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发展低碳经济

2024-06-20

江西发展低碳经济(精选10篇)

江西发展低碳经济 第1篇

11月19-24日, 以“生态、开放、合作、共赢”为主题的第三届世界低碳生态经济大会在江西南昌举行, 包括中国政府有关部委负责人、各省 (区、市) 代表团、港澳台代表团、外国政要及政府代表团、外国驻华使节、国际组织代表、跨国公司代表等约1.2万人参会。

据了解, 举行此次世界低碳生态博览会, 旨在深入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赣南等原中央区振兴发展、建设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战略, 着力提升江西省对内对外的开放水平, 促进发展升级。

江西省商务厅厅长王水平表示, 本次大会展示了我国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建设美丽中国取得的重大成就, 展示了江西省低碳生态产业发展优势和潜力及良好的投资环境。

千余名境内外要客云集南昌

“本届博览会无论在参会嘉宾和客商人数上, 还是在展览面积和内容上都大大超过了往届, 这是我省历史上举办的规模最大的展会。”省商务厅厅长王水平向媒体介绍。

据悉, 本届博览会总规模约达1.2万人, 其中重要嘉宾和企业高管3200多人。本次会具有“五个多”的鲜明特点:一是外国政要多, 国际化程度高;二是重要客商多, 规格层次高;三是支持单位多, 推动力度大;四是大会活动多, 综合效应强;五是参展企业多, 会议规模大。

与此同时, 大会得到了国家发改委、商务部、科技部等12个国家部委鼎力支持, 而江苏、北京、上海、浙江、青海、安徽、广东、福建、湖北等23个省 (区、市) 也组织企业参展。同时, 大会还吸引了美国、加拿大、德国、法国等51个国家或地区的政要、客商前来参会。其中包括3名外国政要和5名外国政府部长 (省长) ;有6个外国友好省州代表团和16位国家驻华使节前来参会。全球自然基金、国际湿地公约组织等53家国际组织机构, 德中经济联合会、法国巴黎大区工商会、中国美国商会等28家国际知名商协会组团参会。

此外, 还包括法国施耐德、德国西门子集团、日本大金株式会社等53家世界500强企业、31家跨国公司、26家台湾知名企业、34家央企、41家国内500强企业、100多家国内行业龙头企业高管和200余名知名赣商参会。

与世界500强共谋江西发展

从1988年开始, 已有10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和跨国公司在江西投资, 成为促进江西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11月21日, 江西与世界500强和跨国公司合作恳谈会的举行再次成为江西与跨国公司的增进了解, 交流信息, 探寻合作机遇, 增进相互友谊, 推动合作交流的平台。本次活动中, 江西省委书记强卫出席并讲话, 省领导龚建华、胡幼桃出席。

强卫在讲话中指出, 江西要实现跨越发展离不开对外开放。在国家新一轮大开放时代背景下, 江西省委、省政府更加高度重视扩大开放和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工作, 出台了《关于全面扩大开放促进开放型经济发展升级的意见》, 并赴香港、台湾、澳门开展经贸文化交流, 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强卫指出, 跨国公司要发展壮大离不开中国巨大的市场。江西作为中国唯一同时与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海西经济区毗邻的省份, 区位优势明显, 发展势头正劲、潜力巨大。产业发展、城镇化建设、环境保护、社会事业等方面有很大发展空间, 可以给跨国公司带来巨大商机。

强卫指出, 江西将为广大客商提供优质的环境和服务。江西一直把环境提升作为一项基础工程来抓, 打造优质高效的商务环境, 继续推进简政放权, 提高行政效能, 增强服务意识;打造稳定连贯的政务环境, 建设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环境, 让企业放心大胆投资;打造公正透明的法治环境, 运用法律手段来保障客商的合法权益, 为客商创造安定、安全、安宁的生产经营和生活环境。

恳谈会期间, 来自西门子、法国电力集团、百威英博、卡博特等100多家跨国公司与商协会的200多位代表争相发言, 大家纷纷围绕进一步优化江西投资环境, 推动江西发展踊跃发言, 积极献言献策。

截至目前, 已有福特、东芝、赛诺菲、可口可乐、abb、沃尔玛等60家世界500强企业来赣投资了85个项目, 德国格特拉克、捷德、美国科勒、卡博特、耶兹、西班牙拉法格、比利时贝卡尔特等一大批知名跨国公司落户江西, 总投资30多亿美元, 形成了江西对外开放、融入全球化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成为江西经济快速增长的强力引擎。

签约120个重大项目

整合多个重要展会, 打造综合型博览会是本次大会的一个鲜明特点。此次博览会共安排5场重大活动、8场投资合作系列活动和3大展览展示。重大活动包括低碳生态和绿色食品展、世界低碳生态经济高峰论坛、江西与世界500强和跨国公司合作恳谈会、重大项目签约仪式等。

更为值得一提的是, 经过有关各方的共同努力, 在大会期间签约120个重大项目, 总投资969.24亿元。其中5亿元以上项目61个、10亿元以上项目33个、50亿元以上项目5个。这些重大项目将为加快江西开放升级、产业升级、发展升级发挥积极作用。

据大会主办方介绍, 本届大会签约呈现项目签约总额高、签约项目规模大、签约项目产业结构优、产业区域转移承接明显等特点。

首先, 在签约总额上, 本届大会再创新高, 总投资额较上届低碳会签约项目总投资增长9.2%。本届大会签约项目平均单个项目投资8.1亿元, 较上届增长41%, 涌现出东乡74亿元低碳示范城、九江50亿元北斗产业园、湖口50亿元特种纸等重大项目, 体现了江西近年深入推进开放升级和“招大引强”的显著成效。

其次, 在签约项目结构上, 本届大会签约项目集中在先进制造业、新能源, 现代农业及绿色食品产业、文化及创意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重点产业, 彰显了江西低碳生态发展的优势与未来;其中签约先进制造业项目72个、总投资379.2亿元, 分别占比59.5%和40.2%;签约现代服务业项目31个、总投资332.6亿元, 分别占比25.6%和35.2%。

再次, 从引资投资区域看, 本届大会签约项目主要来源于长珠闽、京津及南亚等地, 其中来自广东、浙江、福建、北京和新加坡的投资分别占比21.5%、16.3%、8.3%、19.6%和0.13%;国内外投资者青睐昌九一体化、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等区域发展战略, 抢滩昌九和赣南等区域, 南昌、九江市签约项目总投资324.3亿元, 占全省签约总投资的33.5%, 内资、外资签约项目总投资分别占全省的33.5%和33.3%, 赣州、吉安、抚州市签约项目总投资263.8亿元, 占全省的27.3%, 南昌、吉安、赣州市签约外资项目总投资占全省的76.7%。FIC

969.24

江西竹林经济的持续发展 第2篇

江西竹林经济的持续发展

江西是中国重点产竹省区之一,竹林是江西的重要森林资源,竹业是江西林业的.支柱产业.本文根据江西竹类资源及其特点,综述了竹业在江西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及发展现状,分析了江西竹业的发展潜力、发展优势和当前急需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最后就加强竹业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

作 者:彭九生 作者单位:刊 名:世界竹藤通讯英文刊名:WORLD BAMBOO AND RATTAN年,卷(期):1(3)分类号:F3关键词:竹业 林业经济 可持续发展 江西省 bamboo forestry econom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Jiangxi province

低碳经济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 第3篇

【关键词】低碳经济;粗放型;锁定效应;科学发展

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并提出要“建设美丽中国”。不难看出,发展低碳经济已经不仅仅是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而提出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更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低碳经济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一种新模式。

一、低碳经济的提出及发展现状

低碳经济是低碳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和低碳生活等一类经济形态的总称。“低碳经济”最早正式出现在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并很快在联合国召开的气候变化大会即巴厘路线图中得到进一步肯定。低碳经济概念的核心思想就是要通过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构建清洁能源结构,改变以化石燃料为主的现有能源消费格局。2008年的世界环境日主题定为“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就是希望国际社会能够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使低碳经济的共识纳入到政府的决策之中。由于世界经济低碳化,提倡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是解决气候问题的根本出路,因此,低碳经济概念立刻得到了各国政府的普遍欢迎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我国一直重视推进减排和低碳工作,始终把应对气候变化作为重要战略任务,是最早制定实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的发展中国家。2007年,我国政府发布实施了《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成为第一个制定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的发展中国家,明确了到2010年应对气候变化的具体目标、基本原则、重点领域和政策措施。1990~2005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46%,并正在争取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同时努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开展退耕还林和植树造林工作。2012年,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二、低碳经济发展面临的瓶颈

由于低碳本身是一个新事物,因此,低碳经济的发展必将经历一个摸索试探的发展过程,也会有很多想不到的问题和困难摆在面前,具体来说,需要妥善解决以下几个“瓶颈”问题:(1)发展阶段的制约。我国目前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阶段,对能源需求快速增长,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不可能停止,致力于改善13亿人民生活水平的努力不可能停止。特别是要实现十八大提出的2020年将实现GDP与人均收入比均翻番的目标,离不开经济的高速发展。而我国万元GDP能源消耗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3至11倍,经济高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资源榨取性的过度消耗甚至浪费的基础之上,“高碳”特征突出的“发展排放”就很难回避,成为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一大制约。(2)发展方式的制约。我国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仍然存在,对能源和资源依赖度较高。产业比重严重失调,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比重分别是15%、52%、33%,而世界平均是5%、31%、64%。第二产业在经济的比例相对较高,加重了经济的高碳特征。2011年,我国工业能源消费量占全世界消耗的73%。另外,不少地方热衷于扩大经济规模,盲目发展高耗能、高污染的“重化工业”项目。投资体制和价格体系不合理,相关标准和法律法规不健全,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不够,企业管理水平不高等,都是导致了我国经济的粗放式增长。(3)贸易结构的制约。在全球产业分工体系中,我国产业仍处于低端位置,在产业技术含量、附加值和竞争力等方面均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在国际贸易中,我国出口的商品主要为高能耗的劳动密集型商品。在新一轮国际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中国承接了相当一部分劳动、资本密集型、高消耗和高污染的产业,中国在成为“世界制造业基地”的同时,也直接或间接地出口了大量能源资源,并付出了巨大的环境代价。(4)“锁定效应”的制约。“锁定效应”是指基础设施、机器设备以及个人大件耐用消费品等一旦投入,其使用年限均在15年乃至50年以上,其间不大可能轻易废弃。一方面,表现在投资规模较大的传统产业上,原有的旧技术、旧设备不能一次性更新,这些不良的投资和过时的技术而被“锁定”。另一方面,发展初期,所引进高能耗、高污染的企业造成的影响一时不能消除,这种无奈的引进也造成了“锁定”。

三、区域低碳经济的发展路径

对于一个地区而言,发展低碳经济必须与区域经济的特点、优势相结合,不能脱离实际盲目追求,为了低碳而低碳,否则就很难创造经济效益。(1)转换观念,坚持科学发展。充分认识发展低碳经济,是顺应世界经济社会变革的潮流,又是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发展低碳经济有利于突破经济发展过程中资源和环境瓶颈性约束,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有利于形成完善的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机制和制度保障体系;有利于推动产业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打造未来的国际核心竞争力,为实现经济方式的根本转变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在当前形势下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有效途径,也是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举措。要充分认识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以积极的姿态投入到这一场经济和社会发展方式的重大变革中去。(2)优化产业结构、改变发展方式。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因此,发展低碳经济,必须以改善需求结构、优化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大力发展服务业。落后生产能力是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的源头,淘汰落后产能是实现低碳发展的重要手段。运用法律、经济、行政等综合手段,强制淘汰一批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加大深化循环经济试点工作,以循环经济理念促进石化、钢铁等行业的生态化调整,构建循环型产业链和产业园区,确保重点产业可持续发展。大力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把大力发展服务外包产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支柱产业。(3)倡导低碳生活,开展低碳城市建设。城市为人类提供了更高的生活质量,但城市人口集中,交通、建筑、采暖、照明以及居民日常生活消费大量的能源,城市已经成为温室气体排放最集中的地方。发展低碳建筑,在建筑设计上引入低碳理念,如充分利用太阳能、选用隔热保温的建筑材料、合理设计通风和采光系统、选用节能型取暖和制冷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倡导居住空间的低碳装饰、选用低碳装饰材料,避免过度装修,在家庭推广使用节能灯和节能家用电器,鼓励使用高效节能厨房系统,从各个环节上做到“节能减排”,有效降低每个家庭的碳排放量。发展低碳交通,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系统和快速轨道交通系统,限制城市私家汽车作为城市交通工具。(4)依托科研院所,加速技术更新和人才培养。大力发展低碳经济,重在技术创新,重在人才的培养。要加大对相关科研的投入,加大对环保、清洁生产、能源等专业的财政投入,在政策和资金上支持和鼓励高新技术研发。同时要大力培养低碳产业人才,大力宣传低碳经济,将低碳经济基础理论作为高校和科研院所学生最基础的读本,积极引进国内外高端低碳人才。重视加大合作力度,低碳技术的突破依靠科研院所和高校传统实验室的闭门造车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搭建平台将企业和社会研究机构相结合,面向社会和企业需求,扬长避短,互相协作,加速低碳技术创新上的突破的成果转化。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

告——探索中国特色的低碳道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2]周喆.我国低碳经济金融支撑体系研究[J].企业导报.2010(3)

[3]王军.气候变化经济学的文献综述[J].世界经济.2008(8)

江西发展低碳经济 第4篇

一、低碳城市内涵

(一)低碳城市的概念

城市是经济发展的支撑平台,但也是碳排放最集中的区域。发展低碳经济最有成效部位是要推行城市地区的节能减排,达到城市生产消费的良性循环。

E.Dijkgraaf(2004)认为低碳城市要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抓起,实现交通、建筑、住所和消费等领域的节能减排[1]。Johnton Det.al(2005)认为发展低碳城市关键是要有技术创新,英国利用技术优势发展低碳城市是完全可能的[2]。Crawford J(2008)指出低碳城市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低碳生产;二是低碳消费,低碳生产是一种循环可持续的生产,低碳消费是一种绿色节能的消费[3]。付允(2008)提出低碳城市就是要在有限的城市空间内发展低碳经济,应用先进技术,改变城市生产生活方式,尽可能地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形成一个集节约、生态、环保、健康为一体的经济运行体系[4]。刘志林、戴亦欣(2009)认为低碳城市是在维持居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的基础上,通过经济生产方式、消费方式与生活方式的改变,达到有利于减少温室气体碳排放的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模式[5]。根据上述学者对低碳城市的概述,笔者得出发展低碳城市应符合以下两点:一是要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保障人民的幸福生活指数不减反增;二是最小程度地维持温室气体排放在一个低水平。前者是建设低碳城市的基础,后者是目标,只有当两个标准同时达到时才能称作低碳城市。

(二)低碳城市的核心因素分析

如何发展低碳城市、怎样达到城市减排目标,关键是要从碳减排的源头入手,逐一分析影响碳排放的各个因素。当下通常用Kaya恒等式分析碳排放因素,其表达式为:

其中,CO2为碳排放总量,GDP为居民财富,POP为总人口,E代表能源消耗总量,因此,碳排放可分解为单位能源碳排放强度、能耗强度、居民人均财富和总人口。能源碳排放强度的大小与能源结构、科技创新有关,能耗强度则与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能源结构、消费方式有关,那么,我们就可以得出与低碳城市有关的核心因素为:经济增长、人口数量、能源结构、产业结构、科技创新、消费方式。

1. 经济增长。

在社会发展阶段,任何时期都要保持一定水平的经济增长,才能维护社会安定,提高百姓幸福生活指数。但是,这一过程需要消耗大量的要素资源,尤其是能源的需求最为巨大。在所有的碳排放影响因素当中,经济增长占得权数最大,两者是正相关关系。

2. 人口数量。

城市人口数量的增加毫无疑问会引起碳排放的增多。原因在于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城市对人力资源的需求进一步上升,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军城市工作生活,推动城市更进一步的大规模建设以及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导致各项资源需求、能源需求进一步上升,进而增加碳的排放。

3. 能源结构。

温室气体是由于能源消耗的产生,尤其是不可再生能源的燃烧。迄今能源消费的主要对象依然是化石能源,而近乎零排放的可再生能源消费占比微小。通过改变能源消费方式,增加清洁能源的消费比例,减少化石能源的消耗,碳排放就可大大减少。

4. 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比重是表明地区经济发展质量的高低。在三大产业中,第二产业以工业为主,能源需求最大,碳排放最多;第一产业、第三产业分别以农业、服务业为主,能源需求较少。因此,第二产业比重的变化直接影响到该地区碳排放的升降情况。这就要求调整产业结构,淘汰过剩产能,降低第二产业比重,提高低排放的服务业产值。

5. 科技创新。

技术水平的科技创新是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的核心,是抢占低碳发展制高点的有力武器。各个国家都在强化低碳技术研发,如:清洁能源技术、碳捕捉、碳存储技术。低碳技术水平越高,同样的能源投入排放的碳就越少,或者同样的碳排放能源投入就越少。

6. 消费方式。

我国生产方式长期以来都是能源高消耗、低效率,污染排放十分巨大,城市居民生活浪费型、奢侈型消费也十分突出,导致城市碳排放增加。建设低碳城市要求改变传统的消费方式,提倡节约型、环保型、效益型消费,在生产生活当中自觉做到理性消费和绿色消费。

二、江西各地市低碳城市建设现状与评价

与其他省份相比,江西的经济发展水平处于一个相对较弱的位置,仅南昌市也只为二线较弱城市,其他城市则为三四线城市。因此,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环境的矛盾仍是各地市长期面临的主要问题。根据Kaya恒等式碳排放分解结果,本文选取了一些代表性指标来对江西11地市低碳城市的发展情况进行全面分析。

(一)经济发展水平与低碳城市

经济发展与碳排放是正相关关系,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程度越高,能源需求也越多,温室气体排放则更多。整体来看,江西各地市GDP增速是较快的,部分地市甚至达到了10%,但产业结构都没达到全国9.2:42.6:48.2的水平,这说明当前江西各市产业结构调整面临一定的压力,此外,大部分城市的城市化率也远低于全国54.77%的平均水平。从省内局部地区来看,南昌、九江、赣州三市经济总量靠前,增速在全省也靠前。景德镇、萍乡、新余、鹰潭四市不仅经济总量小、增速也较靠后,而且产业结构也非常不合理,尤其是萍乡市第二产业比重达到了71.7%,这主要是与当地的产业特色有关。景德镇以陶瓷为支柱产业,在制陶烧窑过程中消耗了大量的能源;萍乡市煤炭资源较丰富,开采煤炭成为萍乡市主要的财政收入;新余市支柱产业为钢铁、多晶硅,其中钢铁产业占全市的GDP超过一半以上,而多晶硅也是耗能比较高的产业;鹰潭市是有色金属冶炼基地。因此,这四市当前迫切需要优化产业结构,实现转型发展。在森林覆盖率方面,赣州、吉安、景德镇、萍乡、抚州、上饶等市森林覆盖率较高,在碳吸收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

(二)能源利用效率比较

低碳经济实质是能源效率和技术创新问题。一方面要求在同样的产出下消耗的能源最少或者在同样的能耗下产出更多,达到能源利用效率的提升;另一方面要求技术创新,加大科技经费投入,引进优质人才,加强低碳技术研究。在表2中,能源效率最好的是南昌市,其能耗强度、工业增加值能耗值均较小,碳生产力是新余市的3倍,这是由于南昌作为省会城市,拥有更多的资源要素和政策关照,R&D经费投入也多,发展低碳经济更有优势。其次,赣州、吉安、抚州、宜春、上饶、九江等市能源利用效率较好。能耗较高的是新余市、景德镇市、鹰潭市、萍乡市,该四市工业增加值能耗也较高,这一结果与表1产业结构数据相符合,更加确定了工业比重更高的城市碳排放也更多。在碳生产力方面,南昌、吉安两市表现不错,萍乡、新余两市垫底,表明在排放等量的碳情况下,前两市比后两市产生了更多的经济收益。在R&D经费支出方面,南昌、景德镇、鹰潭的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较高,尤其是鹰潭和景德镇两市,这可能是鹰潭、景德镇两市政府意识到了科技创新在调整经济结构、发展低碳经济、促进节能减排方面的重要性,从而加大了科技经费投入,因此,南昌、景德镇、鹰潭等市在研发低碳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上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三、江西发展低碳城市的政策建议

通过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能源使用效率以及低碳城市建设方面的核心因素比较分析,可知:南昌在建设低碳城市方面处于第一阶梯,赣州、吉安、抚州、上饶处于第二阶梯,九江、宜春处于第三阶梯,景德镇、鹰潭、新余、萍乡处于第四阶梯。为推动江西各地市低碳城市建设,实现经济绿色健康发展,遂针对性提出以下几点意见。

(一)发展低碳产业,优化产业结构

发展低碳城市,离不开低碳产业的支撑,没有低碳产业,就无低碳经济可言,更无低碳城市。江西各地市一方面要淘汰过剩产能,加强技术改造,坚决避免三高企业的引入。诸如景德镇、鹰潭、新余、萍乡四市的高耗能、高排放产业比重较大,这就需要当地政府加大对传统产业的改造,节约能源使用,提高生产效率。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能源等战略新兴产业,加快发展低碳排放的现代服务业,提升现代服务业的经济产值。南昌、上饶、吉安、九江等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市可依托本身旅游资源,深度挖掘和开发绿色旅游、生态旅游,把旅游业作为推动当地经济增长的低碳产业。

(二)发展清洁能源,改善能源结构

国内外众多的低碳城市实践经验表明,减少碳排放的源头是从能源消耗出发,降低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加大可再生能源的消费。江西各市清洁能源资源丰富,但未得到有效的利用,因此,应加大清洁能源技术研发,形成可再生能源和绿色能源的常态化生产,推广清洁能源在工业生产当中的广泛使用,逐步降低高碳排放能源的使用比例,建立起以清洁能源为主导的能源结构体系。

(三)强化政策支持,完善体制机制

发展低碳城市,离不开政策的保障与支持。江西各市一是要完善财税政策,加大对那些研发低碳技术的科研机构以及实施清洁生产企业补贴力度,鼓励企业绿色生产。同时,增加耗能高、排放高的企业税收力度,迫使企业改进生产方法,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二是要健全法律法规。当下虽有一些环境保护法,但并不完善,缺乏与发展低碳城市相关的法律法规,因此应及时出台与发展低碳城市相配套的法规文件和奖惩标准,以制度保障江西低碳城市的顺利发展。

(四)倡导低碳理念,形成低碳生活

发展低碳城市离不开每一位公民的积极参与,每一位民众都有义务和责任树立低碳理念、节能环保意识,养成健康绿色生活的好习惯。通过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网络媒体等工具向全社会广泛宣传低碳理念知识,告知民众发展低碳城市的现实意义和巨大福利,倡导人们摒弃奢侈型、浪费型消费,鼓励低碳型消费。此外,政府还应在建设低碳城市中率先士卒,建设低碳机关,实施生态行政,用实际行动做好榜样引领。

摘要:低碳城市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发展低碳城市有关的核心因素包括经济增长、人口数量、能源结构、产业结构、科技创新、消费方式。通过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能源使用效率以及低碳城市建设方面的核心因素比较分析,可知:南昌在建设低碳城市方面处于第一阶梯,赣州、吉安、抚州、上饶处于第二阶梯,九江、宜春处于第三阶梯,景德镇、鹰潭、新余、萍乡处于第四阶梯。为推动江西各地市低碳城市建设,实现经济绿色健康发展,江西省发展低碳城市的政策建议是:发展低碳产业,优化产业结构;发展清洁能源,改善能源结构;强化政策支持,完善体制机制;倡导低碳理念,形成低碳生活。

关键词:低碳城市,江西各地市,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1]E.Dijkgraaf,R.H.J.M.Gradus.Cost savings in unit-based pricing of household waste-The case of The Netherlands[J].Resource and,Energy Economics,2004(26):353-371

[2]Johnston D,Lowe R,Bell M.An Exploration of the Technical Feasibility of Achieving Carbon Emission Reductions in Excess of 60%Within the UK Housing Stock by the Year2050[J].Energy Policy,2005(33):1643-1659

[3]Crawford J,French W.A Low-Carbon Future:Spatial Planning's Role in Enhancing Tecnological Innovation in the Built Environment[J].Energy Policy,2008(36):4575-4579

[4]付允,汪云林.低碳城市的发展路径研究[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8(2):5-10

发展低碳经济 第5篇

低碳经济的概念

低碳经济,是指以低污染和低能耗为基本特征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在这种经济模式下,经济发展能够与生态环境相平衡,通过技术创新、产业转型等手段开发新能源、实现资源的高效可循环利用,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低碳经济有以下三个特性:第一,经济性。低碳经济追求的是以更加环保和高效的方式实现经济的健康发展,而不是以牺牲经济发展为代价治理环境问题。第二,创新性。低碳经济的发展依靠的是技术的创新,通过对能源利用技术等的革新,提高生产效能,从而实现绿色发展。第三,可持续性。低碳经济的根本目标在于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可持续,既实现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水平,又保障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

财政金融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现状及问题

目前,中国的经济发展步伐放缓,在“新常态”的背景下,中国如何降低资源能耗、治理环境污染又保障经济的长久健康发展、履行大国责任成为全球瞩目的问题。

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现实严峻。一方面,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困难重重。在“新常态”背景下,我国进一步强调经济结构的转型调整,但是,第二产业所占的比例依然很高,第三产业的发展速度虽快但贡献率仍有待进一步加。另一方面,我国的能源结构调整进展缓慢。我国是以煤炭为能源结构主体的国家,且需求量巨大,而提高煤炭的利用率、降低其污染物排放的技术难度较大。同时,我国促进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力等资源的利用和推广需要循序渐进,资金、技术、管理等配置很难一步到位。能源结构的调整从根本上讲,需要实现技术的创新。而技术的突破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和高素质专业人才的长期钻研,我国在技术创新的财政支持方面尚欠缺长期的投入机制。

财政金融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四点:

环境税收体系不健全。目前,我国还没有真正建立环境税制,对能源消耗所造成的负外部性成本缺乏补偿机制。现有的资源税、增值税、消费税等税种虽然针对资源利用进行了一定的税收调节,但并未突出其补偿能源消耗造成的负外部性成本功能,且标准远低于发达国家,因此,其环保节能的作用较弱,利用税收手段进行有效调节的目的难以实现。相较而言,英国、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环境税收体系较为完善,不仅能够利用税收收入补偿企业生产对环境造成的破坏,也能够通过提高企业成本、利用税收调节和引导企业进行技术革新,利用新能源和节能技术进行生产。

财政支持投入不足且手段单一。一方面,通过我国公开的政府预算可以看到,财政支出用于资源和环境治理的金额较少,所占比例远低于英美等发达国家。据测算,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资金缺口较大。另一方面,财政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手段单一。在目前我国采取的政策手段中,占最大比例的是财政支出和财政补贴手段,而其他财政税收形式利用的较少,如间接税收优惠、专项基金等手段都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我国碳交易市场尚不成熟。我国虽然是世界上参与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最多的国家,且市场份额居全球首位,但是,由于缺乏交易系统等建设,我国长期在世界碳交易市场上一直都处于低端位置。20xx年,我国全面启动碳交易市场,成为世界最大的碳交易市场。但是,我国的碳交易市场尚不成熟,和发达国家相比,不仅起步较晚,且相关的金融体系建设较为落后,对碳金融的认识也不够深刻,交易平台尚不成熟,交易价格不合理。这不利于我国进一步推进节能减排、促进技术革新、发展低碳经济。此外,我国碳交易市场上的碳金融衍生品较为缺乏,金融体系发育不足,不利于多元化的投资。

金融支持体系不完善。目前,我国金融机构并没有形成完善的支持机制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对能源等领域的技术创新企业的贷款等支持体系尚不健全,缺乏绿色金融理念。金融机构需要建立间接融资等多方位的体系支持低碳企业开展研发创新,并加大支持力度,依靠金融创新服务于低碳产业和低碳技术。同时,金融机构要加强对贷款资金的追踪管理,从而保障企业资金的利用效率和管理。

财政金融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针对上文分析出的问题,本文对财政金融支持低碳经济发展提出以下四条政策建议:

建立和健全环境税收体系。在资源税改革和环保税推出的背景下,要加紧落实环境税收体系的相关政策,充分发挥税收的调节和引导作用,通过提高企业税收成本的手段促进企业实现绿色技术创新和绿色发展转型,突出环境税种的环保节能的功能。同时,税收收入作为负外部性成本的补偿,应成立专项基金,用于环保技术的研发和生态恢复的投入。

加大财政投入,丰富支持手段。中央和地方政府要加大政府预算中用于资源和环境治理的比例,并整合专项资金、完善资金管理配套措施加大对节能环保技术的支持力度。同时,要丰富利用财政补贴、财政贴息、以奖代补、税收优惠和政府采购等多种形式支持低碳经济的发展,并优化补贴等支持环节,充分调动企业积极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此外,对于企业引进技术和设备,也需要提供一定的税收政策优惠,以便于企业充分利用各方面资源提高生产质量和绿色研发。

完善碳交易市场,开发碳金融衍生品。一方面,我国需完善碳交易市场,在排放权交易中加强金融创新,并积极拓展绿色中间业务,开展风险投资基金等。另一方面,我国应借鉴国际经验,开发各类碳金融衍生品,如碳基金、碳期权、碳期货、碳信托基金等,丰富投资渠道,并完善相关机制降低投资风险,推动市场发育。此外,对于低碳企业上市融资,要加强政策支持,设立绿色通道,促进并鼓励企业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和绿色生产。

林下经济促进低碳发展 第6篇

当前我国改革最关键的问题是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因为这是关系到全局的问题,不然就会像拉丁美洲国家,或者像东南亚某些国家一样长期陷入社会不稳定的状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给我们一个启发: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最大的问题是初次分配改革,而绝不能把重点放在二次分配改革,初次分配改革要效率和公平并重。解决初始分配,让农民拥有土地财产权,是十分必要的。

中国考虑的另一个大问题是经济低碳化。现在,人们对环保的看法和20年前不一样了。20年前讨论环保主要是不让有毒的气体排放、有毒的水流入江湖。现在是不管有毒没毒,违背低碳标准就不行。二氧化碳没毒,但还得减排,不减排其他国家将来都会进行抵制。发展林下经济,有利于低碳经济发展,符合“绿色发展”新概念。

第一,“绿色增长”。森林是重要的碳汇资源,是林下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林下经济的发展也为森林保护提供了促进力,二者形成了互补共赢的关系,减少了能耗,保护了生态。发展林下经济提高农民经营森林的水平,增加森林蓄积量,提高林地利用率和产出率。发展林下经济所生产的产品是绿色产品,创造的是绿色产值,增加的是绿色GDP,有利于实现绿色增长。

第二,“绿色就业”。林下经济为返乡农民工提供了绿色就业平台,不砍树能致富,不出乡也能致富。不仅如此,返乡农民工还带回了资本、技术等,为繁荣农村经济作出贡献。这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时表现的尤其明显。当时我在广东、贵州省考察。回乡农民工说,家乡已经“包山到户”了,可以就业、创业。他们植树造林,发展林下经济,这种就业就是“绿色就业”。

第三,“绿色外贸”。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高污染、高耗能的产品不仅不能出口,也不能进口,而林下经济所生产的产品绿色、无污染,是绿色外贸的稀缺品。

第四,“绿色致富”。林下经济为农民增收致富提供了一个新的选择和突破口,帮助农民实现长期收益和短期收益的结合,以林下经济短期即可收益的优点,弥补了传统林木经营周期长、风险大的缺点,为农民提供了切实收益。例如广西当地农民在林下种植金花茶,贵州农民在林下种植竹荪,有些地区亩产值可达数万元。

第五,“绿色城镇化”。当前许多地方的城镇化不是以人为本,而是片面地强调圈地盖楼,银行首当其冲,商业银行将来会有坏账的问题;银行亏了,国家不帮就没办法,资金链一断,牵涉面就大了,这对经济社会发展有很大的危害性。在林区,农民经营林业、林下经济收入的存款将来是稳当的,而且林区的建设中,林区小城镇建设都是在林业新村的基础上慢慢增长起来的。稳步推进城镇化,要走循环经济道路,公共服务到位,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

当前另外一个很重要的改革,就是国有资本体制的改革。这也是当前关系全局的改革之一。国有林场之所以难改也是政企不分的问题。政企不分,国有林场受到很多限制。是企业,就按照企业的方式运作。特殊的企业也是这样。因为国营林区有很多生态林,这种情况下同样可以发展林下经济。国营林场,既可以改为一场两制,又可以改为森林工业公司经营,还可以与国家风景区结合在一起进行管理。总之,可以采取多种形式。但发展林下经济对各种形式的国有林都是有好处的。

江西发展低碳经济 第7篇

一、江西省发展低碳旅游的背景

低碳旅游, 具体是指旅游的各要素, 即旅游环境、旅游交通、旅游住宿、旅游餐饮、旅游娱乐、旅游购物等各要素全部或大部分实现低碳化, 这是实现旅游体验质量的提升和旅游发展水平的进步的有效途径。江西省有着丰富的红色资源、绿色资源和古色资源, 是中国重要的旅游大省。当世界进入低碳经济时代, 大力倡导低碳生活方式时, 首届世界低碳与生态经济大会暨技术博览会于2009年在江西南昌举行, 乘此次大会东风, 江西省政府率先发布了我国第一份低碳经济白皮书——《绿色崛起之路—江西省低碳经济社会发展纲要》, 明确了江西建设低碳经济社会的总体构想。这一纲要的发布标志着江西省已经走在了中国低碳旅游行业的前沿, 低碳旅游——成为江西省旅游行业的必然和新方向。

二、江西省发展低碳旅游的巨大效益

低碳旅游是一种以更少的碳排放量来获得更高的旅游体验质量和更大的旅游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一种可持续旅游发展新方式。主要依靠在旅游吸引物的构建、旅游设施的建设、旅游体验环境的培育、旅游消费方式的引导中, 运用低碳技术, 融入碳汇机理, 倡导低碳消费, 实现旅游的低碳化发展目标。江西省积极发展低碳旅游, 将会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生态环境及人文环境的破坏与影响, 降低对旅游业的投入, 最大可能地实现旅游行业的长久发展。而随着人们对于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以及对低碳生活方式的认可, 江西省的低碳旅游模式也将会吸引更多的低碳旅游爱好者。江西省大力打造低碳旅游经营模式, 体现了旅游发展造福社会的价值取向, 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高度统一。

三、江西省发展低碳旅游的具体策略

低碳旅游是在生态文明理念导向下的一种新的旅游发展方式, 具体包括建构低碳旅游景区, 营造低碳旅游体验环境, 倡导低碳旅游消费方式。江西省发展低碳旅游也要从这几方面入手, 最终形成一个政府引导、旅游企业推动、旅游者响应的低碳旅游框架。

(一) 政府引导

低碳旅游是人类发展模式的必然选择, 其成本及代价可能很大, 因此政府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做出更多努力。江西省政府应总结以往打造生态旅游大省的重要经验, 合理规划低碳旅游景区, 既可根据自然优势建设森林公园、湿地公园、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生态旅游区等;也可利用人工建设低碳景区, 如低碳建筑设施展区、低碳产业示范工业园。在旅游景区的建设过程中, 要注意积极使用低碳技术, 如循环污水处理装置、生态厕所、生态垃圾桶等, 构建一个低碳旅游环境。更为重要的是, 政府要积极运用生态化的技术手段, 修复受损自然资源。政府还要加大对低碳旅游行业的监管和扶持, 建立和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 规范旅游行业的从业行为, 将低碳旅游标准化和制度化, 从而加快低碳旅游步伐;加大对低碳旅游方式的宣传和倡导, 最终在全省营造“以自然为本”、和谐高质、适应低碳经济时代的旅游环境, 树立江西省绿色旅游的良好形象。

(二) 行业推动

旅游企业的低碳化同样是旅游行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旅游企业要引入低碳理念, 尽快实施低碳技术装备和服务方式转型, 打造低碳旅游企业。实践证明, 只有当旅游企业能够以低碳化的标准来衡量和要求自身的行业行为, 低碳旅游才能真正成为一种风尚。同时, 旅游企业应该积极开发低相关低碳产品和低碳旅游线路, 可依托政府所营建的低碳景区开展旅游服务, 如“自行车温泉之旅”、“低碳游鄱阳湖”等。更重要的是, 在引领游客进行旅游的过程中, 旅行企业应当宣扬倡导一种低碳消费的生活方式, 引导游客热爱、保护旅游目的地的自然人文环境, 如使用新能源观光游览车、住宿低碳酒店、游览低碳商贸建筑等等, 最大限度的帮助游客减少其旅行过程中的个人旅游足迹。

(三) 旅游者响应

随着中国民素质的不断提升, 旅游者的素质也随之有所提高。同时, 在政府主导和旅游行业推动的共同作用下, 江西省努力营造一个低碳旅游的大环境, 从心理暗示和制度法规两个角度对旅游者提出要求, 促使旅游者能够自觉规范自身的旅游行为, 树立起“碳中和”的旅游消费理念, 进而争取旅游者对于低碳旅游方式的主动响应。最大限度地实现低碳旅游环境的优化, 促进江西省低碳旅游的进一步发展。

四、结语

伴随旅游业迅速发展, 以及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深人, 低碳旅游成为旅游业发展的新方向。江西省做为旅游大省, 站在了低碳旅游发展的潮头, 构建起政府引导、旅游企业推动、旅游者响应的低碳旅游发展框架, 为江西省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也为中国的低碳经济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摘要:低碳旅游是在人类进入低碳经济时代后的一种基于生态文明的旅游模式。做为旅游大省, 江西省以“生态环保”、“低碳节能”等理论为指导, 结合本省的优势和条件, 率先走出了一条生态文明和经济文明高度融合的科学发展之路, 成为中国低碳旅游行业的排头兵。

关键词:低碳旅游,江西,旅游业,未来发展

参考文献

[1]、庄贵阳.低碳经济: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的发展之路[M].北京:气象出版社, 2007.

江西发展低碳经济 第8篇

为了应对气候变化给人类生存环境带来的巨大挑战, 低碳经济的概念应运而生。英国政府在2003年的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之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 首次提出了“低碳经济” (low carbon economy) 的概念, 这是英国决心以能源环境为首要目标, 建设低碳经济和低碳社会的初步构想。随后, 欧盟成员国以及其他发达国家纷纷提出了低碳经济发展战略。中国作为一个碳排放大国, 无论从国内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出发, 还是从承担国际责任出发, 低碳模式都是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对于低碳经济的概念, 相关研究领域已经有了基本统一的认识, 即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 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 其实质是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 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但对低碳经济的评估方法、测度指标还缺乏统一的认识和深入的研究, 与测度指标有关的文献很少。何建坤 (2004) 等针对美国政府提出的以温室气体排放强度下降率作为其减排目标的建议, 分析了影响碳排放强度下降率的原因, 并利用历史数据定量研究了碳排放强度下降率与GDP的增长率、碳排放增长对GDP的弹性、能源消费强度以及能源消费的碳强度等相关关系;赵敏 (2009) 等曾利用IPCC《2006年版碳排放计算指南》中的计算公式对上海市能源消费的碳排放进行了计算, 并由此分析了上海市碳排放强度下降的原因;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的付加锋 (2009) 等在主要探讨低碳经济的概念与内涵的基础上, 提出了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衡量指标体系, 包括低碳生产指标、低碳消费指标、低碳资源指标、人文发展指标和低碳政策指标。纵观对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测度文献, 大部分都针对某一方面的指标, 缺少综合性和可比性, 为了对低碳经济的具体内涵有一个全面的量化的认识, 本文主要对低碳经济发展的测度指标进行归纳和评述, 为构建低碳经济发展路径提供参考。

1 碳排放量与人均碳排放量

碳排放量的计算是低碳经济测度指标的基础。根据《2006年IPCC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指南》的规定, 碳排放的主要类别为5个部分: (1) 能源, 包括燃料燃烧活动、源于燃料的逸散燃烧、二氧化碳运输与储存; (2) 工业过程与产品使用; (3) 农业、林业和其他土地利用; (4) 废弃物; (5) 其他。由于统计口径的差别, 各国对于该指南的具体使用方法有一定差别。在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二氧化碳信息分析中心提供的全球二氧化碳排放估计数中, 经计算的国家二氧化碳排放量包括:固体、液体和气体燃料消耗、水泥生产以及气体燃烧的排放量。就我国来讲, 按照国家统计局编制的《能源统计报表制度》中的要求, 能源消费量分为能源终端消费量、能源加工转换损失量 (投入量——产生量) 和能源损失量 (包括运输和输配损失) 3个部分。

碳排放量的最常见的计算方法为:

VCE=∑Ei×ci (1)

其中, VCE为总的碳排放量, Ei为能源i的消耗量, ci为能源i的碳排放系数。为了使单位一致, 原始数据中能源消耗量以焦耳 (J) 为单位的将其转化成标准煤, 具体转化系数为1×104t标准煤等于2.93×105GJ, 主要的碳排放系数如下表:

资料来源:2006 IPCC Guidelines for National Greenhouse Gas Inventories

人均碳排放量指一国人口 (生产和消费) 活动排放的碳或二氧化碳总量, 除以该国总人口, 这是一个相对指标。目前世界上人均碳排放量最大的是澳大利亚, 根据英国风险评估公司枫园 (Maplecroft) 公布的能源使用二氧化碳排放指数发现, 由于澳大利亚主要以煤电为主, 所以澳大利亚年人均排放20.58吨二氧化碳, 超过美国的19.58吨, 从而成为全球人均二氧化碳污染最严重的国家。人均碳排放的具体计算公式为:

undefined

其中, VCE为总的碳排放量, P为全国总人口, ACE为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为了更清楚的理解人均碳排放的意义和影响因素, 公式 (2) 可重新表示为:

undefined

其中, undefined第i种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耗中的份额, 称为能源结构;ci为能源i的碳排放系数;undefined为单位GDP的能源消耗, 称为能源效率因素;undefined表示人均GDP, 称为经济发展因素。公式 (3) 表明, 人均碳排放受以上4种因素的影响。

2 碳排放强度、碳生产率

碳排放强度是指每单位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所带来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碳排放强度 (CEI) 等于碳排放量VCE与GDP的比值, 该指标主要是用来衡量一国经济增长同碳排放量增长之间的关系, 体现了一国的能源使用效率, 涵盖了经济发展与减少排放两个方面的要求, 比人均碳排放量更具有经济意义。但影响碳排放强度的因素比较复杂, 这个指标并不能完全体现各国能源利用效率之间的差距。比如中国大多数高耗能产品的能源单耗都优于印度, 但GDP的碳排放强度却是印度的1.6倍;中国主要耗能产品的能源单耗比世界先进水平高出30%~70%, 但GDP的碳排放强度却比发达国家高出若干倍。影响碳排放强度的因素除了能源利用效率外, 还有汇率、产业结构、一次能源品种构成等。

具体计算公式:

undefined

碳生产率是指单位二氧化碳的GDP产出水平, 又可称为“碳均GDP”, 它与“单位GDP的碳排放强度”呈倒数关系。通过现行统计数据中的“万元GDP能耗”, 可较为方便地计算出一个地区或某一产业的碳生产率水平。根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 (IPCC) 第四次评估报告提出的减排目标 (即到2050年, 力争使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比1990年减少50%) 推算, 从现在起的41年里, 全球碳生产率必须每10.4年翻一番, 到2050年达到目前的15倍。

3 清洁能源占一次性能源消费比例

一次性能源是指自然界中以原有形式存在的、未经加工转换的能量资源, 又称天然能源。包括化石燃料 (如原煤、原油、天然气等) 、核燃料、生物质能、水能、风能、太阳能、地热能、海洋能、潮汐能等。

清洁能源包含两方面的内容: (1) 可再生能源, 即消耗后可得到恢复补充, 不产生或极少产生污染物, 如太阳能、风能、生物能、水能等; (2) 非再生能源, 在生产及消费过程中尽可能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污染, 包括使用低污染的化石能源 (如天然气等) 和利用清洁能源技术处理过的化石能源, 如洁净煤、洁净油等。目前主要的清洁能源为:风能、太阳能、生物燃料、光电。

低碳经济发展要求清洁能源占一次性能源消耗比例不断提高, 从而减少经济增长对环境的破坏。目前, 很多国家都出台了支持清洁能源发展的相关政策, 其中, 奥巴马政府在上任30天后就启动了全球最大规模的清洁能源变革计划, 界定了美国能源变革的时间表。哥本哈根会议召开前夕, 中国国务院宣布了一项重要决定: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 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15%左右。

4 经济增长与碳排放的脱钩指数

解决气候变化问题、实现低碳经济发展的最终途径是切断经济增长与温室气体排放之间的联系。国际上通常用“脱钩”指标来反映经济增长与物质消耗不同步变化的实质。建立脱钩指标的目的在于检验一国气候变化政策的有效性, 并寻求影响连接与可能造成脱钩的因素, 作为制定适当脱钩政策的依据。如果二氧化碳排放增长率与GDP增长率呈现不平行的现象, 即为经济体系产生了脱钩现象。如果经济增长率高于二氧化碳排放增长率, 称为相对脱钩 (相对的低碳经济发展) , 倘若经济驱动力呈现稳定增长, 而二氧化碳排放量反而减少, 称为绝对脱钩 (绝对的低碳经济发展) 。如图1所示:

5 低碳竞争力指数、低碳改善指数、低碳差距指数

低碳竞争力指标来源于一份题为《20国集团低碳竞争力》的报告, 该报告对20国集团中的19个国家 (剔除了G20中的欧盟) 的低碳竞争力进行了评估, 该报告评估整体低碳竞争力主要通过3个因素:该国目前的情况、改变的速度以及改变的规模, 具体指标为低碳竞争力指数、低碳改善指数和低碳差距指数。

低碳竞争力指数 (low carbon competitiveness index) :根据每个国家当前的政策环境和政策指标, 衡量各个国家在低碳世界中的竞争力以及能为它的国民带来物质繁荣的能力。一般而言,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较高、同时也认识到需要对其经济发展进行调整以减少碳排放的国家在低碳竞争力指数中排名靠前。

低碳改善指数 (low carbon improvement index) :低碳改善指数是指各国所展现出来的随着发展提高碳竞争力的潜力。从长远来看, 各国能够提升 (或者降低) 其碳竞争力的幅度比它们现在的排位更为重要。在这一方面, 富裕的国家可能无法实现很大幅度的提高;相反, 对于人均GDP很低的国家来说, 他们或许并没有很强的碳竞争力, 但是却可能在提高碳竞争力方面取得很大进步。

低碳差距指数 (low carbon gap index) :低碳差距指数是该国的实际改进速度和要求达到的改进速度之间的差额。要求达到的改进速度是指, 按照该国预计的经济增长率计算, 为了使温室气体的大气浓度稳定在某一标准值, 该国应该将碳排放减低到的程度,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 该国应达到的改进速度。以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 (IPCC) 做出的将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稳定在450ppm CO2e的情景来说明, 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目标有着区别的情况下, 必须要求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增长在2020年时达到峰值, 大约超过1990年水平的25%。如果不及早采取行动, 差距大的国家向限制排放的转型过程将面临更大的困难, 同时成本也会更高。这些困难和成本, 不仅体现在经济方面, 还有可能体现在社会和政治方面。

6 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测度与比较

以上各指标都是为了衡量不同国家低碳经济的发展水平, 其实质是统一的。目前, 我国碳排放总量较大, 低碳经济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

荷兰研究机构“荷兰环境评估局” (MNP) 根据化石燃料的使用量、水泥生产的最新统计数据分析得出:2007年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居世界第一位, 约占世界总体的1/4, 为67.2亿吨, 加上排放量第二的美国, 共占了全球二氧化碳总排放量的46%;而中国的人均排放量为5.1吨, 仅占美国人均19.4吨的约1/4。该机构分析称, 水泥生产是制造业中二氧化碳最大的排放源, 而中国的水泥生产量将近占了世界的一半。随着四川大地震灾后房屋道路重建工程的水泥需求量增加, 预计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将进一步增多。

中国在1990~2005年期间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了44%, 但2005年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约2.7千克/美元 (以2000年价格计算) , 是世界平均水平3.5倍, 是OECD国家平均水平的6倍。这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 (1) 汇率比价的不确定性。 (2) 高能耗强度的产业、行业与产品结构。在GDP构成中我国工业所占的比重高, 服务业所占的比重低, 而且高耗能行业在工业中所占比重偏大。此外我国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比重小。 (3) 能源转换和利用效率低。 (4) 一次能源消费以煤为主。因此, 降低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减缓二氧化碳排放应该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节能和提高能源效率、用天然气或煤层气替代煤、发展核能和可再生能源等。

清洁能源比例方面, 中国可再生能源在一次性能源消费结构中所占的比例已从2008年的8.4%提升至2009年的9.9%。根据国务院去年年底提出的目标, 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左右。从9.9%到15%, 可再生能源需提升的比重虽不算太大, 但考虑到未来中国能源需求的巨大增长, 上述目标的实现仍面临考验。发展清洁能源的热浪如今早已遍及全球:在德国, 政府规划到2020年清洁能源占整个能源的比例要达到30%;西班牙政府目标是2020年可再生能源占总发电量的20%。此外, 意大利、法国、葡萄牙、希腊等国家也都出台了太阳能发电鼓励政策。

在《20国集团低碳竞争力》的报告中, 中国的低碳竞争力体现在低碳竞争力指数、低碳改善指数、低碳差距指数上的排名分别为第6位、第10位和第3位。从排名情况可以看出 (附件1) :一般而言,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水平较高、同时也认识到需要对其经济发展进行调整以减少碳排放的国家在低碳竞争力指数中排名靠前, 依赖碳密集生产活动获得收入的国家排名靠后, 如澳大利亚、南非等;虽然一些国家在低碳竞争力指数方面排名靠前, 但在碳生产率方面却很难实现很大幅度的提高, 在低碳改善指数排名中, 许多中等收入国家在提高碳生产率上超过一些发达国家, 特别是位于第二位和第三位的南非和墨西哥, 低碳改善指数靠前的几个国家近几年的发展表明它们在保持经济增长能力的同时, 还使每吨CO2排放所创造出的GDP大幅提高;同时, 在各自既定的人口增长率和GDP增长率下, 目前只有墨西哥和阿根廷两个国家的碳生产率达到了全球减排目标的标准, 中国、南非以及德国正逐步靠近正确的发展轨道。

中国碳排放量与GDP增长的脱钩状态方面, 数据分析结果显示 (见附件2) , 经济增长与环境压力为相对脱钩, 经济增长速度始终超过碳排放速度, 但经济发展越来越依赖高碳排放产业。从目前我国经济增长模式来看, 想达到绝对脱钩的难度非常大, 原因如下: (1) 发展阶段, 中国目前正经历着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阶段, 人口增长、消费结构升级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使得对能源的需求和温室气体排放不断增长; (2) 发展方式, 长期以来, 中国经济发展呈现粗放式的特点, 对能源和资源依赖度较高, 单位GDP能耗和主要产品能耗均高于主要能源消费国家的平均水平; (3) 资源禀赋, 在中国能源探明储量中, 煤炭占94%, 石油占5.4%, 天然气占0.6%, 这种“富煤贫油少气”的能源资源结构, 决定了中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生产和消费格局将长期存在; (4) 贸易结构, 中国出口的商品相当一部分为高能耗、高度依赖于原料加工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商品, 并且在新一轮国际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 中国承接了相当一部分劳动、资本密集型、高消耗、高污染的产业, 中国在成为“世界制造业基地”的同时, 也直接或间接地出口了大量能源资源, 并付出了巨大的环境代价。

7 结 语

综上所述, 我国的碳排放总量大, 强度高, 碳生产率低, 清洁能源占一次性能源消费比例较低, 经济增长与碳排放处于相对脱钩状态, 低碳竞争力有待于提高。就目前我国的发展阶段、发展方式、能源结构和贸易结构来看, 发展低碳经济的空间非常大, 如何从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重视低碳经济的发展、构建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机制、实现低碳与发展的良性循环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Indicators for Monitoring the Millennium DevelopmentGoals:Definitions, Rationale, Concepts and Sources.January, 2005

[2].FINAL REPORT:G20 Low Carbon Competitiveness, 14thSEPTEMBER2009, fromThe Climate Institute and E3G

[3].Boden, T.A., Marland, G.and Andres R.J.Global, Regional, and National Fossil-Fuel CO2Emissions.CarbonDioxide Information Analysis Center, Oak Ridge National Labora-tory, U.S.Department of Energy, 2009

[4].2006 IPCC Guidelines for National Greenhouse Gas In-ventories[EB].http:∥www.ipcc-nggip.iges.or.jp/public/2006gl/index.html

[5]Albrecht, et al.A Sharply decomposition of carbon emis-sions without residuals[J].Energy Policy, Elsevier, 2002, 30 (9) :727~736

[6].China s Pathway Towards a Low Carbon Economy.CCI-CED Policy Research Report, 2009

[7].Our energyfuture-creating a lowcarbon economy, theEnergy White Paper of UK, 2003

[8].赵敏, 张卫国, 俞立中.上海市能源消费碳排放分析[J].环境科学研究, 2009, (8)

[9].何建坤, 刘滨.作为温室气体排放衡量指标的碳排放强度分析[J].清华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4, (6)

[10].世界部分国家人均碳排放数据对比.来源: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指标官方网站

[11].陈彦玲, 王琛.影响中国人均碳排放的因素分析[J].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学报, 2009, (2)

低碳经济的发展途径之一:低碳城市 第9篇

一、低碳城市的内涵

低碳城市指在一定规划、政策和制度建设的推动下,公众以低碳为理念和行为特征广泛参与,政府公务管理层以低碳社会为建设标本和蓝图,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消费理念和生活方式,实现有助于减少碳排放的城市建设模式和社会发展方式。其途径是采用清洁能源和发展低碳技术发展产业,,指导思想为低碳理念,实施基础为低碳技术和产品,主要对象为低碳能源生产和应用,前提是保证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低碳城市应包括以下内涵:

(一)可持续发展理念:

低碳城市的本质是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具体实践。建设低碳城市必须立足中国国情,在努力降低城市社会经济活动的“碳足迹”同时,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二)碳排放量增加与社会经济发展速度脱钩的目标:

以降低城市社会经济活动的碳排放强度为近期目标,首先实现碳排放量与社会经济发展脱钩的目标,即碳排放量增速小于城市经济总量增速,长期和最终目标是降低城市社会经济活动碳排放总量。

(三)对全球碳减排做出贡献:

对单个城市而言,低碳应当包含两个层次。狭义上,城市内部社会经济系统的碳排放降低并维持在较低水平,能被自然系统正常回收。广义上,一个地区通过发展低碳技术或产品,其应用对全球碳减排做出贡献。

(四)核心在于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

1、需要低碳技术的创新与应用。

核心技术,特别是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的节能技术和新能源的生产应用技术,是城市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技术基础。

2、需要公共治理模式创新和制度创新。

低碳行动需要政府、公司、组织、家庭和个人的广泛参与,其中政府对低碳的认识程度决定低碳城市发展的高度,政府的机制设计和管理创新发挥着主要推动和激励作用。

二、发展低碳城市的国际经验

(一)国外状况

1、英国。

英国政府成立私营机构碳信托基金会,负责联合企业与公共部门,发展低碳技术,协助各种组织降低碳排放,其与能源节约基金会联合推动英国低碳城市项目。英国低碳城市规划和行动方案有以下主要特点:

(1)低碳城市规划目标单一,即促进城市总的碳排放量降低。减碳目标的基本设定是2020年全英国CO2排放在1990年水平上降低26%一32%,2050年降低60%。根据英国全国目标,伦敦市行动计划明确提出要将2007一2025年间碳排放量控制在6亿吨之内,即每年碳排放量降低4%。

(2)低碳城市主要实现途径是推广可再生能源应用、提高能效和控制能源需求。如布里斯托市在控制碳排放方面着重于更好利用能源,包括减少不必要能源需求、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应用可再生能源等。

(3)低碳城市规划重点领域是建筑和交通。以布里斯托市为例,2000年全市碳排放量中,住宅和商用建筑排放量占37%,交通占36%,工业碳排放占22%。伦敦市碳排放总量中,家庭住宅占到38%,商用和公共建筑占33%,交通占22%。

(4)低碳城市建设强调技术、政策和公共治理手段并重。政府应当发挥引导和示范作用,综合运用财政投入、宣传激励、规划建设等手段,鼓励企业和市民参与。如英国碳信托基金会与143个地方政府合作制定地方政府碳管理计划,旨在控制和减少地方政府部门和公共基础设施的碳排放。

2、日本。

2008年6月,日本首相福田康夫提出新的防止全球气候变暖对策,即“福田蓝图”,指出日本温室气体减排的长期目标是:到2050年日本温室气体排放量比目前减少60%一80%。具体来看,日本低碳社会建设有如下特征:

(1)低碳社会规划目标灵活。日本低碳社会规划考虑两种模式,模式A追求GDP的增长,侧重城市集中地区形成高密度、高科技社会方式,模式B侧重分散人口、资源,倡导轻松悠闲的生活方式。

(2)低碳社会建设过程体现各部门共同参与。其首要原则是所有部门实现碳排放最小化,最大限度挖掘各经济部门碳减排潜力。如企业开发温室气体排放量少的商品;民众改变生活方式,选择环保产品等。

(3)低碳社会规划重点领域多元化。低碳社会规划在强调所有部门共同参与原则的同时,在具体实施上有所侧重,交通、住宅与工作场所、工业、消费行为、林业与农业、土地与城市形态等为重点规划领域。

(4)低碳社会建设的政府主导性。政府加强公共交通网络建设;根据对环境的影响征收环境税;城市建设推行紧凑的城区布局;农村推广使用生物燃料的汽车;引进高效低价的可再生能源。

(二)借鉴意义

1、中国低碳城市是要探索一条工业化过程中的低碳发展模式,这要求:

(1)低碳城市发展不以牺牲经济发展为代价,必须同经济发展相结合,实现双赢。(2)中国低碳城市发展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和创新。例如,英国、日本等国家将交通、商业与公用建筑以及住宅能耗问题作为低碳城市三大重点领域,而中国低碳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是升级产业结构、降低产业能耗。

2、“低碳城市”应当包括低碳经济和低碳社会发展两个层面。

低碳经济主要关注在经济发展中排放最少量温室气体,同时获得整个社会最大经济产出,涉及到低碳能源、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的开发和利用,在经济发展初级阶段,会给以更多关注,因为经济增长和增长方式在这一阶段更为重要。低碳社会强调城市日常生活和消费低碳化,转变理念和行为方式,达到人类社会与自然系统和谐发展,这在经济发展高级阶段尤为强调。

3、发展低碳城市需要政府、企业、居民共同参与。

三、低碳城市发展的可行途径。政府在低碳城市发展中主要起到规划、引导和领导作用。只有通过市场调节,使低碳产品、低碳技术、低碳服务市场化,才能充分调动企业的极性,才能够有力影响居民消费习惯,逐步改变城市消费模式和生活模式。良好的公共参与机制是保障居民和企业积极参与到低碳城市建设中的先决条件。

(一)将“低碳”理念全面导入未来城市发展规划

1、坚持集约化建设理念,认真借鉴发达国家实行集约化建设的成功范例,配合高效城市交通运作系统,弥补城市生存空间资源的不足。

2、开发新城区尽量不影响基本地形构造,不影响碳汇森林容积量,不影响城市的文化环境,最大限度减少能源消耗和碳排放。

3、制定总体发展战略,建立覆盖整个城市的温室气体排放监测预警系统,有效掌握温室气体排放的一手数据。

(二)大力发展低碳建筑

目前中国的建筑能耗占社会总能耗25%。按照“十一五”规划,建筑行业要完成节能达1.01亿吨标准煤,建筑节能总面积达21.46亿平方米,而与政府节能目标相比,单位GDP能耗下降20%的目标实现难度较大,至2008年底仅下降8.5%。

1、着力加强政府规划的贯彻落实力度,严格实施低碳建筑标准,特别是新项目立项、审批和建设过程都必须遵照相关标准。

2、普及推广低碳建筑理念,加强对社会公众的宣传教育。

3、推行建筑能耗标识制度,推广低碳建筑的分级认证制度。

4、广泛应用低碳建筑技术,如采用外遮阳、自然采光、自然通风、建筑绿化等低碳建筑设计技术。

(三)鼓励发展低碳交通

1、在中小城市坚持公交优先发展战略,加大公交投入力度,强力推进城市公交和轨道交通建设,构筑以轨道交通为骨干、多种交通方式协调发展的城市交通体系。

2、逐步限制私家车使用,提高私家车在城市繁忙路段的用车停车成本。

3、加快推广使用节能车辆,积极为油电混合动力车、LPG动力车、电动汽车等提供相关税费优惠和配套服务设施,鼓励以旧换新。

(四)倡导低碳消费方式

1、从普通市民看,要树立绿色生活观念,倡导节约光荣、浪费可耻;

推行绿色消费和绿色生活方式;提倡循环使用物品,积极采用“低碳产品”;自觉分类处置生活废弃物;监督和制止高耗能、高排污等不良社会现象。

2、从党政机关及企事业单位看,应积极做出表率,推动全社会“低碳或零碳排放”运动。

参考文献

[1]、仇保兴 《我国城市发展模式转型趋势——低碳生态城市》[J].《城市发展研究》2009年08期

[3]、郭万达 刘艺娉 《政府在低碳城市发展中的作用——国际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J].《开放导报》 2009年06期

江西发展低碳经济 第10篇

关键词:低碳经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

全球科技大爆炸,快速的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但对地球环境造成的负担也非常大,近几年全球气候异常、生态破坏严重、不可再生资源开采过度等一系列严重问题的出现,显示了地球生态与工业的矛盾已经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临界点,全球各国开始积极的寻找和开发绿色能源,代替旧有能源作为能源供应,以求能够更好的保护地球生态。

一、低碳经济的特征及内容

低碳经济主要是对可再生环保资源进行利用的科技,如:太阳能、风能、水能、海洋能、生物能、地热能和化石能等各种可再生能源,这些可再生能源替代不可再生能源的优势如下:

1.资源可再生,可大量节约不可再生能源的使用,保证地球地表的稳定。

2.生产环保,不会消耗任何自然资源,对生态系统没有任何负面的影响。

3.使用环保,在使用时不会产生破坏生态系统的废气、废水、废渣

4.可无限性的使用,绿色能源一般可以进行无限性的使用,而不会出现枯竭。

二、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

低碳经济的运行,必然会伴随着新的工业革命,而全球未来的经济发展方向必然是低碳经济,而科技之间的竞争,也必然是向着低碳科技、低碳思想和低碳规则发展。低碳经济的发展对中国也同样重要,但目前我国尚处于发展中国家的状态,各种艰巨的任务还需要中国去完成,所以对低碳经济的研究和发展照比发达国家缓慢许多。

目前中国工业所需要的主要能源还是以煤矿为主,对于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工业的发展离不开煤炭的支持,所以对于中国发展低碳事业是一个严重的制约,而且,若想快速发展工业,必然少不了排放废气、废水和废渣,而且中国目前的科技水平也严重的制约了低碳经济的研究和发展。

中国改革开放时间尚短,市场经济运行时间只有十几年,资本累积不足,所以想开展低碳经济还有一定难度。

总体来说,目前中国的发展状态与低碳经济之间的矛盾还有很多,所以想在国内彻底的实行低碳经济,还需要时间的累积。

三、低碳经济的发展实施

国内刚刚开始对低碳经济进行研究和实施,所以未来所面对的挑战也非常巨大,如何成功推动国内经济发展模式向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转型,成为了低碳经济研究的重要课题。而在其他发达国家向低碳经济转型的过程和经验,对于中国是非常宝贵的,国内可以大量的借鉴这些成功的经验,结合我国目前的国情来进行改良和探索,然后在根据探索出的方法来对中国经济进行有效的改革,具体改革措施如下:

1.政府积极树立低碳经济转型的法律法规,并积极加大政策支持,以政府作为转型的主导,以法律作为转型的约束,从根本上实施节能减排和新能源使用。在2007年时,为了响应节能减排的号召,《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等一系列推动政策相继被提出,给节能减排事业带来了巨大的推动。

2.改变能源使用和开采体系,提高绿色能源的使用效率。低碳就要先进行节能减排,节能减排首先是节能,需要从生产、工作、生活、交通、工业等许多能源消耗源头来进行节能管理,将最少的能源进行最大化的使用,以无碳或低碳作为节能的基本理念。节能后就是如何进行减排,以现今国内主流发电方式的火力发电来做比方,火力发电流程中不仅要耗费大量的煤矿,更重要的是在发电后,会产生大量的废弃、废水、废渣、废热,对环境的污染非常严重,想彻底的治理污染,就要进行减排科技的研究,从根源上解决,科技减排的方向大致有三种,第一种是减排,用科学的手段将排出的废水、废弃等污染物降至最低或用科技让其不再排放,第二种是变废为宝,合理的将派出的污染源进行二次利用,有效控制住排放的同时,还能增加新型能源。第三种就是进行污染过滤,将废气、废水、废热和废渣进行有效的物理过滤和化学过滤,让其不再具有污染性。旧的污染解决了,就要研发新能源,国内的能源供应转换,需要持续的将旧的能源进行替代,只要坚持不懈,中国破坏环境为代价产生的旧能源供应方式,必然会全部被新绿色能源所取代。

3.借鉴发达国家低碳经济转变的经验,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加强国际技术交流合作,让国内的低碳经济所相关的科技、思想、政策时刻保持与国际持平,稳步跟随世界的步伐,将低碳经济,环保经济在国内彻底的进行实施。

四、总结

地球只有一个,自然生态也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根本,有的生态链被破坏,地球生态尚可进行自我修复,但有的生态链一旦被破坏,即便是地球生态强大的自我修复能力都步伐再修复,不可再生资源是有限的,过度的开采不仅会让资源耗尽,更会将地表层下的支撑力给掏空,对环境和生态的破坏非常严重。为了地球的可持续发展,为了人类和地球生态的未来,全人类都要下定决心将低碳经济进行到底!

参考文献:

[1]陈名立: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分析.[J].科技致富向导.2012(9).

[2]唐 宗: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J].中国对外贸易(英文版).2012(10).

[3]丁 超: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J].时代金融.2012(9).

[4]陈欣泽: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J].现代经济信息.2011(4).

上一篇:问卷调查下一篇:骨科护士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