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瘟免疫及改进对策

2024-05-21

猪瘟免疫及改进对策(精选7篇)

猪瘟免疫及改进对策 第1篇

1 当前猪瘟流行和发病特点

近年来, 云南省南涧县猪瘟的流行和发病特点已发生了很大变化, 其流行形式从频发的大流行转为周期性、波浪式地区散发性流行。

在发病特点上, 出现所谓非典型猪瘟、温和型 (慢性) 猪瘟和无名高热等, 症状显著减轻, 死亡率降低, 病理特征不明显, 以致须依赖实验室才能确诊, 并出现了猪瘟病毒的持续感染 (亚临床感染) 、胎盘感染、初生仔猪先天性震颤和妊娠母猪带毒综合征 (母猪繁殖障碍) 。在出现上述种种迹象的地区和猪群, 往往同时表现无法解释的免疫失败。即使是免疫过的猪群, 初生乳猪和小猪也常有本病的发生。

胎盘感染和持续性感染。病毒可经胎盘感染胎儿, 早期感染多发生流产、死胎;中期感染则可能产出弱仔, 出生后表现震颤、皮肤发绀等症状, 多在出生后1周内死亡。随着感染病程延长, 仔猪死亡时间推迟或幸存, 即使存活的猪往往也形成持续感染, 可终身带毒。加之胚胎期接触猪瘟病毒还可招致先天性免疫耐受。如果留作种猪就会形成胎盘感染→仔猪流行猪瘟→免疫耐受→免疫失败→持续性感染这一恶性循环, 表现出母猪繁殖障碍。未免疫的母猪自然感染中等或低毒力病毒株也可引起妊娠胎盘感染, 并可通过胎盘感染仔猪。另外母猪免疫水平低下, 感染强毒可引起亚临床感染, 并可通过胎盘感染仔猪, 导致母猪繁殖障碍。

2 免疫失败与亚临床感染的原因收稿日期:2011-02-17

2.1 免疫程序的影响

免疫程序存在缺陷是造成免疫失败的主要原因。目前, 云南省南涧县大多数养猪场 (户) 一般采用种猪集中统一免疫、断奶时母猪与其仔猪同时免疫和超前免疫三种免疫程序。

2.1.1种公猪、种母猪1年2次集中统一免疫, 每头种 (公、母) 猪每次接种4~6头份猪瘟疫苗;仔猪21~25日龄进行首次免疫, 每头仔猪接种2~3头份;50~60日龄加强免疫, 每头猪接种3~4头份的免疫接种程序。

2.1.2“断奶时母猪与其仔猪同时免疫”, 此方法有一定的理论根据, 在生产上也起到很大的积极作用。但是, 由于目前许多规模猪场都采取了早期断奶技术, 仔猪的断奶时间在21~28日龄。在这种饲养管理模式下, 如果母猪出现繁殖障碍问题, 如流产、死胎、返情复配, 就会出现首次免疫失败。如果母猪的猪瘟疫苗接种剂量比较大, 那么其抗体水平将比常规剂量接种时高, 其仔猪在21日龄断奶时接种猪瘟疫苗, 可能会受到血液中母源抗体的干扰, 也会导致免疫失败。在采用这种免疫程序时, 最好还是先测定仔猪断奶时的母源抗体效价, 再确定免疫的时间和剂量。多数学者认为, 适当提高免疫剂量有利于提高抗体水平, 同时加大剂量亦可中和一定的母源抗体。可供参考的免疫剂量为种猪4~5头份;仔猪2~3头份。仔猪母源抗体效价在1∶32以上时, 以4头份疫苗剂量的免疫效果最佳。

2.1.3“超前免疫”的方法, 在理论上也是可行的。因为猪的多数母源抗体不能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 初生仔猪体内母源抗体极少, 不足以干扰弱毒疫苗与免疫细胞的接触。超前免疫能使弱毒疫苗在体内有足够的增殖时间而不被血液中的母源抗体中和, 使仔猪尽早获得主动免疫, 并且猪瘟兔化弱毒株对乳猪无残余毒力, 十分安全。但是, 在实际操作中却难以实施, 如母猪分娩过程可能拖长或者母猪晚上产仔, 仔猪出生后已吮吸了初乳, 疫苗稀释后保存时间过长等, 都会导致免疫失败。因此, 生产中最好不要提倡“超前免疫”。

在疫区有些猪场或散养户为了控制仔猪早期感染猪瘟, 在仔猪吸吮初乳前进行免疫 (即超前免疫) , 每头猪注射1~2头份, 注射后1~2 h让其自由吮奶。第二次免疫在30~40日龄进行, 每头猪接种3~4头份;种 (公、母) 猪每年2次集中统一免疫, 每头种 (公、母) 猪每次接种4~6头份。

2.1.4母源抗体的干扰:母源抗体对初生仔猪有保护作用, 但也会影响仔猪的免疫效果, 即母源抗体的双重性。因此, 在给仔猪使用高质量的疫苗时, 能否起良好的免疫效果与母源抗体滴度有关。当母源抗体滴度高时, 实施免疫接种, 疫苗病毒会被母源抗体中和而不起保护作用。因此, 在实施免疫接种前要考虑母源抗体的滴度, 同时还要注意母源抗体的整齐度。具体做法是免疫接种前测母源抗体滴度, 调整母源抗体的整齐度, 保证空怀母猪猪瘟的抗体水平不低于1∶64, 分娩母猪猪瘟的抗体水平不低于1∶32。对反复接种后抗体水平仍然很低的母猪以及带毒母猪应彻底淘汰。

2.1.5种猪与仔猪的带毒和排毒:有资料报道, 母猪在妊娠30 d前, 10~50d、20~97 d、30~100 d接种疫苗后均可引起胎盘感染, 即引起母猪繁殖障碍。因胎盘感染不死的仔猪往往成为亚临床感染者, 可能长期带毒、排毒。这些猪常具有免疫耐性, 对猪瘟的特异性免疫应答水平很低, 易发生温和型猪瘟。也有资料显示, 母猪带毒则对猪瘟疫苗的免疫应答差, 并能垂直传染给下一代, 从而引起温和型猪瘟。

2.2 疫苗效价的影响

有些疫苗不是正规厂家生产的, 或者疫苗未经过严格检验就出厂, 这样的疫苗就达不到规定效价。此外, 疫苗在运输、保管过程中温度控制不当;稀释液中含有影响疫苗的活性物质;稀释后的疫苗未在规定的时间内用完或置于高温环境下, 这些都会降低疫苗的效价, 而影响免疫的效果。因此, 免疫过程中一定要购买正规厂家生产的疫苗和稀释液, 严格按规定运输、保管和使用, 才能确保防疫效果。

2.3 免疫抑制疾病的影响

传染病是引起畜禽免疫力抑制的主要原因, 有些传染病的发生, 可使动物体对其他病原的易感性增强, 对多种疫苗免疫力反应会下降, 甚至导致免疫失败。有些病毒直接侵袭猪的淋巴器官, 诱导某些细胞因子的释放, 激活抑制性细胞, 从而影响免疫效果。生产中, 当发生其他传染病时, 不能进行猪瘟免疫。

2.4 药物的影响

一般情况下, 使用弱毒疫苗前后一段时间, 不应使用抗菌药物。研究证明, 链霉素、新霉素、卡那霉素、四环素、糖皮质激素等药物或对动物体内抗体的形成有抑制作用, 或对T、B淋巴细胞的转化有明显抑制作用, 从而影响免疫效果。使用抗病毒药物会对疫苗造成直接破坏, 因此, 在防疫前后, 要注意不能使用抗病毒药物。

3 建议应采取的对策

3.1 提高猪群质量

切实提高猪群的抗病能力, 健康状况良好的猪群在免疫时能产生坚强的免疫力, 而体质虚弱、营养不良或患有慢性病的猪群免疫应答能力较差。因此, 应保证饲喂饲粮的数量和质量;采取尽可能严格的生物安全措施, 坚持自繁自养, 防止病原传入, 对生产区要采取严格的消毒、隔离和防检疫措施;在饲养密度、温度、湿度、光照和空气质量等方面采取措施, 为猪只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提高猪群的整体健康水平。

3.2 疫苗本身的质量

疫苗本身的质量直接影响免疫的效果。国家定点专业生物制品厂生产的疫苗一般质量可靠, 但是我国目前核定的猪瘟免疫量为每头份150个兔体反应单位, 而国外的核定标准为每头份400个兔体反应单位。因此, 在我国每头猪1头份的猪瘟免疫量显然是不够的, 尤其是在我国养猪场都有猪瘟不同程度流行的情况下, 更难保证猪瘟的免疫效果。

3.3 疫苗的运输和储存

目前普遍使用的猪瘟细胞苗不能在常温下保存, 必须在低温下保存。猪瘟疫苗在-15℃条件下保存, 有效期为1年;0~8℃冷暗干燥处保存, 有效期6个月;8~25℃有效期仅为10 d。因此, 应在运输、储存设备完善的单位购买疫苗。严禁反复冻融疫苗, 以免造成效价降低或影响真空度。

现在国内已有猪瘟淋脾毒耐热保护剂活疫苗, 每头份含有600个兔体反应单位。耐热保护剂可使该疫苗在2~8℃保存2年, 37℃保存10 d, 用专用稀释液稀释的疫苗在37℃放置2 h, 其效价仍符合产品质量标准。

3.4 正确使用疫苗

稀释后的疫苗效价下降速度很快, 气温在15~30℃时, 3 h可能失效。因此, 预防注射应严格按照操作规程, 用前稀释液应置于4~8℃冰箱内预冷, 稀释后的疫苗同样放于有冰块的保温箱内, 并在1~2 h内用完。严禁用碘酊或其他消毒液消毒针头, 用碘酊在注射部位消毒后必须用棉球擦干。严禁用大号针头注射和打飞针, 以免造成疫苗灭活或注射量无保证。

免疫注射前应对针头进行蒸汽消毒, 注射时应1头猪1个针头, 严禁1个针头打到底, 造成人为地将处于潜伏期的猪瘟病毒传染给其他健康猪。猪瘟病毒在猪体内具有优势株选择现象, 往往是强毒增殖而疫苗毒不增殖, 防疫工作变成了带毒传播, 引起注射猪瘟疫苗后猪瘟暴发。

3.5 采用合理的免疫程序

做过猪瘟免疫的母猪, 其新生仔猪可通过初乳获得母源抗体。在仔猪3~5日龄时, 其母源抗体的中和效价为1∶64~1∶128, 具有坚强的免疫力;20~25日龄时, 抗体中和效价在1∶32以上, 保护率为75%, 能耐受猪瘟强毒攻击;30日龄, 抗体中和效价降到1∶16以下, 无保护力;60日龄时, 仔猪血清中已无母源抗体。因此, 仔猪应在25~30日龄首免, 每头猪使用猪瘟细胞苗4头份或猪瘟淋脾毒组织苗1头份;60~70日龄二免, 每头猪使用猪瘟细胞苗4头份或淋脾毒组织苗1头份。在猪瘟发病较多或受威胁的场户, 可在此基础上增加仔猪超前免疫1次, 每头猪使用猪瘟细胞苗2头份或淋脾毒组织苗1头份。母猪在产后20~25 d进行猪瘟免疫, 种公猪每年春秋两季各免疫1次, 每头猪使用猪瘟细胞苗5头份或淋脾毒组织苗1头份。

3.6 规范使用药物

某些药物如氟苯尼考、卡那霉素和磺胺类、病毒唑等, 对机体B淋巴细胞的增殖有一定抑制作用, 能影响病毒疫苗的免疫效果, 尤其是在免疫前后不规范地使用这些药物, 可导致机体白细胞减少, 从而影响免疫应答。

3.7 严禁使用发霉变质饲料

霉变饲料含有各种霉菌毒素, 可引起肝细胞的变性坏死, 淋巴结出血、水肿, 严重破坏机体的免疫器官, 造成机体的免疫抑制。

3.8 控制免疫抑制性疾病

近年来, 猪的免疫抑制性疾病呈上升趋势。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伪狂犬病、圆环病毒感染、喘气病等都能破坏免疫器官, 导致猪瘟的免疫失败。因此, 在生产实践中, 应按照免疫程序加强这些疾病的预防和控制。

3.9 淘汰亚临床感染猪

猪瘟免疫失败的原因及对策 第2篇

在我国猪瘟免疫密度普遍较高的情况下, 猪瘟免疫合格率仍普遍较低, 尤其是在规模较小的养殖场户, 猪瘟的发生和流行更为严重。

近年来, 我国猪瘟的流行和发病特点已发生了很大变化, 其流行形式从频发的大流行转为周期性、波浪式地区散发性流行。

1 免疫失败与亚临床感染的原因

免疫程序的影响。免疫程序存在缺陷是造成免疫失败的主要原因。目前, 我国大多数养猪场 (户) 一般采用种猪集中统一免疫、断奶时母猪与其仔猪同时免疫和超前免疫3种免疫程序。

第一种, 种公猪、种母猪1年2次集中统一免疫, 每头种 (公、母) 猪每次接种4~6头份猪瘟疫苗;仔猪21~25日龄进行首次免疫, 每头仔猪接种2~3头份;50~60日龄加强免疫, 每头猪接种3~4头份的免疫接种程序。

第二种, 即“断奶时母猪与其仔猪同时免疫”, 此方法有一定的理论根据, 在生产上也起到很大的积极作用。但是, 由于目前我国许多规模猪场都采取了早期断奶技术, 仔猪的断奶时间在21~28日龄。在这种饲养管理模式下, 如果母猪出现繁殖障碍问题, 如流产、死胎、返情复配, 就会出现首次免疫失败。如果母猪的猪瘟疫苗接种剂量比较大, 那么其抗体水平将比常规剂量接种时高, 其仔猪在21日龄断奶时接种猪瘟疫苗, 可能会受到血液中母源抗体的干扰, 也会导致免疫失败。

在采用这种免疫程序时, 最好还是先测定仔猪断奶时的母源抗体效价, 再确定免疫的时间和剂量。多数学者认为, 适当提高免疫剂量有利于提高抗体水平, 同时加大剂量亦可中和一定的母源抗体。可供参考的免疫剂量为种猪4~5头份;仔猪2~3头份。仔猪母源抗体效价在1︰32以上时, 以4头份疫苗剂量的免疫效果最佳。

第三种, 即“超前免疫”的方法, 在理论上也是可行的。因为猪的多数母源抗体不能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 初生仔猪体内母源抗体极少, 不足以干扰弱毒疫苗与免疫细胞的接触。超前免疫能使弱毒疫苗在体内有足够的增殖时间而不被血液中的母源抗体中和, 使仔猪尽早获得主动免疫, 并且猪瘟兔化弱毒株对乳猪无残余毒力, 十分安全。但是, 在实际操作中却难以实施, 如母猪分娩过程可能拖长或者母猪晚上产仔, 仔猪出生后已吮吸了初乳, 疫苗稀释后保存时间过长等, 都会导致免疫失败。因此, 生产中最好不要提倡“超前免疫”。

在疫区有些猪场为了控制仔猪早期感染猪瘟, 在仔猪吸吮初乳前进行免疫 (即超前免疫) , 每头猪注射1~2头份, 注射后1~2小时让其自由吮奶。第2次免疫在30~40日龄进行, 每头猪接种3~4头份;种 (公、母) 猪每年2次集中统一免疫, 每头种 (公、母) 猪每次接种4~6头份。

以上3种免疫程序各有利弊。第一种免疫程序可以简化管理, 生产上容易操作实施。在受猪瘟威胁地区或发生猪瘟时可以很快控制疫情的发展, 减少感染造成的经济损失。但是对怀孕母猪, 尤其是怀孕后期母猪会有不良影响。有资料表明, 母猪配种和妊娠期免疫, 会引起胎盘感染或导致仔猪首免时发生过敏性休克 (可能由于母源抗体过高) 。同时, 很难避免母源抗体的干扰。众所周知, 制定免疫程序的关键是如何排除母源抗体干扰, 确定合适的首免日龄。一般认为, 母源抗体效价降至1︰4~1︰8时是猪瘟疫苗首免的最佳时期。因此, 这种方法很难保证仔猪首免时间合理。

如果确实需要坚持“种猪集中统一免疫”, 就必须经常对仔猪的母源抗体进行监测, 随时调整仔猪的首次免疫时间, 使仔猪首次免疫避开母源抗体干扰, 而又不给猪瘟野毒提供感染机会。

母源抗体的干扰。母源抗体对初生仔猪有保护作用, 但也会影响仔猪的免疫效果, 即母源抗体的双重性。因此, 在给仔猪使用高质量的疫苗时, 能否起良好的免疫效果与母源抗体滴度有关。当母源抗体滴度高时, 实施免疫接种, 疫苗病毒会被母源抗体中和而不起保护作用。因此, 在实施免疫接种前要考虑母源抗体的滴度, 同时还要注意母源抗体的整齐度。具体做法是免疫接种前测母源抗体滴度, 调整母源抗体的整齐度, 保证空怀母猪猪瘟的抗体水平不低于1︰64, 分娩母猪猪瘟的抗体水平不低于1︰32。对反复接种后抗体水平仍然很低的母猪以及带毒母猪应彻底淘汰。

种猪与仔猪的带毒和排毒。有资料报道, 母猪在妊娠30天前, 10~50天, 20~97天, 30~100天接种疫苗后均可引起胎盘感染, 即引起母猪繁殖障碍。因胎盘感染不死的仔猪往往成为亚临床感染者, 可能长期带毒、排毒。这些猪常具有免疫耐性, 对猪瘟的特异性免疫应答水平很低, 易发生温和型猪瘟。也有资料显示, 母猪带毒则对猪瘟疫苗的免疫应答差, 并能垂直传染给下一代, 从而引起温和型猪瘟。

疫苗效价的影响。有些疫苗不是正规厂家生产的, 或者疫苗未经过严格检验就出厂, 这样的疫苗就达不到规定效价。此外, 疫苗在运输、保管过程中温度控制不当;稀释液中含有影响疫苗的活性物质;稀释后的疫苗未在规定的时间内用完或置于高温环境下, 这些都会降低疫苗的效价, 而影响免疫的效果。因此, 免疫过程中一定要购买正规厂家生产的疫苗和稀释液, 严格按规定运输、保管和使用, 才能确保防疫效果。

免疫抑制疾病的影响。传染病是引起畜禽免疫力抑制的主要原因, 有些传染病的发生, 可使动物体对其他病原的易感性增强, 对多种疫苗免疫力反应会下降, 甚至导致免疫失败。有些病毒直接侵袭猪的淋巴器官, 诱导某些细胞因子的释放, 激活抑制性细胞, 从而影响免疫效果。生产中, 当发生其他传染病时, 不能进行猪瘟免疫。

药物的影响。一般情况下, 使用弱毒疫苗前后一段时间, 不应使用抗菌药物。研究证明, 链霉素、新霉素、卡那霉素、四环素、糖皮质激素等药物或对动物体内抗体的形成有抑制作用, 或对T、B淋巴细胞的转化有明显抑制作用, 从而影响免疫效果。使用抗病毒药物会对疫苗造成直接破坏, 因此, 在防疫前后, 要注意不能使用抗病毒药物。

2 建议应采取的对策

切实提高猪群的抗病能力, 健康状况良好的猪群在免疫时能产生坚强的免疫力, 而体质虚弱、营养不良或患有慢性病的猪群免疫应答能力较差。因此, 应保证饲喂饲粮的数量和质量;采取尽可能严格的生物安全措施, 坚持自繁自养, 防止病原传入, 对生产区要采取严格的消毒、隔离和防检疫措施;在饲养密度、温度、湿度、光照和空气质量等方面采取措施, 为猪只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提高猪群的整体健康水平。

3 严格控制疫苗的质量

3.1 疫苗本身的质量

疫苗本身的质量直接影响免疫的效果。国家定点专业生物制品厂生产的疫苗一般质量可靠, 但是我国目前核定的猪瘟免疫量为每头份150个免体反应单位, 而国外的核定标准为每头份400个免体反应单位。因此, 在我国每头猪1头份的猪瘟免疫量显然是不够的, 尤其是在我国养猪场都有猪瘟不同程度流行的情况下, 更难保证猪瘟的免疫效果。

3.2 疫苗的运输和储存

目前普遍使用的猪瘟细胞苗不能在常温下保存, 必须在低温下保存。猪瘟疫苗在-15℃条件下保存, 有效期为1年;0℃~8℃冷暗干燥处保存, 有效期6个月;8℃~25℃有效期仅为10天。因此, 应在运输、储存设备完善的单位购买疫苗。严禁反复冻融疫苗, 以免造成效价降低或影响真空度。

现在国内已有猪瘟淋脾毒耐热保护剂活疫苗, 每头份含有600个免体反应单位。耐热保护剂可使该疫苗在2℃~8℃保存2年, 37℃保存10天, 用专用稀释液稀释的疫苗在37℃放置2小时, 其效价仍符合产品质量标准。

3.3 正确使用疫苗

稀释后的疫苗效价下降速度很快, 气温在15℃~30℃时, 3小时可能失效。因此, 预防注射应严格按照操作规程, 用前稀释液应置于4℃~8℃冰箱内预冷, 稀释后的疫苗同样放于有冰块的保温箱内, 并在1~2小时内用完。严禁用碘酊或其他消毒液消毒针头, 用碘酊在注射部位消毒后必须用棉球擦干。严禁用大号针头注射和打飞针, 以免造成疫苗灭活或注射量无保证。

免疫注射前应对针头进行蒸汽消毒, 注射时应1头猪1个针头, 严禁1个针头打到底, 造成人为地将处于潜伏期的猪瘟病毒传染给其他健康猪。猪瘟病毒在猪体内具有优势株选择现象, 往往是强毒增殖而疫苗毒不增殖, 防疫工作变成了带毒传播, 引起注射猪瘟疫苗后猪瘟暴发。

3.4 采用合理的免疫程序

做过猪瘟免疫的母猪, 其新生仔猪可通过初乳获得母源抗体。在仔猪3~5日龄时, 其母源抗体的中和效价为1︰64~1︰128, 具有坚强的免疫力;20~25日龄时, 抗体中和效价在1︰32以上, 保护率为75%, 能耐受猪瘟强毒攻击;30日龄, 抗体中和效价降到1∶16以下, 无保护力;60日龄时, 仔猪血清中已无母源抗体。因此, 仔猪应在25~30日龄首免, 每头猪使用猪瘟细胞苗4头份或猪瘟淋脾毒组织苗1头份;60~70日龄二免, 每头猪使用猪瘟细胞苗4头份或淋脾毒组织苗1头份。在猪瘟发病较多或受威胁的场户, 可在此基础上增加仔猪超前免疫1次, 每头猪使用猪瘟细胞苗2头份或淋脾毒组织苗1头份。母猪在产后20~25天进行猪瘟免疫, 种公猪每年春秋两季各免疫1次, 每头猪使用猪瘟细胞苗5头份或淋脾毒组织苗1头份。

3.5 规范使用药物

某些药物如氟苯尼考、卡那霉素和磺胺类、病毒唑等, 对机体B淋巴细胞的增殖有一定抑制作用, 能影响病毒疫苗的免疫效果, 尤其是在免疫前后不规范地使用这些药物, 可导致机体白细胞减少, 从而影响免疫应答。

3.6 严禁使用发霉变质饲料

霉变饲料含有各种霉菌毒素, 可引起肝细胞的变性坏死, 淋巴结出血、水肿, 严重破坏机体的免疫器官, 造成机体的免疫抑制。因此, 要严格控制饲料和各种原料的质量。2003年黑龙江省大部分地区秋收季节阴雨连绵达60天之久, 造成大量玉米不同程度霉变。检验中发现大多数经产母猪猪瘟抗体水平很高, 而保育猪和育肥猪总是免疫不合格。玉米霉变是造成猪瘟免疫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3.7 控制免疫抑制性疾病

近年来, 猪的免疫抑制性疾病呈上升趋势。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伪狂犬病、圆环病毒感染、喘气病等都能破坏免疫器官, 导致猪瘟的免疫失败。因此, 在生产实践中, 应按照免疫程序加强这些疾病的预防和控制。

3.8 淘汰亚临床感染猪

猪瘟免疫监测的重点应放在母源抗体水平、免疫应答效果、亚临床感染和疫苗效价的监测上。

根据产仔季节, 在防疫高峰期后1个月内, 随机采取免疫猪血清做抗体监测, 计算总保护率。如总保护率在50%以下, 显示免疫无效。同时根据抗体的分布, 分析是否存在亚临床感染。

猪瘟免疫效果分析及防制对策 第3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血清:

来自该县8个乡镇内的规模猪场和散养户的不同日龄的猪。

1.1.2 试剂:

猪瘟正向间接血凝抗原, 阴、阳性血清稀释液均购自广西壮族自治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1.1.3 器材:

移液器 (50微升、20微升) 、取液塑料嘴、V型110°、96孔血凝板和微量振荡器。

1.2 方法

待检血清经56℃, 30分钟灭活, 在96孔血凝板 (V型) 上做倍比稀释, 随后加入减半量的间接血凝抗原, 振荡均匀, 置室温2小时后观察结果。在阴、阳性对比血清成立的前提下, 以50%红细胞出现凝集的血清最大稀释倍数为该血清的血凝效价, 判定标准以血凝效价≥1:32为免疫合格, 血凝效价<1:32为免疫不合格。

2 结果与分析

2008年~2009年猪瘟血清抗体效价统计见表1。

从实验检测结果看, 该县猪瘟免疫效果并不理想, 笔者分析造成猪瘟抗体水平低可能有以下因素:

2.1 近年来, 养猪业疫情比较严重, 存在如猪蓝耳病、圆环病毒病、喘气病等免疫抑制性疾病造成猪群免疫系统机能的紊乱, 降低了猪瘟抗体水平。

2.2 疫苗剂量不按使用说明使用, 注射几种疫苗时间间隔不科学, 为了省事用猪三联苗, 在没有掌握猪群的猪瘟抗体水平滴度情况下使用猪三联苗免疫, 产生猪瘟抗体效果不理想;疫苗保存、运输和操作技术达不到要求也是免疫不佳的因素。

2.3 虽然规模场自己制定了免疫程序, 但是总体猪瘟抗体水平比较低, 原因是母源抗体或本身的猪瘟抗体滴度较高, 干扰免疫效果, 所以好的免疫程序应该通过血清学检测确定最佳的免疫时间和剂量。当前部分养殖户和我们的工作人员对抗体水平监测认识不到位, 对采血意见大, 样品不具有代表性, 采样时偷工减料等原因造成免疫效果差。

2.4 散养户饲养管理水平低, 防疫意识差, 免疫疫苗种类、时间乱等情况;推行春、秋两季集中突击免疫结合适时补免的防疫对策;基层防疫员工作量大、报酬低、人员变动频繁和工作怠慢等因素造成不能按时免疫接种或漏免时有发生;散养户饲养猪群健康状况复杂, 免疫应激反应大, 群众和基层防疫员都有抵触情绪, 这些因素是导致散养猪猪瘟抗体水平低的主要原因。

3 防制对策

3.1猪瘟防疫要用单联苗, 尽量不使用猪三联疫苗。

猪瘟防疫一定要用单联苗, 最好使用猪瘟兔化弱毒 (脾淋) 苗, 效果更好。最好使用2~4倍量进行注射。

3.2 近年来, 蓝耳病、圆环病毒病、喘气病等免疫抑制性疾病呈上升趋势, 造成猪群不同程度的免疫失败, 导致猪瘟的免疫失败。规模化猪场应通过完善免疫程序、改善饲养管理, 做好免疫抑制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

3.3 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一般情况下, 28~35日龄左右进行第一次免疫接种。55~60日龄左右进行第二次免疫接种, 在猪瘟控制区, 对农村散养猪可在60~65日龄免疫接种第一次。猪瘟流行严重的养猪大户可采取超前免疫的办法:即在仔猪出生后未吃初乳前, 接种猪瘟苗1头份, 注射1~2小时后再自由哺乳, 首免后于70日龄进行第二次免疫。种母猪在配种前应进行1次免疫, 使之产生坚强的免疫力, 避免妊娠期间感染猪瘟, 防止垂直传播。

3.4 及时进行猪瘟抗体检测, 通过抗体检测可以评价猪瘟免疫效果, 若抗体不合格及时补免。进行猪瘟抗原的检测, 猪瘟抗原阳性猪要及时淘汰。

3.5 加强村级动物防疫员管理, 稳定基层防疫队伍, 加强对散养户宣传动物防疫知识和养猪技术, 进一步提高养殖户的防疫意识和疫病防控水平。

4 防控设想

浅析化隆县猪瘟免疫效果及对策 第4篇

1 猪瘟免疫抗体检测

化隆县2011年春季动物防疫工作中对于猪瘟的免疫主要采用猪瘟、猪丹毒、猪肺疫三联活疫苗 (以下简称三联苗) , 而秋季动物防疫中则新增了猪瘟脾淋活疫苗 (以下简称脾淋苗) , 两季动物防疫工作结束后, 对免疫效果进行评估时用正向间接血凝试验检测了分别用三联苗和脾淋苗免疫的猪血清各80份, 结果用三联免疫的80份猪血清中有52份达到合格标准, 免疫抗体保护率为65%。而用脾淋苗免疫的80份猪血清中有75份达到合格标准, 免疫抗体保护率为93.75%。由此可见脾淋苗免疫抗体保护率明显高于猪三联苗。

2 猪瘟免疫失败的原因

实际中, 农牧民对于猪三联苗的认可程度比较高, 而且一种疫苗对于猪瘟、猪丹毒、猪肺疫三种疫病都有着很好的免疫保护效果, 注射三联疫苗的毒副作用小, 使用安全性高等特点。但是注射过疫苗的猪发生猪瘟的现象比较多, 从本次试验结果看, 三联苗免疫的猪免疫抗体保护率仅为65%。而脾淋苗的免疫抗体保护率高达93.75%, 对于猪瘟疫病的预防, 脾淋苗的保护效果确实。因此仅用三联苗免疫猪只是造成猪瘟免疫失败的主要原因。另外还有以下原因: (1) 疫苗质量问题。个别疫苗保存温度不当, 如冻干疫苗要求低温保存, 在不同温度下保存的日期也不同, 一些疫苗在使用时已经过期或失效, 在乡镇基层兽医站常常会出现保管不当而使疫苗失效的现象。 (2) 有些疫苗不合格, 含有强毒或效价很低等问题。 (3) 技术方面器械消毒不严或已经受到污染而将杂质带进已经稀释的疫苗造成免疫效果不理想或免疫失败。此外, 当场内有带毒病猪时, 就会使防疫注射变成带毒传播。 (4) 免疫接种剂量不足, 不能刺激机体产生足够的抗体而获得免疫。 (5) 免疫程序方面接种猪瘟疫苗的母猪产子后, 因母源抗体的存在, 使子猪吃母猪初乳而获得被动免疫。此时抗体水平较高, 如果接种疫苗, 使抗体下降反而降低了免疫力。

3 解决问题的对策

3.1 注重疫苗病原的选择

选择很多疫苗都有多种血清型或菌群类型, 必须选择适合本地区的血清型或菌群, 才能起到免疫保护作用, 就本次试验结果来看化隆县猪瘟多发地区采样猪瘟脾淋苗的抗体保护率明显高于猪三联苗。而在猪瘟、猪丹毒、猪肺疫都多发的地区可以考虑三联苗和脾淋苗联合运用, 即可保证三种猪的疫病都能达到良好的抗体保护率。

3.2 保证疫苗的质量

保存不合理导致疫苗效价降低。因储藏温度、运输条件、疫苗稀释后的保存温度和使用时间过长等, 都会导致疫苗失效。忽视低温保存的现象很普遍, 如冻干疫苗需在0~-20℃保存, 尤其适宜-15℃以下;油乳剂疫苗和铝胶剂疫苗则应避免冻结, 适宜温度为2~8℃;佐剂应用不合理, 给猪群注射不含佐剂或含一般佐剂的灭活苗 (包括油苗) , 不能引起肠道、呼吸道、生殖道等黏膜免疫, 只有使用弱毒苗或高效佐剂的灭活苗, 才可引起细胞免疫和黏膜免疫。

3.3 严格注射剂量

疫苗接种后在机体内有繁殖或释放过程, 因此, 疫苗必须含有足够量的有活力的病原才能达到免疫效果。如猪瘟兔化弱毒株的免疫, 育肥猪接种5~8头份/头;如果使用猪瘟脾淋苗则效果更加确切。实践证明, 疫苗初次免疫抗体效价不理想, 免疫2次以上的抗体效价比较理想。多联、多价疫苗一种疫苗的种类越多, 其效价就越低。

3.4 严格免疫程序和方法

肌注免疫时, 为加快速度给猪免疫, 出现人为“飞针”现象, 疫苗没有注射进去或从注射孔流出。应该深部肌肉注射, 能得到更好的免疫。同一种疫苗的使用, 一般要根据毒力先弱后强进行, 或者先用活疫苗后再用灭活油乳剂疫苗。选择合理的免疫程序:有的养殖户没有合理安排免疫程序, 随意性很大, 甚至认为免疫次数越多越好。次数太多很容易造成免疫抑制, 甚至会引发疫病。

3.5 稀释液的正确使用

疫苗的稀释病原是病毒类的疫苗稀释剂可用蒸馏水和生理盐水, 病原是细菌的疫苗, 一般应用铝胶溶液作稀释液。随疫苗提供的专用稀释液必须用来稀释该疫苗, 而不应作他用。以延长疫苗的存活时间和疫苗抗原粘着奶粉微粒刺激黏膜产生免疫应答, 提高免疫效果。

3.6 谨慎药物的使用

有些养殖户在病毒疫苗中加入抗生素, 以为既可预防疫病, 又可防细菌感染, 然而抗生素会改变溶液的pH值而大大影响疫苗效果, 致使免疫减效。免疫前后除上述几点应注意的事项外还应该不应使用抗生素。

3.7 其他

规模猪场猪瘟免疫失败的原因及对策 第5篇

1 免疫程序的影响

许多规模猪场, 尤其是小型猪场, 免疫程序制定的不合理, 大多照搬其他猪场的, 没有根据自己猪场的现状进行制定, 而且没有定期对猪群进行免疫抗体检测和疫苗的补免。

2 母源抗体的干扰

母源抗体对初生仔猪有保护作用, 但也会影响仔猪的免疫效果, 即母源抗体的双重性。因此, 在给仔猪使用高质量的疫苗时, 能否起良好的免疫效果与母源抗体滴度有关。当母源抗体滴度高时, 实施免疫接种, 疫苗病毒会被母源抗体中和而不起保护作用。因此, 在实施免疫接种前要考虑母源抗体的滴度, 同时还要注意母源抗体的整齐度。最好的做法是免疫接种前测母源抗体滴度, 调整母源抗体的整齐度, 保证空怀母猪猪瘟的抗体水平不低于1:64, 分娩母猪猪瘟的抗体水平不低于1:32。

3 种猪与仔猪的带毒和排毒

不按照疫苗接种程序对妊娠母猪进行疫苗接种, 会引起胎盘感染。因胎盘感染不死的仔猪成为亚临床感染者, 会长期带毒、排毒。这些猪常具有免疫耐受性, 对猪瘟的特异性免疫应答水平很低, 易发生温和型猪瘟。

4 疫苗效价的影响

疫苗在运输、保管过程中温度控制不当。不按照疫苗要求, 进行稀释, 或者稀释后的疫苗未在规定的时间内用完或置于高温环境下, 这些都会降低疫苗的效价, 而影响免疫效果。

5 免疫抑制疾病的影响

免疫抑制疾病是引起畜禽免疫力抑制的主要原因, 可导致动物体对其他病原的易感性增强, 疫苗免疫失败。所以在生产中, 当发生传染病时, 不要进行猪瘟免疫。

6 药物的影响

使用猪瘟弱毒疫苗前后一段时间, 不要使用抗菌药物。使用抗病毒药物会对疫苗造成直接破坏。

通过对规模猪场猪瘟免疫失败的原因进行分析, 采取以下措施, 能够有效的防止疫苗免疫失败。

6.1 切实提高猪群的抗病能力

健康状况良好的猪群在免疫时能产生坚强的免疫力, 体质虚弱猪群免疫应答能力较差。坚持自繁自养, 防止病原传入, 为猪只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提高猪群的整体健康水平。

6.2 要严格控制疫苗的质量, 正确使用疫苗

疫苗本身的质量直接影响免疫的效果。要使用国家定点专业生物制品厂生产的疫苗。同时要按照疫苗使用说明, 正确保存、运输、使用疫苗。

6.3 控制免疫抑制性疾病

猪的免疫抑制性疾病的发生在规模猪场近年来呈上升趋势。其中,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伪狂犬病、圆环病毒感染、喘气病等都能破坏免疫器官, 导致猪瘟的免疫失败。因此, 在生产实践中, 应按照免疫程序加强这些疾病的预防和控制, 及时淘汰患有免疫抑制性疾病的猪只。

6.4 定期进行猪瘟免疫抗体监测

猪瘟免疫及改进对策 第6篇

1 猪瘟免疫状况

近年来, 在党委政府的重视下, 石屏县坝心镇兽医人员积极努力工作, 使坝心镇生猪事业发展迅速。2010年生猪存栏78 589头, 其中优良母猪达5 516头, 出栏达12万头, 猪肉产量达2.4万t, 畜牧业产值2.4亿元。随着生猪业的发展壮大, 各种疾病的发生率逐年增加, 特别是猪瘟发病率有明显的增加。因此, 坝心镇兽医站全体职工和村级兽医人员特别注重猪瘟的防疫工作。2010年全镇猪瘟免疫数为70 731头, 占存栏数的90%。伤寒免疫数54 320头。但其目前流行和发病情况出现一些新的变化, 猪瘟与猪链球菌病、仔猪副伤寒、仔猪水肿病、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等病混合感染趋势上升, 2010年村级上报病例102例, 其中猪瘟21例, 占上报总数的21%。2010年死亡的猪1 075头, 其中猪瘟死亡323头, 占全部病死猪总数的30%左右, 可见猪瘟是严重影响养猪业发展的第一大病。因此, 应重视猪瘟的免疫, 严控猪瘟发生。

2 现行的免疫方法

坝心镇对猪瘟采取春防和秋防, 即在春季和秋季时对全镇所有的猪进行1次猪瘟疫苗的免疫接种, 所用的疫苗是20世纪50年代发明的疫苗, 其安全没有残余毒力, 免疫原性好, 在控制猪瘟流行方面效果显著。

2.1 一次免疫法

1年1次免疫母猪所产仔猪, 在双月龄时接种猪瘟疫苗1头份, 同时接种伤寒、肺疫疫苗, 此种方法在每年猪瘟免疫总数中占60%。

2.2 二次免疫法

在仔猪20~30日龄时首次免疫, 65~70日龄二次免疫1头份, 攻毒保护比一次免疫高, 此种方法在每年猪瘟免疫总数中占35%[1,2]。

2.3 超前免疫

仔猪出生后, 在哺乳前接种疫苗, 有较好的免疫效果, 此种方法在每年猪瘟免疫总数中占5%。

3 猪瘟免疫程序中存在的问题

3.1 疫苗使用不严格

疫苗的保存温度、运输条件未按有关规定执行, 疫苗稀释后多次周转, 不按规定时间使用等, 从而造成疫苗失效, 注射不标准, 致使注入猪体内的疫苗量不足, 或者某些生产厂家或某批号疫苗不符合标准要求, 都会造成免疫不全。

3.2 饲养户观念落后

饲养户预防观念不强, 部分饲养户认为兽医部门打预防针是为了骗钱, 对防疫有抵触情绪。有些饲养户抱侥幸心理, 认为自家的猪饲养期短, 没必要预防, 这都给发生猪瘟留下了隐患。

3.3 胎盘感染

妊娠母猪胎盘感染可导致母猪繁殖障碍 (流产、死胎、木乃尹胎) , 部分存活猪将续性感染, 长期带毒、排毒, 具有免疫耐受性, 接种疫苗后不仅不能产生免疫力, 反而激发猪瘟, 形成亚临床感染[3,4]。

3.4 母源抗体的干扰

免疫母猪可以通过初乳将母源抗体传递给仔猪, 而赋予仔猪的被动免疫力, 在母源抗体水平较高期间, 接种疫苗会部分或全部被母源抗体中和, 对主动免疫力产生很大影响。一次免疫法虽然免疫期长, 但受到母源抗体的影响;二次免疫法实施困难, 经费倍增, 成本高;超前免疫法缺乏免疫持续期1年以上攻毒效果, 在分散饲养条件下实施困难, 按照防治要求, 防疫密度应常年控制在95%以上。上述接种方法均不能排除母源抗体干扰, 因而仍有部分猪只虽经免疫, 但并未获得免疫, 从而遭受感染, 而呈零星散发。相反, 有些猪只在二次接种7~14 d可能激发非典型性猪瘟, 此现象是隐性感染猪瘟诱导的免疫耐受, 是目前消除猪瘟最难解决的新问题。

3.5 免疫程序不当

不同的猪场由于其饲养方式、经营形式存在较大差异, 都会造成猪群抗体水平和仔猪母源抗体水平的差异。如果不根据猪场的实际情况制订免疫程序, 很可能会给猪瘟病毒带来可乘之机。养猪场或饲养户不按程序进行免疫或不及时补注猪瘟疫苗, 是免疫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5]。

3.6 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等其他疾病的影响

猪群患有其他传染病, 特别是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 可引起猪的免疫调节紊乱, 而造成猪瘟疫苗达不到应有的免疫效果。

4 采取相应的猪瘟免疫程序措施

4.1 加强科普宣传工作

加强行政措施, 结合科普宣传, 大力提倡科学养猪, 使饲养户认识到养猪致富必须坚持“预防为主, 防重于治”的方针, 改变落后的饲养观念, 力争每头注射, 不留个体, 适当采取强制性免疫和免疫标记方法。

4.2 提高专业人员素质

兽医站应挑选有一定业务技术、责任心强的防疫员进行专题培训, 积极开展工作合同制, 分片包干负责, 所用疫苗由县局直接提供云南省生物制药厂生产的疫苗, 预防注射后定期抽查防疫效果, 同时对防疫员进行技术考核, 发现违反操作规程的给予及时纠正[6,7]。

4.3 消除亚临床感染猪

亚临床感染猪长期带毒, 且不断排毒, 这是一种潜在的传染源, 极容易造成其他易感猪的感染。因此, 杜绝亚临床感染是控制猪瘟的重中之重, 如发现病猪, 应采取综合措施, 逐渐淘汰阳性感染猪, 才能使地区真正得到净化。

4.4 严格疫苗使用技术

首先, 在疫苗使用技术上应按其要求进行保存并避免受热和阳光直射。则在通风良好的自然环境温度下 (25℃以上时) , 冻干苗保存在冷藏包内的时间不得超过48 h。另外, 疫苗使用前必须检查是否过期、潮解、发霉变色等一系列现象, 如发现一律废弃。其次, 使用时应按计量稀释, 现配现用, 稀释后4 h内必须用完, 超过4 h则作废苗处理;注射器、针头等用具需严格煮沸消毒, 注射部位认真消毒, 严格操作, 准量注射。同时在注身前应先驱虫后免疫, 以此达到疫苗使用效果。

4.5 制订合理的免疫程序和适当加大免疫剂量

为了获得良好的仔猪免疫效果, 必须掌握恰当的注苗时机。若注苗过早, 仔猪的母源抗体水平仍很高, 高滴度的母源抗体可以控制猪瘟的发生, 但也会影响疫苗的免疫效果;注苗过晚, 则仔猪体内母源抗体逐渐耗竭, 同时被动免疫又未能及时形成, 出现免疫空白期[8]。因此, 适时监测猪群猪瘟病毒的抗体水平至关重要。同时, 适当提高免疫剂量有利于提高抗体水平, 可供参考的免疫剂量为种猪4~5头份;仔猪2~3头份;仔猪母源抗体水平在1∶32以上时 (25日龄左右) , 以4头份疫苗剂量免疫, 效果最佳。

4.6 适时防补, 严控病发率

在免疫中, 把春、秋2防改为适时防疫及同时补针的方法, 同时开展伤寒、猪丹毒和口蹄疫免疫工作。避免传染病混合感染, 采用一次性注射疫苗后, 每月对双月仔猪、市场上新购入未经市场检疫的猪和秋防补针漏注的猪只进行补针。2009年1月笔者对海东村委会白果咀村中全部猪只847头进行猪瘟、肺疫二联苗注射后, 对买来的426头和母猪新生断奶仔猪380头进行了补注, 7 d后同时对断奶仔猪给予口服伤寒疫苗, 到2009年8月生猪出栏时没有发生猪瘟。因此, 笔者提倡使用二联苗。原因是该村饲喂豆碴饲养期短, 而二联苗的保护期是6个月, 生猪出栏时基本还在疫苗预防期内, 此时猪一般不会发生猪瘟。

4.7 加强饲养管理, 增强抗病力

首先, 对哺乳母猪给予足够的营养, 添加蛋白质等营养饲料。保证哺乳仔猪吃到足够的初乳。其次, 保持圈舍干燥、卫生, 注意夏季降温、冬季保暖, 以此降低生猪的感染率。

4.8 加强防疫、检疫, 防止从外地引入病猪

当发生猪瘟后, 要封锁疫点, 禁止猪只流动, 病猪应急宰。急宰的肉经煮熟 (切成小块, 煮沸2 h以上) 方可供食用, 其他部分应就地深埋。对未发病的猪, 应立即用猪瘟弱毒疫苗 (剂量可加大2~4倍) 进行紧急预防接种。对猪圈、垫草、粪水和用具应彻底消毒, 饲养用具每隔2~3 d消毒1次。消毒时, 需清除圈舍表层粪土, 填以新土。

摘要:随着生猪事业发展, 各种疾病的发生率也不断升高, 特别是猪瘟普遍流行, 给生猪业造成极大损失。该文主要针对猪瘟免疫程序, 探讨其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相应的防疫措施, 以供参考。

关键词:猪瘟,免疫,问题,对策,云南石屏,坝心镇

参考文献

[1]蔡宝祥.家畜传染秘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1.

[2]孙建宏.常用畜禽疫苗使用指南[M].北京:金盾出版社, 2004.

[3]何志强, 何雪红, 王鑫, 等.影响猪瘟免疫效果的因素及防治措施[J].畜牧与饲料科学, 2010 (1) :188-189.

[4]高翔, 马心玲.猪瘟免疫失败的原因及其对策[J].畜牧与饲料科学, 2010, 21 (9) :143-144.

[5]杨志民.牧业金秋[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4.

[6]韩雪清.猪瘟病毒及其猪疫疫苗研究进展[J].动物医学进展, 2000 (2) :1-4.

[7]乔忠.畜禽传染病免疫手册[M].北京:金盾出版社, 2002:103-104.

猪瘟免疫失败的原因和对策 第7篇

1 防疫失败的原因

1.1 疫苗质量问题

免疫失败的原因虽多, 但疫苗质量对此有着重要的影响。目前, 弱毒疫苗的免疫通常可以防止临床感染, 极少引起易感猪群亚临床感染。易感猪不表现为明显的临床症状, 但其终身带毒、散毒, 成为猪瘟病毒的主要宿主。疫苗的运输、保存、使用不当, 也会影响免疫效果。猪瘟冻干疫苗应在低温条件下运输和保存, 稀释后立即使用, 不能存放过久。稀释后的疫苗如不能一次性使用完, 应放在冰瓶或冷藏箱内低温保存。此外, 操作过程中的失误, 如用失真空的疫苗或超过有效期的疫苗, 注射时消毒不严, 造成潜伏期病毒的传播等, 都会影响疫苗的免疫效果。猪瘟弱毒苗的广泛应用, 对于控制猪瘟的流行起了关键作用。但是, 由于使用此类疫苗免疫后并没有彻底阻断猪瘟病毒的传播途径, 使得猪瘟病毒野毒仍然存在并以低水平传播。另一方面, 弱毒苗的普遍使用促使猪瘟病毒发生变异。国家指定的兽药厂生产的猪瘟兔化弱毒的质量是受严格监控的。由于不法厂家私自制造一些质量没有保证的猪瘟疫苗, 加之兽医从业人员的素质原因, 造成猪只免疫失败和隐性猪瘟的增多。

1.2 免疫程序不合理

免疫程序的关键是排除母源抗体干扰, 确定合理的首免日龄。有的忽视本地实际以及猪只差异, 采用同一个免疫程序来进行免疫, 如在母源抗体效价尚高时接种疫苗, 即会被母源抗体中和掉部分弱毒, 仔猪就不能产生主动免疫力。

1.3 猪瘟防疫意识差

我国《动物防疫法》已经颁布实施多年, 但一些同志头脑里并未树立起“依法控疫, 依法灭疫”的观念, 没有充分把动物防疫法作为做好防疫工作的有力武器, 宣传群众, 教育群众, 进而提高动物防疫工作的质量。有些地方因动物防疫不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 更不能体现政绩, 产生重养轻防的现象。

1.4 兽医从业人员素质不高

我国的兽医从业队伍建设尚不够规范, 还没有形成一支高素质正规化队伍。有些兽医是“半路出家”, 基层的兽医人员业务知识和操作技能较低。免疫注射时, 不按规程操作时有发生。

1.5 免疫抑制病的影响

其他常见疾病如伪狂犬、乙脑、猪繁殖与呼吸道综合症 (PRRS) 在猪群存在, 容易产生免疫抑制, 会使猪的免疫力下降, 使猪对猪瘟疫苗的免疫应答下降, 造成免疫失败。

2 防治对策

2.1 加强诊断和免疫监测

典型猪瘟主要依据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进行诊断。一般来说, 慢性型的主要症状, 有体温升高, 滞留热等急性猪瘟症状, 后有体温正常、消瘦、皮肤有出血点, 有的末梢发绀, 呼吸困难, 有的先便秘, 后腹泻, 或者二者交替发生。剖检可见脾梗死, 回肠、结肠溃疡, 形成扣状肿块, 脾有梗死灶, 肾有出血点、贫血、死亡率低。非典型猪瘟症状不明显, 缺少特异性症状, 病程较长, 渐行性消瘦, 前期便秘、呈稽留热, 后期便秘与腹泻交替。临床诊断较为困难, 通常采用实验室诊断。对猪群进行定期免疫监测, 为制定合理免疫程序提供依据。

2.2 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

在任何猪场, 任何时候, 都不可能制定出一个通用的免疫程序。一般以猪瘟控制区实行1月龄一次免疫, 效果较好。母猪的免疫应避开配种和妊娠期, 以免引起胎盘感染或超前免疫时仔猪发生过敏性休克 (可能由于母源抗体过高) 。在受到猪瘟威胁的地区, 免疫母猪所产仔猪以28日龄首免4头份疫苗, 50日龄二免2头份疫苗的免疫程序效果较为可靠。或在25日龄、40日龄分别以4头、2.2头份疫苗免疫, 可有效控制猪瘟的流行。为了排除母源抗体的干扰, 使仔猪获得较强的免疫力, 可对初生猪进行超前免疫 (又称乳前免疫) 。一般认为在超前免疫后, 应在70日龄前后进行第二次免疫, 才能保证绝大多数猪具有抵抗猪瘟病毒感染的抗体水平。

2.3 加强生猪流通环节的管理

建议生猪市场交易实行网上交易, 减少疫病接触传染, 对上市交易的生猪必须加强检疫。同时建立全国主要铁路和公路无疫运输安全带, 减少疫病的传播和蔓延。

2.4 加强兽医工作的系统化管理

依法规范动物的诊疗、防疫、检疫、兽药的生产与使用 (尤其是生物制品) 、畜舍的环境卫生等畜牧业生产、加工、经营全过程, 积极吸收大中专毕业生充实基层, 建立起一支知识化、年轻化、有凝聚力、战斗力的基层畜牧兽医队伍。全面提高疫病诊断监测水平, 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有重点地扑灭、控制重点疫病, 降低动物的发病率、死亡率。

2.5 扑杀与净化

上一篇:兼职体育教师下一篇:中国传统装饰图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