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益后评价范文

2024-05-25

效益后评价范文(精选11篇)

效益后评价 第1篇

关键词:火电企业,项目投资,效益后评价

随着社会水平的不断发展,国家对能源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尤其是不可再生资源。近几年,我国先后提出了建设节约环保型社会、做好节能减排等号召,各大行业都开始发展节能技术。而火力发电企业由于系统相对复杂,且子系统之间影响比较大,对其技术改造更加困难,也成为重要工作之一。

一、关于项目后评价理论的概述

1. 项目后评价理论的基本概念及特点

项目后评价指的是针对已经建成投产的项目,系统全面的评价其项目建设、运行情况以及项目运行产生的各种影响,进而对项目建设的现状、效果和合理性加以分析确定,可以为之后的项目评价、管理或决策提供参考方向。

针对节能技术改造项目的投资效益后评价指的是根据项目建成投产后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来对项目设计时的各项收益指标进行再次测算,进一步比较改造之后的效益与投资,对投入和产出的对比关系进行计算,从而得出具有参考价值的经济性评价结论。

火电企业节能技术改造项目的投资效益后评价的基本原则是公平可信、科学实用,其主要特点包括全面性、现实性、特殊性和反馈性。

2. 指标计算

一般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时间型指标的计算,也就是投资返本期,主要是通过计算回收速度的快慢来获取资金偿还的快慢指标,包括静态投资回收期与动态投资回收期两个部分。

二是价值型指标,它主要包括收益比较指标和成本比较指标,前者包括净现值、净终值和静年值三个方面,一般采用净现值分析法;后者包括费用年值法和费用现值法两种,一般采用费用现值法。

三是效率型指标,主要用于对项目投入资金的使用率进行反映,效率性指标范围比较广,主要包括净现值率、投资利税率、内部收益率、投资利润率、外部收益率以及静态投资收益率等。

3. 项目的后评价方法

项目的后评价方法与前期科研评价方法不同,它是对项目结果的再评价,评价方法主要有对比分析法、成功度法和逻辑框架法。

对比分析法主要分为横向对比法、前后对比法和有无对比法;逻辑框架法最为综合全面,是对问题的系统分析,组合了所有的相关因素和内容,逻辑框架法把目标和因果关系分为目标、目的、项目产出物和投入物与活动四个层次;成功度法的程序是首先选定评价专家组,然后专家分别打分并统一评议,最后获得成功度评价的等级,一般包括完全成功、成功、部分成功、不成功和失败五种等级标准。

二、国内外有关项目后评价的发展现状

1. 国外有关项目后评价的发展现状

美国是最先提出并发展项目后评价的国家,直到二十世纪中期,其他国家和经济组织才开始重视并发展项目后评价技术。

当然,目前而言,欧美发达国家对项目后评价的应用最为成熟,他们不但制定了完善的法律法规,而且对评价程序和评价方法都有了统一的规定和管理机构。这些发达国家对项目后评价的发展趋势集中于对资金的预算、审计、监测和评价,并形成完善的评价体系和管理循环。除此之外,欧美发达国家的大部分投资都是针对不发达国家,所以他们的涉外机构都会配备专业的项目后评价人员,也主要依靠项目后评价对投资效益进行检查。

相对而言,发展中国家大部分是在二十世纪末才开始发展项目后评价,并且成立项目后评价机构,但是这些机构大部分并不独立,只是政府的直接下属部门,也缺乏完善的项目后评价体系,评价标准和法制法规更是存在缺陷,很难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和要求。

2. 我国有关项目后评价的发展现状

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一样,我国也是二十世纪末才开始接触并发展项目后评价,并且由国家计划委员会统一协调管理,经过三十年的发展,我国在项目后评价方面不但具备了较为完善的法律法规,也基本形成了符合中国特色的项目后评价体系。我国项目后评价的发展主要包括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84年之前,只具备项目后评价体系的雏形,投入运营的效果也不算理想;第二阶段是1984-1994年期间,国家计划委员会开始对项目后评价实行四年再评的制度,很大程度上促进了项目后评价技术的发展;第三阶段是1994年至今,我国项目后评价大幅度发展,不但成立中国国际工程公司评价局,也制定了符合要求的评价方法。

三、项目后评价在我国火电企业的运用情况

20世纪末以来,我国先后颁发了《关于印发电力工业技术改造项目经济评价暂行办法的通知》、《电力建设项目经济评价实施细则》、《电力建设项目经济评价实施原则和文件汇编》以及《关于开展电力建设项目后评价工作的通知(2012)》等文件,这些都为项目后评价在我国火电企业的应用原则、内容、方法、组织管理、改造效果等做出规定。我国火力发电企业的项目后评价和项目投资活动的关系如图1所示。

随着电力企业的不断发展,传统项目后评价方法的缺点逐渐暴露,因为很多企业都想将项目后评价方法应用到技术改造项目的后评价之中,但是在对火力发电企业进行节能技术改造后,生产环节仅有一小部分有所变更,不但投资额度较小,也并未增加产能或者形成独立系统,而固定资产和流动资金相对庞大,致使传统项目后评价方法无法对技术改造项目产生的经济效益进行真实反映。

四、火力发电企业节能技改项目后评价存在的问题

分析火力发电企业节能技改项目后评价存在的问题,首先要搞清楚何为火力发电企业节能技术改造项目的投资效益后评价,它是指根据项目投产后获取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测算设备运营期内的各项收益指标,并将其成果与投入相对比,测算投入产出比,并最终获得有决策参考价值的投资效益评价。

火力发电企业节能技改项目后评价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时间型指标方面,虽然可以对项目资金的回收速度有所反映,但对系统寿命期内的全部经济效益无法估测;二是价值型指标方面,虽然对净现值以及费用现值等指标可以精确计算,但没办法对投资项目的使用效率准确计算,影响收益计算的准确性;三是效率型指标方面,虽然对数据的收集和计算都没有难度,但是对投资回收速度的具体情况无法反映。

除此之外,火力发电企业节能技术改造的投资规模相对较小,项目周期也相对较短,根本不可能产生独立的生产系统,也就无法对单个项目的收益进行获取和分析。

五、火力发电企业节能技改项目后评价的主要指标

科学严谨的后评价指标体系是检验项目最具有说服力的依据,每一个主要指标都是阐释项目后评价质量的重要因素,通过结合火力发电企业节能技术改造项目的关键点,根据长期行业经验,将项目的资金投入、项目的节能率、收益率及资金的回收期作为后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内容。

1. 设立依据

项目后评价开展的意义就是为后续的新项目提供经验支持,成为决策者最为关注的内容,对于火力发电企业策划节能技术改造项目时,决策者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投入资金总额,包含项目立项、建设的初步预算资金及建设运营后的成本费用,为项目投资估算考虑提供决策支持。

(2)资金的回收情况,由于火力发电企业的项目建设资金都是通过向银行借贷,实现资金链运转,这就使得决策者考虑资金回收期的长短,资金回收周期直接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经营。

(3)项目的经济效益,通过估算项目带来的经济效益,为以后推广节能技术改造项目提供决策依据。

(4)项目的整体收益,在获得项目经济效益的同时,节能技改项目所带来的社会效益、环保效益。

2. 主要指标

通过对火力发电企业节能技术改造项目后评价进行研究得出了如下主要指标作为项目的效益评价依据:

(1)项目的资金投入指标

主要包括项目建设过程中技术设计、设备采购、安装及配套设施建设等多方面的投资资金;设备更新过程中替换掉的旧设备的损失;项目技术改造过程中由于设备更换造成的作业停工所带来的经济损失。

(2)项目的节能效率、收益率指标

节能技术改造项目后评价的节能效率指标主要通过计算实施节能改造工程后的能源使用量与改造前的用电量、发热量等使用能量进行对比,来计算出节能效率。节能技术改造项目的收益率则充分体现了所投入资金的使用效率,在项目改造投产后年增加的利润总额与项目建设总投资之比所得到的结果。

(3)资金的回收期指标

通过静态投资回收期和动态投资回收期的计算,则可以对投资者进行项目投资的重点及开发先后顺序做出正确的判断。

(4)盈利额指标

盈利额通常是指成本节约额。

3. 评价方法

(1)经济指标对比

项目后评价的重要意义就是将项目实际运行中的情况和没有开展此项目之前的状态进行对比,所以对于项目本身来说更具有可行性价值,所测算出来项目产生的影响及带来的效益更加科学合理。而火力发电企业节能技术改造项目则可利用有无对比法进行分析,即是将没进行节能技术改造项目时的数据和实施节能技术改造项目后的数据进行计算,就能得到反映项目的投资收益。指标数据的确定尤其关键,因此尽量选取火力发电系统中同一运行状态下有可比较性的数据分析,以保证节能效率、投资效益计算的准确性。

(2)系统分析

节能技术改造项目不仅要通过计算经济效益进行对比,而且采用逻辑分析的方法进行分析往往也会得到意想不到的结果,预期目标是否实现及为什么没有达到预期目标、制约目标实现的因素有哪些等等。

六、投资效益后评价在火电企业的应用

1. 关于热网循环泵的节能改造技术方案的简述

(1)选择改造对象

进行热网循环泵的节能改造,首先是要确定改造的对象,本文就以某电厂为例,主要研究其供热首站的热网循环泵驱动电机的改造。适用电机是三相异步电动机,每年耗电量大约为1600余万度,建成投产后直接增加厂用电率百分之零点四。

(2)热网循环系统的简介

某市2010年年初就对居民的供热系统进行了改造,用大型火力发电厂代替地方小型热电厂,担任热源企业,同时用高温水代替蒸汽来充当热源。这个项目的供热首站,也就是厂房、道路、设备和电缆等约占一千万平方米左右,并且用4DN900的保温管作为主管网。

这个热网循环系统中,是由四台依靠6k V的三相异步电动机直接驱动的热网循环泵来提供高温循环水动力的,每台电动机的额定功率为1400KW。

(3)节能改造的基本原理

(1)有关水泵节能的原理

一是实行变频控制,也就是将高压变频器安装到三相异步电动机中,来减少能量的消耗,而且因为热网循环水流量在日常运行时并不稳定,昼夜用户的用热量波动很大,导致4台网循环泵不能一直保持工频,所以可以选择4台高压变频器来为热网循环处理调整用。

二是选择背压式汽轮机,而不是高压变频器来直接拖动循环水泵,这样以来,汽轮机的排汽能够直接进入换热器,不但降低蒸汽冷源的损失,也有利于提高对蒸汽的利用率,达到节能目的。

(2)对水泵的改造方法

用背压式汽轮机代替三相异步电动机,外加变频器直接对循环水泵进行拖动,保证汽轮机的排汽排入热网加热器,可以使循环水在加热后产生的凝结水直接送回机组凝结水系统。

(3)有关节能改造项目的工作内容

在对某电厂进行分析后,笔者认为,对其进行节能改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将厂区内既有的工业供气管道直接与供热首站内小汽轮机的蒸汽入口相连接,最好采用相匹配的高压蒸汽管道,并且做好管道支架等措施;二是将原来的电机接线拆除,不再使用三相异步电动机,而是使用背压式汽轮机和水泵直接相连;三是以原设计为标准,把DCS系统的软件和汽轮机控制系统相连接;四是保证背压式汽轮机的排汽可以直接进入热网加热器的进汽口;五是在工业水母管和供热首站之间,专门接一路用于小汽轮机冷却水的工业水;六是必须在全部安装完毕之后,进行整体的调试和试验。

2. 投资效益后的评价指标

只有对项目进行投资效益后评价,才能获得这个项目的改造效果,并且对未来的节能技术改造等工作提供有力参考依据。

(1)关于指标的计算

根据经济效益评价模型来对热网泵技术改造的经济效益指标进行计算。除此之外,因为本项目中已经获取工程设备的采购价格,因此可以对变频器影响节能技术改造的情况进行计算,对于不能进行背压式汽轮机改造的设备,按照高压变频器节能改造来计算,计算分为三种不同的工况来进行。

(2)关于效益的对比

应当采用现场试验的方法进行效益对比,将同工况的一百个点作为采集的数据,并取其平均值,以减少误差。在试验过程中,只要改造设备没有变动,就要保证其设备的调整参数和运行方式相同于改造前,来确保投入产出口径一致。

3. 高压变频器改造与无热网循环泵节能改造项目对比

每年电耗能减少239.85万千瓦时:节能率为14.99%,节能项目的盈利额为93.88万元每年,静态回收期为2.48年,动态回收期为2.93年。可以实现项目改造的目的。

4. 背压式小汽轮机改造与无热网循环泵节能改造项目对比

每年电耗能减少993.77万千瓦时:节能率为62.11%,节能项目的盈利额为388.96万元每年,静态回收期为1.59年,动态回收期为1.80年。可以实现项目改造的目的。

5. 背压式小汽轮机改造与高压变频器改造项目相比

每年电耗能减少753.92万千瓦时:节能率为55.43%,节能项目的盈利额为295.08万元每年,静态回收期为1.31年,动态回收期为1.46年。相比较而言,背压式小汽轮机改造较高压变频器改造效率更高,经济效益更好。

七、结语

在对国内外项目后评价的现状、范围和内容进行对比之后可以发现,我国目前的项目后评价技术确实比较落后,也缺乏理论支持,更缺乏成型的应用体系,本文以某电厂供热的改造工程为例,简单介绍了关于火电企业节能技术改造项目的效益评价依据,并对三种节能技术改造方法进行了对比分析,为用户提供了最为合适的改造方式。

参考文献

[1]张雷,李娜娜,赵会茹,等.基于全排列多边形图示指标法的火电企业节能减排绩效综合评价[J].中国电力,2014,47(6):145-150.

[2]江静.火电厂技改项目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9,(9):66-68.

效益评价和环境影响评价分析(共) 第2篇

在分析河道整治工程实施后产生的效益和对环境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了淤泥处理、河道水环境整治和河道景观建设的建议。

8.1 效益评价

河道整治是一项生态公益性事业,所产生的效益除部分可以定量计算外,大部分是难以用货币量化的社会效益。规划期间通过河道疏竣,拓宽改道,以及水土保持等全面综合治理,将取得较大的综合效益,增加的经济效益主要有环境、防洪、排涝、灌溉(含低产田改造)及水土保持等部分。

1)环境效益

根据对广州市天河区房地产市场的调查,河道整治后对环境改善的作用明显,河道整治前(1997年)住宅楼平均售价为每平方米1800元,1998年和1999年河道整治后,河道两侧住宅楼平均售价为每平方米3000~3500元,可见河道整治后,仅河道两侧住宅楼房价每平方米就增值1200~1800元;据温岭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年温岭市城镇人口77万人,2020年为107万人,全市每年将增加住宅楼90万m2(按每人30m2,每年人口增长3万人计算);由于河道整治环境改善后增加的效益以每平方米500元计,河道整治工程范围内建房面积占总面积的比例取为1/5,则温岭市河道整治后住宅楼的年增值效益为:

(500元/ m2)×(90万m2)×(1/5)=9000万元

2)防洪治涝效益

根据对温岭市历年洪水灾害损失的调查分析,不进行河道整治的洪涝灾害情况如下: 现状50年一遇洪水 经济损失为6.36亿元(折算至2000年,洪灾损失年增长率为2%);

现状5年一遇洪水 经济损失为1.76亿元(折算至2000年,洪灾损失年增长率为2%);

考虑洪灾损失增长率,利用频率法计算规划实施后温岭市防洪治涝标

159 准提高产生的多年平均防洪治涝效益为7300万元。

3)供水效益

由于河道的拓宽加深,使河道的调蓄能力增强,90%保证率下的规划河道供水量9000万m3,河水用于城镇绿化、农田灌溉后,以单方供水效益0.4元/m3计,年增加供水效益3600万元。

4)航运效益

据《温岭市公路、水运交通设施发展规划》,水运货运周转量每年增长11467万吨公里,以0.1元/吨公里作为河道整治后分摊的水运效益,则水运年效益为1146.7万元。

综上所述,温岭市河道整治后每年可产生2.1亿元的经济效益。

8.2 环境影响评价

8.2.1 规划工程对环境的有利影响

本规划主要实施措施是:清理河道淤积,适当拓宽过流能力不足的河段,在地势过低的河段两岸修建堤防,提高河道的过流能力;加强上游水土流失防治,改善生态环境;重点整治沿河水环境,控制污染源。

通过以上措施,将对环境产生较有利的影响:(1)改善河道水环境和河岸的生态环境

疏浚河道后,提升了河道的过流能力,有利于带走污水,改善水质,同时将堤岸工程设计和两岸绿化结合起来,绿化景观工程以河道堤围为依托,绿荫成带,构成了温岭市河道沿岸的新景观,为温岭市建成美丽的旅游城市奠定坚实的基础。

(2)减轻城区大气和交通噪声污染

河道的水面及两岸的绿化带,可吸附空气中的灰尘,具有净化空气及降低气温的功能。同时,河道的拓宽疏浚将使河道的环境容量增加,洪水期水流速度加快,有利于水体污染物的降解,溶解氧增加、COD减少。

(3)改善沿岸居民生活环境

河道整治工程建成后,彻底改变了原有一些河道沿线两岸脏、乱、差、臭的现象,通过综合治理,污水进行截排,水质有所改善;堤围修建成整

160 齐美观的浆砌石或混凝土墙,道边绿化2~10m和修建休闲区,可为市民休闲娱乐提供去处,大大改善了沿岸居民生活环境。

(4)减少水土直接流失

河道整治工程实施后,可避免水流对河岸冲刷引起的水土流失,稳定堤内城乡土地的侵蚀基准面,减少水土流失,减少泥沙淤积,有利于航运及水生态系统的生态平衡。

8.2.2 规划工程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本规划工程实施对环境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为:

工程施工对环境的不利影响,主要是施工期的水土流失问题。由于土方开挖,破坏植被,容易造成施工作业面上的水土流失。但施工结束后,该情况就能逐步消除。因此,在施工前,必须做好水土保持方案编制,及时防治水土流失。

工程施工期间,施工过程中的生产废水和施工人员的生活污水会对附近水体水质带来一定程度暂时性污染,应采取废(污)水临时净化措施。各种施工机械的操作均将产生噪声,需合理配置施工机械,降低组合噪声级,合理安排夜间施工计划,以降低施工噪声对附近居民生活环境的不利影响。

整个规划工程施工期间,开挖的土石方量除工程本身和城镇地面加高、开挖淤泥还田、低洼农田垫高、利用开挖土方制砖等综合利用外,仍会产生部分弃渣,若不妥善处理,会引起较严重的水土流失。应合理安排弃渣地,采取各种工程、生物、耕作措施对工程建设区和弃渣场进行治理,尽可能恢复植被和农田,绿化美化环境,减免对水土保持的不利影响。

另外,整个工程施工期间将产生垃圾和粪便。垃圾可用较小石块与泥土混合填入附近山岙(相当于卫生填埋法),在生活区和施工集中区建厕所和化粪池,并经常打扫和消毒,可将粪便作为附近农田肥料,严禁随地倾倒。

部分河道的拓宽,会占用少量耕地面积。

161 8.2.3 评价结论

本规划实施后,提高了河道的整体防洪、排涝、蓄水、景观等能力,改善了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能有力地促进温岭市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规划的实施,虽然对施工期水土保持带来一定的负面效应,但只要采取有效的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加以弥补,不利影响可转化为有利影响,使工程发挥更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8.2.4 淤泥处理意见 1.直接利用淤泥制砖

砖瓦行业作为一种“夕阳产业”,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土地整理范围进一步扩大,可利用的地表粘土资源越来越少,其生存危机将越来越明显。直接利用淤泥制砖是一种变废为宝的处理方法,不但减少了因堆放而侵占的耕地,同时缓解了砖瓦厂土源紧张和对农田的取土破坏,社会效益显著。

采用的工艺:挖河泥→堆放→进料→原料场加工→制砖坯→晾晒砖坯→烧砖坯→制成成品砖→入库→销售。

推广应用淤泥制砖技术,需要政府积极引导。通过对砖瓦厂地表粘土资源开采实行配额供给,按年度下达河道淤泥用土计划指标,达到减少地表粘土资源开采总量和疏浚河道的目的。把利用清淤土方制砖作为“三废”利用之一,由税务部门严格执行“三废”税收优惠政策,及时办理税收减免。对在疏浚规划范围内取淤泥制砖的厂家,财政可考虑给予适当补助。

2.淤泥置换田土,田土用于建设。

可对河道两岸堤防外侧1~3m范围内的“留青地”泥土进行招标拍卖给周边需土单位,规定取土限于1m深,取土后由中标者负责用两栖式挖泥船将所在地段河道的淤泥放回填充。

置换条件是河道两岸的田土物理、化学指标能适应建筑要求,并且附近有需土单位,田土能出售;河道两侧没有道路、房屋、竹木;河道宽度和深度能适应两栖式挖泥船作业,弃土能一次送到岸上。

采用以上方法,换土后会给农民耕作带来一些不便,政府利用市场经

162 济规律出台相应的土地补偿政策与之配套,事先要测算每段河道淤积土方量、清淤土方量,才能确定田土开挖方量,实现开填平衡。田土开挖后应组织验收,以免少挖或超挖,造成弃土面高低不平,影响恢复生产。

3.利用淤泥肥田沃土,改良土壤。

在杂质较少、富营养化的河段,可用泥浆泵从排干的河道或泥驳将河泥稀释过滤后,输送到田间,进行土壤改良。对于含有杂质和有毒物质的淤泥,不能直接送到田间,必须深埋或经过分离处理后,才能用于改良土壤。

淤泥在资源化利用作为土壤修复改良剂时,一定要考虑所含的重金属、病原物及毒性有机物对土壤和生态的污染危害,最好经过碱性稳定化处理或堆肥化处理。淤泥中的重金属和毒性物质主要来源于工业污水,控制重金属及其他毒性物质的最经济有效的办法是将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严格分开收集,单独处理。污泥用石灰稳定可以降低恶臭、钝化有毒金属、杀灭病原物。污泥的堆肥化可杀灭其中的大部分病原微生物,提高污泥对土壤生态的改良修复能力。

泥浆在稻田翻耕推平后均匀输入,厚度在10~12cm。不高于田埂高度,也可以在农田翻耕后再输送淤泥,在输送淤泥过程中,在泥管出口处,应有专人移动管道,以保持田面尽可能平整,一般按每隔20~80m移管一次,在泥浆出口处应设置滤网,以便过滤泥浆中的少量杂物。泥浆上田沉实后,把水排干,再过10余天插入秧苗。

采取淤泥肥田的方法,关键要把握以下几点:泥浆厚度不宜过厚、以10~12cm为宜;绿肥田当季不要再施氮素化肥,冬闲田化肥用量也要适当控制;要待泥浆充分沉实后再插秧苗;秧苗密度要合理,可适当放宽;要注意搁田和病虫害防治。

4.其他淤泥处理措施

对于没有条件直接用于制砖的淤泥可以在城镇建设中用作低洼地填高或抬高河道两岸农田高程;在沿海地带堤防建设、平原河网地区圩区整治中可利用河道淤泥加高加固堤防;在易洪易涝地区可考虑设置堆放场,163 作防洪抢险备料。

此外,污泥中由于含有大量的有机质,还可进行能源利用:例如厌氧消化制沼气、热解处理炼油、焚烧发电或取暖等。

8.2.5 河道水环境整治建议

1.加强河道水资源保护的宣传力度和执法力度

根据国家和地方有关法律和法规,大力宣传教育,提高民众的环境保护意识,使保护河道水环境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严格实行污染废水的达标排放,对超标排放的工业污染源要坚决进行严格处理,并限期达标排放,制止先污染、后治理的错误倾向,把污染控制在源头。

(1)从提高群众环保意识着手,严禁向河道倾倒垃圾、淤泥、废弃物,抓好河道、渠箱的清淤、清流。

(2)控制好排污口排污总量。加强污水预处理,坚持污水达标排放。民居便溺未经化粪池有效处理,不准排放。

(3)根据原污水处理规划,抓紧污水处理厂的建设。采取上述措施后,多数河道可达到Ⅳ类水质或更好,全年水质基本无黑臭,是有可能实现的。

2.大力倡导清洁生产,发展节材、节能、少废、无废工艺和工业体系。

落后的生产工艺和工业体系是影响环境、质量的关键因素,应大力倡导工业企业采用清洁生产,逐步淘汰陈旧的生产设备和能源消耗高、资源耗费大、环境污染重的工业及落后工艺,限制污染大的印染、建材业的发展。充分利用全新的生产技术,发展节材、节能、少废、无废工艺和工业体系,到2015年基本实现市内工业企业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可持续发展。

市政府应积极推动市内工业企业、乡镇工业企业投入资金,调整产业产品结构,进行技术改造,向清洁生产方向转移。

3.积极引进、吸收和消化国内外先进环境保护技术

市环境保护部门充分利用我国加入WTO的优势,积极开拓和参与国际环境保护的技术交流,利用和引进国内和国际上先进的污染防治技术、生

164 态保护技术、资源回收等技术,同时结合市内污染源情况、生态情况、资源利用情况,积极开展环境保护工作,进一步提高温岭市环境质量,控制污染恶化的趋势。

积极扩大与环境保护科研机构的技术合作,结合市环境保护工作开展一系列改善环境质量的科研项目;加强对环保工作人员的现代技术培训,使其掌握新的环境保护知识、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在环境领域的应用等现代知识,不断适应现代社会对环境管理的要求,提高环境管理质量。

促进市内典型环保工业企业的发展,在政策和资金方面给予各种优惠,保证重视环保工业企业正常稳定的发展,既有效的保护了环境,又为其它工业企业树立良好的环境保护的榜样。

4.经济模式进一步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调整三次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提高低能耗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比例,使产业结构及空间布局基本适应现代化城市的地位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5.贯彻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的原则

贯彻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的原则,规划、设计、整治好温岭市的城市生态系统,建设好温岭市的城市绿色景观体系,保护好温岭市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基础,建立起环境与发展的综合良性循环机制。进一步加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建立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森林公园。健全生态示范点的检查考核制度,以确保生态保护政策得到正确实施。

6.实施生态保护住区试点

在城区选择3-5个城市居住小区,按生态小区的要求,进行环境示范建设。应对住区进行科学的生态设计规划,包括总体布局、绿地空间设计,密切人与自然的关系,并利于生活垃圾的分装、收集、清运。推广使用节能、低耗、少污染,体现科技和环保意识的新型墙体材料,避免使用造成化学污染、危害人类健康的产品。充分发挥天然植被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调节气候、净化污水等方面的生态效益,保护现有沿河植被及城市绿地。建立以人为中心、以生活居住区绿化为主体的多层次城乡绿化体系。河道

165 水环境整治首先是治污、治乱倒乱排、截污,其次是美化、绿化,最后是解决净化、水质富营养化问题。

在城郊地区,建成2至3个“生态村”,作为住区环境保护和“绿色家园”的示范点。

7.建设农业生态保护区

建立以生态农业为主体的区域性农业生态保护区,保护农业生态,建设生态示范区。改变农业为单纯经济生产的观念,把发展农业与生态保护,改善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娱乐身心,增添旅游新景点结合起来,探索观赏农业、休闲农业、精致农业、立体农业等都市绿色农业的发展路子。

A.强化农业资源与生态保护的立法管理

1)保护农业生态必须合理利用资源,制订农业资源区划,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

2)制定和完善有关基本农田保护、农副业环境保护、农业技术推广和化肥、农药使用的行政规章和地方性法规。

3)依法保护农业资源和生态,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农田施用的城市生活垃圾、农用灌溉水、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大气环境质量要符合国家有关标准。

B.加强土地资源保护和农业综合开发利用

1)严格建设用地审批制度,加强对已批出地块使用情况的监督管理依照法律对闲置土地进行清理回收。

2)乡镇的区域开发,必须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水土流失、区域内的农田、林地、水面必须保持有一定比例,防止因不透水层面比例失调而引起的大规模面源污染。

3)控制水土流失和土壤污染。采取生物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办法,有效治理水土流失,促进农业发展。

4)选择条件适合的镇建设生态镇,积极鼓励现代化、规模化、集约化的农、牧、渔综合的立体生产结构发展,大力推动“三高”农业,“三高”林业。发展集约化、规模化的畜牧业,要同步解决禽畜粪便的综合利用,166 实行禽畜粪便产业化处理,实施种苗、饲料、药物、饲养和粪便无害化处理一条龙,实现生态经济良性循环。

5)结合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与城乡一体化建设,使全区的城市园林绿化生态保护区、农村的农业生态保护区和山地丘陵的林果草结构的水土保持生态保护区连成一体,形成城区、平原农业区、丘陵山区三色绿色生态保护圈层。

6)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对禽畜粪便进行无害化、资源化处理,推广有机肥、复合肥的使用。

7)建立生态农业公园,把自然引入城市,为城市居民和外来游客提供回归自然的农业生态场所,丰富大都市的文化生活。

C.采取有力措施,遏止工业污染向农村蔓延。

1)调整乡镇企业产业结构,制定乡镇企业发展规划,切实解决因为乡镇企业分散型、粗放型经营带来的资源浪费、污染环境的问题。

2)鼓励乡镇企业集约化,引进高新科技,淘汰落后设备,推行清洁化生产。制订有利于乡镇企业污染集中治理的经济政策。

3)强化对分散中小型乡镇企业的“三同时”管理,对污染严重的企业限期整改直至关、停、并、转。

4)任何单位不得将产生严重污染的生产设备转移到没有污染防治能力的乡镇企业使用。

D.大力推行无公害生产技术

1)推广使用无公害生物农药,控制使用化学农药,禁止使用剧毒高残留农药,推广综合防治和生物防治技术。

2)全面推行无公害蔬菜生产,制订无公害蔬菜生产法规,相对集中地发展标准化、机械化和集约化程度较高的养殖场。

3)抓好各类农业生态示范区建设。E.建立、健全农业环境监测管理体系。

设立土壤、灌溉用水、渔业用水、农产品、生态及农田大气的固定监测点,定期开展监测,实行农业环境监测与环境质量报告制度。

167 8 效益评价和环境影响分析...............................159

8.1 效益评价.......................................159 8.2 环境影响评价...................................160

8.2.1 规划工程对环境的有利影响.................160 8.2.2 规划工程对环境的不利影响.................161 8.2.3 评价结论.................................162 8.2.4 淤泥处理意见.............................162 8.2.5 河道水环境整治意见.......................164

被装管理效益评价研究 第3篇

关键词:被装;管理;效益评价;实施途径

1.被装管理效益的含义

效益是现代科学管理的核心,也是衡量管理效能高低的主要标志。所谓被装管理效益是指在被装管理实践活动中,有用劳动成果与劳动耗费的对比关系,也就是有用劳动成果和劳动投入的对比关系。其中“耗费”是指人们在管理实践活动中的劳动消耗。“成果”是被装管理活动的结果,即有效成果。 

2.被装管理效益的特点

2.1军事性 

被装管理的最终服务对象是广大官兵,满足部队官兵日常生活、学习、训练的防护保暖需要,保障军事任务的圆满顺利实施,而且被装属于后勤装备,后勤装备又是军事装备的重要组成部分,显然具有军事性的特点。

2.2经济性 

被装供应是军事经济工作的一部分,必然要遵循经济规律,注重军事效益。在确保军事效益的前提下,最大限度提高经济效益。实现军事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辩证统一,就是将有限的经费、物资通过规范化科学化管理的有效手段,发挥出最大的使用效益来

2.3成果的预定性 

成果的预订性包括两方面:一方面,被装管理的成果受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制约,不能任意扩大,超过一定限度;另一方面,被装保障要适应军人的日常着装和作战的需要,又要减轻部队的负荷量,供应的数量要准确,供应的时间要及时。不能随意降低要求。 

2.4考核的间接性 

一般生产领域中的管理效益时,由于劳动消费和劳动成果都可以用货币量化,通过劳动成果与劳动消费货币量化的比较,就可以得出效益的比率,从而判断效益的高低。而被装管理成果的大小很难用统一的使用价值尺度来衡量,同时,对被装管理活动中的劳动消耗和被装的占用也难以寻求统一的换算关系,考虑到被装管理成果的预定性,有些指标只能以任务完成率、平均费用来表示,有的甚至无法量化。

3.研究被装管理效益的意义

3.1是实现被装管理目标的需要 

被装管理是为了实现“保障有力”的目的,在保障过程中所采取的一系列活动。通过研究被装管理效益,可以有效提高被装管理水平,是实施被装资源合理配置的有效手段。

3.2是完善被装管理制度的需要 

现有的被装管理制度相对现在的时代发展稍显脱节,工作的质量以及成绩评价都已经不能适应现在部队的发展需要,现代管理的核心就是效益理念,追求效益是现代管理的灵魂,通过被装管理效益评价体系,就可以对工作成绩进行评价衡量,发现制度的薄弱环节,进而对症下药,找到解决办法,从而完善被装管理制度。

3.3评价被装管理人员工作成绩的需要

被装管理是一项服务性事业,被装管理人员工作成绩好不好,难以进行衡量,虽说官兵高不高兴、满意不满意是衡量我们服务质量服务水平的一把尺子,问题在于这把尺子也是模糊的,没有刻度的。研究被装管理效益就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很明显地对工作好坏进行排序评价。

4.被装管理效益的考评方法

4.1专家考评法

专家评估法也称专家调查法,是以专家为索取评价信息的对象,组织被装管理领域的专家运用专业方面的知识和经验,通过直观的归纳,对被装管理效益的过去和现在的状况、发展变化过程进行综合分析和研究,找出发展规律,从而对被装管理效益的发展实际状况作出判断 

4.2群众评议法 

群众评议法就是通过发动群众,进行群众评议打分制度,被装管理效果好不好,最直接的体验着就是广大官兵,他们的评价最直接最客观,通过群众评议来衡量被装的管理效益,这种方法也可以最直接的暴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有利于问题的解决,保证被装管理效益的提高。

4.3 综合评价法 

综合评价法是指运用多个指标对多个参评对象进行评价的方法,其基本思想是将多个指标转化为一个能够反映综合情况的指标来进行评价。具体方法步骤为:首先确定综合评价体系,这是综合评价的基础和依据,然后收集数据,并对不同不同计量单位的指标数据进行同度量处理。确定指标体系中各指标的权数,以保证评价的科学性。其次,对经过处理后的指标在进行汇总计算出综合评价指数或综合评价分值。最后根据评价指数或评价分值对不同单位的被装管理效益进行排序,并由此得出结论。

4.4层次分析法 

所谓层次分析法,是指将一个复杂的多目标决策问题作为一个系统,将目标分解为多个目标或者准则,进而分解为多指标的若干层次,通过定性指标模糊量化方法算出层次单排序(权数)和总排序,以作为目标(多指标)、多方案优化决策的系统方法,称为层次分析法。

被装管理效益评价体系包括了五个方面:被装筹措效益、被装调运效益、被装仓储效益、被装供应效益、在用被装管理效益。见下图表。

5.提高被装管理效益的途径

5.1转变思想,树立效益观念 

管理活动要以提高效益为核心。追求效益的不断提高,应成为管理活动的中心和一切管理工作的出发点。要克服传统体制下“以生产发放”为中心的思想,以前的被装管理工作,只是粗放型地管、供、用的简单关系,由于被装管理工作缺乏明确的指标,不能定量地衡量工作,导致工作干得好不好,官兵对被装工作满意不满意,被装工作的投入产出比例是高还是低,没有一个衡量标准,所以此领域也就不够科学,不能很好地适应部队现代化发展的趋势。我们引入效益观念,通过效益评价的一系列科学方法,能够准确把握被装工作的实际状况,提高保障水平,节约部队有限的经费。

5.2加强人才培养,建立一支素质高的被装干部队伍 

抓好被装供应管理工作,最重要的就是提高队伍素质。管理者的素质决定其管理水平。当前被装管理中反映的一系列问题,主要集中表现在管理者素质偏低的问题上。因此,采取有效措施提高被装干部素质,是被装工作的当务之急。一是按计划培训。由于支队一级被装助理员稳定性差,势必影响基层被装工作的开展。总队应及时掌握基层被装人员动态,根据人员变化情况,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培训;二是要抓好新任干部在岗培训。根据基层被装人员新手多的特点,及时组织培训,切实使这部分同志尽快达到任职需要。

5.3严格执行标准制度

标准就是法规,但是,当前仍然存在着一些执行标准制度不严的问题,为此,应该首先牢固树立标准制度意识,只有在思想上充分认识标准的权威性、法规性,才能在具体行动中认真贯彻落实标准制度。其次要认真学习法律法规。标准制度内容广泛,要求严格,只有熟悉内容掌握其规律,才能应用自如。以往发生的问题基本上都是军需人员不能正确掌握标准制度,造成错误执行造成的。通过严格执行标准制度,能够有效提高管理效益,管理更加正规化。

5.4实行全过程管理 

全过程管理需要所有相关企业、单位、领导高度重视,所有参与人员履行好自己的职责,从被装生产到入库、运送再到发放使用,以及维护保养,每一个环节都要有追求效益的理念,严格落实执行标准,提高投入产出的比。

5.5广泛推行现代管理思想

现代化管理思想是以现代管理科学理论发展为基础的,现代管理科学理论发展的水平直接制约着现代化管理思想的完善和成熟程度。管理科学的发展历史表明,现代科学的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耗散结构论、协同论、突变论、数学中的概率,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等等,均渗透于管理理论和实践活动当中,有的甚至成为管理学本身的重要组成部分。追求效益要学会自觉地运用客观规律。在被装管理中,我们要充分发挥现代科技优势,运用如社会学、逻辑学、战略学等科学的管理思想理念,利用地方或者外军先进管理经验,不断改进管理方法,完善管理制度,逐步提高被装管理效益。

参考文献:

[1]周三多,陈传明. 管理学原理与方法[M].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 ( 137-139).

[2]何惠芳. 武警军需保障理论探要[G]. 解放军出版社. 2005,17 (52-53).

[3]杨翠君,王刚.武警被装品学[M]. 武警工程大学. 2006,(1-2).

效益后评价 第4篇

防洪规划是指导防洪工作的蓝图,也是未来防洪策略制定与防洪体系建设的关键,对于地区防洪安全的保障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南京城市防洪规划》针对南京城市防洪排涝工作的特点与实际要求,构建了城市防洪排涝体系,为南京城市的防洪排涝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保障。在新的城市防洪规划修编工作即将启动之前,对现在执行的城市防洪规划进行后评价,系统调查整理规划的实施情况,分析总结其在编制及实施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为新规划的编制工作提供科学合理的建议,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本文结合该规划的具体内容,利用各种统计资料,分析计算规划实施后南京市防洪体系的经济效益,为防洪规划国民经济后评价奠定基础。

1防洪经济效益的计算

防洪工程的经济效益是指其减免的洪灾损失和增加的土地利用价值,而防洪体系的经济效益是指防洪体系内所有防洪工程与非工程措施协同作用所产生的经济效益的总和。根据SL206—98《已成防洪工程经济效益分析计算及评价规范》,在对防洪体系进行经济后评价时,已成防洪工程产生的经济效益应采用实际发生年法[4],即根据水文资料,选取一段资料比较完整、代表性较好,并具有一定长度的实际典型年系列,然后采用有、无对比法,即防洪体系的经济效益是指假定无防洪体系情况下可能造成的洪灾损失与有防洪体系情况下实际的洪灾损失的差值[5]。它主要包括防洪经济效益与排涝经济效益,其中防洪经济效益考虑防洪体系所减免的因洪水漫溢堤顶或因堤身质量不达标引起破圩而造成的淹没损失,防洪体系所减免的因地区暴雨而致使防洪保护圈成涝的损失则划归排涝经济效益考虑。上述计算方法从写入规范实施至今,经历了多方的理论认证和充分的实践检验,理论清晰、简单易行,在水文资料和社会经济资料调查充分的情况下,计算结果可靠[3]。

防洪经济效益包括防洪直接经济效益与防洪间接经济效益,其中防洪直接经济效益是指通过防洪工程减少的洪水淹没损失,如农作物淹没损失,房屋、设备、物资、工程设施的毁坏损失和工商企业因淹停工或停业少创造的社会财富等[6];防洪间接经济效益是指由于资料不足难以准确计算或难以量化计算的经济效益,如抗洪抢险物资和人力的投入、洪涝灾害对农、林、牧业的滞后影响,造成次年甚至更长时间内的效益降低以及公路、铁路、邮电等的运输中断造成的损失等。具体计算步骤如下:

a. 防洪区计算因子的确定。分析考证计算地区各防洪分区的自然状况、水文特性、防洪能力、防洪工程情况、历史洪水资料及淹没情况等。调查分析各防洪区的主要洪水威胁来源,并由等高线地形图确定各防洪分区在基准年(即防洪体系建设实施前)若遭遇与计算年同样水情时的破圩淹没面积,同时整理洪灾损失资料得到防洪体系建设期及运行期内历年的实际淹没面积。统计各防洪区不同堤段在基准年的最低堤顶高程,以及对各防洪区存在洪水威胁的河道代表水位站的历年最高水位资料。

b. 防洪区淹没的判别与减淹面积的计算。防洪分区淹没的判别标准为:在某一计算年份,若对某防洪区造成洪水威胁的某一河道代表水位站的年最高水位高于基准年该河道堤段防洪墙的最低堤顶高程,则认为若无防洪体系的实施,该防洪圈在此计算年份将淹没,取应淹面积为破圩淹没面积,减淹面积为应淹面积与当年实际淹没面积之差。

c. 单位面积综合损失值的确定。以计算年的社会经济状况为基础,以统计年鉴为主要依据,辅以典型调查和抽样调查,求得各类财产的单位面积社会资产值[7]。

洪灾损失率是计算洪灾经济损失的关键,通常是指受灾地区各类财产的损失值分别与灾前(正常年份)各类财产值之比[8]。SL206—98《已成防洪工程经济效益分析计算及评价规范》中对洪灾损失率的确定有如下建议:洪灾损失率应根据近年实际出现的洪水受淹情况按洪灾损失的种类,分别进行调查、统计、计算分析确定。例如,农作物的洪灾损失率应根据减产值扣除因灾少开支的生产费用后的损失值,与正常年份产值之比计算;工程设施洪灾损失率,分别按各类工程设施的受损部分恢复到原来情况所需要的修补费或重建费与灾前工程设施价值之比计算;城乡居民家庭财产洪灾损失率,按其性质、耐水程度、抢救难易等的差别分别计算等。在参考以上洪灾损失率计算方法的基础上,结合计算地区的实际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并与类似地区的洪灾损失率计算成果进行对比,从而确定各类财产的洪灾损失率。单位面积综合损失值为各类财产的单位面积社会资产值与各自洪灾损失率乘积之和。

d. 防洪经济效益的计算。计算公式如下:

B=(A-A)×R

式中:B为某计算年的防洪直接经济效益;A应淹为无防洪工程时可能淹没的面积;A实淹为有防洪工程时实际淹没面积;R为单位面积综合损失值。

防洪间接经济效益涉及面广,范围无明显界限,且内容繁杂,层次深度难定,精确定量计算困难,现阶段尚无成熟的计算方法。参考SL206—98《已成防洪工程经济效益分析计算及评价规范》,有、无防洪工程情况下的间接洪灾损失可以根据调查统计资料,按照其相当于直接洪灾损失的比例来计算。防洪规划实施后防洪体系经济效益的计算期包括规划实施及实际运行期与规划预计产生效益期,在计算规划实施及实际运行期内的总防洪经济效益时可将各年按当年价格水平计算的防洪经济效益按较近期的某一不变价格水平换算后再相加,规划预计产生效益期内的防洪经济效益采用多年平均法进行估算。

2排涝经济效益的计算

排涝经济效益的计算方法有频率曲线法和实际发生年法,有时也根据防洪经济效益采用系数折算法计算。然而,近年来各地频繁出现强降雨形成内涝,皆因地区排水管网不达标所致,排涝问题已经日益突出,这使得排涝经济效益的计算尤为重要。采用与防洪经济效益类似的计算方法,可取排涝经济效益为涝灾减淹面积与涝灾单位面积综合损失值之乘积。涝灾减淹面积计算方法为:调查计算地区历年最大1日降雨量资料,根据水雨情资料查降雨量频率曲线得到各降雨量所对应的降雨重现期;再调查统计得到历年各防洪分区达到各级排涝能力的面积;最后推求出各防洪区历年总排涝面积,其与防洪体系实施前在相同重现期降雨量下的总排涝面积的差值即为涝灾减淹面积。

3计算实例

3.1 《南京城市防洪规划》后评价防洪经济效益计算

《南京城市防洪规划》经济效益计算的计算期取50年,分为规划实施及实际运行期(1990—2010年)与规划预计产生效益期(2011—2039年),计算基准年与价格水平年均选在1990年,以市场价格代替影子价格。规划布局分为16个防洪保护圈:江南主城(惠民河以西,惠民河以东,金川河以东,燕子矶,集合圩,石门坎,七里街圩,响水圩,沙洲圩,机场圩),浦口圈(九伏洲,小柳洲,大柳洲,七千亩圩),六合圈(大厂圈,长芦圈)。

计算防洪经济效益的具体步骤如下:

a. 调查分析1990年南京市各防洪圈各堤段实际最低堤顶高程,作为工程实施前的计算依据。

b. 根据包围各防洪圈的各河道堤段在1990年的最低堤顶高程与相应堤段的年最高水位的相对大小,判别历年各防洪圈是否淹没,应淹面积取为破圩淹没面积。各防洪圈的实际淹没面积根据历年防汛抗旱总结等资料整理而得。

c. 根据SL206—98《已成防洪工程经济效益分析计算及评价规范》,结合南京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情况,并与其他相似地区的洪灾损失情况进行对比,确定本次经济后评价各分项洪灾损失:农业55%,林业35%,牧业20%,渔业70%,工业18%,商业20%,居民房屋8%,居民财产13%,交通运输10%,供电通讯10%,水利设施20%,其他设施18%。

d. 由于实际资料所限,选用实际年系列法进行防洪经济效益的计算。由水文资料分析可知,所选年系列代表性较好,根据SL206—98《已成防洪工程经济效益分析计算及评价规范》,使用实际年法计算防洪经济效益应具有较高精度。根据1990—2010年《南京市统计年鉴》并结合各类财产的洪灾损失率计算单位面积综合损失值及其与减淹面积的乘积,得到历年防洪直接经济效益。根据国内外有关防洪间接经济效益的研究成果,结合南京市地域性波及损失与时间后效性波及损失的实际特点,确定间接经济效益相对于直接经济效益的比例系数为10%。预计产生效益期各年的防洪经济效益按照规划实施及实际运行期内各年防洪经济效益的算术平均值并考虑每年3%的年增长率计算。经计算,《南京城市防洪规划》在规划实施及实际运行期的防洪经济效益为495 785.5万元,规划预计产生效益期的防洪经济效益为1 399 478.4万元,规划总防洪经济效益为1 895 263.9万元。

3.2 《南京城市防洪规划》后评价排涝经济效益计算

由于资料所限,且1990—1991年南京市基本无排涝工程的建设,故认为1991年与1990年工况相同,以1991年为基准年,计算此后各年的排涝经济效益。具体步骤如下:

a. 根据南京市江南主城、浦口、六合的雨水情资料查得1991—2010年各年的最大1日降雨量,再通过各地区的降雨量频率曲线得到各降雨量所对应的降雨重现期。

b. 根据南京市各地区的水利综合统计年报查得1991—2010年江南主城、浦口、六合各地区分别达到3~5年、5~10年、10年以上3级排涝能力的排涝面积,并计算历年各地区实际总排涝面积。

c. 对1992—2010年间的每一年,计算若1991年遭遇与该年相同重现期降雨量时的总排涝面积,其与该年实际总排涝面积的差值即为涝灾减淹面积。

d. 某一计算年的涝灾减淹面积与涝灾单位面积综合损失值的乘积即为该年的排涝经济效益。由于与洪灾损失相比,涝灾历时短、水深浅,其单位面积综合损失值一般按洪灾损失的5%~20%进行估算,根据南京市实际情况,并参考其他类似地区的计算成果,涝灾单位面积综合损失值取洪灾单位面积综合损失值的20%。

经计算,《南京城市防洪规划》在规划实施及实际运行期的排涝经济效益为53 092.4万元,规划预计产生效益期的排涝经济效益为117 675.6万元,规划总排涝经济效益为170 768.0万元。

4结 语

针对防洪体系经济效益计算的特点,充分利用统计年鉴和水文资料等数据,采用实际年系列法和有、无对比法,建立了防洪区淹没的判别标准,分析探讨了防洪体系经济效益的计算方法与步骤,有效克服了准确、定量计算防洪体系经济效益时数据不足的困难,为防洪规划国民经济后评价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南京城市防洪规划》后评价经济效益计算结果表明,防洪规划的经济效益巨大,充分反映了防洪排涝工作的重要性与加大防洪排涝体系投入的意义所在,有利于提高和完善下阶段防洪规划的投资决策管理水平。

摘要:防洪体系经济效益计算涉及面广、资料统计困难、缺乏规范程序。为充分利用有限资料准确、定量地计算防洪体系的经济效益,根据统计年鉴及雨水情资料等易获取的数据,以实际年系列法和有、无对比法为基础,由堤顶高程和最高水位的关系建立防洪区淹没判别标准,探讨合理计算防洪体系经济效益的方法与步骤,并以1990—2010年实施的《南京城市防洪规划》为例,计算了该防洪规划实施后防洪体系的经济效益。结果表明,防洪体系的经济效益巨大。

关键词:防洪规划,防洪体系,排涝,经济效益,南京市

参考文献

[1]季红飞,沈菊琴,谢函.防洪社会经济效益量化初步构架[J].人民黄河,2005,27(12):10-12.

[2]田友.现代防洪减灾体系探析[J].中国水利,2003(8):35-36.

[3]雷杨,梁忠民.防洪工程经济效益计算方法研究进展[J].水利经济,2008,26(3):16-19.

[4]王宏涛,吴泽宁,管新建,等.防洪除涝工程国民经济后评价研究[J].水利经济,2011,29(1):15-18.

[5]SL206—98,已成防洪工程经济效益分析计算及评价规范[S].

[6]陆孝平,潭培论,王淑筠.水利工程防洪经济效益分析方法与实践[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1993:10-41.

[7]朱毅.防洪工程减灾经济效益计算探讨[J].湖南水利水电,2003(4):51-53.

后金融危机下山东外资追高效益 第5篇

外资之于经济:越看越像一把双刃剑

经过多年的发展,外商投资企业已经成为了山东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山东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引进外资,山东经济建设中的“资金缺口”和“技术缺口”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缓解,尤其是在改革开放的初期,跨国公司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在当时条件下难以获得的先进技术设备,如自动化仪器仪表、大型集成电路、微型电机等。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在山东设立研发机构,成为山东研发队伍中的重要“生力军”。通过引进外资,促进了机械、轻工、纺织、化工、医药、建材、冶金等传统产业的改组改造,大大提高了省内加工工业的水平,推动了一批新兴行业的发展,形成了程控交换机、移动通讯、高端电子、导电玻璃、生物制药等高水平产业群体,有效地提升了山东的产业结构;通过引进外资,加速了山东对外贸易总体规模的扩张,“零部件和主要原材料从国外进口、产成品主要销往国外”是山东外商投资企业较为普遍的一个生产特点,出口型外商投资企业的增多,引起了加工贸易活动的大量增加,使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的比重得到迅速提高,成为促进外贸进出口的重要推动力量。外资企业工业产值已经占到山东工业总产值的1/6,并为山东提供了1/7数额的税收和130万个就业岗位。

然而,随着利用外资规模的扩大,跨国公司对山东经济的消极影响也逐步显现出来,三大问题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一是跨国公司污染问题日益严重。近年来由跨国公司环保责任缺失所引起的污染问题频频发生,不仅许多小的外资企业经常遭到媒体和政府管理部门的批评和处理,就是一些在其母国拥有良好口碑的大型跨国公司也成了污染大户。在近几年公布的跨国企业污染名单中,不少被当作宝贝一样引进的世界500强企业赫然在列。“把GDP留给中国,把利润都带走”的说法虽然有些夸张,但也反映了一部分外企对环保责任的忽视和冷漠。事实上,大部分上了污染企业名单的跨国公司在其母国的环保方面都拥有良好的口碑,保护环境甚至是它们的竞争优势之一。这些在本国爱惜自己羽毛的“好孩子”来到中国走进山东后却变了味,这一现象折射出加快转变外资政策的必要性。

二是跨国公司对部分产业的控制能力过大,使山东产业安全遭受挑战。随着投资数量的增多,跨国公司在产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甚至在部分行业中外资已经起到主导作用。为了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甚至是超经济的利益,跨国公司祭出了“结盟”和“并购”两张大牌。所谓结盟牌是指跨国公司之间建立的各种联盟协议,如相关行业的跨国公司通过协议制定共同的价格协议以获取超额垄断利润、通过建立R&D协议限制对中国技术转移等。所谓并购牌是指有的跨国公司展开跑马圈地,频频出手并购各产业的龙头企业,甚至是全行业性并购。有关数据显示,在相当一部分行业中,如汽车、日化等,外资企业的产品已经占到半壁江山。更为严重的是,外资并购国内企业后,那些曾经名噪一时的品牌企业,或者被母公司将其“改头换面”,而其产品品牌也已渐式微;或者被母公司转为在华生产基地,而产品品牌干脆遭母公司弃用。如果这种情况得不到纠正,我们将彻底失去经济发展的安全性和主动性。到那时,是“利用外资”还是“被外资利用”将变成我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三是跨国公司与本地企业的产业联系程度过低,外资“飞地”现象亟待解决。经济学家的实证研究表明,以“两头在外”为主要特征的外企生产模式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山东对外贸易的发展和经济的增长,但是不利于外商投资企业和本地企业经济联系的加强,特别是那些在山东外商投资较为集中的加工贸易领域内外资企业间的生产关联性更低,属于典型的“孤岛经济”或“飞地经济”。长此以往,必将导致外贸的粗放型增长,加剧进出口商品结构的低级化,更不利于延长山东产品的产业生产链条。

应势知变:外资政策酝酿重大调整

2010年是山东经济发展中具有承上启下作用的一年。“十一五”即将结束,新的五年计划将在这一年里制定,此时又恰逢国内外经济形势发生了剧烈变动。山东外资政策调整正是应对后金融危机时期新的机遇与挑战的结果。

从国际环境看,在经历了为期近两年的衰退后,世界经济正在出现恢复性增长。但此后的世界经济已经不再是朝着原有发展轨道的简单回归,经受金融危机之后的世界经济已经发生了性质上的变化,带有了新的内涵和特征。受此影响,国际生产体系和国际资本流动的方向也被赋予新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在金融危机的打击下,曾经崇拜“越大越好”的大型跨国公司正在加快剥离非主营业务,大幅度收缩经营范围,形成所谓的非投资异地化生产模式。在这种新型战略中,跨国公司不再独自完成一个产品的生产过程,而是与其他企业共同合作、共存。很多这样相互具有合作关系的企业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无边的网络。网络化生存正在成为企业的最佳存在方式。

跨国公司经营战略的转变将为东道国带来产业升级的“马太效应”:同质集群的自我克隆式增长,即东道国有什么样的生产网络将进一步带动什么样的投资进入。这种结构一旦形成,将很难改变。在这种新的形势下,如果山东不尽快实现从数量型向效益型转变,则未来必将陷入“不仅规模难以持续扩大而且现有优质投资也将离去”的尴尬境地。

从国内环境看,自2008年以来,在金融危机的“海啸”面前,国际投资者普遍收缩或暂停了对外投资。为此,各级政府管理部门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经济刺激计划,有力地扭转了外资不断下滑的趋势,但利用外资的发展方式还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主要表现为:依靠要素价格竞争取胜的引资竞争模式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低效益使用资源的高能耗生产方式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高污染的经济发展困境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近年来劳动力、资源等生产要素价格的不断上涨和有限的环境承载力使靠“拼劳力、拼资源、拼环境”的手段来获得竞争优势的时代成为过去。

从山东来看,省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进一步增强了加快提高外资效益的迫切性。无论是国家还是山东省,都不约而同地将加快利用外资方式转变,提高利用外资效益作为2010年乃至“十二五”时期的迫切任务。2009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要更加注重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为此,在利用外资工作中“要充分发挥外资在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区域协调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中共山东省委、省政府积极贯彻党中央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精神,积极推动利用外资从注重引进向既注重引进又注重效益转变。在去年底召开的山东省经济工作会上专门论述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意义,指出:“转方式、调结构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是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也是明年经济工作的重大任务和主攻方向”。在稍后召开的山东省第十一届人大第三次会议上进一步提出了加快利用外资方式转变、提高使用外资效益的实现途径。

提高外资效益:贵在坚守

提高外资效益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不管经济风云如何变动,都应该以一种“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执著地去追求,否则只会使外资效益提高变成可望不可及的空中楼阁。为此,应该走好以下四步棋。

一是坚定不移地紧密围绕山东省经济发展规划选商优资,积极促进山东产业集群的发展。应尽快建立起外资准入标准,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选商优资原则。不仅应严格控制那些科技含量低、高污染、高能耗、大量占有土地的外资企业进入,还应当以实施全省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为重点,优化外资产业结构。把利用外资的重点转向船舶、钢铁、汽车、化学、纺织、轻工、有色金属、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现代物流等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以及现代农业,特别是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新信息、循环经济等新型战略产业。引导外商加强对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的投资,进一步发挥外资在山东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二是鼓励跨国公司特别是世界500强企业和全球行业龙头企业,在山东尤其是济南和青岛设立地区总部、营运中心、研发中心、采购中心、物流中心、技术服务中心、核心产品制造中心等,大力发展总部经济。

三是建立制造业利用外资和服务业利用外资互动发展机制。充分发挥东部地区制造业较为发达的优势,制定鼓励制造业外资带动服务业外资发展的措施,促进外商投资关联性生产服务业。对制造业外资和服务业外资统一规划、互动发展,变项目招商为产业链招商,实现生产性服务和制造环节的“无缝式对接”。在制造业聚集区设立和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聚集区,引导生产性外商服务企业的集中和集聚。

四是完善跨国公司履行社会责任的激励机制,制止跨国公司不良行为。对于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跨国公司给予荣誉奖项、政策激励、政府采购等精神和物质方面的奖励,鼓励跨国公司采取积极措施承担社会责任。引导跨国公司出版年度社会责任报告,公布有关社会责任行为信息,并加强对跨国公司社会责任行为的监控和评估。跨国公司的工会要通过集体协商、集体合同和民主参与、民主监督,不断完善企业内部的维权机制,通过社会化维权渠道、专业化维权队伍、法制化维权手段,实现维权机制的创新,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形成对跨国公司履行社会责任的有效监督和制约。

(本文作者系山东社会科学院对外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

The year 2010 is a period of transition in Shandong’s economic development. Accordingly, the adjustment of Shandong’s policies concerning foreign investment is the result of Shandong’s dealing with th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in the post-financial crisis period.

In light of the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 stricken by the financial crisis, the large 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 are speeding up the cutting of non-core businesses and shrinking their business scope by a wide margin to form the so-called non-investment off-site production. In this kind of new strategy, network survivability is becoming the best survival mode for enterprises.

In light of their own domestic environment, from 2008, international investors have all shrunk or paused overseas investment. However, the development mode of utilizing foreign investment in China has not undergone any fundamental change, because there is no change in the investment attraction mode mainly relying on essential price competition, no change in the production mode of utilizing resources with high consumption, and no change i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dilemma of high pollution.

Nowadays, Shandong is changing from solely laying stress on attracting foreign investment into laying stress on attracting both foreign investment and benefit. Promoting the benefit of foreign investment is a long-term task. Therefore, Shandong should closely center on economic development planning in choosing foreign investment and energetically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Shandong’s industrial clusters. The standards regarding the entrance of foreign investment should be established as soon as possible. Foreign-funded enterprises featuring low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igh pollution, high energy consumption and occupying large areas of land should be restrained. Moreover, Shandong should implement the adjustment of 10 industries to optimize the structure of foreign-funded industrial structure.

Shandong should encourage transnational companies, especially the world top 500 companies, to establish their regional headquarters, operation centers, R&D centers, purchase centers, logistics centers, technical service centers, and core products manufacturing centers in Jinan and Shandong so as to develop the headquarters economy in Shandong.

效益后评价 第6篇

1 建设项目经济评价分析方法

人工神经网络是一种比较高效的信息处理模型, 它主要是通过对动物神经网络的特征进行模拟来对信息进行分布式处理和计算的方法。人工神经网络又被称为连接模型以及神经网络, 在对信息处理时应用广泛。这种数据信息处理方式在对信息进行处理时将对大量的节点内部之间的相互联系进行调制, 进而对信息进行处理。本文在对油田老区改造投资项目的经济效益进行评价时主要采用的就是人工神经网络分析模型。通过分析对后期建设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决策、管理以及建设上提出意见举措, 对经济效益进行了有效地控制。

2 进一步改进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指标

在对建设项目经济评价中所存在的确定与不确定的因素进行细致的分析之后, 发现其中存在着一些明显的缺陷。为了使得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能够更好地适用于实际的应用, 切实的解决评价项目经营柔性不足问题, 将对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指标进行一定程度的改进。在进行改进时采用实物期权的概念, 通过这种模式使得评价的方法更加有效。就目前而言对于实物期权的价值计算尚没有一个统一的模式, 但是可以有选择的对其中的看涨期权公式来对期权价值进行确定。

对于实物价值的期权而言, 建设项目所固有的内在的价值可以通过净现值指标的计算来获取。而对于另一部分则是指的是项目期权特性所产生的期权价值。在对净现值指标进行计算的时候可以使用改进的计算公式加以计算, 公式如下:

NPVt=NPVi+C

在上式中NPVi指的是建设项目的内在价值;C指的是建设项目的期权价值;NPVt指的是建设项目的全部价值。在计算过程中所遵循的判别准则是净现值的判别准则, 当NPVt≧0, 则表示该项目可以接受, 反之则不能接受。

3 改进的评价指标在经济评价中的实际应用

通过对评价指标以及评价方法进行改进, 使得可以更好的适用于建设项目经济评价中。利用改进后的计算方法以及评价指标对该项目进行新的评价, 评价过程遵循公式进行计算。其中2010年投资一期所获得的建设项目的内在价值NPVi=-1102万元, 在2010年之后由于宏观经济不明朗, 假设标的资产收益波动率σ=50%。此外无风险收益率为r=10%, 追加二期投资的到期时间为T=3。按照评价准则的要求, NPVt≧0, 则2010年对此项目进行投资。

通过比较发现, 采用经过改进后的评价指标以及评价方法与常规的评价指标所得出的结论是完全相反的结果。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原因最主要的还是常规的评价指标在进行评价的时候对管理的弹性以及信息获取所带来的期权的价值没有被考虑进去, 因此便造成了两种结果出现了本质上的差异。

结语

在本文的研究中将常规的投资项目经济效益后评价方法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进, 改进后的评价方法在实际的应用中发挥出了巨大的效益。改进后的应用指标在应该的过程中可以明显的发现, 在对风险进行度量时和常规的评价指标净现值完全不同。通常意义上来说对于常规的净现值计算是将风险融入到折现率中, 而这种方法将有可能使得项目的经济价值得以降低。而对于改进后的指标计算, 在进行计算的过程中便把确定性分析和不确定分析相互结合。这既是对常规评价方法的补充, 又在一定的程度上提高了决策的水平。在建设项目经济评价之中将确定性因素和不确定性因素结合, 这就避免了常规的指标计算所带来的对众多客观因素忽略的弊端。在对油田老区改造投资项目进行评价的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对评价结果的影响, 做到全方位多角度的评价。利用改进后的评价指标, 将进一步优化评价的结果。在本文中对油田老区改造投资项目经济效益后评价方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为老区改造项目的顺利开展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和帮助。

摘要:本文对油田老区改造投资项目经济效益后评价方法进行深入的研究, 评价方法主要采用最新的人工神经网络分析模型评价法。通过分析了解油田老区改造投资项目经济效益的主要特点, 对后续建设项目的决策以及管理提出有针对性的高效的管理措施。通过对以上措施的实施以期达到有效控制投资, 最大限度地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对已经完成的产能建设项目进行客观细致的分析总结, 主要从效益、作用、影响以及执行过程等方面出发。通过分析从中找出在项目落实过程中取得成绩以及遭遇失败的具体的原因, 对失败的原因以及成功的经验进行总结, 为将来的油田老区改造项目提供可靠准确的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评价分析方法,经济评价指标,实际应用

参考文献

[1]管琳琳.油田老区改造投资项目经济效益后评价方法研究与案例分析[J].价值工程, 2010 (27) :235.

[2]张飞涟, 顾洋.基于数据包络分析的经营性城镇市政设施投资项目经济效益后评价方法研究与案例分析[J].价值工程, 2007 (12) :4-6.

[3]于显辉.乾安油田老区地面系统技术改造项目后评价[D].吉林大学, 2008.

[4]唐冰.火电厂节能改造项目投资效益后评价及案例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 (河北) , 2008.

效益后评价 第7篇

1 建设项目经济评价常规指标及其分析方法

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简写为ANNs)也简称为神经网络(NNs)或称作连接模型(Connectionist Model),它是一种模范动物神经网络行为特征,进行分布式并行信息处理的算法数学模型。通过调整内部大量节点之间相互连接的关系,从而达到处理信息的目的。

本文用人工神经网络分析模型评价新方法,对油田老区改造投资项目的经济效益后评价进行分析探讨,对后续开发建设项目的决策、建设及管理等过程提出建议,达到提高效益、控制投资的目的。

2 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指标改进原理及其数学模型

在分析建设项目经济评价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分析的缺陷后,为了解决其在评价项目经营柔性不足问题,可以借用实物期权的概念来进一步改进该指标的计算。虽然实物期权的价值计算目前还没有规定的模式,但可以利用股票期权中的看涨期权公式确定期权价值。

实物价值期权的存在,建设项目固有的内在价值,它可以通过净现值指标的计算获得;另一部分就是由于项目期权特性产生的期权价值。因此,对净现值指标计算的改进可以表示为(1)。

其中:NPVt表示建设项目的全部价值;NPVi表示建设项目的内在价值;C表示建设项目的期权价值。其判别准则仍然可以沿用净现值的判别准则,即当NPV T≥0时,项目可以接受,反之予以拒绝。

3 改进的评价指标在建设项目经济评价中的应用

利用改进后的指标和计算方法重新对该项目进行评价,2008年投资一期项目所得的NPVi=-1100万元,在2008年后在宏观经济形势不明朗的情况下,假设标的资产的收益波动率σ=50%,追加二期投资的到期时间T=3,无风险的收益率r=10%,根据其评价准则,NPVt≥0时可以在2008年对该项目进行投资。

显然用评价指标改进后的方法和常规评价指标的计算方法的结论是相反的,究其原因,是常规评价指标净现值的计算忽略了管理弹性以及信息获取所带来的期权的价值。

4 结论

从改进后评价指标的应用可以看出,其对风险的度量是与常规评价指标净现值完全不同的经济评价方法,常规的净现值计算将风险融入到折现率中,将有可能降低项目的经济价值,而改进后的指标计算,考虑到利用管理弹性和信息获取来增加项目经济价值的因素,同时能将确定性分析和不确定性分析相结合,是对常规评价方法的补充,利于提高决策水平。

摘要:利用人工神经网络分析模型评价新方法,对油田老区改造投资项目的经济效益后评价进行分析探讨,对后续开发建设项目的决策、建设及管理等过程提出建议,达到提高效益、控制投资的目的,对已完成的产能建设项目的执行过程、效益、作用和影响进行系统的、客观的分析,通过分析评价,找出成功失败的原因,总结经验教训,为未来项目投资建设提供依据和参考。

关键词:人工神经网络,老区改造,经济效益后评价

参考文献

[1]王文成.神经网络及其在汽车工程中的应用[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1998.

关注评价,提升课堂效益 第8篇

有一位老师在教学苏教版第五册《蒲公英》这一课时,要求学生用“嘱咐”造句,学生说出了这样两个句子:

生1:那天下午,我和我的宝宝一起玩耍,妈妈一再嘱咐我:看着点宝宝,别让宝宝跌下来。

生2:我的爸爸妈妈都坐在鱼塘上,每天晚上临走时都嘱咐我:晚上少看一会儿电视。

师:好极了!这两位同学都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造了一个好句子。

这真是一个好句子吗?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培养孩子运用词语进行正确表达的能力,而这两句话在表达上都有明显的毛病。第一句话中“我的宝宝”指向不明,第二句中的“爸爸妈妈都坐在鱼塘上”不吻合事实,可惜的是教师的评价并没有指出这种错误,没有引导学生。最好的评价是一边肯定学生能把词语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同时要明确地指出这种错误,避免孩子在口头表达中再次出现同样的问题,那样才能真切地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

一、评价要具体,有针对性

随着课程改革浪潮的掀起,教师在课堂评价中已注意让学生参与评价。可惜,学生和教师的评价语言都是漂浮在表面上的,都是模糊的,学生只能是“雾里看花”。被表扬学生的朗读水平得不到深化,还是停留在原有水平,不知下次应如何运用朗读技巧。这样的评价是肤浅的,由于老师没有准确、客观地指出学生的长处和存在的问题,学生也就错失了一次“扬长避短”的机会。

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在评价学生朗读时,就非常有针对性:“你读得很正确,但声音再响一点点就更好了。”“老师、同学又没追你,你干嘛读得那么快?要注意呀!……”薛老师因人而异、具有针对性地作不同的评价,而这些评价又恰恰能给学生以提醒或纠正。在朗读指导过程中,学生在薛老师的循循善诱中渐渐做到朗读的基本要求:快慢适度、富有节奏、态度大方、语言流畅。

二、评价,更要具有激励性

教师的评价具有激励功能,在评价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用激励性的评价,促进学生发展。学生在激励性评价中可以获得成功的满足,更重要的是获得了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和发展的内驱力,使之逐步趋向、逼近或达成教育教学的目标和要求,让学生坚信:我能行,我也很棒!

课堂上一个好的评价语能激起学生心中的涟漪,让学生全身地投入到下面的学习中去。在学习了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执教的《三顾茅庐》课例后,笔者细细地统计了一下孙老师的激励性的评价语,不少于20条。

“举手的要叫,不举手的也要叫。”孙老师果真点了一个没举手的同学站起来朗读,并先对他说:“我相信你能读得好。”而那位同学读得不流利,而且有字音读错。当他读完后,孙老师说:““孙老师很喜欢你的嗓音,你要把你的嗓音发扬光大,将来说不定是个好歌手,好播音员,但是书读得还不好,自己再读读会好的。”

激励性原则要求我们在课堂点评中既要做到公正、全面,又要善于抓住学生在课堂中的点点滴滴的优良表现,从而使微弱的智慧光芒燃烧成熊熊大火。在这样的鼓励与赞美声中,让学生感受到冬日的暖阳和谐而愉悦。

三、评价,多一点幽默

苏联教育家斯维特洛夫说:“教师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就是幽默。幽默的语言可以使知识变得浅显易懂,可以使人精神放松,使课堂气氛和谐。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在教学时也常常幽上一默,放松放松学生紧张的神经,驱走他们身上的疲劳。在语文课堂中幽默性的评价不仅能使学生感到轻松与愉快,更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无与伦比的魅力。

我们来看看特级教师于永正在执教《小稻秧脱险记》这课时,是如何幽默地指导学生朗读的:

师:两个同学都明白了,第二个同学表达得更好,词语一定要联系课文来理解。谁能把杂草的话读一读,让人感到它已经是有气无力了?

生:“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声音大)

师:你没有完(学生笑),再喷洒两遍你都不会完。

生:“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学生喘着气读)

师:我听到你喘气了,但是声音仍然很大。说话的声音这么大能完吗(学生笑)?

生:(小声地)“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

师:好,掌声鼓励(学生鼓掌)。这就是“有气无力”,读——

面对不到位的朗读,于老师不是批评,不是说教,不是示范,而是因势利导,用幽默的语言缓和当时紧张的气氛,指出朗读的注意点,使训练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使课堂教学渐入佳境。这样的评价,不但可以感染学生,控制学生,而且可以缓和师生间的紧张气氛,使学生以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来处理矛盾,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接受教育,获得知识。

城市绿化效益评价 第9篇

当今绿化事业的实践, 比过去任何时期都要丰富得多、精彩得多, 不但出现了量的增长, 而且形成了质的变化。由于绿化事业格局的演化, 形成了如下新的行业特征:

(1) 绿地功能由以休闲、游览为主, 转向以环境功能为主; (2) 管理范围由对行政系列内单位的管理为主, 转向涵盖城乡面对全社会绿地树木的管理; (3) 绿化建设的投资由政府单一渠道, 转向投资主体多元化; (4) 绿化生产由计划管理, 转向市场运作; (5) 政府主管部门的职能由行政指挥, 转向依法调控; (6) 绿化建设与经济发展和建设事业处于相辅相成的地位。

形势在呼唤符合时代特征的管理理论和管理策略。

1 城市绿化是一门新兴的环境产业

(1) 绿化建设所投入的绿化材料, 在合理的养护下, 将不断增加物质量, 为社会积累财富。据《宝钢绿地资源评价与生态群落构建研究》估算, 上海宝山钢铁总厂的厂区绿化价值, 为建设费及其养护管理费总投入的2.3倍。在绿化材料物质量积累的同时, 发挥着越来越大的环境效益。其优化环境质量,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功能, 形成提升城市以及社区价值的砝码。

(2) 绿化的环境功能, 是潜在的生产力, 融合在社会生产的全过程中, 作为一项重要的环境资本, 是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条件之一。许多城市和社区出现了“以绿引资, 因绿兴市”的连锁反应, 因环境改善、景观美化, 而招来投资者、旅游者, 繁荣了经济。有的城市计算建设投入与产出之比达到1∶5的高值。一次投资长期受益, 走上了环境与经济互相促进、协调发展的道路。有远见的建设者、开发商, 为了适应当今人们注重环境选择“择绿而居”的时尚, 自觉地投入土地、资金兴建绿地, 成为决策的热点。因为有了绿色的环境而房价上升, 楼盘热销, 绿化与物业市场出现了密不可分的“经济波澜”。

(3) 城市绿化形成的“经济波澜”渗透在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结合城市建设工程进行绿化建设, 以及在人口稠密、建筑拥挤的地区进行“拆房建绿”, 对国家和建设单位来说, 都是一笔不小的投入。但是绿化建设所形成的经济动力, 涉及许多经济领域。首先是提高了环境质量, 提升了地区的物业价值, 改善了居住条件, 造福人民;拉动了房地产市场、金融市场、装潢市场、建材市场、劳动力市场、搬运市场等。除了投资者直接受益以外, 对社会经济的拉动作用是很大的, 只要进行综合核算, 其经济效益将大大超过投资额。由于经济效益的诱导效应, 提高了投资主体的“绿化觉悟”, 推动了绿化建设的自觉性、主动性。

2 城市环境绿化的环境效益

城市绿化所形成的环境效益, 不受疆域的约束, 无论投资者还是非投资者, 都可以不受限制地在自然空间里均衡地得到享受, 由此形成了环境效益普遍性的特点。市民作为纳税者, 享受绿化的环境效益是合情合理的。但是, 当某些经济实体因城市的绿化环境使他在经济活动中受益时, 他不需要通过市场付出代价, 又形成了绿化经济效益外部性的特点。对那些没有依法负担应有的绿化建设任务或没有达到法定绿化数量的单位来说, 实际是他们占用了社会的环境资源。对这类单位应该以环境评价、计量为标准, 他们应该向社会做出补偿。把外部化的经济成本转向内部化, 才能从利益驱动的高度, 调动其绿化建设的自觉性、主动性。同样, 某些依法进行了环境绿化建设达到或超过法定指标的单位, 他们投入了土地、资金, 对城市绿地系统做出了贡献, 他们是城市环境质量的生产者。政府对这类单位在税费负担方面给以优惠才比较合理。

但是, 目前对绿化的环境效益, 还处在有认识无评价或有评价无计量的状况。多数单位对绿化的效益还停留在从概念到概念的水平上。现在有一些先行单位, 对绿化的环境效益进行了经济效益评价、计量,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例如:上海宝山钢铁总厂经过对厂区绿化进行的核算, 发现环境效益的经济价值为绿化投资的11.26倍 (据《宝钢绿地资源评价与生态群落构建研究》) 。从深化城市绿化管理要求出发, 应从法制和管理上推行绿化环境经济效益评价、计量。这一举措在工作的初始阶段应该删繁就简、由粗到细、循序渐进地逐步推开, 以便比较具体地反映绿化的经济效益。

综上, 对绿化的环境效益评价是确立城市绿化的性质、地位, 促进绿化事业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只有循序渐进地逐步推开, 才能逐步反映绿化的经济效益, 推进绿化事业的进一步建设。

参考文献

[1]甘永洪.城市绿地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5 (04)

我国煤炭开采综合效益评价研究 第10篇

关键词:煤炭开采;综合效益;评价;可持续发展

煤炭行业在为经济建设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其自身也面临着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重压力,因此实现对煤炭开采综合效益的评价是有效解决煤炭开采过程中的高污染、高消耗的关键,也是提高煤炭资源开发利用效率,为煤炭开采政策制定提供指导的重要依据。

1 我国煤炭资源开采存在的问题分析

我国煤炭资源分布广、储存量比较多,煤炭资源开采相比其他能源而言具有成本低、技术风险小的特点,但是与国外主要采煤国家相比,我国煤炭资源在开采中还存在不少的问题。

1.1 回采率比较低

长期以来受到技术设备以及采矿方法落后的影响,我国煤矿的回采率一直在低水平徘徊,据相关资料显示,我国乡镇煤矿回采率仅为15%左右,而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的资源回收率能达到80%左右,由此可见我国煤炭资源在开采的过程中存在很大的浪费现象。之所以造成我国煤炭资源回采率不高主要是因为:一是我国煤炭资源开采的方法比较落后,很多煤矿企业目前仍然传统的采煤方法,结果造成资源的浪费;二是企业管理者为了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他们会采取采厚弃薄的方式,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

1.2 伴生资源浪费严重

基于矿产资源的共生性,在煤炭资源丰富的区域,煤炭资源的伴生矿产比较多,但是很多煤矿企业在开采的过程中,由于受到认识、开采技术等方面的限制,导致存在很大的伴生资源浪费的现象:一是煤矸石浪费严重。煤矸石不仅是煤炭开采产生的固体废弃物,也属于可利用资源,但是很多煤矿企业却忽视了煤矸石的可回收再利用,结果导致其浪费;二是煤层气,煤层气属于非常规天然气,是一种优质的能源,但是很多煤矿企业在开采中却忽视了煤层气的利用,这样不仅造成资源的浪费,而且还会对环境产生污染。

1.3 破坏生态环境

由于不合理的煤炭资源开采会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威胁,其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资源破坏。煤炭开采过程中会对周围的土地植被造成破坏,影响周围的地形地貌。二是地质灾害。由于煤炭开采会造成地层空洞,进而会引发一系列的地质灾害,比如山体滑坡、地裂缝、每层自然以及瓦斯爆炸等。三是环境污染。煤炭开采对当地的环境会造成巨大的威胁,比如煤炭开采产生的大量污水和废水会污染周围的地表水。

2 煤炭资源开采综合效益模型的构建

基于煤炭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煤炭企业经济效益的冲突,我们有必要建立煤炭开采综合效益模型,通过该模型实现煤炭资源开采综合效益的最大化。煤炭开采往往是建立在对周围环境的破坏上的,开采的程度越大,对外部环境造成的损失也就越大,因此以煤炭企业总收益为最大目标的函数建立的决策模型是:Zt=ECt+ENt+St+Rt

其中:Zt——第t年煤炭企业总收益(万元);ECt——第t年煤炭企业经济子系统总收益(万元);ENt——第t年煤炭企业环境子系统总成本(万元);St——第t年煤炭企业社会子系统总成本(万元);Rt——第t年煤炭企业资源子系统总成本(万元)。

3 提高煤炭开采综合效益的具体对策

基于煤炭开采综合效益模型的实践应用与分析,结合笔者的工作经验,提出提高煤炭资源开采综合效益的具体对策如下。

3.1 完善煤炭资源开发监管体系

一是要加大对煤炭资源的勘察力度。为避免在煤炭资源开采中出现浪费现象,煤炭地质勘察人员要加强煤炭勘察工作,完善储量评估制度,为合理开发煤炭资源提供科学的依据。同时政府部门也要进一步完善煤炭资源管理与开发管理制度。政府部门要强化煤炭企业的生产,对于生产不合格的企业要坚决给予相应的制裁,实现煤炭企业的科学生产、安全生产。二是合理有序的开发煤炭资源。煤炭企业要根据实际生产技术以及战略发展要求科学有序的进行煤炭资源的开采,在具体的煤炭资源开采中一定要树立节约资源的意识,积极应用先进的开采技术,加强对难采煤层以及薄煤层的开采。三是完善煤炭资源保护制度。对于煤炭企业的开采要进行监管。尤其是要对煤炭企业的回采率进行动态审查,以此实现煤炭开采的高效、安全。

3.2 建立煤炭綠色开采体系

实现煤炭资源开采综合效益的本质就是实现煤炭开采的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的协调发展。而绿色开采技术则是实现煤炭开采综合效益的重要手段。绿色开采的实施需要企业建立相应的设备和资金,以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技术实现煤炭资源的合理开发。因此绿色开采体系的建立一方面要通过政府的手段进行宏观调控,将绿色开采技术以公共产品的形式提供给社会中的相关企业;另一方面也要依据市场的手段实现煤炭资源的合理应用。

3.3 形成合理的煤炭价格体系

不合理的煤炭价格对煤炭资源的开发会产生不利的影响,比如煤炭价格过低,会造成煤炭资源的浪费。而过高的话则会造成煤炭资源得不到有效的应用。因此要建立合理的煤炭价格体系。一是要完善煤炭成本核算制度,以最小的投入实现煤炭企业的经济效益最大化。二是对煤炭资源价值进行充分补偿。政府要对煤炭企业的生产实施价值补偿,以此调动煤炭企业的社会意识。三是加强对煤炭企业的调控能力。煤炭企业作为社会市场主体,虽然其以实现经济效益为主,但是作为社会资源型企业,其要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因此政府部门要加强对煤炭企业的调控力度。另外,还要强化煤炭安全生产保障体系。以此降低煤炭企业非计划性的费用支出。为了提高煤炭开采中的安全性,不仅需要政府部门发挥职能,而且还需要煤炭企业加强技术创新。

参考文献:

[1]赵国浩,卢晓庆.煤炭开采综合效益模型及其应用[J].资源科学,2011(10).

[2]杨佳惠,雷国平.黑龙江省煤炭城市鸡西市的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评价[J].水土保持研究,2012(12).

油井措施效益评价研究 第11篇

随着采出程度的不断提高, 国内油田部分主力开发单元进入二次采油中后期或三次采油阶段, 为进一步夯实稳产基础, 加大综合治理力度, 油井措施工作量逐年增加, 油井措施作业成本已成为各油田付现成本中比重较高的成本项目之一, 是影响油田经济效益和现金流量的重要因素。在一些油田, 油井措施成本甚至已经成为付现成本中比重最高的成本项目, 成为成本控制工作的重中之重。

为进一步推进开发生产与成本效益的有机结合, 客观地评价油井措施效益情况, 有效地引导油井措施成本投向, 进而实现油田的经济开发, 理论界从2世纪90年代就开始着手这方面的研究。近几年, 一些油田也结合自身开发生产实际进行了研究并建立了相应的措施效益评价模型。

这些评价模型及其使用的方法和指标, 既有针对单一油田 (区块、油井) 的模型、方法和指标, 也有针对油井措施作业的通用性模型、方法和指标。但是, 在中后期开发油田的措施效果的综合评价中, 针对同一措施, 运用不同的方法可能会得到不同的结果, 哪种评价方法更适合解决该问题, 哪些指标或哪些评价结果更能客观地反映一个油田的措施效益情况。因此, 各油田油井措施经济效益评价, 必须排除一些不可比因素, 设计符合油田实际的专用模型, 并根据开发生产实际进行推广应用, 才能取得较好的成效。

二、油井措施经济效益评价模型

(一) 油井措施经济效益概念

1. 完全成本模式下的措施经济效益

在传统会计理念下, 油井措施经济效益是通过实施油井措施后, 增加的产量——措施增油量所创造的收入, 扣除相应的付现成本、折旧、应分摊的相关费用后, 所创造的税后净利润。这种经济效益评价方法是采用完全成本的模式, 站在会计利润的角度去看待油井措施的增量效益。它的缺点是忽视了增量收入扣除增量成本后的边际效益对消化固定成本的贡献, 不利于短期生产经营的正确决策。

2. 油井措施边际贡献

油井措施效益评价主要目的是为公司内部管理服务, 引导公司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到能带来更大边际贡献的项目上。

边际贡献的计算公式为:边际贡献=销售收入-变动成本。它是管理会计中一个经常使用的概念, 又称为“边际利润”或“贡献毛益”, 是运用盈亏分析原理, 进行产品生产决策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指标。

对于油井措施效益评价来说, 其变动成本应该只包括该措施的技术性变动成本 (如果不实施该措施就不会发生的成本, 其本身与措施增油量无关, 而只与是否实施有关) 和其他相关增量成本两个部分。对于受薪酬体制影响的人工成本、历史决策影响的折旧折耗 (因措施后PD储量增加引起的折耗率变化对折耗费用的影响不作考虑) 、其他与措施无关的付现成本、机关管理费以及某些税费, 其发生与否、金额大小与油井措施的实施与否并无直接联系。因此, 在计算油井措施效益时, 不应将上述成本计入增量变动成本之内, 如无特别说明, 本文所指油井措施经济效益特指油井措施边际贡献。

(二) 油井措施经济效益模型

根据前述的理论, 单井措施经济效益即为单井措施增油创造的收入减去直接措施费用及相关增量成本后的余额, 亦即单井措施边际贡献。为评价油井措施的经济效益, 考虑措施实施后与实施前的增量边际贡献, 可用下式表示:

其中:

M——增量边际贡献 (或差额边际贡献) ;

ΔQO——评价期内累计增油量, 吨;

ΔQg——评价期内累计增气量, 立方米;

Po——原油价格 (不含税) , 元/吨;

Pg——天然气价格 (不含税) , 元/立方米;

Taxo——吨油税费 (教育附加、城建税、资源税、特别收益金等) , 元/吨;

Taxg——天然气税费 (教育附加、城建税、资源税等) , 元/立方米;

I——直接措施投入, 元;

ΔC——其他增量成本, 元。

(三) 油井措施经济效益判别

从增量边际贡献的角度, 在不考虑资金时间价值的前提下, 当增量收入大于增量投入时, 可判定投入有效;当增量投入小于或等于增量投入时, 应判定投入无效。

在油井措施经济效益评价模型中, 即当增量边际贡献M>0时, 可判定该油井措施经济有效;而当增量边际贡献M≤0时, 应判定该油井措施无效。

三、油井措施经济效益评价指标

众所周知, 为评价油井措施效果, 有一个通用的指标——措施有效率, 这个指标是从技术层面上衡量油井措施达到预期效果的指标, 是以实物工作量为起点计算的成功井次占全部实施措施的比重。可用下式计算确定:

措施有效率=有效井次÷措施井次

这个指标只注重地质、工艺等开发结果, 而忽略了对措施后增量效益的评价。在措施有效率评价过程中, 使用成功与失败两个属性指标对油井措施进行了定性的评价。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往往会出现从技术层面评价有效, 从效益层面评价, 其产出并未收回直接投入, 这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油井措施的真实成效。为客观地评价油井措施的投入情况, 有必要引入一些经济效益指标, 本文将主要从措施经济有效率和模拟成本利润率两个指标进行探讨。

(一) 措施经济有效率

措施经济有效率, 主要是引入经济有效的概念, 打破以往措施有效率评价指标中只注重地质、工艺等开发结果, 而忽略了对措施后增量效益的评价传统。

1. 措施经济有效率的基本模型

措施经济有效率的基本模型 (以下简称基本模型) , 就是计算当期经济有效井占全部油井措施井次的比重, 来整体衡量油井措施经济效益情况, 理论上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

其中:

R为措施经济有效率;

N总为统计的措施总井次;

N有效为评价期内已确定经济有效井次。

在这个模型下, 由于成本支出是时点性指标 (一次性投入) , 而收入或增油量是期间性指标 (经过一段时间积累) 。在实际评价过程中, 由于存在滞后性的客观因素, 某一时点的评价结果其实很难代表总体措施效益的真实情况。比如一些油井措施可能因暂时的增油量未能完全弥补增量成本但仍处于增油状态、存在措施恢复期或措施目的本身并非直接增油等不可比因素, 出现误评的情况。这种情况放大了可评价井的基数, 拉低了整体的措施经济有效率, 进而误导了评价结果的使用者。

2. 措施经济有效率的修正模型

针对基本模型存在的弊端, 需要对评价模型的分母进行修正, 可以考虑使用溯及既往井次方案、增油量预测方案和不可评价井剔除方案等三个方案。

方案一:溯及既往井次方案

溯及既往井次是指运用油井措施经济效益模型, 在某一评价日, 针对在评价日当年年初至评价日期间内失效的油井措施进行评价, 无论其措施后开井是当年、上年亦或是前年。其算式如下:

在这个方案下, 油井措施以失效与否作为是否纳入评价范围的识别标识, 它能有效确保措施增油量的准确性。但由于总失效井次可能溯及以前一个或多个年度, 存在三个突出的缺点。

一是被评价井的总成本和总增油量与当期的措施成本支出和增油量难以实现有效配比, 不便于评价当期的措施成本支出效能。

二是被评价井的井数、增油量、成本可能是一个连续甚至永续的统计数据, 将会大大增加评价人员的工作量, 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

三是被评价井因为溯及了既往井次, 各年可能因开发部署对油井措施的整体结构进行了调整, 其评价结果因时间跨度较大, 可能已经完全没有参考价值。

方案二:增油量预测方案

增油量预测是指在评价日, 对一些可能因暂时的增油量未能完全弥补增量成本但仍处于增油状态、存在措施恢复期的油井按照一定的数理方法或拟合曲线, 估算一个措施有效期内的增油量 (具体估算方式后文将详细阐述) , 并运用这个增油量代入油井措施经济效益模型, 计算经济有效井次。

在这个方案下, 措施经济有效率实现了与基本模型的统一。但是, 经过对以前年度措施井的实际增油量和按拟合曲线计算出的增油量的对比, 发现两者存在一定的差异 (有时甚至很大) , 由于增油量对措施效益的敏感性较强, 这就大大降低了有效井次的准确性和经济有效率的可信度。

方案三:不可评价井剔除方案

不可评价井剔除是指在某一评价日, 计算可评价井总数时, 对可能因暂时增油量未能完全弥补增量成本但仍处于增油状态、存在措施恢复期或措施目的本身并非直接增油的措施进行剔除, 只对当期已确定失效的以增油为目的油井措施进行统计计算。措施经济有效率计算模型如下:

其中:

R为措施经济有效率;

N总为当年的措施总井次;

N有效为当年措施总井次中经济有效井次;

N不可评价为评价日尚不具备评价条件的井次。

在此评价方案下, 先将每个措施井的阶段性增量收入和增量成本代入评价模型, 计算出该井在不考虑任何因素下的边际贡献。对已确定经济有效的井次计入有效井次, 作为计算经济有效率的除数。

对运用评价模型计算结果评价为经济无效的井次, 不列入当期评价经济有效率基数的情况有:

①目前仍处于增油状态的油井措施;

②在措施前就已明确其主要目的并非直接增油的油井措施;

③当期只发生部分费用, 下期还将继续发生费用的油井措施。

对评价为经济无效, 但已经失效的措施井次, 列入评价经济有效率的基数, 连同通过模型计算已确定为经济有效的井次一起作为计算措施经济有效率的分母。

在这个模型下, 是对已经确定有效或无效的直接增油目的油井措施进行评价, 相当于是对全部油井措施的一个抽样, 而且是一个样本量足够大的抽样, 从统计学的角度分析, 这个经济有效率能够代表总体, 是一个可以接受的指标。因此, 方案三可以作为经济有效率计算的实际应用模型。

(二) 模拟成本利润率

从前述的内容可以清楚地看到, 油井措施效益评价结果的核心指标是边际贡献, 单一指标有时可能不能完全反映出相关的信息。譬如, 如果措施经济有效率达到100%, 但平均单井边际贡献趋近于0, 那么措施净增量效益也趋近于0;而如果措施经济有效率为10%, 但平均单井边际贡献远高于为0, 那么措施净增量效益也会大幅度提高。为此, 可以考虑再引入模拟成本利润率指标。

模拟成本利润率是指油井措施后创造的增量边际贡献与实际投入增量成本的比值, 可用下面的方程式表示:

模拟利润率表示1元增量成本创造的增量边际贡献。

如前所述, 单井措施边际贡献额是一个绝对数指标, 不能反映单位投入所创造的价值。对于公司当前的油井措施工作量来说, 运用成本利润率指标可以在不同层级上进行价值创造能力的横向比较。

对于油田整体的油井措施经济效益来说, 通过使用这个指标, 可以从作业区、油藏、开发单元、断块以及单井多个层级上对油井措施进行横向比较, 量化措施成本投入的不同风险程度和潜在盈利能力, 能有效地引导措施成本的投放。

(三) 其他经济评价指标

前文已有述及, 为客观地评价当期油井措施的效益情况, 对一些当期不具备评价条件的油井措施进行了剔除。

其中, 对于当期无效但仍在增油和当期只发生部分费用 (未整体完工) 的油井措施, 可以在次年运用前述的评价模型进行的跟进评价;对于主要目的并非直接增油的油井措施, 由于会提高油田整体采收率, 在以后一段时间增加差额自然产量, 需要合理引入现金流量和资金时间价值的概念, 运用长期评价指标进行整体打包评价。

根据财务管理净增效益原则, 只要增量效益大于0, 项目经济有效。由于目前很难合理地获取折现率指标, 项目净现值难以合理确定, 因此难以对这些项目做出经济效益的绝对额评价结果。评价过程使用内含报酬率作为主体评价指标, 即当项目实施后的内含报酬率大于不实施项目的内含报酬率时, 项目经济有效。项目评价模型可定义为:

其中:

IRR差额表示有措施与无措施情况下的差额内含报酬率;

IRR有措施表示有措施情况下的内含报酬率;

IRR无措施表示无措施情况下的内含报酬率。

当IRR差额大于0时, 项目经济有效;当IRR差额小于0时, 项目经济无效;当IRR差额等于0时, 项目等效。

IRR可通过以下方法求解:

需要说明的是, 在比较内含报酬率的过程中, 需要地质部门提供某一区块或断块不实施措施情况下的产油量和实施措施后产油量, 以及以后年度尚需在这些区块增加的其他增量成本, 这些参数的估计可能会出现不可避免的误差。

四、模型参数选择及计算取值

直观上看, 油井措施效益评价模型就是一个简单的管理会计“本量利”模型, 但对于措施效益评价这项工作来说, 各种参数的选择及计算取值才是决定措施经济效益评价结果可靠性的主要因素。整个模型可用图1表示。

(一) 属性参数

属性参数主要是为了对措施井进行分类, 作为不同信息使用者的不同需求时的筛选条件。主要包括开发单元、能量方式、措施目的、措施内容、开工日期、开井日期、是否失效、失效日期等属性参数。

(二) 数量参数

从前述的树形结构可以知道, 要准确地确定一口油井措施的边际贡献, 必须要确定其增量模拟收入和增量成本。

1. 增量模拟收入

增量模拟收入是确定油井措施产出的核心参数之一, 其他主要驱动因素是措施增油 (气) 量和油 (气) 价。增量收入等于增油收入与增气收入之和。

式中:

ΔQO——有效期内累计增油量, 吨;

ΔQg——有效期内累计增气量, 立方米;

Po——原油价格 (不含税) , 元/吨;

Pg——天然气价格 (不含税) , 元/立方米;

Taxo——吨油税费 (教育附加、城建税、资源税、特别收益金等) , 元/吨;

Taxg——天然气税费 (教育附加、城建税、资源税、特别收益金等) , 元/立方米。

a.增油 (气) 量确定

一般来说, 每个油田都有统一的标准计算单井的措施增油 (气) 量, 相关数据可以从开发生产系统 (如中国石油的A2系统) 直接提取。但这个增油 (气) 量客观上也存在两个缺点:一是这个增油 (气) 量是以当年末作为统计时点, 某一油井措施增油 (气) 量在次年计入了自然产量中, 也会导致油井措施的统计增油量小于实际的增油量;二是这个增油 (气) 量没有考虑油井自然递减因素, 其计算出的措施增油量可能小于措施的实际增油 (气) 量, 缩小了油井措施的增量效益。为满足不同信息需求者的要求, 需要对这个增油量进行还原。

对于跨年增油 (气) 量, 可以运用次年的实际生产数据曲线与措施前选值曲线计算还原。对于递减因素的影响, 可以按油井的生产历史, 模拟出一条在无措施情况下, 考虑递减因素的产量曲线, 然后运用实际产量曲线与模拟曲线间的面积差, 计算还原考虑递减因素的实际增油 (气) 量。

理论上说, 措施增液量可以确定为有效期内总产液量与自然总产液量之差, 可按下式计算:

b.油 (气) 价确定

为进一步客观真实地反映措施经济效益情况, 应该从预算油价和市场油价两个方面计算增量收入。

(1) 预算油 (气) 价法。预算油 (气) 价法是指在措施经济效益评价时, 采用预算指标时核定的原油内供价格和天然气销售价格, 扣除石油特别收益金、资源税等与油气产销量直接相关的税金后, 计算确定单井措施增量收入。这种油价模式下, 措施经济效益不与市场价格挂钩, 反映的是在预算油价下的措施经济效益情况。

(2) 市场油 (气) 法。预算油 (气) 价是从业绩评价的角度考虑的经济效益, 它不能反映真实的措施经济效益情况。运用市场油 (气) 价法, 把油价与市场价格挂钩, 能更加公允地反映油井措施创造的真实的增量经济效益。在操作过程中, 可以运用截止评价日的实际油气价的加权平均价格计算增量收入。

2.增 (减) 量成本

增 (减) 量成本包括直接措施成本、措施后增 (减) 液量导致的增 (减) 量成本以及为保证措施有序实施而发生的其他辅助成本支出。

(1) 直接措施成本。直接措施成本指为完成油井措施而发生的工序费、摊销费、材料费、化学药品费、技术服务费以及留井工具费用等。一般在油井措施完工后, 根据所实施的工序、用料等实际情况计算确定。

(2) 液量相关增 (减) 量成本。液量相关增 (减) 量成本主要包括增 (减) 量动力成本、增 (减) 量集输相关成本。在不考虑单一油井的个体差异的情况下, 可以选取本油田或区块的历史单位成本进行计算。由于液量相关的增 (减) 成本在整个模型中的敏感系数较小, 在合理确定增 (减) 量的情况下, 这个近似的增 (减) 量成本应该是一个可以接受的数据。

(3) 措施其他辅助成本。主要为零星或无法准确确定的增量成本支出, 如增量拉油运费、改流程、作业清障、改变举升方式等发生的修理费, 因不具普遍性, 需进行单独确定。

五、结语

上一篇:IT技术支持与服务下一篇:火电企业财务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