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增值税范文

2024-06-06

中国增值税范文(精选11篇)

中国增值税 第1篇

营业税最大的缺陷是存在重复征税。相反, 增值税具有中性税收的特征, 能够平衡税负, 促进公平竞争。实行分税制改革以来, 中国金融业逐步建立了以营业税、所得税为主体的金融税制体系。显然, 现行金融税制一定程度上不利于中国金融业更好的发展, 降低了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笔者认为其主要原因在于营业税的特征, 即重复课税和税负偏重。

金融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规定应按营业额缴纳营业税。中国金融业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 同时又肩负着实施国家宏观政策的重任, 一方面, 为降低金融企业税收负担, 提升中国金融业的市场竞争力, 与国际惯例接轨, 对金融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有很强的迫切性和必要性;另一方面, 受金融管制、增值税征管水平等方面的限制, 金融业营改增面临着诸多困难。

一、中国金融业营业税改增值税的必要性分析

1. 税负相对较重, 影响资产的流动。

目前中国金融业营业税适用税率为5%, 如果综合考虑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印花税和教育费附加, 一般金融业务的流转税综合税率就将大于5.5% (即5%+5%*7%+印花税+5%*3%>5.5%) 。如果将印花税忽略, 金融业综合税率高出交通运输等行业的综合税率 (3%+3%*7%+3%*3%=3.3%) 2.2个百分点。2012年1—3季度中国GDP中金融业贡献了22 465亿元, 相比前一年同期增长了9.5%。相对应金融业的税收收入比前一年同期增长近40%, 可以看出金融业承担的赋税相对较重。第一, 金融商品转让业务按照差额征收营业税, 但是采用分类分业的税收征管模式, 当亏损时, 只允许在以后同类产品的盈利中抵扣, 且不允许跨年度抵扣, 也不允许不同种类产品互抵;第二, 营业税的营业额包括金融机构收取的一些价外费用, 如证券公司为证券交易所代扣代缴的过户费、开户费等, 实际并不构成企业收入的代收费用;第三, 营业税是按照权责发生制的要求征收, 银行对大量应收未收利息收入都要计入应税收入, 需用营运资金垫付税款;第四, 出口货物退税不包括营业税。过重的赋税对于金融企业中的出口型业务产生不利影响, 无法享受零税率, 不利于中国金融业的国际化战略。

2. 存在重复征税问题, 影响金融业分工与专业化发展。

首先, 贷款、金融经纪和保险业务是按照营业额全额征税, 不像增值税仅仅对其所创造的增值额征税。其次, 营业税的重复征税阻碍了金融业的专业化分工, 分工越细的企业所负担的营业税可能越多。另外受监管水平、电子网络技术、银行证券市场制度、法律完善度等方面的限制, 中国目前金融业采取分业经营模式, 即一个金融集团的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信托业分别设立机构独立经营业务的经营方式。这些独立的金融企业之间相互提供的金融服务都要全额征收营业税, 从而加重企业税负及对经济的扭曲效应。

3. 双税并存, 影响增值税抵扣链条的延续性。

中国现行税制体系中, 增值税与营业税双税并存, 这种征收格局是一种典型的选择性征收。增值税的选择性征收对经济运行造成扭曲效应, 影响了社会化大生产中增值税抵扣链条的完整性, 不能充分发挥增值税的“中性”税种优势, 要想充分遵从增值税普遍征收的立法精神, 发挥增值税作为中性税种的优势, 就要尽可能地做到“宽税基”、“同税率”。

具体到金融行业来说, 一方面金融业经营过程中所消耗的购进货物中所包含的增值税税额不能扣除;另一方面, 增值税应税行业从金融行业所购买的产品及服务中所承担的也无法得到扣除。如果金融业改征增值税, 则增值税抵扣链条就可以延续下去。尤其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 企业融资渠道的变化, 双税并存的矛盾越发突出, 改革的迫切性越来越强。

二、中国金融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的难点分析

1994年税改以来, 中国实行“货物”征收增值税与“劳务”征收营业税的两税并存的税制结构, 这种具有典型的产业特征的结构尽管存在一些不足, 但要将实施了近二十年的现行流转税制改为单一增值税制确实存在许多的困难, 具体到金融业来说, 主要有:

1. 税基难以确定。

(1) 课税基础无法准确计量。金融业收取的价格不仅包含本身的增值额, 还受许多其他因素的影响, 如通货膨胀、违约风险等, 因此无法准确衡量其增值额。同时, 金融服务和活动的提供方式多种多样, 支付形式也多种多样, 这也加剧了金融业增值额确定的难度。 (2) 进项税额抵扣难以确认。增值税是对增值额征收的一种税, 销项税额减去进项税额的差额就是增值部分应交的税额。因此金融业“营改增”中最为关键的就是金融业的进项税额抵扣如何确认的问题。

2. 税率难统一。

金融业所包括的行业很多, 主要有银行业、保险业、信托业、证券业和租赁业, 并采取分业经营的模式。倘若对所有行业都制定相同的税率显然是不太合适的;另一方面, 税率层次过多, 又不能充分发挥增值税作为中性税种的优势, 同样也会带来一些重复征税和抵扣链条断裂的问题。

3. 现行税制、财政体制惯性大。

金融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 涉及到增值税和营业税、中央与地方、国税与地税之间的大调整, 需克服较大的惯性。首先现行营业税分行业管理模式已相对成熟, 征管质量和效率已得到很大提升。相反若改征增值税目前由于经验等的不足必定会面临相当大的困难。其次, 1994年分税制方案中留给地方的税种虽然不少, 但较为分散, 缺乏主体税;营业税已占地方税收的40%以上, 占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1/4左右, 营业税已成为地方财政中一个税额较大的税种, 而金融业又是营业税的一个重要来源。在这种情况下, 改征会给本不完善和稳定的地方税收体系造成冲击, 增加中央与地方税收利益矛盾。

三、中国金融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的政策分析

1. 税基确定。税基是指计税依据或计税标准。征收范围

及计税依据的确定是改革方案需确定的重点问题。在确定税基时应充分借鉴国际经验, 对不同的业务区别对待。对存贷款、汇兑、保险等金融核心业务采用不可抵扣免税模式;对融资租赁、财务顾问与咨询、保管等附属业务按照标准征收增值税, 同时允许其进项税额可以抵扣。对金融出口业务可选择零税率, 提高中国金融产品与服务的国际竞争力。最后为鼓励金融创新适当给予相应的优惠。

2. 税率设计。

税率是税收制度的核心要素, 税率设计的恰当与否直接关系到改革的成效。其思路应为根据目前金融业各项业务的应税营业收入计算销项税额, 与业务相关的成本支出、购进固定资产额等计算进项税额, 在营改增税负不变的前提下测算出相应的增值税率, 据此再结合相关政策目标确定一个适当的税率。以保险业为例 (数据简单) , 2012年前三季度中国财险保险公司全国合计的保费收入约为3 992亿元, 赔付支出额约为1 950亿元。 (1) 假设不影响到价格与需求, 且税款规模保持不变, 增值税税率假设为X, 则列方程:[3 992/ (1+X) ]*X-[1 950/ (1+X) ]*X=3 992×5%;解得X=10.83%。由此可见, 若采用中国现行17%或13%的税率, 那么金融业的税负不但不会减少还可能加重, 所以在改革时应根据营改增测算结果并结合政策目标来制定税率。

3. 征管问题。

1994年中国分税制改革后, 按照税种划分中央和地方的财政收入, 目前增值税是由国税局来征收的, 中央和地方共享, 其比例是75∶25;营业税是由地税局征收, 且收入主要归地方所有。在改革的初期降低中央与地方在收入分配上的冲突, 以及由于地税系统的不完善等原因, 可将营改增后的收入归试点地区所有。随着改革的逐步发展, 可将金融业增值税统一由国税系统来征收, 同时为平衡收入分配可适当提高地方所享比例。这主要是由于金融行业的特殊性、金融管制、增值税专用发票联网监管的技术优势等原因。另外, 要做好增值税与营业税之间的制度衔接:试点与非试点地区之间的税制衔接, 试点与非试点纳税人之间的税制衔接, 不同业务之间的税制衔接等。

金融业实行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已经成为各界的共识, 金融业作为生产性服务业的一部分, 其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的具体办法应服从整体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大局, 应坚持渐进原则, 选择部分地区和部分行业开展试点, 再逐步扩大试点范围。

参考文献

[1]魏陆.服务业发展与中国货物和劳务税制改革[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2010, (4) :65-70.

[2]李恒, 赵晶.中国银行税负效应比较分析[J].上海金融学院学报, 2006, (4) .

[3]中国金融税制改革小组.中国金融税制改革研究[M].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 2004.

[4]施文泼, 贾康.增值税“扩围”改革与中央和地方财政体制调整[J].财贸经济, 2010, (11) :46-51.

[5]贾康, 施文泼.关于扩大增值税征收范围的思考[J].中国财政, 2010, (19) :39-41.

[6]昌云霞.增值税试点改革的影响及意义[J].发展战略, 2012, (2) .

[7]侯珏.各国金融业的增值税比较与借鉴[J].涉外税务, 2002, (18) :33-36.

[8]李彬“.营改增”试点扩围遭遇现实难题[N].人民政协报, 2012-03-27.

[9]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2012年1—9月保险业经营情况表[Z].

中国实施增值税转型效应的实证论文 第2篇

摘要:我国当前的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为各个行业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在我国相关政策落实时,我国将增值税转型效应落实到实处。通过实践可以看出,增值税转型效应的实施无论是对社会经济发展还是社会财政收入,都能够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因此,本文针对我国在实施增值税转型效应的相关实证内容进行深入研究。

关键词:增值税;转型效应;实证分析

1引言

我国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无论是经济发展,或者是一些科学技术都在一直保持稳定增长发展的状态,这对各个行业的运作以及发展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在这种大环境背景下,我国为了能够实现社会经济的持续增长,增加社会收入,在实践中开始逐渐将重点方向放在如何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方向。通过对我国增值税转型的实际应用情况进行分析可以看出,我国最初实施增值税转型效应的时候是在2009年1月1日。在增值税转型效应的实施过程中,主要是提出企业在日常经营管理过程中,想要购买一些与自己发展相关的机器,或者是一些设备时。其本身在购买时的进项税额可以一次性全额抵扣,这在之前是完全不能够抵扣。针对这一现状,有相关学者指出,我国在实施增值税转型效应的时候,可以将其看作是一种消费型转变。也就是说从之前的生产型运作模式上逐渐转变成为消费型,这次转型的对象是企业在购买一些机器设备的时候,对其进行的抵扣操作。

2增值税转型效应计量实证分析研究

2.1增值税转型对宏观经济造成的`影响

增值税转型除了会对微观经济产生影响之外,还会对宏观经济也造成一定的影响。通过对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在当前增值税转型具体落实到企业日常经营管理中的时候,其本身的存在能够为企业效益、社会经济的稳定增长起到良好的控制性作用。特别是我国在针对经济现状实施了相对应的货币政策之后,在这一背景下,增值税的转型得到了认可,在实践中被广泛应用。在这种情况下,其本身的存在就能够促使投资在实践中得到稳定的增长,这样不仅能够有利于对企业的经营、发展以及投资起到相对应的刺激性作用,而且还能够在实践中为企业的经济效益获取提供有效保障。

2.2增值税转型对微观经济造成的影响

通过我国增值税转型效应的实际应用情况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其本身能够对经济产生一定的微观影响,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增值税转型为微观经济能够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在实践中可以促使企业在日常经营管理过程中,加快对企业本身一些设备机器的更新速度。这样不仅能够为企业的日常经营提供有效保障,而且还能够在实践中促使企业的经济效益增长水平能够得到提升。在针对这一问题根据分析时,将理论与实践进行有效结合,也就是说在企业在将消费型增值税落实到实处的时候。在这一形势下,企业本身在针对设备进行购买投资的时候,在增值税的影响下其本身的投资成本与之前相比,可以直接下降14%以上。与此同时,在这一环境下,设备本身的价值也会由于这一影响而出现下降趋势。在实践中,企业可以将已经节约的14%资金,同时投资在别的设备上,或者是投资相同设备。这样不仅能够帮助企业实现快速更新机器设备的根本目的,而且还能够节约企业投资成本,为企业的经济效益提升而言,能够产生非常重要的推动性作用。其次,我国企业在将增值税转型落实到实处的时候,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对制造业发展起到良好的推动性作用。在增值税转型实施之后,企业在大环境背景的影响下,其本身在机器设备的更新意愿上就会更加强烈,特别是针对一些新型设备的要求也在不断地扩大。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制造业也得到有效发展,只有这样,制造业才能够尽可能避免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

3增值税转型对现阶段我国就业产生的影响

在生产型增值税的具体落实过程中,通过对现状进行分析可以看出,该增值税转型的实施对我国就业困难问题能够起到一定的缓解性作用。特别是在现阶段生产型增值税有效实施过程中,针对一些资本密集型企业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和作用。由于这些企业本身的固定资产在日常经营发展过程中的占比比较大,因此,在具体实施中,其本身不允许参与抵扣的进项税额也呈现出必要多的状态。在针对这一现状进行处理的时候可以看出,由于增值税转型的落实,这些企业本身的固定资产进项税额就逐渐被允许抵扣。一旦出现这种情况,这些企业在日常经营管理过程中,其本身的税负问题也会逐渐消失,在实践中这些企业也能够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4完善我国增值税转型效应实施的对策意见

我国在当前增值税转型的具体落实过程中,会由于各种因素影响导致其本身的应用效果受到影响。为了保证增值税转型的效应能够实现最大化,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能够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和作用,在实践中仍然需要对增值税转型的实施进行不断完善和优化。因此,在实际操作中,要对我国线网的增值税税制进行不断完善和优化,将其本身的作用和优势体现在各个环节当中,无论是对社会经济发展而言,或者是对企业本身的发展而言。在实际应用中都能够获取到相对应的利益价值,并且能够在实践中尽可能减少其本身对经济能够产生的负面影响。与此同时,在实际操作中,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有针对性措施保证增值税链条具有一定的完整性特征,这样才能够对增值税实现标准、规范的管理。

5结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我国实施增值税转型的时候,由于其本身能够对企业的日常经营发展产生积极影响。所以在实践中将增值税转型有效落实到实处,不仅能够将其本身的效应最大化发挥在企业经营中,而且还能够推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平.御危机助升级促投资――辽宁增值税转型效果调查[J].中国税务,2009(9).

论增值税转型对中国企业的影响 第3篇

摘要:增值税已经成为我国财政收入来源的第一大税种,2004年我国选择在东北地区率先进行增值税转型试点。从理论上分析了增值税对税负的影响,再通过实际数据对理论结果进行验证。

关键词:生产型增值税;消费型增值税;税负影响

2009年1月1日,中国历史上减税力度最大的单项税制改革——增值税转型改革,终于在全国范围内开始了。

2008年11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出台了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十项措施。其第九项措施为,自2009年1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允许企业抵扣新购入设备所含的增值税,同时实行取消进口设备增值税和外商投资企业采购国产设备增值税退税政策,将小规模纳税人的增值税征收率统一调低至3%,将矿产品增值税税率恢复到17%。

作为我国目前第一大税种,增值税改革意义重大。2007年,仅国内增值税收入就超过1.5万亿元,约占全年税收收入的31%。此次改革,国家财政预计将减收1200亿元以上,堪称我国历史上单项税制改革减税力度最大的一次。

一、增值税转型的成效

从2004年下半年开始,国家在东北地区的部分行业率先进行了增值税转型改革的试点,允许企业从当年7月1号以后购入机器设备投资中所含的增值税款,在缴纳增值税的时候予以扣除。2004年,东北三省共认定增值税转型企业40306户,占东北三省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纳税登记总户数的32%。从行业分布看,主要集中在装备制造业(19429户)、农产品加工业 (9060户)和石油加工业(7945户)三大行业,占总户数的90%。2004年认定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305.34亿元,进项税额15.76亿元,占投资额的5.2%,实际抵、退12.58亿元,占进项税额的79.8%。

增值税转型使得企业税负降低、固定资产投资增加从一定程度上促进东北经济的发展, 2004年东北三省生产总值达到15133.9亿元,同比增长12.3%,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8%,规模工业企业共完成增加值4870亿元,比2003年增长19.7%,是连续多年以来增长速度最快的一年;规模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328亿元,同比增长35.5%;在吸引外资方面成果十分显著,达到59.4亿元,同比增长83.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70个百分点。增值税转型政策的实施激发了转型企业的活力,使其得到了进行扩大再生产的良好机会,通过转型企业的市场规模的扩大,将带动投资需求的增加,及工资水平的上涨,乃至整个社会的生产与消费,实现良性循环。

二、增值税转型对企业税负的影响

增值税转型对企业税负到底会有什么影响?下面以简化的实例把生产型增值税和消费型增值税税基进行比较分析。

如甲企业购入机器一台,价值10万元,增值税1.7万元。假设该机器设备的正常使用寿命为10年,预计净残值为0,采用平均年限法对其计提折旧,所得税税率为25%。

在生产型增值税形式下,甲企业在购入机器设备时不允许抵扣增值税,会计处理是增加固定资产11.7万元。在该机器设备的正常使用寿命里,每年的折旧额为1.17万元。该笔费用可以冲减利润,即每年可以使甲企业少缴所得税1.17×25%=0.2925万元,折算成年金现值为0.2925×6.1446(年金现值系数)=1.7973万元。

随着机器设备的使用,它的价值转移到产品当中去,并随着产品的销售而形成销项税额,这部分销项税额虽然不是甲企业负担而是由甲企业产品的购买方负担,但税务机关确实对该机器设备重复计征了增值税。总的看来,甲企业购买机器设备实际上缴的税款为增值税1.7万元,折旧抵减收入共少缴所得税1.7973万元。

在消费型增值税形式下,甲企业在购入机器设备时的增值税允许作为进项税额抵扣,会计处理是增加固定资产价值10万元。在该机器设备的正常使用寿命里,每年的折旧额为1万元。该折旧额每年可以使甲企业少缴所得税1×25%=0.25万元,折算成年金现值金额为0.25×6.1446(年金现值系数)=1.5362万元。由于在购入时增值税已作为进项税额抵扣,因此不存在重复计征的问题。对于甲企业来讲,它没有负担增值税,折旧额抵减收入共少缴所得税1.5362万元。

从以上实例可以看出,生产型增值税向消费型增值税转变对企业纳税的影响不仅涉及到增值税,还涉及到所得税;不仅涉及到购买机器设备的当期,而且涉及到机器设备整个寿命期。这种转变可以使甲企业因为避免重复计征增值税而少缴1.7万元,但从折旧抵减收入得到少缴所得税的好处却减少了0.2612万元(1.5362-1.7973)。因此,甲企业一共可以获得税收上的好处是1.4389万元(1.7-0.2612),而不是1.7万元。

三、对企业提出的建议

企业要把握好机会,利用现有政策加快发展。加快设备更新、技术改造,进行产品更新换代。因为增值税转型后,企业可以对固定资本的进项税额进行抵扣,这样,企业就能省下更多的资金,增加利润,扩大生产。同时,面临世界范围内的金融危机,一些大型设备在价格上也比以往更具优势。而危机过后的复苏,则需要大量的商品来弥补市场需求。现在,正是为未来占领市场打下基础的良好时机。

参考文献:

[1]盈盈:《增值税转型对中国企业的影响》《新财经》2009

[2]郁阳刚万义平:《增值税改革的影响分析》[J].《经济分析》2005,(3).

[3]邓建军:《消费型增值税制设计的理论依据》[J].《税务研究》2005,(4).

马来西亚消费税与中国增值税的比较 第4篇

一、马来西亚消费税简介

1、征税范围

马来西亚的消费税涵盖所有经济领域,即马来西亚境内的凡销售商品、提供服务及进口商品和服务的企业或个人,无论是否以盈利为目的,都属于消费税征收范围之内。 不在消费税征收范围内的商品与服务主要包括非商品交易、在马来西亚境外进行的商品贸易涉及的商品,以及政府部门提供的服务。 不过,并非所有政府部门提供的服务都在消费税范畴之外,一些特定的政府服务依然涉及消费税。

2、注册登记

凡是年营业额超过50万元马来西亚货币 ( 以下简称 “ 马币 ”) 的企业必须在税务机关网站进行消费税网上注册,成为合法授权征税的单位。 对于年营业额没有达到50万元马币要求的企业可以选择注册登记,也可以选择不注册登记;但如果选择注册登记,必须保持24个月。 对于注册登记的企业,其销售的商品或者提供劳务的价格包括应该缴纳的消费税,在向税务部门缴纳消费税时可以抵扣购入过程中已经支付的进项税额。

3、税率结构

马来西亚消费税只有标准税率6%和零税率两种税率。 消费税以6%的税率作为起步税率,这个税率估计2至3年内不大可能改变。 零税率的范畴主要包括基本日常必需品如白米、糖、盐、面粉、食用油、草药、香料等,还有农产品、水产、海鲜以及出口商品,也包括一些服务供应如有关船只和飞机的一系列服务、国际邮寄服务、为外国人提供国内外旅行团服务以及在马来西亚境外提供的相关服务等。

4、免税供应

马来西亚消费税免税供应是指不用征收消费税的商品销售和服务供应。 免税供应的范畴主要包括金融服务、 公共交通、私人医疗 / 保健领域、公路或大桥收费站、私人教育领域和住宅产业等。 由于享受免税优惠的纳税人无权要求退回免税货物的进项税额或从其他应税项目的销项税额中进行抵扣,免税供应下的领域在消费税实行的初期可能会通过涨价来转移税务成本,政府部门也多会在这些领域实行价格管制。

5、呆账处理

马来西亚消费税规定,如果企业在马来西亚境内销售商品或提供服务而没有收到任何付款或只收到部分付款, 享有呆账减免税款的权利。 企业在申报消费税时,只要符合呆账减免税款的相关条件,可以向税务机关申请退回进项税。 但如果企业收回之前被拖欠的任何货款或部分货款,也必须在申报消费税时,针对已回收呆账款项作出调整,作为销项税缴纳税款。

6、税收处罚

马来西亚消费税规定,符合消费税注册条件的企业必须按期注册,否则最高可处以2万元马币的罚款;对未按规定进行纳税申报、未按规定缴纳税款、未按规定进行发票管理和账簿管理以及伪造税务资料的等行为,都制定了明确的财政处罚或刑事处罚规定;对重大逃税、骗税和阻碍税务机关人员执法的,不仅要补缴税款,处以巨额的罚款,或者还要根据不同情节对责任人实施不超过7年的监禁,逃税数额无法确定的,处以不超过50万元马币的罚款。

二、马来西亚消费税与中国增值税的比较

1、征税范围比较

中国增值税的征税范围包括销售货物、进口货物以及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提供“ 营改增”的应税服务,还有一些特殊项目和特殊行为也在增值税的征税范畴之内。

马来西亚消费税征收范围要比中国宽广,不仅包含了中国增值税的征收范围,而且还包括了中国营业税的征收范围。 两者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提供劳务上,中国增值税仅限于提供加工及修理修配劳务、交通运输服务、邮政服务和部分现代服务业服务,而马来西亚消费税几乎包括一切劳务。

2、注册登记比较

中国增值税将纳税人按其年应税销售额以及会计核算是否健全划分为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 中国对纳税人的分类认定依据更加严谨,其中对一般纳税人的认定条件: 工业企业应税销售额为50万元以上, 商业企业为80万元以上,“ 营改增” 服务业应税服务年销售额为500万元以上( 含本数) 。 年应税销售额达到一般纳税人资格认定标准的企业, 应当向税务机关申请一般纳税人资格认定。 年应税销售额未超过税务机关规定的小规模纳税标准以及新开业的企业,可以向税务机关申请一般纳税人资格认定。

马来西亚消费税在选择注册登记规定上比较灵活,可由企业自主选择,达到和未达到销售额要求的企业均可以向税务机关注册登记。 在中国销售额未达到规定的企业或不符合相关条件不能被税务机关认定为一般纳税人,同时规定一旦认定为一般纳税人,不得再转为小规模纳税人。

3、税率结构比较

中国增值税针对一般纳税人, 设置了17%、13%、11% 和6%四档税率,而针对小规模纳税人只设置了3%的征收率。 中国增值税在出口环节所涉及零税率的范畴主要包括出口商品和向境外提供的运输服务、研发服务、设计服务以及税务机关规定的一些特殊应税服务。

中国的增值税对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执行不同的税率,而且对一般纳税人也规定了四档税率,税率结构比较复杂。 马来西亚消费税实行单一的标准税率,使各种类型的企业税率一致、税负一致,体现了税收的中性原则。

4、免税比较

中国增值税主要规定了以下项目免征增值税:农业生产者销售的自产农产品、避孕药品和用具、古旧图书、直接用于科学研究和科学试验及教学的进口仪器和设备、外国政府和国际组织无偿援助的进口物资和设备、由残疾人的组织直接进口供残疾人专用的物品以及境内单位和个人提供的规定的涉外应税服务。

两国的免税优惠政策都是国家根据实际需要,在相关范围内免除纳税人缴纳税款的义务。 马来西亚消费税规定零税率供应的商品或服务支付的进项税额可以退还,而免税供应的商品或服务支付的进项税额不可以退还。 中国增值税也有类似的相关规定,如用于免税项目的购进货物或者应税劳务其进项税额不得从销项税额中抵扣。

5、呆账处理比较

中国企业在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时,按权责发生制的原则,将无法收回的款项确认为当期的销售收入,并按税法规定计算应交增值税的销项税额。 销项税额是应由企业代替税务机关向购买方或劳务接收方收取的款项,而在赊销时则由企业用自有资金代垫。 在发生呆账的情况下,现行税法没有对该税款的处理作出相关明确规定。 也就是说,无法收回款项中所含的这部分代缴的增值税,最终转为由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的企业承担。

马来西亚消费税规定索取呆账减免需符合三个条件: 纳税人已缴纳消费税;从商品销售和服务供应日期算起6个月内没有收到付款,或者在6个月期限结束前,债务人宣布破产;纳税人努力催收,有依法催收磋商记录。 呆账减免税款的规定是马来西亚消费税实施的一大亮点,有效地保护了纳税人的合理权益。

6、税收处罚比较

中国增值税规定,纳税人销售额超过小规模纳税人标准,未申请办理一般纳税人认定手续的,应按销售额依照增值税税率计算应纳税额,不得抵扣进项税额,也不得使用增值税专用发票。 伪造、出售伪造增值税专用发票;非法出售增值税专用发票;非法购买增值税专用发票或购买伪造的增值税专用发票;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或者虚开用于骗取退税、抵扣税款发票等行为都构成犯罪,涉及税款数额巨大的可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 并处5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从征管模式实施来看,马来西亚的纳税人其消费税发票在开具方面暂没有被强制性地纳入税务部门的严密监控,加上事后税务检查、监督的有限性,消费税实施的初期很难确保纳税人自觉如实申报,偷、逃税的现象可能难以避免。 中国税务部门通过增值税防伪税控系统可掌握企业的销项税额和进项税额情况, 达到审核和控制发票的目的。 从法律的角度来看,中国增值税的规定比较严密和具有政策上的层次性,处罚的力度也较大。

总的来说,马来西亚消费税和中国增值税本质上是一样的。 两者在计税方法上是一致的,都采用了税款抵扣法; 对出口一般都实行零税率,对进口普遍征税;对农业农产品方面、教育方面、医疗方面都实行了一定的税收优惠政策;都实行统一的发票管理制度,使税款的征收建立在法定的凭证基础上。 相对来说,马来西亚税收信息化建设比较落后,社会化的税收监控体系不完善,一定程度上会制约到消费税的征管效率。 与马来西亚消费税及其他国家的增值税相比,中国虽然已经由生产型增值税转型为消费型增值税,但增值税的征税范围还不能扩大至全部的商品和劳务,一部分劳务领域仍实行营业税,这使得增值税链条不够完整,不利于发挥增值税的普遍调节功能。

三、结语

随着中国“ 走出去”战略的实施,中国对马来西亚投资逐渐呈现出增速快、规模大的趋势。 在马来西亚的中国企业必须熟悉和适应当地特殊的贸易环境,特别是当地相关税收政策,采取有效措施拓展业务,规避税务风险。 相应的税务问题涉及投资结构、交易的安排、商品的定价和资金融通等方面, 在很多时候可能成为经营成败的关键因素。 鉴于马来西亚消费税和中国增值税差异很多,因此在马来西亚的中国企业应尽快熟悉即将实行的马来西亚消费税相关规定,并密切关注其变更和发展动向,及时调整税务安排。

摘要:为实现资源在世界范围的优化配置,也为了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近年来积极寻求“走出去”的战略。他们积极开拓海外市场,了解国际投资环境,而投资国的相关税收政策是正在“走出去”和将要“走出去”的中国企业首先要做的功课。随着中国与马来西亚经贸往来的日益加强,税收制度已成为两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容忽视的问题。因此,研究两国税收制度的差异,从而促进两国的经济合作已十分必要。本文仅对马来西亚消费税和中国增值税的主要方面进行比较与评价。

中国增值税 第5篇

中国农业银行纳入“三农金融事业部”改革试点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分行下辖的县域支行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分行下辖的县域支行(也称县事业部)

享受主体

对中国农业银行纳入“三农金融事业部”改革试点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分行下辖的县域支行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分行下辖的县域支行(也称县事业部),提供的农户贷款、农村企业和农村各类组织贷款取得的利息收入,优惠内容 可以选择适用简易计税方法按照3%的征收率计算缴纳增值税。

1.农户贷款,是指金融机构发放给农户的贷款,但不包括免征增值税的农户小额贷款。

2.农户,是指长期(一年以上)居住在乡镇(不包括城关镇)行政管理区域内的住户,还包括长期居住在城关镇所辖行政村范围内的住户和户口不在本地而在本地居住一年以上的住户,国有农场的职工和农村个体工商户。位于乡镇(不包括城关镇)行政管理区域内和在城关镇所辖行政村范围内的国有经济的机关、团体、学校、企事业单位的集体户;有本地户口,但举家外出谋生一年以上的住户,无论是否保留承包耕地均不属于农户。农户以户为统计单位,既可以从事农业生产经营,也可以从事非农业生产经营。农户贷款的判定应以贷款享受条件 发放时的承贷主体是否属于农户为准。

3.农村企业和农村各类组织贷款,是指金融机构发放给注册在农村地区的企业及各类组织的贷款。

4.可享受本优惠的涉农贷款业务应属于《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进一步明确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金融业有关政策的通知》(财税〔2016〕46号)附件《享受增值税优惠的涉农贷款业务清单》所列业务。

《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进一步明确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金融业有关政策的通知》(财税〔2016〕46号)第四条及附件《享受增值税优惠的涉农贷款业务清单》

中国增值税 第6篇

【关键词】增值贸易;国际贸易;竟争力;网络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际贸易程度也日益加深,对国内的经济建设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提高了国民整体收入水平。然而,基于增值贸易的视角分析可知,在全球生产价值链中,我国仍然处于末端,在国际贸易过程中,国内企业处于劣势,竞争力极为不足,所以,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来临,我国应该紧紧抓住这个大好机遇,努力的发展自己,提高自身的经济实力,从而在国际贸易中能够占据主动,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利于不败之地。

一、文獻回顾

张幼文(1993)指出:在国际贸易中,增值效应直接关系着国家经济发展。增值贸易概念的产生,最初源自于对两类现象的研究:第一,研究国际贸易中两类事物重要性,分别是:中间产品和服务;第二,针对垂直贸易现象的研究。Snnyal(1982)经过深入的考察发现:在国际贸易中,蕴含大量的中间产品,这类产品具有增值效应。Hummels(2001)经过一系列深入的研究,发现了垂直贸易。针对增值贸易,国际上共有三类研究方法:第一,针对典型案例进行研究。比如:针对苹果公司研发的iPhone智能手机的研究;第二,直接进行测算。第三,通过间接估算。这是当前应用最普遍的研究方法。Escaith 利用国际投入产出表,针对增值贸易,进行了实证分析。Johnson(2010)通过深入的研究和精密的计算,确定了增值出口的比例值。Powers(2010)通过对以往相关研究进行总结和整理,构建了一个更为完善的理论框架,其中蕴含了垂直专业化的相关理论,还包括相关的统计方法。这一理论框架的提出,使得每个国家都能在全球价值链中,明确自身所在的位置。国内学者对增值贸易的研究是从2012年开始的。李昕(2012)经过详细的调查,基于增值贸易的视角,统计了贸易顺差。徐滇庆(2013)经过深入的研究,对外贸依存度进行了计算。张海燕 针对中国出口在国际上所处的地位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关兵(2013)对增值贸易数据库做出了全面细致的介绍。廖泽芳(2013)针对世界产业链中,中国所处的位置进行了详细地考察。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王岚(2014)重点研究了其在国际上的具体分工,并探讨了这样的分工对中国制造业产生的影响。

二、我国国际贸易发展的趋势

(一)知识化

上世纪末,世界迎来了知识经济时代,尤其是信息技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知识革命横扫全球,在市场经济中,知识要素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巨大,在经济活动中处于支配的地位。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知识代替了资本成为决定竞争成败的重要要素,知识资源的富裕程度直接关系着国际分工的大小,关系着企业竞争力的大小,传统的国际分工主要是以自然资源的占有量为标准进行,而随着知识时代的到来,而转变为以知识资源和技术的掌握程度为标准来进行分工,知识化已经成为国际贸易的必然趋势。大量的社会实践表明,先进的技术知识在经济建设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分析技术对经济的贡献可知,在上世纪50年代以前,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不足50%,然而到上世纪末,已经达到85%左右;据研究发现,发达的国家之所以能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先进技术的应用是分不开的。据相关统计,在促进美国经济增长的各种因素中,信息技术发挥着三分之一的作用。在美国经济中,信息产业占据主导地位。在出口商品中,技术产品具备极高的利润,不仅如此,技术产品还有助于提高面对经济风险的抵抗力,因此,面对国际贸易的知识化,我国应该不断的提高技术,以便能够在国际贸易中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二)交易对象高级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在国际贸易中,交易对象比以往更加高级。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在国际贸易中,技术产品占据的比例日益增加。据资料显示,1976年之后,在世界范围内发达国家的所有出口产品之中,技术产品的增长速度是最快的。从1976到1986年,英国、日本、美国、德国以及法国的出口产品之中,技术产品增长了73.2%,而1986年至1996年,技术产品增长了352%,大约是上个10年的5倍,由此不难看出,在国际贸易中,技术产品已经成为一国主要的出口产品之一。第二,在国际贸易中,产品结构也比以往更加的高级。1986年至1996年,在世界范围内,高新技术产业的出口获得了大幅度的增长,年增长率大约为14.2%,在出口产品中,技术产品占据越来越高的比例,产业结构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三)交易手段趋于网络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网络技术也越来越先进,在国际贸易中,大部分交易活动都需要利用网络技术来进行,这便是新兴的网络贸易。网络贸易的含义是: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贸易活动,网络贯穿于贸易活动的所有环节,至于交易产品的类型,数字产品占据极大的比例,当然也包括实物交易,当前,借助网络进行交易的方法,已经成为贸易活动中的主流方法,被社会大众所接受,在国际贸易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据资料显示,网络交易的总额随着时间的推移,增长的速度越来越快。因为网络贸易的交易模式,在日常生活中越来越普遍,对于加快经济的增长速度,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所以,网络贸易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规章制度,以保障网络贸易能够规范的进行,从而避免网络贸易中恶性竞争和欺诈现象的发生。综上所述,不难看出,国际贸易网络化将是不可阻挡的趋势,网络贸易也将在未来的国际贸易中,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三、中国国际贸易竞争中存在的问题

nlc202309081109

(一)贸易结构不合理

第一,当前,从我国贸易结构的构成来看,加工贸易是主要组成部分,通过分析其进口和出口的数量可知:就我国的科技领域而言,外资企业所占的比例是最大的,然而,反观国内企业,不仅掌握的技术落后,而且生产产品的质量普遍较低,所以,在这样的条件下,在国际贸易中,我国只能获得不足10%的利润。第二,随着我国国际贸易程度的加深,越来越多的问题也浮出水面,比如:在我国的出口产品中,产品的附加值仍然较低,纵观国内大部分企业,其拥有的品牌产品缺少独特性,体现不出其优势,中国是制造业大国,然而在国际贸易中,却陷入了两难的困境,虽然产品的销售量比较高,但是获得的利润却比较低,产品虽然广销全球,应用范围极广,但是知名度却不高。因此,我国若要改变当前的困境,在国际贸易中跻身强国行列,必须要做的就是改变贸易结构。

(二)传统优势日趋薄弱

第一,我国是世界人口大国,约占世界人口比例的18.8%,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的阶段,由于长期以来的计划生育的影响,新生婴儿的数量也得不到补充,从而导致中国的青壮年劳动力极为不足,传统的劳动力优势已逐渐的下降,从而影响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第二,对于企业内部员工来说,对薪资福利的要求也日益增加,而且,国内的物价水平在持续增长之下,已达到了一个极高的水平,这种种因素都使企业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企业为了更好的满足发展的需要,提高其竞争力,加大了对员工的培训力度,以及提高了求职的门槛,受教育程度的高低决定着职工薪资待遇。然而,我国作为制造业大国,劳动力资源仍然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国际贸易中,拥有大量低廉的劳动力是我国的一大优势,是我国在国际贸易中能够保持其竞争力的重要因素,然而,随着劳动力的大量流失,我国这一优势已逐渐薄弱,从而极大的制约着我国国际贸易中竞争力的提高,影响着国际贸易的水平和经济发展。

(三)依存度过高

据相关资料显示,在当前的国际贸易中,我国选择的合作对象大多都是经济发达国家,包括美国、俄罗斯、英国以及日本等,然而,通过对中国进口和出口的产品数量进行全面细致的调查,不难发现:中国仅占20%左右的比例,而合作对象占据了绝大部分。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局面,是因为在国际贸易中,我国的依存度过高,长此以往,必然会影响到我国经济体制的合理,从而影响到我国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而且,我国国际贸易的发展水平比较高的是东部地区和南部地区,而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相对来说比较低。

(四)国际贸易摩擦日益加剧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来临,我国国际贸易的发展也进入了高速轨道,与世界各国展开经济交流的机会也逐渐增多,然而,在如此形势下,国内企业面临的竞争程度也更加的剧烈,从而不可避免的出现更多的矛盾和摩擦,据统计表明,最近几年内,出现了大量的反倾销案件,大约有500之多,从部分商品开始,逐渐蔓延,最终扩散至全部产品,牵涉金额之多更是令人膛目结舌,随着这种案件的频繁发生,对我国国家贸易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是我国经济遭受了大量的经济损失,而且,还大大降低了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极大的制约着我国国际贸易程度的进一步加深。

四、解决策略

(一)改善贸易结构

第一,从经济学的视角出发,进行研究可知:针对国际贸易体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改革措施,使之变得更加的完善,不但可以使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更加的健全,还可以实现内部经济和外部经济的统一,废除贸易结构中不合理的部分,使之得以更加的完善,从而提高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巩固其市场地位。国家还应该重视创新意识的培养,鼓舞企业研发出具有独特性的产品,打造品牌优势,从而在国际贸易中立于不败之地。第二,对于产品而言,应该不断提高其竞争力。立足于国际市场实际情况,结合自身优势,不断更新其技术,研发出竞争力高的产品,在此基础上,增加出口产品的附加值,提高经济利润,从而提高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实现我国经济的繁荣发展。

(二)完善补贴政策

在国际贸易过程中,政府要加强与企业的交流,给予企业必要的支持,按照国际惯例,禁止国家对出口进行相应的补贴,然而,对于未禁止的相关政策,国家可以适当的调节利率以及税率,实现对企业的补贴;而且,政府还应出台一系列政策,对企业进行扶持,加大对企业的投资,提高企业的生产力以及技术水平。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一批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所以,企业必须充分重视对企业员工的培养,制定规范的管理制度,加强对员工的管理。

(三)积极扩大内需,降低依存度

依存率过高是我国国际贸易中存在的重大问题之一,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产生极大的制约作用,影响着国内企业竞争力的提高,所以,必须采取必要的措施解决这一问题,其中一个极为有效的方法是:在减少国内消费的同时,积极的扩大内需。具体做法如下:研发创新型产品,提高产品竞争力;政府出台一整套完善的财政政策,并坚决的落实,减少企业之间的摩擦,从而降低依存度。而且,国家还应该采取必要的措施,引导公众正确的消费,从而扩大内需。

(四)促进国际协调机制的完善

为了确保国际贸易能够健康有序的进行,减少贸易过程中的矛盾和冲突,国家应该联合合作对象,进行深入的交流,共同努力构建健全的国际协调机制,从而确保国际贸易能够规范的进行。具体做法如下:第一,对于国际合作中制定的规范和制度,应该坚决的遵守,不能违背。第二,与合作国展开交流,确定双方共同的利益,以实现双赢为目的。而且,在进行贸易的过程中,应以公平公正为原则,开展良性竞争,杜绝恶性竞争,打造良好的品牌形象,提高知名度,从而确保国际贸易的快速发展。

五、结语

随着改革开放程度的加深,以及经济全球化的来临,我国国际贸易水平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然而,也暴露出很多弊端,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建设。所以,唯有立足于实际,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废除产业结构中不合理的部分,实现产业结构的完善。对于出口产品,应该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降低成本,增加产品的附加值,从而提高经济利润。而且,政府也应采取必要的措施,给予企业一定的支持,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唯有如此,才能实现我国国际贸易的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何树全,高旻.基于增值贸易的中国国际贸易竞争力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14,(8).

[2]王影.中国生产性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

[3]葛欢,王燕.基于增值贸易的中国国际贸易竞争力分析[J].企业技术开发,2015,(9).

[4]李春,周升起.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再考察——基于增值贸易与传统贸易统计方法比较视角[J].江苏商论,2015,(5).

[5]李春,周升起.基于增值贸易的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实证分析[J].江蘇商论,2015,(10).

作者简介:肖玉凤(1992-),女,四川宜宾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国际经济与贸易。

中国加工贸易增值因素的研究 第7篇

本文采用1996年~2005年我国加工贸易增值率的数据, 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 对我国加工贸易增值因素进行检验, 以找出有利因素和制约因素, 为提高加工贸易增值率的政策和措施制订提供依据。假设及变量的选择:

在建立回归模型的过程中, 选择经济发展水平、低成本人力资源的供应、人力资源禀赋、运输成本、地区技术研发能力、外商直接投资、规模经济因素七个解释变量。

1. 经济发展水平。一般来讲, 经济水平与贸易发展情况成正比关系。2.低成本人力资源的供应。我国加工贸易大比例由廉价的劳动力成本所驱动, 加工贸易生产制造大多属于技术含量较低环节, 即使是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也多以制造链条中的组装环节为主。3.人力资源禀赋。培养人才上具有良好能力的地区通常会为加工贸易的增值提供坚实的后盾。在本文中, 人力资源禀赋状况用高中入学比率来衡量。4.运输成本。我国加工贸易的附加值低, 很大程度上受到运输成本的牵制, 运输成本越高, 增值率降低。鉴于贸易运输以海运为主, 在此用货物水运的运输距离和运输能力来衡量我国加工贸易的运输成本。5.地区技术研发能力。加工贸易要走出低附加值的困境, 就应当向价值链的上游和下游拓展。国家授予国内居民的专利数占国家授予的全部专利数的比例越高表示技术强度越高, 越能提高加工贸易增值的潜力。6.规模经济因素。我国加工贸易基本呈现“大进大出”的贸易模式, 企业内部规模经济会提高生产效率, 从而提高加工贸易企业的增值能力。7.外商直接投资。我国加工贸易额的绝大部分是由外资企业创造的, 外商直接投资额对我国加工贸易的影响较大。

二、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该实证检验选取我国全国数据作为样本。数据选取1996年~2005年的横截面数据。其中变量的数据分别来源于以下资料:加工贸易增值率是根据历年海关统计年鉴计算所得;国内生产总值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制造业职工平均工资水平、高中入学比率、国家授予国内居民的专利数占授予的全部专利数的比例、实际利用外资额、我国主要贸易国平均国内生产总值, 以及货物水运平均运距均经中经网统计数据库直接或整理所得。该实证分析采用EViews5软件。

三、模型建立及实证检验

在诸多增值因素中将上述选择的七个因素作为自变量, 各地区加工贸易增值率作为因变量, 建立以下模型:

d PAVt (t年加工贸易增值率 (单位:%) ) =β0+β1GDPt (t年国内生产总值 (亿美元) ) +β2WAGEt (t年制造业职工的平均工资水平 (元) ) +β3SECt (t年高中入学比率) +β4TRANSt (t年货物水运的平均运距除以沿海码头万吨级泊位数的商 (公里) ) +β5PPRt (t年国家授予国内居民的专利数占国家授予的全部专利数的比例 (个) ) +β6 SIZEt (t年我国主要贸易国平均国内生产总值 (美元) ) +β7 FDIt (t年外商实际直接投资额 (美元) ) +ε…

其中:t表示1996年到2005年;ε为残差项。

首先根据所选数据, 应用计量经济学中的最小二乘法 (OLS) 对所有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结果如表。

R2=0.999728;修正后的R2=0.998777;F统计量=1050.692 (P-值为0.000951)

从结果中可以看到:将七个变量全部引入模型, 所得估计方程的判定系数为0.999728, 修正后的判定系数为0.998777, F统计量的值为1050.692, 对应的P-值为0.000951, 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通过F检验, 表明模型整体上是显著的。七个变量的P-值都通过了检验, 并且七个自变量的符号都与上面的假设相符, 因此加工贸易增值率与七个变量的关系可表示为:

四、结论

1. 加工贸易增值率与国内生产总值成正相关, 说明经济发展程度会影响加工贸易的增值状况, 经济发展程度越高增值率越能够得到有力的经济支撑。2.加工贸易增值率与制造业工人的平均工资呈负相关, 可见劳动密集型的加工贸易发展与劳动力成本存在反向关系。3.加工贸易增值率与高中入学比例呈正相关, 说明我国加工贸易对一定文化程度的资源需求较大。4.运输成本, 即交易成本反向影响加工贸易增值率的提高, 说明运输距离阻碍增值率的上升, 而运输能力则利于增值率提高。5.加工贸易增值率与授予专利比例呈正比, 可见较强的研发和技术消化吸收能力为加工贸易向上下游产业链的扩展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持。6.加工贸易增值率与主要贸易国的经济规模成正相关。这说明我国加工贸易额的增加, 带来了一定的规模经济效应。7.加工贸易增值率与外商直接投资额呈正比关系, 说明外来投资的增加。8.有利于加工贸易利润的提高。我国加工贸易中半数以上由外资企业创造, 这从侧面反映了我国大部分加工贸易企业的组织、管理形式对增值率的提高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摘要:本文建立了包括经济发展水平、低成本人力资源供应、人力资源禀赋、运输成本、地区技术研发能力、规模经济和外商直接投资共七个解释变量在内的模型, 并用实证检验测试了这些变量对加工贸易增值率的影响。

关键词:加工贸易,增值因素,模型

参考文献

[1]邵祥林:加工贸易[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1

[2]何振红:我国加工贸易快步转型升级[N].经济日报, 2007-03-24

中国电信手机增值业务营销策略研究 第8篇

1.1 增值业务市场细分营销

根据用户群体需求的不同, 将用户进行分类, 找出适合用户的手机增值业务进行营销、捆绑销售, 从而提高营销的成功率和用户接受程度, 减少人力、物力的重复投入。

1.2 增值业务产品细化营销

目前手机增值业务产品种类过多, 可以根据不同手机增值业务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发展方案, 以手机增值业务产品在销售、服务上是否成熟, 是否能带来效益为标杆, 明确业务所属的时期, 便于选择相应的营销方式, 制订目标, 利于突出重点。

2 差异化营销策略

2.1 品牌差异化策略

目前竞争对手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将主要的手机增值业务品牌的目标客户定位在年轻群体, 的确, 这比较符合当前主流手机增值业务的业务种类, 但手机增值业务种类不断发展, 3G不光是带来了新的游戏, 也带来了新的商务运用。

2.2 服务差异化策略

服务的质量是服务产品营销策略创新的关键和核心, 因此, 深刻地理解和认识服务质量对于一个企业开展市场营销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手机增值业务作为一个技术加服务的业务, 更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服务的重要性。

3 拓展渠道策略

3.1 直销渠道

要充分地利用好中国电信强大的直销渠道, 特别是政企单位的客户经理、片区的客户经理。增值业务推广中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用户群体的划分, 也就是说很难确定某一用户或者某一特定集团真正需求的手机增值业务种类, 通过市场细分, 并不能十分地明确, 可能因为个体的不同而有所区别, 这些正是直销渠道的优势, 直销渠道直接面对用户, 一对一的营销模式最直接地了解客户的需求, 便于推荐, 更可以利用增值业务的便利性、实用性增加用户忠诚度。例如, 针对烟草集团单位, 可以推荐烟草车辆定位增值服务, 便于烟草公司对其配送车辆位置的掌控。

3.2 营业厅演示和员工渠道

营业厅演示:通过中国移动在营业厅推广的一站式体验活动、中国联通在营业厅进行的随销活动, 可以发现营业厅的演示在发展增值业务中的重要作用, 通过在营业厅开设手机增值业务知识普及小课堂, 配合有奖答题等环节积聚人气, 加深用户对手机增值业务的了解, 从目前的试点情况来看, 效果良好, 推动营业厅手机增值业务订购量增长在20%以上。

员工渠道:由于历史原因, 中国电信内部员工众多, 由于所属岗位和职责的不同, 大部分员工对自己企业的手机增值业务不是很了解, 应加强对员工的手机增值业务培训和学习, 通过员工带动家人、朋友、客户、厂商等圈子使用手机增值业务, 不断扩大这一模式进行业务的推广。

3.3 社会代理渠道

作为中国电信发展业务的薄弱环节, 应当加强重视, 加快其建设的速度, 中国电信在社会代理渠道建设方面也有着竞争对手所不及的优势——乡镇的营业厅 (所) , 中国电信可以充分的利用这个便于管控的自有渠道, 通过乡镇的支局所作为当地的渠道总部, 将渠道建设向纵深发展。由于手机增值业务单项单利低, 可能在相同的时间内不如卖一部手机赚取的利润高, 所以可以通过手机增值业务发展量与其他业务返利结合的方式进行, 手机增值业务发展得多的, 可以适当地在其他业务基础返利的基础上给予一定的倍数奖励, 反之就要罚扣一定返利。

中国增值税 第9篇

来自中国联通内部的确切消息称, 集团公司近期将对旗下增值业务子公司进行整合, 可能涉及到包括联通音乐、联通视频、联通新时讯和联通宽带在线在内的4家子公司, 预计将有3家子公司被合并, 1家被加强。具体情况可能为:联通音乐公司将并入位于广州科学城的中国联通音乐基地;联通视频公司和联通新时讯则将并入联通宽带在线公司。这将是9个多月以来中国联通首次对其增值业务部门进行重大调整。

尽管今年2月联通总部已对多个部门进行合并, 从部门总经理到普通员工全部重新聘任, 但此次将对4家子公司实行的精兵简政, 进一步反映了中国联通欲求在增值业务市场发展的紧迫心态。

“成也体制, 败也体制”

“原有的子公司运营模式, 形式相对分散、涉及内容相近, 当A公司推出某项业务时会对B公司产生一定的影响。”中讯邮电设计院某人士表示。

据悉, 在其3G试商用期间, 联通共推出手机上网、手机音乐、手机电视、可视电话、手机报和无线上网卡6项3G业务。为了这些业务的发展, 联通采用子公司运营的方式重点发展4项业务, 其中包括运营手机电视和视频的联通视频公司, 运营手机音乐的中国联通音乐公司, 以及此前就有的运营手机IM、邮箱等互动产品的联通新时讯公司和联通宽带在线公司。

“这些子公司对地方公司的增值业务运营往往起到支撑作用, 但并无直接联系。”福建联通集团客户部某人士坦言, “由于没有自上而下的统一体系, 我们的增值业务产品和促销政策相较竞争对手并无太大优势。”

对此, 某省联通市场部人士则认为:“这些子公司成在体制, 败也在体制, 市场化体制通常会带来独立与创新, 但如果内部协调成本过大, 这种创新就难以转化为有竞争力的产品。”

可以说, 以全资子公司方式运作增值业务, 是中国联通有别于其他两家电信运营商的特点, 但当公司文化和市场体制发生冲突时, 其运行效果达不到预期要求, 改变体制即成为当下首选策略。

“痛苦的转型期”

“在语音业务ARPU值下降、增值业务ARPU上升的大环境下, 这样的调整也是一个必然趋势。”某省联通3G营销中心负责人表示。

事实上, 从中国联通今年第二季度的财报便可以看出, 其收入结构已经开始发生变化, 虽然固网和移动网都占据很大的比例, 但移动业务上升和固网业务下降的趋势明显。

“在部分省份, 传统移动业务里如短信和彩信等非话音业务一直占据主流, 但从今年开始, 上网流量带来的收入越来越大, 已成为新的收入增长点。”中国联通产品创新部副总经理何华杰表示, “基于网络的便捷性、应用的丰富性和操作的便利性, 用户可通过很多渠道得到免费的内容。当利用内容前向收费的市场空间在一天天萎缩时, 我们和传统的SP一样要经历一个痛苦的转型。”

对此, 某省联通市场部人员表示, 当前中国联通的核心就是3G, 而发展3G的重点就是增值业务, 因此, 这4家子公司对集团未来发展极为重要。他认为, “改革后的模式, 体系化的程度更高, 也会提高运营效率”。

此外, 某省联通3G营销中心管理人员还透露:“运营手机邮箱的分公司从去年起就已在进行相应调整, 但由于未取得阶段性成效, 目前尚未对外公布调整结果。”

寻找新路径

如今, 运营商处在一个十分复杂的竞争环境下, 既有来自于管道之间的竞争, 又有来自于管道之上应用等多方面的竞争。

“在竞争更加复杂的情况下, 老的发展模式已经不再适用了。”陕西联通某核心员工表示, “正如3G发展需要的是业务模式上的创新, 而目前的机构调整关键就在于对经营模式的改变。”

在该员工看来, 调整后的增值业务部门, 应该给合作者提供一些新的优惠政策, 例如调整分成比例, 加大网络资源开放程度, 丰富新业务引入方式等政策。

“在当前环境下, 我们不可能只做简单、单纯的管道, 未来运营商一样能够去开放。”何华杰强调, “这种开放是运营商通信能力自然而然发展的开放, 更是构建在运营商自有能力之上的开放。”

何华杰表示, 在开放策略上中国联通会进行细化, 针对不同的产品制定不一样的策略。“针对个体开发者, 联通已经有类似于App Store的应用商店, 而在传统增值业务产品上, 对于这种同质化产品, 联通是要鼓励竞争, 优胜劣汰。”

前述某省联通3G营销中心管理人员也表示, 通过类似基地模式的调整之后, 业务构架会比之前的子公司模式更加清晰。

link4家子公司调整前状况

联通新时讯公司——原中国联通下属全资子公司, 前身为1995年成立的联通卫星通信, 注册资本3000万元。2002年7月, 更名为联通新时讯通信有限公司, 注册资本4000万元, 后增至注册资本1.2亿。自此, 公司从最初的卫星通信业务, 转变成主要发展以智能终端和普通手机终端增值服务为主的网络增值业务。

联通宽带在线公司——原中国网通下属的全资子公司, 新联通成立后, 联通宽带在线公司承担联通集团总部相关增值业务平台支撑, 宽带互联网门户、手机WAP门户、手机报的运营支撑以及全国IDC业务、全网移动办公集中平台的建设运营支撑等工作。

联通音乐公司——新联通成立后的中国联通新成立的子公司, 从事3G增值业务方面的音乐内容打造。

中国增值税 第10篇

一、经济资本管理的概述

经济资本又称风险资本,它是一种虚拟资本,是银行内部管理人员计量的在给定置信水平下为覆盖风险产生的非预期损失而需保有的最低资本量,其目的是为了保证银行在非预期损失真正发生时能够维持运营,在债务人违约时能够缓解其破产压力,其核心就是在银行内部建立资本约束机制,以资本约束风险资产的增长,有效控制银行的总体风险,使经济资本与监管资本保持协调平衡,确保资本充足率水平达到监管要求。

(一)经济资本管理的发展

20世纪70年代美国信孚银行首次提出经济资本管理理念。随着巴塞尔协议的出台,90年代后期经济资本管理开始被欧洲和美国的一些大型商业银行广泛应用。欧洲较早引入经济管理理念的德意志银行利用该理念和方法计算各交易部门的风险量,据以配置相应资本,并收取资本占有费。英国劳埃德银行选择将经济资本管理作为战略转型的重要推手,即在现有资本的基础上,坚持将资本投放于能够产生高回报的业务,并尽可能地避免风险,从而该银行选择了以无风险收入为基础的零售商业银行业务为发展方向,并取得了一定效果。国内银行业首度正视资本管理是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建行于2002年开创了引进该理念的先河,随后,工行、交行、农行等国内银行纷纷开始走上资本约束下追求资本回报的道路。

(二)经济资本管理的计量及其创造价值的路径

1.经济资本管理的计量。所谓经济资本计量时指利用各种相关技术模型在给定的置信水平内精确的计量出涵盖商业银行所面临的风险要求的经济资本额度。经济资本管理的计量范围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声誉风险、战略风险等,但基于中国商业银行的具体操作情况,采用的一般只有前三种风险,而对其他的风险一般不予考虑。商业银行通过对经济增加值、经济资本利润率等指标的运用,考核并评价自身的风险程度和绩效水平,从而真实地反映商业银行的利润。

2.经济资本管理创造价值的路径。银行创造价值是通过银行收益扣除风险产生的预期损失以及为覆盖非预期损失持有一定的经济资本而发生的机会成本后实现的。经济资本管理是否能为银行创造价值,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学者们通过大量研究发现,不同理论基础下会产生不同的结果。但从现实生活中银行的具体情况来看,由于信息不对称及交易成本和代理成本的存在,商业银行违约的可能性较强,违约成本很高,因此,银行确实可以通过利用经济资本管理的原理,通过对经济资本的计量、配置和绩效测评来降低银行价值分布的方差变动范围,降低违约的可能性,从而创造价值。具体讲,可以通过降低交易成本、降低代理成本来创造价值。

二、商业银行增值性内部审计运用经济资金成本管理的必要性

随着商业银行增值型内部审计广泛采用经济资金成本管理进行服务业务的展开,其作用及效果正日益凸显,可以说,商业银行增值型内部审计运用经济资金成本管理原理将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

(一)改进和完善增值型内部审计的思路和方法的需要

在经济资金成本管理原理中,经济资本是由各项业务所需承担的风险决定的,即当某项业务占用了一定量的经济资本时,该业务也就承担了相应数额的预期损失风险。商业银行增值型内部审计中,运用该原理,通过计算经济资本、经济增加值以及资本利润率等指标并对所得出的这些指标进行分析,可以使内部审计人员较准确地了解银行的绩效水平、风险程度、战略和业务计划等情况,从而及时调整内部审计的思路,客观评价银行内部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发现的问题确定恰当的审计方法,以实现提出完美的解决对策和办法的目的,最终实现价值增值的目的。

(二)更全面的作出增值型内部审计和评价的需要

经济资金成本管理是商业银行管理风险的需要,银行在风险偏好既定的情况下,承担的总体风险越高,经济资本会随之增加,以保证在银行遭受意外损失时吸收损失,使银行能够更稳定地面对未来不确定的各种风险。商业银行传统的资本计算并不能够真正准确地反映银行的风险水平,而利用经济资金成本管理的方法进行计算,其所得出的结果可能更具前瞻性。审计人员对经济资金成本进行分析后,可以按照以前以经济资本管理为核心的经营管理计划和分支机构负责人年度业绩考核指标的要求,更全面、客观地作出增值型内部审计和评价。

(三)从管理咨询的角度提出合理化增值型内部审计建议的需要

商业银行过去内部审计中,对查出的问题及错误未从管理的角度和层次分析其原因及对分支机构的影响。将经济资本管理原理运用于商业银行增值型内部审计之后,审计人员可在审计中通过进一步分析对经济增加值和经济资本利润率有影响的风险调整后净利润、经济资本结构、经济资本计量及价值创造等来评价银行体系运行的有效性及业务实施的可行性,还可以将经济资本与实际资本相比较,相对准确地判断银行实际风险水平和实际承受能力,从而从管理咨询的角度提出合理化增值型内部审计的建议,进而进一步增加内部审计的价值,以实现银行的价值增值的目的。

三、经济资本管理在商业银行增值型内部审计中的运用

(一)用于对商业银行资产配置和组合管理的审查

经济资本管理用于商业银行资产配置和组合管理的多个方面,内审人员在对其进行审查时,同样也可运用经济资本管理原理进行审查及复核,以确保商业银行最大限度地实现价值增值的目的。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通过重新复核计算商业银行经济资本总量,并与其账面资本比较,从而对其经济资本充足状况进行评价。如果发现经济资本不够充足,建议商业银行及时通过重新调整银行资产的配置和组合管理,将那些收益低而占用资本高的业务从银行剥离,增加一些收益高而占用资本低的经济业务,或者对一些组合业务进行重新计算分析,找出最佳组合方式,以实现这些业务组合的资本成本最低。

2.通过重新复核计算各种组合资产的资本收益率,衡量各类组合资产的资本收益,从而审查、评价商业银行的总体风险,以及对商业银行风险总量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内审人员依据商业银行对组合资产的资本收益的动态监测结果,分析商业银行对自身发现的恶化指标所采取措施的正确性,合理保证调整新增资产业务结构或出售、证券化存量资产等措施的恰当性,力求商业银行收益最大化的实现。

3.通过对那些商业银行经济资本占用高的业务进行收益计算对比,审查银行继续从事该类业务是否是合理和有益的,从而为银行提出拓展业务范围或更改业务方向等建议,以帮助银行最大限度地获得收益,实现价值增值。

(二)用于对商业银行绩效考核体系的审查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进步,商业银行内外的利益相关人员(股东、债权人、债务人、客户等)在对银行业绩进行考评时,光一味地从银行经营收益进行考虑是远远不够的,比较正确的做法是将银行面临的风险折算成成本,了解这些风险所付出的代价,再将折算成本与银行获得的收益进行比较,这样才能科学地考核出银行的经营业绩,才能正确地评价银行的绩效水平。而这正是经济资本管理系统的基本功能之一,因此,经济资本管理可以用于对商业银行绩效考核体系的审查。当经济资本管理运用于增值型内部审计时,内审人员可以通过复核计算经济增加值和风险调整后的资本收益率等考核指标,与商业银行的绩效考核指标比较,并分析这些指标所反映的商业银行盈利能力、风险控制等情况,从而督促银行改善绩效考核体系,解决追求利润和控制风险的矛盾,以期实现价值增值的目的。

(三)用于审查商业银行经营战略管理的合理性

经济资本管理用于对商业银行经营战略管理的审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通过复核计算商业银行不同产品组合的风险调整收益率、资本收益率等指标,与该银行确定业务发展战略的依据指标进行比较,评价商业银行所决定的经营发展战略的合理性。若指标比较结果不相符,需进一步分析原因,必要时还需对银行的经营发展战略进行调整,以期银行正确定位自身的经营发展战略并获取收益。

2.通过复核计算商业银行不同地区以及不同行业贷款组合的资本收益率,与该银行的计算结果进行比较分析,评价银行对不同行业或地区的风险程度判断的正确性,并针对那些指标对比结果不相符的地区或行业,做进一步的调查,提出调整业务发展战略的建议。

3.运用经济资本管理预测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的业绩。通过对商业银行未来经济增加值、经济资本收益率等指标的预测,来预测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的业绩,从而粗略地判断银行该业务的可行性,有利于进一步决定银行经营战略管理的方向。

摘要:内部审计作为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规范与完善对中国商业银行的长远发展也至关重要,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商业银行已逐步开始重视增值型内部审计。因此,对中国商业银行如何构建增值型内部审计做进一步研究是十分必要的。结合经济资本管理原理,分析商业银行增值型内部审计运用经济资本成本管理的必要性,总结出经济资本管理理念在中国商业银行增值型内部审计中的运用。

中国增值税 第11篇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世界各国经济联系的日益密切,国际分工也由传统的“产业内” 向 “产品内” 深化, 形成产品生产的全球价值链 (GVC:Global value Chain),越来越多的产品生产过程被分割成多个连续阶段分别在不同的国家完成。 在此背景下,传统的“某国制造”逐渐被“世界制造” 所替代,传统意义上的“货物贸易”也转变成“任务贸易”(张磊、徐林,2013)。 如“苹果”手机有多个零部件制造商,分别位于美国、日本、韩国和德国等地,各制造商分别生产的零部件最后运往中国进行加工组装,再分别出口到美国等其他市场销售。

随着全球价值链的不断延伸和参与全球价值分工的产品种类的不断增加, 各国海关以传统的 “属地原则” 为标准统计的贸易数据表现出越来越严重的“重复计算”问题,使得各国间的贸易数据严重 “ 失真 ” (Koopman et al.,2008,2010;Benedetto, 2012)。 显然,用失真的贸易统计数据来测算和比较各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也就会造成测算和比较结果“失实”。 为解决传统贸易统计方式下的各国贸易额的“重复计算”问题,学术界提出了根据一国在产品全球价值链创造价值量大小来统计贸易额的“增值贸易 ” (Ti VA:Trade in Value Added周升起等 , 2014)方法 ,并且有关国际组织和机构在积极采用Ti VA统计方法对各国贸易进行重新统计计算。本文将采用WTO和OECD于2013年5月联合发布世界各国Ti VA统计数据, 对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进行再考察,并通过与利用传统贸易统计数据测算的制造业国际竞争力进行比较,揭示两者的差异及其中的政策含义。

二、文献回顾

国外学者对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较早,其基本研究范式为迈克尔·波特(1990)提出的“钻石模型”理论,从企业策略、需求状况和生产要素等要素来分析一国如何在国际市场上形成国际竞争优势,为以后的学者研究提供思路上的指导。 P.Egger和H.Egger(2005)采用某产业或产品进口中间投入与总产值的比重;Yeats(2002)用一定时间内进口中间投入占总进口额比重来衡量该产业或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Hummels等(2001)综合考虑中间投入品的进出口状况,用垂直专业化比率(VSS)法比较各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 首次提出对增加值贸易进行测度的学者是Daudin, 后来,Johnson和Noguera采用了与Daudin等类似的方法,测算了2004年87个国家的增加值贸易。

国内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研究较早进行的是任若恩(1996),他采用人均工业增加值和劳动生产率指标,通过比较分析中美制造业得出,相对便宜的劳动成本是我国制造业的竞争优势。 赵文丁(2003) 采用显性比较优势(RCA: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 ) 指数分析了我国制造业各部门的竞争优 、 劣势,并描述了我国制造业总体国际竞争力的变化趋势。 金碚(2003)认为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强弱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强弱的考察不仅限于显性比较优势一个指标,更要注重竞争优势的作用; 他在2006年采用衡量竞争优势和比较优势的多个指标综合分析国际竞争力,得出我国加入WTO后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有很大程度的提高,但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竞争优势的增强。 欧玲、邓军(2013)运用RCA指数分别对增加值贸易视角下中国制造业出口竞争力进行了比较分析,并指出不同的统计方法下的RCA指数存在较大的差异。 只有按照“增加值”标准的统计数据才能真实反映我国制造业各部门的国际竞争力。

上述多数文献在考察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时, 都是基于传统统计方式下的贸易流量数据,难以避免“重复计算”造成的竞争力测算结果“失实”。虽然少数文献(欧玲、邓军, 2013) 已开始关注并利用Ti VA数据来分析中国制造业竞争力变化,但所采用的RCA指数忽视了进口贸易对制造业竞争力的影响。

三、考察方法

在考察一国(或经济体)中某产业(或产品)国际竞争力水平时,MS (国际市场占有率) 指数和RCA ( 显性比较优势 ) 指数这两个指标仅仅将出口贸易考虑在内,而忽略了进口贸易指标对国际竞争力的影响,不能“真实”反映其国际竞争力状况。 为此, 本文采用综合考虑进出口贸易的CA(Competitive Advantage Index )指数 ,即显性竞争优势指数 。 该指数由沃尔拉斯等(Vollrath)1988年提出,是指从一国产业或产品的出口比较优势中去除该产业或产品的进口比较优势,由于一个国家(或经济体) 在同一产品上既有进口又有出口,在考虑一个产业 (或产品 )的国际竞争力时 ,应综合考虑进出口两个方面,以全面、真实的反映该产业(或产品)的竞争优势。 CA指数可以较好地表示一国产业或产品的真正竞争优势,是目前衡量产业或产品国际竞争力较为合理的指标。 CA指数用公式表示为:

CAij=[(Xij/Xtj)÷(Xiw/Xtw)]-[(Mij/Mtj) ÷(Miw/Mtw)]

在上式中,一国(或经济体)产业(或产品)的显性竞争优势指数用CA表示,j国 (或经济体)i产业 (或产品 )的出口额用Xij表示,j国(或经济体)i产业(或产品)的进口额用Mij表示,j国(或经济体)的出口总额用Xtj表示,世界i产业(或产品)出口额用Xiw表示,世界出口总额用Xtw表示,j国(或经济体) 进口总额用Mtj表示,i产业(或产品)的世界进口额用Miw表示,世界进口总额用Mtw表示。 如果CA>0, 表示进口少于出口, 竞争力大,CA指数的数值越大,则表明其国际竞争力越强;若CA<0,说明该国 (或经济体)该产业(或产品)不具有国际竞争力。

四、测算结果的分析比较

1、基于TiVA的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变化分析

表1为基于WTO-OECD联合发布Ti VA贸易数据计算的1995-2009年中国制造业总体及各部门的CA指数。 从表1中CA指数的变化可以看出:

第一, 中国制造业总体CA指数1995-2005年呈下降趋势,1995年中国制造业总体CA指数为0.27,2000年则猛跌至0.08,2005年又进一步下降到-0.43,2005年之后虽又有所回升,2008年该指数达到最 大值也仅 为0.65,2009年再次降 为0.04。 1995-2009年我国制造业总体的CA指数除2005年外都大于零,即具有国际竞争优势,但竞争优势非常之小。

第二, 从制造业内部各部门的CA指数变化来看 ,1、3、9三项的CA指数变化 呈相同趋 势 , 即1995-2005年呈大幅下降 ,后有所回升 ,但2008年后又轻微下降;“纺织品、皮革与鞋类”和“机械与设备(其他)”制造业部门的CA指数呈逐年下降趋势; “化学品与非金属矿产品 ”部门的CA指数呈波浪式变化;“基本金属” 制造业部门的CA指数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电子、 电器与光学设备”“运输设备”部门和制造业总体的CA指数变化趋势一致,即1995-2000年呈下降趋势 , 之后有所回升 ,2005年达到最大值,但之后又进一步下降。

第三,“劳动密集”程度较高的“纺织品、皮革与鞋类”部门的CA指数明显高于其他部门,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在“化学品与非金属矿产品”、“机械与设备”、“电子、电器与光学设备”以及“运输设备”这四个“资本和技术密集” 程度较高的部门以及 “资源密集”程度较高的“木材、纸制品、印刷与出版” 部门其CA指数较低且除2008年以外都为“负数”。

以上分析说 明 , 以CA指数衡量的中国制造 业国际竞 争力 ,1995 -2009年总体呈波动中下降的趋势, 反映出中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并未随贸易规模的扩大而提升反而出现下滑, 从价值增 值角度分析,反映出在制造业全球价值链中中国的价值增值能力不增反降。 中国制造业贸易的“粗放式”增长结构仍在延续并有强化趋势。 分部门来看,1995-2009年除“基本金属与金属制品”、与“运输设备”两个部门的国际竞争力有一定程度提升外 (虽然CA<0), 其余部门的国际竞争力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反映出中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优势仍主要来源于劳动力成本优势,通过提高资本、资源利用效率和技术创新能力来提升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目标仍然任重而道远。

2、基于TiVA与传统贸易数据的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比较

表2为基于Ti VA数据与传统贸易流量数值计算的1995-2009年中国制造业及各部门的CA指数。 从表2的数据比较可以看出,两种统计方法下测算的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总体呈现一致的变化趋势,但变化幅度存在一定差异。 即基于两种统计方法产生数据测算的1995-2009年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总体呈现波动中下滑趋势,但以传统贸易数据衡量的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下降幅度(90.9%)明显高于以Ti VA衡量的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下降幅度(-85.2%)。 同时,从两种统计方法下CA指数值可以看出 , 传统贸易统计方法低估了我国制造业总体国际竞争力。

从制造业各部门的国际竞争力及其变化来比较,两种统计方法的测算结果出现较大差异,在1、 7、9三类制造业部门,以Ti VA数据计算的国际竞争力普遍低于以传统贸易统计数据计算的国际竞争力,而在“机械与设备(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部门则相反。 其中,在“食品、饮料与烟草”部门,以传统贸易统计数据测算的国际竞争力2005年之后逐步丧失, 而以Ti VA数据测算的国际竞争力仍然具备(虽然较低)。 而在3、4、6、8四个部门2008年以传统贸易统计数据测量的国际竞争力为“负”,但以Ti VA数据测量的国际竞争力则为“正”,出现国际竞争力逆转的现象。

从以上的分析中可知,两种统计方法下核算的我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存在较大差异,部分制造业部门的CA指数在两种统计方法下计算值差异率达到50%以上,如2000年“食品、饮料与烟草”部门两种统计方法下的CA指数差异率为68.9%。 部分制造业部门的国际竞争力甚至出现了“逆转”,如1、3、 4、6、7五部门, 在传统贸易统计方式下表现为国际竞争力缺乏,而在增加值贸易统计方式下则表现为具有国际竞争力。

五、结论与思考

1、结论

采用CA指数,基于Ti VA统计数据对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进行了比较分析,得出研究结论:一是从制造业总体看, 我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虽然处于较强的阶段,但进入21世纪后则呈现持续下滑趋势。 部门之间比较来看,中国“劳动密集型”制造业部门的国际竞争力显然也在持续下滑。 二是与基于传统贸易统计数据计算的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相比, 基于Ti VA数据计算的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在1995-2009年总体呈现一致(下降)的变化趋势, 但部门之间比较, 基于两种不同统计方法产生贸易数据测算的部门国际竞争力则出现明显差异, 在多个部门间出现国际竞争力逆转的现象。

2、思考

由于Ti VA统计数据避免了传统贸易流量统计方式下贸易数据“重复计算”问题,因此,以Ti VA数据测量的中国制造业及各部门的国际竞争力更加接近现实。 根据这一测量结果来制定和调整产业政策也更具应用价值。

(1)中国制造业及各部门国际竞争力持续下滑是企业价值创造能力不足的真实体现。 因此,要扼制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下滑趋势,必须坚定不移的实施技术、产品和品牌创新战略。 第一,推动我国制造业企业更深的嵌入全球价值链,尤其鼓励“资本、技术密集型”企业进一步参与新型国际分工,通过提升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来提升自身的国际竞争力水平。 第二,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促进“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着力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掌握行业核心技术及专利,培育企业知名品牌;调整出口结构,努力提高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比重。

(2) 虽然相比较而言 , 中国 “ 劳动密集型 ” 制造业部门的国际竞争力明显高于“资本、技术密集型” 制造业部门。 但是近年来,中国“劳动密集型”制造业部门的国际竞争力出现大幅度下滑,是导致中国制造业总体国际竞争力下滑的主要原因。 因此,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 提升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通过商业模式、管理体制创新,实现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转型升级显得尤为重要。

摘要:针对传统贸易流量统计数据“重复计算”,导致一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测算所造成的“失实”现象,本文从增值贸易视角,利用WTO-OECD联合发布增值贸易数据,采用CA指数对1995-2009年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变化进行了重新考察,并与利用传统贸易统计数据计算的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变化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以增值贸易统计数据计量的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与以传统贸易统计数据测算的结果表现出显著差异,在多个制造业部门甚至出现国际竞争力“逆转”现象。显示出利用增值贸易来考察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上一篇:高校大学生思想教育下一篇:环境治理供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