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教学的人文素养

2024-06-21

主题教学的人文素养(精选12篇)

主题教学的人文素养 第1篇

一、课程创生:依托师生,整合资源

1. 搭建教师课程开发平台

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而且是课程的设计者、研究者、评价者。将教师视为学校课程变革的主体,既是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要求,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

在“文化”主题轴综合课程开发的实践中,我校充分尊重教师的开发精神与创新能力,以教研组为单位,组建课程开发共同体,鼓励教师通过课程“创生”,成为课程开发的主体,彰显自己的独特个性。与此同时,我校聘请大学教授、市区专家组成顾问团,通过多次召开课程探讨会议与思想碰撞会议,一方面,激发教师的创新意识,不断加深教师对“文化”主题轴综合课程的理解,逐步形成教师的课程共识;另一方面,探究、解答、回应教师在课程开发过程中以及在师生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困惑、需求,逐步完善教师课程开发的构想,丰富教师课程资源开发的视角,优化教师课程设计的思路。

教师在参与课程开发与设计、编制与改编的过程中,不仅专业知识与视野得到丰富和拓展,更重要的是通过不断思考、应对这一个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挑战,教师的课程观念始终处于积极的动态建构状态,促使教师能够超越课堂的局限去认识自我、认识学生、理解教学、理解教育。此外,通过参与课程,教师对课程乃至整个学校的归属感得到增强。工作成就感、责任感的增强,会促使教师对教育教学工作有更多的投入。

2. 满足学生多元发展需求

学生的发展是课程开发的根本出发点,学生的评价是反思与完善课程开发的重要指标和资源,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生自身就是一种课程资源。因此,在“文化”主题轴综合课程开发的实践中,学生与教师一样,都是资源开发的主体。

2009年7月,在“文化”主题轴综合课程建设的实践研究正式启动后,我校设计了校本课程开发问卷调查表,在9月份开学初,面向全校学生进行调研,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需求,在此基础上完善学校课程构想,调整课程内容,确立课程开发重点。在课程实施以后,我校定期进行相关问卷调查和座谈、访谈,进一步了解学生对课程的看法、想法以及课程实施的效果,以是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标准,对课程的开发、设计包括实施进行及时的调整。

在“文化”主题轴综合课程开发的过程中,我校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发现与发展,立足于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可供选择的课程和主动学习的平台,促进学生在“博”的基础之上实现能力、身心、个性、特长的多元发展。教师们都能够自觉地将学生需要作为课程开发的首要依据,在师生的协商合作中,实现了课程的创生,实现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发展。

3. 挖掘整合多样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丰富性与适切性的程度直接决定课程目标的实现范围和实现水平。在“文化”主题轴综合课程的开发中,我校注重依托课程资源来体现课程特色,强调三类课程资源的开发与整合。

一是文化资源。

我校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文化”主题轴综合课程的开发抓住这一重要而独特的课程资源,开发了“寻梦复旦园”这一学校特色课程。该课程分“百年回眸”“巍巍学府”“熠熠生辉”“自强育人”“众贤并辏”“才遍寰宇”“朝花夕拾”等七个部分,在人、事、物的讲述过程中再现了复旦的情怀、思想、文化。自家的历史能让师生感到非常亲切”,“寻梦复旦园”这一特色课程以复旦的百年文化为载体,在帮助学生了解学校发展变迁的过程中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在帮助学生理解“复旦”两字深刻内涵的过程中增强学生的文化自觉,实现对学生的文化引领。

二是大学教授及校友资源。

复旦中学在百年发展中培养了一大批名人,为国家输送了数以万计的有用之才。“文化”主题轴综合课程的开发抓住校友及大学教授这一人力资源,开发了“‘相辉’文化讲坛”这一学校特色课程。该课程由“经学讲坛”“诸子百家”“史家说史”“文坛掠影”“民俗文化”“艺术长廊”“科技纵横”等七个板块组成,我校每月一次邀请名人或院士,如金冲及(院士、原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江东亮(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研究员)、程瑞声(中国前驻印度大使)、曹可凡(著名主持人)等,以及大学教授,如葛剑雄、胡守钧、刘旦初等为全校师生开设讲座,旨在以中华优秀文化及人类文化精髓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提升文化品位,完善学生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终身发展。

三是教师资源。

教师不仅是课程开发的主体,也是课程开发的重要资源。如,我校美术教师杨云平,被网友誉为“中国环球游画第一人”,曾游历世界五大洲51个国家与地区,完成了数十万字的旅行随感录及几百幅钢笔淡彩写生画。这些都成为杨老师开发“跟着环球游画看世界”特色课程的丰富资源。“跟着环球游画看世界”以画作欣赏为载体,旨在帮助学生接触更多的国家与民族文化,了解不同国家与民族的政治、经济、历史、地理及风土人情,开拓视野,开阔胸襟,认识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丰富多彩、博大精深,培养学生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宽容、理解、平和、发展的现代意识与观念,培养学生尊重不同文化与习俗的包容精神,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课程序列:“文化”为轴,“板块”为序

1. 课程结构:以“文化”为轴

“文化”主题轴综合课程,是以“文化”为主轴,融合语文、政治、历史、地理、艺术、美学、英语、哲学、数学、物理、化学、生命科学、信息技术、体育乃至社会学、伦理学、逻辑学等学科而形成的校本课程。

“文化”作为课程的“轴”,具有以下两层含义。

第一,“文化”是课程的核心思想与培养目标。这里的“文化”是指我校历经百年积淀而成的学校文化,其核心即“自强(德育自强、智育自强、体育自强)育人”的教育思想,“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的治教治学理念与人生态度,“团结、服务、牺牲”的价值取向与奉献精神。

“文化”主题轴综合课程以“学校文化”作为形成课程理念的主源(内隐),我们在对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进行时代阐释的基础上,将其作为课程建设基本理念。“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以人的培养为核心,强调学生知识与人格、学问与学养的全面发展,从而决定了我校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方向与课程实施的主要目标。“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对教师治教和学生治学都提出了基本要求,既强调教师的教,又强调学生的学,从而决定了课程开发的基本原则与课程实施的基本策略。

第二,“文化”可以构架课程的基本结构与主要内容。这里的“文化”主要是指文化素养。文化素养不仅指一个人的知识视野,还包含人的审美情趣、思维方式、思想观念、道德修养、胸怀境界、情感态度等。

“文化”主题轴综合课程把“文化素养”作为构筑课程系统的主线(外显),凸显文化素养中的文化(文化知识)、生命(生命观、审美)、思维(思维方式)、责任(道德修养、思想观念),将课程分为“文化继承与理解”“生命探究与审美”“逻辑思考与批判”“社会践行与创造”四个基本板块,强调文化的理解力与判断力、生命的感悟力与创造力、思维的流畅性与深刻性、责任的践行力与胜任力。

2. 课程内容:与“文化”齐飞

教学与人文素养 第2篇

一、利用文本资源,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高中英语课程具有一定的科学性,涉及许多科学技术领域的知识。教材中有关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航天和航海等话题的单元占全书的20%以上,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NSFEC教材中还设计研究...国家教育部曾多次提出:“要把提高受教育者的人文素质作为21世纪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探索,即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由此可见,实施人文素质教育具有紧迫性和重大意义。《高中英语课程标准》顺应时代的要求,在这方面作了根本的调整,在前言里就提出:“高中阶段的外语教育是培养公民外语素质的重要过程。它既要满足学生心智和情感态度的发展需求以及高中毕业生就业、升学和未来生存发展的需要,同时还要满足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科学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因此,高中阶段的外语教育具有多重的人文和社会意义。”新课标将人文精神和人文素质教育的理念体现在课程目标之中,从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标准、教学建议到评价建议,顺应当前外语教育教学的潮流,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自始至终强调了“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素质教育,充分体现了当前高中英语课程改革的最新精神和时代特征,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一、人文素质教育的含义及必要性人文素质是指由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内在品质,表现为一个人的人格、气质、修养等。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多种形式传授给受教育者,并配合环.........(摘 要:本文根据人文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定义,指出了人文素质教育在大学教育中的重要性,并通过例证说明了在综合英语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的可行性。

关键词:人文素质教育;综合英语教学

大学生处于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急剧转变和逐步形成的时期,他们关注自我,关注社会和人生价值,因此,强调大学生的人格和道德塑造,智慧启迪和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全面提高其人文素质显得尤其重要。专业英语教学虽然在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上进行了诸多改革,对文化学习也有一定的要求,但更多地强调语言基础知识的教授和学生对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整体上仍然忽视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的培养,对他们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引导,以及道德的培养和塑造。综合英语课作为专业英语的主干课程,教材中的课文包含了很多人文思想和人文精神,理应担当起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任务。

一、人文素质的基本内涵

教育部在《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文化素质教育,重点是指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是通过对大学生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科方面的教育,来提高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人文素质教育也就是人文精神教育。本质上来说,人文精神是指一种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的精神,其核心是揭示人的生存意义,体现人的价值和尊严,追求人的完善和自由发展。人文精神体现了人的理想、信念、道德和情感等精神层面的追求,因此培养人文精神是大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大学是养育人文精神的地方。大学人文精神是大学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它体现了大学对人的价值和生存意义的关怀。

二.在综合英语教学的几个主要板块中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渗透尝试

(一)在词汇教学中进行人文素质教育

教师在讲授词汇过程中应该涉及到文化内涵,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词汇的指称意义,还要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词汇的内涵意义,包括褒贬义、词汇的联想意义、比喻意义和词汇的社会文化特征和时代特征等,联系日常的工作生活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渗透。例如,英语中的颜色词“green”还具有“幼稚,嫩气和缺乏经验”的含义,a green hand 意为新手,a green horn指“涉世未深,容易上当的人。“the hippie”(嬉皮士)这个亚文化群体中的年轻人对社会、家庭和周围一切都感到厌恶,采取各种非理性的方式(尤其是疯狂的感官享受的方式)来排遣困难和烦恼。他们以奇装异服、长头发或怪诞的发型、引起幻觉的麻醉剂、节奏异常激烈的音乐、混乱的性生活等手段进行自我麻痹和陶醉。“the flowerboy”(花孩,或称佩花嬉皮士),他们主张“爱情、和平与美好”,他们用花儿作为这一信仰的象征物。通过挖掘词汇的内涵意义,可以让学生更多了解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特征。在教授一些具有积极意义的词汇时,教师可以通过组织课堂造句练习等形式把与主题相关的不同观点的句子都呈现在学生面前,引导学生记忆结构形式正确,内容积极健康的句子。

(二)利用英语谚语和格言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渗透。谚语是民间集体创作、广为流传、言简意赅并较为定型的艺术语句。人生格言是人生经验的总结,是人类生活的精华。真正优秀的谚语和人生格言,具有启发人的思想,使人智慧,催人上进的非凡魅力,往往会影响或改变人的一生。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尽量选用一些对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有帮助的谚语和格言,让学生在学习记诵的同时理解其社会生活内涵,领悟人生哲理。邹为诚主编的综合英语教程的第二册中每个单元都设置了一个“Quotable quote”, 以便学生学习掌握一些与本单元主题相关联的英语谚语或者名言。其中,第六单元有这么一条谚语“Beauty is skin deep.”(表面的美是肤浅的),当让学生理解了它“Beauty in appearance is shallow.”的含义后,要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美的真谛,让他们先用英语尝试表达自己对美的一些看法,然后教师可以和学生分享一些名家对美的见解,如培根在佳作《论美》中对美的真谛的阐释,即人应该怎样对待外在美和内在美。文章开篇明义:“Vritue is like a rich stone, best plain set;and surely virtue is best in a body that is comely, though not of delicate feature;and that hath rather dignity of presence, than beauty of aspect.”“ 美德好比宝石,它在朴素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华丽。同样,一个打扮并不华贵却端庄严肃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肃然起敬的。”的确,内在的修养才是最重要的,所以,不要抱怨自己外在的缺陷或是炫耀容颜的美貌,只有内在的美才是永恒的。引导学生注重内在美的重要性,要求他们追求知识,完善内心,提高道德精神素养。再如学习谚语“No pains, no gains.”(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时,要鼓励学生列举自己人生经历来验证这一谚语,深化对它的理解。

(三)在话题讨论中实施人文素质教育渗透

邹为诚主编的综合英语教程的听说部分都有图片供学生进行话题讨论,阅读课文中也有一些开放性话题,这些话题对于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很有价值意义,同时还可以引导他们培养起积极的人生态度。例如,一篇阅读文章《一条双人毛毯》讲述了一个没有母亲的孩子与祖父相依为命,后来他父亲为了和一个漂亮女人结婚,只好答应她把爷爷送到养老院。临别的夜晚,爷爷在如水月光下用口琴吹奏着一首忧伤的曲子,小男孩默默陪在他身边。爸爸和漂亮女人回来了,爸爸拿出一条双人毛毯,作为给爷爷的临别礼物,而漂亮女人斥责为何不买一个单人的。愤怒的小男孩拿出剪子,声称要将毛毯剪成两半,留一半以后送予爸爸。故事到此戛然而止,留给人各种想象和推测。这时,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为故事编一个结局。于是,可能得到很多的讨论结果:爷爷最终还是被送往养老院;爸爸良心发现,放弃与漂亮女人结婚等等,而具有创造性和建设性的是,有些学生可能以角色扮演的方式,安排了一个善良、热心人物的出现,在她的耐心劝解下,漂亮女郎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接受了爷爷,并与爸爸结婚,一家人幸福地生活在一起。这样的讨论可以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积极向上的乐观态度。

(四)比较文化差异,提高文化素养

除了在课文中可以学习西方文化,邹为诚主编的综合英语教程每个单元后面的cultural information部分较为集中地呈现了西方文化,学生可以从中了解西方的政治制度、家庭结构、婚姻、社交礼仪、语言演变、城乡文化、历史人物以及西方主流文化之外的一些亚文化群体等等。例如,在学习西方婚礼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分小组学习,并与中国婚俗做对比,然后表演中西文化婚礼,让学生体验中西婚俗的差异。

(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精神。综合英语教材中的课文包含了很多人文思想和人文精神,涉猎了天文、地理、历史、人物、品德、宗教信仰和民族精神等很多层面。《生物技术》这篇科普文章不仅让学生能够对试管婴儿,克隆等先进技术有所了解,还能引发学生对科学进步所带来的伦理道德危机的思考和争论。《没有老人的国度》这篇阅读文章讲述了一个罗马尼亚故事。在一个遥远的国度,老人都要被杀光,但其中一个老人因为儿子的善良而躲在地窖中生存下来,最后当全国面临绝境时候,老人用自己的智慧拯救了他们。这个故事的寓意显然,老人并非无用,他们拥有经验和智慧,应该受到尊重和善待。在课文《好名声的威力》中,阿姆斯特朗·威廉姆斯通过回忆父母传留下来的诚实守信的好名声激励自己奋斗,成为家中第一个大学生,并成功开办自己公司,受人尊重的故事,强调了诚实守信,正直善良,知廉耻等美德的重要性。在此可以联系高校经常开展诚实守信活动,教育学生知廉耻,守礼仪。

(六)布置学生阅读英文名著,要求写读书报告,这项任务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水平,还能增加学生的文学和文化素养。文学作品对大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文学素质作为人文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通过这一途径得到培养和加强。要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对优秀作品的欣赏能力,发现与挖掘语言材料中的所蕴含的思想情感,从整体上感悟、欣赏文章的艺术性和文学内涵,真正实现语言学习和文学教育的统一。

三、结语

综上所述,人文素质教育在大学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专业英语教师在综合英语教学的几个主要板块中对学生渗透人文素质教育具有可行性。

英语作为一种世界性语言,是学生认识世界,了解世界的一个窗口和工具。语言不仅仅是一种文字符号,他有着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而这恰恰是如今相当一部分在校生所欠缺的。在英语教学中,可以利用“语言”教学这一得天独厚的条件,给学生补上这一课。语言教学本应是一切学科中最富有人性,情感,表现力和想象力的一门学科。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建议教师可以从以下四方面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

首先,采用情景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教师要能够根据学习内容,设计出各种情景,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既学得语言,又学会用英语做事,并体验学习语言的过程。情景可以围绕教材和生活情景两方面来设计。教师要引导善于把教材内容活化为实际生活,把语言教学活化为语言交际。从而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健康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多元价值。

其次,调整阅读策略,使学生充分接受文化熏陶。一方面要重视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扩充和渗透,使语言知识和文化背景知识相结合,扩大知识面,感受文化熏陶。另一方面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知识水平补充英语读物,培养人文素养!

第三,用诗歌,音乐教学,陶冶审美情操。音乐可以抒发感怀,舒缓心情,许多学生都喜欢听英语歌曲。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教唱几首与课程内容有关的英文歌曲,调节课堂气氛,提高学习效率,真可谓事半功倍。

第四,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英语写作。英语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多动笔,记下自己认为有意义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

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素养 第3篇

对幼儿的成人教育途径有很多,但教育的主阵地还是在学校,尤其语文教学这块阵地更为突出。那么作为一个语文老师,如何利用语文教材来培养幼儿的人文素养呢?

一、要充分挖掘文本

在引导学生研究文本之后,要充分挖掘文本的思想内涵,从而进行育人。如,《陈太丘与友期》(七年级上册教材)这篇文章,通过对陈元方接待父亲失约来客的过程的记叙,表现了陈元方善于回击无理欺侮的果敢精神,生动地再现了一个明白事理、落落大方的孩童和一个先欺侮而后抱歉的客人的形象。这点学生通过读课文,教师的引导很容易把握,但这客人为什么先欺侮而后又抱歉呢?这是客人失信又失礼的结果,由此,告诉学生,生活中一个人讲诚信是很重要的,诚信有礼是一个人为人的基本原则,同时,学生也要思考如果父母不在家,来了客人,我怎样接待客人。在这一活动中,让学生学习待人之道。

二、联系生活进行感悟体验

生活有多广,我们的语文就有多广。一篇文章除了让学生掌握文本知识外,还应向外延伸到生活中,联系生活进行感悟体验,进而育人。让学生在学习中明理诚信、学为人。如,朱自清的《背影》(八年级上册教材)记叙了作者与父亲奔丧完毕,在浦口车站依依惜别的情景,特别是通过对凝聚着父亲饱经忧患、半生潦倒苦难经历的“背影”的描写,充分体现了父子之间真挚深厚的感情。在这篇文章的阅读教学中,我利用研读“望父买橘”这个重点段中的父亲的穿戴、动作的描写,让学生体会朱自清此时对父亲的感情(揪心、担心、紧张、感激)。学生明白后,我进一步延伸:读了此文,你是不是被文中的父爱所打动,请搜寻你记忆深处那令人感动的父爱瞬间。当时展示,其中有泣不成声的。由此明白,在生活中,要理解父母,学会感恩,在学校要遵规守纪,努力学习,少让父母为我们操心,做一个有孝心的孩子。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人文素养的途径还有很多,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进一步研究。

通过识字教学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第4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 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 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课堂上, 在学生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基础上, 教师可借助识字教学这条途径, 通过对课文中的某些关键生字的字形拆分和字义理解, 进一步熏陶、感染、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促使学生深入领悟教材的人文情怀。

一、借助字义, 点燃道德火花

汉字是形音义的结合体, 其主要特点是表意, 因此, 字义教学是识字教学的核心。教师要有意识地将字义教学放置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 并以此为切入点, 让字义教学成为情感道德教育的“智慧琼浆”, 来滋润学生的精神世界。

教学中, 教师可结合教材的人文内涵, 根据低年级儿童的认知规律和生字特点, 通过图片实物、动作演示、比较等直观形象的方法, 营造感人的教学情境, 唤起学生的道德情感, 进行字义教学。

苏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的《小松树和大松树》是一篇寓言故事, 告诉学生不能骄傲, 要谦虚有礼。这则寓言通俗易懂, 趣味性强, 课堂上, 我紧紧抓住“托”的字义, 点燃学生道德的火花。

(师用简笔画在小松树的脚下画了一座大山)

出示:“你能看得远, 那是大山爷爷把你托起来的呀!”

师:原来小松树看得远, 是因为——

生:因为大山爷爷把他托起来的。

师:那小松树看得远, 是因为自己长得很高, 还是站得很高呢?

生1:是站得很高。你看, 图上的小松树长在大山爷爷的头顶上, 所以, 我们看上去觉得他很高很高!

生2:要不是大山爷爷托起小松树, 他不会站得那么高, 看得那么远!

师:大山爷爷功劳真大呀!没有大山爷爷托他 (做“托”小松树的动作) , 小松树就看不到这么远的地方。听了风伯伯的话, 小松树知道错了吗?

生:知道错了, 他惭愧地低下了头。

师:这时, 你就是知错的小松树, 你会怎么想, 怎么做?

生1:我会去谢谢大山爷爷:“没有你, 我就看不到那么多美丽的景色。”

生2:我会跟大松树道歉, 说:“大松树, 我太骄傲了, 以后, 我要和你做好朋友。”

师:大山爷爷无私地“托” (板贴) , 才使小松树站得高、看得远。小松树应该好好感谢大山爷爷, 不能因为自己被“托”起来了, 而看不起大松树, 傲慢无礼!大山爷爷的“托”既是一种美德, 也是对小松树的一种教育!同学们一起来做“托”的动作, 边做边读一读风伯伯说的话。 (生边“托”边读)

师:感受了“托”的力量后, 跟老师来学写“托”字。

……

字义教学结合具体的语境, 便产生出深远的教学意义。本课中, 教师结合“托”字, 以深厚的人文情怀一步步地引领、发展学生的道德情感。在教师潜移默化的熏染之下, 小小的“托”字立刻承载起巨大的道德力量, 深深地扎根于学生的心灵深处, 闪耀出人性道德的光芒。

同样, 第四册中的诗词《江南好》一课, 教师可以抓住诗词中“绿”的字义来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 “绿”字不仅是一种色彩, 而且象征着春天乃至朝气勃勃的生命, 学生能从“绿”中领略到诗词妙不可言的情感和美意。

二、拆分字形, 奏响情感乐章

中国汉字方方正正, 非常奇妙, 一点一横、一撇一捺都苍劲有力, 彰显着中华民族文化底蕴的博大精深和古老历史的沧桑厚重。低年级识字教学中, 教师有时需要拆分字形, 帮助学生理解字义, 进行情感教育。单从拆分字形入手, 学生便会发现汉字神奇的奥秘, 感叹古人造字的聪颖智慧!

一年级下册的古诗《锄禾》, 写出了烈日炎炎下, 农民辛苦劳作的情景, 告诉学生要爱惜粮食。教学中, 我紧扣“辛”字, 拆分字形、创设情境, 让学生鲜明、准确、丰富地感知劳动的过程是艰辛而光荣的。

师:出示“辛”。仔细观察“辛”, 你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个字?

生:我把“辛”字拆分为“立”字和“十”字, “立”在上, “十”在下, 就是“辛苦”的“辛”。

师:拆分的方法非常方便地记住了“辛”字。古人在造“辛“字时, 为什么要选用“立”和“十”这两个字呢?这样组合一定别有用意, 我们先来分别理解“立”和“十”的意思。

生:“立”是“站立”的意思吧, “十”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师:“十”表示时间, 约十个小时。古诗中, 谁站立在什么地方, 约十个小时呀?

生:农民伯伯站在农田里, 约十个小时。

师:他们不仅要站, 而且还要站着干活:除草、施肥、插秧、收割等, 约十个小时, 比我们一天在校学习的时间还多。有时, 田里的农活很多, 他们得起早贪黑地劳作。

生瞠目结舌、纷纷议论。

师:我们都是农家的孩子。农忙时, 你的家人是怎样干活的?

生1:我爷爷很早就起来给禾苗喷农药。中午回来时, 我看见他裤子上都是泥水, 身上还有农药的味道, 满头大汗, 很辛苦。

生2:有一次, 爷爷和爸爸带我去田里抛秧。我站在田边抛了一会儿, 膀子就疼了, 我就去玩了。爸爸和爷爷一直在田边抛, 抛了一个下午。天黑了, 他们还打着手电筒在抛。回家时, 他们都说, 累死了, 膀子快断掉了。

……

师:听了这几位同学的描述, 你觉得农民的劳动辛苦吗?这粮食来得容易吗?

生:辛苦, 来之不易。 (师板书:来之不易)

师:所以, 古人把“立”和“十”合起来表示辛苦的意思。这碗中的米饭, 一粒一粒都是农民伯伯辛苦劳动得来的。所以, 我们要怎么做呢?

生1:我们要爱惜粮食。

生2:吃饭时, 我们要把饭都吃完, 不浪费一粒米。

师:如果你要做一个爱惜粮食的好孩子, 请跟老师在田字格中写好“辛”字。

……

识字教学中, 教师先引导学生用拆分法记忆生字的结构, 再结合字形、字义渗入情感。实践证明, 学生不仅牢牢记住了生字的字形、字义, 而且深刻领会了生字背后所蕴含的浓浓情感。通过拆分字形, 奏响情感乐章, 教学目标水到渠成, 一举两得。

同样, 第四册《沉香救母》一课中, “孝”字的拆分, 能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沉香不畏艰难、英勇救母的情感。“孝”拆分成“老子头”和“子”, 小时候, 父母百般呵护着我们, 父母老了, 我们要孝顺父母。

小学语文教学的人文素养培养论文 第5篇

【摘要】基于小学语文教学是汉语言文字和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基础性课程活动,这就决定了小学语文教材内容背后蕴含着深厚的人文精神。同时,小学生的人文素养还处于开发阶段,一旦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培养小学生的人文素养,小学生就能够很快地给予吸收和接纳,从而有效引导小学生理性地看待事物和活动,正确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因此,这就需要小学语文教师采用有效教学途径,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和参与性,以便于培养和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这就为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通用人才奠定了教育基础。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人文素养;途径

一、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培养和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必要性

(一)小学语文教材内容升华发展的必然性

要求深入地对小学语文教学内容进行剖析,得出小学语文教材内容不仅仅涉及到汉语言文字基本性认知和应用知识,而且语言文字字里行间蕴含着深厚的人文情怀和精神,而这也是小学语文教材内容进一步凸显的表现。只有小学语文教师引导小学生挖掘出文本教材内容背后的人文意蕴知识点,才能够进一步彰显教材内容的主旨和人文价值导向,也才能够促使小学生对自我言行进行约束和自律,那么,这就为小学生的健康茁壮成长开启了有效引导渠道。因此,这就需要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深入研究和挖掘小学语文教材内容深藏的人文知识点,促使小学生能够站在作者的高度去品味和体验教材内容,进而小学生能够全面透彻地解读教材文本,最终也就潜在地提升了小学生的语文学习素养。

(二)小学生渴望全面性成才成长的个体性诉求

对于小学生的成才成才标准来说,并不仅指小学生的知识学习能力有多高,还应该包括从情感和价值角度去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同时,小学生的知识学习和思维认知能力还处于开发阶段,一旦小学语文教师给予他们正确的思维观念和价值导向,小学生就能够很快给予接纳,并形成言行标准进行自我反思和纠正,这就有力地推动了小学生的茁壮成长。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不仅要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而且还要培养和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能力,意在引导小学生从小抓起、从小事做起去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那么,这也就全面地提升了小学生的素养。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培养和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途径

(一)有效教学引导,迁移人文素养

综合性对小学语文教材内容的文本进行把握,会发现无论是词语的刻意打磨抑或是艺术手法的.使用无不是作者匠心设计的结果,都蕴藏着作者深厚的情感灌输,意在潜移默化地引导和提升受教者的人文认知,从而促使受教者站在作者的视域去正确地看待和分析某一事物或活动,进而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去完善自我。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课程教学活动时,注重深入剖析教材内容,特别是着重研究学习作者在字、词、句和艺术形式等方面的处理思路,以便于挖掘出作者所倾注的情感和中心主旨,最终在引导小学生提升语文学习能力水平的同时,也培养和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例如:在进行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诚实与信任》这一教学活动时,为了直观地挖掘出作者蕴藏在字里行间中的“诚实与信任”这一中心主旨。首先,小学语文教师借助于多媒体信息技术教学辅助工具以音频的形式把《诚实与信任》普通话标准朗读音播放出来,让学生进行跟读,随着跟读学生们体验到了汉字文化的音律美和节奏美,在心中油然生成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进而爱国之情就潜在地培养起来。而后,小学语文教师以ppt形式把《诚实与信任》文本内容进行完整展示,让学生根据已读领会分别把“诚实”与“信任”的词语点,比如“人与人之间还有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你给我留下了诚实与信任”等这样的话语着重划出来,且指出金钱是数字而信任和诚实没有数字,让学生进行诚实、信任和金钱的重要性进行讨论。最终,经过学生们不断的阅读和体会段落之间以及词语之间的内在深厚意蕴,学生们明白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交往不能够以金钱为标准,而应该弘扬诚实与信任,这样也潜在引导和提升了学生为人处世能力。

(二)延伸第二课堂教学活动,提升整体人文素养

基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受限于时间和空间所致,这就需要小学语文教师延伸第二课堂教学活动,意在最大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的同时,引导小学生参与多元化小学语文第二课堂教学实践活动来提升他们整体人文素养。例如:小学语文教师响应校团委的繁荣校园文化的号召,开展比如“小学语文征文竞赛、诗歌朗诵赛、经典故事会大赛、书法比赛、话剧演出、个人语文素养才艺展”等活动,旨在激励学生们发挥主观能动积极地去挑战自我和完善自我,挖掘学生们的学习潜能来增强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引导学生们感受到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的魅力来激发爱国热情,通过同学之间的互助合作来明白团结合作拼搏的意义,欣赏其他同学的才艺展明白互助学习的重要性。显而易见,这样的语文第二课堂教学活动拓展,从全方位地培养和提升了小学生的整体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刘涛.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J].都市家教(上半月),(7):25-25.

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素养渗透 第6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人文素养;建议

一、人文素养的基本内涵和培养目标

人文素养重在突出“以人为本”,在教育上的人文素养就是要培养学生的仁学素养、科学素养、法学素养和美学素养。仁学素养以孔子的“仁学教育”为依据,注重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寬恕他人和尊重长辈,还包括遵守信用、诚实、简朴等;科学素养既要求学生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对待学习和生活,又要勇于探索真理,敢于批判成规;法学素养,即要让学生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遵守一定的规则,特别是在现实社会中要遵守法律,不能违法犯罪,以正义的姿态生存;有人说,美学素养是人文素养的最高境界,就要帮助学生发现美、认识美、体会美、享受美。总的来说,人文素养是人的一种内在品质,对人的生存、发展和幸福有着重要的影响,它重视人的完整性,尊重人的价值。

二、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素养的重要意义

1.能够推进我国素质教育的发展进程

素质教育旨在提高学生的素质。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素养能够促进学生人文精神的养成,能够促进学生人格的完善,即能帮助学生正确“做人”。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的目标。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的人文素养将影响整个国家人文素养的水平,同时,他们的人文素养高低是衡量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尺度。缺乏人文素养的社会是不和谐的、不稳定。当前,我国的教育受到了激烈的批判,我们必须重新建立“以人为本”的教育体系,要强调人文精神的价值和意义。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不仅要重视知识和能力的训练,还要丰富和陶冶学生的情感,从而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2.能够帮助现代人走出精神生活贫乏的困境

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社会生产力取得了飞速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同时也带来了极大的诱惑,人们纷纷追逐、享受物质生活。理想中的教育是要教学生学会生活,然而现实教育中却缺乏了这样的教育,使很多人不知道如何才是真正的生活,他们的精神生活非常贫乏,沉浸在追求物质生活和享受物质生活之中。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素养能够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帮助学生度过有意义的人生。

3.适应了初中生心理和生理特征

初中生的心理和生理正处于不稳定时期,这一阶段的学生独立感和自我意识增强,认识水平不断提高。然而在这一阶段他们容易受到成人的忽视,容易出现情感波动,意志相对薄弱。再加上有的学生对自身的学习成绩认识不足,很容易感到自卑,甚至产生轻生的想法。因此,必须利用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渗透相应的人文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在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素养渗透

1.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求“善”

在初中语文教材和课外读物中有很多文章能够帮助学生认识“善”、激励学生“求善”。例如,名篇《背影》,以父亲的“背影”为重点刻画对象,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爱和儿子对父亲的思念之情,

教师在讲课时可以让学生多读几遍文章,找出作者描述四次“背影”的文字,联系全文细细体会作者的感情;同时要学生复述买橘子的过程,问学生为什么写得怎么详细;在课后即将结束时,写了作者读父亲的信,作者又看到了父亲的背影,但是在“晶莹的泪光中”,问学生为什么这样写?这样,在一个个问题之后学生就会逐渐体会到父亲那份深沉的爱:虽然不在嘴上,但是在心里。同时在课后,教师也要布置一个任务就是要多体谅父母的辛苦,要感受父母的爱,回到家之后力所能及地帮父母干家务、捏捏肩、捶捶背,说一声“爸爸,妈妈,我爱你!”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篇目都蕴含着“善”,如《在山的那边》蕴含了对理想的不懈追求,《皇帝的新装》警示人们要真诚、要敢于揭示真相等等,教师要努力发现教材中的“善”,鼓励学生“求善”。

2.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求“美”

首先,在语文教学中帮助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既可以是风景“美”,也可以是物体“美”,也可以是心灵“美”。例如,在朱自清的散文《春》中,作者描绘了美丽了春天,让学生顿时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在《丑小鸭》的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白判断一个人的本质不能依靠外表,要走进他的内心;还有的事物蕴含着高尚的伦理意义,例如,《金色花》展现了深厚的母子情感。其次,还要带领学生领悟“美”。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佳作,这些佳作蕴含了丰富的美,如《天净沙·秋思》,诗句中的枯藤、老树等形象都展示出了诗人的愁丝,教师要带领学生仔细品味诗句,领悟诗句中的美。第三,教师要引导学生欣赏“美”。欣赏美能够让学生获得更高品味的美的享受,让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一起喜怒哀乐。例如,《岳阳楼记》抒发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情怀,对学生的心灵产生了深刻的触动,感受到了先人的伟大情怀,激发了学生的担当意识。最后,要鼓励学生创造“美”。创造“美”是求“美”的关键环节,这一阶段要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审美标准去创造美,用自己的创造力创造美好的事物,提高人文素养,例如,可以鼓励学生创造诗歌、散文,既可以描绘风景,也可以抒发情感。

3.在语文教学中要让学生求“真”

求“真”,就是鼓励学生勇于探索真理,敢于批判,认真对待事物。教师要善于运用教材中的文章,鼓励学生求“真”,探索真相。例如,在《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中,作者罗迦·费·因格以一个图形问题开始了对“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一常规结论的批判,一步步深入论证了“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师在讲授完这一课时要告诫学生不能墨守成规,要有创造性思维,努力保持好奇心,不断探索。

由于初中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以及现实社会的影响,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素养教育已经势在必行。教师要认识到渗透对人文素养的重要性,善于利用课内和课外教材进行人文素养的渗透,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的意义,鼓励学生探索真理,发现美、感悟美。

参考文献:

[1]郝亭亭.初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教学研究,2011(02).

[2]吴惠青.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生命教育价值取向[J].教育科学,2010(01).

[3]邓礼伦.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实践[D].西南大学,2008.

基于人文素养渗透的职高茶艺教学 第7篇

关键词:职业学校,茶艺教学,人文素养

近年来, 越来越多的职业学校将“茶艺”作为一门课程纳入到常规教学中来, 其原因有二:一是继承和发扬传统茶文化,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迎合东方人文明的生活追求;二是茶艺教学能促进学生修身养性, 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我从2006年以来一直任教茶艺这门学科, 在这五年来不断学习和探讨茶艺知识, 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在长期教学实践中, 发现茶艺专业中存在着丰富的人文元素。

一、茶艺教学中存在的人文素养元素

茶艺是“茶”与“艺”的融合, 从广义上讲, 是研究茶叶的生产、制造、经营、饮用的方法和探讨茶叶原理, 以达到物质和精神享受的学问;从狭义上讲, 是研究如何泡好一壶茶的技艺和如何享用一杯茶的艺术。在教学中主要从狭义概念着手, 学生把茶的色、香、味、形泡出来, 以及懂得如何去品尝、去欣赏一杯好茶, 就达成教学目标了。我们在茶艺表演时特别讲究的是茶艺表演的形象及气质要求, “茶艺表演是一门高雅的艺术, 它浸润着中国的传统文化, 飘逸出中国人所特有的清淡、恬静、明净自然的人文气息”。

我在茶艺教学实践中发现, 茶艺教学中存在很多人文素养的元素, 如学习者仪容仪表、行为举止、待人接物等文明礼仪;融音乐、插花等艺术形式于一身的审美修养……茶艺因其博大精深的文化背景, 使得学生在茶艺学习中获得深刻的人文素养的体验、感悟与内化。茶艺教学中所注重的内在气质的培养, 如自然和谐、从容优雅、清神稳重都是人文素养不可或缺的内容。特别是茶艺生命力所寄寓的文化土壤, 能使茶艺学习者逐渐形成深厚的文化底蕴, 传达出茶艺的“精、气、神”, 这些人文元素可以丰富学生的人文情怀, 提升学生的人文品位。

二、在茶艺教学中渗透学生人文素养

师生同在茶艺教室这一清静的处所, 斟上一盏清茶, 看茶汤的透彻, 观杯中茶叶的沉浮舒展, 沉下心来细细体味那始涩而后甘的滋味。茶里氤氲着做人的超然、含蓄、执著品德, 人们通过饮茶来领悟哲理, 感悟人生。具体到茶艺教学中, 我认为可以通过泡茶、品茶、茶艺表演渗透学生多方面的人文素养。

(一) 渗透审美情趣

审美是一种高层次的精神需求, 在茶艺教学特别是茶艺表演的过程中, 要求学生学会发现美、欣赏美并且创造美。进入茶艺教室, 每个学生要做到仪表美、仪态美和语言美, 当表演茶艺的学生款款走上讲台时, 整个教室顿时鸦雀无声, 学生都只是静静地观看和品味。涤器、投茶、冲泡、敬茶, 表演者动作利索大方, 礼节谦和恭让……静寂的处所, 轻柔的音乐, 袅袅的茶香, 甘醇的茶汤, 让人似乎进入一个空明宁静的世界。一杯茶所烘托出的千山绿意, 让人随和、随缘, 此种意境和美感能对身居茶室之人产生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与行为约束, 并在潜移默化中使自己的性格情操、思想境界等都得到陶冶。久而久之, 学生会把茶艺课作为一种美的享受、美的提升来对待, 从而达到培养审美情趣和陶冶性情的目的。

(二) 渗透团队精神

在茶艺教学中, 有许多学习内容的协作性很强, 在茶艺表演中表现尤其突出。茶艺表演是在泡茶技艺的基础上, 对泡茶的各项程序进行艺术加工, 将生活中的泡茶技艺上升为一种表演艺术, 使客人得到一种美的熏陶。茶艺表演在一般情况下要三人同台合作, 在整个过程的进行当中, 要求主泡手、助泡手和解说员在同一时间内有良好的协调与配合, 不能因为个体的独立而破坏整体的和谐之美。另外, 泡好一壶茶不仅需要有好的泡茶技艺, 而且需要有优质的茗茶、上好的水质、恰当的冲泡时间、合适的茶具、良好的心境等, 缺一不能品出茶之真味。茶艺表演是培养学生和谐美感与团队精神的过程, 通过这个过程可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的群体意识与团队精神。

(三) 渗透节俭意识

茶出自深山幽谷, 得益于山野自然之造化, 秉性朴素高洁, 不入俗流。在茶艺教学中, 以茶为载体, 茶性的俭朴可以培养超然、淡泊的雅趣和恭谦俭让的精神涵养。“静以修身, 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崇尚节俭是个人优良素质的一种体现, 更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而节俭并非吝啬, 它是一种自我约束, 是以一种简朴的生活态势达到一种精神快乐的境界。弘扬节俭美德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上保持旺盛的精力, 磨炼意志, 锻炼吃苦耐劳的精神, 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适应艰苦环境的能力, 培养他们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四) 渗透科学精神

饮茶能促进身心健康。茶圣陆羽认为茶有解“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等多种功效。中、日、美、英、法、俄等国的科学家研究表明, 茶叶确实含有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的生化成分。茶叶不仅具有提神醒脑、清热解暑、消食化痰、去腻减肥、解毒醒酒、降火明目及止痢除湿等药理作用, 而且对辐射病、心脑血管病、癌症等疾病有一定的药理功效。新的功能使茶由最初低级的药用转向饮用后, 再回归到更高级的药用状态。我们在茶艺课中传授这些知识, 使学生明白喝茶有益于健康的道理, 有利于他们养成科学的、积极的生活态度。

(五) 渗透创新精神

学校开展多种竞赛活动 (如开化龙顶茶茶艺表演、茶艺知识抢答赛、自创茶艺比赛) , 促使学生动脑筋, 勇于创新。将茶德、茶知、茶艺等教学活动和鲜活的、多彩的、学生乐于主动参与的实践活动相结合, 并有专业教师带领学生走进茶山、茶厂、茶馆见习, 使学生感受职业氛围, 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互动性、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鼓励学生的实践性和创新性精神培养,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茶艺专业可以使学生在泡茶、品尝中获得自我心态的调整, 尽快发现自我、发挥自我、创造自我, 为学生终身学习、生活、工作和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总之, 在茶艺教学中潜在着丰富的人文素养元素, 有待于茶艺教师带领学生一起积极发掘。茶艺教学的魅力不仅在于泡茶、品茶、茶艺表演等动作本身, 而且在于这一过程能使人获得极高的人文素养的品悟, 内化为纯正的人文信念, 培植成健康的人文情怀。

参考文献

[1]林治.中国茶道[M].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2000.

[2]郑春英.茶艺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3]白仲兴.浅谈茶艺专业课教学[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6, (7) .

医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教学策略 第8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的医学院校的临床医学系接受为期一个学期人文素养教育的学生共300名作为研究对象, 本文选取对象均经过一年以上医学理论知识的学习, 具有较好的医学素养, 将300名学生随机分为两组,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各150名, 观察组150名学生中男70名, 女80名, 年龄18~23岁, 平均 (19±2.0) 岁, 接受医学教育年限为1~5年, 平均 (2.1±1.0) 年;对照组150名学生中男65名, 女85名, 年龄18~24岁, 平均 (20±2.0) 岁, 接受医学专业知识教育年限为1~5年, 平均接受年限为 (2.3±1.2) 年,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接受医学专业知识教育年限等一般资料对比上均无显著性差异 (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教学策略比较方法

对照组的150名学生在为期一个学期的学习过程中接受已有的传统的人文课程教学模式所提供的人文素养知识, 传统的人文课程教学模式指的是对医学生开设关于人文素养理论知识的课程;观察组150名学生在为期一个学期的学习过程中接受新式的人文课程教学模式所提供的人文素养知, 识新式的人文课程教学模式指的是对医学生开设理论知识课程的同时还对医学生开设人文社会实践课程, 两组学生在学期末均进行学校举行的人文素养考核。

1.3 课程、教材入选标准

1根据《高等院校教材入选》标准确定为适合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教材, 根据《高等院校课程开设》标准确定为适合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课程[3];2300名学生在接受人文素养教学培养前都具有一年以上的医学专业知识的学习经历, 都具有较高的医学素养。

1.4 教学效果比较指标

在学生接受上述不同教学策略的教学之后, 对300名学生进行关于人文素养的考核, 记录考核成绩。

成绩优异:学生的人文理论知识考核和实践知识考核平均分在80分以上;成绩优良:学生的人文理论知识考核和实践知识考核平均分在70~80分;成绩一般:学生的人文理论知识考核和实践知识考核平均分在60~70分;成绩不合格:学生的人文理论知识考核和实践知识考核平均分在60分以下[4]。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2.0进行分析和处理, 计数资料采取率 (%) 表示, 计量资料采取平均值±标准差 (±s) 表示, 组间率对比采取χ2检验 (或者采用t检验) ;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300名医学生的一般资料统计结果分析

两组医学生一般资料对比包括年龄、性别、接受专业医学知识教育年限等, 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两组学生人文素养培养效果的综合比较

观察组150名学生在接受新式的人文素养培养的教学策略后, 考核成绩优异的有120名, 总优异率为80%, 考试成绩优良的有15名, 总优良率为10%, 考试成绩一般的有10名, 总合格率为6.7%, 考试成绩不及格的有5名总不合格率为3.3%;对照组150名学生在接受传统的人文素养培养的教学策略后, 考核成绩优异的有90名, 总优异率为60%, 考试成绩优良的有10名, 总优良率为6.7%, 考试成绩一般的有30名, 总合格率为20%, 考试成绩不及格的有20名, 总不合格率为13.3%;。观察组150名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成果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50名学生, 组间人文素养教学效果比较除成绩优良方面都具有明显差异 (P<0.05) 。见表2。

3 讨论

新式的培养医学生人文素养的策略即对医学生开设理论知识课程的同时还对医学生开设人文社会实践课程, 更加注重医学生人文素养专业知识培养的同时也注重医学生人文素养的应用能力。本次研究所取得的结果是:新式的培养医学生人文素养的策略学生成绩优异率、学生成绩合格率方面明显年高于传统的医学生人文素养教学策略所取得的成果, 在学生成绩不合格率方面明显低于传统的医学生人文素养教学策略所取得的成果。综上所述, 新式的培养医学生人文素养的教学策略在培养、提高医学生人文素养上的教学效果明显, 医学类院校在培养、提高医学生人文素养时, 可以采用新式的医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教学策略, 此策略能在短时间内有效提高医学生人文素养考核成绩, 提高医学生人文素养, 值得在医学院校大力推广[5]。

摘要:目的:探讨关于医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教学策略, 以便应用于医学院校医学生人文素养的教学中, 从而提升我国医务人员的人文素质。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300名, 将300名学生按照已有的学号编号, 随机分为两组,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各150名学生, 对照组的150名学生在为期一个学期的学习过程中接受已有的传统的人文课程教学模式所提供的人文素养知识, 传统的人文课程教学模式指的是只对医学生开设关于人文素养理论知识的课程;观察组150名学生在为期一个学期的学习过程中接受新式的人文课程教学模式所提供的人文素养知识, 新式的人文课程教学模式指的是对医学生开设理论知识课程的同时还对医学生开设人文社会实践课程, 两组学生在学期末均进行学校举行的人文素养考核, 比较两组学生的人文素养考核成绩。结果:观察组150名学生在接受新式的人文素养培养的教学策略后, 考核成绩优异的有120人, 总优异率为80%;对照组150名学生在接受传统的人文素养培养的教学策略后, 考核成绩优异的有90人, 总优异率为60%。观察组150名学生的人文素养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50名学生, 组间人文素养教学效果比较具有明显差异 (P<0.05) 。结论:新式的培养医学生人文素养的教学策略在培养、提高医学生人文素养上的教学效果明显, 医学类院校在培养、提高医学生人文素养时, 可以采用新式的医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教学策略, 此策略能在短时间内有效提高医学生人文素养考核成绩, 提高医学生人文素养, 值得在医学院校大力推广。

关键词:医学生,人文素养培养,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于淑秀, 周万春.医学生人文素养一体化培养模式研究[J].黑龙江医药科学, 2015, 38 (2) :114-116

[2]王瑛.当代中国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研究[D].哈尔滨医药, 2013, 4 (1) :120

[3]李秀玲.医学生人文素养现状及培养模式研究[J].广州医药信息, 2011, 11 (7) :28

[4]文雅.医学生人文素养现状及培养模式研究[J].中医药信息, 2013, 62 (5) :174-175

人文素养的渗透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 第9篇

语文学科作为一门基础学科, 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 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文教学对于吸取人类的进步文化、弘扬民族的优秀文化、提高国民的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在近些年来的语文教学中却出现了令人担忧的现象:语文教育工作者在阅读教学中侧重功利性、技术性, 淡化教材的人文精神, 忽略语文学科的人文特点, 放松了对人文精神的追求, 把学生当成了应试的机器, 把阅读教学陷入“题海战术”和“支离破碎的分析”, 学生缺乏情感生活和精神生活, 同时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所以, 教师只有充分利用语文阅读教学中丰富的人文内涵, 切实转变观念, 用爱心构建起新的师生关系, 真正做到通过“以学生为主体”, 语文阅读教学才能变得丰富多彩, 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一、语文阅读教学渗透人文素养的原则

1、认知性原则

人文素养的渗透过程, 实际上是一个逐步同化、不断提高的过程。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用“S-A-T-R”表述了认知观。其中S表示主体;A是同化作用;T是主体的认知结构;R是主体对客体刺激的反应。这表明认识是主体认知结构不断重构的过程, 认识要经历不断同化、辩证交替体、逐步提高的过程。就阅读教学而言, 只有阅读的客体信息与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艺术修养、文化视野、生活经验、文学知识等发生联系, 产生刺激反应, 才算阅读理解。因此, 在阅读教学中进行人文素养的渗透就要顺应认知性原则, 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2、针对性原则

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 最常见的是每个学生表现出的个性特征:有点学生热情外向, 有的却腼腆内向;有的学生兴奋好动, 有的却孤僻文静;有点学生个性鲜明, 有点学生的个性却让人难以琢磨。我们应该把学生的这些特征看着他们的性格表现。同时, 我国还存在城乡差异、地域差异, 例如北方文化豪放, 南方文化婉约。因此, 针对学生的性格表现和这些差异, 在语文阅读教学人文渗透时, 要有针对性, 注意因材施教, 而不能忽略差异性, 搞“一刀切式”的教育手法。

3、渐进性原则

渐进性原则是指人文素养的渗透要根据一定的逻辑和学生身心发展的顺序进行。这是因为, 人文素养的渗透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 在语文学科教学中要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有系统地进行。在设定一堂语文阅读教学目标时, 不能设定太多, 也不能太高、面面俱到, “高大全”式的语文阅读教学势必会弄巧成拙。课堂教学目标要遵循由低到高、循序渐进、分类实施的过程, 使学生获得系统的知识, 人文素养的逐渐提高。

二、语文阅读教学渗透人文素养的基本策略

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 认为语文阅读教学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人文素养的渗透。

1、变革语文教学的理念, 营造课堂教学的人文氛围

传统的阅读教学远离生活、脱离实际, 以升学率为导向, 要改变这种教学模式, 首先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 才能真正的进行人文素养的渗透。

(1) 阅读是心灵的交流。真正的阅读是读者和作者之间心灵的交流, 中学生的阅读其实是他和人类的文学大师、巨匠之间的交友过程, 是一文化传播、精神传递的过程。交流的作者层次越高, 中学生所能达到的精神境界也就越高。这样的心灵交流不是单向的作者向读者的知识灌输, 读者也会有回应, 也会对作品做出自己的独到解释, 这就是中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主体性和主动性的表现。

(2) 中学生阅读具有特殊性。中学生阅读作为一种特殊的阅读活动, 其特殊性表现在:首先它有一定的教育目的, 是在教师的主动引导和参与下, 学生与作者直接的交流。因此, 阅读的过程中也有了学生与教师的交流。其次, 所有的阅读是按照一定的教学体系、教学理念编写的教材, 这中间就有了学生和编者之间的交流。最后中学生阅读是在一个教育集体中进行, 同学们之间的谈论、交流发挥着很大的作用。

(3) 教师是阅读中的“向导”。作为教师必须探讨与学生之间建立怎样的一种关系, 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要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追求一种“以心交流”的坦诚, 追求阅读教学中的轻松、亲切、和谐。“向导”的责任首先就是在阅读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必要的知识背景, 帮助他们扫除阅读理解中的障碍。其次要随时提示阅读中的特别价值和涵义, 按照一定的人文素养渗透目的进行积极引导。

2、以教材为依托, 深入挖掘课文的人文意义

中学语文教材在编写的过程中渗透着“爱”和“人与自然”这两大主题,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以教材为依托, 深入把握这两大主题的线索, 才能更好地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渗透。“爱”作为人文素养的本质, 是外显学生行为习惯的源动力, 人与自然的情感包括爱护环境、保护资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因此, 我们要在教学的过程中让课本中的“爱”滋润学生的心灵, 积极引导学生体会课本中的人文风景, 把学生的人文知识内化为人文素养, 再外显为行为习惯, 最后构成相对稳定的品质结构。

3、关注学生独有的文化, 引导学生进行体验式学习

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经历、家庭背景等各不相同, 因此每个学生都具有特有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规范。离开了学生独有的文化谈阅读教学中的人文素养渗透, 会事倍功半, 得不到满意的效果。学生文化是介于儿童和成人之间的一种过渡产物, 它一方面表现出独立、自主的需求, 另一方面受到家长、教师的引导和影响, 也认同一部分成人的价值观念。因此, 教师在人文素养渗透的过程中, 就要切合学生的生活经历, 把课本知识点中学生已经积累的生活经验作为教学铺垫, 让学生从实践活动中强化对人文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4、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 激活学生的主体思维

由于课本中的人文知识只有经过学生的主体思维、主动参与, 才能产生深刻影响, 从而内化为人文素养。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恰好能激发学生的主体思维、更好的进行人文素养的渗透。探究式教学方法离不开学生的支持、参与和合作, 在教学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课前准备是学生主体积极参与的起点。其次, 自由发言、积极讨论是学生参与的最佳境界。再次, 民主是形成和谐教学氛围、帮助沟通理解的重要保证。最后根据学生需要的层次, 创造出不同需要形式是学生主动参与的重要机制。

5、发挥语文的审美功能, 深化人文精神

目前, 语文教育的实用功能受到重视, 审美功能却认识不足。好的文章是美感艺术与丰富理性的完美结合, 使学生通过情感体验做出审美判断, 找到理想寄托, 得到高尚情操的肯定, 从而受到鼓励与鞭策, 并对现实生活中的意志品质和具体行为产生深刻影响。因此, 语文阅读教学中可以充分发挥语文的审美功能, 通过挖掘作品中的人文精神内涵, 从而深化人文精神。

6、注重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整合, 完善学生健全人格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 现代教学和现代信息技术的结合, 是学生的渴望, 是教师的助手。多媒体技术由于形象、生动, 可以从声、形、色等多功能刺激学生的听觉、视觉、触觉器官, 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阅读教学中, 促进他们主动探究、自主学习。实践证明, 合理地使用多媒体技术手段可以提高阅读教学效率, 优化课堂结构,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发展学生的个性, 丰富学生的情感,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 让学生养成合作探究、主动学习的好习惯, 从而不断提高人文素养, 形成健全的人格, 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结束语

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逐步深化, 对人文素养的渗透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但是如何落实到我们的具体教学实践中?采取什么样的策略切实可行?还需要我们不断的探究。作为语文老师, 我们要用最美好的精神食粮来滋养学生, 引导学生热爱母语和民族文化, 热爱生活, 积累健康丰富的人生情感, 形成独立的人格意识和审美情趣。在将人文素养渗透的理念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 使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发展, 真正成为具有高度科学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的人。

参考文献

[1]刘玉:《浅析中学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培育》, 《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 (01) 。

[2]徐鹏、吕游:《建构学生的精神世界——略论中学语文教育与人文精神的培养》, 《语文学刊》, 2005 (10) 。

[3]仇忠海:《中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实践与研究》, 《上海教育》, 2006 (08) 。

[4]冯岚:《中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 《教育教学论坛》, 2010 (17) 。

[5]李红:《阅读教学应注重.陶感染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云南教育》 (小学教师) , 2010 (21) 。

作文教学要注重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第10篇

一、 作文教学的诸多弊端症结在于人文素养的缺失

作文教学存在一些令人深思的问题, 诸如重 “术” 轻“人”、 重 “怎么写” 轻 “写什么”、 重 “应试作文” 轻 “生活作文”, 等等。 在这些不正确的作文教学观的指导下, 相当一部分教师眼睛只盯着高考, 动辄向学生兜售作文 “应考术”, 如开头和结尾运用吸引阅卷老师眼球的排比句——连续设问构排比, 巧设博喻成排比, 叠用假设构排比, 变换时空成排比, 等等; 如应对考场作文的 “速成法” ——“ 巧借” 时文, 点题 “ 戴帽” , 以一 “ 招” 应万变, 等等;有人甚至抛出了所谓内部参考的 “怪招”“秘诀” ——“开头至关重要, 结尾马虎不得, 中间无所谓”。 据说, 某名师教给学生一种以不变应万变的考场作文 “变通法宝” ——以 “屈原向我们走来…… ” 敷衍成文。 应对 “山的沉稳, 水的灵动” 话题, 开篇就写 “屈原向我们走来……他的爱国之情, 像山一样沉稳…… 他的文思, 像水一样灵动… … ”; 应对 “凤头、 猪肚、 豹尾与人生关系” 话题, 开篇就写 “屈原向我们走来…… ‘帝高阳之苗裔兮’, 他的出生正是这样一个 ‘凤头’ ……当他举身赴汨罗江时, 他画出了人生的 ‘豹尾’ ……”; 应对 “人与路” 题目, 开篇就写“ 屈原向我们走来, 他走的是一条什么样的路呢? …… ” ;应对 “怀想天空” 题目, 开篇就写 “屈原向我们走来……他仰望着楚国的天空……” 如此一来, 教师和学生都视作文为 “游戏”, 把作文当作考试 “投机术”, 完全是 “技术化” 操作, “套路化” 训练, 其实是 “玩弄” 技巧 “胡编”作文, 甚至公然剽窃他人作品 (书刊已发表的文章) 。 于是乎, 虚假为文、 矫情为文、 游戏为文大行其道, 毫不夸张地说, 相当数量学生的作文就是 “ 假、 大、 空、 套” , “编” 作文的弊病可谓愈演愈烈, 每年高考都有一批 “宿构作文”、 编造的既无真情又无实感的 “套子文”“伪作文”、打着 “创新” 幌子炮制的纯属文字游戏的 “怪作文”, 甚至于有一年高考为了应对作文题 “战胜挫折”, 竟有成千上万考生写自己是 “无父无母的孤儿”。

作文教学陷入如此尴尬的境地实在让人痛心, 只要稍作反思, 我们就会发现它远远不是写作的失落, 而是人的失落, 情感的失落, 人格的失落, 说到底是人文精神的缺失。

“作文” 到底是什么呢? 叶圣陶先生早在1924 年就作了精辟的阐释:“人类是社会的动物, 从天性上, 从生活的实际上, 有必要把自己的观察、 经验、 理想、 情绪等等宣示给人们知道, 而且希望愈广遍愈好。 有的并不是为着实际的需要, 而是对于人间的生活、 关系、 情感, 或者一己的遭历、 情思、 想象等等, 发生一种兴趣, 同时仿佛感受一种压迫, 非把这些表现成为一个完好的定型不可。 根据这两个心理, 我们就要说话、 歌唱, 做出种种动作, 创造种种艺术; 而效果最普遍、 使用最便利的, 要推写作。”十六七岁的中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上正处于自我意识逐渐成熟的自我追求时期, 他们大胆去探索、 理解事物, 并力求在文章中表达自己的感受。 当学生们在作文中体验到主体乐趣时, 就会激发起主体控制动机, 主动去探究问题, 积极地表现自我。 这就是学生作文的内驱力。 作为教师, 应“ 以人为本” , 从学生的心理需求出发, 唤起学生的激情, 发掘学生的潜能, 强化学生的内驱力, 使学生深切地意识到作文真正是一项创造性的审美精神活动, 是展露心灵、张扬个性的精神活动。 把作文主体内在能量的阀门打开了, 何愁不能喷发、 燃烧呢? 至于 “怎么写”, 譬如, 山中有了涌动的泉水, 不需要谁去开凿引导, 它便能自然地沿着沟壑奔流向前; 又譬如, 地下有了奔涌的岩浆, 不需要谁去挖掘钻探, 它便能自然地找到喷发的缺口。 同样道理, 有了来自于生活的 “真” 东西, 也不需要谁挖空心思在写作方法上 “经营”, 它会自然地引动学生的灵思, 让学生在不经意间得到行文的 “巧” 来。 唯有对生活 “真” 的了解与体验, 对社会人生 “真” 的认识与感悟, 真正有了人文素养的底蕴, 作文才能够妙笔生 “巧”。

大家知道, 触发学生写作灵感的源泉有三: 一是神妙的大自然, 二是丰富多彩的生活, 三是文学阅读。 毫无疑问, 大自然与生活是写作的直接源泉, 但是对于中学生来说, 更应该重视 “文化浸润” 的作用。 台湾作家桂文亚回忆说, 她小时候听从父亲的要求读唐诗宋词, 渐渐地入了迷。 读到 “抽刀断水水更流, 举杯消愁愁更愁”, 便生出一口饮尽黄河水的豪情; 读到 “来如雷霆收震怒, 罢如烟海凝清光”, 就渴望自己能舞一回剑; 读到 “嘈嘈切切错杂弹, 大珠小珠落玉盘”, 便想象着一个犹抱琵琶半遮面, 如花似玉的美人儿……这些诗和词, 使她对世间万物产生了无数的像针尖般的细微的奇妙感受, 使她的心时而像夜莺抖动翅膀那样轻灵, 时而像深海中的岩石那样坚韧, 时而像丛林中的猎豹的眼睛那样锐利, 时而像绽放在晨曦中的玫瑰花瓣那样温柔。 她对文学产生了强烈的感应, 并激起了强烈的表现欲望, 如奔流的瀑布, 想找一个倾泻的缺口。许多作家都有类似的体验。 由此可见, “文化浸润” 的魅力多么大啊! 假如我们的中学生也能达到这种境界, 具有这样的人文素养, 那还需要硬着头皮去说假话、 说空话、说大话、 说套话, 去挖空心思地 “编” 作文吗?

可以这样说, 作文教学要走出盘陀路, 中学生作文的“瓶颈” 要彻底打破, 必须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 语文课程的终极目标要求作文教学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 》 开宗明义:“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 探究能力, 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语文课程的意义或曰终极目标是, 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丰富学生的人生智慧, 拓展学生的人生境界, 为学生未来可持续发展奠基。

围绕着语文核心素养, 专家和一线教师都在探究。“ 人生语文” 思想的创立者、 著名特级教师陈继英先生强调, 语文教学要从促进学生人生发展的角度实施教学策略, 它以培养语感和思维能力为核心, 以读写互动、 主体体验和积累为手段, 通过读书探究、 言意互转, 实现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目标是让语文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活力和创造活力, 培养学生听、 说、 读、 写、 思五种能力, 发掘人的潜能, 培育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启迪和丰富学生的人生智慧, 为学生人生发展奠定语文基础和精神根基。 很显然, 陈先生把提升学生的文学文化素养, 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境界, 作为语文课程的重要目标。 笔者倡导的 “语文养成教育” 也认为, 语文学习小而言之是掌握一种终生使用的工具, 能顺利应对中考、 高考及将来的学习、 工作与生活; 中而言之, 是为一生打下精神的底子, 使自己成为一个快乐的读书人, 拥有丰富的精神世界; 大而言之, 是传承民族的文明, 固守民族的根本, 让民族的血液永远流淌, 并使自己成为未来文化的创造者。 因而, 我们的语文教育更应关注学生的核心素养之一——人文素养的培养。

如何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呢? 就整个语文课程而言, 当然在于民族文化的浸润与积淀, 即在阅读中吸收并积淀文化精髓, 在现实生活中获得文化的体验与积淀。 作为语文课程重要一翼的写作, 也理当在教学与训练中引导学生亲密接触文化精神产品, 亲密接触具有文化氛围的社会生活。 这种文化的浸润与积淀, 既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方法, 也是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途径。

正因此, 作文教学与训练就不应只着力于写作的技术化层面, 还应着眼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有意于实现语文课程的终极目标。 自始至终都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 体验人生, 丰富情感, 除了让学生参与实际的社会活动、 阅读大量的经典名篇, 还可以精心设计一些写作活动。 例如, “收藏感动” 写作系列活动。 感动是一种崇高的精神活动, 它能使人的内心变得清洁、 明亮、 丰富而又宽敞, 使人面对每一轮崭新的日出都赢得一个全新的自我。 一个人, 只要他还能感动, 就不至于彻底丧失良知与天性; 只要能感动, 即使被放在生活的最边缘, 也决不会轻易放弃做人的资格以及与生俱来的发言权。 事实上, 每个人的生活中都不乏感动, 比如, 在外面受委屈回到家时妈妈的一声安慰;考试失利情绪低落时看到路人投来的一个微笑; 独自穿越黑暗的胡同时瞧见谁家的门缝里透出的一线灯光等等, 如果把这些 “感动” 都收藏起来, 定格在自己的收藏夹里, 让它们感动自己, 也感动别人, 这无论是对人文滋养还是写作都是一笔丰厚的财富。 再如, “情感咀嚼” 写作系列活动。 要求学生以下列题目作文: ① “想起那件事, 我就____” 横线上由学生自填表达一种情感的字眼, 如 “ 怦然心动”“欣喜若狂”“潸然泪下”“寝食难安”“激情澎湃”“感到心痛”“不敢懈怠”“美滋滋的”“有了力量”等等; ② “真的____ 他 (她) ”学生可在横线上自填一个表明情感的词, 如 “喜欢”“敬佩”“崇拜”“感谢”“羡慕”“同情” 等等; ③ “多想____ ” 横线上可自填一个词语, 如 “握住他 (她) 的手”“回到那片天地”“重温那一幕”“投入你的怀抱”“与你去远游” 等等。 经常这样咀嚼咀嚼曾经的情感体验, 既是写作材料的检阅, 也是对自己情感的陶冶。 又如, “真情感恩” 写作系列活动。引导中学生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 感谢老师的教导之恩, 感谢同学的帮助之恩, 感谢社会的关爱之恩, 感谢朋友的鼓励之恩, 感谢名人的引导之恩, 感谢小动物的友好之恩, 感谢大自然的赠予之恩, 感谢困难挫折的磨砺之恩, 感谢竞争对手的刺激之恩……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懂得 “知恩图报”“生当陨首, 死当结草”“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学生拥有了感恩之心, 不只是感情变得丰富、 细腻, 能以积极的心态去观察、 思考周围的人与物, 而且具有高尚的人文情怀, 具有一生健康发展的人文素养。

在写作教学与训练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为他们未来发展注入强大的正能量, 这不仅有益于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 而且有益于实现语文课程的终极目标。

三、 写作训练的过程也是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过程

新课标明确指出:“在写作教学中, 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 体验人生, 关注社会热点, 激发写作欲望。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 不说假话、 空话、 套话, 避免为文造情”。 作文实际上是一种生命状态, “立言” 与 “立人” 是相统一的。 作文活动应该是一种生命运动, 是学生认识自我、 发展自我、 提升自我的一种自我修炼过程。 作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触及学生发展中的各个层面, 都是促进每一位学生提升人文素养的有效途径。

写作活动其实是 “对话” 活动, 一是与自我对话, 展示自我。 我有自己的家庭, 我有自己的亲人、 老师与朋友, 我有自己的苦恼与快乐, 我有自己的愿望与追求, 我有自己的特长与毛病, 我有自己的价值观与人生观, 我有自己留下的一串深深浅浅的脚印……我是自己的挚友, 我是自己的敌人, 我是自己的评判者, 我是自己的监督人, 我是自己的安慰者……写作实际上就是推心置腹地与自我对话, 认识真实的自我, 展示血肉丰富的自我, 展示一个独特的世界。 这种 “对话” 机制的形成, 实际上也就是人文精神的张扬。 二是与自然对话, 丰富自我。 大自然是我们的家园, 是非常丰富的矿藏, 是养育我们的母亲, 引导学生投身自然的怀抱, 与自然对话, 这样不仅会感到身心愉悦, 而且会丰富精神世界。 这种 “对话”, 不只是身形的接近, 而且是心灵的融入, 如李太白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如陶渊明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又如朱自清“ 那醉人的绿呀! 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 … … 无论是花、草、 虫、 鱼, 还是风、 霜、 雪、 月, 只要同学们能用心去聆听, 用情去交流, 就能呼吸到它们的气息, 就能倾听到它们的声音。 置身荷塘边, 可以听到阳光洒落在荷花上的声音; 徜徉林荫道上, 可以听到月亮穿过树梢的声音; 静观夕阳西下, 可以听到太阳落山的声音……真正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了, 自我的情感也就丰富了, 人文情怀也就归位了。 三是与社会对话, 走出自我。 我们不应是那种孤芳自赏、 顾影自怜、 吟风弄月、 多愁善感的 “小我” 者, 而要成为关注人生、 关注社会、 大气凛然、 才气沛然的 “大我”者, 像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像岳飞 “待从头, 收拾旧河山, 朝天阙”, 像鲁迅 “我以我血荐轩辕”, 像秋瑾 “拼得十万头颅血, 须把乾坤力挽回”, 像毛泽东“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 … 因此, 学生强化自己在社会舞台的角色意识, 注重与周围人的交往、交流、 和谐相处, 尊重自己, 珍视生命, 尊重他人, 关爱他人, 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这样就不过于沉迷于身边的琐事, 而是追求人生彰显生命的大境界。 四是与大师对话, 提升自我。 接近巨人, 只有通过智慧的阶梯, 如果一个人不进入巨人的生活中去, 那将是人生最大的遗憾之一。跟大师对话, 就是对自身的一种观照, 就是通过追慕灵魂来拷问灵魂, 从而慢慢地摆脱 “小我”, 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 学生多读大师们留下的经典著作, 多读关于大师的传记作品, 多接触这些人类智慧宝库中最鲜活的东西, 让大师的形象矗立在自己的心中, 让大师的思想渗透到自己的血液中, 让自己成长为一个富有个性的大写的人, 成为一个人文内涵十分丰厚的人。 毫无疑问, 这四种 “对话” 活动就是在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成功的写作者都是具有丰厚的文化积淀和人文涵养的。曾以高考满分作文 《赤兔之死》 蜚声媒体的蒋昕捷向记者透露, 他阅读 《三国演义》 至少三四十遍, 好多章节都能熟读成诵。 他熟记了赤兔马的来龙去脉以及与赤兔马相关的人物和故事情节, 熟记了作品中的时间、 地点、 名言诗句, 甚至连关公对诸葛瑾来劝降时说的 “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 竹可焚而不可毁其节” 的名言都记住了。 如今的蒋昕捷已在新闻媒体如鱼得水, 成为社会良心的守护神。 显而易见, 写作的准备过程不只是为了写作, 更在于提升人文素养。

综上所述, 作文教学与训练绝不能止于 “术”, 而应注重 “人”, 注重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与素养, 惟其如此, 才能实现 “作文” 与 “做人” 的双赢。

参考文献

[1]叶圣陶.作文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24.

[2]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3]陈继英.语文教学的战略思维与艺术[M].石家庄:河北大学出版社.2014.

[4]赵克明.语文教育贵在养成[J].语文教学通讯, 2014-12.

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人文素养的培养 第11篇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呢?我在实际教学中尝试着从以下几方面切入:

一、更新观念,创设民主的氛围,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传统教育中的“教师中心”“教材中心”的做法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学习被动,个性发展受到压抑。确立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对于人文素养的培养尤为重要。语文教学中,教师应从人文关怀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不断唤醒学生蛰伏的主体意识,让学生尽情地展现自我;师生的交往活动也应当充满尊重、宽容与关爱,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以轻松、愉悦的心情去欣赏课文,领略课文中作者流露的真情实感。摆脱了传统的师道尊严,允许学生对老师的讲解和课文说“我不理解”“我认为应当这样”,还学生质疑权和商榷权,让学生有更多的勇气和胆量发表自己的看法,要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根据课文进行二度创作,从多个角度,多个层次去体悟人文精神。常言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要让学生变为被灌输的容器,而应该让学生以生活体验来理解文章。建立平等对话教学,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地融入到课堂中,才能与教师、与作者产生更多的情感共鸣、精神共鸣,而原来机械式的学习也才能回归到诗意的、审美的语文教育。

二、利用好语文教材,仔细品味,透悟课文的人文内涵

语文课本中佳作连篇,几乎每篇中都包含着人文精神,如果在教学中能有意识地加以引导发挥,把人文精神挖掘出来,对学生进行有意的熏陶。日积月累,无疑会逐步形成学生的人文意识,养成良好的人文习惯。

1.反复品味,激活情感体验,透悟课文的人文内涵。 叶圣陶说过:“辞的情味,可从好几个方面去辨认,有的应从字面去推敲……”可见语言蕴含的情味。教材中的人文知识、人文精神,只有在反复品味中才能体验。

课堂上对美文佳作进行讲析时,抓住精彩段落、重点词句,引导学生领悟课文的人文内涵,只有学生对课文的内容特别是人文性有了感同身受的认识后,才会油然而生认同心理,进而被其中的人文精神所感染。

2.多读、熟读,在联系延伸中培养人文素养。 佳作美文,往往渗透着作者不可遏止的感情:或者热爱祖国;或者热爱人类;或者热爱大自然;或者热爱人类文化与文明……虽然语言风格各不相同,但人文性却是明晓的。学生充分理解了课文,懂得了什么是爱,怎样善待生命,如何关心他人他物以后,再让学生根据自身的经历谈感想,然后形成书面文字,使人文精神深留学生的脑海中。如学习了《藏羚羊的跪拜》后,教师启发学生思考从课文中体会到了什么?结果学生们所叙述的都是母羚羊对自己孩子的母爱,这时,教者就为学生揭示了课文更深一层的含义,那就是对“爱”的渴望,不光是母爱,还有对一切自然生命的热爱。这样加以引导,学生很快就会意识到自己认识上的欠缺。

三、开发语文学习资源,在扩展阅读中拓宽学生视野,发展学生语文素养

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除了充分把握好课堂资源外,更要开发课外语文学习资源。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因此学习资源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我们应该构建开放的语文学习体系,树立大语文教学观,拓宽学习渠道,开发和利用生活中丰富的课外资源,如课外书籍、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各种标牌广告等,以及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等,以让学生充分地受到文化的熏陶与启迪。

1.引导鼓励学生课外阅读。语文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阅读教学要建立一个开放的,以语文课本为扩散点,开展扩展性阅读,让学生阅读更新、更活的大教材。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同时要加强课外阅读的组织与指导,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和鉴赏能力,引导学生用心去欣赏语言文字运用之妙,丰富学生的知识。在扩展性阅读中,学生的视野不断扩大,探索能力不断增强,与此相伴随相统一的语言的感受能力,人文精神也必将厚积而薄发。这样的学习既是我们语文课堂的延伸,又是孩子们培养阅读习惯、感受文学魅力的契机,与此同时,学生的语言能力也在大量阅读中获得了发展。看的东西多了,积累在“肚子”里,能慢慢地发酵。在适当的时候,它会自然地通过言语倾吐出来。

2.鼓励学生体验生活,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教师要鼓励学生多到实际活动中去亲身体验,亲密接触课文以外的世界,让他们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去发现、去描写生活中的人与事,抒发自己的情与感。如编演课本剧,叙写故事,开展辩论演讲比赛,把一些诗文配乐、演唱等等。通过这些活动,激活学生思维,张扬学生个性,促发其创造力。

主题教学的人文素养 第12篇

一、注重传输人文素养知识

人文素养知识是人文素质中最基本的内容和层次。中学语文教材既是各种语文知识的载体, 也是各种文化知识的载体, 其中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知识, 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因此, 语文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实际, 结合教学内容, 有针对性地介绍和讲解相关的人文知识和信息, 指导学生去了解、认识、思考、联想, 从而学习和借鉴。通过诗、词、文、赋、小说、戏曲等中国古典文学教育, 培养学生的审美、道德、风俗、礼仪、建筑、音乐、工艺等素养, 让学生从中接触到传统文化, 了解其悠久历史。久而久之, 学生就会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认识其价值, 从而自觉地接受优秀的文化传统。特别是教材中那些包含着传统的人生观、价值观, 展现中华民族传统的性格、精神品质的优秀篇章, 更值得启发学生去思考, 引导他们从中感悟人的内心世界, 思想情感, 人性的真、善、美与假丑恶等, 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起初步的与人、社会和世界发展相一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尤其要发掘和利用教材中弘扬的科学而正确的思想观念和人文理想, 纠正学生思想言行上存在的不良倾向和模糊认识, 从而使科学的知识、科学的理念和正确的价值观念、道德情愫、行为规范等转化为学生的内在素质。

二、加强培养人文素养精神

人文精神是人文素质的高级层次。只注重了人文知识的输导是不够的, 要真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还要下力抓好人文精神的培养。语文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 不仅容纳了传统民族文化和当代民族文化的精华, 而且蕴涵着华夏民族五千年之所以生生不息、日益兴旺发达的民族传统和人文精神, 这些都是我们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精神品格, 我们不但要继承, 还要发扬光大。语文教材中还为我们树立了大量的人格榜样:如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为了祖国, 为了理想, 终身正道直行的执著追求精神;南宋爱国英雄文天祥“宁为玉碎, 不为瓦全”, 高唱“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雄气概;范仲淹《岳阳楼记》中表现的那种“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怀和高尚人格;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无私奉献精神;还有表现中国劳动妇女勤劳、质朴、善良、勇敢、坚强的花木兰、江竹筠、刘胡兰等女英雄形象, 教材中随处可见, 举不胜举。他们惊天动地的事迹, 光照人间, 为我们后人树立了做人的楷模。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用心发掘这些人物形象中蕴涵的精神内涵, 精心地选择、组合、疏导, 在人物形象与学生心灵中间架起一座情感桥梁, 使学生的灵魂超越时空, 与那些古今中外的杰出人物进行交流沟通, 沐浴他们的人格光辉, 感受他们的精神道德力量, 从内心深处得到震撼和陶冶, 从而与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民族传统、人文精神自然融合, 自觉地成为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承载者和实践者。

三、精心塑造人文素养品行

身正为师, 学高为范。语文教师一方面要坚持身教重于言教, 要善于将教材中提倡的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见诸行动, 体现在自己的一言一行中, 使课外做的与课堂讲的相一致, 为学生树立好榜样, 当好示范。另一方面, 要努力引导学生躬行实践, 自觉做中华民族和世界先进人文精神的传人。既要尊老爱幼, 扶贫助弱, 伸张正义, 又要要求学生关心同学, 乐于助人, 明辨是非;既要自强不息, 发奋有为, 也要要求学生刻苦学习, 知难而进, 拼搏进取。同时要教育学生爱护环境, 谋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要讲道德, 重信誉, 发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 热爱党、热爱祖国, 做有利于社会、有利于人民的人。若能长此以往坚持不懈地精心疏导, 言传身教, 那么, 在传统文化精神的潜移默化中, 在优秀人物榜样力量的激励下, 在教师本人师德及人格魅力的感召下, 学生的人文品行是可以逐步培养塑造出来的。

只有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才能使我们的学生不再麻木、冷漠, 使我们的教育结果发生改变。所谓人文素养是指做人应具备的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 包括按照社会要求正确处理自己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 乃至个人与自然的关系。通常人们把人文素养教育看做是关于生存目的的教育, 即教会学生“如何做人”, 如何很好地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并比较好地解决自身的理性、意志和情感等方面的问题, 帮助每个人智力、德行、感情、体格各个组成部分达到和谐状态, 从而提高人的整体素质。人文素养, 培育着、激励着人的高雅精神境界与不朽的人格魅力。高瞻远瞩, 勇敢坚毅, 既为真理不断超越前人他人, 也为真理不断战胜个体自我, 坦坦荡荡做人, 廉洁自律为公;有打败敌人的勇气, 有战胜困难的气概;助人不讨回报, 奉献不讲条件。人文素养, 总是把崇高的理想与脚踏实地的行动有机地结合起来, 既不是只顾低头拉车不顾抬头看路的忙忙碌碌, 也不是见小利而忘大义的狭隘浮躁, 更不是夸夸其谈不干实事的政客。人文素养, 也是人心的和顺, 思维的自由, 爱心的凝结。战胜困难和挫折, 不仅是通过实践创造新事物的必由过程, 更是一种获知启思的乐趣。这正是爱迪生实验室墙壁上所写的警示语:“不下决心艰苦思考的人, 便失去了生活中最大的乐趣。”有爱心, 便视祖国和人民的利益为最高的目标, 更能善待同类, 珍爱生灵, 拥抱自然, 净化环境, 而且时时处处充满着乐观主义热忱和激情。

上一篇:自动架空下一篇:门诊与体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