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教材编写

2024-06-19

对外汉语教材编写(精选11篇)

对外汉语教材编写 第1篇

关键词:阅读教材,词汇,频度,难度

第二语言学习者一般都有这样的体会:对词汇的掌握主要是通过大量阅读来实现的。因此,对外汉语阅读教材中词汇部分的编写对整个汉语学习是至关重要的,如何在阅读课教材中能够合理选择和编排词汇,对扩大学生词汇量,提高阅读效率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拟从以下几方面简要阐述这一问题。

一、控制词汇量,确定选词标准

在进行词汇的选择前,首先应确定各阶段应教多少词的问题。根据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学会编制的《汉语水平等级标准和等级大纲(试行)》(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88)的规定,以每学年800个学时计算,一年级(初级)应掌握甲、乙级常用词3000个左右;二年级(中级)应掌握甲、乙、丙级常用词5000个左右;三、四年级(高级)应掌握甲、乙、丙、丁四级常用词8000个左右。

确定了合理的词汇量后,接下来要解决教什么词的问题。北京语言学院语言教学研究所对180万字的政论、科普、日常生活和文学四类语料进行统计,结果得到31159个词,其中出现频率最高的8000个词累计出现的频率占全部语料总数的95%以上。其余的23159个词的出现频率不到500。这一数据告诉我们,选择什么样的词语是非常重要的。常用的词语,出现的频率高,学生在反复的使用当中记忆、理解,掌握得快。因此,常用性是选择词语的一个标准。

汉语里有这样一些词,它们比较稳固,使用频率高,词汇里的大量的词语都是由它们构成的,如“学”,可以构成“学生”、“学习”、“学期”、“学校”、“学费”等,这些词一旦掌握,对于由它们构成的新词的理解是有很大好处的。因此,构词能力强是选择词语的另一个标准。

二、确定词汇频度,区分常用度

国外语言教学界早就注意到利用计量统计的结果,注重语言教学中的词量控制。20世纪30年代英国的语言学家帕默尔就指出,任何语言里最常用的1000词总要覆盖用词频度的85%。在我国,从陈鹤琴的《语体文应用字汇》算起,汉字频率统计已有六十余年的历史。词汇频度的统计研究,也有了《汉语词汇的统计与分析》、《现代汉语频率词典》(以下简称《频率词典》)等成果。在对外汉语教材编写中,词汇教学应在计量统计的基础上,抓住常用先学、常用多学的频度原则。

区分常用度的目的是为了集中力量,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一定的构词规律和词义组合规律,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同时,常用词在语料中出现的频率高,看起来“脸熟”,也容易加深记忆。

常用词的义项数往往较多,在教学中,对多义词义项的处理是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目前对外汉语教材中对多义词义项的处理方法大概可以分为两种,一是随文释义,二是一次性地列出多个义项,以前者最为常见。随文释义由于受到课文语料及语法点的限制,词语的出现、义项的出现都由课文和语法点来决定,在词语和义项的安排上无法遵循常用先学的规律。对于多义项词语,在阅读教材词汇的编排上,应尽量按照频度来安排同一词语义项学习的顺序及比重。

三、控制词汇难度,选择适当语料

决定汉语阅读教材语料难度的因素很多,对外汉语教学界目前还远未形成比较统一和明确的认识,而词汇因素是影响语料难度的重要方面却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词汇的难度水平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由生词量所决定,在一个篇章里,陌生的词语占整个篇章词汇量的百分比越高,这个篇章的词汇难度水平就越高。因此我们把词汇难度控制作为汉语阅读教材编写的一个重要原则。

难度过低,难以达到提高阅读水平的目的;而难度过高,则忽视了人的心理承受能力,违反了客观的规律。比照英语阅读教材生词量的研究,我们可以知道,生词量少于5%的文章,学生可以自己阅读而不需要教师指导。生词多,学生阅读行为容易发生阻断,学生会停下来查询,这样阅读的速度就会放慢,在阅读课有限的时间内,读得慢了,阅读量就得不到保证。而生词的重现率靠课文的数量来保证,阅读量少了就意味着重现率降低,所以生词多对扩大学生词汇量并无益处。因此,词汇难度水平为5%这个数据可以作为我们编写对外汉语教材的一个参考。

以上是我对对外汉语阅读教材编写中词汇选择与编排的问题的一点粗浅的看法。很多问题没有说透,我将在今后的研究中慢慢探索。

参考文献

[1]刘颂浩.对外汉语教学研究[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2]李如龙,吴茗.略论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两个原则[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5(2).

[3]何涛.中级阅读教材分析.北京语言大学优秀硕士论文[J].2002.

[4]符淮青.现代汉语词汇[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5.

对外汉语教材编写 第2篇

一、词汇方面

汉语词汇独特的特点,使它成为汉语作为外语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老乞大》和《朴通事》在处理汉语词汇教学这一问题上给予我们启示良多:

(一)利用“义类”扩大词汇量

张和生教授指出:“我们把意义类别相同或者相近的词汇集中在一起,它们就形成了义类,比如表示水果的词汇,表示体育运动的词汇等等。”[4]

《老乞大》对词汇义类的处理有其独特性,例如书中众人吃饭时的一段对话:

“咱们点看这果子菜蔬整齐麽不整齐,这藕菜、黄瓜、茄子、生姜、韭、蒜、萝卜、冬瓜、葫芦、解字、蔓靑、赤根、海带。这按酒,煎鱼、羊双肠、头、蹄、肚儿、睛、脆骨、耳朵。这果子,枣儿、干柿、核桃、干葡萄、龙眼、荔枝、杏子、西瓜、甜瓜……”

这段话构建了蔬菜、肉食、水果这三个语义场,合起来则构成食物这个大的语义场。讲到亲戚称谓、马匹、家具、布匹等时也通常是如此处理,这样集中学习扩大了词汇量,又便于掌握和运用。[5]因此,在处理名词的时候可以借鉴这一做法:把语义上相关联的词语通过一个场景放在一起学习效果更好。学生在练习句式时,有更多的材料来完成替换练习,同时巩固学生对句式和词汇的掌握。

再如量词的处理,《老乞大》中另外一段对话:

“我引着恁买些零碎行货:红缨一百斤 烧珠儿五百串 玛瑙珠儿一百串 琥珀珠儿一百串 玉珠儿一百串 香串珠儿一百串 ……”

在学生对量词有基础认识之后,让量词集中出现,使学习者对汉语量词在比较、辨别中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

不过,在借鉴扩大词汇量的方法的同时,也要注意课文的完整性和连贯性。

(二)所选词汇要坚持与时俱进

《老乞大》和《朴通事》被持续使用了元、明、清三个朝代,一直在不断修订。曾昭聪教授认为:“朝鲜时代政府组织编写的《老乞大》教材的修订基本上是紧随着汉语的实际变化情况的,并且有可能请中国人审定过。与时俱进,这是语言教材编写应有的态度。”[6]

在口语与时俱进,新词新语层出不穷的今天,汉语作为外语教学的教材也应该定期重新修订。

二、教材内容方面

(一)口语会话体

《老乞大》全书分为上、下两卷,共由108则会话组成,每则会话涉及一个话题,都是在一定的情景中进行的。《朴通事》分上、中、下三卷,全书采用对话或一个人叙述的方式,涉及中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7]它们都运用当时的口语词汇,内容涉及商业活动、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有普通百姓常用的称谓,如父母叔伯、兄弟姐妹;有商旅用词,如赶路投宿、盘缠银两;有日常生活用词,如柴米油盐、瓜果菜蔬;有医疗用语,如看病把脉、针灸拔罐;也有不少粗话和骂人的话,如“那厮”“驴养下来的”“狗骨头”等。[8]教材内容涵盖面之广可见一般,现代的对外汉语教材也需扩大内容涵盖面,并且要贴近日常生活,对话自然、真实。

两本教材里除了大量运用口语词汇外,还较多地采用了口语表达方式,例如:“你如今那里去”、“有什么勾当”、“讨一杯酒来喝”等。此外,教材中还多处出现俗语和谚语,如“马不食夜草不肥,人不得横财不富”、“一夜夫妻百夜恩”、“休道黄金贵,安乐最值钱”等。《朴通事》更是采用了每节一个故事,最后一句俗语作总结的叙述模式。这些语言特色一方面加强了课文的口语色彩,有利于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外国学生感知中国文化。

(二)场景连续,模拟语境真实且具有趣味性

《老乞大》在课文中设计了几个主要人物。四个来自朝鲜的商人,一个来自辽阳的王姓商人。他们在去往北京的路上相遇,一起赶路、投宿、铡草喂马,一路上谈论物价、生意、家庭生活、两国风俗。即便同是投宿,教材中也设计了不同的情景。《朴通事》没有贯穿始终的人物和故事,但设计了春游、出差、治病、购物、讨债、洗澡等多个场景。如春游一节,时间是“春二三月好时节”,地点是“有名的花园”,人物是张三李四等“几个好弟兄”,事件是“各出一百个铜钱”“做一个赏花筵席”。课文里设置了他们如何凑钱、如何分工采买酒肉、如何摆桌设宴、如何饮酒作乐等情节。人物的对话既符合人物身份,又符合特定的交际场合,为教学中的模拟交际训练提供了必要的条件。[9]

创作模拟交际的语言环境时,要包括特定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四要素,要务必贴近生活,力求真实。《老乞大》和《朴通事》甚至给笔者一种长篇生活连续剧的感觉,一个个小故事串联在一起,每个新的故事都会有不同的场景、不同的事件和新人物出现,也自然而然地引出新的词汇和新的句式。而且,主角形象充实,内涵丰富,会话参与者的文化、语言、思想意识、风土习惯也都充分展现出来。对话内容方面,家长里短、小道消息、悄悄话都可以成为书中的话题,更是增添了实用性和趣味性。endprint

(三)循序渐进

两本教材在编写结构上都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特点。词汇和句式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地安排。由简单的寒暄、问候,到对行为处世、人生意义的看法,教材的难度逐渐加大,体现了一个阶梯式的学习过程。前半段一问一答式的形式多,句子的结构也较简单,后半段则明显地增加了大量的陈述句,尤其是复句。[10]

现代的对外汉语教材编排,词汇、知识点的难易分布也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有规律地分布。

三、恰当处理中外文化关系方面

《老乞大》、《朴通事》两部教材十分重视文化因素对语言教学的影响,大量介绍中国文化知识的同时,有意识地将两种文化进行对比。课文里讲到“打水”这一话题时说,中国的井深,是砖砌的,男人打水,高丽井浅,是石头垒的,男子汉不打水,都是妇人打水。[11]再如:“我高丽人不惯吃湿面,咱们吃干的如何?”简单一句话就展现了两国不同的饮食习惯。

通过简短的自述或对话表现文化差异,把抽象的文化化为生动的语言,让文化差异更容易被学生所理解和接受,非常值得学习。

四、教材修订方面

《老乞大》和《朴通事》作为汉语教材在朝鲜被使用了很长时间,期间经历过多次修订。关辛秋认为重刊不应该是简单的重新誊写,而应是将原教材中一些经过历史变化了的内容或已经变化了的表述修改成当时通行的说法。[12]

他认为蒙语本修改、重刊的方法是先来北京找蒙古人重新确认。并向母语人逐句核准修订《老乞大》。这看起来是最笨的办法,但也是最踏实的办法。并呼吁现在编写、修订教材时,也应该像《老乞大》的重刊者一样严谨。

不但在修订过程中要去实际考察,力求贴近现实,就是在编写过程中,也要保证词汇、句式、思想的时效性,力求一段时间之后再根据现实变化情况进行重新修订。现在是个日新月异、变化神速的信息化时代,更应该注意教材重新修订的重要性。

《老乞大》和《朴通事》这两本教材不但为专家、学者研究元、明、清三个朝代我国的语言、历史、文化、文学、对外交流等方面的史实提供了大量的资料,也为我国汉语国际推广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成功的范例,是一笔宝贵的财富,需要我们不断挖掘,汲取营养,借以滋润现代我国的汉语国际推广事业实现不断的可持续发展。

注释:

[1][5]赵现琦.《老乞大》和《朴通事》在汉语第二语言教学方面的特色[J].现代语文,2009,(02).

[2]曾昭聪,《老乞大》等朝鲜时代汉语教科书语言研究综述[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4).

[3]郭作飞,《朝鲜时代汉语教科书丛刊》简评[J].世界汉语教学,2005,(4).

[4]]张和生,汉语可以这样教——语言要素篇[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6]曾昭聪,《老乞大》等朝鲜时代汉语教科书语言研究综述[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4).

[7]赵现琦.《老乞大》和《朴通事》在汉语第二语言教学方面的特色[J].现代语文,2009,(2).

[8]程相文.《老乞大》和《朴通事》在汉语第二语言教学发展史上的地位[J].汉语学习,2001,(4).

[9][11]程相文.《老乞大》和《朴通事》在汉语第二语言教学发展史上的地位[J].汉语学习,2001,(4).

[10]于涛,解读古代汉语口语课本——《老乞大》[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9).

[12]关辛秋,元以来一部多个语种版本的第二语言教材——三种文本《老乞大》教材编写特点分析[J].汉语学习,2004,(6).

参考文献:

[1]汪维辉,朝鲜时代汉语教科书丛刊续编(第一册)[M],北京:中华书局,2011.

对外汉语教材编写 第3篇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材编写,文化性原则,《新实用汉语课本》

一、文化性原则的内涵与重要性

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自古以来就密不可分。吕叔湘认为:“语言是文化信息的一种载体, 任何一种语言都包含着使用这种语言的民族的文化特征。” (1) 因此, 语言既是文化的载体, 又是一种文化样式。对外汉语教学作为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统一体, 其教材编写的文化性原则就显得尤为重要。

文化性原则是对外汉语教材编写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之一。李泉 (2004) 总结出包括定向原则、目标原则、特色原则、认知原则、时代原则、语体原则、文化原则、趣味原则、实用原则和立体原则在内的对外汉语教材编写十大基本原则, 其中对文化原则的定义是:“要求教材设计和编写过程中要增强目的语文化教学意识, 要处理好目的语文化和学习者母语文化之间的关系。” (2) 刘珣 (1994) 也指出, “现在正在跨入90年代结构、功能、文化相结合的教材编写新时期。在结构、功能、文化相结合的教材编写新时期, 教材中的文化因素导入应该越来越受到重视” (3) 。这里所说的文化因素, 不仅包括具体的文化知识, 还应包括与培养交际能力相关的语言运用的文化背景因素。

在充分了解的基础上主动依据文化性原则编写对外汉语教材, 不仅有助于全面、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还能帮助学习者减轻目的语环境下的文化震荡, 从而逐渐“跨越”文化差异, 提高跨文化语言交际能力。

二、《新实用汉语课本》及其文化性原则的呈现

《新实用汉语课本》由刘珣主编, 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出版, 是为以英语为母语或中介语的学习者编写的一套新的系列汉语教材 (共六册) , 前四册适合初级阶段汉语学习者使用, 后两册适用于中级及高级阶段之前的学习者使用。该教材的体例主要由课文、生词、注释、练习、阅读、语法、汉字和课外文化知识组成, 是按照以结构为基础, 结构与功能、文化相结合的路子编写的, 该书一出版就受到较高的评价, 并很快为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汉语学习者使用, “据国外的调查统计, 《实用汉语课本》第一、二册在很多欧美国家教授现代汉语的大学中使用率曾高达75%” (4) 。因此, 我们认为以这套教材作为研究对象是可行的, 并可从教材各部分的设置方面探析其文化性。

(一) 课文展示文化因素

在编写《新实用汉语课本》时, 编者们尤其注意课文内容的人文性。虽然课文以人物对话形式出现, 但是每课都有一个小故事或特定的文化场景, 课文在文化点的安排上也较为全面、合理。如第二册 (从总第十五课起至第二十六课) 中涉及的文化因素就有上海、西安、兵马俑、旗袍、太极拳、中国画、徐悲鸿、齐白石、中国新年、北京烤鸭、火锅、京剧、越剧、四大名著、《春江花月夜》、长城, 等等。这些文化因素中不仅有丰富的文化词汇, 还体现了浓厚的文化背景, 如上海、西安等介绍了中国的地域文化;太极拳、中国画、中国戏剧、民乐等介绍了中国的艺术特点和底蕴;中国新年介绍了中国人的风俗礼仪、交际习惯等;北京烤鸭、火锅等展示了中国博大的饮食文化等, 这么多的文化因素隐含在课文对话当中, 让外国学习者在潜移默化中了解了目的语文化环境。

(二) 注释说明文化项目

在《新实用汉语课本》中, 每一课后都有专门的“注释”板块, 对课文中的重要句式、词汇及文化背景等做出解释说明, 让学习者更容易理解其中隐含的文化项目。如第二册第一篇课文 (总第十五课) 后的注释中就有对上海话“阿拉勿懂”的解释, 让学习者感受到中国方言的魅力;第十九课后的注释向学习者说明了中国人常说的“不敢当”的含义及使用场合, 十分具有中国特色;在第二十课的注释中有对中国名曲《春江花月夜》的介绍和中国人过新年时常说的“恭喜恭喜”的解释, 这些都是注释体现出来的文化因素。

(三) 练习渗入文化因素

如果说《新实用汉语课本》中的课文大多展现的是一种风俗文化, 那么课后练习中则明显看出交际文化的渗入。如在“练习与运用”板块, 编者们通过“熟读下列词组”、“句型替换”、“课堂活动”、“会话练习”、“看图说话”及“交际练习”六个项目的设置帮助学习者巩固所学知识及培养相关交际能力, 尤其是跨文化语言交际能力 (详见表一) 。

通过表一我们发现, 仅在该套教材第二册的练习当中就有如此多的文化项目, 涉及学习者在目的语环境下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 正是在这种模拟真实交际场景的操练当中, 学习者能够逐渐增强自己的跨文化语言交际能力。

4.汉字体现文化因素

在《新实用汉语课本》中, 最能体现编者对中国传统文化之重视的地方就是汉字板块设计。该板块又细分为三个小板块, 编者利用第一个小板块向学习者详细介绍了汉字的构字法和如何区别同音字、形近字;第二个板块是认写基本汉字;第三个板块是认写课文中的汉字。在认写汉字时, 编者不仅将该字的汉语拼音、笔顺、笔画数、英语注释等一一标明, 还列出字的构成部件, 便于学生提高记忆效率, 同时将有繁体形式的字词特别标出, 甚至将有的字的演变过程都加以标注。例如, 第十五课当中的“安”、第十八课中的“象”和“乘”等, 这些有关汉字文化的编排会引起相当一部分学习者的兴趣。

(五) 文化知识拓展文化因素

为了丰富学习者对中国文化的了解, 该套教材特别在每课的最后设置了“文化知识”板块, 用学习者的母语进行介绍, 只要求学习者了解。该部分与练习部分相似, 话题的选择也涉及中国传统文化的诸多方面, 为学习者打开了一扇通向中国文化的大门。 (详见表二)

(六) 插图、歌曲展现文化因素

据统计, 在《新实用汉语课本》中, 约选取了隐含或直接体现文化因素的图片145幅, 收入民歌5首, 这几首民歌分别是《茉莉花》、《康定情歌》、《在那遥远的地方》、《达坂城的姑娘》和《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 都具有较浓的中国特色, 传唱度很高。通过插图和歌曲形式展现文化因素, 更容易引起学习者的兴趣。

三、《新实用汉语课本》文化性原则呈现上的不足

(一) 纯文字较非文字导入方式的比例过大

趣味性是对外汉语教材编写应该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 甚至可以说是主要原则之一, 而教材的趣味性不仅取决于教材的内容, 还取决于形式。《新实用汉语课本》基本为文字类的说明、讲解等, 插图和歌曲的比例很小, 并且插图都为黑白图, 这样的教材在形式上就缺乏趣味性, 难以引起学习者 (尤其是年龄较小的学习者) 的兴趣。

(二) 我国民族文化比重过小

尽管我国的主体文化是汉族文化, 但是多民族是我国民族、民俗文化的一大特点, 因此有必要向学习者加以适当呈现。《新实用汉语课本》在饮食、节庆、民间艺术等方面反映了少数民族文化, 但仅涉及三个民族:蒙古族、藏族和维吾尔族。《新实用汉语课本》的使用对象主要是北美学习者, 而北美地区大都为多民族国家, 因此为培养学习者的多元文化视野, 教材应适当将目光投注到民族文化上。

(三) 练习设计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有待完善

练习作为教材的补充和拓展, 是教材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 体现了教材的编写原则和理念。尽管《新实用汉语课本》中的练习部分占较大比重, 在板块安排上也体现了编者对于“实践”———也就是交际能力训练的重视, 但是在一些方面仍然有其不足。

1.对话设计有时缺乏交际的真实性, 稍显冗长。

例如, 第十六课的练习当中有这样一段对话:

A:张小姐在吗?

B:不在, 她上课去了。

A:她带语法书去了吗?

B:她没有带语法书去。

其实, 在真实交际场景当中, B只需要回答“她没有带”就可以了, 这是口语追求简单实用的表现, 而练习当中为了训练“语法书”这个词汇, 故意在B的回答当中复现, 反而破坏了交际场景的真实性, 不符合中国式的回答习惯。

再如第十七课的联系中有如下对话:

A:这件衬衫大还是那件衬衫大?

B:这件衬衫大。

A:这件衬衫比那件衬衫大多少?

B:这件衬衫比那件衬衫大两公分。

这组对话同样犯了“为了练习而练习”的毛病, “衬衫”一词在B的回答当中多次复现, 显得冗余且缺乏交际的真实性。

2.练习形式较单一。

这里所说的练习形式实际上包括两方面, 一方面练习的呈现形式, 如看图说话中的插图均为黑白色, 难以引起学习者的兴趣, 对于年龄稍大的学习者来说, 插图全以卡通形式呈现也稍显稚化。另一方面, 练习形式的单一还表现在活动形式上, 所有练习都通过一人口语训练、两人或多人对话等形式完成, 没有丰富多彩的小游戏和奖惩机制, 难以活跃课堂气氛和保持学生较长时间的注意力。

3.练习缺乏合作性和创造性。

培养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就是要让学习者在目的语环境下能够与他人熟练地进行交流、沟通, 因此, 练习应该侧重于模拟真实环境让学生体验。在《新实用汉语课本》的练习中, 很多对话要求学生一问一答, 两个学生都在看到练习内容的情况下进行绘画, 乙知道甲会问什么, 甲也知道乙会怎么答, 学习者经常只关注自己要说什么, 而忽略对方的表达, 这显然已经脱离了真实的交际环境, 也缺乏合作性。同时, 练习当中的对话大都是照搬课本, 要求学生单纯模仿, 很多答案都是固定的、唯一的, 出了这个对话学生就不知道怎么开口了, 无法根据真实情况顺利地交流, 缺乏创造性色彩。

四、对教材编写中文化性原则的思考

(一) 加强目的语文化与母语文化的对比

第二语言教学中所说的培养学习者的“语言交际能力”, 实际上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语言交际能力”, 因为学习者的母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属于两种不同文化, 学习者要想运用目的语进行成功的交际就必须“跨越”这种差异, 而跨越这种差异就必须首先通过对比找出差异、了解差异, 才能避免因文化差异带来的交际障碍。

在教材编写当中, 不仅要在课文中展示不同的文化 (如《新实用汉语课本》中对中西医、中西画和中外礼仪的介绍) , 还应在练习当中为人物设置一定的文化冲突和摩擦, 让学习者在操练当中感受差异并逐渐熟悉、适应, 实实在在地增强跨文化语言交际能力。

(二) 文化呈现方式多样化

文化性原则在教材编写当中的呈现不应该是孤立的, 而应该与其他原则紧密结合, 如趣味原则、实用原则等, 这就要求文化因素在教材当中以多样化方式呈现。如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 可以通过较为精美的装帧、插图或引入歌曲、视频的形式, 或在练习环节设计丰富多彩的小游戏。再如为了提高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灵活运用能力, 不妨减少练习当中的机械性训练, 增加实践性活动, 如模拟购物、租房、邮寄等场景, 分配给学生不同信息, 而他们事先并不知道彼此的问答内容, 让学生有更多发挥空间。

(三) 避免文化优越论和文化自卑感

对于教材编写中文化性原则的体现, 最难的是把握文化因素投入的“度”。这里要力避两种错误倾向, 一种是文化优越论, 另一种是文化自卑感。前者的表现是过分强调中华文化与其他文化的差异, 并认为中华文化优越于其他文化, 进而在教材中大肆弘扬中华文化, 以期得到学习者的认同;后者则完全相反, 只看到中华文化落后的一面, 认为中华文化落后于其他各族文化, 在教材中尽量避免介绍中华文化, 这两种倾向都是不可取的。我们应该摆正自己的心态, 认识到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精华和糟粕, 不盲目自大, 也不自轻自贱, 同时树立三种正确意识, 即“多元共生意识、平等对话意识、求同存异意识”, (李红, 1998) 做好文化的传播者和学习者。

参考文献

[1]李泉.对外汉语教材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6.

[2]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2007.

[3]刘珣.新实用汉语课本[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2010.

[4]姚文丽.对外汉语教材编写中的文化原则[M].文学教育, 2013-09.

[5]张文娟.论对外汉语教材中民俗文化的选用[D].西南大学, 2007.

[6]骆真.《新实用汉语课本》与《发展汉语》初级阶段文化因素导入方式分析[J].语文建设, 2013-07.

[7]刘珣.为新世纪编写的《新实用汉语课本》[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 2003 (02) .

[8]王欣.反思《新实用汉语课本》练习设计的交际能力培养[J].科教导刊, 2010-12.

[9]谢代.从《新实用汉语课本》谈对外汉语教材的编写[D].湖南师范大学, 2012.

对外汉语教材分析 第4篇

对外汉语教材经过多年的建设已经取得了相当的成绩,比如:教材的数量以较快的速度增长,教材的种类不断丰富:教材的编写的理论研究和经验总结也不断深入和加强;等等。但是,已有的初级汉语系列教材在教学内容,教学重点,结构、功能和文化的相互配合,课程之间的相互配套等方面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方面。因此,本套教材编者从教学实践出发,编写了这套《汉语初级强化教程》,为初级汉语教材建设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教材名称:《汉语初级强化教程》听说课本Ⅱ

编者:肖奚强朱敏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内容简介:《<汉语初级强化课程>听说课本Ⅱ》是北大版外国留学生汉语本科规划教材语言

技能类的基础强化教材,适合外国留学生汉语言专业本科生、进修生和汉语预科生集中强化教学一学年试用。

教材类型:初级听说课本。

1.集听力课和口语课于一体的教材,注重培养学生实际生活中口语的听和说。教材中设置了大量听说练习,强化训练学生的汉语听说能力。

2.作为初级汉语教材,课文内容更偏重于现实生活中的场景模拟。能够更多的指导学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口语问题,并进行适宜恰当的表达。

3.由于针对学生群体大部分母语为英语,所以本教材中注释基本为英语,包括课本条目注释、生词解释、课文注释等。使学生能够清楚的理解课文内容,在课下也能更好的进行自我学习和提升。

4.该教材为汉语强化教程而编写,所以每节课都附有大量的习题,包括汉字读音,生词的读写,词汇应用,造句子,进行口语对话练习等等。在做习题的同时进行强化训练能够取得快速并且良好的效果,以便达到汉语听说能力强化的教学目标。

主要特点:

《<汉语初级强化课程>听说课本Ⅱ》教材的特点可以总结为为三个结合:综合与听说相结合、结构与功能相结合,语言与文化相结合。

1.汉语综合技能教学与听说技能教学相结合。在全面提高学生各方面汉语能力的同时突出听说技能的培养,该教材可密切配合综合课本,注重词汇点与语法点的互现与循环。

2.将听说整合为一本教材,一门课程,同步强化,避免听说分课,教材不配套,教学互相牵扯的弊端。综合汉语教材与听说教材的课文,在内容和形式上密切配合,相互容让,注重词汇和语法点的互现和循环。针对目前初级汉语教学中听力和说话分别开课,两门课的的教材、教学内容不配套现象严重(或互不相干或重复重叠)的现状,我们将听说和说整合为一本教材,一门课,改变目前听说分课,教材不配套,教学相互牵扯的现状。

3.注重结构、功能与文化的结合,以结构为主线,辅以交际功能,穿插文化背景介绍,加强教材的知识性、实用性和趣味性。尤其是每节课会话部分练习,在最后都会有一篇古诗,供学生朗读、学习。所选诗基本都是中国古代的名篇,以较简单的五言诗、七言诗为主。在每篇诗歌后都附有英语解释。虽然初级的学生对古诗的欣赏能力有待提高,但通过这种方式对中国古代文化进行推广、传播,也是一种恰当、高效的途径。

5.教材中的所有词汇、语法点均与汉语水平考试大纲、对外汉语教学大纲相对照,确保词汇。语法学习的循序渐进,尽可能避免生词、语法的超纲。当然,对于学生学习和交际急需而现行大纲缺少或等级较高的词语,该教材也本着实用的原则,适当加入。教材内容:

1.作为听说课本,课文内容都是与实际生活关系十分密切的日常对话,对学生口语应用场景把握清晰,对学生融入中国环境,适应生活等有直接的好处。如第二十一课《我想开

一个账户》,第三十七课《我想预订一个房间》,去银行和住宾馆是每个留学生在中国生活都必须经历的过程,但这些过程中会有些词除了在该环境外不经常用,如账户、存钱、单人间、双人间等。课文内容涉及到这些场景并成功进行模拟,对学生的汉语应用水平能很快提高。

2.从整体看,课文的难易程度循序渐进,涉及的生活方面和会话内容也较广泛。有日常生

活场景类的,如第二十三棵《医生给我开了点药》:有学校生活类的,如第三十一课《我们班表演什么呢?》,第三十二课《我的笔记叫波伟借走了》礼貌用语类的,如第二十七课《欢迎光临》,第三十六课《这是我们应该做的》,其他如第二十六课《今天比昨天暖和一点》,第三十九课《中国电影你看得懂吗》等等,也都是生活中与人交际经常涉及的话题。

3.语言点较为全面。听说课本中强调语音和词汇的应用,所以该课本对于学生需要掌握的词汇及其语音进行重点标注,反复练习。而对于其他听说教材极易忽视的语法部分,该教材也进行了必要的讲解。在对话中出现的学生可能会产生疑问的或者在汉语中常用的比较重要的语法点,都会在课文对话后面进行了言简意赅,深入浅出的解释说明。教材结构:

1.听说教材强调实际运用能力,所以本教材包含大量的练习。练习部分由易到难,让学生一步一步进行有效的练习,以便掌握所学内容,能够熟练的运用到生活中的听说对话中。另外,对于听说中学生很难掌握的汉语字词的声调,编者也标注的十分清楚。不仅在生词中指明,在课文中和部分课后练习中也强调性的对声调进行标注

2.从具体课程结构来看,该教材涉及内容全面,练习充分。该教材每一课都包括三大部分,生词、听力和会话。

⑴ 生词。生词分为听力部分生词和会话部分生词,明确指明生词来源,清楚明了。生词解释包括三个部分,指出词性,标明汉语拼音,英语解释。由于针对的是初级班学生,必要的英语注释是十分重要的。生词部分后还附有本课新字,指出新字难字,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学习汉语和汉字。

⑵ 听力。听力分为听力理解和语音语调两个部分。内容设置符合听说课特点,以练习为主要形式。听力理解每部分包含三至五道听力练习题,形式包括选择,判断,填空等,内容 有听句子,听对话等,语音语调部分除了一般的听词语听句子之外,更加注重汉语的声调和重音,每节课都有相应的习题,能够更有针对性的加强对学生语音语调的巩固练习。

⑶ 会话。会话由课文和练习两部分构成。每节课包括两到三个对话,内容有一定的关联性。作为初级教程,该教材在每个字上方标明了汉语声调,这对于外国学生来说有很大的帮助,因为声调几乎对每个汉语初学者都是一大难点。练习部分内容丰富,完整。一般每节课后面有七道习题,难度层层递升,由浅入深,慢慢过渡。具体包括认读汉字、朗读句子、扩展练习、对话填空、词语造句、口语练习和读古诗等等。练习最大的特点就是题量较大,形式多样,这对于注重口语应用的听说课,在教学效果上是有很大帮助的。

3.从整部教材的结构来看,每节课的内容,听力和会话之间,课文和练习之间,都有一定的区别和响应,前后不同章节内容也有密切的联系。每四课后面设一节复习课,以更加牢固的复习巩固前几课所学内容。

缺点和不足:

作为听说合一,综合课与听说课密切配合编写教材的一种尝试,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所以该教材也有一定的不足和需要改进之处。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可以考虑,以便使整部教材更加完美,适宜初级留学生进行汉语学习。

1.练习过多,而且有的偏难。比如,在听对话并选择正确答案的练习中,有的练习必须

有在汉语语言环境中丰富的生活经验才能进行正确回答,这对于初级班的学生来说难度过大。

2.有些生词解释不完整。有些词汇具有多重意思,但在教材中解释的过于简略。比如第二十一课《我想开一个账户》里,“照”字只是简单解释为“take a picture”。我认为对于类似词语应该适当补充说明一下它们的其他意思

对外汉语教材出版刍议 第5篇

根据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2007年统计,目前全球有30多个国家、3000多万人学习汉语,海外2500所大学和上万所中小学开设了汉语课程。2008年,这个数字提高到4000万。(《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年8月4日)2010年,海外学习汉语的人数预计达到1亿。“汉语热”使对外汉语教材的出版成为国内出版社关注的选题。早在2007年,介入对外汉语教材出版的出版社就有90多家(《推行走出国门战略,中国对外汉语教材“墙外香”》,《中国新闻出版报》,2007年5月28日),到2009年,增加到120多家。除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华语教学出版社和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等对外汉语教材出版“四大社”之外,各地出版社根据自身地缘优势,也开发出一些对外汉语教材。地处桂林的广西师范大学出版集团在2009年7月出版了《魅力汉语》对外汉语系列教材,在东南亚来华留学人员和东南亚孔子学院学生中使用后,这套教材取得了良好的推广效果,在东南亚地区成为对外汉语教材知名品牌。作为定位为区域化的对外汉语教材,能够得到读者的欢迎,值得分析研究。

对外汉语教材的因地制宜

对外汉语教材市场虽然大,但具体分析起来,数千万的汉语学习者散布在世界各地,学习汉语的集中群体是华裔子女群,东南亚、北美都有自己的汉语中心,我国出版物打入欧美华裔主流市场并不容易。不同国家的学习者学习汉语,在发音、语法、书写上差别极大,任何一套教材都无法“通吃”,教材的研发需要具有针对性,细分市场。例如,“由于母语迁移、目的语规则的泛化、语言学习环境以及个人因素的影响,造成越南人学汉语的语音出现偏误”,这种偏误具有越南学生的自身的特点。在编写针对特定区域的汉语教材时就要注意到这些问题。因此,在对外汉语教材的编辑策劃上,既要从汉语学习规律、汉民族习俗等考虑问题,也要从学习者角度研究学习者的地域民俗、学习心理、母语教材的编写特点,做到从读者研究人手,来编写适合读者的汉语教材。语言具有社会性、民族性、地域性特点,对外汉语教材需要针对读者对象,因人制宜,因地制宜,根据特定读者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有针对性地通过汉语的教学,使其了解汉语及汉语承载的汉民族的民族特点、民族文化特点以及民族心理特点。

《魅力汉语》针对东南亚学生学习汉语遇到的问题,加强了语言规范训练,采取了不同于常规对外汉语教材的多种教学方法。由于针对性强,在实际应用中得到了对外汉语教师和留学生的认同。

对外汉语教材的时尚生活元素

汉语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语言之一,对海外学习者来说,具有神秘性,具有语音上的音乐美、词源与同义词丰富、词序和虚词为主要语法手段,学习难度大。传统的对外汉语教材,往往学术严谨性强,趣味性和参与性弱。国内编写的针对外国人的教材口语实用性比较差,欧美学校较少采用。原中国科学院陈明远研究员认为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出版的对外汉语教材)反映的往往是中国人自己看待外国学生学习汉语的视角,有的只是冠以外国人的姓名而已。而且,他们普遍觉得中国国内编写的汉语教材比较枯燥,幽默感和趣味性低。”许多来华学习汉语的外国留学生大多感叹:“学中文非常难!汉语的声调发音很难,学写汉字最难!比学俄语、阿拉伯语还要难!”许多外国人公认:“学汉语汉字,唯一的办法就是到中国本土。自学英语、法语很容易,但要自学汉语,基本不可能。”

那么,如何让对外汉语教材具有吸引力,值得编写者和出版者研究。《魅力汉语》的编写注重激发学习者的兴趣与参与性学习,加入了时尚元素。在汉字的学习安排上,《魅力汉语》遵循汉字规律和由易到难的编排原则,例如,初级上册的前13课,编者选择了最常用、构字能力极强的70个独体字(平均构字为6个)和汉字笔画,按照字义类聚安排,配合笔画展示。14到30课,则以这70个独体字为偏旁或构字部件构成合体字64个,结合课文生词重现,做到字、词一体,按偏旁组合分布,每课的独体字都配有笔画、笔顺及汉字形体演变图片。这些课程以情境化的语言实践来引导学生参与,在教学中,容易引起学生共鸣。

总体而言,国内出版的对外汉语教材整体策划含量尚需提高,宜摆脱“为学语言而学语言”的呆板课程设置,增加教材的动态化和生活化,使古老的汉语加入时尚的生活元素,激发学习者学习。这个方面,由美国新闻总署赞助,美国Prentice Hall,INC,制作,独家授权的美语教材《走遍美国》的策划和出版很值得借鉴。

《走遍美国》采用“电视影集”式的组织形式,是在向全球105个国家的英语教学者广泛咨询后才决定采用的,所有被调查者都认为电视剧情节感人,能吸引学习者的兴趣。这样的情境教学模式对外国人学习汉语有没有值得借鉴的地方,值得对外汉语教材编写者和出版社深入研究。中国古老文明的生活元素,比如“寻访象形字”、“游览少林寺”、“练习太极拳”、“街头看下棋”、“住北京四合院”、“泰山”,等等,编写成外国人与中国人在现实生活中的交流,把学习汉语与了解中国古老文明和现代生活结合起来,这样的对外汉语教材便成为“活教材”,而不是机械板滞的书本教材。这样的教材开发和出版,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资源,需要国家相关基金的资助来实施。

对外汉语教材的文化内涵

语言的社会性在于语言反映了社会现象,主要体现在民族文化、价值观、民族性格和民族心理对语言的影响和制约。东南亚国家华人众多,儒家文化是当地华人重要的社会文化基础。《魅力汉语》教材以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为重要切入点来学习汉语,具有浓厚的中国文化特色,因而容易被东南亚留学生所接受。在实际的教学中,留学生还提出了中国传统文化在教材中介绍的多,融入生活的少等问题。作为教师,笔者认为,对外汉语教材的文化内涵不是简单地通过“孔子”、“中庸”、“礼仪”等元素的知识性介绍而体现的,宜重在“融会”在语言的教学之中。《走遍美国》的内容以住在纽约的一家三代人的生活为中心,内容涉及美国各地风土人情、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把美国价值观融会在英语的学习内容之中、贯穿在体现美国时尚生活场景的剧情中,因此得到了世界各地学习者的认同。

目前,《魅力汉语》在文化融会方面还有许多值得深入去做的地方。笔者指导的一位来自泰国的汉语本土教师谈

到,她找了很多针对外国人学习汉语的教材来研究,总体看来面目雷同。这位泰国老师建议笔者带的留学生班以阳朔西街为生活背景,编写100集生活短剧,比如“问路”、“洋女婿的尴尬”、“送礼”、“阳朔攀岩”、“骑自行车”、“过节”、“太极拳”、“看中医”,等等,把2000个汉字按照难度等级嵌入短剧中——这样的教材可以应用于教学短剧的表演中,让更多的留学生参与教学。而中国文化就融会在短剧当中。同时,这样的短剧又可以是开放性的,让学生直接到阳朔街头去,依照教材的设计去深入民间学习汉语。这样的想法在目前对外汉语教材的策划中尚未见到,具有创新性,值得出版社研究其可行性。目前,桂林市提出“文化立市”战略,把阳朔开发成为对外汉语教学基地,是令人期待的事情。

对外汉语教材的产品链

相对来说,对外汉语教材的开发和出版,具有投入大、风险高的特点。例如,外研社为了进入汉语教材出版领域,在2005年提出了“对外汉语出版工程”的建设,涵盖图书产品15个系列,累计近2000个品种,计划每年投资1000万,十年陆续投资1个亿,用于汉语的国际推广和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魅力汉语》项目虽不大,但投入不小。因此,对外汉语教材的产品链开发是提高教材出版效益的必由之路。例如,作为教材,《魅力汉语》在东南亚的成功,对形成区域性对外汉语教材产品链作了铺垫。

如《走遍美国》,除了紙质教材之外,还配有CD-ROM光盘,包含了原教材全套录像、录音素材和课文、注解等内容,同时增加了相关的练习、日常用语、词汇学习、美国生活介绍等辅助性学习内容。《魅力汉语》目前的纸质教材开发还处于初级阶段,后续如果形成对外汉语教材品牌,多媒体光盘、互动学习机、MP3等电子产品可以跟进。此外,《魅力汉语》还可以出版反映外国学生学习汉语的连续出版物,以推进教材的后续开发和品牌影响力的不断提升。有了《魅力汉语》连续出版物,还可以开发汉语教学广告,形成以《魅力汉语》教材以及具有“魅力”特色为核心的对外汉语教学,开发具有“魅力”特色的汉语教学课程模式,形成品牌连锁办学,把教材出版与文化输出做到海外去,从而实现由出版经营到中国文化经营的延伸,实现出版利润的最大化。

对外汉语教材的品牌建设

近十年来,广西的主要高校与一大批海外高校建立了交流。由于中国一东盟博览会的举办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广西与东盟各国的交流合作蓬勃发展。广西在东盟各国招收留学生人数占中国东盟国家留学生总数的1/10。

在这样的中国经济和泛北部湾战略引发的“汉语热”大背景下,广西师范大学共接收了4700余名长期留学生和7000名短期留学生。留学生教育层次从汉语进修扩展到本科、硕士教育,专业从汉语言文学扩展到旅游管理、经济学、法学、计算机科学、体育等20多个学科。目前,广西师范大学有留学生1800人,其中长期留学生有800多人,来自30多个国家,主要生源地为东南亚。广西师范大学每年接收500余名来自越南、泰国、印尼、马来西亚等东盟国家的汉语教师进行师资培训和各种短期语言文化活动,培训了多批国际汉语教师中国志愿者。但是,如果没有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具有品牌影响力的对外汉语教材,将难以有更多的作为。因此,如何深度开发《魅力汉语》,使之成为对外汉语教材中的经典之作,需要出版者和对外汉语教学研究者进一步研究。

对外汉语教材编写 第6篇

一、国内“本土化”对外汉语教材现状

(一)教材使用呈现“北京化”

目前国内各大高校所使用的对外汉语教材绝大多数是以北京区域文化为背景编写的,虽然各类教材内容丰富,但所传达的中国多元民族和跨区域文化信息量较少,教材编写呈现“北京化”。毫无疑问,这些教材非常适合在北京学习的留学生们,对在其他省份学习汉语的外国人了解北京的风土人情等也有很大帮助,但却对他们通过书本了解所处地的本土文化就有很大局限。

(二)教材使用呈现单一性

北京语言大学作为对外汉语教学的先驱学校,他们所编写的一系列对外汉语教材在编写和设计上都较科学、实用,而其他地区的对外汉语教学起步晚且慢,还没有较成熟实用的教材。因此,目前国内各大高校对外汉语所使用的基本是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教材,呈现出单一性。这种教材的单一呈现具有明显的缺陷,显然不符合加德纳所倡导的多元智能理论规律。

(三)本土教材呈现空白

来华学习汉语的留学生虽然较多,但都较分散和流动,再加上各类留学生学习汉语的动机不一,使得对外汉语老师们虽然在课堂会涉及学习地本地的一些文化习俗,但绝大多数都没有将本土文化编写进教材的意识。因此,目前国内对外汉语本土教材的使用仍是空白。

二、国内“本土化”对外汉语教材编写的必要性

随着汉语热潮的涌现,对中华文化感兴趣的人越来越多,来华留学学习汉语的群体也日益庞大。一方面,来华留学生规模扩大了,各区域的留学生数量也日益增多,他们迫切地想了解和熟悉自己所在地的本土风情、地域文化,这种需求强化了国内“本土化”教材的需求。另一方面,要实现与世界接轨,首先要实现国际化进程的推进,也离不开国内“本土化”教材的参与。所谓的国际化,并不是将自己所有“本国的”“本土的”东西都“国际”化,而是坚守和做强自己的本土文化,然后将其推广出去,走向国际。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本土化”是最好的国际化,因此,国内“本土化”对外汉语教材所承担的对外推广作用是勿庸置疑的。另外,中华文化的传承,离不开国内“本土化”对外汉语教材的普及。目前,对外汉语教学中所使用的介绍中华文化的教材主要是《中国概况》《中国文化概况》等一些仅供高水平汉语学习者或专业学习者使用,介绍的是整个中国较为有名的一些风俗习惯、人情风貌等。而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地域和民族文化多样而精深,本土文化无疑是中华文化的重要部分,因此国内“本土化”对外汉语教材在中华文化之本土文化传承的过程中能发挥重要作用。

三、国内“本土化”对外汉语教材编写探讨

目前,有一些对外汉语工作者本着汉语国际推广理念,对国内“本土化”教材的编写有所探讨,多以视、听、说教材的方式详细介绍中国有名的城市。比如2007年由中央电视台《快乐中国———学汉语》栏目组编写的《快乐中国——学汉语》就是以几大城市的旅游路线为纲,在介绍旅游景点的同时融入本土文化,相对于传统的文化教材,有了极大的创新。

国别化视野启示下的“本土化”对外汉语教材的编写是极其重要而且必要的,其教材的编写应由试点地区编写进而推广到系列“本土化”教材的编写,由留学生数量优势区域编写推进到各区域根据自身情况编写。总之,国内“本土化”对外汉语教材既能保留中华的优秀文化,又能在此基础上让来华留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

摘要:汉语国际推广的不断深入,使得汉语学习者的文化、区域、层次和学习目的等各方面都越来越趋于多元化,因此主张根据不同国家、地区、民族的文化特征、教育制度与规范等社会、文化特征进行“国别化”汉语教材编写。汉语教材作为汉语教学和特定文化现象的载体,在编写时理应在国别化教材启示下考虑其本土与国际的结合,将国内“本土化”教材作为推广中华文化,特别是民族文化和地方文化的重要媒介。

关键词:国别化,国内本土化,对外汉语教材,编写

参考文献

[1]陆俭明.汉语国际传播中的几个问题[J].华文教学与研究,2013(3).

关于中医汉语教材编写的几点思考 第7篇

一、中医汉语教材的现状

1. 从教材的种类和数量上看。

通用类汉语教材的数量以异乎寻常的速度增长, 并且教材的种类不断丰富, 已经初步形成多种层次和多种类型, 可以基本满足多种需求。仅1998年至2008年, 近十年出版的汉语第二语言教材, 总数为548种。[3]中医汉语教材的种类和数量却增长缓慢, 缺乏品牌教材。目前国内已正式出版的中医汉语教材一共只有四种, 一是1999年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医汉语》系列教材, 包括《读写课本》、《口语课本》和《听力课本》;二是2010年由外语教学研究出版社陆续出版的《实用中医汉语》系列教程, 分为精读、听力、口语三个分册, 各分册又分为基础篇和提高篇;三是2009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医汉语口语入门》 (德、英、法、韩语版) ;四是2012年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医基础字词一点通》。如果说近20年来编写的通用类汉语教材已经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 正在奔向小康, 那么中医汉语教材仍在贫困线下徘徊。

2. 从教材编写的理论研究上看。

通用类汉语教材在教材编写的理论研究和经验总结方面不断加强和深入, 取得了比较丰硕的成果, 从1980年至今已发表论文350篇以上。关于中医汉语教材的编写研究却少之又少。我们在cnki中国知网上搜索了与中医汉语相关论文的搜索, 共计29篇。其中4篇是针对中医汉语教材的, 分别是王砚农 (1992) 的《谈谈“中医汉语”系列教材》、周佩 (2011) 的《中医学对外汉语教材调查分析报告》、支绛 (2012) 的《〈实用中医汉语〉与〈中医汉语〉的比较研究》、金丹 (2012) 《以学习者需求为中心编写中医汉语读写教材》。

王砚农 (1992) 从编写理念、按语言技能分课型、从实际需要出发处理语言材料这三个方面对《中医汉语》系列教材的编写思路进行了介绍。周佩 (2011) 从中医学对外汉语教材的现状分析入手, 选取了国内两所知名中医院校的师生作为调查对象, 分析了这两所院校的课程设置、所使用的教材、以及学生和教师对教材的反馈, 并对其所用中医学对外汉语教材中的功能项目、语法、词汇和教材所依据的课型进行了分析, 在此基础上对今后此类教材的编写提出了建议。支绛 (2012) 对《中医汉语》系列教材和《实用中医汉语》系列教材从编写理念、课文题材、课文难度、课文体裁、生词量与复现率、生词释义模式、中医专名术语的排序与选择、语法项目的排序、课后练习的设计进行了探讨。金丹 (2012) 认为一套教材成功与否不在于它的篇幅, 而在于是否深入地研究了学习者的需求并能用有效的方法满足学习者。作者从语音、语法、中医知识和软技能几个方面指出中医汉语读写教材编写中的不足。但仍没有一篇是针对中医汉语教材的编写作总体性研究的。对中医汉语教学做整体探讨的有16篇;有关中医汉语不同课型的教学研究有2篇;关于中医文化教学的有4篇;涉及中医预科汉语课程设置的文章有2篇, 研究中医汉语词汇教学的有1篇。虽然中医汉语教学的开展已有较长的历史, 但教学、教材的研究成果不仅数量匮乏, 从质量上看也缺少有深度、有新意的理论探讨之作。

当前日益增长的中医专业留学生的数量和强大的学习需求与现有中医汉语教材及理论研究的现状产生了极大的反差。怎么才能编写出多种能满足方方面面需要, 学生爱学、易学, 老师好教、好用的规范、科学的中医汉语教材?这不得不令我们对于中医汉语教材建设进行一番深刻、冷静、科学的思考。

二、关于中医汉语教材编写的思考

1. 重视需求分析。

编写教材之前的准备工作中, 除了注重词汇控制、语言点的确定、功能项目及文化因素的分布以外, 还要对即将使用该教材的学习者进行“需求分析”。除了对学习者的一般概况了解外, 还应对学习者原有的学习基础、学习目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以及学习方式进行调查和了解。对于中医汉语教材来说, 还要深入研究学习者阶段性的学习需求。比如在预科阶段, 要突出听、读这两项技能的训练, 以适应以后专业课的学习;在学习者去医院实习阶段, 能听懂医患之间的谈话, 并能与患者进行交流, 这是学生的重点需求。另外, 中医汉语教材的编写还要与课程设置、课时安排相配合。这样在编写教材时才能有的放矢, 真正做到有针对性。

2. 中医汉语教学大纲的制定和完善。

中医汉语教学内容应该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普通汉语, 一是中医专业知识。但是目前中医汉语教学基本上是参照通用类汉语教学的词汇、语法、功能、文化大纲。在教学实践中, 虽然讲授了一些中医文化、理论、词汇等, 但是这些内容都是零散的、不成系统的, 而且也没有经过严格的科学统计和筛选, 更多的是根据经验来选取专业方面的教学内容。有关中医专业的内容应该教什么、教多少、怎么教, 先教什么、后教什么都是模糊的。教学内容的不完整、不系统、不明确, 势必会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 同时还会影响到教材编写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教学质量评测的科学性和可信度, 因此制定和完善《中医汉语教学词汇大纲》、《中医汉语教学语法大纲》、《中医汉语教学功能大纲》、《中医汉语教学文化大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就凸显出来了。这些大纲不仅是中医汉语教材编写的依据, 而且还用来规范中医汉语教材的编写, 这样才能进一步促进中医学专业留学生汉语教学的科学发展。

3. 中医汉语教材评估标准体系的建立。

建立中医汉语教材评估标准的体系是非常必要的。在中医汉语教材编写前, 可以对现有教材的优缺点作一番系统深入的研究和评估, 明确地指出好教材的优秀之处和不足之处, 以扬长避短。有了评估标准, 对于粗制滥造的“急就章”型的教材, 在评估其得失的同时, 使其不便流传, 以免贻误教学。有了客观的评估标准, 也就有了教材编写的指南, 人们可以循此规矩, 力争编出符合语言规律、语言教学规律和语言学习规律的较为理想的教材。这样, 必定能使教材与具体的教学目标更加紧密地结合, 与教学计划、课程大纲中所预期的学习目标和要求更加吻合, 从而为教学实施提供可靠的保证。[5]总而言之, 建立中医汉语教材评估标准体系对促进中医汉语教材建设和教材编写的发展是不可缺少的。

4. 编写配套的教师指导用书。

中医院校的对外汉语教师除了具备综合院校对外汉语教师的素质外, 还需要具备中医药的专业知识。否则单一的语言专业或单一的中医药学专业教师, 从事中医汉语课程教学都会使得中医汉语课程或偏向于单纯的语言技能课训练, 或偏向于中医药的理论讲授。随着越来越多的新教师走进中医汉语教学的队伍, 在还不完全具备“汉语知识与教学技能+中医专业知识与教学技能”的综合素质的情况下, 遇到中医汉语教材中和专业相关的内容就会没有把握, 不知如何讲授, 即使在备课时多方查找资料也未必确保对专业知识的正确理解, 往往是事倍功半。所以为中医汉语教材编写配套的教师指导用书也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支绛.《实用中医汉语》与《中医汉语》的比较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 2012.

[2]陆俭明.汉语教员应有的自尊自重意识[C]//陆俭明.作为第二语言的汉语本体研究.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5:159.

[3]朱志平, 江丽莉, 等.1998—2008十年对外汉语教材述评[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5) .

[4]王砚农.谈谈“中医汉语”系列教材[J].世界汉语教学, 1992, (4) .

对外汉语教材编写 第8篇

作为对外汉语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对外汉字教学的影响力毋庸置疑。汉字属于表意文字, 表意文字是用大量的表意符号来记录语言中的语素或词, 这些符号本身不能显示词语的读音信息, 汉字能表意而不能表音, 音有限而意无穷, 这就直接铸就了其形体繁杂、数量惊人的特点, 客观上造成了汉字难认、难读、难写的现状, 使得汉字教学成为对外汉语教师面临的最大的一个难题。和语音、词汇、语法等其他课程相比较, 对外汉字教学在教材内容编写方面和教学内容安排方面所占比重均较小, 从而导致留学生的汉字学习相对滞后。一方面, 在对外汉语教学发展后的很长一个时间段里, 对外汉字教学并没有形成一个独立的系统, 教学内容基本依附于综合课教材, 课堂教学也几乎是教师在讲授完综合课内容以后, 附带讲授一下汉字, 有时候在时间不充裕的条件下甚至直接忽略过汉字的讲解, 只留给学生课堂后自学。而另一方面, 综合课本中附有的汉字知识和汉字的讲解练习本来就少之又少, 这就形成了绝大多数母语为拼音文字的外国留学生“见字不知音”的困难, 没有真正培养出学生的汉字能力, 导致一部分学生对汉字甚至汉语的学习产生负面情绪。好在, 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将注意力转移到这个问题上并积极解决这一问题, 于是, 给汉字教学重新定位便变成了学者倡导的重中之重。 (易嵘, 30) 毋庸质疑, 汉字教学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整个汉语教学质量的高低, 作为一名对外汉语教师, 也应该从汉语教学伊始就向学生灌输“汉字学不好就很难学好汉语”的理念并贯穿对外汉语教学始终。这一系列的教学理念的改变体现在教材编写方面, 近几年来, 专家学者们开始将教学的重点逐渐放到了汉字教学上, 一系列独立于综合课之外的汉字教材独立问世, 也涌现出了一些优秀的汉字教材。如《张老师教汉字》, 《汉字突破》等, 就是近些年在圈内被广泛使用且广受好评的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上乘之作。这些独立的汉字教材不仅使汉字教学从以前的综合课附属品中逃离出来, 形成了汉字独有的教学理念和系统, 使其地位得到重视, 更推动了对外汉字教学的发展。可以说, 汉字教材的独立是汉字教学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式的改变。

二、教材应体现汉字教学的均衡原则和循序渐进原则

按照以前的汉字教授方式, 汉字教学只出现在综合课教学结束之后, 教师对汉字的教授范围仅仅只局限于综合课课本中附带的汉字。不可否认, 这种方式很容易造成所学汉字在数量上和难度上的比例失衡, 很不利于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掌握。进一步地讲, 留学生在汉语学习初期面对如此繁多庞杂的汉字, 很容易会失去学习的信心。好在, 随着对外汉语事业的发展, 教材的编者们已经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开始对教学汉字作一番控制:

控制教材中每课生字在数量和难度上的比例。很多教材在汉字教学的初期, 对一些形体较为繁复的字大多采用拼音的形式代替, 或者这些复杂的字并不作为生字教授, 这样的控制避免了教师费力的讲解后学生还是一头雾水的情况的发生, 而且有利于留学生保持学习的信心并端正学习的态度, 使其不被汉字的复杂性所吓到而失去学习兴趣。

生字教授的难度由浅入深, 方法循序渐进。多数汉字教材都能考虑到这一点, 在汉字教学的初期, 教材的编写者一般会选择形体简单的并且具有构字能力的汉字, 随着学习时间的推移和学习内容的深入, 所学汉字的难度系数则会逐渐增加。这种教学原则符合留学生的认知规律, 有利于他们的学习。

三、重视形声字教学

由表字义类属的形旁 (义符) 和表读音的声旁组成新字的方法即为形声。形声字既表音又表意, 兼得二者之妙, 具有极高的能产性, 形声字在现代汉字中的比重高达80%以上, 是现代汉字的主体, 所以形声字的教学也是对外汉字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当前, 学术圈内对形声字的研究已从单纯的定性研究转入到了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研究上。目前大多数的汉字教材都以汉字自身规律为编写基础, 十分注重运用形声字的形旁表意和声旁表音性的特点来教授汉字。 (易嵘, 32) 由此一来, 汉字表音表意结构的理念就可以深入留学生的认知中, 他们在学习了以后可以认识并掌握汉字内部的系统学和规律性, 提高学习汉字的效率和能力。所以, 教材对形声字的重视对汉字本体和汉字的教学都是一种进步。

四、加强汉字的练习

现行汉字的结构单位有两级:一是笔画, 二是部件。 (黄伯荣, 148) 首先, 对留学生来说, 认识并掌握了汉字的基本功是汉字学好的前提。现国内很多教材都很重视留学生基本功的训练, 不论是《发展汉语》等一些综合课本还是《汉字突破》这类的专门针对汉字教学的教材, 都教授了笔画、部件、字体结构等基本的汉字知识, 不仅有基本知识 (汉语拼音、英文注释、笔顺) 的讲解, 有的课本还会附有田字格等供学生练习汉字的书写等;《汉字突破》和《系统学汉字》中对具体的汉字教授更是采用了更为全面和系统的方法。加强留学生汉字基本功的练习, 必然会对其汉字和汉语的学习夯实基础, 为日后更高阶段的学习铺平道路。其次, 除了基本功的练习之外, 我们不难发现越来越多的形式新颖、内容丰富有趣的汉字应用练习也被引进教材之中, 这些具有一定吸引力的汉字练习, 不仅会提高留学生学习的兴趣, 而且对于其巩固和复习所学的汉字知识大有裨益。同时, 从一些汉字练习题的内容来看, 教材编者们也越来越重视汉字练习的实用性, 这样的汉字练习已不单单是将“写”汉字机械重复, 不再是“字”的单枪匹马, 而是具有了一定的富于联想的上下文语境, 通过组词、造句将汉字运用到会话、语篇这样的组合系统中, 从“字———会话”的目的出发, 突出了汉字在构词和语境的使用。目前的很多教材已经在汉字课本和汉字练习中都设计了此类方法, 将整个汉语的学习相互交叉连贯起来, 彻底改变了以前惯用的那种孤立、机械的学习汉字的方法。

五、总结

汉字像世界上的其他万物一样, 有着自身的客观规律, 对外汉字教学应该遵循汉字本身的规律寻找一种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 而对外汉字教材的编写作为汉字教学的载体, 便承担着这一历史重任, 当前对外汉字教材的发展总体处于良好向上的发展趋势, 编写过程中的经验也值得后人学习和研究, 望后续的教材编写可以取其之精华, 推动对外汉字乃至整个对外汉语事业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2000.

[2]易嵘.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汉字教材研究[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 2007.

[3]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上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

[4]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汉语水平考试部.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1992.

[5]周健.汉字突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6]陈枫, 方鹏.汉字[M].西安:三秦出版社, 2011.

[7]张惠芬.张老师教汉字[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2005.

谈对俄汉语教材编写的必要性与要求 第9篇

关键词:对俄,汉语教材,编写,必要性,要求

语言的交流承载着文化的交融, 中国想要弘扬中华文化的良好形象, 传达和平发展的科学理念, 就需要让世界了解汉语、学习汉语。为加速汉语和汉文化国际化推广特别是对俄推广, 丰富中俄教育人文合作内涵, 提高对斯拉夫语国家及地区的汉语教学质量, 应该也必须有一套合适的对俄汉语教材。

一、对俄汉语教材编写的必要性

(一) 汉语国际推广形势的要求

斯拉夫语族是印欧语系的一个大语族, 分布于欧、亚两洲, 使用人口3.7亿。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捷克、斯洛伐克、波兰、保加利亚、马其顿、塞尔维亚-克罗地亚和斯洛文尼亚等国家都属于斯拉夫语言国家。这些国家大多在使用本民族语言的同时使用俄语进行交流, 因此, 采用俄汉对照的方式具有广泛的推广性。

2005年许嘉璐副委员长在首届世界汉语大会上就曾指出, 汉语国际推广面临了两大瓶颈, 一是教材, 二是教师。国内的对外汉语教学工作者应该利用自身优势, 开展对俄汉语教材的编写和推广工作。

(二) 斯拉夫语言国家及地区现有教材不够完善, 不能满足教学需要

在俄罗斯, 大规模针对成人的非学历汉语教学是空前的, 但对俄汉语教材的开发还仍然处在萌芽与发展时期。目前有几方面的问题值得我们注意:

1. 对俄教材数量较多, 适合俄罗斯本土教学的教材较少

随着俄罗斯境内汉语教学热度的不断提高, 对俄汉语教材在种类、数量、质量上都达到了新的高度。可这些教材的语料陈旧, 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新形势。目前俄罗斯绝大多数高校使用的教材仍然为20世纪80年代俄罗斯汉语学家编写的教材, 教学内容严重滞后, 很多内容还停留在80年代, 诸如“公社”“生产队”和“游击队”这样的词汇, 依然是现今俄罗斯学习汉语的学生须背诵的。除此之外, 俄罗斯很多开设汉语课的高校在大量使用台湾提供的教材。教材短缺致使台湾的教材在俄罗斯高校很流行, 受到很多汉语教师和学习汉语的学生的欢迎。众所周知, 台湾的教材都使用繁体字, 这就与我国汉语推广中大力推进写简体字、说普通话的目标背道而驰。教材课文内容有的带有一定的政治色彩, 更加大了汉语国际推广的难度。

2. 使用中国出版的俄文版的汉语教材, 不适合俄罗斯汉语教学

俄罗斯国立人文大学孔子学院外方院长易福成在“俄罗斯孔子学院院长论坛”中提出, 现有的汉语教材之所以不大适合于在俄罗斯孔子学院使用, 是因为其针对性不强, 即不完全适合于在非母语环境下面向成年学员的汉语教学, 教材的使用者不清楚等;难度过大, 即教材中会出现课文难度突增、每一课的词汇过多、重复率不足、练习不足等现象;信息量不足, 即课文中所阐述的国情、历史及文化知识不足;语法解释繁琐或过难, 内容 (选材) 与学员的实际需求联系不足, 缺乏实用性, 汉字教学缺乏系统性等。

黑龙江大学国际文化教育学院承担编撰的国家汉办重点项目——对俄中小学、大学本科系列汉语教材《汉语新起点》《汉语新目标》两套教材, 凝结了中俄双方汉语教学专家的多年研究成果, 弥补了当前适用于俄语国家汉语教学的汉语教材空白, 但从斯拉夫语言国家和地区的汉语教学需求程度上来看, 仅有一两部这样的教材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应在国家汉办的带动下不断地改进与完善, 为母语为斯拉夫语族的国家及地区“量身定做”个性化的教材, 使之实现最优化, 达到汉语语言文化教育与传播的预期效果。

三、教材编写要求

教材编写应由一线教师参与, 提供实践经验, 有效弥补教材与实践脱节问题, 加强教材针对性, 控制教材内容量及其与课时的配合度。

(一) 体例合理, 具有针对性

编写的教材应有较强的针对性, 将使用对象定位在母语为斯拉夫语族的学习者, 采取俄汉语言对比方式确定目的语 (汉语) 学习的重难点。对二语学习中的负迁移作用以专门项目“常见偏误”的形式予以解决;注重非汉字文化圈学生的汉字教学, 添加“汉字知识”项目;初中级阶段注重交际能力的培养及语法的学习, 高级阶段汉语教学强调语段教学, 注重语言的前后联系与逻辑性。

(二) 内容充实, 具有思想性

随着中国软实力的提高, 全世界都在看中国, 有很多人还对中国存在很多偏见。教材课文文本素材的选择上注意时代性, 要通过教材向世界介绍当代中国, 推广先进的中国文化, 展示今日中国的高科技及各方面的发展成就。应通过教材让学生了解中国60年来的巨大变化, 给他们一个较为系统、全面了解新中国的途径。

(三) 形式新颖, 具有趣味性

在教材形式上, 采用图解、配套视听资源等方式。对中国文化的引入, 注重吸引学习者的兴趣, 创造异域受众对中国文化产生兴趣的契机。

(四) 锻炼能力, 注重实用性

教材注重提高学习者听说读写技能的全面提高, 每课除主课文外, 还应设置辅助课文几篇, 用以锻炼口语、听力、阅读及写作, 每课的练习都包含复述、转述、缩写、扩写等专项训练, 全方位提升学习者的汉语能力。

对外汉语教材之声调内容初探 第10篇

一、对声调内容在对外汉语教材编排上的研究

本文通过对所选三十种对外汉语教材中关于声调教学的材料研究发现:教材基本都将汉语声调作为一项内容纳入了教材的编写体例。部分教材对汉语声调相关知识有所提及;其中46.1%的教材兼顾到了声调相关知识的讲解,但在声调练习方面有所忽视;部分教材在声调的讲解和练习方面都给予了较为合理的编排,重视程度较高。

二、声调内容在教材编排上存在的问题

1.教材对声调内容重视程度的相对缺乏

本文所选取的教材语料虽然整体上对声调内容的重视程度有所提高,如增加了声调内容讲解的比重,声调练习量也相应有所增加,但是从教材对声调内容的编排上来看,仍没有在“质”上有所突破。所以我们认为大部分教材对声调内容的重视程度相对来说还是比较缺乏。

其次,教材在声调内容的讲解及练习方面存在重复及雷同的问题,某些教材无论是在内容讲解的编写上还是在练习语料的选取上都没有太大的改变和创新,甚至趋于雷同。

2.对声调内容有效性讲解及练习的缺乏

在所选教材中出现率较高的术语主要有以下几项:调值、主要元音、调子、语流音变、音节弱化、响度等概念。在调查中我们也发现学习者对这些专业术语的可接受度很低,所以通过这些术语来进行讲解我们认为过于专业,这是声调内容缺乏有效性讲解的首要表现。

其次,教材在处理声调性质特征、练习声调内容及对轻声的处理上都存在有效性讲解的缺乏。如利用五度制标调图展示四声的方式,基本能看出汉语四声的高低起伏,但四声发音的要领及发音关键并不是仅仅通过五度制标调图就能看出来的,所以还需要配有发音要领及发音关键的讲解。

另外,部分教材在概念的界定或讲解上存在着模糊性或不准确性,如有的教材将轻声处理为汉语的第五声调或将轻声和四声并列展示,将“声调区别意义”处理为“区别语义”及部分教材在五度制标调图的绘制上存在严重的随意性等问题,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声调内容讲解的有效性。

3.对声调内容讲解及练习的不全面性

首先,部分教材在编排上并没有兼顾到声调的各个方面。如有的教材缺少声调练习,有的教材缺少对轻声及声调调号标注位置的讲解等,并没有兼顾到声调的各个方面。尤其是在讲解四声本质特征时,多数教材并没有对四声的本质特征、发音要领给予提示说明,从而导致学习者无法对四声音高及发音方法进行准确有效的把握。

其次,这些教材在讲解声调特征性质上时多采用五度制标调图,直接讲解四声调值、调号或利用表示调号的图形展示四声的高低起伏。其中,只有极个别的教材配有发音要领的讲解,我们认为之所以大多数学习者对声调发音要领没有很好掌握的原因之一是多数教材在处理声调性质特征及发音要领上根本没有进行深入的涉及。

4.声调练习编排上存在的问题

首先,教材中的声调相关练习大多都是用生硬的音节来表达。部分教材在练习声调时甚至为了避免出现汉字,造成了从版面上看多是密密麻麻的音节这一现象,枯燥至极。其次,所选取教材中有34.6%的教材在单音节声调练习上设计了大量的习题,每题的练习量基本在30个项目以上,但是在与意义结合方面欠佳。

三、关于声调内容在教材编排上的具体建议

根据以上研究调查及对外汉语教材编写的相关研究理论本文对声调内容在教材的编排上作如下建议:

1.对声调内容进行独立性讲解

我们认为对于汉语学习者来讲,声调内容是一项重要的语音知识。为最大程度引起学生的重视对声调部分的讲解应该是独立性的,当然也不能完全抛开语音知识的其它方面来谈。

2.对声调内容进行简单易操作性讲解

关于声调我们认为,对于什么是声调并不是很重要,所以教材在处理这一问题上要尽量避开专业术语的讲解。主要让学生明白汉语声调的构成、声调的区别意义的作用即可,即需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汉语有四个声调;二是在汉语中,同一个音节,声调不同,意义就不同。在学习初始阶段就让学习者建立起汉语声调的意识,同时也有助于引起学习者对声调学习的重视。

根据学习者对主要元音、单元音、响度、开口度、母音等概念的认知率的调查结果我们建议在讲解声调调号标写位置方面从声调调号在元音上具体标写顺序进行讲解,即直接列出应标调号元音的顺序或采用声调标调歌、标调口诀说明具体标调顺序。因为这种讲解方法比较简单易懂,没有专业术语的讲解,对于学习者来说更为容易理解和记忆。

教材在处理轻声问题时,首先要注意对轻声性质的界定,轻声的本质在于失去了原来的音高形式,其音高由前面音节的声调决定。所以教材在处理轻声问题时要注意不能将轻声与四声并列展示,更不能将其处理为第五声调。其次要注意“时长短”才是轻声最为显著的特征。另外,在轻声语料的选取上要尽量选用较为常用的轻声音节,以便为学习者提供在课堂之外进一步练习的机会。

再者,在处理第三声的调号时,不要将 “ˇ”标写为 “√”,这也是一个需要稍加注意的问题。

3.针对声调练习语料选取的建议

关于单音节声调练习语料的选取,我们建议教材在引入声调概念时选用较为简单的声韵调搭配来展示,声韵太难就难以兼顾声调

双音节声调练习在语料的选取上要注意四声搭配的问题,同时要注意每一种声调拼合状态的音高走势和发音规律。从而通过有效语料的选取让学习者掌握每一种声调拼合的状态及掌握更为自然的双音节声调发音。另外,教材在声调练习“量”的设计上应当有所控制。“量”大要建立在有意义、有效用的基礎上。

此外,要注意声调练习内容的层次性,即从单音节声调练习过渡到双音节声调练习然后到词语、句子中的声调练习。不能因为只过分强调单字调、双音节声调的准确度而忽视声调在句子中的自然发音。

参考文献

关键.声调教学改革初探. 语言教学与研究,2000 (4).

赵元任.《语言问题》.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0.

对外汉语教材本土化研究综述 第11篇

第一, 对外汉语教材本土化的现状。

李泉在《汉语教材的国别化问题探讨》一文中提出, 事实上, 早在20年前就有国内的学者针对海外汉语教学缺少教材, 可当时国内编写的对外汉语教材主要是通用型, 没有对使用对象进行深入了解和观照使用的具体环境而进行探讨。现在, 虽然出现了研发本土化的对外汉语教材的呼声, 却缺乏深层次的理论支撑, 研究多数为讨论具体的实施方法, 成熟完善的本土化教材也比较稀少。[1]

吴应辉在《关于国际汉语教学“本土化”与“普适性”教材的理论探讨》中提到, 2000至2009年这10年间全国的各个有关出版社一共出版了294种用于对外汉语教学的教材或教学参考书, 但是具有“本土化”教材特征的只有7种, 仅占据对外汉语教学教材总数的2.4%左右。[2]由此可见, “本土化”汉语教材的编写还十分稀少。

第二, 对外汉语教材本土化的方式。

目前, 对外汉语教材本土化方式主要有一版多本和中外合编两种方式。

一版多本就是把一套教材翻译为不同语言的版本, 并结合所在国家的情况进行小幅度的改编。如根据《使用汉语课本》改编而成的《实用汉语教科书》, 就是一版多本的例子。

除此之外, 有些对外汉语教材采用了国内外合作编写教材的方法, 并取得了一些不错的成绩。吴勇毅在《汉语作为外语环境下的教材编写———以〈汉语入门〉为例》中提出, 由国内外人员共同合作形成团队, 这样就使教材的编写者对当地的社会环境和教学环境有所了解, 不仅能够保证目的语语言的真实性, 又能使学习者可以更好地理解目的语。[3]

赵金铭在《教学环境与汉语教材》一文中也提到, 应该大力提倡中外合作编写供给海外教学使用的汉语教材, 并以针对母语为西班牙语的外国学习者编写的《新思维汉语》为例子, 说明了中外合作编写的汉语教材符合外国学习者的思维方式, 有利于学习者接受目的语, 所以取得了不错的成绩。[4]

还有一些由中外合编的本土化汉语教材也受到了外国学习者的喜爱。如针对泰国学习者而编写的《泰国人学汉语》和针对美国学习者而编写的《中文听说读写》等。

一些学者还针对具体的对外汉语教材本土化的方式提出了一些想法。

周小兵在其《汉语教材本土化方式及分级研究》中通过对比外语教材在中国的本土化和汉语教材在海外的本土化, 对对外汉语教材的编写提出了一些建议。他从词汇、语音、语法、文化、教材背景和话题选择等角度, 提出了根据学生母语的特点来选择教学的内容和讲解的方法。其中谈到教材编写时, 特别强调了要选择本土化的词汇, 并将学生的母语与汉语进行对照释义。汉语中与学生的母语存在相似内容的, 可以使这部分内容形成正迁移, 不同的内容则要多进行对比, 加强学习者的理解, 避免偏误的产生。[5]

吴应辉在《关于国际汉语教学“本土化”与“普适性”教材的理论探讨》中提出教材名称本土化、教材内容本土化、部分词汇本土化、注释语言母语化、语言难点对比化五个方面。[6]其中注释语言母语化和语言难点对比化都是非常具有针对性的汉语教学的方法。

第三, 对外汉语教材本土化的问题。

本土化对外汉语教材研究的兴起, 究其原因, 是因为通用型的对外汉语教材不能很好地满足不同学习者的需求, 缺乏针对性。佟秉正在其《初级汉语教材的编写问题》一文中曾提出过, 国内的汉语教材多为通用型教材, 很少针对学生母语与汉语之间的关系进行编写。[7]其实本土化的对外汉语教材的最大优点就是具有针对性, 比较贴近学习者的真实生活。但是, 本土化的汉语教材在具备优势的同时, 也在教材编写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周小兵在《一版多本与海外教材的本土化研究》一文中提出, 一版多本虽然想要尽量贴近外国学习者的生活, 但是仍然存在改编的内容浅显不全的现象。所以可能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甚至产生一些负面的影响。[8]

郑通涛等人在《国别化:对外汉语教材编写的趋势》一文中写到了李雪梅在2009年汉语国别化教材国际研讨会上提出的观点。她认为国别化教材的编写之所以陷入僵局存在两个原因, 一方面是外派的汉语教师缺乏国外教学经验;另一方面, 国外的本土教师又对专业的知识和汉语本体不够了解。只有从外国人的本土文化、语言和他们的表达习惯入手, 对汉语教材进行本土化的改造, 才能使所编写的教材具备实用性, 从而达到一个良好的教学效果。[9]

第四, 对外汉语教材本土化的建议。

虽然汉语教材本土化研究正在升温, 但是有些学者却对此持反对的意见。如陆俭明先生在《汉语国际传播中一些导向性的问题》中提出, 本土化不应体现在汉语教材上, 而是应该体现在具体教学上, 汉语教材应体现普适性。[10]

我认为, 汉语教材的编写应该多元化, 不仅有普适性的、通用型的, 也要有针对性的、本土化的。本土化的汉语教材可以作为海外的教材, 编写要做到简单生动、贴近学习者的实际生活, 学习内容也不能太多, 要培养起学习者的学习兴趣。而普适性的教材则作为国内对外汉语教学的教材, 对学习者进行一个进阶的提升, 更多地加入中国特色的内容。两种教材相辅相成, 从而形成一个由简到难, 由针对到普适的教材体系。海外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对象选择合适的教材, 而一些没有经过系统学习的海外汉语学习者也可以买到通俗易懂的、简单实用的自学教材。国内的教师则可以使用普适化的教材, 同时对不同国家的学习者进行教学。

对外汉语教材本土化的研究还在起步阶段, 但汉语教材本土化已经成为推广汉语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随着关注的增加, 对外汉语教材本土化的进程将会不断加快, 汉语国际教育事业也会蓬勃发展。

摘要:近几年, 随着汉语国际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 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学习汉语。一部分学习者选择到中国留学, 在目的语环境中学习汉语, 但这只是少数。更多的学习者是在本国学习汉语, 旧有的对外汉语教材难以适应这些学习者的需要。因此, 基于针对性原则而兴起的汉语教材本土化研究开始受到关注。本文就对外汉语教材本土化的现状、方式和问题及建议四个方面来对2006年之后的对外汉语教材本土化研究做一简要概述。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材编写,本土化,研究现状,存在问题

参考文献

[1]李泉.汉语教材的国别化问题探讨[J].世界汉语教学, 2015 (4) .

[2]吴应辉.关于国际汉语教学“本土化”与“普适性”教材的理论探讨[J].语言文字应用, 2013 (8) .

[3]吴勇毅.汉语作为外语环境下的教材编写——以〈汉语入门〉为例[J].语言文字应用, 2013 (8) .

[4]赵金铭.教学环境与汉语教材[J].世界汉语教学, 2009 (2) .

[5]周小兵.汉语教材本土化方式及分级研究[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 2014 (5) .

[6]吴应辉.关于国际汉语教学“本土化”与“普适性”教材的理论探讨[J].语言文字应用, 2013 (8) .

[7]佟秉正.初级汉语教材的编写问题[J].世界汉语教学, 1991 (1) .

[8]周小兵.一版多本与海外教材的本土化研究[J].世界汉语教学, 2013 (2) .

[9]郑通涛等.国别化:对外汉语教材编写的趋势[J].海外华文教育, 2010 (1) .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对外汉语教材编写】相关文章:

对外汉语教材08-14

军校对外汉语教学05-25

对外商务汉语论文06-07

对外汉语词汇教学08-08

对外汉语课堂话语08-21

对外汉语论文提纲08-31

对外汉语教案本05-13

对外汉语教学理论06-10

对外汉语教学题06-13

对外汉语声调教学07-01

上一篇:调处对策下一篇:工会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