量大大下降。临床及实验研究已证实中西医结合治疗癌痛, 尤其对中晚期癌痛患者, 可起到解除或减轻痛苦、延长生存时间、提高生活质量的效果。

西黄胶囊为清代著名医学家王洪绪所创犀黄丸的改进剂型, 由麝香、牛黄、乳香组成。方中牛黄为主药, 具有清热解毒、化痰清心、通窍、散肿结的作用, 辅以麝香芳香辛串走窜之性, 通经络、散瘀消肿;乳香与各药协同, 活血化瘀、消肿定痛。全方配合, 共奏清热解毒、化痰散结、活血祛瘀、消肿定痛之功。现代药效学研究显示, 西黄丸多重抗肿瘤可能的作用机制[5]为:西黄丸可直接抑制肿瘤生长, 还可发挥抗新生血管生成作用, 导致肿瘤细胞死亡、抗肿瘤转移;通过改善肿瘤高凝状态, 防治并发症, 控制肿瘤进展与转移;提高机体免疫力, 分化、抑制、选择性杀伤肿瘤细胞;具有一定的抗炎止痛作用, 有利于癌性疼痛的对症治疗;在化疗、放疗期间应用, 可发挥增效减毒的作用。

综上所述, 西黄胶囊联合吗啡缓释片治疗晚期癌症疼痛疗效显著,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观察西黄胶囊联合西药治疗晚期癌症患者疼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6例晚期癌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 (n=24) 与对照组 (n=22) 。治疗组患者口服西黄胶囊和盐酸吗啡缓释片 (美菲康) 治疗, 对照组患者口服美非康治疗;治疗2周后评价疗效,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止痛疗效、卡氏评分、不良反应等指标。结果:治疗组疼痛症状明显改善, 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临床疗效、KPS评分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 (P均<0.05) ,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西黄胶囊联合吗啡缓释片治疗晚期癌症疼痛疗效显著,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晚期癌症疼痛,西黄胶囊,盐酸吗啡缓释片,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癌症疼痛诊疗规范 (2011年版) [J].中华危重症医学杂志:电子版, 2012 (1) :31-38.

[2]吴勉华, 周学平.癌痛平胶囊治疗癌性疼痛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5, 25 (3) :218-219.

[3]HONGMING PAN, ZAIYUN ZHANG, et al.Efficacy and tolerability of oxyc-odone HCl controlled-release tablets on moderate to severe cancer pain[J].Clin Drug Invest, 2007, 27 (4) :259-267.

[4]梁远, 钟进才.晚期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调查[J].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 2004, 11 (1) :91-92.

癌症疼痛原因及止痛治疗 第4篇

我是一名癌症患者的亲戚。患者经多方治疗,癌症症状仍在反复之中,尤其是疼痛,使患者深受折磨,痛得终日终夜无休无止。请问:癌症患者在治疗期间应怎样减轻疼痛?

浙江省江山市?王××

王××同志:

疼痛是癌症病人常见的临床表现。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统计,全世界癌症病人中约有30%~50%伴有不同程度的疼痛,其中晚期癌症患者约90%出现疼痛。出现疼痛的原因:一是肿瘤直接引起疼痛,约占70%~80%。这是由于肿瘤侵犯骨骼,肿瘤侵及或压迫神经组织,肿瘤侵及脏器(如胃、肝、肠道、脑等)。另外,肿瘤侵及血管,造成阻塞或受阻或受限、黏膜受侵或溃疡等等。二是抗肿瘤治疗引起疼痛,约占10%~20%。如手术、放疗或化疗等。三是与肿瘤相关的因素,约占10%左右。这是与活动障碍有关引起疼痛(如褥疮、便秘、腹痛等)以及癌毒素刺激引发的疼痛。四是与肿瘤或治疗无关的疼痛,约占10%左右。如关节炎、风湿、痛风等。怎样进行止痛治疗,首先要判定癌症病人疼痛程度,再根据疼痛程度合理选用止痛药,并按梯次给药。轻度疼痛者,可选用非阿片类的解热镇痛剂类止痛药,如达宁片、可塞风、去痛片等。中度疼痛者,可选用弱阿片类药,如奇曼丁、可待因等。重度疼痛者,可选用强阿片类药,如美强康定、奥强康定、芬太尼透皮贴剂等。若止痛效果差或镇痛时间较短,可加用奇曼丁、达宁等止痛药。癌痛病人往往需要较长期使用止痛药,口服给药较方便,要避免创伤性给药(如肌注、硬膜外给药等)。止痛药应有规律地给药,每12小时或6~8小时服药1次,就是疼痛明显缓解期间也要按规定时间给药。这种给药方法能起到较好的止痛效果,临床上推荐这种给药方法。要按每个患者具体情况给药,选用不同梯次给药或口服止痛药的剂量和次数应不同。目的是要达到疼痛消失,提高病人生活质量。但是使用任何药物都有可能出现副反应。止痛药常见副反应有胃部不适、恶心呕吐、便秘、尿潴留等。出现了副反应,也不应慌张,可请医师针对性调理或调整用药品种,或调整给药方式,或采取一些其他缓解措施。

癌症疼痛研究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我院在2013年2月至2014年2月收治的66例癌症骨转移患者为研究对象, 随机将患者平分为两组, 每组各33例病例。对照组采用博宁治疗, 男性19例, 女性14例, 年龄在35~79岁, 平均年龄 (46.52±3.29) 岁, 平均体质量 (62.39±8.63) kg, 观察组采用唑来膦酸治疗, 男性20例, 女性13例, 年龄在31~79岁, 平均年龄 (43.26±3.59) 岁, 平均体质量 (61.27±8.38) kg。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上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分别取30 mg博宁与250 m L生理盐水, 60 mg博宁与500 m L生理盐水, 给予患者静脉滴注, 持续时间超过4 h, 共观察14 d。观察组:采用唑来膦酸治疗。取4 mg唑来膦酸与50 m L生理盐水, 给予患者静脉滴注, 15 min滴注, 1个月后, 需重复给药。

1.3 比较两组患者的镇痛效果:

完全缓解:患者无疼痛症状;部分缓解:患者疼痛症状明显减轻, 无需使用止痛药物治疗;未缓解:患者疼痛症状加重。

1.4 统计学方法:

对本组研究的数据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 对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镇痛效果:

见表1。从两组患者的镇痛效果上看, 观察组中疼痛缓解患者23例, 疼痛部分缓解患者8例, 未缓解患者2例, 总缓解率为93.9%。对照组中疼痛缓解患者16例, 疼痛部分缓解患者10例, 未缓解患者7例, 总缓解率为78.8%, 观察组疼痛缓解率优于对照组, 对比差异显著,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见表2。观察组患者用药后, 便秘、恶心、发热、头晕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 两组患者在便秘、发热的发生率上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骨转移是恶性肿瘤晚期的一种常见并发症, 大部分患者表现为溶骨性骨破坏, 会有明显疼痛感, 甚至产生病理性骨折。现阶段, 主要的镇痛方法就是使用药物治疗, 缓解患者疼痛感。双膦盐类药物的主要特征是对破骨细胞介导骨吸收具有抑制作用, 对骨吸收过程有着直接干扰的作用, 止痛效果非常明显, 且具有不良反应小的特征, 不会对患者肾功能造成明显损害[3]。临床资料显示, 唑来膦酸可以使恶性骨转移疼痛减轻, 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这种药物的使用具备较高的安全性,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 在治疗的同时, 仍然需要监测患者肾功[4]。

通过本次研究发现, 观察组患者使用唑来膦酸治疗后, 患者的疼痛症状明显缓解, 缓解率优于对照组, 且患者的发热、便秘不良反应率低于对照组, 这更加证明了这种治疗方法的优越性。

唑来膦酸给药时间较短, 且给药较为方便, 能够减少药物剂量的使用, 耐受性较好。综上所述, 通过本次研究发现, 唑来膦酸在癌症骨转移疼痛治疗中具备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可有效缓解患者的疼痛症状, 提升其生活质量,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石晶, 付凌雨, 刘云鹏, 等.唑来膦酸和帕米膦酸二钠治疗骨转移癌疼痛疗效比较的Meta分析[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 (电子版) , 2011, 5 (17) :5051-5056.

[2]杨增刚, 郑安梅, 王勇平.放疗联合唑来膦酸治疗胃癌骨转移58例疗效分析[J].甘肃医药, 2011, 30 (12) :719-722.

[3]孟晋.中药汤剂联合唑来膦酸治疗肺癌骨转移疼痛的临床观察[J].现代中医药, 2012, 32 (2) :39-40.

癌症疼痛研究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2010年10月至2012年10月抽取92例妇科癌症患者,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中已婚患者29例, 未婚患者17例;患者年龄24~58岁, 平均年龄 (41.4±1.9) 岁;癌症患病时间8个月~5年, 平均 (2.2±0.6) 年;观察组患者中已婚患者31例, 未婚患者15例;患者年龄23~56岁, 平均年龄 (41.6±1.8) 岁;癌症患病时间9个月~6年, 平均 (2.4±0.5) 年。两组患者癌症类型包括官颈癌、子宫内膜癌、卵巢癌。抽样研究对象的年龄、患病时间、病症类型、性别等自然资料无显著组间差异 (P>0.05) , 可进行科学性的比较研究。

1.2 方法

(1) 对照组护理方式:采用传统妇科癌症护理模式在治疗期间实施护理。内容包括:a.统一模式心理护理;b.统一营养配餐;c.常规用药治疗。 (2) 观察组护理方式:采用系统护理干预模式在治疗期间实施护理, 具体内容包括:a.根据患者性格实施心理干预;b.行为干预, 转移患者注意力, 允许其参与适宜的文娱活动, 使生活丰富多彩;c.按不同患者不同疾病的营养需要, 为其提供科学合理的饮食指导;d.应用止痛药物进行干预;e.对社会支持系统给予充分重视, 鼓励患者家属对其进行探视[3]。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癌症控制效果、疼痛程度、不良心理状态情况、癌症控制时间、住院治疗时间进行对比。

1.4 治疗效果评价方法

显效:癌症表现基本消失, 肿瘤消失或体积缩小程度超过50%;有效:癌症表现明显好转, 肿瘤体积缩小程度没有达到50%;无效:癌症表现没有任何好转, 肿瘤体积没有变化或进一步增大[4]。

1.5 疼痛程度评价方法

无痛:患者没有出现任何疼痛感;轻度疼痛:患者能够感觉到程度轻微的疼痛, 但不会对睡眠和日常活动造成影响;中度疼痛:患者有明显的疼痛感, 对睡眠和日常生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接受镇痛治疗后疼痛有所缓解;重度:患者有剧烈的疼痛感, 对睡眠和日常生活产生了严重影响, 接受镇痛治疗后疼痛感仍然没有缓解[5]。

1.6 数据处理

所有资料均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表示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形式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 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癌症控制效果

对照组患者经妇科癌症常规护理后癌症控制效果为:12例显效, 21例有效, 13例无效, 癌症治疗总有效率71.8%;观察组患者经系统护理干预后癌症控制效果为:17例显效, 25例有效, 4例无效, 癌症治疗总有效率91.3%。两组患者癌症控制效果比较组间有显著性差异 (P<0.05) 。详见表1。

2.2 疼痛程度

对照组患者治疗期间疼痛程度为:无痛12例, 轻度疼痛17例, 中度疼痛11例, 重度疼痛6例;观察组患者治疗期间疼痛程度为:无痛18例, 轻度疼痛23例, 中度疼痛4例, 重度疼痛1例。两组患者治疗期间疼痛程度比较组间有显著性差异 (P<0.05) 。详见表2。

2.3 不良心理状态情况

对照组患者在治疗期间有15例出现紧张情绪, 11例出现焦虑情绪, 10例出现恐惧情绪, 14例出现抑郁情绪;观察组患者在治疗期间有4例出现紧张情绪, 2例出现焦虑情绪, 1例出现恐惧情绪, 2例出现抑郁情绪。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心理状态比较组间有显著性差异 (P<0.05) 。详见表3。

2.4 癌症控制时间和住院治疗时间

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癌症控制时间分别为 (18.63±2.48) d和 (12.16±2.74) d, 癌症控制时间组间有显著性差异 (P<0.05) ;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住院治疗时间分别为 (22.27±2.69) d和 (15.18±3.02) d, 住院治疗时间组间有显著性差异 (P<0.05) 。详见表4。

2.5 SAS和SDS评分改善幅度

对照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SAS评分分别为 (65.27±4.28) 分和 (49.35±4.07) 分, 组内有显著性差异 (P<0.05) ;SDS评分分别为 (64.16±3.46) 分和 (47.73±4.02) 分, 组内有显著性差异 (P<0.05) 。观察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SAS评分分别为 (64.71±4.94) 分和 (24.38±3.88) 分, 组内有显著性差异 (P<0.05) ;SDS评分分别为 (64.79±3.51) 分和 (23.16±4.15) 分, 组内有显著性差异 (P<0.05) 。护理干预前两组间SAS和SDS评分组间无显著性差异 (P>0.05) ;护理干预后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3 体会

采用药物治疗方案对癌症患者进行治疗只能够达到暂时镇痛的效果, 且在药物应用过程中存在较多的不良反应[6]。癌症疼痛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后的结果, 主要包括躯体、心理、社会、精神等几大因素, 是各种不良信息的有机综合[7]。癌症疼痛不仅仅会受到患者主观因素, 如性格、心理状态、情绪、分散转移等的影响, 还会受到很多客观因素, 如环境、教育、药物、暗示作用所产生的影响。因此, 在对该类患者实施系统护理干预的时候, 必须对多种因素所产生的影响给予充分的重视。来自社会和家庭的支持, 可以使患者在癌症治疗过程中的疼痛感明显减轻[8]。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应用系统护理干预对癌症患者在治疗期间实施护理的效果明显优于常规妇科癌症护理, 在治疗期间患者疼痛感明显轻于后者, 出现不良心理状态的人数明显少于后者, 癌症控制时间和住院治疗时间明显短于后者, 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这一结果进一步证明了系统护理干预在妇科癌症治疗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张红艳.妇科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心理护理[J].中国中医药咨讯, 2010, 12 (10) :112-113.360临床护理

[2]赵淑娟, 孟庆云.妇科患者存在心理问题及其应对措施[J].中国实用医药, 2009, 14 (34) :225-226.

[3]王荣花.妇科癌症初期确诊120倒心理问题分析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 2009, 15 (13) :189-190.

[4]白洪真.妇科患者术前心理状态分析与护理干预[J].中国医药导报, 2009, 13 (24) :140-141.

[5]郑金娥.妇科肿瘤患者的心理分析及护理[J].山西医药杂志, 2010, 39 (13) :276-277.

[6]张彩云, 曹金红.妇科恶性肿瘤介入化疗患者的护理[J].护理研究, 2009, 21 (10B) :2690-2691.

[7]江华, 郑修霞, 陆虹, 等.认知行为治疗对妇科癌症患者化疗间歇期生活质量的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 2009, 20 (10) :876-877.

癌症患者疼痛的护理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09年10月至2010年4月癌症患者65例, 男35例, 女25例。年龄32~82岁, 平均 (55.7±11.5) 岁。其中肺癌15例, 消化道肿瘤15例, 乳腺癌14例, 头颈部肿瘤12例, 泌尿生殖系肿瘤9例。

1.2 护理方法

1.2.1 饮食护理

坚持饮食结构均衡化、多样化、易消化和低脂化是饮食护理的原则, 这样才能减少继发感染, 增强患者痛疼耐受力及免疫力。家属和护士都要调整患者饮食结构, 弄清患者最喜爱吃的东西及味道, 刺激患者食欲, 鼓励患者进食索菜和多饮水, 少量多次吃苹果、香蕉, 同时为促进胃肠蠕动, 可用麻仁丸、番泻叶、酚酞等缓泻剂如, 减少止痛药物的不良反应, 防止因服用止痛药物所致的便秘[2]。

1.2.2 心理护理

癌症患者的精神支持和心理护理极为重要, 因为癌症患者大多伴有怀疑、焦虑、恐惧、绝望等负性心理, 对镇痛药物的治疗效果具有负面影响。因此要增强患者的安全感, 争取患者的信任, 帮助患者因势利导, 树立信心, 稳定情绪, 解除顾虑, 调动患者积极的心理因素, 帮助其克服消极的心理因素。

1.2.3 舒适护理

舒适护理就是将护理渗透于每一项具体的护理行为中, 贯穿于整个护理工作的始终, 强调患者在享受医疗的任何时期, 护理人员应以患者的舒适为考虑重点。使患者在得到舒适护理后, 不论在心理上, 还是在病体上, 都有较为满意的效果。舒适护理是一种个体化的、整体的、有效的、创造性的护理模式, 它涵盖了人性化照护及整体护理的内容, 井赋予更深刻的境界[3]。它使癌痛患者感受到家庭、医护人员及社会的关爱, 愉快地配合癌痛治疗, 提离患者生活质量[4]。

1.2.4 给药护理

麻醉止痛的理论知识和三阶梯止痛方案的基本原理是护士必须熟练掌握的, 另外还要掌握药物止痛的实施原则。 (1) 按时给药:有规律地按时给予止痛药物, 先经观察是否能够控制患者疼痛是一种止痛药再此给予前必须的工作, 为了连续不断地解除疼痛, 下一剂量的给予应在前一剂量药效完全消失之前。 (2) 按阶梯给药:止痛药物的选择由轻到重顺序根据疼痛程度选择不同强度的止痛药物。

1.2.5 阶梯止痛护理

传统观念为防药物成瘾, 减少止痛药用量, 认为对癌痛的给药治疗尽量延长给药间隔时间, 以患者的耐受为主。但这样会使患者形成对止痛药的心理性成瘾, 还极大增强患者的恐惧心理, 反而不能使患者摆脱癌痛的痛苦。所以, 目前癌痛护理均提倡根据疼痛程度按时给药的阶梯止痛法, 而不是按痛给药。

1.2.6 癌症疼痛的非传统护理措施

目前整体观念逐步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渗透到疼痛护理的工作中, 一些非传统疼痛护理措施开始被大部分患者主动接受, 其中包括替补充疗法和替代疗法[5]。 (1) 补充疗法。是指为增强常规方法的止痛效果, 将松弛、音乐、意想转移、体位保护等与常规的止痛方法联合使用; (2) 替代疗法, 也叫非常疗法。即使用针灸、按摩、低频刺激、冷敷、热敷、皮肤电刺激等疗法替代以往常规的药物止痛方法。

1.2.7 精神安慰及社会支持

为达到用积极的心理情感, 阻断疼痛的恶性循环, 护理人员或家属应鼓励患者参加病友支持组织、抗癌协会、宗教信仰等社会活动, 争取病友、亲人、朋友及社会的支持。

2 结果

通过对60例疼痛患者采用放疗、化疗等手段治疗的同时, 配合疼痛患者护理干预及心理支持, 以有效的缓解疼痛, 增强镇痛药物的镇痛效果。50例完全缓解, 7例部分疼痛缓解, 3例无效, 总有效率为95%。

3 讨论

疼痛是造成癌症患者恐惧的主要原因之一, 持续疼痛不仅影响患者的正常活动, 而且引起严重的心理障碍。对于癌症患者, 治疗由积极的抗肿瘤治疗转向以姑息治疗为主的阶段时, 控制症状, 提高生存质量成为临床的首要工作。所以如何有效的止痛, 提高癌症患者的生存质量, 现代护理对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6]。对癌痛患者的护理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癌症疼痛的治疗在坚持三阶梯止痛原则的同时, 要重视癌症患者的心理反应, 准确护理评估疼痛程度, 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 达到理想的镇痛效果, 提高癌症疼痛患者的生活质量。

摘要:目的 探讨癌症患者疼痛及护理对策。方法 对65例癌痛患者进行心理护理、饮食护理、给药护理、阶梯止痛护理等系统护理措施。结果 通过癌症疼痛的护理, 使那些害怕药物成瘾者主动要求用药, 使90%的癌症患者得到有效缓解, 75%以上的晚期癌症患者的疼痛得以缓解。结论 正确的护理措施配合药物治疗, 多种方法相结合, 可使癌痛患者解除痛苦, 比单一方法疗效好。

关键词:癌症,疼痛,护理

参考文献

[1]史晓云, 随丽娜, 王大丽.癌痛护理[J].实用肿瘤学杂志, 2007, 21 (5) :498-499.

[2]韩东梅, 冯奇, 刘思玮.对肿瘤患者的疼痛评估及护理于预[J].吉林医学, 2007, 28 (10) :1174-1175.

[3]韩翠燕, 靳杭红.舒适护理在门诊患者中的应用[J].中网误诊学杂志, 2006, 6 (10) :20-22.

[4]李静.舒适护理对癌痛患者止痛效果的影响[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7, 7 (4) :706.

[5]易建莉.癌症疼痛的规范化治疗[J].现代肿瘤医学, 2004, 13 (2) :283-282.

癌症疼痛的治疗进展 第8篇

1 癌性疼痛的病理生理学机制

躯体性的疼痛通常是由骨和肌肉结构参与的,通过机械的或生物化学的方式激活伤害感受器引起,这种类型的疼痛位置局限,呈持续性。内脏性的疼痛多因牵拉或扭曲内脏器官引起,通过交感神经系统传入。神经源性的疼痛多由神经系统的损伤所致。神经性的和交感性的疼痛具有烧灼样、撕裂般的、麻木的或是电休克样的特征。癌性疼痛通常混有这几种类型疼痛的特点,因此最好通过多种模式进行治疗。

1.1 骨组织侵犯所致的疼痛

肿瘤浸润至骨组织继而引起躯体传入神经的激活是癌性疼痛最主要的原因。来自于前列腺、乳腺、甲状腺、肺或肾脏的原发肿瘤通常有骨转移。在所有癌症患者中,有超过1/3的患者有临床骨转移的表现,另外2/3的患者尸检时发现有骨转移。骨浸润引起的疼痛在夜间最剧烈,运动或承重也可加重疼痛,神经压迫也使疼痛复杂化。背部疼痛多是脊柱侵犯的第一个症状。腰椎侵犯除了神经根症状外,多表现为局部压痛;颈椎侵犯多表现为放射至头部或肩胛部的疼痛。颅底转移多来自乳腺、肺及前列腺的肿瘤,常见的症状包括头痛、面部疼痛和颅神经麻痹。不幸的是,早期的放射学诊断结果通常是阴性的。骨性疼痛因转移部位的前列腺素E2的增加并激活伤害感受器产生痛觉过敏引起。非甾类抗炎药可以通过抑制环氧化酶的作用,从而减少前列腺素E2的产生,缓解骨性侵犯引起的疼痛。对选择性的肿瘤进行放射和激素治疗,可以有效的减小肿瘤并缓解疼痛。放疗后,40%的患者可部分缓解,50%的患者可完全缓解骨转移性疼痛[2]。

1.2 神经侵犯所致的疼痛

由神经侵犯所致的疼痛多因躯体性、神经性及交感神经性疼痛联合作用所致,也可因外科牵拉损伤及放射所致的炎症和纤维化引起。这一类疼痛处理较困难,而且通常对阿片类药物不敏感。肿瘤浸润至肌肉所致的肌肉疼痛使这一类疼痛更加复杂化。临床上有20%~40%的癌症患者有这一类型的疼痛。辅助药物和物理治疗多可成功地治疗各种类型的神经源性疼痛。尽管对阿片不敏感,一些非创性治疗如硬膜外、鞘内麻醉和神经松解术是常用的方法[3]。

1.3 腹部疼痛

凡是引起腹部扩张、内脏梗阻、腹膜炎症或肠道缺血的腹内或腹膜后肿瘤都伴有腹部疼痛。侵犯了腹膜后神经丛的胰腺肿瘤具有明显的上、中腹疼痛并放射至背部。阻滞腹膜后神经丛的一支如腹腔神经丛,可以缓解由食管、胃、肝、胆道和肾脏的癌性疼痛。85%~90%的胰腺癌患者可用神经溶解素通过破坏这些神经丛因而缓解疼痛。

1.4 与治疗相关的疼痛

在癌症的治疗过程中也会引起疼痛。化疗可引起口腔粘膜炎和多神经痛(多与长春新碱和顺铂有关)。激素治疗可引起无菌性股骨头坏死、骨质稀疏和病理性骨折。放疗和化疗后可引起带状疱疹和疱疹性神经痛。放疗后还可引起局部纤维化、软组织缺血、坏死和炎症。头颈部放疗后可有牙关紧闭和放射性下颌骨坏死。但是,放射治疗所致的疼痛与单纯肿瘤侵犯所致的疼痛相比,对麻醉剂不很敏感。

1.5 心理性原因

在乳癌切除术或子宫癌全切除术等手术后,患者因丧失本来的生理功能而产生自卑感,又因病丧失工作能力,与家庭间的交往也消失,因而在心理上产生孤独感,加之产生对死亡的不安、恐惧心理,均为增强疼痛的原因[3]。

1.6 社会精神性原因社会精神性原因

社会精神性原因包括不安,愤怒,抑郁三种状态[4]。

2 癌性疼痛的治疗

2.1 抗癌治疗止痛

肿瘤疼痛的治疗可分为抗癌治疗止痛和疼痛对症治疗。放疗止痛、化疗、激素治疗及姑息手术治疗是抗癌治疗止痛的主要方法。放疗对肿瘤侵犯骨骼造成的疼痛有效,特别是骨转移瘤放疗效果达50%~90%。乳癌、睾丸癌、卵巢癌、何杰金病和小细胞癌对化疗敏感[5]。

2.2 癌痛药物治疗

2.2.1 药物选择

2.2.1.1 镇痛药物

(1)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物(NSAID):以阿斯匹林和消炎痛等为代表,用于轻度疼痛。(2)麻醉性镇痛药:弱阿片类以曲马多和可待因等为代表,有即释片、缓释片、注射剂或胶囊等类型,临床上主要用于中度疼痛治疗。强阿片类以芬太尼和吗啡等为代表,有注射剂、贴膜等类型,临床上用于重度疼痛治疗。

2.2.1.2 辅助药物

(1)神经安定及抗抑郁药物:安定类,氟哌啶,阿米替林、多虑平等为代表。(2)激素类,维生素类:维生素B类、C或地塞米松、长效制剂类激素等。(3)特殊药物:局麻药(利多卡因、布比卡因、罗哌卡因等)和腐蚀性药物(无水乙醇、酚甘油等)。

2.2.2 癌痛药物治疗的原则:

(1)由弱到强,按阶梯用药原则:即轻度疼痛的患者选择非阿片类解热镇痛药,代表药物是阿斯匹林。加或不加辅助药物对中度疼痛的患者应用第二阶梯药物,即非阿片类镇痛药加弱阿片镇痛药,代表药物有可待因。对中度剧烈疼痛的病人用强阿片药,代表药物是吗啡加弱阿片类药及必要的辅助药物。(2)联合用药原则。(3)止痛药的种类和计量因人而异:在以滴定方法确定计量后,即开始有规律给药。交替应用麻醉性镇痛药的量也应从镇痛计量的半量开始。(4)按时给药原则:这里应提到,世界大部分地区阿片类止痛药得不到充分使用仍是严重问题。这是多种因素的结果,包括对疼痛治疗不够重视,缺乏止痛治疗知识,过分严格的药物控制法律和对“成瘾性”的恐惧。事实上,有关专家最近回顾一些数据显示“阿片类药物的医疗应用很少引发精神依赖性”,支持阿片类药物“成瘾性”的临床资料表明,“成瘾性”几乎不发生在疼痛患者中,包括癌痛患者。

2.2.3 癌痛药物治疗的注意事项

(1)应积极治疗癌痛的伴随症状如失眠和焦虑等,并积极预防和减轻镇痛药的副作用。WHO提出癌痛治疗三阶梯的中心为药物治疗,有20%患者对麻醉性镇痛药的治疗效果不理想。据此提出了“阿片敏感性疼痛”和“阿片不敏感性疼痛”[6]。吗啡的主要代谢产物M3G和M6G正被证明与吗啡中枢性兴奋性副作用有关,比如肌痉挛。在临床工作中应考虑癌痛很少是由于单一因素所致,往往存在不同的病理机制,治疗时应遵循常规接替用药法,应通过滴定法增加阿片类药物剂量达最佳效果。对阿片不敏感性癌痛宜早合并用药,并考虑改变给药途径,或选择其他阿片类镇痛药如美沙酮,喷他佐辛及近来经皮使用的芬太尼贴。(2)仔细观察及评估镇痛效果:Me Millar等对一组接受住院治疗的癌症患者有关疼痛结果中发现,疼痛治疗并不理想,部分原因与护理有关。护士对疼痛评估记录不仔细,也不记录对疼痛治疗方法的评估,并且对应用阿片类药物引起的不可避免的便秘也不关心。因此强调加强与疼痛治疗相关的护理教育是必要的[7]。

2.3 癌痛的非药物治疗

日本、美国的资料表明“三阶梯方案”无法治疗的顽固性癌痛或难治性癌痛占11%~20%,国内统计占3%~10%。为此有人提出“第四阶梯”使成为“第三阶梯”的有效补充。“第四阶梯方案”不论采用何种镇痛方法,应能有效的治疗“三阶梯方案”不能缓解的癌痛,能被一般状况差的晚期癌痛患者接受[8]。

2.3.1 癌痛的神经阻滞疗法:

(1)蛛网膜下腔内注射神经破坏药阻滞:蛛网膜下腔酚、乙醇阻滞的镇痛效果显著强于局部神经阻滞和神经根阻滞,且治疗时间长。(2)硬膜外腔注射神经破坏药物阻滞。(3)椎管内注射局麻药和麻醉性镇痛药。(4)其他神经阻滞:星状神经节阻滞,腹腔神经丛阻滞。

2.3.2 患者自控镇痛技术(PCA):

PCA技术是近20年发展的新型止痛技术,它的最大特色是首次让患者自己尝试控制自身的疼痛。它将传统的一次性口服、肌注或静注用药方式改为小剂量,分次给予,较为客观的满足了个体对止痛药的要求,不仅使镇痛效果趋于完善,而且克服了传统用药不及时,起效慢,镇痛不全和副作用明显的缺点。

分类:(1)经硬膜外腔患者自控镇痛(PCEA)技术;(2)经静脉患者自控镇痛(PCIA)技术;(3)经皮下PCA-PCSA;(4)经神经丛PCA-PC-NA;(5)经鼻PCA-PCNA;(6)经口PCA-PCOA;(7)皮下埋藏植入泵技术。

2.3.3 心理和社会心理的治疗方法:

癌痛绝不仅仅是一个疼痛的问题,而应说是社会问题。肿瘤患者存在着一系列复杂的心理、行为和情感的表现,因此必须对其进行心理和社会心理的评估。Lehofer[9]发现在紧张和痛阈之间存在显著相关。Orbach[10]研究发现,自杀倾向、绝望、抑郁和焦虑与痛阈和耐痛阈显著相关。Scheidt[11]研究老年患者的躯体痛,发现它们不能完全由躯体疾病所解释,抑郁、自罪及丧失功能的悲痛对其躯体疼痛有特殊意义。癌痛治疗中引进心理学的方法,将会起到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那些应用药物和其他技术无法获得满意效果的疼痛提供了重要的治疗途径。最常采用的方法有肌肉松弛训练,催眠法,生物反馈方法和鼓励病人多参加社会活动[12]。

2.3.4 分子水平的癌痛治疗

近年来,国内外在细胞和基因水平上镇痛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通过类似于“生物微泵”的细胞持续分泌镇痛物质如:抗痛蛋白、抗痛蛋白调控因子、酶或信号转导因子[5-HT、去甲肾上腺素、γ-氨基丁酸(GABA)、内源性β-内啡肽]等,从而缓解疼痛或提高痛阈,而这些细胞是通过体外培养自体细胞或细胞株再植入体内,这就是细胞镇痛疗法[13]。基因治疗是指通过改变体内基因表达,即通过上调抗痛(antinoci2cep tion)基因表达和下调疼痛(nocicep tion)基因表达,特异性地干预疼痛的生物行为,达到治疗目的。基因治疗可分为体外和体内途径,体外途径指从体内取出靶细胞培养或采取细胞株,经体外导入治疗基因后再重植入体内发挥治疗目的;体内途经是指将治疗基因直接导入体内。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和对疾病机制的深入理解,基因治疗作为一项新的生物干预手段,已广泛应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研究[14]。

2.3.5 中医治疗:

中医中药在治疗癌症疼痛方面有很大的进展,中药内服(如沙参等治疗食管癌,蜈蚣,水蛭等治疗胃病),外用(如癌痛贴剂,宁巴布贴等)[15],静脉用药(如双黄连粉剂,复方丹参注射液),针灸/针刺治疗,滴鼻(如癌痛欣滴鼻剂)等多种途径。虽然中药止痛一般作用缓慢,个体差异大,可重复性差,但一般无明显的副作用,在降低癌痛发生率及治疗癌痛发挥着显著的疗效,是值得研究开发的重要课题[16]。

3 展望

由于我国疼痛治疗学科开展的较晚,还有很多疼痛的发生机制等方面的问题有待解决,因此进一步加强基础理论的研究,开发更多更安全的新药,以及对全民疼痛知识教育。医务界和政府部门应该加强沟通、合作,重视解决下列相关问题:(1)加强医护人员的观念转变以及和患者之间的沟通;(2)注意疼痛程度评估指标、治疗方法的选择;(3)合理使用镇痛药物(种类、剂量、疗效跟踪及评价);(4)疼痛诊疗机构及专业人员的补充,并且实施全面的专科训练;(5)改变临床学科间的合作、协调不理想状态;(6)加强全社会对晚期癌痛治疗宣传、认识及关注;(7)支持对晚期癌痛治疗新方法的研究、加大政府财政投入。

发展方向:(1)逐步在三级综合医院建立疼痛学专科,实施疼痛诊疗医师资格认定和规范化制度的建立;(2)在各级医院加强和规范化已经开展的三阶梯治疗方法;(3)疼痛专科重点发展三阶梯外治疗方法;(4)重视并加强患者的心理治疗和心理护理;(5)建立全面、系统的疼痛管理目标和实施;(6)逐步建立部分癌痛患者家庭治疗模式;(7)逐步建立完整的网络系统和晚期癌痛患者疼痛救助的社会服务机制。

摘要:癌症是当今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疾病之一。解除癌症疼痛对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非常有意义,了解癌性疼痛的发生机制和治疗方法对治好癌症疼痛起着基础作用。本文就癌痛的发生机制,癌痛治疗的方法和药物进行阐述。

做好癌症患者疼痛护理提升生活质量 第9篇

疼痛是癌症患者尤其是中晚期癌症患者的主要症状之一,不仅带给患者肉体上痛苦,特别是晚期的患者,而且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癌痛是患者最常见、最痛苦的,这种从身体上、心理上、生活上、精神上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还使患者产生焦虑、烦躁、抑郁、绝望等恶劣心情,后者又会使疼痛进一步加重,形成恶性循环。持久而剧烈的疼痛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还会使一些人因“痛不欲生”而自杀。所以,让癌症患者无痛生存,一直是许多人孜孜以求的目标。随着癌痛范化诊疗技术的提高和世界卫生组织(WHO)三阶梯止痛法的广泛推行,目前,对许多癌痛患者而言,只要能认真做好以下几点,那么,要实现无痛的梦想已不太难。 1、早发现、早治疗: 癌症患者出现疼痛的原因多数是由于肿瘤生长或转移直接侵犯或压迫周围组织内的感觉神经所引起,因此,要使癌症患者无痛,最好的办法是就是早发现、早治疗,把癌症消灭在萌芽状态,让其无法产生疼痛。其次,对于那些目前还无法做到早期诊断,或在发现时已属中晚期的患者,也不能放弃对其正确进行疼痛评估。 2、正确疼痛评估:疼痛分四级 0级:无痛。 Ⅰ级(轻度疼痛):虽有疼痛但仍可忍受,并能正常生活,睡眠不受干扰。 Ⅱ级(中度疼痛):疼痛明显,不能忍受,要求服用镇痛药物,睡眠受干扰。 Ⅲ级(重度疼痛):疼痛剧烈不能忍受,需要镇痛药物,睡眠严重受到干扰,可伴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表现或被动体位。

3、积极选用药物止痛: 全面的了解疼痛信息后,在治疗癌痛上,主要是药物三阶梯治疗方法。根据疼痛的不同程度选用不同的药物。第一类是非阿片类镇痛药,第二类是弱阿片类镇痛药,第三类是强镇痛药,如吗啡、阿片类止痛药品 。药物止痛主要适用于那些因各种原因无法对肿瘤本身进行积极治疗或经治疗后疼痛仍然存在的癌痛患者,为有效帮助此类患者止痛,WHO早在1986年就倡导在全球范围内推广“三阶梯止痛法”,经过近20年的实践和完善,目前该方法的安全性、有效性、简单性和可行性均已得到各国专家的广泛认可。大量研究表明,正确应用该方法,可以持续、有效地消除疼痛,减少药物不良反应,降低癌症患者因疼痛及治疗所带来的心理负担,并最大程度地提高其生活质量。由于三阶梯止痛法目前在我国仍没普及,众多的癌痛患者仍在接受着不规范治疗,并饱受其苦,所以,应积极加大该疗法的宣传及推广力度。

癌症患者疼痛的合理用药 第10篇

1 资料与方法

将我院2009-2010年的门诊麻醉处方用回顾性调查方法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引起笔者注意的是, 有两名癌痛患者一直使用杜冷丁, 且未换用其他止痛药, 直至病人死亡也没有达到止痛的效果, 每张处方达到100mg×10支的用量, 甚至高达100mg×15支。

3 讨论

我院医师长期习惯使用杜冷丁为癌症患者缓解慢性疼痛属不合理用药。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癌痛三阶梯治疗方案中, 对癌痛治疗不推荐使用的第一个药物就是杜冷丁。理由是:1) 杜冷丁的止痛时间可维持2.5~3.5h, 而吗啡止痛时间可维持4~6h。2) 杜冷丁的止痛作用为吗啡的1/8。3) 杜冷丁的代谢产物去甲杜冷丁的半衰期长达3~18h, 且具明显的神经毒性, 反复给药在体内蓄积产生神经毒性反应。4) 口服杜冷丁的生物利用度低, 需增大剂量才能起到镇痛效果, 但这会造成体内去甲杜冷丁的残留量成倍上升。5) 在临床应用中, 杜冷丁多采用肌肉注射给药, 缺点是会导致疼痛。因此, 建议医师改变不合理的处方习惯, 不再把度冷丁作为缓解癌痛的常规用药, 而应该使用阿片类的缓释剂或控释口服制剂如吗啡制剂, 代替杜冷丁针剂。

癌痛治疗, 应遵循三阶梯用药原则为了减轻晚期癌症患者的痛苦, 提高其生活质量, 1982年, WHO制定了癌症镇痛三阶梯用药方案。其临床基本用药原则就是按阶梯, 按时, 个体化给药, 尽可能口服给药。

3.1 按阶梯给药

主诉疼痛可分为重度疼痛、中度疼痛、轻度疼痛、无痛五级, 按疼痛的级别选择止痛药。第一阶梯给药为解热镇痛药, 代表药物为阿司匹林, 具有无镇静安眠作用、无成瘾性的优点。第二阶梯给药为弱阿片类镇痛药, 代表药物可待因, 替代药物有强痛定、高乌甲素、曲马多等, 第三阶梯给药为强效阿片类镇痛药, 代表药物吗啡, 替代药物有羟吗啡酮氢吗啡酮、美沙酮、氢吗啡酮、芬太尼贴剂等。但在具体应用中需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 明确患者疼痛的程度后, 不必机械地先从第一阶梯药物开始给药, 可以直接进入第二阶梯治疗。2) 合理选择止痛药。3) 合理联合用药。联合用药是提高止痛效果的重要方法, 应用过程中要注意个体化差异, 根据每位患者的特殊情况确定合理的联合用药方案。4) 要控制突发性疼痛。选用控释止痛药时, 提前备好短效或速效止痛药, 应对癌痛患者可能出现的突发性或爆发性疼痛。

3.2 按时 (3~6小时) 给药, 而不是按需 (只在疼痛时) 给药

大量临床实践表明, 按需给药会造成患者对现有治疗方法或镇痛药物产生耐受性, 而定时给药不仅会起到较好的镇痛效果, 而且还能选择小剂量且镇痛强度低的药物。

3.3 给药剂量个体化

个体化用药是指用药剂量应以使患者达到有效镇痛为准来调整。不同的群体、性别、年龄对药物的敏感性存在着个体差异, 因此, 推荐剂量标准不是的用药剂量的唯一限制条件。此外, 阿片类药物长期使用易形成耐受性, 且形成的快慢不一, 用药剂量也会不断的增大, 应以有效镇痛量来调整用药剂量, 可适当突破规定的“极量”限制。

3.4 尽量选择口服给药

通过口服止痛药物, 可以很大程度上缓解癌痛。与注射给药相比较, 口服阿片类镇痛药不易形成依赖性。此外, 口服给药这种无创伤性给药途径利于癌痛治疗, 便于患者长期用药。

癌痛治疗时还应注意的其它几个问题

3.4.1 癌痛治疗追求的是疼痛完全消除。

3.4.2 在癌症各个时期, 均可根据治疗需要使用最大耐受量。

3.4.3 .应防止和降低不良反应, 而不是一旦出现不良反应便立即停药。

3.4.4 应改变一旦使用阿片类药物就无法停用的观念 在临床实践中, 癌症患者疼痛病因一旦得到控制, 疼痛消除, 应立即停用阿片类镇痛药。一般情况下, 当吗啡每日用量为30~60mg时, 突然停药不会发生意外。而对于长期大量用药的患者逐渐减量停药也不会发生意外。

3.4.5 改变肺癌患者不能用阿片类药物的观念 有人认为阿片类药物具有呼吸抑制作用, 故不能用于治疗肺癌患者的疼痛。实际上, 使用阿片类药镇痛的肺癌患者, 出现呼吸抑制情况很少。分析原因有二:一是阿片类药导致的呼吸抑制副作用可被疼痛症状天然拮抗;二是长期使用阿片类药物的肺癌患者能很快对其产生的呼吸抑制产生耐受。

上一篇:检测控制下一篇:教学前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