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医学英语教学

2024-07-01

高职教育医学英语教学(精选12篇)

高职教育医学英语教学 第1篇

关键词:高职医学教育,教学效率,最大化,基础医学课程

目前, “必需、够用, 基于工作过程”教学思潮蜂拥而至, 使高职医学教育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面临着如何保持教学效率, 并使其最大化的问题。经过近3~5年的改革实践, 高职医学教育在保持教学效率最大化的环节上, 突出的影响因素已露端倪。

1 课程标准的重新制定和落实

“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教育模式, 开拓“坚持理论知识必需、够用”, “重点培养服务技能”, “强化服务意识和职业成长性”的教学思路, 思考教学体系改革, 尤其是基础医学课程。坚守高职院校教育精神和理念, 保持高职医学教育本色和教学规律, 才能为高职医学教育教学效率最大化提供保证, 要重新制定高职医学教育诸课程标准, 并使之落实。

目前, 高职医学教育课程体系, 尤其是基础医学课程体系面临重大的课时改革, 现在执行的基础医学主干课程的课时体系压缩规模均达30%~40%, 非主干课程甚至达50%以上。面对大规模削减课时, 课程标准的调整已属必然。对此, 基础医学课程体系的教学专家和专业教师必须审时度势, 在专家反复动议、教师讨论和教学考证的基础上及时调整和出台新课程标准。课程标准的重新制定和落实, 使教师有章可循, 进行实效性教学, 贮备教学效率最大化的潜能。

2 课时属性的论证和调整

笔者认为, 课时属性有二:一是必须, 即各门课程的知识容量不同, 教学情境规模差别较大, 难易程度不同, 并且高职医学生对课程接受能力也不尽相同, 需要基本的课时容量才能达到教学过程的和谐。故不能不切实际, 禁锢课时规模, 要实事求是, 遵循科学发展观, 配备相应的课时数, 以保证知识容量的传授。二是够用, 即在保证诸课程课时数的基础上, 适当延伸课时数, 创造和谐的“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情境, 以保证主干课程的教学效率, 并力求教学效率最大化。

目前, 基础医学课程课时体系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不进行专家动议和教学考证, 肆意大规模缩减基础医学课程课时, 缩减规模达30%~40%, 甚至更多, 并且基本课时不定, 年年变动, 直接干扰和影响了基于“工作过程”的“必需、够用”知识容量的传授, 使教学过程运转困难。

针对上述问题, 我们要坚持高职医学教育的理念和科学精神, 体现高职医学特色, 摒弃高职教学课时改革的束缚和急功近利的弊端, 全面对课时属性进行论证和调整, 以保证高职基础医学课程教学效率的最大化, 进而为临床专业课程学习奠定基础。

3 课程体系的优化、整合和包容

传统的医学基础课程之间存在以下几个特点: (1) 解剖学、组织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和药理学衔接效应突出, 教学呼应性、连接性和系统性较强, 教学基点层次分明, 教学逻辑性较强; (2) 上述基础医学课程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实用性强, 容量积累性强、压缩性小; (3) 上述课程之间的内容体系, 具有重复性、重叠性, 有整合、优化和包容的空间; (4) 上述医学基础课程的实验体系可归纳为人体形态学实验体系和功能性实验, 可操作性和可组合性较强, 能组合成系列模块实验课程, 融教、学、做于一体。

针对上述基础医学课程之间的特点, 我们应科学、发展地调整教学思路, 对医学基础课程体系之重复性、重叠性内容进行优化、整合和包容, 增强教学载体的科学实用性, 强化“必需、够用”知识体系的情境教学, 使教学效率最大化。课程体系的优化、整合和包容是高职医学教育改革的重点, 是保持教学效率最大化的基础条件。

4 配套使用教材亟待调整和出台

如何适应高职医学教育课程改革, 教材建设是关键一环, 但相对滞后的建设局面令人担忧。当前, 高职医学教育均沿用以往的卫生部规划教材或高职医学院校规划教材, 都是课程体系、课程标准、课时体系改革之前的版本, 不能满足“基于工作过程”教学情境的需要, 教学效率无法实现最大化。面对这种局面, 应积极组织教学专家和专业教师审时度势, 在课程标准、课时体系改革大局已定的基础上, 编纂和出台配套的实用教材。及时制订教材编写计划、进入编写程序是高职医学教育课程改革的现时命题。在这方面加大投入, 方能满足教学效率最大化的需求。

5 基础医学实验流水运转

基础医学课程的实验课程体系是高职医学教育的根基性技能培训体系, 是重要的专业课程群支撑点, 教学效率最大化与其息息相关。当今, 由于课时缩减和不切实际的节约型办学意识的误导, 高职基础医学课程的实验课程体系进入一个误区, 即节约动物实验开支, 压缩验证性实验规模, 减少经费和课时常规性投入, 实验课程流于形式。这有悖于高职医学教育改革的现实理念, 应遵循科学发展观, 遏制这种混乱局面, 制定基础医学课程的实验规程, 提高教学效率。

高职医学教育基础医学课程“教、学、做合一”的基本教学形式要求基础医学实验模块化、程序化, 步入流水状态, 不但要求配备足够的学时数, 还要求加大实验室投入。拓展基础医学实验模块化、程序化建设思路, 严守实验规范, 使人体形态学和机能学实验进入流水状态, 增加学生的动手机会, 创造实效的教学情境, 使基础医学课程“教、学、做合一”落到实处, 教学效率提高及其最大化也就水到渠成。

6 规范教学六步骤和坚守布鲁姆教学思想

6.1 规范教学六步骤

笔者认为, 高职医学教育演绎和创新教学六步骤,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 预习与问题要览 (资讯) :对应项目驱动程序, 指导学生和学习小组预习相关任务的基本内容, 发现问题, 导出问题, 解惑要览, 营造自主学习和交流氛围, 牵系达标教学。 (2) 拟制目标程序教学 (决策) :依照教学任务的细节, 拟制目标程序教学, 设计教学目标, 突出教学中的做。 (3) 框化教学任务 (计划) :基于特定教学任务, 框化教学内容, 设计教学流程, 设定虚拟教学切入点, 确立课堂教学重点与难点, 布控反馈和答疑要点。 (4) 驾驭教学过程 (实施) :“以问题为中心”, “以器官、系统为中心”, “以活学活用为要素”, 针对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 灵活运用教学模式、方法和手段进行情境教学, 完成教学任务;包容和演绎问题环节,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 提高其分析、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推动其职业性成长。 (5) 达标反馈与解惑 (检查) :课堂实施设计达标反馈环节, 界定教学有效感和学习有效感, 以强化教学质量;通过教学存在的问题, 适时答疑解惑, 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6) 达标考核与小结 (评价) :设定综合性评价学习成果的达标考核规范, 注意课堂小结强化作用, 随机考核全体或特定学生的学习成果。演绎和创新教学六步骤可创设教学效率最大化的实施空间。

6.2 坚守布鲁姆教学思想

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的基本教育思想为: (1) 前面的学习要掌握达到80%~90%的正确率, 才能开始新的学习。 (2) 原有知识的基础在学习成绩中的权数是50%的观点被大家所接受;如果按规律有条不紊教学, 如果学生在学习问题上遇到问题受到帮助, 如果给予学生充足的学习时间, 如果学生具有明确的学习目标, 学生都可以达优。这一教育思想对高职医学教育教学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坚持传统的目标教学, 内化和考证布鲁姆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情境, 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完善教师的教育有效感和教学品位, 促使目标教学与教学模式融会贯通, 强化和谐教学与情感教学环节, 可以营造教学效率最大化的教学氛围。

7 教学有效感、教学品位和学习有效感、学习品位的提升

7.1 教学有效感、教学品位的提升

高职医学生的知识容量、层次及思维空间均与教育有效感和教学品位直接相关。教育有效感有教育价值有效感和个人教育能力有效感两个基本维度[1]。教育价值有效感是第一位的, 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本能, 是教育能力有效感的前提, 而教育能力有效感客观定位了教师的教学品位。教学品位实际上是学生对责任教师的最终评价, 也是教师的价值所在。现实和未来的高职医学教育及变化的社会医学需求, 昭示着教师教学品位必须有合理的取向, 这种取向无疑带有竞争性、目的性和调控性。教学有效感、教学品位的提升可创设教学氛围和有效的学习情境, 明显提高教学效率并使之最大化。

7.2 学习有效感、学习品位的提升

学习有效感形成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与学习技巧、学习经验积累和学习目标有关。积极吸取高品位的教师精品课程, 注意学习效果的推敲, 反馈矫正学习行为及学生之间的督导均可加速其形成[2]。医学教学过程的训练和学习经验的积累, 使不同学习能力的高职医学生有不同的学习品位。学习品位不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主观臆测, 而是教师对学生的最终评价, 也是学生的价值所在, 与学习有效感息息相关。学习有效感、学习品位的提升可督促和完善教学, 有利于教学效率的提升及其最大化。

8 典型病人进入课堂

8.1 教师带领学生亲历病人场景

单纯模拟病房和教学模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效果, 其局限性在于不能全面仿真病房和病人。故应调整教学思路, 把临床专业课的实训和情境教学规模引入病房, 专业教师带领学生亲历病人场景, 必要时亲身模拟病人, 可开拓教学效率最大化的教学局面。

8.2 典型病人进入课堂

医学与哲学辩证法告诉我们, 通过实效工作, 动员典型病人进入课堂进行辅助教学, 更能完善“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流程, 开拓教学效率最大化的教学局面。

9 学习理性精神与服务意识强化型教育的完善

强化学习理性精神, 明确学习意图, 同时兼顾医学服务意识的强化型教育, 可激励高职医学生进一步体会“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情境, 有助于达到教学效率最大化的学习境界。

1 0 精品课程与教学权威情结

1 0.1 精品课程情结

目前, 高职医学教育的精品课程建设尚未形成整体、集团和互动的关联优势。精品课程建设已经启动5年, 但主要集中在生理学、生物化学和解剖学课程上, 其他基础课程相对落后, 这束缚了“以器官、系统为核心”教学方式的有效展开, 使整体基础医学课程教学体系“教、学、做合一”的教学诉求难以落到实处, 流于形式, 进而使临床专业精品课程建设也没有达到较高层次, 直接影响了教学效率的最大化。

1 0.2 教学权威、名师情结

医学实践证明, 高职医学教育特别注重教学权威、名师或学科带头人效应。教学权威、名师具有教学艺术家之品位, 对所教学科知识有独到见解, 能娴熟地把握整体知识, 并能出神入化地带领学生遨游知识的海洋, 在教学中能使学生把学到的知识置于整体知识体系中, 善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他们有一定的教学理论造诣和高格调的教学艺术, 能灵活地把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运用于课堂教学中, 并能自如洒脱地驾驭课堂教学;他们有学科带头人的作用, 能脚踏实地地带教青年教师。教学权威、名师或学科带头人效应可彰显学者型教师之教学品位、教学能手之教学品位, 是教学效率最大化的内涵所在[1]。

参考文献

[1]孙永波, 马骥.医学教育的教育有效感和教学品位[J].卫生职业教育, 2002, 20 (3) :30~31.

中高职医学教育师资培养分析论文 第2篇

“3+2”高职指的是中高职三二分段制,是职业教育的一种形式。学生需在中专学习阶段参加“三二分段”中职接高职统一考试,成绩合格者转入高等院校完成两年大专学习,发两年制大专文凭。在国家政策支持下,很多医学中高职院校在合作办学中采用了这一模式。本研究主要从师资培养角度对此进行探讨。

1师资培养衔接的重要性

师资是提高中高职教学质量的关键,是顺利实现中高职衔接的根本保证。目前,国家提倡推进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提出“认真落实教育规划纲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系统培养人才观念为先导,以学制和招生制度改革为基础,以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为核心,以课程衔接体系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相衔接,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适应国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改善民生的迫切要求,按照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系统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由此可知,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就是师资的衔接。因此,在分段培养中,师资衔接是很重要的。中高职医学教育有其共同使命又各具特色,二者衔接必定要经历磨合。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要实现分层次人才培养目标,就要求教师在专业水平和能力上有一个实质性提升,有较高师德水准和系统专业理论知识,具备丰富实践经验和熟练操作技能。但对中高职教师要求有差别。中职教师要落实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其成长目标是“双师”型教师,既能胜任理论教学,具有良好专业知识和教育技能,又能指导学生实训,具备较强实践操作能力和指导能力。这就是一体化教师,是集理论教学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于一体,既能讲授专业理论课,又能指导职业技能训练的教师。一体化教师培养是推进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的前提。而对高职教师来说,从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要求教师能胜任理论教学,能指导学生实训,还能参与企业相关研发工作。由“双师”型教师转向“三能”型教师,起到校企合作的桥梁作用。在医学院校“3+2”分段培养中,我们看到中高职师资衔接的紧密型。中职如果不能输送一体化人才,高职教育目标就很难实现。目前,医学院校师资基本上是医学专业毕业的研究生及个别从医院临床调入的医护人员,虽然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模式,但师资明显不够,教学水平参差不齐。护理专业学生培养一般采用一体化模式,但目前缺少一体化教学教室,学生上完理论课后再换地方进行操作训练,而且班容量大,学生动手机会少,需要增加教师。而高职院校“三能”型教师也明显不足,很难有高水平的科研开发成果。

高职教育医学英语教学 第3篇

【关键词】医学类高职高专;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9-0060-01

目前是高职高专英语教育蓬勃发展的时期,医学类高职高专也不例外,英语被列入必修课。大部分医学生也看到英语在未来工作和事业中的重要性,学习上也非常主动。但随着医学类高职高专院校不断扩招,学生质量也变得参差不齐,英语实际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1医学类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学生英语基础较差。目前医学类高职高专院校英语教学的对象主要有两种:一是普通高中毕业生,经过了正规的高考和录取,具有一定的英语基础和知识,但整体水平不高;二是参加高职升学考试 ,从中专、技校、职业中学升入高职高专的学生,俗称“三校生”。这部分学生虽然在中专、技校、职业高中阶段也学过三年英语,但英语基础非常差,因此对英语的学习极感吃力和不感兴趣。

1.2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明确的学习目标。学生经过应试教育的洗礼,习惯了被动学习,缺乏主动性;就学习目标而言,多数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表现在他们对未来的迷茫,没有远期目标和近期目标,而且对自己认识不清,不能正确自我定位,对学习英语失去信心。

1.3英语教学基础设施和英语教师队伍现状以及英语教学模式

1.3.1英语教学基础设施:许多医学类高职高专院校是由中专学校升格的,升格后投入的资金不足和重视的程度不够,基础设施建设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语音设备简陋、落后,资料缺乏等问题,导致英语教学基础设施无法满足新的办学理念的需求,从而影响了英语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1.3.2教材方面:当前已有不少的高职高专英语教材,但在当前的各教材中,词汇量、阅读量普遍偏多,学习量过大。课后练习词汇、完型、翻译、句式、问题、写作等也比较难。由于学生生源复杂、知识结构多层次、掌握的知识参差不齐,英语基础薄弱。

1.3.3师资方面: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和学生人数的增加,师资队伍无法完成现有的英语教学任务。我国高职高专学校普遍存在师资不足,师资队伍不稳定的现象。在医学类高职高专院校中,普遍存在一个英语教师既担任涉外护理专业学生的各门英语课程,还承担其他医学专业生的英语课教学工作,任务十分繁重。有一部分教师对医学类高职高专院校英语教学的基本特征及特殊性认识不足,一时还难以适应《基本要求》中规定的实用为目标的教学目标,难以适应英语教学工作。

1.3.4英语教学的模式偏离英语教学的目标: 医学类高职高专的教学目标与其它高等院校的教学目标不同,它是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为目的。在贯彻国家“以应用为目的,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教育方针的前提下,既要培养学生具备必要的英语语言知识,也应强调培养学生运用英语了解医学方面知识的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再一味地灌输,而是要引导学生自主地学,加强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提高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应用英语的能力。但是现在高职高专教学中由于教学时数少, 内容多,多数教师就只好沿用单一传统的灌输教学方式,一味的赶教学进度,加上枯燥的英语教学环境等问题就严重地影响了医学类高职高专学校英语的教学质量;影响了对医学人才的培养。

2提高高职高专的英语教学的方法与策略

2.1英语水平摸底:新生入学后,教师应该对各个专业学生的英语水平进行摸底测试,了解各专业各班学生的英语学习情况,然后根据各个班级的特点,各人的情况,制定教学计划,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有针对性的教学。

2.2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由于长期以来学生们学习英语只是简单的单词,短语以及句子的学习,只是简单枯燥的记忆学习,树立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是达到英语教学目标的最有效途径。

2.3介绍异国风情:通过讲解英美国家的发展历史,文化,政治制度,民风民俗,增进学生对英美国家的了解。

2.4努力创设英语环境:教师要努力创建英语环境,通过创造现实的或者虚拟的英语语言环境,需要教师利用好多媒体,网络技术等现代化的教学工具,也可结合医学生的专业特征,以及学生的英语水平与习惯,利用课本中的知识与内容,穿插一些英语故事,英语典故,英语电影等等,使课堂气氛变得生动活泼,努力形成浓厚的英语学习氛围。

2.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稳定教师队伍: 学校也要加大教师业务素质和教学能力的提高,为教师创造进修学习的机会,不断培养高素质英语教学人才;鼓励教师搞教研、科研;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引进高层次人才。为培养出适应新形势要求的高级技术应用型医学人才打好“物质”基础。

参考文献

[1]张迎雪.高职英语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3).

高职教育医学英语教学 第4篇

关键词:医学类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人文素质教育

一、医学类高职高专英语教与学现状及问题

(一) 医学生英语学习现状及问题。

医学类高职高专学生以成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一线从业人员为职业导向, 自身特点鲜明:志向远大、渴望成材, 但缺乏自信、自卑心理重。

对英语真正发自肺腑感兴趣的学生只有极少数, 部分学生狭隘地认为英语和医学完全没有关联, 学习英语对未来就业和生活都无益, 所以不用学英语, 多数学生迫于持有英语等级证书才可能取得院校颁发的学历证书的外在压力而学习英语。 笔者观察到:一年级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普遍高于二年级学生, 刚走进大学校门的大一新生对英语学习持“ 新起点, 新开始” 的自我鼓励的学习态度, 愿意通过努力学习提高英语水平, 但英语基础差、想学学不会、努力学学不好的现象普遍, 于是, 不少学生学得事倍功半, 自信心受挫、兴趣减退, 基本处于被迫学习状态, 梦想被现实折腰, 学习只是为了应付考试, 哪里谈得上快乐学英语, 更谈不上借助英语踌躇满志地提升自己的医学专业素质了。 导致这一现状的原因在于:首先, 学生英语学习态度普遍良好, 然而学习兴趣不高、内驱力不强;其次, 学生的英语学习策略知识很欠缺, 运用不够自觉, 英语自主学习能力较差而导致学习吃力、不见成效。

(二) 英语教学现状及问题。

目前, 多数高职高专重专业课轻文化课, 重技能训练轻基础学科, 使得高等职业教育陷入职业培训的误区。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 高职高专英语教学重知识轻能力———注重语言知识的强化训练, 漠视学生在未来职业中英语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重形式轻素质———注重教学信息的单向传递, 缺少与学生的交流, 忽视学生的兴趣所在, 淡化语言的人文性。 教师未能有效培养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未能有效引导并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 教师未能有效传授和训练学习策略知识, 以提高学生的英语自主学习能力, 以及院校未能为学生创造不断刺激其外在动机转化为内在动机的学习氛围。 问题如下:

1.传统教学模式 “ 以教师为中心” 转向新型教学模式 “ 以学生为中心”的过程进展缓慢、成效不明显。

多数院校都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方式, 将授课内容在课堂上动态调用, 使抽象内容形象化, 降低了知识的难度, 便于学生理解记忆和集中注意力, 形式上围绕“以生为本”展开教学。但大部分教师在课堂上都是照本宣科, 教学内容多是讲授英语词汇、文章、语法等, 完全按照课件进行讲解, 很少进行有效的课堂互动, 实际教学效果较弱, 不能真正让学生练习英语口语, “哑巴英语”的现象较普遍。 一成不变的死板的课堂教学活动, 过于单一的教学形式与内容, 不能满足学生个性化成长需求和社会发展需求。 多数医学类高职高专没有设置本校相关医学专业英语课程, 究其原因, 虽然与学生整体英语水平较低不无关系, 但这一课程设置体现出院校不愿向更高远的教学目标挑战、不考虑医学生的职业发展所需。 可见, 教学并未真正落实“以生为本”的新型教学理念。

2.师资比例不足。

近年来, 高职高专教育已占据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 院校不断扩招, 师资不足现象日趋加剧, 尤其是基础学科的教师越来越匮乏。 很多院校都采取大班授课的方式, 造成学生参与课堂实践活动的机会减少, 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与生生互动难以得到组织, 教学质量受到影响。

3.教材主观性过大。

目前, 我国高职高专都是以“一校一教材”的教学方式, 全校统一订购英语教材, 按照教学计划进行教学。 此种做法不能体现因材施教的教学基本原则, 容易导致“两极分化”的局面, 表现为:英语成绩较好的学生认为教学进度不能满足自身需求, 英语成绩较差的学生赶不上教学进度, 从而产生厌学情况。

以上现状及问题与“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和“以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是不尽一致的。

二、人文素质和人文素质教育

人文素质, 是指受教育者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内化成个人的精神风貌和内在气质, 体现在文化修养、人格、品质、审美品位等方面, 包括人文知识、人文思想、人文方法和人文精神, 其核心是人文精神。 人文素质教育, 旨在利用教育手段, 通过知识传授、环境感染及自身实践感悟等途径, 使受教育者在道德品质、文化内涵、价值取向、精神追求、审美情趣和思维方式上, 受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熏陶, 成为于己于人于自然于社会皆有益的人。

在我国高等教育中, 人文素质教育包含价值观教育、德育、文化教育及审美教育, 目标是:使学生在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 积累最根本的文化底蕴和艺术底蕴, 为社会为国家培养跨学科知识和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而且是会学习、会做事、会处世、受社会欢迎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 在英语实际教学中的体现是立足于教授学生英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着眼于启发学生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 在教学各环节将人文精神渗透到学生内心, 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和坚强的意志、高尚的情操、开阔的视野, 成为素质高、能力强的社会人。

三、加强英语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一) 高职高专的教育目标和课程目标决定了应加强英语人文素质教育。

高职高专的教育目标是为新世纪我国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的技术型和技能型应用人才, 突出对学生高素质和高技能的培养。 英语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学科之一, 是学生必修的公共课程, 课程目标应服从并服务于院校教育和教学的总目标, 从学生的当前需求和长远需求出发, 以培养学生英语实际应用能力和提高学生英语人文素养作为最高目标, 使学生成为具备扎实的英语基本功和过硬的专业技能的高品格高修养的新世纪专门人才。

(二) 医学类高职高专英语教与学的问题决定了应加强英语人文素质教育。

只有在教师的教学活动和教学内容上、 在院校的管理上加强英语人文素质教育, 做到以生为本, 以就业为导向, 以素质和能力为本位, 处处考虑学生成长所需、升学所需、就业所需、终身发展所需, 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医学类高职高专英语教与学的问题。

四、医学类高职高专教师, 加强英语人文素质教育的具体措施

(一) 教学面貌要有人文之爱。

教师的人文素质就是教师在教学和日常活动中体现出来的气质和修养, 如:人格、品质、性格、文化内涵、审美品位等。它表现为在教师的日常教学和管理活动中对学生的平等尊重和对学生成长的关心, 表现为教师对本职工作的热爱和高度负责, 表现为教师终身学习的精神面貌和以德立身的品质追求, 等等。 提高英语教师自身人文素质是加强英语人文素质教育的前提, 只有教师本身拥有阳光灿烂、 绚丽多彩的人文世界, 才能以己之人格塑造学生之人格, 以己之精神培养学生之精神, 让美好的人文精神之泉从学生的心田潺潺流出。

教师对英语的热情能感染学生, 教师适当地鼓励能增强学生英语学习的自信, 教师真诚的关爱会使学生产生心灵的共鸣, 教师宽容善待的心会使学生产生有意无意的情感倾向, 教师传递给学生的亲切、信任、尊重之情会收获来自学生的喜爱, 从而建立起平等、友好、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英语课堂上, 他们会不怕出错、敢于开口说英语, 课堂气氛活跃愉快, 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油然而生。 我们可以看到, 教师对学生的情感投入和自身的人格魅力、人文素养会深深吸引和影响学生, 一方面学生对英语教师的喜爱会转化成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另一方面学生会在英语教师的人文精神的沐浴下得到心灵的陶冶, 并在实际行动中向教师学习, 从而实现教师传授的人文知识转化为学生自身内在的人文精神。

(二) 教学内容要有人文性。

1.教材要有人文性。

教材的编写要有时代感、趣味性和实用性, 要包含丰富的人文知识和科学的人文方法, 要蕴含进步人文思想和高尚人文精神。 教材的选用应以英语人文素质教育的良好开展为基准。 教师对教材的使用应做到既要深刻挖掘又要适当拓展, 当然, 拓展深度和广度应符合学生实际知识水平并兼顾学生兴趣爱好, 以更好地开展人文素质教育。

2.教学素材要有人文性。

首先, 加强英美文化知识的传授。 趣味性地导入英美文化, 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高职高专的英语教学除了应避免纯语言知识的传授、注重听、说、读、写基本技能的训练外, 还应穿插英美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引起学生的兴趣。 此种教学形式, 将语言学习植入到文化背景的了解中, 帮助、引导学习者挖掘和理解特定文化背景下语言的深层含义, 有利于学习者对语言知识的领悟, 也弥补了多数以单词、课文和语法讲授为主的英语教学的不足。 其实, 语言是文化的结晶, 英语不仅是一种语言, 更是一门文化, 所以, 要学好英语, 也应了解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的文化, 这里提到的文化即人文知识, 包括英语国家的文学、史学、哲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伦理学、语言学和艺术等领域的知识。 因此, 在英语教学中, 教师应注意把课本知识与英美文化知识相融合, 在知识性与趣味性的基础上, 学生提高了英语学习兴趣, 汲取了些许开阔眼界的英美人文知识, 加深了对课本知识的领悟性和准确运用性。

其次, 传承中华文化。 在英语教学中, 引导学生对比分析中西方文化差异, 了解中西方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差异, 感悟中西方文化精髓, 进一步认识我们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实质。 在传导英语国家文化信息的同时, 也要有意识地介绍中国传统文化信息的英语表达。 利用语言所进行的文化交流是双向的, 我们不能只注意英语语言文化, 而忽略了中国长达几千年的悠久历史文化。 如果那样, 我们将无法在与其他国家的交流中很好地介绍我国传统, 甚至由于对本国文化的不了解而造成交流中的误解。 因此, 英语教师有职责正确促进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 正确培养其“学好英语”而不仅仅是“学习英语”。 在科学的英语人文教育中, 启发学生自主学习、热爱思考、活跃思维、追求知识、健全人格, 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进而能运用科学人文的方法思考问题, 以更高远的眼界解决问题。

英语人文素质教育不仅包括培养和维持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和内化学生学习动机, 还包括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这一能力的培养和具备来源于学生对学习策略的知晓及运用。 英语是学出来的, 而不是教出来的。 很多学生对于英语, 想学却不会学, 努力学却学不好。 解决“不会学”、“学不好”的关键是培养他们的学习自主性, 也就是培养和训练他们的学习策略知识。 教师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主运用有效的学习策略能提高其英语学习成效, 并且有效的学习策略是学习者终身学习都需要的知识。 同时, 教师要意识到自己有责任使每个学生成为聪明快乐的英语学习者, 有责任帮助学生在充满乐趣、具有强烈学习动机的语言习得过程中主动运用多种学习策略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让学生能够聪明地学习, 更轻松快乐地学习, 从而为学生英语人文素质的提升和英语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三) 教学形式要有人文性。

1.就业刺激。

院校应在学生的实训和课外活动期间, 带领学生走入企业, 如:让医学生走入医院、走入社区卫生服务站, 并且组织学生用多媒体观看我国走向世界、融入世界的资料, 向学生传达目前我国用人单位英语需求.比如:许多国外企业因技术人才不能熟练地进行英语沟通而导致招不到合适的人才, 还有很多专业技术人才也同样因为英语水平低而失去工作的机会;“医卫” 是对求职者的英语水平提出较多要求的一大服务行业, 而对求职者英语能力提出具体要求的用人单位, 在“听说读写译”五个基本面上最看重求职者的“听”和“说”的能力。 通过社会需求和行业需求的刺激, 学生认识到对于非英语国家而言, 要发展经济和科技, 就必须有越来越多的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掌握英语、进行国际交流和学习, 对于自己而言, 英语能推动未来事业更加成功, 因此需要学习英语、热爱英语。

2.对比刺激。

针对高职高专学生入学时英语水平参差不齐、 英语学困生学习不得其法的情况, 教师应多加关注学生的亮点, 及时发现勤学上进、后进生变优等生的事例, 然后在全班进行适当的鼓励和表扬。 教师的理解、尊重、关爱之情能在很大程度上触动学生的心弦, 消除学生英语学习的不自信。 同时, 其他学生在教师的刺激下, 主动和被表扬的同学产生对比之心, 以期做得一样好或更好, 从而得到教师的认可和赏识。

3.感恩刺激。

进入高职高专之后, 很多学生都有混几年的自我放纵的思想, 其根源是因为经历高考残酷的洗牌、升入本科院校的梦想破灭而自卑, 部分是因为终于从高强度的义务教育中解脱而失去前进的目标。 教师应及时传达学生家长的浓情嘱咐与悠悠期盼, 让学生充分体会到父母无私的牵挂和无限的关爱, 增强他们为感恩父母而鞭策自己学好英语、积极成才的信念。

通过对学生的不断刺激, 外部环境和外部力量会激发学生参与到英语学习中, 逐步培养学生对英语学习的自愿自觉自主性, 而后使学生逐渐体验到在语言学习过程中自我决定和自我调节的乐趣, 逐渐收获因自主学习而带来的成绩进步的自我满足感, 使得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完成外在动机的充分内化, 实现功利化兴趣向内在兴趣的蜕变。 只有当英语学习成为学生的内在动机和本身兴趣, 这一语言学习的过程才可能持久而稳定。

(四) 教学方法要人文化。

摈弃一言堂、填鸭式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 抛弃灌输性、说教性、权威性、强制性、训导性等呆滞的传统教学法, 在“灵活有度、博采众长”的原则上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法。 同时, 注意经常变换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有新鲜感, 起到活跃课堂气氛和提升学习兴趣的作用。 比如:在英语课堂活动中, 为了有效传授人文知识, 教师应选择几种最受学生喜爱的课堂文化习得活动, 诸如要求学生以小组或同桌为单位开展竞猜, 还有要求学生与同伴重构阅读内容或录音内容, 学生可以参考所作的笔记, 但不可以看原文, 复述所读所听。 再如:在小组讨论形式的课堂活动中, 内容设置要人性化, 若能引导学生将这一话题延伸到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事进行讨论, 则能引导学生从熟悉的母语文化中获得额外的视觉更多地思考目标语, 而且难度设置要适中, 讨论话题既要与课本内容一致, 又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情况, 还不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通过一系列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的开展、 教学手段的多样化采用、教学方法和技能的人文化运用, 构建起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模式, 才能克服抽象的、枯燥乏味的弊端, 让学生能够最大限度地提出质疑, 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学会聆听他人的意见, 将人文知识在学生的心灵世界内化, 逐渐培养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批判精神、合作精神、创造精神。 教师要秉承人本化、人文化、人性化的精神, 在引导、经历、唤醒、感染、熏陶中, 引领学生感知、体验、实践, 鼓励学生反省、思辨, 从而激发学生认识自我、实现自我、创新自我。

五、医学类高职高专院校加强英语人文教育, 积极推动医学英语教学

(一) 医学英语学习是医学生所想所需, 医学类高职高专院校应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 贯彻“以生为本”为学生服务的人文办学理念。

在英语人文素质教育渗透滋润下, 医学生会更有效更自信地学好公共英语, 以顺利通过省级和全国公共英语等级考试为实力的证明, 与此同时, 只有在实现了英语学习当前目标的基础上, 加之院校开展的英语人文素质教育的良好促进作用, 他们才会更加充满兴趣地主动而持久地参与到医学英语的学习中。 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发现自己能够听懂看懂越来越多的国外英语原声电影、 能够通过互联网跨越国界结识不少国外同龄朋友、能够了解更多国外资讯、能够更广阔地看到世界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 不仅如此, 他们还欣喜地发现自己能够运用英语查阅相关医学专业资料, 借此提升自己的医学专业素质, 对于学生来说, 这是一个看得到所学既能给生活提高文化品质、又能给不久的工作深造提供切实助力的语言习得过程。于是, 学生才会发自心底地获得英语学习的幸福感, 并将这份对英语学习的热爱持续到不久之后的工作岗位上, 创造出不仅能解决生活所需, 更能让自己的人生走得更远飞得更高的美好职业生活。 综上所述, 医学类高职高专加大英语人文教育力度, 既有利于推动学生英语学习更上一层楼, 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对于帮助医学生成为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有着重要作用, 对于其终身职业规划有着远大意义。

(二) 在稳定有效的开展英语人文素质教育的背景下, 医学英语教学的启动才具有可行性, 才能取得实效, 实施措施如下。

1.加强医学英语教师师资队伍建设。

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是高职高专院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医学类高职高专的双师型, 既是教师, 又是医生。 院校需要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高职高专医学英语教师培训机制, 鼓励教师攻读硕士、博士学位, 鼓励学术水平较高、敬业精神强、有培养前途的中青年教师参加在职或短期脱产进修, 组织教师赴同类高职高专院校访问考察, 比如:听公开课、示范课, 交流教研论文, 座谈教学体会等, 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

医学英语具有英语和医学专业双重属性。 在医学类高职高专院校, 医学英语专业毕业的教师少之又少, 那么医学英语教学要么由医学专业毕业的教师担任, 要么由英语专业毕业的教师担任。 然而, 这两种专业毕业的教师在进行医学英语教学时各有利弊, 因此院校应注重对医学英语教师进行岗前培训:英语专业毕业的教师要学习至少为期一年的医学课程, 具备一定的相关医学知识, 对医学专业英语教材中的内容及专业术语才能有较深的理解, 避免照本宣科、无法与学生进行深层交流;医学专业毕业的教师要参加英语听说能力的培训, 避免医学英语课堂汉化。

2.优化英语课程设置。

首先, 适当增加英语课时。 多数教师迫于英语课时少、教学内容多, 还要面临多重英语等级考试的压力, 只能沿用“一言堂”的传统教学模式。 院校若能适当增加英语课时, 缓解英语教学任务重和课时少之间的冲突, 那么教师就才能更好地调度完成教学任务和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提升学生英语人文素质之间的关系。

其次, 增设英语选修课程。 在医学类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中, 学时少, 教学内容多, 教师负担重, 是普遍现象, 其结果是精读不精, 泛读不泛, 口语、写作弃置不顾。 以公共英语教学与医学英语教学兼容并蓄为原则, 增设英语选修课程, 既是加强英语人文素质教育和促进医学英语教学积极启动的需要, 又是解决医学类高职高专英语课效率不高的有效对策。

充分利用选修课, 弥补英语课堂教学的不足。 帮助学生在享受学习的同时向自己的梦想不断靠近, 学得多, 乐在其中。比如:增设语法听写课程 (主打从句, 尤其是定语从句和状语从句) 、口语应用课程 (相当于有组织有指导的校园英语角) , 目的是加强学生英语基本知识和技能的训练, 使得公共英语教学成效更良好、更稳定;增设英汉词汇文化内涵异同赏析课程、看电影学英语课程, 目的是培养学生兴趣, 陶冶学生文化品位和审美品位, 提升学生人文素质, 在中西方思维方式、文化价值观的对比学习中, 树立学生健康高尚的人生观、 价值观。 以上四门选修课的开设, 都是为了帮助学生克服英语基础差而无法学好医学英语或发现医学英语知识枯燥乏味而学习兴趣大减的现实问题, 都是为公共英语学习向医学英语学习递进做好铺垫, 将学生对医学英语学习的短暂兴趣转化成持久兴趣、功利化兴趣转化成内在兴趣。

最后, 增设医学英语课程 (医护英语、医用英语、医药英语、针灸英语等) , 目的是满足学生升学和就业所需, 增强课程的实用性, 在教学中打破语言和专业的割裂局面, 实现语言和专业的相助相长。

3.医学英语教材、要符合学生所需和社会所需。

以科普文章为主要素材、 以语言分析为教学方式的传统医学英语教材已经过时, 以医学术语学、 原版经典医学教科书、医用口语、医学论文答辩等为主要内容的医学英语教材才符合学生对医学英语的需求和社会的需要。

4.丰富校园英语文化。

鼓励学生在闲暇之余, 选择合适的英语原声电影边看边学, 下载英文通俗歌曲边听边唱, 还要鼓励学生大量阅读与人文现象有关的文学作品、报纸和杂志, 收听VOA、BBC英语广播等。 同时, 院校开设英语讲座, 开展英语竞赛, 比如:英语演讲比赛、英语歌唱比赛、英语短剧表演比赛等, 为学生搭建多姿多彩的实践英语综合能力的舞台, 让学生在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的文化娱乐活动中, 用英语体现自我锻炼自我、用英语感染他人快乐他人, 在娱乐中竞争, 在放松中学习, 相互欣赏, 相互提升, 在健康高尚的校园英语人文环境中一起成长。

医学类高职高专的教育目标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服务的一线应用型人才。 医学类高职高专的毕业生在具有扎实的英语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 还能以医学英语为工具强化医学专业知识和技能, 凭借较强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进行有益的跨文化交流, 若还能具备独立人格、创新思维、合作精神、高尚情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等人文素质, 在生活中知晓要做人才先做好人的道理, 在职场上讲究做事和处世的方式, 在医学工作岗位上尊重和珍爱生命, 在人生道路上荣辱分明、美丑能辨、善恶能分, 那么必将具有更强大的竞争力, 必将展现更华美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戴立黎.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新视野[M].中国书籍出版社, 2013 (1) .

[2]臧梅, 李瑞兰.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高职高专人文素质教育之我见[J].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3 (5) .

[3]祁妍林.传授英美文化知识促进英语语言学习[J].新乡教育学院学报, 2008 (3) .

高职类临床医学《中医学》教学探讨 第5篇

朱述英,张淼,刘东华

(山东协和学院 医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9)

[摘要]《中医学》系高职类临床专业学生的主修课程之一,本文就《中医学》课程开设的必要性,如何紧扣高职类临床专业学生的岗位特点开展教学,如教学内容整合、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应用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高职 临床医学 教学方法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

1.高职类临床医学开展《中医学》课程的必要性 本学院在近年来在省内乡村医生培训中调查发现,目前广大农村急需一大批“下得去,用得上,干得好,留得住,养得起”经过系统学习的卫生医疗工作者。中共中央国务院明确指出“加强农村卫生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农村卫生队伍整体素质和服务水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中发(2003)13号]。而虽然近几年我国的高等院校培养了大批医务工作者,但由于受到经济条件的制约,大批高校毕业生均拥挤在省市级大型医疗机构。

这种现状实际上在期待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而高职类临床专业培养的学生恰恰定位在农村、社区基层医疗单位。农村、社区等基层医疗单位对于工作人员的要求是“小病能治疗,大病不耽误”,对于医务工作人员的诊断能力有很高的要求。中医学是人类最早形成体系的传统医学之一,具有独特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卓越的诊疗效果,它凝聚着中华民族的聪秀,虽经历了几千年的淘洗却依然生机盎然,至今为止仍是我国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医学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1,2]

。另外基层医疗单位由于医疗设备的局限性,甚至都无法进行类似血常规、尿常规等仪器诊断,而中医诊断中的望、闻、问、切等诊断手法,恰恰是一种方便快捷的诊断方法,在这种形势下,开展中医课程的学习势在必行。目前,西医院校教育大纲把中医学规定为必须的选修课,但西医院校的中医教学却令人困惑。如何根据高职类临床医学专业定位开展中医学教学,是我们近年来研究的课题。本文就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应用进行了初步探讨。2.教学内容整合和教学模式改革

授课教师充分理解所用教材是上好所授课程的基础,而对所用教材内容的正确处理则是做好该门课程教学的重要前提。恰当处理教材应该是在切实把握教学大纲精神,理解教材广度和深度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实际需要,对教材进行精心地分析、剪裁、梳理和归纳。为适应高职学生的岗位需要,我们整合了教材,将针灸推拿课程从大中

[4][4]

[3]医中脱离出来,成为独立课程,并将针灸推拿技能操作纳入学生综合技能考核范畴。

本课程的教学紧扣职业能力需求,积极推行“一条主线,两个真实,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又称“123”教学模式;集中实习实训阶段对部分学生采用传统的中医师承教育模式。

“一条主线”即以临床医师职业能力工作过程为主线,“两个真实”即以模拟真实和临床真实为手段,以模拟病房、医院现场为依托,“三位一体”即以临床医师职业工作任务为驱动,以教学实践为纽带,将知识、方法和技能有机融合,融教、学、做为一体的教学模式。这一教学模式在以下方面有突出特点:

2.1以临床医师岗位职业工作过程为主线

无论是课程内容的选取,还是教学内容的组织,始终围绕医师岗位工作任务及工作过程,将教学融于实际工作任务的解决中,既突出了知识的应用性,又培养了学生职业岗位的行动能力。2.2工作任务的真实性

课程实训中提交给学生的模拟病历资料是来自于临床一线的实际案例,要求学生完成从收集患者症状、体征和病史等资料,到分析证侯,诊断疾病和病历书写,治疗方案等各项工作,期工作流程和临床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完全一致,让学生通过完成临床医师职业岗位工作任务来掌握相关知识、操作方法和操作技能,真实的反应临床医师岗位的职业能力需求。2.3教学环境的仿真性

2.3.1模拟环境教学:借助模拟病房、模拟病人、各种医疗器械,使学生早期了解医院,了解医生职业,了解医疗辅助设备的使用管理等。

2.3.2 医学模拟教学:在临床实践教学过程中,借助中医诊断实验室临床教学模型进行临床技能强化培训。如脉诊仪教学等。

2.3.3标准化病人教学:建立标准化病人队伍,使标准化病人在教学及考试过程中得到应用。2.4教、学、做融为一体

我们不分理论和实践课,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完全融合,所有教学活动在一体化教室或模拟病房、医院病房进行,采用“工作任务单”的形式来引导学生学习,是选了以学生为主题的工作任务导向式教学。教室的作用是指导学生完成工作任务而学习知识,为完成工作任务而学习知识,从而将教、学、做有机结合,强化了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鲜明的职业特色。

3.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应用

传统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难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而中医辨证论治对独立思考能力要求是非常高的。在《中医学》课程教学中我们注意因材施教,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改善课程教学效果,在教学中特别强调以下教学方法的运用: 3.1组合式教学法

组合式教学法运用,即在中医学的教学过程中对课本内容进行整合,实现症与症、症与证以及证与证的等多个方面的有机组合。

3.2启发式和研讨式教学法

课堂上,老师先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思考,然后展开讨论,最后教师总结,这种方法特别适合于中医诊断、辨证等课堂教学,这样既让学生掌握了诊断知识、方法,又逐渐增加了独立思考、辨证论治的能力。3.3案例教学法和临床技能模拟训练法

教学过程中注重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病例相结合,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便于技能的掌握。临床专业学生临床基本技能培养一直是医学院校教育的薄弱环节,随着医学模式的转换、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医疗行业的法制化建设的逐步完善,传统的医学教育体系和临床实习教学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困难和挑战,建立临床技能训练实验室,利用模拟技术创设出模拟病人和模拟临床场景,采用理性化和人性化的医学模拟教育模式进行临床操作等基本技能训练。3.4“模拟病人/角色扮演”的教学法

针对临床少见病和目前存在的医患矛盾,采取“模拟病人/角色扮演”的教学方法,给出实际工作任务,引导分析和思考;该方法直观、形象、深刻,学生通过扮演病人、家属或医护人员,学习掌握疾病,训练对实际职业工作任务分析及处理的综合能力,体验医患双方不同的心理状态,学习医患沟通技巧,突出医学模式转变的时代特色。角色扮演将枯燥的讲述变为生动的课堂游戏,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3.5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PBL)

对于理论知识的讲述,我们充分考虑到教学对象的特点,推行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让学生首先接触实际病例,观察临床表现,提出问题,再利用多种教学资源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从而让抽象难懂的理论知识,变得生动形象,易于理解和掌握。

高职教育医学英语教学 第6篇

关键词:医学高职;语文教师;人格魅力

中图分类号:G71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5)11-0184-01

在各种各样的教育资源中,教师的人格魅力既独特又重要,它会产生极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正如我们所看到的,教师劳动对象的特点,是教师必须具备人格魅力的决定性因素。教师的劳动对象主要是青春年少的学生,高职阶段的他们正处在人生观、世界观逐渐巩固的重要时期,他们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人格特色但又还有很强的可塑性。同时住校的集体生活环境决定高职生接触最多的不再是父母,而是教师和同学,此时,教师的一言一行更成为学生关注、评论和模仿的对象。特别是语文教师,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决定了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格教育是可行的,也是必须的,所以语文教师更应发挥自身的人格魅力感染和打动学生。

那么,在医学高职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格教育,语文教师应具备那些素养呢?笔者认为,有以几点:

一、优良的师德师风

孔子曾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说明当教师自身端正,作出表率时,不用下命令,学生也就会跟着行动起来;相反,如果教师自身不端正,而要求学生端正,那未,纵然三令五申,学生也不会服从的。

这就要求在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必须严格要求自己,为人师表,时时刻刻以身作则,做到育人先育己,育己先育德,注重其人格力量的熏陶和感染作用,注重用自己高尚的情操、良好的品行、正直的为人去熏陶和感染学生,指导和规范他们的行为,发挥示范作用,起到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这样,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反之,如果语文教师不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表里不一,甚至表现出双重人格,那么在教育与教学管理中就不能让人信服,甚至还会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对教师的教育嗤之以鼻,使得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二、广博深厚的学识

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师必须成为一名内涵丰富,知识渊博的人。语文学科内涵盖的内容极为广泛,上至天文地理、文学艺术、历史哲学,下至科学技术、医药卫生、生物化学,无所不包。这要求语文教师必须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多多涉猎相关领域的相关知识,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杂家”。

比如说,医学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师在上到有关医学方面的人物传记《手》时,教师就应该主动了解“断肢再植”手术的历史、现有成果以及手术改进难度等方面的知识,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于仲嘉作为一名外科手术医生攻坚克难、“急病人之所急,想病人之所想”、“患者至上”的精神。上到《从美学角度看数理科学》就不得不调动大学时所学美学课程的知识和中学时对数理知识的把握。课文《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还要求语文教师对音乐、绘画、建筑有所了解。这说明语文教师只有具备宽广的知识面才能以高素质、高涵养的姿态自信地站在在神圣的讲台上“传道、授业、解惑”,才能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才能用自己的学识教化和影响学生。

三、生动灵活的教学艺术

古语云“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教学方法的制定因人而异,也因文而异,关键在于“灵活”二字。每位语文老师的课堂教学,都应当体现独特的个人风格,或诙谐幽默、或机敏睿智、或严谨深刻、或质实无华。有时让学生如沐春风、豁然开朗,有时让学生冥思苦想、幡然顿悟,有时又让学生热血沸腾、慷慨激昂。

语文教师应各取所长,在教学中展现自身的魅力打动学生、给予学生美的享受。比方说,在讲授《春江花月夜》这首诗歌时,假如你说得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就在课堂上一展你动听的声音,声情并茂朗诵课文,让学生在你营造的神奇音韵中“耳醉其音”、“心醉其情”,激起思维火花。假如你写得一手端庄漂亮的书法,就在黑板上写下你大方秀丽的文字,它能加深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印象,缩小与文本的距离。假如你擅长绘画,那就用简单的线条勾勒出你心中的“春江花月”美景图吧,一定会让学生大为赞叹、印象深刻。假如你精通音乐,那就用你手中的乐器为学生弹奏一曲动听的春江乐曲吧,在你倾情的演绎中学生必然如痴如醉、感同身受,脱去与文本在心灵上的隔膜。假如你能得写一手畅达、睿智的文章,那你就把你对诗歌意境的感悟用优美的语言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受到触动,激励他们多动笔抒写心灵。

四、开拓创新的精神

语文教师是语文课程的执行者,课程实施的效果和学生的发展受到创新能力高低的直接影响。只有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教师才具有另类魅力,才能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育,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校教学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

但是,创新教育在我国教育中还很缺乏,很多语文教师遵循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沿袭传统的以继承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一味强调对知识的模仿、记忆、重复性练习,忽视动手能力和实践活动的培养,这虽然可以帮助学生打下较坚实的基础,但是这种“灌输式”、“填鸭式”的教育模式,会使学生拘泥于书本的知识经验,缺乏自我精神,从而极大地束缚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有实例为证,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两种完全不同的教学现象:缺乏创新精神的老师,在课堂上只会照本宣科,所用的教案还是几年前写的,内容也是一些几年前的老观点,人云亦云,结果学生上课时无精打采,昏昏欲睡;而有的老师则能够时时更新知识,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带给学生时时有新意,处处有创意的新鲜感,使得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参与积极性高。由此可见,创新精神对教师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它是教师人格魅力的重要体现。

综上所述,医学高职语文教师只有自身具备一定的人格魅力,才能在语文教学中发挥出人格魅力的优势,让学生接受美的熏陶,潜移默化地形成健康的人格。

参考文献:

[1]刘敏燕.高职语文教学中的人格教育[D].南京师范大学,2008.

[2]林旭芳.职教语文生活化教学初探[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3).

高职教育医学英语教学 第7篇

1 医学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资源建设现状

于2007年12月至2008年3月开展医学高职高专共享型教学资源建设的问卷调查, 对全国31所医学高职高专院校的领导、教学管理人员以及一线教师展开调查。共发放问卷187份, 收回有效问卷171份, 有效回收率91.44%。调查结果见表1~3。

2 对医学高职高专教育共享型教学资源建设的可行性调查 (见表4)

3 共享型教学资源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3.1 医学高职高专教育发展的需要

3.1.1 全国医学高职高专院校规模

教育部统计数据表明, 2006年开设的高职高专医药卫生类专业院校共371所。其中包括独立设置的医学高职高专院校51所, 及开设医药卫生类专业的综合职业技术学院以及医科类大学、高职学院等 (见图1) 。

当前, 卫生职业教育招生规模迅速扩大, 对专业教育信息的需求也逐渐增加, 尤其是共享型教学资源。但目前我国教育的总体水平仍然较低, 教育资源尤其是优质教育资源短缺, 与现代化建设和人民群众的需求相比仍有很大差距。

3.1.2 全国医学高职高专院校结构

开设医药卫生类专业院校2006年毕业生数144 321人, 2009年预计毕业生数220 744人, 增长53% (见图2) 。

3.2 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

近年来, 高职高专院校已经取得了大量的教育教学成果, 但由于各院校间发展的不平衡, 仍需借鉴和交流已经取得的成功办学经验, 以促进学校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

在实地考察、个别访谈和专家咨询中, 进一步就医学高职高专教育共享型教学资源建设的有效途径和实施方案等进行探讨。调研了上海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等10多所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和医药卫生类职业技术院校, 访谈人员涉及学校领导、教学管理人员、专业负责人、骨干教师近百人。同时, 与近2年到我校参观学习、考察交流的外省、市院校, 如青海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教师进行针对性讨论, 共同研讨医学高职高专教育共享型教学资源建设的现实意义。

4 明确现阶段医学高职高专教学资源内涵

4.1 教学资源的概念

教学资源可从2方面定义。从学习者角度出发, 教学资源是指那些可以提供给学习者使用、能帮助和促进其学习的信息、技术和环境。从教育提供者的角度出发, 教学资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上把教学资源作为教学系统的基本因素, 是教学系统中支持整个教学过程达到一定目的、实现一定功能的各种资源, 包括以具体物质作为支撑的物化资源和以无形的物质作为依托的非物化资源;狭义的教学资源主要指教学过程中的物化资源。

综上所述, 一切可以为教育教学服务、在教学系统中支持整个教学过程达到一定教学目的、实现一定教学功能的各种资源都可以称为教育教学资源。教学资源作为构成教学系统的基本因素, 是汇集教学所需的文字、图片、图像、动画、音频和视频等多媒体素材的教学资料中心, 其内容一般包括媒体素材、题库、课件、网络课程、教学案例、常见问题解答、资源目录索引及文献资料等。

4.2 共享型教学资源建设的主要内容 (见表5)

5 探讨教学资源平台的建立和共建共享的运行机制

5.1 建设的可行性

国家教高[2006]14号文件指出:研制并推广共享型教学资源库, 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优质服务;运用现代信息手段, 搭建公共服务平台。国家教高[2006]16号文件指出:重视优质教学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 不断推进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 提高优质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 扩大受益面。

5.2 共享型教学资源平台的建立

5.2.1 目前存在的问题

资源开发者教学意识差;软、硬件资源建设不均衡;资源的获取渠道不通畅;资源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差;所提供的资源是孤立的而不是联系的;资源是静止的, 无法经常更新和补充完善;静态、动态资源建设不均衡[2]。

5.2.2 搭建共享型教学资源平台的途径和方法

(1) 建设机制。由教育部高职高专相关医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卫生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等单位联合立项, 由专业力量和技术力量强的学校牵头, 初期遴选试点院校, 组织广大高校教师和一批技术人员共同参与建设。 (2) 建设步骤。第一步, 以学校为单位将在教学中收集的除课程建设外的教学资源提交到项目组, 也包括行业提供的教学资源。课程建设部分的精品课程、核心课程内容的更新与调整由各校定期完成。第二步, 由项目组组织专家随时或定期对提交的教学资源进行审查、筛选、评价等验证工作, 联合主办单位对有关资源重新进行研发和整合。课程建设部分由项目组组织各校专业带头人利用网络平台对各门精品课程、核心课程进行网络教研。第三步, 技术人员对专家验证后的资源按照资源建设的技术规范进行处理, 使之达到要求后, 上传至共享型教学资源平台。

在整合现有优质资源、集中力量完成基础性建设工作的基础上, 逐步建立起征集、筛选、审查、应用的共建、共享的良性机制, 从而保证资源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实行会员制运作模式, 有利于实现资源的补充、完善和共享[3]。

5.3 共享型资源平台的技术框架 (见图3)

资源共享是现代社会建设的需要, 是医学高职高专教育发展的需要, 是教师和学生的共同需要。因此, 根据医学高职高专院校的实际情况, 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 整合现有的多种教学资源, 实现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广泛共享, 为校际教育教学提供服务, 以便促进各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育信息化、现代化水平的提升。

摘要: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等方法, 分析医学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资源建设的现状, 经过论证, 明确了现阶段医学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资源内涵, 探讨共享型教学资源建设的必要性, 提出搭建共享型资源平台的途径和方案。

关键词:医学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资源,共享机制

参考文献

[1]李祖超.我国教育资源短缺简析[J].高等教育研究, 1997, (06) :37.

[2]项聪, 骆雪超.网络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远程教育, 2005, (10) :52.

高职教育医学英语教学 第8篇

1 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1.1 医患纠纷的预防

人文素质是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的外在表现, 涉及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的关系以及人自身的理念、情感、意志等社会属性方面的问题, 是通过观念意识、品德情操、心理性格、价值取向和文化修养的外现而展示出的个人特征。当前中国社会, 医患纠纷经常见诸报端, 据统计在大部分医患纠纷都是由于医患之间交流、沟通不足造成的, 而医生的业务水平并非主要原因。现行教育体制下造就的医生多数只把病人视为有病的生物体, 而漠视了病人作为人的尊严, 在医疗过程中患者缺少人文关怀, 最终影响了医患关系的和谐。那么提高医生人文素质、就成为有效预防医患纠纷的一个重要途径。而高职高专医学生也是基层医生的后备力量, 他们正处青少年期, 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在行成。加强他们的人文素质教育, 提高他们的人文素质, 也就是提高将来基层医生的人文素质, 也为将来改善医患关系打下坚实基础。

1.2 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

医学生的全面发展, 不仅包括医疗业务素质, 还有身体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等的全面的发展。医学从来就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 而是一门科学知识与人文精神有机结合的一门科学。医学人才的全面发展, 除了身体素质外, 就是指既要有扎实的医学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还要具备良好的人文素质、人文精神。只有这样, 在他们成为医生时, 才会在关注患者疾病的同时, 会更加强调人的价值与尊严, 才会给予病人更多的人文关怀, 维护病人的利益和社会公益。因此, 作为将来基层医生的主力军——高职高专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愈发显得重要。

2 人文素质与英语教学的关系

英语, 作为一门语言, 本身就具有鲜明的人文性。“人类各民族的语言都不仅是一个符号体系或交际工具, 而且是该民族认识、阐释世界的一个意义体系和价值体系。因而语言具有民族性、人文性、……。目前高校中使用的英语教材内容多数来自于英美文学或英美报刊杂志中, 并经过特别筛选的。课文阅读材料涉及英美等西方国家的历史、地理、文学、艺术、音乐等方方面面。这不仅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 在思想内容上也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开阔学生视野, 拓展学生知识空间。学习英语不仅仅是学习英语语言听说读写等技巧, 更是一种文化的学习。所以说, 英语教学和人文素质培养并不冲突, 而是相辅相成的。那么, 在高职高专医学院校中,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也是英语教学的内在要求之一。正如著名英语教育家许国璋先生曾说过:"我教学生, 从来不以教会几句英语或教会一种本事为目标, 而是要教会怎样做人。英语教育是用英语来学习文化, 认识世界, 培养心智, 而不是英语教学。"

3 在英语教学中培养高职高专医学生人文素质的途径

3.1 挖掘英语教材中的人文知识点

目前, 我校普专学生使用的教材是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21世纪大学实用英语》。当时选中此教材正是看中其文章主要偏向人文方面。

笔者就此教材的1-4册 (共32单元) 内容做了统计, 具体如下:

通过上表, 我们可以看出在四册的《21世纪大学实用英语》中, 有10个单元的文章是以情感为主题的, 占了近三分之一。有关成功之道主题的文章紧跟其后, 达到9个单元。正如前文所提及的, 任何一门语言都必须要有承载它的载体, 学习语言与语言所承载的人文知识是密不可分的。对于培养具有人文关怀的医学专业学生来说, 有关情感 (包括友情、亲情和爱情) 主题的文章应该是很好的教育材料。如第二册中的Billy一文, 文章讲述了一位麦当劳员工到医院探望病人, 给病人带去快乐。但当他遇到一位不久将离开人世的5岁小男孩时, 他冒着失去工作的危险, 违反了公司的几项规章制度, 满足了小男孩拥抱的要求。当然主人公也经历了激烈的心理斗争, 由漠然到关心到感情深化。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临终病人更需要的是人文关怀。这也是我们医学生未来必定要面对的, 而对于临终病人人文关怀的精神正是我们的高职高专医学生缺少的, 这样类型的文章对于我们医学专业的学生很具有教育启发意义。对于成功之道主题的文章, 无论是关于对待工作生活需持的积极态度, 还是关于日后可以在实际工作生活中有所帮助的实用技巧, 都是医学生应该学习掌握的, 并且内化为自身的实际能力。如飞人迈克尔﹒乔丹写的I Can’t Accept Not Trying, 在文中乔丹与我们分享了他的成功之道——一步一步地实现自己的短期目标, 并朝自己的终极目标进发。失败并不可怕, 可怕的是不去努力。巧合的是, 乔丹拿成为医生的例子与他的切身经验做了类比, 这样对我们的医学生更具有说服力。

从分析《21世纪大学实用英语》的文章类型来看, 课文中包含的人文知识是相当丰富的。这就要求我们英语教师不能仅仅只看重课文里的语言点, 更重要的是对教材所含的人文内容要进行必要的挖掘, 并在潜移默化中陶冶学生情操, 提高其人文素质。

3.2 大力开展英语第二课堂活动

英语第二课堂是相对于课堂教学而言的, 具体是指学校在英语课堂教学任务以外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的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 是课堂教学大纲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英语教师, 我们在深挖课堂潜力的同时, 还要注重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目前在我校开展的英语第二课堂活动主要包括英语角、人文系列讲座、英语主题演讲、英语话剧表演、电影赏析、学生模拟教学等。在我校, 英语角和电影赏析比较受学生欢迎。就英语角而言, 通常英语教师在每次英语角活动之前会给学生提出某个主题并加以指导, 或提前给出一些关键词与常用表达法, 让学生们来英语角之前有所准备。如我校为医学专科学校, 主题经常与健康状况、当前的流行疾病、医患关系等有关, 这些非常符合我校学生的需求, 能够调动大家积极性。一般而言, 大学生在课余都比较喜欢观看电影或电视, 但我们的电影赏析是有选择的、有目的的、有组织的一种第二课堂活动。正如前文所说, 我们是医学院校, 通常我们会选择一些反映医护人员日常工作及生活的影视片, 如《急诊室的故事》、《豪斯医生》等。教师会适当的介绍一下故事的大致内容, 帮助学生理解, 防止学生只欣赏画面而忽略语言学习。通过对影视作品的赏与析, 学生拓宽了文化视野, 体会了文化的魅力, 并且对医生的仁心仁术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我校通过以上举措, 逐步形成了以人文素质培养为中心的第二课堂课程建设教学理念, 让医学生了解医学的人道主义, 明白患者也应享受平等的人道主义待遇, 启发学生思考以后如何在治病救人的过程中实现医生自身的人生价值。

3.3 提高英语教师个人人文素养

要提高高职高专医学生的人文素养, 当务之急是先提高教师的人文素质, 并使之走在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前面。作为英语教师, 我们自身需转变意识, 要树立在英语教学中进行人文教育的观念, 将“做人”的教育贯穿在“做事”的教育之中, 让医学生日后能成为既具有“仁心”, 又具有“仁术”的合格医生。此外, 英语教师还必须要加强自身学习, 只有通过学习, 我们才能提高自己的文化底蕴, 增长自己的文化修养。教师职业的性质决定了教师要摒弃肤浅的功利主义, 要做到“活到老, 学到老”, 不断地学习、积累人文知识, 丰富人文底蕴和精神素质, 并且把自己的体会逐渐渗透到课堂教学的实践中去, 在教学中检验、丰富自己的认识, 并更好地提高自身人文修养。

4 结论

总之, 高职高专医学生是将来基层医生的主力军, 要解决当前医疗实践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必须加强他们的人文素质教育。医学院校的英语教学中实施人文素质教育,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并具有可行性。当然, 除了上述途径外, 还有很多方式可采用, 如打造校园文化环境等, 这里就不再一一详述了。我们相信, 只要高度重视并积极付诸实践, 英语教育必将为高职高专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Pennycook A.The concept of method, interested knowledge, and the politics of language teaching[J].Tesol Quarterly, 1989, 23:589-618.

[2]杨群, 曹宝华, 王玲, 等.护理研究生人文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建议[J].西北医学教育, 2010, 18 (1) :72-74.

[3]杨小鹃.人文素质型大学英语教育要更上一层楼[J].中国市场, 2006 (36) :78-79.

[4]罗会兰.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人文素质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 2007 (5) :72.

[5]陈丕.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与英语第二课堂课程建设[J].西北医学教育, 2011 (8) :738-739.

[6]徐亚辉.大学英语人文教育创新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7 (2) :162-163.

[7]朱小蔓.情感德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214.

高职教育医学英语教学 第9篇

医学类高职高专教育和中职教育状况

据2009年卫生部的数据, 全国有4万个乡镇卫生院和60万个农村卫生室, 但在农村乡镇卫生院中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人员只占1.4%, 中专生占53%, 34.6%为高中以下学历者, 而农村卫生室的近百万名基层村医有90%以上为高中以下学历。乡镇医疗机构有执业 (助理) 医师40万人、护士 (师) 17万人, 仅占全国总数的1/5和1/8, 而农村卫生室的从业人员具有执业 (助理) 医师资格者不到12万人。农村基层医疗卫生人才严重缺乏, 医疗水平低下, 农民看病难的状况仍然突出。2010年教育部核定具有招生资格的高职高专院校共有1239所, 而独立设置的医学类高职高专院校只有40余所, 医学类中职学校有100余所。在每年毕业的约100万医学类毕业生中, 进入农村医疗卫生队伍的, 中职毕业生仍然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高职与中职衔接模式构建的必要性

医学中职生迫切需要提升能力 医学中职学生的起点低、学制短, 专业技能水平较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人们对医疗服务需求的层次和水平越来越高, 中职毕业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已经明显不能满足社会需要。在现代职业教育中, 衡量学生业务水平的主要依据是所掌握职业技能、职业能力的达到程度。这种技能与能力虽也建立在一定的文化基础与专业理论基础上, 但必须通过职业教育或培训反复学习, 才能从初级水平到中级水平, 最后达到高级水平。因此, 如何给农村和基层的医学中职生提供进一步提升学历和专业技能的高职教育, 成为了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基层和农村医药卫生服务水平迫切需要提高 随着国家医疗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 医患矛盾得到了缓解, 但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现象仍然严重存在。这主要是由于农村存在医疗基础设施落后、服务能力薄弱、医药卫生人才总量不足、人才队伍层次不高和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等现实问题。其中, 最突出的问题是人才队伍层次和专业技能水平低。要解决农村和基层的医药卫生服务水平问题, 关键在于提高医药卫生从业人员的素质。

医学中职与高职教育衔接模式不健全 现行的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就是五年一贯制。但由于目前我国没有开发全国性的医药卫生类相互衔接延伸的一体化课程体系, 也就导致很多中、高职教育在课程内容方面存在较多的重复现象, 甚至中职课程和高职课程完全一样, 势必造成学生吃“回锅饭”的现象。可见, 建立与中高职衔接相配套的规范的课程教学体系, 建立科学的高职入学条件评估体系, 是目前中、高职教育衔接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另外, 明确不同区域和不同专业的中职生提高专业技能, 成为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技能型高职人才的具体培养模式,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如何构建医学高职与中职教育衔接的模式

明确培养目标 医学中高职衔接就是培养医学专业技术人才层次的衔接, 即在中等职业卫生学校培养出来的初、中级应用型人才的基础上, 培养成高技能型医药卫生人才, 这就使培养目标得到衔接并延伸。具体为面向城镇社区和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 坚持素质、能力、知识三位一体, 掌握医药卫生基本理论、知识和临床技能的高级技术应用型医药卫生人才, 满足广大农村基层、城镇社区医疗卫生工作的需要。

建立合理的招生制度 随着医学高职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 入学考试对医学中职生的导向作用也将不断增大。因此, 入学考试设计要同时考虑有利于高职人才选拔和中职健康发展两个方面。高职从中职招生经过三个阶段:“推荐加考试”阶段、“统考单考结合”阶段和“注重文化知识和理论基础”阶段。一方面, 这导致了中职生培养目标的偏移, 中职生的专业素质和能力达不到应有的标准, 另一方面, 也导致了高职新生的起点较低, 专业技能需要重新培养, 而不是有效延伸。在目前形势下, 应着眼于文化基础与专业技能并重。专业技能考试可以模仿国家医师 (护师) 资格的考试模式, 采用综合笔试的形式对专业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考核。另外, 也可考虑采取保送与考试相结合的做法, 可以根据专业特点要求考生必须具有某些职业技能或职业能力的合格证书等。

设计合理的学制 很多国家及地区的经验证明, 职业教育周期越长, 就越有利于学生养成职业习惯和职业道德, 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关于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学制安排, 依据教育对象不同, 可采用不同的学制。 (1) “五年一贯制”。主要针对初中毕业生, 由于衔接是在同一学制的内部, 可较好地统筹安排中高职阶段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构成, 避免重复, 有利于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效益。 (2) “3+3”模式。针对医学高职继续教育, 许多医学高职院校专门设立了对口招收卫生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 (包括在职在岗) 的选拔考试。这种模式有利于中职教育学生拓宽文化基础知识, 提高学习文化基础知识的积极性, 也使得中职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有了等价性。

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的构建是实现中、高职顺利有效衔接的基础。由于招生对象的差异, 在课程体系设置上要充分考虑高职的培养对象, 体现课程设置的合理性和针对性。在高职与中职衔接的课程设置模式中, 要以职业岗位 (群) 能力为核心构建课程体系, 这不仅能有效解决中高职课程内容重复与断档的问题, 而且体现了职业教育的特色。应打破原有的“三段式” (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 课程设置模式, 开展以工作过程主导或是以项目主导的课程结构体系。就是以工作任务为课程设置与内容选择的参照点, 以项目组织内容并以项目活动为主要学习方式。这样可避免中、高职在课程设置上的重复, 充分实现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理念。

改革教学方法 目前, 多数高职学生基础知识不够扎实, 没有主动思考、分析问题的习惯, 自主学习的能力较差, 因此, 在课程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应以提示型教学方法为主, 逐步增加共同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和自主型教学方法的比例, 努力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和解决问题, 使他们所学的知识不断深化, 最后学会自主学习。因此, 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应多采用共同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和自主型教学方法。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是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一种新模式。这种模式的最大好处是能实现学生从学校到工作岗位的无缝对接, 是高职院校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目标的最好方法之一。在实践教学中, 可建一个工作过程模拟实验室, 让学生扮演病人、护士、医生等不同的角色, 设计一个与实际工作一样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和处置。对于高职临床医学各科目都可以设计不同的工作过程, 分别选用不同情况的病人为教学载体, 或者用病种为载体来设计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

总之, 我国职业教育固定模式的长期历史积淀和各自为政的多级管理模式, 给中、高职教育衔接设置了重重障碍, 同时由于各中职学校与高职院校之间缺少沟通与联系, 也使得中、高职教育衔接举步维艰。各教育主管部门应进行统筹管理, 中、高职学校通力合作, 资源共享, 教学融通, 才能顺利实现中、高职全方位的衔接。

摘要:对构建医学高职教育与中职教育衔接模式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 对该模式在培养目标、招生设计、学制、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医学高职教育,医学中职教育,衔接

参考文献

[1]余甘霖, 杨建平, 冉隆平, 等.地方医药卫生类高校在统筹城乡教育改革中办学定位的思考[J].重庆医学, 2009, 38 (23) :3029-3031.

[2]邵天行, 徐幼娣, 徐新荣, 等.中、高等职业教育街接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河南职技师院学报 (职业教育版) , 2001, (3) :30-35.

[3]严雪怡.高职与中职衔接中学制与课程问题探讨[J].职教通讯, 1998, (1) :14-16.

[4]戴国强.高职与中职课程设置衔接初探[J].中国农业教育, 2001, (5) :18-22.

[5]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176.

高职教育医学英语教学 第10篇

1 合理设置人文课程

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理论修养、道德修养, 就是教学生如何做人。开展人文素质教育不仅有着突出的现实意义, 而且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它是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提高教育质量, 培养全面发展的跨世纪人才的重大举措。目前, 我国医学高职高专教育两年的理论学习, 包括人文课程、医学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三大块。其中人文课程相对于医学基础和专业课程, 所占比例偏小, 必修的人文课程以政治理论和外语等为主。因此, 首先要调整专业课程体系, 合理调配人文课程比重, 在保证人文核心课程教学的前提下安排适当的辅修课, 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和空间。其次要结合学生生活和思想状况, 改革教学思路, 更新教学内容, 采用新的教学手段, 使人文素质教育成为所有课程教学及教师都应承担的工作。

2 提高教师队伍的人文素质

教师的育人功能决定其必须具备良好的人文素质, 并在教学过程中直接或间接地外化为教学态度、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等, 对学生价值观、道德观和人生观的形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如果教师没有良好的人文素质, 就无法以自己的热情去激发学生的热情, 在教学方法上缺乏创新, 讲授内容上缺乏深度和新意, 传授的知识信息量也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因为人文知识只有经过理解、内化、实践, 才能转化为人文素质, 而教师正是帮助学生把人文知识转化为人文素质的引导者。所以, 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就必须重视教师人文素质的培养。教师不但要在课堂上使学科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相融通, 而且在课外也要以良好的师德师风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

鉴于三年制医学高职高专学生只有两年时间进行医学基础和专业课程的理论学习, 时间紧、学习任务重, 如果增加人文课程的比例, 只能减少医学基础和专业课程的教学时数, 这样可能会出现本末倒置的情况, 最终导致医学基础和专业知识学习得不到保障。要解决人文课程课时数严重不足这一问题, 除配备一定比例的人文课程专职教师外, 还要把人文素质教育渗透到医学基础和专业知识教育中, 提高师资队伍的人文知识水平。 (1) 对于年轻的专业教师, 通过多种途径 (如采取有计划的培训学习、由资深教师带教、多听多上公开课等方式) 使他们尽快转变角色, 成长为专业知识过硬、人文知识丰富的优秀教师; (2) 对于有一定教龄的教师, 应通过继续教育的方式使其学习新的教学手段, 不断丰富教学内容, 做到知识常学常新; (3) 经常邀请教学名师到学校讲学, 发挥榜样的作用; (4) 加强本系 (部) 教师的交流学习, 在交流中提高。

3 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1]

无形的文化氛围是一种巨大的力量, 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如积极创建优美的校园、学习、生活环境;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等校园文化活动, 引导学生投身社会实践和科技创新活动中;指导学生会、学生社团组织开展健康有益的课外科技、文化、艺术、体育和志愿服务等活动, 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达到促进学生人文素质全面提高的目的。

(1) 校园文化建设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充分利用学校的人才资源优势, 开展多形式、高品位、健康的校园文化活动,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教学不能只重视学科的系统性, 忽视人的完整性以及人性、人格的培养, 要做到教书和育人的有机结合。要从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出发, 让学生自己设计校园文化活动, 活动要小型化、多样化、经常化, 充分满足学生不同层次的需要。通过参与校园文化活动, 学生既能增长知识, 又能陶冶情操;既能丰富校园生活, 又能达到育人目的, 从而在德、智、体、美各方面和谐发展。

(2) 提高专业教师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性。要建设以科研、学术为中心内容的高层次的校园文化, 就必须做到教师主动指导、学生积极参与, 可结合专业知识与教师的科研课题, 开展富于创新的校园文化活动。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专长自由参加活动, 开阔视野, 拓宽知识面, 提高学习兴趣, 培养创新精神, 促使良好学风的形成, 促进教学改革, 带动科研发展。

4 加强临床实习阶段的人文素质教育

人文课程通常在医学教育的前期开设, 同时也开设医学基础课程;而进入专业课学习和临床实习期后, 便不再单独开设人文课程, 临床实习阶段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各教学医院责无旁贷。当前, 医患关系紧张、医疗矛盾突出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这些现象的背后具有深厚的社会原因, 从医生收受“红包”“吃请”成为一种常态到“医闹”成为一种职业, 这些现象让涉世未深的医学生感到不解和迷茫。实习生身临其境, 甚至置身其中, 在目睹一些不正之风缺失监管, “潜规则”横行而无法有效制止的情况下, 部分学生开始迷失自我, 并逐渐适应和接受这些“潜规则”。因此, 为防止学生未出校门就出现道德上的滑坡和沉沦, 加强实习阶段的人文素质教育刻不容缓。临床实习阶段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实施者不是学校的教师, 而是实习医院的全体医护人员;教育方式不是课堂教学, 而侧重于言传身教、现身说法。 (1) 加强与实习医院的联系、沟通, 让实习医院的医护人员在教会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 加强自身人文修养, 全面展示良好的医德医风和人文风范。通过示范作用, 如对病人的关爱、高度负责的态度等影响学生, 使他们学会关心病人、尊重病人、爱护病人, 养成严谨的工作作风、乐观的生活态度等。有条件的实习医院也可以通过组织医德医风竞赛、邀请专家或院内德高望重者给学生作专题报告或以演讲比赛等形式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 (2) 学校除定期巡视了解学生的实习情况外, 还要收集一些资料, 如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的事迹, 不良现象、风气等资料, 寄给实习医院, 指导实习组长组织学生学习讨论, 并要求学生写学习心得, 定期寄回学校, 以便学校随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向, 适时实施教育。

总之, 要不断探索医学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最佳的结合点, 推进医学高职高专院校人文素质教育。

摘要:现代医学模式和医患关系的转变, 要求医护人员具备较高的人文素质。在保证专业知识和人文知识的学习相得益彰的基础上, 整合医学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 将人文素质教育渗透到医学教育全程,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关键词:人文素质教育,医学教育,医学高职高专院校

参考文献

高职教育医学英语教学 第11篇

关键词:高职医学院校;医德教育;问题;原因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32-0128-02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生存质量的提升及医患关系的日趋紧张,医学人文关怀与医德教育显得格外重要。但在高职医学院校,学生的医德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学生的医德素养没有得到很好地提升,甚至认为医德教育无关紧要。实习生、毕业生医患纠纷时有发生,社会的满意度不高。笔者从高职医学院校医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两方面进行分析。

一、医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1.重技能轻医德教育

虽然医德培养贯穿学生的整个在校学习过程,但由于医学专业的发展不平衡,大部分教师受传统思想的影响,认为在高职医学生的教育过程中,专业理论与临床操作技术比品德修养更重要,因而大肆宣扬与渲染专业知识与技能操作的重要性,轻视思想道德品质的养成。

2.医德教育滞后

众所周知,《护理伦理学》在培养护理学生医德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因师资缺乏等原因,仍由人文社科背景出身的教师讲授,且只在一个学期开设,而不像国外的护理教育在各个学期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与需要由临床护师、品德高尚的护理专家、医学理论专家讲授。另外,受教学规范化与教材内容所限,学院目前尚无力根据时代特征与社会热点问题来补充、完善教材,课程内容不能很好地适应时代需要,医德教育仍存在一定的滞后性。

3.学生的医德认识与传统医德教育相悖

入学门槛低,扩招给高职医学院校带来了发展契机,但由此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职校生普遍是初中毕业,文化基础薄弱、单亲离异家庭、问题家庭学生很多,致使这些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存在一定偏离。受当今实用主义与享乐主义价值观的影响,一些医学生甚至认为医德培养无足轻重,认为进入医院参加工作的决定条件不在于思想品德是否高尚,而在于送钱托人情找关系;进入医院后视收取患者家属红包、由患者家属请客送礼为常态。这与传统的医护从业人员的优秀品质大相径庭,完全背离了中外医德名著对从医人员道德品质的严格描述。

二、原因分析

围绕高职医学院校医德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是必要的,也是十分紧迫的。下面主要从环境(社会环境与学校环境)与主体(学生与教师)两方面进行分析与探讨。

1.客观原因

(1)医疗行业自身存在的问题。①医疗行业不良风气的影响。当今医疗行业医患关系紧张,部分医护人员把医院视为挣钱的场所,收红包、拿医药回扣、漠视病人的现象时有发生。此外,个别医生根本不尊重患者的权利,不尽自己应尽的义务,认为患者医学知识贫乏,进了医院就应当听医生的命令。若不然便是患者无理取闹,医生可以对患者及其家属颐指气使;②部分医护人员职业道德缺失。高超的医术和良好的医德是一名优秀医护人员必备的基本条件,而在二者兼备的情况下,唯有以医德为基本,才能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顺利开展各项医护工作。然而,部分医护人员背离“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的医德原则,走上“以医致富”的歧途,在医疗活动中表现出以患者地位、权势及与己的亲疏程度来决定诊治活动与服务态度,违背职业原则,丧失职业道德。

(2)学校医德教育存在的问题。①医德课程设置受限。学院医学培养目标往往定位于合格医护从业人员的业务水平,对道德品质没有特别明确的规定,致使课程设置没有充足估计社会与学生的实际需求,不能充分认识医德信念在自身技能中所发挥的能动作用。在开设的所有课程之中,除去国家规定的政治理论课外,大多数医学人文课程是作为医学专业主体课程的配角出现的,都是考查课或选修课程。在医德课程设置上沿袭多年的传统,而不是根据时代需要及时补充和设置;②医德培养主体缺失。作为高职护理学生医德培养的主体,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类人群:一是教师;二是学院内从事学生工作的管理者(辅导员、团委、学生处);三是实习医院医教科的管理人员与实习带教医护人员。但在实际中,多数医学专业课教师强调专业知识与技能操作的重要性,相对贬低甚至忽视道德品质教育;思想政治课教师强调道德培养的重要性,但其课程性质与考核方式对学生起不到决定性作用而流于孤芳自赏;学生工作的管理者由于自身受教育与专业背景有限而在认识上有所偏差;实习医院的管理人员与实习带教医护人员由于工作性质与工作重点的限制,往往顾及不上医德培养与教育。正是医德培养主体自身医德医风修养的不足乃至缺乏,导致学生同样轻视医德,因而当今医护人员的道德修养与合格医护人员的标准相距甚远;③医德培养制度不够完善。学生医德培养工作的落实与推进需要一系列制度作保障。虽然学校在医德培养方面宏观上有一些制度,但往往不能落到实处或无法落实。例如,一般的工作目标都写到“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医护从业人员”,实际上这只是一句空口号而已。在学生医德培养制度保证方面不是“简明扼要”、“模棱两可”,就是根本没有相应条文,即使有也缺乏可操作性,且达到目标与否也不做相应的奖罚规定,这也是造成医德培养无法在实际中深入的重要原因。

2.主观原因

医学生作为“拯救生命、救死扶伤”的准医生,无论知识结构要求还是道德品质,都有高规格的要求。但由于高职医学生多为初中毕业生,学习成绩相对落后,道德品质相对低下,年龄偏低,在大是大非面前往往认识模糊且得不到家长的正常引导,这是医德得不到很好贯彻的主观原因。

(1)重物质利益,轻精神追求。高职生由于年龄、心理成熟度与高职教育等特殊性,在人生道路上往往陷入世俗观念难以自拔。在现实物质与精神追求两者关系上,往往重物质利益、现实实惠而轻精神层面的追求。极度的个人自私主义价值观占主导地位,而对于精神方面如高尚的道德操守很少在其考虑范围之内。

(2)重专业学习,轻医德培养。在医学专业与道德培养的轻重权衡上,高职护理学生往往重专业学习而轻医德培养。这既有传统思想之偏见,又与学校课程安排与目前用人单位用人体制相关。在课程安排上,大部分医学人文课程教学时数少,且作为考查或选修课。学生学习的最终目标是为工作,而用人单位恰恰看重医学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并不是医学生的思想道德表现。这一切都造成了学生在实际中重专业学习而轻医德培育的现实境况。

(3)重知识传授,轻人格引导。作为高职护理学生教育的主体,授课教师在医德教育过程中的作用举足轻重。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无论是教授思想政治课的教师还是教授医学专业知识的教师,都不能很好将“传道”置于首位。教师受学时压力与课本知识考核体系的影响,往往把自己视为传授课本知识的中介,陷入其中难于自省。由于其定位的失误,片面上助长了学生轻视德育教育的气焰。而教师从事具体的临床工作,陷于事物性工作难以抽身,因而没有时间对医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与人格引导。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献文件选编(1978~2008)[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李德贤.浅议医德情感的培育[J].中国医学伦理学,1998,59(3).

高职高专医学生医德教育的创新思考 第12篇

1 更新医德教育理念

我国高职高专医学院校医德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培养面向广大社会基层的高素质的医学人才。一方面,这些医学人才应体现通才与专才的统一,即要求高职高专医学院校培养出的医学生不仅有高超娴熟的医术、宽厚扎实的医学基础和专业知识,并在此基础上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具备使用先进医学工具分析和解决医疗问题的能力及更高层次上的科研创新发现、发明能力,更应具备高尚的医德,树立未来医务工作中的仁爱精神、公益精神和协作精神;另一方面,这些医学人才应适应现代医学模式发展的需要。在当今社会,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新医学模式不仅强调人的自然属性,而且强调人的社会属性和心理特征,它使医务人员的视野不仅关注疾病,而且关注病人;不仅维护患者利益,而且维护社会公益;不仅重视人的生物属性,而且更加重视人的社会属性,强调人的权利、人格和尊严,在更高层次上实现对病人的尊重,它要求以救死扶伤为己任的医务工作者,在解除患者躯体疾病的同时,热忱了解、帮助和引导患者以积极的态度对待治疗,以自己精湛的医术和宽厚仁慈的博爱情怀,充分激发患者的自愈潜能,进而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2 明确医德教育目标

当前我国高职高专医学教育的新特点决定了明确而具体的医德教育目标,即努力将医学生培养成为服务广大基层社区的、合格的医务工作者,不仅具有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医德信念,而且具有理性驾驭科技的精神;不仅具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职业道德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而且要切实践行体现人、社会、自然和谐发展要求的医务工作者。在总目标确定的前提下,应对不同年级的高职高专医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具体医德目标和教育要求,使其具体化并具有可操作性。同时,我国高职高专医学生医德教育目标的选择还必须基于高职高专医学院校教育工作的社会性、职业性特点,我国高职高专医学院校是培养直接面向社会基层的服务型、医学专业技术基础型人才,因而在高职高专医学院校医德教育目标中应突出涵盖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心理品质、职业纪律、职业能力素质等在内的“职业素质”特征。另外,就高职高专医学教育来说,要追求医德教育目标的适应性,应确立多层次的医德教育目标体系。就层次来说,医德教育既要大力倡导与我国当前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高尚道德境界,努力促使医学生个体的道德追求日臻完善,又要加强医学生基本道德规范和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培养,使医学生的行为准则与社会基本道德相一致,在体现道德内在性、规律性的基础上,实现道德行为准则的超越性。其次,高职高专医学生医德培养目标的设定还要充分考虑到行业的特点和受教育者主体的道德需求,在国家宏观教育目标指引下,根据临床、检验、影响、护理等不同专业的特点建立相应的医德观;同时,根据高职高专医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行为风格、言行习惯、思想品德、文化素养、身体条件、价值观念、生活经历等方面的个体主体综合特点,以有效机制推进不同个体医德的培养,提高医德教育的时效性,实现医德教育目标的最大优化。

3 医德教育模式的创新探索

我国高职高专医学生医德教育应在遵循现代教育规律的基础上,运用现代教育方法,以体现时代特征的教育理念为指导,实施有效的医德教育活动。首先,医德教育不能只限于简单的道德讲述,而应采取道德知识师授、道德判断引导、传统道德剖析、国外德育借鉴、道德情感的感悟与升华等方式,多管齐下、注重实效,集中系统地进行医德教育,使广大高职高专医学生树立高尚的医德观。笔者在多年的医德教育实践中倡导:以“隐性教育”为主线、以“医生职业角色”教育为主流,贯穿于医德教育的全过程,取得医德教育的良好效果。作为一种教育方法,“隐性教育最主要的优势就是运用潜隐的方式,使受教育者掌握和理解一定的思想意识和伦理道德观念,并内化为道德评价标准,从而自觉地指导规范自己的言行,将教育内容渗透和潜隐到显性教育无法达到的空间”[3]。高职高专医学生正处于一个自我意识不断完善与发展的高级阶段,隐性教育以其心理暗示的方式,通过无意识强化的情感共鸣来影响广大高职高专医学生的心理、观念和行为,以其过程潜隐性、目标包融性、效果长期性等特点影响医学生终身,最终实现医德教育的个体内化,使高尚医德内化为个体坚定不渝的道德信念和行为习惯。通过医生职业角色教育,使高职高专医学生对我国广大社区基层的医务工作者在社会大舞台中的重要基础作用有一个明确、清晰的认识,从而自觉地加强学生个体高尚医德的自我修养,自觉践行仁爱精神、公益精神和协作精神,充分发挥内因的决定作用机制及学生医德教育的自主性,优化医德教育的效果。其次,在强调广博扎实的医学专业基础知识、高尚职业道德重要作用的同时,突出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笔者在多年的医德教育实践中体会到,学习《医学伦理学》,应使学生形成、识别、评价构成医疗实践基础的信念和价值观,深刻理解病人的情感、心态、处境和期望;学习《医学社会学》,应使学生充分认识影响健康的主要社会因素,学会用社会的方法、文化的观点去考查医患关系;学习《医学卫生法规》,应使学生提高对医疗工作中潜在的法律问题的敏感性;学习语言、文学、艺术等知识,使学生确立一种深厚的文化根基和审美基调。第三,在医德教育的过程中,强调理论教学与实践教育的“无缝”衔接。高职高专医学院校的医德理论教育仅仅是完成了医学生医德认知活动的第一阶段,即初步感受知识阶段。要使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并深化对医德的理解、树立正确的医德观念、培养高尚的医德情感、养成良好的医德行为,还需要在临床工作实践中逐步强化,通过医学生自主的实践才能完成。高职高专医学院校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卫生职业调查、社会卫生志愿者活动、临床医德见习与实习、医学咨询、床边医学心理咨询与辅导、法院旁听等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特殊医疗案例的伦理与法律研讨、医德知识竞赛、医学心理情景剧等校内实践性活动,使医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不同渠道接受医德熏陶,进一步明确医务工作者的职业角色,增强医学职业的道德责任感。第四,在医德教育进程中,突出仁爱、奉献精神、公益精神、协作精神对医德教育成效的中流砥柱功能。通过引导医学生学习医德的历史发展史,使其深刻感受到古今中外医学家献身事业、奉献社会高尚医德的人格魅力,自觉践行仁爱、奉献精神,在将来的医务工作岗位中,自觉坚持奉献与索取的统一,以病人利益、社会利益为导向,强化个人利益、职业利益服从社会利益,必要时勇于牺牲个人利益。通过引导医学生学习感受公益精神,使医学生深刻感悟和领会医疗行为的目的是为了社会利益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而不是单纯为了某一患者或者少数患者的利益;要求高职高专医学生在将来的医务工作岗位中,既要对个体的病人负责,又要对所服务的整个基层社区的医疗健康负责;既要考虑个别患者利益,又要考虑基层社会大多数人的利益;以社会效益为先,以保证广大基层社区人民群众的基本医疗需要为出发点,体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公平与公正的价值导向。通过引导医学生学习体验协作精神,使其深刻把握现代医学的发展趋势,医学各专业的分工越来越细,任何一位病人的救治,任何一项科研成果的取得,都需要各部门、各学科、各科室和各专业人员的共同努力,需要群体的通力合作,在将来的医务工作中,必须树立顾全大局、互相支持、密切配合的整体观念。

摘要:高职高专医学院校的医学生,对广大基层社区医疗服务水平的提高、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举足轻重的现实意义。针对当前高职高专医学生医德教育理念,提出对高职高专医学生医德教育的创新思考,尝试性地提出加强高职高专医学生医德教育的新路径。

关键词:医德教育理念,医德教育目标,医德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1]龙桂仙,杨再旭.医学道德与医务人员的品德修养[J].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07,3(4):57-58.

[2]林大静.新时期医学生医德教育探索[J].医学教育探索,2009,8(5):587.

上一篇:普通中学历史课复习下一篇:双向数据通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