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虚实实范文

2024-06-17

虚虚实实范文(精选12篇)

虚虚实实 第1篇

我们常常所说的“夏半边”“马一角”就是将虚实融入情境,将虚实的处理用成了经验,在将经验变成自己的风格。在西方绘画体系中,虚实的关系是为了更好地辅助描绘的客体,凸显层次。中国传统绘画更加注重内心的感受,古人在好山好水的美景中感悟,将心中的情趣放入自己的作品中,这样主观的感受和客观的景色相融合,“留白”也是最让人意犹未尽的表现手法,所谓“虚实相生乃得画理”亦有此处无声更有声的作用。例如马远的《寒山独钓》画面六百的面积远比用墨的面积大,通篇仅仅一艘小船,垂钓者于舟上隐约可见,留白的地方将画面的意境扩大,给人一种波光粼粼的自在且空旷的感觉,让人心怡神往。又如齐白石先生画的虾驰名中外,简单的线条,和大片的留白让人感觉清浅的水下灵动的虾活灵活现的跃在纸上。齐老荷花被归纳为五笔一朵荷花,画面的处理更是匠心独运,凋零的荷花瓣缓缓地滑落跌在了水面上,欢脱的小鱼在掉落的花瓣下嬉戏,所有的画面没有水纹的描绘,却让人在嬉戏的小鱼里感受到一个静谧的世界,也看出齐老拥有一颗天真的童心。让人在画中品出画里没说完的话。也可以说画面的留白是画者的匠心,是对心境和情趣的渲染。

在油画的体系中虚实体现为画面的亮灰暗,空间上的远近,线条勾勒的方圆虚实,色彩饱和度上的处理。虚实在这许多艺术理论中都有不同的表达方式,西方传统的绘画形式无不透露着严谨的思维方式,这与他们的宗教和当时接受的哲学观点有关。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提出艺术是模仿自然,西方的绘画主要以写实为主,在虚实处理上也是遵从眼睛所见到的客观事物,以所见到的虚实景象来处理虚实关系,企图在平面中创造出传神且真实的艺术作品。我们通常学习的前实后虚,主次虚实这些理论都是西方油画处理虚实的方式。例如:伦勃朗的《夜巡》光影和虚实的处理移植被后人津津乐道,画面上一群民兵在接到任务时准备出发执行任务,整幅画面明暗对比强烈,光影处理的极有层次感,画面中光和影的面积占全画的四分之一,整幅画面只有上尉和随从是在亮部的,其他地方咋用色和处理方式上都将他们刻意暗淡化。这样的表现手法增强了画面的冲击力,增加了是觉得中心点,抓住了看画者的眼球。然而仔细观察还有一个弱光下全身也沐浴在光下面的小女孩,而她身上的光相比前面的上尉和随从要虚化很多,增加了画面的层次感。后面的一些随从在刻画上刻意的虚化边缘线,在用色上降低了色彩的饱和度,将后面的虚化,从而突出主体物。作者安排了强光,暖光,弱光,微光,秩序分明,虚实相结合,让画面真实井然有序。后面的暗部几乎不在刻意的去描画,给人带入了一种深邃神秘的环境中,在这样的深邃的背景中亮部的人物就显得更加的厚重,给人一种结实沉甸的感觉。这也是这作品一直被人追捧的原因。

同样是虚,梵高早期的作品《海边的渔夫》,陈丹青将这幅作品视为“心头好”常用“逸笔草草”形容这幅画。由于当时的材料不足,梵高的画看起来稍显粗糙而且还未完成。这幅画描绘了一个手插口袋的少年站在海边,从画面里我们可以看出梵高的对绘画的一股拗劲儿,每个地方画者都用粗放的笔触描绘的那么不经意,然而就是这样不经意的处理将画面整个看起来虚实有间,给观者传达出一种“笨拙”的稚气。又如追逐瞬间感和光感的大事莫奈,在他笔下的睡莲明暗相生,虚实结合,仿佛水中盛开的睡莲看了一眼便永生难忘。画中不仅有光影的虚实,也有色彩的虚实。邻近色、对比色、补色之间都蕴含着虚实的关系,作者用色差的来描绘。这种颜色的虚实调和使得画面达到了一种朦胧感,这种透光的朦胧感也是莫奈印象派所刻画出来的意境。所以虚实的处理也应了中国美学中的“大巧不工、大音无形、大象无形”一种境界。

在油画的创作中不同的流派也会有不同的虚实手法,任何作品无论是前期的创作还是后期关系的处理,都需要有虚实的处理,构图时需要考虑画面呈现的虚实关系,用色时不仅需要考虑前后关系还有颜色的饱和度,这些地方的虚实就如同中国道家的“阴阳说”在实中求虚,虚中求实的同时调整画面的整体的意境。这也是所有艺术品都追求的境界在油画的绘画落笔皆有虚实,油画的虚实不同中国画,中国画注重内心的传达,在画面上寻求一种和谐和韵律。而西方的“虚实”是在远近和光影的塑造上进行调适,从而营造轮廓之外的气氛,在表现手法上中国画更加注重用笔用线,而油画则可以有更多的方法表现画面中的“虚”,比如说用画笔扫,用油罩等等,文化的差异导致我们所用材料和表现方法有很大的区别。但当“虚”变成一种意境的营造时,那么中西方的“虚实”处理的差异在目的上也是明确的,由这点出发我们在创作中可以从主观的意识上加以运用,在重视“虚实”的同时更加注重气韵和情趣这样才是虚实在画面中处理的真正意义。

参考文献

[1]宋玉成著.外国美术史[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年

[2][美]凯文·D,麦克弗森著,赵春园,张晓怡译.油画的光与色[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3年

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 第2篇

朋友们:我先给大家讲两个故事:相传清朝有一个名气很大的学者叫董邦达,没出名之前,生活极其贫困。有一天,他给一个理发店写了一副对联:“相逢尽是弹冠客,此去应无搔首人”。不料,这副对联被一位亲王看到了,大加赞赏,于是请他入府做官,从此他得以飞黄腾达,并以书画闻名于世。又相传还有一个理发店,为了装饰门面,招徕顾客,也请一个人写了一副对

联:上联是“磨砺以须,问天下头颅几许?”下联是“及锋而试,看老夫手段如何?”没有料到,此联一出,顾客皆裹足不前,理发店的生意再也无人问津了,不得不关门大吉。为什么后一家理发店的对联一出,顾客就不来了呢?因为它的对联与董邦达那副既具真实性,又富艺术性的对联相比,不但自吹自擂,言过其实,而且气势汹汹,杀气腾腾!试问,谁敢上这样的理发店去理发呢?店主原意是为了突出自己的手艺,不料却因为吹嘘过了头把事业搞垮了。这就让我想到了一个道理:做人,要做老实人,做事,更要办老实事。说真话,走正路,办实事,应该成为我们的人生信条。这几年,从中央到地方相继开展了一系列旨在教育党员干部端正党纪、严肃党风的活动。从“三讲教育”到“三个代表”,从“行风评议”活动再到“两风”建设,这些重大举措,反映了党对抓好作风建设的高度重视和迫切要求。襟怀坦白、光明磊落、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这些美德,是追求真理、献身革命的起码条件,更是我们待人处世的前提。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之所以在人民群众中享有很高的威望,一条根本原因,就是他们对党、对人民忠诚正直,“事无不可对人言”。由此可见,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不仅是做人的标准,而且是我们事业胜利的保证。大家想想看:谎报军情,要打败仗;谎报农情,会造成减产减收;谎报商情,要在竞争中被淘汰;谎报国民经济形势,就不可能制定出正确的方针政策。因此,作为党员干部,不要认为讲一两句谎话、犯一星半点小错误是细枝末节,无害于事,要知道“积沙成塔、集腋成裘”,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势必在政治上丧失原则性和坚定性,在做人和做事上遭到失败。大家都熟悉的那些贪官如成克杰、慕绥新等,你们知道吗?他们中的不少人都曾有过一段令人感动的逆境奋斗史。有的出身农家,从小便挑起了生活的重担;有的从村支书干起,每一个脚印都厚似一本诗集;有的无钱上学,靠艰苦的自学拿到了大学文凭……可就是这些人竟也摇身变成了令人深恶痛绝的贪官污吏。我们不说他们如何贪污如何腐败,只提提他们惯用的新词汇就格外令人深思。如把打麻将叫做“政治学习”,把跟情妇幽会叫做“组织生活”,把公款吃喝叫做“集体研究”等等,为什么会有这种质的蜕变呢?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们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以为曾经的艰苦经历就是今天腐败的资本,于是就慢慢变得不老实起来,变得不守规矩,任由思想堕落下去而不自拔。可是他们也恰恰忘了有位革命家曾说过:“手莫伸,伸手必被抓”的道理。东窗事发,锒铛入狱,就是对他们没有老老实实做人的惩罚。弄虚作假,行骗于人,虽然短期也许能捞到一点“好处”,但纸里包不住火,乌云终将被太阳赶走。谁欺骗了社会,谁就要失去社会的信赖;谁欺骗了生活,谁就会受到生活的报复。从古至今,弄虚作假的人,到头来哪个不是自食其果?鲁迅曾把那些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人称为“中国的脊梁”,而对那些“志极高而心不专”的好高骛远者,总是投以轻蔑的目光。在他看来,光说不干的不是好汉。朱伯儒曾说过这样三句话:“说得好,做得好,打满分;”“说得好,做得一般,打三分;”“说得漂亮,不去做,打零分。”我们做为跨世纪的青年人,要牢固树立“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的人生态度,从自己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从平凡小事做起,以自身的实际行动,说真话,走正道,办实事,以自身的实际行动,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锐意进取,务实奉献,努力拿满分!朋友们:让我们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用我们辉煌的业绩来回报国家和社会吧,我们的明天将会更美好!谢谢大家!

虚虚实实投黄金 第3篇

长期以来,黄金被视为世界各国的通用货币。很多国家发行纸币,也必须用黄金或白银这类的金属作为保证,中央银行有多少黄金就发行多少钞票(即所谓的“金本位”)。美国是二战最大的赢家,美国央行在二战期间积累的黄金储备达全球官方黄金储备的3/4以上。仰仗庞大的黄金储备,美国于1944年提出用美元替代黄金的通用货币地位,要求各国货币同美元挂钩,而美元则直接同黄金挂钩(每35美元随时可向美国央行兑换1盎司黄金),这就是著名的“布雷顿森林体系”。黄金储备匮乏的各国央行只得就范,从此美元成为世界通行的“美金”。

20世纪60年代,越南人民不屈不挠的抗争使美国深陷越战泥潭,引发国内超速通货膨胀。在对美元贬值的预期下,各国央行纷纷抛出美元,向美国央行买入黄金。到1971年,美国的黄金储备比1944年锐减了60%,美国被迫放弃“布雷顿森林体系”,不再继续维持黄金的价格。金价从每盎司35美元一路飙升,直到1980年1月21日冲高每盎司873美元。如果扣除通货膨胀因素,1980年的873美元约相当于今天的1900美元。

虚虚实实 第4篇

历来讲解《哀江南》,教师都多从情和景的关系入手,分析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达方法。笔者阅读了《桃花扇》相关文献资料,认为从虚与实的角度来分析,《哀江南》一曲充分展现了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实关系。现从以下三个角度进行分析。

一、眼前残景与忆中旧境

开篇宾白,苏昆生叙述了自己重到南京所见的景象。宾白与后面曲词所唱内容照应:明孝陵、明故宫、秦淮河畔、长桥旧院—曲词中苏昆生的游踪正是以此为序。七支曲子几乎都涉及眼前残景与忆中旧境的今昔对照。如[折桂令]:

“当年粉黛,何处笙箫?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无聊。”

如今“端阳不闹”、“重九无聊”,可见,当年端阳节和重阳节是多么热闹。寻觅当年吹奏笙箫的粉黛,自然而然的让人联想到秦淮河畔歌舞升平的场景。

因此,这些曲词中唱的是眼前见到的民生凋敝的破败残景,引发的是唱曲人对莺歌燕舞南京城旧景的回忆。而阅读者感受到的是眼前实在残景与唱曲人记忆中已逝旧境这虚实两重情境。眼前之景为实,忆中之景为虚,实中带虚,艺术上达到了很好的表达效果。

二、具体之景与抽象之情

苏昆生悲叹南京城的曲子,无不点染着浓重的“黍离之悲”。因此,梁启超称《桃花扇》是一部“哭声泪痕之书”,作者孔尚任自己也称《桃花扇》是“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哀江南》这套曲词,更准确的说法是“借今昔之景,抒兴亡之痛”。如[沽美酒]:

你记得跨青溪半里桥,旧红板没一条。秋水长天人过少,冷清清的落照,剩一树柳弯腰。

一个“剩”字可以引发读者对当年秦淮河畔红板长桥、绿树成荫,游人熙熙攘攘、热闹场景的无限遐想,与眼前萧条凋零的场景形成鲜明对照,“兴亡之感”油然而生。从具体可感的景到抽象感知的情,虚实相生。

三、夸张虚景与可感哀情

“《桃花扇》取材于历史而聚焦于爱情,但毕竟是戏曲而不是历史,为了成全艺术,并不拘泥历史。”在《哀江南》的景物描写中,随处可见孔尚任艺术加工的痕迹。

如[驻马听]和[沉醉东风]:

野火频烧,护墓长楸多半焦。山羊群跑,守陵阿监几时逃。鸽翎蝠粪满堂抛,枯枝败叶当阶罩;谁祭扫,牧儿打碎龙碑帽。

横白玉八根柱倒,堕红泥半堵墙高。碎琉璃瓦片多,烂翡翠窗棂少。舞丹墀燕雀常朝,直入宫门一路蒿,住几个乞儿饿殍。

上述描写的是连年战乱,明孝陵和明故宫破败、衰颓的情景。但这样的场景描写,是否是“实录”呢?

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七月,扬州河局解散。孔尚任从容北归期间,孤身渡江,畅游金陵。七月下旬,他转向金陵东部游览,到明故宫、明孝陵凭吊:

拜明孝陵

其一

夕阳红树间青苔,点染钟山土一堆。

厚道群瞻今主拜,酸心稍有旧臣来。

石麟碍路埋臻草,玉殿存炉化纸灰。

赖有白头中使在,秋晴不放墓门开。

过明太祖故宫

忽忙又散一盘棋,骑马来看旧殿基。

夕照偏逢鸦点点,秋风只少黍离离。

门通大内红墙短,桥对中街玉柱欹。

最是民居无感慨,蜗庐僭用瓦琉璃。

对比曲词,就会发现明显不同。诗句中,守灵阿监(白头中使)不但没逃走,还尽忠职守“秋晴不放墓门开”。虽然孝陵和故宫也变得衰败,但百姓们“蜗庐僭用瓦琉璃”却毫无内疚,丝毫没有《哀江南》中深重的“黍离之悲”。通过对比发现,为了营造气氛、烘托主题,孔尚任在所见事实的基础上,进行了艺术加工。从这个角度讲,眼前之景所叙有“虚”,而“兴亡之感”为“实”,实中带虚,虚实相济。

套曲《哀江南》中,对“虚”与“实”的理解不是既定不变的,以变化的视角看问题,对“虚”“实”有不同的理解,实中带虚、虚实相生、虚实相济,体现出中国文艺的特点。

虚虚实实 第5篇

——李瑞卿 李瑞卿,目前任职于安徽省芜湖市鸠江区政府招商局,担任浙江办事处主任。同时,他个人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浓厚的兴趣,因此他利用业余时间自己开了一家独居中国特色的瓷器店——甲天下礼品有限公司并担任总经理一职。李瑞卿先生于1996年从芜湖师专(于2005年并入安徽师范大学)经济管理系毕业。毕业后,李瑞卿先生受农村“官本位”思想的影响,就业时他毅然地选择了政府部门,也就是现在的鸠江区政府招商局。自进入该工作单位以来,李瑞卿先生一直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为鸠江区政府招商局的招商引资工作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得到单位领导以及同事们的一致好评。

我们在联系李瑞清先生的时候,他一再强调他并不是什么优秀校友,他说他给我们做反面教材还差不多。当时我们就对李瑞卿先生的谦虚、功成不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虽然他在政府机关工作了十几年,但是没有一点所谓的“官架子”,非常平易近人且对人非常热情。见到李瑞卿先生后,我们向他做了简单的自我介绍,并表明了来意,便很快进入到采访的主题。

1994年7月,李瑞卿先生高中毕业,当时国家还未实行扩招政策,进入象牙塔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李瑞清先生平时刻苦努力,成绩优异,并最终考取了芜湖师专。进入师专学习后,李瑞卿先生积极参加各种校内外活动,并凭借其超乎寻常的组织

能力、沟通与协作能力被评选为师专经济管理系学生会主席,同时他还担任系经济协会的会长。在担任经济协会会长期间,他将协会的规模发展为全校第一,当时的会员达到1000多名。经济协会经常举办一些舞会,这些舞会大大丰富了同学们的课余活动,在当时很有影响力。李瑞清先生凭借此影响力向观看舞会的同学收取门票费用,这就使该协会的活动经费有了稳定的来源。此外,李瑞清先生当时口才特别好,外交能力尤其强,他经常带领经济学会会员们到企业去拉赞助,并最终得到芜湖信息技术开发公司10万元的赞助。

在校期间,他各方面表现都很优异,跟老师同学们的关系相处融洽,并善于处理各种突发状况,在当时就被称为“小政客”。由于他能力突出,进校后很快就被推荐去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学习,但当时李瑞卿先生并未意识到这事关以后的入党,便将此次学习的机会让给了班里其他同学。到最后老师推荐其发展成为预备党员时才发现他缺乏结业证书,当时系领导也对这一状况非常重视,都认为他要是不能成为党员就没有人能成为党员。但是由于缺乏结业证书这一硬性资料,李瑞卿先生在大学期间并没有成功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而是在工作一年后在单位成为党员。

在交谈的过程中,李瑞卿先生向我们讲述了他自己的就业经历。他毕业时国家对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实行统筹分配,但是对于专科毕业生,国家并不实行该包分配政策。但当时的就业形势相对于现在来说还是一片大好,毕业生的就业方向主要有政府,企业和学校。李瑞卿先生生于农村,家庭经济状况不是很好,而且当时的农村“官本位”

思想严重,故李瑞卿先生毅然地选择了政府部门,并于当年8月1日进入鸠江区政府招商局。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与刻苦学习,李瑞卿先生为很多中小型企业提供了很多服务,同时也为鸠江区政府的招商引资工作作出了巨大贡献,得到了单位领导以及同事们的认可,但是李瑞卿先生并不安于现状。他认为年轻人应该多出去闯闯,于是他于1999年底辞去了在芜湖市鸠江区政府招商局的工作,来到一外资企业担任销售主管,由于其营销能力突出,在外资企业主要负责安徽、江苏、浙江等八个省的建材销售工作,并屡创佳绩。在此,李瑞卿先生后告诫我们:以后工作中注意不要频繁跳槽,在一个单位、一个职位待久了就会创造业绩,就会有升职的机会。此外,还要时刻遵守企业制度,制度存在即合理,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都要靠制度来维持,不要以自己观点去嘲笑制度。

而到了2003年的时候,政府机关开始考虑招商引资,而政府机关对于这一事宜并没有什么经验,考虑到李瑞卿先生的特殊能力,又将其召回机关,而同时李瑞卿先生认为在机关工作比较自由,基本无约束,于是李瑞卿先生辞去销售主管这一职务,重回到芜湖市鸠江区政府招商局。自此,李瑞卿先生一直在自己的岗位上勤勤恳恳,踏踏实实做事,不断为企业服务,为招商局分忧解愁。与企业卖商品不同,招商局卖的是政策,对其工作人员的要求较高,不仅要有业务员的脸皮还要像市长秘书般地及时了解国家相关政策。因此,李瑞卿先生自己平时也虚心学习,以及时了解国家相关政策。

李瑞卿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一次偶然的出差让

他见识到了中国筷子中所包含的文化底蕴,也深深为这种文化底蕴所震撼,于是他加盟了一家筷子联盟店,后又加盟了瓷器加盟店,主要向外国游客传播中国文化。李瑞卿强调说他创立甲天下礼品有限公司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赚钱,而是因为他喜欢中国文化,他喜欢传播中国文化。我们可以看出筷子、瓷器等艺术品在市场上确实属于冷门,但是这些都是中国特色文化的代表。

随后,李瑞卿先生跟我们讲述了上大学与不上大学的区别。他说可能你的同学高中毕业就去工作,没上过大学但他比你过的好,拿的工资比你高,此时你也不要难过。上与不上大学的经历不同,气质不同,而一个人的气质是别人模仿不来的,因此不能用物质来衡量上与不上大学的区别。

而对于考研还是就业,李瑞清先生则指出,如果想在芜湖这样的三线城市工作、生活,那么就不需要浪费时间去考研。他建议当代大学生可以工作一段时间后,根据工作需要再定向深造,目前最好不要盲目升学历。但他提醒我们要注意在校期间定向地拿一些专业证书,如会计从业资格证,初级会计师、注册会计师、资产评估师等。他提出虽然一般情况下,父母都很支持大家考研,但是我们应该先把自己抛到社会中,再根据自己定位以及兴趣,有目的地拿专业性证书,考专业职称,而不应盲目地就去考研。

当问及如何择业就业时,李瑞卿先生结合自己的经历也给我们提出了很多行之有效的建议。他认为,在目前市场形势下自主创业比较难。他建议我们在选择企业时不一定非要选与自己专业对口的,并指

出所有文科类专业的学生都不要局限于自己所学的专业。重点是进入企业后要学会调整心态,要学会给自己定位。并指出目前大学生很多,我们特别要学会放下心态和身段,做适合自己能力的事。大学生就是劳动者,做任何事都要执着,任何是做久了都会有所成就。另外在选择企业时最好选择有国有背景的企业或者如沃尔玛等这样大规模的外资企业,这类企业就业前景好,发展空间大。而对于城市的选择,可以选择像芜湖这类的“车B”城市,并向我们详细讲解了经济学中的“车B现象”。这类城市是一个折中,不仅对事业有利,且适合于生活,因为一个省内的第二三名城市发展比省会快,就业前景大,且压力没有省会大。

作为一名政府机关工作人员,李瑞卿先生建议大学生趁着自己年轻有为可以试试考公务员,但若一次没考上就要果断放弃,在企业凭自己本事赚钱是正事,而且当官存在一定的道德风险,可能会一时把持不住自己。而且目前公务员也不是很稳定,国家会渐渐实行应聘制,而且对于年龄一般有35周岁以下的限制。此外,对于经济类公务员的限制条件不多,因而报考人数多,竞争激烈。在此,李瑞卿先生也向我们描述了他自己做了十几年公务员的心得:他在机关上班心态是踏踏实实做自己的事,学会了解领导的需要并尊重领导,越是领导越是要尊重;他小心翼翼一点,尊重人一点,办任何事悠着一点,要考虑到别人的感受。此外,他还指出,目前高校推荐的“双优生”实践能力较差,在尊重领导、做事能力方面都存在着欠缺,希望以后学校要多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最后,李瑞卿先生还告诫我们以

后要低调做人,高调做事。这些都给我们上了很重要的一课。

在大学生恋爱方面,李瑞卿先生认为,大学生可以谈恋爱但是不一定要结婚,因为谈恋爱也要学,学生在大学期间正处于青春期,应该要谈谈恋爱来吸取经验而不应该把这学习的机会留到工作期间。他结合自己的经验指出,在大学没谈恋爱大学就白上了,谈恋爱后结婚的恋爱就白谈了,并建议大学应该开恋爱课。但同时他提出,恋人之间关系好不一定要表现出来,他赞成恋爱,但是恋爱应该要注重场合。同时,他还为我们以后挑选对象支了一招:他指出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父母都不好,他就不会有多好。婆媳关系问题是考察一个男人处事问题的能力,任何人都应该把自己的父母放在第一位,并指出人在社会上并不是要当多大官,赚多少钱,而是要让家里人都过得幸福,这就足够了。

卓凡:影像与机械复制间的虚虚实实 第6篇

金黄色的水晶盘中,悬浮着剔透的莲花。然而,把手探入圆孔,莲花却成为一个拿捏不到的幻影。近日,在福建省美术馆开幕的“我要拈花·卓凡当代艺术作品展”中,这一构思精巧的艺术品让不少观者大为称叹。

据了解,举办此次展览的艺术家卓凡为福建莆田人,在中央美术学院获得造型艺术系硕士后留校任教。他曾获得2010年轻工部“陈设中国”晶麒麟奖、捷克共和国当代艺术先锋金奖。

据卓凡介绍,此次展览分为两部分,分别是《我要拈花》和《数字复制时代的人工装置》。

我要拈花

在《我要拈花》部分中,由水晶、亚克力板、LED灯、直流电机等组成的装置艺术包括八种样式,第一式:竖掌拿捏式,第二式:十拿稳托式,第三式:食指轻抚式,第四式:中指捞月式,第五式:轻松间捏式,第六式:食指点水式,第七式:斜掌兰花式,第八式:拇指拈瓣式。通过触、摸、扶、捏,恍惚中,观者的指尖已经拈住花蕾。

对于作品的创作理念,卓凡解确苴,《我要拈花》是由“佛祖拈花一笑”的典故化用而来,《我耍拈花》中莲花雕塑是一个虚像,是摸不到的,与之相反,可以触摸得到的雕塑是看不到的。

在此部分作品中,作者恰如其分地展现了一种东方文明的含蓄之美,如同敦煌的佛像的眼睛是微闭,是含蓄的;如同东方文明的精髓,是内敛的。可以说,这种奢华是一种内敛的奢华,是在实际生活中去触摸艺术的奢华;是把“梦想和舒适”连在一起,把“欲望和实用”连在一起,把艺术和现实生活连在一起的奢华。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先生在看过这件作品之后,曾说道,中国当下很多年轻的艺术家创作的作品具有中国文化核心价值,卓凡是其中一员。他的创作里能看到学院非常严谨治学的痕迹,但是,又能够看到一个艺术家作为一个人在当下的一种真实的存在。这种存在不是某个人了,而是我们中国这个时期对中国当下生活和存在的关注和表现,这种存在是非常真实的。谁来指点?

“互动装置是我用自己的方式解读中国礼仪的社会文化符号。我希望表达出虚实之间的微妙关系,并借作品传达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在展览后半部分的《数字复制时代的人工装置》中,作者用影像和人体骨髂雕塑的互动装置表现人的笑、推、指、跪等表情动作。

受家庭环境影响,卓凡自小走上艺术之路,2001年进入中央美院学习雕塑。在医院长大的经历,让他对机械着迷。“看到病人拉开的肌肉,还有假肢,看到了机械对人体的入侵。机械可以成为身体的一部分,也是可以有生命的。”他开始思考如何在雕塑作品中加入机械元素。一开始并不顺利,由于“技术不能完全控制”,他去找了研究力学、机器人的工程师,组建了工作室,开始共同创作作品。随后卓凡的作品逐渐得到了关注。

其实,费了这么多周折,卓凡关注的并不是机械本身,而是想通过机械与雕塑来切人社会文化的语境。这首先是人们对自我行为的反思。展厅里,人工装置作品《我要指点》不断发出“我要指点”声音,一只被放大的硅胶手臂,食指不停地伸开和缩起,指向了一台显示器,而显示器放映“我”的手指,与硅胶手臂遥遥相指。

卓凡说,他在凝视自己的身体,他试图去说服自己去复制一个自己的手,从而创作出这件作品。第一次,他是用雕塑的方式复制,通过对高点、低点,对结构,对解剖,对肌肉,形体美感,复制出来一个“手”,打成石雕后,肉和骨头变成石头以后,它获得了一种永恒。第二次,他又用翻模的方法,用石膏、硅胶直接翻模方法,复制出同一个动作的手。

这个作品可以说是行为艺术的一部分,其实创作的过程中,卓凡就发现了它有很多可能。有评论说,它也有政治学上的意义。比如说,古罗马雕塑奥古斯都的手臂,当他征服欧洲之后,指向手臂究竟是什么,权利?欲望?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话题。

实实在在“做”数学 第7篇

一、导“问”

问题情境是“做”数学的起点、开端和主线.能否创设对学生具有挑战性和吸引力的问题情境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关键.为了让学生能“问”、会“问”, 应该创设适合学生实际认知水平的问题情境, 让学生从中找到必要的数学信息, 去发现需要解决的问题.例如, 教学《圆的周长》, 我在两种不同的理念下, 采取了两种不同的“做”法, 取得了不一样的教学效果.

方法一:为学生提供硬纸板做成的大小不同的圆片, 要求先测量圆的直径, 再在直尺上滚动一周, 并记录其周长, 然后引导学生去发现圆周长和直径的关系.

方法二:先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 然后提供多种材料制作的圆片, 让学生去探索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

方法一是让学生在老师的指令下去验证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 是重结论的“记”数学活动.而方法二则是在一定情境之下, 以问题意识为线索的“做”数学活动.这里问题情境的创设在于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不断产生的认知冲突:圆周长的应用无处不在, 用硬纸板做的圆可以用滚动或细绳缠绕的方法进行测量, 但软布做的圆不可以这样测量, 怎么办?问题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的矛盾不断得到激活, 诱发学生的探求欲望和热情, 在小组交流中相互启发, 发现可以用折叠的方法.这样整个活动的过程就是学生质疑问难的过程, 体现了以“问题”为核心“做”数学的过程.

二、会“玩”

学生的天性就是好“玩”.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要一改过去那种古板的面孔, 让学生好“玩”、会“玩”.

“玩”数学就是学生在积极情感体验下以物质或物质化活动方式去感知事物.特别是有了问题意识的“玩”, “玩”就有了目的.“玩”数学不仅是学生的认知过程, 更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活动和情感交流的过程.“玩”数学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学生始终处于愉悦的、积极的心理状态下, 主动自觉地去“做”.它和被动的“记”数学相比, 是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在这种状态下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再是一种负担, 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例如, 我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 在学生认识了长方体的特征以后, 设计了一个游戏.为学生提供了三组材料: (1) 6块长方形纸板, 正好做成一个长方体纸盒; (2) 7块长方形纸板, 多余一块, 需要进行选择; (3) 只有5块长方形纸板, 缺一个面, 要想办法再找一块合适的材料, 才能做成一个长方体.让学生分组制作长方体纸盒并讨论.

这个游戏的设计, 就是在“玩”中“做”数学的过程.由于材料的不同, 学生在制作纸盒时思维非常活跃, 尤其是后两种情况由于材料不规范, 制作活动的探索性较强, 学生做起来非常投入.许多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 通过小组讨论, 得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制作完成后, 学生对于长方体的特征有了深刻的认识.在这种情境中的“玩”, 使数学课堂真正变成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乐园”.

三、领“悟”

如果说“玩”是动手、动眼的外在过程, 而“悟”则是动脑动心的内在思维过程.“玩”可以为“悟”提供外部信息, 而“悟”则可以使“玩”得以升华.“玩”和“悟”互动的过程才是“做”数学的最佳途径.例如, 我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 设计了这样的环节:

准备7个教具梨和3个盘子, 先请学生边思考边操作:要使三个盘子里每个都放上1个梨, 一次要拿几个?怎样放?如果使每个盘子里再放1个梨, 一次要拿几个?怎样放?剩下的1个为什么不拿?

这个教学环节的设计体现的就是“玩”与“悟”的互动过程.让学生一边操作, 一边领悟“余数的意义”和“余数必须比除数小”的道理, 并且渗透了试商的思想.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从“物化”的知识到“内化”为思维活动的升华.另外, “悟”不仅是一个过程, 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结果.当学生有所“悟”的时候, 才是真的有所收获.而“悟”不能由别人说出或代替, 而必须是在主观努力之下的自身的一种体验和顿悟我们在教学中只能通过合理的情境创设, 合理的原形启发, 引导他们自己去经历知识的发现过程和方法的形成过程, 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四、活“用”

数学只有回到生活中去, 才会显示其价值, 展示其魅力学生只有回到生活中去“用”数学, 才能真正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在数学教学中, 我们要善于在现实生活中采撷教学实例, 把生活中的题材引入到数学课堂教学之中, 让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实践活动的过程中, 建立“用”数学的意识, 培养“用”数学的能力, 体验“用”数学的乐趣.例如, 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时, 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有一间长5米, 宽4米的客厅, 妈妈准备花800元铺地砖.你和父母一起去商店挑选材料, 其中有3种规格的地砖.甲种:边长为50厘米的正方形地砖, 每块9元;乙种:边长为50厘米的正方形地砖, 每块7元;丙种:边长为40厘米的正方形地砖, 每块8元;你能为你父母做参谋, 买到适合你家的地砖吗?买地砖, 关键是要搞清楚所买的地砖应符合下列条件: (1) 价格适中, 总价在800元以内. (2) 质量较好.那么, 究竟哪一种地砖符合条件呢?只有尽快地算一算才是.首先算出家里铺甲、乙、丙三种地砖分别需要几块:用房间面积除以甲 (乙或丙) 的地砖面积;再分别算出铺三种地砖各需的费用, 分别为720元、560元、1000元.最后通过比较知道, 丙种价值太贵, 甲、乙规格相同, 价格均在800元以内, 但乙的价钱太便宜, 可能质量不够好, 所以选择甲种地砖最合适.上述例子, 将学生所学的知识返回到日常生活中去, 又从生活实践中弥补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自然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 同时也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学会了解决数学问题.

“虚实相生”艺术手法解析 第8篇

虚实相生是意境的结构特征。虚境指由实境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的空间, 虚境通过实境来实现, 实境要在虚境的统摄下来加工, 虚实相生成为意境独特的结构方式。应注意“虚”“实”的不同内涵和二者的辩证关系, 联系具体作品来理解。

什么是诗歌中的“虚”?

诗歌的“虚”, 是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 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

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

1.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梦游天姥吟留别》仙境就是一个虚象。 “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为读者描绘出一幅幅光怪陆离的画面。

2.已逝之景之境。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 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念奴娇·赤壁怀古》“谈笑间 , 樯橹灰飞烟灭”再现了火烧赤壁这一史实, 显然不是发生在眼前, 故也是虚景。

3.设想的或者未来之境。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 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故写愁, 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柳永《雨霖铃》中云:“今霄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设想别后的景物:一舟离岸, 词人酒醒梦回, 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 一弯残月高挂柳梢。

什么是诗歌中的“实”?

诗歌中, “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黑暗现实;《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雨霖铃》中的“寒蝉凄切, 对长亭晚”“执手相看泪眼, 竟无语凝噎”等。

虚与实是相辅相 成的 , 既然二者能相生, 则表明虚也是一种存在, 虚绝不是无。这种存在, 是靠实生发出来的, 是在实的基础上通过大脑的想象创造出来的。“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 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 以达到虚中有实, 实中有虚的境界, 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 开拓诗的意境, 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 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

一、眼前之景为实, 想象虚构之景为虚

要表现“竹林桥外锁酒家”的诗意, 画家只需画“旌幌”;要表现“深山藏古寺”的画意, 只需画打水的“和尚”。在这里, “旌幌”、“和尚” 是实 , “酒家”、“古寺”为虚 。在虚与 实之间有一座桥梁, 那就是欣赏者的想象。刘禹锡有一首《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诗中的“野 草”、“夕阳”、“ 燕”等是 实景 , 而六朝古都 的繁华是虚景。可我们不难想象出当年桥头车水马龙、宫殿歌舞之盛、美人之多, 如今野草遍地, 荒凉无比, 昔盛今衰、物是人非的历史沧桑感便油然而生。

二、景物为实, 情感为虚

诗人的情感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要将这种虚表现出来, 就得化情思为景物、化虚为实。而读者则须化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这也是诗歌鉴赏的一般思路和方法:因文识象, 由象悟道。比如“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过尽千帆皆不是, 斜晖脉脉水悠悠”、“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等诗句都是化情思为景物的例子。我们在欣赏时就要从意象出发, 抓住景物特征, 融入所营造的气氛, 体会其情感。

三、形象为实, 抽象为虚

上面谈到的景物和情思的关系, 也是形象与抽象的关系, 但抽象的东西不只有情感, 一切难写之景、之事均为抽象。宋祁人称“红杏尚书”, 因为他有一首《玉楼春·春景》, 其中有一句:“红杏枝头春意闹”, 王国维认为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诗人能将春意“浓”之虚感, 化为红杏盛开, 枝头蜂蝶云集, 熙熙攘攘, 齐来闹春, 春意盎然之实象, 但句中并没有说起蜂蝶来, 这就是“闹”的作用。我们设想, 如果把“闹”字换成其他字眼, 如“好”、“满”、“浓”等等, 都没有“闹”字来得生动有活力。

四、有限为实, 无限为虚

无限之境是在有限的基础上通过想象创造出来的。宋代诗人梅尧臣说“含不尽之意, 见于言外”, 乃是作诗功夫之至。“不尽之意”则为无限。白居易的“别有幽愁暗恨生, 此时无声胜有声”, 里面包含了多少复杂难言的感情, 那就取决于读者的想象力了。

五、侧面为实, 正面为虚

书法上讲究疏密, 园林上讲究掩映。处处实则板滞, 处处虚则空无。侧面描写就能化实为虚, 往往虚写想要表现的实的东西, 从而造成含蓄蕴藉的效果, 给读者留下较大的想象空间。李白在《望天门山》中写道: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这首诗便是虚实结合的典范。“天门中断楚江开”, 看似写天门山, 实则写水;“碧水东流至此回”, 看似写水, 实则写山。这首诗也正是诗人李白的象征, 李白是水, 他无坚不摧、一往无前;李白是山, 巍然屹立、坚强不屈。常言“眼见为实, 耳听为虚”。然而白居易有一首《夜雪》:

已讶衾枕冷, 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 时闻折竹声。

诗人表现雪大之实, 并非亲眼所见, 处处从虚处落笔, 尤其是末句写声, 雪大雪厚的景象如在目前。

总之, 实境是一种真境, 虚境乃是在此基础上给读者创造的一种想象的空间、诗意的空间。从前面的例子中我们不难发现, 虚可生实, 实可生虚, 想象则是其桥梁, 正是读者想象的介入, 才使诗歌更为饱满, 充满灵气, 充满诗情画意。

虚景和实景的关系, 有时是相反相成, 形成强烈的对比, 从而突出中心的。有时又是相辅相成, 形成渲染烘托, 从而突出中心的。

虚实结合在古诗词中有重要作用。清朝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说得很精辟:“文章非实不足以阐发义理, 非虚不足以摇曳神情 , 故虚实常 宜相济也。”诗词篇幅十分短小, 容量有限, 诗人谋求虚实结合, 虚实相生, 趣味、诗韵俱存, 使其内涵丰富, 外延无边。

学习虚实的关系离不开诗词的主题, 碰到类似表达技巧或艺术手法的问题时, 只答虚实相生是不够的, 必须和主题或作者的感情联系在一起。常用的表述方式是:

1.虚景与实景 相对照 , 使某地和某地的不同景物形成强烈的对比, 表达了诗人某种感慨。

以虚寓实 虚实相生 第9篇

先看诗人、散文家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怎样运用这一技法的。我们说《桃花源记》这篇作品既有浓烈的浪漫虚幻色彩, 又有强烈的真实感人的力量。这一方面是因为主题具有现实意义;另一方面是作者始终注意把虚构与现实结合起来。如文章一开始就明确向读者交待了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及其人物的身份、职业, 这就使桃花源境内发生的一切事情变得好像都是真的。最后写南阳刘子骥向往这片乐土, 欣然寻访没有成功。刘子骥, 是历史上的实有人物, 是晋朝太元时的名士, 与陶渊明是同时代的人, 作者把他写进作品中去, 就进一步渲染了作品的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的气氛。作者之所以这样写, 意在使人确信:虚幻怪异的桃花源是实有其地的胜境, 从而加强了作品诱人的艺术力量。

再看大家非常熟悉的诗人李白是怎样运用这一技法来创造化虚为实, 化实为虚的优美意境的。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首诗是李白临别赠友之作。当诗人登舟欲行之际, “忽闻岸上踏歌声”。妙就妙在未见其人而先闻其声, 以歌声代人, 以虚寓实, 而虚实相生。诗人轻舟待发, 而送行者踏歌相送, “忽闻”表明这踏歌相送对诗人来说实出意外, 而就诗来说, 也是绝巧的意外之笔, 使诗承首句铺叙之后陡起一笔。不仅使此景、此歌、此情犹如耳目, 其人物情状呼之欲出, 丰富了诗境的视听 (时空) 感, 并显现出情感心曲的回流。没有以虚寓实是难以臻此妙境的。“桃花潭水深千尺”非一般浅潭小流可比, 然而, 千尺之深的潭水比起汪伦那种诚挚、朴素之情来, 是远远“不及”的, 而汪伦所“送我情”到底有多深, 诗人留下了大片空白 (虚) , 任人情思去度量, 去驰骋。汪伦情意之深, 豁然于人眼目之中, 让人回味良久。后二句这种触物感兴、即兴象征以丰富诗的意蕴境界之法看似平易, 道的眼前景, 写的意中情, 然而却是非扛鼎之笔所难以道出。李白诗之不同凡响, 就在于他那“妙境只在一转换间”, 而“不及”二字是其关键。这种托物即兴, 以物象征, 化抽象的情谊 (虚) 为具象的形象 (实) , 将难以丈量的无形情愫借用“眼前景”加以比较度量, 这一“转换”使诗别开生面, 空灵有趣, 余味涵包, 新颖警人。

最后看杜甫的名诗《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全诗创造了一个独特的境界, 自成意境。诗中写景、抒情结合得很完美, 真正是情景交融。但是, 诗里出现的不只是情和景, 而且还有事和人。写景、状物、叙事、绘人, 各种因素综合为一个独立天地, 恰好完美地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在这由景、物、事、人等结合而成的“境”和诗人所要表达之“意”, 完美地融为一体。蕴含着诗人对于国破家亡无限悲痛忧怨之情、忧国思家之意。有限之境, 无穷之意, 完美结合, 融合无垠, 这就成了意境。前人曾云:“古人为诗, 贵于意在言外, 使人思而得之”, 举出的典型例证就是这首《春望》。“‘山河在’, 明无余物矣;‘草木深’, 明无人矣;花鸟, 平时可娱之物, 见之而泣, 闻之而悲, 则时可知矣 (司马光《续诗话》) 。”诗人的不尽之意, 正是在这有限之境中表现出来, 意深藏在境中, 使人思而后才能得之。

通过上述诗篇的分析, 可以看到艺术的意境往往与“虚实”关系紧密。唐代刘禹锡说“境生于象外”, 指出艺术意境所具有的“象” (实) 与“境” (虚) 的两个不同层次, 通过“象”这一直接呈现在欣赏者面前的外部形象去传达“境”这一象外之旨, 从而充分调动欣赏者的想象力, 由实入虚、由虚悟实, 从而形成一个具有意中之境, “飞动之趣”的艺术空间。

摘要:掌握虚实结合的辩证法, 把虚与实辩证地巧妙地结合起来, 从而充分调动欣赏者的想像力, 由实入虚、由虚悟实, 从而形成一个具有意中之境, “飞动之趣”的艺术空间。

英汉语“虚实”表达对比研究 第10篇

一、中外哲学思想之虚实研究

不容置疑, 文化与语言“血肉相连”、“息息相关”。《辞海》中文化的定义是“从广义来说, (文化) 指社会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来说, 指社会的意识形态, ……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 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 …… (文化) 泛指一般知识, 包括语文知识在内。”从该定义中可以得知: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历史的物质形态和意识形态的反映。语言是文化的重要部分之一, 文化影响语言的表达形式, 而特定语言反映特定文化特征。陈定安认为:“文化与哲学是不可分的。民族文化和哲学却给思维形式和语言表达法以及其深刻的影响,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研究思维不研究各个民族的哲学观就不能深刻说明问题”。从一定意义上讲, 语言的表达就是特定哲学观 (世界观) 的反映。哲学“是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中外哲学思想存在巨大的差异。“西方哲学主张‘人物分立’, 重形式论证, 崇尚个体思维, 并认为整体只有在个体对立中才能存在。”“在哲学上, 中国主张‘天人合一’、‘物我交融’、‘和谐’、‘了悟’、‘悟性’, ……重个人感受和‘心领神会’”。王向东认为:中国人讲究顺其自然、重形象思维、重直觉、重模糊、重经验、重身心统一, 而西方人追求人物两分、重逻辑推理、重清晰、重论证。从上述对比来看, 中西方的哲学思维中, 中国哲学重“虚”的成分多, 西方人重“实”的成分多。就宗教文化而言, “几乎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宗教信仰。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道教 (老子曰) “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及“道”的理论就相当虚幻和玄妙。虚幻与玄妙往往就会产生模糊、含混。综上所述, 哲学、宗教等思想会在很大程度上渗入语言之中。汉语的“虚”与英语的“实”根深蒂固, 各有其渊源。

二、英汉语文字形式之虚实研究

文字是记录、传达思想的符号。英汉语书面文字的“虚与实”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的思维, 造成表达差异。英语“属印欧语系日耳曼语族”, 是拼音文字。拼音文字的特点之一是, “字母与音素之间不存在任何‘意’或‘象’的暗指关系, 组成文字的一个个字母所代表的只是音素的语音形象。不过, 这种单纯表音的属性却使英语成为了一种能够准确记录言语、注重形态结构、擅长理性思维的科学语言”。英语属形态语言, 具有一整套比较完备的形合手段, 如 (前、后) 词缀、内部屈折、附加形态、外部形态较为完整齐备。英语的拼写形式、语法规则都是刚性的、硬性的。“正是这种严格的形合手段, 才赋予了英语严谨、理性、科学的语言特质”。而严谨、理性、科学的品质就是在追求“实”, 即实据、实证、实义。

“汉语是汉藏语系的代表”。汉字的造字方法主要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种。汉语的象形文字特点是形象、感性、充满联想。象形字大多是独体字。这些象形字几乎描述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如指人:男、女、夫、妻等;指动物:夔、龍、龜、鼍等;指植物的:木、未、末、本等;指自然的:水、火、雨、川等;指物体的:盫、鼎、門、罍等;指物体形状的:丫、〇、凸、凹等;指动作的:姦、磊、掱、嬲等。汉字取物象为字象, 追求“物化”。不言而喻, 在表情达意上, 这是汉字的优势。但在某种程度上, 这种“自足”、“心领神会”的文字却限制了汉民族的抽象思维、逻辑思维的发挥。一旦抽象思维、逻辑思维缺乏, 就会造成思维欠严密, 欠精准, 即“虚化”。

三、英汉语修辞表达之虚实研究

“修辞原是达意传情的手段。主要为着意和情, 修辞不过是调整语辞使达意传情能够适切的一种努力。”“所谓修辞活动, 也就是交际活动, 就是运用语言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活动。”修辞的目的就在于使语言表达丰富多彩、形象生动。修辞涉及语言的“语义、语法、语音和语用”。实际上, 修辞渗透于语言成分、语篇结构的每个层面。那么, 一种语言所用的修辞语的多寡会直接影响其“实与虚”。一种语言修辞手段用的越多, “虚”的成分就越多。

对比英汉修辞论著中的修辞格的使用数量以证实英汉修辞的使用频率, 是一个可信度较高的方法。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收了38种汉语修辞格。余立三的《英汉修辞比较与翻译》收了33种汉语修辞格及36种英语修辞格。 (日本) 田藤之助的《英和比较英语修辞学讲义》收了50种英语修辞格。 (美) ArthurZeiger的《英语百科全书》有77种英语修辞格。王玉龙等的《英语修辞学》 (17) 收了103种英语修辞格 (方式) 涉及“X喻”的有10个。庄涛的《写作大辞典》 (18) 收了多达201种汉语修辞格 (方式) 。庄涛在该书列举涉及“X喻”的辞格, 如比喻、明喻、暗喻、错喻等多达14个。

汉语使用修辞手段、修辞范围多于英语原因有三:一是英美民族往往认为现成的修辞手法是“陈旧的表达方法”, 汉民族则偏爱修辞手法, 认为使用修辞手段语义凝练而直观形象, 有哲理, 有文学色彩;二是英语的拼音文字表达 (单词字母) 长短不一, 不便记忆和表述, 而汉语的修辞表达字数多为四字结构的成语, 读来抑扬顿挫, 写来工整美观;三是英美人追求标新立异和多样性, 而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丰厚, 加之中华民族又特别珍视传统, 对定型的修辞手段 (表达法) 不离不弃, 代代相袭。

修辞的主要特征之一是以甲代乙, 如:寻花问柳、拔犀擢象、井蛙醯鸡、背槽抛粪等。如果一种语言的替代、转换、暗指等表达法用得过多, 那么该语言就会显得“藏、掩、隐、抑”, 就会给人以“飘、浮、空、悬”的“虚象”之感。这里不是说汉语就是“虚”的语言, 而是与英语比较而言, 汉语的确要“虚”些。

四、英汉语语篇结构之虚实研究

黄国文指出:“语篇是一个语言使用单位, 是一个语义单位。它可长可短, 可大可小;可以以口头形式出现, 也可以以书面形式出现”。朱永生认为, 语篇的话语必须具有语篇性。语篇性是由结构性与非结构性特征组成。张德禄认为:非/结构性衔接关系可以形成语义关系, 即语义网络。这个网络包括重复性关系、同类性关系、同延性关系、对比性关系和层次性关系。

英语语篇的7项标准中讨论得最多的是衔接性、连贯性、互文性, 换言之, 语篇分析的重点就是“衔接”和“连贯”。由于篇幅所限, 本文不讨论连贯理论。朱永生等对英汉语篇衔接关系进行了对比, 就照应、替代、省略、连接、重复、同义词、反义词、上下义关系、搭配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他指出英语的大多数衔接手段通常是显性的, 而汉语的衔接手段是隐性的, 因为汉语调、因果、语气、标题提示、同位 (等同) 、推断等。从以上研究成果表明, 与汉语比较, 英语的语篇衔接手段是必备的、是凸显在外的、是实在的。

英汉语的虚与实或虚实相间, 只有从这两种语言的宏观和微观研究、横向和纵向研究中才能得知。由于英汉民族各自奉行的哲学理念、价值取向, 由于英汉语生成的历史渊源、形态特征、语法原则, 由于英汉语的修辞理念、修辞频度, 由于英汉语篇自身特点, 衔接与连贯的形式要求等诸方面的因素, 所表现的虚实差异是明显的。研究英汉语的虚实成因与形式, 对于认识英汉民族传统心理和语言风貌特征, 促进外语教学、英汉对比翻译、对外交流等是有意义的。

参考文献

[1]夏征农主编.辞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5.

[2]陈定安.英汉比较与翻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8.

[3]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1.

[4]王向东.英汉写作对比研究.北京:现代教育出版社, 2008.

[5]邵志洪.汉英对比翻译研究.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5.

[6]吴言生.道教故事.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 2001.

[7]申小龙.语言学纲要.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

[8]张传彪.诗笔.译笔.钝笔——英汉语翻译与比较纵谈.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5.

[9]高名凯, 石安石主编.语言学概论.北京:中华书局, 1999.

[10]陈望道.修辞学发凡.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1962.

婚姻生活的虚实 第11篇

持之以恒地做饭洗碗

虚象:将要结婚的阿紫对围城生活充满幻想和憧憬,当时在她眼里,准老公是世界上最优秀的男人,她宁愿结婚后天天为他做饭,因为她想像自己看到准老公吃得津津有味时,内心肯定非常高兴、幸福。

实景:婚后阿紫才明白,她和老公谁也没能持之以恒地热爱厨艺,愿意给对方煮饭烧菜,他们都对做饭深恶痛绝,并且对饭后的洗碗推三阻四。阿紫还经常因为老公狼吞虎咽地吃了她爱吃的菜而生气,看来阿紫婚前的想像只是婚后的昙花一现。

心情安慰语:婚姻是个空盒子,你必须往里面放东西,才能取回你要的;你放得越多,得到的也就越多。换句话就是:婚姻经营的范围很广,其中也包括共同经营饭桌,试试每餐两个人各做一个自己喜欢吃的菜,再合做一道双方共同喜爱的菜,这既增加了许多乐趣,还是个最公平的方法。总之,奉劝走进围城的男女,一定要养成去给、去爱、彼此侍候、彼此赞赏的习惯,日长天久,婚姻这只空盒才会逐渐丰富起来。

生病时能体贴照顾

虚象:漂亮的苏凡经人介绍结识了沈青,由于沈青外貌平常、缺乏潇洒的风度,恋爱期间苏凡一直对他不冷不热。有一次,苏凡生病,孤身躺在小屋里甚是凄凉,她拨通沈青的手机,沈青第一时间赶到她身边,把她送到医院治疗。住院期间他端茶、倒水、喂饭,苏凡感动之余兴奋地想:如果他俩结婚的话,她一旦生病,体贴的沈青肯定能衣不解带地侍奉左右,当沈青生病了,她也能善解人意地陪伴他,这样互相关爱多好啊!于是,后来沈青向她求婚时,她毫不犹豫地答应。

实景:婚后,苏凡开始了油盐酱醋茶的生活,沈青的工作也越来越忙,几乎每晚都有应酬,即使苏凡有时发烧在家,沈青也没有照顾她。苏凡知道沈青事业心强,虽然她表面上原谅了他,但当沈青生点病时,她都会有克制不住的厌烦心理,甚至有时竟然有了逃离的念头。

心情安慰语:夫妻间相处贵在理解,你不应过于要求丈夫太完美,要知道婚前他偶尔会给你细心的照料,但婚后也许由于工作忙碌就很可能忽略你,所以不必过于指责他。当然,你更不能在他生病或遭受挫折时给予冷漠,你需要的是增加耐心和责任心,用柔情帮助处于脆弱边缘的丈夫,相信他被你感化后定能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也对你关怀备至。

有分歧不会斤斤计较

虚象:丽敏和刘祥从学生时代开始恋爱,期间丽敏常被刘祥的关怀感动,虽然她听说男人婚前婚后会大变样,但这丝毫没有动摇她要做刘祥新娘的决心。她还想像结婚后与刘祥无论发生什么分歧,他们都能采取合理的办法解决。正因为有幻想支撑吧,丽敏义无返顾地结束爱情长跑,走进结婚姻殿堂。

实景:令丽敏怎么也想不到的是,婚后的生活越往下过“火药味”越浓,小两口从“你爱我爱”的柔情蜜意,慢慢降温至“你烦我烦”的尴尬境地,丈夫会为一点小事跟丽敏抬杠,而丽敏也在每次争吵中变得斤斤计较起来。

心情安慰语:夫妻双方在一起生活久了,新婚时的神秘、如胶似漆的吸引力就失去了,吵架、闹矛盾便不可避免地发生。人们常说“一个巴掌拍不响”,这表明夫妻吵架时两者皆有错,所以最佳的办法是在发生分歧的时候一方要有牺牲精神,做出让步和暂时的忍让,用善解人意的语言或行动化解另一位心中的怨气,如此才能和好如初。

小别时刻还恋恋不舍

虚象:经过一场大获全胜的恋爱,蓝儿终于决定做浩然的新娘,并幻想婚后会快乐地与浩然共走人生路。她相信他们还会像热恋中那样,当因为出差而暂时分别时,每天会用电话恋恋不舍地追逐着彼此。

实景:结婚了,一切似乎尘埃落定,曾经的爱意缠绵逐渐在平实的婚姻生活中被消磨。蓝儿很少会打电话给老公,只有在无事可做或有事商量的时候,才会在电话费打折的时间给他打电话,而且仅仅是就事论事,再不会像以前那样缠绵个没完。至于浩然就更甭提了,如果他出远门了便像脱线的风筝般无影无踪,蓝儿只能放弃“在任何时间都能找到他”的想法。

心情安慰语:其实,婚姻未必一定要亲密无间,俗话说“距离产生美”。夫妻两个独立的人,都会有各自的思维方式和独立的生活空间,保持恰到好处的距离,家庭生活很容易和谐温馨。若夫妻俩没坚决要求零距离,那双方则容易因亲密异常而产生各种矛盾,甚至导致婚姻危机。所以,夫妻也应各自开垦一片自我世界,给予婚姻足够的氧气,让它长久地“保鲜”。

重温浪漫的调情举动

虚象:傅晶是彻头彻尾的“浪漫主义”,她特迷恋琼瑶的小说,并且会随书中人物命运的跌宕起伏而痛哭流涕。大学毕业参加工作的第二年,傅晶的浪漫和多情吸引了同事汪建。之后,历经爱河跋涉的他们愿意结合到一起,于是傅晶便忙着买嫁妆、试婚纱、做发型……虽然忙碌让她疲倦,但她幻想着在婚姻的围城里,他们仍还会像热恋那样浪漫。

实景:婚后的日子波澜不惊,傅晶闭上眼都感觉得到爱情逐渐平淡,那些婚前曾使他们乐此不疲的调情举动已经少之又少。没有风花雪月的滋润,生性渴望浪漫的傅晶觉得委屈,不知如何才能让自己再次恢复激情。

心情安慰语:相爱的人一旦进入婚姻,曾拥有的浓情蜜意便会变淡,双方再也激不起爱情的涟漪,甚至连给对方一句赞美的话也很吝惜,这虽然是从恋爱过渡到婚姻的正常表现,但夫妻间也应互相施洒些爱的甘露滋润婚姻。比如,你在过马路的时候紧紧拉住他的手,这些举动会令他觉得你依赖着他,需要他,从而激发他心底的激情。

习惯分享彼此的兴趣

虚象:兰香未婚前,她的一位已婚朋友曾对她大肆诉说结婚的苦恼,告诉她婚后两人因兴趣各异会产生种种矛盾,最终伤得双方精疲力竭。兰香向男友项雷和盘托出了朋友的话,并准备延期两年结婚,项雷发誓说他永远尊重和接受兰香的兴趣。在项雷的宽慰下,兰香幻想他们这么相爱,他也一定会“爱屋及乌”。有了自制的“定心丸”,兰香便放心地同项雷共结连理。

实景:初婚伊始,兰香和项雷真的“爱屋及乌”地接受对方的一切,把对方的兴趣当做自己的兴趣,幻想着能够永远“举案齐眉”、“琴瑟和谐”。然而,因为他们的兴趣差异比较大,兰香尝试了几次项雷喜好的飙车运动后,就再也不想跟他一起体会“策马扬鞭”的威风。相比之下,她更愿意蜷在家中的沙发里,抱着乖巧的小狗看肥皂剧,而项雷则对她的兴趣也嗤之以鼻。

心情安慰语:一对男女要组成一个家庭,必须依靠夫妻双方的共同经营。这种经营不仅是指物质上的,更多的还是强调精神上的,例如培养共同的兴趣、爱好,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等。但如果你对对方的兴趣确实不欣赏,那么与其勉强分享,倒不如各自专注于自己的兴趣,然后感受不同的兴趣带来的快乐,给婚姻平添一份美丽。

他的钱都是你的钱

虚象:金玲和程斌约会的内容是:一起逛商场购物。金玲购物没什么计划,只要她喜欢就想买,每次程斌都能满足她的购物要求。享受着购物带来的快乐,金玲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在等待举行婚礼的那些日子里,金玲不止一次地幻想:婚后程斌的钱即是我的钱,都应该为我花,交给我保存。

实景:婚后,程斌都诚实地将薪水全部上缴给金玲,但3个月过去,金玲总会在程斌的钱包里发现来路不明的钱,而程斌获得奖金后,首先想到的是为他自己买几套游戏软件。于是,他们在金钱上的关系,变得有点像“猫捉老鼠”,金玲总是在程斌毫无防备的时候突然发问,企图套出他的“小金库”有多少钱。

试论散文的虚实问题 第12篇

一、真实的人和事

散文写作中有真实的情节是常见的现象。这种文章主要以悼挽、纪念或回忆为主。例如, 好多回忆老一辈革命家及革命先驱的散文都发表在报刊杂志上, 它们写的都是真实的人和事, 这里面不仅仅是一些重大的事件不能够虚构, 连细节部分也是不可以虚构的。例如, 带有强烈抒情色彩的散文《我们爱韶山的红杜鹃》是邵华、毛岸青共同写的, 文章写的是关于毛泽东和杨开慧的事迹, 内容一定是真实的而不是虚构的。还有陶斯亮的散文《回忆陶铸》, 里面的故事内容, 也是真实的, 是不能虚构的。还有方纪所写的《挥手之间》, 写的是历史事件, 以毛泽东同志由延安去重庆谈判为主, 从基本内容到具体细节都一定是真实的。总之, 写真实的事和人的散文, 情节都是不能虚构的, 虚构的话就会失去真实的意义了。还有那些描写古迹名胜的, 也应该是写实。如描写北京的八达岭或故宫的景物, 就必须如实描写, 不要编造, 更不要瞎写, 否则就会遭到人们的指责。再如, 描写承德避暑山庄, 弥福寿庙顶上有八条金龙, 如果写散文的时候写了六条或七条, 那肯定不行了, 这就是和事实不相符了。你要是写杜甫的草堂, 现在那是祠堂用砖瓦修成的, 你就不能把它写成茅草屋了。因为传说本身的缺少真实性, 尤其是神话, 它本身就是人们虚构的。上面所说的这些真实的人真实的故事的散文, 在剪裁材料时, 就要进行艺术构思。写有关真人真事的散文时, 关键的是选择那些典型的材料。即便是细节, 能够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性格, 也能够表达出作者的真情实感, 理所当然不能编造。

二、虚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这也是现存的散文的一种形式。散文的题材具有广泛性, 不仅表现在写文学古迹名胜与历史方面, 也要能反映出实际生活, 在反映出现实生活的时候就可能有虚构的成分。即使是虚构的, 它也要和生活实际相符合, 也要表达一些真情实感。在这里需要说明一点, 要符合生活的实际情况, 有真情实感在里面, 也不等于是真实的人和事。小说也讲求真实性, 但都不是真实的。有的刚开始学写作的人, 他们把所有的散文都认为必须是真实的人和事了, 所以题材难免有些狭隘了, 就感觉没什么可写的了, 写起文章来也放不开了, 它们应该打开这个限制。1981年第2期的《人民文学》是女作家的专辑, 其中有一篇《海》的散文, 是位女性作者名叫马继红写的。我曾经看过几篇她写的散文, 文笔很不错, 都表达出了真情实感。这篇散文写法上采用第一人称, 开篇就写到:“我喜欢海, 倒不是因为我姓海, 因为我从小听着海涛的摇篮曲长大。”这个“我”, 不是作者, 而是海洋学校叫“海洋”的男生, 他的未婚妻叫丹丹。这个男孩曾和黎世民有过过结, 后来海洋到海洋学院读书, 毕业时还要考研究生, 黎世民是海洋学专家, 恰巧他评审海洋的研究生论文, 更巧的是他的孙子也报考该校的研究生。黎世民根据论文的水平, 把海洋给录取了, 而没有录取自己的孙子。在这篇散文里, 显然人物和情节都是虚构的, 不是真的人和事。可它毕竟是一篇散文, 不是小说, 它的重点不是写人物形象, 主要目的是表达作者钦佩和自责的感情。对于这一篇散文我要有很多话要说的, 不是具体去分析它的人物与思想, 只是在表明它是虚构的。我们也可以举出虚构情节和人物的散文例子, 例如杨朔的散文《雪浪花》, 也有虚构的成分。老作家马加曾经写一篇回忆杨朔的文章, 其中写到杨朔曾经在北戴河疗养, 经常去看海, 在观海过程中杨朔构思了这篇文章。里面的老泰山就是一个虚构的人物, 但仍然写得非常逼真形象。不仅现在有这种情况, 古代散文中也有。例如陶渊明的散文《桃花源记》, 那里面的人和事就是虚构出来的。还有《五柳先生》, 看起来是陶渊明在写自己, 可是五柳先生这个人物却是根本不存在的。鲁迅写的《一件小事》, 现在大家都把它当作小说来看, 其实也可以被视为一篇散文的速写, 因为它也是虚构的。

三、把虚实相结合

这样的文章不少。它可以分为以下两种:一种是以实为主, 虚实相结合;一种是以虚为主, 虚实结合。其中何为所写的《第二次考试》, 就是一个典型的以虚为主的散文。这篇文章写的故事是被改编过的。实际情况是, 一九五六年上海合唱团招新成员, 有一位女青年在杨树浦抢救火灾时伤了嗓子, 她由沪东灾区赶了很远的路到沪西参加考试, 虽然没发挥好, 但最后她还是被录取了。因为作者的家人也参加了考试, 他是听家里人讲的。女青年的名字实际不是散文里写的“陈伊玲”, “苏林”教授也是被作者加进去的人物。女青年的穿着形象, 是根据作者在医院, 认识的实习医生形象模仿的。从这个角度看, 这篇文章所写的杨树浦灾区是真实的, 其他故事情节及人物都是虚构的。鲁迅曾经说过, 他写小说“人物的形象往往嘴在上海, 脸在天津, 衣服在河北, 是一个拼起来的角色”。看起来, 写散文也需要拼凑的。还有另一类型散文, 例如山水游记, 写祖国大好河山、名胜古迹都是真实的, 但其中的人物可以是虚构的, 有时虽然里面的人物活动不多, 但是加进了人物, 就给散文增添了生气。这类型的散文, 也是虚实结合, 但却是以实为主的。这样的散文, 如果写好了就非常有真实感, 因为里面是有真实的事为背景的。

摘要:散文可以虚构吗?这个问题, 答案应该是确切的。不同的人给的答案也是不同的, 但务必是真实的人和事。而我却认为, 抽象地说散文可不可以虚构, 是把散文简化的说, 不能全面地说明问题的所在, 应该详细地周密地来阐述这个问题, 这样才能得出一个比较周全的解释。详细地周密地来阐述散文可不可以虚构的问题, 可以从真实的人和事、虚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虚实相结合等形式来论述。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虚虚实实】相关文章:

上一篇:电工自动化下一篇:展会管理

全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