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中的美育论文

2024-08-18

数学课堂中的美育论文(精选12篇)

数学课堂中的美育论文 第1篇

我国传统的数学教育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和制约, 一方面脱离实际, 学生应用能力低下, 另一方面忽视数学教育的文化价值, 缺乏社会理想和人文关怀以及对学习数学缺乏热情和执着的追求。近年来, 我国数学教育从重视数学知识的“双基”的教学和能力的培养到提出重视数学思想方法、审美直觉以及德育渗透教学研究, 标志着数学教育观不断发展与变革。素质教育超越了“唯知识教育”的模式, 重视态度、意志、兴趣、动机等人格因素与个性的发展, 重视数学的美育德育功能, 为推进数学教育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与契机。

长期以来, 由于人们对数学审美功能和价值认识不够, 忽视了利用数学教学进行审美教育, 或者没有实现数学教育与美育的有机和谐发展, 特别是缺乏对数学教育过程的充分研究和思考, 造成科学性与人文精神的严重分裂, 压抑了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和创造能力, 同时影响了数学的德育功能和智育功能。因而, 提出利用数学课堂进行美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意义。为全面深刻地认识这一课题, 建立利用数学课堂进行美育教育的科学体系, 我准备用三年时间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大致分为四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问题的提出与前期研究。

数学经历了四个高峰:1.欧氏几何;2.牛顿发明微积分;3.1 900年前后的合理化数学;4.20世纪末以来信息技术为表征的数字化生存。数学在21世纪人类生存中的重要作用日益显现出来, 我们融入知识经济时代, 学习应用数学知识在现代教育中显得尤为重要, 但在教学过程中发现, 当前大部分学生对数学学习不是发展的需要, 而是应试的需要。

第二阶段:以教学实践为基本途径, 研究美育实施方案。

目标:以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为指导, 以教学实践为基本途径, 以培养知识经济条件下的复合型人才为目的, 注重可行性和创新性, 构建适合当前中学生的数学美育实施方案。

预期突破难点:

1. 当前中学生美育的目标和任务。

2. 实施美育的形式、方法、途径。

3.实施美育的理论依据。

加强对课题组教师的培训, 以集中学习与分散学习相结合的形式, 提高教师教育学、心理学、美学等相关学科理论水平, 使他们以全面系统的理论视野研究当下中学生数学教育问题。

每周在实验班上一次研究课, 课堂依据研究方向和目标制定教学方案, 课后跟踪调查, 在师生互动课程中深入研究中学生学习心理和审美心理, 健全学生个人档案, 掌握大量统计数据, 形成对研究对象全面深刻的了解。

每两周开展一次美学鉴赏讲谈, 以生动、形象的审美对象 (如音乐、绘画、诗歌) 提高师生的审美能力, 形成对美的科学认识, 循序渐进地渗透科技美学思想 (以科技史、科技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为载体) , 在实践中研究当前中学生的审美需求和审美理想。

每月召开课题组理论研究会, 发展数学课题的美育因素, 以中学生心理和审美需求为理论前提, 共同探讨制度严谨、科学的美育方案。

第三阶段:数学美育的实践研究。

目标:以素质教育评估标准, 在教学实践中检验并修正美育实施方案, 研究数学美育的操作过程, 构建数学美育可供推广的操作模式。

预期突破难点:

1.数学美育的操作过程;

2. 数学美育对创新性人才的效益问题。

如何实施美育课题的核心环节, 任何一种理论研究的最终目的都是用于指导实践从而推进社会进步的。因而这一阶段的研究直接决定该课题的是非成败及理论深度。

第四阶段:开发校本课程和课题推广。

目标:利用第三阶段的研究成果, 开发校本课程, 建立独具特色的现代数学课程体系, 通过课题推广研究课题价值、普遍性、时效性以及实施条件, 总结升华理论成果, 使之更加严谨、成熟。

预期突破难点:

1.数学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建设;

2. 课题的推广及有效性研究。

谈谈数学教育中的美育功能 第2篇

谈谈数学教育中的美育功能

数学中是否包含有美的因素?对此,大部分学者的回答是肯定的.对于职业学校的.学生,通过数学美的教学与启发,能够引导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克服学生感到数学难懂而且单调乏味的心理障碍.

作 者:王建军 作者单位:太原财政金融职业中专学校,山西,太原,030002刊 名: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TAIYUAN URBAN VOCATIONAL COLLEGE年,卷(期):“”(4)分类号:G718.2关键词:数学教育 美育功能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美育教育 第3篇

【关键词】 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美育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3)09-077-01

提及美育,人们普遍认为其无非表现在音、体、美及文学范畴领域。然而,数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美育主要是如何培养学生的健康审美观念与审美能力,如何陶冶道德情操,如何培养全面健康发展的人才。蕴含着其他学科难以诠释的美,是一种理性之美、一种抽象之美,不同于我们大自然中天然之美,不同于人类所创造的艺术之美。

儿童时期的天性是比较突出的,通过《思想品德》《自然》《社会》等课程的开设,使学生获得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受到美的熏陶。作为从事多年数学教学的老师,我认为小学数学教材中有很多关于美育教育的内容,需要教师将教材中的美育挖掘出来,使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美育,成为每个学生的素质教育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一、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开启儿童对图片的认知美

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悠久历史、悠久文化,我们生于这个历史文化集于悠久的民族,而这个民族充满了对美的要求。我们的整个小学阶段,特别是低年级教材里面的插图,版面的数量都较多,而且图画清晰、色彩鲜明、画面感形象具体。对于这些画面的插用,使本处于初级阶段的学生审美具有一定的提高,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开启儿童对实践的创造美

由于学生的年龄比较小,他们对于美的欣赏无法深入,往往只停留在表面的欣赏。他们看见花开得漂亮,只是感觉外表很美观,不会在意他们是否会有美的内涵,这时便需要教师启发学生联系自身的体验,联系实际生活来说自己认为美的东西,为什么会认为这些东西美呢?在此之前,教师可先举例演示,如教师手中的教学课本,可先问学生是什么形状,具有什么功能,这样不但激发学生的辨识能力,还能开启他们对实践的思考,一举两得。

如在教小学二年级《神奇七巧板》时,教师通过几种图案的组合分解,使学生明白,一个无论怎么复杂而又难懂的图形,通过大脑的思考,最终便可分解为几个简单、明了的图形;相反,几个简单、明了的图形亦可巧妙地组合在一起,拼成一个美观的图案。也可让同学们自己用七巧板摆成自己比较喜爱的图形,如小兔、小鹿等。最后让同学们自己举手将自己摆好的物体放在讲桌上,与大家共享。这样,不仅让学生活动起来,也巩固了所学的知识,陶冶他们的情操,达到以美育人的效果。

虽然数学的教学中,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因而美育因素不会像艺术美那样明显可见。这样便促使教师的教学的过程中,格外注重实践性。如十个记数数字,0、1、2、3、4、5、6、7、8、9,在不同的方面代表不同的数值,用这十个数字的任意结合,它们所产生的结果不同。如“1”和“2”相加,显然为“3”,教师可将给学生得到的小红花为基准。小明和小雨拥有同样的小红花朵数,因为小明帮助小亮打扫卫生,所以老师要将2个小红花作为奖励送给小明,这时小明的花朵显然比小雨多了2个。这样的奖励,老师既教给学生加、减法的运用,又极力夸奖小明乐于助人的美育,充分地把数学与生活结合在一起,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又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兴趣。

三、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开启儿童对生活运用美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将数学问题生活化,有利于拉近数学与生活的距离。数学美与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让生活充满数学美,用数字美装备生活。而这些是当年学生在对数学的美有所了解,有所感知的基础之上。而对于教师数学环节的精心设计,不仅能使学生更好、更牢固地掌握数学知识,还能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例如,在教师教学生学习“对称图形时”,可引出圆。教师可先问学生,汽水瓶的盖子为什么是圆的,而不是正方形或三角形?有的学生便会很快说出:因为圆形的盖子外观美观。这是教师便可引导他们:“谁能用我们所学过的知识回答?或所见过的知识回答?先让学生自由讨论2分钟。经过学生的讨论回答后,可得出:第一:圆是对称图形;第二,圆的直径都相同,所以圆的盖子顶起来相对容易,不易掉进小瓶里。如果瓶盖是正方形盖的话,水会洒出去,肯定不能。这样学生从生活经验和知识处罚使学生积极进行讨论,倾身于课堂美育培育的氛围,感受数学之美,使抽象之美生活化、具体化,充分理解并掌握数学知识以及数学思想。

四、无以规矩不成方圆——小学数学美育教育原则

首先,美誉的最重要原则——形象性原则。老师们在数学教材中如数的组成和分解章节,倍的认识章节以及乘法除法的意义章节利用形象性原则展开美育教育,可达到事半功倍。其次,情境性原则,情境中融情于景,情景相容,使情感,形象交融于一体。“形象”的数学知识再用“情感”的外衣装扮一下,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充分激活,使每个小学生的美育得以充分绽放。第三,自由性原则。在小学数学中同样应该提倡自由性原则,但不宜过头。毕竟数学不同于艺术学科,可供自由驰骋的天地不是很宽。它会受到很多确定性因素的制约。

五、束语

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说:“数学不但拥有真理,而且拥有至高的美。”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提高学生感受美、鉴定美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何明园.《浅谈如何在小学数学中渗透美育教育》[J].《科技探索》.

[2]朱智贤.《儿童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223-389.

论数学教育中的美育 第4篇

能够显示生活,以及使人想起生活的东西,那就是美。数学与人们的生活的关系十分密切,哪里有生活,哪里就需要数学;哪里有数学,哪里就有美。在自然界中,被看作对称、和谐、美的象征,给予人们许多美的享受的玫瑰,如果将它分解,找出花瓣相互重合的部分。我们将发现,花瓣的位置是按照黄金比例的数学规则排列的。早在1925年,德国画家、雕刻家、数学家丢勒就发现在所有的矩形中,短边与长边之比为0.618也就是黄金比例的矩形最美。古希腊的巴特家神殿也利用了黄金矩形。数学学是无处不在的,音乐、绘画、雕塑……所有门类的艺术都通过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得到数学的帮助。人们通过享受这些悦目的事物,使生活更加和谐美好。

自然美是人去发现的,并经由人和社会所提炼和改造。数学美不仅源于自然美,而且高于自然美,它是人类创造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客观美与主观美的统一。反映客观事物规律性的公理化思想、坐标系思想的发现和创造,不仅体现了人们对数学美的感悟,同时也体现了人们对数学美的提炼与改造。

在数学教育中,有意识地揭示数学美同自然美的内在联系,将使学生感悟到数学所表现出的不仅有神秘的抽象美,同时也有客观真实与生动形象的自然美;探究数学美同样需要探究者的审美心理和情趣。因此能给人以无限的激情和丰富的想象。

二、数学的艺术美

数学的艺术美就是数学的外在美。数学外在美,就是数学思想、方法、概念、命题等的表现形式,包括数学符号、式子、图形等所体现出的创造力和形象性,所传导给人的震撼力和感染性。所以数学外在美同艺术美并无二致。数学以其简洁性、对称性、和谐性、统一性、奇异性等为特征表现出它的美。

数学的简洁美显著地体现在它的公式、符号与定理的表述之中。数学命题:e+1=0,只用7个数学符号,却向人们展示了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真理,其简洁明快的形式与优美协调的结构,绝不逊色于舞蹈、乐曲所给予人们的美的感受。它像一件雕塑,像一幅图画,带给人们无穷无尽的想象:看似毫不相干的5个数是如何联系在一起的呢?这5个数在数学中分别占据着什么样的地位?0、1、2、……9十个数就谱写了万事万物的宏伟乐章;著名的棣莫弗公式(cosθ+isinθ)n=cosnθ+isinnθ竟把对任何实数n的复杂的乘幂简化为两项之和。数学的简洁美还表现在它的理论基础的逻辑简单上。例如:欧几里得在《几何原本》中,给十条公理(公设)加上定义,逻辑上建立了内容丰富的欧氏几何学。

数学的对称美是数学美的核心。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一书中直截了当地把对称美作为数学美的一种表现,他指出:“美的主要表现形式是次序、对称和明确性,这在数学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数学图形及数学表达式的对称不仅给人视觉上的愉悦,而且给人们的理解和记忆带来不少便利,例如:数学中数与形的对称,实数与数轴,复数与平面,平面上的点与有序褛对,函数与图形,正弦定理asinA=bsin B=csin C,二项式展开式系数,互为反函数的图像等都具有对称美。数学命题结构上的对称给人以最好的启发,数学命题的外在形态美,是人们探索客观世界规律性,并认知其真理性之后的产物。而艺术则是以美的表现形式去展示和反映客观的物质世界。所以,数学和艺术在感悟、提炼和改造自然对象的审美属性时,其方式是不相同的。正是数学的以真求美,使数学美达到至高的地步,从而也影响着艺术美的发展与升华。

数学美是其内在和谐结构与外在和谐功能的统一,其表现为数学不断统一的趋势。事实上数学家们一直在寻求数学理论的统一基础,并试图从事建立统一的数学体系的工作。例如:欧拉公式就将和谐统一美展现得淋漓尽致,欧拉公式为eiθ=cosθ+isinθ,用π替代θ,就会得到:eiπ=-1。将此式变形为eiπ+1=0,数学中最重要最活跃的五个数0、1、i、π、e,尽管它们分别来源于算数、代数、几何和分析学等不同的数学分支领域,然而,欧拉公式况奇迹般地将它们联系在了一起。

数学的奇异美是数学美的一个基本内容,即指所得出的结果、规律或有关的发展非常出人意料,从而引起了人们极大的惊奇和诧异,甚至叹服。比如,对于任意三角形,它们的三条中线总是交于一点,使学生看到所有三角形都是如此而并非巧合;同样,三角形三条角平分线、三条垂直平分线、三条高线也分别交于一点,这显示了一种奇巧的美。

三、数学的思想美

数学的思想美就是数学的内在美。数学作为科学,以其高度的概括性、抽象性,以及毋庸置疑的逻辑力量,表现了数学的内在美。数学之内在美,不仅在于它的抽象性、逻辑性,而且在于它的联系性和应用性。从思维形式上讲,数学不仅借助于抽象思维,而且借助于艺术般的形象思维。因为数学的创造离不开想象、直觉、灵感等形象思维,所以“数学是创造的艺术”。

数学内在的思想美虽然有各种各样的表现,但其核心都是思维的抽象性和论证的严密性。在数学教育中,注意科学美的揭示,必将帮助学生领悟数学思想、方法、语言、概念、命题等是如何发现和创造的,数学内部与数学外部是如何联系着的,从而使学生在感受数学美的同时,将数学美运用于更加广阔的领域,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显著提高。

总之,数学的美无处不在,是美的高级形式,它的特点在于抽象的理性形式中包含着无限丰富的感性内容。“真与美是相互融透的,以美可以启真”。在教学中应充分挖掘数学中蕴含的审美教育因素,为学生创设和谐、优美、愉快的学习环境和氛围;向学生展示数学中的美,引导学生去发现美、感受美,培养学生欣赏美的高雅情趣和创造美的强烈愿望。

对学生,应“从小就培养起对于美的爱好,并且培养起融美于心灵的习惯”,着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引导他们按美的规律去发现和创造,使学生的审美情趣同德智体协调一致地发展。

摘要:数学对象具有自身内在的审美属性。数学之美主要体现在数学思想、数学方法、数学语言、数学形态之中。本文从审美属性的基本特征揭示数学之美,将使数学教育同美育有机地统一起来。

初中体育课堂教育中的美育教育 第5篇

安孝湖

【摘要】学校教育中的体育以培养人为宗旨,其目的是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和体育能力,使之身心全面发展,配合德育、智育、美育使学生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体育活动过程中包含诸多美育的因素,如体育的形式美、姿态美、动作美等。美育在全面发展人的性格中具有重要作用。在终身体育的理念下,我们要倡导以美健体,通过美育教育提高人们鉴赏美的能力。

【关键词】美育教育;鉴赏美;体育教学 学校教育中的体育以培养人为宗旨,其目的是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和体育能力,使之身心全面发展,配合德育、智育、美育使学生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体育活动过程中包含诸多美育的因素,如体育的形式美、姿态美、动作美等。如何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审美情操、审美意识和审美方法,提高对美的感受、鉴赏、表达能力,使健全的精神寓于健康的身体,这些已经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美育教育及审美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和意义

现代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理结构由认识、伦理、审美三大结构组成。故从人的身心发展来看教育目标中“五育”的结构,可将其分为心理发展(德、智、美)和生理发展(体、劳)两部分。前者为精神前提,后者为物质基础。“五育”目标是相辅相成的有机复合体,各种功能若因偏颇而失衡的话,将会影响整体功能的发挥。所以,美育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它与德育、智育、体育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二、体育教学中美育目标的构建

1.理论依据。美育的预期功能是由其本质特征决定的,美育是什么?广义可理解为按照美的规律施行的一切教育,而不是专指某种艺术技巧的教育。美育的首要任务,是使教育者把握“美的规律”。可见,体育中美学知识的起点,应是从事物内部普遍性与外部个性(即本质与现象)的高度统一中去把握“美的规律”,识别什么才是美,尽而发挥美育在体育教育中特有的功能。其实,美育的最终目的是养成丰富的具有完美个性的人,即人格美。而人格美的基点是心灵美、精神美,外部表现则为身体美,而体育教育也正是要培养身心健康的合格人才。

2.历史依据。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美的概念在延伸,美的载体在扩展。当今,不论从美的形态还是从审美主客体关系来看,美育的内容已横跨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科学美等几大类,远远超出了“四科”等文学艺术领域,但美的载体不管怎样延伸和扩展,永远与人的心灵和身体分割不开。因此,在体育教育中,美育目标的构建应延伸到自然界与科学界、社会美与心灵美、艺术美和方法论美等几种关系中,施美于体中,置体于美中,即以“体”为载体,拓展美的真谛。

3.现实依据。从现代化社会看,威胁和腐蚀美的不再是洪水猛兽,而是物质文明的“背离”,一个人精神文明程度表现在人格的高度上。诸如被多种心理暴力驱使,对社会或自然进行破坏活动的人,使人格沦丧;拜金主义、唯利是图的人,使人格歪曲等等。这种“背离”致使人对自然的态度表现为“索取”“征服”乃至“破坏”,致使人与人之间感情淡薄,人与自我及内部的人与外部的人发生冲突,乃至精神分裂症者日益增多。从现有的艺术教育来看,存在着重技轻艺的现象,很难养成创造的灵性,也难以营造出使受教育者“心有灵犀一点通”地把握内涵之精、之形、之意去领略艺术的境界。

三、体育教育中构建美育目标的思路

人为万物之精灵,万物之美莫过于人体形态与动作美,人体形态与动作美是历代美学研究的课题和创作对象,而人体的正常发育和正确姿态是人体形态美的基本要求。协调感和韵律感是人体动作美的基本因素,人体动作美与人体动作的速度、力量、灵敏等紧密相连。体育是促使人体正常发展,养成正确姿态,培养协调动作,发展身体本质的最积极有效的手段。许多活动项目如唱歌游戏、集体体操、自由体操、艺术体操、体育舞蹈、花样游泳及花样滑冰等都是在有节奏的乐曲配合下进行的,这其中充满了美的教育。有些活动如田径、体操、武术、游泳、球类活动等,虽无明显的韵律,但均具有内在强烈的节奏感,在高速度、高难度情况下完成最美妙的动作。一个短跑运动员在竞赛中赢得千万人的欢呼,一个体操运动员表演高难度动作,往往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这是人体美的显示,给人以巨大的影响。体育和美育几乎像一对孪生兄妹。

四、体育教学中美育教育的实施方法

体育教育中美育教育的过程,实际上是学生自我教育的过程,这种自我教育能否发生,是否有效,都取决于学生是否发生情感。对中小学生实施美育必须尊重美育的特点和规律。

1.要在引导学生倾心赏美上下功夫。美感不能强加于人,却可以引导。引导学生发现美感是学校美育工作的重点。首先帮助学生感知对象的美。培养和发展学生对美的观察力、感悟力、理解力和想像力。例如,看NBA 球星在空中飞翔完成灌篮动作时给人以美的享受,我们在体育教育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这方面的感受力和想像力,从而使学生自觉积极地参加体育活动,达到快乐体育的目标。应当相信,只要学生发现了美感,他们就会倾心赏美,即是在乐心受教。至于受教的程度,只要美育持之以恒,一定会获丰收。

2.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有计划、有步骤、有系统地实施美育。美育的对象应当是美的,才可能产生美感。同时,还要注意美的对象情况复杂。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做出适当的计划,依年龄和受教育程度的不同而不同。在实施过程中都需要认真研究。要把美育融入整个体育教育活动中,实施多种多样多层次的美育。美育教育不仅仅是在体育课中实施,还可以是学校开展形式多样的课余文娱活动。把美育与体育很好地结合起来,同样是学校美育的重要形式。只要我们不断探索,会有很多好办法。但特别要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做到有的放矢。

综上所述,美育在全面发展人的性格中具有重要作用。在终身体育的理念下,我们要倡导以美健体,通过美育教育提高人们鉴赏美的能力。

*【作者简介】安孝湖,苍南县灵溪九中教师(浙江

温州

美育渗透数学课堂的有效尝试 第6篇

一、融合形象美,渗透美育

美的事物和现象总是形象的、具体的,总是凭借感官可以直接感受到的。而千姿百态、形象迥异的任何事物,都容易引起小学生的兴趣。如在教学用七巧板中的几块拼出不同的平行四边形时,我采取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的方法,先指导学生选择七巧板中的两块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再启发:“用哪三块也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呢?有几种选法?有哪些拼法?”然后指导学生分别用四块、五块……七块拼成平行四边形。学生人人动脑、动手,一个个被自己所拼的图形所吸引,这在视觉上满足了学生的审美需求,这种满足感无疑是一种美的享受。从这以后,学生对七巧板游戏产生了极大地兴趣,课间我常常看到同学们三五成群,用七巧板拼摆各种几何图形体和各种形状的人、动物、飞机等,几乎到了爱不释手的地步。这样的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且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发张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创造能力,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感知到教学知识的形象美。

二、融合和谐美,渗透美育

和谐性是数学美的重要标志。正如法国著名的数学家彭加勒所说:“数学家非常重视他的方法和理论是否优美,这并非华而不实,那么到底是什么使我们感到一个解答、一个证明的优美呢?那就是各个部分之间的和谐、对称、恰到好处的平衡。”如这样一道题:商店运来48个白皮球和一些花皮球,花皮球卖出20个以后比白皮球还多12个。花皮球有多少个?对于初学用方程解应用题的学生来说,要求他们很快找出题中数量间的相等关系还不太容易。教学时,我凭借美的意识去启发:“花皮球与白皮球之间有什么关系呢?”一个学生答道:“花皮球的个数=白皮球的个数+12。”进一步启发:“在什么情况下,白皮球与花皮球之间存在着这种相等的关系?”学生的感知目标一下子指向“花皮球卖出20个以后”,很快意识到花皮球与白皮球之间的和谐关系:卖出20个以后的花皮球=白皮球的个数+12。欣赏应用题里的这种条件与条件之间的和谐美,确实能使学生赏心悦目。当然,教材中的和谐美随处可见,如教学列方程解应用题时用等量关系图,帮助学生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列方程,通过数形结合,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互助互补,促进了学生两种思维的和谐发展。

三、融合思维美,渗透美育

数学的思维美是有数学思维的外部特征——抽象性、形象性、统一性和内部实质——广阔性、深刻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方面决定的。这种美在教材中不胜枚举。如有些计算题,思考的角度不同,解法也不同。学习了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后,可这样算:

①25×32 ②25×32

=25×4×8 =5×(5×32)

=100×8 =5×160

=800 =800

学习了乘法分配律,可以这样计算:

①25×32 ②25×32

=(20+5)×32 =25×(40-8)

=20×32+5×32 =25×40-25×8

=640+160 =1000-200

=800 =800

③25×32 ④25×32

=25×(30+2) =(30-5)×32

=25×30+25×2 =30×32-5×32

=750+50 =960-160

=800 =800

学习了积的变化规律后,可这样算:

25×32

=(25×4)×(32÷4)

=100×8

=800

由此,教者只要善于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去探究问题的各种解法,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在众多的解法中探索出一条到达“光辉顶点”的最简捷、最清晰、最优美的途径,从而获得一种创造性的满足感。

四、融合逻辑美,渗透美育

数学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具有严密的逻辑性。这一特点决定了数学思维的逻辑美和数学知识的逻辑美。数学知识的逻辑美表现在教学内容的编排上是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数学思维的逻辑美比比皆是。如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时,我根据编者意图和教学要求安排了以下三个层次的教学:第一层次,引导学生操作实验,推导出面积公式。为了充分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操作过程中,我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裁剪出书后的三角形并动脑,探索什么样的两个三角形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并引导学生从直观上理解三角形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之间的关系,最后明确三角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第二层次,利用公式计算面积;第三层次,引导学生归纳出三角形面积的大小只与三角形的底和高有关,与它的形状无关。教学时出示这样的一幅图:

告知学生D是BC边上的中点,引导比较:△ABD与△ACD的面积是否相等?为什么?由此归纳得出,等底同高的两个三角形面积相等;再出示另一幅图:

数学课堂中的美育论文 第7篇

一、运用数学哲理培养正确价值观和良好的个性品质

数学是现实生活的抽象与模型, 许多的教学内容, 都可以从生活入手, 充分利用数学来源于生活, 把数学知识的本质还原到生活中, 在提高学生的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在学习时感到乐趣和成就感, 从而激励学生更深入地学习和研究.

例如, 我们进入初中学习的第一章数学内容是丰富的图形世界, 有一节内容是几何体的三视图, 对于抽象的概念学生很难把握其精髓和实质, 因此我举“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例子, 这首诗让学生很快就明白了为什么同一个几何体从不同的角度去看结果就不相同, 学生把握了三视图的本质, 同时认识到了解人和事需要从多角度进行观察, 才能正确全面掌握本质, 防止以偏赅全.

二、善于运用数学史对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

在人类探索知识和文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 数学发展经历了漫长的沧桑岁月, 它的发展影响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文明的发展进程, 对此, 教师应注意挖掘教材中的有关材料, 向学生介绍数学家对知识的发现和严密的推理、分析过程,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热烈的向往和探索.

例如在学习直角三角形“勾股定理”时, 先让学生查阅资料, 搜集这个定理的产生过程和不同的证明方法, 以及它在生活上的应用, 让学生自己撰写小论文, 给他们提供一个自主探究的机会, 使学生在学会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 还能受到良好的数学文化教育.

在讲授平面直角坐标系时, 首先将它最本质的内涵传达给学生, 它通过平面内的点与有序实数对形成的一一对应的关系, 将一个点在平面内的位置, 由它的两个坐标 (横坐标、纵坐标) 确定下来.因此有了直角坐标系以后, 人们才得以用代数的方法研究几何问题, 从而达到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而这种巧妙的方法和技艺是谁创立的呢?这时候同学们的好奇心就完全被吸引过来了, 专注的神情表明想和我一起来揭开它神秘的面纱.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创始人是笛卡儿, 他用平面上的一点到两条固定直线的距离来确定点的位置, 用坐标来描述空间上的点, 使几何问题不仅可以归结成为代数形式, 还可以利用代数变换来发现和证明几何性质, 把曲线看成点的运动的轨迹, 不仅建立了点与实数的对应关系, 而且把“形”和“数”两个对立的对象统一起来, 建立了曲线和方程的对应关系.让学生知道任何一个定理、公式的形成均来自不断的思索和实践, 引导学生养成勤于思考、敢于探索的习惯.还可以把我们的人生比做一个无形的坐标系, 在这里每一个人都会找到自己的位置, 因此在我们整个人生发展的最关键时期, 要确立远大目标, 用自己的努力和踏实书写属于自己的人生轨迹.

三、寓数学课堂教学于美育

数学家罗素说过:“数学中有至高的美.”数学的美真实地存在于我们所学习的每一个知识点中, 很多老师对于概念课的讲授都有同样的感受, 就是学生经常对概念和定义的理解模糊, 因此在讲解定义和概念时, 应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启发学生体味其语言的精炼、准确, 使学生感受到数学语言的简洁美, 有意识地分析和挖掘蕴藏在公式、定理、法则背后的数学美, 深刻感受数学内在奇妙结构的完美的和谐统一性, 例如三角形虽然形式千变万化, 但内角和始终不变.从而达到启迪学生的审美意识, 形成强烈的认知趋向和身心满足,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率.

在讲授黄金分割时, 我先给同学们展示了几幅蕴含了黄金分割知识的漂亮图片, 再把黄金分割的概念给学生, 但是对于这个概念和比例式学生经常会混淆, 很难扎实掌握, 因此我给学生们讲述了黄金分割的神奇魅力:

1. 古埃及胡夫金字塔:文明古国埃及的金字塔, 形似方锥, 大小各异.但这些金字塔底面的边长与高都是黄金比例.

2. 蒙娜丽莎的微笑:

蒙娜丽莎的头和两肩在整幅画面中都完美地体现了黄金分割, 使得这幅油画看起来是那么的和谐和完美.

3. 我们的国旗上就有五颗星, 还有不少国家的国旗也用五角星, 这是为什么?

因为在五角星中所有线段之间的长度关系都是符合黄金分割比例的.

有了以上生活中的实例, 让学生理解黄金分割的实质是一种比例关系就很容易接受了, 同学们听着这些知识的讲解时兴奋不已, 就在这个时候我对学生说:“心动不如行动, 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画一条线段, 然后利用你所学习的知识, 自己找出这条线段的黄金分割点.”

四、数学德育与美育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1. 新时期的数学教师应该强化德育和美育意识

“身正为师, 学高为范”, 因此一定要加强数学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文化底蕴, 才能站在较高的认知水平上分析和处理教材.以前对于教师有这样一种要求:“如果你想要给学生一杯水, 那首先你自己应该有一桶水.”然而在当今的新时代背景下, 我想现在的教师应该是一眼灵动的泉, 渊博的知识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汩汩流淌, 滋润和浇灌着每一名学生的心田.

2. 进行德育和美育的渗透要注意把握一个“度”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和美育也要注意策略性, 不能喧宾夺主, 有些教师为了教育而教育, 生搬硬套, 不能与教材的实际内容相联系, 这样不仅影响了教学效果, 还可能造成学生理解上的障碍.我想在教学中, 多思考多学习, 在讲授相应新课的同时, 适时地、适当地渗透德育和美育, 与学科内容做到和谐统一, 才能收获春雨般“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数学是“人类精神最精致的花朵之一, 是世世代代一砖一瓦建造起来的一座永恒的知识的大教堂”,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应重视数学课堂教学的德育与美育的渗透, 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 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 形成扎实宽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摘要: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和美育不仅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也能增进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达到课堂教育教学和学校德育工作的目标.本文从数学哲理、数学史、教师文化素养等方面阐述了一些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和美育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数学教学,德育,美育

参考文献

[1]朱美玉.浅谈数学的德育功能[J].教育与职业.2009.9.

[2]百度笛卡儿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4704.htm.

[3]百度黄金分割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4179603.html.

[4]魏衍军.科教导刊, 2010 (1) (上) .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北京:北京师范大出版社, 2001.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美育 第8篇

一、充分认识美育的内涵和意义

小学语文美育具有毋庸置疑的重要价值和目标。蔡元培先生早在20世纪初就说:“美育者, 与智育相辅而行, 以图德育之完成者也。”《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第一条则明确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 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 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在各阶段目标中, 《语文课程标准》进一步提出了以下要求:“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美感。”“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 向往美好的情境。”“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 展开想象, 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 感受语言的优美。”“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 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在交际中注意语言美, 抵制不文明的语言。”系列目标, 虽主要属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域, 但也整合了语文课程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维度目标。概括起来, 小学语文美育的核心目标是感受、欣赏, 以及表现、创造汉语言文字的美,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语文素养。

二、努力挖掘教材的审美素材

小语教材文质兼美, 是教师“教书育人”的根本, 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教科书, 我们要深入挖掘其思想性和艺术性。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 引领学生领略教材的内容美, 学习教材的形式美, 使学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 以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和审美能力。

1、自然环境美。

大自然为作者提供了无穷尽的素材, 经过作者的审美处理, 给人的印象往往比自然更美, 如《草原》的风情, 《五彩池》的神奇, 《美丽的小兴安岭》的绮丽等。作者笔下的这些自然景色, 不但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 而且还陶冶了学生爱美的情操。

2、人文景观美。

小语教材中, 作者描写了很多人工创造的具有文化价值和观赏意义的建筑物和场所, 如《南京长江大桥》的雄伟、《人民大会堂》的壮观, 北京《颐和园》的绝妙, 都给人以新颖的美感。作者所表现的这些人文景观的美, 不仅颂扬了我国劳动人民的伟大的创造力, 而且激发了学生对祖国建设的成就自豪感。

3、社会生活美。

生活处处都有美, 语文教材源于生活并再现生活。许多课文描写的人物事件, 甚至场面仿佛就在我们身边, 使人产生一种真实的美感。如写母女俩关心照顾邻居老奶奶的《亲人》, 赞美小姑娘纯朴诚实品德的《在金色的海滩上》等。这些生活的反映, 让学生了解了人际间的友好的关系和生活中的真、善、美, 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点和欣赏情趣的艺术珍品。

4、人物形象美。

作者往往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流露自己的审美认识和审美评价, 这些丰满的形象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和行动的楷模, 能在他们心中树立起美的丰碑。如《飞机遇险的时候》中把生的希望送给别人, 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周恩来, 《一定要争气》的童第周等。这些人物形象, 对于启迪学生心灵, 培养学生良好品质起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三、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

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 关键是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在语文教学中, 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 就是要培养学生感受和鉴赏祖国语言文字的美以及语言设计所表达的美, 并学习运用语言文字来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1、教学方式要灵活多变。

一成不变的教学方式容易使学生厌倦而产生疲劳影响美感, 即使是一些优秀的教学模式也应该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 相应地改变教法, 推陈出新, 使学生永远保持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尤其在导语、结语的设计, 教学内容的处理, 教学方法的选择要都应该具有多样化。

2、教学气氛要富有情趣。

教学过程实际上是师生交往的过程, 师生之间应多采用交流式、探讨式的方法, 拉近师生的关系并根据学生的问题, 学生的个性特点, 或开门见山, 烛照幽微, 真诚坦率;或讽喻旁敲, 温情含蓄, 启发等待;或侃侃而谈, 如叙家常。总之教师应运用高超的教学艺术去调节课堂教学气氛, 形成课堂精神环境美。

3、适时地组织创作, 在创造中体验美。

创造活动给人带来的美感是非同寻常的, 它比一般的审美活动的美感更强烈更深刻, 心理学研究表明, 创造能引起主体认知系统最大的主动性, 使其处于被激活的状态, 并使求知的心理需求得到满足。语文教学要适时创造机会让学生进行创作, 在创作中体验美。

中学数学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第9篇

关键词:中学数学教学,美育,渗透

数学美即是蕴藏于它所特有的抽象概念、公式符号、命题模型、结构系统、推理论证、思维方法等之中的简单、严谨、和谐、奇异等形式, 它是数学创造的自由形式, 它揭示了规律性, 是一种科学的真实美。

数学教师应抓住学生爱美的天性, 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揭示数学之美, 进行审美教育, 充分发挥数学的美育功能, 促进数学教学。

一、展示数学之美, 激发学习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的最大动力, 兴趣又是强烈而又持久的学习动机。只有学生热爱数学, 才能产生积极而又持久的求学劲头。因此, 教师应充分运用数学美的诱发力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望。

(一) 通过学生熟悉的生动的实际事例、形象的直观教具,

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操作等引入数学概念、定理、公式, 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比如:学习《轴对称图形》这一课内容时, 可用自制的蝴蝶标本, 让学生初步感知蝴蝶的对称之美。接着通过仔细观察蝴蝶自然引出对称的特点———它们的两边都是一模一样的, 对折会重合。继而将实物抽象成平面图形便成了必然。

(二) 结合教材内容, 向学生介绍数学的发展史和进展情

况, 以及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广泛应用, 使学生看到数学的用处, 明确今天的学习是为了明天的应用:如“0.618”在数学上被称为黄金分割数, 按此比例把线段分割做成像框给人以协调的感觉;它可以把圆十等份, 做成正十边形;连接对角线又可得到五角星。

二、融贯数学之美, 加深知识理解。

数学美是美的高级形式, 它的特点在于抽象的理性形式中包含着无限丰富的感性内容。在教学中, 教师运用大量生动的感性材料给学生以美感直觉, 把抽象枯燥的数学概念、公式、定理先给学生以具体的直观形象, 再上升为理性形象, 成为字母与运算符号间的造型艺术, 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易于接受, 便于理解。教师通过严密的推理, 生动的语言, 优美的图形, 科学的板书等作出审美示范, 创设思维情境, 把数学美的简单统一、和谐对称等特征融贯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 使学生在美的享受中获得知识, 理解知识, 掌握知识。在潜移默化中理解数学美的真正含义。

三、创造数学之美, 培养思维能力。

中学数学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是在传授数学知识和培养技能。技巧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根据青少年“好想”、“好动”的特点, 在教学中教师通过一题多解 (证) 、一题多变。一法多用、一图多变等数学的奇异美, 鼓励学生多向思维, 标新立异, 找出最优方法。教师要善于把握教学机制, 创设思维境界, 用数学美的魅力启迪学生思维, 当学生对数学美感受最灵敏、最强烈、最深刻的时候, 他们的思维也进入最佳时期, 逻辑思维和灵感思维交融促进, 聪明才智得到充分发挥, 一旦“灵感”出现, 他们就会感受到创造数学美的喜悦和成功后的乐趣。毫无疑问, 他们的思维能力也能得到培养和提高。

如:证明不等式, 多数同学能用比较法、综合法、分析法和反证法给出证明 (证明略) , 初步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教师抓住时机, 及时点拨, 促进学生思维发散, 鼓励学生标新立异, 引导学生观察式子的整体结构特征, 发掘题中的隐含条件, 寻求其他证法。数学美唤起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启迪了他们的思维活动, 经过观察、分析、联想, 有的同学给出了一些新颖证法, 其中提出了三角法、构造法等。学生亲身感受到数学的奇异之美, 陶醉创造数学美的愉悦之中。又如:对于任意三角形, 它们的三条中线总是交于一点, 使学生看到各种三角形都是如此而并非巧合, 显示了一种奇巧的美。同样, 三角形三条角平分线、三条垂直平分线、三条高也分别交于一点, 进一步使学生认识到即使是最简单的图形———三角形中, 也蕴藏着一般规律。此时, 师生情感交融, 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散性、深刻性、独创性等诸方面得到培养和提高。

四、发掘数学之美, 陶冶思想情操。

数学中的审美教育同文学艺术一样, 具有潜在的思想教育功能。这就需要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和美学修养, 认真钻研教材, 深入发掘和精心提炼教材中蕴含的美育因素, 为学生创造一个和谐、优美、愉快的学习环境和气氛, 引导学生按照美的规律去发现美、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 进行审美教育, 提高审美能力, 培养审美意识。它的核心是通过情感教育, 让学生在美的熏陶中开启心灵, 以自己的知、意、情去追求客观世界的真、善、美, 引起精神上的升华, 产生情感共鸣, 达到美化心灵、净化感情、陶冶情操的效果, 对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和形成他们正确的人生观、完美的世界观也能起到积极作用。例如:向学生介绍我国数学发展的历史, 介绍我国古代数学家的杰出成就和现代数学家对数学发展的巨大贡献, 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对他们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 增强了他们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又如, 数学美的严谨性可以培养学生言必有据, 一丝不苟, 坚持真理, 修正错误,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高尚品德;寻觅数学结论完美和解题方法最优化, 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标新立异、勇于探索、坚韧不拔、顽强拼搏的坚强意志。

美是无处不在的, 数学美更是魅力无穷。只要数学教师能在教学中充分挖掘数学教学的美育功能, 使得学生得到美的享受, 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同时体验到创造美的快乐, 那么, 数学课堂一定会更有趣, 学生的素质也一定会提高, 从而促进数学教学, 真正提高学生素质。

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美育尝试 第10篇

一、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美育因素

1. 简洁美。

简洁是数学的基本特征,数学中的每一个符号、概念、公式都是简洁的高度体现。比如角,虽然它千姿百态,但都是这样定义它的:“由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又如任何长方形的面积都是用S=ab(a为长,b宽)来表示的。定义概念简单明了,表达出了复杂的思想内容;符号公式方便准确地记录了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关系。又有哪一种语言能够如此简单而又通行呢?

2. 对称美。

对称在形式美里是很重要的。对称在小学的几何图形中到处都可以见到。正方形、长方形、圆、等腰三角形等都是对称的。长方形对称、稳重;正方形刚健、宏伟;等腰三角形安祥、庄重;圆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它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柔和、旋转、圆满,有人说“最美的就是圆形”。对这些几何图形的深入观察、认真分析、仔细研究、正确解答,学生在增长知识的同时,又获得美的感受。

3. 独特美。

数学中精准的结论,巧妙的解题方法都表现出一种神奇的独特美。常见的一图多变、一题多解的练习,体现了异曲同工之妙。一些难以解答的问题,可以运用“假设”、“转化”等思维和方法,就可以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体现出数学思想与方法的奇特与灵巧。

4. 整体美。

所谓整体美,就是从支离破碎中去发现事物之间的整体性。在数学发展的漫漫征途中,人们始终在探索、追求着数学的整合,并想找出整合的办法。这在小学数学中存在,阿拉伯数字就是人们除去了形状、颜色、大小等而抽象出来的结果;加和减、乘和除的相互转化也使得这两对矛盾达到了完美的统一;截然不同的三角形和梯形也可以整合到平行四边形中。

5. 永恒美。

万事万物都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变化中又往往展现出一种永恒,在数学中,就有这样的很多例子。比如在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比的基本性质”来进行数学运算,虽然算式改变了,但是分数的值与比值都没有变;在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时,我们尝试先把平行四边形沿高剪开,分成一个直角三角形和一个直角梯形,或者两个直角梯形,再通过平移拼成了一个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形状改变了,但是面积却没有改变;比例中,两种相互关联着的量虽然一直在发生变化,而这两种量里相互对应着的两个的比值(或积)却始终没有变,这是一个常量。这些,都足以说明在数学里存在着一种不变的永恒美。

二、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与美育

数学家关于数学美的论述很多。他们对于在数学里存在的一些问题有着不同的认识,但他们对于数学所蕴含着的美都给予一致肯定。老师必须树立起数学教育同样要实施美育的观念,明确数学教学中渗透美育的重要性,将自己纳入美育的施教者行列。

1. 注意心灵沟通,增强审美情感,建立师生感情。

在和谐的氛围里学习,心情就会愉悦,就能乐于学习知识,感受数学里的美。小孩子从学前班进入一年级,面对陌生的环境、不认识的老师,感到既紧张又害怕。教学主题图《开学了》时,带领学生参观美丽的校园,感受学校生活,在引导孩子从不同角度观察“上学了”主题图。孩子们在看一看、数一数、说一说的活动中,自然而然忘记了一开始的胆怯,不知不觉中喜欢上了校园,喜欢上老师和同学,从而喜欢上数学。

2. 创设教学情境,诱发审美注意,激发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要运用美的诱发力来引起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望。把学生学习的情境进行有效的融合,可以诱发出学生的注意。例如,在教学《相交与平行》时,先用多媒体把呈现学校运动场的情景图放大,情景图没有文字,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色彩鲜艳的画面,然后提出:“画面上有些什么物体,这些物体反映出一些什么现象”让学生思考,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情境所调动,思维也一下子活跃起来,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在小组内展开了联想和讨论,全面感知图中的垂直现象和平行现象,学生在观察中自主发现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了生活中的垂直、平行现象。

3. 启迪学生思维,深化审美体验,培养创造能力。

创造美是审美教育的最终目的。美的事物能唤起儿童的愉悦,反过来,又能激发儿童去创造。由此可见,审美体验与创造性思维有着密切的联系。应用题的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的练习,更是培养创造美感,发展学生能力的好形式。比如二年级的租船问题,教师首先要创设情境,让学生充分理解题意。然后引导学生说出租船的方案:只租大船、只租小船、大小船都租。对于大小船都租的情况,让学生用画一画图或用算式写一写等方式尝试可以怎样租。

4. 营造审美氛围,鼓励积极感受,体验审美快乐。

审美快乐是在活动里产生出来的。营造轻松的审美氛围,引导学生积极观察、探索、思考,从而感受审美快乐。在学完了《图形的平移、旋转和轴对称》之后开展了一次“花边设计比赛”的综合实践活动。先引导学生说出在手抄报、黑板报、服装、窗帘等设计中需要用到花边。再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的常见图案,如黑板报花边、京剧脸谱、方巾上的图案等让学生欣赏,同时指出这些花边哪些地方用到了平移、旋转和对称的知识。

总之,美无处不在,无处不有,只要我们善于发现、善于观察。在小学数学中进行美育,就成为每一个数学教师的神圣使命。

参考文献

[1]周绍伟.浅谈小学数学中的美育渗透[J].教育科学,2010,(1).

小学语文课堂中的美育 第11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发现美;感受美;理解美;创造美

语文世界是个琳琅满目的美的世界。我们能感受到美的温馨,寻觅到美的倩影。语文本身蕴含着丰富的美的因素,闪现着无穷的魅力,语文学习更是追求美的历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使学生形成美的情感、美的情操、美的人性,让学生学会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这样学生才能真正享受学习语文的乐趣,语文课才能上出语文味。”那么,如何让“美”闪动在语文课堂的每个环节之中呢?我也一直在努力追寻着。最近,刚执教完《美丽的小兴安岭》,这篇课文讲述了我国东北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美丽景色和丰富物产,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选编本课的意图是让学生了解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美丽景色,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在感受小兴安岭美丽富饶的同时,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下面就以这篇课文为例,谈谈我的教学。

一、情境激趣,发现美

好的导入是教师精心打造的一把钥匙,它能带领学生打开阅读的大门。这节课我是这样引入的:“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山河壮美,我们曾随着课文的学习游览过风景优美的黄山,美丽富饶的西沙群岛,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游览祖国的另一处美景,让我们走进那美丽的小兴安岭,去欣赏它的美景,去感受大自然那美的点点滴滴,好吗?首先,谁愿意用美的声音和美的感情来读一读这篇课文?老师这里有一首优美的音乐配合。”通过如此情境创设,把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集中到语文课堂之中了,乐曲具有很强的感染力,随着音乐的跌宕起伏,能够引领我们的心灵徜徉在作品特定的意境中。学生在优美而缓慢的音乐中初步了解和发现课文中的美,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寻美的欲望,使学生的思维迅速地融入文本之中。

二、初读课文,感受美

学生自由朗读初识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边读边圈出生字词,同桌合作自学生字、新词。交流识字方法,引导学生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识字。接下来让学生“开火车”练读生字词,积累好词佳句,读一读,并用四字词语造句。这一环节,学生通过初读课文,结合教材中的插图及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图片,了解小兴安岭的美丽,并且,使学生感知了语言美和文字美。

三、品读词句,理解美

理解美,就应该深刻理解语言文字,就应该推敲作者遣词的独特匠心。这个环节我首先让学生小组内自由朗读2~5自然段,边读课文边画出喜欢的句子和词语,与小组成员说一说喜欢的理由,分享一下通过读课文,你心中的小兴安岭美在哪里,然后,集体交流,讨论小兴安岭的春、夏、秋、冬分别是什么样子的。

学生在品读时,通过换词训练,让学生理解作者用词的准确。特别是关于“雾”的一句,通过播放雾的画面,让学生谈自己在雾中的感觉,来让学生体会置身其中的美妙与神奇。

四、总结升华,创造美

通过学习,学生感悟到小兴安岭的美,心中自然而然地涌现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此时,我引导学生:“同学们,学了这篇课文,你想说些什么吗?”有的学生说:“老师,我知道了小兴安岭的一年四季都是什么样子的,真美呀!”有的学生说:“老师,现在,我真想画一画美丽的小兴安岭!”还有的学生说:“看到小兴安岭美丽的景色后,我的心情真好,真想唱一支歌赞扬一下她的美丽!”在这里,我及时总结课文后,让学生自豪地齐读最后一段,学生的感情得到升华。

罗丹说:“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要使学生从教材中获得深切的美感体验,从审美的角度去研究教材,潜心挖掘教材中美的因素。教师首先要为教材中所蕴涵的美所感动,并细心品味,反复推敲,调动自己的审美经验,将教材中美的因素融化到教案中去,再到课堂上去引导学生去体验、去分享这种美,使学生受到感染和熏陶,从而提高审美能力。让课堂“美”起来,让学生动起来,力求把语文学习变成美的享受。

小学数学教育中的美育面临的困境 第12篇

一、教师的综合素质方面

素质教育的关键在于教师.的确, 教育的方针政策、思想观念的贯彻落实离不开教师的教育教学.而要想将美育渗透到数学中去, 无疑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 我们的教师能否胜任这项艰巨的工作呢?

1. 整个教师队伍的审美素质不尽如人意.

很多人都是在应试教育下成长起来的, 加上文化艺术设施的极度缺乏, 很少有欣赏名画、倾听名曲、参观展览的机会.可以说, 对审美先天不足, 后天又营养不良.因此, 教师的整体审美素养和品味都不高.对数学中的美, 当然也就熟视无睹了.

2. 小学数学教师的专业素养也不容乐观.

虽然小学教师的学历培训大多已经基本完成, 但仍然有一部分教师的专业素养极为低下.且不说数学史、数学教育学以及近现代数学中某些基本知识的欠缺, 个别教师甚至对小学数学中的某些最基本的问题, 如x=0是不是方程, 平行四边形到底有几条高, 除数为什么不能为0, 也是一知半解、不清不楚.

3. 在当前的小学数学的讲台上, 不讲究教学的方式方法, 填鸭式的教学仍然是大行其道.

说教在数学教学中占主导地位.由于课堂40分钟的质量没有保证, 因此, 题海战、车轮战轮番上阵, 将学生对数学的一点点好奇心和兴趣抹杀殆尽.这从根本上背离了美育的原则和方法.

二、教材的编排方面

建国以来, 数学教材几经变革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这并不等于说我们的教材就完美无缺了, 它还存在着很多问题, 主要体现在:

1. 缺乏趣味性.

虽然我们的教材已经从过去的“结论+例题”或“例题+结论”的模式中解放出来, 增加了想一想、做一做这样的内容, 但这只是一种形式上的变化, 教材的内容依然十分呆板.

2. 与现实生活严重脱节.

教材中给出的大都是一些经过加工处理的问题, 失去了它在生活中的原貌, 从中我们看不到数学与现实生活有何联系.学习数学到底有何用处?还以人教社出版的义务教材为例, 有一道题是这样的:小红参加数学比赛, 和参加比赛的每个人握一次手, 小红一共握了39次手.问:参加数学比赛的一共有多少人?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怎么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我们只能称其为“冒牌应用题”.可是这种“冒牌应用题”在我们的教材中随处可见.

三、小学生身心发展方面

学生一直是制定教学内容、安排教学进度、选用教学方法时必须考虑的问题.数学中的美育当然也不例外.在整个小学阶段, 小学生的身心都有很大的发展, 但还有很多方面不够完善.

1. 小学生的知觉力.

向有意性、目的性、持续性的方向发展, 但其分析与综合的水平还很低, 常常表现出笼统的、不精确的特点.对于小学生, 尤其是初入学的儿童来说, 他们常常看不出事物的主要方面或特征以及事物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系.

2. 小学生的想象力.

由最初的简单再现向独立性、完整性、精确性、创造性方向发展.但小学一、二年级学生在学习一些基本的数学概念的时候, 经常需要图画或具体形象作为支柱, 否则认识和理解就会感到困难.

3. 小学生的兴趣.

在整个小学阶段, 学生对有关具体事实和经验的知识比较感兴趣, 对有关抽象因果关系的知识的兴趣在初步发展着.

另外, 根据国内外有关儿童审美心理发展的研究, 我国学者张奇指出:小学生的审美欣赏的范围在逐渐扩大, 但在审美欣赏水平上仍然处在对一般自然和生活中美的事物和事物美的特征的一般欣赏水平上.艺术水平的欣赏在小学高年级的个别学生中才开始萌发.

四、小学数学学科方面

数学显然是所有学科中最抽象的学科.数学不像音乐与绘画那样酣畅淋漓地表达个人的情感, 也不像音乐绘画那样能够直接引发人感官上的愉悦, 进而与作品同呼吸共命运, 达到审美者独特的审美享受.它不声不响, 只是那十个数字, 若干个图形符号, 在感官上就无法给人以亲切的感觉因此, 我们很难从小学生的嘴巴里听到对数学的由衷赞美!

五、美育自身处境方面

素质教育发展到今天可谓是轰轰烈烈.美育更是被人们看成一剂包治百病的良药.但是在部分地区, 还是雷声大雨点小、呼声多落实少.为了在“千军万马”中争得一席之地, 很多学校在考试科目上加大力度, 甚至不惜把音体美打入“冷宫”, 动辄挤占课时, 使本来就很少的课时变得愈加可怜了.在这种观念的引导下, 音体美等学科就成了不称职教师的“收容所”, 很多课程往往因为教师“有事”而自由活动了, 致使审美教育形同虚设.可以说, 在整个学校教育中, 美育没有自己应有的位置.

六、教育评价方面

当前, 绝大多数学校对教师的评价, 往往与学生的成绩挂钩.人们关心的只是学生是否学到了数学知识, 很少有人关心学生是否学得愉快、是否学得主动、是否感悟到了数学中的美、是否为数学的魅力所倾倒.没有相应的评价机制作保证, 美育在小学数学中的落实就是一纸空谈!

上一篇:团结共事下一篇:四川德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