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渡自然范文

2024-05-20

过渡自然范文(精选4篇)

过渡自然 第1篇

一、导入要承上启下,前后呼应

在最早的“五步教学法”中,复习一环节是必须的一个重要环节。随着新课程的出现,似乎这个重要环节被教师“抹杀”。教师只做简单导入或无关的调侃,直接就到了下一个环节即新课讲授上,这让学生有点不自然和不适应。“温故而知新”变成了“不闻又不问”,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可以说,在这一点上,许多教师,甚至老教师为了省事,也把这一复习环节“残忍肢解”。因此,教师一定要在复习环节和新课教授直接找一个自然过度的衔接点,做到承上启下,前后呼应,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如,在学习人教版七年级英语上册Unit 4 Where’s my backpack?第一课时,教师首先要知道新课的主要内容是有关“方位介词”的表达,所以,在导入新课时,一定要找到与上一单元内容及Unit 3 This is my sister的相关内容材料,作为导入复习和新课的衔接点。可以设计一个上一单元的补充材料,也可以是一张家庭照片的“方位图”,教师可以问:“Where’s yourmother?”,然后回答:“She is beside my sister.”,从而强调并引出了“方位介词beside”。这样做的目的,既能承上启下,又能前后呼应,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提高了教学效果,自然衔接过渡也作到了极致。

二、导入要有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刚上初中的学生,天真幼稚、个性活泼的天性,他们求知欲旺盛,不喜欢老师乏味的教学方法。因此,调动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是关键。因此,在导入设计时不仅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可以用“多媒体视听导入”、“游戏导入”、“歌曲欣赏导入”等方法和手段。同时,在导入新课时,也可利用学生在已经学过的课本中掌握的词汇和句型,用chant方式,以旧引新,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例如,在七年级下册unit 9“how was your weekend?”第一课时,我先提出“What do you usually do on weekends?”的问题,看动画片,来表述“昨天、今天”,通过动画片中关键的几个时间状语,如last week,yesterday等词的比较,学生以free talk的形式畅所欲言,唤起他们旧知识的兴趣,然后再过渡到“一般过去时”这一新时态的学习,燃起学生积极参与语言交流的热情,实现新旧知识的自然衔接与过渡,优化了学习效果。

在国外的二十世纪八十年代,Roger Gower及SteveWalters研究了在“Starting the lesson”时应采取的灵活方法就已经指出,Socializing(使课堂社会化)和arouse their interest(引起他们兴趣),让他们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既establish theirrapport(建立友好关系),又自然而然地学习本节课的新知识,进行发散思维。国内学者在九十年代就一直研究有关《英语课导入的问题》,意在强调导入的艺术性和兴趣,普遍认为,“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新课这一环节,一开始就要把学生牢牢吸引。

三、单词短语与句子之间教学的自然过渡缺一不可

在单词的教授上,教师除了让学生学习一般的单词外,尽量让他们多造词造句,达到“词中有短语,词中有句,句中有词”,这样,在学习单词时,就不会有“就单词学单词”枯燥乏味感。如,在学习人教版七年级英语上册--Unit 6 Do you like bananas?一单元时,可以把单词环节和句子环节“有效衔接”起来,简单的单词最后成为句子甚至小文章。具体操作步骤:banana→one banana→twobananas→my bananas→my brother’s bananas→my brother’syellow bananas→I like bananas.→You like bananas.→He likesbananas.→My father likes bananas.→Li ping likes bananas.→My little monkey likes bananas,too→We all like bananasWhat color are they?They are yellow and green.→We love thesebananas.→We are eating bananas now! →Look,the monkeysare eating bananas,too.We are very happy.

这样,学生的积极性调动了起来,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了,既复习了旧课中的单词,又扩大了词汇量。

四、新课练习环节要与新课内容相呼应,切不可随意

在以往的教学中,许多教师在教授完新课之后,就是匆匆的操练,随意性较强。因此,教师在新课完之后,力争在舍取训练内容上多下功夫,既不能多,又不能繁琐,作到前后呼应,使课堂的反馈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真实检验与评价和谐统一。比如在学习语法时态时候,可分层次先进行专项练习,来考察他们掌握的程度,然后,再设置一个训练环节进行时态填空综合训练,具体一点就是:在学习的时候,教师可以自己精编一些“一般现在时”和“现在进行时”的典型例句,让他们反复记忆和比较,从而更深刻地体会“现在进行时”的特点,只需让他们记住:在“现在进行时”中,动词后面的“ing”的涵义,以及前面“am,is,are”只是一个起到联系作用的“连接词”即可,没必要再让他们死记硬背时态结构;而在“一般现在时态”中,动词没什么变化(除过前面的主语是第三人称单数后面的动词加一个s或es以外,其他人称并没有什么变化),因为它表达的意思就是经常性、习惯性的概念,即常规一般的表达),所以,没必要加那么多东西。这样说的话,学生就会很快明白和理解时态实质和句型词法的表意,从而做到自然过渡学习语法的目的。

如何做好初高中英语教学的自然过渡 第2篇

【关键词】:形成性评价;英语学习

我校是江苏省首批省重点中学,去年又顺利通过省四星级学校验收,因此总体生源较好。但也有一些高一新生由于没能很好适应高中的学习,在学习上往往落后于班上其他同学。在英语学习上,学生还是希望教师能把考试的内容全部列出来;还是希望像初中时那样,通过做相当多的试卷来应付考试甚至高考。于是,在高一时就出现两极分化。但众所周知,高一学年是初中和高中承前启后的一年。作为教师,如何帮助学生做好两者的自然过渡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两者要是过渡好了,不仅有利于开展以后的教学工作,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对英语的浓厚兴趣;反之,则容易使学生失去学好英语的信心。

“大纲”明确指出:“听、说、读、写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高中英语教学,仍要坚持组织听说读写各项活动,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技能,以提高他们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以下,笔者将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谈谈自己在英语教学中的一些体会。

一、听

“大纲”指出,高一学生应能听懂别人所说的英语。学习说话,学习发音都离不开听。因此,要提高中学英语教学质量,必须对听予以高度重视。

作为学生,不仅要能抓住和记住教师和其他学生说的大意或要点,而且要能进一步通过对方的口气、脸色听出对方的真实含义。

由于高一学生在初中时,教师普遍用中文授课。特别是初三,学生除了做试卷,就是听讲解试卷,因此根本谈不上进行口语和听力的系统训练。到了高中,教师整堂课几乎都用英文授课,学生一下子很难适应。笔者曾在所教的高一两个班进行问卷调查,有近70%的学生希望老师能多用些中文,少用些英文。即使有些英语成绩还不错的学生,也坦言听课时必须把老师的英文先要翻译成中文,进行理解后再翻译成英文进行回答;而那些英语基础相对差一些的学生,则反映老师整堂课用英文讲,他们听懂50%都不到。这固然与初中时英语的应试教育有关;但同时,还与学生自信心不足有很大关系。毕竟,中文是我们的母语(mother tongue)。一些知识点,用中文来讲解,很容易理解;但要是用英文讲解,则学生理解有些困难。为此,笔者在以下两方面作了尝试:

1、讲课时,尽量用学生学过的语言讲解,使学生一下子就能抓住所听内容的大意;同时,用实物向学生演示,或创设具体情境,帮助学生理解。

2、去年一年,每天中午我校都播放“走遍美国”电视节目,我对学生提出了具体要求。第一遍,边看电视边看书本;第二遍,要能根据画面(具体情景)听懂大意;第三遍,进行巩固;第四遍,要能用自己的语言(own language)来叙述大意。每次看完一个片段(action),我便请几位同学在班上叙述大意。

一年下来,学生普遍反映,效果很好,不仅锻炼了听力,而且也提高了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因此,笔者决定在今年的教学中继续进行探索和尝试。

二、说

“大纲”中的教学目标指出:“(高中生)能就课文的内容进行简单的复述课大意;能够用简单的语句,比较连贯、清楚地介绍本人、家庭、朋友、班级和与课文内容有关的社会、文化、科技等情况。”

作为教学手段,口语训练又是培养阅读和写作能力,学习语言、语法和词汇的重要方法。作为高一学生,他们很想说英语,并希望能说好英语。但由于初中时口语训练相对较少,因此很多学生害羞,不敢开口,怕说错了,别人笑话。因此,教师必须为学生说话创造条件,培养信心,鼓励学生多开口。

首先,对于学生怕犯错误这一心理,我让学生明白:中国人说英语有错是必然的。学说英语,由说不好到说的比较好,是一个发展过程。因此,应该不怕犯错,不怕别人笑话。每次要求学生说英语,我也并不对学生每个语法、语音错误进行纠正,目的就是为了鼓励学生多说英语、增强信心。

其次,每次上课前,我都要求两位学生上讲台进行日常对话(daily dialogue),要求学生自编自演----可以是根据学过的课文内容进行复述、讨论;也可以是自由会话(free talk)。关键是使学生能用简单的语言进行交际训练。对话结束后,进一步要求班上其他学生就他们的谈话内容进行评价或提问。这样,不仅训练了学生的会话能力,同时也训练了其他学生听的能力。一段时间下来,学生不仅能比较熟练地进行对话,而且对话中的语法错误也明显减少了。

三、读

阅读是理解和吸收语言信息的最重要手段,它能给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教学资源,有助于他们开阔视野,丰富语言知识,扩大词汇量和了解英语国家的社会及文化。当前,制约学生阅读能力提高的主要因素有:A .学生的词汇量不够;B.学生对语法知识的掌握不够系统和熟练;C.学生的知识面较窄。

由于初中时,学生碰到的阅读材料,词汇量很少,而且易于理解。但一到高中,学生明显感到阅读中碰到的不认识词汇越来越多。即使一些学过的词汇,可能意思也变了。因此,学生在做完形填空和阅读理解时,感到很难下手。在我校进行的第一次调研测试中,学生感到最头疼的就是完形填空和阅读理解两项。为此,一方面,笔者在讲解课文时就要求学生注意阅读技巧,同时在课上随时向学生介绍一些新词汇以及西方风俗、习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英文文章。

另一方面,我还向学生介绍了国际上较流行地SQ---3R阅读法。

其中,S是SURVEY(浏览)的缩写,是指阅读一本书或一段文字时,先浏览一下,对其内容有个概括的印象和认识。

Q是QUESTION(问题)的缩写,是指确定自己想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3R即READ(阅读)、RECITE(复述)、REVIEW(复习),是指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记下有用的资料,再进一步复习、消化。

最后,笔者也对学生阅读时提出了一些具体要求:

1、做阅读理解时,不能太随意,要限定时间;

2、不要每逢新词汇就查字典(包括文曲星),要学会通过上下文猜测词义;

3、不要字字都读,要学会整体理解,明确主题大意;

4、不要以中国的习俗及价值观念来判断西方国家人们的行为习惯。

四、写

懂得笔头上运用英语传递信息进行交际,也是中学英语学习目的之一,而且写也是四项技能中最难的一种。而高中的写又与初中的写有明显的区别:初中学生说什么写什么;而高中学生要注意语言结构合理,用词恰当,表达通顺,拼法准确。

为此,笔者刚开始时要求学生避免写复杂、含有数个动词的长句,而是用几个简单句表示。随着语言知识的积累,再渐渐地逐步提高要求,要求学生写更漂亮、更富于变化的文章。

首先,我要求学生在口头练习的基础上进行笔头练习。因为经过口头准备再做笔头作业,可以大大减少笔头作业中的错误。比如说,开学第一堂英语课,我就要求每个学生做个简单的自我介绍(SELF-INTRODUCTION),当场进行适当的评论和补充,然后要求他们在课后写成文字,再收上来批改。

其次,结合阅读提高笔语能力。上完一个单元后,我就要求学生改写课文,或者对课文进行评论。这样,不仅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更深的理解,同时也锻炼了笔头表达能力。

妙用过渡,让作文衔接自然 第3篇

那么,写作文要在什么情况下使用过渡呢?一般地说,文章中意思发生转折的地方,内容进展幅度比较大的地方,都需要有过渡词语、过渡句或者过渡段,以连接上下文。

过渡词语的使用

运用词语过渡,在文章中经常看到。以《金色的鱼钩》片段为例:“饥饿威胁着我们。老班长到处挖野菜、挖草根,可是光吃这些东西怎么行呢!老班长看我们一天天瘦下去,他整夜整夜地合不拢眼。其实,他这些天比我们还瘦的厉害呢。”在这段叙述中,就出现了多个过渡词语。老班长到处挖野菜、挖草根已经够辛苦了,随“可是”一转,写出他在想办法,写出他为此冥思苦想另一个“其实”承接上下文老班长为“我们一天天瘦下去”而操心,整夜不眠;再一转折:他“比我们瘦的厉害呢”。这两个过渡,不仅使不同角度写的语句连在一起,而且更突出了老班长不顾个人,一心为战友操劳的高尚品质。

作文中经常使用的过渡词有:因为、所以、然而、当然、但是等关联词,首先、其次、再次等表达顺序先后的词,在家里、在路上、在学校等表达场所的词,众所周知、纵观古今、无独有偶、话说、有一次(有一天)、记得等引起话题的词,总之、由此可见、看来、综上所述等得出结论结束话题的词……

过渡句

过渡句就是在文章的段落层次之间进行衔接的句子。以《美丽的北辰山》片段为例:北辰山不仅瀑布飞落,而且山峦叠翠。你在山间漫步,远远望去,山即是水,水即是山。近处,龙潭东侧的石岸上雕刻“仙苑”两个大楷字,字迹圆润饱满,庄重大方,这是朱熹的手书……

“北辰不仅瀑布飞落,而且山峦叠翠。”这句话衔接上下,把北辰山的主要特点“勾连”在一起,这就是过渡句的作用。

过渡句有时候写在上段末尾,有时候写在下一段开头,有时候还可能出现在两段之间。至于在什么位置恰当,没有严格的规定,一般与哪一段意思更接近,就写在哪一段。

过渡段

过渡段在文章结构中自成一段。往往上句承前,下句启后,使上下文衔接和转折。以《秋天的树叶》片段为例:

树上有的叶子也已微微泛起了红,一点一点从叶脉向四周扩散,就像一只只拍红了掌心的小巴掌。有的则全部红了,从叶脉到叶片,都红得那样热烈,阳光一照,晶莹剔透,就像一只只精雕细琢的红玛瑙,又似一个个小精灵,在活泼地跳跃着,染红了周围的一切,在四周蓝天碧叶的映衬下,显得更加夺目。

在神奇的秋天里,树叶不仅红得热烈,而且是千姿百态的。

乌桕树的叶子,是秋天画的红心;枫香树的叶子,是秋天渲染成的奇特的红色手掌……

上面的片段中,第二自然段就是过渡段。 “在神奇的秋天里,树叶不仅红得热烈,而且是千姿百态的。”前半句勾住上面秋叶颜色的特点,后半句勾住下面秋叶千姿百态的特点,承上启下。

过渡自然 第4篇

其实,不是小学语文老师没教好,也不是中学语文老师没水平,实则是小学语文到初中语文的过渡、衔接上出了问题。

一、中小学语文教材在编排与导向上的差异

我们以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与中学语文教材的差异为例:

1. 课文的编排体例

小学教材按单元编排,一个单元内的课文有一定的联系,如写景、写人、科普知识等,但没有单元提示,大多数选文和中学教材选文一样,具有时代性和典范性,符合学生年龄心理发展的特点,并传承和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中学教材每册书都设有主题合成单元。如“多彩四季”“人物风采”“道德修养”等,由简短主题词和四至五篇精读、略读课文组成,再加上“诵读欣赏”“写作”或“口语交际”“语文实践活动”等内容设置,构成了每册书的六个主题合成单元。每册书均有一至两个“专题”及一本“名著推荐与阅读”内容。此外,还有一个最突出的差别就是:小学教材中只有到六年级才会出现一至两篇浅显的文言文,而且不要求学生学习文言文语法,只需教师用汉语给孩子讲明白文章说了些什么,表达了什么意思即可;而中学教材中的文言文篇目有三十多篇,并且在知识的考查中明确有文言文阅读能力的考查。也就是说,孩子在文言文学习方面几乎是以一种零起点的方式跨入初中阶段的学习的。因此,相较于小学语文教材,初中语文教材的编排内容无论从广度还是从深度上都存在一个巨大的跨度。

2. 课后练习的设计

小学教材课后练习的设计突出了朗读、背诵、写字和读抄词语等内容,意在巩固基础,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而中学教材的课后练习则更注重学习方法的引导、领悟能力的提高,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对文本的独特体验,加强对课内知识的延伸拓展,意在提高运用语文的能力。

3. 写作训练的要求

小学教材中低段(一、二年级)的写作训练内容主要是写话、写片段、写简单的观察日记,高段(三至六年级)才有规范的主题写作训练。中学语文教材的写作训练重视作文的修改和平时素材、写作方法的积累,重视与本单元内容的衔接与拓展。

4. 培养的目标与方向

小学教材强调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如预习、听课等。而中学教材则注重引导学生把握学习方法,如圈点批注、吟哦讽诵、咀嚼反刍等。

这样一对比,中学语文教材在编排上的特点就凸显出来了,它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与整体能力的提高,具体表现为:

(1)主题合成单元的编排方法,力求改革单一文选式的编排体系,构建新的语文能力实践系统。

(2)名著推荐与阅读内容的编排可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提高学生对文学名著的阅读与审美能力,感悟名著中的艺术形象,解析名著的艺术技巧,有助于促进形象性思维与批判性思维的形成。

(3)口语交际的训练:创设生活中的交际情景,激发学生的表达兴趣,践行“语文来自于生活”的观点,用丰富灵活的方法,让学生切实感受到语文学习的触角可延伸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丰富了学生对语文学科的认识,并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4)诵读欣赏和文笔精华:全六册书中有诵读欣赏(主要以诗歌为主)36篇,文笔精华9篇,可在诵读中培养语感,从而在反复的诵读中达到欣赏美文的高度。

(5)专题知识的特点及价值:全六册书中共有十个专题内容围绕“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自我体验”等方面设置,具有研究性、浓缩性、开阔性的特点,成为学生密切联系自然、生活与社会的一座座桥梁,是研究性学习在语文课本中的具体实践。

(6)综合性实践活动是体验式教学在教材中的展现与探索,意在鼓励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开发和建设开放而又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总之,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准确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与要求,集文选、语言实践、情境、导读、专题探究于一体,注重学生在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和自然环境的联系,给师生提供了自我创造的较大空间,既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又有利于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途径和策略。

二、中小学语文学习的变化

在了解了初中语文教材与小学语文教材在编排与导向上存在的较大差异之后,让我们再来看看孩子从小学到初中语文学习的一些变化。

1. 学习方法的转变

小学时由于年龄小,大多是在家长、老师的督促和辅导下进行“被动式”的学习。到了中学后,逐渐转化为自主学习,即逐步掌握一些学习方法,比如合理的作业时间分配,借助查阅资料完成部分作业,独立思考一些迁移性的问题等。这对于刚从小学升入初中的绝大多数学生来说确实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2. 学习内容的变化

从上面的教材对比中不难看出,小学语文由打字词句基础到中学语文理解运用所学字词句变化,阅读由浅显到理解力要求的增强,阅读内容的广度与深度的飞跃,阅读要求更多的是理性的思考、独特的见解,写作方面由小学的具体生动到中学的凝练深刻。

3. 学习心理的变化

打个比方:小学语文的学习大多是扶着墙走,初中语文是从教师适时地扶一把直至学生无所依傍地独立行走,这样的变化会造成心理上的巨大不适应。比如说:在小学课堂上只要按照老师教的回答问题一定会得到肯定。而在中学课堂上,问题变成了诸如“你是怎么想的”“你怎么理解”,这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很多孩子就会不知所措。上小学时,很多知识可以翻来覆去地简单重复,只要记住了就可以得到好的分数。而上了中学,知识的迁移与拓展也会让孩子无所适从。诸如此类的种种“不适”会让孩子对中学语文的学习逐渐产生畏难情绪,甚至会产生畏惧心理,很可能就进入了“越怕越学不好,越学不好就越怕”的恶性循环状态。

三、自然衔接知识,平稳过渡心理

本来,在初中阶段众多的课程中,语文应该是学生最亲近、最容易学好的一门课程,可往往就是因为在小学到初中的过渡中,在心理、学习方法的衔接上出了问题,很遗憾地让语文学科成了进入初中阶段学习的“梗”。多年初中语文教学的经验告诉我,要拿掉这个“梗”,必须从两个方面入手,即“自然衔接知识,平稳过渡心理”。

1. 小学语文到初中语文知识的自然衔接

“自然衔接”的意思就是衔接的过程中没有断层。而从之前我们的各种对比中可以看出,小学语文到初中语文的种种差异,会导致断层的出现,但只要我们在认真的对比、分析后,是能够找出一些方法避免“断层”出现的。学习语文无外乎“听、说、读、写”,只是在每个学习阶段的要求层次不同,中学阶段的“听”要求“听”后有思考;“说”是有条理、有见解地“说”;“读”是带着疑问“读”,“读”后有评论、有感悟;“写”要求“写”出思想,“写”出美感。试想,如果我们的孩子在小学阶段只习惯于“听写”“说标准答案”“读课本”“写格式化文章”,那么进入初中后,他们是无法顺利地适应初中语文的学习环境的。小学阶段,孩子由于年龄小、阅历浅,对文字的敏感力差,表述有限、局部、片面、词不达意,甚至常常会发生错误,没有老师帮助的学习是难以想象的。因此,在小学语文的学习中,特别是到了三年级以后,教师的帮助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我们不应该只以所谓的标准答案衡量孩子的课堂发言、观察日记等。每个假期推荐好的课外读物引导孩子爱上阅读,鼓励他们说出真实的阅读感受,课程再紧张也要设置一周一次的“读书分享会”,解决孩子阅读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指导阅读方法,分享阅读感受。要知道,在平常课文教学中,有些你觉得无论怎么教都教不会的一些知识,非常有可能就在读书分享中以一种水到渠成的方法得到解决。引导孩子读书,是需要智慧的,比如不同年级的孩子分别适合读什么样的书,应该读到哪种层次,这些,都需要小学高段(三年级以后)的语文教师认真思考并践行。

由于初中语文教学中更多的知识不是简单重复,亦不是死记硬背,因此建议教师要重视孩子在课堂上的发言,避免无效提问,对于孩子在课堂上种种看似“奇怪”的提问,不能以一句粗暴的“不许乱插话”或“胡说八道”式回答来扼杀孩子说话的欲望,或许,同时被扼杀的还有孩子珍贵的思想火花。

如今的孩子周围充斥着各类电子产品,在享受电子产品带来便利的同时,也让我们的孩子逐渐丢失了耐心,没有耐心听完整的一句话,没有耐心读完一本书,更没有耐心静静思考,动不动就直奔考试而去,直奔标准答案而去。因此,在课堂上培养孩子的耐心也非常重要,教师有时要鼓励孩子“慢下来”,比如认真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留足够的时间让孩子思考问题,细嚼慢咽地读完一本课外读物等。教师自己也应该“慢下来”,关注每个孩子的课堂发言,并及时给予表扬或纠正,努力寻找孩子写的文章中有自己风格的词句,加以鼓励和引导,不要轻易地否定孩子所写的东西,可以纠正,可以指导,但绝不能扼杀孩子的写作欲望。

说了“听、说、读、写”方面避免“断层”的一些做法,接下来说说“读”的衔接。之前对比中小学语文教材时提到,学生的文言文知识是以一种零起点的方式跨入到初中学习中的,我们当然不可能要求老师在小学就教文言文语法,因为这已经超出小学语文知识能力的考查范围了。但我们仍然可以做一件事,那就是在“读”上动动脑筋,培养语感对于文言文学习很有帮助,可以在小学高段时,由教师收集一些文言文名句,如《论语》《孟子》中的经典名句,如《赤壁赋》《滕王阁序》《岳阳楼记》《桃花源记》等文章中朗朗上口、表意较为浅显的名句,每天教学生读一读、记一记,让他们从朗读中培养语感,从简单的识记中对文言文有个粗略的认识,以这样的方式坚持训练三年,当学生进入初中阶段学习时,他们首先对文言文没有陌生感,其次对学习文言文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畏难情绪。

总之,无论小学还是初中,语文学习始终围绕“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展开,只不过初中对这四个方面的要求更高。只要我们弄清楚了知识衔接中“断层”产生的原因,就可以在小学六年级的语文学习中,有意识地搭建台阶,帮助孩子跨过小学到初中语文学习的“坎”。

2. 心理疏导

孩子从小学升到初中后,心理会发生一些改变,在短暂的好奇与兴奋过后逐渐发现:课程和老师增加了,作业多了,课堂内容变得那么多……就语文学科而言,学生也许最不适应的首先是课型的丰富多变,语文似乎不再像小学时那么熟悉而简单了,考90分变得那么困难。如果在孩子的这种心理产生急剧变化的时候不及时给予疏导,很容易让孩子对初中语文产生畏惧、抵制心理。如何疏导呢?

首先,要让孩子明白,初中语文课程是一个较为庞大的体系,评价标准亦不是单一的,也就是说,评价标准不以考试分数为唯一的标尺。进入初中学习语文,先不要急于以分数的高低来肯定或否定自己学习语文的能力。学习语文是一个慢热的过程,每一种知识点的学习都需要不同的方法,比如默写需要反复的记忆,字词句的积累需要迁移拓展,阅读需要文体知识打底,进而补充自己的思考和感悟,写作需要审题和构思。这些针对不同的知识点的学习方法都不可能通过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这需要一个过程,因此,首先要让孩子明白刚刚进入初中后,不要以语文分数来衡量自己学习语文的能力。只有把这样的心理调整过来,孩子才有信心进入初中语文学习的漫长过程。

其次,利用初中丰富的课型激发孩子学习语文的心理兴趣,让看似刻板的语文知识变成一次次有趣的、接地气的语文活动,让学生惊喜地发现:原来这也是语文学习呀,语文课原来可以这样上呀。于是,以往面目刻板的语文课逐渐在孩子心里变得亲切而鲜活起来,变成孩子喜爱的模样,变成孩子想要去亲近的模样,一旦学生对语文产生了喜爱而想要去亲近的心理,那么即使初中语文再有多么庞大的知识体系,相信在兴趣的推动下,学生们也能在老师的指导和引领下,有条不紊地掌握学习方法,构建语文知识体系。

3. 家长的作用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过渡自然】相关文章:

过渡复习05-10

过渡护理06-20

平稳过渡07-05

过渡段设计06-11

过渡性06-20

过渡过程计算08-12

公路路桥过渡段06-04

教学过渡语论文08-23

初中英语作文过渡07-10

机构改革过渡党建07-17

上一篇:高校转型发展下一篇:有挡板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