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育人观范文

2024-08-04

转变育人观范文(精选4篇)

转变育人观 第1篇

近十年来,举国高呼推进素质教育,但学校的应试教育始终挥之不去。 许多学校仍存在各种根深蒂固的顽疾:在导向上,仍片面追求学业成绩,忽视学生全面发展;在内容上,仍单一关注学科教材,轻视知识交叉联系;在方法上,仍注重教师知识讲授,漠视动手实践探究;在评价上,仍过分依赖单一评价,无视多元发展评价。 长此以往,学生们仍旧是戴着镣铐跳舞,学生的校园生活仍旧不快乐。

因此,横湖小学率先提出学生解放行动,并吸引了许多有理想、敢实践的学校加入研究的行列,在台州市范围内成立了“ 台州市学生解放行动联盟”。 各联盟学校在学生解放行动的大背景下,依托地域资源、立足学校特色,进行了各具特点的校本探索,并初步形成了一些有益的经验、可贵的成果。横湖小学的学生解放行动,是基于儿童、发展儿童,张扬特长、发展个性的改革宗旨,对国家课程进行校本化的开发和创造性的实施,构建并完善“ 基础文化课程+基础活动课程+选择拓展课程+创意特色课程” 的多元课程体系, 设计了以“ 上静下动,减课增科,降难扩容,多元评价”的“ 学生解放行动”的实践框架,其核心就是优化课程设置,关键是教育教学方式的改革与创新。

二、学生解放行动的实施路径

横湖小学实施学生解放行动计划的前提是“ 不增加学习的课时总量,并确保国家课程标准要求”。 因此,在实施过程中遵循以下总体原则:( 1) 上静下动、动静结合;( 2) 增科减课、拓展有理;( 3)降难扩容、整合有致;( 4)多元评价,张扬个性。 学校至今年已经在三至六年级全面推行,其基本操作路径如下。

( 一) 课程设置:上静下动

横湖小学从学校实际和学生需要出发,在不增加学习的课时总量,并确保国家课程标准要求的前提下,对国家课程进行校本化的开发和创造性的实施,构建并完善“ 基础文化课程+基础活动课程+选择拓展课程+创意特色课程” 的多元课程体系,即周一至周五的上午安排以授课为主要形式的基础文化课程,下午安排以学生动手实践为主要形式的基础活动、拓展课程和特色课程( 见表1) 。

( 二) 课时安排:减课增科

根据学生的需要,家长的要求,结合学校实际,在维持原有周课时总量30 节的前提下, 适当减少基础文化课程的课时量,增加基础活动课程,增设选择拓展课程,创设创意特色课程。 由此, 学生的周课时安排变为上午基础文化课程15节,下午基础活动课程9 节、选修拓展课程4.5 节、创意特色课程1.5 节。

1.基础文化课程:立足课标,基于课标,将语文、数学、 英语、科学四门学科的教学活动与课题研究融合,对教材中的部分内容进行重新组合或排序,并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

2.基础活动课程:根据《 品德与社会》《 人与自然社会》《 劳动与技术》 目前存有学习内容交叉重复的现状,学校将其中的部分课程整合成“ 明理修身”课程,开展《 横湖学子规》 的校本课程学习。《 体育》《 音乐》《 美术》《 信息技术》 学科一直是学生在校学习喜爱程度较高的学科,也是能充分展示学生特长和兴趣的课程。 因此,在原学科内容的基础上,适当增加了学习内容和课时数。

3.选择拓展课程:学校要根据本校实际,充分利用其它社会资源,加强拓展课程建设。 拓展课程包括学科拓展和特长选修课程,分为知识拓展、兴趣特长、科技活动、社会实践、外来课程等五大类56 个社团。

4.创意特色课程:学校立足地方特色、挖掘学校内涵, 开发出学生喜爱、富有创意的校本课程,如有目标、有主题、有层次、有情趣的微班队,承载着学校的德育使命;将毛笔字写在水写布上的书法课程,让学生的心沉下来,让博大精深的中华书法得以传承;别开生面的温岭话课程是同学们的最爱之一,课堂上总是笑并收获着,地方文化在这里有了一方土壤。

( 三) 学习广度:降难扩容

在三元课程学习过程中, 坚持做到适当降低知识难度,增加知识广度,扩大知识容量。 语文、数学、英语、科学学科要求教师根据国家课程计划,将教材中的非考试内容和课堂内无法完成的实践内容流动到下午的学科拓展课程,让学有余力的学生选择学习;还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习得,注重知识容量和广度。 在实施过程中学校充分注意到,体验决定深度,知识决定广度,努力做到要让学生知之,更要让其行之。 在教授知识的同时,不忘以主题活动、实践活动的形式促进同学在自己的兴趣爱好中愉快主动地学习,让知识深入人心,让学生做到知而行。

( 四) 课业负担:弹性作业

对学生的家庭作业实施“ 分层布置”。 即老师根据学生表现,把学生分成三类:第一类是基础很好,思维敏捷,能提出问题和发现问题的;第二类是学习扎实,能起带头作用的;第三类是学习兴趣不高,需要老师给予鼓励的。 家庭作业包括基础知识、拓展知识及挑战自我三部分“, 基础知识”主要是课本上的简单练习巩固题,作业量适中,要求第二类和第三类学生完成“; 拓展知识”主要是涉及重要知识点的变形题,作业量充足,要求第一类和第二类学生完成;“ 挑战自我”主要是相关的兴趣题,作业量偏少,要求第一类学生完成,第二类和第三类学生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也可选择完成。 在推行“ 弹性作业”的同时,学校对一二年级学生不布置家庭书面作业,三至六年级作业量不超过40 分钟,并确定星期三为“ 无作业日”,保证学生的课余休息时间,受到全校师生和学生家长的普遍欢迎。

( 五) 学生发展:多元评价

建立“ 书面测试+模块乐考+强项展示”的学生综合评价体系,实现对学生综合地、立体地、发展地进行评价。 ⑴书面测试:对学生学科学习的过程与结果的评价。 以电子档案分学业窗、综合窗两个板块记录,是一种延续性的评价,对学校教学及学生的后续学习相互促进。 ⑵模块乐考:是以各学科综合知识技能构成,通过学生面试的形式开展评价,主要评价学生对知识技能的运用和应用能力,根据各类课程特点制定标准,每学期一次,评价由学校教师、家长代表组成。 ⑶强项展示:多角度、多渠道地定期进行强项展示,对学生特长和个性发展的评价。

多元评价为每个学生提供创造、表现、欣赏成功的机会。每个学生都可以通过观察、审视自己的成果,促使自身发展,张扬个性。 下面例举我校学生选择拓展课程的学习单元素质评价表( 见表2) 。

三、问题与挑战

( 一) 解决家长的顾虑

“ 学生解放行动”教改试验的推行,首先碰到的问题就是多数家长的顾虑:基础文化课程的课时少了,负担轻了,学习成绩会不会直线下降? 针对这些顾虑,一方面,基础文化课程的教师注重提高四十分钟的课堂效率, 课前倡导知识归并、课程整合,课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课后力求分层作业、多元评价;另一方面,我们试行“ 星期三无作业日”改革和推行学习“ 绿卡”制度,受到全校师生和学生家长的普遍欢迎。 家长此前的担忧自然打消,化为了对学生解放行动工作的肯定和支持。

( 二) 转变教师的心态

教改试验初期,部分教师对待此项大胆的校本探索有着抵触情绪,鉴于此,一方面,转变教师的育人观、教学观,树立起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发展的眼光来评价学生。 另一方面,借助改革东风,提升教师的课程整合能力和校本教材的开发能力,推动课堂教学的变革和课外作业的优化,发展教师的专业素养和个性特长。 此项试验正成为教师成长的有效途径,教师们也逐渐以乐观的心态投入到了学生解放行动中来。

( 三) 突破发展的瓶颈

近五年来, 我们开始将研究重心和方向转移到研究学生、研究课程、研究课堂和研究社会实践上来。 在试验过程中,我们且行且思考:学生是不是真的感受到了快乐和幸福?这样的教育是不是适合学生的教育? 是不是具有生命力的教育? 近五年的试验表明,学生的校园愉悦感真正地增强了。

转变教学观念 提高育人质量 第2篇

1、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互动的观念

《现代教学论》告诉我们:“教学是在教育目标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课程标准指出,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在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的主导作用是通过学生主观能动性来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是在教师主导作用下得以更全面发挥。因而,注重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互动的观念,才能切实发挥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全面发展学生和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自主发展”的现代教育目标。

2、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并重的观念

传统教育教学只重视学生智力因素的培养,而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教育学》指出:“智力是一种由天赋、策略与知识等因素合成的综合能力。”(蒙凯声《教育学》南开大学出版社)也就是说,智力本身就是一种多因素的综合能力。而现代教育强调在注重学生智力发展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习兴趣;注重学生学习方法和“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等非智力因素。“个性、意志、兴趣等非智力因素是人能否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发展智力必须同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结合起来。”(刘耀中等主编《心理学》科学出版社)因而,注重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并重,不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体现,更是“教书育人”的要求,体现出教书与育人同步发展,实现教书育人“一体化”。

3、教学结果与教学过程结合的观念

在传统应试教育中,偏重教学结果忽视教学过程是一种普遍现象。在教学中,不重视对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思维过程的训练,其结果是事倍功半,造成学生学习无兴趣,教师教学艰难的不良局面。从而反映出教育严重偏离“育人”的要求,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现代教育教学观认为:知识学习不只是结果,而是一个过程。新课程重结论,更重过程。这也要求教师既要“教好书”,更要“教好人”。只有注重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的结合,才能实现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提高,使学生得到可持续发展。

4、教师教法与学生学法相统一的观念

转变育人观念 搞好德育工作 第3篇

一、新形势下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的新问题

面对新形势,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央做出的一系列重大决策,对于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确保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然而,我们学校德育教育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如学校德育教育单打独斗,缺少家庭、社会参与。在学校的教育实践中,大多数学校还是以灌输书本知识为主;重视智育开发,轻视德育培养。由于种种原因,许多学校还存在着只注重智育的开发,只要读书好、分数高,那么你就是好学生等等,不彻底改掉这些弊端,学校德育工作就很难适应快速发展的教育形势。

二、要正确处理德育工作与教育教学工作的关系

德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居于首要的地位。必须坚持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在素质教育的形势下,德育的外延扩大了,德育与其他各项教育活动的联系更密切了,但如果缺乏明确的指导思想,把素质教育单纯地理解为搞一些活动,进而用这种所谓的“素质教育”取代学校德育工作,那么,学校德育就有可能被淡化。

长期以来,人们提到学校德育工作,首先想到各项活动,有人甚至把学校开展的活动等同于学校德育工作。这种理解是不全面的。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在活动中,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结协作精神。没有各项活动,学校德育就只剩下了空洞的说教,根本不可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所以,必须重视并切实组织好各项活动。开展各项活动,要有明确的指导思想,有可行的计划和步骤,凡是学生自己能独立完成的,要放手让学生去做。老师最好是以参与者的身份与学生共同活动。活动后,要认真总结经验、不断赋予新義、避免流于形式、长期坚持下去。

学校德育工作要寓教于各学科教学之中,融会贯通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各学科教学离开了德育,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就不可能有正确的方向和强大的动力,学科教学也就不可能真正搞好。脱离了各科教学这一土壤,德育工作就丧失了根基,成了空中建楼阁。优秀的教师,总是把教书和育人和谐地统一、融合在一起,既让学生很好地掌握了学科知识,又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政治素质的提高产生重要的影响。

三、搞好学校德育工作行之有效的方法与途径

1.教师自身道德的建设是搞好学校德育工作的前提和关键 我们要做好德育工作,必须以加强师德建设为前提,师德建设不是可以一劳永逸的工作,必须长抓不懈。一方面,教师队伍在不断的送旧迎新,新同志有待加强师德建设,另一方面,中老年同志有不少也在师德方面程度不同的存在着不能同历史发展相适应的地方。随着目前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行,师德建设的内涵和标准也在不断升华。因此,对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来说,都有一个不断加强师德修养的任务。

2.加强传统文化学习是对青少年一代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方法 传统文化是人类社会长期积淀下来的思想、文化、精神结晶,是民族文化的基石,是民族精神得以发展的土壤,对民族精神的培育和形成产生着巨大的、不可缺少的内容。弘扬和培育传统文化中的民族精神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任务,而爱国主义又是民族精神的核心,中华的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精神粮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内涵,因此,传统美德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要贯穿学校德育工作的全过程。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既有悠久的历史,又焕发着青春活力,加强传统文化学习,可以激发人的爱国精神,提高人的文化素养、文明素养、心理素质、科技素质,和谐人际关系等是对青少年一代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宝贵的精神财富。

3.学校、社会、家庭三种教育相结合是德育工作能取得成效的重要因素 当今学生存在的时代是信息时代,成长的环境纷繁复杂,对学生的德育教育要想取得实效,必须紧紧扣住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这一重要环节。学校应应对目前学生家长多数在外的现状,摸索出与时代相适应的联系形式,如建立学生家长通讯簿、校长热线等方式,多与家庭沟通,摸准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思想动态,及时发现不良苗头,与家庭一起纠正其不良风气。与此同时,学校要善于利用社会上思想道德风范的先进典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也要善于运用社会上的反面典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念,只有家庭、社会、学校有机地结合起来,采取各种形式的联动体系,学校德育工作才可能有的放矢,取得实效。

4.深化改革、转变观念、实施素质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沃土 传统教学思想根深蒂固,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束缚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人才的培养,作为基础教育改革时期的教师应更新观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人才观。充分认识传统教学中的某些弊端及其危害,目前,在教育改革中,教育评价改革未能有效地配套,教师要着眼未来,从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角度,摒弃短视的功利主义思想,克服重知识轻智能,重分数轻能力,重课内轻课外等现象,本着对未成年人高度负责的主人翁精神,在改革中真正做到改“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从教学结构上、教学方法上加大改革力度,教学应遵循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用他们喜闻乐见的方式,避免空洞说教,逐步使学生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由学会到会学,主动地把学到的知识内化成能力和素质。把有限的时间更多地留给学生,让学生动脑、动口和动手理解,接受新的知识。同时,教师要主动学习,应用现代教育设施和教学手段促进和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潜心教改,减轻学生负担,为每一个学生将来在开放的竞争环境中具有较强的生存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立于不败之地奠定坚实的基础。这是新时期我们的面临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也是衡量我们德育工作水准的具体表现。

总而言之,我们应转变教育思想和育人观念,充分发挥学校在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针对当前青少年思想品德出现的新情况,把握好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正确方向,让我们的德育工作能贴近学生生活,贴近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需要,培养和造就政治合格、技能过硬、思想素质高尚的各类人才。

徐光宪的七字育人观 第4篇

徐光宪认为素质教育就是全面培养学生“德、智、体、美、群、劳、乐”的七育。

德育让学生学会如何做人

教师要培养学生树立“三感”:一是认识自己是社会的一个成员, 树立社会责任感;二是认识当前中国和世界的形势, 树立时代的幸福感;三是认识当前时代的挑战, 树立历史的使命感、紧迫感。

每个人从出生到能够进学校念书, 凝聚着父母养育的恩情, 师长教导的辛劳。做人的第一原则是要认识自己是社会的一个成员, 让学生们从小树立社会责任感。

教师要使学生牢记自鸦片战争以来的国耻, 同时告诉他们:2009年中国的经济增长就领先世界, 到2040年中国的GDP总量将超过美国, 雄踞世界第一!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千秋耻, 既已雪, 中兴业, 需人杰”, 从而培养他们的时代幸福感和历史使命感。

智育指导学生如何做学问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技能素质、人文素质, 自学能力和独立创新研究的能力, 这就是智育。

一是把从课堂、书本、实验室和课外学到的科学和人文知识、实验技术和动手能力消化为自己的东西, 并建立自己合理的, 既有一个或两个专长 (专业教育) , 又有比较宽广的、能适应社会需要的知识框架 (通识教育) 。

智育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方法教育, 即学会自学的方法。老师要把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 连同一张导游图交给学生, 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方法。

体育树立现代预防医学理念

体育即健康素质教育, 是培养学生具有健康、强壮的身体。在家庭和学校教育中, 要培养青少年从小养成良好的健康生活习惯, 不吸烟, 少喝酒, 合理平衡饮食, 等等。

现代医学已由以治病为主, 发展到预防第一、治病第二的阶段。所以健康素质教育要使青少年树立现代预防医学的理念和公共卫生的习惯。

美育培养学生高尚情操

美育是培养高尚的情操。艺术和音乐是形象思维, 科学主要是逻辑思维, 但重大的科学理论创新是由形象思维开始的。

科学理论的创新有两类:一类是发展式的创新, 另一类是原始创新。前者是在现有理论的框架下发展得到新的结果。这类创新主要是用逻辑思维的方法。后者是完全抛开现有理论框架的原始创新, 这类创新往往起源于形象思维, 通过形象思维提出一个假设, 然后运用严密的逻辑思维建立理论, 并设计实验来验证。

群育培养学生学会待人处世

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素质和待人处世能力以及心理素质, 这就是群育。

群育要培养学生与老师、同学、父母、社会进行思想交流、互相关爱和协作相处的能力, 培养其团队协作精神和领导艺术。

劳育培养学生生活自理能力

劳育是培养学生从事体力和脑力劳动的习惯和技巧, 包括家务劳动和生活自理能力, 以及平等对待和尊重体力劳动的心态。男孩、女孩都应学会缝缝补补和洗衣做菜的家务劳动, 家庭之中不能把家务都推给女方等。

乐育培养学生的幸福快乐观

上一篇:应用重点下一篇:怎样教好小学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