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律教育范文

2024-07-13

纪律教育范文(精选12篇)

纪律教育 第1篇

现实中人们对于纪律教育的认识似乎进入了一个怪圈:一面对孩子进行严厉的纪律教育, 一面又猛烈地抨击纪律教育。孩子们也正是在这种一面受所谓的纪律教育压抑, 一面蔑视纪律教育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正是这种心理反差使得我们的孩子在成熟后面临许多内心的冲突与困惑。

纪律教育原本的目的是使孩子养成一种良好的生活习惯, 培养其自律意识和公德意识。纪律教育本身是一个帮助孩子去掉自我中心的一个社会化学习过程。而现在的纪律教育却似乎只是一种单纯的维持纪律的手段。纪律教育的庸俗化, 使纪律教育方法仅仅是攻击错误或向错误做斗争。由此引发的“幼儿园孩子惧师”现象越来越普遍, 这大部分是老师采用粗暴方式对孩子进行纪律教育的结果。

殊不知老师的一个“河东狮吼”, 在孩子心中产生的可怕影响。也许孩子很敬畏老师, 但那不是爱。师生关系紧张, 更不要提情感交流了。老师的粗暴态度可能会使一些天性胆小的孩子更懦弱, 重的产生自闭倾向;使普通孩子出现易紧张, 胆小的倾向;使顽皮的孩子更淘气 (对老师的粗暴态度产生习惯化, 孩子对老师的发怒漠然, 更加顽皮, 借此试探老师的下一个花招是什么) 。

用粗暴的手段 (拍桌子, 大吼大叫) 可能会取得暂时成效 (孩子变“乖”了) , 但很可能影响我们孩子一生的性格, 影响孩子日后处理问题的态度和方法。

当前教育面向现代化, 面向世界文化, 提倡儿童中心, 倡导人文关怀, 这些都是对我们传统东方教育的挑战, 也说明了我们认识的前进, 社会的进步。卢梭、杜威等大家所倡导的自然、自由、平等教育理念的引入对传统的中国教育方式是个不小的冲击。例如, 美国孩子上课经常是坐得横七竖八———无数教育家认为这是一种解放, 一种自由。当然我们对此也要保持冷静:教育——人类精神文明的自由仅仅是用坐得横七竖八就能体现的吗?

在我看来, 自由是精神的开阔, 而非虚浮的表现。自由在任何地方都是要有纪律陪伴的。正如我们吹气球, 若不固定进气口, 根本不可能吹起气球。在这里, 自由就好比那只气球, 纪律教育就为了固定进气口, 只有与纪律结合才能把我们的自由的气球吹大。

现实中, 总认为中国人奴性太强, 过度宣扬西化教育, 导致我们现代人的浮躁, 急功近利。幼儿园所学会的由外力强迫的纪律观念并没有内化, 成年后就丢得一干二净。社会公德意识下降, 人们不信任感越来越强, 甚至连纪律都不屑, 也许这世界变化快, 我们还没应付过来。反对一切, 怀疑一切是否就是真正自由?纪律教育是否就是与自由相斥, 与创新相悖呢?

纪律教育是一种规则教育, 人是社会性动物, 人在社会化过程中会遇到许多矛盾、冲突, 要解决这些矛盾, 主要靠的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规则。因此, 对这些规则的认知变成了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过渡的重要条件。

对于初入社会生活的幼儿来说, 纪律教育展现给孩子的主要是人际交往的规则, 让孩子在规则中自发工作, 开展活动, 由此内化为一种生活习惯, 那么这种习惯就演化成一个人恒久的修养。纪律教育通过主动活动内化为自身的一种自律意识, 有利于孩子自我控制水平的提高, 而一个人自我控制水平的高低, 可以说是情商的一个关键因素, 关系到孩子将来应付外界变化能力的高低。

纪律教育间接影响国家的公德意识。小时候, 我们在老师的安排下站队———守纪律, 但当我们长大, 进入大学, 尽管已是成年人, 却没有一点先来后到的顺序观念。公德是一个民族的精神面貌体现。该是我们加快公德建设的时候了。公德建设靠什么?靠社会、靠人人, 更靠教育、靠纪律教育的内化。

我们不禁发问: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 从小学到中学, 从中学到大学, 一路走来, 哪儿没受过纪律教育?的确纪律教育普遍存在于各个教育机构中, 而现实的纪律教育只是在特定时间、特定场景下的守纪律。纪律观念并没有内化到孩子的心中, 推广到他的一生之中。

要想让纪律观念内化到其心中, 首先要做的就是使纪律教育生动起来, 纪律教育, 不能枯燥无味, 更不应该带惩罚性质, 只有这样孩子才可能在放松的状态下主动地接受。其次, 纪律教育必须是带有工作性和活动性的, 不能是教条的。孩子只有把它付诸实践, 体验到其中的乐趣 (成就感, 归属感……) , 才会促使孩子把遵守纪律成为一种习惯, 慢慢演化为其个人品质。

例如, 开封市翠园幼儿园某老师的做法就很有借鉴意义。当孩子们饶有兴趣地完成第一阶段活动后, 是孩子解小便的时间。老师说道:“要解小便的小朋友起立, 其他小朋友静息, 起立的小朋友, 我们排队时学小猫走路好吗?轻轻的, 不要慌张———走直线, 排好队———”孩子们认真地跟老师走起来, 有几个竟发出了“喵喵”的猫叫声, 老师又赶紧小声说:“小猫在别人休息时, 从不发出声音, 从不打搅别人, 我们也学小猫, 不发出声音啊!”孩子就在老师巧妙的指导语下, 不吵不慌地排好了队。

孩子在学习“小猫走路”的过程中, 不仅学会了怎样走动, 而且学会完成一项有益他人的行动, 使他们懂得要体谅他人, 掌握了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同时在模仿的过程中, 孩子们的姿势更加可爱, 手脚协调性更灵活。

孩子走动这一外部行为与其内心发展相互促进。孩子在“学习小猫走”时, 首先很快乐, 神经系统觉醒度较高, 有助于记忆。孩子很快记住某事, 就有助于他这种习惯的养成 (操作性条件反射) 。每当孩子回忆及此, 总会有甜美的记忆, 这也是一种童趣的表现, 这种甜美的回忆促使他继续这样做, 增强其自我调节, 自我控制能力。纪律教育于是在甜美回忆和坚强毅力的基础上成为孩子们性格力量的源泉。

幼儿园教师要运用鲜亮的教具, 柔和的语言和富有情趣的动作, 使我们的幼儿园纪律教育更有人情味儿, 使之成为一种生动有趣的活动, 让我们的孩子通过主动工作和活动, 把规则内化———这就是我所提倡的生动的纪律教育。

纪律教育月征文 第2篇

——纪律教育学习月学习心得

最近,一大批省部级贪官的落马在当地乃至全国引起相当大的反响。此案件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同时也把纪律教育、廉政教育的重要性再次凸现出来。

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关系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腐败是国之大敌,党之大敌,民之大敌。党风、政风的好坏,事关人心向背。胡锦涛总书记要求加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教育。我们党员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一定要从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高度,深刻认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极端重要性;加强党风廉政建设,领导干部必须以身作则。

一、处于事业中心、权力中心、矛盾中心的领导干部,是做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关键。

因为所扮演的角色重要,所以领导干部能否坚定不移地做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是实现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要保证。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必须坚持从我做起,要廉洁自律,做好表率。要把事业、权力、矛盾“三个中心”统一到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只有一心为公,立党才能立得牢;只有一心为民,执政才能执得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才能维护好,实现好。不然,因为各类腐败案件的负面影响“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就受到严重损害,党的执政地位就有丧失的危险,党就可能走向自我毁灭。” 我国反腐败的实践以及前苏联的解体使每一个中国人都充分认识到:若不反腐败,党要亡,国要亡,社会主义也要亡。

二、要强化对领导干部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

领导干部虽然处于中心地位,但绝对权力会导致绝对腐败,所以权力必须受到监督。要解决这一问题,归根结底应当依靠制度的建设。应当建立一个设计合理、配臵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对施政行为的全过程进行有效制约和监督,真正做到权力施行到哪里,监督就延伸到哪里。

要遏制腐败、切除毒瘤,只有靠“铁手出绝招”。该查处的要坚决查处,决不能手软,才能彻底斩断以权谋私及腐败的源头。只有营造良好的舆论监督环境,党风才能从根本上得到好转;而舆论监督环境的形成,要靠坚持不懈地常抓党风廉政教育。

三、要加快党风廉政教育制度化进程

党风廉政教育不能流于形式,“三月来了七月走”。加强党风廉政教育工作,使之成为一项行之有效的长效机制,必须建立一套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机制相适应的党风廉政建设教育制度,充分发挥教育在预防腐败工作中的基础作用。

对我校来说,建议针对各级各类干部的业务特点制定轮训计划,即对各级干部进行定期的党风廉政教育培训。根据所处单位、具体岗位、业务工作的特点制定培训计划,确定培训内容,重点抓好腐败现象易发多发部门的干部职工、行政执纪执法部门

1工作人员、与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基层负责人的廉政教育。

从制度方面,应当建立廉政培训制度,要从廉政培训的机构设定、培训方式、参训人员确定、培训效果评定、证照发放等方面完善制度,进行规范。试行带课题参训的个性化培训方式,将廉政培训考试作为干部任职资格培训、考试的一个重要内容。另外,在我校内部应当建立平面立体媒体互动系统。要充分发挥宣传的舆论导向作用,做到各单位有专栏、校园电台有声音、网络有专版。要充分调动各单位教职员工的积极性,通过各种宣传手段讴歌正气、鞭挞丑恶;可以通过组织听报告,观看腐败案件调查纪实影像资料的方式,对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进行警示教育。在实施过程中,要避免广大党员把这种教育形式看成“小题大做”的错误思想,因为思想上的不统一会造成行动上的迟缓以及更加严重的后果。

教育在“灵性”和“纪律”之间 第3篇

关键词:灵性;纪律;教育

【必要说明】

以下所涉及的事情都是我親身经历,但不针对任何班级或个人,只是为了教育事业的进步,作为案例,读者千万别对号入座,纯属学术需要。

【案例与论据】

我是一线教师,从实习到现在已辗转几所学校,经历了一些事情,促使我不得不写下面的文字,以之为我们的教育贡献点自己的绵薄之劳。以下是根据我的经历整理的一些案例或者说是论据。

案例1:一次平时的监考,结束时我找一个学生帮助收试卷,(我们是按着高考的标准收的,试卷必须按小号在上、大号在下的顺序整放,页数必须整好,学生的信息必须填完整。我认为这是很锻炼人的事情,所以我会寻一位学生帮忙。)这是一位女生,做题速度比较快,题目做得也比较好。可是开始她竟然不相信自己会收试卷,战战兢兢很害怕的样子,而我对她的要求仅仅是将试卷按小号在上、大号在下的顺序收好,然后我来做剩余的工作。于是我鼓励她,我说我相信她一定能收好,也请她自己要相信自己,然后我给她做个示范。基本上是我在前收答题卡,她在后收试卷,慢慢地她收得很好了,也很快,没出现什么错误,不过就是不敢超过我,有时候在我后面等着都不越过我。我示意她可以到我的前面去,她才敢,然后我就像对待自己同事那样对待她,经过六场考试,我们配合得很好,她也不像以前那样拘束了,胆子也大了,人也活泛了,很灵性的一个姑娘。这引起了我的好奇,很灵性的一个姑娘,怎么就变成一个木讷讷的人来呢?于是我做了个小调查,有老师告诉我,她所在的班就那样,为了文化课成绩,整天压着,班主任把学生弄得死气沉沉的,失去了灵性。

案例2:我曾经教过这么一个班级,学生超有“灵性”,似猿猴般精灵古怪。我上课总是一遍遍地强调纪律,就是这样也不行,在别的班一课时的内容在这个班至少要一个半课时才能完成。我试过好多办法,都很难吸引住他们的注意力,再有趣的内容,再有探究性的问题,再生动的表述……都不行,他们的注意稳定性很差,对事物的专注能力还没有小学生好,对新奇事物的专注能力甚至还不如幼儿园的孩子。更有甚者,有几回我上课,当我板书时,有学生竟然在那几乎一瞬的时间里进行换位置。他们就那么“淘”,我采取了一个措施就是“唐生念经法”天天变着法的讲道理、讲什么是集体等,起了一点效果,效果的直接体现就是上着课,某班干部成员突然“一嗓子”让大家注意纪律,我反而感觉不爽,有被惊吓的感觉。后来我以为是我的能力不行,或者说我的课不是高考科目,于是我就询问了其他老师,他们上课的课堂气氛如何,他们跟我有同感。我也观察过其他教师给他们上课的情形,包括他们的班主任,发现情形差不多,他们班主任上课只是好那么一点点而已。后来我才了解到,这是他们班主任的思想,他们班主任认为现在的教育为了所谓的应试和成就,把学生固定在书本上了,“灵性”都没有了,天性都磨灭了,所以……

案例3:这里说的是一个再平常不过的班级了,这个班级的学生文化课成绩很不出众。这又是一个很特殊的班级,这个班级的学生每一个都不是想只通过文化课成绩去念大学,但是他们都是想要念大学的,他们要么是学体育的,要么是学音乐的,要么是学美术的。这就是传说中的“艺体班”。其实大部分一线教师都知道“艺体生”不好管,管不住,甚至有些“责任心”很重的教师认为“艺体生”就是“害群之马”。然而这个班再一次颠覆了人们的眼球,震撼了人们的大脑。我并不带这个班的课,只是有一段时间有个教师有事,我替他带了一个多月。我的感受出奇的好,他们纪律性很高,在这方面不需要教师操一点心,觉悟很高,犯了错自己就会按着班规接受惩罚,在我上课期间没有出现一次纪律问题。学习积极性很高,有如饥似渴的感觉,课堂气氛很好,有序而活泼。他们很有“灵性”,讲一件事,我是一个喜欢用生活来讲授知识的人,结果是尽管他们基础很薄,竟然有一点即通的痛快!我很喜欢这个班,或者说我很喜欢这个班上课的感觉。于是我就私下做了个调查,其他科目的教师竟然跟我有同感,很有意思的是他们平时就是没有老师上课也是这样,有序而活泼,做上课外的其他活动也是这样。更有意思的是他们的班主任由于在班级里的时间很少,不像其他的班主任如同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一样。于是我更加的好奇,这几乎就是在大学里老师所说的那个理想的班级,就是活教材。

【观点核心论述】

这么多年的时间,我教育经历里有这么三个典型案例,我心里很是高兴,也深感庆幸。它给了我比较充足的内容让我来分析班级管理的真谛。我是这样认为的,我们的教育是为了什么?是不是让每个人最后都成为像“猴子”那样精灵古怪的人?还是让每个人最后都成为呆板的只会用理性很规则、很纪律地生活的人呢?我想,这两者都不是我们所需要的,更不是家长和社会所需要的。我们需要的是一个活泛而又规矩的人,我们需要一个有序而又活泼、和谐的社会。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班级管理要两者兼顾,既要让我们的学生能够很纪律很理性地学好文化课,又要在非智力的灵性的天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上面的三个案例中,第一个案例是目前高中教育普遍采取的一种麦田守望者的方式,它充分地发展了一部分人的智力,也充分地打击了一部分人的智力发育,我认为这是不可取的;第二个案例是目前高中教育所不允许的,但是我们的教师为了让第一个案例的教育方式普遍实行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和社会问题降到最低,顶风冒雨所进行的大胆地变革的那种精神值得我们发扬,但是这种方式我们是不能再继续用了;第三个案例里的故事,让我们感到为之一振,心情愉悦,这正是我们所要的教育,那么我们该如何做到呢?我与这位班主任曾经的交流告诉我,具体地可操作性的措施很难总结,就是把他的方法拿来我们也不一定用的如他那般效果,况且这些方法会随时改变的。那要怎么做才好呢?我最后的总结是我们要牢记“教育要在‘灵性’和‘纪律’之间”这个理念,因境而变地用心地采取各种措施和手段去实现案例三的那种教育梦想(或者说境界)。

体育课纪律教育反思 第4篇

今年, 我所任教的一个班级中, 有几个在课堂上总是不遵守纪律、调皮捣蛋、喜欢捉弄其他学生的男生。我曾让他们单独站成一排, 在练习时最后才给他们学练机会。但事与愿违, 情况不但没有好转, 反而影响了其他学生的练习。

有一天上课, 整队时我一言不发静等了10分钟, 仍然不见学生安静下来。终于, 我忍不住发火了, 大吼一声:“所有男生静站一节课。遵守纪律的女生, 我们开始上课。”在我转身的一瞬间, 学生突然安静了, 像两排木桩似的, 一动不动地站在操场上。望着他们稚嫩的脸和茫然的目光, 再想想自己粗暴的态度, 我心里很不是滋味。我反问自己:这样真的有用吗?难道下节课, 他们就会自觉地遵守纪律吗?显然不是, 他们只是暂时屈服于我的暴力而已!可是, 如果就这样轻易地让他们参加练习, 那以后又怎么管理?

想到这里, 我灵机一动, 对他们说:“给你们参加练习的机会。第一个问题:在教室上课的时候, 谁发言最积极?”

一只只小手立刻举起来, 并纷纷指向排头的一名学生, 整齐地喊道:“小宇!”

“好!”我马上宣布:“小宇可以和旁边的几位同学进行折返跑练习。”小宇高高兴兴地带着同伴去练习了。

我继续问道:“第二个问题:你们当中, 谁劳动最积极?”

小手又一只只地举起来, 出乎我意料的是, 这次评出的居然是平时上课最调皮的小严。我稍作纳闷后赶紧把他拉过来:“小严, 好样的!既然大家都表扬你了, 老师也相信你以后会遵守纪律。现在请你带上自己的伙伴去练习弹跳。”小严的脸立刻就红了, 连连用力点头, 接着就蹦蹦跳跳地去练习了。

“谁平时经常帮助同学?”

“谁最爱护班级公物?”

“谁经常帮爷爷奶奶做事?”

……

我不断地提问, 学生们虽然顽皮, 但是很纯真, 他们很认真地选出符合我要求的学生。而被选出的学生就会非常高兴, 一扫脸上的阴霾, 马上跑去练习。就连平时最喜欢“欺负”同学的小孙和小陈, 也跟同伴一起认真地做着练习, 脸上绽放出我从未见过的灿烂笑容!我被触动了:为什么一眨眼的工夫, 他们就有了这么大的变化?难道是刚才“静站”的惩戒效果吗?可是, 静站对他们来说, 已经不是第一次了……

我突然明白了:这是表扬的效果!学生在回答我问题的时候, 几乎每个人都得到了其他学生的表扬。这种集体作出的表扬, 是对他们最大的肯定。每一位学生心中都充满了强烈的自豪感, 也充满了对同班同学的感激之情。

过分的惩戒犹如北风, 所起的作用是伤害, 它会让承受对象的内心更冷漠、更封闭。而表扬犹如太阳, 传达出的是友善的情感, 肯定对方的闪光点, 使每颗心都是温暖、开放的。这些调皮的男生, 几乎从来没有得到过表扬。今天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 寻找到了他们的闪光点, 展现出了他们身上经常被忽略的优点, 比如善良、勤劳、纯真。看到每一位学生都展现出了自己好的一面;看到每一位学生都在开心地练习, 脸上洋溢着骄傲与满足, 我的火气荡然无存, 取而代之的是惊奇与感动!

纪律教育月总结 第5篇

一、领导重视,专人落实。我局高度重视纪律教育学习月活动,作为全局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主要领导亲自抓,领导班子成员认真履行“一岗双责”。成立了局纪律教育学习月活动领导小组,负责组织、指导纪律教育学习月活动。领导小组由局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副局长为成员,指定专人负责此项工作。领导小组多次召开会议,研究部署纪律教育学习月活动方案和落实措施,局各级领导干部切实做到“一岗双责”。在开展纪律教育学习月工作中,我局认真听取派驻纪检组长的意见建议,纪检组长及时予以有效指导帮助。

二、紧扣主题,内容丰富。一是召开大会动员部署和专题学习。7月24日,我局召开了20__年纪律教育学习月活动动员部署会议暨党政主要领导讲党课活动,除因公外出和休假的两位同志外,在家的党员、非中共党员国家公务员及其他工作人员参加了活动。

高树东副局长在会上做了动员部署。他要求与会人员认真学习领会胡锦涛同志反腐倡廉重要论述等文件精神以及《廉洁萝岗行动计划》等法规、文件,并在工作中积极贯彻落实。

局长、党支部书记李鸿生做了《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专题辅导报告。李局长结合大家熟悉的案例,对《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做了深刻的解读。

区纪委派驻国资局纪检监察组长王飞同志做了讲话。王飞组长对国资局的纪律教育学习月活动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与大家分享了学习体会。

二是全局党员干部采用自学的方式,认真学习胡锦涛同志反腐倡廉重要讲话论述;贺国强同志在十七届中央纪委七次全会上的重要讲话和工作报告;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市第十次党代会精神;《关于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的规定》、《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中共广州市委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走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

建设廉洁广州的决定》、《廉洁萝岗行动计划》等法规、文件;中央纪委和省、市、区纪委编印出版的学习资料以及保密方面的有关法规、文件。

三是集中观看了中纪委组织拍摄《一手遮天下的腐败》、《失德之害》、《情暖民心》的电教片,同时开展《廉洁萝岗行动计划》宣讲活动,局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区纪委派驻我局纪检监察组长向大家讲授了《廉洁萝岗行动计划》的主要内容,重点介绍了我局所承担的任务(第十七项)以及工作进展情况,要求大家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立足岗位,积极参与,并切实完成好本局承担的任务。

四是参观广州监狱,开展法制警示教育。8月15日上午,全体工作人员前往广州监狱参观,开展法制警示教育。学习参观活动丰富而具有教育意义。在监狱教管人员的引导下,大家参观了服刑人员习艺劳动车间,并进入监区参观监舍内务卫生。在随后召开的法制教育警示大会上,犯职务侵占罪的服刑人员陈某现身说法,用自身从一名年轻有为的职场中层管理人员堕落为犯罪分子的经历,告诫人们要洁身自好,遵纪守法,否则,自毁前程,害人害己害家。

李鸿生局长结合区属国企下属企业发生的类似案例,再次告诫大家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筑起牢固的思想防线,做到廉洁从政,严防岗位廉政风险,切莫以身试法。

我局还向广州监狱赠送了一批励志书籍及体育运动器材,表达对失足人员的关爱。

五是赴南沙开展国企监事会调研,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我区国企监事会监督工作。强化监事会有关成员的纪律教育、牢固构筑反腐倡廉的防线成为今年我局纪律教育月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

8月23日,局机关有关人员、区纪委派驻我局纪检监察组长前往南沙开发区调研,学习借鉴南沙开发区区属国企监事会设置与管理、发挥监督作用等方面的经验,并邀请区纪委第三和第四纪检监察组组长参加了调研。本次调研对加强和改进我区国企监事会监督工作,进一步提高监事会监督职能、推动国企反腐倡廉具有很强参考借鉴作用。

六是继续开展岗位廉政风险教育活动,总结完善岗位廉政风险防控工作成果。根据6月15日区纪委组织评审提出的整改意见,在纪律教育月活动期间,我局多次召开会议,研究讨论完善,扎实全面开展廉政风险教育,增强拒腐防变能力。在反复研究讨论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了《企业国有产权转让核准及备案工作廉政风险防控制度》、《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与薪酬核准工作廉政风险防控制度》。此外,还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规定》(中发【20__】19号)和区两委《关于印发广州开发区萝岗区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和责任追究办法(试行)的通知》(穗开【20__】2号)的精神,进一步完善了我局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至8月份高质量地完成了《廉政风险防控管理工作手册》的编印工作。

此外,还组织参观了中共三大旧址,设计展示了廉政动漫作品等活动。配合区纪委在全区国有企业集中开展“落实廉洁从业规定、保持党员干部纯洁”专题教育活动。8月30日,《创业导报》“园区经济”版以“国资局学习南沙开发区国资监管举措”为题,介绍了我局开展纪律教育月活动的部分情况。

多元价值取向对高校纪律教育的影响 第6篇

关键词:多元价值取向;纪律教育;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7-0318-02

在科技创新与技术知识迅速发展的21世纪,我们在享受经济发展带给我们物质满足的同时,也思考着新的社会环境将给人们的价值观带来新的挑战。随着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发展,丰富的社会生活加上西方各种思潮无所不在地冲击着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尤其是西方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带来的价值观扭曲往往造成大学生过分的追求自我个性。因此,加强大学生纪律教育是大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重要保障。

一、多元价值取向与纪律教育的含义及辩证关系

(一)含义厘定

1.价值取向

价值取向是德国心理学家缪勒和舒曼最早提出的“ValueOrientation”即价值定向,后又经前苏联心理学家在其基础上加以发展而来的。解释为人们根据自己固有的价值观基础上而产生的一种心理上和行为上的一种稳定趋向,也就是人们在实际生活中追求价值的一个方向和目标。价值取向对人的行为具有导向作用,具体体现在他一旦形成便指导着人的实践活动,对人的实践活动起着指导、调节、规范的作用。

2.纪律教育

纪律教育的内涵总体上包括三个层次,即认识、态度、行为三方面的教育。认识是通过对受教育者进行相关规范制度的教育,使受教育者对规范制度有一个良好的认识;态度是通过对制度规范的教育使受教育者在思想上对纪律制度以及纪律精神达到认同;行为的教育是指通过教育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能够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形成良好的自我约束力,达到纪律教育的目的,把学生培养成为有责任心有素质的人。

(二)多元价值取向和纪律教育的辩证关系

多元价值取向和纪律教育的辩证关系,究其实质就是要搞清楚价值取向和纪律教育的辩证关系。如前文所述,价值取向是人们根据自己的价值观而由此产生的一种心理和行为上的稳定趋向。众所周知,每个人由于其生长背景以及自身价值观的不同,加上社会多元文化的影响,导致学生的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趋势。新时期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必然带给纪律教育工作一些新的问题新的挑战,可见,多元价值取向和纪律教育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一方面,多元价值取向是纪律教育效果的外在因素。首先,多元化的价值取向给新时期纪律教育提供了很多新的方法,新的思路。其次,多元化的价值取向不仅给中国带来先进的管理思想,西方各种享乐主义的价值取向也极大地冲击了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并在一些程度上造成了学生价值判断的扭曲,给纪律教育带来了诸多困扰。另一方面,加强纪律教育也是形成良好价值取向的内在因素。加强大学生纪律教育不仅有利于提高高校的德育教育,同时,良好的纪律教育让学生在维护学校秩序的过程中由他律向自律的发展,从而提高自身素质。

二、多元价值取向对纪律教育的影响

当前大学生在多元文化的影响下,他们的价值取向也呈现多元化并且是摇摆不定的。可以说,多元价值取向的存在对大学生来说是一把双刃剑。在21世纪的今天,随着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加强,了解西方先进纪律教育思想和管理理念,不仅能让我们在对比中可以找到中国高校目前管理上的问题和有待于提高的地方,重要的是给我们纪律教育提供新的理念方法,从而借鉴先进的理念来强化中国高校的纪律教育。然而,由于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化,加上自身对社会各种信息缺乏自身一定的辨别能力和准确的认识,尤其在功力以及享乐主义的诱导下,很容易形成损害他人、损害社会的价值取向,从而纪律教育带来了很多困扰。

(一)学生经验自主建构的缺失

为了适应当今多元价值取向的教育环境,新教学目标要求学生自主建构,其旨在培养学生充分主观能动性。但是,现实中的纪律教育还是习惯于将纪律的要求抛给学生,而不是努力去寻找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的活动或方式去宣传教育,这样学生对于纪律教育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的方式,而不是主动去思考纪律教育的真正内涵和价值。这种形式主义的纪律观,即忽视了学生自主能动性的发挥,也在一定程度上疏忽了学生在反思纪律基础上的自主经验的建构。这样造成了纪律教育太过于形式化而没有了针对性,并且也没有具体化到学生的实际生活,使得学生无法将纪律教育与生活联系起来,因而对纪律教育难以理解。

(二)学校教育管理略显不足

在中国的教育中,应试教育一直是教育的主要途径。但是,应试教育在起到规范教育的同时,其教育模式无形的也在压抑着学生的个性,这样不仅忽略了学生的优秀道德品质的形成,同时也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这样长年累月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学生产生的负面情绪越来越大,很容易滋生出对考试的逆反心理,因此在压力的驱使下,很多学生就会做出违纪行为。

(三)社会环境对学生价值观的负面影响

1.社会压力过大

大学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与社会接轨的重要场所,对于大学生来说同样会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压力。比如,学习的压力、就业的压力、人际关系的压力以及家庭经济的压力。面对这些压力学生如果不能以正确的心态面对或者压力得不到缓解,很容易在压力的驱使下产生对社会对生活负面的情绪。这些情绪反映在纪律的价值观上就表现在愤世嫉俗、不满社会、自暴自弃,甚至走向极端。

2.社会不良信息的困扰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信息传播变得快速畅通。学生在学校关注着各种来自社会的元素,当然,这些元素中不乏有很多容易扭曲大学生价值观的负面困扰,由于大学生对很多信息缺乏衡量的价值尺度,因此一旦这些不良因素主导了学生的思想,必然会引导学生一些与学校规范相悖的行为。

(四)家庭教育的弊端

1.过度溺爱带来的影响

当今社会独生子女越来越多,父母对孩子的期望也越来越高,也因此对孩子产生了过度的溺爱。在大多数父母的观念里,只要孩子的学习成绩好,其他的什么事情都不用管,造成了很多孩子除了学习什么都不会,过度的溺爱却忽视了孩子的综合素质的培养,更重要的是疏忽了孩子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这样的直接后果就是孩子形成了自我为中心、忽视学校纪律的不良习惯。

2.过度管理带来的弊端

很多父母对子女由于寄予的希望过大,而对孩子的要求过于严格,这也管、那也管,而且必须什么都要做到最好。这样的要求很容易造成孩子产生很严重的叛逆心理,尤其是孩子正处在青春的叛逆期。这样的后果就是,孩子上了大学后,一旦挣脱了父母的“紧箍咒”,加上逆反心理作祟很容易出现纪律问题。

三、多元价值背景下优化大学生纪律教育的路径选择

(一)坚持理论灌输引导教育

在学生思想意识逐渐提高的过程中,一直以来都离不开理论灌输教育,同时,理论灌输教育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法。纪律教育作为一种外在的行为规范,其目的通过对学生的行为进行约束和规范,形成良好的社会秩序,最终目的是将规范内化为学生自身的优良道德品质,提高自身的素质。因此,加强高校纪律教育,就必须进行必要的理论灌输教育,正面引导学生,必须满足学生心理需求,贴近学生生活,并且多层次的进行灌输教育,坚持不懈,从而使学生在真正意义上理解纪律教育,并达到对纪律教育的认同和掌握。

(二)加强法制纪律教育

作为新时期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大学生的价值观、精神面貌、道德素质直接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前途和命运,因此备受社会的关注。但是,近年来大学生犯罪现象时刻冲击着人们的眼球,成为人们饭后茶余的热门话题。从云南大学马加爵的杀人事件到清华大学刘海洋泼硫酸伤熊事件,从天津大学马晓明杀亲案到中国政法大学陈春明老师被学生杀害事件,加上前不久发生的复旦大学投毒事件等等。屡屡发生的犯罪事件告诉我们加强大学生法制纪律教育刻不容缓,我们应该将法律教育内容引入大学生课堂上来,使课堂生动活泼化,这样不仅可以燃起学生的求知欲,还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根本上避免大学生违纪现象的发生。

(三)将纪律教育融入到各种活动中

多元化价值取向下的纪律教育不是简单说教过程,真正意义上的是要学生将纪律教育内化,是一个实践的过程。学校应当将纪律教育寓于各种学生活动中来,开展各种纪律教育为相关主题的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以便达到纪律教育的真正目的。具体做法有。

1.请有关人士来做法制教育报告

学校可以定期请相关权威人士来校开展以“大学生法律知识教育”为主题的法律报告,召集学生积极参加。对学生进行多次的法律知识讲解,可以以案例讲解的形式,让学生了解违法乱纪的危害,并且使学生在思想上对纪律法律产生兴趣,达到内心的认同。通过这样有针对性的法律知识教育,可以引导学生自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和公共秩序,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纪律观,提高法律意识,增强大学生法律自觉性。

2.定期开展纪律主题活动

开展主题活动一直以来是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开展各种丰富的主题活动,来为学生创设一种积极紧张、愉快活泼、乐观向上的良好教育氛围,比如严格的军训通过对学生进行军事化训练,来让学生感受军人严谨的生活作风,养成军人克服困难并且坚韧不拔的毅力。同时开展主题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思想,以及个人服从集体的意识,在学生的自我体验和自我提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纪律精神。

3.利用丰富的校园资源营造纪律氛围

首先,充分利用学校的各种宣传资源,比如在宣传栏设计各种以纪律教育为主题的文章版面,随时提醒学生遵守学校纪律,学习各种规章制度。其次,在生活区强调注重各种公共场所的卫生,杜绝乱扔乱吐不良现象。这样是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通过遵守公共秩序,形成遵守纪律的习惯。

纪律教育 第7篇

全书共十五章, 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 规训的基础, 包括第一至第三章, 主要介绍规训和影响规训的因素。在第一章对“规训”进行了界定———帮助儿童学习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并能自己判断正误。规训不同于强迫甚至强制儿童按照某种方式行动, 而是提倡帮助儿童理解为何某些行为比其他行为好, 并能够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第二章和第三章分别从生理发展与情感发展、智力发展与社会性发展两个角度阐述了儿童的发展规律对儿童行为和成人如何规训其行为的影响。有效的规训方法必须建立在对儿童身体、情感、智力以及社会性发展的了解之上, 同时也要考虑到每个儿童的个性特征。

第二部分, 规训方法, 包括第四至第十章。这一部分主要按照从积极到消极的递减顺序介绍了不同的规训方法。这一顺序也可以看作是从干扰最小到最大的递增顺序。第四章主要讨论了怎样通过营造一个最支持儿童发展的情感环境和物理环境来预防行为问题的发生。作者认为, 作为家长应该帮助儿童找到友谊、成功以及认可的教师;作为教师则应该尊重儿童个体、尊重他们的家庭以及他们的文化进而培养出一个互相关心的班集体。在第五章, 作者主要探讨了通过设计与实施学校课程的内容来预防行为问题的发生。第四章和第五章主要介绍的是预防纪律问题发生的方法, 作者认为这是最佳的规训方法。第六章介绍了成人示范的榜样行为会如何影响儿童的行为, 此外还展示了如何帮助儿童在冲突情景中使用这些榜样行为。第七章介绍了与儿童进行有效交流以预防冲突并协商解决现存问题的有效方式, 主要帮助儿童掌握交流和协商的技巧, 初步学习自我管理潜在的行为问题。第八章介绍了通过使用自然后果和相关后果帮助儿童反思他们的经验, 来理解为何某些行为比其他行为更为可取, 进而逐步建构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在第九章中, 作者讨论了行为主义理论在规训中的运用, 即行为矫正, 其中包括奖励、惩罚、暂停、表扬、鼓励。第十章, 通过案例介绍了惩罚的危害, 作者认为惩罚不应再被视为合理的规训方法。

第三部分, 包括第十一至第十五章。这一部分通过具体的案例, 提出应依据不同的行为原因选择相匹配的规训方法。第十一章讨论了成熟水平和可接受行为之间的关系, 在探寻纪律问题的原因时, 一定要考虑到由于不成熟造成问题的可能性。第十二章考察了若儿童的需要没有满足得到 (比如, 关注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成功和挑战的需要等) 会导致何种问题行为的产生, 作为成人需要敏锐地观察儿童的需要有没有得到满足, 并采取适当的反应措施。第十三章和第十四章探讨了有缺陷的儿童和有特殊情感需要的儿童的行为问题, 并给教师和看护者提供了有益的建议。最后一章综述了纪律问题的可能原因, 并分辨出哪种原因与何种特定的情境有关。这一章还为将原因与最可能有效解决由此原因引起的纪律问题的规训方法相匹配提供了指导。

纪律教育 第8篇

关键词:集体,个人,纪律

在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的教育著述中, “集体”一词频繁出现。集体主义教育是苏联教育的基本特征, 也是马卡连柯教育思想体系的核心部分, “集体”成为他教育理论的出发点和核心概念。

马卡连柯认为, 在社会主义社会里, 每一个人都不能离开集体而单独存在, 同时, 每一个人的创造性和力量也只有在集体中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因此, 苏维埃教育的任务在于培养集体主义者。教育也只有通过集体, 才能发挥它相应的作用。只有统一的和有影响的集体, 才能在儿童的意识中唤起强大的舆论力量, 形成调节和约束学生行为的因素, 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 逐步形成集体中每个成员的思想、信念和行为习惯。马卡连柯认为, 苏维埃国家的道德以集体和集体主义者的利益来衡量。“凡是服务于革命任务的, 都是道德的;凡是不服务于这个任务的, 都是不道德的。这是共产主义道德原理的总的尺度。”

应该说, 马卡连柯的集体主义教育是特定时代的产物, 他充分肯定了人的价值, 看到了在那个时代、那个国度里每个人身上蕴藏着的无尽的力量和优美的精神品质;他也有对儿童的爱, 尊重儿童的人格, 以深厚的感情来对待和要求他们;但在尊重与爱的同时, 他又强调了严格要求。这些都构成了马卡连柯教育理论的特色。

如何在“集体”与“个人”之间形成一种适度的张力, 实现集体意义与个性价值的和谐统一, 马卡连柯用“纪律”在二者之间搭建了一座桥梁。

首先, 马卡连柯认为, 纪律是达到集体目的的最好方式, 它可以使集体更完善、更迅速地达到自己的目的。同时, 纪律还是每一个人充分发展的保障。他强调, 纪律不是教育的手段, “是教育过程的结果, 首先是学生集体表现在一切生活领域———生产、日常生活、学校、文化等领域中努力的结果。”他认为他们的纪律不同于旧的纪律, “以前的旧的纪律是一种统治的形式, 是压制个性、压制个人意志、压制个人志趣的一种形式, 最后, 在一定程度上, 纪律又是一种统治的方法。”他不同意这些看法, 他认为他们的纪律是道德的和政治的现象, 应当伴随着自觉。

其次, 马卡连柯提出在集体中遵守纪律应遵循一些道德原则。 (1) 纪律是获得道德上和政治上的幸福的一种方式, 应该要求集体有纪律。他认为, “纪律的存在就是使集体的每个人、每一种个性, 达到更有保障、更加自由的境地, 破坏了它, 就要受到指责”。 (2) 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3) 纪律能美化集体。通过严格的纪律, 集体中的每个人都能感受到生活在集体中的美与幸福, 从而更愉快、生动活泼地在集体中生活。 (4) 一个人能够在集体中愉快地做自己不大喜欢的事情, 这是集体与纪律的智慧的力量。如何实现纪律与集体的完美结合, 马卡连柯总结他的教育经验的本质是:“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 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这样一个平衡的把握, 要求教师必须怀着一颗真诚、坦率、慈爱、宽严相济、有责任感的心。

再次, 马卡连柯认为这种纪律是强制的、权威的, 尤其在每一个集体的初建时期, 以不许反对的方式提出这种要求, 是很有必要的, 否则会动摇集体的稳固。这一想法同时存在于他的家庭教育观中, 他认为在家庭教育中, 不要向孩子动辄解释这种或那种规则的意义, 这样可能会使他厌烦。一般最好的做法是, 应当力求使儿童养成良好的习惯, 从而不断练习正确的行为。一开始就养成良好的习惯, 以后就可以不使用处罚的办法了。但父母在规则面前, 在纪律与集体的面前, 一定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如果纪律的概念在儿童头脑里是模糊的, 更无从谈规矩、道德了。在儿童习惯、道德形成的初期, 强制的、权威的纪律是有必要的。

最后, 在教育方法上, 马卡连柯同意道德教育课的开设, 对学生讲授系统的道德理论和行为规范。他提出, 为了区别于旧的方式和旧的逻辑, 应采用讨论法, 这种形式的道德课, 不仅有无限的说服力, 十分严密的逻辑, 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极大的感化力来孕育每个儿童对自己、对他人和国家应持有的态度。在总的德育方法中, 他认为“要求”过于强硬, 诱导、督促相对柔和一些, 威吓是强有力的, 但只使用于初期, 后期则不妥, 否则会引起儿童的逆反心理, 而督促是一种很有价值、很重要的方式。马卡连柯并不否定惩罚, 惩罚本身无所谓好坏, “如果教师的良心, 教师的熟练技术, 教师的信念说明他应当惩罚时, 他可以使用。”惩罚的标准是:“应当解决和消灭个别冲突, 并不再造成新的冲突。”惩罚的目的在于对错误的感受, 惩罚不是主要的东西, 它不能给人造成痛苦。他同时强调并不是每个人都有惩罚的权力。他的有关纪律教育的思想是严格要求为主, 同时是充满了爱与关心的, 是赏罚有度的。

马卡连柯的集体主义教育和纪律教育并不是机械的, 他也强调了在集体中每个成员应有主动的和创造的意志, 去时刻准备完成自己的任务。他主张在强制性要求的基础上, 提高学生对纪律的认识, 进而达到完全自觉的行动。

参考文献

[1]安·谢·马卡连柯.论共产主义教育[M].刘长松, 杨慕之, 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54.

勿将中小学纪律教育异化为规训 第9篇

一、中小学纪律的意义

1. 中小学纪律的概念

纪律是指为了维护集体利益并保证工作顺利进行而要求所有成员必须遵守的规范、规章、条文等。一般来说纪律有两层基本涵义, 一是指通过施加外在约束达到纠正不规范行为为目的的手段, 二是指对自身行为起作用的内在约束力。这两层意思反映了良好纪律的形成, 是一个由外在强迫性纪律逐步过渡到内在自觉遵守纪律即自律的过程, 也反映了纪律教育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经历认知、实践到内化自律的纪律教育过程。中小学纪律则是为了维护所有同学和教师的受教育权和教育权, 保证正常的教学工作顺利进行而要求所有学生都必须遵守的学校规范、规则、规章等。

2. 中小学纪律的意义

学校对学生纪律规范的要求是必需的。首先, 纪律要求是学校教育教学任务得以完成的必要条件。一定的纪律可以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良好的环境, 从而保证教学效率。纪律是为了保证整个教学秩序, 有了基本的秩序才能谈教与学的效率。其次, 学校纪律是为了学生社会性的发展。学生是未成熟的群体, 具有未完成性。他们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并不是先天成熟的, 而是需要在后天环境的作用下通过与环境的交换才能达到属于人的水平。纪律就是帮助人从生物人转变为社会人不可或缺的手段。因此, 纪律教育是学生社会化的一部分, 是为了进入社会适应各种机构组织单位的纪律要求而作准备。再次, 学校纪律是为了保证学生自由权利的实现。从哲学高度讲, 纪律是为自由而存在的。纪律约束和自由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没有纪律形成的秩序保证, 就无从谈起自由。同样, 学校纪律也是为了保证学生自由权利的实现。

二、纪律教育不同于规训

学校纪律的意义性决定了纪律教育的必要性, 学校一般都比较重视对学生的纪律教育, 然而其中却存在很多打着纪律教育的幌子, 通过灌输、诱惑、惩罚等手段规训学生, 混淆纪律教育和规训的现象。[1]

纪律教育重在纪律的意义性, 是建立在人性基础之上尊重生命、为了生命的教育, 其手段是教育;而规训则是在压抑生命需要的基础上, 为了某种外在利益对学生进行的控制, 其手段是训练。获得纪律教育的学生, 知道纪律对于自身、对于学校的意义, 能够理解自己为什么一定要接受、遵守纪律, 认为自己应该而且能够做到自觉遵守纪律。而受到教育规训的学生, 不能理解纪律的意义, 只知道不听老师的话就不能得到表扬和小红花 (利用诱惑进行规训) , 还会受到老师的训斥和惩罚 (利用惩罚进行规训) , 他们不仅身体上被驯顺, 而且精神上也被控制。在规训之中, 学生的个性被压抑, 生命的自由被剥夺, 学生失去生命的灵性, 变得麻木、迟钝, 精神上已经失去自我。

规训主要分为两类, 即“肉体驯顺”和“精神控制”。[2]课堂上要求学生一定要坐端正, 两脚并拢, 两眼正视前方, 双手交叉放在桌上;发言前要举手, 举手时右手要放在左手背上, 不能举得太高, 不能离开桌面。这些熟知的“课堂纪律”实质上有着教育规训的成分。遵守这些所谓的课堂纪律, 首先让学生在肉体上得到训练变得顺服, 肉体驯顺是规训的低级阶段, 一个学生表面顺从了老师, 不一定心里服气。而精神控制则是规训的高级阶段, 精神上被控制的学生心甘情愿地认同和接受规训, 他们已经离不开规训, 已经失去了自我。

一位年轻教师这样描述他的一次上课经历:

学生是五年级的, 全班共48人。我走进教室时, 还是下课时间, 但学生见我进了教室就纷纷坐到自己的座位上。我见离上课还有好几分钟就提醒同学们到外面去玩玩, 可只有两三个同学站了起来;再次提醒又站了几个, 但只是在过道上走了几步。上课铃响后, 所有人都坐得极其端正, 双手在胸前交叉, 双肘稳稳地撑着桌面, 腰杆挺直, 目光一律正视。我说:“随便点, 不要这么端正。”他们没动。又说:“来, 放松点。”他们依旧。再说:“我上课从来不需要正襟危坐, 大家怎样舒服就怎样坐, 手不一定都那样放。”我走上前去, 拆散了他们交叉着的手, 终于后面同学也松动了点。于是, 开始上课。课上得很拘谨, 每次提问, 举手的同学寥寥无几, 即便点名提问, 也是问一句说一句, 不肯多说一个字。奇怪的是, 上着上着, 他们原先松动的身子、拆散的手又恢复了原貌。“怎么, 大家连随便坐都不会?我现在不是要大家端坐, 而是让大家随便坐。”我说。有几个学生用疑惑的眼光看着我, 也许他们觉得奇怪:上课怎么可以随便坐?这节课上得不算成功, 课堂没有生气, 死气沉沉。但班主任老师说, 这个班一直受到老师们的赞扬, 因为他们特别遵守纪律。[3]

显然, 这位教师遇到的这个班级受着比较严格的规训, 学生不仅肉体上被驯服, 就连精神上也已经被驯服。规训是外在的, 它是对生命自由本性的一种压抑。这种压抑使课堂中的学生没有了创造, 没有了想象, 没有了激情和个性。但学生一旦离开了这个压抑的环境, 没有了成人的规训, 就会表现出一种极端的放肆。刚才还在课堂老老实实上课的学生, 走出了校门, 便旁若无人地打闹、喧嚣。

一个纪律最好的班级获得了一次比赛的第一名, 在颁奖现场宣布获奖结果的时候, 这个班级的学生却仍是最安静的, 没有一位学生欢呼, 没有一位学生叫好。问他们为什么会这样, 回答说, 因为老师说在公众场合不得大声喧哗。在这个看似笑话的案例背后, 我们不能不感到悲哀。我们需要的是人性化的纪律, 而不是规训。规训的结果造就了一批很乖很听话的书呆子。规训使儿童丧失了天真活泼的本性, 变得循规蹈矩, 规训是反儿童生命本质的, 不符合现代教育的要义。

三、避免纪律教育异化为规训的几点建议

通过上文的分析可知, 纪律教育和规训的本质区别是:纪律教育把学生当做人, 注重人的生命需要;而规训教育把学生当做“物”, 无视人的生命需要。可以说, 忘却意义的纪律教育就变成了教育规训;过度的纪律教育也容易变成规训。那么在学校的纪律教育实践中如何才能避免把纪律教育异化为规训呢?

1. 树立正确的纪律教育观念

纪律教育是手段, 不是目的。在实际纪律教育实践中, 有些教师却往往把作为手段的纪律看做目的, 为了纪律而纪律, 甚至为了“权威”和虚荣而纪律。有这样的现象:课堂上不管学生双臂交叉端坐40分钟会不会影响学习效果, 只要能静静地挨过这堂课, 就算是遵守纪律的好班级。课堂上一位学生调皮捣蛋捉弄了老师, 老师大发雷霆, “纪律怎么这么差, 就不相信还管不住你们了!”然后让全班学生一起罚站。这种现象背后所体现的纪律教育观念是有问题的, 是非人性化的, 甚至是教师扭曲的权威观的外在表现, 是教师虚荣心的载体。正确的纪律教育观是建立在对纪律意义的深刻理解基础上的, 纪律是为了学生的有效学习、健康成长。只有对纪律教育有正确的认识, 带着一颗爱心运用适当的说理、规则、奖惩等手段才能教育出懂纪律、守纪律的学生。

2. 克服“管理主义”倾向

教育管理, 是管理者利用自己的权力、地位和信誉对被管理者的思想和行为施加影响, 以便使被管理者按照管理者的意图去行动。[4]而学校教育活动中的“管理主义”, 就是把管理者所拥有的权力绝对化, 把管理绝对化。管理主义倾向在当前中小学中有着一定的现实基础, 主要是因为, 学校往往以对班级教学活动管理水平的高低作为衡量班级教学活动质量和教师水平的重要标准。教师常常以自己的班级和学生非常听话而自豪, 也为能管得住一些调皮学生而得意。班级纪律出现问题, 会受到领导和同事的非议, 例如“连学生都管不住, 还当什么老师”。正是管理主义的盛行, 使得纪律格外受到教师的重视。纪律好了, 就代表管理得好;纪律混乱, 就代表管理不当。这种管理主义倾向使得教师过于看重纪律, 然而许多教育问题并非仅仅是管理出现了问题, 并非是真正的纪律问题。如果一味强调严加管理、严格纪律, 就容易把纪律教育异化为规训, 使得学生受“害”匪浅。

3. 合理运用奖励和惩罚

纪律教育和规训本身都离不开讲授 (灌输) 、奖励、惩罚等手段, 二者的区别在于是否合理运用了奖励和惩罚。例如, 低年级的小朋友特别喜欢小红花, 而教师规定只有上课老老实实端坐不说话的学生才能得到小红花。这种奖励方式确实能够引导学生遵守纪律, 养成上课不喧哗的习惯, 但是如果教师利用学生们喜欢的奖励, 强加一些过度的纪律要求, 则可能会使得学生在对奖励的渴求和本性之间产生矛盾:要想获得奖励就得压抑活泼好动的本性, 不想压抑本性就得不到小红花。这样就难逃利用奖励 (诱惑) 进行规训之嫌。

而对于惩罚手段的利用不当更容易使得纪律教育异化为规训。班级里常见这样的现象:因为一点小小的错误而受到较严重的惩罚, 态度稍不端正, 加罚一倍;一人犯错, 全班“株连”等。这些惩罚一开始确实能使得学生产生畏惧心理, 次数多了可能就习惯了惩罚, 最后甚至无视惩罚。纪律教育离不开惩罚的手段, 但是惩罚绝不是法宝, 惩罚的过度、过频使用都可能使教育异化为规训。只有“因错施罚”“因人施罚”, 并注重节约原则[5], 带着爱心和理性施罚, 才能保证惩罚的教育意义, 才会对真正的纪律教育起到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澍, 杨进.教育学视角下的学校规训与纪律教育[J].基础教育, 2010 (4) :31-34.

[2]王鉴.教育规训:批判与反思[J].教育科学研究, 2009 (1) :23-26.

[3]冯建军.规训与纪律[J].教育科学研究, 2003 (12) :15-16.

[4]谢维和.论班级活动中的管理主义倾向——兼答吴康宁教授的商榷文章[J].教育研究, 2000 (6) :54-59.

纪律教育 第10篇

一、高校纪律教育必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由于长时间以来, 我们纪律教育的唯一目标都是保障学校正常的教学、教育秩序。因此, 我们的纪律教育的方式、内容都显得十分单一。我们对大学生进行的德育教育, 也没有将纪律教育作为一个单独的重要的环节进行。同时, 我们原有的教育的内容完全脱离了时代的背景, 一提到社会主义的纪律, 我们所能想到就只能是“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和“集体主义”。一说起我们纪律教育的典范人物事迹, 唯一能想起的就是邱少云。这样的过分单一、与时代脱节、缺乏实效性的纪律教育无法满足学生对于适应社会的需要, 也无法满足社会对于大学生的纪律要求。

因此, 要有效进行高校纪律教育, 就必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就必须回到了“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问题上。高校纪律教育应以社会要求为目标, 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有较强纪律意识和协作精神的合格公民和建设者。这就需要:

首先, 必须了解当代社会需要怎样的合格建设者。2004年8月26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的中央16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当代中国需要的是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能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 认识国家的前途命运, 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 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 有爱国情怀、改革精神和创新能力, 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和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 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其次, 必须清楚在新的历史时期, 高校如何与时俱进的开展适应当代社会需要的纪律教育。

二、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纪律教育内容

高校要与时俱进地开展符合社会需求的纪律教育, 首要的是纪律教育的内容必须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纪律教育内容, 才能在大学生中培养出符合社会主义建设需求的纪律意识, 近而培养出符合社会主义建设需求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加班人。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是什么?又如何能与纪律教育内容相统一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是指人们对社会主义价值的性质、构成、标准和评价的根本看法和态度, 是人们从主体的需要和客体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如何满足主体需要的角度, 考察和评价各种物质的、精神的现象及主体的行为对个人、无产阶级、社会主义社会的意义。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 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主要由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四个方面组成。其中特别是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明确了当代社会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 涵盖了人生态度、社会风尚的方方面面, 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 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优秀革命道德与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纪律教育的内容就应该也必须从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出发, 以体现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的要求。

这就要求我们纪律教育的内容需要体现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优秀革命道德以及时代精神。

1、继承和弘扬传统美德。无论在任何时代, 任何社会形态中。传统的美德总是具有值得我们认真审视和学习的地方。中国传统美德中的“严于律己, 宽于待人”、“克己奉公”、“慎独”的纪律思想在现在看来, 对于教育我们的青年人保持内心的平和、克制自己的欲望和需求, 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利益, 以及谨慎对待外界诱惑也是非常有价值的。而流传下来的那些遵守纪律、牺牲自己利益、为官刚正不阿的典故也值得我们青年人学习借鉴。

2、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 从抗日战争的胜利到解放战争的胜利, 最终推翻三座大山, 解放全中国, 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新中国。这一切的胜利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也离不开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军队铁一般的革命纪律。“三大纪律, 八项注意”、共产党人在进行革命活动时极其严格的纪律精神, 宁愿牺牲自己的生命也不破坏革命纪律的高尚情操, 至今对于我们青年人都还有十分深刻的教育意义。

3、富有时代气息的纪律教育内容, 来自于与我们生活。今年是改革开放三十周年, 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 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新的壮丽史诗。改革开放让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改革开放的伟大征途中, 出现了一大批为改革开放做出杰出贡献的优秀劳动者。他们身上所体现的为勇于奉献, 舍弃小我、顾全大我, 艰苦奋斗, 为祖国的社会主义事业而努力奋斗的精神, 必将是我们青年学生学习的楷模。而这些事迹就在我们的身边, 就在各个社会主义建设的平凡岗位上。绝对是平易近人、能触动人内心, 能引发青年人思想共鸣的最好现实教材。

4、作为大学生, 生活、学校的大部分时间都在校园里。大学学习、生活中遵守规章、纪律的榜样、事迹, 对于我们的大学生来说更加的具体和真切。对于大学生如何看待和处理身边的各项纪律、规章, 如何树立真确的纪律价值取向更具有指导作用。所以, 大学生在校园生活中遵守纪律、有良好道德品质的学生榜样和事迹, 同样是纪律教育不可获取的教育内容。

三、高校纪律教育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努力

高校是青年学生进入社会前的最后一站, 承担着更多的教育义务。不单单教会学生谋生的知识, 更需要教会学生认识社会的正确态度、适应社会需求的道德思想。纪律教育和纪律意识的培养是大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同时, 家庭和社会也越来越关注我们的青年学生、下一代的社会建设者, 是否具有较高的纪律素养和道德品质去承担起他们应该承担的历史使命。并不断对大学纪律教育和道德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教育是个系统工程, 仅靠大学的教育无法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打开电脑和报章, 各类关于大学生违纪的报道铺天盖地。报道的最后, 媒体总是责问我们的学校教育到底出现了什么问题。我们老是把大学生的教育问题归咎于大学教育的失败, 这是有失偏颇的。没有联系家庭和社会的大学教育, 没有家庭、社会的通力合作, 只会使得大学教育更加的孤立。大学中所学的知识无法在家庭和社会生活中得到正面的回应, 更使得大学教育的内容在青年学生的心里无法立足。经验告诉我们, 现在的大学生在就业压力和希望尽快适应社会的思想推动下, 很难接受那些空洞的、没有实践意义的知识。因此, 我们的大学生教育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形成合力。社会的正确舆论导向, 家庭的教育都十分重要。才能使得我们大学生认识到纪律意识是家庭、社会的需要, 一个没有纪律意识、不遵守各种纪律规范的人是无法融入社会的, 是不可能得到家庭和社会认同的。这样的全方位的教育与舆论引导, 构建起纪律、道德的完整环境, 才能让高校纪律教育取的应有的成果。

摘要:高校纪律教育一直是国内外教育家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如何有效地进行大学生纪律教育, 也是摆放在我国高校面前的重大课题。一直以来, 纪律教育的唯一目标都停留在保障学校正常的教学、教育秩序。因此, 纪律教育的方式、内容都显得十分单一。同时, 原有的教育的内容完全脱离了时代的背景, 因此, 要有效进行高校纪律教育, 就必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要完善符合当代社会主义核心观的纪律教育内容。

关键词:纪律教育,社会需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华中工学院:《大学教育思想研究》, 湖南大学出版社, 1987年。

[2]李旎:《当今大学生自我管理的可行性研究》, 《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8, 4。

纪律教育 第11篇

一.教育惩罚和学校纪律处分概念

1.教育惩罚的界定

教育惩罚是指对个体或集体的不良行为给予否定或批评处分,旨在制止某种行为的发生。这类惩罚的具体方式由轻到重依次为:口头批评、通报批评、警告、严重警告、记过、留校察看、送工读学校等。

2.学校纪律处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二十八条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行使下列权利:(四)对受教育者进行学籍管理,实施奖励或者处分……”。学校校纪律处分权是依法授权的一种准教育行政管理权。

3.教育惩罚的作用

从惩罚对于学生个体和群众的意义看,教育的惩罚具有其积极的作用;不当惩罚或劣性惩罚对学生和教师都会带来严重危害。下面简单介绍其积极作用:

(1)从学生个体看,惩罚是对学生不良行为的否定,是对学生错误或不良思想、行为、习惯,通过外在的力量进行抑制的过程,有教育和警戒作用。合理的惩罚对于青少年的成长具有积极的意义:①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合理的惩罚可以使学生形成坚强的性格,提高学生抵抗诱惑和战胜诱惑的能力;培养学生勇于正视和改正错误的心理承受能力,磨炼他们的意志。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是非观念和正义感,使他们学会对错误负责。③使学生养成遵守制度的习惯。④有助于唤醒学生的自觉意识,使学生更清楚地看到自身的存在价值。

(2)从群体上看,这种教育并非只是对某一个学生个体的教育,它还包括对其他学生起警戒作用。这是一种心理暗示,使其他同学从被惩罚学生身上吸取教育,引以为戒。①有助于维护学校的纪律和规章制度,培养良好的校风和校纪。②有利于保证良好的教学秩序。③有利于形成正确的舆论,有效地抵制学生中的歪风邪气。④有利于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使学生具备应有的荣誉感和羞耻心。

二.合理运用纪律处分的实践与思考

我是一个有着6年教龄的数学教师,其中后三年兼职班主任工作,现在又转入德育处做专职辅导员。从我的教育经历来说,我给过我所教过的学生四次“纪律处分”(其中三次是没有生效的,有一次是真正的处分,但是学生三个月后即撤销)。

案例一:

06年,学生王某(初一)和班上几个男同学在私下里传小册子,我经过调查发现是王某画的少儿不宜的漫画,其内容不堪入目,在班级中影响极坏。我当时非常的生气,立刻请家长,跟王某的妈妈说按照校规给予警告处分,然后就把处分登记表甩给了王某的妈妈。王某的妈妈是宣武某中学的教师,50多岁,听说是38才生的王某。后来家长带着孩子回家教育,并准确的填写了处分登记表中对学生错误的教育过程。在家长意见栏中她是这样写的:鉴于王某正处于青春期,再加上家庭在这方面的教育不够,才导致学生犯错误,但是我对老师所采取的教育方式持保留意见。我咋一看,就更气愤了,心想:你也是当老师的,你家的孩子教育成这样,你怎么还这么多事儿啊!但过了几天,我平静之后,就反复琢磨这件事到底应该怎么定性。多琢磨琢磨就越来越发现,其实这只不过是学生青春期受到了网络不良内容的影响而已,王某本身的心理年龄还根本达不到那么龌龊的程度,看样子是我的方法简单加粗暴了。所以我就又约了王某的家长,这一次,我把我的真实想法跟王某以及他妈妈进行了进一步的沟通,王某也承认了其实并不懂画的内容有多恶劣,并表示以后坚决不再犯相同的错误。王某的妈妈也表示一定配合学校教育,给孩子生理卫生方面一些正面教育。看到教育的目的已经达到了,我也不再坚持,把还没有上交的处分登记单当着他们的面撕掉了……

分析:其实,处分登记表只不过是一种形式,重要的不是上面的文字,而是其内容是不是真的印在了孩子的心灵深处,能够激起学生的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

案例二:

学生杨某是一个本性善良,但自制能力极差,没有良好生活习惯的孩子。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跟他父母的离异有很大关系,虽然他跟着父亲一起生活,但他父亲比较忙,经常没时间管孩子,也管不住孩子;他母亲是区内某小学教师,因为孩子长期不和他在一起,也没办法参与管理孩子。有的时候他父亲管不了了,就推给他母亲,孩子在母亲那没两天,发生矛盾了,又自己跑回他父亲家。这样时间长了,两个家长都怕得罪孩子而不敢真心管教孩子了。为此,我没少和他家长谈话;到了初二他便发展成经常迟到、旷课,还时常有和老师顶撞的现象发生。眼看着孩子就要发展成不良少年,我于是又动用了我的双刃剑。这一次,我吸取了教训,首先做家长工作,然后处分学生。当我谈到要给杨某纪律处分时,他爸爸非常的赞成,还一直说,“老师,你早就该给他处分了,我真是没法管了”。然后我便和杨某谈处分一事,当他填写处分登记表时,比以前犯错误写事件经过时略显紧张,也表示一定要痛改前非,但过了一阵子,老毛病又犯了,又开始旷课。我问他原因,他表示:虽然知道不应该旷课,但是战胜不了自己的懒惰和对网络痴迷,觉得反正已经背上处分了,再犯错也就那么回事儿了。当我把没有上交的处分登记表拿出来,并告诉他我还没有上交(没有生效)时,他有点傻眼了。我说:其实一张小小的纸片并不能对你起多大的制约作用,关键是你自己到底想不想改正错误,和愿不愿意接受老师以及家长的帮助;如果你愿意,我愿同你的父母一起帮你改掉坏毛病,……。我能够感受到,他这时是受了一定的触动的。后来他旷课的情况基本上就没有了,虽然还经常迟到,但我要求他尽量减少每周或者每个月的迟到次数,他也基本做到了。

分析:卢梭说过:“我们不能为了惩罚孩子而惩罚孩子,应该使他们觉得这些惩罚的正是他们不良行为的自然结果。”我不知道对他的教育算不算是成功,但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这把“剑”悬在空中时,有时会比落下来有更好的效果。给学生的错误留有改正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留有完成自我教育的希望,远比一张处分登记单的作用更强大!

案例三:

孙某是班上一个个性比较偏激的孩子,有时他一不高兴了,就开始冲其他学生大声嚷嚷,甚至动手打架。他的爸爸也是个粗人,脾气也很倔,针对孙某跟学生发生冲突的事情,我已经和他爸爸谈过好几次了,虽然他爸爸也都进行教育,但教育的效果不是很明显。有一次,校长到班级听课,就坐在孙某旁边,孙某就睡着了。刚一下课,校长带有一点训斥的意思问他为什么睡觉,他就非常不冷静的跟校长大声嚷嚷,“我没睡觉,就是打个盹儿”(同学们听到他这样的狡辩都感到非常的可笑),校长无奈地走了。事后,我对他进行了教育,同时发现了他到了初三的这个毛病,就是逆反性特别强,经常和同学以及老师因为一点小事儿大声嚷嚷,事后还不讲理不承认错误。后来其他老师的几次三番的向我投诉,我也都及时进行了教育,他这个毛病不但没有改正,反而愈演愈烈,我意识到,我对他的这种说教是没有任何作用的。后来有一天,他因为中午违反班级公约规定打篮球而被我制止时,他和我的矛盾终于爆发了,他当着十几个同学的面,公开和我顶撞,而且嘴里还不干不净,态度极其嚣张,他可能是认为老师不过就是说教而已。考虑到他家长有时非常的不讲理,也特别袒护孩子,我一时也不知道应该怎么处理了。经过一番思想斗争,我下定决心,一定要让他为这种行为负责。于是,我先让在场的每一个学生写一份客观的事实经过(作为证明)然后和他爸爸交换意见。他爸爸虽然觉得孩子的行为有些过激,但是不同意我给学生警告处分的决定,一时间我们僵住了。于是,我只能将此事转交德育处处理,德育处仔细了解事情的经过以及他以往的表现后,耐心细致地把处分的教育意义反复的不厌其烦跟家长做工作,家长终于同意了。我和家长也达成了共识,那就是通过纪律处分告诉孩子一个起码的道德底线,告诉孩子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能做。经过教育,孩子以后再也没有跟老师和同学发生过特别激烈的矛盾冲突。我告诉他,每一次想要爆发时,你只要忍三秒钟;如果觉得还气不过,那就爆发。其实,他真的忍了三秒钟后,也就没那么生气了,心情也就平和多了……。三个月后,我主动找到孙某告诉他,你已经改掉毛病了,我希望你能够写申请撤销处分,这时他先是有点惊讶,然后感动的说:“老师,我以为您真的恨我呢……”

分析:在班里宣读给孙某处分时,我曾经对所有同学说:“其实,老师真的不想给孙某处分。因为,我不希望我的孩子将来带着污点进入更高一级学府;我本身也不是没有容人之量的人。但就孙某的做法而言,他不仅违反了校规,而且伤害了很多老师和同学,我希望能够通过这种形式让他真正的改掉自身的缺点,也希望同学们能够共同监督、帮助和接纳他,因为我们是一家人……”

案例四:

09年,我送走了06届毕业班,我的工作也调入了德育处作辅导员,我所分管的初一年级有这样一个学生郑某。十一月一天上午,他的班主任急急忙忙的跑来找我,说郑某打了看门的师傅跑出了学校,……。等通知了家长找到了孩子后,我问他事情经过,他一句话也不说,他家长也没辙(因为小学时经常这样),我就让他先跟父母回家冷静冷静再说。后来经过调查,是因为郑某觉得班主任有些地方冤枉了他,他一气之下就往学校外面跑,看大门的师傅拦着他,他就把师傅推到了,师傅的老花镜也摔坏了,但不存在动手打人的情况。第二天,我和郑某以及他家长坐在了一起,我看他还是一脸的“阶级斗争”,就知道是家长没有做通学生的工作。于是,我先和他爸爸聊起了郑某小的时候的一些闪光点(其实孩子优点还是不少的,就是有的时候总犯浑),我们聊着聊着的时候,郑某就插嘴进来了,“不是那年,是三年级时得的某某荣誉称号”。我看孩子张嘴了,估计对我的屏障已经撤走了,就先和他说,“孩子,我看你也挺喜欢打篮球的,要不咱俩做个朋友,有时间你约我去操场打篮球?”郑某非常高兴的就和我聊起了篮球……,没一会儿,他就承认错误了,并表示愿意向看门的师傅以及班主任承认错误。我话锋一转,朋友归朋友,但根据校规,你已经严重违纪了,我要给你警告处分。他此时又有点愣了,估计是在想:都是朋友了怎么还不放过他啊。他很是失望的地下了头。顿了一会儿,我又说,但鉴于你是初一年级,而且是初犯,所以这次写清处分登记表的事情经过,我先暂时不给你往上报,放到班主任手里,如果你以后再有私自跑出学校的事情,处分立即生效还要罪加一等。郑某高兴地接受了,从他的笑容中,我看到了一个孩子对朋友的信任……

分析:心理学中有一种“自己人效应”理论,它告诉我们要使对方接受你的批评教育,你就必须同对方保持“自己人”的关系,即在对方看来你的行为是为他好。这样,就能有效缩短施罚方与受罚方的心理距离,受罚方也就不会感到有心理压力了。教育不仅仅是教师的事情,而是要求教师、学生、家长共同作用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所以,纪律处分首先要和学生以及家长达成共识——它不过是一把悬空的宝剑,而能够起到教育作用的并不是宝剑的刃有多锋利,而是看它会不会落下来,就像“悬崖峭壁上的一根树藤”,有了它,就有了希望……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青少年研究专家孙云晓说过,惩罚是个双刃剑,是一种危险的、高难度的教育技巧,必须要因人而异、适度。

加强大学生纪律观念教育的几点思考 第12篇

关键词:大学生,违纪现象,法纪教育

纪律是要求人们遵守已确定的秩序、执行命令和履行自己职责的一种行为规则。高校的纪律教育对于学生现代公民意识的培养, 对于高校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系统功能的优势, 并在激烈的生存与发展竞争中处于不败地位, 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大学生纪律观念淡薄的现状

纪律是保障学校安定、维护良好校风的措施之一, 纪律教育是学校道德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尽管高等学校通过多种渠道不断对学生进行纪律教育, 但学生违纪现象时有发生, 甚至有个别学生濒于违法犯罪的边缘, 如参加非法组织等。同时, 也呈现出了新特点。

1. 低年级学生违纪现象增多。

这一现象说明大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自我意识的成熟, 社会责任感、自律意识、成才愿望增强。尤其是现在就业压力增大, 很多学生认识到面临的挑战, 非常渴望在短暂的大学生活中用知识丰富自己, 用能力武装自己, 用荣誉包装自己, 尽快完成社会化过程。同时, 这一现象也说明学生从中学到大学的初期容易放松对自身的要求, 同时, 自身社会经验不足、相对轻松的学习任务又为学生出现违纪行为提供了时间上的可能性。

2. 女生违纪现象增多, 呈上升趋势。

女大学生的违纪率在不断上升, 主要是考试作弊、偷窃、生活作风等方面。考试作弊、偷窃这两项违纪行为的发生率已与男生持平。生活作风上的违纪表现在个别女大学生为贪图享乐、追求高消费的生活, 而在社会上干出一些违法乱纪的事情。同时, 恋爱中发生性关系现象呈增长趋势。调查数据表明:有近70%的女大学生对在校谈恋爱期间发生性关系持无所谓或双方同意即可的态度。

3. 部分学生干部、学生党员参与违纪行为。

不少学生干部自律意识薄弱, 自制能力不强, 自我要没有积极地配合, 造成一些误差。所以本次调查的结果有待进一步的论证。

参考文献:

[1]陈李苓.创造卓越.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 2004,

[2]宋晓辉.创造力测量手段———同感评估技术 (CAT) 求较低, 也参与到各种类型的违纪违规行为当中, 因而受到处分, 造成了不好的影响。甚至个别学生党员也有类似问题发生。

4. 心理问题引起的违纪现象增多。

在处理学生违纪问题时常常会碰到一些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对于因心理问题造成的违纪行为, 有些专家指出应根据心理问题与违纪行为的相关性来确定对这些学生的处理。但如何界定、处理却很难有明确的规则。因此, 一般的处理方法便是不了了之。这对于这些学生以后的发展成长没有太大的实际意义, 而且对严肃校纪校规也有负面影响。

5. 大学生违纪的隐蔽性增强。

随着高校扩招, 在校学生数大幅增加, 大大增加了学生管理部门的工作量;同时学生工作部门对新形势下如何开展学生管理工作尚处于研究和探索阶段。学生管理制度的更新和转变, 使学生在宿舍的自由度增大。某些违纪行为因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已渐渐不被人们所重视, 有些反而被学生所认同。上述种种情况, 造成学校对学生部分违纪行为不能及时发现, 甚至难以发现。

人的品性和素质需要长期培养, 而大学时良好修养的形成往往会影响人的一生。纪律不是限制大学生成才的枷锁, 而是促进其成才的重要条件。每一个大学生只有把纪律与成才有机地结合起来, 才能早日抵达成功的彼岸。但是, 现实生活中部分大学生对纪律的认识, 却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深思。总的来说, 大多数大学生都能严格要求自己, 自觉遵纪守法, 勤奋学习, 努力成才。但也有一少部分学生进入大学后, 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 无视校纪校规, 旷课、迟到、早退, 男女在外租房同居, 小偷小摸, 损坏公物, 浪费水电, 乱丢乱扔废弃物等现象屡见不鲜, 既延误了学业, 又自毁了美好前程。

二、大学生纪律意识淡薄的成因

1. 社会原因。

由于市场经济本质上是竞争, 高等教育也相应地引入了竞争机制。身处竞争日趋加剧的社会, 大学生面临的生存压力越来越大, 他们既要面临角色变换的压力、社会沟通方面的压力、文化冲突带来的压力, 又要面对就业的压力、学业和贫穷的压力等。当他们中一些人不能适应环境变化时压力就会越来越大, 负面消极情绪也会随之加简介.心理科学进展, 2005:739-744.

[3]张新天.创造性思维40法.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

[4]李金珍.儿童实用创造力的发展及其与家庭环境的关系.心理学报, 2004:732-737.

[5]陈俊.反事实思维两大理论:范例说和目标—指向说.心理科学进展, 2007:416-422.

剧, 这些变化反映在纪律价值观上, 就会导致价值失衡、理想失落、厌世怀旧、精神茫然、身心疲惫等一系列现象产生, 使这些人无视道德及纪律的存在。

2. 学校原因。

(1) 学校管理队伍的问题。在学校管理队伍里面, 有些管理人员不良的个人品德, 以及偏颇的管理方式可能导致学生纪律意识淡化, 他们中一些人认为, 大学生都是成年人了, 能够自觉遵守纪律, 不需要像对待小孩子一样絮叨, 即使有些学生有违纪行为, 他们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还有些管理人员权力欲望过强, 对学生的事物干预太多, 对学生违纪仅采用简单粗暴的方法进行压制, 没有及时消除他们的不良情绪;对学生的违纪行为处理缺乏标准, 同一事件处罚有轻有重, 甚至不加处理。

(2) 应试教育的影响。应试教育可以起统一规范的作用, 但是长期对学生进行这样的教育, 压抑了学生的个性, 忽视优良品德的形成, 忽视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常年累月积累下来学生负面情绪无处释放, 容易滋生逆反心理, 产生对规范的反感, 造成进入大学后无视学校的纪律。[1]应试教育下学生把考入大学作为学习目标, 当目的实现以后, 便出现了学习无动力、无方向, 很容易产生违纪行为。

3. 家庭原因。

(1) 过度溺爱带来的影响。独生子女家庭越来越多, 父母对孩子都寄予了过高的期望, 溺爱孩子, 只要孩子学习成绩好, 其它什么都可以不管, 因而忽视了孩子综合素质的提高, 尤其是忽视了孩子良好品德和良好习惯的培养。这是不少孩子以自我为中心、无视学校纪律的重要原因。

(2) 家庭教育的缺失。很多家庭对孩子的管理过度严厉, 这也管、那也管, 要孩子样样都拿第一, 事事都要做到最好。殊不知孩子正处于青春叛逆期, 这样的教育方式只能加重孩子的叛逆心理。孩子一旦上了大学, 远离了父母的管束, 逆反心理便开始作祟, 容易出现违纪行为。[2]此外, 有一部分学生的父母忙于工作, 或在外打工, 疏于对子女的关心和教育, 也是大学生纪律意识不强的一个原因。

4. 学生个人因素。

首先, 巨大的就业压力造成大学生的学习目标不明确, 行为带有盲目性。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许多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不能随之改变和适应, 悲观估计就业形势。许多学生不能很好地设计大学生活, 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动力, 行为带有一定盲目性, 比如盲目地考研、考证, 提前打工赚钱等。一些学生认为经过了十多年的寒窗苦读, 考取大学后就应该好好放松一下, 把过去失去的所谓的“欢乐时光”弥补回来。由于有了这种错误的认知, 就导致了一些学生纪律观念淡薄, 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 行为上自由散漫, 对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学校的校纪校规置若罔闻, 对纪律的严肃性缺乏应有的认识, 平时不注重各门功课的学习积累, 上课迟到、早退、旷课等现象时有发生。“喜欢怎么想就怎么想, 喜欢怎么做就怎么做”成了这些学生的主流思想, 于是乎, 无命令、无权威、无约束、无服从, 也就不可避免地导致违纪违规的错误。

三、加强对大学生纪律意识的培养

深化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控制高校发展规模, 科学评价高等教育质量。要为高校的健康发展提供体制和制度的保证, 从源头上解决大学纪律意识淡薄问题, 必须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通过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 放松对高校的行政管理, 给予高校一定的自主权。首先, 各高校必须结合自身的办学条件和教学资源、办学基础, 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 发挥自身优势, 科学定位, 合理设置专业, 进行学科建设, 突出特色, 培养多类人才。其次, 教育部要从制度上控制大学招生规模, 制定科学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价体系, 合理引导高校树立正确的办学理念和教育质量观。[3]

1. 加强对学生的正面引导。

要从根本上提高大学生的法纪素质, 必须切实提高包括高校、家长、学生在内的社会各界对法纪教育重要性的认识。社会要形成重视大学生法纪教育、关爱大学生全面成长的良好氛围;家庭要树立引导子女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念, 既要重视子女学业的长进, 又要关心他们思想道德和法纪意识的养成;高校要进一步改进教学、教育方法, 加大教育、管理力度, 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 真正把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落到实处;学生要充分认识增强法纪意识培养对一个人终生学习、工作、生活的重要性, 自觉地加强法纪知识的学习, 加强组织纪律性锻炼。

2. 加强法制教育和纪律教育。

防微杜渐, 强化预防教育。大学生正处于从未成熟到成熟、未定型到定型的变化时期, 社会上一些不正确的观点容易左右他们的思想和行为。高校教育者要经常了解学生思想和行为状况, 把纪律教育工作做在前面。比如在新生入校之初就未雨绸缪, 通过严格的军训提高学生们自我约束的能力, 增强学生的纪律意识。一旦发现不良思想和行为的苗头, 就要采取适当的方法予以教育引导。

教师要有强烈的责任心, 积极进行教学改革与实践, 增强大学法制教育的时效性。将法律讲堂引入大学生课堂, 使课堂生动活泼, 燃起学生的求知欲,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从根本上避免大学生违纪现象的发生。

3. 坚持从严治校, 维护学校纪律的严肃性。

既要强化学生管理的制度建设, 又要严肃处理屡教不改的违纪学生, 为学校营造一种良好的育人氛围。学风是校风的核心, 学风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校风的面貌。要形成良好的学风必须从严治校, 扶正压邪, 奖惩分明。对于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纪律松懈的学生要严肃处理。健全激励机制, 从正面引导学生们刻苦学习, 保证教育质量, 培养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合格人才。

四、结语

我们的教育目标是培养既能掌握现代科技知识, 又能奉公守法、具有较强的法律意识和思想道德素质的各类专业人才。依法治国是我国的基本方略, 加强对大学生的法纪教育, 培养大学生的公民意识, 是建设法治国家的需要, 也是建设和谐校园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思想道德修养及法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2]杨元业.论大学生纪律冷漠现象的成因及矫正[J].中国电力教育, 2003, (3-4) .

上一篇:初中的语文下一篇:水动力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