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初中数学范文

2024-07-22

新初中数学范文(精选12篇)

新初中数学 第1篇

一、教学思路之设计

笔者认为,初中数学的教学设计的总体思路必须遵循数学课程标准,充分体现课程标准。教学的最根本的出发点必须要放在学生的发展上———“为了学生的发展而教”。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以不同的发展”。因此,新课程教学总体思路设计:一要把学生“学”数学放在教师“教”之前,“导”学是教学之重点。二要把组织学生自主数学学习活动作为老师的主要任务之一,并要担任起活动的指导者。三要着力培养学生科学的数学思想,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四要对数学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数学能力的训练不能放松。五要实施差异教学,使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具体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的设计思路要围绕具体教学目标,立足于学生实际情况,结合具体的教学环境等多种因素来进行。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突破传统教学思路之束缚,大胆创新。

二、新理念要求学校建立严格的科研制度

每一个老师都应当积极参与学校有关各方面的教育科研活动,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相互学习和探讨,为提高教学水平贡献力量。在对实施基础教育教师的基本考核制度中,应当把教师的相关教育科研成绩纳入到考评的指标当中去。对具有先进教研成果和科研成绩的优秀教育工作者要给予适当的鼓励和表扬,这样就能逐步地提高老师的教育科研积极性。教育者强烈的科研意识对提高和促进教育过程中的科研活动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而教育科研活动的开展又反过来会产生出新的科研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活跃教育科研的严肃气氛,科研攻关的研究精神氛围有利于学校科研制度的建设和完善,进而优化初中数学教育的科学方法。如果这些制度能够落实到实处,初中数学教师的教育科研相关能力肯定能够进一步的提高。

三、数学课堂是讨论、合作、交流的课堂

讨论、合作是学习小组成员完成学习任务的手段,而交流则促进学生智慧共享。首先,课堂上的讨论、交流、合作有利于学生培养自主,自信和学习的主动性,许多平时内向、不善言辞的同学也会活跃起来勇于发表个人见解,学生个性得到张扬;其次,有利于创造自由、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思维的伸展,这也是愉快学习的一种形式;最后,有利于学生培养与人交往、合作的能力,这正是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每个人生存的必备条件,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数学课堂是承认差异的课堂。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认为,“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已从客观上肯定人的差异性,认为不同的人在学习上会有不同的效果,每个学生只要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就是巨大的成功。同时,新课程又认为教育必须是“面向全体”的教育,每个人都要学习知识,根据能力大小可多可少。这种理念下的评价机制,会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持久保持,能让后进生吃得着,优秀生吃得饱,每个人都学到自己想学的知识。虽然学习可以独立于动机而存在,但是大量研究证实,学习动机可以促进学习。激发学习动机可以有很多的措施,如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结果;充分调动和利用认知的好奇心等。

四、变“单一媒体”为“多种媒体”

在数学教学中,适时恰当地选用现代教育技术来辅助教学,以逼真、生动的画面,动听悦耳的音响来创造教学的文体化情景,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清晰化,使学生的思维活跃,兴趣盎然地参与教学活动,使其重视实践操作,科学地记忆知识,并且有助于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思考,使教师以教为主变成学生以学为主,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过程,增强教学效果。数学教师应该从自己学科的角度来研究如何把现代教育技术融入到数学学科教学中去,就像使用黑板、粉笔、纸和笔一样自然、流畅,使原本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生活化,使学生不仅掌握数学知识,而且喜欢这门学科。

总之,新课程突出数学学习的基础性、普及性、实用性和发展性,推崇数学应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和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做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

摘要:新课程的科学性、实用性、先进性和前瞻性无可质疑,新课程突出数学学习的基础性、普及性、实用性和发展性,推崇数学应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关键词:初中数学,新理念,新课程

参考文献

新初中数学 第2篇

以新课标为标志,我国新一轮课改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和范围向前大力推进。如何按照国家颁布的《数学课程标准》,树立新的教学理念,突破过时的传统教法,取得顶期的教学效果,对初中数学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能力要求。

一、整体把握新课标的教学能力

国家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即:通过义务教育阶段数学学习,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关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这表明新课标体系已革新了传统课程体系,由过去的以学科中心逐渐转向以学生为本的轨道上来。作为初中教师必须认真学习,深刻认识、整体把握新课标,以新课标为指导,着力构建以人为本的数学课程体系,自觉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积极引导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只有教师尽快适应新课标,并将新课标贯穿于实际教学中,才能为学生的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灵活运用教材的开发能力

我国初中数学教材根据数学新课程标准有了很大变化,一本教材统天下的局面已不复存在,不同版本多样化的教材应运而生。新课程标准对教材的编写只是奠基性的,它明确了每个学段的目标,至于每个年级学什么、学多少、怎么学,没有做具体规定。与过去《大纲》相比,课程标准在内容的知识体系方面有增有删,学习要求方面有升有降,结构组合方面有分有合,表现形式方面有显有隐。新增了蕴涵着全新教育理念的“课题学习”等内容,旨在帮助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决具有挑战性和综合性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代数方面,“统计与概率”一章,华东师大版本数学教材从7年级就开始介绍统计的初步知识,即“数据的收集与表示”、统计图等。新增了概率的内容。重视发展学生的数感及估算与近似计算能力,删去繁杂的计算。淡化笔算,重视计算器的运用,加强实践与综合应用。几何方面也增加了三视图、展开图,图形的平移、旋转等。向广度拓展,向深度推进了。

数学教材是实现课程目标的体现,是学生藉此学习新知识的基本线索和教师赖以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新课程为教材的多样化和呈现形式的多样化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华东师大出版社的版本从学生熟悉的情境入手,展开最基本的、丰富多彩的数学内容。更多的是强调学生实际操作,以试一试、做一做、讨论的形式编写。相当一部分的例题、习题较旧教材更贴近实际生活,更注重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由于初中数学课程内容的重大调整和变化,要求教师必须具很强的开发能力。要深刻领会新教材的意图,全面地熟悉新旧教材的变动情况,根据教材改革的要求及时更新数学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好新教材。要善于以教材为基础,继承与创新并重,可对教材适当补充和删减,或调整教学顺序,搜索有关资料并进行归纳整理,不断积累课程资源,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好地带领学生分析新教材,用好新教材,培养学生对教材的知识发现、探索和运用的能力,进而具有自学能力。讲授中,不能照本宣科,不能固守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而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现代化手段、几何图形等,带领学生走向教材,用好教材,掌握好课程标准加强的内容和新增内容的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和学生共同探讨和解决问题。新教材的灵活性,给予一个好的教师得以充分展示自己个性的空间,老师课前的准备过程与课上施教过程都是教师对教材开发的过程。教师不再是教教材,而是灵活的运用教材。一种先进的教学思想,一种先进的教学方法,是教师选用教材、资料,特别是分析运用教材的开发能力的体现。

三、探究性、创造性的指导能力

新课标理念下的数学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流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根据初中学生年龄特点和新课改的要求,整个初中数学教学都是在进行初步的探究性、创造性教学活动。特别是新增“课题学习”这一内容,更是一个实验、探索、交流的过程,体验从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综合应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由此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版本的课题学习里“面积与代数恒等式”,是让学生通过长方形、正方形拼成面积来推出公式:(a十b)2=a2十2ab+b2,一改过去用多项式乘以多项式计算得到结论的方法,接着利用长方形纸片再由特殊推出一般性(a十2b)(2a一b)=2a2十3ab-2b2。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新课程实施所需的技能。能够设计实施最佳数学活动方案。对所要探究课题按新课程全面准确地加以理解,对学生思想、学习能力状况做出科学分析,特别是了解和发现其创造潜能并加以挖掘。综观近年来各省的中考试题,探索性试题占了一定比例,最后一道大题基本都是综合性的探索类型的试题,也不乏类比、归纳等探索性的小试题,这类问题常有思维多向和结论不唯一的特征,对数学思想方法和能力要求均较高,能较好地考查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是实现新课标的必然要求,是怎样教、怎么学的一种导向。

在数学活动的探索过程中,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既要善于鼓励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和敢于提出问题,又要因材施教,及时给予指导。从创新层面看,探索性教学不仅需要师生具有较强的观察力、理解力、想像力和机敏性,而且有赖于他们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充分展示,实践告诉我们,初中阶段数学探究式教学模式,还是以教师启发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为好。换言之,通过教师的指导,让学生从自己的实践活动中发现规律。数学教育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强调学生是发现者,让学生感受和理解知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通过自己的探索与发现得出结论、找到答案。学生能够完成的例题尽量要让学生自己做,使学生不断提高数学思维能力,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虽然探究式学习的内容比较广泛,但有规律可循。因为数学从本质上具有两重性,它既是系统性的演绎科学,又是一门实验性的归纳科学。因此,探究性即体现在逻辑思维方面,又体现在数学实验方面,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就会找到解决问题的钥匙。最好的教学是最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教师在探究性教学上要注意掌握好难易尺度。就目前来讲,教师处在教法的转型期,大部分教师,特别是老教师已习惯传统教学模式,要实现新课标教学行为的重大转变尚需一个过程。方向已经明确,教师既要抓好“双基”,同时又要努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在课程构建上处理好二者的关系,这是教师带领学生必过的一道难关。

四、体察教学行为的反思能力

浅析初中式 数学新课程新理念 第3篇

一、数学课堂以学生为中心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老师是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数学新课程提倡在课堂上生与生、师与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老师的教学活动过程大致是:①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完善课程设计,积累教育素材,提高教育水平;②提供背景材料,引导、布置探索内容,参与讨论;③协调学生之间的交流;④完善评价体系和实施评价。学生应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数学教育从“文本教学”回归到“人本教育”,老师不再是真理的化身、绝对的权威,而是学生的朋友和伙伴,是智慧的指路人。老师主动走进学生的心灵,一方面要“尊重”、“保护”、“关爱”学生,另一方面又要“唤醒”、“激励”、“发展”学生。老师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幼小的心灵、智慧的火花。

二、数学课堂是活动的课堂

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方法和方式是多种多样的,除了阅读教材、听教师讲课、做练习之外,也可通过讲故事、做游戏、演示、表演等活动;可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也可动手设计、制作和做实验,还可以通过观察、探索、归纳等。

代数学教育的基本理念认为,数学学习是现实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是数学学习的重要形式。在新课程中,每个知识点基本贯穿在一个现实情境中,注意突出知识的实际背景和知识探究过程,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爱好,立足社会需求,兼顾个人将来实用,力求学习内容生活化以及学习过程经历化,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特别是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七年级上学期,应用题中的行程问题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为了解决这一难点,我通过校运动会上两学生争夺1500米长跑比赛冠亚军的情节,让两个同学演示追及问题和相遇问题的全过程。学生亲自经历在静态中研究动态问题、在动态中找出静态规律的研究探索过程,明确了行程问题的内涵,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了解决问题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当学到“百分数”一节时,我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活动,对五芳斋早点与小吃店价格作比较研究,学生的积极性极高,96%的学生参加了社会调查的全过程,88%的学生写出了小论文。学生论文的内容广泛,也比较深刻,是老师远远没有想到的,其中涉及到物价问题、环境问题、食品卫生问题、文化问题、历史问题等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查阅了各种资料,积极交流,互帮互助,百分数的知识掌握和灵活应用得到了有效强化,而最主要的是,学生明白了数学学习的重要意义,获得了学习数学的乐趣,亲身感受了学习数学的现实意义和实用价值。

三、数学课堂是讨论、合作、交流的课堂

讨论、合作是学习小组成员完成学习任务的手段,而交流则能促进学生的智慧(成果)共享。课堂上的讨论、交流、合作首先有利于学生培养自主、自信和学习的主动性,许多平时内向、不善言辞的同学也会活跃起来,勇于发表个人见解,学生个性得到了张扬;其次,有利于创造自由、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思维的伸展,这也是愉快学习的一种形式;最后,有利于学生培养与人交往、合作的能力,这正是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每个人生存的必备条件、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四、数学课堂是承认差异的课堂

传统的教育模式中,课堂目标是单一的, 要求所有人都达到同一个目标要求,都成为“精英”,而忽视了学生个体的差别。有调查反映,这样做的直接后果是:成就了10%的精英(高分低能),约40%的学生感到学习困难,而有少数学生则完全放弃了学数学。这就是以往所说的“上课昏昏昏,回答问题慢吞吞,考试得几分”。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种教育造成了国家资源的巨大浪费,对后进生是一种教育权利的变相剥夺。而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明确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已从客观上肯定了人的差异性,认为不同的人在学习上会有不同的效果,每个学生只要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就是巨大的成功。同时,新课程又认为教育必须是“面向全体”的教育,每个人都要学习知识,根据能力大小可多可少。这种理念下的评价机制,会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持久保持,能让后进生吃得着、优秀生吃得饱,每个人都学到自己想学的知识。

五、数学课堂也是德育教育的课堂

数学教育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内容。讲数学史,可培养学生崇尚科学、追求真理,宏扬爱国主义精神;讲数学思想、方法,可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新课程的每一处知识、每一个背景材料都可以作为德育教育的资料,学习数学所体现的意志品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欲望,培养数学的审美观等诸多方面,一起构成了一个立体的德育渗透体系。

初中数学新课程教学刍议 第4篇

一、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创设合适的学习情境

我们均有这样的感觉,多次强调的问题,学生总是不感兴趣或记不住,殊不知在讲解的过程中也许是所创设的背景不切合学生实际。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设置教学背景。新课程提出,学习目标应由“关注知识”转向“关注学生”,课堂设计应由“给出知识”转向“引起活动”得到“经历、体验”。举个例子:初中数学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七章第五节“里程碑上的数”,我是这样处理的:上课前我就提问学生:这个星期大家是利用什么交通工具来到学校的? 此时学生肯定热情高涨,积极举手回答是怎么来的。教师接着提问:有哪几个是骑自行车来的? 然后选择班级里一位学生为实例套用书本上的例子,引起学生的兴趣。

教学实践证明,情心创设各种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意识倾向,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

二、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教学中要“用活”教材

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而不是简单的“教教材”。教师要创造性地用教材, 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 深加工 ,设计出活 生生的、丰 富多彩的 课 ,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形成有自身教学个性的教材知识。所以我认为在保证书本上的例子的前提下, 可以结合学生实际适当改变例题。举个例子:初中数学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六章 第一节“100万有多大 ”,我是这样 处理的 :我分析了教材以后作了如下修改: 引例:2006年中考来临之际,让人闻风散胆的非典卷土重来:为了安全,当年参加中考的你决定走路去考试,尝到了古人徒步上京赶考的滋味,已知你从家里到考试的地方一共走了100万步,请估计你家离考试的地方大约有多远? 在进考场以前每位考生都带了一本数学书在复习, 请估计把这100万本数学书摞在一起有多高?这100万名考生 在一起考 试 ,请估计约 占多大的 地方 ,需几个教室?请估计装100万元人民币,需要多大的皮箱? 一连串的提问使学生情绪越来越高涨,兴趣越来越浓,本堂课也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所以我认为,教材不等于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大于教材。教学内容的范围是灵活的、广泛的,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只要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实际出发的材料就可以作为学习内容。教师“教教科书”是传统的“教书匠”的表现,“用教科书教”才是现代教师应有的姿态。

三、利用好小组协作学习

多年来,由于传统观念的束缚和影响,我们在教育中往往把教师视为知识的灌输者,把学生视为知识的接收器;教师将现成的知识“填鸭式”地塞给学生,让学生接受现成的结论,获取不需要“咀嚼”的真理。这样的教育与培养自主动性素质是背道而驰的。针对这种弊端,我认为教师应着力使“教”转化为学生自主、有效地“学”,使学生实现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我认为“自主协作学习”课堂应具备以下六个特点:

1.其学习目标是发展学生的整体素质 ;

2.从教学对象看 ,要求全体学生不仅自主参与 ,而且融洽合作;

3.其教学关系为民主、互助、合作 、愉悦 ;

4.其教学方法是启发、导学、激励 、内化 ;

5.其教学要素包括语言 、工 具 、形象 、价值 、人际关系 ;

6.从评价方式看 ,不仅关注学习结果 ,更关注学习过程。

小组协作学习的构建我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1)小组建立:权衡全班学生智力水平的好中差及能力和已有知识的高低、身体素质的强弱、情趣爱好等诸多因素进行分组。

(2)设立目标:每个小组根据自己成员的不同情况设立目标或每堂课根据老师提出不同的要求设立不同的目标。

(3)相容心理:小组间的成员应相互鼓励 ,和睦相处 ,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支持,不能相互排斥,相互攻击,相互歧视。小组间的心理相容是团结的基础,也是实现目标的保障。心理相容可以为创造性的活动提供积极乐观的心理气氛,使成员保持良好的心境,有利于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

(4) 互补智能 : 在小组内各个同学在知识基础、智力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同学间应共同协作,取长补短,才能达到预定的目标。

(5)激发竞赛:以小组为单位的合作学习中 ,多采用竞赛方式,对于发挥学生的潜力有促进作用。因为,个人与个人的竞赛多数挫伤一方的积极性,而小组与小组间的竞争更能促使小组成员团结起来,将自己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合作学习一个很重要的作用, 在于变师生间的双向交流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此类教学模式减少了教师讲述这种单向式信息交流方式, 增加了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这种双向和多向式信息交流方式, 使学生在检查对方的过程中学会检查自己,在评价对方的过程中学会评价自己,在横向信息交流中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尊重他人,其自主能力在参与课堂教学的组织过程中得到培养和锻炼, 教师不再是课堂教学的唯一组织者。然而现在,很多课堂是优等生展现风采的舞台,忽视了全体学生的共同参与,即便在小组交流中,“差生”展示和参与的机会也微乎其微。教师在进行合作教学设计的时候,应该让每个学生,特别是“差生”都有参与、讨论和表现展示的机会。

初中数学教学新体会 第5篇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从已获取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变为首先关注入的发展,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育环境,提供充分发展的空间。根据这一标准,我总结了过去教学过程中的体会,以求与同行共勉。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新课程环境下的数学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在师生关系上要以学生为主体,在教与学的关系上要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

课程改革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为目的,把学生从观察现象改变为探索现象的观念上来,培养学生要有实际的能力,也就是要求我们把以往陈旧的教学观念彻底地转变过来,培养学生要有实际的能力,也就是要求我们把以往陈旧的教学观念彻底地转变过来,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从而构建一个探索性的学习空间,以适应新时代的需要。经过近几年对教学的探索,我初步尝试了一种学好数学之法:自主学习。我认为数学教学中自主学习的前提是学生具有自主的空间、权利和方法,使学生能够自主地进行观察、操作、归纳、猜测、思考等数学学习活动,从而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可将其作为数学课堂教学策略实现的渠道之一。

一、强压需求动机,激发学生学习动力,促进自主学习

教师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激发学生学习欲望,保护学生的自信心,重视学生的学习和经验储备,为学生自主学习有效开展,创设和提供一个良好的以学生现有学习经验和知识背景为出发点、以观察、实验、模拟、推断等探索形式为落脚点、以学生亲身经历和感悟数学为支撑点的宽松、融洽、鲜活的自主学习环境,使其产生“我要学会”和“我要会学”的强大内驱力,积极地进入数学的未知领域,从而感受自主的收获。

二、引领学生畅游数学新天地,促进自主学习

数学构造是一种学习主体亲身“经历数学”的探究过程,我们必须创设一个多方面的有序的自主探究过程,我们必须创设一个多方面的有序的自主探究、自行体验和自行感悟到学习活动,将学生带入“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联系实际,巩固训练”的学习流程之中,使其自主体验数学和自主感悟数学。

创设情境,确定问题,引导自学。把问题作为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内助力,带领学生感知学习内容,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并借助这些问题展开自主学习活动。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引导自学。教师在引导学生明确自学目标、自学重点、自学方式的前提下,让学生通过“读(教材)、划(重点)、圆(语)、点(核心)、批写体会及问题、想(解法)、做(习题)、检(反馈)”八字自学法,以自学感悟走向未知领域,使静态的学习内容动态化。

联系实际,巩固训练,引导自学。数学教学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为他们搭建一个具有现实背景的数学学习的平台,使学生自觉地把生活与现实问题当作自己进行自主学习数学的有效途径。

三、设创造性习题,培养学生思维兴趣,促进自主学习

数学开放题体现数学研究的思想方法,其解答过程是探究的过程,它体现了数学问题的形成过程和解答对象的实际状态,它有利于为学生个别探索和准确认识自己提供时空,便于因材施教,可以用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使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成功感,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美感。因此在数学中,我通过对学生原有认知水平的分析,往往设计一些具有挑战性、探索性的教学开放题,这不但有利于学生发展自己的解题策略,培养自己的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而且可以使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形成积极探索和力求创造的自主学习态势。

数学方式的根本转变,给课堂注入了前所未有的生机,经过一段时间的具体实施,就会发现也真正体会到,许多曾经对数学不感兴趣的学生,也对数学有了浓厚的兴趣,只要你给学生创造一个自由活动的空间,学生便会还给你一个意外的惊喜。

正确认识初中数学新课改 第6篇

【关键词】 正确认识;初中数学;新课改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以学生的发展为教学的根本,学生参与整个教学过程,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指导原则等都被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但在实践的过程中,对这些理念的认识往往产生了偏差,下面一一列举。

一、狭义地把课堂还给学生

新课改中主张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体现的是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在实践中,有的教师由于对“把主动权还给学生”的理解发生偏差。认为新课改中的课堂就是学生的,教师从知识传授者的角色退场出来后,无法给自己一个准确的定位。对于知识点到底是讲还是不讲,是略讲还是精讲模棱两可。教师们忽视了自己在课堂中的组织者角色,忽视了课堂中教师的指导作用,对课堂教学的必要过程失去了主导性的把握,盲目的将课堂的时间和空间单纯的给予学生。如此一来,学生失去了教师的引导,学习变得自由化和松散化、目标不明确、效果自然也不好。

如在“特殊的平行四边形”中,对于“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的性质,如果教师只是把这个性质单纯的告诉学生,或是让学生进行“独立”的探索,不但要耗费大量的时间,而且学生的理解也不一定全面。老师要充分发挥指导性,利用矩形的对角线相交和矩形的性质来带领学生进行推导。因为在矩形中,对角线相等且相互平分,于是一个矩形就变成了两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而两个相对的全等的直角三角形又被分成了两两相对的全等的等腰三角形。于是,在直角三角形中,斜边上的中线就成了其中一个三角形的一条腰,“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性质被推导出来。(鉴于用文字叙述,较为繁琐一点,而借助图则更清晰明了,教师甚至可以借助幻灯片来展示这个性质的由来)

不难看出,在新课程教学理念中,课堂并不是摆脱了教师而存在,而是强调学生在课堂中以教师的引导来进行主动的学习。并非是将课堂完全丢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中去自由发挥,更多的是通过教师的引导、问题的设置来让学生逐层深入到学习过程中去。

二、单纯的追求课堂的形式,忽视学生技能的形成

新课程提倡生动而活泼的课堂教学模式,甚至可以说,课堂中的学生的参与度是对一堂课评价的重要指标之一。于是很多教师为追求课堂的活泼而“煞费心思”,甚至以大量的多媒体来充斥课堂,整个课堂看上去活泼生动,但学生在这个“生动”的过程中却没有实质性的收获。

如在“解直角三角形”的教学中,边角关系的应用是本课时的难点,如果教师单纯带领学生利用测量工具对校园内的“直角三角形”物体进行测量,并完成测量报告。学生虽然参与的积极性很高,但更多的是为了好玩。教师没有将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和课本上的数学知识联系起来的话,学生的认识也只能停留在初级阶段,不能获得抽象的数学知识体系。

新课程强调的是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教学活动方式的生动与活泼,但不能让教学过程成为一种“纯游戏”的活动方式,活动的采用只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辅助对知识的理解,从而达到技能的提高。并且整个课堂并非是无序而无目的的活动,它是仅仅围绕三维目标来展开的。

如在中位数的学习中,教师通过班级学生鞋码的例子来引入中位数,然后返回到中位数的定义中,最后再延伸生活的应用则较好的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即引导学生从直观到抽象再到生活过程。

三、追求无效的课题容量而忽视教学效果

新课程中强调课堂学生在课堂中的收获,但很多教师将此理解为课堂的容量,认为一堂课容量越大,学生获得的知识就越多。其实这种理解又回归到了“满堂灌”和“填鸭式”的旧模式中去了,由于教师注重的是在40分钟内给学生大量的知识,自然无法顾及学生的感受。

如在“三角形的勾股定理”的教学中,a2+b2=c2的命题推导是重点,如果教师只注重把a2+b2=c2的命题“传授”给学生而忽视学生对该命题的由来的理解,接着就用例题来利用这个命题的话,学生只知道结果,而不知道原因,对于以后的学习是不利的。虽然课堂的容量增加了,其实效率却降低了。如果教师带领学生对a2+b2=c2的进行推导,学生不但知道“所以”,还知道了“之所以然”,在今后的学习中对a2+b2=c2的应用会更加得心应手。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我们不能单纯的看到新课程中的某些个别理念,而要从总体上来领会新课程改革的精髓。对理念的实践,要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来进行,切不可为了追求形式而忽视了教学以学生发展为目的的前提。我们也相信,全新的教学模式的建立还需要长期的过渡阶段,过渡中矛盾是不可避免的,我们也只有看到了其中的不足,提出解决对策,才能推动新课改更好更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君红.新课改下的初中数学教育趋势[J],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10年01期。

[2]陈建军.新课改下初中数学误区新

议[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年21期。

[3]孙登娥.新课改理念下初中数学教学的反思与对策[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在初中数学中如何求“新” 第7篇

一、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 数学教学更是逻辑推理、思维训练和不断创新的过程。如果学生在适宜的环境和条件下学习, 其创新潜能就能被激活和释放出来。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树立创新意识, 要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法上都要有所突破, 从而确立创新教育原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创新精神对学生有巨大的影响。教师要在教学中充分展现自己的教学特点, 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新意识。

在教学中,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人差异、心理规律、教学内容的特点, 以及学生的知识基础等情况, 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 给学生营造一种和谐自由民主的学习氛围, 使教师和学生处于互动状态。教师还要克服创新教育认识上的偏差, 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 讨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勤观察, 勤思考, 勤研究, 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实践能力, 让学生学会学习, 学会创新,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提出独到的见解, 更好地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同时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开发学生的智力, 让自己的创新意识与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完美的结合和体现。教师自觉树立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前提条件。

二、营造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

首先, 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 发挥创造性, 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老师是主角, 少数学生是配角, 大多数学生是观众、听众的旧的教学模式。因为这种课堂教学往往过多地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 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教师应以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目的, 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 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 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 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 做学习的主人, 从而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只有在这种氛围中, 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其次, 班集体能集思广益, 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 取长补短。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搞好合作教学, 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 设计集体讨论、查缺互补、分组操作等环节, 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特别是一些不易解决的问题, 让学生在班集体中展开讨论, 这是营造教学民主氛围和创新环境的最好方式。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 畅所欲言, 各抒己见, 敢于发表独立的见解, 修正他人的想法, 或将几个想法组合为一个更佳的想法, 从而在学习过程中形成创新能力。值得注意的是, 任何合作, 都不要让有的学生处于明显的从属地位, 而应细心把握, 责任确定到每个学生, 最大限度开发学生潜能。

三、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兴趣, 培养创新能力。

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 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 兴趣也是创新的重要动力。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维持。

1. 利用学生渴求新知的心理, 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

兴趣产生于思维, 而思维又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在教学中出示恰如其分的问题, 且问题难易适度, 又是学生想知道的, 这样问题自然会吸引学生, 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 引起认知冲突, 引发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学生因兴趣而学、而思维, 并提出新的质疑, 从而自觉地去解决, 去创新。

2. 满足学生的好胜心理, 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

学生都有好胜心理, 如果在学习中屡屡失败, 就会对学习失去信心。教师创造机会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这对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是利的。比如:针对不同的群体开展几何图形设计大赛、数学笑话晚会、逻辑推理故事演说等, 使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发挥他们的特长, 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我, 找到生活与数学的结合点, 感受胜利的喜悦, 体会成功的快乐, 从而培养创新的兴趣。

3. 利用图形的美, 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

生活中大量的图形有的是几何图形本身, 有的是依据数学中的重要理论产生的, 也有的是几何图形组合, 它们具有很强的审美价值。在教学中宜充分利用图形的线条美、色彩美, 给学生最充分的感知, 体会数学图形给生活带来的美。在教学中尽量把实际生活中美的图形引入课堂教学中, 再把图形运用到美术创作、生活空间的设计中, 产生共鸣, 使他们产生创造图形美的欲望, 驱使他们创新, 维持长久的创新兴趣。

4. 利用数学中的典故, 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学生一般喜欢听趣人趣事, 教学中结合学习内容讲述数学发展的历史和历史上数学家的故事, 如数学理论所经历的沧桑, 数学家成长的事迹, 数学家在科技进步中的贡献, 数学中某些结论的来历等。既可以使学生了解数学的历史, 丰富知识, 又可以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体会其中的创新精神。

四、加强思维训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手段。

创造性思维是创造性活动中的思维方式, 但它不是某一具体的思维方式, 而是多种思维方式的综合体。创新过程中既需要发散思维, 又需要聚合思维;既需要直觉思维, 又需要分析思维;既需要逆向思维, 又需要正向思维。创新思维决定着一个人的创新能力, 是创新素质的核心。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加强学生的思维训练, 特别要加强学生的逆向思维和发散性思维的训练。教师可以通过一题多变、一题多解、开放性命题和解题反思等形式加强对学生的思维训练。教师通过这些形式, 可引导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思考问题, 活跃学生的思维, 防止学生形成思维定势, 激活学生的发散思维, 培养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 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初中数学新课导入艺术 第8篇

一、温故知新, 自然导入

初中数学各章节的知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突显极强的系统性, 而学生已经掌握的旧知识是理解新知识的基础, 新知识又是旧知识的发展和延伸。从某种角度而言, 学生自主探究数学奥秘的过程实质上是新、旧知识建立联系的过程, 凡是对旧知识把握比较牢固的, 那一定有利于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把握。因此, 我们在新课导入时务必找准新旧知识的交汇点, 从而自然导入师生互动。一般来说, 复习导入是以学生已有知识为基础, 逐步引导学生温故而知新, 并通过提问和前提测评等途径, 从“旧知识”过渡到“新知识”, 达到既能巩固旧知识, 又为新知识作了铺垫。譬如:我在执教“多项式除以单项式”一课时, 先展示了一组多项式乘单项式的题目, 让学生迅速完成解题并注明其计算方法, 然后把上述题中的乘号改成除号, 提问学生:“现在的题目属于什么算式?”学生异口同声的回答:“多项式除以单项式”。这样的导入过渡自然、流畅, 促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积极参与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

二、联系实际, 生动导入

初中数学新课标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 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规律, 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 使数学教学活动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可见, 让学生能自主解决现实生活 (生产) 中实际问题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因此, 我们联系现实生活实际导入新课, 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更能集中注意力参与学习。譬如, 我执教“用字母表示数”一课时, 先应用多媒体播放一些现实生活中常用的天气预报图标、交通标志和五线谱等符号所表示某种特定意义, 并举出一个“失物招领”告示:“黄伟拾到人民币A元, 请失主到校长办公室认领。”接着引导学生思考“A表示什么意思?用A表示有什么意义?”如此的新课导入, 由于所列举的实例子比较贴近学生生活, 因此更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性学习。

三、巧设悬念, 趣味导入

古人云:“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所谓巧妙设悬念导入新课, 就是教师通过设疑布置“问题陷阱”, 让学生在解答问题时不慎掉进“陷阱”, 使其解答的问题自相矛盾, 从而引起学生积极思考。而创设悬念导入新课的途径变幻莫测, 教师既可以讲述一个与课题有关的小故事, 又可以通过趣味性很强小游戏活动, 从而让学生围绕其中的解决问题的实质性问题展开联想, 逐步感知所学习的新概念、新原理不是人们梦中遐思的产物, 而是来源于现实生活的实践之中。譬如, 我在执教“勾股定理”一课的导入时, 就简要讲述了一个小故事:一天傍晚, 古希腊著名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应邀参加富商政要的宴会, 那位主人豪华宫殿般的餐厅铺着的是正方形的大理石地砖, 由于宴会迟迟不开席的缘故, 不少饥肠辘辘的贵宾颇有微词。此时, 善于观察的毕达哥拉斯趁机凝视脚下美丽的方形磁砖排列规则, 一边思索, 一边拿了彩色画笔蹲在地板上, 并选了一块磁砖以它的对角线AB为边画一个正方形, 忽然脑海中闪现一个“奇迹:———这个正方形面积恰好等于两块磁砖的面积和, 他兴奋, 他好奇, 他思索……接着, 他再把两块磁砖拼成的矩形之对角线作另一个正方形, 竟然发现这个正方形之面积等于五块磁砖的面积, 即:以两股为边作正方形面积之和。许多学生为之振奋, 神秘的勾股定理原理萌生于真实的生活之中, 都急于理解、分析和运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四、类比联想, 轻松导入

俗话说:“灯不拨不亮, 理不辩不明。”自然界的发展史告诉我们:通过相关事物的比较, 人类将变得更加聪明。所谓类比联想导入, 就是教师把两个具有相似属性的对象组合在一起 (其中一个对象的某些性质学生必须了解) , 鼓励学生让学生展开联想的翅膀, 合理猜测另一个对象的相关性质。采用类比联想导入简洁明快, 同时能高效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譬如:我在执教“解不等式的性质”一课的导入时, 就与等式的性质进行类比, 从而让学生轻松愉快找到理解、掌握解不等式的性质的钥匙。其实, 学生在解答数学题时, 假如采用类比联想的方式, 那有利于学生根据命题的具体要求, 与具有相似特点的数、式、以及相似的内容、性质或相似的图形进行类比、联想, 从而正确找到解题的捷径。

五、情境导入, 激发兴趣

大部分数概念、性质等基础知识比较抽象, 不易被学生理解、掌握。假如教师合理创设轻松愉快的教学情境导入新课, 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譬如:我在引导学生学习有关“行程问题”时, 就如此导入:由两名学生上台表演课前准备好的“双簧”, 他俩面对面地站在讲台前 (表示一段路程的两端) 相对而行, 我在必要时进行旁白, 要求学生注意观察他们所走的方向。当两者相遇后, 我就提问:“现在的情况是怎样的?他们走的路程一共多少米?”学生立即投入到小组合作学习中, 通过热烈讨论和具体形象的观察, 学生逐步对“相向”、“同时”、“相遇”等概念有了感性认识。如此的导入新课, 既为学生学习新知扫清了障碍, 又让学生激情洋溢, 点燃了探求新知的火花。

初中数学新教材知识结构探究 第9篇

数学教材改革的关键就是人们对数学知识结构的认识。很显然,这个问题并未得到教材改革研究者们的充分重视,传统的教材在体系结构上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我选择初中数学教材知识结构作为研究的对象,是对初中数学教材改革进行深刻分析之后的选择,对于从本质意义上研究教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初中数学新教材知识结构改革的现状分析

1. 新教材内容的选择

选择知识的标准不复依附于知识本身而转向学习者,转向学习者的认知情境并最终转向社会。在内容选择上更为关注数学的具体内容和实物形态,以及其自身作为人类文化的实践性和社会价值,因此更为重视动态、生成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注重对数学知识的感性认识,注重对数学内容和形式的吸收,对知识的选择和发现,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和把生活中的问题数学化即数学知识的创造和再生产。在教材中那些经验性知识、过程性知识、操作性知识得到了前所未有的体现。

2. 新教材内容组织、编排的特点

新教材试图建构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于一体的三维数学教材知识体系。注重学生经历和体验的过程,实践性和趣味性强,为分析解决问题提供了充分的交流空间。新教材在内容的组织上改变了旧教材以学科体系为中心组织编写教材、强调知识的逻辑性和连贯性的传统,而是以数学思想的实践和应用、以问题解决为主线选择安排数学内容,更侧重于知识的综合和应用。新教材注重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及社会、科技发展的事实,强调学生经验、学科知识和社会发展三方面内容的整合,注意为数学知识学习提供问题情境,注重知识的背景和与现实的联系。

3. 新教材知识结构的特点

新教材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一体的知识体系下,加强了数学教材与社会、生活、个体的联系,注意选择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内容,以问题情境为依托,注重学生个体的经验性知识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的中介作用,通过学生的数学实践和操作,体验知识的选择和发现过程,从而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知识技能,为未来的社会生活做好准备。可见知识结构不再仅仅是学科知识的组合,学科知识与个体、生活和社会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

三、对数学教材知识结构的建议

1. 增强初中数学教材的范例性

新教材力图摒弃传统数学教材去情境化的做法,重视数学教材组织编写的情境化和生活化,重视数学知识综合应用和问题解决。广泛选取自然和社会生活中的数学现象作为数学教材内容,这些无疑有利于激发学生对自然和社会中的数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影响学生对于数学文化价值的体验和对数学文化的欣赏,更会对学生知识的综合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数学理性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产生积极的影响。但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对于教材内容的编排的兴趣,主要原因在于教材在重视知识的综合应用和问题解决的同时,忽略了学生现有的理解能力和认知水平,导致学生对于知识内容的理解产生困难。如有的教师就反映一些应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内容与现实联系得太难了,学生无法理解。有些数学内容的选择超出学生的认知和理解能力,太想突出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情境性过程描述语言过多,干扰太多,条件太多,阻碍了学生对于正常数学知识的学习和理解。

2. 适度搭建心理结构内容

数学语言(符号、形式)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这是造成学生数学学习和记忆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但数学的魅力也在于此,用数学语言描述社会和生活与其他文化最显著的优势就是其简练和严谨。而且在数学中,适时的语言抽象是由感性到理性的顺利升华。在直观感性之后,若没有言语的作用,学生很容易把注意力集中到各自感兴趣的方面,达不到预期的目的。通过直观,让学生感知,形成表象,这是感性认识的阶段,最后用数学语言给出科学定义,对直观熟悉的材料的感性认识转化到理性认识,通过语言的概括完成感性到理性的过渡。语言和符号是从物质结构到心理结构的桥梁,心理结构是以符号和语言为中介的。只有通过适当的语言和符号的作用,物质结构才能上升为心理结构,感性认识才能上升为理性认识,从而实现高层次的思维活动,获得高级的认知水平。

3. 加强初中数学教材的弹性建设

新的初中数学教材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教材的弹性问题。这既是新课程改革的主旨,又是向传统教材发出的最强有力的挑战,同时也是目前最为艰巨的任务。就目前来看,已经推行的几套新教材在教材的弹性问题上仍不尽如人意。大众数学是新的初中数学教材大力倡导的有一主旨。内容的大众化意味着所选的内容既要引起兴趣,又要容易为学生理解。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应重新界定,增加现代社会需要的内容,比如计算器、线性规划、概率、矩阵、图论等初步知识。用现代科学文化改造与更新旧知识,而那些机械训练、与时代不符的知识应该减少。在增加这些数学知识时也应该考虑到大众的需要和基础教育阶段教育的特点,如现在的新教材都大量增加了统计和概率的内容。

四、结语

本文选择了从知识和知识结构观的角度来审思数学教材知识结构研究,并且认为只有深入挖掘数学知识的本质特征,才能从根本上认识和解决教材知识结构改革的目标。本文认为遵循人类学知识结构的研究思路,把数学教材知识结构分为物质结构和心理结构两个层次,有利于从社会和文化的角度理解数学和数学知识的内涵,并对现行教材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关于新教材建设的建议。

摘要:本文通过对教材知识结构的分析, 对数学教材知识结构进行理论建构, 运用相关理论对问题和假设进行阐释和论证, 并对数学教材知识结构改革提出建议和意见。

关键词:初中数学新教材,知识结构,建议

参考文献

[1]郭晓明, 蒋红斌.论知识在教材中的存在方式[J].课程.教材.教法, 2004, (04) .

[2]周建新.解释学视角中的教材功能[J].教育评论, 2004, (02) .

初中数学的合作教学新探 第10篇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 如何做好双向交流式的教学呢?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所谓的双向式交流, 即指做好老师和学生的交流沟通.在教学中, 除了与学生们多谈谈、多交流想法和观点之外, 还有些什么其他的方式可以更好地进行双向式教学吗?在此, 笔者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 谈谈初中数学的合作教学.合作教学是双向式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 所谓合作教学, 是指在数学的教学中, 让学生们充分参与到教学中, 和教师合作进行数学的教学.很多教师认为教学的工作是老师的责任, 与学生毫无关系, 不应该让学生参与进来.事实上, 教学的工作与学生的关系是最密切的, 教学工作的对象是学生, 教学工作的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学习知识.因此, 学生应该在一定程度上参与教学.合作教学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一、课前的合作

就数学教学而言, 课前的合作主要有:课前的预习, 思考问题, 为课上的提问做好准备.课前的预习是十分重要的, 只有很好地预习才能在课堂上更好地学习.在此, 笔者所谈到的课前的预习须要更加地认真.学生们要把自己放在教师的位置上去预习课本, 并把自己的意见或者不理解的地方或者建议写在专门的作业本上, 在上课的前一天交给老师, 让老师们进行参考, 并根据学生们上交的作业进行分析, 以便更好地帮助学生们理解知识点.例如, 下节课将要讲到“平行四边形及其性质”的相关内容, 那么就在这节课布置这项作业, 让同学们预习好下节课的知识点, 如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定理和判断定理, 并根据自己预习的内容写出一些见解和不明白之处.当然, 在上下节课的时候, 教师应对学生们写上来的建议进行一定的分析, 并评出最好的观点, 同时积极鼓励和夸奖同学们写的意见, 以此来激励学生自主预习的兴趣.

二、课堂上的合作

课堂上是教师们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舞台, 也是教学中重点关注的对象.课堂上的合作是教学合作的重中之重, 只有把课堂上的合作做到位, 才能更好地发挥教学合作的精神课堂上的合作是多种多样的, 教师们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 巧妙设计合作方案来活跃课堂上的气氛.在此, 提一些小的建议.

1. 充分结合课前的合作.

如在学生的作业中选出较好的一个观点或者建议, 在讲课中, 让该名学生到讲台或者在原位讲诉, 这样可以让课堂上的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

2.“小教师”讲解.

让学生们充当小教师, 例如在讲到下列内容时:

圆周角定理: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等于它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

推论1: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同圆或等圆中, 相等的圆周角所对的弧也相等.

推论2:半圆 (或直径) 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90°的圆周角所对的弦是直径.

推论3:如果三角形一边上的中线等于这边的一半, 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可让某名学生谈谈对圆周角定理以及这三个推论的理解, 让他充当“小教师”, 教师在一旁进行纠正、辅导.

3. 课堂的练习.

通过相关练习才能更好地掌握学生们对该知识点的熟悉程度和运用能力.有些教师认为, 课堂上的时间太少, 花费这么宝贵的时间来做练习, 太浪费, 练习只须在课后做就好.这种观点是十分错误的, 练习是有必要的, 在课堂上的练习, 教师能及时地指出错误之处, 帮助学生进行改正.课堂上的练习, 怎样才能算是师生的合作呢?举个例子, 让学生A点另一名学生B到黑板解答问题, 同时, 其他学生也要自己解答, 待学生B解答完后, 请学生C进行评价, 最后由教师补充说明.这是一个基本上都由学生进行的流程, 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很大程度的活跃课堂的氛围.

以上提及的课堂上合作方式, 并不是每节课都须要这样进行, 只须经常运用即可.通过这样的合作学习, 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 学起数学就更加轻松了.

三、课后的合作

课后的合作是指讲述完该知识点后和学生的交流教学课后的交流有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巩固好知识点.生活是数学的宝库, 我们应该将数学应用于生活, 并在生活的应用中更好地学习数学.生活的数学应用怎样才能体现出师生们的合作呢?例如校运动会前操场上跑道的设计, 这时, 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亲自到操场上进行测量, 记录数据, 并进行计算, 还有对课程表的安排设计, 这些都能运用上相关的数学知识进行解答.教师通过对这些生活实践中数学知识运用的指导, 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而合作教学将是培养兴趣很好的引导者.合作教学注重的是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 从而找到更好的教学方法.

摘要: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强、思维严谨的学科.随着教育的发展, 单向式的教学方式早已被淘汰.历年来, 数学教学方法一直是数学教师们研究的重要课题.学生们的成绩和教师们的教学方法是密切关系的, 而怎样的教学方法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呢?笔者将根据多年来的数学教学经验谈谈自己的观点.

初中数学新教材教法探究 第11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 教材 教法

现在社会处于信息化时代,学生在平时生活中得到的信息也很广泛。而初中年龄段的学生求知欲望较强,对新生事物接受特别快,但不喜欢数学中抽象乏味的东西,所以很多学生不喜欢数学,感觉只有乏味的计算、抽象的概念,难于理解的严密推理过程,缺乏创造性和趣味性,而现代数学教材內容可谓丰富多彩,教学方法五花八门,教学对象个性差异大,教学观念也层出不穷。因此,我就新教材在教学方法上作了如下几方面的探究。

一、创设生活化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大脑处于最活跃状态,能够最佳地接受教学知识,并能够有效地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自觉地集中精力全神贯注地投入学习活动,所以教师在课前要认真设计好学生的课堂(做数学游戏,讲数学故事或联系实际等)活动,在上课开始时作为创设情境、积累经验和提出问题之用,从实际问题中设置悬念导入新课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中,必须要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要从知识的形成过程出发,要贴近学生生活,并要带有刺激性和挑战性。把握教材知识体系,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教具,让学生多动手操作,手脑并用,通过做一做、摸一摸、摆一摆等活动,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具体做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每堂课的开始设计一个好的导语,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2.借助教具、学具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兴趣;3.课堂上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增加学生的兴趣。

二、建立师生互动关系,激活课堂学习氛围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学习活动不能仅依赖模仿与记忆,要打破传统的由教师一味讲授,强求学生理解记忆的方式,应把握教材知识要求、充分利用学具,让学生多动手操作,手脑并用,提出问题,分小组探讨,教师指导,培养学习技能、技巧,发挥学生的创造性。通过摸、摆、做等活动,使学生在感性基础上自主获取知识,在操作中激起智慧的火花,从而发现和创新。作为教师应立足于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寻找活动的最佳途径和方法,反思教法和促进学生的学法,正确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探索研究的学习品质,给不同基础的学生都带来成功的愉悦,以获得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师要把握数学活动的本质方向,让学生明确目标进行定向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质疑问难,学习讨论等环节,使得课本上枯燥的规则和抽象的概念向自身内化,同时要进行目标检测掌握学生达标情况。此外,教师要营造宽松、活跃的课堂氛围,师生互动、平等参与、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关心学生。

三、重视数学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的学习技能

数学能力是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听、说、读、写、想等方面的能力,是学生学习的前提且不可缺少的学习能力,也是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保证。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听”就是学生首先要认真听课,同时也要听同学们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课后的感受,教师要向学生传授听课技能,使学生能在课堂活动中抓住重点,明确目标,提高学生对知识要点的理解,从而提高教学效益。“说”就是要求学生把所学的知识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并能参与同学之间的讨论探究,且能向老师提出问题。“读”就是学生的阅读能力,鼓励学生阅读课本和课外资料,丰富自己的知识面,养成一种自学的好习惯,从而增强学习过程中的独立性。“写”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数学思想、数学方法和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决定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想”就是要让学生发挥独立想象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在想象中对数学知识不断探索加深理解,从而使所学知识得到进一步巩固。因此,作为一位数学老师就应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尽量为学生创造有利于形成数学能力提高的条件,并不断探索出新的有规律的教学方法。

总之,我们教师面对新课程,在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上都要有根本性的变化,打破传统师生关系的模式,放下“架子”,以学生为中心,以提高学生能力发展为宗旨,这才是探究新教材教法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吴倬.探索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学方法[J].雅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

浅析初中数学教学新思路 第12篇

一、培养兴趣是自主学习的前提

在教学活动中,老师应根据教材内容、学生心理,创设趣味盎然的情境,同时要善于抓住学生的闪光点,及时地给予表扬和鼓励,使学生的自我表现愿望得到满足,学习兴趣也更加浓厚。

二、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在课堂教学之余,可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数学课外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从而发展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注重发挥教师的人格魅力

教师是学生的楷模,教师的一切行为都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影响着学生。一个师德高尚、知识渊博、能歌善舞、多才多艺的老师必然会得到学生的青睐,受到学生的尊重,激起学生对所教学科的求知欲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教师的形象要亲切、庄重、朴实,应尽可能与学生平等相处,平易近人,品德言行堪为学生表率。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必须先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教师必须带头不做。总之,在严格要求学生的同时,教师也应该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正人先正己,从而提高自己的威信,用自己的言行感染学生,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激发学生,进而增强教育教学效果。

四、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动机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的至关重要的条件,也是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根本措施。在导入新知时,创设问题情境,可以使学生明确学习方向,以最佳状态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每堂课一开始,教师揭示课题后,把本节课要学习的新知识创设成若干问题情境。将学生置于问题情境中,可以使他们对问题、现象保持好奇心,从而形成探究意识。用新颖的方式、生动的语言或形象的画面,使学生明确本课学习目标和知识重点。

五、进行教学反思,提高教学能力

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提高是教师素质、数学教学能力提高的关键。教师的教学反思是对备课、课堂教学整个过程的反思。对于备课的反思,具体而言,就是教师应根据课堂教学的效果,反思自己的备课是否有效,包括教学内容是否使学生的知识、技能、思维能力都得到发展,制定的教学目标是否合理,教学活动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等等。而课堂教学的反思,是指教师思考在教学过程中有哪些环节需要改进及如何改进、对哪些环节比较满意。在反思教学行为的同时,教师还可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包括这节课中学生学到了什么,遇到了什么困难,如何帮助他们克服困难,等等。

六、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学数学就要用数学,但事实是许多学生不会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1. 重视课本中应用性的知识和实习作业,如课本中有关现代

信息技术应用、估算知识、轴对称、中心对称的教学,能使学生认识到数学能为解决实际问题带来很大方便,使他们真正感觉到计算器能为现实生活提供方便,重视实习作业的完成,不但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还可以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

2. 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应用的广泛性,平时多给学生讲一

些生活中常见的与数学有关的实例,一些科普知识和运用数学知识的小制作、小实验,让学生明白数学是人们生活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

3. 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感知生活中的问题。在数学教

学中,给学生有意布置一些别具一格的作业:从报刊、身边事例中搜集素材,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编写习题,使学生把实际问题和数学知识融合在一起,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七、了解学生,关心学生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雨露,是阳光,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非常注重对学生的关爱,经常了解学生,与学生交朋友,发现学生有困难时,主动给予帮助;发现学生有难言之隐时,乐于做他们的朋友,替他们出谋划策,渡过难关,树立学习的信心。

教学不仅是师生双方信息交流的过程,同样还是情感交流的过程。随着数学课程改革的深入,我们更重视新理念,吸收新思想,引导学生自觉地应用数学知识,观察、分析或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增强他们走入社会后的竞争力。由此可见,教师精心设计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然能促进学生的认知活动。教师对学生真挚的爱,积极的鼓励,会心的微笑,殷切的期待,为他们营造的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必然会给他们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有利于他们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在推进新课程理念的今天,耕耘在基础教育战线的数学教师们,一定要不断更新思想,不断总结教学经验,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分析数学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体验数学中的内在美,使他们学业有成。

摘要:在初中数学教学中, 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是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 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的需要。如何构建充满灵魂与活力的数学教学, 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不是一种负担, 而是一种乐趣和享受呢?教师作为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施者, 对学生如何学习起到至关重要的引导作用。教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 应创设问题情境, 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塑造人格魅力, 善于进行教学反思, 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了解学生、关心学生。

上一篇:英语辅助下一篇:乡村学校教研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