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辅导员范文

2024-07-05

培养辅导员范文(精选12篇)

培养辅导员 第1篇

一、培养优秀高校辅导员的必要性

大学生是一个趋向独立而又未能独立的群体, 也就是说, 在思想意识方面向往独立自主, 但是经济上对家庭又有极大的依赖性这样一个矛盾的综合体, 必须要有一个精神上的疏导者———辅导员。

1. 大学生就业压力需要辅导员进行疏导。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已经成为国家几届政府集中解决的难题之一, 如何破解这一难题, 社会各界也在尝试着各种办法。作为高校来说, 除了调整教学专业之外, 就是要组织师资力量对高校大学生进行就业的心理疏导。作为与大学生接触最多的高校基层教师之一———辅导员, 重要性也就显而易见。

2. 面对社会不公平事件, 大学生容易表现极端化, 需要辅导员进行心理疏导。

社会资源占有的不公、贫富差异的扩大化、新的社会阶层的分化, 尤其当前社会上“富二代”的一系列负面报道, 都已经使教育公平成为一句空话。而且, 我国东西部、沿海与内地、甚至一线城市和二三线城市的差异, 也加大了大学生出现极端情绪的诱因。这些, 都需要时刻关注大学生情况的辅导员进行有效的引导和疏解。

3. 大学生价值观在改变, 需要辅导员及时进行矫正。

随着“90后”逐渐成为高校学生的主体, 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悄然发生着改变。实用主义、虚无主义的思潮在大学生中的市场逐渐扩大, 甚至“非主流”等也开始在大学生中流行起来。发生在职校的“破处门”虽然是极端的个案, 但是也说明当今学生思潮的混乱。在这种混乱思潮中进入高校的学生, 则需要辅导员的及时心理价值观的干预。

4. 众多繁杂具体的工作需要辅导员去和大学生沟通、解决。

比如落实困难学生的资助政策、组织大学生参加勤工俭学、帮助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协调有关社团、学校、机关完成学校组织的活动等等, 都需要辅导员在各部门、团体中间沟通协商。

二、高校辅导员推动学生工作的优势

1. 高校辅导员年龄上占优势, 更容易和大学生沟通。

高校辅导员一般是进入高校不久的毕业生, 年龄上的优势、经历上的相似性都容易使辅导员很快与大学生打成一片。思想上有了贴近性, 做起心理工作来阻力也就小得多, 也就显得更加心应手。

2. 高校辅导员有精力、有能力、有资源和大学生相处, 更容易走近大学生的内心世界。

从工作内容来看, 辅导员负责大学生的生活、学习、起居, 甚至将来就业都会参与, 而且, 伴随大学生几年的大学生活, 对学生的心理状况、思想动态、学习情况甚至恋爱进展都会知之甚详, 这样的优势是高校其他任何老师都难以企及的。

3. 高校辅导员大多来自于心理专业、思政专业的毕业学生, 有相当丰富的专业知识。

受多年思想教育的熏陶, 这些辅导员在进入工作角色之前, 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理论知识, 更容易理论联系实际, 及时有效地开展大学生的心理辅导等工作。

三、高校辅导员应具备的几种素质

因为大学生思想状况的复杂性以及容易走极端的个性, 高校对辅导员的要求也在随着发生变化。

1. 高校辅导员要有坚定的政治信念和素养, 扎实的思想教育知识。

当前社会各种思潮对学生思想的冲击已经相当严重, 尤其许多当前还未能解决的问题, 如社会贫富差异的扩大化、严峻的就业形势等, 甚至导致许多学生放弃高考, 放弃了进入大学的机会。如何让这些负面因素对在校学生造成的影响降低到最小, 就需要高校辅导员首先要有坚定的政治信念和政治素养, 积极主动地开展思想教育工作。

2. 高校辅导员要具备丰富的心理学知识, 能主动掌握大学生心理动态。

因为各种信息的快速传播, 当今大学生已经与社会进行了“无缝结合”。社会中各种正面、负面的信息对大学生造成的影响在其心理的堆积, 如果未得到及时疏导, 一旦爆发, 后果将是难以想象的。高校辅导员要具备丰富的心理学方面的知识, 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掌握学生当前阶段的情绪波动, 并及时给予疏导。

3. 高校辅导员思想、工作方法灵活, 具备极强的协调性。

大学生心理多变, 有积极的, 也有消极的, 有时积极的想法操作不当也可能会导致消极的后果, 这就需要辅导员工作方法要灵活多变,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 学校里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学生。辅导员具体的学生工作必须做到因人而异, 就必须要思想灵活, 方法多样。而且, 辅导员要同时和学校的多个部门、团体沟通, 协调能力不可或缺。

4. 高校辅导员责任心要强, 有困难时能够做到迎难而上。

由高中进入到大学, 学生的生活学习状态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甚至同一寝室内的学生之间的经济、思想、价值观都会有很大的不同。及时掌握学生的具体情况, 将消极情绪消灭在萌芽状态, 这就要求辅导员具有极强的责任心, 克服困难, 走进学生当中。一旦发生突发事件, 辅导员要及时出现在第一线, 为学生分忧解难, 成为学生的心理依靠。

四、高校应加强辅导员的培养工作

辅导员是掌握学生第一手信息和处理学生具体事物的管理者, 高校应切实加强辅导员的培养工作。打造优秀的辅导员团队, 是建设“和谐校园”的可靠保证之一。

1. 高校决策层要充分认识到加强辅导员培养工作的重要性。

辅导员掌握着大学生第一手的心理动态和具体进展, 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力量, 是大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和知心人, 是维持学校稳定的中坚力量。高校决策层要把加强辅导员的培养工作当做一项长期性、战略性、全局性的重要工作来抓, 与学校学术环境、硬件扩展一样不可偏废。学校各级管理者要做好辅导员的培养工作, 做好辅导员的新老交替, 调动全体辅导员的创造性和积极性, 保持辅导员工作的稳定性和持续发展。

2. 学校要利用内外资源, 全面提高辅导员团队的整体素质。

学校一方面要利用自身条件, 给辅导员创造相对宽松的工作环境;另一方面, 学校也要支持辅导员不拘泥于形式, 与学生一起开展创造性的工作。学校要组织辅导员“请进来、走出去”, 多与兄弟学校交流辅导员的培养经验, 交换培养辅导员, 尽快提升辅导员的素质和能力。只有辅导员这个团队整体素质的提升, 整个学校的工作面貌才会焕然一新, 才会得到稳定的发展。

3. 高校应协助辅导员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提升辅导员的地位、福利和待遇。

让辅导员真正感受到自身也是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与学术教师一样的学校的中流砥柱。辅导员的地位得到学校、社会的广泛认可后, 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大生涯”规划才会成为自主、自觉, 高校辅导员队伍才会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先进, 张亚南.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现状及优化思路——以湖南省95所普通高校为研究对象[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彭庆红.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模式[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高职院校辅导员信息素养培养探索 第2篇

关键词:信息素养能力;

教育模式;

培养途径

1高职教育的教育模式现状问题

1.1信息化教学未得到普及。信息技术教学正在逐步成为教育界的一种潮流,由于其具有能将复杂的知识简单化、生动化的特点,得到越来越多教育专业的认可。特别是在高职院校的教育中,在追求教会学生一些技术性、基础性知识时,采取信息技术教学能更快达到教学要求。但是,现实往往不那么美好,就目前而言,信息技术教学的普及程度不够。教师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缺乏对信息技术相关知识的掌握,导致学前教育的教学效果突破新低。也就是说,在目前教育现状中,教师信息技术教学认可度不高,导致只有一部分地区采用该技术教学。1.2信息化教学程度低。在如此背景下,高职学校应该跟随时代潮流,抛弃旧的教学模式,进行信息技术化革新。然而在高职院校教育中,这项革新进行并不顺利。由于学校资金有限,无法大量购买先进的教学设备,因此缺乏一个完整的线上教学平台。这种情况导致了教师在平常的授课过程中,更倾向于运用老一套教学方法,而使得信息技术在学校得不到很好地推进。1.3教师素质程度不高。高职院校想要展开信息技术教学,一方面需要仰仗学校提供的信息技术系统与设备,一方面也需要教师拥有相当一部分技术操作能力。然而,很多老师由于年纪偏大,不能及时更新自己的技能,因此在一些拥有是技术设备的高职学校,部分教师也不一定愿意采用这些设备进行创新教学。1.4辅导员重视程度不够。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辅导员在高职院校中负责的方面有很多,工作内容相对来说琐碎繁杂,甚至身兼数职,所以,辅导员在长期工作中往往把工作重点放在学生管理方面,而忽视了对于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不能符合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另外,辅导员对自身责任与义务的划分没有充分的认知,在进行实际工作时很难把提高信息素养当做工作重点。此外,由于大多数高职学校的辅导员老师都没有经过专业的学习和业务培训,所以缺乏教学知识和相关经验,在处理信息问题时无法得心应手,导致对学生的教育难度重重。而且网络作为一种新兴事物,很多教师还不能熟练掌握,很难将网络信息与思政教育工作有效融合。1.5辅导员缺乏责任心。对于很多高校的辅导员来说,很难享受到这份工作带来的职业归属感,工作缺乏热情,限制了老师自身的发展,同时也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虽然上级党政部门对于思想政治工作有足够的重视,也下达了相关文件和指示,但是在落实过程中,辅导员往往仅仅是走形式,教育工作不到位。再加上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过分关注学生的专业水平的发展,而忽视了思想政治方面的培养。1.6学生受网络信息影响较大。在网络信息时代,学生接触到的信息类型有很多,鱼珠混杂,不但有正能量的网络信息,还包含不少负面的,甚至是违法的网络信息,比如谣言、色情、暴力等,对于学生发展极为不利。但是,由于学生自身鉴别能力较差,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误导,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如今高职院校的学生多为00后,他们具有价值观念多元、个性鲜明、理想信念缺乏、团结合作意识薄弱等特点。因此,作为一把“双刃剑”,新媒体既为他们提供了信息平台,让其有更多方式去展现自我,张扬个性和表达情感,又容易导致他们思想道德被侵蚀等不良影响;又为“宅文化”供应了无限蔓延的土壤,这种文化有:“精神上倦怠,行动上懒散,交际上孤僻,缺乏实际的人际沟通”等特点,如若不加以正确引导,会让其丧失人际交往能力,出现很多心理问题,甚至会造成人格障碍。

2新媒体为高职辅导员提高信息素养提供条件

新媒体伴随着互联网智能技术的发展日益蓬勃生长,线上与线下联系,虚拟与现实结合,出现了各类的附加产物,比如说供应链、新兴行业。新媒体是高职辅导员必然要实行的一套特定的话语体系是显而易见的事情。要密切关注新媒体的兴起,显然现在新媒体的影响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不仅仅是信息传播的工具,更是社会公众思想不断交流与碰撞的新场所,也是社会各个层次文化竞争的新型工具,其中各大高校是最突出的代表。“去中心化”不是说教育者不再是中心,而是说不再是唯一的中心,即教育活动的中心由单一向多个转变。新媒体的作用日益增强,极大地解构着教育主体的地位层级和身份属性,压制了以往教育主体的支配权和中心地位,使高职辅导员在教育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和中心作用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新媒体减弱了高职辅导员的核心作用,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打破了原先的教育主体优先的形式。原先在教育活动中是思想政治教育者向大学生传输信息,而现在新媒体实现了信息的交互,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一样重要。受教者既可以根据个人的文化需要寻求适合自己的个性化信息资源,也可以遵循自身的价值观念,而不仅仅是接受教育主体所传输的语言符号。新媒体不光冲击着思想政治,同时也冲击着施教者的个人素质,即在施教者自身素质方面给予了更大压力。毫无疑问,施教者和当代大学生一样,也是真实地存在于社会生活中。外部环境和外来文化也对他们的个人价值观念起着冲击作用。现在的社会环境十分复杂,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思想文化经过不同的渠道进入了思想文化范畴,解构着教育主体的文化体系、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同时,新媒体的应用,也极大地冲击着传统的施教人面对面向受教人传输知识的方式。

3高职辅导员信息素养提高措施

3.1提高信息技术的投入。随着信息化进展越来越深,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也日渐被提上行程。学校只有大量提高信息技术资金的投入,构建良好的在线教学平台,才能在潜移默化之中,加强教师教学时对信息技术的依赖,进而进行教学模式的创新。因此,在这一方面学校应该建立购买信息技术设备的专用基金库,然后进行有计划、有方案、有资金的学校信息设备的替换与更新。同时,可以聘用部分对信息技术教学熟练的教师,带动整个学前教育专业的教育模式创新。3.2更新信息技术考核制度,加强辅导员重视。一项模式推进,离不开制度的帮忙,在高职院校中信息技术教育模式,创新也是如此。只有在一定的制度管理约束下,才能逐步加强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程度。在制度完善方面,可以从学生考核入手,增加相关信息化考核要求。高职辅导员和学生都将提高技术性教学工作的认可程度。3.3重视高职辅导员素质的提升。针对目前现状中,高职辅导员对信息技术操作素质不高的情况,一旦学校要进行专业的信息化教学工作的改革创新措施,那么必须要逐步提高辅导员的技术性操作素质。如此一来,辅导员必然在教学工作中,重视信息技术教学方式的应用。然而目前辅导员队伍素质能力不高是实际情况,针对这一实际情况,可以从两方面着手:第一,展开信息技术教学培训会议,从学校内部加强辅导员的技术操作水平,重视其教学能力素质水平的提高。第二,可以从学校外部进行人才的吸收,在进行招聘辅导员时,可以优先考虑技术操作能力强的教师,以此充实高职院校在信息技术教学方面的不足。同时,辅导员应当充分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通过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定期反思工作完成情况。3.4重视人才市场需求,跟上时代步伐。学生终将步入社会,在学校学习的本领决定了学生入职方面的优势。目前市场上,对信息技术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学校在培养学生时,应当重视市场的这一需求情况。当然,市场更新速度比较快,但是大方向在一段时间内是不变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的应用只会越来越广泛,将越来越融入教师与学生的工作、学习生活中。

4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的情况下,信息技术的存在性、应用性越加明显。我国高职院校应当重视这一社会现象,调整创新在教育专业的教学模式。面对部分院校信息技术普及力度不足、教师拥有的信息技术素质操作能力有限的现状,高职院校需要展开四个方面的教学工作创新措施,从资金投入到制度完善,再是教师素质的提升,最后是市场需求的重视等一系列创新操作,以便提高学生就业资本。

参考文献:

高校辅导员如何培养学生个性 第3篇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个性化教育;基本元素

一、个性心理的特征

研究个性必须探讨其特性及表现,这样才能把个性心理和其他心理现象区分开来。欲从事个性化教育,必先掌握学生个性,培养学生个性。然而,高校辅导员要培养学生个性,必须先探究个性心理的特性,即自然性与社会性、稳定性与可塑性以及独特性与共同性。

1.自然性与社会性

个性是与生俱来的,是建立在自然因素的基础上的,它包括能力、气质、动机、兴趣、信念等。高校辅导员探究学生个性的自然性是培养学生个性的基石。

个性的最终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后天的学习、教育与环境的作用。所以个性还有其社会性。高校辅导员探究形成个性的社会性因素,才能真正了解学生个性,从而培养学生个性。

2.稳定性与可塑性

个性的稳定性是指个体的人格特征,具有跨时间和空间的一致性。辅导员探究学生个性的稳定性,有助于对学生心理变化和行为变化做出合理预测,从而采取相应的手段措施,使其向良性发展。但个性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生长阅历的增加和生活环境的改变,个性也会受到影响,这就是个性的可塑性,而个性主要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成分就是能力、气质和性格。这三种成分对人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辅导员认识到个性的可塑性可以更有耐心地从多渠道履行教育职责,有助于塑造学生个性。

3.独特性与共同性

个性,之所以称之为“个性”,其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构建个性的各个因素在每个人身上的侧重点不同,所表现的心理和行为也就不同。个性的独特性是个性的重要特征,也是探究个性的核心主题。深入研究个性的独特性,是高校辅导员培养学生个性的重要课题。然而,我们同样不能忽视个性的共同性,它是某一群体、某个阶级或某个民族在一定的群体环境、生活环境和自然环境中形成的共同、典型的心理特点。维系好个性的共同性,有助于构建和谐的校园环境,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

二、自然性、稳定性和独特性的探究

1.由自然性方面掌握学生个性

大学对学生而言是一个全新的开始,同样,学生对辅导员来说也是新鲜的血液,彼此完全陌生。但辅导员可以通过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教育背景、成长环境等方面来掌握学生的个性。辅导员对学生做出初步的了解后,才能恰当地培养和引导学生的个性。而在彼此探索、沟通中,辅导员可以和学生建立心灵沟通的桥梁,有助于日后辅导员工作的开展。

2.由稳定性方面预知心理行为

心理学中有一套“认知——情感系统理论”,其认为,个性在不同情况下所表现出来的差异正是内部稳定而有机的人格反应。学生步入大学时,大多数已是成年人,个性的雏形已经能形成,辅导员对于学生个性的自然性已经不能使其发生太大的改变。学生对于某些事件已经产生固定的心理或行为反应。但正是因为个性的稳定性,使得辅导员在了解学生个性后,可根据其这个属性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做出合理的预测,以对其进行适当的培养。

3.由独特性方面鼓励张扬个性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当今社会又是一个鼓励自我、张扬个性的时代。高校辅导员可以从个性的独特性方面入手,积极鼓励学生发挥特长,增强自信。但是高校辅导员也应注意扶框校正,保证学生自信但不自负,独立但不孤傲,独有魅力。

三、社会性、可塑性和共同性的探究

1.由社会性方面引导生活习惯

大学是学生进入社会的阶梯。“孟母三迁”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的个性易受到身边环境的影响。所以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对学生个性的养成是至关重要的。辅导员在此时给学生提供一个施展特长的平台,可以为学生个性的培养起到重要的导向作用。

2.由可塑性方面塑造良好心态

人都是有感情的,尤其是大学生,情感更加丰富,也更加敏感。一点细微的变化也许就会让他们的个性发生改变。所以高校辅导员要抓住这个个性可塑性的特点,从细节入手,潜移默化地改变学生个性,使其向积极健康、乐观向上的方面发展。由个性的可塑性方面入手是高校辅导员培养学生个性的最佳途径。

3.由共同性方面塑造稳定心理素质

我们鼓励个性发展,但不能忽略“求同存异”的原则。当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依赖性较强。然而大学毕业之后,他们将步入社会,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这时拥有一个平和的心态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就尤为重要。高校辅导员可根据个性的共同性特点,培养学生的群体性,使学生团结互助,互相友爱,增加学生进入社会的融合性和适应能力。

大学辅导员培养机制研究 第4篇

关键词:大学,辅导员,培养,机制

近年来, 大学辅导员已经成为高校教师的重要组成部分, 辅导员队伍建设也成为高校工作的一个热点话题, 其培养与发展逐渐被各高校所关注。 但是, 若是从国家对人才的需求及社会的发展对教育要求的角度来看, 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建设还远没有达到理想的状态。 职业吸引力较低、高校未建立起科学的管理机制、培训体系不完备、考核评价与激励机制不完善等一系列因素, 在很大程度上都制约了大学辅导员队伍的建设与发展。 因此, 建立健全科学而稳定的辅导员培养机制, 不断地提高辅导员队伍的整体素质, 是高校学生工作正常有序开展的有力保障, 是高等院校可持续发展的“源头之水”。

一、目前大学辅导员培养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大学辅导员缺乏职业吸引力, 队伍不稳定

首先, 目前高校对辅导员的角色定位、职责界定不够清晰。 人们对大学辅导员的定位, 往往只是界定为简单的大学生的日常管理者和紧急问题的处理者, 认为其岗位职责只是保证学生的安全与稳定, 从而使得大学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学术活动指导、就业指导、心理健康教育等功能的发挥受到了限制。 这样, 不仅学生的全面发展受到了直接的影响, 而且由于大学辅导员的角色定位和职责界定的不清晰, 高校在选聘辅导员的时候往往会出现只要有人做此项工作就可以了, 而不去问其工作能力及其他方面的情况, 从而导致了社会对大学辅导员的职业认可度较低, 缺少他们本应有的社会地位。

其次, 大学辅导员整体待遇偏低, 工作任务繁重, 个体发展方向不明朗。 由于辅导员工作琐碎、任务繁重、压力大, 成效不显著, 从而导致他们的待遇低于期望值。 另外, 由于高校辅导员岗位的公众认可度偏低, 职称评定较难, 这样难免导致大学辅导员对个人前途发展的担忧, 自身角色认同感较差, 长此以往, 他们会降低甚至放弃自身对岗位职责的要求, “隐性流失”颇为严重。

(二) 高校未建立科学合理的辅导员管理机制

目前, 高校还未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 辅导员院系职责不清、多头管理的现象突出, 院系但凡涉及学生的工作, 几乎都要通过辅导员来完成, 可谓“千条线一根针”。 另外, 由于高校管理体制不够完善, 部门职责不明晰, 使得大学辅导员队伍成了“一块砖”, 哪里需要哪里“搬”, 从而导致他们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与精力投入到业务知识的学习与对工作的理性思考中去。

(三) 大学辅导员培训体系不健全

1.重理论、轻实践。 大学辅导员所从事的工作实践性较强, 因此需要在培养中注重对其业务能力的培养。 可遗憾的是, 长期以来, 我国对大学辅导员的培养往往只注重政治理论课的学习。 这样, 辅导员通过一定的培训, 虽然他们可能的确获得了不少的理论知识, 可是在实际的工作中他们却往往无所适从, 亦无法将其获得的理论知识恰到好处地运用到实际的工作中去。

2.重眼前、轻长远。 大学辅导员所从事的是一项操作性强、又具有很深的理论性及战略性的工作。 所以, 需要从“选得进、稳得住”的视角来审视高校辅导员的选拔与培训工作。当前我国大学辅导员的选拔与培训带有明显的“功利”色彩, 因为他们主要都是从“应急性”的视角去选拔、培训辅导员, 而并未从职业化及专家化的角度去考虑。 这样就难免导致大学辅导员工作的临时化, 而大学辅导员的职业化、专家化也就只能是一句空话了。

另外, 培训体系的不健全还表现在:缺乏专门的培训机构;缺乏相应的培训规划;缺乏相关的学科支撑;培训发展方向不明确等。 虽然国家关于大学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相关文件早已出台, 但是依然很少有专门针对大学辅导员的培训。 可以说, 影响大学辅导员专业化培养机制构建的一个关键因素, 便是辅导员的培训体系尚未真正地建立起来。

(四) 缺乏完善的大学辅导员考核评价体系与激励制度

缺乏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 就无法对大学辅导员的工作进行合理的考核、监督与指导, 亦无法对其工作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反馈。 这样, 缺少了对辅导员工作的约束及引导机制, 辅导员就无法及时全面地掌握、评价与反思自己的工作, 从而导致其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失控, 甚至呈现无序的状态。 另外, 由于当前高校缺乏科学而合理有效的辅导员激励制度, 这样势必会引起他们职业归属感、职业忠诚度的降低。

二、建立健全合理的大学辅导员培养机制

机制的建立依靠两点, 一是体制, 二是制度。 也就是说, 通过与之相适应的体制与制度的建立, 机制在实践中才能够得以体现。 因此, 大学辅导员的培养机制应该系统化与规范化, 进而促进大学辅导员队伍朝着职业化、专业化及专家化方向发展。

(一) 合理界定大学辅导员的岗位职责

高校应给予辅导员合理正确的职业定位, 对其岗位职责做出明确合理的界定。 引导辅导员将工作重心放在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的教育与提高上来, 而不再是整天忙于琐碎事物, 不再是单纯地管理生活和活动组织。 高校要引导辅导员对其自身进行准确的定位, 从而增强他们对工作的认同感。

(二) 建立科学的职业准入制度

我国大学辅导员职业准入制度目前还处于初创时期, 层次较低, 且还未建立全国统一的标准。 已有的“标准”过于严格, 可操作性不强, 且其标准的规范性与科学性尚待提高。 所以, 建立科学规范的职业准入制度, 从源头上确保大学辅导员队伍的质量, 是推进大学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与专家化的重要保障。

(三) 建立多层次、多形式的辅导员培训体系

1.建立分层的辅导员培训制度。 对不同层次的辅导员进行分类培训。 设计富有针对性的培训计划, 把岗前培训和在岗培训、日常培训和骨干培训、一般业务培训和专题培训、社会实践和学习考察结合起来, 以提高其业务素质及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建立科学的大学辅导员学习进修制度。 高校要鼓励辅导员在职攻读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方向的硕士、博士学位, 以丰富其学科背景, 优化大学辅导员队伍的知识与学历结构, 不断地提高其整体工作水平。

3.完善大学辅导员的工作交流制度。 高校要加强辅导员在校内不同学院之间的交流;对于那些资深的辅导员, 还要考虑给予他们去其他高校进行挂职锻炼的机会。 在假期, 可以组织他们去有关社会机构进行短期的学习与培训, 以提高其组织管理能力。

4.建立辅导员工作创新与导师制度。 高校应设立专项的研究基金, 以鼓励大学辅导员开展科学研究。 对他们的科研工作, 除了要提出明确的要求之外, 还要将其科研成果作为评定他们绩效的一个重要指标。 另外, 高校可以为新上任的辅导员对应地配备一位资深的辅导员做其“导师”, 以对其工作进行合理地指导, 为他们的工作营造一个好的工作氛围。

三、建立合理的激励考核评价机制

完善的辅导员考核与激励制度, 是建立高水平的大学辅导员队伍的有力保证。 考核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其一, 对辅导员自身的素质进行考核。 如辅导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理论政策水平、工作作风等。 其二, 对辅导员的工作成绩进行考核。 可以通过大学生的学习风气、德育状况、获奖情况等方面来反映。其三, 考核学生对辅导员工作的认可度。该方面的考核可以通过学生的打分或者评价的方式来进行。 在考评之后, 还需要建立与之相应的奖惩措施, 否则, 考核就会流于形式。

总而言之, 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和专家化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 除了要科学地界定辅导员的岗位职责、建立明确的职业准入制度、设立多形式的培训体系、完善考核评价与激励制度之外, 还需要努力建立健全辅导员的发展保障机制。只有这样, 才能更好地提高大学辅导员队伍的整体素质, 以保障高等院校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吴艳东.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现状检视[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9 (1) :33-35.

[2]桑秀国.地方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与管理问题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8 (2) :25-28.

培养辅导员 第5篇

【摘 要】21世纪人才的竞争日趋激烈,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成为高校的重要目标。高校辅导员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方面有独特作用。辅导员要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引导,做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宣传员;加强目标引领,做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导航员;积极沟通协调,做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联络员;做好保障服务工作,做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勤务员。同时,高校辅导员要加强学习,提高自身学识和综合能力。

【关键词】拔尖创新人才;高校辅导员;人才培养;大学生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1]要“加快建设人才强国。”[2]并且“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6次提到“拔尖创新人才”,强调“努力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4]还要“加快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的步伐,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5]。可见,拔尖创新人才越来越受到重视,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越来越重要。

那么,到底什么是拔尖创新人才呢?郝克明认为,“拔尖创新人才,应是指在各个领域特别是科学、技术和管理领域,有强烈的事业心和社会责任感,有创新精神和能力,为国家发展做出重大贡献,在我国特别是在世界领先的带头人和杰出人才。”[6]张秀萍认为,“拔尖创新人才具有三个方面的内涵:一是具有雄厚基础的学术研究型的高层次创新人才,二是指应用研究领域的高层次技术创新人才,三是指某一专业领域具有专长的高级专门人才。”[7]可见,拔尖创新人才不仅要有扎实的学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处于所在领域或行业的领先水平,还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正义感,能够创造性地解决重大问题,自觉用所学知识服务社会,报效祖国。

目前,全国各大高校都先后陆续开设了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为目标的实验班、创新班、精英班等专门班级,有的高校还创办了以著名科学家或教育家命名的院系或书院进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教育部、中组部、财政部从2009年开始启动了“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在高校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过程中,作为具有教师和管理人员双重身份的高校辅导员,应当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引导、目标引领,积极沟通协调,做好保障和服务工作,做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宣传员、导航员、联络员和勤务员,助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争取早日建成人才强国。思想引导:做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宣传员

高校辅导员要让大学生充分认识到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和意义,充分调动大学生自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激发授课老师的积极性,避免出现大学生和授课老师无动于衷辅导员一头热的现象。

1.1 向大学生宣传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和意义

一方面,决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离不开拔尖创新人才。另一方面,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也是大学生自身成长成才的需要,大学生人人渴望成为拔尖创新人才。同时,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也是高等教育改革、建设教育强国和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对国家和大学生自身都具有重要意义。高校辅导员要努力消除部分大?W生认识上的片面性和主观性,使大学生充分认识到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和意义。

1.2 向大学生宣传国家和学校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政策和具体举措

一方面,辅导员要向广大学生宣传国家和学校的具体举措,实现大学生人人知晓国家和学校的政策举措。另一方面,要结合具体院系和专业的特点,结合培养方案和毕业出路,解答大学生的疑惑,使大学生对学校和院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和举措有更清晰准确地理解与把握,避免盲目性。辅导员要吃准政策和文件精神,把政策和举措讲透彻讲明白,避免主观臆断。

1.3 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到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来,努力成为拔尖创新人才

辅导员从新生入学起,就要通过举办系列活动和讲座,有意识有目的有步骤地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让大学生去接触和了解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把大学生的注意力和关注点引导到成为拔尖创新人才方向上来,避免大一新生无目的无目标无意识地学习,让大一新生尽快适应大学学习和生活,努力成为拔尖创新人才。对于特殊情况的大学生,辅导员要一对一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引导。目标引领:做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导航员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一个不断摸索和实践的过程。高校辅导员要引导大学生经得起诱惑、耐得住寂寞、甘坐冷板凳,牢牢把握住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和努力成为拔尖创新人才这个中心目标不动摇。

2.1 人才目标引领:培养的是拔尖创新人才,而不是其他什么人才

辅导员要密切关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过程,防止出现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现象。“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才培养是一个长期过程,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绝非一朝一夕就能实现,要防止人才培养出现“放水”或打折扣的现象,始终坚持高标准严要求,把大学生培养成真正的拔尖创新人才,能够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而不是考试能考99分或100分。培养的是拔尖创新人才,而不是那些有点小聪明、投机取巧、善于钻营的人。当前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自主性、选择性、多样性和差异性不断增强,大学生面临的诱惑和选择越来越多。对那些具有培养潜力的学生,高校辅导员要加强目标引领。辅导员要深入了解他们,与他们深入谈心,把他们的目标和学习动力转移到成为拔尖创新人才上来。对那些虽然有培养潜力但意志不坚定的大学生,辅导员要帮助他们坚定目标和选择,尽早进入学习状态,争取成为拔尖创新人才。

2.2 价值目标引领:培养的拔尖创新人才要有责任感和担当精神,而不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高校辅导员班级凝聚力培养研究 第6篇

关键词:辅导员,班级凝聚力,干部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5.1

作为一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辅导员管理的学生处于成长、成才的关键期,学生性格等尚未成熟稳定,极易受周边环境尤其是班级环境的影响,而班集体的凝聚力往往反映学风和校风。在学生日常管理工作中,经常会遇到很多学生问题,有些是无法预设的,平时就更容易出现各种问题和矛盾。这就要求辅导员培养班级团队精神,增强班级凝聚力和向心力。

一、案例背景

作为刚刚升专的幼儿师范院校,学校的学生几乎全部学生来自农村,其中留守儿童占了80%,很多人从小跟随爷爷奶奶长大,与父母沟通较少,只有在过年的时候才能见到自己的父母。案例中的班级是刚刚入校的大一新生,有五个孩子来自单亲家庭,性格内向的学生较多,自尊心很强,但是心灵也很脆弱,心理承受能力较弱,班里不爱说话的学生比其他班级稍多些,总体感觉是学习刻苦踏实、乖巧听话,但学生不够活泼。通过一年的学习,三班在舞蹈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技能课多次受到表扬,由于班干部能起到模范带头作用,所以每次学校的活动都能积极参加,班级学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比刚入校时开朗了许多。

二、教育经过

新生报到后在军事基地训练的第三天,学生吃过早饭后回寝室休息,这时住在四楼向阳处的寝室有学生把一盆水从高空倒下,把一二三楼学生晒的衣服、空地上晒的被子和楼下洗衣服的学生都泼湿了。学生和老师都很吃惊也很气愤,高空泼水的事情怎么可能会出现在一个十八九岁的大学生身上,但是没人承认是自己做的。经过调查,我确定泼水的是我带的三班同学居住的,训练开始后我在班里询问这件事。气氛一直很严肃,經过劝说依旧没有人出来承担这件事。教官说:“我给你们最后一次机会,要是没人承认,你们住在向阳处的所有学生集体跑十圈,住在背阴处的学生跑五圈,全班都要受罚。”气氛顿时紧张了,这时班里开始骚动,有人言语已经过激,要找出泼水的同学,用她们的话说“找出害群之马”,“找出是谁连累了大家”,“找出她,这样的人不适合当幼师”……同学的意见越来越大,但气氛越是紧张就越不会有人出来承担这件事。班里同学坚持要我找出是谁泼的水,连累大家,如果查不出来能不能不罚跑。面对紧张的氛围和大家气愤的情绪,由于是军训期间,我把这个难题交由教官处理:“你们是一个集体,有事情要一起承担。一切听教官的安排吧。”结果,全班都被罚跑。学生边跑边哭边抱怨,学生体力不支,很多人坚持不下来,但是教官丝毫没有让她们停止。本应该跑五圈的班长在跑完后陪着那些住在向阳处的同学跑完了十圈,边跑边带着大家唱团结就是力量。

十圈跑完,她们一个个躺倒在操场上,已经不能再去查是谁泼的水。因为班里同学对泼水的同学言语过激,气氛压抑,紧张情绪一触即发,如果我执意坚持去查的话,即便查出来泼水的人,这位同学会不会因为这件小小的事情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在心里留下阴影,毕竟是开学的第三天,在大学生活刚刚开始的时候就留下这样不好的印象,以后的三年她要怎么面对身边人异样的目光?会不会每次提及军训都变成心中的阴影?会不会因为情绪不稳定而做出过激的行为?她们脆弱的心灵能否承担这些后果这是谁都无法估计的。事情发生在军训期间,学生由教官直接管理,我无法自作主张不服从教官的处理方式。同时我意识到,如果不查,全班罚跑,班里同学的抵触情绪很可能会转移到我身上。最后,我选择不查,因为对学生心理的伤害无法预测,作为老师我有责任去保护那些脆弱的学生,而且我相信学生对我的不理解情绪会在以后的相处中慢慢化解。

泼水的事情因为罚跑告一段落,晚上我本想到每个寝室都看看那些学生,但是在寝室门口,我止步了。我听到了她们对我的抱怨和不理解,在埋怨我为什么不查出来是谁,让她们因为一个人跑了这么多圈。这时我听到班干部们在和同学聊天,听到她对我的理解。她告诉同学,咱们老师肯定是为咱们好的,跑几圈算啥,就当锻炼身体减肥了……听到这些,其实心里很难受……这件事过去的几天,我每天都去训练场地,但是一直站在操场的角落里,远远的看着学生训练,因为我心里也很矛盾,在质疑自己这样做到底对不对。三天后,我第一次走进三班,她们问我,这几天怎么没看见我,我淡淡的微笑就跟她们聊其他的了。

这件事也让我发现问题,这不仅仅是一个班的问题,更是这些从小不在父母身边生活,缺乏家庭关爱的孩子们都会出现的问题——缺乏责任感和担当,以致班级缺乏凝聚力。开学后,我对三班格外关注,经常到寝室去,中午或者晚饭时,利用她们的点滴时间和她们谈心,用真心和她们交流。平时很注意在班会、班干部会以及和同学们的日常相处中培养班级凝聚力和良好生活习惯的引导,尤其是学生责任感的培养,包括举办的演讲比赛,把主题定位为“青春、信念、责任”,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珍惜青春,培养责任感和担当,做有责任感的青年。

泼水事件到此还没结束,在上学期末的一次班会中,同学们回忆半年的学习生活,就提到了军训中发生了一件“不愉快的事”,大家提起这件事的时候并没有那么轻松,对这件事还有些许不理解。我知道,我必须在合适的时候给大家一个解释。学期末的最后一次班会,我鼓足勇气第一次在全班面前提起泼水事情,把自己当时为什么不能查出来是谁的原因和这半年我因为泼水事件心路历程都告诉了她们,更向她们讲述了班级、团结、责任、担当和她们这半年来的成长和变化。听后,班里同学沉默了许久,很多人在流眼泪,正当我独自站在讲台上不知道该怎么办时,全班同学都站了起来,顿时班里响起了很长时间的掌声和她们对我说的谢谢,我想这掌声和这一句“谢谢”是她们对我的理解。晚上到家,我收到了一位学生发来的信息,她告诉我泼水的是自己,当时是因为害怕承受同学鄙视的目光,所以一直把秘密藏在心里,但是很愧疚,今天终于说出了忍了半年的心里话,放下了包袱很轻松,也很感谢我军训时对她的保护。我没有再去查手机号是谁的,是谁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她们已经成长了。endprint

现在,泼水事件已经被大家淡忘,但是这件事带给我的是班里的同学和我更亲近了。班级同学很信任我,既把我当老师,也把我当姐姐,也更愿意把自己心中的小秘密告诉我,让我分享她们的快乐,而她们在班集体活动中也很活跃,更愿意和班里的同学一起为班级做贡献。三班同学在QQ空间里写的一篇关于来幼专后的感受和收获的文章也在网上被转载了上百次,同学写的《三班我们的家》的文章也被转载了几十次,这一年她们逐漸爱上了学校这个大家庭。

三、案例反思

通过泼水事件和一年来辅导员工作我深深体会到,作为一名高校辅导员要想培养班级凝聚力要在以下几方面多做工作:

首先,要对学生真心付出,真心交流。教育之父夸美纽斯曾经说过:“教师自己愈是热忱,他的学生便愈会学得热心。”教育家贝尔也曾经说过:“具有效果的不是教育的意图,而是师生间的相互接触”。教育不是要改变人,而是要帮助人。学生都是真诚善良的,你对她们的真心付出她们体会的到。对学生的真心付出和无私的帮助不仅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也会让你在工作中收获更多的惊喜。

其次,要大力培养班干部。在泼水事件中,本来只跑五圈就可以的班长,带领全班同学陪着那些受罚的学生跑了十圈,边跑边和大家唱团结就是力量,同甘共苦,一起接受惩罚,在同学中树立了威信。晚上又到各个寝室跟同学聊天,开导大家。当我发现这样的班长后,我就更加重视班干部培养。后来班长告诉我:“老师,罚跑的事情您成就了我。”在这一年中,我和每个班干部都谈过话,对她们的工作我都是手把手的教,对那些落选、改选的班干部也一视同仁,经常谈心沟通。培养得力的班干部,不仅在平时工作中能当老师的小助手,更重要的是她们对我的理解和认同能让我在工作中更好的解决难题。

再次,要抓住教育时机。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学生工作不仅需要教育机智,更需要把握教育时机。如果我在军训后立刻和学生讲自己的心路历程,讲不查出来具体是谁是对学生的保护,我想很多人都不会理解,所以我选择在和学生相处了半年后,在她们对我了解,并且对有了责任意识、班级意识并愿意为了班级这个大家庭努力奉献的时候告诉她们我的良苦用心,才能得到更多的理解。

最后,要采用多种教育方式。通过泼水事件后,我一直在思考学生德育工作,简单的说教无法达到教育的效果。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道德准则,只有当它们被学生自己追求、获得和亲身体验过的时候,只有当它们变成学生独立的个人信念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于是在心理辅导工作中,我经常让学生换位思考,设身处地的考虑问题,也给讲述身边的教育案例,让她们慢慢认同,并给学生吸收、内化的时间和空间,毕竟教育需要时间。

十八大报告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育苗有志闲逸少,润物无声辛劳多。”辅导员工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作为一名高校辅导员,在班级凝聚力培养方面要抓住“两个队伍”、把握“三个阶段”。两个队伍是指学生党员队伍和班干部队伍。“三个阶段”就是新生入学适应阶段、知识能力储备阶段、毕业求职准备阶段,这三个阶段贯穿学生大学生活,要把握学生在不同年级、不同阶段的特点,有预见性的开展形式多样的思想政治工作,采取思想引领,活动育人,家校结合的方法,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育人体系。在立德树人的过程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共同助力学生成长成才。

对“80后”辅导员培养的思考 第7篇

一、“80后”一代的理论定义及其共性

所谓“80后”最初是用于描述1980年代出生的、在文学领域崭露头角的年轻作家, 后特指出生于上个世纪70年代末及8O年代前半期、年龄在2O岁到29岁的年轻人群体。这个群体生长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年代, 形成了不同于他们先辈的性格和心理特征。

“80后”一代体现出明显的时代特征:伴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而成长;大部分是独生子女, 拥有较为丰富的物质条件;具有极强的自我意识, 集体意识较淡薄;视野开阔, 很少会对某种价值观盲目认同, 所思考的问题、持有的观点与上几代人有很大的不同;倾向于用自己的方式来完成自己想做的事, 希望以个性的方式展示自己的思想、摸索新的思路;追求自由与自我等等。他们目前正逐渐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

二、“80后”辅导员优势分析

1. 具备年龄优势

辅导员工作是一份要求拥有激情与热情的工作, 刚走出校园的毕业生具备较高的工作热情, 较为适合从事此项工作。辅导员工作还必须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 要求在面对繁杂大量的工作时能够应付自如, 不会因为身体原因导致不能完成工作任务。

2. 学科结构及学历层次优势突出

“80后”辅导员基本都具备本科学历乃至硕士研究生学历, 学科范围较为宽泛, 尤其是越来越多的人文社会科学类毕业生开始充实辅导员岗位, 如心理学、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历史学、哲学等专业, 改善了辅导员的学科结构, 使之更符合该工作的实际情况。尤其是拥有硕士研究生学历的辅导员能够更有效地指导大学生的专业学习, 具备较强的指导学生从事科研等实践的能力, 能够促进辅导员工作向深层次发展。

3. 与在校大学生基本不存在“代沟”问题

“代沟”是指青年人在成长的过程中, 难以避免地会批判父辈原有的观点、形成自己独立的见解而造成两代人之间的冲突。青年人接触社会的过程中必然受到各种各样思想的影响, 对社会形成自己的看法和认识, 包括逐步尝试一些创新的思路, 对父辈、长辈的话便会有些“不以为然”, 这是导致“代沟”产生的最主要的原因。“80后”辅导员与其所教育的大学生年龄、经历相仿, 基本上不存在这种问题。而且由于他们有着较为趋同的价值观念、相似的生活与成长背景、共同的兴趣爱好, 较容易产生共鸣。在相互的沟通过程中能够很好地理解对方的表达方式和思想, 容易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良师益友”。

三、“80后”辅导员劣势分析

“80后”辅导员群体是一支特殊的队伍, 他们有着这一代人的共性与性格特点, 同时又承担着教育与管理同代人甚至“90后”的任务, 责任重大。他们在辅导员工作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值得我们客观分析与解读。

1. 工作经验相对欠缺

随着高校的扩招, 学生人数激增, 管理任务较重。而辅导员工作本来就具有任务繁重、责任重大、难度较高的特点, 要做好本职工作需要很大的精力和时间。一个辅导员平均负责200-300名学生, 在有的学校这一比例高达1:400, 不少辅导员还兼任学院分团委书记、学生党支部书记等行政工作以及扮演“消防员”“高级保姆”“宿舍管理员”等角色。目前这在全国高校中都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在现行体制下, 这些问题暂时无法得到妥善解决, 这就要求辅导员必须具备丰富的工作经验和解决问题与处理矛盾的能力。而目前“80后”辅导员都是新参加工作的大学毕业生, 实践经验和社会经验少, 在该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

2. 自我意识与自我调控能力较弱

所谓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以及对自己与周围人之间关系的认识和态度。辅导员自我意识发展完善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其角色的心理适应。当辅导员开始从事教育职业时, 就必须依据社会的期望与职业活动的要求以及特定的教育情境, 随时调整自己的心理和行为, 以适应辅导员这个角色。就目前总体情况而言, 部分“80后”辅导员在心理适应能力方面存在着一定的欠缺, 不能符合目前教育环境的职业要求。个别辅导员自我调控能力较差, 容易受到情绪影响, 在工作中出现差错。有些“80后”辅导员没有树立起教师的角色意识, 与学生接触过程中过于亲近, 完全以“朋友”的角色来相处, 有时会迁就学生,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育的效果, 背离了教师的本职。而另外一些辅导员又过于把自己当作“领导干部”, 一味对学生居高临下、发号施令, 使得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和对立情绪, 同样无法完成教育和培养学生的任务。

3. 队伍的不稳定性

“80后”辅导员更加重视个体成长和个人发展的空间, 把个人的职业发展机会作为评价工作好坏的重要标准。而在目前高校教师中, 辅导员处于一种较为尴尬的境地, 既不完全属于教学序列又不完全属于行政序列, 以致辅导员容易产生失落感和自卑感。这与“80后”辅导员所期待的个人职业发展前途之间存在着较尖锐的矛盾, 导致辅导员工作积极性不高, 队伍不稳定。同时, 目前高校辅导员工资待遇相对较低, 与“80后”一代普遍所具有的“获得一份与自己的贡献相称的报酬”这一观念存在冲突, 对物质收入的不满也是“80后”辅导员队伍不稳定性的重要因素。

四、对“80后”辅导员队伍培养的思考

辅导员具有高校教师和管理人员的双重身份, 是高校教师的重要组成部分, 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建立一支合格的辅导员队伍显得尤为重要。

1. 建立辅导员导师制

辅导员的成长是一个动态的、渐进的发展过程, 学校和社会环境都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特别在其成长初期, 外部力量的支持和帮助对其顺利走好职业生涯的第一步至关重要。建议对院系中初任的辅导员实行导师制, 即由院系选拔政治理论水平高、学生工作经验丰富的专职党政干部或资历较高的辅导员担任初任辅导员导师, 通过“一对一”的传帮带, 不断促进辅导员成长、成熟。

导师要与“80后”辅导员定期或不定期见面, 通过个别辅导、现场指导等形式指导辅导员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 掌握科学的教育管理和咨询辅导的方法, 不断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 提升辅导员的素质和水平。新任辅导员也应主动与导师沟通交流, 提出工作中遇到的困难与困惑, 与导师进行坦诚的讨论, 理清工作思路, 提高工作效率。

2. 培养高度的创新意识

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80后”辅导员只有创新工作方法和思路, 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 才能使学生成为创造型的人才。

“80后”辅导员所面对的教育对象是一个高度信息化的学生群体, 学生们通过现代化手段了解的知识可能多于辅导员, 这就要求“80后”辅导员不能被传统思维和行为上的惯性所制约, 要勇于接受新观念、新知识, 不断充实提高自己。要善于通过实地观摩、专题交流、网络查询等手段和途径, 提高和完善自己的创新实践能力, 通过创新工作方法和思路来影响学生、教育学生, 以自身为榜样来促进学生的自我提高和自我创新。

3. 不断增强心理教育能力

对“80后”辅导员的心理素质培养工作应作为师资培训的重要方面, 同辅导员的工作考核、职能发展紧密结合起来。辅导员要勇于参加社会实践, 培养各方面的实际能力, 尤其是在思想政治工作的具体实践中、在解决学生思想心理问题的过程中自觉培养心理教育能力。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 要自觉运用心理教育的理论与方法, 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强化心理教育能力。辅导员应积极主动参加心理学知识的培训与辅导, 有能力者更应考取国家心理咨询师资格。

4. 提倡沟通, 采用参与制的管理体制

“80后”辅导员崇尚开放自由的工作环境, 这就要求作为上级管理者的院系领导以及学校各部门能够与之保持充分的沟通, 并保证沟通渠道的畅通, 让管理透明化, 避免互相猜疑。只有把不必要的误会在沟通中消除, 才能使辅导员的心理期望值更加符合实际。同时应当改变原有的管理方式, 采用参与制的管理模式, 提高他们的积极性, 用富于挑战性的工作满足“80后”辅导员不断挑战自我的需要。另外, 要认识到社会和人的发展是不可阻挡的, 不能单方面地希望让“80后”辅导员去适应已有的陈规旧习, 而应该尝试建立起更加包容开放、以人为本的校园文化, 使“80后”的辅导员和学生都能认可这种文化并融入其中。“80后”辅导员也应自觉参与开放式管理, 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及建议, 对于管理体制中不合适的地方提出自己的见解, 以利于管理方式的改进。

参考文献

[1]陈立民.高校辅导员理论与实务[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 2006.

[2]杨振斌.双肩挑50年—清华大学辅导员制度五十周年的回顾与展望[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

[3]申玉梅.试论高校学生政治辅导员队伍建设[J].长沙大学学报, 2007 (5) .

独立学院辅导员培养体系建设探析 第8篇

1.1 培养的必要性

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 打铁还需自身硬。作为高校辅导员要始终保持与时俱进、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 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从而, 进一步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提升自身职业技能, 夯实职业基本功, 不断积极参与培训, 从中汲取营养, 是辅导员提升自我的必备途径。

1.2 培养依据

根据教育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中发[2004]16 号) 和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 ( 教育部令第24 号) 、《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 (暂行) 》和《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思想政治辅导员工作条例》等有关精神, 提高辅导员的职业素质和能力, 优化学生工作队伍, 更好的发挥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主力军作用。

2 培养方案探析

结合高校的四大职能 (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及志愿服务) 、《普通高等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若干规定》以及新形势下党建工作若干思考来展开。

3 结论

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的培养要紧紧围绕高校的四大功能, 才能在学生辅导和自身能力提升方面取得突破, 才能在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 实现宏伟目标;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早日成为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和作风正的政工队伍;才能早日实现辅导员的专家化、专业化和职业化。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是我院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组织者和实施者, 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必须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思想作风, 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辅导员培训工作, 是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 提升辅导员育人能力和工作水平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独立学院,辅导员,培养体系

参考文献

谈高校辅导员的心理素质及培养 第9篇

辅导员应具备的心理素质

1. 要有高尚的个人品质和坚强的意志。

辅导员应具备专注于自己的工作和学习的坚强意志;辅导员的个性意识要端正, 要有探索新知识的兴趣和远大的理想、信念;要有克服困难, 完成各种实践活动的坚强意志;对工作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和自觉性;要保持充沛的精力和坚韧的毅力;对待有问题学生要有一种锲而不舍的精神, 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存在的问题。

2.具备谨慎的工作态度和开阔、宽广的胸怀。

辅导员应当具有“猝然临之不惊, 无加之而不怒”的胸怀;面对学生发生的各种情况, 要认真调查, 谨慎处理;以平静的心态对待每件事情, 以豁达的心胸包容学生的错误, 以乐观的情绪和幽默的语言改善师生关系。

3.准确的个人角色定位和完善的自我意识。

正确认识辅导员角色;具备广泛的兴趣、爱好, 积极参加学生活动及社会活动;具有较强的责任心、事业心;具有与他人及社会环境和谐相处的情绪情感;具有较高的自信心和接受现实挑战的勇气。

辅导员心理素质现状

我校的学生辅导员, 与其他高校情况基本相似, 心理素质从总体上看是比较好的。但也应看到, 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 导致部分辅导员心理素质不高, 与辅导员应具备的心理素质特征相比, 还有较大差距, 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辅导员对专业知识认识不深刻, 知识面不够广博, 缺乏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缺乏必要的教育科学、心理学知识;个人知识更新太慢、意识不够强。

2. 辅导员运用教育科学知识开展思想工作的能力弱;

科研意识不强、能力较差, 缺乏对学生思想问题的洞察力和敏感性;缺乏挑战精神与创新意识。很多辅导员平时不注重知识的积累和创新, 得过且过;组织管理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主要表现在方法欠妥和教育技能上的不足。如:对待学生态度简单粗暴, 和学生称兄道弟等, 这些都是不合适的工作手段和方法。

3. 对辅导员工作的情感不够投入。

从有关调查资料看, 由于社会的认同问题、对待辅导员的政策与国家政策的滞后等问题, 部分辅导员过于偏重个人前途、待遇, 事业心和奉献精神欠缺。很多辅导员只是把它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 而没有真正地去考虑学生的培养和教育, 这势必影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和提高。

4. 自我评价和角色意识的偏颇。

其主要表现在:很多辅导员缺乏奉献意识, 忽视对学生日常的管理, 轻视辅导员的工作, 没有形成为学生服务的意识。大多数辅导员只是把这份工作当作一块跳板, 只要有合适的机会就会跳槽。

辅导员心理素质培养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1.搞好思想政治工作教师岗前培训和心理健康培训, 提高对心理素质培养的理论认识水平, 培养良好的心理教育能力。

辅导员的岗前培训对于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据有关调查统计显示, 辅导员大多数不是心理学专业毕业的, 因此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教师的心理学和教育学等相关知识的培训是十分有必要的。但辅导员工作繁忙, 岗前培训一般时间较短, 所以应坚持集中辅导学习与自主学习相结合的原则, 而更关键的是要有主动学习的热情和态度。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和形成, 对辅导员来说是最根本的也是最重要的素质。

2.在实践中强化心理训练, 培养良好的心理教育能力。

辅导员在思想政治工作的具体实践中, 应自觉培养心理教育能力。良好思想政治素质的形成与人的心理健康状况联系密切。一方面, 心理健康的人更易于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并能内化为自己的信念, 外化为自己的行为;另一方面, 一些错误的思想与不良品德往往是在不健康的心态下形成或表现出来的, 其中一些违法乱纪的行为就是心理障碍的结果。因而,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对身心健康有好处, 同时也有利于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因此, 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 要自觉运用心理教育的理论与方法, 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强化心理教育能力。

3.开展对辅导员心理素质的评价和考核。

心理素质是辅导员综合素质和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把心理素质纳入对辅导员的考核范畴。运用心理学、管理学、人才学等相关科学理论, 研究制定科学的、操作性强的考核标准和办法, 组织或聘请心理学专业人员联合组成评议小组, 对辅导员心理素质、心理教育能力等进行定期综合评定考核, 为辅导员评优、晋升提供依据。

摘要:高校辅导员是在高校第一线的学生管理人员, 是高校思想工作的骨干力量。辅导员心理素质的培养, 是新世纪辅导员工作发展的必然要求, 是高校加强心理教育的迫切需要, 是大学生成才和辅导员自身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心理素质,培养

参考文献

[1].庄丹娅.论高校辅导员心理素质的培养.[J].黄山学院学报2006, Vol.8.NO.6.

[2].赵艳丽.高校优秀辅导员心理素质研究.[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2, (4) :43-44.

青年辅导员工作技能的培养与塑造 第10篇

一、青年辅导员工作技能培训的内容

(一) 在保证思想政治素质的前提下, 加强辅导员沟通能力的培养。辅导员面对的沟通对象很多, 比如学生, 家长, 任课教师, 成长导师, 系部学生系统管理人员, 校级学生系统管理人员, 党团组织等, 所以辅导员需要具备较强的沟通能力。从心理学角度来看, 沟通能力可以分为表达能力、倾听能力、争辩能力和设计能力 (形象设计、动作设计、环境设计) 。沟通能力看起来是外在的表现方式, 而实际上是个人内外综合素质的整体表现, 它和个人的知识、能力、品德、性格息息相关。沟通能力有两个基本要素构成, 一是信息收集及整理能力, 要求个人的思维清晰, 能够有效地收集信息, 并作出逻辑的分析和判断。二是形成有效的表达方式, 能够贴切地表达出 (无论是口头还是书面) 自己的思维过程和结果。有效的沟通既是一门学问, 也是一门艺术。作为辅导员角色来说, 不论是开展各类思想政治教育, 还是解决各类实际问题, 不论是开三会一课, 还是与学生或家长谈心谈话, 都需要具备较强的沟通能力。具有良好沟通能力的辅导员可以将生硬的说教、冰冷的政策用生动且具有感染力的语言表达出来, 可以深入到学生中, 做学生值得信任的倾诉者, 可以在处理学生突发问题时及时控制局面。

(二) 组织管理能力。辅导员是学生事务的管理者, 更贴切一些应该是学生管理的组织者和策划者, 作为一个管理者而言, 辅导员的管理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工作的效率和效果。对于当代大学生不再拘泥于传统的学校管理, 他们向往的是与社会亲密接触的大学生活, 能够更实际了解自己即将进入的社会生活。那么, 辅导员也需要与时俱进, 增加校园外优秀管理理念的借鉴和利用, 通过接近于实战的管理, 让大学生能够迅速成长为社会合格的人才。例如:鼓励辅导员学习一些MBA的相关课程, 增加成本意识和时间意识, 有效地利用现有资源, 增进大学生管理班级的效率;可以模拟企业事业部制的管理方式, 采用班级绩效考核制度, 让合理正当的竞争从高校开始, 建立团队协作意识, 不仅有小团队, 还要有大集体, 这样学生管理将有声有色。

(三) 提高辅导员个人的人文素养。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 大学生对教师和辅导员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 他们会用自己的语言来评判老师的点点滴滴, 这就需要辅导员从个人修养上不断提升并升华到更高的境界。而这个过程需要循序渐进, 增加自我学习和积累, 体现更为完整的人格魅力。在心理学上, 人格是指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 也指个人的道德品质, 人格魅力则指一个人在性格、气质、能力、道德品质等方面具有的很能吸引人的力量。因此, 辅导员注重培养自己的优雅而又严谨的谈吐, 干练而又细腻的处世方式, 让人敬畏而又不失亲切的沟通距离, 这些都是增加沟通魅力指数的要求, 最重要的是可以对于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内外兼修将是思想政治工作者自身品牌树立的一部连续剧。

二、青年辅导员工作技能培养的形式

(一) 集中培训。结合工作和现实形式的发展需要, 用期和业余时间有计划地举办政治理论、教育学、管理学、心学等专题培训;在相关的主题上组织跨系部、跨校甚至跨地区的学术探讨和研究, 丰富辅导员的理论知识体系、了解现代辅导员研究新课题方向、掌握较为先进的学生管理技术不断更新知识库、扩大知识面, 做一名名副其实的杂家。

(二) 专题研讨会。定期组织辅导员工作中存在的热点难点等问题进行专题研讨。尤其是经常组织涉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公寓等符合时代发展的热点内容进行专题研讨, 运用案例分析式, 谈心谈话式等方式历练辅导员对学生问题的分析和处理能力, 通过交流学习找到自身的不足予以弥补和借鉴。

(三) 组织读书会。积极倡导辅导员自学制度, 通过对辅导员的结对成组, 起到相互监督、相互提醒的作用, 有助于辅导员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更有利于对较为敏感问题的早发现, 早预防, 早应对。同时对于较新的政策理论可以第一时间进行研究学习, 紧跟时代脉搏, 增加理论学习深度, 更好的服务于学生管理工作, 提高辅导员理论联系实际, 理论指导实践的水平。

(四) 以赛促学。高校可以针对辅导员工作特点组织相应的竞赛, 比如, 开展朗诵比赛、演讲比赛和辩论赛等, 促进辅导员的语言表达能力;开展班会课设计与实施竞赛, 促进辅导员的班会设计和组织能力;开展谈心谈话和案例分析竞赛, 促进辅导员的工作应变能力和处理突发事件的思路技巧……举办此类竞赛在增加辅导员工作趣味性的同时, 不仅能让辅导员在比赛中互相交流学习, 还能增强辅导员的工作成就感, 使其看到自身的成长, 更有利于辅导员队伍的稳定发展。

三、结语

总体来说, 青年辅导员工作技能培养是个系统性工程, 需要各级主管部门牵头, 形成联动态势, 增加青年辅导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他们具有活力和学习力, 需要更有前景的发展方向, 通过系统性的培训, 他们终将活跃在辅导员工作的大舞台之上, 并且能够培养出更多朝气蓬勃, 有创造力和适应能力的新一代大学生, 实现伟大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1]陈建波, 创建高职学习型辅导员队伍的设想[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2]裴艳, 李库.关于高职院校辅导员培养机制建设和发展的思考[J].辽宁高职学报, 2009

培养辅导员 第11篇

关键词:心理辅导能力 培养 提高 策略

我国辅导员选聘制度决定了绝大部分辅导员未系统学习过心理学知识和接受专业的心理辅导培训。目前为止鲜有高校对辅导员进行心理辅导方面的培训,但辅导员兼具学习上的导师、生活上的朋友、人生的引路人、心理健康的知心人等角色,因此,培养和提高高校辅导员心理辅导能力显的极其重要。

一.加强辅导员心理学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心理辅导技能的培训,增强其心理辅导的角色意识

辅导员对心理辅导比较感兴趣,但是受到自身专业知识背景、高校用人制度的限制,很多辅导员对心理辅导的内涵和外延感到困惑,一般把心理辅导和思想政治教育混为一谈。这就要求高校学工部门建立本校辅导员心理辅导培训的长效机制,组织本校心理咨询中心的老师对辅导员进行心理辅导基本技能的培训,并组织心理学理论知识的系统学习班。

心理辅导是一种特殊能力,其要求辅导员不仅要有良好的沟通能力、敏锐的洞察力、甄别问题的能力,还需要掌握辅导关系建立的能力、解决问题方案制定和实施的能力、辅导效果的评价和巩固的能力等。还应该重视辅导员心理辅导意识的培养和提高。心理辅导意识指导着辅导员参与心理辅导工作的全过程,不仅要关注全体同学平时细微的心理变化,还应该与大学生积极沟通,及时发现问题,并寻求最佳解决问题的途径。

二.加强辅导员心理素质的提高和自我调适能力的培养

心理健康包括两个方面:能够积极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能够较好适应社会环境;能够有效地发展、完善自我。因此辅导员心理素质方面的培训应该包括:良好的自我意识、明确的心理辅导的角色意识,较好地感知能力,热爱生活、积极地学习、生活、工作,具备符合社会规则的人际交往意识和技巧,能够进行适时的情绪调节,能够真实的社会感受力,能够正视过去、面对现在、谋划未来,同时,还应培养辅导员的责任、热忱、尊重、团队、正直、荣誉、意志等方面良好的品质特征。

三.辅导员认真学习心理学知识和理论,在工作中培养和锻炼心理辅导能力

辅导员应充分认识到学习心理学知识和理论不仅对心理辅导工作的作用,也应明白对自身心理素质的提高和心理健康的维持也有重要的作用。

心理辅导的实践操作是培养和锻炼辅导员心理辅导能力的最重要、最显著的途径和方法。首先,辅导员应加强自身的观察、调查研究能力,时刻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变化,及时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其次,辅导员在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事务管理、心理辅导等实践活动中强化心理辅导的角色意识。再者,有条件的高校,可以组织心理咨询中心的教师或者是知名的心理咨询师亲自指导辅导员心理辅导工作,及时纠正其不恰当的认识和做法,努力提高辅导员的心理辅导实际工作的能力。最后,如有条件,辅导员可以参与高校心理咨询中心的活动或者是接待有心理困惑的大学生,从而提高其开展心理辅导工作的能力。

四.建立健全心理辅导工作的长效机制

(一)利用网络做好心理辅导工作

信息化时代,互联网已成为大学生最普及的交流、沟通的方式,辅导员应该把握网络这个很好的交流的平台。首先,辅导员可以运用QQ、MSN、Email、微博、人人网等网络交流工具和大学生进行实时互动,就学习、生活、就业、人际关系、情感等方面进行探讨,共同学习,这样有利于辅导员和大学生进行畅通无阻的交流沟通。其次,辅导员在与大学生进行网络交流或是心理辅导中遇到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或案例,应及时请教心理咨询中心的专业人士,以求得问题的及时有效的解决。再者,辅导员可以请心理咨询师参与到网上交流,这样可以提高心理辅导工作开展得效率,同时提高辅导员心理辅导的技能和实践经验。

(二)定期举办心理沙龙

在从事心理辅导工作过程中,辅导员必须消化大量的信息垃圾,这极大影响辅导员的心理健康。另外,高校辅导员角色决定了其存在很多困惑甚至是心理问题,这就需要高校相关职能部门采取措施定期帮助辅导员清除心理垃圾,最好的形式就是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定期开展心理沙龙。学术沙龙不仅可以帮助辅导员缓解心理压力,接受专业心理咨询师的督导,解决其学习、工作、生活中存在的困惑或心理问题,提高其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还可以使辅导员之间面对面、平等的交流工作心得,共同探讨心理辅导工作的难点、重点,相互支持、相互支招,以此建立并健全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的支持系统。

(三)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

在大学新生入学后,应及时了解每一个大学生,并根据大学生的日常生活表现、谈心交流的实际情况以及周边同学的反映,并参考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的心理健康测试(心理健康问卷测评)的结果,建立大学生详实、客观的心理健康档案。需要明确的是,心理健康档案要随着时间的推移,应不断充实和完善。更重要的是,大学生工作和升学后,心理健康档案不应随人事档案,应交由相关单位的心理健康中心,如没有,交由大学生自己保管。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保护大学生的隐私不受侵犯,也不会影响大学生将来的就业和升学等。

(四)建立班级、宿舍心理健康信息员制度

班级的心理健康信息员一般由班委担任,这可以利用班委与同学的接触比较多。另外,班委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可以使大学生产生信赖感。宿舍心理健康信息员可以由舍长担任,这样可以责任到人。这里需要明确的是,心理健康信息员是为大家服务的,应本着热情、关注的态度,如发现同学有不健康心理或者是异常行为表现,应及时报告给辅导员。更重要的一点是,心理健康信息员不是侦查员,不是地下工作者,原则上不能搬弄是非,不能打小报告。

(五)心理辅导培训的制度化

高校辅导员心理辅导培训应包括职前培训、在职培训、脱产进修等。目前,我国高校选聘辅导员时,一般都会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测试,这是一个很明显的进步。职前培训应侧重于心理学知识和理论及心理辅导技能的培训,最重要的是培养辅导员的心理辅导意识,让其明确心理辅导工作不仅仅是针对有心理困惑或是心理问题的大学生,更应该关注的是全体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强调心理辅导是为了促进大学生人格的完善和人的全面发展。在职培训应侧重于辅导员心理辅导能力的提升和辅导员心理素质的提高。脱产进修是为了培养专业化、职业化的辅导员教师队伍,只要这样,才能从根本上稳定辅导员队伍。

(六)开展辅导员心理辅导工作的考评工作

新时期,辅导员心理辅导工作已成为辅导员四大工作之一,即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核心,大学生日常管理、心理辅导工作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工作并存,因此,心理辅导能力是辅导员综合素质和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把心理辅导能力纳入辅导员业绩考评的范畴。然而辅导员从事人的工作,很多工作成效具有滞后性和内隐性等特点,所以高校相关部门在制定考评标准和考核办法是应本着可操作性、科学性的原则,可以把辅导员之间互评、辅导员自评、学生评价、学院教师评价等纳入辅导员心理辅导工作业绩考评的范畴,这样评价不仅公正、客观,更重要的是提高辅导员心理辅导工作的热情。

参考文献:

[1] 刘永强.论提高辅导员心理辅导能力的途径和方法.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 李重阳.浅析高校辅导员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疏导.法制与社会,2008(08下):316

论高校辅导员人格魅力与人格培养 第12篇

一、高校辅导员人格魅力的内涵

“人格”一词来源于拉丁文, 原意指“面具”。一般说来, 人格是由生理遗传与后天经验共同形成的, 包括人的各种心理要素以及能根据客观条件变化的、相对稳定的内部行为和外部行为的统一, 是现实中体现个人特色的思想和行为的综合。魅力是自身非权力影响力, 是一个人的人品、学识、才能、情感、意志等素质的综合吸引力、迷惑力。人格魅力则指一个人在性格、气质、能力、道德品质等方面具有的很能吸引人的力量。人格魅力的基础在于人的性格特征。具体到高校辅导员, 其人格魅力的具体内涵应包括以下方面。

1. 品格高尚, 乐于奉献。

品格是一个人人格构成的核心部分, 其核心是德, 即崇高的信仰、高尚的道德、诚信的品质等, 这些在人的精神面貌中处于较高层次的特质直接影响着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高尚与卑微。一个有着高尚道德品质的辅导员能够使学生产生由衷的钦佩, 并且将这种钦佩转化为自身努力向上的动力, 从而达到言传所达不到的榜样与示范作用。

2. 性格豁达, 热情友善。

性格是每个人内在的特质, 本无好坏之分, 但对于工作的具体要求, 却有适合与不适合之分。作为一名政治辅导员, 忧郁的性格会阻碍他与学生的沟通;开朗的性格、洒脱的个性、豁达的胸襟有助于深化辅导员与学生的交往, 及时应对在学生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因此, 教育好学生应当首先尊重他们, 热爱他们。辅导员应该时刻以饱满的热情对待自己的学生, 引导他们朝正确方向发展。热爱学生就要尊重每一个学生, 不断鼓励、激励他们, 使学生自尊、自信、自强。

3. 知识丰富, 胸怀宽广。

现代社会, 对人的能力的要求是多方面的。身为一名辅导员, 广泛的兴趣、渊博的知识、出众的才艺, 在学生带有审美倾向的评价中更容易得到赞扬, 产生共识。辅导员要胸怀宽广, 志存高远, 乐于了解学生的生活经历、爱好、兴趣以及对专业知识的掌握, 乐于了解学生的特长, 了解学生的性情、能力, 努力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人格要靠人格来修养, 道德要靠道德来影响。高校辅导员应该不断地修养和塑造自己的崇高人格, 以自己特有的人格魅力折射出自己的优秀品质, 从而影响、教育和感化学生。

4. 能力全面, 正直无私。

能力的有无、强弱是衡量辅导员人格魅力的重要标准, 一个具有过硬管理能力、辨别能力、沟通能力、决断能力、创新能力的辅导员, 不仅会使学生产生敬佩感, 为学生所信服, 而且能有效地与学生建立思想沟通的桥梁, 从而提高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辅导员工作繁重, 工作时间没有规律, 待遇也不高。面对这些客观条件, 要求辅导员具有正直无私的品质, 随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心理动态, 公正处理学生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 协调好关系。

二、辅导员人格魅力提升的重要作用

1. 辅导员人格魅力是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础。

辅导员的人格魅力对学生而言, 意味着威望、信誉、较大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它在教育过程中就像一种催化剂, 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激励学生的自信心和上进心, 激起学生对辅导员的信赖, 提高教育效果。

2. 辅导员的人格魅力是学生亲近或疏远辅导员的首要因素。

概括总结辅导员的工作基本包括: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学习与成才指导、就业指导与服务、课外活动指导、学生党建和团建、学生评优评先、违纪处理、勤工助学指导、心理健康的一般咨询与辅导等等, 小到吃穿住行, 大到就业、人生规划, 凡是与学生有关的各种活动无不在辅导员的工作范围内。辅导员作为学校学生工作的主体, 直接担负着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的责任。

三、辅导员人格魅力的构建和实现

1. 加强品德修养, 树立威信。

辅导员是高校学生的“灵魂工程师”, 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辅导员的品德如道德、品行、人格、作风等可以对学生思想产生影响的因素, 它反映在辅导员的言行举止中。正确的价值观念, 源于实践, 源于对生活的不断总结、提炼和升华。广大青年学生往往是从辅导员的实际行动中认识和理解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一个人的品质即为德, 它包括政治品质和道德品质以及价值观念。因此, 一个辅导员除了要有坚定的信念、正确的政治方向、鲜明的政治立场、敏锐的政治眼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外, 还要坚持原则、办事公道、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言行一致、清正廉洁、道德高尚、品行正直。

2. 注重业务培养, 提高素质。

辅导员的知识和才能是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备素质, 它通过辅导员的实际工作表现出来。在尊重知识的今天, 一个辅导员不仅应该掌握专业知识和技术, 还应该多学习一些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辅导员的才能集中体现于辅导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 如预见能力、决策能力、协调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写作演讲能力。

3. 拓宽交往渠道, 加强沟通。

辅导员要想与广大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就要变以往那种封闭式、单线式的交流方式为开放式、多线式的交流方式, 通过谈心、对话、咨询、网络等方式开辟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多种渠道, 把尊重、信任、理解、关心等积极健康的情感注入师生关系之中, 缩短自己与学生心理上的距离。

4. 注重感情投入, 体现人文。

辅导员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必须实施有效的教育和管理, 并将二者较好地结合起来。同时, 又要为学生成才提供优质的服务, 为同学排忧解难, 思想教育不仅仅是说教工作, 应当把思想政治教育同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结合起来, 与学生的全面发展结合起来。辅导员应做学生思想、学习、心理上的导师, 生活中的朋友, 遵守人际关系的对等原则, 和学生真诚相待, 既做学生的良师, 又做学生的益友。

四、响辅导员人格魅力塑造的不利因素

1. 高校辅导员队伍年轻化导致辅导员学识不够。

高校辅导员作为一个特殊群体, 和学生朝夕相处不仅需要最基本的学历、学识素养, 更需要有能够解决学生实际问题的本领。目前高校辅导员多为学校优秀的毕业生, 他们自身的品质和能力都是可以肯定的, 符合作为辅导员的基本条件, 但是必须看到的是年轻人的经历和阅历有限, 他们的经历无外乎就是比学生更早地经历了大学的生活。辅导员要想承担起“人生导师”的责任就不仅仅是帮助学生怎样度过大学的问题, 还需要引导学生思考未来, 规划人生。所谓实践出真知, 辅导员自身都未曾经历过的事情, 只凭书本和理论以及旁听侧引来的道理难免缺乏说服力。

2. 只有“辅”没有“导”的工作。

辅导员整日陷入事务性工作当中, 学生的衣食住行安排得井井有条, 以行政工作取代政了政治工作, 做了一个“保姆”的角色。实践是人生第一课堂, 对学生真正的爱是为其提供实践的机遇和舞台。而有的高校辅导员甚至以父母之爱自诩。事无巨细, 无所不包, 整天在学生耳边唠唠叨叨。自己的辛苦劳动学生并不领情, 一片好心起不到效果, 达不到目的, 人格魅力大打折扣。

五、加强辅导员人格魅力塑造的建议和对策

1. 强化辅导员职业培训, 把辅导员培训纳入学校师资培训规划和人才培养计划。

年轻辅导员由于自身经历的不丰富造成的学识问题可以通过学校的人才培养计划给予一定的弥补。辅导员通过借鉴成功案例, 得到启发, 可以有效的发挥自身优秀品质, 更好地教育、引导学生。

2. 辅导员要不断思考总结, 全面提升思想理念。

辅导员的自我完善可以在具体工作中逐步剖析自我、理清思路、养成习惯、修正缺点、正确行动, 继而使自己的思想理念得到提升。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使命感, 把辅导员工作作为一项光荣的事业, 坚持在工作中学习, 在学习中工作, 在工作与学习中不断反思、总结、探索, 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作为一名高校辅导员, 拥有良好的人格魅力是我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最基本的要求。辅导员不仅要在“辅”字上认认真真、勤勤恳恳, 更要在“导”字上做足文章, 做好对学生的思想引导、心理疏导、学习向导、生活辅导、行为督导、就业指导, 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成长的快乐、生活的美好。

摘要:辅导员作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力量, 在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辅导员的举止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 其人格魅力与施教实效密切相关, 它能在人才培养中发挥独特而神奇的作用。高校辅导员塑造人格魅力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具有重大意义和作用。本文从辅导员工作和当今大学生的状态出发, 重点分析高校辅导员人格魅力塑造的重要性, 并就当前辅导员人格魅力塑造存在的障碍因素进行分析比对, 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辅导员,人格魅力,大学生,人格培养,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1].徐永荣.充分发挥高校辅导员教育引导作用[N].贵州日报, 2007, (5) .

上一篇:多功能电子式电能表下一篇:智慧校园学习环境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