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民间文化

2024-08-15

中国民族民间文化(精选12篇)

中国民族民间文化 第1篇

严复对之进行了深刻的比较, 他认为:“中之人好古而忽今, 西之人力今以胜古;中国最重三纲, 而西人首明平等;中国以孝治天下, 而西人以公治天下;中国尊主, 而西人隆民;中国多忌讳, 西方众讥评;中国追淳朴, 而西人求欢虞;中国美谦屈, 而西人务发舒;中国夸多识, 而西人尊新知;中国委天数, 而西人恃人力……”

胡适也从文化进化论的观点出发, 对中西文明做了比较, 他认为:“中西之异的实质是古今之异, 强调东方文明的特点是知足、安分、安命、安贫、乐天、不争、认吃亏。进而指出, 知足的东方人自安于简陋的生活, 故不求物质享受的提高;自安于不识不知, 故不注重真理的发现与技艺器械的发明;自安于现成的环境与命运, 不想征服自然, 只求乐天安命, 不想改革制度, 只图安分守己……”

如此这种特定的民族品质, 也塑造了中国民族民间舞自身的精神特质, 概括下面有几点:

首先, 重伦理、倡传统至上。孟子曰:“天下之本在国, 国之本在家。”高度概括了中国传统社会的实质。这种家国同构、家国一体的思想渗透到中国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也促成了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重伦理的门派传承, 与倡传统 (形式和内容) 的艺术表达。

其次, 重和谐与统一。张岱年认为,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个一以贯之的东西, 即中国传统文化比较重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统一”。强调和谐与统一是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精髓, 而表达和谐、促进统一则是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特有的功能, 千人同态、万人同姿的共舞场景可以激发强大的族群认同感与民族向心力。

再次, 轻变化、追求稳定。“安土乐天、重恒轻变”, 是中国大陆型农业经济, 几千年来以农为主、重农抑商政策实施下的产物, 这种求稳定与轻变化的观念, 表现在中国人的政治、经济、艺术、生活的方方面面, 也塑造了中国民族民间舞艺术表达“法古守成、不喜变动”的特质。

最后, 推崇集体、淡化个性。中国政治“大一统”与“拨乱反正”的思想, 强调地方与中央一致, 个人与集体同步的“太平”思想, 导致“铲平”事实的发生。与大家一样不出头成为个人品德评判的标准, 所以在中国民族民间舞中, 人人参与不分主次的圈舞, 以及有个别领舞的队舞形式是民间最主体的形式。

综上所述, 中国民族民间舞自身的文化特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1) 尊重传统视不同民族地域舞蹈的风格、特征为其生命, 具有排他性特点。

(2) 强调一统的文化特征, 舞蹈中群体的和谐与统一大于个体的张扬。

(3) 追求舞蹈的恒定性, 倡导先传承后发展, 重“恒”轻“变”。

(4) 强调集体意识特别是乡土记忆的舞蹈表达。

(5) 舞蹈中存有鲜明的等级特征与人物角色及在性别上表达的差异。

(6) 多呈现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精神胜利、自我陶醉的情感表现。

中国民族民间文化 第2篇

一个民族最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理想和梦想,这样一个民族才能在心理上尤其是文化心理上有了自己的方向。2013年总书记提出了“中国梦”,实现“中国梦”成为中华民族的向往,也是我们民族共同的话语。而文化产业发展对于中国梦的实现具有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是助推中国梦早日实现的强力引擎。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在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更是人力文明史的奇葩与瑰丽,在大力践行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历史时期,发展文化产业首要的任务是用自己的文化增强民族自信、民族自豪感与民族归属感,让民族文化产业屹立世界文化之林。

在通过文化宣传实现民族的自信、自豪与归属感中,单纯的发展现代文化产业还是不够的,要更深入挖掘民族独有的文化与产业,使其扎根民族心里,让其成为国人民族心里的自豪与自信,成果国家特色文化的代表,这既是发展民族文化产业的关键一步,也是大力宣传、实践“中国梦”的主要内容之一。纵观当今中西方发达国家,在民族文化与产业发展上,都有着自己的鲜明代表文化与产业,如法国香水、皮具、时装已经成为其在年轻人心中的代表物,同样瑞士的钟表,美国的快餐文化、汽车文化等等。翻开中国历史画卷,我们的建筑文化、文学经典、历史文化名人、中医文化……都有着丰富文化内涵,如何充分万挖掘这些民族文化精髓,让其焕发时代魅力,用凝聚传统文化与实用价值的双料产品,扎根于生活,发挥文化育人、文化改善民生、文化促进发展,进而实现民族文化软实力是当务之急。举例来讲,以中国传统中医文化而言,其博大精深、功效显著又富含天人合一、阴阳协调、中庸之道等传统

文化理念,而在当代如何让其文化理念结合实用产品走进生活,走出国门,惠及世界人民,其可以挖掘和发扬的空间十分广阔,如运用中医经络、学位按摩理念衍生出按摩器已成为当今城乡居民生活的普遍用品,在此基础上开发古香古色、天然红木制作的汇安康搓脚器,方盘圆珠的外形类似中国围棋,而其足底按摩的原理充分发挥了中医养生保健的科学理念,在满足现代人健身保健的同时,传播中医养生文化。

中国民族民间文化 第3篇

关键词:民族民间舞蹈 民族传统文化 教育途径

民族民间舞蹈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在奴隶制社会,民族舞蹈艺术初见雏形,并在秦汉交汇时期逐渐形成了自身的特色。具有社交、祭祀、礼仪等多重社会意义和作用,经过不断的社会变迁和演变,民族民间舞蹈中的元素逐渐丰富,对当时社会的民族风情和精神思想的特点均具有良好的反映作用。民族民间舞蹈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具有重要作用,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不断发展,该项艺术的教育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在民族民间舞蹈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们体会的不仅仅是独具风情的舞蹈动作,更是舞蹈本身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内涵。可以说,民族民间舞蹈的教学无时无刻不在体现着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

一、民族传统文化在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的体现水平

我国由56个民族组成,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人文发展历史,舞蹈表现形式也各有千秋。从目前的民族民间舞蹈教学来看,学生在接受专业的舞蹈训练之前,首先都要对这个民族的基本情况和文化特点有所了解。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比较特别的动作,教师大多向学生解释动作的来源与含义,这有助于学生塑造更加生动、真实的舞蹈艺术形象。比如藏族舞蹈色彩绚丽、蒙古舞蹈动作豪迈、朝鲜舞蹈潇洒典雅,不同民族由于风土人情不同,舞蹈动作和形式也各不相同。

但是从整体情况来看,民族传统文化在民族舞蹈教学中的渗透还不是十分的全面,这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其一,很多民族舞蹈教学人员自身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了解并不透彻,对于很多文化点存在认知不足的问题。导致在教学过程中难以展开有效率的文化渗透。其二,很多教师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较深,在教学过程中过于重视舞蹈动作、舞蹈技巧的教学,忽略了对学生舞蹈情感和文化内涵的培养,导致民族传统文化渗透效果不佳。由于缺乏对舞蹈背景和精神内涵的了解,很多学生的民族舞蹈表演都是“有其形无其神”。并且,民族舞蹈的学习需要大量的练习,传统的教学形式很容易导致学生出现疲惫、厌倦等负面情绪,降低民族民间舞蹈教学的整体效率。

二、民族民间舞蹈教学是实现民族文化传承的有效途径

民族民间舞蹈是我国优秀传统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它突出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点。民族传统文化在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的渗透,不仅有助于完善教学形式,提高教学效率,也可以实现学生综合素养水平的提升。结合相关教学经验,笔者认为民族传统文化渗透于民族民间舞蹈的教学中主要应通过以下途径。

首先,民族民间舞蹈的教学人员需要从根本上意识到舞蹈中所蕴含的民族传统文化内涵对于学生的教育意义,进一步丰富教学理念,不再将舞蹈动作和舞蹈技巧的教学视为唯一的教学重点。一方面,教师自身需要积极的提高自身的民族文化底蕴,在日常生活和学习的过程中更多的了解民族民间舞蹈相关的文化知识,这样才能进一步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实现舞蹈基本素养与舞蹈人文素养的双重教学;另一方面,民族民间舞蹈教学需要不断改变传统教学的单一模式,在课堂中给予学生更大的自由度,让学生积极的表达自己的想法,鼓励学生根据舞蹈的民族文化内涵创造全新的舞蹈动作,提高学生自身的舞蹈创作能力以及对民族情感的感受能力。教师可以积极与其他学科的创新教学形式进行学习和借鉴,不断在教学过程中融入全新的教学理念和形式,使整体课堂模式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在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中提高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比如教师在进行民族舞蹈教学时,可以先播放舞蹈视频,让学生自主讨论舞蹈动作代表了什么行为以及所代表的意义,讨论后由学生发言。教师之后给出正确的含义讲解,加深学生对舞蹈动作的记忆和对舞蹈文化内涵的理解,进而实现学生民族舞蹈能力和民族文化素养的双重提升。

其次,民族民间舞蹈也可以与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分开进行,但是要注意针对性和连续性。目前很多院校都开设的民族传统文化教学,但是其教学内容过于笼统,关于民族民间舞蹈的讲解内容并不全面,因此很难引起学生的理解和共鸣,教学效果不佳。因此,学校可以为民族民间舞蹈专业的学生开设针对性的传统民族文化素质课程,将舞蹈教学与文化理论的教学相互融合起来。比如在不同单元的民族文化教学过程中,将本民族的文化历史、舞蹈内涵等相关的文化课程加入到教学的过程中,加强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理解。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了解每一个舞蹈动作中所蕴含的民族文化精神,也要让师生之间共同感受不同舞蹈动作中所蕴含的情感。比如,蒙古族舞蹈中的抖肩、柔臂等动作既表现出了以草原为背景的民族文化特点,也充分体现了蒙古族人民勇敢、豪迈的民族精神状态。了解这种文化和情感后,学生在进行舞蹈训练和表演的过程中,才能够将对应的情感融入到舞蹈动作之中,使整个舞蹈变得“形神兼备”。

民族传统文化在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的渗透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一定要避免为了追求教学进度,在短时间内将文化知识“硬塞”给学生的现象,这样不仅难以达到教学目的,还可能会适得其反。为此,在展开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首先抓住“主要矛盾”,也就是从民族舞蹈中的典型动作入手,向学生讲解主要舞蹈动作中包含的民族文化情感和动作热点,并着重进行讲解和分析,提高学生对于重点动作的掌握能力。重点动作掌握之后,教师需要逐渐加强对整体舞蹈动作的教学,此时学生的学习会更加容易和轻松,可以用一种自如的状态进行舞蹈动作和技巧的学习,从而发挥更加自如的动作状态。比如,傣族舞中的“三到弯”是最具典型的动作,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以点带面,进而提高学生对整个傣族舞蹈的掌控能力和表演能力。

nlc202309082250

另外,民族民间舞蹈的教学应该积极探寻民族本源的特色,鼓励学生自主的去了解一个民族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内涵以及精神风貌。为此,学校可以组织民族舞蹈专业的学生在假期间针对某种民族舞蹈展开文化溯源的调研活动,有条件的学生可以选择到不同民族进行实地的考察和材料收集,其他同学也可以通过上网、图书、报刊等不同形式去展开了解民族舞蹈与其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的关联性。这种自主探究的形式有助于加深学生对于民族舞蹈精神文化内涵的理解并加强情感上的共鸣。

同时,在进行民族民间舞蹈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通过音乐背景音乐赏析、舞蹈相关影视作品赏析的形式,加强学生对于不同民族舞蹈的理解,更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舞蹈课堂的教学效率。比如对大型舞蹈《丽水金沙》进行作品赏析,该作品包含了浓郁的丽江少数民族的人情风貌,在舞蹈动作、舞台背景、舞者服饰等方面均有着非常鲜明的体现。《丽水金沙》的特点在于,该作品采用了全新的艺术手法,充分运用了现代化的艺术手段,用一种全新的形式赋予了民族民间舞蹈全新的活力和吸引力,舞蹈中生动的再现了丽江八个少数民族的生活、传说、传统节日、婚恋习俗等民族传统文化的特性和特点。通过作品的赏析,学生可以更加全面、直观的了解到当地民族传统文化的特点。此外,大型原生态歌舞集《云南映象》也是民族民间舞蹈课堂进行民族文化赏析的重要素材。《云南映象》将传统民族文化的美感与现代化的舞台表演形式相互结合起来,实现了对云南民族风情的重新构建,既保留了浓郁的民族风情,又显得更加富有生趣。《云南映象》这一舞蹈表演中,所有演员均穿着少数民族服装,舞蹈中包含了62面鼓的鼓风和鼓韵,使用了100余个富有云南民族特色的面具,每一段配乐、舞蹈表演,道具布景都显示了云南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特色。

除此之外,教师需要适当的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舞台表演机会,让学生在实际的表演活动中加强舞蹈动作与舞蹈民族文化情感的融合。舞台表演的经历可以让学生逐渐了解到自己在民族舞蹈表演过程中存在哪些的缺陷和不足,在日常学习中才能够抓住重点,更加积极的去探寻民族舞蹈的动作与技巧与民族传统文化之间存在的关联性,加深情感层面的共鸣,这样既提高了学生自身的舞蹈表演能力,也实现了民族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

三、结语

总而言之,民族民间舞蹈是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作为一门独特的表演艺术,它的传承对于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国由多个民族构成,民族文化也是缤纷多彩,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了解各种文化之间的差异性和共同性,加深学生对于传统民族文化的理解,实现舞蹈表演能力与综合文化素养的双重提升。文中就如何实现民族传统文化在民族民间舞蹈中的传承和教育提出了相应建议,希望与同行教学人员共同交流讨论。

参考文献:

[1]李岩.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思路探究[J].赤子,2015,(12).

[2]宋禄霞.民间舞蹈的“风格性”在舞蹈教学中的探讨[J].大观,2014,(11).

[3]刘声超.中国民族文化在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的渗透[J].音乐大观,2013,(19).

[4]梁晓晴.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民族文化渗透的分析[J].戏剧之家,2015,(12).

[5]肖茜.中国民族民间舞在高校舞蹈教学中传承及发展[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3,(15).

[6]赵明.民族舞蹈文化的传承与民间舞蹈教学的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6,(13).

[7]穆巴拉克·阿孜古丽.加强提示型教学法应用提高民族民间舞教学效果[J].新课程·中旬,2014,(07).

[8]周娟.论民族民间舞蹈文化和民族民间舞蹈的教学[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6,(05).

试论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文化传承 第4篇

一、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渊源

中国的民间舞蹈文化源远流长, 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 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曾记载了民间舞蹈的内容。中国的民间舞蹈是在历史的长期发展中创造发展出来的, 其中融合了乐、礼、诗等艺术因素, 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民间的舞蹈文化。在舞蹈的发展中形成了两种基本的舞蹈形式, 也就是宫廷舞蹈和民间舞蹈的形式, 这两种舞蹈形式在本质上是相同的, 只不过宫廷舞蹈为了所谓的“雅”观, 就在民间舞蹈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和创新, 其基本的要素和精华还是来源于民族民间的舞蹈中。所以这两种舞蹈文化是相互依存, 相互影响的, 不存在的“雅”和“俗”本质的区别。

二、中国民间舞蹈文化的分类和特征

(一) 中国民间舞蹈文化的分类

中国舞蹈文化可以根据不同特征进行分类, 其中按照区域可以将民间舞蹈分为:1.花鼓舞蹈文化;2.秧歌舞蹈文化;3.藏区舞蹈文化;4.西域乐舞舞蹈文化;5.蒙古族舞蹈文化;6.铜鼓舞蹈文化。如果根据历史和自然的环境进行分类, 可分为草原文化、农耕文化、农牧文化、海洋文化和绿洲文化等类型。

(二) 中国民间舞蹈文化的特征

1. 即兴性。

民族民间舞蹈在运动节奏上较弱, 对舞蹈姿态和动作的规范性要求较低, 自娱自乐的性质较强, 只需要在舞蹈时注意步伐、节奏、韵律等基本一致即可, 所以具有较强的即兴性, 活动更加自如。

2. 自娱性。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基本特征为单纯、精炼, 容易学习和掌握, 在现在流传的民族舞蹈具有很强的自娱性, 同时这也是民族舞蹈的文化特征。

3. 地域性。

中国很多民族舞蹈受到区域和自然环境的约束, 所以一种舞蹈形式都会在特定的环境和区域内流行。这样的民族舞蹈更能体现出地方特色, 更能显示出该区域的舞蹈文化的内涵和特征, 让人们从舞蹈中就可以领略到舞蹈中的文化气息和地域风情。例如:在杨丽萍《云南映象》中提到了一个关于彝族男女爱情的故事《烟盒舞》, 该舞蹈具有极强的区域性, 根据该地方的特色和文化打造出来的, 真实、纯真, 更具区域特色。

4. 传承性

民间舞蹈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和进步中遗留下来的, 具有较强的传承性, 现代民族舞蹈中蕴含了大量的文化信息。在历史连续的发展过程中, 人们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来将民族舞蹈的文化代代相传, 将民族文化中最为珍贵的东西永久的保存下去, 让世人能够感受到先辈们在舞蹈中蕴含的精神和文化气息。

三、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

(一) 中国民族舞蹈文化的传承规律

舞蹈的传授是通过言传身教, 尤其是传统的民族舞蹈, 基本上不需要依靠语言来进行解说, 只需要通过舞蹈中的“语法”进行教授。因为舞蹈是属于非语言文字的文化类型, 所以, 需要依靠民族舞蹈中的姿态、动作、技巧来进行探究。有效的掌握民族舞蹈中的韵律、节拍和韵味等要素, 在学习民族舞蹈的时候才会事倍功半, 传统的民族舞蹈才会更好的传承下去。例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中, 体现出来的是美妙的舞姿和动作, 就算是无需语言讲解, 只需要跟着舞蹈的旋律和节奏, 就可以感受到舞蹈背后的故事和内涵。

(二) 民族舞蹈文化传承的基础

很多民族舞蹈具有自身的特殊性, 在特定的区域和环境中才可以将民族舞蹈中的韵味和精神体现出来, 通过民族舞蹈中的表演程式、道具、服饰和动态形象等将民族舞蹈的精神体现的淋漓尽致, 真正的将舞蹈回归于原生态的民间舞蹈形式, 体现出地域风情和文化特征。所以, 需要将民间舞蹈融入在群众之间, 让群众之间直接交流和沟通, 在活动的表演过程中, 充分的将民族舞蹈中的文化内涵和自强不息的生命力体现出来, 增强群众之间的民族凝聚力, 让群众可以更好的团结和奋进。

四、结束语

中国的民族舞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区域的生活方式、历史传统、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等特征, 甚至会体现该区域的地理环境和历史要素等。所以要想了解民族舞蹈, 传承民族舞蹈文化, 就需要真正的深入到民间舞蹈中去, 将民间舞蹈深处的要素挖掘出来, 为以后的民间舞蹈发展提供依据, 提高民族舞蹈的质量和水平, 将舞蹈传承下去。

摘要: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 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使得人们不再满足于物质生活, 而是逐渐向精神生活发展。现代社会中保护民族文化、传承和发扬民族民间舞蹈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部分。民族文化是我国各个民族在历史发展中逐渐创造和保存下来的精神财富, 侧面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的强弱。本文主要针对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文化传承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 并根据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和措施。

关键词: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传承,研究探讨,建议措施

参考文献

[1]石裕祖.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传承规律及其发展趋势研究[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 2007, 02.

[2]徐欣宁.高中舞蹈选修模块中民族民间舞蹈的教学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 2012.

[3]梁好.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元素在学前舞蹈教育中的应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11.

[4]李雪梅.地域舞蹈与生态环境——试论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地理特征[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2002, 02.

中国上古神话与民族文化精神 第5篇

中国上古神话与民族文化精神

中国上古神话是民族文化精神的集中体现,同时对后代民族性格的形成又起了强化作用.神话中悲壮型英雄在文化底蕴中的意义并不在于他们的具体行为是否成功,而在于他们有超越自然的.精神力量,塑造了民族坚定顽强、崇尚精神力量的性格;神话对救世英雄的褒扬,赋予了理想人格以使命感及承担社会责任的行为准则;中国上古神话的地域性,给了“天”以广阔的生存、扩展空间,使中国人意识中以天为最高主宰;神话表述的化生模式,表露了强烈的生生不息的宗族延续意识,并对后世理想化的思维方式有极大的影响.

作 者:郭芳 作者单位:青岛社会科学院,山东,青岛,266003刊 名:管子学刊 CSSCI英文刊名:GUAN ZI JOURNAL年,卷(期):“”(1)分类号:B932关键词:神话 民族文化精神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教育之我见 第6篇

关键词:民族舞蹈;民间舞蹈;舞蹈人才;舞蹈教育;发展构想

中图分类号:J7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4)08-0025-02

长期以来,传统民族民间舞教育存在单一性、强制性、滞后性的弊端,与提倡“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格格不入。就中国民族民间舞教育而言,运用多种现代化的科学成果来丰富和辅助教育,完善已有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更准确的选择和构建教材,从而提高师资水平和教育质量,培养出紧随时代发展、层次特点鲜明、适合不同工作性质和岗位的优秀舞蹈人才,已成为广大舞蹈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同时也是现代社会对中国民族民间舞教育的客观要求。

一、传统民族民间舞蹈的发展态势

1.自娱自乐。中国民族民间舞文化应该说最初是从实用的角度出发,从功能的需要出发,在长期以来不断的消化和吸收人类各种文化因素的过程中,自身也处在不停的衍化和变异之中,更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在民众中流传下来,其中很多形态还被加工成娱乐、健身的形式在传播,深受人们的喜爱,参与者颇多。

2.走入高校课堂。中国民族民间舞蹈课程现已成为我国舞蹈学本科教育的专业基础课和必修课。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是按照北京舞蹈学院民族民间舞系编写的教材作为主要教学内容,大致分为藏族、蒙古族、维吾尔族、朝鲜族、汉族五大部分。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少数民族,他们的舞蹈同样极具地方特色,甚至一些同一民族内部因为支系不同,舞蹈表达的内容和风格也不相同。这些文化遗产有待我们去保护、挖掘、传承、提炼,并将其融入到课堂教学中。

3.登上舞台表演。从舞蹈表演的空间来看,一个是广场、街道、体育场;另一个是舞台。人们把这两种舞蹈分别看作是广场民间舞蹈与舞台民间舞蹈。广场民间舞蹈的特点是融自娱、表演为一体,通过他人的自娱性舞蹈受到感染,通过民间舞蹈的表演观赏美。舞台民间舞蹈一般是由专业舞蹈工作者编排,经过加工整理美化,在舞台上表演的民族舞蹈更加优美、观赏性强。

4.用作旅游开发的资源。随着改革开放,国力日益强盛,旅游业异军突起。旅游舞蹈文化在很多的旅游景点火爆兴起,作为旅游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为旅游业的发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很多民族地区在打造旅游歌舞晚会时最注重的是该地区的民族文化特色,且更多的表现民族民情风俗,如云南大理的“蝴蝶泉边”、云南丽江的“丽水金沙”均是如此。

二、中国民族民间舞教育的发展趋势

强化教育观念,保存民族民间舞蹈风格,是当代民族民间舞蹈教育应当恪守的教育理念。舞蹈是一种视觉艺术形式,是人体艺术动作。各民族舞蹈的风格是人们长期受多方面的因素影响而形成的,比如社会结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审美观念等等,只有对民族舞蹈的属性加以深层次的把握,才能将其融会贯通。所以,在民族民间舞蹈教育中应贯彻多元化的教育观念,运用各种科学仪器训练舞者,运用各种手段支持社会办学,运用多媒体技术开展远程舞蹈教育,利用计算机与信息网络技术扩大民族民间舞的教育传播渠道。

以往的民族民间舞蹈教育在学科定位与规划、知识结构的设置、教学创作及传播,均侧重于专业舞蹈演员的职业性知识结构,忽视了整体性知识结构的培育。而21世纪的民族民间舞蹈教育观要求我们,更要重视学习者全面素质的提高,要培养学习者热爱民族文化事业,启发学习者要深层次地研究和把握民族民间舞蹈的风格,鼓励学习者传承并发扬光大民族民间舞蹈风格。只有这样,民族民间舞蹈艺术教育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知识结构更为齐整的复合型高级人才,并从职业领域走向社会领域,从传统走向现代。

三、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教育发展的原则

民族民间舞蹈是取之不尽的丰富宝藏,是中国舞蹈艺术活动的源泉。在民间舞教学中,要深入挖掘民俗性舞蹈的程式规范和象征意义中蕴含的历史文化信息,分析当下社会现实需求,培养既能把握特定民族的历史发展、文化心理和民族情感又能体现时代精神的舞蹈人才。为此,要遵循知识技能与实践能力并重以及原生态和欣赏性并存的发展原则。

1.知识技能与实践能力并重。在重视民间舞蹈技能技巧传授的基础上,大力加强获取民俗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将知识和技能转化为素质,以民间舞蹈知识技能与实践应用的高度统一为终极目标。所以,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强调教师授课中的信息量,要求讲述各民族民间舞蹈素材形成的由来,讲述民间的风土人情、民族心态、教师本人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使学生不仅学到舞蹈基础知识、基本体态技能,同时还采用知识技能与实践相联系的方式加强学生对民族民间舞蹈的全面认识,从而使学生热爱舞蹈事业、巩固专业思想,增强献身民族民间舞事业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2.原生态和欣赏性并存。在开展民族民间舞教育的过程中,要使学生明白,首要任务是满足社会的需求,无论是舞蹈创作还是表演,必须做到尽量保持民族民间舞蹈的原生态,在此基础上再追求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传统与现代舞蹈手段适当的结合,提升民族民间舞蹈艺术表现力。杨丽萍推出的“云南映像”就是一个典型实例,她选择云南最具有代表性的烟盒舞、太阳鼓、象脚鼓等十多种民间舞蹈,经过15个月的精心排练,并配合最现代的舞美、灯光、音响、音乐等手段,创作出一部既有传统底蕴又具现代感染力的舞蹈作品。

四、中国民族民间舞教育的构想

1.人才培养目标。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教育必须摒弃 “以学科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应当引入新的“以能力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模式,使学生不但能够跳藏族民间舞,而且还能够兼跳汉族、蒙族、维族、朝鲜组等民族舞蹈,不但能够表演、示范、讲解,而且还能够进行相关舞种的组合创编、剧目编排,突出人才培养的应用性,使学生成为具有专业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2.课程设置。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课程设置有其鲜明的特点,就是实践永远走在理论前面。在中国民族民间舞的教育发展史中,各地方院校、艺校并没有统编教材,也没有统一设置课程。因此,必须根据人才培养的目标,以地域性、针对性和适用性为出发点,设计出适合本校的课程体系。中国民族如此众多,不可能在一个学校的课程设置上面面俱到,根据自己的特点设计符合实际情况并具有特色的舞蹈课程是一个极其明智的选择。例如,新疆艺术学院舞蹈系的课程设置就非常值得提倡,该院舞蹈系根据地域优势,沿袭“传统专业舞蹈做精”的发展道路,在课程的设置上多以地方原生态舞蹈为主要课程,揉和了以土耳其、埃及“肚皮舞”的语汇形态,形成新的舞蹈形象,使原生态舞蹈得以创新和发展。

3.教材的选用。在选用中国民族民间舞教材时,要在以下七个方面给予足够的重视。(1)系统性,即教材体系要符合专业教育的目的与规律,既要培养能够表演舞台民族民间舞蹈作品的演员,也要培养能够传授课堂民间舞蹈的教员,还要培养能够创作舞台民间舞蹈作品的编导。(2)目的性,即应该明确通过教材的教学,教给学生什么?学生应该掌握什么?学生通过学习形成的动作记忆是什么?(3)民族性,即要注意各民族民间舞蹈的民族特色,让学生掌握浓郁的民族舞蹈风格,不能够“串法儿”、“串味儿”。(4)文化性,即在教材的动态结构中要有文化内涵,也就是说,舞蹈教育不但是技术教育,更重要的是文化教育,所以,理应在舞蹈教材中凝结着不同民族、不同族群的世界观、审美观、价值观等文化内涵。(5)训练性,即训练的价值主要体现在“身体各个部位的松弛解放”、“训练灵活性和技巧性”、“训练乐感和表现力”。(6)观赏性,即要源于原生态,又高于原生态。(7)时代性,即民族民间舞教材的时代性与教学目的有直接的关系,因为民族民间舞蹈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能够创作当代作品的编导,培养能够表演当代作品的演员,培养能够传授当代民族民间舞蹈的教员,因此,民族民间舞蹈的教材要有时代性。

4.教学方法。在舞蹈教学中,“口传身授”这种师徒传承式的教学方法沿袭至今,但这种一成不变的“你教我学”、“我说你听”的单边注入式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抹杀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限制了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压抑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为扭转这种局面,应当采用现代化的教育理念完善教学方法,保存民族民间舞蹈风格。

(1)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比较、鉴别,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是比较、鉴别、保存民族民间舞蹈风格的一个有效方法。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加入可以其信息的高度检索、详细分类和快节奏,加大舞蹈课堂密度,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在介绍朝鲜族舞蹈呼吸与动作的配合、傣族舞蹈“三道弯”的造型美、仿鹤的动作与姿态以及蒙古族舞蹈对矫健大雁的模仿时,播放具有民族舞蹈特色的课件及介绍各民族分布地域、风俗习惯、社会结构等民俗风情的课件,使学生更深刻了解所学习的民族舞蹈的风格和动作特点,会更为直观,从而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2)通过欣赏优秀舞蹈作品进行教学实践活动。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具有独特灿烂的舞蹈文化,凝聚着民族艺术的精华,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并极具感染功能。朝鲜族舞蹈《长鼓舞》、维吾尔族舞蹈《摘葡萄》、蒙古族舞蹈《盅碗舞》等舞蹈经典作品的欣赏,不但宣传、展示了我国民族民间舞蹈的辉煌历史,而且使学生的艺术素养以及认知、理解能力得以提高,并在欣赏中丰富了自己的想象力,将脑海中多层表象组合在一起,更好的保存了民族舞蹈的风格。因此,在教学实践活动中,还要注重优秀民族舞蹈作品的鉴赏,组织学生观摩舞蹈作品,欣赏著名舞蹈家的表演,分析其艺术特点,然后组织讨论。但在应用多媒体教学后,仍需要与教师的讲解相结合,与学生的练习实践相结合,才能够有力推进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教育向纵深发展。

总之,进入新世纪,尽管有众多艺术形式的冲击,但还是要坚持“以人为本”,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指导,以人文、科学、创新的统一为目标,运用现代化的教育理念和科学的教学方法,从实际出发,注意收集民族民间舞蹈素材,丰富学生的民族民间舞蹈知识,提高学生对民族民间舞蹈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同时,加强传统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分析与研究,更好的保存民族民间舞蹈的风格,培养全面发展的开拓型和创造型新时代舞蹈人才,推动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潘志涛.中国民间舞教材与教法[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年版.

[2]罗雄岩.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年版.

[3]王克芬.中国舞蹈史[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年版.

浅谈中国民族民间舞 第7篇

关键词:民族民间舞,红绸舞

中国民族民间舞是中国传统舞蹈艺术的源泉。风情醇厚、多姿多彩的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在中国历史文化长河中世代生息演进, 流传至今。以其绚丽的风采深得中国各民族人民和世界各国朋友的喜爱和珍视, 被誉为世界舞蹈宝藏中的瑰丽之花。中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文明古国, 每个民族, 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历史文化、宗教信仰、地理环境、生活习俗等方面的特点, 这种历史上各民族和地区的社会发展水平的不等, 以及各族各地文化观念, 宗教礼俗和审美情趣的不同, 因此造成中国民间舞样式之多, 内容之广, 风格之别, 动律之异的鲜明特色。从具有原始图腾痕迹的模拟舞, 到带有原始遗风的祭祀舞, 以至具有宗教色彩有寺院舞蹈形式或民间风情舞、礼仪舞、庙会、灯会、走会、花会上的舞蹈表演以及专职艺人的出现, 并登上艺术性舞蹈表演的舞台, 因而中国民间舞构成了中华民族形象的活的文化见证。在辽阔的三江流域和松辽平原广大地区主要居住的是汉族, 受其历史和自然条件影响下, 形成种类繁多、风格各异并具有地区特点的民间舞蹈, 据统计有700余种。其中北方规模较大, 比较著名的是秧歌, 如东方高跷身歌, 山东的鼓子秧歌、胶州秧歌和海阳秧歌号种三大秧歌。还有陕北秧歌、河北秧歌等不下百余种, 南方有采茶灯、莲花灯、竹马灯、云南花灯、香山花灯等各种名目的花灯种类繁多。北方的秧歌等各种民间舞蹈多具有粗犷刚强, 热情奔放的特点。南方的花灯等民间舞蹈则以优美委婉、秀丽别致见长。两江之中的淮河流域的花鼓灯等民间舞蹈兼收南北之长, 形成刚柔并济的特色。居住在草原、高原、山区或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民间舞各具鲜明特色:草原上蒙古等民族具强悍刚强的风格特点。地处西北的维吾而族则以体态挺拔、动作丰富、表情细腻见长, 在康藏高原上的多种古老藏族民间舞蹈形式, 风格各异, 但总体上看具有古朴优美的特点, 并以舞“袖”为共同规律。以手如柳步如鹤著称的朝鲜民族民间舞有潇洒、典雅的风韵。

1950年由长春市文工团集体创作的《红绸舞》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从解放战争捷报频传到新中国的诞生, 中国人民的社会地位发生了巨大改变, 他们通过各种形式将蓄积已久的喜悦释放出来。

红绸舞通过舞者手中红绸不断飞舞流动的各种线条所组成的丰富多彩的画面, 直接抒发出当时的中国人民获得自由开始新生活的那种强烈的兴奋喜悦的心情, 以及对新中国如火如荼、更加美好未来的憧憬和祝愿的炙热情感。

从舞蹈形式上看, 创作开始基本设想就力图将传统京剧的长绸舞与东北大秧歌相结合, 因为这两个素材都有着丰富的可挖掘的价值, 突破了传统长绸舞的表演方法, 尤其在男演员的舞蹈动作上加大了力度、幅度和难度, 在速度上也有了多种的处理。并由此引发了对道具的改良:增加了绸子的宽度与长度, 吸收借鉴了民间传统杂技《百丈旗》中长绸的做法, 在末端同小木楔连接, 不但延长了臂力, 同时也为发展新的舞蹈形象创造了条件, 以此丰富了长绸的表现形态。道具的创新又进一步丰富了长绸舞的技巧和语汇, 拓展了表现空间。

从红绸舞的舞蹈结构上看, 具有层层推进, 渐至高潮, 一气呵成的特点, 这同整个舞蹈的情绪要求完全吻合。其中看似循规蹈矩, 缺少变化的处理, 正是要将主题情绪进行到底, 唯此才能最大幅度的满足当时人民群众的审美心理需要。舞蹈在形式上通过队形队阵, 绸花变幻来丰富视者的视觉感受。如女子双人舞、男子双人舞、男子独舞及群舞等形式:二龙吐须、斜排、横排、点阵、圆等队形, 绸子长短、单双形态的变化, “大八字”“小八字”“左肩花转身跳圈”“波浪花”“单跳圈花”“桌、门、轴平面圆”等绸花技巧, 尤其是绸花技巧的变化和创新, 使《红绸舞》有了较高的艺术性, 既保持了浓郁的民族风格, 又极富崭新的时代气息, 受到了海内外各界人士的高度赞扬。

《草笠舞》的创意来自编导陈翘对海南黎族劳动生活景象的捕捉。草笠对于从事农业生产的海南黎族群众, 是一件必备的日常生活用具, 在具有遮阳挡雨使用功能的同时, 还蕴涵着深厚的文化象征意义。正如陈翘在《诗情寓于生活之中》一文中所言:“不是所有的野葵叶都能成为做草笠的材料, 是情人们长途跋涉, 从深山里采来的叶子才最厚实、最坚韧, 经过姑娘们精心制作, 配上自织的彩带和穗子, 既可隔热挡雨, 又能寄托绵绵情思, 甚至是向同伴们夸奖炫耀的物品。” (1) 从这段话的表述中, 可以看出与黎族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的草笠不仅是海南黎族外在服饰符号的特征, 也是该民族内在文化传统和习俗的外在体现。在该作品中编导抓住了这个代表黎族民族特征的最主要的信息符号, 用舞蹈形式将黎族女性一种内在含蓄的美挖掘并反映出来, 突出表现了女性羞涩、优雅、对美的憧憬等交织的情绪。

该作品创作的主体内容, 是对黎族青年女性劳动生活的真实反映。为此, 舞蹈主要以写实的手法展开全舞蹈的内容表述。为了追求作品内在的连续性与完整性, 编导按照一个个劳动生活的场景安排整个作品的结构, 例如编导以一群劳动归来的黎族姑娘作为作品人物形象塑造的原型, 将她们走田埂、越漫坡、绕山崖, 以及来到小河边梳洗、掸尘、梳髻、清洗草笠等动作为创作的原型, 展开作品的逻辑关系, 在一个接一个的场景变换中, 组合结构了整个作品。

以草笠作为最主要的视觉意象, 用不同的空间调度与队形变换配合着草笠的变化形成各种各样可观性强的图案, 是该舞蹈的另一个独特创意之处。原因在于该舞蹈是集体舞, 流动又是其最主要的运动方式, 所以在流动中用草笠编织出不同的构图成为该舞蹈制造视觉意象的一个主体特征, 而这种视觉构图又与劳动的生活场景结合, 使得该作品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正如陈翘所言:“明媚的阳光把远近的林木披上一层金色的轻纱, 耀眼的光斑在水田里闪烁, 姑娘水田里的插秧, 从高处远眺, 看不到人, 只见一排草笠在阳光下缓缓移动, 变化着各种图案。” (1) 为此, 营造这种意境成了陈翘整个作品的核心, 由草笠变化出的多种图案, 也成为该作品在空间调度上的一个刻意的追求, 其目的就是要通过队形的变化来造成作品构图的变化, 而通过作品构图的变化, 来体现编导对上述生活意象的感受。

该舞蹈在动作的创造中, 可以说颇有一番建树, 许多理论界学者认为, 黎族舞蹈在陈翘的作品之前, 没有程式严谨、丰富而又完善的动作语汇, 黎族舞蹈女性动作语汇的出现, 可以说是由陈翘打造的, 是由她长期深入黎族生活, 根据黎族少女追求美的内在隐秘和她们在劳动中编制锦绣山河秀美画卷的情思而创造的, 为此该舞蹈动作语汇不但体现出黎族少女所特有的体态与风韵, 同时也展示了她们表达情感和显示自身美丽的独特方式, 所以说该舞蹈动作有较深的文化意蕴, 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陈翘在自己的文章中也提及了这个问题, 她解释说由于黎族青年女性喜欢穿着筒裙, 而裙子又比较窄小, 所以不便于低坐, 当待客或闲聊时, 姑娘们多数宁愿站着, 倚着门框或靠着同伴侧身而立, 此时松弛的上身和腰部, 会随着双脚重心的频频轻换而改变姿势, 这种自然的三道弯体态成为黎家少女所特有的体态和风韵。

她还指出由于受筒裙的限制, 黎族姑娘迈步的幅度不是很大, 更多体现的是步幅小而频率密的特征, 加上黎族姑娘害羞时, 常以张开的双手挡住自己整个脸, 又悄悄从手旁露出半只眼睛, 窥视别人的反应。这一切都构成陈翘打造黎族舞蹈动作语汇的出发点, 她将这些典型的生活化动作强化、变形、分解、凝练, 就成了作品中我们所看到的一切。而该舞蹈动作语汇的建构, 成为当时黎族舞蹈的典范, 不仅被当地的黎族所接纳, 还成为日后黎族舞蹈动作语汇发展与变化的基础和依据。

参考文献

[1]裘柳钦《.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音乐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4.

中国茶文化旅游民族特色初探 第8篇

1 民族茶文化资源对于现代旅游新概念中的意义

1.1 丰富了现代旅游的内涵

在现代、时尚的旅游文化中, 涵盖有一些不同领域的文化内容, 如:建筑文化、园林文化、宗教文化、山水文化等, 而民族茶文化以其独特的山水风光、特色风情的民族茶风茶俗、文化集汇的茶艺茶道、种类各异的品牌名茶等内容, 增添和丰富了现代旅游的内涵, 给人们带来了知识性、观赏性、娱乐性的文化内容, 同时, 在民族茶文化之中, 还内蕴有“和静求真”、“精勤俭德”的文化内涵和道德修养内容, 它在现代旅游的过程中, 使旅游者感悟到茶文化所蕴含的哲理和精髓, 从而提升了旅游的质量, 符合人们的精神层次的需求。

1.2 提升了现代旅游的价值

民族茶文化资源不仅是一种物质形态, 而且蕴含了丰富的精神文化价值, 在民族茶文化中的茶德、茶道文化之中, 显现出中华民族的精神文明价值观念, 在以茶养性、茶“禅”一味的现代旅游方式中, 民族茶文化彰显现出以茶礼仪、以茶明志的价值和意蕴, 具有精神层次上无限的价值意义。

2 民族茶文化旅游的特点

2.1 民族茶文化旅游的原生态性

中国茶文化旅游的民族特色首先即表现为原生态性, 它们大多处于原始风貌的地理区域, 现代工业化的渗透和污染较少, 具有强烈的神秘感和久远感, 为人们所向往, 给人以浓郁的旅游期待。许多中国的民族茶文化资源都具有原生态的特点, 如:贵州作为世界茶树的起源地, 在花溪久安发现拥有大量的千年古茶树群;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有80 万亩优质的茶园, 是重要的茶叶生产出口基地, 使之成为了绿色生态旅游的热土。

2.2 民族风情迥异的茶风茶俗

在民族风情迥异的自然生态茶文化资源之中, 有不同的民族茶俗内容, 它们成为了茶文化旅游的特色产品, 使旅游者流连忘返。例如:我国的贵州境内有17 个民族与茶文化结缘, 他们在历史的长河中沉淀了丰富的民族茶文化资源, 成为了流光溢彩的民族茶俗文化景观。有仡佬族的三玄台的第一台即为“茶席”, 当地民族爱喝的油茶被称为“干劲汤”;贵州贞丰有“状元笔茶”;普安有“擂茶”、盘县有“团饼茶”;彝族有“罐罐茶”;苗族的“三道茶”;侗族的“米花茶”和“俺鱼茶”等。

2.3 民族茶文化资源的地域差异特点

在我国民族不同地域的茶文化资源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由于不同的地理环境、土壤和气候等条件, 孕育出不同的民族茶文化。如:贵州的地理条件适宜于栽种绿茶, 香高馥郁、鲜爽醇厚、汤色明亮。还有我国的湖北恩施地区, 这是我国发现的第一个富硒地区, 这个地域栽种的茶叶含硒量为0.3-1.0PPM, 具有极高的价值。

2.4 民族茶文化资源的历史性

我国的民族茶文化资源历史源远流长, 例如贵州历史上曾盛产贡茶, 有鹦鵡溪的宴茶、赤水珠的兰茶、湄潭眉尖茶、清平香炉山茶、都匀鱼钩茶、铜仁东山茶、贵定云雾茶等。还有湖北位于古代的巴蜀地区, 也是茶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恩施玉露茶也曾经是贡茶, 还有诸如:八角茶、宜红茶、马坡茶、瀑泉茶等, 都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

2.5 民族茶文化资源的体验性

在民族茶文化资源融入旅游体系之中时, 旅游者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参与体验, 如可以到茶园进行“采茶、拣茶、炒茶”的亲身体验, 感受到茶文化资源的丰富特质, 从而在主动体验的茶文化旅游中, 享受到莫名的满足和心理愉悦感。

2.6 民族茶文化资源的保健疗养性

茶是一种保健饮料, 在茶叶之中富含多种氨基酸、微量元素和茶多酚等组分, 可以这样认为, 茶是人体营养的补充之源, 经过科学试验证明, 茶叶具有开启智慧、预防衰老、提高人体免疫功能、改善肠道状况、排毒解毒的功效, 同时, 茶叶之中的绿茶含锌量较高、红茶含铁量较高、还有新的“硒茶”文化, 经过研究证实, 富含硒的茶叶可以防治人类的多种疾病, 如:湖北恩施的富硒茶, 具有良好的保健疗养的功效。

3 打民族特色牌, 走民族茶文化旅游路

3.1 加大对民族茶文化资源的保护力度

在大力发展民族茶文化旅游的过程中, 我们要加大对民族茶文化资源的保护力度, 要树立保护古茶树、野生型大茶树的自然文化遗产意识, 要以科学为根据, 对野生型茶园和古茶树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 要建设无性系良种有机生态茶园, 确保茶业可持续发展, 为民族茶文化旅游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如:云南的布朗族就有保护古茶树的习俗, 他们在日常生活和宗教信仰活动中, 至今还保留有祭拜茶园中最大的茶树———“茶魂树”的习俗。在民族聚居地如:惠民景迈、布朗山乡班章、勐混等处有大片的古茶园, 得到了保护和利用。

3.2 深度挖掘民族茶文化资源

我国的民族茶文化资源历史悠远, 博大精深, 在各民族进行植茶、采茶、制茶、饮茶、运茶、卖茶的茶事活动中, 显现出具有民族特色风情的茶典、茶歌、茶舞、茶风茶俗、茶礼、茶艺、茶道等, 这些具有民族特色的茶文化资源经过艺术加工和渲染, 可以与文化旅游形式相结合, 彰显出民族茶文化资源的生活情趣和精神内容。

如:云南德昂族的“成年礼茶”:是指德昂族的成年男女在成年之时会收到“首冒”、“首南”送来的茶叶, 意蕴他们可以进入社交活动, 是他们人生成长的重要标志和象征。还有德昂族的“媒茶”:是指德昂族的成年男子在谈恋爱时, 可以由“首冒”带茶叶给自己的意中人, 也可以在房中烤火、喝茶、对歌, 以试探各自的情感。白族的“三道茶”风俗是指“一苦、二甜、三回味”的茶韵, 也是一种民族特色茶俗。纳西族的独特的“龙虎斗”, 也是当地民族的茶风茶俗, 这是一种用酒来泡茶的民族风俗, 具有驱寒、除湿和醒目之功效。还有湖北恩施州的土家族和苗族也形成了独特的茶风茶俗, 有在恩施州鹤峰县流传的“四道茶”, 用歌舞传情, 歌名为“六口茶”:喝你一口茶呀, 问你一句话, 你的那个哥嫂在家不在家?……这个“六口茶”流露出古老民族的传统礼仪表达方式。

3.3 发扬民族茶文化资源中的保健养生功效

我们要在民族茶文化旅游资源中挖掘素材, 要从民族茶文化资源中寻找现代的时尚内容, 在现代人类追求文明、崇尚自由的同时, 也在追求身心的健康和愉悦的精神境界。而民族茶文化资源中的保健养生内涵丰富多彩, 吸引了众多旅游者的眼光。

例如:在民族茶文化资源中, 云南布朗族的“口嚼茶”有治疗消化不良、结肠炎的功效;“煳米茶”与红糖同时饮用, 据说有治感冒、咳嗽、肺热燥火的功效;“明子茶”与红糖同用可以治疗肠胃不适或便秘;“酸茶”可以食用, 有解渴、提神、健身、消除疲劳之功效。

3.4 创设体验式的民族茶文化旅游主题

在民族茶文化旅游中, 可以根据不同的旅游主题和特征, 为旅游者创设具有真实体验的情境, 可以让旅游者在旅游休闲的同时, 感受到以茶园为基础的体验式旅游, 可以在茶文化专家讲座中学习茶文化知识, 可以在民间老艺人的独具匠心的茶文化中得到熏陶和感染, 可以倾听民俗文化传承人讲解民族特色茶俗茶礼等。还可以采用信息化手段, 运用网络、电视、电影等资源, 激发旅游者的感官体验, 并赠送或出售具有收藏价值的民族茶文化纪念品, 以延伸旅游者美好的茶文化旅游体验。还可以举办以民族茶文化为主题的“茶王节”、“斗茶大会”、“祭茶祖”、“茶博会”等茶事活动, 增强旅游者的茶文化体验。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 为了传承和弘扬中国民族茶文化资源, 要与文化旅游业相结合, 充分挖掘民族茶文化旅游的特色内容, 保护民族特色茶园景区, 建立优质的民族生态观光茶园, 开发民族茶文化中的特色茶风茶俗、茶礼等, 向体验民族茶文化旅游的人们推广茶文化, 使生态、文化、旅游三位一体的民族茶文化旅游协调发展, 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使旅游依托文化, 又反哺文化。

摘要:中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 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宝库之中独树一帜, 在我国旅游产业正在蓬勃发展的形势下, 以茶文化为特色的旅游方式正在悄然兴起, 中国的茶文化旅游具有极为浓郁的民族特色和风格, 在注重以体验和文化消费为特点的民族休闲旅游过程中, 茶文化与旅游实现了完美的融合, 推动了我国茶文化旅游的新的增长点, 在茶文化浓厚的文化底蕴下, 为民族旅游发展起到了良好的助推作用。

关键词:茶文化,旅游,民族特色

参考文献

[1]冯卫英.茶文化旅游资源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 2011.

[2]和献中, 王世金.云南省普洱茶文化与旅游互动发展战略[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9 (6) :52-57.

[3]宗敏丽, 祁黄雄, 吴健生, 冯喆, 黄秀兰.茶文化旅游模式研究及开发策略——以浙江顾渚村为例[J].中国农学通报, 2012 (3) :315-320.

[4]阚文文.泰山茶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策略与路径[J].泰山学院学报, 2012 (5) :67-71.

[5]刘换菊.新媒体背景下庐山云雾茶旅游品牌形象塑造[J].农业考古, 2014 (5) :245-249.

[6]林清清, 保继刚.茶旅游发展中的茶农角色参与:南糯山、老班章案例[J].旅游论坛, 2015 (4) :1-8.

浅析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风格性 第9篇

中华民族有五十六个民族,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 经过历史的不断积淀, 代代相承, 每个民族都有自身的文化、语言、民俗、风情, 更有自己特色的民族舞蹈。当然, 每个民族的舞蹈都是独立的。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舞蹈教师, 就要掌握民间舞蹈的基本内涵, 然后进行深层次的了解, 区分各个民族舞蹈间的风格, 加以吸收, 只要把握了民族舞蹈的风格特点, 才可以在民间舞蹈的研究上有进一步深入的可能, 才能够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舞蹈, 因此掌握民族舞蹈的风格是民间舞蹈发展的必经之路。

一、风格性是民间舞蹈表现的特质

中华民族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 拥有五十六个民族, 由于每个民族的发展历程不同, 地域条件不同, 所以每个民族自己的历史文化积淀也不同, 民族舞蹈传统也是丰富多彩的, 但他们所要反应的都是和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喜怒哀乐等思想感情。

风格性的训练是练习民族舞蹈的基础, 也是增强学生舞蹈素质的重要途径。用理论来指导形体训练, 这也是民间舞蹈的重要特点。风格决定了民间舞蹈的本质, 也确定了基础训练的目的, 它在大学阶段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毕竟它们都在追求共同的精神文明。

民族舞蹈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特质, 有自己的思想套路, 只有如此, 才能在思想层面打动观众, 从而使得自身的文化底蕴得以充分的展现。淳朴、自然等民族风情也将在观众的赞赏中, 得以不断的传承, 风格性的特质将会得到更广层面的推广, 使得更多的人们接受和喜爱。

二、学院派民间舞风格性凸现

原生态和非原生态 (学院派) 是现在民间舞蹈教学中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 顾名思义学院派就是非原生态, 它是在现在原有民族民间舞蹈的基础上, 利用现在舞蹈教学的方法, 加以修正, 创新, 然后展示给观众的一种舞蹈形态, 这也是现在舞台上最多的舞蹈表现形态。它是我国民族民间舞蹈高度发展后的一种特有现象。它的根源是民间民族原生态的舞蹈, 以继承和发展民间民族舞蹈为出发点, 再根据当代人民的精神文化水平需求, 以及各个机构发展的需求, 进行多元化的探索和创新的结果。

每个舞蹈都具有自己的风格特征, 通俗的讲就是个性, 是一个舞蹈的精髓所在, 是形体、韵律、思想等特点的一个组合体, 蕴含的当时社会的、人民的、民族的、以及个人的经历, 在众多的舞蹈当中, 只有风格鲜明的舞蹈才能够在观众的观赏中脱颖而出。所以说学院派舞蹈也是应随现代社会的发展而产生的, 它并没有原生态舞蹈的那种随意, 那种收发自如的无拘无束, 它有的是自己独特的个性, 谁都可以在那个基础上进行学习更正。学院派的一致性和规则性要加以确认, 所以在塞选舞蹈素材时, 一定要多方位的对素材进行提炼修正, 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再就是, 要进一步加强民族舞蹈风格的系统特征描述和科学性的鉴定, 使得整个舞蹈训练能够有章可循, 有理可依, 让学习者一幕了然的观看到这个舞蹈所该具备的某种风格。

学院派的民族民间舞蹈可以说是舞蹈专业人员的作品, 他们将自己的思想、感情、心血融入到个人的创造中去。这种加工和美化的过程是相对比较繁杂的, 但结果是美的享受。而原生态民间舞完全是来源于普通劳动人民的创造, 素材信手拈来, 随性而发, 朴素是它们舞蹈的共性。学生学习的民族民间舞蹈大都也都是学院派的舞蹈, 从开始到深入学习, 都有一套完整的思路, 动态、韵律、体态等都有着严格的要求, 要求比原生态的更高。

三、民间舞蹈的创新也应该以风格性为基础

随着大学民族民间舞蹈教育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学生加入到民族民间舞蹈学习的行列中来, 舞蹈的编创方法也越来越丰富。这类舞蹈能够很好的将现代舞和民族民间舞蹈的特点融合在一起, 既具有古典美, 又具有现代美, 让观众具有耳目一新的感觉。舞蹈是一种肢体语言, 过多的评论还比不上一次真正的实践, 因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只要从理论到实践, 再将实践返回到理论当中, 二者相互补充, 才会创造完美的民族民间舞蹈。

舞蹈专业人员编舞时, 注重创新突破是没错的, 但是在构思上一定要建立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 要有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因为传统文化是经过广大大众人民考验的, 只有这样才可以确保所编导出来的舞蹈也是经得起人民群众考验的。在编舞的同事, 舞蹈人员还要善于思考, 将知识回归到理论的基本面上, 再不断的进行探索研究, 才会不会的有所突破, 有所成就。

至于舞蹈专业人员的能力, 主要有理解力、执行力、创新力等诸多能力, 多种能力相互促进, 才能练就一双敏锐的双眼, 去观察世间的民族民间舞蹈, 把握舞蹈的根源, 把握住民族民间舞蹈的传统文化以及民族特征, 不断的挖掘其中的潜力和价格, 再加入自己独特风格, 确保自己创造舞蹈的唯一性, 顺应历史社会的发展潮流。从而促使自己在舞蹈创造上更上一层楼。

四、结语

论中国民族民间舞的教学功能 第10篇

关键词:教学功能,运动潜能,文化视野,舞蹈语言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作为我国舞蹈艺术发展的基础,在建国以后得到了广泛的收集、整理和加工,使得中国民族民间舞蹈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从民间逐步走向了舞蹈教学领域。当它逐步走入教学领域时,大家只一味的对它的教学法,对它的文化等进行研究,却忽视了对它的教学功能的思考,而在当今的舞蹈教育中,我们不仅要去教学生,我们更要明白学生学习它有什么作用,在学习它的过程中还学到了什么等,都是它的教学功能之所在。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属于中国文化的研究范畴,是舞蹈学中一门兴新的边缘性学科,其教学任务,注重了学生对中国民族民间舞的整体认识以及在正确认识的基础上能够很好的学习,要求教师通过对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地域、结构、动律、音乐、服装等的分析和研究,把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传授给学生,使中国民族民间舞蹈这个宝贵的财富很好的传承下去,使它在弘扬中国文化中起到应有的作用。

(一)培养学生移情入境,促进学生舞蹈的表现力

教师在新课进入时应该把各民族的历史文化、舞蹈风格以及表演形式对学生做大致的描述,通过生动形象的比喻和语言的启发,把学生逐渐引入到一个想像意境中,从而使学生在学习的开始就有一个情感的依托。当学生感受到这种情感并使之成为舞蹈动作之时,他就能很快的投入到学习环境中去了。比如说蒙古族舞蹈的基本训练,教师在体态上要求学生双脚站大八字步,左手叉腰,右手握鞭,抬头挺胸眼看前方,同时提示想像意境,让他们设想自己置身于广阔无垠的草原,有豁达的性格,豪放不羁的气度等,这就有助于舞蹈的完成。在民族民间舞蹈的教学过程中,舞蹈的风格、律、情感等有内容的东西是教师很难向学生解释清楚的,所以在教学大纲的设计中教师可以将电视、投影仪、电脑、多媒体等现代设备运用到民间舞蹈的教学中,可以使学生很直观的接触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舞蹈,让学生可以身临其境,从而可以引导学生理解掌握教学内容,可以更好的把学生领入到舞蹈的情境中。比如在学习藏舞时,教师可以通过投影或者碟片将藏族的风光呈现在学生面前——神圣伟岸的念青唐古拉山脉、优美娴静的纳木措和随处可见的玛尼堆,身穿藏服载歌载舞的藏民……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而且可以很快很准确地把学生领入到所要学习的民族舞蹈的情境中去。

在民族民间舞蹈的教学过程中,音乐、服装、道具是极其重要也是必不可少的,在教学中通过对他们的应用,能够给学生创设出民族民间舞蹈中不同的地域情境,使学生更多地接触民族民间舞蹈的中的不同风格、动律,从而促进学生在舞蹈中的表现力。

(二)开掘人体运动潜能,强化身体的整体协调性

民族民间舞蹈用人类自身的形体和思想感情表现社会生活,体现民族历史,抒发情怀。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训练体系是属于多种舞蹈风格并存的训练体系,民族民间舞蹈训练体系的这一特性,决定了它在强化身体多部位的可塑性和整体协调性方面的优势。

民族民间舞蹈的自然本性是人的生命意识最直接、最自然、最原始、最热烈的表达。它最初出于人类生存本能的盲目宣泄活动。我国的民间艺术自古以来就有载歌载舞的传统,汉族北方的秧歌,南方的采茶灯,藏族的弦子等都是载歌载舞的民族民间舞蹈,因此民族民间舞蹈有很强的自娱性,从而产生了无拘无束、变化多端的舞蹈动态。从民族民间舞蹈的外形动作看,其结构是非常复杂多变的,对训练学生各部位的力度转换能力、协调配合能力及应变控制能力,都是极有价值的。比如:东北秧歌的前踢步的整体协调训练,是自下而上波及式的。脚下的艮劲带动、波及上身,形成不断流动的柔美劲。脚下的艮,上身的浪,手臂的快绕、慢进再配合脚下及上身的动作,其训练价值是显而易见的。

(三)感受民族精神风貌,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

民族民间舞蹈是群众愿望、生活水平、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反映,它是传统文化的遗传,同时也是一门充满活力的动态艺术。民族民间舞蹈具有丰富的民俗内涵。在我国的56个民族的大家庭里,各民族的内涵又是千差万别、丰富多彩的。这使民族民间舞蹈各具特色,有着深刻的社会作用,又各自代表着其民族的精神面貌和特点。比如:民间的社火、秧歌等都具有民俗色彩,寄寓了人们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消灾免难、祥和幸福的愿望。不同的民族由于人们对生活的认识不同以及他们长期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自然环境的差异,使他们在体态心态的表现形式上都留下了生活的痕迹。比如:藏族和蒙族,同是游牧民族,同信喇嘛教,但是,由于各自地理环境与民族发展史的差异,形成了各自的心态。由于心态的不同,体现的身体的形态上,也是大相径庭的。蒙族舞后靠的体态,横的动态是与他们曾经有过的英雄历史,与他们“马背民族”的彪悍性格分不开的。藏族舞前倾的体态及向下的节奏感,是与他们长期居住高原牧区,长期受政治合一的统治等因素分不开的。

(四)启发学生的舞蹈“语言”创作意识

这里的“语言”是指舞蹈语言,就是能表现一定思想感情内容的舞蹈动作和舞蹈动作组合。它是塑造舞蹈形象的基础,是舞蹈作品中叙事、状物、表情达意的主要手段[1]。舞蹈作品的内容最终也必须通过一定的舞蹈艺术语言,才能成为具体存在的舞蹈作品,没有舞蹈语言就无法形成舞蹈形象,没有舞蹈形象就不可能形成完整的舞蹈作品。在舞蹈艺术领域中,各民族民间舞蹈间之所以千差万别、各具风采,就在于它构成的舞蹈语言的舞蹈动作、姿态在形式、节奏、动律和结构方面有很大的差异。在众多的民族民间舞蹈作品中,所体现的构成方式主要以民族民间舞蹈教学组合为依据的,原生态的舞蹈极其构成方式,是关在课堂中想不出来的,它是人民智慧的结晶。众多的典型性的训练组合,其材料布局合理,段落清楚,轻重缓急,层次分明,起伏变化错落有致,既有训练性又有艺术性,为民族民间舞蹈的创作提供了有利的素材。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的各种素材在民族民间舞蹈的创作中是很重要的,能使学生接触到各种动作的连接方法,掌握各种连接技能,为学生在民族民间舞蹈的创作中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使他们得到了舞蹈编排方面的初步知识。所以启发学生舞蹈“语言”的创作意识是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重要的一个功能。

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要“讲规矩” 第11篇

关键词:中国民族民间舞 教学 讲规矩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是民族文化积淀的重要体现,它与音乐、美术、文学以及人的情感、理念融为一体,展示着一个民族的精神状态、审美情趣与文化特征,本在特定的人群与地域中得到传承与发展,随着各民族文化交流的频繁与艺术融合发展的趋势,民族民间舞蹈从民间走向了专业舞台,走进了专业的艺术院校。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在舞蹈教学中的价值不言而喻。但是在关于中国民族民间舞的教学上,有人认为:学无定法,教无定法。因此在课堂教学手段与方法、甚至内容上都很随意,结果导致教学系统性差,教学效果不佳。有人坚持: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结果,课堂教学基本照本宣科,简单的将前人的经验复制到今天的教学中,导致学生创新能力差。我们认为,中国民族民间舞的教学,既要讲规矩,又要有创新,有破有立,讲规矩是为了保证民族民间舞,所固有的内在民族属性和民族特点,创新是为了保证民族民间舞适应时代需求,体现时代精神,展现时代风貌。

一、中国民间舞教学“讲规矩”的原因

俗语说,名师出高徒。这说明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教师水平与能力的高低是至关重要的。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也是如此,有的教师注重民族民间舞舞蹈知识的传授,有的教师教学方式单一化,有的教师教学又过于随意化,结果培养出的学生或者“眼高手低”,或者“墨守成规”,或者“知识碎片化”。那么,在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中存在哪些问题?应该如何破解这些难题?

1.教材的同质化严重。

关于中国民族民间舞的教材很多,如《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法》、《中国民族民间舞基本功技巧训练教程》、《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教程》、《中国民族民间舞教材》、《中国民族民间舞作品赏析》、《中国少数民族舞蹈教程》等,各个学校一般根据自己学校的特点与师资力量进行选择,初衷是好的,但学生在校学习时间有限,专业课时间有限,因此,在教材的选择与运用上难免有顾此失彼的感觉,而有些教材的内容彼此重复,有的教材彼此之间互相抵牾,同质化现象极其严重。教师的授课又是彼此独立进行,那么教师之间所传授的知识如果存在矛盾的地方,很多学生是无法一一分辨的,她们也只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取舍,如果方向错误,她们在民族民间舞的未来发展也就堪忧了。

2.教学方法机械化。

有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大学教师,包括中国民族民间舞的教师,由于受某些规定或者惯性思维的影响,她们不得不应付课时,完成任务,或者思想陈旧,多年的教学方法沿袭下来,不知变通,如有的老师认为舞蹈技术是第一位的,是最基础的,因此她在教学过程中重技术轻能力,重动作轻情感;有的教师严格恪守专业规范,不允许学生有自己的发挥,不允许学生有破格的自我表现;有的教师单纯强调情感、律动,忽视学生的舞姿与动作。这种教学法机械化导致学生的思维受限,即使有的学生想将各位老师的优点融合到一体,那也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3.教学思想单一化。

大学教学与初中高中的教学思想不同,应该是开放性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但事实上,中国民族民间舞是专业性强的一门艺术,前些年有“近亲繁殖”(即本校读书,本校就业,本校任职)的现象,结果祖师爷什么样的教学思想,我就是什么样的教学思想,结果教学陷入固定模式,缺少变化与创造,如果有胆大的弟子想突破藩篱,就有“欺师灭祖”之嫌。这几年,尽管高校想各种办法对外引进人才,但圈内的知名院校、知名教授、专家也是屈指可数的,统治整个行业或占据主导地位的声音也仍是“权威的”的声音。

二、中国民间舞教学“讲规矩”的目的

中国民族民间舞是中国舞蹈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独立的教学体系,形势所需,迫在眉睫。

1.“讲规矩”是为了民族民间舞的动作与技巧得到自然传承。

民族民间舞具有特定的民族、地域、风格特征,尽管它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生变化,但民族民间舞蹈的精髓,其特有的舞蹈动作则有严格的规范,需要坚守传统,倡导自然传承,倡导“原汁原味”流传。因此,教师在教授民族民间舞时拥有自由发挥的权利,但这种发挥不能天马行空、无所依傍,让人观后产生不伦不类的感觉。

2.“讲规矩”是为了让民族民间舞蹈的精神内涵与文化特质得到自然传承。

民族民间舞蹈是民族精神、民族审美、民族观念的外化,很多动作都具有象征性和深刻的文化内涵。尽管时代的发展,促进了思想的解放,舞蹈中也融入了许多现代的语汇,但每个民族所特有的精神气质与内涵则需要适当保留。因此,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一定要讲规矩,不能对传统的民族民间舞蹈任意解释,甚至曲解,向人们传达错误的信息。

3.“讲规矩”是为了将民族民间舞的美实现内与外、神与形的完美结合。

舞蹈是“美的化身”,民族民间舞蹈动作如果纯天然,有些可能并不适合舞台演出,有的可能已经不适应时代需求,因此,要想让民族民间舞蹈的美更加真实、内涵更加深刻地展示出来,就需要教师通过高度美化和规范化的动作,遵守舞蹈创作规律,使原有的舞蹈动作富有节奏和韵律,从而使舞蹈动作更具有内涵,使演员通过美的形体动作透射出美的精神气质以及人性美、人情美、人格美。

4.“讲规矩”是为了更好地传承民族民间舞蹈的风格性。

中国的民族民间舞各具风格,都有其代表性的动作,如傣族舞,整个身体在运动中呈现“三道弯”等。舞蹈作品在舞台上展示的时候,风格从整体上体现出来,包括服装、布景所显示出来的特点。中国民间舞教学中必须具有舞蹈动作的规范性和技巧性、丰富的内涵、优美的形式、同时要注重民间舞的风格特点,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国民间舞教学具备科学的、完整的、独立的体系,才能够提高中国民间舞教学质量,培养出更多的舞蹈优秀人才。

三、中国民间舞教学“讲规矩”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在民族民间舞教学中,存在这样一种错误认识,只要教师动作示范准确,有一定的艺术表现力,学生模仿教师就可以了;还有人认为只要教师熟悉动作,课堂上能作即兴讲解,毋需考虑教学是否“讲规矩”。事实上,舞蹈艺术更需要老师运用多方面的、准确生动而又良好的教学语言去传情达意,以提高学生形成鲜明的理解力和艺术想象力,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1.教师在民族民间舞教学中“讲规矩”,才能把教材里的每一个动作准确地传授给学生。

示范动作的准确,是民族民间舞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舞蹈教学是一种直观教学,是通过身体来传授知识。如果教师都舞蹈本身的动作都不能示范到位,讲解到位,那么学生自然也就无法把握所学舞蹈节奏是否准确、动作发力是否准确、情感把握是否准确,如果教师在教学中随意发挥,随意创造,不讲规矩,那么学生很可能学到的是不伦不类的舞蹈动作,如果基本动作都不准确,那么所谓的情感表现力等更无从谈起。

2.教师在民族民间舞教学中“教学语言”要“讲规矩”。

教学语言讲规矩是要求教师能够用准确的语言讲述所舞蹈的民族特征、动作要领、情感意境等内容,并且让学生能够分析出众多的民间舞舞动作各自的发力点、用力方法及内在韵律都不同,使学生明确动作训练的目的和训练价值。如在蒙古舞教学中,教师既要示范动作,还要准确描述蒙古舞硬肩、柔肩、甩肩、双动肩及碎抖肩等动作的特点。如讲解东北秧歌的“上上动律”,就要明确发力点在腰上,牵动着肩,而不是肩带动腰,如果把发力点说成在肩上,就是一种错误的说法。如何让自己的语言“讲规矩”,可以采用形象的启发语言来进行提示。在教授某一民族舞蹈时,将所属民族的生活习俗、精神风貌、性格特点、生活服饰、语言特色等对学生进行描述,让学生去体会和想象这种民族之感,使之带动身体感觉,捕捉民族形象。二是物体形象启发。如:蒙古舞的碎肩,像风吹窗户纸的感觉;藏舞的孩子舞步,柔韧感像走在松软的草坪上;胶州秧歌中慢扭步动作形态,像蛇的身子的蠕动;朝鲜舞中男子的扔手动作,像一片大白菜叶子甩下来的感觉;鼓子秧歌的基本体态站相,像泰山一样等等,这些形象的比喻,都能帮助学生找到动作的内在感觉。

3.课堂教材要“讲规矩”。

教材的科学实用性决定着教学质量教学效果。首先主干教材要“讲规矩”,能够成为典范教材的,一般都具有应用时间久、应用范围广、可操作性强等特征,因此,高校在选择教材时应充分听取专业教师的意见,选择优质教材。辅助性教材也要“讲规矩”,主干教材在注重知识的全面、系统等因素外,辅助教材应是对主干教材的某些或某部分知识的深化,重在对学生潜力的开发和个性能力的拓展。

4.课堂组织要“讲规矩”。

课堂组织对教学计划的顺利完成和教学质量、教学效率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无论教材如何好,教师能力如何强,如果课堂组织上不“讲规矩”,那么师生之间的沟通就会存在障碍,教师不能很好地传授自己的本领,学生也不能很好地接受所学的内容。课堂组织包括课堂气氛调节、课堂秩序组织、学生能力调整、教师自我调节、教学内容实施、教学时间利用、教学手段应用等。教师应根据自己所教授的内容的特点,根据学生的特点,综合运用各种方法来组织中国民族民间舞的课堂教学。

总之,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是一种交流,是一门艺术,是一门科学。“讲规矩”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为教学的科学化提供正确途径,学无止境,教无定法,这样才能将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教学提升到新的水平。

参考文献:

[1]马力学.中国民间舞[M].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6.

[2]胡大德.舞蹈学研究[M].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1.

[3]贺志朴.艺术教育学[M].人民出版社,2001.

[4]中国民间舞艺术[M].山东友谊出版社,1997.

[5]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程[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当代中国民族民间舞的发展趋势 第12篇

一、民族民间舞蹈越来越具有中国特色

文化是由经济政治决定的,对经济政治又有重要的发作用,文化的发展最终要用到人民的生活中去。因此,在任何时候,舞蹈艺术的创作和发展都与当下老百姓的生产生活相呼应,这就有了不同地域风格,不同特色的民间舞蹈。在我国,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下,民间舞的风格都大不相同。其中,北方民间舞大都具有豪放,洒脱、大气的风格,与草原文化、高原文化,以及北方劳作、放牧、农耕文化息息相关;而南方的民间舞蹈风格则较为柔美、细腻,其舞姿变化较多而动作幅度不大,并以当地民族的节日文化相关。近年来,随着各国间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其他国家的艺术文化也渐渐渗入到了我国艺术文化之中,对我国传统文化带来了一定的动摇和冲击,我国的民间舞发展曾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不过,随着传统文化重新被重视,人们也越来意识到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新喜爱上了民间舞,在民间舞的题材上也越来越注重中国特色,体现出了更多的中国传统文化。

二、民族民间舞越来越向原生态回归

每一个民族,都有着其渊源悠久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的不同,经过千百年的沉淀最后形成了不同的传统特色。不同的民族,都有着其特有的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这些都是这个民族的精髓,无论在任何时候都必须世代传承,不能丢失。只有这样,这个民族存在的价值才能得以体现。不同民族的民间音乐、民族舞蹈同样也是这个民族独特的精神体现。以舞剧《云南印象》为例,这部舞剧的素材、人物、动作全都来自于真实的傣族民间生活,舞剧中一些场景、舞段都是一些我们平常看不到的,有些也是即将失传的。杨丽萍在做这部舞剧的背后付出了大量的采风、搜集工作,支撑她这样做的目的不只是她热爱傣族舞蹈,更多的是她热爱傣族文化、傣族人民,希望用这样一种方式可以将本民族的文化精华有一个寄托,并将他保留下来、传承下去。近年来的舞蹈作品中,越来越多的涌现出了一些原生态题材的舞蹈、舞剧。

三、民俗文化在民间舞越来越多体现

多年来,经过大量对民间舞蹈原生态文化的研究,越来越多的相关人士发现,中国民间舞蹈与日常生活中的传统文化、特定民俗现象是分不开的,民间舞的起源就来自于生产生活。这几年,在城市生活中瞧瞧兴起的群众广场舞,其教材主要来源于民间舞教材中的藏族舞蹈、蒙族舞蹈、东北秧歌等等这几大类。从教室到广场,只要是有时间,对舞蹈有着相同爱好的人们就会在一起载歌载舞。其中也不乏一些当地特色的民间舞蹈,以山西为例:其中高跷秧歌、小花戏、二人台等,这些都是通过对民族生活方式、习俗观念、风土人情的表现,并将舞蹈作为一定的载体,去表达人们特定的民族思想,进而与民族心理产生共鸣。

四、“学院派”民间舞在课堂的传承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悠久,有着不同的民族性、地域性,由于不同时空以及政治经济的影响,民族民间舞蹈风格是有不同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注意兼顾同一性和特殊性两个方面来发展我国多远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真正做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因此,这种特点也就决定了民族民间舞蹈不是单纯的教育学,而是一种艺术的开发创造力,挖掘舞者潜能的系统工程。

上世纪70年代,舞蹈艺术家们开始深入各民族进行各民族舞蹈的学习、采风、交流、提炼、最终形成了一系列我国民间舞大系。大到汉族、回族、蒙族、藏族、维族、傣族几个极具不同风格民族民间舞教学体系,小到彝族、哈尼族、佤族、侗族、花灯、秧歌(又分为北方秧歌如山东秧歌、东北秧歌、海阳秧歌、踢鼓秧歌、高跷秧歌等)、山西花鼓戏等等的教学内容体系。这一系列的整合与完成为我国舞蹈教育事业奠定了一块重要的基石,为我国舞蹈艺术院校民间舞蹈教学提供了教学大纲及教材教法。几十年来,我国中等及高等艺术院校民间舞的课程中不断的进行传承,与此同时各地方院校也在不断的完善本民族本地域的民间舞蹈。舞蹈教育工作者们在教学过程中本着一种探究学习的身份,结合自身特点找到属于自己或者适合自己的教学方式,最终形成一套可行的、科学的教学方法。将民间文化作为基础,本土文化做根据,结合不同教学研究的实践模式,强化并完善民族民间舞蹈的建设。

戴爱莲先生曾经说过:“一个民族的传统,只有本民族认为是美的东西,才有可能流传和保留下来。”我国的文化魅力就在于我们的多民族,有着多元化的艺术宝库,民间舞蹈无疑是各民族的文化名片,因此,不断发展民间舞蹈意义重大。

摘要:我国历史文化悠久,民族民间舞是我国的重要民间瑰宝。它随着不同历史时代变迁,承载着历史的文化积淀,并且在发展中不断地生成了新的生命力。我国民间舞发展至今,形式和风格都各不相同,民间舞的传承与发展对我国民间艺术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使舞蹈为我国的文化发展提升了强大的动力。

关键词:中国民族民间舞,文化传承,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潘志涛.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法[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8.

[2]赵萌.关于中国民族民间舞发展的一点想法[J].黄河之声,2014,02.

[3]罗雄岩.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程[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2.

[4]明文军.“学院派民间舞”的学术与社会价值[J].舞蹈,1999,06.

上一篇:自由落体下一篇:教育投资与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