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教育哲学基础

2024-05-24

通识教育哲学基础(精选10篇)

通识教育哲学基础 第1篇

一、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培养目标的现代教育理念

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目标强调以知识传承为中心, 即单一知识结构、单纯知识传承、单调的课堂教学, 束缚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已不适应新时期大众教育的发展趋势和对综合性、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求。现代教育理论则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培养, 强调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个性、科学与人文的内在统一。师生间不仅传授教学大纲所规定的课程内容, 而且还传递和领会教学大纲未规定的态度、意愿、情感等个性和心理方面等看不见的内容。教学不再呈现一维、单向、静态的教学结构形态, 而是一个多维、动态、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过程。基础力学课程中的许多内容都有着很好的历史背景和生活与工程背景, 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研究方法和力学文化。因此, 在课程的教学活动中, 适时地将现代教育理论、科技发展史以及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融入力学的课程教学之中, 不仅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而且能有效地推动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知识传承与能力培养、科学情趣与人文精神的渗透与融合, 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提高学生的科学和人文素养, 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以通识化教育为基础的课程教学体系

通识教育是指在高等教育阶段面向全体学生进行的基础性人文和科学知识的传授、个性品质的训练、公民意识的陶冶, 以及不直接服务于专业教育的人所共需的一些实际能力的培养。通识教育是一种素质教育, 它没有专业的硬性划分;而专业教育则依托特定的背景, 重在训练学生的专业思维、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二者既相互对立, 又相互统一。在教学实践中, 我们通过打造基础力学通识教学平台, 构建以通识化教育为基础的新型的课程教学体系, 推动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基础力学通识教学平台由多个模块构成。其中通识教学Ⅰ主要为面向大一新生开设的公共基础类课程, 旨在培养学生的力学兴趣和人文素养, 由通识课和研讨课两种形式。目前已开设9门, 涉及科学与技术、方法与技巧、哲学与思维、科学与人文等不同领域, 如《无处不在的力学》、《混沌与非线性思维》、《工程科学与力学文化》、《低碳经济与新能源技术》、《变形与破坏》、《生物力学浅谈》等, 具有名师挂帅、小班上课、师生互动、考核灵活的特点。通识教学Ⅱ主要面向高年级有一定力学基础和专业背景的学生开设, 旨在促进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相互渗透与融合, 如《力学与实践》、《微纳米力学》、《流动控制与飞行器的前沿探讨》、《固体力学实验技术》等, 采用研讨课、实践课、专家讲座、工程训练等多种形式。另外, 在教学计划中还专门设立了通识教学模块Ⅲ, 即对每一门课程都规定了相应的自学和研讨学分要求, 实行单独计算、单独考核, 以此营造良好的氛围引导学生自学, 并淡化专业概念、扩大专业内涵, 将通识教育贯穿于整个本科教学的全过程, 努力实现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知识传承与能力培养、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的有机结合和良好互动。

三、以学生为本的个性化教学模式

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 打造个性化教学平台, 为每一个学生的长远发展力图提供最有利的学习和成长环境。个性化教学平台由四个部分构成。 (1) 专业分流。根据学校大类招生的安排, 新生入学一年后可按照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实施专业分流;原数理综合班学生在入学两年后按照个人意愿在院内再选择专业。 (2) 分层教学。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教学。例如《工程力学》开设的常规班和外语班;《材料力学》开设的普通班和试点班;《结构力学》开设的普通班和创新班等, 开展因材施教。目前已实3届, 普遍反映良好。 (3) 模块教学。按照课程要求、面向不同教学对象组成不同的教学模块, 学生们可根据自己的特点进行选择。如《结构力学》课程中的基础理论、实验结构力学、程序计算、工程测试训练等多模块课程模式, 其中基础理论为必选模块, 其余的模块学生可根据专业要求和个人兴趣选择其中的一个或全部。在基础力学实验教学中, 对不同层次的实验项目和实验内容组成不同形式的模块, 以适用于不同专业的学生和对象, 如多学时、少学时模块;独立、非独立设课模块;创新实验、课外设计等模块可多达12~14个。 (4) 情趣教学。在课程教学中, 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可自由发挥的空间, 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情趣和特长选择不同的内容、题材和形式, 进行自主式学习和研究, 使学生亲历知识的探索形成过程, 品尝再发现的喜悦。如《材料力学》中的创新实验自主设计;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特点和生活观察, 提出实验方案, 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地完成论证、设计、搭建和实验等各个教学环节, 因而每个实验都各具特色。《结构力学》中的实验实践、工程训练和小论文相结合的个性化教学;《弹性力学》中的学生调研—立题—研究—小论文—答辩—评价等探究式学习程序, 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 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据2010年的统计, 新体系实施后, 表面上各基础力学课程如《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和《结构力学》的优秀率分别提高2.0%、2.7%和10.8%。数理综合班约有50%的学生不同程度地参加了导师的研究工作, 先后承担国家级和上海市大学生创新项目16项。几年来, 共建设各类基础力学精品课程和重点课程12门, 其中国家精品课程1门, 上海市精品课程2门;初步完成了国家级力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有17人在“周培源全国大学生力学”竞赛中获奖;并获上海市大学生力学实验竞赛团体一等奖和全国大学生基础力学实验竞赛团体二等奖。

四、以社会长期效应为尺度的评价机制

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机制, 逐步采用学术和社会贡献度的评价标准以及同行评价的方式代替目前的论文、项目和工作量统计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机制, 从整体上全面、客观、科学地评价一个人的学术水平和地位以及对科学与社会的贡献, 有利于调动广大教师长期从事基础教学和课程建设的积极性, 规范教授上课考核制度, 倡导名师为本科生上基础课。把教学质量与就业率和考研率脱钩, 建立毕业生跟踪调查、随访和反馈制度, 让社会评价成为办学水准和教学质量的最重要的标准, 并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逐步形成自己的特色和品牌。

摘要:根据新时期高等教育的特点, 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 探索和构建通识教育背景下的高校基础力学课程教学新体系, 为培养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综合性和创新型人才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通识教育,基础力学,课程体系,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王芳亮, 杨必武, 张广杰.通识教育背景下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策略[J].教育探索, 2010, (23) :37-38.

[2]赵洪.研究性教学与大学教学方法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 2006, 27 (2) :71-75.

教育的哲学基础6 第2篇

原文:他(康德)认为,“献身于教育是一个人最大也是最困难的问题。”在他的道德哲学中有一个绝对命令就是要把每一个人都看作目的,决不能把人仅仅看作是手段。这一命令极大地影响了他后来的教育思想,这一思想就是注重人的品格发展。

——摘自第一章《理念论与教育》,第23页

【美国奥兹们、克莱威尔著,石中英等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9】

笔记:把人作为目的而非工具,这样把教育真正置于人本的立场上了。

通识教育哲学基础 第3篇

关键词: 通识教育    基础教育    新课改    教师教育

在高等教育领域,“通识教育”这个概念早已不再陌生。简单地说,它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国家公民,其实质是“全人”的培养。然而极少有人关注基础教育中的通识教育问题。中小学新课程改革是实现基础教育学校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型所需要的。钟启泉教授在南京大学所做的演讲《新课程改革:回顾与展望》中指出:“新课改的理念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其亮点是化信息为知识,化知识为智慧,化智慧为德性。”这种“以学生为本”的课改理念与通识教育所呼吁的“全人”的教育理念在本质上是一致的。笔者认为,应该将通识教育拓展到基础教育领域,将通识教育的理念与内容贯穿到接受高等教育之前的阶段,进一步考察基础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探索其合理的改革路径。在一定意义上,这能为了孩子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一、基础教育领域中通识教育理念的定位

根据博耶教授的观点(在《关于美国教育改革的演讲》中),首次将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概念引入大学教育的是美国博德学院(Bowdoin College)的A.S.Packard教授。“其最初被赋予的含义是:一种古典的、文学的和科学的、尽可能综合的教育,它是学生进行任何专业学习的准备,为学生提供所有知识分支的教学,这将使得学生在致力于学习一种特殊的、专门的知识之前对知识的总体状况有一个综合的、全面的了解”①。

通识教育理念主张的是“全人”教育,这种教育理念中“人”的生成,不再把教育变成是对人进行各种社会角色的教育,进而维护人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这种“人”是参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人”②。通识教育的作用是把人与世界关系的处理能力外化,这种外化的最高表现是人的主体性。从这个层面上讲,通识教育是使人摆脱各种约束,强调人性的修养、实现人的主体能动性的教育理念,这是一种价值目标。然而在西方19世纪以前,通识教育一般就是中小学教育的总称。在基础教育领域,不管是在国外还是在我国,教育的内容大致包括:语言、数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信息技术、文学艺术、历史和公民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基本价值观、基本的读写算的能力和技能,以及做人的态度、素养。从中也可以看出,基础教育课程设置的内容均属于通识教育范畴,而通识教育正是中小学教育的终极追求。

虽然通识教育的理念让所有热爱教育的人心潮澎湃,但是根据我国的现实国情,想现阶段在中小学阶段全面开展通识教育,难免会成为一个美好的愿景。然而笔者认为,将通识教育向基础教育领域延伸,有利于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这也是搭建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有机过渡的桥梁。在通识教育理念下,中小学生首先要学习基本学科知识,这是培养学生各种基本能力和形成各种情智的基本保证,因为这些知识反映了人类的集体智慧,代表了人类的文化遗产,更重要的是要在激烈的竞争和评价制度的压力下,全面塑造健全的人格,提高素养。

二、对基础教育新课改瓶颈的反思

1.通识教育与新课改共同的“界点”——唤醒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培养“全人”。

正如台湾大学黄俊杰教授所言:“通识教育是一种唤醒学生的主体性的教育,也可以说是一种觉醒教育。”③通识教育的目标,即确立人的主体性的价值目标。它是以人与世界的关系为思考通识教育的基点,深化“课程”,唤醒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中小学新课改是实现基础教育学校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型所需要的。它主要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宗旨,融入了世界各国优秀课程改革的经验和成果,体现了当代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关注着学生的“个体性”、“主体性”的发展。

教育是以培养“人”为宗旨的一种活动。通识教育是一种理念,它的实现必须以课程为载体。新课改是一种强调对话的哲学。毋庸置疑,新课改的理念与通识教育是一脉相承的,也是终身教育的内容。这种课程愿景是美好的、科学的、完整的、开放的。“情景学习”、“研究性学习”、“对话、合作与探究的课程文化”等新鲜的元素丰富了课程内容。它们一方面为教师的教学活动指明了方向,另一方面对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观念与行为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2.新课改的瓶颈——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新课程强调对话哲学,在实施中还面临很多难题。首先是基础学习的研究与学习观的转型问题。传统的基础学习观认为,课程知识是客观的、外在于儿童、供儿童打开的“知识百宝箱”。新的知识强调,知识是儿童在具体的情境中与环境相互作用、主动建构的意义。其次,教师的角色转变是新课改的另一个难题。黄甫全先生指出:“新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其最大动力是教师,最大阻力也是教师,课程改革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将教师从阻力状态转变为动力状态。”④从这个层面上讲,教师是新课程建设的核心因素,其素质和水平的高低是决定新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钟启泉教授在《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问题与行动》的演讲中指出,教师专业化的定位问题是目前新课改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根据新的课程实施观,课程不再是教育行政部门和学科专家研究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而是鼓励教师从事“以校为本”的研究。在“高考集中营”只关心分数、不关心人格的这种大环境下,新课改呼唤着教师的通识教育:要求他们改变传统的学习观,树立新的教育观、知识观。他们不再是传授知识的“教书匠”,而是创造课程的研究型实践者;他们不再是学生学习的管理者,而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万事万物的发展都有规律。知识经济时代,“以人为本”的课改理念是全球课程改革的必然走向。但是,规律要得以实现,必须借助外在的客观条件。“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新课改理念得以实现的前提条件是课程目标、课程编制、课程组织与实施、课程评价等各环节都时刻彰显“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课程实施是最关键的一环,因为课程实施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直接进行“对话”的环节。讲到这,自然就会出现另外一个问题:如何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从上文的论述可以看出,教师专业发展在促进新课改理念得以实现这一规律中的价值。但是教师得以专业发展本身也是一个重大课题。它的实现要借助外在的客观条件。下文尝试基于新课改理念得以实现这个大前提,对教师的专业发展作出思考。

三、新课程改革呼唤教师的通识教育发展

新课改在课程理念上强调“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课程编制上强调以社会实际为依据,学科为基础,开设实践性课程;课程内容上强调知识的综合性、整合性,强调学科之间的联系;教学过程强调学生的自主性;课程评价强调多元化的评价制度,等等。这是新课改的展望。它的实现,要依托教师的实施。那么,什么样的教师才能完成这样的使命呢?什么样的大学才能培养出这样的教师呢?这是我们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笔者认为,教师的通识教育发展是新课改的路径选择,也是最关键的一步。通识型的教师仅仅依托一些流于形式的培训是不可能实现的。新课改的理念呼唤着教师的“通”与“识”的素养。简单来说,要求中小学教师文理渗透、学科交融,学文科的懂得一些科学文化知识,学理科的能理解一些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并且应用这些知识时能得心应手,而不是一无所知;其次,因为教师是一种“释疑”的职业,这就要求教师具有广博的知识、深厚的基础和正确的思维判断能力,以及具有较强适应环境的能力及解决各种复杂问题的能力。另外,教师“育人”的使命必然要求他是具有高尚的思想品质,从而能肩负起时代重任的、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教师的这些有待提高的“能力”和“素养”正是大学通识教育的使命所在。通识教育注重知识的基础性和经典性,内容的综合性和广泛性,以及教育形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教学内容涵盖整个学科领域,进而能够促进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

在我国,目前主要由高等师范类院校承担教师教育的任务。笔者认为,将教师教育逐步纳入综合性大学的教育体系,是今后的必然趋势。要充分认识到教师教育是“大学的使命”,强调大学尤其是综合性大学对于培养中小学教师的责任。因为通过综合性大学的学科优势和多学科综合交叉的优势,更有利于实现教师的“通识化发展”。在知识经济时代,鼓励综合性大学举办教师教育,加强高等师范类院校的通识教育,培养全方面发展的通识型教师意义重大。总之,随着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通识教育理念逐步向基础教育领域的延伸,新课改的提出,就是人们以“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以“对话”的哲学观反思和检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性思维选择。通识教育作为一种全新教育思想,应贯穿于基础教育的全过程。

注释:

①李曼丽.通识教育——一种大学教育观[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12:8,57.

②黄俊杰.大学通识教育与基础教育的深化:理念、策略与方法[J].交通高教研究,2004(3).

③黄俊杰.大学通识教育的理念与实践探索[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1.

④黄甫全,王嘉毅.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356-365.

参考文献:

[1]黄俊杰.大学通识教育与基础教育的深化:理念、策略与方法[J].交通高教研究,2004(3).

[2]马晓春.通识教育背景下的高等师范教育应对新课程改革的探索[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3).

通识教育哲学基础 第4篇

体育院校通识教育课程的现状

通识教育一词发端于西方的美国。最早提出这个理念的是芝加哥大学校长哈钦斯。哈钦斯认为, 大学之所以为大学, 就在于大学必须有自己独立的教育理念, 而不能完全被外在的市场和就业需要所决定。大学之道首先在于所有不同科系、不同专业之间必须具有共同的精神文化基础, 在大学内接受一种共同的教育, 即“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 近年来逐渐被我国高等教育界所接受和认同。实施通识教育, 成为高等院校教育模式转型的必然举措。各类高校包括体育院校都开始陆续推行通识教育的改革和实践。体育院校开设通识教育课程的主要模式是将通识教育课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 其中必修课一般包含思想政治理论课、英语、计算机、大学语文等, 选修课则涉及面较广, 有人文社科类、体育技术类、体育理论类、艺术素质类、自然科学类、综合教育类等。通识选修课一般面向全校学生, 由学生自由选课。由于国家对通识必修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要求基本上都做了统一的规定, 没有太多灵活设计的空间, 因此, 通识教育的任务基本上是由通识教育选修课来承担的。其中, 人文社科类通识教育选修课对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可以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通观各体育院校此类课程的实施状况, 却并不尽如人意。甚至可以说, 远远没有发挥此类课程应有的作用。在学生的心目中此类课程的地位远远比不上他们的专业课和必修课, 选取此类课程只是他们赢得学分的手段, 教学效果令人忧虑。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很多。其中, 缺少理想的教材是影响此类课程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

人文社科类通识教育选修课教材使用的现状分析

教材是课程传授的基础和依据, 一部优秀的教材能够让教师在教学中得心应手, 让学生在学习中受益良多。要想通过人文社科类通识教育选修课达到拓展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目标, 就必须针对体育院校学生的具体情况选取适合的教材。但据调查显示, 目前体育院校人文社科类通识教育选修课的教学中, 许多课程缺乏理想的教材。以《中国哲学史》为例, 已经出版的关于中国哲学史的教材不在少数。但是教材大多是针对哲学专业的本科生甚至研究生, 或者政教、历史、中文、教育等文科专业的学生而编写, 篇幅较大, 内容非常庞杂。而通识选修课课时又非常有限, 这就给教学带来了很大的难题。如果按照教材体系进行授课, 课程内容对体育院校的学生而言理论性太强, 太过高深和艰涩, 学生很难将如此多的内容消化掉, 更谈不上什么对他们人文素养的熏陶了。值得一提的是, 宋志明的《中国传统哲学通论》是21世纪通识教育系列教材之一, 作为选修课来说篇幅适当, 但它是一本“通论”性质的教材, 没有采取以往中国哲学史“个案———断代———通史”的写法, 而是以中国传统哲学整体为研究对象, 以论为主, 从总体上概述中国哲学的精神、发展历程、基本问题、宇宙论、本体论、思想方论、知行观、价值观, 并阐述中国哲学的近代转向。这种宏观的教材体系需要学生具有相当的中国哲学的根基, 对于文史功底相对薄弱、缺乏对哲学基础知识了解的体育专业学生而言, 无疑会在教材的学习和理解上遇到很多的困难。总之, 现在使用的人文社科类通识教育选修课教材普遍存在内容繁多、过于艰深或过于宏观的情况, 不太符合体育院校的学生开设此类课程的教学要求。因此, 结合体育院校学生的特点, 编写和出版适用于他们的人文社科类通识选修课教材, 应该说意义重大、势在必行。

人文社科类通识教育选修课教材建设的思考和建议

教材改革是高等院校教学改革的前提和基础, 要想真正实现体育院校通识教育的成功开展, 培养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体育人才, 首先要做好通识教育课程教材的建设。鉴于目前缺乏理想的人文社科类通识教育选修课教材的现状, 我们认为编写并出版适合体育院校学生的人文社科类通识教育选修课教材已经成为当务之急。笔者认为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 明确通识选修课教材重在普及的编写理念。

体育院校人文社科类通识选修课教材的编写对象, 是相对而言文化知识和人文素养较低的体育专业学生。因此在编写时要做到有的放矢, 对教材有一个清晰的定位, 首先教材是通识教育课程的教材, 目的是拓宽学生的视野, 提升学生的能力, 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 因此一定要便于学生的理解和接受。其次, 教材是选修课程的教材, 在风格上要与专业课和选修课的精深广博区别开来。因此, 教材的编写应注重它的浅显性、通俗性, 便于知识在体育院校学生中的汲取和普及。

第二, 根据体育院校学生的具体情况选取编写内容。

教材内容的选取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和接受能力, 不能像给文科类学生编写教材那样突出内容的广博和资料的翔实, 而是要力求内容简明、体系清晰、难易适中, 建立起在广度和深度上适合体育院校学生的知识体系和课程结构。如《中国哲学史》的编写, 可以以历代哲学思潮为线索, 选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哲学家介绍其主要哲学思想, 形成教材的基本内容。在涉及古代文献的选取时应以“少而精”为原则, 并进行通俗而准确的翻译, 增强学生对古代文献的兴趣, 使学生在与先哲的对话中, 体会古人的智慧和情怀, 受到潜移默化的人文影响。同时, 在内容上可以尝试与体育的有机联系。体育院校的学生对体育有着执著的热爱, 在教材编写时, 可以适当将与体育有关的知识点和内容进行引申和拓展, 比如道家养生思想对体育的影响等等。一方面加深了道家思想对学生的人文熏陶, 另一方面也强化和拓展了他们的专业知识, 建立起通识教育课程和专业课程之间的联系, 对于培养真正全面的人才, 能够起到更大的促进作用。

第三, 采取灵活亲和的编写形式和体例。

在编写教材时, 一方面要便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理论叙述要层次分明、条理清晰、逻辑连贯、重点突出, 每章之前列出本章需要掌握的内容, 说明学习的要点、重点和难点, 每章之后辅以思考题、讨论题和相关阅读文献, 另一方面语言表述要浅显易懂、所用案例生动鲜明, 在文字之外可辅以图片, 做到图文并茂, 提升教材的可读性。这样不仅便于学生理解、掌握和巩固知识要点, 根据个人的兴趣拓展他们知识面, 还可以让学生在学习时保持一种轻松愉快的感觉, 激发学习此类课程的热情和动力。比如, 中国传统哲学虽然是古人智慧的结晶, 但在叙述时完全可以采用通俗浅显的语言表达, 做到深入浅出, 而且中国哲学中提出的很多问题在今天依然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每章之后可以列出一些讨论题目, 启发学生思考本章中能够对他个人或当今社会生活有借鉴意义的观点, 如儒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道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等,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做到让学生学有所用, 这比空讲深奥的哲学理论对学生产生的影响要大得多。

第四, 在出版教材时, 要注重教材的版式设计和印刷质量。

内容再有趣, 如果版式粗劣、错字连篇, 恐怕学生很难接受这样的教材。因此, 作为教材内容的载体, 印刷必须做到清晰无误, 同时要高度重视教材的版式设计, 让学生阅读教材时感到赏心悦目。具体而言, 封面设计可以凸显一些体育的特色, 文字排版时密度不宜过高, 精心安排图片的大小和位置, 对于教材的重点内容, 适当通过一些粗体、底线等技术进行强调, 力求在设计上尽量弱化教材刻板枯燥的印象, 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摘要:人文社科类通识选修课在体育院校承担着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重任, 但在现在的教学实践中, 此类课程的作用还远远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其中教材不适用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本文以《中国哲学史》为例, 阐述了体育院校人文社科类通识选修课教材建设的必要性和具体思路。

关键词:体育院校,人文社科类,通识选修课,教材建设

参考文献

[1]方丛蕙.论体育院校的通识教育[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2004, 4.

尔雅通识课西方哲学智慧答案 第5篇

5.1亚里士多德的哲学

(一)已完成 1 亚里士多德很关注经验知识。我的答案:√ 2 《蒂迈欧篇》是对宇宙形成的探讨。我的答案:√ 3 “他出生,他思考,他去世”,是对谁人生的描述?()A、休谟 B、芝诺

C、亚里士多德 D、柏拉图 我的答案:C 4 《蒂迈欧篇》是谁的著作? A、休谟 B、芝诺 C、柏拉图 D、亚里士多德 我的答案:C 5 以下学科亚里士多德未涉及的是? A、哲学 B、生物学 C、地理学 D、数学 我的答案:D 6 拉斐尔名画《雅典学园》中站着的两个人是? A、赫拉克利特和苏格拉底 B、苏格拉底和柏拉图 C、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D、亚里士多德和赫拉克利特 我的答案:C 7 拉斐尔名画《雅典学园》中用手指着天的哲学家是? A、赫拉克利特 B、苏格拉底 C、柏拉图 D、亚里士多德 我的答案:C 8 柏拉图《蒂迈欧篇》的主要内容是? A、理想王国的样子 B、人类情感的来源

C、治理城邦需要法律制度 D、宇宙的形成 我的答案:D 9 亚里士多德对经验性知识的关注与亚历山大大帝有关。我的答案:√ 10 柏拉图的理想是追求理念世界,追求至善的世界。我的答案:√ 11 亚里士多德建立的学派是: A、漫步学派

B、小苏格拉底学派 C、教父哲学 D、经院哲学 我的答案:A 12 亚里士多德主张求知是人的本性。我的答案:√ 13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哲学的价值取向是一致的。我的答案:× 14 亚里士多德哲学的特点是: A、唯物主义 B、理性主义背景 C、强调思辨

D、证实存在可以定义 我的答案:C 15 亚里士多德是历史上第一位百科全书式的思想家。我的答案:√

5.2亚里士多德的哲学

(二)已完成 1 亚里士多德把人的知识分为几个等级? A、4个 B、5个 C、3个 D、6个

我的答案:B 2 苏格拉底知识的主要特征是可以传授的。我的答案:√ 3 亚里士多德认为经验属于广义的知识,但是指导的是特殊性的,不能传授。我的答案:√ 4 亚里士多德对知识的分类中,以下不正确的是? A、理论知识 B、实践知识 C、创制知识 D、经验知识 我的答案:D 5 “为科学而科学”是谁说的? A、伽利略 B、牛顿 C、爱因斯坦 D、柏拉图 我的答案:C 6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除了从记忆中获得经验外,还可以从技术中获得经验。我的答案:× 7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经验只能知道特殊性,而技术可以知道普遍性。我的答案:√ 8 苏格拉底认为,如果经验必须是? A、从技术中获得

B、从父母的传承记忆中获得 C、可传授的 D、不可传授的 我的答案:C 9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经验是从哪里来的? A、感觉 B、记忆 C、技术 D、智慧 我的答案:B 10 亚里士多德对知识的分类中,最后一个阶段的知识是? A、感觉 B、经验 C、技术 D、智慧 我的答案:D 11 对知识研究不运动有可分离的存在东西是 A、伦理学 B、逻辑学 C、形而上学 D、自然学 我的答案:C 12 “自然哲学”不是物理学。我的答案:× 13 载体是生成物基础,而不是生成物的东西。我的答案:√ 14 主要思想是逻辑学、形而上学、修辞学、四是 A、政治学 B、经济学 C、数学 D、伦理学 我的答案:D 15 亚里士多德说对知识爱就是 A、对奥秘的爱 B、对物质的爱 C、对精神的爱 D、对人的爱 我的答案:A 16 在各门知识中,唯有哲学才是自由的。我的答案:√ 17 哲学是以实用为目的的。我的答案:× 18 亚里士多德在哪部著作中把知识分为三种: A、《工具论》 B、《物理学》 C、《论灵魂》 D、《论题篇》 我的答案:D 19 亚里士多德认为最高的智慧是: A、感觉 B、记忆 C、经验 D、哲学 我的答案:D 20 亚里士多德认为所有的生物生而具有感觉。我的答案:√

5.3亚里士多德的哲学

(三)已完成 1 亚里士多德实践哲学的核心是理论学。我的答案:√ 2 亚里士多德物存在的最高目标是什么? A、思辨 B、物质 C、形式 D、原因 我的答案:A 3 形式因分为几种形式? A、2种 B、4个 C、5个 D、3个

我的答案:A 4 亚里士多德认为事物的原因分为几种? A、4个 B、5个 C、3个 D、6个

我的答案:A 5 希腊文中,“physics”的意思就是自然。我的答案:√ 6 亚里士多德相信自然界的每一件事物都是有其目的的。我的答案:√ 7 如果用造房子做比喻,那么建筑师就是其中的动力因,房子的样子就是造房子的目的因。我的答案:× 8 根据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一个事物的根据在于? A、形式因和动力因 B、形式因和目的因 C、质料因和形式因 D、质料因和动力因 我的答案:C 9 “四因说”中,亚里士多德认为哪个“因”是最终极的、最重要的? A、形式因 B、质料因 C、动力因 D、目的因 我的答案:D 10 在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里,第一因是? A、形式因 B、质料因 C、动力因 D、目的因 我的答案:B 11 不同实物有不同目标,但最高的是 A、自然 B、思想 C、逻辑 D、形式 我的答案:A 12 有质料必将有形式,两者合在一起是 A、幻想 B、物质 C、实体 D、自然 我的答案:C 13 黑格尔讲凡是现实的都是理性的。我的答案:√ 14 一物发生和发展由其本身内部来发生、发展。我的答案:× 15 “自然哲学”的四因、一质料因、二形式因、三动力因、四是 A、无质料因 B、所为因 C、形式因 D、无形式因 我的答案:B 16 亚里士多德认为自然的事物是没有目的的。我的答案:× 17 亚里士多德将事物分为由于自然和技术而存在的事物两类。我的答案:√ 18 任何一个个别事物都可分为质料和形式两个方面。我的答案:√ 19 亚里士多德认为事物的根本原因是: A、质料和目的 B、目的和动力 C、质料和形式 D、动力和形式 我的答案:C 20 质料因是指: A、所从出的东西 B、动变的本原 C、所为了的东西 D、内在形式 我的答案:A

5.4亚里士多德的哲学

(四)已完成 1 以下属于亚里士多德特有表达方式的是? A、作为存在的存在 B、作为目的的目的 C、作为主观的主观 D、作为事物的事物 我的答案:A 2 在马克思主义的语境中,对“形而上学”的描述正确的是? A、褒义的 B、贬义的 C、中性的 D、积极性的 我的答案:B 3 以下对四因说的哲学意义说法不正确的是? A、支持柏拉图的观点 B、批判了柏拉图的观点

C、对以前哲学重理念,轻形式提出了批判 D、强调形式和理念的同等重要性 我的答案:A 4 亚里士多德认为事物存在的存在有十种范畴。我的答案:√ 5 亚里士多德认为质料和形式之间是可以转化的。我的答案:√ 6 亚里士多德对巴门尼德思想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我的答案:× 7 亚里士多德回到雅典之后教授的不是天文学,而是植物学。我的答案:× 8 下列不属于亚里士多德所认识的地上世界组成元素的是? A、土 B、水 C、金 D、火

我的答案:C 9 下列选项不属于亚里士多德科学体系的是? A、理论的科学 B、实践的科学 C、诗学

D、实验的科学 我的答案:D 10 据目前的史料考据发现,谁是最早论证地球是球形的人? A、苏格拉底 B、柏拉图 C、亚里士多德 D、哥伦布 我的答案:C 11 亚里士多德把形而上学看为是 A、truth B、genus C、being D、color 我的答案:C 12 黑格尔把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与亚里士多德的思维方式是 A、相应的 B、相对立的 C、无关系 D、有关系 我的答案:B 13 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存在的存在”是指 A、没有存在 B、无中生有 C、存在

D、本身(实体)我的答案:D 14 “存在的存在”不用反思本身就存在。我的答案:× 15 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被称之为《第一哲学》。我的答案:√ 16 亚里士多德认为实体等同于本质。我的答案:√ 17 范畴是指基本的存在方式。我的答案:√ 18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具体规律的科学。我的答案:× 19 四因说对以前哲学重形式、轻质料的做法提出批评。我的答案:× 20 亚里士多德认为质料是没有规定的潜能。我的答案:√

6.1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

(一)已完成 1 以下哪一本著作是在探讨美学问题? A、《判断力批判》 B、《智者篇》 C、《实践理性批判》 D、《国家篇》 我的答案:A 2 亚里士多德意义上的创制知识,包括诗学。我的答案:√ 3 亚里士多德不是雅典人,而是外邦人。我的答案:√ 4 亚里士多德在雅典创立的学校是什么? A、雅典学派 B、逍遥学派 C、阿卡德摩 D、形而上学派 我的答案:B 5 以下著作不是亚里士多德的是? A、《巴门尼德斯篇》 B、《工具论》 C、《形而上学》 D、《政治学》 我的答案:A 6 逍遥学派是哪位哲学家创立的? A、苏格拉底 B、柏拉图 C、亚里士多德 D、泰奥弗拉斯多 我的答案:C 7 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是亚历山大大帝的老师。我的答案:√ 8 亚里士多德在雅典拥有选举权,所以他也在雅典大量参与政治活动。我的答案:× 9 亚里士多德大部分的著作是讨论什么问题? A、战争 B、法律 C、自然 D、道德 我的答案:C 10 亚里士多德被当时人称为“读书人”是因为? A、亚里士多德博览群书,称为公认最有智慧的人

B、亚里士多德喜欢念书给别人听,通过这种方式传播自己的思想 C、亚里士多德只读书,不写书

D、亚里士多德自己看书,不是奴隶念给他挺 我的答案:D 11 希腊哲学的特点:就事论事。我的答案:√ 12 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中,最主要涉及哲学问题的是()。A、《申辩篇》 B、《国家篇》 C、《形而上学》 D、《纯粹理性批判》 我的答案:C 13 “我不希望雅典人对哲学再犯第二次罪。”此话出自()。A、亚里士多德 B、柏拉图 C、苏格拉底 D、康德 我的答案:A 14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文风不一样,柏拉图文采飞扬,亚里士多德 A、热情洋溢 B、幽默风趣 C、杂乱无章 D、抽象晦涩 我的答案:D 15 亚里士多德涉猎的学科领域十分广泛。我的答案:√ 16 柏拉图是亚里士多德的学生。我的答案:× 17 下列不属于亚里士多德对人类知识分类的是()。A、理论知识 B、实践知识 C、创制知识 D、科学知识 我的答案:B 18 亚里士多德是古代百科全书式的思想家。我的答案:√ 19 柏拉图流传下来的著作真正涉及哲学的是《工具论》。我的答案:× 20 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探讨的是理论知识。我的答案:√

6.2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

(二)已完成 1 “纯形式”自身不动,却能推动万物运动。我的答案:√ 2 亚里士多德与柏拉图最根本的分歧是什么? A、不存在与事物分离的理论 B、形式问题 C、动力问题 D、质料问题 我的答案:A 3 以下不属于亚里士多德归结的事物存在的原因的是? A、质料 B、形式 C、动力 D、多元 我的答案:D 4 亚里士多德归结事物存在的原因为几种? A、2.0 B、3.0 C、4.0 D、5.0 我的答案:C 5 《形而上学》这本书的书名不是亚里士多德拟定的。我的答案:√ 6 亚里士多德时期的“原因”,其意义不包含以下哪一个? A、事物存在的必备条件 B、事物存在的充分条件 C、事物存在的基础 D、事物存在的推动力量 我的答案:D 7 “四因说”是由哪位哲学家提出的? A、柏拉图 B、亚里士多德 C、黑格尔 D、康德 我的答案:B 8 在“四因说”中,哪一种是事物持续存在的基础? A、质料因 B、动力因 C、形式因 D、目的因 我的答案:A 9 理解“目的因”可以与柏拉图所说的“善”放在同一层次看。我的答案:√ 10 “四因说”探究的是不同事物之间形式的比较关系。我的答案:× 11 一切事物的形成是有动力因的。我的答案:√ 12 目的因并不涉及事物发展的结果。我的答案:× 13 在以往哲学上探讨问题,亚里士多德认为构成事物存在的原因有 A、两种 B、三种 C、四种 D、五种 我的答案:C 14 事物的存在有质料因,质料的构成 A、体系 B、载体 C、自然 D、必然法则 我的答案:B 15 载体的代表着 A、形式 B、动力 C、质料 D、目的 我的答案:A 16 形式是事物的本质规定。我的答案:× 17 下列不属于四因说的是: A、质料因 B、本质因 C、动力因 D、目的因 我的答案:B 18 亚里士多德认为构成事物的原因是潜能与实现。我的答案:× 19 亚里士多德认为事物的形式与质料是不可分割的。我的答案:√ 20 柏拉图认为现实世界之外不存在一个本质世界。我的答案:×

6.3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

(三)已完成 1 ”隐德莱锡“指的是什么? A、质料 B、形式

C、最完美的现实 D、目的 我的答案:C 2 亚里士多德发现,存在是不可定义的。我的答案:√ 3 我们可以说,人是有理性的动物。我的答案: 4 严格来说,形而上学最核心最重要的研究对象就是存在者。我的答案:× 5 从西方哲学概念来看,我们所说的“形而上学”与以下哪个概念等同? A、唯心主义 B、教条主义 C、本体论 D、主体中心论 我的答案:C 6 黑格尔认为,近代的形而上学具有以下哪个特征? A、自我更新

B、突破了古典形而上学的范畴 C、片面、静止、孤立地看问题

D、把看问题的方式作为研究对象,内部封闭 我的答案:C 7 中国人接受和使用“形而上学”的概念最有可能是从哪个国家引进来的? A、印度 B、日本 C、英国 D、德国 我的答案:B 8 一般来说,研究形而上学的发展历程,必须从谁开始讲起? A、泰勒斯 B、赫拉克利特 C、苏格拉底 D、巴门尼德 我的答案:D 9 汉语中“形而上学”可以形容以下哪个事情? A、吟诗作对 B、教条主义

C、学习“十八大”材料

D、根据图纸计算卫星发射轨道 我的答案:B 10 根据《周易》的说法,形而下者谓之器。我的答案:√ 11 巴门尼德认为,思维并不意味着存在。我的答案:√ 12 亚里士多德认为形而上学是第一哲学,研究的是()。A、实体本身 B、理想本身 C、存在本身 D、虚构本身 我的答案:C 13 亚里士多德使用范畴时,讲的就是事物存在的方式和意义。我的答案: 14 汉语中物理研究的是器,形而上学研究是 A、礼 B、智 C、德 D、道

我的答案:D 15 西方哲学中,研究“存在”一般是()的工作。A、认识论 B、本体论 C、方法论 D、知识论 我的答案:B 16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他所提供的十个范畴,构成了世界的逻辑结构。我的答案:√ 17 黑格尔认为近代形而上学是用矛盾观点看问题的。我的答案:× 18 亚里士多德认为存在是可以定义的。我的答案:× 19 亚里士多德认为存在有两类意义。我的答案:√ 20 范畴在希腊语中的含义是: A、属+种差 B、关于神的述说 C、形而上学 D、对事物的描述 我的答案:B 21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是谁的著作? A、马克思 B、恩格斯 C、黑格尔 D、陈康 我的答案:B 22 ”形而上学“最早出现于哪一年? A、1883年 B、1884年 C、1885年 D、1886年 我的答案:B 6.4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

(四)已完成 1 形式逻辑中下定义的方法用的是属、加、种、差。我的答案:√ 2 亚里士多德在其著作()中,提出了“第一动者”的观点。A、《形而上学》 B、《工具论》 C、《物理学》 D、《动物志》 我的答案:B 3 “无穷后退不可能”的观点来自()。A、亚里士多德 B、苏格拉底 C、黑格尔 D、康德 我的答案:A 4 以下哪种方式使事物可以被称之为“实体”? A、具体化

B、塑形,使其成为实在物 C、作为主词出现 D、作为宾词出现 我的答案:C 5 从亚里士多德给“实体”下的定义来看,实体的概念最接近以下哪个内容? A、主体 B、个体 C、具体

D、概念的集合体 我的答案:D 6 如果以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来看,任何东西都是一组属性的集合。我的答案:√ 7 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范畴论”,回答存在是什么即是回答实体是什么。我的答案:√ 8 黑格尔和海德格尔都认为,最适合进行哲学思考的语言是以下哪种语言? A、法语 B、德语 C、希腊语 D、拉丁语 我的答案:C 9 在从希腊语翻译到拉丁语的过程中,一些西方哲学概念的含义发生了变化。我的答案:√ 10 在亚里士多德的“范畴论”中,最核心的范畴是? A、属种 B、本质 C、形式 D、实体 我的答案:D 11 亚里士多德所说的“神”,是()意义上的神。A、基督教 B、伦理学 C、哲学

D、古希腊传统信仰 我的答案:C 12 亚里士多德在其著作()中主张,形式是第一实体。A、《动物志》 B、《形而上学》 C、《工具论》 D、《物理学》 我的答案:B 13 亚里士多德认为,一个具体的事物是独立存在的。我的答案:√ 14 亚里士多德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实体”研究手稿。我的答案:× 15 亚里士多德的十个”范畴“,第一范畴是 A、团体 B、物体 C、载体 D、实体 我的答案:D 16 在《形而上学》中亚里士多德论证存在着永恒的实体.我的答案:√ 17 洛克认为,印度人不知道什么是实体。我的答案:√ 18 西方哲学史也可以说是一个概念演变的历史。我的答案:√ 19 下面哪个是亚里士多德主张的最高实体: A、具体事物 B、形式 C、神 D、物质 我的答案:C 20 柏拉图所说的“善”和亚里士多德所说的“永恒的实体”,没有什么相似之处。我的答案:× 21 亚里士多德主张神是最高的实体。我的答案:√ 22 在希腊语中,“范畴”的意思是什么? A、关于“神”的述说 B、一般的说明 C、范围 D、意义 我的答案:A

6.5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

(五)已完成 1 在亚里士多德中,处于最高地位的是什么? A、神 B、实体 C、意识 D、地点 我的答案:A 2 亚里士多德认为“思辨是最高的幸福”。我的答案:√ 3 亚里士多德并没有给后人留下完整的理论体系。我的答案:√ 4 人所能达到的目标是思想的神的存在,这是谁的观点? A、休谟 B、芝诺 C、柏拉图 D、亚里士多德 我的答案:D 5 亚里士多德认为,“伦理学”属于什么范畴? A、实践范畴 B、理论范畴 C、认识范畴 D、创制范畴 我的答案:A 6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生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是? A、认识自己 B、做真正的自己

C、思想领悟上帝的语言 D、思想达到神圣的存在 我的答案:D 7 按照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来看,人最高的使命是? A、认识自己 B、认识他者 C、认识上帝 D、认识理性 我的答案:D 8 亚里士多德没有讨论过最高的存在,他所讨论的都是存在的基本范畴。我的答案:× 9 宗教以信仰来生和灵魂不朽的方式来解决终极关怀的问题。我的答案:√ 10 以下那件事最贴近希腊人所说的“幸福”? A、成为君主 B、成为哲人 C、成为完人 D、成为智者 我的答案:C 11 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的生活完全依赖运气的好坏。我的答案:× 12 亚里士多德称有一种物体它规定是它其他规定性的基础话,可以叫做 A、本质 B、本身 C、质量 D、体质 我的答案:A 13 亚里士多德所说的“中道”,与以下哪个概念关系密切? A、善良意志 B、纯粹理性 C、实践智慧 D、第一动者 我的答案:A 14 亚里士多德说,幸福就是合乎德性地实现活动。我的答案:√ 15 古希腊人认为,幸福就是一个人在方方面面都能过得()。A、理想 B、开心 C、没障碍 D、成功 我的答案:D 16 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首先讨论什么是最好的生活方式。我的答案:√ 17 亚里士多德认为思辨是最高的幸福。我的答案:√ 18 亚里士多德认为思想到神圣的存在是人生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我的答案:√ 19 哲学通过信仰解决问题。我的答案:× 20 伦理学研究德行,不是为了知道,而是为了实践。我的答案:√

7.1晚期希腊哲学 已完成 1 晚期希腊哲学主要包括几个学派? A、2个 B、4个 C、3个 D、5个

我的答案:B 2 “快乐主义的伦理学”是那个学派的主张? A、伊壁鸠鲁学派 B、斯多亚学派 C、新柏拉图学派 D、柏拉图学派 我的答案:A 3 晚期希腊哲学产生于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之中。我的答案:√ 4 新柏拉图主义的代表人物普罗提诺认为,在柏拉图的理念世界之上,还有一个更高的存在,即是? A、上帝 B、宇宙规律 C、天堂 D、“一” 我的答案:D 5 新柏拉图主义是完全推翻柏拉图主义而建立起来的流派。我的答案:× 6 在晚期希腊哲学中,由于社会动荡,人们之所以需要哲学是首先来自于对神和死亡的恐惧。我的答案:√ 7 在晚期希腊哲学中占据正统地位的是? A、柏拉图学园 B、伊壁鸠鲁主义 C、斯多亚学派 D、新柏拉图主义 我的答案:A 8 下列哪个选项在晚期希腊哲学中对基督教的诞生产生很大影响? A、柏拉图学园 B、伊壁鸠鲁主义 C、斯多亚学派 D、怀疑主义 我的答案:C 9 晚期希腊哲学中的怀疑主义者认为,什么都是不可靠的,唯有知识是可靠的。我的答案:× 10 伊壁鸠鲁是心理学的奠基人。我的答案:× 11 伊壁鸠鲁学派是以提倡什么为名? A、忍受痛苦的人生学 B、严苛要求自身 C、快乐的伦理学 D、追求集体纵欲 我的答案:C 12 新柏拉图主义是沿着柏拉图构成一种新的体系。我的答案:√ 13 怀疑主义对自然理解是,不陷入自然之争,让心灵得到安慰。我的答案:√ 14 斯多亚学派与伊壁鸠鲁主义理解自然是一样的。A、相同 B、类似相同 C、相反 D、原理相同 我的答案:C 15 伊壁鸠鲁主义的伦理是 A、快乐 B、知识 C、认识 D、理性 我的答案:A 16 怀疑主义主张灵魂的快乐最持久。我的答案:× 17 快乐主义的伦理学是由哪个流派提出的: A、伊壁鸠鲁主义 B、怀疑主义 C、新柏拉图主义 D、斯多亚学派 我的答案:A 18 下面不属于晚期希腊哲学的主要流派的是: A、伊壁鸠鲁主义 B、怀疑主义 C、新柏拉图主义 D、小苏格拉底学派 我的答案:D 19 斯多亚学派认为人生的目的是要让灵魂得到净化。我的答案:√ 20 芝诺强调灵魂与肉体的区别。我的答案:√ 21 以下学派对基督教影响很大的是? A、伊壁鸠鲁学派 B、斯多亚学派 C、新柏拉图学派 D、柏拉图学派 我的答案:B 22 晚期希腊哲学跨越了800多年的时间。我的答案:√

成绩: 100.0分

A、康德 B、柏拉图

C、黑格尔

D、雅斯贝尔斯

D 得分: 25.0分

A、格劳孔

B、苏格拉底

C、泰勒斯

D、德谟克利特

C 得分: 25.0分

A、恒河

B、幼发拉底河

C、底格里斯河

D、尼罗河

D 得分: 25.0分

得分: 25.0分

100.0分

A、韩非子

B、荀子

C、公孙龙

D、叶公

C得分: 25.0分

A、米开朗琪罗

B、达芬奇

C、毕加索

D、拉斐尔

D得分: 25.0分

25.0分

25.0分

100.0分

A、德谟克利特

B、巴门尼德

C、伊壁鸠鲁

D、赫拉克利特

D得分: 25.0分

A、费马大定理

B、毕达哥拉斯定理

C、芝诺悖论

D、阿基米德定理

B得分: 25.0分

A、罗尔斯

B、桑德尔

C、罗素

D、柏拉图

A得分: 25.0分

25.0分

100.0分

A、伊壁鸠鲁

B、巴门尼德

C、康德

D、苏格拉底

D得分: 33.3分

33.3分

33.4分

60.0分

A、真理

B、美德

C、正义

D、善良 C得分: 20.0分

A、美国

B、德国

C、法国

D、英国

A得分: 20.0分

A、米利都

B、柯林斯

C、斯巴达

D、雅典

C得分:20.0分

20.0分

19世纪,奥地利统一了德国。()

20.0分

100.0分

A、北非

B、意大利

C、奥地利

D、中欧

A得分: 33.3分

33.3分

33.4分

100.0分

A、尼采

B、奥古斯丁

C、海德格尔

D、柏格森

C得分: 20.0分

A、伏尔泰

B、卢梭

C、雨果

D、卡夫卡

A得分: 20.0分

A、里斯本

B、马德里

C、波尔图

D、阿姆斯特丹

A得分: 20.0分

莱布尼兹认为,“现有的世界是逻辑上所可能有的世界当

20.0分

20.0分

100.0分

A、亚历山大

B、米兰

C、佛罗伦萨

D、罗马

C得分: 20.0分

A、1512年

B、1479年

C、1492年

D、1497年

C得分: 20.0分

A、罗素

B、康德

C、维特根斯坦

D、海德格尔

A得分: 20.0分

20.0分

20.0分

100.0分

马基雅维利的思想与中国古代最为相似的学说是哪一学派

A、法家

B、儒家

C、墨家

D、道家

A得分: 25.0分

A、《罗马史》

B、《战争的艺术》

C、《曼陀罗花》

D、《佛罗伦萨史》

BCD得分: 25.0分

25.0分

25.0分

100.0分

A、法国

B、德国

C、美国

D、英国

A得分: 33.3分

A、马基雅维利对政治采取一种世俗的态度

B、《君主论》具有人文主义精神

C、马基雅维利认为政治是肮脏的D、马基雅维利反教权反宗教

ABC得分: 33.3分

33.4分 100.0分

A、斯金纳

B、以赛亚·柏林

C、约翰·罗尔斯

D、阿兰·梅吉尔

B得分: 20.0分

A、意大利

B、法国

C、荷兰

D、英国

A得分: 20.0分

A、《美好之歌》

B、《牧神的午后》

C、《恶之花》

D、《灵光集》

C得分: 20.0分

A、同情

B、仁爱

C、尚武

D、谦卑

ABD得分: 20.0分

马基雅维利认为,相比于让人民爱戴君主,让人民畏惧君

20.0分

100.0分

A、加尔文宗

B、路德宗

C、安立甘宗

D、公理宗

B得分: 25.0分

A、消费税 B、什一税

C、人头税

D、印花税

B得分: 25.0分

A、法国

B、意大利

C、德国

D、英国

C得分: 25.0分

25.0分

100.0分

A、闵采尔

B、亨利八世

C、马丁·路德

D、加尔文

C得分: 25.0分

A、《经济与社会》

B、《儒教与道教》

C、《作为职业的政治》

D、《战争的艺术》

ABC得分: 25.0分

25.0分

25.0分

100.0分

A、1611年

B、1642年

C、1712年

D、1578年

B得分: 25.0分

A、罗素

B、巴特菲尔德

C、怀特海

D、托马斯·库恩

C得分: 25.0分

25.0分

25.0分

75.0分

A、莱布尼兹

B、开普勒

C、牛顿

D、伽利略

C得分: 25.0分

A、意大利

B、波兰

C、法国

D、德国

B得分: 25.0分

A、他创制了天文望远镜

B、他被称为“近代科学之父”

C、他著有《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一书

D、他是近代实验科学的先驱者

ABD得分: 25.0分

25..0分

100.0分

A、荷兰

B、英国

C、波兰

D、德国 B得分: 20.0分

A、帕斯卡尔

B、歌德

C、卢梭

D、笛卡尔

A得分: 20.0分

A、《考工记》

B、《天工开物》

C、《农政全书》

D、《农桑辑要》

B得分: 20.0分

A、开普勒

B、哥白尼

C、伽利略

D、牛顿

C得分: 20.0分

20.0分

A、培根

B、黑格尔

C、贝克莱

D、休谟

C得分: 20.0分

A、《存在与时间》

B、《谈谈方法》

C、《纯粹理性批判》

D、《新工具》

B得分: 20.0分

A、笛卡尔

B、莱布尼兹 C、斯宾诺莎

D、休谟

D得分: 20.0分

20.0分

100.0分

A、康德

B、莱布尼兹

C、休谟

D、贝克莱

C得分: 33.3分

在下列哪一位的观点中,“理智的最后一步就是要承认有

A、开普勒

B、帕斯卡尔

C、笛卡尔

D、伽利略

B得分: 33.3分

33.4分

100.0分

A、《易经》

B、《中庸》

C、《论语》

D、《老子》

A得分: 25.0分

A、《国富论》

B、《政府论》

C、《论自由》

D、《论法的精神》

B得分: 25.0分

25.0分

25.0分

100.0分

无敌舰队之战是一场海上战争,战争双方分别是西班牙与

A、荷兰

B、英国

C、法国

D、葡萄牙

B得分: 25.0分

A、1621年

B、1642年

C、1688年

D、1588年

C得分: 25.0分

A、right B、power C、nature D、law

A得分: 25.0分

18世纪,英国的政治制度已经开始出现现代政党制度的 25.0分

100.0分

A、希罗多德

B、柏拉图

C、修昔底德

D、亚里士多德

D得分: 20.0分

A、康德

B、霍布斯

C、密尔

D、洛克 D得分: 20.0分

20.0分

20.0分

20.0分

100.0分

A、《双城记》

B、《丹东之死》

C、《九三年》

D、《熙德》

D得分: 25.0分

A、教皇加冕

B、上帝的旨意

C、被统治者的同意

D、统治者暴力夺取

C得分: 25.0分

25.0分

25.0分

100.0分

A、莫泊桑

B、狄更斯

C、雨果

D、巴尔扎克

C得分: 33.3分

A、它是最早的资产阶级政治纲领

B、它是法国大革命时期颁布的纲领性文件

C、它阐释了三权分立的原则 D、它采用18世纪的启蒙学说和自然权论

BCD得分: 33.3分

33.4分

世纪法国社会状况已完成成绩: 100.0分

A、福山

B、以赛亚·柏林

C、亨廷顿

D、汤因比

C得分: 20.0分

A、亨利二世

B、查理六世

C、路易十六

D、路易十四

D得分: 20.0分

A、洛克

B、卢梭

C、伏尔泰

D、孟德斯鸠

D得分: 20.0分

20.0分

20.0分

100.0分

A、B、C、D、C得分: 25.0分

A、1779 B、1778 C、1789 D、1788

C得分: 25.0分

伏尔泰强调言论政治自由,而孟德斯鸠强调的是言论自由。

25.0分

18世纪时法文是欧洲的通行文字。()

25.0分

100.0分

()曾说过:“权力倾向于腐败,绝对的权力,绝对的腐

A、孟德斯鸠

B、卢梭

C、洛克

D、阿克顿

D得分: 25.0分

A、亨廷顿

B、汤因比

C、科林伍德

D、黑格尔

B得分: 25.0分

“一个公民的政治自由,是一种心境的平安状态”是哪位

A、卢梭

B、霍布斯

C、伏尔泰

D、孟德斯鸠

D得分: 25.0分

早在孟德斯鸠之前,洛克就已经明确而鲜明地提出了分权

25.0分

100.0分

A、马尔库塞

B、康德

C、笛卡尔

D、马克思·韦伯

D得分: 25.0分

A、1766年

B、1765年

C、1776年

D、1775年

C得分: 25.0分

A、弗洛伊德

B、荣哥

C、拉康

D、马斯洛

A得分: 25.0分

25.0分

100.0分

A、平等

B、自由

C、民主

D、以上都对

D得分: 25.0分

A、黑格尔

B、卢梭

C、孟德斯鸠

D、孔多赛

D得分: 25.0分

基督教中上帝的作用已经完全被现代思想史上的进步观所

25.0分

早在启蒙运动之前,人权观念就已经是一个高度普遍化了

25.0分

100.0分

下列哪一位学者说过“我不同意你的意见,但是我愿意用

A、洛克

B、卢梭

C、伏尔泰

D、罗素

C得分: 33.3分

“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

A、马克思

B、伏尔泰

C、罗素

D、卢梭

D得分: 33.3分

33.4分

100.0分

A、雨果

B、康德

C、波德莱尔

D、歌德

D得分: 25.0分

A、罗曼·罗兰

B、卢克莱修

C、普鲁塔克

D、普拉提诺

C得分: 25.0分

()第一次正面提出了对文明价

A、《猜想与反驳:科学知识的增长》

B、《科学的结构》

C、《生命是什么》

D、《论科学与艺术》

D得分: 25.0分

18世纪欧洲文化的中心。()

25.0分

100.0分

A、君主立宪派

B、雅各宾派

C、以上说法都不对

D、吉伦特派

B得分: 25.0分

A、语言

B、思维

C、自由

D、爱

C得分: 25.0分

卢梭笔下的自然状态呈现出一种田园牧歌的美好状态。()

25.0分

25.0分

100.0分

A、父母比孩子更关心孩子本人的利益

B、聪明人应该替愚蠢人做出决定

C、为了保证个人的自由,个人必须脱离共同体

D、个人在原则上是他自身幸福的最好判断者

D得分: 20.0分

A、生产力的发展

B、奴隶的产生 C、私有财产的出现

D、剩余价值的出现

C得分: 20.0分

关于奴隶制是合理的这一说法,得到了以下哪位学者的认

A、普芬道夫

B、卢梭

C、密尔

D、伏尔泰

A得分: 20.0分

根据《社会契约论》中的观点,自由与服从是永远对立的。

20.0分

20.0分

100.0分

第一个全面阐述宪政民主思想的哲学家是下列哪一位()。

A、伏尔泰

B、孟德斯鸠

C、洛克

D、卢梭

C得分: 20.0分

A、柏拉图

B、苏格拉底

C、色诺芬

D、亚里士多德

D得分: 20.0分

A、密尔

B、亚当·斯密

C、休谟

D、边沁

ABD得分: 20.0分

20.0分

20.0分

100.0分

A、孔多赛

B、孔德

C、培根

D、达尔文

B得分: 20.0分

A、康德

B、卢梭

C、亚当·斯密

D、约翰·密尔

D得分: 20.0分

20.0分

20.0分

洪堡强调一个国家的作用在于使人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

20.0分

100.0分

以下哪位哲学家说过:“哲学上之说,大都可爱者不可信,A、蔡元培

B、季羡林

C、钱钟书

D、王国维

D得分: 25.0分

A、叔本华

B、拉普拉斯

C、布鲁诺

D、康德

D得分: 25.0分

A、黑格尔

B、胡塞尔

C、叔本华

D、尼采

C得分: 25.0分

25.0分

75.0分

下列哪一本著作中,主要讨论了审美和崇高两个范畴的问

A、《判断力批判》

B、《辩证理性批判》

C、《实践理性批判》

D、《纯粹理性批判》

A得分: 25.0分

A、《纯粹理性批判》

B、《辩证理性批判》

C、《实践理性批判》

D、《判断力批判》

C得分: 25.0分

25.0分

25.0分

100.0分

西方哲学史上自亚里士多德以来,第一个对因果关系理论

A、培根

B、笛卡尔

C、休谟

D、康德

C得分: 20.0分

以下哪一位说过:“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A、孔子 B、老子

C、孟子

D、庄子

A得分: 20.0分

20.0分

20.0分

20.0分

100.0分

A、爱尔维修

B、孔狄亚克

C、狄德罗

D、拉美特利

D得分: 25.0分

A、道德有普遍的立法形式

B、人是目的C、行为受限

D、意志自律

ABD得分: 25.0分

25.0分

服从了社会契约的人仍可以是自由的人,这是卢梭的观点。

25.0分

100.0分

A、日本

B、苏联

C、伊拉克

D、德国

A得分: 25.0分

()在二战时期保存了英军的主力并为以后的反攻奠定了

A、西西里岛登陆

B、诺曼底登陆

C、敦刻尔克大撤退

D、中途岛海战

C得分: 25.0分

A、《史记》

B、《历史哲学》

C、《三国志》

D、《后汉书》

A得分: 25.0分

25.0分

100.0分

A、他的真名是威廉姆·乔伊斯

B、他在纽伦堡审判中获得无期徒刑的判决

C、他加入了英国的国籍

D、他曾参与二战法西斯的对敌广播

B得分: 25.0分

A、希姆莱

B、赫尔曼·戈林

C、戈培尔

D、威廉·乔伊斯

C得分: 25.0分

A、德国

B、英国

C、爱尔兰

D、美国

D得分: 25.0分

25.0分

100.0分

A、1941年

B、1931年

C、1945年

D、1939年

D得分: 25.0分

A、珍珠港事件

B、斯大林格勒战役

C、法国战败

D、中途岛海战

A得分: 25.0分

A、1946年被绞死

B、出生于东京

C、是自愿为日本法西斯服务的D、是一位日裔美国人

D得分: 25.0分

25.0分.一、单选题(题数: 50,共 50.0 分)1 卢梭的作品不包括()。(1.0分)1.0 分 A、《老实人》 B、《忏悔录》 C、《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 D、《新爱洛依丝》 我的答案: A 2 关于“百科全书派”,说法错误的是()。(1.0 分)1.0 分 A、它产生于法国启蒙运动时期 B、它仅仅是一个文学流派 C、它的核心和以狄德罗为中心的唯物论者 D、它反对天主教会和封建等级制度 我的答案: B 3()被誉为经验主义哲学的开山祖师。(1.0 分)1.0 分 A、洛克 B、卢梭 C、霍布斯 D、培根 我的答案: D 4《人性论》的作者是()。(1.0 分)1.0 分 A、贝克莱 B、康德 C、莱布尼兹 D、休谟 我的答案: D 5 宋应星的代表作是()。(1.0分)1.0 分 A、《农桑辑要》

B、《考工记》 C、《天工开物》 D、《农政全书》 我的答案: C 6《人是机器》的作者是()。(1.0 分)1.0 分 A、孔狄亚克 B、狄德罗 C、爱尔维修 D、拉美特利 我的答案: D 7 卢梭认为人因()而区别于动物。(1.0 分)1.0 分 A、思维 B、语言 C、爱

D、自由 我的答案: D 8 葡萄牙的首都是在()。(1.0分)1.0 分 A、马德里 B、阿姆斯特丹 C、里斯本 D、波尔图 我的答案: C 9 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爆发的时间是()。(1.0 分)0.0 分 A、1931 年 B、1939 年 C、1941 年

D、1945 年 我的答案: C 10 关于伽利略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1.0 分)1.0 分 A、他是近代实验科学的先驱者 B、他创制了天文望远镜 C、他被称为“近代科学之父” D、他著有《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一书 我的答案: D 11()用实验证明了“两个铁球同时落地”。(1.0 分)1.0 分 A、牛顿 B、开普勒 C、哥白尼 D、伽利略 我的答案: D 12 毕达哥拉斯认为万物的本原是()。(1.0 分)1.0 分 A、水 B、原子 C、数 D、气 我的答案: C 13 提出“轴心文明时期”概念的哲学家是()。(1.0 分)1.0 分 A、柏拉图 B、康德 C、雅斯贝尔斯 D、黑格尔 我的答案: C 14 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是()。(1.0分)1.0 分

A、荣哥 B、弗洛伊德 C、马斯洛 D、拉康 我的答案: B 15 哥白尼的国籍是()。(1.0 分)1.0 分 A、德国 B、意大利 C、波兰 D、法国 我的答案: C 16 实证主义的创始人是()。(1.0 分)1.0 分 A、孔德 B、孔多赛 C、达尔文 D、培根 我的答案: A 17 以下关于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的说法错误的是()。(1.0 分)1.0 分 A、经验主义在英国和美国影响最大 B、培根是经验主义的代表人物 C、莱布尼兹是理性主义的代表人物 D、理性主义属于唯心论 我的答案: D 18 英国的湖畔诗人不包括()。(1.0 分)1.0 分 A、华兹华斯 B、骚塞

C、布莱克 D、柯勒律治 我的答案: C 19《独立宣言》中认为造物主所赋予人的不可转让的权利不包括()。(1.0 分)1.0 分 A、生命权 B、自由权 C、财产权 D、追求幸福的权利 我的答案: C 20 康德认为道德行为的特点是()。(1.0 分)1.0 分 A、自觉性 B、统一性 C、利他 D、可普遍化 我的答案: D 21()提出了“存在就是被感知”。(1.0分)1.0 分 A、休谟 B、培根 C、黑格尔 D、贝克莱 我的答案: D 22“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者是()。(1.0 分)1.0 分 A、伽利略 B、莱布尼兹 C、开普勒 D、牛顿

我的答案: D 23 洛克人为通过契约,人把()交给了国家。(1.0 分)1.0 分 A、生命权 B、自由权 C、裁判权 D、财产权 我的答案: C 24()提出了“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1.0 分)1.0 分 A、笛卡尔 B、帕斯卡尔 C、歌德 D、卢梭 我的答案: B 25《人类精神进步史纲要》的作者是()。(1.0 分)1.0 分 A、卢梭 B、黑格尔 C、孔多赛 D、孟德斯鸠 我的答案: C 26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中心是()。(1.0 分)1.0 分 A、米兰 B、罗马 C、亚历山大 D、佛罗伦萨 我的答案: D 27 哪位思想家认为“一个公民的政治自由,是一种心境的平安状态”。()(1.0 分)1.0 分 A、霍布斯 B、卢梭 C、孟德斯鸠 D、伏尔泰 我的答案: C 28《群己权界论》是严复翻译的()的作品。(1.0 分)1.0 分 A、洛克 B、霍布斯 C、密尔 D、康德 我的答案: C 29《呼啸山庄》的作者是()。(1.0 分)1.0 分 A、艾米莉·勃朗特 B、夏洛蒂·勃朗特 C、安妮·勃朗特 D、以上都不对 我的答案: A 30 卢梭在()当政时期获得了最为崇高的地位。(1.0 分)1.0 分 A、雅各宾派 B、君主立宪派 C、吉伦特派 D、以上说法都不对 我的答案: A 31 以下著作中属于洛克的作品是()。(1.0 分)1.0 分 A、《论法的精神》 B、《国富论》 C、《政府论》

D、《论自由》 我的答案: C 32《十日谈》的作者是()。(1.0 分)1.0 分 A、薄伽丘 B、但丁 C、伏尔泰 D、路德 我的答案: A 33 罗尔斯是()著名的政治哲学家。(1.0 分)1.0 分 A、德国 B、美国 C、英国 D、法国 我的答案: B 34 勾股定理在西方也被称作()。(1.0分)1.0 分 A、毕达哥拉斯定理 B、费马大定理 C、阿基米德定理 D、芝诺悖论 我的答案: A 35 曾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的哲学家是()。(1.0 分)1.0 分 A、康德 B、海德格尔 C、罗素 D、维特根斯坦 我的答案: C 36()认为“人是两足而无毛”的动物。(1.0 分)0.0 分

A、达尔文 B、卢梭 C、柏拉图 D、亚里士多德 我的答案: C 37()认为“人是天然的政治动物”。(1.0 分)1.0 分 A、苏格拉底 B、柏拉图 C、亚里士多德 D、色诺芬 我的答案: C 38 康德伦理学的基本原则不包括()。(1.0 分)1.0 分 A、道德有普遍的立法形式 B、人是目的 C、行为受限 D、意志自律 我的答案: C 39 以下的文学著作中没有描写到法国大革命的是()。(1.0 分)1.0 分 A、《丹东之死》 B、《双城记》 C、《熙德》 D、《九三年》 我的答案: C 40 洛克认为合法的统治权应来自于()。(1.0 分)1.0 分 A、上帝的旨意 B、教皇加冕

C、统治者暴力夺取 D、被统治者的同意 我的答案: D 41《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的作者是()。(1.0 分)1.0 分 A、胡塞尔 B、黑格尔 C、尼采 D、叔本华 我的答案: D

美国正式卷入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由于()。(1.0 分)1.0 分 A、斯大林格勒战役 B、中途岛海战 C、法国战败 D、珍珠港事件 我的答案: D 43“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这句话出自()。(1.0 分)1.0 分 A、苏格拉底 B、柏拉图 C、拉斐尔 D、亚里士多德 我的答案: D 44 对户粟郁子说法正确的是()。(1.0分)1.0 分 A、出生于东京 B、是自愿为日本法西斯服务的 C、1946 年被绞死

D、是一位日裔美国人 我的答案: D 45()提出了拉普拉斯星云学说。(1.0 分)1.0 分 A、拉普拉斯 B、叔本华 C、康德 D、布鲁诺 我的答案: C 46 英国光荣革命发生于()。(1.0 分)1.0 分 A、1588 年 B、1621 年 C、1642 年 D、1688 年 我的答案: D 47 基督教的道德体系内容中不包括()。(1.0 分)1.0 分 A、仁爱 B、谦卑 C、同情 D、尚武 我的答案: D 48 下列关于康德的说法,错误的是()。(1.0 分)1.0 分 A、他是德国古典美学的奠基人 B、他是现代哲学的创始人 C、他是一个生活作息极其规律的人 D、他的学说对早年马克思产生了影响 我的答案: B 49《独立宣言》通过的时间是()。(1.0分)1.0 分

A、1765 年 B、1766 年 C、1775 年 D、1776 年 我的答案: D 50“未经审查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出自()。(1.0 分)1.0 分 A、《理想国》 B、《正义论》 C、《会饮篇》 D、《苏格拉底的申辩》 我的答案: D

通识教育哲学基础 第6篇

通识教育的思想有着较长的发展历史。自古以来, 在中西方学术界范围内便从各个方面给予了通识教育不同角度的理解。简单而言, 通识教育是一种教育理念, 贯穿于高等教育中, 在大学的办学理念中有着举足轻重的思想地位。通识教育的宗旨是培养德、智、体、美等各个方面全面发展的, 能够满足时代发展需要和社会发展需求的综合型人才, 促进通识教育的发展, 在教育上能够直接或间接地弥补很多学生因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造成的“高分低能”现象的不足, 对于提高整个社会的大学生整体综合素质能力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通过通识教育培养的大学生, 自身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能够更快更好的同社会接轨, 在大学毕业后能够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处于相对有利的地位, 进而得到社会更多的就业机会, 走出毕业即失业的无奈与困境。

2《大学计算机基础》的课程内容

《大学生计算机基础》课程在每个高校都会开设, 是每一个初入大学的大一新生的必修课程。作为计算机学习的基础课程, 《大学生计算机基础》主要讲授计算机的一些基本知识, 其中主要包括Widows操作系统、办公室自动化软件Office2003的Word文字处理、电子表格Excel的相关制作、演示文稿Power Point应用、Access数据库管理, 以及其他一些计算机网络知识。学生通过对这些知识的学习, 能够建立起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大的概念结构框架, 在此基础上掌握一些实际的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 在今后的实际生活中, 运用自己所学的计算机知识, 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提高自我实践能力, 更好地与社会发展同步, 享受生活和工作, 能够终身受益。

3《大学生计算机基础》课程和通识教育的关系

通识教育作为贯彻大学办学思想的重要教育理念, 要想切实在高等院校的教育中发挥作用, 必须借助于一定方式的载体产生影响。正如我们所知, 高校的高等教育大多是通过教师在课堂上进行课程知识的传授来进行的, 这就决定了高等学校在开设学习课程的时候, 必须要结合通识教育的相关性质、目标和内容, 使开设的课程尽可能的在大的方向和目标上与通识教育的宗旨相一致, 从而使通识教育能够涉足多个学科, 在各个领域的学科课程上均有所渗透。具体学科与通识教育相互促进, 能够更好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大学生计算机基础》课程作为一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学科, 对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要求迎合了通识教育培养人才的目标需要, 这就使得它具备了为通识教育发展服务的功能, 使学生提高计算机的应用基本知识, 同时能够作为通识教育发挥出其一种媒介和方法的作用, 为通识教育的发展贡献不可小觑的力量。我们用哲学上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也能清楚表达二者之间的关系。《大学生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一门具体学科, 是个性, 通识教育具有普遍性, 是共性。如何才能把这二者之间的关系协调处理好, 是高等学校需要去努力的方向。其中, 共性寓于个性之内, 又通过个性得以展现, 通识教育把对学生的具体要求赋予在《大学生计算机基础》的课程当中, 这也能够从计算机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方面显现出来。而另一层面, 个性也是依附于共性而存在, 没有一点共性的个性也是不存在的, 《大学生计算机基础》和通识教育紧密相连, 不可分割。《大学生计算机基础》课程在大的方向上能够为通识教育的发展服务, 其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也处处彰显着通识教育的宗旨, 它的教学过程也是通识教育的一种具体实施过程。

4《大学生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通识教育

《大学生计算机基础》促进通识教育的传播和发展, 在对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要求方面, 无处不体现着通识教育的具体目标和要求。本文将从从以下这几个不同的方面论述一下《大学生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所体现的通识教育, 以及它对通识教育发展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4.1 提高大学生计算机应用的能力

提高大学生的计算机能力, 可以为其今后的工作奠定重要基础, 同时促进通识教育培养人才目标的实现。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 信息技术也是快速更新, 越来越多的被应用于社会各个领域。从某种程度上来说, 计算机应用水平能力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紧密相关。不能较好运用计算机技术, 现代化的社会办公模式难以推广和顺利进行, 社会上各行各业的发展势必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和阻碍。与此同时, 社会上的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并且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增长与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 这种趋势的要求有增无减。

显而易见, 是否具备操作计算机的能力已经成为一个人综合素质的很重要的评判标准。这就要求大学生能够在学校期间掌握一些基础的、必要的计算机知识, 具备一定水平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由于大学生来自全国不同省份和地区, 在各个地区所接受的计算机教育水平也参差不齐, 这也使得《大学生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开设尤为必要。通过这一课程的开设, 可以使大学生整体的计算机水平得到一个统一的共同层次的提高, 为大学生毕业后参加工作奠定一定的应用能力基础, 成为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4.2 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符合通识教育要求的思维解放

大学生在其进入大学之前10多年的受教育生活中接受的大都是为了考试而去学习的应试教育, 而应试教育存在着诸多的弊端, 比如教师讲课模式化、套路化, 学生听课机械化、程序化, 学习被动化, 考试应付化, 思维僵固化等。这使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以及创造力从小便受到不同程度的束缚和限制, 空间想象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不能得到良好的发展。大学所开设的《大学生计算机基础》课程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弥补应试教育给学生带来的不足, 通过打破固定的教学模式, 在教授的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思考, 解放学生的思维, 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与普通的课程相比, 《大学生计算机基础》理论课程内容更加抽象化, 需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树立多种角度的思维方法, 打破自己原有的思维局限, 使抽象思维能力得到解放和发展。比如在三大办公室软件之中的演示文稿Power Point的制作中, 这一能力的应用显得尤为重要。其中文字的编辑设计以及图片的插入特效等都需要学生的抽象能力去想象和感悟, 从而制作出更加出色的作品。

4.3 增加学生实践是通识教育人才培养对实践要求的彰显

现代社会, 科学技术与经济水平虽然不断在提高, 但是人们的实践水平却没有与之同步提高。大学生由于常年在学校学习文化理论知识, 与外界社会的实际生活接触较少, 致使大学生这一群体在社会实践能力上十分欠缺。通识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和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全面人才。通过《大学生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能够弥补这一社会现象的不足。在教师对这一课程的讲授过程当中,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定会经历“学习、模仿、实践”这三个基本阶段, 通过最初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习到模仿老师进行操作, 最后自己开展对计算机的相关实践操作来掌握计算机的应用。这也使学生在毕业后的工作当中, 更好的运用自己学会的计算机知识来解决工作和学习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经验的积累使大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实践能力得到不断的提高, 从而切实成为在通识教育下全面发展的人才。

4.4 通识教育下大学生掌握的知识更加全面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 使现阶段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标准更高。在这个全民学习, 终身学习的社会大教育背景下, 每个人都必须自觉加强对自己的要求, 保持着持久的求知欲, 不断学习和提高、充实自己, 才能不被这个时代所抛弃。通识教育在知识层面上, 要求培养具备文化知识全面丰富的人才, 《大学生计算机基础》课程是文化知识要求中不可或缺的构成部分。掌握一些必备、基础的计算机知识和应用技巧, 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通过对该门课程的学习, 学生可以掌握社会发展需要的知识和技能, 使自身的知识层次涉及的领域更加宽泛和全面, 完善自己的知识水平和知识系统, 不至于在遇到一些工作中的突发状况时一无所知, 手足无措。

4.5 有助于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方式, 增强学生求知欲

在传统的教育教学中, 学生所接受的多是填鸭式教育, 只知道去学习, 至于为什么要学、怎么去学并不清楚, 也没有形成主动思考的思维意识。《大学生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里会指引学生去发问、去思考, 比如说为什么我们要这样去操作, 不同的操作是否会出现不同的结果, 有没有不同的操作方法可以殊途同归等, 当学生出现这样的疑问时, 是一种对知识的求知和探究的过程, 通过让学生自己进行相应的实际操作, 可以帮助学生解答心中的疑惑, 不仅可以加强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应用操作的熟练程度和理解, 还可以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一定变化, 使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逐渐得到更好的运用。培养起这一学习方式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 在以后的生活中处处可以从中受益。通识教育通过《大学生计算机基础》课程对学生探究性学习方式的培养能够进一步达到对人才进行全面培养的目标。

4.6 增强学生人文精神, 顺应通识教育下培养人才全面发展

人文精神作为现代社会普遍提倡的一种自我关怀, 通俗来讲, 它可以理解为一个人的尊严, 对自我价值的认知和肯定, 以及对自己命运的维护和理想的追求。社会的发展归根到底是人的发展, 只有社会上的每一个人都有了平衡的心智, 开阔的眼界, 丰富的知识, 健全的人格, 社会才会得到更为长足的发展, 才能拥有不竭的发展动力。大学生在对《大学生计算机通识教育》课程的学习中, 不仅能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 培养计算机应用能力, 与此同时, 在对该课程的学习中还会了解现代化的工作方式和技术要求, 从而在心中有一个对自己将来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有一个大概的认知, 在实际操作中获得对自我能力的一种肯定, 增强自信。此外, 大学生还会意识到步入社会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和必备技能, 对自己的自我价值有一个更好的定位, 在理想追求与实现的过程中不卑不亢, 踏踏实实, 不断的充实自己。人文精神便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和提升。

5 结束语

在通识教育逐渐被全社会人们所逐渐接受的社会背景下, 高校的办学理念也处处彰显着通识教育的目标和要求。通识教育的发展是由时代和社会发展所决定的, 具有必要性和重要性。传统的大学教育与通识教育遥相呼应, 共同为培养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所努力, 通识教育具体寓于具体课程学科的教学和实践之中。

参考文献

[1]张寿松, 徐辉.通识教育的八个基本问题[J].浙江社会科学, 2005 (4) .[1]张寿松, 徐辉.通识教育的八个基本问题[J].浙江社会科学, 2005 (4) .

[2]蔡达峰.我们的通识教育:关心人与社会的发展[J].读书, 2006 (4) .[2]蔡达峰.我们的通识教育:关心人与社会的发展[J].读书, 2006 (4) .

通识教育哲学基础 第7篇

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我国高校的通识教育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分别是自我探索的萌芽阶段 (1987~1994) ;引进借鉴的起步阶段 (1995~2001) ;反思改进的提升阶段 (2002~2006) (苗文利, 2007) 。1999年教育部在32所高校开展“文化素质教育课程”试点。进入21世纪后, 国内若干高校相继构架通识教育课程体系, 如:北京大学 (2001年) 、清华大学 (2003年) 、复旦大学 (2005年) 、浙江大学 (2006年) 、中山大学 (2009年) 等。一些关于通识教育的专家论坛、学术研讨会也相继开展。

二、《基础英语》课通识化教育的必要性

中国高校目前的外语专业通识教育分为三种, 第一种以复旦大学为代表, 彻底改变以往外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外语专业新生入学后, 与其他专业学生一样, 先进入复旦学院进行为期一年的通识教育, 学习包括综合教育、文理基础、专业基础等三大板块的课程, 也就是接受文理综合的素质教育。从二年级起, 学生选择具体的专业, 进而开始专业学习阶段, 即“一年通识教育+三年专业教育”的“1+3”模式。第二种以北京大学为代表, 这些学校的外语专业并不进行上述学校那样彻底的通识教育, 而只是选修一定学分的通识教育课程, 如哲学与政治、经管与法律、历史与文化等人文社科与艺术知识课, 实用统计方法、物理学导论、现代生物学导论, 计算机文化基础等自然科学与技术知识。第三种以北京外国语大学为代表, 这些学校开设统一的通识课程, 如中国与世界、《周易》与中华审美文化、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等, 外语专业学生必须选修一定数量的上述课程。

总的说来, 现在的中国外语专业通识教育多是以开设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几大模块的课程并实施大班授课与小班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以开阔为学生的视野和增加学生的人文体验为目的, 以提高其辨析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主旨。

以沈阳建筑大学为代表的理工类院校不具备上述大学大规模开展通识教育的条件, 因此以《基础英语》———英语专业中课时最多的专业基础课———为突破口, 尝试从教材、教学方式、教学过程、教学测试等多角度开展通识教育, 是一条既符合这类院校客观条件, 又能满足时代要求的新途径。

三、《基础英语》课通识化教育的方法

1. 彻底进行课程改革, 尤其是教材改革和测试改革

《基础英语》课不再单独地使用某一种教材, 而是在通用教材的基础上编写补充的通识化教育材料。该材料必须涵盖以下三方面内容:第一, 提供适量的英语技能训练, 一方面与此前的中学英语教学接轨;另一方面进一步夯实英语语言基本功。第二, 包含语言学、文学、欧美文化、哲学、社会学、逻辑、修辞等人文科学领域的文章。这类材料既能传授通识知识, 也向学生提供重要的英语学习渠道。第三, 文章后提供课外参考书目, 该书目不再仅仅围绕文学作品来进行, 而是涉及上述所提到的多个人文学科领域, 以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第四, 提供各个人文学科领域中的经典背诵文章, 要求学生背诵。

2. 改革教学方法

现在的学生有个性、有思想, 如果一味地像以前一样按部就班地以老师为核心进行授课行不通了。他们渴望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挑战性的课堂和学习过程。针对这样的学生, 教师们不妨让他们直接参与到授课的全部环节中。不论是教材的增删、课前预习内容的选择、课堂的授课方式, 还是课后复习内容的确定、考试的方式和内容等, 都可以通过老师和学生一起讨论沟通后确定。这样的过程能够让学生清楚地明白, 为什么要学以及为什么要这样学。当然, 所有的讨论都是在老师的指导下, 以广泛的阅读和积极的讨论为基础来进行的。此为教学方法改革之一, 具体实施需要学校的支持和信任。其次, 要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如词典的选择和使用、资料编辑和查找的能力等, 使学生不再被动地接受, 而是主动地分析和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3. 改变测试方式

除传统的卷面测试、论文写作、个人陈述外, 可以增设课外测试内容。即便是课内测试在形式上也可以创新。作业可以这样改革:在学生中开展优秀作文示范活动, 将写得好的作文筛选出来, 装订成册, 在班级内部发行;给学生以展示自我的机会。个人陈述可以这样做:每人准备三分钟自我介绍, 并录制下来, 使得学生对自己的发音及演讲表现有更好的理解。

4. 课外环节增设辩论和表演, 要求学生必须参加

组织模拟演讲比赛。由学生自己选题, 自己当评委, 组成大赛组委会, 扮演参赛选手和观众, 让没有参加过大赛的学生, 感受到了真正的演讲比赛, 得到了锻炼的机会。组织英文辩论赛。每名学生都参加辩论, 层层筛选出最好的辩手, 参加最后一轮辩论活动, 并把过程记录下来, 供学生日后观摩学习。

英语专业《基础英语》课通识化教育模式能平衡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之间的关系。在对英语专业学生进行通识教育同时, 保证其语言技能水平不下降, 将语言技能融合到通识教育课程中, 以达到“语言技能课程知识化, 知识课程技能化”的目的。服务于教学实践, 不搞花架子, 不搞面子工程, 实实在在地提高《基础英语》的教学质量, 从而既健全了学生的人格又培养了创新型英语人才。

摘要:由于地理、历史、经济等诸多原因, 我国英语专业教育的硬件和软件的发展并不均衡, 多数学校大规模开展通识化教育的难度很大, 那么以《基础英语》课为基点, 开展通识化教育是符合所有各方利益的选择。本文从我国通识化教育的现状谈起, 探讨了《基础英语》课通识化教育模式的必要性和开展的方法。

参考文献

[1].苗文利, 《中国大学通识教育二十年的发展现状及理性省察作者》[J], 《大学教育科学》

杜威教育观的哲学基础 第8篇

当时, 卢梭的思想对他启发很大。卢梭认为, 教育应当根据受教育者的天赋能力, 教育不能把外面的东西强加给儿童, 不是要儿童积聚许多自己不理解的现成的知识。教育应当研究儿童以发现其天赋能力, 不是把外面的东西强迫儿童或青年吸收, 而是要使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得以生长。这里的“生长”, 显然不是受外力控制的, 而是一种顺其“天赋”的自然生长。杜威进一步发展了卢梭的“自然生长”理论, 提出自己的“教育即自然发展”理论, 形成了自己的教育观。具体地说, 可以概括为三句话, 或归结为三个命题, 即“教育即生长”、“教育即改造”、“教育即生活, 生活即发展”。这三个命题基本上出自他的第一本教育学专著《我的教育信条》, 并由此引伸和发展出他的全面的教育思想, 如经验与教育、教育与社会、儿童与课程等, 从而形成了他的教育观。

教育即生长。杜威发展了卢梭的天赋自然生长理论, 扩大了“生长”的概念。他说:“生长, 或者生长着即发展着, 不仅指体格方面, 也指智力方面和道德方面。”[1]355有人对此提出疑义, 认为生长可以有各种不同的方向, 例如, 一个人开始从事盗窃行为, 按照这个方向生长, 一般说来, 经过实践, 也许会成为一个很老练的大盗。因此, 只说生长是不够的, 还必须指出生长所进行的方向和生长所向往的目的。杜威驳斥了这一反对意见, 他指出, 一个人有可能生长成为老练的强盗、恶棍和腐化的政客, 这是毋庸置疑的。但对教育即生长, 生长即教育的观点来看, 问题在于这种生长的方向是促进还是阻碍生长?这种生长的形式是创造更多的生长的条件, 还是创造各种条件, 使按照某一特殊方向生长的人失去在新方向继续生长的时机、刺激和机会呢?某个特殊方向的生长, 对于那些唯一为其他方面的发展开辟途径的态度和习惯有什么影响呢?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即只有当按照特殊方向的发展有助于继续生长时, 才符合教育即生长的标准。他认为, 对于生长来说, 除了更多的生长, 再没有别的东西是与生长有关的了。对教育也是如此, 除了更多的教育, 再没有别的东西是它所从属的了。学校只是教育的一部分, 离开学校之后, 教育不应停止。学校的教育为离开学校后的教育奠定基础, 从而使人们乐于从生活本身学习, 在生活的过程中学习, 积累和改造经验。

教育即改造。杜威在他的第一本教育专著《我的教育信条》中指出:“教育应该被认为是经验的继续改造, 教育的过程和目的是完全相同的东西。”也就是说, 教育过程在它自身之外无目的, 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 教育过程是一个不断改组, 不断改造和不断转化的过程。可见, 在杜威看来, 生长的理想应归结为这样的观点, 即教育是经验的继续不断的改组或改造。教育始终有一个当前的目的, 只要一个活动具有教育作用, 就达到了这个目的, 即直接转变经验的性质。无论是婴儿期、青年期, 还是成人的生活, 它们的教育作用, 都处于相同的水平。就是说, 在经验的任何一个阶段, 真正学到的东西, 都具有同等的价值。也就是说, 任何一个阶段生活的主要任务, 就是使生活过得有助于丰富生活自身可以感觉到的意义。杜威由此得出了一个关于教育的专门定义:“教育就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这种改造或改组, 既能增加经验的意义, 又能提高后来经验进程的能力。”[1]159

教育即生活, 生活即发展。杜威在《我的教育信条》中指出:“教育是生活的过程, 而不是未来生活的准备。”学校应当呈现现在生活即对儿童来说是真实而富有生机的生活, 像在家庭里、在邻里间、在运动场上所经历的生活那样。不通过各种生活形式来实现的教育, 对于真正的现实而言, 总是贫乏的代替物, 结果变得呆板而死气沉沉。关于生活与发展, 他说:“生活就是发展;而不断发展, 不断生长, 就是生活。”[1]154如果我们从教育的角度, 从儿童和成人生活的特征来解释发展, 那么所谓的发展, 就是将能力引导到特别的渠道, 如养成各种习惯, 这些习惯包含活动的技能、明确的兴趣和特定的观察与思维的对象。常态的儿童和常态的成人都在发展。儿童具有特别的能力, 忽视这个事实, 将会阻碍儿童生长依靠的器官的发展或导致畸形发展。而成人利用他的能力改造环境, 在环境的改造中引起许多新的刺激, 新的刺激指导他的各种能力, 促进他们不断发展。忽视这个事实, 发展就会受阻, 适应环境就成了完全被动的。因为儿童与成人都在发展, 所以他们之间的区别不是生长与不生长的区别, 而是由于儿童与成人的情况不同, 决定了他们的生长方式不同, 他们的生长方式各有其优越性。关于专门应付特殊的科学和经济问题的能力的发展, 儿童应向成人方面发展。关于同情的好奇心, 不偏不倚的敏感性, 以及坦率的胸怀, 成人应向儿童学习。他还指出, 关于发展, 有三种错误的思想: (1) 把未成熟状态看作没有发展; (2) 把发展看作对固定环境静止的适应; (3) 认为发展的方向是千篇一律的。与这三种错误的发展观相联系, 在教育上有三种错误: (1) 不考虑儿童的本能和先天的能力; (2) 不发展儿童应付环境的首创精神; (3) 过分强调训练和其他方法, 牺牲个人的理解力, 以养成机械的技能。这三种错误, 都是把成人的环境与标准强加给儿童, 其后果不堪设想。

杜威的教育即生长, 教育即改造, 也就是指经验的生长, 经验的改造;教育即生活, 生活即发展, 也就是指在生活过程中使经验得到自然增长。一句话, 教育即经验的自然发展。可见, 杜威的教育观是建立在他的实用主义经验论基础上的。他在这里所指的“经验”既非唯心主义所说的“绝对精神”或“理念”, 也不同于唯物主义的“意识”和“思维”, 并且与传统教育的“知识”概念也不能划等号。那么, 经验到底是什么呢?其性质如何?哪些经验有教育意义, 哪些经验没有教育意义?经验与教育究竟是怎样的关系呢?其性质如何?哪些经验有教育意义, 哪些经验没有教育意义?经验与教育究竟是怎样的关系?这些都是杜威建立和完善其教育哲学体系所无法回避的问题。1916年, 杜威出版了《民主主义与教育》、1925年出版《经验与自然》、1938年出版了《经验与教育》, 从哲学的理论高度集中探讨了这些问题, 并得以自圆其说, 从而为他的教育观奠定了坚实的哲学基础。

“经验”是杜威实用主义经验论的基石。关于经验的意义, 他认为, 单纯的活动并不构成经验, 因为这样的活动只是分散的、有离心作用的、消耗性的活动。作为尝试的经验包含变化, 但是除非变化是有意识的和变化所产生的一系列结果联系起来, 否则它不过是无意义的转变。当一个活动继续深入到承受的结果, 当行为造成的变化回过来反映到我们自身所发生的变化中时, 这样的变动就具有意义, 我们就学到了一点东西。只有在我们对事物有所作用与我们所享的快乐或所受的痛苦这一结果之间建立前后的联结, 从而行动才变成尝试, 变成一次寻找世界真相的实验;而承受的结果才变成教训, 并由此而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结。这样才形成经验。从这里我们可以得出两个与教育有关的结论: (1) 经验是一种主动而又被动的事情。 (2) 估量某种经验的价值的标准在于能否认识经验所引起的种种关系或连续性。当经验已经是积累性的经验, 或者有点价值, 有点意义时, 经验才含有认识作用。之所以说它们与教育有关, 是因为由此而引出了一个问题, 即学生在学校里扮演的角色问题, 明确地说, 就是应该把学生看作“求取知识的旁观者”, 还是“直接获得有效经验的人”?显然, 杜威上面的论述和结论已经为我们从哲学的高度透视和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有益的理论参考。

杜威的“经验”来自活动, 又回到活动, 并由此而产生教育意义。那么, 经验与教育的关系究竟如何呢?杜威认为, 相信一切真正的教育从经验中产生, 并不意味着一切经验就真正地具有或相同地起着教育作用。经验和教育不能直接地等同起来。因为有些经验是不利于教育的。任何对经验的继续生长起着抑制或歪曲作用的经验, 都是不利于教育的。区别哪种经验有教育价值和哪种经验没有教育价值的每一个尝试, 总要涉及这样一个原则, 这个原则就是经验的连续性。如果一种经验引起了好奇心, 增强了创造力, 唤起了愿望和意图, 能强烈地促使一个人去克服各种困难, 那么经验的连续性就在发挥作用。每一个经验是一种推动力, 它的价值只能依据已推动的方向和结果来判断。作为教育者的成人具有成熟的经验, 从而使他处于评价青年人经验的地位, 这是经验不那么成熟的人所做不到的。因而看出一种经验是走向什么方向便是教育者的责任。如果教育者不运用他的较多的见识, 帮助未成年者获取经验的各种条件, 却抛弃这些见识, 那么他的较成熟的经验就没有什么意义了。不考虑经验的推动力以便按它推动的方向来判断和指导这个经验, 便是与经验的原则背道而驰的。

杜威把经验的这一原则应用于教育, 指出教育者的主要责任, 不仅要了解周围条件形成实际经验的一般原理, 而且也要认识到在实际上哪些周围事物有利于引导经验的继续生长。最主要的是, 他们应当知道怎样利用现有的自然和社会环境, 从中吸取一些有助于形成有价值经验的东西。同时, 选择现有经验范围内有希望、有可能引起新问题的教材, 这些新的问题, 通过新的观察和判断的方法, 将扩大后来的经验, 这也是教育者的责任。教育者决不能把已获得的经验看作固定财产, 而应该看做是为开辟新的经验领域, 从而对现有的观察力和记忆力的机智运用, 提出新的要求的一种媒介和工具。经验生产的连续性应该是教师的座右铭。

总之, 研究杜威的教育观, 批判继承其教育哲学思想, 对我国教育事业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摘要:杜威的教育观认为教育即生长。杜威发展了卢梭的天赋自然生长理论, 扩大了“生长”的概念;教育即改造, 杜威指出了教育的过程和目的是完全相同的东西;教育即生活, 生活即发展。这种教育观集中体现了他的“教育即自然发展”的理论, “经验”是这种实用主义教育观的基石。批判继承他的教育哲学思想, 对我国的教育事业, 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杜威,教育观,哲学基础

参考文献

孔子教育思想的哲学基础探析 第9篇

关键词:孔子,教育思想,哲学基础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以及儒家学派创始人。他所提倡的伦理道德、教育思想及学说已融入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文化, 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及关键内容, 对人们的行为、意识、思想和观念有着深远的影响。《论语》主要记载着孔子的言行和思想, 包含了孔子的品德修养、教育理论、学术思想、政治主张及其一生的经历, 是我国古代儒家学派语录体散文的典范。

一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

1. 学而时习, 温故知新

子曰:“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 (《论语·述而篇》) 主要表达:将学过的知识经常拿来复习, 不是一件令人愉悦的事情吗?子曰:“温故而知新, 可以为师矣。” (《论语·为政篇》) 主要表达:在复习已学过的知识时能有新的发现及体会, 就可以当老师了。因此, 在学习的过程中要不断巩固和温习已学过的知识。

2. 启发诱导, 举一反三

子曰:“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则不复也。” (《论语·述而篇》) 主要阐述: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 在他还没有想要明白的时候不要去开导他;在他想要表达而没有表达出来的时候不要去启发他。

3. 既学且思, 学思结合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篇》) 主要体现:只在读书不去思考, 就很容易迷糊;只凭空想象, 而不去读书, 就会丧失信心。孔子强调, 在学习的过程中, 一定要将学习和思考结合在一起。“学”是“思”的前提条件, “思”是对“学”的体会和感受, 只有经过“思”才能“学”有所得。

4. 好学敏求, 不耻下问

子贡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 不耻下问, 是以谓之文也。” (《论语·公冶长篇》) 意思是:子贡问道:“孔文子凭什么要用‘文’来作为他的谥号?”孔子回答道:“他既灵活又聪明, 平时也挺好学习, 态度谦虚, 又懂得不耻下问, 因此才用‘文’字做他的谥号。”其中“敏”字在《论语》中运用较多。如《学而篇》中有“敏于事而慎于言”、《里仁篇》中有“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述而篇》中有“我非生而知之者, 好古, 敏以求之者也”。其中的“敏”字是指对待工作要敏捷勤快、获取知识要灵便勤奋。既阐述了方法, 也阐述了态度。

5. 褒贬分明, 严慈相济

孔子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对于应该进行表扬的学生就进行表扬, 对于应该批评的学生就进行批评。颜回是孔子欣赏的学生之一, 孔子对他有这样的评价:“贤哉, 回也!一箪食, 一瓢饮, 在陋巷, 人不堪其忧, 回也不改其乐。贤哉, 回也!” (《论语·雍也篇》) 主要表达:颜回很有修养。一竹筐饭、一瓜瓢水, 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 别人都过不了穷困的生活, 颜回却很快乐地生活着。可见孔子对颜回的赞赏之情溢于言表。而对于不努力学习、白天睡大觉的宰予, 孔子就会对他进行严肃批评。“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 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 (《论语·公冶长篇》) 主要意思是:宰予白天睡觉。孔子说:“腐烂了的木头不能雕刻, 粪土似的墙壁不能粉刷。对于宰予, 不值得让人去责备!”孔子不但这么说, 而且从宰予的事情上, 对人的态度也发生了改变:起初, 孔子认为人的行为就一定会像他所说的那样;之后, 他听了别人的话, 必须对他的行为进行考察。意思是说, 宰予虽然有过悔改之心, 但是往往说一套做一套, 心口不一。对于这类人, 我们没有必要相信。

6. 因材施教, 各得其所

孔子非常了解每一位学生。在帮助学生解答疑问时, 即使解答同一个问题, 孔子的答复也因问者学习的实际情况而不同。例如, 《论语·颜渊篇》中记载, 颜渊、仲弓和司马牛三人“问仁”, 孔子有三种答案。颜渊问仁德, 孔子回答道:“克制自己, 使自己的言行举止都符合礼, 就是仁。若做到了, 所有的人都会认为你是仁人。实践仁德, 就要靠自己, 而不是靠别人。”颜渊问道:“请问行动的纲领。”孔子回答道:“不符合礼的事不需要理会, 不符合礼的话不需要听, 不符合礼的话不要说, 不符合礼的事不要做。”仲弓问仁德, 孔子回答说:“在外工作就好比在接待宾客, 役使百姓好像去承担大祀典, 都要认真严肃, 谨慎小心。自己不喜欢做的事物, 也不要强迫别人去做。在工作时不要去埋怨工作, 没有工作时也不要有埋怨。”司马牛问到仁德, 孔子给出的回答是:“仁人, 他有迟钝的言语。”司马牛又问道:“有迟钝的言语, 就是仁德吗?”孔子回答道:“不容易做的事, 说话会不迟钝吗?”会采取不同的回答, 是由于三人的教养和性格各有差异, 他们对“仁”的践行与理解也就自然会有差异。

孔子对学生的爱好、性格、特长和兴趣都十分了解。因此, 他对学生提出的同一问题才会作出不一样的回答, 甚至运用反问的语气, 从而引导不同的学生进行学习, 最终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

二谦逊求真的学习态度

1. 实事求是

子曰:“由, 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 是知也。” (《论语·为政篇》) 表达的是, 由 (子路) , 教你面对知与不知的正确态度:知道就说知道, 不知道就说不知道, 这才是聪明又智慧的表现。强调的是学习态度, 要求学生学习要实事求是, 不要不懂装懂。

2. 虚心求教

子曰:“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篇》) 阐述的是:几个人一同前行, 其中一定有能帮我解决问题的人, 要懂得汲取他人身上的优点来学习, 对于那些不良的行为我们要尽量去杜绝、去改正。孔子还说:“见贤思齐, 见不贤而内省也。” (《论语·里仁篇》) 阐述的是:遇见贤人, 就要向他看齐;遇见不贤的人, 就要反省自己, 看有没有与他类似的缺点。其强调的是, 个人的学习态度以及个人的修养。

3. 专注投入

孔子在齐闻《韶》, 三月不知肉味, 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论语·述而篇》) 表达的是:孔子在齐国听到《韶》的乐章,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尝不出肉的味道, 便感慨道:“欣赏音乐居然达到了这样的境界。”因此, 孔子对学习的态度是十分专注与投入的。

4. 好学乐学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雍也篇》) 表达的是:在学问及事业上, 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 喜爱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知”、“好”和“乐”表示学习的态度, 表述出学生最好的老师是兴趣, 学习知识, 首先要培养其学习的兴趣。

5. 活到老, 学到老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顺,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篇》) 阐述的是:在十五岁时, 要对学习有志向;在三十岁时, 要懂礼仪, 说话做事要把握好分寸;在四十岁时, 对各类知识都要有所了解, 才不会迷惑;在五十岁时, 得知天命;在六十岁时, 听到他人说话的内容以及说话的方式, 要能够分辨真与假, 判别出是与非;在七十岁时, 才会如愿以偿, 而且对待任何事都会很理智。子曰:“加我数年, 五十以学《易》, 可以无大过矣。” (《论语·述而篇》) 表达的是:在多年以后, 在五十岁时去学习《易经》, 就没有太多的过错了。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 孔子教育思想是博大精深、与时俱进的, 仁是其教育思想的哲学基础。孔子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 采用了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 并要求学生拥有谦逊求真的学习态度。他阐述了人生境界及人的求知之间的联系, 表达了人要遵循客观规律, 强化办事的能力, 不断学习。

参考文献

[1]张夫伟.孔子“礼”思想的当代德育价值[J].鲁东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2 (5)

[2]石梦娇.孔子教育思想中“学”的观念[J].山东行政学院学报, 2013 (4)

通识教育哲学基础 第10篇

一、传统教育下计算机基础课程下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

计算机基础一般都作为各校的公共必修课课程在开设。以我校为例, 计算机基础教学在大一年级第一学期开设, 按以往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主要存在这几方面问题:一是教学模式陈旧。教师为中心, 主导整个课程, 教师在不断地讲解, 详细地、反复地给学生演示每一个操作步骤, 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学信息, 机械地照着教师的操作步骤进行练习, 抑制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二是师资配备不足。按照以往教学的模式, 以2011级4000多学生为例, 需要教师专、兼职教师40余人。因专、兼教师人数太多涉及各教学院系及校内外, 教师个体课时量较大, 对教学回顾及教学质量提高无暇顾及, 导致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存在问题;三是计算机技术发展非常迅速, 更新换代的速度特别快, 学生接触的也比较新, 更希望学到前言的技术, 而教学内容仅仅是围绕计算机概念介绍、操作理论讲解, office使用步骤演示等, 很难激发起学生对计算机的学习兴趣。

二、通识教育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设置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纵深发展, 各行各业的信息化进程都在不断加速。计算机已经成为每个人学习、工作、生活不可缺少的工具, 同时已成为衡量大学生专业素质与能力的突出标志, 在通识教育背景下为切实提高我校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和操作能力, 对我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设置和教学做了“颠覆性”的改革。

1. 课程资源整合

我校计算机基础 (“通识”) 课程由: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组装与维护、C语言程序设计构成。整个课程设计以采取实践项目相结合, 以项目、任务为导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重点强调实用, 注重实例操作。培养具有良好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包括office办公软件应用、photoshop图像处理软件应用和操作系统OS的基本知识;以及掌握计算机软硬件知识, 包括计算机组装、维护、简单程序开发和调试;以及Introduction to Io T和大数据基本概念了解等, 以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互联网思维, 以及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颠覆”教学模式

在通识教育背景下我们以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为基点, 以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能力、自我管理能力、沟通交流能力、能够熟练运用信息化资源能力, 我校采用了“网络自主学习+网络项目实训练习 (测试) +教师辅导答疑”教学模式。

三、通识教育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实施

在通识教育背景下, 我校在2014年引进了开放性网络学习平台CEAC (国家信息化计算机教育认证) 。以CEAC为载体我校采用了“网络自主学习+网络项目实训练习 (测试) +教师辅导答疑”教学模式。在该模式下:

1. 教师辅导与管理

(1) 课前学习指导:教师在开课前要对学生完成课程学习培训, 在培训中要给学生讲清为什么要学、学什么 (学习目标任务, 重难点以及各知识点学习的时间规划) 、怎么学 (网络平台使用、遇到学习问题如何处理) 、怎么考 (教考分离) 这门课程,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

(2) 课程学习中:一是教师通过CEAC网络自主学习后台查看是否按进度学习、查看那些知识点学生学习耗时较长、查看学生出错频率较高知识点及查看学生提问;针对学生学习进程缓慢等问题教师要积极跟进, 督促学生学习;针对性学生学习耗时较长、出错频率较高的知识点教师组织学生现场答疑。二是通过制作每个知识点中的重点难点疑点微课、微视频, 让不同程度的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基础、掌握程度控制视频的选择、快慢等等;同时, 微课、微视频可以反复播放, 使平时反应较慢又羞于提问的学生能够反复观看, 全方位解决学习疑难问题。三是建立有效的 (线上线下) 辅导答疑环境, 每周一至周五每天下午安排教师在机房答疑, 同时建立了以QQ微信、微博、网络 (电话) 等在线答疑和现场答疑环境。

(4) 课后反馈:教师根据平台学习、测试成绩、作业完成情况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并给出相应的平时成绩。

2. 学生学习

(1) 首先要了解该门课程要学习什么、怎么学、怎么答疑、怎么考等。特别要清楚CEAC平台的使用, 如何与教师进行答疑。 (2) “通关”式学习, 学生可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计算机、手机网络登陆CEAC网络自主学习平台进行自主学习和测试。在平台学习中每个知识点有语言讲解和语言指导完成, 通过学完成对应的测试, 当测试未通过可返回语音指导下再次学习;当测试通过方可进入下一个模块进行学习。 (3) 作业完成, 每一个模块学习完成后都有综合项目作业, 通过项目作业、教师评价对再次提升专业能力。

四、总结

通识教育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不仅仅是传授计算机的知识, 更不是片面的追求“学而致用”的职业培训, 而是把计算机作为每个人学习、工作、生活不可缺少的工具。因此, 通识教育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势在必行,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迅速适应地方社会的应用型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孙少宁, 尹宝全计算机通识教育的探讨与实践[J].农业网络信息, 2016, (6) .

上一篇:高校电气改造下一篇:字体中的设计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