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传染性胃肠炎的治疗

2024-06-14

猪传染性胃肠炎的治疗(精选11篇)

猪传染性胃肠炎的治疗 第1篇

该病只感染猪, 不同年龄的猪都可发病, 哺乳仔猪、育成猪及肥育猪的发病率几乎为100%, 成年母猪为10%~80%, 但以2个星期内的哺乳仔猪最易感染, 且死亡率高。病势及死亡率与仔猪年龄呈负相关, 日龄越小, 病势越重, 死亡率越高。随着年龄的增长死亡率降低, 但耐过的仔猪多成为僵猪。病猪是主要的传染原, 在病猪的胃肠黏膜、肠系膜淋巴结、鼻黏膜、气管、肺、脾、肾等处都可见病毒的存在, 病毒可随病猪的粪便、尿液及鼻汁排出体外。成年猪排毒时间较长, 可达l~8个星期。健康猪通过呼吸道、消化道而感染, 通常在猪群中只要有1头发病, 数日内即会迅速蔓延至全群, 同一地区流行过程可持续4~6个星期, 然后自然平息。该病的流行具有明显的季节性, 主要集中在秋末至第二年初春。

传染性胃肠炎可呈三种流行形式:其一呈流行性, 对于易感的猪群, 当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入侵之后, 常常会迅速导致各种年龄的猪发病, 尤其在秋冬季, 大多数猪出现不同程度的临床症状。其二呈地方流行性, 局限于经常有仔猪出生的猪场或不断增加肥育猪的猪场。传染性胃肠炎病毒能长期存在于这些猪群中;其三呈周期性流行, 常发生于传染性胃肠炎病毒重新侵入有免疫母猪的猪场, 由于前一冬季感染猪在夏天或秋天已被屠宰, 新进的架子猪和出栏猪便成为易感猪。

一般2周龄以内的仔猪感染后, 12~24小时会出现呕吐继而出现严重的水样或糊状腹泻, 粪便呈黄色, 常夹有未消化的凝乳块, 恶臭, 体重迅速下降, 仔猪明显脱水, 发病2~7天死亡, 死亡率达100%;在2~3周龄的仔猪, 死亡率在10%~80%。断乳猪感染后2天发病, 表现水泻, 呈喷射状, 粪便呈灰色或褐色, 个别猪呕吐, 在5~8天后腹泻停止, 极少死亡, 但体重下降, 常表现发育不良, 成为僵猪。有些母猪与患病仔猪密切接触反复感染, 症状较重, 体温升高, 泌乳停止、呕吐、食欲不振和腹泻。本病的潜伏期很短, 一般为12~18小时, 仔猪发病后往往表现为严重脱水而死亡。主要的病理变化为急性肠炎, 从胃到直肠可见程度不一的卡地性炎症。胃肠充满凝乳块, 胃黏膜充血;小肠充满气体。肠壁弹性下降, 管壁薄, 呈透明或半透明状;肠内容物呈泡沫状, 黄色透明;肠系膜淋巴结肿胀, 淋巴管没有乳糜。心、肺、肾未见明显的肉眼病变。

2 不同发育阶段的典型症状

仔猪:典型征状为短暂呕吐, 水样黄色腹泻, 脱水快, 腹泻中常含有凝乳块, 有恶臭味, 两周龄以下的仔猪高发病率、高死亡率。

生长猪:表现为厌食, 腹泻一天至数天, 伴有呕吐。不用药而耐过。

母猪:少量母猪体温升高, 无乳, 呕吐, 厌食, 腹泻。大部分母猪症状轻微, 无腹泻表现。后备公母猪与生长猪症状表现类似。

本病潜伏期短, 18~72小时大部分猪感染发病, 此特点可作为临床诊断的依据。地方性传染性胃肠炎, 发病症状轻微, 但不易确诊。猪呼吸冠状病毒感染, 主要表现为亚临床感染。

3 治疗

3.1 可用猪传染性胃肠炎弱毒疫苗或灭活菌在母猪产前两个月或半个月分别免疫一次可保护仔猪。

3.2 对患病仔猪可肌肉注射氯霉素, 口服链霉素并进行注射或口服补液。 (生理盐水、葡萄糖等) 。

3.3 长效土霉素注射液肌肉注射, 同时用氟苯尼考口服液 (芙安) 口服连用4天。

3.4 热快克+长效土霉素肌肉注射, 同时用泻痢停拌料。

3.5 内服泻痢停。此药是标本兼治、抗肠道感染的首选药物。每千克体重用0.1克, 首次量加倍, 第一天服3次, 第二、第三天早晚各服一次。

3.6 单味中药治疗。治疗10日龄内仔猪, 用白头翁50克煎汤, 加适量糖精拌入少量饲料喂母猪 (待母猪吃完药料, 再喂其他饲料) , 让仔猪从乳汁中吸取药物成分。

3.7 补充体液。取适量白糖和食盐, 按5%的比例对入温水, 让猪自饮。对失水严重的病猪, 静脉注射复方氯化钠, 然后再加10%葡萄糖注射液, 用量视体重大小而定。使用上述药物的同时, 饲喂适量糊状饲料, 如米汤、大麦粉煮成的稀粥, 加入少量食盐与白糖, 既能调节食欲, 还有利于肠黏膜修复。

3.8 使用抗病毒药物。可肌肉注射病毒性双黄连、清开灵注射液。

3.9 血清疗法。用传染性胃肠炎高免血清, 按每千克体重0.5毫升肌肉注射, 每天1次, 连用3天

4 预防

4.1 猪场禁止非饲养人员进入, 猪舍门口设消毒池。

对刚引进的种猪, 必须隔离饲养15天, 确认无病才可入群。做好消毒工作, 冬季做好保暖, 换季和气候突变时要特别注意防贼风, 做好保温工作。

10~3月份做好疫苗注射工作。可采用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生产的传染性胃肠炎疫苗, 务必按照说明使用, 最好从母猪预防本病发生, 也就是不要对仔猪进行该病疫苗的免疫注射。管理上执行全进全出。

4.2 如果发生了传染性胃肠炎, 首先要确认发病群;

如果是生长猪群, 要严格进行隔离管理, 做好其他猪舍的消毒和保温措施, 尤其是产仔舍和母猪舍的管理一定要加强;如果是空怀和妊娠母猪群, 采用投喂病料办法, 使母猪尽快感染, 并康复。控制本病进入产房;如果在产房发生, 仔猪和母猪均有发生, 此为最严重疫情。

采取措施为:2周后产仔母猪接触病料 (已感染猪的肠组织) , 以便于产生自然免疫;2周以内产仔母猪, 要提供好的环境条件和设施, 加强管理, 做好保温, 提供无贼风、干燥环境, 提供充足饮水和营养液。

4.3 对仔猪提供32℃的温暖环境, 无贼风, 干燥。

提供干净饮水, 提供电解质, 如糖盐水等。减少饥饿, 防止脱水, 预防酸中毒。仔猪腹腔补液, 链霉素治疗, 有一定的效果。

4.4 猪圈每隔15天用碱性消毒液冲刷消毒一次, 粪便堆积封闭发酵。

常用消毒剂有10%石灰乳 (必须是块灰, 现配现用) 、30%草木灰水、0.1%的除菌净、10%的漂白粉、2%的烧碱溶液。

4.5 加强饲养管理, 防寒保暖, 满足营养需要, 以增强猪的抗病能力。

饲料中经常拌入切碎的新鲜大蒜 (或晒干备用的大蒜茎, 烧炭存性) 。

4.6 传染性胃肠炎活疫苗是用于预防猪传染性

胃肠炎的一种致弱活毒疫苗, 可用于母猪及哺乳仔猪的免疫接种, 以诱导产生抗体。

猪传染性胃肠炎防制经验谈 第2篇

50%左右的患病仔猪有短暂的体温升高(40.2--40.6℃),精神委顿、厌食、呕吐和明显的水样腹泻,粪便呈黄色、淡绿色或灰白色,水样并有气泡,PH值检验呈酸性,内含凝乳块,腥臭,但不见有血液,病猪迅速出现脱水、消瘦等症状;病猪有渴感,常找地方饮水,被毛粗乱,明显脱水,衰弱死亡,在发病末期,由于脱水,粪稍粘稠,体重迅速减轻,体温下降,当天发病后2~7天死亡,耐过的小猪,生长较缓慢。有时个别怀孕母猪会出现流产。哺乳母猪常与仔猪一起发病,母猪食欲不振、呕吐,进而腹泻,部分母猪体温升高,高度衰弱,哺乳母猪患病后收缩、泌乳减少或完全无乳,仔猪因饥饿及脱水,死亡严重,尸体消瘦。随着猪日龄的增长,猪对该病的抵抗力不断增强,生长育成猪表现为精神不振,食欲减退或消失,体温正常或偏低,水样腹泻,口渴、脱水、显著消瘦,粪便呈黄绿色、灰色、茶褐色不等,含有少量未消化的食物或气泡,一般情况下7天即可耐过,腹泻一旦停止,不再复发,极少死亡。

剖检可见尸体脱水明显,病变主要在胃和小肠,哺乳仔猪的胃常膨满,胃内充满未消化的凝乳块;卡他性胃肠炎,胃底粘膜轻度充血、出血;肠内充满白色至黄绿色液体,3日龄小猪中,约50%在胃横膈膜面的憩室部粘膜下有出血斑。小肠壁变薄,呈半透明状态,肠管扩大,充满泡沫状液体和未消化的凝乳块,肠粘膜剥落,空肠、回肠绒毛萎缩,内膜变得粗糙,肠道充气、内容物液体状、灰色或灰黑色,肠系膜充血,淋巴结肿胀。肾浑浊肿胀和脂肪变性,并含有白色尿酸盐类。有些病例除了尸体失水、肠内充满液体外,并无其他病变可见。防制措施

(1)本病极易传入猪场,猪场应坚持自繁自养,如确实需要引进种猪,则应避免从疫区或发病猪场引进,并对引进的种猪严格检疫,隔离观察1个月以上,确实无病时方可合群。禁止闲杂人员及车辆进入猪场范围内。并做好猪场的灭鼠、除蝇、杀虫。(2)可使用传染性胃肠炎和轮状病毒二联苗进行免疫接种,母猪在分娩前5周和2周进行,可使仔猪获得良好的被动免疫抗体,有效防止该病的发生,对曾发生过传染性胃肠炎病的猪场,应在秋季和冬季对保育期仔猪进行免疫接种。

(3)加强饲养管理,实施“全进全出”的生产模式,分娩舍应重视做好保温,特别是春季,日夜温差较大,应注意防寒保暖,保持猪舍干燥、清洁卫生;尽早使初生仔猪吃足初乳。在猪群各阶段饲料中添加免疫增强剂,提高对疾病的抵抗力。(4)做好猪场的清洁卫生和消毒,临产母猪转入分娩舍前,应用温水擦洗干净并进行彻底消毒。生长育成舍每周应进行不少于2次的带猪消毒,选择在中午天气最暖和时进行,消毒要均匀、彻底。

(5)生长育成舍猪群发生本病时,应立即封锁发病猪场和生长育成猪舍,隔离病猪,对猪舍内外环境及用具、运输工具等进行严格消毒。生长育成舍人员应与其它猪舍特别是分娩舍的人员严格分开居住,分娩舍应固定饲养人员,避免发病猪舍的病毒传染至哺乳仔猪而造成严重的损失。

(6)分娩舍哺乳仔猪发病时,应加强保温,加强饲养管理,提供温暖、干燥、无贼风的环境;并补充适量的电解质溶液,维持体内酸碱平衡,防止仔猪因脱水酸中毒而死亡,降低死亡率。当哺乳母猪发病,厌食无乳时,可用代乳品喂服仔猪,并通过腹腔注射5%葡萄糖生理盐水补液,可加入适量的链霉素预防发生细菌的继发感染,以减少死亡。(7)抗生素药品虽然对传染性胃肠炎病毒无效,但为了防止生长育成猪感染其它细菌性疾病导致混合感染,造成死亡率上升,仍应使用抗生素进行控制,可在生长育成舍猪的饮水中添加抗生素和抗病毒药物,防止猪感染其它细菌性疾病导致继发感染和混合感染而造成死亡率上升。同时肌肉注射痢菌净+病毒灵,连用2~3天。也可在饮水中添加适量收敛作用较好的药物(如高锰酸钾等)。

猪传染性胃肠炎的防治 第3篇

【临床症状】一般2周龄以内的仔猪感染后,12~24小时会出现呕吐,继而出现严重的水样或糊状腹泻,粪便呈黄色,常夹杂未消化的凝乳块,有恶臭。体重迅速下降,仔猪明显脱水,发病2~7天死亡,死亡率可达100%。该病在2~3周龄的仔猪中死亡率相对较低。断乳猪感染后2天发病,表现水样腹泻,呈喷射状,粪便呈灰色或褐色,个别猪有呕吐,在5~8天后腹泻停止,死亡少,但体重下降,常表现发育不良,成为僵猪。有些母猪与患病仔猪密切接触,反复感染,症状较重,体温升高,泌乳停止,呕吐、食欲不振和腹泻,也有些哺乳母猪不表现临床症状。

【预防】用猪传染性胃肠炎弱毒苗,在母猪产前20~30天于后海穴注射2毫升,对1~2日龄仔猪于后海穴注射0.5毫升。定期使用神五消毒液与远征金碘交替进行环境消毒。

【治疗】治疗的主要原则是抗病毒,用抗生素防继发感染,并注意对症治疗。

方法1:利特灵配合瘟毒克进行肌肉注射,同时口服普美仙,防止肠道的继发感染。

方法2:安痢配合瘟毒克进行肌肉注射,同时口服庆大霉素,进行治疗。

猪传染性胃肠炎的对症治疗十分重要,预防脱水及酸中毒,可以静脉注射葡萄糖生理盐水、碳酸氢钠,也可口服补液盐;并可采用药用炭、鞣酸蛋白或次硝酸铋进行收敛止泻,起到辅助治疗的作用。

(河北省石家庄市畜牧良种工作站 刘兴华 邮编:050061)

猪传染性胃肠炎的预防与治疗 第4篇

1 流行病学

病猪和带毒猪是主要传染源。本病对各种年龄的猪均有易感性, 10日龄以内的仔猪最为敏感, 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 有时高达100%。随着年龄的增长, 症状减轻, 多数能自然康复。该病主要以暴发性和地方流行性两种形式发生。在新疫区呈流行性发生, 传播迅速, 在1周内可传遍整个猪群。在老疫区则呈现地方流行性或间歇性。该病的发生具有明显的季节性, 以冬春寒冷季节较为严重。本病主要传播途径是通过空气经呼吸道传染, 也可通过吃污染的饲料, 经消化道感染。特别是密闭猪舍、湿度大、规模大的猪场, 更易传播。除此之外通过粪便、乳汁、鼻液、呕吐物等也可传播。

2 临床症状

该病潜伏期短的12~18小时, 一般为1~8天, 多数病例2~4天, 不同年龄的猪临床症状有一定的差异。

哺乳仔猪感染后12~24小时内发生呕吐, 接着发生急剧水样腹泻, 粪便初为白色, 随后变黄或绿色, 后期略带灰褐色并含有未消化的凝乳块或混有血样并带有恶臭味。一般体温不高, 部分病猪初期体温出现轻热, 发生腹泻后体温下降。病猪精神萎靡, 被毛粗乱无光泽, 颤栗, 吃奶减少或停止吃奶, 严重口渴, 迅速脱水, 很快消瘦, 一般经5~7天死亡, 有急性病例2天即可死亡。5日龄以内的仔猪致死率可达100%, 随着日龄的增长而致死率逐渐降低, 病愈仔猪生长发育较缓慢, 往往成为僵猪。

保育猪、育肥猪发病率也较高, 突然发生水样腹泻, 粪便呈灰色或灰褐色, 发生一日至数日后减食、无力, 体重迅速减轻, 有时出现呕吐, 病程约l周, 但很少发生死亡。但保育期死亡率可达20~30%。

哺乳母猪常与仔猪一起发病, 表现厌食, 有的呕吐, 体温升高, 严重腹泻, 泌乳减少或停止。一般3~7天恢复, 极少发生死亡。

怀孕母猪和成年公猪感染后常不表现症状, 少数表现轻度水样腹泻、食欲不振。一般3~10日痊愈。

3 病理变化

肉眼可见尸体脱水明显, 主要病变在胃和小肠。哺乳仔猪的胃常胀满, 滞留有未消化的凝乳块。3日龄小猪中, 约50%在胃横膈膜憩室部粘膜下有出血斑, 胃底部粘膜充血或不同程度的出血, 小肠内充满白色或黄绿色液体, 含有泡沫和未消化的小乳块, 肠壁变薄而无弹性, 肠管扩张呈半透明状。肠系膜出血, 主要是肠绒毛萎缩引起的。肠上皮细胞脱落最早发生于腹泻后2h, 另外可见肠系膜充血, 肠系膜淋巴结轻度或严重充血肿大, 肠上皮细胞变性后呈扁平或方形的未成熟细胞。将空肠纵向剪开, 用生理盐水将肠内容物冲掉, 在玻璃平皿内铺平, 加入少量生理盐水, 在低倍显微镜下观察, 可见到空肠绒毛显著缩短。组织学检查, 粘膜上皮细胞变性、脱落。

4 诊断

本病根据流行病学和临床症状可以作出初步诊断。本病常发生于冬春季节, 传播迅速。病猪先呕吐, 继而发生水样腹泻。各种日龄猪都可感染, 10日龄以内仔猪有高度致死率, 而大猪致死率极低, 并且恢复较快。必要时可剖检, 如果小肠肠壁变薄、半透明, 肠管扩大, 充满白色或黄绿色的液体。空肠绒毛呈弥漫性无边际性的萎缩, 可诊断为本病。

血清学方法。常用的血清学方法是免疫荧光抗体试验。本病应与仔猪大肠杆菌病、流行性腹泻、猪痢疾、仔猪红痢和猪痢疾等相区别。

5 综合防治措施

加强饲养管理, 搞好猪舍的环境卫生, 定期进行消毒, 注意防寒保暖。但也要适当通风, 防止舍内潮湿度过大, 保持舍内新鲜空气, 不要使舍内温差过大。

为了防止本病的传入, 不从有病的地区引进猪只, 尤其是本病易发季节。如果在易发季节引进猪, 要进行隔离观察, 确保健康后再混群饲养。

做好预防接种工作, 对于规模化的养猪场, 每年10月份给母猪、公猪接种传染性胃肠炎冻干苗1~2头份 (不同厂家生产的, 接种的剂量不一样) 。11月份给仔猪、育肥猪、后备猪进行接种, 免疫期为6个月。

猪场一旦发生本病, 对全群猪补液 (氯化钠3.5克、碳酸氢钠2.5克、氯化钾1.5克、葡萄糖20克, 加入1000毫升水) , 供猪只自饮或灌服。大猪抵抗力强3~5天即可恢复健康。但哺乳母猪停食时要进行输液 (0.9%氯化钠、5%葡萄糖、青霉素、维生素B、维生素C) 治疗, 使其病愈。哺乳仔猪口服补液盐。由于本病无特效药物, 一般用环丙沙星、恩诺沙星、庆大霉素、磺胺间甲氧嘧啶钠对其治疗。

冬春季节猪传染性胃肠炎的防治体会 第5篇

关键词:冬春季节;猪传染性胃肠炎;防治;体会

中图分类号:S858.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73X(2016)12-0016-02

冬春季节猪传染性胃肠炎是由冠状病毒属的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性肠道疾病。该病可在母猪、公猪、育肥猪、仔猪中暴发。临床上以病猪呕吐、严重腹泻、少食或不食、脱水和酸碱平衡失调,特别是10日龄内仔猪高发病率和死亡率为特征,给养殖业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

1 流行特点

1.1 流行季节

该病的发生有明显的季节性,从每年的11月份到次年的4月份发病最多,夏季很少发病。寒冷、潮湿、卫生不良等都能导致该病的发生。该病的流行形式多为暴发或散发流行,新疫区通常呈流行性发生。

1.2 感染率

各种日龄的猪都可感染发病,感染率可达90%~100%,公猪、母猪、育肥猪和断奶仔猪感染发病后症状轻微,死亡率较低,并可于5~7 d自然康复。但10日龄内哺乳仔猪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随日龄的增长死亡率逐步下降。感染过该病的生猪可获得一定时间的自动免疫抗体。

1.3 传染源及传播途径

病猪和隐性带毒猪是该病的主要传染源。通过粪便、乳汁、鼻分泌物、呕吐物以及呼出的气体排出病毒,污染饲料、饮水、空气、土壤、用具等都可能引起病毒的传播。

消化道是主要传染途径,也可通过空气经呼吸道传播。

2 临床症状

2.1 仔猪

仔猪的典型症状是发生短暂呕吐,随后迅速发生剧烈的水样腹泻,粪便呈黄色、淡绿色或灰白色,内含未消化的凝乳块,粪便恶臭。病猪体重快速下降,严重脱水、精神沉郁、被毛粗乱,少吃或不吃、脱水消瘦,一般于2~7 d内死亡,10日龄以内的仔猪死亡率高达50%~100%,随日龄的增加死亡率降低。而超過3周龄的哺乳仔猪多数可以存活,但生长发育不良。

2.2 架子猪、育肥猪和成年公、母猪

架子猪、育肥猪和成年公、母猪发病后症状较轻微,表现为食欲减退、不吃,有时可见呕吐,拉黄绿色或褐色水样稀便,并混有气泡。一般于3~7 d康复,死亡率不高。但有应激因素参与或继发感染时死亡率可能增加。

2.3 哺乳母猪

哺乳母猪症状可表现为体温升高、无乳、呕吐、食欲不振、腹泻,这可能是因其与感染仔猪接触过于频繁所致。妊娠母猪很少发生流产。

病猪体温多数正常。初生仔猪感染本病死亡率达90%,10~20日龄仔猪死亡率10%~30%。20 kg以上生猪死亡率不高,很少因该病死亡,但如继发感染大肠杆菌时,能使病情加重和死亡率增加。

3 病理剖检

外观来看,病死猪尸体消瘦、脱水。眼观病变主要集中在胃肠部,胃内容物呈鲜黄色并混有大量乳白色凝乳块;胃黏膜潮红充血,有时有小点状或斑状出血,并有黏液覆盖,有的日龄较大的猪胃黏膜有溃疡灶,且靠近幽门区有较大坏死区。整个小肠气性膨胀,肠管扩张,内容物稀薄,呈黄色,泡沫状,小肠黏膜充血肠壁变薄缺乏弹性,肠内容物稀薄。脾脏和淋巴结肿大,肾包膜下偶尔有出血变化。

4 诊断

根据发病的季节,多发生在寒冷的冬季或早春。猪群发病突然,通常在数日内感染大多数猪只,不分猪只大小和性别都可发病。主要症状是剧烈的呕吐和腹泻脱水,10日龄内仔猪发病后死亡率最高,且随着日龄的增长死亡率逐渐下降。

结合病理剖检,必要时可进行实验室检查。病料采集主要是粪便或小肠。两端结扎的病变小肠是最好的样品,但要新鲜或冷藏。血清学检测可采集病猪血液分离血清。

5 防治措施

该病目前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应采取综合防制措施。

5.1 饲养管理

保持猪舍及用具的清洁卫生,定期消毒,注意仔猪的防寒保暖,供给全价饲料,增加机体的抵抗力。应注意防止猫、犬和狐狸等动物出入猪场,并做好猪舍的防鸟措施。

5.2 接种疫苗

定期接种猪传染性胃肠炎疫苗进行预防。

5.3 干扰疗法

以鸡新城疫Ⅰ系疫苗为干扰源注射,可明显减轻症状。剂量:一瓶鸡新城疫疫苗(按500羽份计)可注射15日龄的乳猪10头。可注射15日龄以上至10 kg仔猪6~8头。可注射15 kg以上猪4~5头。

5.4 治疗

猪传染性胃肠炎的鉴别诊断与治疗 第6篇

1 病原

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属于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属,病毒有囊膜,呈多形性,具有圆形、椭圆形和多边形等,可在肾细胞和猫传代细胞上生长繁殖。该病毒存在于猪的各个组织器官、体液和排泄物中,但以病猪的十二指肠、空肠和肠系膜淋巴结含毒量最高。

2 流行特点

本病的传染源主要是病猪和康复后的带毒猪。其排泄物及受污染的饲料、饮水、土壤、用具等均可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传染给健康猪。各种年龄的猪均可感染,但以10日龄以内的仔猪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其他猪的症状轻微并能自然康复。

本病有3种流行方式:流行性、地方流行性和周期性。其中以流行性传染性胃肠炎发病较为普遍,症状最严重,造成损害最大。

3 临床症状

本病的潜伏期短,传播迅速。眼观病死猪消瘦脱水,皮肤暗紫、僵硬。

3.1 仔猪的症状

仔猪发病后,病初体温可达40℃左右,继而剧烈腹泻,呕吐、灰黄色水样腹泻,粪便常混杂有未消化的乳凝块、恶臭,病猪迅速脱水、消瘦、饮水量增加,这中间以哺乳仔猪发病最为典型,且消瘦、死亡迅速。

3.2 母猪的症状

泌乳母猪常与仔猪一起发病,母猪食欲不振进而腹泻,粪便呈黄色或黑灰色水样,部分呕吐;一些母猪体温升高,高度衰弱;泌乳母猪患病后乳房萎缩、泌乳减少或完全无乳;病死猪消瘦,有时个别怀孕母猪会出现流产现象。

4 诊断

4.1 一般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诊断、剖检变化可初步诊断为猪传染性胃肠炎。

4.2 实验室诊断

可采取病猪肠内容物接种于猪肾细胞上培养,再人工感染易感仔猪,看其是否发病;或以标准阳性血清在细胞上做中和试验进行鉴定。亦可用早期病猪空、回肠做涂片或冰冻切片,用直接或间接荧光抗体染色,镜检上皮细胞和肠绒毛细胞浆内有无荧光。

4.3 临床鉴别诊断

本病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等综合诊断,临床上与猪轮状病毒病、猪流行性腹泻、猪副伤寒、猪痢疾、增生性肠炎、寄生虫性腹泻、霉菌性腹泻、猪大肠肝菌病有相似之处,应加以鉴别。还可通过血清学、组织学显微镜观察等加以区分。

(1)猪轮状病毒感染以晚秋、冬春较寒冷的季节多发,一般发生在8周龄以下特别是10~28日龄的仔猪,发病率可达90~100%,如无继发感染,症状轻轻,多见黄白色和暗灰色水样稀粪,病死率一般不超过10%。

(2)流行性腹泻寒冷季节多发,传播速度稍缓和,各阶段猪在短时间内同时发生腹泻,母猪和育肥猪在数日内可康复。临诊症状与猪传染性胃肠炎(TGE)比较相似,很难鉴别,可通过电子显微镜、免疫荧光抗体法等方法进行诊断。

(3)猪副伤寒1~4月龄猪多发,尤其是断奶后不久的仔猪最易感,成年猪及哺乳仔猪很少发病,无明显季节性,呈散发性和地方流行性。急性型先便秘后下痢,排恶臭血便,呼吸困难,耳根、胸、腹及四肢皮肤发绀,后期变为蓝紫色或形成出血斑;慢性型较常见,患猪反复下痢,粪便呈粥样或水样,灰白色、淡黄色或暗绿色。

(4)猪痢疾5~12周龄保育猪和生长猪多发,传播缓慢,流行期长,季节性不明显,易复发,如及时治疗病死率较低。仔猪和成年猪较少发病。病猪排水样或黏液样稀便,粪便呈棕色、红色或黑色,充满血液和黏液,带有黏膜碎片。病变主要在大肠,大肠黏膜发生卡他性出血性炎症,进而发展为纤维素性坏死性肠炎。能分离或镜检出猪痢疾密螺旋体,如及时治疗效果较好。

(5)寄生虫性腹泻引起猪腹泻的寄生虫主要包括球虫、猪蛔虫、结节虫、类圆线虫和鞭虫,以球虫引起的腹泻症状与猪传染性胃肠炎症状较为接近。球虫多引起7~14日龄猪腹泻,尤其是7~10日龄的猪更严重。感染猪开始拉黄褐色至灰色的糊状粪便,1~2d后变成水样腹泻,后期有腐败乳酸恶臭,进行性消瘦,发病率高、死亡率低。

(6)霉菌毒素引起的腹泻主要是采食霉变饲料造成的。霉变饲料中含有黄曲霉毒素、赭曲霉毒素和橘青霉素,其中黄曲霉毒素可导致猪发生出血性腹泻。

5 治疗

目前对猪传染性胃肠炎的治疗没有特效药物,但可以采用以下方法对防止并发感染有很好的疗效。如取黄芪多糖可溶性粉100g,加100kg水,让病猪自由饮用3~5d;用中升壹号和强效双奇磺或氟乐肽按0.1%的比例拌料,让病猪自由采食3d,用亚卫庆大霉素、抗病毒1号肌肉注射,每天1~2次。

5.1 免疫血清治疗

猪场可尝试制作自家抗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血清:可选4月龄的健康生长猪,注射猪传染性胃肠炎灭活疫苗2头份,1个月后再注射5头份,再过1个月左右屠宰并分离血清,在血清中加入适量青霉素,存放于-10℃的冰箱备用,用时自然融化,恢复至常温后每头仔猪注射2~5ml,有一定效果。

使用抗菌药物防止继发感染,减轻症状,抗菌药物虽不能直接治疗本病,但能有效地防治细菌性疾病的发病或继发感染,以防加重本病的病性,引起死亡。

5.2 干扰素治疗

发病猪可使用猪用干扰素,配合转移因子治疗有一定效果。有专家认为鸡新城疫Ⅰ系苗可诱导猪机体产生干扰素,在发病期间也可试用鸡新城疫Ⅰ系苗紧急防治,按50~100倍稀释,后海穴注射1~2次,每次1ml。

5.3 中药治疗

藿香正气散:藿香40g、大腹皮35g、白芷30g、紫苏45g、茯苓40g、半夏25g、白术30g、陈皮40g、厚朴40g、桔梗30g、干草20g。胃苓汤:猪苓、茯苓、泽泻各40g,白术30g、桂枝35g、苍术45g、厚朴35g、陈皮35g、干草20g、生姜20g、大枣35g。

5.4 抗生素辅助治疗

可在保育猪及生长猪的饮水中添加抗生素和抗病毒药物,在每吨饮水中加“安泰”1500g、葡萄糖粉5000g,供猪连续饮用5~7d,防止猪感染其他细菌性疾病导致继发感染或混合感染而造成死亡率上升。同时每头患猪肌肉注射5~10ml痢菌净,连用2~3d。也可在饮水中添加适量收敛作用较好的药物(如高锰酸钾等)。对重症病猪可另外注射硫酸阿托品1~2ml,控制腹泻,用药剂量要足,维持时间宜长。

5.5 调节体液平衡

在饮水中使用口服补液盐:氯化钾1.5g、碳酸氢钠2.5g、氯化钠3.5g、葡萄糖20g,加饮用水1000ml,纠正体内电解质紊乱,防止仔猪因脱水酸中毒而死亡,降低死亡率。可在1000ml口服补液盐中加入亚硒酸钠50g,彻底摇匀,每头猪喂服5~10ml,每日3~5次,连用5~7d,以减少死亡。

6 小结

猪传染性胃肠炎是由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该病对养猪业的危害比较大,目前对猪传染性胃肠炎的治疗没有特效药物。但可以采用以下方法对防止并发感染有很好的疗效。如取黄芪多糖可溶性粉100g加100kg水,让病猪自由饮用3~5d;用中升壹号和强效双奇磺或氟乐肽按0.1%的比例拌料,让病猪自由采食3d,用亚卫庆大霉素、抗病毒1号肌肉注射,每天1~2次。要对症治疗,以防止脱水及酸中毒和继发感染为治疗原则,可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摘要:猪传染性胃肠炎是由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其临床特征主要有呕吐、严重腹泻和脱水,剖检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小肠黏膜肿胀,有点状出血或出血斑,内容物稀薄,呈黄色泡沫状,肠壁松弛、变薄,有透明感,肠系膜充血,肠系膜淋巴结肿胀,肠黏膜脱落,胃内容物呈鲜黄色。开展对症治疗,可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猪传染性胃肠炎的治疗 第7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药物

干扰肽 (大连三仪公司) , 鸡新城疫疫苗 (青岛易邦公司生产, 批号20131004) , 泰拉霉素 (由美国辉瑞公司生产的一种新型半合成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

1.1.2 药物价格

1.1.2. 1 干扰肽

1.5元/ml, 试验1组一头仔猪全程治疗药费为30元。

1.1.2. 2 新城疫疫苗

0.38元/ml, 试验2组一头仔猪全程治疗药费为7.6元。

1.1.2. 3 泰拉霉素

22元/ml, 试验3组一头仔猪全程治疗药费为13元。

1.1.3 试验分组

依据母猪相近的胎次, 相同的生产时间、发病时间, 在相同的饲养管理条件下, 把出生3天后性别比例相当的发病仔猪共216头, 随机分成4组, 每组54头, 即3个试验组和1个对照组, 分别为试验1组 (用干扰肽治疗) , 试验2组 (用鸡新城疫疫苗治疗) , 试验3组 (用泰拉霉素治疗) , 试验组4 (对照组, 注射生理盐水) 。

1.2 试验方法

在饲养管理条件相同的情况下, 试验1组连续4d每天从仔猪耳后根分两点肌注2.5ml干扰肽, 试验2组连续4d每天从仔猪耳后根分两点肌注2.5ml鸡新城疫疫苗, 试验3组连续4d每天肌注0.4ml泰拉霉素, 试验4组每天肌注5ml生理盐水。观察记录在一个病程8~10d内各组试验仔猪的死亡率, 假定康复历时天数。从而对比出3种药物对传染性胃肠炎的治疗效果, 选出最适合的药物。

3 天患病的仔猪机体非常脆弱, 且容易离群, 整个试验过程增加了巡栏次数, 以防止仔猪意外。

3 地点及时间

3.1 地点

南平市延平区市禾翔丰畜牧发展有限公司。

3.2 时间

2014年3月20日至2014年3月30日, 共10d。

4 疗效判定

用药4d为一疗程, 记录结果。每天早、中、晚观察并记录母猪、仔猪的健康状况。记录项目:仔猪存活数、仔猪死亡数、发生肠胃炎的持续时间、预防和治疗费用等。

4.1 治愈

用药4d内腹泻停止, 粪便成形变干, 不排黄色水样稀粪, 呈褐色, 排便次数每天3~5次, 肛门干净, 体温正常, 食欲恢复正常, 5d内未复发者视为假定康复。

4.2 有效

病猪在用药4d后腹泻停止。

4.3 无效

病猪连续用药4d, 患病仔猪临床症状未见变化, 或者死亡。

5 结果

试验结果为:试验组中共有患病仔猪216头, 其中用干扰肽进行治疗的试验1组, 存活仔猪14头, 成活比例25.9%, 死亡40头, 到最后一头小猪痊愈为6d。用鸡新城疫苗进行治疗的试验2组, 存活仔猪15头, 成活比例27.7%, 死亡39头, 到最后一头小猪痊愈为6d。试验3组中使用泰拉霉素进行治疗, 存活仔猪9头, 死亡45头, 成活比例16.7%, 到最后一头小猪痊愈为8d。对照组, 存活5头, 成活比例9.0%, 死亡49头到最后一头小猪痊愈为8d。 (详细数据见附表) 。

从附表中可以看出干扰肽与鸡新城疫疫苗对仔猪传染性胃肠炎的治疗有一定的作用, 而且效果比泰拉霉素好。与对照组相比, 试验1组用干扰肽治疗的成活率增加16.9%。与对照组相比, 试验2组的成活率增加18.7%。与对照组相比, 试验3组的成活率增加7.7%。从转归天数上看, 试验1组与试验2组的转归时间比对照组缩短了2d, 而试验3组的转归天数与对照组一样。这说明了在治疗传染性胃肠炎时, 选择干扰素 (新城疫苗与干扰肽) 的效果比泰拉霉素好。但从试验3组与对照组对比来看泰拉霉素对防止仔猪在发生传染性胃肠炎时继发感染起到一定的作用。

6 小结

中西药结合治疗猪传染性胃肠炎 第8篇

1 流行特点

该病只感染猪, 不同年龄的猪都可发病, 哺乳仔猪、育成猪及肥育猪的发病率几乎为100%, 成年母猪为10%~80%, 但以2周内的哺乳仔猪最易感染, 且死亡率高。病势及死亡率与仔猪年龄呈负相关, 日龄越小, 病势越重, 死亡率越高。随着年龄的增长死亡率降低, 但耐过的仔猪多成为僵猪。病猪是主要的传染源, 病毒可随病猪的粪便、尿液及鼻汁排出体外。成年猪排毒时间较长, 可达l~8周。健康猪通过呼吸道、消化道而感染。该病的流行具有明显的季节性, 主要集中在秋末至第二年初春。

2 临床症状

2.1 哺乳仔猪

潜伏期短, 特别是2周龄内的仔猪潜伏期一般为1~2d, 半数左右有短暂的体温升高 (40.2~40.6℃) ;呈急性水样腹泻 (有的先呕吐) , 粪便呈淡黄、黄白色等, 内含未消化的凝乳块和泡沫, 腥臭, 但不见有血液;迅速出现脱水、消瘦等症状;严重口渴, 常爬到母猪食槽内急切饮水;随着病情恶化, 病猪极度衰弱, 行走不稳, 常被母猪压死;侥幸存活的猪生长发育会严重受阻, 成为僵猪。

2.2 成年猪

潜伏期多为2~7d。随着猪日龄的增长, 猪对该病的抵抗力不断增强。猪个体的表现也有很大差异:有的食后不久就发生呕吐, 多数开始即出现水样腹泻, 一般持续4~5d, 短者2~3d;粪便呈灰褐色, 混有泡沫状粘液和大量未消化的食物;食欲减退或废绝;体温正常或偏低;口渴、脱水、显著消瘦;腹泻一旦停止, 不再复发, 很少死亡;有的症状比较轻微, 仅减食而无腹泻现象或仅拉软粪而已;哺乳母猪患病后泌乳减少或完全无乳;孕猪很少流产。

3 病理特征

剖检哺乳子猪和育肥猪, 主要表现急性卡他性胃肠炎, 胃内充满未消化的凝乳块或混有黄色、淡绿色胆汁的饲料, 胃底粘膜充血、出血, 如红布;肠内充满气体或灰黄色饲料, 特别是空肠段肠壁薄而透明, 缺乏应有的弹性;肠系膜淋巴结充血肿胀;部分猪脾脏背面有斑点, 突出于表面, 肾脏、肺脏有不同程度的肿胀和间质增宽。小肠粘膜绒毛变短或萎缩。

4 诊断

4.1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进行初步诊断, 进一步确诊可通过病原检查、血清学实验等方法进行。同时应注意与大肠杆菌病、轮状病毒病、流行性腹泻等相区分。

5 预防和治疗

5.1 预防

不引进带病种猪, 做好消毒工作, 冬季做好保暖, 换季和气候突变时要特别注意防贼风, 做好保温工作。10~3月份做好疫苗注射工作。可采用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生产的传染性胃肠炎疫苗, 务必按照说明使用, 最好从母猪预防本病发生。管理上执行全进全出。

5.2 控制

如果发生了传染性胃肠炎, 首先要确认发病群。如果是生长猪群, 要严格进行隔离管理, 做好其他猪舍的消毒和保温措施, 尤其是产仔舍和母猪舍的管理一定要加强。

如果是空怀和妊娠母猪群, 采用投喂病料办法, 使母猪尽快感染, 并康复。控制本病进入产房。

如果在产房发生, 仔猪和母猪均有发生, 此为最严重疫情。采取措施为:2周后产仔母猪接触病料 (已感染猪的肠组织) , 以便于产生自然免疫;2周以内产仔母猪, 要提供好的环境条件和设施, 加强管理, 做好保温, 提供无贼风、干燥环境, 提供充足饮水和营养液。

5.3 加强卫生工作

用20%甲酚皂溶液, 或2%氢氧化钠温热溶液及10%~20%氢氧化钙溶液圈舍消毒。厩舍清洁卫生, 冬暖夏凉, 空气流通。饮水清洁卫生。外来人员不经严格消毒不得进入圈舍。

5.4 治疗

5.4.1 西药治疗

补充体液, 防止脱水。口服补液盐按比例兑水, 让猪自由饮服, 连用5d。

抗病毒。用大连三仪猪基因工程干扰素 (每瓶5mL计500万活性单位干扰素) , 肌肉注射, 每40kg猪体重用本品1mL, 1次/d, 一个疗程3次, 重症加量。广谱抗菌, 缓解症状。用燕塘强力抗菌星 (主要成份:庆大-小诺霉素、甲氧苄啶、林可霉素、安乃近) , 肌内注射, 0.1~0.2mL/kg.bw, 2次/d, 连用2~3d。

5.4.2 中药治疗 (任选一方)

中药组方1:白头翁120g、秦皮100g、半夏50g、黄连50g、黄柏100g、板兰根150g、枳壳70g、乌梅80g、诃子80g、甘草60g (10头仔猪1d用量) 。水煎2次, 合并滤液 (约1000m1) , 30日龄以内仔猪每头灌服20~30mL, 30日龄以上者灌服30~50mL, 2次/d, 连服2~3d。

中药组方2:黄连100g、黄柏100g、秦皮100g、厚朴100g、白头翁200g, 、山楂200g、莱菔子150g、地榆 (炒碳) 100g、白术100 g、诃子150g、甘草60g。水煎2次, 合并煎液 (约1000mL) , 每头猪灌服30~50 m L, 早晚各1次, 连服3~5d。

中西医结合治疗猪传染性胃肠炎 第9篇

1 发病情况

昭平县五将镇三界村冲口小组邹某养殖场, 饲养82头猪, 2009年10月8日买回了21头猪, 长势良好。2010年1月4日又买回了61头仔猪, 买回后放在原来的猪场饲养, 中间只隔一面墙。1月11日新买的仔猪突然发生腹泻并死亡4头, 随后原来饲养的猪也开始发病。当地村兽医对腹泻猪使用喹诺酮类、磺胺类等抗菌药物治疗, 同时饲料中混拌了一些抗菌消炎的药物, 不见好转, 接着猪群发病不断增多, 死亡也增多。7 d内小猪死亡32头, 死亡率为52.5%;成年猪死亡6头, 死亡率为28.6%。2010年1月18日带病死猪来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诊治。通过诊断与治疗, 病情很快得到控制。

2 临床症状与剖检病变

本病发生突然, 病猪精神沉郁, 食欲减少, 腹泻, 体温在40.5~41.0℃不等, 呕吐, 剧烈的水样腹泻, 无力, 下痢, 粪便呈灰色、绿色或茶褐色, 含有少量未消化的食物, 整个猪栏有股腥臭味。病猪脱水消瘦迅速, 多随即死亡。病死猪外观脱水明显, 皮肤缺乏弹性, 结膜发绀。剖检发现胃内容物少, 稀薄, 呈淡黄色, 胃底黏膜充血、出血, 肠内充满水样粪便, 有气体, 呈泡沫状, 肠壁变薄呈半透明状, 肠系膜充血, 淋巴结肿胀。

3 诊断

3.1 实验室检验

取病死猪的心血、肝、脾组织涂片做革兰氏染色镜检, 未发现细菌;取病料以营养琼脂作细菌培养, 未见细菌生长;取病死猪的空肠纵向剪开, 用生理盐水将内容物冲掉, 在玻璃平皿内铺平, 加入少量生理盐水, 在低倍显微镜下观察, 可见空肠绒毛显著萎缩。动物试验:将2头病死猪的空肠组织磨碎, 稀释, 澄清取上清液加青霉素、链霉素2 000U/m L, 处理2~3 h, 用其喂未吃奶的初生仔猪, 每份病料喂2头初生仔猪, 连喂3 d后, 4头试验仔猪全部发病, 对照组正常。剖检病猪, 取病猪空肠镜检, 可见空肠绒毛显著萎缩。

3.2 类症鉴别

一是流行性腹泻。发生于寒冷季节, 大小猪几乎同时发生腹泻, 大猪在数日内可康复, 乳猪有部分死亡。二是猪轮状病毒病。以寒冷季节多发, 常与仔猪白痢混合感染, 多发生于8周龄以下仔猪, 大猪为隐性感染。症状与病理变化较轻微, 病死率低。三是仔猪黄痢。1周龄内仔猪和产仔季节多发, 发病率和病死率均高。少有呕吐, 排黄色稀粪, 病程为最急性或急性。小肠呈急性卡他性炎症, 十二指肠最严重, 空肠、回肠次之, 结肠较轻。能分离出致病性大肠杆菌, 一般来不及治疗。四是仔猪白痢。10~30日龄仔猪常发。呈地方性流行, 季节性不明显, 发病率中等, 病死率不高。无呕吐, 排白色糊状稀粪, 病程为急性或亚急性。小肠呈卡他性炎症。空肠绒毛无萎缩或有局部性萎缩病变, 能分离出致病性大肠杆菌。抗菌类药物对该病有较好的疗效。五是仔猪红痢。3日龄内仔猪常发, 1周龄以上很少发病。偶有呕吐, 排红色黏粪。病程为最急性或急性。小肠出血、坏死, 肠内容物呈红色, 坏死肠段浆膜下有小气泡等病变, 能分离出魏氏梭菌, 一般来不及治疗。六是猪副伤寒。2~4日龄猪多发, 无明显季节性, 呈地方性流行或散发。急性型, 初便秘, 后下痢, 排恶臭血便, 耳、腹及四肢皮肤呈深红色, 后期呈青紫色。慢性者反复下痢, 粪便呈灰白、淡黄或暗绿色。皮肤有痂样湿疹。盲肠、结肠有凹陷不规则的溃疡和伪膜, 肝、淋巴结、肺中有坏死灶等病变。能分离出沙门氏菌。综合治疗有一定疗效。七是猪痢疾。2~3月龄猪多发, 季节性不明显, 缓慢传播, 流行期长, 易复发, 发病率高, 病死率较低。病初体温略高, 排出混有大量黏液及血液的粪便, 常呈胶冻状。大肠有卡他性出血性肠炎、纤维素渗出及黏膜表层坏死等病变。能分离或镜检出猪痢疾密螺旋体。早期治疗有效。

4 防治措施

4.1 方法一

加强饲养管理, 做好防寒保暖工作, 保持猪舍干燥, 清洁卫生。每天清洗猪栏后用绿威净消毒液按比例进行猪场内外环境、用具消毒1次, 及时消灭从畜体排出的病菌, 避免从粪、尿、空气重复感染, 连用7 d。中草药配方为:郁金45g, 黄芩30 g, 黄连20 g, 栀子30 g, 黄柏30 g, 车前子30 g, 诃子30 g, 白芍30 g, 乌梅25 g, 茯苓30 g。以上中药是10头平均体重30 kg左右猪的份量 (仔猪减量) , 开水冲调或水煎, 候温以饮水或混入饲料给药, 连用3 d, 直至痊愈。对发病猪进行对症治疗, 西药用神E·绝痢停注射液, 配以安乃近注射液, 连用3 d, 每天1针。病情好转。通过自由饮水补充体液, 防止脱水。在饮水中加黄芪多糖可溶性粉100 g加100kg水, 让猪自由饮服3~5 d, 直到痊愈。此方的作用在于郁金散瘀, 行气解郁为主药, 黄芩、黄连、栀子、黄柏清三焦郁火兼化湿热, 诃子白芍敛阴涩肠而止泻, 诸药合用具有清热解毒, 涩肠止泻的功效。配以黄芪多糖可溶性粉可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抵抗力及干扰病毒增殖;神E·绝痢停注射液抗菌消炎控制并发症。使用此方法治疗8户养殖户共109头染病猪, 除了首先发病的23头猪延误病情而死亡8头外, 其余的86头猪仅死亡3头。

4.2 方法二

加强饲养管理, 做好防寒保暖工作, 保持猪舍干燥, 清洁卫生。每天清洗猪栏后用绿威净消毒液按比例进行猪场内外环境、用具消毒1次, 及时消灭从畜体排出的病菌, 避免从粪、尿、空气重复感染, 连用7 d。中草药配方为:白头翁90 g, 黄连20 g, 黄柏30 g, 黄芩30 g, 枳壳25 g, 厚朴30 g, 茯苓30 g, 泽泻25 g。以上中药是10头平均体重30 kg左右猪的份量 (仔猪减量) , 开水冲调或水煎, 候温以饮水或混入饲料给药, 连用3 d, 直至痊愈。西药用恩诺沙星注射液, 配以安乃近注射液, 连用3 d, 每天1针, 病情好转。拌水, 补充体液, 防止脱水。在饮水中加黄芪多糖可溶性粉100 g加100kg水让猪自由饮服3~5 d, 直到痊愈。此方中的白头翁清热解毒, 专治热痢, 为主药;黄连清化热而固大肠, 黄柏清化焦湿热, 其他诸药有很强的清热燥湿功用。使用此方法治疗8户养殖户共116头猪, 死亡5头, 死亡率为4.3%。经采取以上综合性防治措施, 使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情很快得到控制。

5 体会

猪传染性胃肠炎是一种病毒引起的疾病, 使用西药治标不治本, 反复发病, 使用的药物越多, 肝脏的解毒和分解药物的功能越低, 部分药物变成毒素, 损害肝脏加快病变。注射给药, 易引起应激而加重病情, 肌注部位肌注次数过多, 引起肌注部位的组织坏死, 注入的药物无法吸收, 达不到治疗的目的。现在很多养殖户都买配合饲料养猪, 配合饲料配有多种抗菌药物, 在这种情况下, 单纯的以注射西药的方式治疗, 机体容易产生耐药性, 影响治疗效果。村兽医使用全西药治疗法, 痢菌净, 连用3 d治疗45头仔猪, 死亡31头, 死亡率达68.9%;用氟哌酸, 连用3 d, 治疗45头仔猪, 死亡26头, 死亡率达57.8%;用猪病灵, 连用3 d, 治疗45头仔猪, 死亡40头, 死亡率达88.9%;用止痢专家, 连用3 d, 治疗45头仔猪, 死亡38头, 死亡率达84.4%。使用各种西药治疗, 效果明显不佳。

以中药为主配以西药治疗猪传染性胃肠炎, 中药清热解毒, 凉血利尿, 涩肠止泻, 抗病毒, 配以黄芪多糖可溶性粉和广谱抗菌药、安乃近, 以提高机体抵抗力及抗菌消炎控制并发症和解热镇痛[3,4]。以饮水的方式给药减少病猪应激从而减轻病情。

摘要:介绍了猪传染性胃肠炎的发病情况、临床症状与剖检变化、诊断方法, 提出了2种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措施。

关键词:猪传染性胃肠炎,中药,西药,结合治疗

参考文献

[1]杨锡林.临床兽医学[M].北京:农业出版社, 1987.

[2]佘锐萍.兽医病理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9.

[3]黄定一.中兽医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6.

猪传染性胃肠炎的治疗 第10篇

一、流行病学

猪流行性腹泻与猪传染性胃肠炎分别是由冠状病毒科的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和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引起,病猪和带毒猪是主要传染源,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等途径感染。虽然各年龄段的猪对该类病毒均易感,但死亡率与年龄的关系甚为密切,日龄越小,发病率越高,死亡率越高,哺乳仔猪发病,常会造成大批死亡。

猪流行性腹泻与猪传染性胃肠炎,都有在寒冷季节多发的特点,尤其在12月至翌年4月是高发期,常呈地方性流行,在猪群中如有1头发病,数日内可迅速蔓延全群。近年来,由于冠状病毒在猪群中普遍存在,同时受蓝耳病、圆环病毒病等病毒性免疫抑制性疾病和霉菌毒素、饲养管理等非疾病性的免疫抑制因素影响,使猪群的抵抗力普遍下降,加之气候反常,饲料原料不合格,使该病呈现高发态势。去年以来该病在国内不少地方的大面积流行,反复发病持续时间延长,再次证明了它的复杂性和严重性。

二、临床症状

初发病的猪群,潜伏期很短,通常为1~3天,感染后很快蔓延整个猪群,以水样腹泻、呕吐、脱水和新生仔猪的高度死亡为特征。哺乳仔猪病初体温升高或正常,精神沉郁,继而呕吐,发生频繁水样腹泻,粪便呈黄色、绿色或白色,常含有未消化的凝乳块,有恶臭味;随后病猪极度口渴,常到处找水喝,并迅速出现脱水、消瘦等症状,且日龄越小,症状越重,病程越短,死亡率越高。如不采取有效措施,一般10日龄仔猪多在2~7天内死亡,死亡率最高可达100%;病愈仔猪往往生长受阻,体质较弱。

幼龄猪、育肥猪的症状一般较轻,病初精神沉郁,食欲不振或废绝,个别猪有呕吐现象,并出现水样腹泻,一般持续4~7天,耐过猪会逐渐恢复正常。哺乳母猪常与仔猪一起发病,患病后乳房收缩,泌乳减少或完全停止,部分母猪体温升高,高度衰弱,有时个别怀孕母猪会出现流产,母猪很少死亡。

三、病理变化

混合感染病例,病猪脱水明显,眼球下陷,极度消瘦,皮肤干燥且失去弹性。解剖可见胃内充满凝乳块,胃底黏膜充血出血;小肠充血膨大,肠内充满白色至黄绿色液体,肠壁变薄,肠管扩张呈半透明状,肠系膜充血,大肠黏膜萎缩、脱落,小肠黏膜绒毛变短和萎缩;淋巴结肿胀。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进行综合判定可以做出诊断;确诊需要进行病毒分离、血清学、免疫荧光等实验室检查。同时,应注意与仔猪红痢、黄痢、白痢相鉴别。

四、防制措施

近年来,由于冠状病毒在猪群中普遍存在,且病毒已有变异可能,加之饲养管理不到位,饲料原料不合格,免疫抑制因素增多,导致该病流行十分严重,混合感染的比例也愈来愈高,给治疗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因此,必须采取综合性防制措施。

1. 强化免疫,提高生猪整体健康水平。目前常用的疫苗为猪传染性胃肠炎、猪流行性腹泻二联灭活疫苗,每年冬季应全群接种该疫苗。一般断奶仔猪、架子猪和育肥猪每头注射1头份,生产母猪每头注射2头份,未断奶仔猪每头注射2头份。经产母猪一般在产前1个月接种,断奶仔猪在断奶后10~15天接种。接种部位以后海穴注射效果为好。同时,还要按照免疫程序做好猪瘟、口蹄疫、蓝耳病等重大动物疫病的强制免疫;并结合本场实际,定期实施猪链球菌病、圆环病毒病、附红细胞体病、伪狂犬病、大肠杆菌病、仔猪副伤寒、轮状病毒病等常见猪病的计划免疫,以提高生猪的整体健康水平。

2. 严格饲养管理,改善养殖条件,给猪群创造较为舒适的生活环境。规模养猪场应坚持封闭饲养,实行“全进全出”制度,防止疫病交叉传染。根据季节和气候变化,适时做好防寒保暖、防暑降温工作。此外,要加强通风换气,保证猪舍清洁干燥,保持合理的饲养密度,供给营养均衡的饲料和充足清洁的饮水,以增强猪体抗病力。尤其在寒冷季节,加强猪舍保暖和通风,给猪群创造较为舒适的生活环境,可明显降低仔猪死亡率。

3. 注意消毒灭源,严防外疫传入。搞好日常消毒,经常保持圈舍清洁卫生,尤其对产房要严格消毒。仔猪断奶后,产房母猪应全部移出,然后对产房进行彻底清洗和消毒。注意不从疫区或发病猪场引进猪只,以免传入本病。当猪群发病时,应立即隔离病猪,实施紧急免疫接种,并对猪舍、环境、用具等进行全面消毒,切断传染源。尚未发病的猪只应适当减少喂料,增加饮水量。

4. 保证饲料质量,严禁饲喂霉变饲料。研究表明,近年来饲料原料不合格或玉米霉变严重,已成为该病发生的一大诱因。另外,普遍性的腹泻还可能与饲料原料的替代有关。随着玉米价格的不断上涨,替代物DDGS(玉米干酒糟)使用逐步广泛,而猪群的消化道尚未适应新的原料,所以应激性腹泻不断增多。因此,选择合格饲料和原料,在饲料中添加防霉剂,严禁饲喂霉变饲料,循序渐进合理地使用替代原料,对预防该病意义重大。

5. 针对性进行保健预防,增强猪群的抗病力。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冠状病毒感染的主要抵抗力来自于母乳,所以母源抗体低下或没有吃到初乳丧失天然免疫力的哺乳仔猪对PED更易感,且病死率最高;近年来不断遭受PED暴发之苦的猪场,母猪的生产水平多较差,且经常发生乳房炎、子宫炎等产科疾病,因此及时淘汰泌乳能力差的母猪,坚持对猪群进行保健预防,确保母猪生殖健康,保证母乳的正常供应,尽早使仔猪吃足初乳,在预防冠状病毒腹泻中至关重要。根据笔者临床诊疗实践,推荐应用以下药物保健方案:①怀孕母猪在饲料中添加瘟毒清(主要成分:人参、黄连、黄芩、黄芪、灵芝、板蓝根等),用量为每1000克瘟毒清拌料250千克,每月连续用药5天,可增强体质,预防病毒性疾病,控制死胎、弱仔,提高产仔成活率,促进母仔健康。②母猪产后在饲料中添加康宫散(主要成分:当归、党参、黄芪、益母草、淫羊藿等),用量为每头猪100克,开水浸泡后拌料,每天1次,连用5天,可有效预防母猪产后感染,促进子宫复原,增加泌乳,保证乳汁质量。③新生仔猪于3日龄、7日龄、21日龄分别肌注奥克星(主要成分:长效土霉素等)0.25、0.5、1毫升,三针保健全面预防。④仔猪断奶前3天,每头肌注猪用转移因子0.2毫升或倍康肽(白细胞介素-4)0.2毫升,同时饮水中添加电解多维,可增强仔猪的免疫功能,防止断奶应激。

6. 对症采用抗生素、强心补液疗法。①对大群猪可给予口服补液盐让其自由饮用。口服补液盐配方为:氯化钠45克、氯化钾15克、碳酸氢钠25克、葡萄糖200克,充分溶解于10升蒸馏水或冷开水中即可;也可内服葡萄糖甘氨酸电解质溶液,以最大限度地缓减饥饿、脱水和体重减轻。②全群用药可在饲料中加入抗生素和少量收敛剂,如在饲料中添加“康奇+氟欣”。康奇(主要成分:黄芪多糖提取物、紫锥菊提取物、板蓝根等)用量为每100千克饲料添加100克,每天1次,连用5~7天;或根据体重每头猪每次口服10~30克,每天1次,连用5~7天;氟欣(主要成分:氟苯尼考、泰妙菌素、TMP等)用量为每200千克饲料添加100克,每天1次,连用5~7天;或每100克本品对水400千克,每天集中饮用,连用5~7天。③对重症混合感染猪在口服补液盐的基础上,分别肌注“新仔痢金方+全康注射液”,同时口服止痢散可取得良好效果。新仔痢金方(主要成分:黄连、乳酸环丙沙星等)和全康(主要成分:金银花、黄芪、连翘等)用量均为每千克体重0.2毫升,每天1次,分别注射,连用3~5天;止痢散(主要成分:滑石、雄黄、藿香等)用量为每头猪每次口服2~4克,每天1次,连用3~5天。

为提高猪机体抗病力,降低死亡率,无论大群或个体,均可饮服或肌注黄芪多糖;另外,采用自家血清疗法,对防治本病也有一定的效果。

(作者联系地址:山西省阳城县畜牧局 邮编:048100)

猪传染性胃肠炎的治疗 第11篇

1病原

猪传染性胃肠炎是由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引起的以猪呕吐、腹泻、脱水为特征的传染病, TGEV属尼多病毒目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属。该病毒对2%氢氧化钠溶液、5%碳酸溶液、1%~2%甲醛溶液敏感。猪流行性腹泻由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引起的以猪呕吐、腹泻、脱水为特征的传染病。

2流行特点

猪传染性胃肠炎与猪流行性腹泻的流行基本相似, 病猪及带毒猪是主要的传染源, 主要经消化道、呼吸道传染给易感猪。病毒随粪便、乳汁、呕吐物、鼻分泌物、呼出的气体排出, 污染饲料、饮水、空气、土壤、用具等, 特别是密闭式猪舍, 湿度大, 猪只密集, 数量多时更易发生。病毒也可通过乳汁传给仔猪, 健康猪群的发病, 多由于引入带毒猪或处于潜伏期的感染猪所致, 未引入猪而原因不明的发病也不少, 这可能是由人、车辆及携带病毒的动物为媒介传播的。各种年龄的猪均易感, 但20日龄以内尤其是2周龄以内仔猪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可高达100%, 而其他年龄的猪症状较轻, 大多呈良性经过。两者的区别主要有: (1) 传染性胃肠炎对新生仔猪具有高度致死率猪传染性胃肠炎潜伏期很短, 15~18h, 有的可延长至2~3d, 传播快, 2~3d内可波及全群。虽然不同年龄的猪对这种病毒均易感, 但5周龄以上猪的死亡率则很低。10日龄内的仔猪发病率和死亡率可达100%。但5周龄以上猪的死亡率则很低。 (2) 流行性腹泻潜伏期较长, 为5~8d。传播迅速, 可在数日内蔓延至全群。经过2~3周后流行终止。猪流行性腹泻是一种猪肠道传染病, 哺乳仔猪受害最严重。相对猪流行性胃肠炎而言死亡率较低。

3临床表现

3.1猪流行性腹泻

哺乳仔猪突然呕吐 (多发生在哺乳之后) , 接着发生剧烈的水样腹泻, 粪便呈黄色、淡绿色或灰白色, 恶臭。病猪迅速脱水、消瘦、极度口渴, 被毛粗乱无光, 后躯被粪便污染。多于发病后2~5d因脱水而死亡, 日龄越小病程越短, 死亡率越高。保育、肥育猪突然发生水样腹泻, 粪便呈灰色或茶褐色。腹泻初期, 偶有呕吐。食欲不振。发病率亦可达100%, 但死亡率较低, 多数经3~7d后腹泻停止而康复。成年猪多数不表现临床症状。部分猪表现轻度水样腹泻或一过性的软便, 对体重影响不明显。妊娠母猪的症状往往不明显或仅有轻度腹泻。但哺乳中的母猪发病后, 可表现高度衰弱, 食欲不振, 体温升高, 泌乳停止, 呕吐, 严重腹泻。

3.2猪传染性胃肠炎

水样腹泻, 腹泻时也可能出现呕吐, 其临诊症状与猪流行性腹泻十分相似, 但程度较轻, 在同窝猪群中传播的速度也慢得多。

4 病理剖检

猪传染性胃肠炎和猪流行性腹泻的病变主要在胃和肠道, 以小肠病变为主, 表现为肠壁变薄透明, 肠内容物稀薄如水, 呈黄色, 偶然可见胃底出血。

4.1 猪流行性腹泻

可见肠壁变薄, 肠内有黄色粘稠液体, 小肠黏膜绒毛大部分萎缩变短, 绒毛长度和肠腺隐窝深度的比为2∶1或3∶1。上皮细胞坏死脱落。全身淋巴结肿大、出血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坏死。

4.2 猪传染性胃肠炎

主要病变在胃和小肠。胃内充满凝乳块, 胃底黏膜充血, 有的有出血点;小肠壁变薄, 肠内充满黄绿色或灰白色液体, 含有气泡和凝乳块;小肠肠系膜淋巴管内缺乏乳糜, 将肠腔剖开, 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后在玻璃平皿内铺平, 加入少量生理盐水, 低倍显微镜下观察, 可见到空肠绒毛变短、萎缩, 绒毛长度和肠腺隐窝深度的比为1∶1。上皮细胞变性、坏死和脱落。

5 实验室诊断

上一篇:施工煤炭施工企业下一篇:急性肠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