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交流的艺术

2024-08-13

师生交流的艺术(精选12篇)

师生交流的艺术 第1篇

一.尊重学生, 摒弃语言暴力

著名教育家爱默生曾说:“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老师虽然只是一种职业, 但老师首先关注的永远是人本身。作为老师, 我们应该学会尊重学生, 当学生遇到挫折时, 我们应该理解他的感受和遭遇, 给他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不应嘲讽、谩骂、贬低学生, 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取得进步。

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从来都不是很肯定, 公开地嘲讽甚至贬低学生的智力无疑会伤害他们脆弱的心灵。当学生答错或者无法回答老师的提问时, 老师切忌使用诸如“你是不是生性迟钝”、“你真是个白痴, 这么简单的题目都不会”等专横且带有侮辱性的语言。这类语言不但不能促使学生取得进步, 反而会打击他们的自信心, 毁坏他们的自我形象, 使他们自暴自弃, 严重的甚至会激起他们的仇恨和报复的心理。

学生常常从老师看自己的眼神中了解自己, 无端的指责谩骂并不能帮助学生改进自己的行为和性格, 只会让学生也学会辱骂别人, 招致他们对老师的憎恨, 加大加深师生之间的鸿沟。当老师面对学生的挑衅时, 往往会感到愤怒, 在这种情况下, 老师应该学会克制自己的情绪, 不以谩骂这种粗暴的方式待之, 既不攻击学生的品行, 也不对学生的言行进行评价。愤怒之时, 聪明的老师知道他们“就像外科医生一样, 不能轻易地开刀划伤。否则, 就有可能会留下永久的伤口”, 懂得“人在愤怒之时往往容易失去控制”。因此, 他们只描述自己所见、所感和所期望的。这种自我约束的新语言既能表达出老师的愤怒, 又能避免伤害学生脆弱的心灵。

二.学会倾听, 拒绝伪善

倾听, 是一门艺术。作为老师, 应该学会倾听。当学生遇到烦心的事情时, 需要的是倾听, 而不是嘲讽。例如学生觉得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时, 老师最好的做法是接受他的抱怨和倾诉, 抚慰他受伤的心灵;当学生对学习感到恐惧时, 作为老师, 应当尊重学生的情感, 倾听学生自己内心的感受, 承认尊重他的恐惧, 并想办法让他们克服恐惧。老师在倾听学生心声的同时, 学生会觉得自己的情感得到了老师的尊重和理解, 委屈与不快之感会顿时消失。学生对学习有了安全感, 才会自觉主动地学习, 勇于学习。

所有的教育都源于爱,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爱可以通过譬如温暖、关心、安慰、同情等方式表现出来。在老师与学生的交流中, 必须拒绝表现出伪善。例如老师以“关爱学生”的名义侵犯学生的隐私就是伪善的表现。学生同老师一样, 也有自己的私人空间, 有权做出自己的选择或者保持沉默。有品味的人从不刺探别人的隐私。当老师发现平常活泼好动的学生此刻却安静地坐在课桌前沉思, 就去询问学生有什么心事。学生出于自身原因不想告诉老师, 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就不能对这件事情过于关心了, 更不能逼迫学生必须告诉自己。老师如果对这件事情追根究底, 就是在不知不觉中侵犯了学生的隐私。诸如这样的“关爱”只会让人觉得尴尬, 引起学生的抵制和怨恨。

三.掌握交流和表扬的技巧

课堂面貌的改变与师生之间的交流方式密切相关, 交流方式的恰当与否对学生的生活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在与学生交流时, 应切忌对学生进行诊断和预言, 切忌将学生与别人进行对比。这是因为毁灭性的预言会造成孩子心灵上的裂痕, 他们会真的对自己的智力和能力产生怀疑, 甚至辍学离家出走。这就要求我们在与学生进行交流时做到“就事论事, 绝不攻击学生的品行”。学生是独立于老师之外的, 会憎、会爱、有复杂情感的人, 老师对他们发号施令过多, 或者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干预过多, 可能会引起他们的抵触情绪, 因为他们也和成年人一样, 不喜欢什么事情都听别人摆布。聪明的老师会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权, 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这样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让他们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在学习过程中, 学生都渴望表现自己, 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可。这就要求我们在同学生交流时, 一定要注意表扬的技巧, 不要对学生的行为进行价值评价。师生交流中存在着两种不好的表扬方式———评价性的表扬和判断性的表扬。评价性的表扬容易引起学生的焦虑、依赖、自卫和逃避心理, 他们对此十分反感, 认为这种表扬是要改变他们。判断性的表扬同样可能引起人们之间的焦虑和紧张情绪, 甚至可能破坏人际关系和正常交流。要发展学生的个性, 使他们健康成长, 老师应该让学生不受外界评判的干扰, 做到自我激励和自我评价;应该尽量表扬学生的行为而不表扬学生的品行。简言之, 老师应该做到:描述而不评价, 叙述而不作判断, 让孩子自己做出评价。

师生交流论文:平等是交流的催化剂 第2篇

(河北省承德县三家中心小学)

随着4+4n教学模式的进一步深化和具体化,我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这一新的教学模式的重要性和实用性。其中,在“交流研讨”这一环节中,经常付诸实施的是“师生交流”。既然师生交流如此重要,那么怎样进行师生交流呢?怎样的交流才最行之有效呢?

我没有高深的理论,也没有惊人的经验,心里觉得有很多东西要说,可又无以言表,思来想去,还是上学期的一次语文课提醒了我。

那时,学校叫我去接新的一届初三毕业班,当时我对这一届学生一无所知,但凭我的经验,已经初三了,什么都比较成熟了,一个跟学生一点儿感情基础都没有的老师,不可能凭指手画脚,吹胡子瞪眼能让学生心服口服,于是我设计了第一堂师生交流课――“我和你”,我的原则是学生自由发言,畅所欲言,介绍自己也行,畅谈理想也行,提出问题也行……当我简单介绍完自己,说明来意,整个课堂便活跃起来,学生交头接耳几分钟后,我开始担当起主持的角色,那节课上完后,我没想到会那么成功,几乎所有的人都发言了,有的一次又一次补充,虽说有些吵闹,可在那以后,也就是正式讲了课,正式留了作业,正式批评学生作业不清楚了,听课不专心了以后,再想有那样群情激奋的课堂,就再也找不到了。

师生交流的艺术 第3篇

科学课 互动交流 语言

语言是表达思想、传递信息的工具,也是沟通感情的桥梁。教师的语言更是上好课的基本保证。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语言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情谊,使学生乐学其中;也可以利用语言巧妙地、合理地利用时间,提高学习效率。小学科学课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基础学科,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承担着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任务,力求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成为科学学习的主体,以科学探究为核心,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体验科学的本质,引导学生感受科学、体验科学,从而在各方面得到发展。因此,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师生互动就成了科学课堂上必不可少的风景线。通过师生互动,教师可以清楚地掌握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发展空间,为进一步地学习选择合适的方法,并在互动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作为一名科学教师,能否杜绝一言堂,并在互动中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探究的主体,除了不断地提高自身业务水平、认真钻研教材外,还必须注重语言修养,锤炼自己的语言,达到语言美,追求课堂互动语言的启发性、高效性、导向性、激励性和灵活性,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师生互动交流语言应具备启发性,带动学生的探究欲望

在课堂情景导入过程中,老师用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情境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话不在多,而在精。如何用最少的语言表达最精确的意思,并达到启发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从而产生疑问,提出想研究的问题,这在科学课中是很重要的。科学探究中,我们期望学生能自己发现问题,而不是老师给出问题或者由老师领着学生找问题,那就要求教师的语言应具备启发性。

如《抵抗弯曲》这节课中的导入环节,教师演示情境:向架起的纸片上放垫片,一个、两个、三个……哎?重新来一遍:一个、两个、三个……怎么回事?怎么架不住啊……在这个过程中师生没有过多的语言交流,更多的是心神的交流。学生在老师小心翼翼的语气中也屏住呼吸在心里和老师一起数,一个“哎?”一句怎么架不住啊?透露给学生老师的意图是想多放几个垫片,师生产生了思维的共鸣,学生很自然地就想到“怎样做才能多方几个垫片呢?”“怎样才能不让纸弯曲呢?”直击本节问题如何抵抗纸的弯曲。因此,老师的一个眼神、不经意的一个语气的变化都能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抓住这个生成点,本节课也就成功了一半。

二、师生互动交流语言应具备高效性,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

向40分钟课堂要效率,创建高效课堂一直是我们所追求的,特别是活动较多的探究实验活动,如果互动交流的时间过多,就会完不成教学任务。学生能否抓住重点思考问题,关键在于老师的语言是否精炼、明确,是否能做到不拖泥带水、模棱两可。如《摆的研究》中认识摆时,师问:“它的构成是什么?”学生不明白什么意思,反映平淡。师又问:“摆有哪几部分构成?”“噢……”学生纷纷举手回答。可见,同样的问题提问的有效性是不同的,教师给学生的问题应该是清楚明确的,学生才能明白老师问的目的。

有一些问题可能有重复性,一个个的问,势必浪费很多的时间,我们可以把这些问题整合成一个问题。如同一节课上认识摆后让它摆动起来,问学生:“你发现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你想研究有关摆的什么问题?”连续的三个问题都很清晰,学生发现和提出的问题都很多,但很多都是重复的,我们可以试着整合:“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你想研究哪些问题?”这样既保证了提问的目的,又节省了时间,为后面的实验留足了空间。

高效课堂,还要求师生互动交流中教师不要一味地重复学生的回答,要用科学的语言整理答案后总结,或者清晰地回答,只给评价就可以了,不需要重复。

三、师生互动交流语言应具备导向性,引领学生的思维方向

课堂上,教师启发学生产生疑问,学生的思维比较发散,提出了很多想研究的问题,一节课不可能所有的问题都能解决。教师应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的思维,沿着紧扣课题的问题去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课堂上,师生有互动交流,教师就应恰当地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评价语言也应该具有导向性,不仅针对个别学生,更应考虑到全体学生。有时学生不能用严谨的语言表述科学知识,这时就需要教师的引导。如《白醋和小苏打的变化》中,学生说:“看一看它的颜色,闻一闻它的味道……”教师:“你用的方法非常多,是一个善于观察的孩子,不过请注意,闻的是气味,味道是尝出来的。”接下来,其它小组汇报中就没有再犯同样的错误。有时,学生的回答可能不完整或不完美,教师的评价就可以针对不同的情况鼓励学生说完整,或者告诉学生如果怎样回答会更完美。如学生回答得很好,但是音量太低,教师可以说:“你的回答特别棒,如果声音再洪亮一些会更棒!”也可以再给学生机会说一遍。这样学生既得到了肯定,又知道了自己的努力方向,其它学生也得到了暗示:回答问题声音要洪亮。再比如,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语言组织能力比较差,我们不期望他用多么美丽的词藻,但应该引导学生学会用完整的句子来回答问题。学生用词语回答时,教师可以这样引导:“谁还能用完整的句子来回答这个问题?”或者“一个了不起的想法,不过你能用完整的语言再来回答一遍吗?”学生得到了表扬,也得到了暗示,应该用完整的句子来回答。

四、师生互动交流语言应具备激励性,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

教师语言应该准确、周密、科学而中肯,也要多鼓励,使学生看到成功,看到希望。大多数的科学探究课堂学生的表现是很活跃的,但是如果遇到比较难的问题,学生有了零星的想法但有不敢表达的情况经常发生。“你的眼神告诉我你已经有想法了,拿出来和大家分享一下吧。”“在问题面前,哪怕一点想法都可以开启智慧的宝藏,谁拿着这把钥匙呢?”一个学生不太确定地说完自己的见解后,“你是咱们班最勇敢的学生,老师为你骄傲。”还要经常使用能激发学生求知欲的语言,如“谁有不同的发现?”“还应注意什么?”“谁来补充一下/谁能帮帮他?”“你们知道其中的原因吗?”“你们怎么知道的?老师都没有想到!”“比一比谁的眼睛亮!”

在互动交流中,教师不要吝啬赞美表扬的语言,学会用有激励性的句子,最好让学生知道到底好在哪里,如“你的发言非常有条理!而且声音也很洪亮!”“你们小组的发现很有价值!”“我发现今天**同学思维特别活跃!”“你和老师想到一块去了,我也很好奇这个问题!”

五、师生互动交流语言应具备灵活性,机智应对学生的表现

科学课堂的探究活动,多是开放题的教学,在开放的环境下,师生互动交流的自由度比较高,而且学生的思想性格、文化基础、接受能力等存在着差异。在教学中什么情况都有可能发生,要求教师能机智地运用教学语言,在牢牢把握教学目标的基础上,灵活自如地驾驭课堂教学进程,在教学过程中面对“意外”事情的发生,能敏锐地洞察学生的思维,快速调整教学方案,采取新的措施,随机应变,圆满完成教学任务,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浅谈师生情感交流的艺术 第4篇

一、关注每一个学生, 给他所需要的

班额大, 是目前城市小学班主任面临的一个实际问题。因学生多, 班主任不觉中便冷落了部分同学是常会发生的事。希望被人重视, 被人爱是所有人的共同心理。尤其是小学生, 他们特别看重自己在老师特别是在班主任心目中的位置。老师的一举一动, 一颦一笑他们都在仔细地体味。体味老师究竟喜欢不喜欢他。做了好事, 他耐心等待, 等待老师进行大张旗鼓的表扬;违反了纪律, 他忐忑不安, 生怕在老师心目中威信扫地;一篇自认为不错的作文, 很希望老师在班上读一读;妈妈来校巴不得老师在妈妈面前夸他几句;学习进步了多希望能得到老师的鼓励和认可;举了一节课的手, 却始终没被老师叫到。那种被人遗忘的失落, 好长时间都没法抹去。他们太希望得到老师的关注。或摸摸他们的头, 拍拍他们的肩;或在作业本上印一朵小花, 批一串鲜红的字;哪怕是让他去擦黑板, 摆桌子。只要老师时刻能想起他、信任他、喜欢他, 他便在精神上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因此, 作为班主任, 一定要做到公平公正、面向全体。尤其对那些“中间生”要多留心, 多观察, 有事多找他们商量, 有忙多找他们帮, 有话多找他们说。胆小怕事的多给他们锻炼的机会;内向孤僻的, 多给他们爱抚关怀;缺乏自信的, 多给他们鼓励帮助;胆大活泼的, 多给他们提供展示的舞台。“亲其师, 信其道。”只有他们充分感到被信任, 可以充分展示自己的生命全貌之后, 才会给予老师信任和对老师生命全貌的接纳。

二、抓住每一个机会, 听他们想说的

心与心的沟通, 是师生情感交流的一个主要方面。学生的心事愿不愿意给老师说, 取决于学生对老师的信任程度。现代学校中的学生, 不仅希望教师成为他们步入科学殿堂的引路人, 也非常希望教师成为他们真诚坦率无话不说的挚友。这就要求班主任必须淡化权威意识, 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争取做学生信赖的朋友, 经常倾听学生的心声, 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 随时把握学生的心理状态, 使学生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 做到这一点, 关键要做到尊重学生。只有用尊重赢得学生的信任学生才会将心里话跟老师直说而不必有任何心理负担。他们才能真正敞开心灵, 把自己的困难、苦恼、高兴、过失甚至不愿告诉父母的内心秘密向你倾吐, 从而得到情绪的发泄和紧张的解除。教师只有通过耐心的倾听, 才能增进师生间的了解, 真正走进学生心里, 洞悉学生内心的奥秘, 和学生在一起克服困难, 一起感受成功的欢乐。尤其是学生之间发生矛盾时, 班主任更要巧妙地运用倾听的艺术准确地了解事情的真相, 理解学生内心的真实需要, 抓住最佳的教育时机, 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 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反思意识, 促使其站在别人的立场来思考问题, 多找找自身存在的不足, 从而使问题顺利解决。

一般情况下, 学生之间发生纠纷时, 班主任总是习惯以批评为主, 没有耐心也没有时间听学生在那儿各摆各的理。而且往往容易根据学生平时的表现而草草下结论, 以为肯定是平时爱调皮捣蛋的的那个学生的错多一些。不听学生辩解, 讲一堆道理, 再让学生互相道个歉, 以为就会没事。岂不知表面看来风平浪静, 其实危机四伏。老师的固执己见或独断专行使师生间矛盾激化, 学生不但不能心服口服, 反而故意和老师唱对台戏, 极不利于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

三、争取每一点时间, 玩他们所玩的

但凡学生, 都喜欢和老师在一起:或玩耍、或唱歌、或讲故事。只要不是看着他们写作业, 他们一定喜欢。我曾在班上设邮政信箱, 广收学生的意见, 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学生都提到希望和老师一起游戏、玩耍。因为只有和老师一起玩的时候, 他们的精神情绪才是绝对放松的, 和老师的距离才是最近的。平常, 由于教学时间紧张, 班主只忙于抓教学成绩, 很少去关注学生的玩, 更没有想和学生一起玩。其实, 和学生一起玩是沟通师生情感最理想的方式。只有和学生一起玩的时候, 你才会发现每个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和可爱之处;你才会时刻以孩子的眼光去观察问题, 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你才会想起自己儿时的贪耍与顽皮, 从而以一颗宽容之心去对待孩子的每一次错误;也只有和学生一起玩的时候, 你才能感受到青春的活力。并重新体会当一个娃娃头儿的乐趣。一班孩子带了六年, 像老母鸡护小鸡一样在每个学生身上倾注了大量的心血, 学生不一定能体会到那份母爱般的师爱。而在与学生玩老鹰捉小鸡的过程中, 学生却一下子体会到了母爱的伟大。师生的心理距离一下子近在咫尺。他们拉着您的手, 拽着您的衣服, 笑着、叫着。欢声笑语中, 学生是那样的可爱, 老师是那样的亲切, 师生间的关系是那样的融洽和谐!上课铃声响了, 学生玩意未尽, 却一窝蜂似的急匆匆赶回教室。平常吵吵闹闹, 今天却安安静静。老师喜欢和他们玩了, 这是多么令人高兴的事!怎么忍心惹老师生气呢?人说, 当老师永远年轻, 因为他们处在最纯的学生中, 如果我们经常和学生一起玩耍游戏, 那不就永远生活在童年中了吗?

摘要:教育教学工作中, 师生间的情感互动, 关系融洽, 能使学生情绪上受到感染, 精神上得到鼓舞, 思想上有所震撼, 最终收到良好的教育和教学效果。

作文批改是师生交流的平台 第5篇

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极为重要。初中生正处理生理及心理成熟发展阶段,其思想行为都处于半成熟状态,作文是学生真情实感的体现。因此,作文批改作为师生交流的一个平台,一种联结师生情感的纽带,犹为重要。它为师生提供知识、思想、情感方面交流的平台,对全面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作文批改是师生写法交流的平台。初中生经过几年的写作训练之后,各种文体的模式套路已基本成型了。但有时一些具体的写法却把握不好,此时教师就应给予适当的点拨。比如有一次,为了训练学生的观察力与创新思维,我布置了一篇——秋天。其中有一个同学在作文自批中写道:“本文围绕秋天写了几个特有的景象,如秋天的晴朗与凉爽,秋天的丰收与繁忙,但又写到了秋雨中树叶的绿,似与要求不符,但这确实是我所观所感。”而在互批中也是这样写到:“本文抓住秋写了不少景象,语言很优美,让人读后仿佛跟随作者也走进了那温柔的绿巷里。但本次作文要求写秋,文中却出现了不少绿,好象那个给人以春天的感觉。”从学生的批语中可以看出,学生对此类作文的写作方法认识有误差,竟以为写秋天时颜色必是黄,而不能用绿。于是我在批语中写道:“秋天的主调色是黄的。其实,秋时写绿未尝不可,关键是写秋天中绿与春夏的绿不同之处来。例如,春天中的绿是新绿,夏天中的绿是墨绿,而秋天中的绿是黄绿,绿中泛出黄点。所以写景作文重点是把握景物特征,把看似相似的东西写出一个与众不同来。”如此一来,既纠正了学生批改中的失误,又指导了写作方法。

2、作文批改是师生思想交流的平台。十六七岁的中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与世界观逐步形成的阶段,自以为是的大人了,有自己的独立思考了,但对某些问题的看法又不免流于肤浅或片面。在作文中便能很多程度的体现出来。记得一次半命题作文,“我再次感受到了„„”,有个同学写的是“我再次感受到了虚伪的可鄙”,内容是2009年春季为迎接河北省教学规范化学校所做的某些工作,为迎接验收,老师精心备课,学校全面打扫卫生等写的虚伪可鄙至极,表现出了极大的厌恶,措辞相当激烈。他在自批中写道:“本文抒发了自己的真情实感,很有一种一吐为快的感受,我就是看不惯学校的这种弄虚作假„„”而在互批中这样写道:“本文取材于实际,很有真情实感,但说话欠妥当,一个学生不应该用这种口气批评自己的学校,而这一切都是为我们好。”我在批语中写道:“你能够抓住身边的事,善于观察,巧妙入文,抒发了真情实感,很好。但我还是希望你能深入的思考一下,难道老师平时没精心备课?学校平时就不打扫卫生?总之,我们应该学会全面深刻的去分析某一现象,而不能简单的把一事物定位好和

坏„„”那次作文以后,我发现那个学生的思想认识已渐趋成熟,待人接物也较缓和了。

3、作文批改是师生交流的平台。学生作文要“说真话,抒真情”所以从学生作文中常会发现一些问题。比如又一次,我发现某同学像有心事似的,提问时一问三不知。这答案竟让我在那周的作文话题中找到了,从文中显示出她收到了男生一张纸条,正不知该如何选择呢。文笔极端细腻,心情异常矛盾,直至最后也没下定决心,很显然,这是初中生常见的早恋想象。于是我便借作文批改进行了一次旁敲侧击的教育:“看得出来,文中的主人公经历着一次痛苦的煎熬,别的不说,只是一张纸条就已搅得他睡不好觉,听不进课了,以后还能怎样?”下次作文再交上来时,我发现,“月亮不再昏暗,星星不再眨着迷惑得眼睛,主人公的脚步也坚定了”我心中的那块石头也落了下来。

这种方式的作文批改不仅实现了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更是满足了学生对作文的期待心理,这会增加学生对写作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的作文就会如鱼得水,不再会成为什么难题了。

架起课后师生交流的新桥梁 第6篇

关键词:微时代;高校思政理论课;课后教学;网络交流新媒介

中图分类号:G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101(2016)05009906

近年来随着新媒體技术的迅速发展进步,网络交流形式越来越成为社会性交往的重要载体和途径,特别是微博、微信、QQ等网络交流媒介,作为“青年大学生最受青睐的网络交流方式,对他们的生活、价值观与行为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中得失并存[1]。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高校思政理论课”)来说,如何适应这种“微时代”的新形势,扬长避短,在教学方式的变革中获得新的发展契机,展现出新的教育活力,就成为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必须重视和认真解决的新课题。

在目前高校思政理论课的教学研究中,关于课堂教学在“微时代”环境中的发展问题,已经得到较多的关注和探讨,但是对于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能否向“课后”方向进一步延伸发展的问题,仍然较少有人注意和重视。事实上,在“微时代”的新媒体环境中,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拥有前所未有的有利条件,能够充分利用微博、微信、QQ等网络交流媒介,将课堂教学与课后教学紧密结合起来,让课堂教学内容转化成更为丰富多样、生动亲切的形式为学生所感受、理解和认同,也让学生与自己形成更加日常化的教学互动关系,从而更好地为学生传知授业,解惑释疑,并以切身的言行影响和涵育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在此意义上,毫不夸张的说,“微时代”的课后教学完全能够成为高校思政理论课课堂教学的有益延伸和重要补充,能够让后者更具有可亲可近的生活性,也更易于让思政理论课对学生发挥出入脑入心的内化影响。

一、“微时代”高校思政理论课课后教学发展新契机

在“微时代”兴起之前的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中,“课堂”始终是教师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场合与环境,也即是“主阵地”。教师的一切教学设计、言行都是围绕课堂而展开,力求通过面对面的教学方式,感染和影响学生,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有效传播与熏染。这种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是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普遍方式,毋庸置疑,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必然性。

但是,时至今日,随着新媒体技术的日益发达进步,网络交流新媒介也逐渐兴起和流行,这对传统的以课堂为中心的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理念及模式,产生越来越强烈的冲击,对其教学实效性也造成重要影响。在此新形势下,反思原有的教学模式,寻求与“微时代”相适应的新的教学理念与方法,便成为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的当务之急。而在现有的讨论中,一般研究者仍然将注意力主要集中在“课堂”的教学环节上,却对“微时代”来临后可能带来的“课后”延伸教学的新契机,存在着极大的忽视,并没有给予必要的关注和探讨。这不能不说是“微时代”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研究中的一大缺憾。

在传统的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中,“课后教学”并非完全不存在,不发挥实际的作用,而是由于交流条件的现实制约,课后教学往往只能表现为师生之间的有限交流,以及课后作业的布置与完成,却无法让教师对学生进一步发挥出日常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将传知解惑、立德树人的课堂教学有效延伸至课后环境中继续开展。因此,从高校思政理论课的教学实践来看,课后教学的现实效用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受到很大的局限和制约,难以更有作为。但随着“微时代”的到来,高校思政理论课的课后教学问题产生了新的解决的可能性,表现出以下三个方面的发展契机:

1.课后教学手段方式的革新性。与传统的课后教学方式相比,“微时代”高校思政理论课的课后教学具有更为灵活多样的表现手段和方式,能够为学生广泛接受和使用,体现出较强的教学辐射力。微博、微信、QQ等网络交流新形式,在“微时代”有着极为普遍的社会影响,是年轻大学生喜欢和常用的网络交流方式。在高校思政理论课的教学中,这些“微时代”的交流新媒介,日益得到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的重视和认真对待,越来越成为促成教学革新发展的时代性因素。在此过程中,不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课后教学,都逐渐显示出新的发展契机与趋势。对高校思政理论课的课后教学来说,“微时代”网络交流新媒介的普遍使用,空前地突破了传统课后教学形式的瓶颈化局限,使课后教学开始拥有形成多样化的实践方式的可能,也让授课教师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能够发挥出更为深入持久的教学影响。

2.课后教学教育功能的延展性。在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中,课堂教学与课后教学的地位、功用并不等同,而是有着明确的主次之分。课堂教学在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中,始终处于主导性的地位,“具有主渠道作用”[2],承担着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责任。但与此同时,课后教学作为辅助性的教学构成,具有进一步发挥出思想政治教育延展性功能的重要责任。在高校思政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能通过课堂教学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目标,也能够将这种教育实践深入延伸到课后的时空之中,借助网络交流新媒介,继续对学生产生教学影响,深化和丰富课堂中的教学内容,对后者形成有力补充的作用。由此而言,课后教学对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过程来说,并非可有可否无的组成部分,而是可以在“微时代”得到更为充分的发掘,能极大增强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有效性的新的着力点。它与课堂教学相辅相成,促进后者教学效果的有力夯实,进而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顺利实现。

3.课后教学发展空间的开拓性。在传统的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中,由于教学手段方式的制约,课后教学的发展空间十分有限,难以充分发挥出有力促进课堂教学的重要作用。“微时代”的到来,让课后教学进入新的发展机遇期,能够在微信、微博、QQ等网络交流新媒介的带动下,在思想政治教育上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授课教师以往主要在课堂中与学生进行知识思想的交流,在课后却缺少日常化的教学交集之处,这不仅使授课教师对思政理论课的课堂教学效果难以有更为直接准确的了解和把握,而且也使授课教师无法有针对性地及时解决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通过“微时代”的网络交流新方式,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可以变“被动”为“主动”,从课堂走向课后,在思想政治教育上采取积极介入的教学行为,随时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学习情况,并对其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解决。从中可见,课后教学在“微时代”的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中,有着远胜以往的发展前景,特别是其广阔的拓展性[3],对高校思政理论课“超越传统课堂空间,拓展课外校园生活空间、社会实践空间和网络虚拟空间”,进而“树立全新的教学空间观”具有十分重要的教学意义。因此,迫切需要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对其予以高度重视和深入发掘。

“微时代”的来临,为高校思政理论课的课后教学创造了新的发展契机,也为提升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的有效性提供了新的思路。对课后教学发展空间的重视开拓,不但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对课后教学有所新认识,而且让课后教学也开始成为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过程中重要的变化因素和革新内容。

二、“微时代”高校思政理论课课后教学新发展

“微时代”的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不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课后教学,都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能够形成优于传统教学模式的新内涵、新特点,进一步提升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的有效性。虽然目前在高校思政理论课的教学研究中,课后教学问题仍未引起应有的关注和重视,但作為一个亟待于发掘与开拓的教学新空间,我们可以从网络交流新媒介的视角出发,对“微时代”课后教学的新的发展形式进行初步探讨,反思其与课堂教学的关系变化,对其在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及影响有所新认识。具体而论,有如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对网络交流新媒介的结合与运用,是“微时代”高校思政理论课课后教学发展的首要因素和基本前提。

“微时代”高校思政理论课课后教学的发展,与传统课后教学最大的不同之处就在于网络交流新媒介的产生、结合与运用。在传统课后教学中,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学交流,受到时空条件的客观局限,难以形成持久适时的密切关系。加之,思政理论课教学在高校中,一般都采用大课教学的形式,这就为授课教师与学生之间进一步的广泛深入的交流,带来较大的难度。因此,不论是课后教学的深度,抑或是广度,都无法得到有效的实现和保证。

随着微信、微博、QQ等“微时代”的网络交流利器的产生和普及,传统的高校思政理论课课后教学的不利条件,迎来充分克服与解决的现实可能。众所周知,微信、微博、QQ等网络交流新媒介具有现代信息传播的极大优势,能够随时将相关的信息资讯在最大范围内、最大程度上,直接有效地传达给受众,对后者的思想精神状态形成一定的实际影响。对高校思政理论课课后教学来说,这些网络交流新媒介能够打破原有的教学限制,使授课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课堂教学关系,得以继续延伸向课后,进一步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空间。因此,“微时代”的网络交流新媒介,成为促成高校思政理论课课后教学变革性发展的关键因素。正是这些灵活多样的网络交流方式,有效扩大了高校思政理论课课后教学的实践形式,让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过程前所未有的具有“课后教学”的充实内涵,对课堂教学发挥出强有力的促动作用。

第二,对师生之间教学关系的多样化构建,是“微时代”高校思政理论课课后教学发展的重要条件和主体保障。

对“微时代”网络交流新媒介的积极运用,能够让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从课堂走向课后,与学生之间构建起多样化的教学关系,更有效地面对学生展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校思政理论课课后教学在“微时代”的新发展,在现实中表现出来,就是主要依靠微信、微博、QQ等网络交流媒介,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起灵活多样的主体化交流方式,使二者在课后也能始终保持直接密切、适时互动的教学关系。从实践来看,师生之间这种多样化的课后教学关系,可以采取以下几种常见的表现方式:

一是在互联网上创建教学微博。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通过开设个人微博,在互联网上适时发布与课堂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信息,以及关涉思想政治教育的各种资讯。这样“既可以丰富教育资源,拓宽教育的渠道”,“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也能够“实施立体化、精细化地思想政治教育,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的趣味性、吸引力”[4]。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开设的这种教学微博,必须具有正确的导向性和教学的针对性,力求通过微博信息的发布,将积极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传达给学生,以此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和丰富,深化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认同。现今社会是网络资讯空前发达的社会,海量的信息资源让高校思政理论课获得极为丰富充足的教学资料条件,因此只要使用正确,就能极大地增强高校思政理论课的现实性、生动性和感染性,优化授课教师的教学话语内涵,使其更能产生说服力。而且,通过教学微博,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也能将国家发展进步的积极信息,借助图、文、音、影等综合形式,生动活泼地传达给学生,培养和涵育学生的国家关怀意识,引导其形成正确的政治立场、情感与观念。

二是在互联网上开设教学微信。在目前的网络交流形式中,微信的使用在高校学生中十分流行,成为后者学习生活中极为常见的信息传播方式。微信作为网络交流新媒介,与微博一样,都可以成为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发布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重要方式和途径,也可以借此赋予课堂教学内容以新的表现形式和生命力。通过开设个人微信,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能够“对微信进行合理规划和管控,利用其疏导并建立‘学生粉丝、积极与学生互动、组织话题讨论和各种创意性活动”,使微信成为自己“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阵地”[5]。而且,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也能够通过微信,保持与学生之间的适时交流,了解后者的思想动态,用充满正能量的信息内容影响学生,涵育其思想政治素养,并进而在学生中形成积极良好的舆论环境。

三是在互联网上建立QQ教学群。利用腾讯QQ的网络交流平台,建立各种特定的网络交流群体,这在高校学生中也极为普遍。QQ群不同于微博、微信,它更有利于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与学生展开直接对话,通过“加强引导和交流”,起到“改进学生自制力的培养和消除师生代沟,缓解和消除学生心理压力,增强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6]的积极作用。而且,在教学实践中,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还能具体地建立不同的班级群体,便于授课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思想动态,获得准确深入的了解和把握。对于学生而言,也可以通过QQ的交流平台,单独或公开向授课老师提出自己的疑难困惑之处,在沟通交流中得到后者的有效指导。因此,与微博、微信相比,QQ的网络交流方式,更能体现出课后教学的适时互动性,也更便于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展开针对性的课后教学。

第三,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生活化传输,是“微时代”高校思政理论课课后教学发展的主要内涵和实现目标。

借助多样化的网络交流方式,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能够将课堂教学有效地延伸至课后,进而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一步传达给学生,对其产生更为深入的影响。与课堂教学有所区别的是,高校思政理论课的课后教学由于并不是在正式的课堂环境中展开,因此具有突出的日常化、生活化的特点,能充分体现出“理论性与生活化相统一的原则”,对“脱离生活实际的概念化、抽象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弊端起到矫正作用[7]。在某种程度上,这也是高校思政理论课课后教学的优势所在。因为非正式的教学形态,使学生对授课教师通过多样化的网络交流方式所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减少课堂学习时产生的严肃性、緊张性,以较为轻松的心态来对待和接受,从而达到自然接受的学习效果。而且,由于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的课后教学,突破了课堂教学的现实限制,如时空条件、学生人数、教学课件等,所以能和学生建立起日常化、动态化的交流关系,也能对学生进行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避免空洞乏味的说教。尤须指出的是,这种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如能较好地体现出来,获得学生的认可和支持,便可在更长的时间段里发挥出教师的教学影响力,而不仅仅是学生学习思政理论课程的特定时间段内。这种持久的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发挥的实际影响不可低估,而这也正是高校思政理论课课后教学的特殊性、重要性所在。

第四,对课堂教学与课后教学的衔接融合,是“微时代”高校思政理论课课后教学发展的内在要求和规律体现。

在网络交流新媒介的推动下,高校思政理路课课后教学获得新的发展契机和空间,但是这绝不意味着课后教学能够同课堂教学分离开来,相反课后教学的不断发掘和开拓,始终应以促进课堂教学的优化发展为前提,以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落脚点。在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学与课后教学都不可缺少,各有其重要的教育功能和作用。当然,二者之间的关系也并非是对等平衡的,而是有着主次区分。课堂教学作为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的“主阵地”、“主渠道”,发挥着系统化教育学生的重要职能,对后者思想政治素养的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课后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性发展,承担着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内容、强化课堂教学效果的的应有责任。但是随着“微时代”的到来,课后教学的实现形式发生重大变化,这使课后教学在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中有可能发挥出以往不具有的新作用及影响,成为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中不容轻视的构成部分。因此,对“微时代”的高校思政理论课来说,课堂教学与课后教学的关系也处于深刻的变化之中。一方面,二者之间的主次关系由于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的性质、目标、任务和规律所限,并不会发生根本的变化;但另一方面,也必须看到,“微时代”中课后教学的特殊性、重要性,已不是课堂教学所能轻易遮蔽和替代的,而是需要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重新给予审视和对待。从这两方面着眼,在高校思政理论课的教学发展中,课堂教学与课后教学在“微时代”影响下,必然会进入新的衔接融合时期,从而对高校思政理论课的教学发展发挥出一体化、整体性的重要作用。

“微时代”中的高校思政理论课的课后教学,不但发展内涵已产生重要变化,而且对于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过程的实际影响,也有着深刻改变,不再是作用不显,甚至可有可无的教学构成。对课后教学的这种新变化、新发展,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应该具有一定的教学敏感性,从“微时代”的视野出发,及时进行深入研究和实践把握。

三、“微时代”高校思政理论课课后教学新展望

“微时代”的到来,使高校思政理论课进入到一个新的网络交流环境中,深刻改变了原有教学主体之间的关系形成及状态,不论是在课堂之中,还是课堂之后,授课教师与学生都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学交流关系,而是具有更多的动态性、互动性的发展可能,从而使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更加具有丰富充实、形式多样的发展内涵。在“微时代”中,课后教学的发展变化及趋势,虽然在一定时间内,仍没有引起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的广泛关注和重视,但毋庸置疑,这是当前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发展中极有发掘价值的教育空间,有着可以预期的广阔的发展前景。对高校思政理论课课后教学发展的展望,从其自身已经具有和正在逐渐表现出的“微时代”特点来看,有几个方面的发展趋势很值得注意:

其一,“微时代”课后教学的作用地位,有着极大的提升空间,已不再是高校思政理论课课堂教学的无足轻重的辅助部分。

在某种程度上,“微时代”的到来,为高校思政理论课课后教学开辟了光明的发展前景,让课后这一远大于课堂的时空范围,能够成为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更广阔的用武之地,让后者在其中充分发挥出课堂教学之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取得课堂教学无法替代的日常化的教学效果。传统意义上的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课堂教学拥有不容置疑的主干地位,对课后教学所具有的优势是压倒性的,甚至在一些时候会出现有课堂、无课后的教学情况。这种不利于课后教学发展的形势,随着“微时代”的出现,根本上有了彻底改观的可能性。通过对微信、微博、QQ等网络交流新媒介的积极利用,实际上在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中,已然产生出一个广阔的课后教学空间,对这一新的教育空间的不断发掘和开拓,必然对课后教学在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中的作用地位形成深刻改变,其不可或缺的重要性也必定日益得到提升和强调。因此,“微时代”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高校思政理论课课后教学发展的“黄金时代”。

其二,“微时代”课后教学极大地扩展了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的教学空间,使其跨越课堂,走向课后,能够将思想政治教育变成全天候的教学行为。

传统的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主要表现为课堂教学,课后教学由于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实施的途径及范围都很有限,特别是授课教师无法与最大范围内的学生进行教学交流,也无法赋予此种交流日常化的表现形态,因此课后教学在整个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中所占的比重远逊色于课堂教学。在“微时代”的网络交流新环境中,课后教学原先遇到的现实障碍,都已有可能被充分克服和解决,这便让课后教学在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中的舞台空间得到空前的扩大机遇,能够发挥出以往无法施展的重要作用。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正是在这种变化中,真正实现从课堂向课后的历史性跨越,将自己的思想政治教育在课堂、课后贯通起来,以更为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对学生进行持久深入的影响,使高校思政理论课的教学范畴得到进一步的充实扩展,更为有效地达到传知解惑、育人培德的根本目标。需指出的是,对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来说,这种教学空间的极大拓展,既是其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也是新的挑战。因为,能否从中深刻认识到课后教学的发展潜力,并有机结合“微时代”的网络交流新媒介来展开教学实践,这有待于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积极深入的探索,并非轻而易举之事。

其三,“微时代”課后教学与课堂教学的紧密关系,以新的发展形式表现出来,寻求和实践二者之间有机统一的教学新模式,成为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中的核心问题之一,对提升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有效性具有重大意义。

“微时代”的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不论是课堂,抑或课后,都有着以往未有的重要变化。随着二者与网络交流新媒介的日益密切结合,如何看待与处理二者之间的教学关系,在新的基础上实现高校思政理论课的教学一体化和完整性,必然成为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需要认真面对和解决的新课题。课后教学在“微时代”可能出现的变化情况,在某种程度上,要远较课堂教学明显突出,而且课后教学的发展空间实际也要大于课堂教学,因此对传统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中课堂为本、为主的基本状况,随着课后教学的新变化、新发展,将会受到显著的冲击和影响。在此形势下,重新审视、反思与构建课堂、课后的教学关系,便会愈来愈显示出对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所具有的特殊的重要性。而这种新的教学关系的积极构建,对“微时代”中高校思政理论课的教学模式发展,也必将产生突出的现实作用,成为影响其革新趋势与走向的核心因素。只有立足于“微时代”的网络交流新形式,将课堂教学与课后教学有机衔接起来,使二者之间实现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新关系,才能让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贯通学生学习生活的全过程之中,始终对其施加积极有效的教学影响,使思想政治教育达到实实在在的内化于心、外显于形的良好状态。

除此以外,“微时代”中的高校思政理论课课后教学,也会让教师更易于将自身的人文情感与关怀通过日常化的网络交流途径,潜移默化地传达给学生,对学生政治人格的健康形塑产生积极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这能有效增强高校思政理论课的内在的感化力,减少高校思政理论课因过强的政治性,而与学生之间易于出现的距离感,为教师更好地发挥柔性教学影响开辟新途径。

对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而言,“微时代”的到来,实际为其进行教学探索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和思路,这不仅体现在课堂教学上,而且更反映在课后教学中。重新审视和反思“微时代”的课后教学,将为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打开一扇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大门。通过对微信、微博、QQ等网络交流新媒介的积极利用,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能够成功架起课后师生交流的新桥梁,构建起“微时代”中师生之间的新型教学关系。这是一种充满生活性、适时性、流动性与契合性的双向互动关系。凭借此种关系,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能够将思想政治教育从课堂充分延伸至课后,贴近到生活,深入学生心灵,最有力地发挥出自己作为“思政人”的主体教学功能、作用与影响,赋予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以新的生命力,真正提升和增强其应有的教育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张明明.微博、微信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4):104-106.

[2]徐跃进等.发挥课堂教学的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作用刍议[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5):41-42.

[3]王荣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的拓展与建构——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J].思想理论教育,2016(1):63-67.

[4]王英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微博网络平台的利用[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5):126-128.

[5]高莹.微信对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影响及对策[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8(4):27-28.

[6]张秀丽.李招淡.以QQ为平台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 思想教育研究,2009(5):88-91.

[7]张国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路径探讨[J].思想教育研究,2008(4):19-21.

[责任编辑:范君]第5期龚小平,等:地方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特色化教学改革研究——以安徽省地方高校为例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8卷第18卷第5期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ol.18No.5

师生交流的最佳时机 第7篇

一、在学生情感上需要时和学生谈话

1. 在学生有进步时进行谈话。

选择这一时机进行谈话,正好迎合人们大都“渴望被肯定”的心理倾向。学生希望教师及时发现和肯定他们的进步。抓住这一谈话契机,谈话时师生感情融洽,学生有参与谈话的积极意愿,就能敞开心扉,接受教师的教育和建议。因此,教师要及时注意发掘学生的“闪光点”,通过谈话肯定他们的种种努力和所取得的成绩,帮助他们认识自身优点,重视自己的点滴进步,从而使他们树立信心,增强不断进步的勇气,扬起生活的风帆。这里的进步是多方面的,既指学习上的,也指思想品德上的,还包括在一些课余活动上的。尤其是那些所谓的“差生”,他们或许在学习上得不到教师的认可,但在其他方面存在着“闪光点”。这就需要教师多角度地观察学生,多方面分析问题,多层次地评价学生。我班有个叫许华的学生,学习成绩较差,上课易走神,尤其英语课还要捣乱,是个调皮王。有一次,我发现他和值勤打分的学生吵架,我没有发火,而是先了解情况,原来是我班做好了值日,但由于还有较多的学生在订正作业,椅子没有按要求放好,那位值日打分的学生就给我们班卫生打了零分,许华就和他吵了起来。后来我还了解到,是因为我上周说了,希望我们班也能拿一回“流动红旗”,才导致许华如此冲动。这让我看到了他的强烈的集体荣誉感,为此我不仅单独和他谈话,还在全班说:“我们虽然还没有拿到‘流动红旗’,但那红旗已在我的心中,是许华对班级的爱,对班级的关心,把这面红旗挂在了老师心中。当然,我们在处理一些问题上可以有更好的方法,这样既可以达到目的,还可以避免冲突。”其实,对班级的爱是多方面的。我就抓住这个机会在全班开展“如何为班级增光添彩”的讨论活动。事后,我发现许华改变了许多,不仅仅能更多地关心班级,学习也认真多了,成绩也上去了,这又为下一次表扬提供了机会和条件。

2. 在学生遇到困难时进行谈话。

人在困难的时候最需要别人的帮助,学生更是如此。有时他们似乎看上去很独立,很能解决自己的事情,可真正遇到挫折时,就会不知如何去面对而迷惘、痛苦、彷徨,这时就需要教师及时和他们交流,切实地指引他们,让他们及时走出困境。学生最常遇到的困难就在学习上。我班有个女生,放寒假回老家过年,期初考试考得特别糟糕,从年级的128位退到了312位,知道名次后,她整天闷闷不乐。通过谈话我分析的原因是:回老家一趟不容易,她在寒假没有复习,一直在玩是可以理解的,成绩退点也是正常的,这就印证了“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我鼓励她,告诉她退是暂时的,退是为了进,并对她满怀信心,我发现她走出办公室时,也充满了信心。在接下来的一场考试中她进入了年级前一百名。生活和家庭也往往会给学生带来挫折。这种挫折教师是不容易发现的,学生有时也会不愿意谈及,但这些挫折有时会折磨着学生,使他们无法安心学习,甚至不愿和同学交流。他们渴望交流而又怕交流,教师要尽可能多地从侧面了解一些有关他们的生活、家庭的情况,并充分地准备好谈话的氛围、切入口以及话题的深入程度。我班有个学生,近来作业完成极不理想,上学迟到,上课走神。后从他的邻居那里了解到,他的父母在闹离婚,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我首先和他的父母联系,使之明白家庭的和睦和安宁对小孩的健康成长很重要,并及时找他谈话,使他明白,父母有自己的思想观念,有他们自己处事的方法原则,他为父母的不和睦而难过是可以理解的,他的良好的表现和优异的成绩或许是解决家庭矛盾的一剂良药。再者,父母的不和睦往往是暂时的,可学习的时机是不容错过的,不要等父母和好时,自己却丢失了最好的学习机会。我并没有去评论其家庭情况,而是告诉他,面对这种情况该如何办。一番话语使他明确了最佳的处理方法,而后他比以前更勤奋,他的父母也因为多种原因而和好。生活、学习、家庭等方面与学生的生息休养息息相关。当学生在这些方面遇到困难或其他意外事情时,教师应及时找学生谈话,了解情况,帮助其解决困难,哪怕是帮助一件微不足道的事,学生都会感激不尽。抓住这一时机谈话,就能促使学生以坚强的毅力和顽强的意志改正缺点,出色地完成教师布置的各项“任务”,谈话也就收到良好效果。

3. 在学生伤病时进行谈话。

学生伤病时最需要温暖、关怀,教师若能及时去探望,嘘寒问暖,不仅仅会在学生心目中留下良师印象,还能成为学生的益友,从而使他们更深地感受到教师的关爱,唤起他们内心深处的情感体验,增进师生情感,融洽师生关系。此时,教师把握时机谈话,以情激情,以情动人,委婉地提出一些要求和建议,就能使学生在感激中暗下决心,主动争取进步。我班周嘉运同学,回家作业经常完成不理想,每次找他,他都承认自己由于小学没有做回家作业的习惯,自己一回家就怕做作业,宁愿一早来补或被老师放学后留下来做。不是不想做,而是回家实在没心思做。他也知道,由于自己不能认真完成回家作业而导致成绩退步,可回家看见书包就怕,更不用说做作业了。我深思这个问题,决定改变工作思维,采用鼓励的策略,对于他每一次课堂作业的亮点我都及时表扬,这样便让他感觉到了做作业的快乐,也拉近了师生的距离,此后,他回家作业情况稍有好转,可还是没有达到预想效果。有一次,正好是元旦放假,周嘉运因为身体不适,请了病假在家休息。他家长考虑到放假几天没有回家作业也不行,所以打电话来,请我把各科的回家作业记录好,和相关的作业本、练习册一起放在校传达室。当时我就感觉到这是一个教育他的好机会,我不仅清清楚楚地记录好了各科作业,把作业本、练习册整理好放过去,还在一张贺卡上写道:“祝周嘉运同学元旦快乐,身体早日恢复健康,你今天没有来,老师很牵挂你,老师希望一直看见你健康的身影出现在教室里。你今天主动来要求布置回家作业,老师很高兴。如果身体还是不适的话,你可以不完成,不过老师相信,你一旦恢复定会认认真真完成。你说对吗?”这张贺卡随同作业一起送到了传达室,送到了周嘉运同学的手里。果然元旦过后,他的作业完成质量相当好,我借此又大大地表扬了他。以后周嘉运学生不仅回家作业能认真完成,上课也比以前好多了,对学习有了更大的兴趣。周嘉运学生的改变可能就在于那张贺卡,那张和作业一起送到他手里的贺卡。可以说,一张小小的贺卡改变了周嘉运学生对回家作业的抵制情绪,让他真正明白了老师和家长的期望,让他在回家作业中也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在这种融洽的情感氛围中进行交流,会在不知不觉中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

二、学生有异常表现时进行谈话

自制力差、易冲动是青少年的特点,他们的情绪、行为容易“犯事”而走向极端。一般来说,学生的情绪、态度、行为在“犯事”前有一定的异常。教师在平时应对学生多加留心,敏锐地观察学生的一切,及时地发现他们的各种变化。若有异常情况,应及时与之谈话,抓住问题的关键所在,因势利导,采取有效的措施,把各种危险因素及时消灭在萌芽状态,这样就能化防患于未然,有效地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学生也能在整个事件中认识到处理问题需要的是冷静和在规章制度下的一些巧妙的方法。这样便可以使学生一颗冲动、躁热的心变为冷静、理智。朱知是我班的小调皮,一直都很活泼,可近来变得沉默寡语,上课也不像以前那样喜欢举手回答问题了。发现他的异常后,我找他的好朋友了解情况,并及时找他谈话,才知道原来他前几天被高年级的同学欺侮了,为了报复,他让他的哥哥喊了几个人准备在周六打那位同学以泄心头之恨。我马上对其进行教育,和他沟通,使他放弃了报复念头。我再联系了那位高年级同学的班主任,一起处理好此事。这样不仅避免了进一步的冲突,还使朱知懂得了冲动不能真正解决问题,面对问题要冷静,更让他对我产生了更大的信赖。

作文评语:师生交流的窗口 第8篇

多年来, 我对如何写好作文评语做了一些尝试, 现不避浅陋, 将点滴体会写出来, 就教于专家和同行。

一、使学生感到是“行家”的教诲

得到别人公正的评价和赞许, 是人的一种心理需求, 青少年的这种心理需求就更强烈。“行家”的评价和赞许具有权威性, 所以就更会令人获得极大的心理满足。这种满足带来的是极佳的状态、强烈的自信和向上的力量, 但并不是所有教师都能成为学生心目中敬佩的“行家”。教师应努力加强自己的实力, 设法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自己“行家”的形象, 这样才会获得学生较高层次的尊重, 使学生产生向你学习的欲望和兴趣。

在实践中, 首先我注意对学生文章的认真分析, 理清学生的思路, 探索他们的构思过程。特别是对内容丰富、思想性强、构思新颖的文章, 从内容到形式的剖析, 使我有分析作家作品的感觉。评语的关键是要中肯、准确。其次我注意专业术语与学生口语的结合, 深入浅出。不少学生喜欢读书, 在作文中从选材到布局谋篇就可能自觉不自觉地进行模仿, 但深究一步, 这样写究竟有什么道理却不甚了了。老师中肯的评价往往使他们茅塞顿开, 这时他们就很容易把平时分析课文学到的知识与作文联系起来, 形成理性知识, 深刻地记忆在脑海中, 下次作文就会自觉运用这些知识, 同时也提高对课文的分析能力。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读—写—读”的良性循环。当学生看到平时教师分析课文的语言, 也出现在他自己的作文评语中, 自己作文的得意之处被老师无一遗漏地发现并加以赞赏时, 往往会产生较强的成就感和对教师“慧眼”的认可。这种良好的精神状态很容易升华为学习的动力。

此外, 青少年随着年龄的增长, 兴趣范围扩大了, 有着强烈的求知欲。他们非常欢迎兴趣广泛、见多识广的教师。语文学科包罗万象, 就作文而言, 往往涉及生活的各个领域。这就注定了语文教师应该是杂家, 对各类知识都应略知一二, 否则就满足不了学生的求知欲, 使他们感到问道于盲, 挫伤学习积极性。学生对许多事物感到新奇有趣, 想探其究竟, 也希望引起别人的注意, 如果教师能给予响应, 表现出对这些事物的兴趣, 甚至有高他一筹的见识时, 学生对教师的尊敬就会油然而生。

一位爱好体育的男同学在作文中不太准确地引用了一则听来的趣闻:“裁判哨音的产生是由于足球赛中一次意外情况和偶然巧合。”我在眉批中补上了这次足球赛的地点“伦敦”和时间“1875年”, 并指出裁判是一名警察。学生看后大出意料, 一位老教师会对这些知识如此了解, 是他始料不及的。以后他不仅写作文积极, 而且遇到一些疑难问题也经常来向我请教, 我也向他请教过绘画的一些常识。想不到这些评语提高了教师在他心目中的位置, 在一次作文中他写道:“我的语文老师至少在我看来是杰出的。”对老师的尊敬使他的学习积极性提高, 每次作文他都交上两篇。

二、使学生感到是朋友的交谈

我觉得学生的作文不论优劣, 只要不抄袭, 总是费时费力得来的, 都是心血的结晶。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劳动, 不批则已, 批就要认真。只要认真发现, 学生的习作中总有一些属于他自己的东西, 这些东西往往是他们与众不同的个性所在。教师应善于理解他们的想法和行为, 懂得欣赏他们的个性。对个性中的闪光之处要满腔热情地进行鼓励。如果他们的意见能得到教师的支持和赞许, 便会感到很大的满足和愉悦。教师的一次表扬、一次对作文的肯定, 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和信心, 进而飞跃的例子是很多的。

我曾经有一位从八岁起就喜爱养鸽的学生, 以前作文一般。一次他写了一篇《养鸽的乐趣》, 由于对题材了如指掌, 又愿意把自己的感受写出来, 文章写得非常充实切题, 把养鸽的乐趣表现得淋漓尽致。我看了他的作文, 非常兴奋地写下:“没有想到鸽子是如此可爱的动物, 养鸽会有这么多的乐趣, 而你的课余生活是这样的丰富多彩, 实在令人羡慕……”他看了以后非常高兴, 并拿给他母亲看, 说:“妈妈, 我养鸽子, 您总是说这说那, 你看我们老师多理解我!”从此他开始喜欢作文, 每次总是千方百计写好些, 渐渐地, 他的写作水平在同学中出类拔萃。

我不仅注意及时鼓励学生, 而且努力深入学生的内心, 参与他们的心灵漫游。现在的青少年在认识事物时常常不满足于成年人或书本中的解释, 他们喜欢独立地寻求事物的原因和规律, 力求对各种问题有自己的看法, 但是由于他们的知识经验有限, 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还很不完善, 容易产生片面性和表面性, 反映在生活中就常常出现对长辈的不理解, 甚至产生逆反心理。我有一位学生一次在作文中真实地谈了他对父母的种种不满, 并且有怨恨他们的意思。看了作文, 我有些着急, 在评语中写道:“血浓于水, 世上没有什么比父母对我们的爱更真诚。老师多么希望你能理解这种爱, 并因为这种爱而原谅父母恨铁不成钢式的急躁。你可以从几个方面做一下努力……”

还有一位女同学在作文中大胆而细腻地描写了她对一位男同学的神秘的崇拜, 并且说:“老师, 我只对你一个人说, 不要给别人看。”我在评语中写道:“感谢你对老师的信任, 你谈到的事关键是要正确对待, 我相信理智会使你正确处理的, 如有困难, 请相信我一定会帮助你的……”

由于付出了许多努力, 我得到了学生的信任, 他们能在作文中真实地记录下自己的喜怒哀乐, 愿意说出自己的心里话, 学生习作选材多样、情感真实, 而我则以平等的身份把一片真诚浓缩在评语中。作文评语成了我与学生交流的桥梁。

三、使学生感到美的信息传递

“美是生活”, 生活中到处都有美存在。如果说学生在作文中应努力表现生活中的美, 那么教师就要努力在学生习作中寻求美的因素, 这样整个写作过程将不再是单调枯燥的劳动, 而是在美的春风沐浴下, 发现美、欣赏美的一项活动。在这个活动中, 师生性情受到陶冶, 精神得到净化, 情感得到交流。

我在批改作文时, 就始终牵着这根弦, 利用眉批和总评, 指出作文中美的所在。如美的景物、美的环境、美的色彩、美的形象、美的言行、美的心灵、美的氛围、美的情感……学生拿回作文, 对照评语再揣摩自己的作文, 这又是一次反思写作经过领受美的新过程, 这时他们喜悦的心情就会在脸上自然地流露出来。

有一次, 我把一个同学作文中的一个情节设想成一幅油画:一个小女孩静静地坐在那里想心事, 脸上带着一丝淡淡的孩子样的哀愁。粉红色的花瓣落在她洁白的衣裙上, 她却一无所知……作文发回后, 她高兴地对我说:“老师, 看了你的评语, 我自己都觉得自己挺可爱的。”

评语虽是寥寥数语, 但遣词造句却要讲究, 因为它是学生学习语言的直接楷模。我觉得评语首要的是中肯, 还要有美感, 有激情, 使学生被教师的一片真诚深深打动。写评语的难点是怎样指出文章的不足, 因为弄不好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因此, 我摒弃那些硬梆梆的语言, 而注意语言的委婉和人情味, 有一点幽默也未尝不可。

有一位同学文章写得很好, 但书写潦草, 我就给了他这样的评语:“这样优质的作文, 只有整齐的文字书写方可与之相配, 你认为呢?”他看后感到惭愧, 以后就注意了。对学生习作中小小的不足, 我常用这样的眉批:“这里再有几句过渡该多好!”“没料到结尾落了俗套, 美中不足, 可惜!”这样的批语就比“过渡生硬”, “结尾失败”要委婉得多。学生透过评语得到了老师中肯的批评, 看到了老师对他们的一片真诚, 他们是心悦诚服的, 不少学生主动将改过的作文再拿给老师看。

为了避免评语的呆板, 我还尝试过用对偶句的形式写评语, 把对文章内容形式的评价用对联概括出来, 从七言到十几字不等, 言简意赅, 又讲求词语的对称和抑扬顿挫。学生在懂得作文优劣的同时, 又在评语中体会了语言的节奏和多彩。这种评语也深受学生的欢迎。

评语的书写, 我从来一丝不苟, 工工整整, 一字一格, 标点占格, 抄在作文本上, 为的是给学生树立榜样。

学生对这样的评语是喜爱的, 每次发作文时学生总是翻到后面先睹为快。一学期结束, 学生把作文本订在一起收藏起来。作文评语对学生的影响也是很深的, 有的学生过了多年仍对教师的某条评语记忆犹新。

如何实现师生之间的有效交流 第9篇

一、精心做好准备———夯实有效交流的基础

教师和学生的交流, 很多情况下是随机的、突发的, 教师准备并不充分, 与学生的谈话随意性较大, 但是也要突出主题, 有层次, 不可语无伦次。否则, 事倍功半, 甚至会适得其反, 造成更大的冲突。因此, 在和学生交流前, 教师应精心做好准备。

1.了解学情

了解学生是师生有效交流的首要条件。了解学生方能深刻理解学生, 在互相理解的基础上, 才能达到心理上的共鸣。教师应从多种渠道了解学生的情况, 信息可以来自家长、教师、同学, 也可以来自学生本人;内容包括家庭、性格、学习成绩、兴趣爱好及形成目前情况的原因等。特别要关注在家庭、身体方面是否存在特殊情况, 便于开展交流。

2.注重学习

有调查表明, 导致师生关系不和谐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部分教师的阅读面比学生窄。师生沟通不同于其他人际沟通, 具有很强的教育性和引导性, 这是教师的教育职责。师生沟通的内容涉及方方面面, 思想、心理、生活、学习等。为此, 教师要注重学习, 不断丰富、更新自己的知识。同时教师要主动研究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 做到明其意, 才能在交流上得其法。

3.制定计划

交流要取得实效, 不是一两次沟通就可以实现的, 特别是对于特殊学生, 要考虑到交流的复杂性和长期性, 更应制定计划, 逐步组织实施, 并根据交流情况适当变化, 从而做到交流有方法、有内容、有针对性, 确实提高交流的有效性。

二、拓宽沟通渠道———丰富有效交流的形式

自由开放的多种沟通渠道是使有效交流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 而良好的师生互动可以促进交流的有效深入。首先, 交流的形式可以是谈话、周记、书信等, 对于活泼开朗的学生, 不妨用直接谈话的方式, 真诚而坦率地交谈, 沟通的效果可能立竿见影。而对于比较内向的学生, 通过书面形式也许会更好, 书面形式可以直面学生内心世界, 而且具有良好的互动性和可持续性。对于某些网络交流方式, 教师也要合理应用, 同时能够拉近师生距离。

其次, 要积极搭建交流平台, 如举办主题活动、组织社会实践活动等, 在活动中拉近师生距离, 发现学生优点, 为交流创造契机。同时, 也要经常邀请家长和任课教师参加班级活动, 活动的开展增进了师生间的情感, 缓解了师生间的矛盾, 让交流更加顺畅和有效。

三、关注沟通细节———提升有效交流的实效

和学生交流是细致而耐心的过程, 只有关注沟通细节, 才能提升交流实效。首先, 要关注交流的环境。有的教师选择在办公室和学生交流, 不是很合适。一是人多嘈杂容易分数学生注意力;二是会有其他教师加入到教育学生的队伍中来, 让本来就有抗拒心的学生更不愿开口, 甚至会引发冲突。因此可以把交流的地点选择在空教室, 或在学校安静的角落, 也可以和学生在校园里边走边谈, 交流效果会更好。

其次, 要关注交流的时机。要观察学生的精神状态, 情绪过于激动或过于低落都不适合交流, 应先让他适当调整后再进行交流;对于后进学生, 可以为其创造条件, 让他获得成功, 获得表扬, 然后趁热打铁与其交流, 或鼓励、或激将;要学会等待, 学会倾听, 耐心寻找交流的时机。传统的师生交流, 都是教师喋喋不休, 学生一言不发, 或者学生刚说几句, 教师就不由自主又接过话去。只有当教师认真倾听学生谈话时, 学生感到教师是理解自己、尊重自己的, 他们才会向老师倾诉自己的问题和苦恼, 也会正视自己的问题, 接受老师的帮助和教育。

再次, 要关注交流的方式。教师和学生交流时, 应更多采用询问、讨论、鼓励等方式, 避免说教、命令甚至嘲讽。教师为了让学生意识到问题并解决问题, 常常采用比较激烈的方式, 意图是希望引起学生的重视, 但往往不如温和的方式更为有效。苏霍姆林斯基说:“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 比处罚更强烈。”在学生们的错误或挑衅面前, 教师应表现出成熟的风度, 这不仅可以避免师生间的矛盾, 而且也会让学生从教师身上学到正确处理问题的态度和方法。

关于师生日常交流问题的思考 第10篇

一、师生面对面, 保持基本沟通 渠道畅通

1.教学交流。专业课程领域, 教师有较高的权威性, 学生会愿意主动与老师交流探讨。特别是教学能力较强, 功底深厚的老师, 往往是学生崇拜的对象, 师生交流学习问题、学习心得与困惑的过程中, 对老师产生信任感。“亲其师”并“信其道”, 是良好交流的基础。

2.针对性谈话。以解决学生问题为 目的的交流, 多带有紧迫性。多采用一对一面谈的形式。

3.非功利谈心。教师在与学生交往的过程中, 努力去做学生所信赖的挚友, 学生才会认同你。可以和学生交流各类话题, 在交流的过程中, 没有明确的目的性, 双方像朋友一样, 交流自然愉快, 多在课外进行。

效果分析:这种面对面的传统的交流方式因其发生及时便捷, 有真实的情感交流, 仍为师生交流的基本方式。选择学生关心的话题, 是顺利交流的重要因素。面对面沟通交流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双方的态度, 尤其是教师的态度。所以有效沟通建立在师生双方相互尊重、信任、接纳对方的基础上。学生能认识到老师的良苦用心, 愿意和老师沟通, 老师要全面了解学生的背景和心理状态, 站在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角度去沟通与交流。

二、善用辅助手段, 使沟通渠道 丰富多样

1.用文字走进学生心灵。周记是教师探求学生心灵的窗口。从这里, 我们可以了解学生的家庭琐事, 探求学生的思想感情。教师可以采用书信的方式, 把自己的教育理念和解决问题的办法, 提供给学生作为参考, 让他们真正感到自己的老师不仅仅是良师, 更重要的是益友。

2.班级活动的激励作用。教师平常就要有意识地通过班会、辩论会、运动 会、社会实践、节日晚会等活动, 创造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机会, 把积极的教育理念和方向转化为班级氛围和意志, 在潜移默化中实现与学生的交流。

效果分析:进入青春期以后, 性格内向、孤僻的学生, 往往把自己封闭起来, 不愿意与人交往, 对教师敬而远之。消极情绪控制与封闭的内心往往相伴, 而文字或活动交流往往使教师有机会展示自己与学生主动交流的愿望, 能消除学生对老师的防范心理, 尤其是与老师有严重对立倾向的学生。班级活动中教师及时发现学生行为亮点, 进行鼓励赞扬, 这是实现教师与学生的有效心理沟通的基础。但文字沟通与活动沟通进行过程较长, 需要教师营造温馨的“自己人效应”, 要学生视自己为自己人, 一般需要较长时间才能走进学生心灵。

三、使用现代技术, 让沟通超越 时空

1.网上聊天, 师生交流无障碍。作为一种即时通讯方式, 腾讯QQ是学生与教师交流中普遍喜欢使用的一种通讯工具。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补充手段, 在课余时间或者是放假的时侯, 学生可以用QQ很快联系到老师和同学, 一些不懂的问题可以随时得到解决, 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也会选择创建一个班级群, 让学生们通过网络把自己生活中的灵感、学习的困惑和教师以及其他同学们进行交流互动。网络即时交流的联系方式既方便了学生与老 师之间的沟通, 也提高了开放教育的教学灵活性。学生乐于接受的交流方式, 能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2网上博客论坛, 平等交流的空间。现代的学生很容易接受新事物, 学生喜欢网络, 师生交流也必须适应现代信息技术、适应学生心理变化。在网络上创建的个人空间、博客可以自由书写心情, 记录生活, 表达意见, 学生、教师作为平等的朋友, 使用网络昵称相互拜访, 发表评论, 学生仿佛带着面具与老师交流, 想什么就说什么, 没有太多的顾忌, 这让大多数学生有了发表意见的地方, 很受学生的欢迎。网络论坛更因真诚、自由、富有个性特征成为学生真情流露的地方, 学生在博客或论坛中讨论感兴趣的问题, 而不必在意老师与家长的态度, 所以网上的学生更加真实。网络交流联系方式既方便了学生与老师之间顺畅交流, 也提高了教育教学灵活性。

效果分析:现实生活中, 学生拒绝与教师交流的原因很多。师生之间的距离与隔膜需要教师放下师道尊严的教条, 以尊重、理解、真诚的态度走进学生的内心, 采用灵活多变、贴近学生心理的方式与之交流。而网络因为拉开了双方距离, 避免了面对面的尴尬, 学生显得异常放松, 教师在互联网另一端成为一个倾听者。喜欢新鲜、流行、刺激的学生也能在这里体会到真正的平等, 可以畅所欲言, 加强了交流的实效性。

师生信息交流模式的探索研究 第11篇

关键词:师生;信息交流;模式;探索研究

一、师生信息交流的重要性

随着教育活动的开展,师生关系的建立,会在教育活动的空间和时间上无限地传播和交流。师生信息交流与传播是教育活动中最普遍的现象,只要教学活动中有事物的存在和运动,就有相应的信息产生,就会有信息的交流与传播。

教育的过程既是师生信息传递、交流的双向过程,也是情感交流的双向过程。在决定教育成功的诸多因素中,师生信息交流的质量因素占比最大。在教育系统中,人的集合主要指教师和学生,这是教育系统中两个最基本的要素。因此,教师要做好履行教育教学专业人员职责的准备,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通过信息交流,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施以影响,使之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同时,教师通过信息交流,了解到学生作为学校教育的对象,是具有主观能动性和不同素质的个体,并尊重这一事实,满足学生受各方面发展的需要。

二、“实用型”师生交流模式的建立

师生信息交流模式就是用简洁的语言图式进行信息交流,以揭示师生信息交流本质和规律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对于充分发挥信息的效用和价值、有效促进师生信息的传播和交流具有重要的作用。

教师和学生的信息交流活动,是一种教育性的交往与活动,是按照教育目标要求组织起来的,并在教育者的指导下进行的,因此是组织严密、目的明确、计划性强、富有影响的活动与交往方式。它不僅是教育得以实现的重要形式,而且能够按照社会对人们的要求,对教育过程的发展起到规范和保证作用。

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教育活动与交往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和学生的信息交流可以分为正式交流和非正式交流。正式交流是指依法组织、具有正规合法渠道、受法律保护的信息交流,是社会组织机构运行的必要条件;非正式交流是指社会成员之间或非正式组织成员之间自由自愿的信息交换与沟通。正式交流是通过教育学信息系统或者“第三方”的控制而进行的信息交流;非正式交流是指师生之间通过个人接触进行的信息交流,这种交流间隔时间短。

三、信息交流机制研究

教育信息需求是师生的基本需求,师生信息交流是师生有目的的行为。因此,教育信息一旦生产出来,便要流向特定的利用者和接收者,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形成源源不断的“流”,即教育信息流。

教育信息流是一种普遍存在的信息现象,是信息从教师那里获得,最终转移到学生的流动过程。教育信息流的形成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教师和学生是通过信息流来联系的。在教育信息流中除了教师和学生之外,还有数量不等的中间环节介入,这些环节构成了信息交流和传播必不可少的条件。

教育信息交流有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信息传递靠信息栈来实现,根据师生交流的时间和空间不一,时间栈实现师生交流信息的时间传递,空间栈实现师生信息交流的远距离传递。时间和空间栈具有从教师或前一栈获取信息并加以处理、转换、存储、积累和选择以及对学生或后栈传递信息的功能。

师生信息交流还可以分为直接交流和间接交流。直接交流是由师生直接完成信息传递,过程简单;间接交流主要是因为师生间存在种种阻碍,很多交流过程没有办法直接实现。和间接交流相比,直接交流是师生的直接联系,它的媒介系统是客观的,没有其他因素的介入。在师生直接交流中,教师或学生是直接沟通、直接联系的,交流信息的内容不会受到其他系统的干预和控制。师生直接交流,是共时交流,而间接交流是共时交流和历时交流都有,信息传递的时间范围及空间范围比较大。

参考文献:

[1]王宁.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校园文化——华立职院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知识经济,2010(2).

让化学课成为师生交流的乐园 第12篇

一从生活走进化学——让学生想交流

从生活走进化学是编写新教材的一大指导思想。在课堂教学中以生活实例为例, 不仅让学生感受到生活离不开化学, 生活中处处有化学, 而且学生也有话可说。

例如, 在讨论氯气的实验室制备原理时, 通过学生阅读材料“据报载, 广州一家庭主妇在家中打扫卫生时突然晕倒, 家人发现后将她送到医院抢救, 半小时后这名妇女停止了呼吸。法官化验其血液和胃液, 确认是氯气中毒。分析原因, 竟是这名主妇为了获得更强的去污能力, 把家用洗涤剂、浴液和洁厕精等3类共5种洗涤用品混合使用, 致使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氯气, 导致悲剧的产生。专家指出, 由于洁厕精是用盐酸勾兑成的, 氯的含量较高, 所以当洁厕精与漂白粉合用或漂白粉与含氯类清洁剂合用时就会产生有毒的氯气, 轻度中毒者会感到眼、鼻、喉不舒服, 重者还会伤及心肺, 当有毒气体在空气中弥散到一定浓度时会置人于死地。”进一步分析推理还可以用什么物质制备氯气, 制备氯气的原理是什么?

二运用教材——让学生会交流

在化学教学中, 教师应深入分析教材, 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努力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让他们有更多的成功机会, 从而增强学习化学自信心。

教师在组织教学时, 要精心设计交流方式, 不要让学生觉得自己怎样努力也学不好, 而要让学生从交流结果中知道他们已学到了知识, 有所收获和提高, 这样学生就能产生积极的情绪, 诱发出对化学学习的内部潜力。如在教学“原电池的原理、形成条件”时, 首先利用教材中 (铜—稀硫酸—锌) 原电池和门铃组成闭合电路, 电铃出人意料铃声响起。学生质疑构成这样一个能够产生电能的装置, 需要具备什么条件?这一悬念式的情境使学生感到惊讶, 迫切想要找到问题的答案, 思维处于高度集中的状态。教师组织学生讨论, 提出各自的假设。教师进一步追问, 如何通过实验探究以上理论假设的科学性及正确性?根据实验器材学生设计将铜锌插入稀硫酸中, 发现铜片上产生气泡, 而锌片上无气泡, 似乎不符合金属活动性顺序表, 产生此现象的原因等。

三创设情境——让学生乐于交流

教学过程是师生互相交流的双边活动过程。师生以什么样的教学观念进入教学过程, 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并取得教学效果的前提。因此, 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基础。民主、和谐、宽松、自由的教学氛围, 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教师则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监督者, 而并非单纯地知识传授者。教师可以提出有趣的情境以刺激学生的学习动机, 教师也可以提出适当的问题以启发学生思考。

例如, 教学“氨气的喷泉”实验时, 让两位学生负责控制好条件, 其余学生认真观察、讨论、记录、拍照, 写出观察记录。接下来进行分组讨论“自然界还有哪些喷泉现象?”问题一提出, 课堂顿时沸腾起来, 学生们七嘴八舌地争论起来。通过组内互动、组间互动、相互补充, 讨论的结果有很多, 如公园里的喷水池、火山爆发、农用喷雾器等。同时产生新疑问:喷泉实验成功的原因, 以及如果出现哪些情况实验不会成功?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师生感情越融洽, 课堂气氛越活跃, 学生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学习, 从而轻松愉快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 解决问题。

四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化学新课程标准指出:“要求学生初步了解化学在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以及现代科技中的应用。”因此, 在授课时要有意识地在课堂中联系所学的内容, 有的放失地解释日常生活和现代科技中所涉及的化学知识, 使化学贴近生活, 使学生感到学有所获、学有所用。这样既可以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丰富教学内容, 又可以通过生动的实例激发学生的愉悦心理, 触发情感和求知欲。在教学“Al3+、Al O2-、Al (OH) 3三者的相互转化”中, 先让学生课前查找铝元素的危害及进入人体的途径。课上各小组代表汇报交流对铝元素的危害及进入人体的途径,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进而提出课题:如何降低实验室中废水中Al的含量;又如在学习“有机酸”时, 引出如何除鱼腥苦味 (碳酸氢钠) 、菠菜由涩变香 (乙醇) 等。从解决实际生活问题出发, 具有很强的现实性, 引导学生关心社会, 引起学生的关注和思考, 提高学生的探索兴趣和欲望, 树立带着化学走进社会的责任感。

上一篇:改革情况下一篇:高考志愿填报策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