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的常规教育

2024-06-03

幼儿的常规教育(精选12篇)

幼儿的常规教育 第1篇

一、建立良好的生活常规习惯, 逐步引导幼儿学习简单的自我管理

幼儿喜欢在有趣的活动中接受教育, 而游戏则是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的良好手段。因此, 我们要充分利用游戏方式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 让幼儿在看看做做中主动、自觉地学习。采取适合他们心理特点的方法和措施, 使他们在愉快的气氛中逐渐养成各种良好习惯, 顺利达到目标。例如, 在对幼儿进行常规训练时, 我经常使用儿歌来激发幼儿的兴趣, 帮助幼儿掌握生活常规的要领。在洗手的时候, 我教幼儿一边洗一边念儿歌:“小朋友来洗手, 挽袖口, 弄湿手, 抹肥皂, 手心手背搓一搓, 冲洗肥皂擦干净……”这样幼儿在不知不觉中根据儿歌引导的步骤就完成了洗手的任务。

二、建立良好的学习常规, 引导激发幼儿对学习的兴趣

幼儿天性好玩, 喜欢新奇的事物, 但也因年龄的特征, 注意力容易转移, 因此, 我们在选择内容时, 应考虑深受幼儿喜欢的内容, 以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为主, 在组织集体活动时, 应准备好充足、丰富的操作材料, 操作材料的图片要色彩鲜艳, 大小适中, 数量充分, 让每一位幼儿都有机会动手动脑, 在教学活动中养成良好的学习常规。

三、情感交流与肢体语言相结合, 创造愉快、宽松的心理环境

幼儿年龄小, 他们会出现哭闹或不接受老师帮助等行为, 老师哪怕是一个小小的微笑、一个拥抱, 或者拉拉孩子的手也能让孩子感受到安全与关爱。通过与孩子们的情感交流, 孩子们会越来越喜欢你, 没有惧怕你的心理, 这样就容易交流, 就会配合老师的活动。感情的沟通, 成为常规管理的铺路石。

四、表扬鼓励与监督提醒相结合, 促进良好生活常规的形成

幼儿是需要表扬和赞美的, 为了更好地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常规, 我在了解的基础上, 通过各种形式及时表扬幼儿良好的生活常规, 激励幼儿不断努力, 如设置“今天我最棒”专栏, 凡在某一方面有进步的幼儿, 就在其姓名相应处贴上一朵红花, 定期评比, 并把评比结果反映给家长。专栏的直观记载, 既纪录了幼儿的表现, 同时也鼓励了幼儿, 提高了幼儿的自信心, 促进了幼儿良好生活常规的形成, 达到了常规培养的目的。因此, 常规教育的过程是教育技术和教育艺术密切结合充分发挥师生潜能的过程。同时又要注意, 既要让幼儿遵守规则, 又不能束缚了幼儿的自主性, 只有两者有机结合, 让幼儿有机会享受自主、自由, 也就乐于遵守合理的规则。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这是我个人在多年工作中的亲身体验, 点滴体会, 望老师们在实践中探索更多规律, 创造更加丰富的经验, 更好地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均衡发展。

幼儿的常规教育 第2篇

所谓常规,是指沿袭下来经常使用的“规矩”。“规矩”即是一定的标准、法则或习惯。幼儿园的常规是在幼儿园保教工作过程中沿袭下来的幼儿在日常生活和活动中经常使用的标准、法则或习惯。幼儿园的常规教育则是指教师根据社会的要求和幼儿发展的特点、需要,以这些标准、法则或习惯为教育内容对幼儿施行教育的过程。

长期以来,由于在教育理念、方法及途径上的偏差,在幼儿常规教育上存在这样的现象:规则内容的成人化。即无论是社会行为规则,还是班级日常行为规范都是由成人制定的,孩子只是被动地接受者和无条件地服从者,教师不考虑幼儿的实际需要,单纯根据权威的意志和集体主义的价值观来制定标准,导致班级生活规则的繁冗累积,尤其在许多生活活动的细节上也充满了大量不必要的规定,结果使幼儿的活动处处受到限制。

规则教育的形式化。即教师既不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又不考虑知识之间的整体性,片面地根据自己的经验来宣讲规则,使规则流于形式,结果是幼儿的认知和行为脱节;

规则执行的他律性。即否认孩子也可以在一定的社会生活和共同生活中适应、内化、形成规则意识,而只是以教师的裁判和纪律的约束来训练孩子,导致幼儿的主体意识和行为受到压制。

凡此种种不仅没能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反而造成了孩子对规则的无所适从,更甚者还引起了孩子的抵触情绪,引发了师生间的对抗,背离了教育的初衷。

为了切实管理好孩子们的一日生活,贯彻我园实施的《幼儿园建构式课程》的理念,真正体现“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发展的主角”,又是社会建构者的“以儿童为本”的思想,我们依据社会的要求,结合我园幼儿实际,制定了一系列的生活常规,并引导幼儿根据日常活动的需要,自己确定规则,并在类似情境中不断巩固,而形成稳定的行为规则。这种常规具有自律的性质。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幼儿既要理解和遵守他律常规,更要生成和遵守自律常规。无论是何种性质的常规,教师都必须以尊重幼儿为前提。在制定和执行常规的过程中了解并尊重幼儿合理的需要以及个性特征,让幼儿从他律走向自律,并且学会讨论制定规则。

有了良好的生活常规,能够让孩子对环境产生信任与安全感。常规的设计是为了让孩子们了解为什么要这样做,应该怎样做。例如:希望孩子做到离开座位时要把椅子靠近桌子里,那就要让孩子了解到,如果椅子不靠近桌子里,很可能让别人走路时撞到椅子而受伤,而且教室也会变得很小,那样让人看了也不整齐。只有让孩子了解常规的意义,能够真正地认同常规,并且能够切实遵守,这样才能顺畅地进行每一天的活动。

常规既然订了,就要贯彻执行。在学校里,我们该用什么心态,什么方式维持班上的常规呢?当老师在执行常规时,老师的态度如何,孩子的感受又是什么?当孩子做出违反常规的举动时,我们该先想想,是什么原因让孩子无法遵守常规。是孩子忘记了?是孩子不懂?还是孩子的生理、心理发展上的差异?有时也要换个角度想一想,不一定问题都出在孩子身上。什么时间进行什么活动,活动中应达到什么要求,哪些事情应该做,哪些事情不应该做,做事要采取什么方式等等这样的要求,就是幼儿园的常规或纪律。

常规除了能维持良好的教育教学秩序外,还能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例如班上的常规是“在教室里不跑步、要慢走”,可是偏偏许多孩子都喜欢在教室里横冲直撞。这时老师就要考虑到是不是教室空间太宽阔了?教室就好像运动场一样,暗示着孩子赶快跑步,针对这种情况,我便告诉孩子们“在教室,我们都是轻轻地走的,尽量不打扰别人”如此一来用正面的语言代替负面的语言,效果大不一样。又如:课间的洗手问题,教师左叮咛右嘱咐,说了千遍万遍,可收到的效果就是不大,每天都有幼儿因为水池太滑而跌跟头,甚至有的孩子额头上竟摔出了一个包,究其原因,发觉是老师的督促工作做得不够。可是问题又来了,老师照顾到水池这边的幼儿又照顾不到教室里的孩子呀!于是我们便让孩子们在解小便洗手时集体排队一起去,然后再集体排队一起回来,可是这样却造成了不要解小便的孩子要跟集体跑一趟和互相等待的现象。对此,我们便采取让孩子当“小老师”的措施,即当孩子们去水池时,请一名幼儿专门在那边看着有没有人玩水,是不是洗过手后手上的水在水池里甩干的,喝过豆浆洗茶杯的水是不是倒在水池里等等。实践证明,这个方法是切实可行的。

一份工作在做之前,老师总不忘示范给孩子看。同样,常规也是如此,不能只用讲的,还要做给孩子看!因为,幼儿园的孩子模仿能力是非常强的。

浅析幼儿园的常规教育 第3篇

关键词:幼儿案例;常规管理;幼儿天性

一、案例——方枪枪的故事

电影讲述的是四岁男孩方枪枪被父亲送到幼儿园之后所遭遇的一切事情。整个电影的镜头都是在幼儿起床、吃饭、上课、盥洗等幼儿园一日活动中来回穿梭。然而,正是这些普通的生活镜头却透露出深刻的含义,片段中过分强调整齐划一、教师夸张的处理方式都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虽然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已发展很多年,但是不得不承认,片段中的某些现象还依然存在。这就反映出当今幼儿园的常规教育还存在很多的问题。

二、幼儿园常规教育的分析

从字面上看,幼儿园常规教育可以拆分成两个部分:“幼儿园常规”和“教育”。因此,研究者认为对幼儿园常规教育的分析需要从两方面进行:一方面是幼儿园常规的内容,另一方面是常规教育的主体——幼儿园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所采取的策略与方法。

(一)部分常规内容不合理

现阶段,幼儿园常规的内容包括生活常规、学习常规和活动常规三个方面。

与《看上去很美》中的常规不同,当今幼儿园的常规中已经没有像“每天早上必须大便”这样明显不合理的内容,但是细则还需考究。举例来说,“吃饭时保持安静”“迅速安静入睡”“上课时坐姿端正,两脚并拢、眼睛看老师、手放膝盖上”等。因此,幼儿园常规的合理性还有待考究,不必要的常规也还存在。

(二)幼儿园常规教育目的异化,且策略单一

1.幼儿园常规教育的目的异化

常规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幼儿的社会化,让幼儿在集体生活中熟悉一定的规则,发展幼儿自理和自律的能力。然而,在幼儿园实践中常规教育的目的出现了异化,诸多教师倾向于把幼儿园常规教育的目的理解为管理儿童。

2.幼儿教师常规教育的策略单一

在幼儿园实践中,教师倾向于采用简单高效的方法,这类方法比较单一,通常就是说教、奖励和惩罚。

(1)说教

说教是指教师通过直接给予指令或劝说的形式让幼儿遵守常规。教师在工作中看到幼儿的违规行为时,一般都会立即提醒他们,让他们改正。遇到有的幼儿无反应时,教师会进行劝说。

(2)奖励

奖励是对个体行为某种程度上的肯定。在行为主义理论中,奖励又可以被称为正强化,它是能满足人们需求的刺激。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的需要分成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五部分。幼儿也同样有这些需要。教师可能给幼儿提供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以及归属与爱的需要相对充足,但是其他的需要不能够满足他们的需求,所以他们便自己抓住一切机会来获得这些需要。影片中有这样一个片段:早上大便的时候,方枪枪一直蹲到最后一个,直到老师来喊他,老师说今天没有就算了,他小声地问老师:“那今天会扣我的小红花吗?”在老师回答不会之后,他高兴地提起裤子跑走了。

幼儿园老师在常规教育中经常使用奖励这一手段。奖励在幼儿园有多种形式,如评小红花、小贴画、教师拥抱、抚摸、给予特权、小小的物质奖励等。

(3)惩罚

惩罚与奖励相对,心理学中对它的定义是能够减弱行为或者降低反应频率的刺激或事件,包括呈现厌恶刺激和消除愉快刺激。它能改变幼儿的行为的依据主要在于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条件反射原理,惩罚可以引起儿童的焦虑或恐惧,教师在幼儿出现违禁行为之后对其施以惩罚,使幼儿的违禁行为与焦虑或恐惧联系在一起形成条件反射,幼儿为避免产生焦虑或恐惧反应,不得不终止违禁行为。对于一些违规的行为,教师一般会通过剥夺幼儿游戏权利和语言威胁来对幼儿进行惩罚。

三、幼儿园常规教育的建议

(一)遵从幼儿的天性,合理制定适宜的常规内容

教师不能为了求得表面上的安静,为了方便自己的管理,而给幼儿制定一些不必要的规则。因此,教师在安排幼儿的一日生活时应减少不必要的常规,避免过多的限制和统一的管理,提供“有准备的环境”,让幼儿体会规则带来的和谐和自由。

因此,在常规教育中,教师要改变幼儿仅是常规的被执行者、运用者的现象,让幼儿参与到常规的制定中,只有幼儿的内心得到满足,才能真正遵守常规。

(二)幼儿教师常规教育要有计划性

幼儿常规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通过长期的、反复的强化才能保持的。教师在刚开始接触幼儿时就要有一个计划。对于出现违规行为的幼儿,教师应该从提醒→说理→惩罚→重复动作→惩罚→剥夺游戏慢慢过渡,逐步加深教师教育行为的程度。教师切不可出现为了获得眼前的效果,就直接用惩罚的管理方式,这样的管理方式不利于维持长远的效果。

(三)常规教育中要考虑幼儿的个性,不要过分强调共性

班级的常规是针对幼儿园整个班集体的要求,这就要求班级的幼儿要完全整齐划一。教师总是要求全体幼儿在同一时间做同一件事,就像电影中李老师命令所有幼儿起床后一起拉大便一样,这样的现象在幼儿园也很常见。每个孩子的性格和生活的家庭环境都有很大的差异,所以尽管每个幼儿所面对的常规是相同的,但是在规则的遵守上每个幼儿所需要的指导却是不一样的,教师在指导的时候要考虑到个体差异。

参考文献:

[1]喻琴.幼儿园班级常规管理策略谈[J].家庭与家教:现代幼教,2009(03).

[2]王振宇.儿童心理发展理论[M].华东师大版出版社,2000.

[3]张艳娟.对幼儿园常知教育的反思[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2008.

如何抓好幼儿常规教育 第4篇

一、幼儿的生活常规教育

1.幼儿生活常规的制订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 要根据本班幼儿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制订。在制订的过程中可以让幼儿也参与, 提出合理的建议, 这样幼儿在遵守规则的时候会更积极, 更感兴趣。

2.幼儿的模仿力极强, 要想让幼儿养成良好的常规习惯, 教师必须以身作则, 起到表率作用。因此, 在日常生活中, 我们必须时时处处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要求幼儿做到的, 自己首先要做到, 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比如, 早晨入园时, 自己首先要主动和幼儿问好, 这样幼儿才会主动和老师、小朋友问好。

3.善于发现幼儿的闪光点, 进行及时的表扬, 就能对其他幼儿进行随机性的教育。例如, 每次午睡时, 孩子们总是把鞋子乱放到地上, 但是有一次我发现一个幼儿总是把其他幼儿的鞋子摆整齐才上床睡觉。我马上表扬了她, 并让她督促其他幼儿把鞋摆放好。几次下来, 其他幼儿也想改正自己的缺点, 成为大家学习的榜样。

4.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 孩子的自理能力逐渐提高。于是我在班里安排值日生为大家服务。比如, 分发餐具, 饭前擦桌子, 整理玩具、图书等。

二、幼儿教学常规和游戏活动常规

1.要想让教学活动做到井然有序, 教学常规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上课时, 有意识地经常提问坐不住的孩子和爱玩闹的孩子。班级中的教师要分工合作, 配合默契, 对待幼儿的态度和观点要一致, 行动统一。

2.给孩子充分的、反复实践的机会, 反复去抓某一件事情, 不断强化幼儿的行为习惯。积极应用音乐律动, 组织幼儿进行集体活动。

3.在游戏前, 要让幼儿制定游戏规则, 并监督幼儿的遵守情况, 这样幼儿才能安全、快乐地进行各种游戏活动。

4.幼儿之间难免会产生矛盾、冲突, 让幼儿自己讨论、协商, 制订出相应的常规, 最后教师加以肯定。这样可以让幼儿感觉到自己的意见也是很重要的。

三、通过家园共育来进行幼儿的常规教育

1.教师与家长多沟通, 及时让家长了解幼儿的在园表现。

2.教师可以利用问卷的形式, 了解幼儿的个人特点和家庭情况, 了解幼儿在家的表现, 采取家长的意见, 取得家长的配合, 充分利用家园共育的形式, 努力培养好每一个幼儿。

幼儿园的常规教育是一门持久的、长远的基础课。因此, 需要我们教师持之以恒的精神与坚持不懈的努力。用自己的爱心、耐心、细心去认真对待自己的工作和孩子, 让幼儿园成为每个孩子成长的乐园。

摘要:幼儿常规是指幼儿园日常生活和活动的规则。具体要求是指幼儿园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制订一些规则, 让幼儿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教育活动中都要遵循, 知道哪些事情该做, 哪些事情不该做。通过一系列要求和规则, 不仅保障幼儿在园的各种活动能够顺利开展, 也可以使代班教师的管理轻松自如, 得心应手。

浅谈对幼儿常规教育的体会 第5篇

【摘要】良好的常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需要持之以恒,需要预先思考,每次仔细地提出要求,需要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这样才能避免一些不良行为的出现,杜绝类似情况的反复出现。在尊重幼儿的同时,需要运用适当的方式方法来加强幼儿的常规教育。学前教育是人的一生中的启蒙教育,在教育中,要重视幼儿创造能力的培养,及时发现、正确引导幼儿的创造性火花。幼儿因其好动、好玩、好奇.对周围事物,对这个世界充满了疑问,常常带着为什么、会怎样等问题参与到各种活动之中。因此,充分发挥幼儿的创造潜能,大力培养幼儿的创造意识,成为教师当前的重要任务。详细说明了如何在尊重幼儿、加强幼儿常规教育的前提下对幼儿的进行长效培养。

【关键词】幼儿常规教育规则

【关键词】语言活动幼儿创造性思维

所谓常规,是指沿袭下来经常使用的“规矩”。“规矩”即是一定的标准、法则或习惯。幼儿园的常规是在幼儿园保教工作过程中沿袭下来的幼儿在日常生活和活动中经常使用的标准、法则或习惯。幼儿同的常规教育则是指教师根据社会的要求和幼儿发展的特点、需要,以这些标准、法则或习惯为教育内容对幼儿施行教育的过程。

一、目前常规教育中出现的偏差现象

长期以来,由于在教育理念、方法及途径上的偏差,在幼儿常规教育上存在这样的现象:

1.规则内容的成人化。即无论是社会行为规则,还是班级日常行为规范都是南成人制定的,孩子只是被动的接受者和无条什的服从者,教师不考虑幼儿的实际需要,单纯根据权威的意志和集体主义的价值观来制定标准,导致班级生活规则的繁冗累积,尤其在许多生活活动怕细节上也充满了大量不必要的规定,结果使幼儿的活动处处受到限制。

2.规则教育的形式化,即教师既不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又不考虑知识之间的整体性,片面地根据自己的经验来宣讲规则,使规则流于形式,结果是幼儿的认知和行为脱节。

3、规则执行的他律性。即否认孩子也可以在一定的社会生活和共同生活中适应、内化、形成规则意识,而只是以教师的裁判和纪律的约束来训练孩子,导致幼儿的主体意识和行为受到压制。

凡此种种不仅没能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反而造成了孩子对规则的无所适从,更甚者还引起了孩子的抵触情绪,引发了师生间的对抗,背离了教育的初衷。

二、如何让常规教育出现良性循环

为了切实管理好孩子们的生活,贯彻实施《幼儿园建构式课程》的理念,真正体现“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发展的主角”,又是“社会建构者”的“以儿童为本”的思想,我们依据 社会的要求,结合我国幼儿实际,制定了一系列的生活常规,并引导幼儿根据日常活动的需要,自己确定规则,并在类似情境中不断巩固,而形成稳定的行为规则。这种常规具有自律的性质。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幼儿既要理解和遵守他律常规,更要生成和遵守自律常规。无论是何种性质的常规,教师都必须以尊重幼儿为前提。在制定和执行常规的过程中了解并尊重幼儿合理的需要以及个性特征,让幼儿从他律走向自律,并且学会讨论制定规则。

1、有了良好的生活常规,能够让孩子对环境产生信任与安全感。

常规的设计是为了让孩子们了解为什么要这样做,应该怎样做。例如:希望孩子做到离开座位时要把椅子靠近桌子里,那就要让孩子了解到,如果椅子不靠近桌子里,很可能让别人走路时撞到椅子而受伤,而且教室也会变得很小,那样让人看了也不整齐。只有让孩子了解常规的意义,能够真正地认同常规,并且能够切实遵守,这样才能顺地进行每一天的活动。

2、常规既然制定了,就要贯彻执行。

在学校里,我们该用什么心态、什么方式维持班上的常规呢?在执行常规时,老师的态度如何,孩子的感受义是什么?当孩子做出违反常规的举动时,我们该先想想,是什么原因让孩子无法遵守常规。是孩子忘记了?孩子不懂?还是孩子的生理、心理发展上的差异?有时也要换个角度想一想,不一定问题都出在孩子身上。什么时间进行什么活动,活动中应达到什么要求,哪些事情应该做,哪些事情不应该做,做事要采取什么方式等等这样的要求,就是幼儿园的常规或纪律。

3、常规除了能维持良好的教育教学秩序外,还能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

例如班上的常规是“在教室里不跑步、要慢走”,可是偏偏许多孩子都喜欢在教室里横冲直撞。这时老师就要考虑到是不是教室空间太宽阔了?教室就好像运动场一样,暗示着孩子跑步。针对这种情况,我便告诉孩子们“在教室,我们都是轻轻地走的,尽量不打扰别人”如此来用正面的语言代替负面的语言,效果大不一样。又如:课间的洗手问题,教师左叮咛右嘱咐,说了千遍万遍,可收到的效果就是不大,每天都有幼儿因为水池太滑而跌跟头,甚至有的孩子额头上竞摔出了一个包。究其原因,发觉是老师的督促工作做得不够。可是问题又来了,老师照顺到水池这边的幼儿又照顾不到教室里的孩子。于是我们便让孩子们在解小便洗手时集体排队一起去,然后再集体排队一起回来,可是这样却造成了不要解小便的孩子要跟集体跑一趟和互相等待的现象。对此,我们便采取让孩子当“小老师”的措施,即当孩子们去水池时,请一名幼儿专门在那边看着有没有人玩水,是不是洗过手后手上的水在水池

里甩干的,喝过豆浆洗茶杯的水是不是倒在水池里等等。实践证明,这个方法是切实可行的。

一份工作在做之前,老师总不忘示范给孩子看。同样,常规也是如此,不能只讲,还要做给孩子看。因为,幼儿园的孩子模仿能力是非常强的。

三、常规教育应该渗透着对幼儿的思维的启迪

如何开启幼儿的思维是幼儿常规教育的重要内容。如果有了争取而有效的启迪方法,孩子的人生可能会收益匪浅。在实践中我们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对孩子进行思维品质的培养。

1、利用文学作品,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

文学作品为幼儿提供全面的语言学习机会,在学习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包含了从理解到表达、从模仿到创造、从接受到运用的过程。文学作品中的仿编、续编、改编活动,有助于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发散思维能力。例如,学习诗歌《小熊过桥》后,我引导孩子们进行浯言形式的转换,将诗歌改编成故事,孩子们经过创造性的想象和构思,编出了各种不同情节的故事:有的讲小熊智斗1人灰狼,有的讲小熊过桥买东西,还有的小朋友把小熊过桥的整个过程仔细地描绘出来。一首短短的诗歌,经过孩子们的加工,变成了一个情节丰富的故事,充分发展了孩子的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2、在讲述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讲述活动为幼儿提供的是一种正式的语言运用的场合,能培养幼儿清楚地、连贯地在集体场合表述自己见解的能力。如在讲述活动《吃吃、编编、讲讲》中,我为幼儿准备了各种山楂饼,然后向幼儿提出问题:“这些山楂像什么?”孩子们充分展开想象,有的说像皮球,有的说像橘子„„我让幼儿咬了一口山楂,看看剩下的部分又像什么?最后,我让孩子们根据自己的想象编一个好听的故事。在整个活动中,给予幼儿操作、交流、想象的空间,孩子们在轻松的活动中,创造力、思维力、表达能力都得到了发展。

3、活动与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谈话是种语言表达和思维结合的活动,是幼儿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的活动。为此,我有意识、有目的的在谈话活动中对幼儿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如在谈话活动《地球公公喜炊谁》中,我首先让幼儿了解环境污染的来源和危害,然后让幼儿讨论地球公公喜欢和不喜欢的各种做法,并让幼儿提出各种保护环境的措施。由于幼儿目的性较明确,加上老师的鼓励和启示,孩于们的思维非常活跃。有的说:“我们发明一种没有废气的汽车,就可以减少空气的污染了。”有的说:“我发明 一种水管,工厂里排除的污水经过这条水管就会变回干争的水了。”虽然孩子们的想法有点离奇,但却证明幼儿会运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和

水平去想问题的。在实践中,我发现孩子们的思维开阔了,想象力、创造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都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培养幼儿思维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老师就像园丁,孩子就像种子。园丁为种子准备一个完整、符合种子需求的环境,让种子藉以发展它生命的潜能。我们一定要站在尊重幼儿,有利于幼儿童远发展的角度上去认识常规教育,并调动一切有利因素,才能收到实质胜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陈龙安,品德与教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1999年版

[2]吴庆元,学会创新,海天出版社.2002年版

[3]唐淑,幼儿园课程研究与实践2003年版

浅谈幼儿常规教育 第6篇

关键词:幼儿;常规培养;习惯

幼儿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引导幼儿的理解并遵守日程生活中的常规行为,但因幼儿所处的年龄段的特点,其常规行为意识的养成还需要教师及家长正确地引导和约束。在幼儿园教育中,教师对幼儿常规意识和行为的养成存在“抓”与“放”的选择,教师对两者的平衡点掌握不够准确。本文对此进行研究,力求为幼儿常规教育提供理论支撑。

一、幼儿常规教育现状

幼儿常规教育是保证幼儿活动安全的重要举措,教育的主体有教师、家长以及其他关系幼儿安全的人,他们会反复地告诉幼儿应该做什么,不要去碰触什么,在这样长期而反复的安全理念灌输下,幼儿会失去自由探索的空间,变得“循规蹈矩”。那么,如何利用常规教育既能保证幼儿的活动安全,又不扼杀幼儿的天性,将是常规幼儿教育需要关注并思考的问题。

二、幼儿常规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1.注重礼貌用语的养成,为常规教育奠定语言基础

简单的礼貌用语是培养幼儿基本素养的基础,同时也是幼儿常规教育的重要内容。为了能够让幼儿对礼貌用语有一个基本的掌握,教师要因势利导,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创建教学情境,让幼儿能够掌握基本的礼貌用语。例如,在开展“神奇的话”教学活动中,教师为了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可创建有趣的教学情境,自己作为实践的对象,让幼儿分别对因某事伤心的自己说一句安慰和鼓励的话,并用上礼貌用语,通过自己的表情告诉幼儿他们说的话所起到的作用。这样不仅能让幼儿感受到语言的魅力,同时也让幼儿对礼貌用语的作用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在幼儿常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约束自己的常规行为,为幼儿树立榜样,让幼儿能够通过模仿对象的行为影响自身的行为。

2.探究适宜幼儿常规教育的方法,促使幼儿更好地完成常规教育内容

幼儿教师作为幼儿的学习伴侣,对帮助幼儿理解和学习常规行为具有重要的引导和帮助作用。基于此,教师应探索适宜幼儿常规学习的方法,以促使幼儿更快地理解并遵守常规行为。

(1)引导教学法。幼儿常规教学需要教师具有一定的渗透教育意识。因此,教师要认真地分析教学内容,从中提出常规教学的方法和途径,通过设定常规教学环节,帮助幼儿理解和遵守常规。例如,在打击乐教学活动中,教师让幼儿自行取放乐器,以培养幼儿自行整理物体的习惯。教师要对教学时间与内容的安排有一个合理的规划,选择恰当的时机开展教学活动,可以让幼儿更好地接受教学内容,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转变教学观念,提高教学的科学性。教师在开展幼儿常规教育的过程中,不仅要对幼儿的行为进行常规约束,同时还要引导幼儿了解常规行为。在幼儿常规教育中,教师要积极转变教学观念,注重教学实践,考虑幼儿在常规教学中的感受,不要过于严厉地指责幼儿在常规教育中的失误,以免对幼儿的心理造成压力,影响其身心发展。

(3)分析幼儿行为,设定幼儿常规培养内容。幼儿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幼儿的心理特点以及思维方式,因此,在幼儿常规培养上,教师留意幼儿的行为,并对其进行分析,将其作为完善常规教学内容的重要参考依据。同时,在常规教育内容后提供一个常规的统一要求和提示语。例如,在幼儿进餐过程中,教师对幼儿的用餐行为提出统一的要求,并在餐后提醒幼儿自行收拾碗筷和摆好桌椅。

三、开展多元幼儿常规评价,促使幼儿自觉养成常规行为

在幼儿常规培养过程中,评价起导向和促进作用。因此,教师必须掌握评价的方法,了解评价的目的,以更好地发挥常规教学的作用。幼儿常规教学评价主要起到改进和诊断教学效果的作用,并不能将其作为惩罚幼儿的依据。幼儿常规评价是多元的,教师、家长等都可作为评价的主体,其中教师为评价的主要参与者。例如,教师对幼儿进行常规评价,主要通过观察幼儿的行为完成评价内容,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对幼儿的行为有一个正确的理解,不能主观地臆断幼儿行为的过失,以免对幼儿的成长造成不良影响。

在幼儿常规培养上,教师要肩负起指导和监督的责任,认真制订教学内容,采取多种教学方法,以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常规,从而自觉地遵守常规行为。幼儿常规教育以培养幼儿的常规行为习惯为目标,通过教师的带头示范作用,帮助幼儿树立良好的常规意识,从而真正地将常规教育带入生活中,发挥积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田美萍.提高幼儿常规培养有效性的三个途径[J].教育导刊:下半月,2012,3(6):39-42.

[2]沈巧玲.幼儿园常规培养的乐于渗透[J].新课程·中旬,2014,15(4):156-157.

幼儿园常规教育的内容及实施途径 第7篇

一、幼儿园常规教育分类

1.生活常规

生活常规, 顾名思义就是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必须遵守的生活规则。 它不仅能够丰富幼儿在幼儿园的生活, 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规律, 让幼儿逐步树立独立自主的生活意识, 而且还能够调动幼儿在一日生活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对促进幼儿自我意识的苏醒具有重要意义。

小班幼儿自理能力相对较差, 生活习惯各方面都有所欠缺, 而生活常规恰是把幼儿一日生活活动中相对于幼儿的基本要求规范化、固定化及制度化, 通过常规教育让幼儿知道什么时候应该做什么以及不应该做什么, 应该怎样做以及不应该怎样做。 因此, 只有不停地提醒督促, 才能使幼儿逐步养成一定的生活意识。

我国著名的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经说过:“ 小孩是喜欢称赞的, 没有一个孩子不喜欢听好话, 也没有一个孩子是喜欢有人骂他的。 ”因此, 教师对幼儿鼓励的教育态度, 是影响幼儿积极接受教育、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因素。 教师应该以积极鼓励的方法来促使幼儿培养正确良好的生活常规。 当然, 这也需要家长的配合, 教师务必要与家长沟通, 请家长配合好幼儿在家的生活常规培养, 只有这样幼儿的常规才会逐步提高。

2.教育常规

小班的幼儿因所处年龄阶段的特点, 绝大多数孩子对于上课没有一定的认识, 尽管坐在教室内, 却常常显得坐立不安, 幻想着外面的世界和各种各样的有趣玩具。 在他们的意识里, 玩具远远比老师的讲课更有吸引力。 因此, 要建立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才能使幼儿的注意力回到教室, 才能有好的教育常规。 当然, 小班的幼儿最应该培养的还是课堂学习的常规, 除了明确的课堂要求以外, 教师还需要不断地提醒幼儿, 使他们养成一种下意识中就知道在课堂中应该怎样做的习惯。 对做得好的幼儿给予表扬与奖励, 对于表现不佳的幼儿可以适当地讲一些教育激励的话, 让幼儿觉得自己是棒的, 每天都在进步, 那样信心也就增加了, 效果当然会变好。

户外活动教育常规, 通常来说是比较难培养的。通过教学实践的观察, 我发现只要让幼儿对他们感兴趣的事情有一定的了解、体验, 他们就会根据教师的指令进行活动。 所以, 好的户外常规, 需老师在多观察、多讲解的基础上进行合适的引导培养。

3.安全常规

无论是生活常规中的日常饮食起居, 还是教育常规中的户外活动教育常规, 幼儿的安全总是摆在了教师一日活动思考的第一位。 教师应认清安全教育环节, 时刻为幼儿讲解安全常识, 提高幼儿对安全常规的认识, 为幼儿的全面发展保驾护航。 此外, 幼儿园还要建立行之有效的安全教育机制, 确保扎实、有效地做好安全教育的常规工作。

二、对小班幼儿进行常规教育的方法

1.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

教师要和幼儿建立深厚的感情, 这是培养良好常规的前提。 教师的爱不仅要体现在关心幼儿生理健康上, 还要体现在了解幼儿心理特点和幼儿的受教育规律上。 要通过关心和体贴, 使幼儿在心理上感到安全、情感上得到满足。 在此基础上, 把关心热爱孩子与耐心教育、严格要求结合起来, 从而使教师和幼儿之间形成一种深厚的感情基础。 有了这种感情基础, 教师就可以科学地管理幼儿, 灵活、有效地对幼儿进行教育, 培养良好常规。

2.要用耐心说服和表扬为主的教育方法

小班幼儿年龄小, 思维能力和自控能力还不完善。 所以, 对幼儿的管理应体现在耐心说服和引导上。对幼儿的正面行为和点滴进步, 我们都应积极鼓励、充分肯定并提出新的目标和要求。 充分发挥幼儿的主观能动性, 变幼儿被动活动为主动自愿活动, 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帮助幼儿了解“ 生活习惯”的概念

要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 首先得让幼儿形成正确的概念, 了解什么是良好的生活习惯。 因此教师要采用一定的方法, 如:故事讲述法、观察录象法、成人示范法、游戏活动法等, 让幼儿在有趣的活动中认识正确的生活习惯。

4.家园配合, 共同培养

幼儿的常规教育 第8篇

幼儿由家庭的个体到幼儿园集体的转变, 是一个适应过程, 而小班又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小班幼儿刚从社会的各个家庭进入幼儿园学习, 认知发展水平比较低, 良好常规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一个班的常规好坏, 直接关系幼儿的成长和教师组织一日活动的质量高低, 良好的常规有利于幼儿更好地学习和生活, 给幼儿创造良好的环境, 从长远角度出发, 对幼儿一生健康和谐发展都是有利益的。然而由于教育观念滞后, 还守着传统常规教育所谓“常规”或经验等, 使幼儿园常规教育中存在很多问题急需解决。

一、小班幼儿常规教育的内涵及价值

幼儿园常规教育是指教师根据社会的要求和幼儿发展的特点、需要, 以这些标准、法则或习惯为教育内容对幼儿实施教育的过程。而小班是幼儿跨入集体生活的一个转折点, 也是进行常规教育的关键期。其一, 幼儿入小班改变了生活环境, 在新的环境中培养习惯相对容易。其二, 小班幼儿无论在生理、心理上都处于个体发展的低级阶段, 在品德教育上处于他律时期, 这一年龄特点决定了教师进行常规教育和管理的有利条件, 并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幼儿的身心发展。其三, 小班幼儿的常规建立, 为以后中班、大班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所以, 常规教育是小班教师必须抓好的工作之一。

(一) 良好的常规教育有利于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与幼儿园常规教育是密不可分的, 幼儿离不开生活, 生活离不开常规教育;幼儿生活是多姿多彩的, 常规教育也应适时、及时。如:我们在解决幼儿乱扔玩具的问题时, 没有对孩子机械地提出要求, 而是创设情境, 引导孩子讨论, 首先老师对孩子们说:“今天早上老师进教室时有哭声, 老师到处找发现是许多玩具宝宝在哭。玩具宝宝为什么会哭呢? ”“它们饿了想吃饭。”一个孩子回答道。一个孩子却说: “玩具宝宝哭是因为它们想出去玩。”一些孩子却懂事地回答: “不对, 是一些小朋友把玩具扔在了地上 , 所以玩具宝宝才会哭。”这时一些扔玩具的小朋友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这时老 师拿起几块放在积木筐中的插塑片问小朋友:“这些玩具没有被扔在地上, 为什么也在哭呢? ”“是小朋友弄错了, 把插塑片送到积木的家里去了”, 一个孩子立刻回答道。老师紧接着问: “那我们应该怎样帮助这些玩具宝宝呢? ”“送玩具宝宝回自己的家。”孩子们齐刷刷地回答到。从这以后, 每次游戏结束后, 孩子都能主动地将玩具分门别类地收放好。可见, 如果教师看到幼儿将玩具随处乱扔而不及时进行教育, 那么幼儿就会养成这种不良的行为习惯, 即使以后发现再教育也不会达到预期效果。

(二 ) 良好的常规教育有利于幼儿形成积极主动的秩序 感、纪律感

良好的幼儿常规教育可以帮助幼儿学会遵守集体生活规则, 逐渐从他律向自律发展, 由服从别人管理到自我管理, 形成积极主动的纪律意识。幼儿在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 都有需要养成的生活常规, 吃饭、午睡、如厕等小细节都需要教师用心关注和有意识地培养。针对小班幼儿易记却容易忘的特点, 教师设计了很多图标, 贴在幼儿活动室的四周, 以图标提醒幼儿, 如何正确地遵守规则, 养成良好的生活常规习惯。在日常活动中, 跟幼儿一起讨论制定出规则, 使幼儿更容易接受、自觉遵守和执行, 从而形成积极主动的秩序感。

二、小班幼儿常规教育的现状分析与反思

常规的触角遍及幼儿园的方方面面,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幼儿在幼儿园的生活、学习质量。由于许多教师教育观念的滞后, 使幼儿园常规教育的内容要求及实施的方法呆板。例如: 很多幼儿园仍然使用“小嘴巴, 闭起来, 小眼睛, 看老师”、“一二三, 坐坐好, 四五六, 请安静”这些简单、朗朗上口的常规把一个个活泼可爱的孩子变成了“机器人”。为了让幼儿上课认真听讲, 小手避免做小动作, 部分老师还要求幼儿双手背后。说明在教师心目中, 常规教育的内容就是限制幼儿的不良行为, 常规教育就是“管”。为此, 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常规教育, 教师已经从“帮助者”的角色转变为“指导者”、“控制者”。

三、小班幼儿常规教育的对策及有效方法

是否有良好的常规教育对策, 直接关系到幼儿的成长和教师组织一日活动的质量。如果常规没有建立好, 幼儿就不易养成良好的习惯, 教师也会因花费很多精力维持秩序而觉得十分劳累, 从而影响教学质量。对小班而言, 良好的常规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幼儿从家庭步入幼儿园, 由于环境的变化和心理上的不适应, 刚开始会出现哭闹现象, 有的幼儿甚至会持续很长时间, 这时, 教师就要用有效的方法教会幼儿如何在幼儿园生活、学习。

总之, 幼儿离不开生活, 生活离不开常规教育;幼儿生活是多姿多彩的, 真正有利于促进幼儿自由发展的常规教育, 将在教师民主的而不是强制的领导方式下实现。

摘要:幼儿园常规教育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小班幼儿刚从社会的各个家庭进入幼儿园学习, 认知发展水平比较低, 良好常规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但在目前的幼儿园教育实践中常规教育常常被异化为对幼儿严格管理和过分限制, 以期待用高控制手段求得表面上的安静、有序的一种方式。常规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应该是发展幼儿内在的自由, 帮助幼儿形成主动的纪律意识。

关键词:小班幼儿,常规教育,问题,解决策略

参考文献

[1]孙爱琴.幼儿园常规教育的文化批判[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 2005:10.

[2]张淑敏.关于幼儿一日生活安排的建议[J].山东教育, 2001, (10) :50-51.

浅谈小班幼儿的常规管理 第9篇

那么如何进行小班的常规管理工作呢?

一、让文学作品引导孩子 学习常规

小班幼儿对教师有着很强的信任感和依恋,故事又是他们百听不厌的, 于是我常常因势利导将一些常规内容、要求编成小故事讲给他们听,让幼儿从故事中理解常规的内容,按故事情景来做。小班有许多孩子吃饭不会用左手扶碗,右手拿调羹,所以,饭总是会掉在桌上、地上到处都是。我便告诉小朋友:“这样是不讲卫生的,请小朋友不要掉饭和菜在桌子上。”这样的话,我重复了很多次,可是不见有好转。我就讲《大公鸡和漏嘴巴》的故事给小朋友听,小朋友听了故事以后都说不喜欢漏嘴巴的小朋友。我们要做一个讲卫生、爱惜粮食的好孩子。经过这次后,很多以前吃饭会掉饭粒的孩子都不掉饭粒了。

儿歌是儿童文学作品中的一种体裁,极其短小精悍,而且读起来朗朗上口、易记,在对幼儿进行生活常规时, 我经常使用儿歌来引起幼儿的兴趣和帮助幼儿掌握生活常规的要领。在洗手的时候,我边教幼儿一边洗一边念儿歌: “小朋友,来洗手,洗手先要挽袖口, 洗手心,洗手背,洗手缝,洗手腕,看谁洗得最干净。”这样幼儿在不知不觉之中根据儿歌引导的步骤完成了洗手的任务。在吃饭前,我利用餐前的时间, 给幼儿念儿歌:“白米饭,香喷喷,右手拿好小勺子,左手扶助小饭碗,大口大口吃饭饭,看谁吃得最最快。”在小朋友涂色时,把握笔比喻成“捉虫虫”, 孩子们很快就掌握了握笔的姿势,我就比喻成手在走路,并配以儿歌进行:“涂涂涂,小手要走路,上边走了,下边走, 每个地方都走完。”总而言之,教师可根据幼儿的情况和各环节的情况,随机地编念一些儿歌,来帮助幼儿掌握常规环节。儿歌教学,能让幼儿通过聆听、唱诵儿歌的形式兴趣盎然地学习,快乐地生活、游戏。同时,孩子反复吟诵儿歌,能帮助幼儿矫正发音,并能培养他们运用语言的能力,还可以从中获得美的享受和情感的熏陶。

二、运用标记帮助孩子遵 守常规

小班幼儿思维处于直观形象阶段, 标记就是一种直观的视觉符号,可以让孩子在较短的时间理解和执行。所以一开学我就给每一个孩子准备了一个小动物标记,贴在了毛巾架、杯子架、小抽屉和椅子上,并在上面贴了一层透明胶, 这样就能长时间使用,也不怕孩子调皮去撕标记了。有了小标记小朋友很快就学会按标记使用自己的物品。集体活动时,我们会让孩子围成马蹄形,小朋友能看着地上的小标记很快找到自己的位置,马蹄形一下子就形成了。体育活动后,小朋友都争着喝水,茶桶前总是你推我挤的,一不小心就把水倒在地上, 有时甚至泼到了小朋友的身上。于是, 我在茶桶前贴了一双双排着队的小脚印。小朋友又来喝水了,他们自觉地站在小脚印上,嘴里还不停地说:“多好玩呀!”只见他们有秩序地一个接着一个,一个小朋友喝完,后面的小朋友就往前跳一个脚印。同样小床前的脚印让孩子把鞋子摆放整齐。一张入睡的流程图不仅使小朋友了解了入睡的步骤,还减少了等待的时间。一张折衣服的步骤图让小朋友学会了按步骤折衣服。小班的区域活动不容易开展,考虑到这点在开展活动前制作了每个区域的标记和相应的胸饰,避免了孩子的盲目和盲从。

三、以游戏带动孩子练习 常规

小班幼儿的活动带有明显的情绪性,他们常常在兴趣的驱使下自发地进行多种活动,喜欢在有趣的活动中接受教育,而游戏适应幼儿内部的需要,能让孩子自己主动地进行活动,也是小班幼儿开展常规教育的良好手段。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的随意性导致他们经常出现这样的问题:有的孩子把这个区的材料拿到了那个区中去活动,到后来两个区的材料就混在了一起;有的孩子操作完后往往就随意放在顺手的地方,也不去管它整不整齐……这个材料摆放的问题一直是令教师非常头痛的。于是, 我们就设计了“给材料找家”这个游戏, 让孩子来设计每个区的“家”和每一个“家”的“门牌标志”,孩子们的兴致可高了,有的说用“花”做标记;有的说用“太阳”做标记,后来经过商议讨论后,他们一致决定给不同的区域设计不同颜色的彩色苹果标记,并按照自己的意愿给每个区选了自己喜欢的颜色, 如美工区是红苹果、生活区是蓝苹果、智力区是黄苹果……同时在“彩色苹果家”的每一层都贴上门牌号码等,另外在相应的材料盘上也贴上相同的标记, 这样孩子玩好了就能对号入座。孩子对游戏的形式非常感兴趣,同时又是自己决定什么区是什么颜色的苹果标记,他们很快地记住了,也能为自己操作的材料很快找到“家”。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充分发挥了他们的自主性,我们也可以发现,由孩子自己制定的规则容易执行,而且执行这些规则对他们来说并不是一种负担,也不需要别人时常提醒。对于他们来讲,活动规则和活动本身就如同睡觉时要闭上眼睛一样自然。

四、以拟人化方法激发孩 子练习常规

小班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比较弱。他们在穿鞋时,经常分不清左右脚,经常穿错。于是我想了一个办法,当小朋友午睡起床后,鼓励他们自己穿鞋子, 穿好后坐好,等我检查,我请一个穿错鞋子的小朋友到前面来,我说:“哎呀,你的两只鞋子在吵架呀?你看,他们都歪着头谁也不理谁,好像在生气。我帮你把他穿好,让他们成为好朋友好吗?”于是我就把穿错的鞋子换过来, 并说:“你们看,现在两只鞋子脸对着脸呢!”“现在请大家看看谁的鞋子还在吵架?快帮他们成为好朋友吧!”孩子们都很感兴趣地看着自己的鞋子,接着穿错鞋的孩子马上换起来了,还主动来问老师他穿的对不对。

五、让音乐与律动来串联 常规

小班幼儿最显著的特点是稳定性差、好动、无意注意占优势。音乐、律动符合孩子的特点,能让幼儿在音乐的伴奏下一边收拾积木玩具,一边随着音乐做动作,减少等待和无所事事的现象, 又可以减少彼此的等待时间,使得各个环节自然过渡。如在我班放不同的音乐代表要做不同的事情。听到音乐《铃儿响叮当》就表示要收玩具排队了,听到音乐《天鹅》就表示要休息了,听到音乐《幸福拍手歌》小朋友就会把小手伸出来跟着音乐的节奏和老师拍拍身体的不同部位。有了音乐的加入,我们班的常规显得井然有序。

六、设立评比制度巩固常规

能合理运用奖励机制是促使孩子更好发展的方法,为此一开学我就建立了评比栏,开展“我最棒”的评比活动。根据孩子的表现贴上相应的标记,红五星代表进餐好、睡宝宝代表午睡好、小猫头代表有礼貌。它们在各个阶段的要求也是不同的,每个周末进行评比,当孩子的奖章超过五枚时,可以用奖章换到老师亲手制作的玩具。小朋友在老师的引导和同伴的感召下,从入园时的大哭大闹到会主动和老师问早,从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到会独立进餐和入睡。爱挑食的小舒能大口大口吃饭,爱哭的蓉蓉能高高兴兴地入园,胆小的双双能和同伴愉快地游戏。小朋友在评比活动中不知不觉地改变着自己的行为,朝着目标不断努力,各种常规也得到巩固。

浅谈小班幼儿的常规培养 第10篇

关键词:个别教育,常规培养,家园配合

一、稳定幼儿情绪, 根据本班幼儿年龄特点制订具体的常规要求

小班幼儿刚入园时会出现哭闹现象, 这对于部分教育工作者来说是个难题。我也接触过很多小班幼儿, 在这个问题上, 我采取了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的方法, 根据幼儿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 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 本班幼儿沈××小朋友, 她年龄比较小, 非常好动, 每天早晨来园时哭闹不止, 不肯进教室, 一天哭好几次, 针对这一情况, 我进行了个别教育, 研究一种属于她的教育方式。经过长期的教育, 现在沈××小朋友的进步特别大, 每天早晨和爸爸妈妈一起来园, 能够主动跟老师问好、打招呼, 自理能力也明显加强。大部分幼儿情绪稳定后, 教师就要根据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制订具体的常规要求。常规要求一定要具体、符合本班幼儿, 从早上入园到下午离园, 从幼儿一日生活的各方面、各个环节, 教师都应该制订翔实的计划。

二、小班常规教育须从幼儿的需求出发, 给幼儿反复实践的机会

对于学前儿童来说, 游戏是他们的主要活动。游戏不仅给幼儿带来积极愉快的情绪, 更能满足幼儿之间交往的需要。所以说, 常规教育必须从幼儿的实际需求出发, 在游戏活动中潜移默化地让幼儿形成规则意识, 且在常规培养中教师应给幼儿提供反复实践的机会。幼儿的穿鞋、脱鞋, 在家时都是由成人帮助完成的, 来到幼儿园一部分幼儿出现不会穿、穿反鞋的现象, 老师就要去帮助幼儿。这样浪费了很多活动和游戏的时间。所以小班刚开始时一定要从幼儿的生活习惯开始抓起, 我开始训练幼儿穿脱衣服、鞋子的能力, 利用活动时间教会孩子穿脱衣和穿脱鞋的方法, 让幼儿自己练习几次, 在晚接待的时候告诉家长在家里也要训练孩子穿脱鞋子的能力, 对于小班来说新学期的家长会尤为重要。我在家长会上也会告知各位家长在家里也要制订相关的常规培养计划, 达到家园共育。孩子的能力就是在不断的积累中提升的, 当孩子们成功并得到老师的表扬以后, 孩子们会特别高兴。教师应该利用这个机会鼓励其他孩子也像他们一样自己穿脱鞋子。孩子们在反复的练习中, 已经能够正确地穿脱衣服、鞋子了。在每天午睡时能够把自己的衣服裤子叠放整齐。除了穿脱衣服其他生活环节的常规也是需要教师制订翔实的计划, 有序地开展, 从幼儿实际出发, 达到常规培养的目的与效果。

三、创设情境, 常规培养中教师的语言要简洁、富有童趣

常规也需要在游戏中学习, 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故事等方式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在刚来园时很多幼儿会将玩具“据为己有”这时教师可以利用集体教学活动通过故事让幼儿知道幼儿园的玩具是大家的, 小伙伴之间要相互分享、懂得谦让。而且, 我发现午餐后的散步环节部分幼儿活泼好动, 常发生追跑的现象。我经常提醒, 但收效甚微。于是, 我试着换了一种方法, 对他们说:“咱们来学小乌龟走路好吗?”幼儿听后特别感兴趣。之后, 我又让幼儿模仿小猫走路、小蜗牛走路等动作, 幼儿慢慢走着, 达到了一定的效果。同时, 在各种活动中老师向幼儿讲解要求时, 要特别注意自己的语言规范。例如, 在幼儿如厕环节中, 我要求幼儿排好队轻轻走进盥洗室。小班的幼儿喜欢模仿, 我让孩子们像解放军一样排好队, 有秩序地进入盥洗室, 孩子们都有模有样地做着。在培养生活常规的教育中, 运用一定的夸张比喻能够给幼儿留下深刻的印象, 达到良好的效果。好的常规习惯是通过不断巩固建立的, 班级各位老师的要求要一致。各种规则意识的建立不是为了制约幼儿的活动, 而是为幼儿的活动空间提供足够的保障。

四、为了孩子的明天, 家园配合, 共同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

幼儿园的教育离不开家庭教育的配合, 尤其是小班的常规培养, 更要注重家园配合。幼儿刚入园时, 家长最担心的是幼儿的饮食起居。针对这一情况, 教师利用班级的宣传栏、早晚接待、土星网、微家园等方式帮助家长了解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以及常规培养的重要性。

好的习惯会伴随我们一生。教师要立足小班幼儿的特点, 细化生活各个环节, 制订适合小班幼儿的常规, 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幼儿的常规教育 第11篇

关键词: 幼儿教育 常规管理 现存问题 改进策略

幼儿时期是孩子人生的关键时期,幼儿教育是一个人人生教育的起点,也是最为关键的教育期。因此,加强幼儿教育常规管理工作有着重要意义,首先这是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需要;对幼儿心理品质形成和人生观奠基起到定位和打基础的作用;再确保幼儿在园健康生活、活泼成长的需要,所以,幼儿教育要强化幼儿管理教育工作,顺利实现幼儿保育和教育双重目标,使幼儿在常规管理教育工作中快乐地成长,有助于幼儿教育科学化和规范化。下面,笔者针对幼儿常规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幼儿常规教育的改进策略。

一、幼儿常规管理的含义

“常规”即日常规则,“常规管理”就是日常的管理规则。幼儿常规管理就是使幼儿的言行举止规范协调,对幼儿的保育和教育管理有一定规则,以确保幼儿保育和教育教学活动有规可依、顺利进行。

二、幼儿常规管理的意义

“三岁看小,七岁看老”虽是人们常说的一句俗语,但含有一定的哲理。幼儿教育是孩子人生的起点,也是最为关键的教育期。对幼儿常规管理的研究对幼儿的心理品质形成和人生观奠基起到定位和打基础的作用,也是顺利实现幼儿保育和教育目标的需要;是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需要;幼儿常规管理更是幼儿活泼快乐成长的标尺,是确保幼儿在园健康生活、活泼成长的需要;是幼儿教育科学化和规范化的需要。

三、目前幼儿常规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常规教育呈现随意性。

幼儿教师一味强调给幼儿自由发展空间,认为对幼儿过于严格的常规教育会造成对幼儿主体发展的限制。因此,幼儿教师较多地表现为:片面强调让幼儿自由发展,对幼儿行为管理表现为让幼儿随意自由活动,言行随意,对幼儿行为习惯要求缺乏必要的规范,忽视幼儿言行要求,往往让幼儿养成自由散漫的习惯。

2.常规教育呈现管制型。

有些幼儿教师把对幼儿的常规教育理解为对幼儿的管理和控制,常规教育过程演变为对幼儿的行为进行控制的过程,如常常督促幼儿做什么,不做什么;或以提要求为主简单提醒幼儿做什么,不做什么;有时表现为惩罚违反常规的幼儿的行为等。这种错误认识的结果对幼儿的个性发展起到了极大的限制,这种教育模式将幼儿变成一个个“木头人”,导致有的幼儿在心理上对教师的管理产生抵触情绪,甚至不愿意去幼儿园上学。

3.常规教育呈现教条化。

在这种常规教育下,幼儿教师把幼儿常规教育里面的规定“教条化”,认为常规教育中的规则是严酷的律条,是不可逾越的鸿沟、是不可触犯的。这类幼儿教师在幼儿管理中看待问题比较死板,对已有幼儿常规教育里面的规定按章论是,如吃饭的时候,不关注幼儿的身体和食欲等问题,吃不完不让做其他的事情。这种常规教育方式对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一定会产生极为不好的影响。

4.常规教育呈现说教方式。

这种常规教育通常表现为只是简单粗暴地对幼儿说教、恐吓、限制等,缺乏必要的幼儿行为指导,如“不许随便吐痰”、“不许随便乱写乱画”、“不许大声说话”等,却对为什么不能随便吐痰、随便吐痰有什么危害不讲,或讲不清楚。总之,不能及时引导幼儿理解不能这么做的真正原因,以及随便的原因。

四、幼儿常规教育的改进策略

1.幼儿常规教育内容的制定要明确且简单,操作性强。

幼儿常规教育内容的制定必须充分考虑所在幼儿园教育教学实际,充分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现有接受能力,符合幼儿年龄、性格特点和生活习惯。让大多数幼儿通过自己的努力很容易实现自我体验,使大多数幼儿都能在幼儿生活实践中得到锻炼的机会,并体验幼儿教育活动成功的感受。制定幼儿常规教育内容时,切忌教育内容抽象、复杂、繁多。幼儿常规教育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公平、公正、守信的原则,对每个孩子一视同仁,防止厚此薄彼,以至于不公平或对某个孩子心存偏见等。以鼓励和肯定为主,尽量不处罚,以教育鞭策为主,注重幼儿养成习惯培养。

2.幼儿常规教育管理过程要前后一致,防止前松后紧、朝令夕改。

幼儿常规教育管理要保持前后一致和教育宽严程度的一贯性。幼儿教师之间要相互配合、相互提醒、相互帮助、相互补位。保育员与保教员在对待幼儿常规教育的问题上要保持一致,必要的时候,要制定幼儿园总体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班级还要根据全园总体规划,结合班级特点制定出适合本班的幼儿教育常规,并且防止一会儿松、一会儿紧、朝令夕改等不良倾向,而适得其反。

3.幼儿常规教育要日常抓,抓日常;重点抓、反复抓。

幼儿阶段是人生当中的一张白纸,良好行为习惯培养要从幼儿身边每件小事抓起,从细微、细致的言行抓起,从日常生活的点滴抓起。如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学习中的每一个细小环节,如幼儿的良好卫生习惯、生活习惯、游戏习惯等方面。幼儿教师要根据幼儿活动的每一个细节开展常规管理训练工作。在幼儿日常生活中选取重点活动内容进行训练和培养,不断提高幼儿的自觉性。另外,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要从最基本的训练开始有针对性地抓日常教育,反复抓,抓不出成效绝不放松。

4.利用榜样的影响作用,激发幼儿自我教育的主动性。

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幼儿教师要善于及时发现并表扬表现良好的孩子。对某些方面表现优秀的孩子给予肯定,并希望其他小朋友向他们学习。如特别讲卫生的孩子、遵守纪律的好孩子、助人为乐的好孩子、善于动脑的好孩子等,要求幼儿善于学习他们身上的优点,培养虚心学习的习惯,改正自己的缺点,时刻注重自己的一言一行,使自己逐渐成为他们当中的一员。

总之,幼儿常规管理工作不仅是一门学问,更需要我们耐心细致地探究如何做好这项工作,推动幼儿常规管理工作创新机制、创新模式、抓出成效。

参考文献:

[1]陈云.谈多媒体技术在幼儿教育管理中的有效利用[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0(06).

[2]季爱华.形神兼备.锦上添花——谈幼儿教育的强化管理的一些做法[J].山东教育,2010(Z6).

[3]申雪琳.强化幼儿教育管理,启迪幼儿探索科学奥秘[J].教育革新,2010(07).

[4]唐兰兰.和谐管理的教育理念在幼儿教育活动中的灵活运用[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09(11).

托班幼儿进餐能力的常规培养 第12篇

幼儿天性好玩、好动, 两只手不停地摸这儿摸那儿, 同时孩子们还没有养成良好的就餐习惯, 吃饭时都存在一些不卫生、饭菜乱丢的坏习惯。针对上述特点, 我在工作中总结了几种餐前准备的方法, 效果较好。

1. 看谁的泡泡多。

教师和幼儿一起擦肥皂搓泡泡, 许多晶莹透亮的泡泡从自己的手缝中挤出来, 互相比比看谁的泡泡多, 在这一快乐的过程中, 让孩子们在开开心心中将手洗干净。

2. 利用歌谣学程序。

依照洗手的步骤和要求, 编创歌谣, 如“搓搓搓, 搓手心, 搓搓搓, 搓手背, 大胖子, 大胖子洗洗澡, 手心, 手心挠挠挠”。幼儿一边唱歌, 一边把手洗干净。

3. 利用游戏抹香香。

洗好手后适当抹一点护手霜, 让幼儿将手展开成小花状, 教师扮成小蜜蜂, 依次检查每个幼儿的手是否洗干净了, 然后给每个孩子涂一点护手霜。

4. 利用游戏保卫生。

幼儿进餐前洗好手后, 还会玩这玩那, 不能保持小手的清洁, 于是我们教孩子将小手握紧, 模仿大炮, 幼儿也学着我的样子, 架起“大炮”, 然后说:“以后我们洗好手就来开大炮, 好吗?”征得孩子们的同意。以后如果幼儿忘记了, 我们只要做一个小手势, 孩子们马上就会想起来。

5. 用好围兜。

2~3岁的孩子小手肌肉发展还不协调, 用餐时掉饭粒、打翻碗的现象多有发生, 有的家长还抱怨衣服脏得太快了。为此, 我们为孩子准备了一个围嘴兜。饭前系上, 脏了稍加搓洗便可。解掉围兜马上还孩子一个清洁可爱的形象。

6. 提供干净的餐用毛巾。

由于2~3岁的孩子还没有养成自己就餐的习惯, 特别是在吃鸡腿或大虾等食物时, 宝宝出现两手乱抓、到处乱擦、弄脏衣物的问题十分普遍, 针对这一问题, 在进餐时, 不妨给每个幼儿准备一条消过毒的湿毛巾, 确保他们在用手抓或捏过菜后, 能够随吃随擦, 及时清除手上的污渍, 这样在便于孩子养成良好就餐习惯的同时, 也随时保持了孩子的个人卫生, 培养了孩子的卫生习惯。

二、规范的就餐习惯

1. 利用游戏培养就餐习惯。

经常进行一些情景故事讲述:如《猫咪自己会吃饭》、《漏嘴巴的娃娃》、《喂娃娃吃饭》等。在喂娃娃吃饭中我请家长帮忙用酒盒、可乐瓶挖出大嘴巴, 再贴上形象的鼻子、眼睛, 头发用毛线编成辫子, 用按扣定在两侧, 花生或大枣做食物, 在喂娃娃之前我先问幼儿:娃娃还小, 不会自己吃饭, 你们是哥哥姐姐, 在家里你们是自己吃饭还是爸爸妈妈喂着吃饭?孩子们会你一言我一语地说:“我长大了, 我会自己吃饭, 不要大人喂, 也不要大人抱了, 我是拉着爸爸妈妈的手上幼儿园的。”这时我引导幼儿:“你们长大了, 可是娃娃还太小, 爸爸妈妈又去上班了, 娃娃可能肚子饿了, 谁愿意来做他的爸爸妈妈呢?”这时孩子们的小手一个比一个举得高, “我, 我, 我。”活动中我还发现:有的孩子边喂边哄娃娃:“娃娃不哭, 你冷不冷。”更好笑的是有一幼儿在喂娃娃时, 不小心把娃娃碰倒了, 大嘴巴里的花生也掉出来了, 他连忙对老师说:“老师不好了, 娃娃吐了, 衣服也脏了。”这些是你收到的意想不到效果。通过类似的活动, 培养了孩子良好的进餐习惯, 达到了孩子们由刚开始学吃饭时一片狼藉到现在能一手扶碗一手拿小勺有模有样地吃的效果。在平时的就餐中, 我还为吃得干净、不挑食、不剩饭、有进步的小朋友随时奖励一个小笑脸, 孩子们高兴地站在镜子前照照自己小笑脸, 心里美滋滋的。

2. 巧用游戏进行剩饭回收。

托班的幼儿进餐时, 孩子们将吃剩的鱼刺、肉骨头扔得满地都是;有的孩子将不爱吃的饭菜扔得到处都是, 甚至扔到别的小朋友的碗里。一餐过后桌上地上满地狼藉, 这是一件非常令人头痛的事。针对这种情况, 教学中我巧妙利用“剩饭送给回收站”等游戏, 教孩子养成好的吃饭习惯。如:在日常的就餐过程中, 我们为收集孩子们吃下的剩饭, 都事先做了一些小猫、小狗等形状的回收站。在孩子们就餐过后, 随时提醒他们“让我们赶快实行饭菜回收吧”。鱼刺送给“小猫”吃;骨头送给“小狗”吃。至于宝宝不爱吃的饭菜嘛, 也别太勉强了, 那就让大家送给“大力水手”、“奥特曼”吃吧。有了这些别致的“回收站”, 宝宝吃饭更起劲了, 你一口, 我一口, 比比谁吃的饭菜多。

三、良好的餐后习惯

在活动之前, 我们首先要提问幼儿:“小朋友, 我们吃过饭以后要拿茶杯去干什么呀?” (漱口) “为什么要漱口呢?”……然后有出示图片, 让幼儿出示图片讲一讲, 图上的小朋友是怎样做的, 大家一起来学学他!孩子们个个学得颇有兴趣。其次, 我们结合学唱歌曲《漱口》, 通过表演不仅使幼儿学会了漱口的基本方法, 同时也培养了其学习的兴趣。这时我又会问:“小朋友, 你们想不想学漱口呢?”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想。”这时我又向孩子们提出一个要求, 就是告诉幼儿:漱口时不要玩水。

四、幼儿就餐的注意事项

古语讲:“食不语”、“食勿大言”。强调吃饭要一心一意, 否则就难以品尝食物的味道, 不利于食物的消化吸收。所以在孩子吃饭时, 老师不能向孩子发脾气, 批评孩子。这是有较深的科学道理的, 我们知道:口腔是重要的消化系统场所, 它通过咀嚼, 分泌出唾液, 再通过嗅觉刺激大脑, 人才能感觉到香味, 从而刺激食欲。然而, 如果当孩子还没感觉到什么味道时, 下一口饭接踵而来, 只嫌孩子吃饭慢, 再加上要边吃边吵孩子, 孩子只能由一个食欲正常的孩子变成一个厌食、拒食的孩子。所以吃饭时不可采取“填鸭式”的方法, 更不可边吃饭边吵孩子。我班有一幼儿在班上吃饭时一直很好, 但一段时间我们突然发现他在进餐时总是不吃或是就吃一点点。对大家来说都是吃得津津有味的午餐:大米排骨, 可他就是不端碗。当我们把饭端到她面前时她却大哭起来, 经过和孩子妈妈长时间接触, 我们发现她妈妈为了保证孩子的早餐质量, 每天早上要让孩子在家吃两个鸡蛋。由于怕上班迟到, 吃饭时采取填鸭的方式, 这一口还没吃下去就要填下一口, 再加上她妈妈经常在吃饭时吵孩子, 时间长了孩子就出现厌食的情况。

摘要:现在许多家庭几乎是几个大人捧着一个孩子, 真是捧在手里怕掉了, 含在嘴里怕化了。对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是大包大揽, 不给孩子动手的机会。一方面抱怨孩子的依赖性强、任性、放纵, 使幼儿从小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另一方面, 担心孩子长大以后不能适应竞争激烈的社会。2~3岁的幼儿正处于好模仿、好学习阶段, 这就为建立良好的生活自理能力提供了条件, 同时也为建立良好的班级常规、愉悦的集体生活奠定了基础。

上一篇:下尿路感染下一篇:小型风力机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