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纪录片

2024-07-03

CCTV纪录片(精选6篇)

CCTV纪录片 第1篇

过去的几十年, 纪录片在的创新发展深受关注。毫无疑问, 相关人士对纪录片的真实性问题、表达性技巧等, 寄予了极大的关注。BBC作为纪录片频道的领头羊, 在全球化市场激烈的竞争中为其他频道纪录片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 而CCTV纪录片无疑是中国纪录片的翘楚与代表。本文将从BBC和CCTV两个频道纪录片的文化历史背景方面对两者做比较分析, 探究各自的特色, 以期为中国纪录片进一步的发展创造提供相关的建设意见。

二、文化因素在纪录片创作中的重要性

意念是纪录片创作中最主要的构成部分, 通常会影响纪录片创作者创作过程中的选择, 包括人物角色的选取、叙述角度的衡量等, 会对整个纪录片的呈现产生极大的影响, 而意念通常都深植于创作者的灵魂之中, 具体体现在其创作习惯中。这种文化现象是由人类潜意识的行为来控制的, 也正是这种潜意识的文化选择导致了跨文化交流中的困难与障。

(一) 传统西方哲学理念对纪录片的影响

1、注重真实和科学性

依据西方哲学, 真实性是最重要的主题。从古希腊的德谟克利特、亚里士多德到现代德国的黑格尔、胡塞尔, 这些哲学家毕生都致力于追求真理和科学。对西方人来说, 真理是第一要素, 在其历史发展中地位卓然。

BBC纪录片的制作和拍摄也深受这种思想的影响, 其主题一般都集中于对理性和真理的追求, 对自然、人类文明和社会结构变革的探索。这样, BBC纪录片就能很轻易得实现其教育意义和教学功能, 这也为西方人评判问题上更加理性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解释。

2、注重人类个体性

BBC纪录片呈现出了以人性为导向的趋势, 注重个体性和自由意识的展现, 关注人类行为, 同时, BBC纪录片的主题也围绕这一方面展开, 集中体现人类与自然界的角力、人类与社会的平衡, 强调个体生活、自由意志以及其内心世界的描摹。

(二) 、传统中国哲学理念对CCTV纪录片的影响

1、注重人性的真善美

根据传统中国哲学的理念, 真理总是与人类的真善美紧密相连的。中国文化起源于五千多年以前, 受到的孔家学说和道家学说影响深远, CCTV纪录片植根于传统的中国哲学文化大背景下, 受到传统审美理论等的影响, 其纪录片的重点多是表现人类的真善美。CCTV纪录片的拍摄中选取的角色, 多为那些十分具有代表性, 能够引起人类感性共鸣的人物。

2、注重集体意识和主流文化的推广

受传统文化影响, 中国纪录片起伏平缓、节奏较慢, 通常都是单一线索贯穿整个影片, 这一艺术理念使得CCTV纪录片能够很好的展现中国传统历史背景, 这一点在其大型历史事件类纪录片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三、结论

通过对BBC纪录片和CCTV纪录片背后传统文化哲学的比对, 我们可以看出, BBC纪录片致力于追求真理与科学, 表现形式科学化, 并努力以此来完成其教育传播功能, 强调个人的独特性, 鼓励人们带着理性的思维去探索世界;CCTV纪录片受儒家道家思想影响, 强调集体主义精神, 追求人性中的真善美的发现与传承, 教育意义也多局限在这一点上。

参考文献

[1] .Chanan, Micheal (2007) , “The Politics of Documentary”, British Film Institute.

[2] .Stam, Robert (2000) , “Film Theory:An Introduction”, Blackwell Publishing Lt.d.

[3] .陈家平 (2005) .纪录片的题材选择.当代期刊.2005-05-01

[4] .赖大仁. (2003) .中西文化精神论略.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2, 025.

[5] .李军辉 (2012) .从《舌尖上的中国》探讨纪录片的选材.大众文艺.2012-08-15

[6] .唐宏伟 (2010) .纪录片的表现手法探析.东方企业文化.2010-04-15

[7] .赵楠 (2007) .通俗化电视纪录片的题材与视角特征.中国电视.2007-05-15

cctv 货币纪录片观后感范文 第2篇

货币,一个熟悉而陌生的名字。熟悉于她于生活是这样的接近,陌生于她于生活中的变化莫测。

她在今天人们的心中,仿佛是空气、是水、是阳光,是陪伴人一生的东西。那么她到底是什么呢?地球的生命是45.6亿年,人类的生命是250多万年,她的生命是五千多年。她在米索布达米亚平原的泥板上,她在亚细亚海边的贝壳里,她在太平洋岛的石头上,她在印第安人的珍珠项链里。她阳光,成就了一切的一切,让自由成为自由,让财富成为财富;她冰冷,定义了今天的格局,让欲望成为欲望,让战争成为战争。如果将人类的250万年压缩成24小时,那么她伴随人类不足三分钟。人们知道她从哪里来,但不知道她到哪里去?她就是熟悉而又陌生的货币!

货币的出现,改变了生活的经济方式,使社会进步。

在原始社会,人们使用以物易物的方式,交换自己所需要的物资,比如一头羊换一把石斧。在很长一段时间中,货币只对有形物品进行丈量定价。但是有时候受到用于交换的物资种类的限制,不得不寻找一种能够为交换双方都能够接受的物品。这种物品就是最原始的货币。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货币的国家之一,至今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出现过布钱、刀币、圆钱、五铢钱、通宝、制钱、银两、银元、铜元以及牺牲品类金银币、谷帛币和纸币,种类繁多,形制多样,币材广泛,堪称世界货币之冠。由于货币的出现,加速经济活动进程,大家不必要为了买米而拉只羊去交换。说到中国的货币,交子在历史中,是最有历史地位的。交子是世界最早使用的纸币,最早出现于四川地区,发行于北宋前期(1023年)的成都。最初的交子实际上是一种存款凭证。北宋初年,四川成都出现了为不便携带巨款的商人经营现金保管业务的“交子铺户”。存款人把现金交付给铺户,铺户把存款数额填写在用楮纸制作的纸卷上,再交还存款人,并收取一定保管费。这种临时填写存款金额的楮纸券便谓之交子。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交子的使用也越来越广泛,许多商人联合成立专营发行和兑换交子的交子铺,并在各地设分铺。由于铺户恪守信用,随到随取,交子逐渐赢得了很高的信誉。商人之间的大额交易,为了避免铸币搬运的麻烦,也越来越多的直接用交子来支付货款。后来交子铺户在经营中发现,只动用部分存款,并不会危及交子信誉,于是他们便开始印刷有统一面额和格式的交子,作为一种新的流通手段向市场发行。正是这一步步的发展,使得“交子”逐渐具备了信用货币的特性,真正成为了纸币。从商业信用凭证到官方法定货币,交子在短短数十年间就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具备了现代纸币的各种基本要素,将还处在黑暗的中世纪的欧洲远远抛在后面。货币,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人爱来有人恨,爱她的便利,恨她的多变。

只要有货币的地方,通货膨胀就像一个幽灵,如影随形。通货膨胀(Inflation)指因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也即现实购买力大于产出供给,导致货币贬值,而引起的一段时间内物价持续而普遍地

上涨现象。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供远小于求)。纸币、含金量低的铸币、信用货币,过度发行都会导致通胀。纸币的出现,扩大了通货膨胀的规模,并使通货膨胀的恶果越来越严重。纸币使通货膨胀变得更为容易,因为只要有了铸币权,政治家就可以利用铸币权来大量发行纸币来刺激经济增长。

由于现在基本上货币的发行权都在政府手中,货币供应量也是政府调节经济的一种政策。是人在操作,就难免不带入人的感情。

中国解放前带来金融灾难的民国央行行长孔祥熙,他是实行得赤字性的货币和财政扩张政策,由于没有外敌的威胁,中国内部矛盾愈发剧烈,国民政府对地方的控制越来越弱,军阀们则通过各种摊派来弥补战争时期损失的实力而繁重的摊派使得本身就已经很勉强的农村经济变的愈发雪上加霜,终于彻底崩溃农村崩溃的局面波及到了城市,从农村获得的物资减少而大量农村人口的涌入使得城市的粮食和工作岗位更加紧缺商人们自然不会毫无感觉!于是疯狂的囤积物资和粮食,侧面上助长了恐慌情绪而中央政府为了获得维持的资金,选择了最简单的办法---发行钞票但是由于国民党基层已经病入膏肓无药可解,原本用来治病的猛药变成了致命的毒药情况愈演愈烈,最后演变成了全国性质的大灾难。

当钱越来越不值钱,货币不再具有了价值,人们更愿意以物易物来进行交易。这个时候,黄金就出场了。因为黄金具有保值的功能,尤其在通货膨胀严重时。由于黄金是稀有金属,并且在自然中化学性质稳定,难选冶、价值高,并具有良好的耐腐蚀性、延展性和分割性,同时符合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条件:形式统一,质地均匀,坚固耐用,价值稳定,便于携带,成为最适于充当货币的商品。由于纸币的发行过于泛滥,金本位制又开出出现在人民的视野,自此黄金开始逐渐在金融领域中占据重要地位,历经沉浮,魅力不衰。

但是现在金币位还是被退出社会,因为政府通过法律强制使用国家发行的纸币,没有依靠黄金而发行货币量度,故造成中国人民币贬值过快,人民生活负担加重。

近段最大新闻是黄金暴跌,国际投资大师罗杰斯(JimRogers)表示,他预计黄金价格会跌到1200美元/盎司。

他给出以下四点理由支持自己的观点:

1、印度因素:印度在今年年初将黄金进口税率上调50%至6%,这抑制了对黄金的需求;

2、技术图形:技术分析师已经警告黄金会继续下跌;

3、塞浦路斯:德国总理默克尔(AngelaMerkel)寻求连任,所以她告诉塞浦路斯和其他国家,它们需要卖一些黄金来偿还债务。

4、比特币:比特币崩溃,因为大多数比特币交易者也持有黄金。黄金贬值,好坏参半,近日就有一些黄金基金经理因此跳楼,但是对于我们政府是有好处的。由于,我们政府在美国买了许多国债,可以乘这个机会,多买些黄金,对于外汇影响不大,但是可以增加国内黄金储备量。虽然现在不是金本位,但是黄金还是人民认为最好的保值货币。

CCTV—9纪录电影·11月影片 第3篇

在美国,大约有25个州都允许私人饲养老虎,而至今全美国到底有多少只老虎、在哪里饲养,官方没有任何统计。在印第安纳州,一个名叫丹尼斯·希尔(Dennis Hill)的人,在家中以饲养和贩卖老虎等大型动物为生,且已经从事了15年,他拥有24只老虎、3头熊、6只猎豹和1只美洲豹。然而最近他却遇上了麻烦,因为设施被怀疑不安全,他被吊销执照,他只有5天时间来更新所有的设备,以确保能继续保有执照。

在短短的几天内,丹尼斯要重新寻找一处适合老虎居住的环境,并重新搭建更为坚固的虎舍,以确保不会有任何机会让老虎逃出去。而与此同时,美国印第安州的自然资源部也在社区内召开了听证会,认真听取了丹尼斯邻居的意见,以决定是否让丹尼斯继续在此圈养老虎。通过努力,丹尼斯新的饲养基地建好了,漂亮的环境和更加牢固的虎舍让人更加放心。同时,他也通过了自然资源部与邻居的认可。他终于又能安心地和自己的虎宝贝们在一起了。

《揭秘五角大楼绝密档案》

丹尼尔·艾尔斯伯格原是兰德公司一名研究越南战争的军事分析师,任务是向上级提交大量应该支持战争的证据。因为职务之便,丹尼尔有机会接触大量美国国防部的机密文件,他被一系列的越战真相深深地震撼了,因为这些文件准确无误地告诉他,政府如何为了一己之私利和政绩,一步步地误导美国民众支持战争,导致100多万名越南人和36万名美军官兵伤亡的事实。

良知促使他要将这一切公之于众,为让饱受战争之苦的人们早些脱离苦海而出点力。在这种信念的驱使下,他开始偷拍这些机密文件,整理了多达7,000多页的绝密文件。他开始找一些议员交谈,想说服他们能在国会上公布这些文件,尽早结束越南战争。遗憾的是,没有一个人敢照丹尼尔的话去做。无奈之下,丹尼尔只好把这些文件交给最敢讲真话的《纽约时报》。这些文件公之于众后,立即在全美掀起了轩然大波,反战浪潮遍及美国的各个角落,从而迫使美国政府立即停止了越南战争。丹尼尔·艾斯伯格被美国人视为“反战英雄”!

《索姆河战役》

2006年7月1日,是索姆河战役90周年纪念日。九十年前的那一天,可以说是世界战争史上最血腥的日子,从来没有那么多士兵死于一天的战役中:令人惊愕的2万人死去,并且大多数是在战争开始的头一个小时。

出于伟大而光荣的原因,勇敢的爱国者们急切地自愿为他们所看见的而戰,结果却发现,他们自己被他们的军事和政治领袖们当成了炮灰。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噩耗在英伦诸岛四处传播,数以千计的电报告诉母亲们、妻子们、爱人们,他们的男人再也回不了家了。

这场战役变成了一场残酷无情的拉锯战,最终于1916年11月告终。战后与战前的阵地布局基本相同,只是双方的军力都消耗殆尽。这场战役中,英军、法军和德军的死亡、受伤和失踪人数,共计达到100多万人。

《金秋:与时间赛跑》

本片跟踪采访了5名来自不同国家的运动员,他们都在为即将到来的田径比赛进行紧张的训练。对他们来说,最大的障碍来自于他们的年龄,因为他们当中最小的也已经82岁了,而最年长的一位已经满100岁了。

CCTV纪录片 第4篇

一、镜头:再现“真实”历史

(一) 时间与空间中的场面调度

在每一帧画面当中, 观众的注意力只会被最明显的部分所吸引, 因此, 导演必须引导观众的注意力。诸如, 电影、电视剧、纪录片、MTV等, 所有的影视作品均是如此。与绘画相似, 影视作品也是通过颜色和形状来表现内容, 但与绘画中的立体感不同的是, 影视作品中场面调度的诸多元素, 如舞美、灯光、场景设计、人物动作等共同构成这个立体空间, 更有代入感和真实感。

在人文历史类纪录片中, 大量的正史、野史、宫廷秘闻被搬上荧幕。除了旁白和主持人的话语, 场面调度是展现叙事的另一条线索。例如, 在《和珅的罪与罚》一集中, 主持人身份在现代人与扮演历史角色之间来回转换。前一个画面中, 在导演营造的深度空间的前方, 是主持人在西装革履地讲述着历史故事, 后方则是演员扮演模拟的历史人物, 然后镜头跟随着主持人的步伐走入下一个画面, 通过黑场自然过渡, 主持人的衣着身份切换成了古装的历史人物, 使得观众跟着主持人的思维步伐走入历史。导演在时间和空间中排列组合场景、服装、人物的表演等元素, 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在现实与营造的“真实”历史环境之间制造戏剧冲突, 完成影片的另一条叙事线索。

(二) 影像的二次创作

人文历史类纪录片的素材在各类型的纪录片中是最多的, 往往也是最受受众欢迎的。与舞台纪录片、人文地理片和时事报导片等题材相比, 人文历史类纪录片的受众相对较广, 也较为稳定, 受众对片中所表现的历史空间有一定的了解基础。这时, 影像对时空叙事、画面结构、镜头表现的二次创作尤为重要。“在纪录片中, 镜头内容是不可以摆布的, 但是可以运用镜头运动来叙事, 可以通过镜头运动来创造表意空间, 揭示故事空间中所隐藏的关系与本质, 以及创作者对‘事件’所作的判断。”[1]

构图、景别、色彩、光线、布景、镜头运动、人物走位等都为影像加入了材料。色彩和光线影响着造型的空间纵深感;构图和景别勾勒出画面的轮廓;服饰和布景创造出虚拟现实的“真实”感;而镜头运动则控制着整部影片的三维空间感, 使观众意识到空间并且随着空间思考。例如, 在《韦后的女皇梦》一集中, 一个长达15秒的拉镜头, 主持人讲述着《阙楼仪仗图》, 缓缓地走到桌案前, 举起拓印版向观众展示。这个总共长达20秒的长镜头在为影像增加丰富的空间信息的同时, 使画面中的人和物更加生动突出、立体饱满, 镜头内景别的切换, 给观众造成视觉上前进的假象, 如同走进历史在观摩《阙楼仪仗图》一般。

二、剪辑:制造“剧情”空间

(一) 镜头之间的节奏关系

每一个镜头都有自己的时间和空间长度, 影视工作者通过控制每个镜头的运用, 来控制整段影片的节奏。通常, 运用不同长度的镜头来形成可辨别的模式, 就可以制造出剪辑的节奏感。比如把时间长度相似的镜头剪辑在一起, 它的整体节奏就相对稳定。当然, 也可以用此办法来创造不同的节奏。

人文历史类纪录片中, 拍摄的不是现实生活, 而是在尊重历史的情况下, 对古籍资料以影视艺术的表现形式进行的二次创作。导演通过控制整部影片的节奏来引导观众的视觉和思维。例如, 在《探秘历史》系列片的片头, 一系列快速的镜头, 使得观众没有时间去思考发生了什么事, 快速剪辑是吸引观众的基本要素, 也是制造戏剧性冲突和情节高潮的重要手段。

(二) 镜头之间的空间关系

剪辑不仅能控制图像及节奏, 同时还能组构影视空间。为了使纪录片的试听语言更加饱满充实, 创作者通常采用大量的历史老电影资料与影视剧片段等, 来再现某些历史瞬间。在一些特殊场景中, 采取模拟表演穿插历史镜头的表现方式, 在蒙太奇的剪辑手法之下, 塑造近乎“真实”的剧情空间, 在向观众展现历史全貌的同时, 增加纪录片的真实感和历史厚重感。

画面是人文历史类纪录片表现艺术的主要载体, 在时间维度上, 真实的历史事件是我们无法触摸到的过去, 也没有真实的影像资料流传下来。但是如果仅仅依靠拍摄文字文物来表现历史, 则无法发挥新媒体的特点, 无法达到最佳的传播效果。

“情景再现”很好地弥补了这一缺陷。“情景再现”能让观众面对生动真切的历史“如临其境”, 抽象的东西变得更形象、更直观, 也更容易理解和想象。[2]例如, 在《慈禧的宫心计》一集中, 主持人讲到咸丰皇帝第一次见到慈禧时, 一个摇镜头的自然黑场过渡, 镜头自然地转换到了主持人扮演的咸丰皇帝场景中。这种“情景再现”的连接历史现实空间的镜头, 将镜头由写实变成了写意, 营造了历史空间感与真实感。

(三) 镜头之间的时间关系

如同其他的影视技术一样, 剪辑也控制着纪录片中的情节时间。导演在呈现电影情节时, 可以通过剪辑来改变故事的长度。影视作品中, 在顺序、时间长度和频率三个层面上, 情节可以帮观众把握故事时间。导演一般通过剪辑来实现对情节叙事时间上的把控。

叙事和造型是电视纪录片传达艺术所常用的两种手段, 叙事主要是通过导演所选择的故事来吸引观众, 造型则是导演对整个场景的把控, 而这些都离不开剪辑的辅助。在人文历史类纪录片中, 构成故事的一系列事件不是对静物的一种描绘, 而是一种表述的张力。所以, 镜头之间的组接对时间元素有很大的影响。例如, 在《纪晓岚的宦海沉浮》一集中, 主持人讲到《四库全书》影响纪晓岚的人生巅峰和低谷, 下一个镜头就转换到了对影视剧作品的展现, 在时间上更有代入感, 有助于留住观众注意力, 帮助观众塑造“剧情”时空。

三、声音:塑造“历史”氛围

(一) 人声的特色与表现

声音元素是纪录片中不可缺少的元素, 可以体现出纪录片的真实性与地域性。特别是人文历史类纪录片, 同期声是体现真实感的重要元素, 运用人声来自然地揭示故事所发生的时代背景, 代入感强。有时候, 画外音也会弥补主持人旁白的不足, 让影片的叙事不受限制。

在人文历史类纪录片《探秘历史》中传出来的主持人旁白和画外音的解释, 让观众通过这些声音去了解故事发生历史背景。这些声音很巧妙地直观或引导性地向受众介绍了故事的时代背景、线索脉络, 可谓匠心独运。例如, 在《吕雉的皇后之路》一集中, 主持人从一块皇后的玉玺讲到吕雉的贤惠与毒辣, 加上画外音的解释性说明与引导, 在渲染气氛的同时增加了受众的兴趣点, 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与历史性。

(二) 音响的真实与生动

除了人声之外, 音响也是增加人文历史类纪录片现场真实感的重要元素之一, 让观众如同身临其境, 感受纪录片所要表达的环境和意境。在《探秘历史》系列片中, 音响充分发挥了它的作用。一方面, 音响作为讲解手段, 能传达必要的背景信息或填补人声无法表现的空白, 再现真实感强烈的历史情境;另一方面, 音响是极具艺术张力的声音元素, 纪录片通过恰当的使用音响, 把观众带入其中, 影响整部影片的氛围、情感、节奏。

此外, 创作者对于音响运用上的真实性与艺术表现, 也是人文类历史纪录片受到受众欢迎的原因之一。在纪录片中, 音响在某种程度上加强影片戏剧效果的同时, 也会对人物进行刻画, 增加视觉画面的多层含义。例如, 在《吕雉的皇后之路》一集中, 为了表现吕雉对戚夫人的恶毒, 音响的空洞与阴森增加了现场感与恐怖感。

四、结语

中国悠远绵长的文明历史和文化传统给人文历史类纪录片的创作提供了不竭的源泉, 其研究价值极其丰富。其中, 电视视听语言是纪录片表达情感的重要手段, 镜头、剪辑、声音等共同搭建了其与受众交流的桥梁, 技术的创新与提升也是未来纪录片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参考文献

[1]卢广斌.体验纪录片中的镜头语言[J].科技传播, 2010 (11) :1+4.

[2]王列.文献纪录片表现手法管窥[J].电视研究, 2002 (11) :69-71.

[3]尼艾尔·阿里洪 (乌拉圭) .电影语言的语法[M].陈国铎, 等, 译.北京:北京联合出版社, 2013:166-312.

[4]严涛, 隋少平.试论电视纪录片的真实性表现手法[J].新闻知识, 2007 (5) :78-80.

[5]伯纳德 (美) .纪录片也要讲故事[M].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5:34-47.

CCTV纪录片 第5篇

曲曾问我,高考是最重要的吗?我说,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是。

那时我们刚上高三,忙碌已初见端倪,埋头演算是唯一能做的事,高考就是敌人,打赢了最后的战役将获得永久的胜利,人人劲头十足,态度决绝。接踵而至的是一次次的单元测,月考,模拟考,当初的决绝已被消磨了大半,更多的是拼尽全力地坚守,期待着黑色六月后的解脱。

生物小李说,坚持追求,享受过程是每一个成功者必备的素质。老肖说,享受,享受,越享越瘦。

开始疯狂地掉头发,发梢有很多分叉,剪短不到一周,分叉卷土重来。同桌的体重减了近十斤,侧脸也可以用骨感来形容。体育课成了自习课,操场周围随处可见有人埋着头背单词。四周弥漫着压抑的气息,像是垂死的人沉重的呼吸,敲打在心房壁上有着钝重的疼痛。不知在哪一个红日破晓的早晨或者暮色四合的黄昏,一下子变得麻木,迟钝,甚至有些错乱,无助的时候笑得没心没肺,惊喜的时候表情冷漠。

老班说,平时的考试只是练兵,高考才是真格儿的,一锤定音。

突然有种没来由的伤感,好象一切都只是徒劳。因为一次靠砸而蒙在被子里哭了很多个晚上,再在第二天微笑着上学不让别人察觉,又或者为了某一次突击小测的咒骂,因为要抓紧时间多做根本不知道会不会考到的题而错过好看的电影精彩的赛事,放弃听歌的时间或搁置一边半途而废的小说,结果头一天辛苦做了一夜的题第二天连题型都没有考到,范围差了十万八千里,好像我们辛辛苦苦的这些劳动,忍痛割爱的这些牺牲都是没有用的,不被重视。转个身就被忽略掉了,顶多自己回想起来心有不甘,而别人看来分毫不值。

所有的人都是对的,我们的未来太渺茫了。

不甘于这种令人窒息的压力,迷茫中选择了放纵。开始无节制的看小说,其实不是为了消遣,只是为了发泄,在别人的故事里,痛别人的痛,流自己的泪。泪干了,梦醒了,凌晨爬起来继续做题。白天仍然是面无表情地接受各种安排,晚上在日记里放肆地大哭。在那些忙碌的白天过后的黑夜,那些不眠的黑夜过后的白天,依然可以如此矛盾地生活。

哥说,高三这段日子,虽然很累却和珍贵。

在六月的阴霾完全被扫尽之后,开始守在七月寂寥的时光里回忆着过往的岁月。一幕幕地看着自己穿越过迷惘的细节和单调的曲折,看着自己在时间的长廊里慢慢地改变,清澈的眼神变得浑浊再变得敏感而锐利。

没有人再约束我们,脖子上挂上了自由的铭牌,却没有更多的力气去欢笑着迎接着凤凰花开后的灿烂夏季。耳机里在唱:大树下的风还有点烫/仰着脸我笑了/内心却是/满满的悲伤。

曾看到这样一段话:人生好象永远在自己面前咫尺之遥,却又永远猜不到在那一个个令人好奇的拐角背后会遇到哪些冥冥中等待着自己的人与事。又要等到多少年以后,才能从那些令自己始料未及却又在别人眼里平凡得缺乏新意的悲欢离合中恍然醒悟,原来踏入人生的那一刻比回忆中还早很多。

CCTV纪录片 第6篇

《驯狼日记》

雪白的世界,极其寒冷的气候,奔跑、嬉闹的狼。让我们跟随几个年轻的狼训导师,去见证他们训导狼的快乐情景及与狼和谐相处的时光。

该片将把我们带到一个令人不可置信的旅程,几个狼训导师及摄制组将在世界上最寒冷的西伯利亚一个遥远的营地,与狼生活相处5个月,而那里的气温最低至零下60摄氏度。

该片曾获得:2012年拉斯维加斯电影节金王牌奖、2012年凤凰电影节世界电影最佳纪录片、2012年冬季纽约电影金像奖的最佳纪录片等奖项。

10月12日

《刺杀林肯》

1865年4月14日,一声枪响,一名刺客不顾一切刺杀他认为是“暴君”的美国第16任总统。在那一刻,這个国家永久被改变。这是美国历史上最具戏剧性同时唤起众人共鸣的案件:刺杀亚伯拉罕·林肯。

该片具备一部令人毛骨悚然犯罪小说的全部部分:共谋、公开刺杀以及史无前例的追捕。它惊人地探究出一个在结束内战事件期间发展出来的快速继承阴暗计划,以及了解一位陷入自身傲慢而难以自拔,因而被辱骂成“疯子”者的打动人心之旅。

10月19日

《洞穴求生》

这是个令人震惊的故事,五个幸存的犹太家庭逃离纳粹,躲进山洞里生存的传奇经历,创下了人类历史上在地下连续生存的最长纪录。1942年, 38名男人、女人和孩子,滑入一个寒冷的泥洞,在这个漆黑的地下世界躲避纳粹的搜捕。他们是五个乌克兰的犹太家庭,在这个漆黑的世界创建自己的社会。 二战结束后,从2岁到76岁的他们,衣衫褴褛地重见阳光。经过艰难穴居511天之后,他们幸存了下来。

上世纪九十年代,美国人克里斯·尼古拉在乌克兰探索世界上最长的山洞时,碰巧发现了这里。在世幸存者的讲述和已故者的日记,重现了他们这段鲜为人知的悲壮故事。

10月26日

《太空先锋》

这是对美国航空航天局最初五十年的载人任务的成功和悲剧的记录。从最具先驱性的“水星号”发射,到大无畏的“双子星计划”,该片揭示了将人类将自己送上月球的那些奋斗背后的传奇故事。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CCTV纪录片】相关文章:

影视纪录片05-14

故事纪录片09-02

纪录片制作09-10

纪录片赏析05-17

党员纪录片06-22

历史题材纪录片06-18

声音的纪录片07-06

纪录片拍摄手法07-23

美食类纪录片08-25

零容忍纪录片06-07

上一篇:卫生保健课程下一篇:国家垄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