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侧方岛状皮瓣

2024-05-30

指侧方岛状皮瓣(精选5篇)

指侧方岛状皮瓣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于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住院的38例 (42指) 断指再植患者, 其中男21例, 女17例, 年龄16~65岁, 平均年龄 (42.3±6.8) 岁。致伤原因:电锯伤16例, 挤压伤12例, 机器绞伤6例, 旋转撕脱性离断4例。其中完全性离断26指, 不完全性离断16指。在自愿的基础上随机分成两组, 其中实验组20例 (22指) 采用微型静脉皮瓣, 对照组18例 (20指) 采用指侧方岛状皮瓣。对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离断手指、致伤因素等进行对比, 统计学差异不显著 (P>0.05) 。

1.2 治疗方法

实验组采用微型静脉皮瓣:即患者臂丛麻醉后在断指远近端寻找可吻合静脉, 依据皮肤软组织缺损及形状、静脉管径取同侧腕关节以上的皮肤软组织及静脉并缝合, 指背静脉顺行吻合, 因静脉有静脉瓣, 需逆行吻合静脉与动脉。对照组采用指侧方岛状皮瓣:即患者创面消毒、常规固定后缝合肌腱, 拇长伸肌缺损者采用示指固有伸肌移位重建拇指伸肌, 指屈肌腱抽脱者采用环指指浅屈肌移位术。指动脉吻合, 待血循环良好后对断拇掌侧皮肤进行缝合, 然后设计适宜的示指近节背侧岛状皮瓣。皮瓣应全层切取于深筋膜深面, 并须保留腱周组织, 游离皮瓣远端的指背静脉与拇指远端血管相吻合。应保持宽松的皮下隧道, 以能顺利通过岛状皮瓣转移为准, 必要时可带皮蒂。皮下隧道通过后, 将指背静脉与皮瓣吻合, 缝合断拇掌侧皮肤与皮瓣。

1.3 疗效判定方法

随访2~3个月, 平均随访时间75d, 选取2~3位有丰富临床经验的手外科医生评价患者手功能恢复情况。手指功能评价采用患侧手总主动活动度测定 (TAM) [2], 优:术后活动范围正常;良:TAM患侧活动范围>健侧的75%;可:TAM患侧活动范围>健侧的50%;差:TAM患侧活动范围<健侧的5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对所有数据进行分析及处理, 定性资料采用χ2检验, 当P≤0.05时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后, 实验组患者的优良率 (优良率= (优+良) /总数*100%) 为95.5%, 对照组为95.0%.两组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体情况, 见表1。

3 讨论

近年来, 由于各种压轧伤、化学烧伤、热压伤等临床常见病因, 皮肤缺损伴手指血运障碍或手指离断的发生率有逐渐升高的趋势[3]。但断指再植由于难度大, 再加上尚无有效地缺损皮肤血管修复手段, 因而以往常采用直接截指或患指缩短再植术, 对患者的手功能造成了严重影响[4]。因而, 探寻一种安全、有效、简便的皮肤软组织缺损修复方法已成为临床医师的当务之急。本研究中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优良率为95.5%, 对照组为95.0%, 两组间相比无差异 (P>0.05) 。我们认为, 作为新兴的静脉皮瓣移植术, 其具有手术操作简便、皮瓣取材方便、不损失主干动脉等优点, 即可对损伤的再植手指皮肤及伴随动脉进行同时修复, 因而与已证明疗效显著地指侧方岛状皮瓣相比[5], 疗效无差异。

注:实验组患者治疗后的优良率高于对照组 (P<0.05)

总而言之, 断指再植修复无论采用微型静脉皮瓣或者指侧方岛状皮瓣, 两者均可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疗效, 但临床实施可依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开展。

摘要:目的 实施并对比探讨微型静脉皮瓣与指侧方岛状皮瓣在断指再植中的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近期住院的38例 (42指) 断指再植患者随机分成2组, 其中实验组20例 (22指) 采用微型静脉皮瓣, 对照组18例 (20指) 采用指侧方岛状皮瓣。随访23个月, 对比两组的手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治疗后, 实验组患者的优良率为95.5%, 对照组为95.0%, 两组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断指再植修复无论采用微型静脉皮瓣或者指侧方岛状皮瓣, 二者均可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疗效, 但临床实施可依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开展。

关键词:微型静脉皮瓣,指侧方岛状皮瓣,断指再植修复

参考文献

[1]施良森, 谢献华, 施文叠.游离前臂静脉网皮瓣在皮肤缺损断指再植中的应用[J].中华手外科杂志, 2010, (5) :314.

[2]程天庆, 吴昊, 王增涛.静脉皮瓣在合并软组织缺损的断指再植中的应用[J].山东医药, 2010, 50 (19) :111-112.

[3]唐宏.断指再植中软组织缺损的皮瓣修复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 2010, 17 (14) :164-165.

[4]李星星, 朱旭勇, 郎陈斌, 等.环形皮瓣在断指合并节段缺损再植中的应用[J].交通医学, 2009, 23 (4) :402, 404.

指侧方岛状皮瓣 第2篇

1.1 一般资料

本组临床32例中男23例, 女9例, 年龄14岁~65岁, 平均年龄31.5岁。由压面机、压胶机、缆绳、三角带等滚轴机械致伤26例, 其他原因致伤6例。缺损面积占手指末节2/3的8例, 1/2占10例, 仅软组织缺损的14例。患者均无其他合并症。

1.2 手术方法

皮瓣设计:位于近节手指侧方设计皮瓣应比创面略大并标明受区及供区切口线。皮瓣切取:自皮瓣近侧切口, 寻找到位于手指侧方中线偏掌侧的固有血管神经束, 辨清走行后, 在指伸屈肌腱鞘浅面切取皮瓣, 分离出指固有神经, 切取皮瓣近侧, 结扎近端指动脉, 向远端游离皮瓣至需要的血管蒂长度, 形成以远侧指动脉为蒂的岛状皮瓣, 与受区无张力缝合, 供区取前臂中厚皮片植皮, 无需打包[1]。

优点:位置隐蔽, 皮瓣质地颜色好, 创伤小, 愈合快, 术后功能外形满意。缺点:损伤一侧指动脉。皮瓣无神经背侧支, 受区无感觉。

注意事项:皮瓣靠位于远指间关节的动脉交通支营养, 术中游离血管禁止超过远指间关节以保护交通支。缺损超过指间关节者禁止用此术式, 两侧指动脉均正常下方可行此手术。

1.3 术后处理

防止感染, 常规应用抗生素。防止血管痉挛, 措施为:止痛, 患肢制动, 包扎勿紧, 补充血容量及患指保温, 室温保持在25℃左右, 禁止吸烟。避免用对血管有刺激的药物, 如红霉素。罂粟碱30~60 mg/次, 肌注, 4次/d。防止血栓, 低分子右旋糖酐500 ml/次, 静点, 2次/d, 复方丹参注射液2~4 ml/次, 肌注, 2次/d。肠溶阿司匹林25 mg/次, 口服, 2~3次/d。双嘧达莫25 mg/次, 口服, 3次/d。肝素尽量不用。

2 分析

末节组织缺损占手创伤的30%, 有些医院大多采用残端修复术, 造成指体残缺, 给患者带来心理生理上较重的负担。采用此术式修复可最大限度地减少这种残缺, 而且操作简单, 在创伤骨科工作2年以上熟悉解剖的医师均可轻松掌握。本术式必须采用臂丛麻醉, 手术在不驱血下上止血带, 以保证血管充盈, 便于术中清晰地找到指固有动脉。我院自2001年2月-2008年8月, 共用本术式修复手指末节缺损32例, 除1例中间发生血管痉挛, 经换药静推罂粟碱及保暖后缓解外, 其余均Ⅰ期愈合。手指侧方岛状皮瓣含知名血管神经, 解剖变异少, 血管蒂长转移方便、灵活, 成功率高, 血供良好, 抗感染力强, 能一次完成手术, 不需固定特殊体位, 对日常生活影响较小, 可进行手指各关节的活动, 不会出现关节僵直的现象。供区皮瓣与受区皮肤基本相似, 皮瓣质地好, 厚薄适中、耐磨, 修复后外形较美观、功能满意。只要熟悉解剖, 术中仔细操作, 术后合理应用“三抗”药物, 精心护理, 均可获得满意效果。该术式是简单、安全地修复手指末节组织缺损的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指侧方岛状皮瓣 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3例, 其中男15例, 女8例, 年龄7岁~53岁。自受伤后至手术时间最长者9 h, 最短者1.5 h均予积极术前准备后行急诊手术。

1.2 治疗方法

(1) 受区处理:臂丛神经阻滞麻醉 (年龄较小配合者采用静脉麻醉) 后, 臂部置气压止血带, 彻底清创, 将指骨骨折处骨刺咬平并挫光滑, 仔细寻找设计皮瓣对侧断端的指神经, 并做标志备用。 (2) 皮瓣设计:皮瓣选择在伤指近侧感觉非重要区, 即食指、中指的尺侧和环指、小指的桡侧。然后以指侧方中线为轴心线依据指端缺损面积大小, 在近节部位设计皮瓣, 皮瓣选取的范围可由指根部至中节中点, 两侧至背、掌侧中线。在轴心线上以指动脉为蒂画出皮瓣的轮廓, 皮瓣的面积应略大于受区。旋转点在指中节的中点, 最远不超出远侧指间关节。 (3) 手术步骤:首先沿所设计皮瓣的指背侧切开、掀起, 找到指固有神经、血管, 并向近端分离, 使神经血管蒂稍长于皮瓣边缘然后切断。再切开皮瓣指掌侧, 使设计皮瓣的远端连带上一“V”形皮肤, 在皮下及指屈肌腱鞘表层做锐性分离, 在解剖与分离神经血管蒂时, 应尽量保留其周围脂肪组织以利术后静脉回流。在旋转点远方的切口应注意深及皮下, 并向切口两端行皮下分离少许, 以拓展隧道。最后松开止血带检查皮瓣边缘, 若皮瓣血运良好, 则将皮瓣于轴点处旋转 (最大旋转角度可达180°) 覆盖缺损创面, 将皮瓣的神经端与受区的神经断端缝合, 皮瓣远端连带的“V”形皮肤修复隧道的创面。供区间断缝合以缩小创面, 对不能闭合的供区创面做皮片移植闭合。 (4) 术后处理:术后用石膏托制动患肢2周, 罂粟碱注射液30 mg, 每6 h肌注1次;静脉注射低分子右旋糖酐500 mg, 1 d 1次, 应用4 d~5 d, 并适当应用广谱抗生素预防感染。定时观察皮瓣血运情况及肿胀情况, 及时发现问题并做处理, 2周后拆线, 渐进性做指功能康复训练。

2 结果

本组23例45指皮瓣均Ⅰ期成活, 术后未出现明显的肿胀及瘀血。术后平均1年以上皮瓣颜色、质地基本正常, 外形接近正常, 感觉恢复按指再植功能标准评定:其中达到S4有24指, S3+有10指, S3有8指, S2有2指, S1有1指, 精细感觉恢复 (S3+) 及感觉恢复正常 (S4) 者占总数的75.6%.指侧方植皮区皮肤弹性良好, 手指活动比较自如, 无障碍, 供皮瓣侧指背感觉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

3 讨论

3.1 皮瓣的应用解剖

手指掌面两侧恒定的指固有动脉间分布着掌横弓连接两者, 在近节手指位于远侧指间关节近侧水平, 直径为0.3 mm~0.6 mm;在中节手指位于远侧指间关节水平, 直径为0.85 mm;在远节手指位于指肌腱止点的远端, 由两条指固有动脉的终支相吻合而成, 直径为0.85 mm, 形成丰富的吻合网。当截断一条动脉时, 血液可以从另一条动脉干通过动脉吻合逆向皮瓣灌注[1]。皮肤的静脉有浅、深静脉两组, 有三种交通形式: (1) 浅、深静脉间的交通; (2) 浅静脉间的交通; (3) 深静脉间的交通。这些解剖特点均有利于促证静脉血顺利向心回流。深、浅静脉间的交通支和深静脉间的交通支, 对逆行岛状皮瓣的静脉回流起重要作用。故在解剖血管蒂时, 应注意保护这些交通支。有文献报道, 静脉主要通过伴行静脉间的交通支, 以“迷宫形式”逆流, 逆流至血管蒂远端后, 可通过深、浅静脉间的交通支回流至浅静脉。深静脉中的静脉瓣功能不如浅静脉良好, 当静脉逆向流动受阻时, 由于静脉壁的扩张, 静脉瓣功能极易失效[2]。因此, 带指神经血管蒂的逆行岛状皮瓣不仅能确保皮瓣血运, 而且还可以恢复指端的感觉, 故临床效果良好。

3.2 皮瓣的选择

由于手的解剖结构较为复杂, 加之功能的特殊性, 因此对手部的修复, 不但要求能最大限度地恢复功能, 而且还要求恢复其外观。为了达到预期的临床效果, 应尽可能地应用相近组织进行修复, 而与指端组织最相近的组织即为手部组织和足部组织, 但足部皮瓣相对于手部成为游离, 失去其优势, 故不应作为首选。手部皮瓣质地良好, 手部组织缺损应首选手部皮瓣修复。

3.3 皮瓣的特点

随着显微外科和手外科技术的发展与普遍应用, 指端缺损的修复方法亦不断创新, 因指端感觉功能比较特殊, 无论怎样修复都应尽量恢复其感觉为佳, 以满足其功能需求。而指神经血管蒂逆行岛状皮瓣恰以恢复指端的感觉功能为主, 同时尽可能恢复其外形, 且避免了游离皮瓣移植和远位皮瓣移植的弊端, 为该皮瓣的优点之一。同时该皮瓣切断了一侧指掌侧固有神经, 但为非优势侧, 术后供区感觉均有一定程度恢复, 对手指的功能无影响。因此, 指神经血管蒂逆行岛状皮瓣比其他皮瓣更适用于指端缺损的恢复。

参考文献

[1]王澍寰.手外科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9:508509.

指侧方岛状皮瓣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2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20例采用指动脉背侧支岛状皮瓣修复治疗的指端缺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 男14例, 女6例, 年龄18~46岁, 平均年龄 (27.6±6.2) 岁。根据患者病历资料的统计结果显示, 压榨伤导致的指端缺损患者11例, 切割伤导致的指端缺损患者9例, 患者指端软组织缺损范围1.0 cm×1.0 cm~1.5 cm×2.5 cm, 并且所有患者指端缺损部位均存在有肌腱或骨外露情况, 缺损指体不包括拇指和小指。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取指动脉背侧支岛状皮瓣进行指端缺损修复治疗, 具体操作如下。

1.2.1在进行患者指端缺损修复中, 根据患者受损部位的创伤面大小, 在患者的受伤手指中节指背进行面积大小稍微大于创伤面积的皮瓣设计。一般情况下, 用于修补创面的皮瓣四边要比创面多1 mm, 进行修补皮瓣设计中, 将指动脉终末背侧支的起始端作为旋转点, 同时将指动脉的指间关节背侧支以及周围5 mm宽的筋膜蒂作为血管蒂, 从尺侧或桡侧进行选择, 通常情况下会将示、中和环指作为尺侧, 将小指作为桡侧, 从损伤程度相对较小的一侧进行设计选择, 设计皮瓣的长度大小多在1.0~1.2 cm, 通过皮瓣的选取设计完成患者受损指端的修复治疗。

1.2.2在进行指端缺损修复皮瓣的切取过程中, 按照上述设计标记的皮瓣位置, 以Z形切口进行蒂部皮肤切取, 同时向两侧进行分离0.5~1.0 cm, 切取过程中注意进行皮下筋膜保留, 以形成切取皮瓣的筋膜蒂。然后进行皮瓣近端以及两侧位置的切取, 切取范围达到深筋膜, 切取过程中注意将切取皮缘与切取部位的深部组织缝合1针, 同时注意在以后的皮瓣四周游离切取过程中, 进行边切取边缝合固定, 以避免切取皮瓣和切取部位的基底营养血管相互分离。切取过程中, 注意结合修复区域的形状以及面积、旋转点距离修复区长度进行皮瓣设计, 还要保证修复使用皮瓣的面积要比缺损区域面积超出20%, 蒂长比旋转点到缺损区域的长度超出0.3 cm, 蒂宽在0.5 cm左右, 切取过程中注意蒂部包含有远端指背静脉, 以增强切取皮瓣的血运。

1.2.3在进行指端缺损修复皮瓣切除中, 需要患者以仰卧位、在上臂进行充气止血带绑扎后进行皮瓣切取修复应用。进行切取皮瓣与创面缝合过程中, 注意通过间断缝合方式, 并在显微镜下实现创面接受区神经终末支和皮瓣指背神经的吻合, 以实现皮瓣感觉重建。修复区域使用全厚皮片进行覆盖, 并进行加压打包, 结合皮瓣修复情况进行引流条设置, 修复完成后给予患者抗感染以及抗痉挛、抗凝治疗, 保证患者修复治疗效果。

2 结果

20例指端缺损患者, 经手术修复治疗, 16例患者的修复效果较好, 占80%, 4例患者皮瓣远端变为暗紫色并产生水泡, 经对症治疗后症状得到缓解。在对于患者术后4个月~2年的随访中显示, 患者修复部位皮瓣质地与外形效果良好, 并且患者指功能恢复较好, 皮瓣内指神经背侧支和指神经吻合良好, 患者整体治疗效果较好。

3 讨论

临床中指动脉终末背侧支是指固有动脉在远侧指间关节以水平方位向背侧发出的分支, 它的发出位置相对恒定, 变异可能性较小[2]。应用指动脉背侧支岛状皮瓣进行指端缺损患者修复治疗相对较多。此外, 临指皮瓣以及逆行动脉指岛状皮瓣、大鱼际肌皮瓣等, 都是指端缺损修复应用相对较多的皮瓣修复方法[3]。总之, 通过皮瓣修复方式实现指端缺损患者创面修复治疗中, 进行修复皮瓣选择设计时, 不仅要以临近皮瓣作为指端缺损修复选择原则[4], 同时, 还要注意坚持以次要部位皮瓣进行重要部位修复作用原则, 并通过未吻合血管皮瓣进行指端缺损修复, 皮瓣修复供区要对于指体功能不产生影响, 同时对于外观影响比较小[5]。

本文在进行指端缺损患者皮瓣修复治疗中, 通过指动脉终末背侧支岛状皮瓣的设计应用, 实现皮瓣内神经和指端指神经的吻合, 对于重建患者修复指端感觉有着较好的作用效果。其中, 20例指端缺损患者, 经手术修复治疗, 16例患者的修复效果较好, 修复比率达到80%。

总之, 指动脉背侧支岛状皮瓣修复治疗指端缺损, 不仅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并且手术操作相对简单, 术后指神经吻合效果较好, 有利于患者手指功能恢复, 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摘要:目的 分析指动脉背侧支岛状皮瓣修复指端缺损思路与效果。方法 选取20例指端缺损患者, 采用指动脉背侧支岛状皮瓣进行患者指端缺损修复, 并观察其修复效果。结果 20例指端缺损患者, 经手术修复治疗, 16例患者的修复效果较好, 占80%, 4例患者皮瓣远端变为暗紫色, 并产生水泡, 经对症治疗后症状得到缓解。结论 指动脉背侧支岛状皮瓣进行指端缺损修复有效率相对较高, 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指动脉背侧支,岛状皮瓣,指端缺损,修复,效果,分析

参考文献

[1]郭欣欣, 阚世廉, 李瑞华, 等.改良第一掌背动脉岛状皮瓣修复拇指软组织缺损的疗效观察.中华骨科杂志, 2010, 30 (9) :882-886.

[2]陈乐锋, 张振伟, 游楚红, 等.指近节桡侧指动脉邻指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拇指指端缺损.中华手外科杂志, 2014, 30 (1) :44-46.

[3]郑良军, 郭翱, 李俊, 等.游离指动脉背侧皮支皮瓣修复手指指端缺损.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2013, 36 (2) :206-207.

[4]曲广宇, 路来金.吻合静脉及神经的拇指尺背侧皮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修复拇指指端缺损.中华手外科杂志, 2012, 28 (6) :364-365.

指侧方岛状皮瓣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2012年8月—2014年8月在该院就诊的患有指端缺损疾病的患者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平均每组45例。对照组患者指端缺损发病时间1~6 h,平均发病时间(2.1±0.4) h;男性患者29例,女性患者16例;患者年龄18~57岁,平均年龄(31.4±0.5)岁;治疗组患者指端缺损发病时间1~5h,平均发病时间(2.0±0.3) h;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17例;患者年龄19~55岁,平均年龄(31.2±0.6)岁。两组上述三项自然指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进行比较分析。

1.2 方法

采用腹部带蒂皮瓣技术对对照组患者实施治疗;采用同指逆行岛状筋膜蒂指背皮瓣修复技术对治疗组患者实施治疗,具体操作步骤为:在彻底的清创处理之后,操作者应该根据接受皮瓣修复治疗者手指软组织发生缺损的实际面积情况,在近背侧节的位置对皮瓣进行综合性的合理化设计,皮瓣的旋转点位置应该处于中节中部。根据皮瓣旋转所具有的特殊的便利性特征,对筋膜蒂的位置究竟应该位于正中桡侧半或尺侧半进行准确的选择,蒂宽水平应该严格控制在15 mm以内,侧、背面的交界线对皮瓣轴心线进行准确合理的选择。在筋膜蒂根部有一块长条皮肤,以保证皮瓣能够以球拍样状态存在。按照设计线切开皮瓣之后对指伸肌腱的浅面位置实施全面锐性分离,在操作过程中应该尽可能对腱周膜组织进行充分保留,将已经处理好的皮瓣由近心端向蒂部方向掀起。将皮瓣蒂部切开,长条行皮肤应该保证与皮瓣处于相连状态,向两侧分离皮肤并实施牵开处理,从而保证位于皮下组织的筋膜蒂能够得到充分显露,皮瓣切口长度应该充分保证能够顺利的延伸至旋转点的位置为宜,形成一个宽度水平在10 mm左右的筋膜蒂。将旋转点至接受修复治疗区域的皮肤完全切开,向两侧分离之后形成一个较为宽敞的明道,在没有任何张力的情况下将已经处理好的皮瓣组织下转移至受区位置。供区位置应该实施全面的植皮修复处理,打包包扎,少数缺损面积相对较小者可以进行直接拉拢缝合处理[3,4]。

1.3 治疗效果评价方法

无效:指端缺损修复效果不理想,外观、功能均存在明显异常;有效:指端缺损基本得到修复,外观和功能略受到影响;临床治愈:指端缺损完全得到修复,外观和功能基本或完全正常[5]。

1.4 观察指标

选择手部功能恢复正常时间和缺损修复治疗计划实施总时间、指端缺损疾病治疗效果、在手术修复治疗的围术期出现不良反应的人数等作为观察指标。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对所得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的形式进行表示,并实施t检验,对所得计数资料则实施χ2检验。当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指端缺损疾病治疗效果

详见表1。

2.2 手部功能恢复正常时间和缺损修复治疗计划实施总时间

详见表2。

2.3 指端缺损手术修复围术期不良反应人数

对照组指端缺损手术修复期间8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治疗组指端缺损手术修复期间1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该项观察指标数据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3,P<0.05)。

3 讨论

应用同指逆行岛状筋膜蒂指背皮瓣修复技术对患有指端缺损疾病的患者实施治疗的手术操作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主要问题:①皮瓣蒂部通常情况下能够涉及到指间关节血管网,为了使动脉的血液供应和静脉回流血液充足得到充分保证,筋膜蒂的实际宽度应该保证能够达到10 mm左右。②对蒂部和明道皮肤实施潜行分离处理操作对的时候,于患者的皮肤与浅筋膜层之间进行全面的锐性剥离处理,即用紧贴于真皮下进行分离,并向两侧掀起。③在手指位置分布的皮肤的松紧程度相对较紧,皮瓣可以经过已经形成的明道顺利转移,在这一转移过程中血管蒂带上会有相应的条形皮桥存在,处于缝合状态下的血管蒂有相当一部分可以处于完全封闭的状态。④多数情况下在手术操作过程中需要对供区实施植皮处理,对皮肤进行直接拉拢缝合处理通常情况会出现过度绷紧的情况,张力水平也相对较大,会使皮瓣静脉的血液回流受到一定的阻碍,因此实施全厚皮片进行植皮操作为宜。⑤在皮瓣蒂位置分布的一些血管形态相对较纤细,且不会含有任何的知名动脉,在受到一定的刺激之后出现痉挛症状的可能性较大,在整个手术操作过程中大多数皮瓣的颜色会较为苍白,误认为没有没有血液供应,手术治疗后逇颜色会先变为暗红,然后再出现一些水泡,最终达到成活状态[6,7,8]。该次研究结果显示,应用同指逆行岛状筋膜蒂指背皮瓣修复技术进行治疗的治疗组患者的指端缺损病情治疗总有效率达到93.4%,明显高于应用腹部带蒂皮瓣技术治疗的对照组患者75.6%,组间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充分说明同指逆行岛状筋膜蒂指背皮瓣修复技术在指端缺损疾病治疗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且本次研究还证明,该项治疗方法可以明显缩短治疗时间,减少治疗期间不良反应例数。

参考文献

[1]邰宁正,王涛.不同皮瓣修复手指末端皮肤软组织缺损282例分析[J].江苏大学学报,2011,19(15):428-429.

[2]Adani R,Leo G,Tarallo L.Nailsalvage using the epony chial flap[J].Tech H and Up Extrem Surg,2012,10(14):227-258.

[3]Krishnan KG.Sensory recovery after reconsruction of defect soflong finger tips using the pedicle V flap[J].BrJ Plast Surg,2013,54(16):526-527.

[4]尚添有,肖能坎,司徒朴.轴型真皮下血管网皮瓣的解剖学基础及临床应用[J].中华整形外科杂志,2012,17(16):379-380.

[5]高建明,刘云鹏,李宏,等.皮瓣修复在手外科临床应用277例报道[J].实用手外科杂志,2010,24(12):114-115.

[6]Chang SM,Guyd Life.Comparison of different,management of large superficial veins in distally based fasciocu taneousflaps with a weno—neuroadipofascial pedicle:an experimental study using a rabbit model[J].Microsurg ery,2013,23(16):559-560.

[7]孙宝俊.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的解剖与临床应用[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2,15(17):738-739.

上一篇:《文心雕龙创作论》下一篇:体育赛事的市场失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