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发展政治经济

2024-07-23

体育发展政治经济(精选11篇)

体育发展政治经济 第1篇

众所周知, 南非曾经是一个种族歧视非常严重的国家。在1994年曼德拉领导推翻旧政权以前, 南非被只占人口总数的10%的白人统治。在白人统治下, 政府实行种族隔离制度 (apartheid) , 黑人居民因此无法参加投票选举, 无法获得教育或进入政体, 而且其私有财产不受国家保护。1994年, 曼德拉建立新政权后, 结束种族隔离政策后的新南非, 虽然种族的壁垒已基本崩塌, 但白人与黑人间的隔阂仍然很深, 种族歧视和社会歧视仍然存在。人们依然习惯通过种族来判断进行的行为选择活动。政府为了减少歧视现象, 争取了一系列措施, 通过一些法律来为种族平衡提供更多保障。而体育运动拥有的社会交流与团结优势, 成为南非政府推行消除种族歧视的公共政策而利用的宝贵资源。新南非坚持不懈的在国内举办各种公关活动来争取重大体育赛事举办权。这些公关活动充分调动了社会民间力量, 以及体育对民众所产生的情感思潮, 从而来支撑国家的发展战略, 各个政党之间对国家政体政治虽然存在着认知上的差异和分歧, 但对国家举办重大赛事及所能带来的利益关注度却非常高, 甚至不约而同的形成“统一战线”。国家在申办和承办重大体育活动时亦适时调整外交策略, 以赢得外部世界的关注与支持。这对政局的稳定, 促进经济发展, 提升国家在外交方面的影响力无疑起着积极的作用。

2、南非体育发展研究:政治经济的变化

体育事件在过去的20年间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一方面表现在重大体育事件上, 无论是短期的、一次性的或者是不同国家轮流举办的循环赛事, 在规模上、媒体的宣传度上以及观众参与度上都算得上是全球性的事件。奥运会或者世界杯足球赛的举办就最能体现上述观点。此外影响力上稍逊一筹的体育竞技, 比如说世界杯橄榄球赛、世界杯板球赛以及英联邦运动会, 尽管其参赛人数以及观众人数不如奥运会或世界杯足球赛, 但是在今天仍有巨大的影响力, 仍然能带来收益以及资金产出。主要的体育竞技赛事在当今全球政治经济学中产生了极为重大的影响, 它们成为国家吸引外来投资和潜在旅游者的重要途径。更重要的是它是一种展示国家实力的途径, 通过这些赛事向世界的其他国家展示本国举办世界大赛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体育方面的实力以及国家经济实力。

另一方面, 在国家外交战略与政策实施过程中, 体育扮演了较为重要的角色, 重大体育赛事是国家外交活动与实现政治目标的恰当手段。体育外交政策研究包括分析政府、企业及利益相关者采取什么公关手段来策划实施他们的体育赛事活动, 应该权衡考虑哪些因素, 国家层面的外交行为将带来什么国际影响。重大体育赛事具有强大的社会影响, 这使得体育这一文化形态具有国家外交的增值效应, 以致影响到国家外交政策目标的制定, 涉及到的利益相关者包括国际单项体育组织、体育学会、媒体、企业、国家以及赛事组织者, 从当今全球政治经济视角来看, 这些多方的参与者都有明确的利益诉求, 不论是出于商业利益、组织声誉与发展, 还是国家外交目的。

南非使用相对有限的可利用资源来与强国体育国家竞争, 例如南非举办世界杯足球赛、非洲杯足球赛等。通常选择几个差异化的竞争策略, 展示文化的特殊魅力, 展示原生态的自然遗产, 甚至声称国家受到国际社会的不公平待遇, 即以受到国际边缘化或国际排斥为借口, 例如这一策略被南非在申办2006年和2010年世界杯足球赛主办权时使用。从这个角度而言, 围绕体育重大赛事的体育活动以及国家活动, 可以说有特殊的可替代性, 因为这些活动能够使发展中国家着手新的外交政策, 而这些政策通常情况下是没有机会得以着手实施的。而且, 重大体育赛事能将国际舞台上的各个利益方面联系起来, 包括鼓励国家将内部事务延伸到国际事务范围内。

摘要:南非曾经是一个种族歧视非常严重的国家。在1994年曼德拉领导推翻旧政权以前, 南非被只占人口总数的10%的白人统治。从政治经济影响的变化视角出发, 对南非体育发展问题进行了初步研究。研究观点认为, 体育已成为新南非国家政治经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南非体育,政治经济,发展问题

参考文献

[1]黄璐.NBA停摆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 2012, 28 (1) .

[2]周小英.论国际奥委会的法律地位[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 2012, 28 (1) .

[3]黄璐.体育政治经济学评析[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 2011, 27 (5) .

[4]黄璐.国际公平竞争委员会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 2011, (10) .

[5]黄璐.伦敦奥运会有关公平竞争的案例分析[J].体育学刊, 2013, 20 (5) .

[6]黄璐.动了谁的“奶酪”?——伦敦奥运会羽毛球消极比赛事件评论[J].山东体育科技, 2013, 35 (3) 9.

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促进经济发展 第2篇

为了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支持民营企业迅速作大作强,今年我乡继续把经济环境治理工作摆上重要位置来抓,乡党委、乡纪委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措施,治理经济环境。一是建立了班子成员联系企业制度和跟踪企业协调服务机制,明确责任;二是深入学习认真执行《洛阳市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政过错责任追究暂行办法》和《河南省行政效能监察暂行办法》及国家公务员行为规范,切实发挥行政监察在维护乡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促进依法行政,从严执政;三是对群众提出的一些职能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脸难看,事难办,服务态度差,有法不依,随意执法,工作效率低

等不良现象,进行强力整治,限期整改,各部门制定了服务民营企业发展的承诺,乡机关实行首问责任制、首办责任制,讲文明用语,彻底改变了工作作风,提高了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四是组织部分县乡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党员代表、群众代表、企业负责人等40余人对乡三办、四中心、二所进行了行风评议,并将结果公布于众,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部门,乡纪委责令其限期整改;五是组织派出所、司法所、综治办等执法部门对乡内现有企业的周边环境进行了集中整治,对危害企业生产经营秩序的欺行霸市,寻衅滋事,敲诈勒索,强装强卸的违法犯罪行为进行了严厉打击。通过治理,目前,我乡经济秩序井然,今年以来新上投资300万元以上民营企业14个,总投资额达1.4亿元,民营企业已成为我乡经济发展的支撑。

五、搞好来信来访接待,积极查处违纪案件

今年我们加强了纪检监察信访举报工作:一是坚持领导接待来访制度,由纪委书记、副书记每周在乡政府接待来访群众不少于一个接待日,所有信访案件必查必果;二是明确纪委副书记(转载自本网http://,请保留此标记。)为纪检监察信访举报工作直接责任人,并指定一名纪委委员负责此项工作,有办公场所,有规章制度,有来访登记,有处理结果;三是建立乡村组三级纪检信访网络,全乡有固定联络员187人,辐射全乡29个村,设置了意见箱10个,切实加强了监督,今年以来,共收到党内来信来访9件,全部得到了及时妥善处理,查处案件5起,处理违法违纪党员5名,协助县纪委查处案件4起。在案件查处工作中,我们做到了工作主动,调查慎重,定性准确,达到严肃党纪,教育全体党员的目的。

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个别党员干部对反腐倡廉工作认识不到位,影响教育学习效果,有待今后加强教育管理;

2、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七、明年工作打算

(一)继续组织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学习有关党风廉政文件精神,增强广大党员、干部反腐倡廉意识,不断加大党内外监督的力度;

(二)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不断深化内容,括宽其领域;

(三)深入群众了解情况,切实转变领导干部工作作风,切实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

(四)不断深化政务、财务、党务公开的内容,完善监督机制,创新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措施,促进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向前发展;

(五)加大案件查处力度。

总之,一年来,通过党风廉政建设和纪检监察工作的深入开展,干部在廉洁自律、工作作风等方面发生了新的变化,使党组织在群众中的吸引力、在党内的凝聚力、工作中的战斗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全乡上下呈现出了社会稳定,农民群众安居乐业,广大干群共谋发展的大好形势。

中共XX乡纪律检查委员会

XX年12月4日

市场经济发展下公路经济的长远发展 第3篇

【关键词】市场经济;公路经济;发展措施

一、引言

在我国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公路管理部门要对于公路经济的发展提出更加有效地引导策略,围绕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对当前的公路经济管理工作进行适当的调整。对于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来说,公路经济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作为我国交通事业的基础,公路行业的健康发展肩负着重要的使命和责任。

二、对收费公路的机制进行调整

现阶段,我国收费公路的管理机制上还存在一定的改进空间,并且其中存在一些由于管理理念不够先进所导致的漏洞和问题。作为公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收费公路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如果收费管理制度存在疏漏和问题,那么就很容易影响地方公路经济的发展,造成各种损失。公路经济管理部门要对于这方面的问题进行重视,对管理方式和模式进行改进革新,引入市场化的管理理念,做好服务、监管、价格管制以及市场准入等多种有效管理手段,提升收费公路管理机制的有效性。

三、推进物流行业的健康发展

公路经济的发展,对物流行业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公路经济发展中的一项重点工作对象。在当前我国公路经济发展中,物流运输业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重视,同时从政策等方面也给予了引导和扶持。例如,大力推进各类集散中心、货物分拨中心的建设工作,同时扶持物流企业发展,给予其更多的资源方面的倾斜和支持。在当前物流行业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要深入地对公路市场的发展情况进行明确,完善主体。地方有关部门要对物流发展的模式进行深入研究,结合物流行业的发展需求,从公路经济管理的角度给与支持和配合。公路管理部门也要推进公路环境的改善和建设工作,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对管理制度和理念进行调整转变,真正地将公路经济管理工作的效能进行提升,为物流行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可靠支持和保证。

四、对公路经济监管机制进行优化

公路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一套科学合理的监管机制是非常重要的。各类贪腐问题一直是以往监管机制形势下,公路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重要问题。针对于这方面的不足,我们要提升监督管理的重视程度,同时融入和鼓励司法机构介入和公共监督的介入,让整个公路经济的发展受到更加全面的监督,这样才能让公路经济管理工作处于一个正确的发展路径之上。在对于监管机制优化的过程中,我们也要对相应的处理机制进行联动和调整,提升违法成本和相关机制执行落实的效果。与此同时,在监管工作开展的过程中,也要重视对相关收费公路服务企业自身服务能力的监督管理,确保其服务水平,提升公路安全保障效果。只有从多个角度进行监管,这样公路经济的发展才能得到更好地维持和保障,从而实现长远且持续的健康发展。

五、提升公路经济管理队伍的综合素质

对于公路经济的发展来说,人才是非常重要的基础性保障。公路经济管理部门要积极推进队伍建设工作,提升职工队伍的综合素质和作战能力,将提升素质作为一项常态工作来对待。在日常工作的过程中,要加强内部管理,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积极地带头进行学习,打造和谐单位,构建一个良好的氛围。组织机关内部也要积极推进各项培训教育工作,做好理论知识的学习。在职工教育中,也可以引入各类争先创优活动,让广大职工积极参与,提升队伍综合实力和业务素养,让职工自身精神面貌得到更好地改进。另外,在内部队伍建设工作开展中,也要融入多种工作形式,提升内部凝聚力。

六、加强养护和基础设施建设工作

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形势下,公路建设工作也面临着很大的挑战。公路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资金短缺已经成为了当前公路建设工作所面临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和挑战。面对市场经济环境的特点,我们要深入地进行思考,做好投资控制,同时降低公路建设和维修的成本,提升建设效能。在展开公路养护工作的过程中,要对养护方式进行科学化的调整,在不影响公路日常使用的情况下,合理分配养护计划,对以往建设中存在的遗留问题进行有效解决,更好地对公路使用寿命进行延长。对于公路使用中,可能出现的各类问题,要进行提前预计和分析,提出可靠的提前保养的思路。做好公路的养护工作,可以有效地提升公路的使用效果,这也是公路功能得以发挥的基础前提。例如,在雨水多发季节,我们要提前做好排水的处理工作,对相应排水设施进行准备,确保公路横纵排水系统正常工作,这样可以有效地避免由于排水问题对公路设施造成损害。另外,预防性养护工作开展中,养护人员要做好环境情况的了解以及认知,在做好环境特征把握的基础上做好公路环境情况把握,尤其是对于泥石流以及风沙等特殊情况,要做好预见评估,以此掌握各类因素都对公路具有怎样的影响。根据路段灾害情况以及不同路段的工作强度情况做好养护人员的分配,对于病害较大的区域,要增加公路养护人员数量,而如果病害较少,则需要适当减少人员数量,即通过对人力物力的科学分配实现精准养护。

七、结束语

总而言之,公路经济的健康发展对于我国社会经济的稳步发展是非常关键的。面对市场经济的需求,我们要对于自身思路进行创新,抓住公路经济管理工作优化改进的切入点,为公路经济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和保障。

参考文献:

[1]王燕.浅谈市场经济发展下公路经济的长远发展[J].轻工科技.2015(12).

[2]汤新建.浅析我国高速公路经济的发展[J].商业文化(学术版).2010(05).

[3]徐涛.公路交通经济增长中的制度因素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2016(34).

大力发展实体经济推动经济持续发展 第4篇

大力发展实体经济, 加快经济转型升级, 是适应经济形势新变化的必然要求。当前世界经济仍处于低速增长阶段, 国际市场需求减少, 不利于外需增长, 对实体经济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世界上主要发达经济体都在推动经济结构加速转型, 提出“再工业化”口号, 对中国国有企业的转型升级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国经济要做到“稳中求进”, 就必须充分认识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的重要性, 及其在实现“稳增长、控物价、调结构、惠民生、抓改革、促和谐”政策目标的重要作用。

在实行中国实体经济的回归和转型中, 对实业经营的困难和作用也更加关注。发达稳健的实体经济, 是增加社会财富、增强综合国力的基础, 也是改善人民生活、应对外部冲击的保障。实体经济增长是稳增长的突破点, 加快发展实体经济, 对提供就业岗位、改善人民生活、实现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垄断性产业存在准入壁垒, 实体企业发展空间受限, 要鼓励企业创新, 政府必须要打破行业壁垒, 进一步优化市场秩序, 理顺政府与市场的职能范围, 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 逐渐退出一般竞争性领域, 为民间实体经济营造更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政策措施要更加有助于发展实体经济, 切实减轻实体经济负担, 不断改善和健全政府服务。要深化重点领域改革, 进一步放开市场准入, 拓宽投资空间, 为实体经济创造良好的运营环境。要更加注重发展实体经济, 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保证就业总量规模的稳定。

金融是实体经济发展的强大支撑, 实体经济是金融繁荣的重要基础。要始终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 加大信贷投放总量, 加快信贷投放节奏, 确保社会融资量服务于实体经济, 多措并举增强资金保障能力, 实现银企对接常态化和制度化, 实现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的对接。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加快金融创新, 增加金融业核心竞争力和服务能力, 提高金融监管水平, 使金融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发展。

资本要逐步从金融市场, 逐渐渗透到实体经济, 要把税收降下来鼓励创业鼓励生产。要加强投资环境建设, 通过财政补贴、税收抵扣、贷款贴息、加速折旧等多种优惠形式, 优化投资结构, 提升实体经济利润回报率, 鼓励其扩大就业、技术创新、优化结构和节能减排。要给企业转型升级压力, 提升企业转型升级的能力, 提高企业捕捉新技术、整合人才和市场等资源的能力。

推进实体经济发展, 必须提高政府服务水平。加强对土地、资金、用工等要素的科学组织调配, 把有限的资源优先向实体经济倾斜, 重点支持符合产业政策、有助于吸纳就业和科技创新的企业。要建立健全企业政策支持体系, 坚决清理整顿涉及企业的不合理负担, 清理、减少和调整行政审批事项, 清除各种乱收费, 杜绝寻租腐败, 净化实体经济发展环境。

政府部门要加强规划指导、政策引导和服务保障, 完善公共服务设施, 搭建公共技术研发平台、技术交易平台、投融资平台等, 着力优化企业发展环境。政府要给企业转型升级的动力, 大力实施技术创新, 通过装备更新、技术革新、品牌创建, 增强内生发展动力, 要切实营造有利于企业发展的政策环境、法制环境、市场环境、创业环境、成长环境、知识产权保护环境、财产保护环境。要整合人才培训资源, 加大政府培训经费投入力度, 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智力保障。要引导企业通过上市、发展总部经济、兼并重组等方式, 大力实施机制创新, 有效巩固和提升市场地位。

体育发展政治经济 第5篇

江安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刘刚

近年来,江安县域经济总体实力在不断提升,但与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区县的差距也日益扩大,集中表现为我县县域经济实力不强、财力不足、特色不浓、效益不高,以至于县域比较优势得不到发挥,竞争优势难以形成。因此,加快推进县域经济发展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又好又快、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对繁荣县域经济、构建和谐江安具有深远意义。

一、初步成效

近年来,我县经济运行质量逐步提高,经济能耗强度稳步降低。全县地区生产总值2005年为220895万元,2009年为493033万元,年均增长22.23%;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005年为4012万元,2009年达到12399万元,年均增长32.5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005年为29947万元,2009年达到204345万元,年均增长61.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2005年为2504万元,2009年为18840万元,年均增长71.9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05年为115414万元,2009年为226456万元,年均增长18.35%;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005年为161227万元,2009年达到289424万元,年均增长15.75%。万元GDP综合能耗2008年下降4.4%,2009年下降5.5%。

二、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结构不合理。我县工业发展相对较快,2005年三次产业占GDP的比重为39.7:27:33.3,2009年为26:46:28,第二产业的比重提高了19个百分点,呈现出明显的工业化特征,但是第三产业不升反降,这与促进消费,扩大内需,优化税源结构,提升城市形象,促进全县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还不相适应。

(二)科技含量相对较低。2009年,我县共有大小企业近2000个,但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仅有34个,年产值达10亿元以上的企业仅1个,4—10亿元的企业2个,1—4亿元的企业19个,纳税上千万元以上的企业仅1个。说明我县大部分企业规模偏小,技术含量低,创新能力弱,信息化程度低,名优产品少,工艺流程简单,设备设施滞后,资源产品、初级产品及工艺落后的产品占主体地位,企业提升技术含量、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的任务还十分艰巨。

(三)资源要素依赖性强。我县工业主要以能源、高耗能、矿产、农副产品加工等传统产业为主,属资源开发型和速度效益型,这一经济格局决定了经济快速增长必须靠企业产量的扩张和资源的不断开发利用来支撑。导致节能减排任务艰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面临较大压力。

(四)园区要素配置不足。2009年江安阳春工业园区的产值仅20亿元,距离100亿园区的差距还很大。阳春工业园区特别是西区(康家坝农产品加工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还不能有效地承接产业转移,园区内公路、电力、标准厂房、污水处理厂、给排水管网等要素保障水平还需要加快完善。

(五)对外开放程度不高。受历史和地理因素影响,我县开放度还处于较低水平,外需对经济的拉动力较弱。2009年,实际到位市外资金29.49亿元(无外资),地方外贸出口43万美元。与发达地区相比,对外开放程度低,开放格局尚未真正形成。

三、对策与思考

(一)在优化产业结构上实现突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要重视要素投入和数量增长,更要遵循产业发展规律,加快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在结构

优化中提高质量和效益。一要着力提升工业实力。突出“奋力拓展,放手发展”主题,按照“抓大扶优,做强提速”的工作要求,深入实施“工业强县”战略,进一步优化工业经济结构,推进技术创新;狠抓节能减排,探索循环发展;改善投资环境,提高对外实效;增强发展后劲,提升整体竞争力,切实解决工业科技含量低、初级产品多、精深加工项目少的问题,全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积极实施大企业大集团发展战略,做大做强以海丰和锐公司、华夏酒业、四川天竹公司为代表的“化工、酒类食品、竹加工”三大支柱产业,培育壮大鑫源食品、远东竹业、斌艳食品等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加快阳春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要素配套,打造优势产业集群,推动工业集约化发展。探索循环发展,延伸和拓展氯碱化工、磷硫化工、酒类食品、竹加工产业链条,打造中国西部最大的氯碱化工基地、中国最大的竹纤维产业基地、中国浓香型白酒核心价值区和重要的原产地品牌——“川南酒乡”、长江上游重要的商贸物流枢纽港、川南最具核心竞争力的轻工制造业基地和川南产业集聚度最高的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到2010年,力争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突破26.5亿元,可比增长30%以上;工业投资突破26亿元,同比增长43%以上;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个以上;新增产值上亿元企业5个以上。二要着力提升三产比重。按照“科学规划、增强功能、优化结构、扩大总量、分类指导、重点突破”的要求,以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为导向,完善政策措施,加大资金投入,促进服务业与现代农业、现代制造业和城市建设互动、融合、协调发展,提高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到2015年,力争全县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30%,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县就业人数的比重达40%。

(二)在推进科技进步上实现突破。经济集约增长的实质是低投入、低消耗、高产出、高效益,关键在于科技进步。一要搭建科技创新平台。通过实施“院地

合作”工程,增进地方与科研机构相互了解,有目的地引进技术,并不断消化利用;建立行业技术创新服务中心,鼓励骨干企业建立技术开发中心,为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提供技术支持。二要加大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力度。鼓励支持企业使用先进设备和低耗高效的生产技术、工艺,降低原材料消耗、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促进经济增长由投入量扩张向投资效率和生产效率提高的转变。三要加快科技人才引进和培养。坚持实施人才强县战略,制订更加实惠的人才政策,创造更好的环境,吸引优秀人才;同时从源头抓起,认真抓好教育,既要抓好普通教育,又要抓好职业教育,努力培养地方实用性技术人才。

(三)在节能减排上实现突破。加强环境保护,推进清洁发展、节约发展是提高发展质量和经济效益的重要环节。一要健全长效机制,用制度规范节能减排。在节能上,要加大《节约能源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贯彻实施力度,综合运用法律、经济和行政手段,加强引导和监管,推动节能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律化。在减排上,要严格执行环评制度,将排污总量削减指标作为建设项目环评审批的前置条件;严格执行环境“三同时”、总量控制和排污许可等制度。加大环境执法力度,依法推进减排工作,对不符合产业政策、污染严重的,一律关停;对超标排污的,采取坚决措施进行治理;对通过治理又反弹的,要加大力度进行处罚。二是要完善设施设备,用技术加强节能减排。督促企业加大投入力度,引进先进工艺和设备,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推进技术创新和技术升级,降低高耗能企业的单位产品能耗,减少污染物排放,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要发挥引导作用,鼓励优先发展资源节约型、质量效益型、科技先导型企业,引导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节约生产。

(四)在招商引资上实现突破。要做大做强县域经济,仅靠自身发展远远不够,必须有增量资金注入和新项目的引进。要把提升利用外资水平作为推进结构

升级、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引导企业向更宽领域对外开放、向更高层次招商引资。将优势资源、优势项目、优势产品作为招商引资的有效载体,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围绕产业发展重点抓好招商,围绕产业发展导向配置土地资源;依托丰富的水能、矿产、旅游等资源储备项目,“筑巢引凤”,催生项目;加强项目包装推介,围绕大项目、大企业抓好招商,利用外来资金嫁接、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在推进县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过程中,要强化政府的调控引导作用,形成政府与市场、企业与社会共同推动的新格局,还必须提供“四种保障”:

一是提供环境保障。深入分析、广泛宣传我县发展面临的机遇,深刻剖析存在的问题,进一步认清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性,增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自觉性,将工作重心放到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上来。大力开展节约型社会的宣传、教育和培训,增强忧患意识和节约意识,把科学发展观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在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和制度上营造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良好环境。

二是提供制度保障。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建立和完善专家决策咨询制度、社会公示制度和听证制度,推动行政方式创新。进一步深化投资体制发展,尽快完善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办法以及民间投资项目核准制、备案制。大力发展资本、劳动力和技术等要素市场,健全市场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优化资源配置和有效利用资源方面的基本功能。积极探索用经济杠杆加强污染治理。

三是提供政策保障。按照“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和谐”的总要求,制定全县产业导向目录,明确鼓励、支持和限制、禁止发展的产业,引导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制定并实施严格资源节约、集约利

用的政策,利用经济手段,辅以行政手段,限制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产业发展,扶持发展低消耗、低污染的产业。改变要素配置方式,将有限的资源要素向重点扶持发展的产业配置,鼓励企业集约用地、节约用地,努力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完善鼓励科技创新的政策措施,整合各类资源,重点支持有利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项目。

体育发展政治经济 第6篇

1 体育经济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作用

(1) 体育经济是国民经济的新亮点。体育经济的发展也推动者国民经济的发展, 体育产业也正在成为朝阳产业。总我国经济发展的整体来看, 消费者对于体育产品的支出, 体育竞技赛事支出的加大, 以及消费者对于体育产业消费意识的提升, 都对于体育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 这些都与拉动内需, 提升我国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发展潜力。

(2) 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体育产业不是孤立的产业群, 需要相关配套的产业发展, 如交通业, 通讯业以及旅游产业的支持。所以体育产业的发展也同时带动了相关配套陈烨的发展, 拓宽了产业发展的空间, 增加了产业的附加值。

(3) 提供更多就业机会。经济的发展, GDP是一个重要的指标, 但国民就业率的指数也是一个重要的参考数据。对于体育经济对于国民经济的贡献, 除了看是否带动GDP的增长之外, 还有一个重要的指标就是推动了就业, 解决了一部分人的就业问题, 这也得到了政府部门的肯定。

(4) 提升国民的整体素质。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国民素质的提升, 国民素质的提升需要体育产业的支持。体育对于提高国民的健康素质有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是国民素质提升的积极因素, 国民素质的提升对于国际经济的增长有着不可磨灭的重要作用。

2 体育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 产业主体定位不明确。目前来看, 我国的体育经济的发展主要停留在以体育产品的销售、竞赛表演、健身娱乐为主的产业层面, 这是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有一定的相关性。体育产业发展的规模目前都有限, 加上市场规范不完善, 运作不规范等问题, 对于整体的产业结构的定位缺陷就显得十分突出, 这也成为制约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因素之一。在目前我国的体育俱乐部来看有着上升趋势, 体育俱乐部以三大球为主, 俱乐部的相互资源交换和交换活动也是通过市场化进行相关的活动, 但还没有真正形成体育劳务、技术市场。

(2) 高素质体育管理人才欠缺。体育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发展, 体育人才在市场中不足的现象较为土著。在市场运作管理中缺乏高素质复合型的管理人才, 在专业技术方面, 从业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不高技术能力不强的人员较多, 缺乏高技能的从业人员。体育经济要全面发展, 就要求人才要具备, 对于体育经济从业人员来说, 既要有专业的体育知识, 又要有丰富的市场经验, 这对于目前的体育产业经济的从业人员来说这是十分必要的。但对于专业的体育人员来说, 市场经验相对不足, 对于经济市场的运作缺乏。人才的制约已经制约了体育的发展。

3 推动体育经济发展的有效对策

(1) 优化调整产业结构。体育产业的发展, 是与市场经济的发展相辅相成的, 产业化的发展过程, 是要向市场来靠拢的, 体育产业要实现产业化必须要与市场相结合。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市场, 市场的发展离不开消费者, 消费者的需求是体育产业调整的主要方向。在市场经济发展的时期, 随着人民经济水平的提升, 人们有着更高的体育产品的需求, 更注重个性化的体育产品, 所以体育产业的优化调整需要从人们的体育需求出发, 全面调整自身的产业结构, 加快产业升级。

我国幅员辽阔, 自然地域不同, 经济发展不平衡是目前的现状, 不同的地区需要有不同的体育产品的需求, 这就需要体育产业企业调整解决产品地域需求问题, 相关的政府部门对于政策倾向也要往不发达地区考虑。扶持体育产业发展, 提高国民素质。为消费者提供适合自己的体育产品, 提供更优质的体育产品, 在适应市场的需求的同时, 也优化了产业结构。

(2) 推动体育产业职业化进程。体育产业职业化, 也是市场经济下的必然产物和必经之路。市场产业化的发展需要有大量的企业推动职业俱乐部的发展, 同时, 体育人才的发展也是体育产品的一个方面, 体育人才的流通需要有专业的职业经理人的出现, 这就需要有大量的职业人才的出现, 人才对于推动正个产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产业的发展需要有市场经济相符合, 需要有完善的法律框架, 组织机构来推动保证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体育产业的职业化进程, 需要走向市场, 需要在市场中竞争, 实现体育产业化的发展。

(3) 提高体育经济人才的综合素质。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推动, 产业的高水平与否与从业人员的水平、素质、能力有着直接的联系。在目前, 我国的体育产业发展的人才急缺, 特别是既懂得体育专业知识, 又有市场经验的复合型体育人才, 这已经成为了影响我国体育产业的很重要的因素。对于人才方面, 我们一个是从先进的发达国家引进智力支持, 也要培养自己的复合型体育产业人才, 打造自己的一只懂经营善管理体育专业市场经验丰富的体育经济人才。

(4) 加大法律法规保障力度。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离不开法律的保障。体育产业属于国民经济中的一部分, 也是属于市场经济法律保障的一部分, 一切体育产业经济的市场活动都必须遵循法律, 并得到法律的保护。在法律建设保护方面, 体育产业经济具有经济的特点, 也有其自有产业的特点, 所以在法律的立法、执法、监督、守法等几个方面入手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从体育产业的实际出发, 结合我国目前的国情, 满足市场和法律的需求点立法, 从严执法, 做到行业产业自律, 遵纪守法,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发展体育产业经济, 才能促进体育产业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

(5) 创新产业发展手段。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创新, 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体育产业也不例外, 产业有产品, 有技术, 有管理, 这些方面都要有创新。产业的环境和主体要提供创新的内外环境。就目前我国的体育产业经济来看, 目前正处在发展的时期, 管理手段, 人才储备, 法律法规, 与发达国家都有一定的差距。我们必须要通过学习先进的体育产业管理经验、引进体育产业的管理专业人才、完善自身的法律法规的同时, 要结合自身的情况, 自身的发展完善, 提高机制管理的灵活性, 挖掘培养体育产业的人才, 创新服务, 创新产业产品, 创新支持, 为体育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产业的创新才能让体育产业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6) 力争获得更多政府支持。就目前我国体育产业经济的发展状况来看, 我国的职能部门要落实对于产业管理的权限, 管理职责, 管理的范围, 明确管理的部门和人员, 来规范我国体育产业的良性发展, 规范市场的竞争机制, 发挥职能部门的服务监督作用, 通过管理调控规范市场秩序。体育活动与我国大众的身心是密不可分的, 体育产业有着其专业技术性很高的产业要求, 这些要求普通的大众是很难掌握和分辨的, 这就要求职能部门在制定技术规范标准和产品把关方面要严格要求, 从严管理产品的质量和市场流通, 以保证体育产品对于大众的身心健康的侵害, 保证消费者的权益, 提升国民的素质。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推动, 政府的推动离不开相关政策的推出, 政府部门要多提供体育产业企业的相关扶持政策, 从经济、技术等方面给予更多的支持, 为体育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后盾。

(7) 提升体育产品科技含量。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是在北京奥运之后, 奥运也给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发展契机。在后奥运时代, 体育产业企业如何创新发展, 如何在国际舞台上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这就需要我们的体育产业企业创新产品, 创新管理, 提升体育产品的科技含量, 增加产品的附加值, 创出自己的产业品牌, 提升国际竞争力。

4 结语

综上所述, 体育产业经济的发展对于提升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相互统一的作用, 在经济的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体育的发展创新, 体育政策的扶持, 是我国体育产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也有利于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 提升社会大众的体育素质。所以, 在体育产业发展方面, 要加强法律保障手段和政府支持, 提升大众体育消费观念, 创新体育产业企业发展, 对对促进体育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蒋岱.新时期我国体育经济的定位与发展策略[J].商场现代化, 2008 (36) .

[2]任重.促进我国体育消费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生产力研究, 2011 (8) .

[3]沈克印, 周学荣.体育经济研究中的经济伦理[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10 (5) .

[4]黄利落.体育消费与体育经济发展关系浅论[J].商场现代化, 2009 (3) .

[5]杨华薇, 王德炜, 由文华.我国体育场馆普查指标体系构建思考[J].体育文化导刊, 2011 (6) .

中国农村政治发展的政治经济分析 第7篇

一、政治角度分析

1、从政治稳定与政治参与的角度

中国现代化以稳健的步伐迈入新世纪, 政治也呈现现代性的特性。政治“现代性有助于政治稳定, 而现代化则孕育不稳定”。从传统社会向现代化迈进的转型期是政治不稳定的高发期。对于中国来说, 就有着许多影响政治稳定的危险因素, “三农问题”就是其中最紧迫的一个。而没有政治稳定, 经济、政治发展就失去了首要的前提条件。因此, “稳定压倒一切”是转型期中国政治发展的目标, 而通过扩大政治参与的水平和层次发展民主是实现政治发展目标的手段之一, 从这个角度看我们给如火如荼的农村民主选举以正确的定位是相当必要的———即它的推行与实施作为扩大政治参与的一种形式, 是实现政治稳定的发展目标的有效方式。但我们绝不能忽视关于扩大政治参与与政治稳定的另一层面的关系问题:就发达社会而言, 两者是一种正相关, 扩大政治参与意味着政治稳定的基础;对于正处于现代化过程的社会, 扩大政治参与与政治稳定是一种负相关, 是两个相互冲突的目标。关于这个问题亨廷顿早有论述, 他认为扩大政治参与可能就意味着政治稳定面临考验。阿尔蒙德的论断则更加深刻, 他说人类可以无自由而有秩序, 但不可无秩序而有自由。因此, 现阶段中国扩大政治参与必须服务于维护政治稳定的目标, 这是一种理性选择。但应当认识到, 目前政治稳定比较脆弱的时期, 尤其是广大农村, 这种扩大与提升无疑要受到很大制约, 而制约因素表现出相对复杂与多样的发展趋势, 如农民素质因素、农民生存条件、农村经济发展、农村社会的结构分化问题等, 这些因素与中国处于转型社会即亨廷顿所说的现代化的阶段密切相关。

2、从政治参与、政治制度化、政治稳定三者关系的角度

作为“政治稳定的设计师”, 亨廷顿的一个基本观点是:政治体系的稳定都依赖于政治参与水平和政治制度化程度之间的关系, 即政治参与/政治制度化=不稳定。要保持政治稳定, 就必须在政治参与发展的同时, 提高政治制度的复杂性、自主性、适应性和凝聚性。目前, 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成果还不足以使政治体系的民主性和开放性达到能容纳公众进行广泛政治参与的程度。从两者的发展态势来分析, 中国政治制度水平落后于政治参与的发展程度, 城市尚且如此更何况是农村。因此, 从这个角度看, 目前中国农村政治发展实质性扩大政治参与而制度化水平相对滞后, 孕育着政治失控的风险。同时, 政治制度化水平的提高又受各种因素的影响, 其中经济发展程度是最重要的, 而为了增加农民收入、减轻农民负担等经济问题去寻求政治领域的民主建设, 显然是不理性的。就目前农村状况而言, 农民没有真正的经济自主, 那政治民主又有什么意义呢?

3、从政治成本的角度

一个国家的社会财富是一定的, 而中国农村占社会财富的比例是有限的。政府花在经济上的成本越大, 相对花在政治上的成本越小, 反之亦然。而政治成本相对于经济成本又有所差异, 因为政治成本是一种纯粹成本, 它不产生宜接效益, 所以花费在政治上的财富是一种绝对消耗, 从中国的实际而言, 在目前农民负担过重、“三农问题”比较突出的情况下, 过分强调发展农村政治, 推行民主选举, 势必会增加政治成本, 从而制约农村经济的发展, 其结果可想而知。

二、经济角度分析

在对农村问题作政治角度的分析后我们发现政治始终无法脱离经济而独立存在, 要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究其深层次的问题, 是因为农民没有民主或民主程度不够而导致贫困还是由于其他原因呢?我们不妨从经济角度作一些分析。

1、从“三农问题”的核心———“增加农民收入”谈起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增加农民收入”, 可是究竟应该如何去做呢?让我们不妨先从收入的来源谈起。据常识, 收入是收益人挣来的, 而深入理解收入问题则离不开对财富的认识, 特别是财富中拿来作资本的那部分资源的状况。经济学上称之为“农民财富的产权状况”。费雪指出“资本就是产出未来收入流的财富”。农民收入的多少取决于农民拥有财富的多少。可目前中国农民的现状是可用耕地少, 实物、金融资产不多, 受教育程度又低, 如此农民收入如何增加呢?收入水平低与贫穷又有什么差别呢?

然而从财富价值的角度看又是另一番景象。人人都知道土地所以值钱是因为它具有产出净收益的能力, 土地的价值是由土地的预期收益决定的, 所以产出的市值决定财富的价值, 产出的市值又与市场交易紧密联系。如果没有市场交易, 产出除满足生产者自身需求外, 价值不大;但在交易条件下可能产生“物以稀为贵”的妙处, 产出的价值就大。可见交易提高了分工和专业化水平从而提高了交易各方的生产率。经济学家认为:市场交易的前提是清楚的产权界定, 无清楚的产权界定, 潜在的交易成本可能高到使交易根本无从发生。这样联系起来, 即财富的产权界定影响产品市值, 而产品市值又决定财富的价值。

由此可见, 谈农民收入问题离不开对财富的认识, 更离不开对财富的产权界定, 所以解释农民收入问题的重点, 不是政府意愿和收入调控政策, 而是农民财富的产权财产状态。

2、对集体制的再认识

在农村社会里凌驾于农民头上的强制力量从何而来?国家税收的强制性勿容置疑, 但农民的高负担主因不是税收, 而是非正式的杂费, 据统计, 其约占交费比重的50%, 这一切都根源于“集体”这一特别的农村组织。经济学家周其仁对集体制是这样界定的, 认为它既不是合作的私人产权也不是国家所有权, 它是由国家控制, 但由集体来承受其控制结果的一种农村产权制度安排。包干到户后, 土地作为生产资源, 使用权被承包给农户, 使用权得到界定, 但是仍然有相当一部分产权处在含糊不清的状态之中。大包干三原则 (交够国家, 留够集体的, 剩下都是自己的) 中的集体, 是一个未被清楚界定的领域, 以至现今我们发现它竟是这么大的一块“公共域”, 压得农民透不过气来, 其导致的后果是集体掌握土地使用权, 控制土地使用权以外的经济资源产权, 并履行基层行政职能———这是农村强制力发生的机构基础, 集体可以强制向农民征税, 也可以强制地进行乱收费。因此, 政府自上而下清理负担, 绝非治本之策, 清晰界定农村集体制是十分必要的。

3、政府管制与农村问题

农村的土地承包制是中国产权改革的第一基石。著名经济学家张五常曾以纯粹的制度分析对中国农村改革提出自己的观点, 他认为中国农业改革的成功就在于农业产权的调整适应了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条件, 即农村承包责任制, 土地使用权的个人持有把土地产权权利和责任完全清楚的界定在个人身上, 而这种产权结构与市场体制下的私人产权结构区别甚微。承包权界定了农民运用土地和劳动等本钱去挣得收入的权利, 但是目前在政府管制下农民种什么、种多少、卖什么价、卖给谁统统都被管制, 那么农民拥有的土地承包权就只剩下耕作的权利, 而收益权和合约权都遭到侵犯, 于是承包制“长期稳定30年”的承诺便在价格管制下大打折扣。在充分肯定承包制的基础上, 进一步完善对农村的土地承包制, 减少政府管制对承包制造成的不良影响, 是农村问题得以缓解的政策选择。

三、政策选择

无论农村政治发展趋势是直接民主形式还是间接民主形式, 倘若产权无法界定, 民生问题还是不易解决, 这势必会影响政治改革的进程和整体发展战略。另外值得一提的是, 农村直接民主不能解决更大范围的民主问题。科斯关于“市场中的企业”理论, 我们知道没有企业的市场虽然可能存在, 但那一定是小范围的简单市场, 市场要扩展出去, 减少交易费用的组织、制度不可或缺。

1、进一步完善土地承包制, 清楚界定农民的私产

根据上文的分析, 农民负担的根基在产权, 农民自发的土地承包制奠定了一个基础, 但这个基础并不牢靠;只有进一步完善土地承包制, 清楚界定农民的私产, 才可能有效保护农民的利益, 毕竟政府保护农民建立在“农民可以依法保护自己”的基础上。

2、坚持公开、透明和广泛参与原则, 进行渐进的农村政治变革

无论是微观决策层还是宏观决策层, 无论是经济事务决策还是社会事务决策, 公开和广泛参与可以降低信息的不充分性和不对称性所带来的交易成本, 增加各方利益群体的信息沟通, 维护政治的稳定性。正如美国首席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所言, 公开性和参与性最大的优势是能够抵消潜在的成本。可见, 目前从政治稳定的角度, 农村发展政治民主不失为降低政治运作成本的良策, 但由于受中国整体政治体制状况的制约很难有更大的突破, 所以加快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农村政治变革则只能在渐进中求发展。

3、加快农村政治、经济利益集团的建立

现代政治学将政府视为一个存在着“输入—转换—输出”过程的系统, 选举作为选民向系统的输入形式, 通过转换输出机制实现自己的利益, 要实现这一机制, 利益整合机制就显得十分必要。它可以表达和使选民的意愿更集中, 迅速清晰地输入, 有效地表达和整合民意。因此, 要加快农村利益集团的建立, 使之成为解决目前农村问题整合机构, 反映民意, 维护广大农民的根本权益。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 西方学者舒尔茨通过多年调查得出结论, 农民也能在权衡长短利益之后, 为追求最大利益作出合乎理性的反应, 这样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人”概念同样可以来解释农民的经营行为、潜在收益的代价, 农民就可能选择联合。这种计算收益与代价的能力, 既不需要太多教育, 也不需要太多文化, 几乎是一种本能。所以, 目前农村经济组织的发展不在于农民本身而在于其他方面。在全球化背景下, 政府承认农民经济组织 (专业性的) 的合法性, 提供各种优惠政策引导和扶持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事。经济组织 (专业性的) 的发育较之政治组织的发育更有利于缓和社会冲突。

4、政府消除管制, 引导农村市场化进程

体育发展政治经济 第8篇

我国国民的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 体育产业亦取得较快的发展, 而人们亦逐渐重视体育所蕴含的经济功能以及价值, 尤其为21世纪的今天, 人们对体育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亦有更清晰的认识。我国在2008年成功举办了全运会、亚运会以及奥运会, 而体育行业因此被我国民众比喻为朝阳产业, 其在我国国民的生产总值中具有越来越大的比例。

二、在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中体育经济所具有的地位分析

我国近三十年来不断改革经济与政治, 社会与经济得到高速发展, 而国内的生产总值亦逐步提升, 直到2011年中国经济在世界占据第二位。而体育产业所贡献的极大经济价值亦包含在里面。

1、在经济的增长中体育极具区域优势, 国民经济中其他行业大力的支持是我国体育产业不断发展的基础, 而体育产业不断壮大与成熟亦可对其他产业不断的发展起促进作用。体育产业是当今世界重要的朝阳企业之一, 尤其为世界经济的整体处在低迷的阶段, 但同其他行业相较而言, 体育产业持久发展潜力更强, 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大于其他产业。此外, 体育产业对于其它产业所具有的联动的作用更强, 一定条件下其的高速发展对于金融业、信息业、通讯业、服务业、制造业、广告业、商业、运输业、旅游业等行业发展起带动作用。且作为我国第三产业的体育可将较多劳动力有效容纳。例如我国的体育用品 业具有较大的出口, 在1998年的时候通过海关进行直接出口体育用品高达45.98亿元左右, 仅排球、篮球以及足球三大球类出口额亦达到8011万美元左右。国外的情况亦如此, 英国在1990年的时候有差不多50万人从事于体育产业以及体育运动行业, 将农业从业人口大大超过;而在德国有300万人从事休闲的服务业, 4000亿马克是该国年营业额;美国洛杉矶的奥运会为该座城市2.5万人创造了就业的机会;韩国汉城的奥运会将就业机会提供给3.4万人;美国亚特兰大的奥运会将7.7万个的就业机会提供给该州人员;我国2008年北京的奥运会将差不多10万个的就业机会提供给北京市 [1]。

2、我国体育经济不断的发展在社会和谐的促进方面有利。在体育经济不断实现的整个过程中可有效缓解社会的矛盾、维护社会的健康, 亦在构建和谐社会方面起重要作用。我国当前经济进入往前发展关键的阶段, 不仅为关键发展的阶段, 而且为社会矛盾的爆发阶段, 人们在这个时期亦更易具有过激行为发生, 不断激化社会的矛盾, 对社会的稳定造成极大的威胁。据社会学以及体育的心理学相关的研究显示, 多参加体育的活动可将压力有效缓解, 利于将烦躁、焦虑以及抑郁等不良的心理消除。而同时, 当人们对大型的体育比赛进行观赏, 尤其为观赏大型的比赛时, 其手舞足蹈、吼叫、欢呼的同时缓解了心理压力, 将民众的心理削弱。而上述这些为体育经济当中社会效益于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当中重要的一种表现形式。

3、体育主要的作用之一为将劳动力的素质提高, 参加体育运动可将劳动者的素质有效改善, 将其劳动的生产率提升。据国外学者相关研究结果显示, 如果劳动者经常的参与体育劳动, 那么同那些较少参与体育活动者相比较, 前者劳动的生产率较后者平均高出1% 左右 [2]。生产力中首要的要素为劳动者, 而其智力素质以及身体素质提升之后, 可提高其劳动的生产率, 而这是经常性开展体育活动可达到的功效。目前, 我国国内的学者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中体育经济所占有的作用以及地位进行研究时均一致表明, 当九五期间我国宏观经济不断发生通货紧缩现象, 整体处于投资需求以及消费需求均较弱的经济环境当中, 然而体育消费亦出现持续火爆现象, 体育产业中整个效益、质量、结构以及规模均取得飞速提升。由此可知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体育经济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如下几点。首先, 国民经济当中极具活力且新的一个增长点为体育经济。其次, 我国体育经济近年来在对国家产业的结构进行优化, 对其他行业的发展进行有效带动方面作用显著提升。再次, 在拉动社会的就业、吸引社会资本以及外资, 我国体育经济的作用较大。最后, 我国体育经济亦为将国民生活质量与素质提升、以人为本、建构和谐的社会重要的行业之一。

三、结束语

当今世界, 我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经济体的国家, 显著提升了综合国力。且在网络的社会化、信息的时代化以及经济的全球化等各方面均飞速变革的今天, 我国在各族人员均得到发展的背景之下要与时俱进的发展体育经济, 重视其在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当中重要的地位以及作用。而体育经济在这样的环境与背景之下一定会为人类文明的进步以及我国经济的不断的发展起更大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成云.体育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J].体育文化导刊, 2013, 10 (4) :104-105.

体育发展政治经济 第9篇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五个坚持”的基本要求, 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党对“实现什么样的发展, 怎样发展”这一重大问题的认识, 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境界。

(一) 长期探索的理论结晶

我们党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认识, 经过了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 中央就已经有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思想认识;1995年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又提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要取得明显成效”。十六大以后, 党中央明确提出了“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战略要求。2007年胡主席在“6·25”讲话中, 第一次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个概念。在十七大上,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被正式写入党的报告。十七大以后, 党中央始终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特别是2008年下半年的国际金融危机, 使我们党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更加清醒。胡主席在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指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键是要在‘加快’上下功夫、见实效”。十七届五中全会更是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十二五”规划的主线, 并提出了“五个坚持”的基本要求。中央从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从提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到五中全会提出的“五个坚持”, 表明我们党在推动科学发展的过程中, 不断深化对经济发展方式的认识, 逐步形成了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完整体系。

(二) “五个坚持”的科学布局

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五个坚持”基本要求, 内涵丰富, 布局科学, 反映了我们党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认识、新举措, 必须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这一最新理论成果, 一要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当前, 经济结构不合理依然是中国经济发展方式存在诸多问题的主要症结, 制约着中国经济发展。二要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关键的是要靠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只有始终把科技进步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战略基点, 我们才能在突飞猛进的科技革命中把握先机, 才能带动新兴产业发展, 增强经济竞争力。三要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回答的主要是如何加快转变的问题, 并没有直接回答为谁转变的问题。我们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所要达到的目的, 旨在改善民生, 增进人民的福祉。四要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传统的“重物质投入、轻资源环境”的发展方式, 导致资源和环境压力越来越大。这种发展是不可持续的。所以, 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过程中, 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 加大环境保护力度, 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五要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会面对各种复杂的矛盾, 涉及国内国际各种利益关系的调整, 必须以更大决心和勇气, 全面推进各项领域改革, 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为科学发展提供坚强的体制机制保障和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

(三) 科学发展观的生动体现

“五个坚持”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蕴含了科学发展观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一是贯彻和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发展是第一要义的思想, 强调在当代中国, 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 就是坚持科学发展。二是贯彻和体现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 强调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三是贯彻和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 在强调经济发展的同时, 注重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全面发展, 促进现代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四是贯彻和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 强调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 正确反映和兼顾各方面的利益要求, 充分调动全社会的发展积极性,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凝聚强大力量。“五个坚持”的基本要求是科学发展观的生动体现, 我们必须牢牢把握科学发展这个主题, 持续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

二、事关全局的重大战略抉择

(一) 从世界潮流看, 加快转变是大势所趋

新世纪新阶段, 全球经济呈现出明显的大调整, 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进一步加剧了这一趋势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一是世界经济增速放缓, 国际市场需求受到抑制。受金融危机影响, 发达国家房地产、金融等产业遭受重创, 实体经济增长乏力, 新的经济增长点短期内还难以形成, 世界经济全面复苏将是一个缓慢而复杂的过程。二是世界经济原有增长模式难以为继, 发展格局面临深度调整。金融危机使发达国家过度依赖虚拟经济的增长模式弊端尽显。为此, 他们纷纷加快调整发展战略步伐。三是世界科技创新孕育新的突破, 产业升级步伐加快。当前, 世界主要国家纷纷加大了科技进步和创新力度。尽管各国侧重点不尽相同, 但共同之处在于重研发、重技术创新, 重产业升级。全球经济发展出现的上述新趋势表明, 中国原有的过于依赖外需、过于重视低成本优势的经济发展方式已经难以为继。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我们才能在新一轮国际产业发展和国际经济技术竞争中赢得主动。

(二) 从中国现实看, 加快转变是内在要求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 中国经济快速发展, 2010年中国已经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与此同时, 我们也应看到, 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不协调性、不可持续性日益凸显。在大量消耗资源的同时, 生态环境急剧恶化, 污染排放问题日益加重。目前, 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国之一, 部分地区环境承载能力已经接近极限;国际贸易领域各种摩擦不断加剧。上述问题的产生, 从深层次原因上讲, 与中国传统经济发展方式密切相关。我们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阶段性发展难题。

(三) 从人民愿望看, 加快转变是民心所向

改革开放以来, 我们党带领人民一心一意谋发展, 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进步, 人民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当前, 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加快, 广大人民群众期盼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从现在起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只有八年的时间, 一些总量目标相对容易实现, 但人均指标实现难度较大。因此, 我们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在不断提高经济总量的同时, 满足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崇高品格。

三、在破解难题中促转变谋发展

(一) 在调整利益格局中促转变谋发展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是利益关系调整的过程, 必然会涉及一部分人或地区利益的损失与让渡。尽管这种损失与让渡可能是暂时的, 但受到现实利益的影响, 利益受损的人员和地区也愿意维持现状, 不接受甚至抵制任何改变。因此, 利益格局束缚是制约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一个突出问题。

如何破解利益格局束缚呢?第一, 在思想观念上, 破除“失衡的利益格局会自动消除”的认识误区。有人认为通过经济总量增加, 失衡的利益格局会自动调解, 这种看法是错误的。三十多年来, 中国经济总量增加了近100倍, 但利益格局失衡的局面不仅没有缓解, 反而呈不断加剧趋势。比如, 收入分配中的城乡差距已经由1981年的2.01∶1扩大到2009年底的3.33∶1;基尼系数在超过0.4的国际警戒线之后继续向0.5的红线逼进。这表明, 经济总量增加并不能自动实现利益格局的合理调节。第二, 在制度安排上, 要通过深化改革, 构建社会公正的制度保障。当前利益格局的存在都有其制度因素。

(二) 在完善体制机制中促转变谋发展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滞后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 但最大症结在于体制机制的不合理。由于不合理的价格形成机制, 致使要素和资源性产品价格存在明显低估, 这客观上使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的粗放型扩张有利可图, 经济发展方式很难实现根本转变。

如何完善体制机制呢?一是完善价格调节机制, 发挥价格杠杆作用。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会导致要素需求增加, 在供给有限条件下, 必然导致要素价格上升, 这必然会增加企业成本, 从而导致企业利润减少甚至丧失, 留给企业的只有两种选择:破产或寻求技术和管理创新对要素投入的替代, 而这两者都有利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国这一作用没有充分发挥的原因就是要素和资源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的不合理。因此, 当前迫切需要做的就是放弃对要素和资源性产品的行政干预, 允许市场自发调节, 使要素和资源性产品的价格能真正反映其价值, 进而增加粗放型经营企业的生产成本, 迫使其退出或转变经营方式。二是完善宏观调控机制, 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在路径依赖存在情况下, 通过市场调节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所需时间往往较长。因此,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还需要完善宏观调控机制, 注重发挥政府引导作用。三是完善考核评价机制, 发挥政绩导向作用。充分发挥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对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导向作用, 当前需要把握好以下几个关键环节:注重考评内容的科学化, 建立完善的干部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注重考评主体的多元化, 要让人民群众参与干部考核;注重考评结果的运用, 就是要建立以考评结果为基础的升降奖惩机制。

摘要:以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 进一步认清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意义, 深刻理解和把握我们党推动科学发展的创新成果, 进一步增强破解难题, 推动科学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关键词:经济,发展方式,“五个坚持”

参考文献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N].人民日报, 2007-10-24.

体育发展政治经济 第10篇

[关键词]房地产经济;市场经济;发展;协调

引言

近几年,房地产经济的发展迅速,并且仍旧有持续上升的趋势,所以房地产成为近年来最为盈利的产业,这也是开发商高投资的回报。房地产经济也是市场经济的一部分,所以它也面临着众多风险,应当采取有效的措施规避这些风险,保持健康的、有效的、科学的发展步伐,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地发挥发地产经济在市场经济中所起到的作用。

1、房地产经济发展的意义

房地产经济在市场经济中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发地产经济的发展能够促进房地产事业的发展,并能使得房地产事业取得稳步的发展,这样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房地产事业与市场经济的协调发展,并且能够有效地规避市场经济中所出现的风险,这也是房地产经济在我国市场经济中所取得的地位,同时这种协调发展的关系能够发挥房地产经济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房地产经济的发展在场经济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具体说来,房地产经济发展的意义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房地产经济可以创造国内收入。房地产经济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历程,它促进了国内收入的持续增长,它发挥了其经济体无法取代的作用;二是房地产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人们的住宅水平,同时也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质量;三是房地产经济的发展直接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直接解决了当前就业压力大的问题。但是,随着房地产经济的不断发展,房地产事业也遇到了巨大的问题,由于房价的不断上涨,居民无法承担这种负担,房地产经济发展的这种不合理性随之带来了很大的争议,这种争议直接激化了社会矛盾,使得国民经济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所以,政府相关部门应当在实际中不断总结经验,积累相应的教训,并把这种经验和教训作为房地产经济未来发展的参考,使得房地产经济的发展走上良好的循环轨道。

2、房地产经济与市场经济发展的不协调问题

从房地产经济发展的意义可以看出,房地产经济的发展应当适应当时市场经济的发展,这样才能不断凸显房地产经济的优势,将其弊端规避起来,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房地产经济的优势。在实践领域,房地产经济与市场经济发展的不协调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价格与价值背离引发市场波动。遵循市场规律是市场经济发展的根本特征。房地产经济在创造国内收入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价格和价值背离的问题。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正常的,但价格过于偏离价值,就会引发购买行为的波动。从近年来房地产市场价格走势来看,用“一路攀升”评价并不过分。如果属于供不应求的结果,是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然而受到炒房团、开发商非法占地等因素的影响而造成价格增速过快,这与市场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目标是有所偏离的。

(2)泡沫经济带来的市场波动。房地产经济在持续创造收入的同时,也存在着泡沫经济的问题。价格增长越快,价格与价值背离越多,泡沫经济的风险越大。房地产信贷在银行信贷业务中占据着相当比例,一旦发生资金链严重断裂的行业经济问题,银行势必会受到损失,其他行业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市场经济秩序的维护更加困难。

3、房地产经济和市场经济协调发展的措施

市场经济是房地产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近几年我国房地产经济发展势头非常好,在市场经济中所占比例越来越高,但是这种快速发展的势头存在着很多不良的因素,如果不及时的遏制住,很可能会影响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因此必须有针对性的采取对策,是房地产经济与市场经济能够和谐发展,相互促进而不是相互产生消极影响。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3.1控制好房地产商品的价格

过高的房地产商品价格如果不实时的控制,使其无限的发展下去非常容易出现经济泡沫,而使整个市场经济陷入瘫痪状态,从国外的历史经验中我们也可以总结出这一点。控制控制好房地产商品的价格并不说一定要强制性将房产价格降下去,价值决定价格,市场应该按照房地产商品的价值却制定相应的价格真正的实现供需平衡,而如果价格已经远远的超出了价值,这种不良的现象,终有一天会使房地产陷人绝境。房地产价格过高目前已经成为我国市场经济中最重要的矛盾,国家也采取了很多的措施来缓解矛盾,其中利用价值以及价格规律来进行调节是主要的措施。

3.2做好金融监督

无论是哪一行业,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政府以及相关部门都应该做好金融监督工作,以维护金融市场秩序。我国目前的房地产市场之所以会出现价格虚高的现象,主要就是金融监督工作不到位,有很多的房地产企业自身并不具备开发大规模房地产的实力,但是通过向银行借货等方式进行了大规模的开发,这种行为非常容易引起银行坏账现象,很多的开发商开发出来的房地产价格过高,无人问津,银行货款也就无法按时归还,因此政府与银行都应该做好金融监督工作,全方位的了解房地产企业的各个信息,尤其是偿还能力,加强控制力度,并且对银行货款行为进行相应的调整,从而使资金更加隔离的配置,从房地产行业逐渐的流向其他有更有希望的产业中,也使整个市场经济繁荣发展起来,而不是过度集中在某一产业中。为了达到金融监督的目的,政府以及银行都应该对自身的很多业务进行改进创新,在改进传统的存货模式的同时,还要引入更多的没有任何问题的资产,尽可能的降低高风险货款的比例,从而实现房地产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协调发展。

3.3尽快实现房地产经济转型

目前房地产经济发展与市场经济并没有完全的靠拢,甚至有些脱离市场经济的发展走向,因此政府在各方面上鼓励房地产企业实现经济转型,实现低碳环保,不再只是考虑经济效益问题。政府可以利用杠杆经济原理来对房地产企业进行有效的调整。杠杆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方面,政府可以通过政策支持鼓励更多的房地产企业投资智能建筑,在开发的过程中给予更多的优惠,这样参与智能化建筑的开发的开发商就会越来越多,进而改变这种房地产开发商经济发展模式,另一方面,政府也可以对购买低碳环保的住宅的用户实行优惠,进而扩大购买人数,购买人数的增多,又会促进开发商开发智能化的环保的建筑,进而完全的实现了房地产经济的转型,也促进了我国建筑行业的良性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可知就我国目前的房地产经济与市场经济发展现状来说,采取措施使其能够和谐发展已经成为刻不容缓的任务,房地产产业的初期发展对市场经济来说起着非常大的作用,但是因为市场监管等工作并没有落实到位,使其越来越偏离市场经济发展方向,因为相关部门应该给予更多的优惠政策,促进房地产企业转型。本文是笔者多年房地产经济发展研究经研究的总结,希望为市場经济的发展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申玲,黄佳.低碳经济与中国房地产企业的发展方向[J].改革与战略,2010,12:136-138.

[2]谢晖.城市规划与房地产开发的协调机制研究[J].经济地理,2003,03:393-396+400.

体育发展政治经济 第11篇

印度的经济起步落后于中国大约十年,最近才为世人瞩目。其崛起主要依靠西方工作岗位的地域性转移。同时印度迅速地造就了一批世界级的知识密集型企业,所属行业包括软件业、IT业和制药业。这些行业在发展过程中很少得到政府的资助,却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2003年印度国民生产总值增幅为8.3%,而2002年仅为4.3%;但是印度2003年引进外商直接投资为47亿美元,2002年则为30亿美元,只相当于中国的一个零头。

二、印度经济发展软环境

第一, 私人经济部门。印度有着较好的保护私有财产等方面的政策软环境。在印度, 损害本土公司、让外国投资者获得巨额利润是行不通的。过去10年里, 印度一直在为本国私营公司的发展创造各种便利条件和一个宽松的投资环境。在《远东经济评论》最近对亚洲主要公司进行的一项调查中, 印度的综合得分高于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地区的任何一个国家。

第二, 金融体制与资本市场。印度的银行体系有130年历史, 股票市场也有百年以上历史。印度银行体系中, 商业银行中有27家政府银行、25家私人银行、46家外资银行;城市合作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都是真正的合作制;开发银行大部分是政府办的, 只有一家是私营;非银行金融机构417万家, 多为私营。印度资本市场运转的效率和透明度也高于中国, 无论从股票市场的数量、结构层次、运行机制, 还是从上市企业的数量等等角度看, 我们都不得不承认, 中国都远落后于印度。

第三, 法律体系。由于历史原因, 印度直接继承了英国经济立法方面的主要内容, 其法律体系比较完善, 与欧美国家的法律体系兼容性更好;同时,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 为与知识经济发展和与全球化相适应, 特别是在民事立法领域, 印度逐步以知识产权法、电子商务法等方面为重点, 印度的版权法是世界上最严厉的知识产权法律。

第四, 国际化人力资源。印度历届政府重视发展教育, 目前有大学235个、学院9703个, 每年毕业的大专以上毕业生仅次于美国和中国, 科技人员近400万, 仅次于美国和俄罗斯。印度高等教育在1947年独立前就已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在20世纪50年代, 尼赫鲁按照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模式, 兴办了6所既具有国际公认高水准又保持印度民族特色的理工大学 (近来又增加一所) , 位于班加罗尔的印度科学院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好的科研教学机构之一。几百年来印度就没有停止过学生出国留学的进程, 与各国, 特别是英联邦国家有着方方面面的紧密联系, 他们和国际的交流是非常自然和直接的, 因此印度的企业家和印度人一直是非常国际化的。

三.印度的发展模式及给我们的启示

中国和印度追求着截然不同的经济发展战略。中国遵循的是传统的发展战略:建立强大的、能给为数众多的农业人口提供就业机会的工业部门;而印度则相反, 它重视的是服务行业。印度的服务行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一半以上, 而工业和农业则分别只占26%和24%。IT产业, 特别是软件业是印度在世界上最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产业。那么, 制造业和服务业哪个对经济发展更重要呢?我们只需看一个简单的数据:制造业在美国这个世界最大的经济体中, 只占产值的14%, 仅吸收11%的劳动力;而服务业的份额, 占美国经济产值的70%以上, 吸收了美国三分之二的劳动力。如今服务业全球化正如火如荼, 印度正在抢着分这块更大的饼。

中国与印度同位于亚洲, 在中印两国建国后的前二三十年里, 两国基本经济发展水平相差无几, 到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 中印两国人民的平均生活水平还大致处在同一条线上。中印两国综合国力真正拉开差距是从中国实施了改革开放政策以后, 在过去25年来, 中国的经济增长率年平均为9%以上, 印度只有5%左右。在一些重要的领域, 印度却又拥有远远大于中国的发展潜力, 具有潜在优势。

对中国人而言, 最重要的问题是看到与印度在一些方面的差距, 看到努力的方向, 尽快地弥补这种差距, 而不是去一味关注谁优谁劣, 谁超谁的问题。印度和中国都是不发达国家, 贸易发展的机会相似, 面临的问题相同, 两国必须要找到能够互补的产业才能加强合作, 同时, 竞争也将更加激烈。两国经济是相互竞争性的发展中国家的经济, 在国际市场上相互之间必然会竞争。中印之间有互补之处, 比如印度的服务业和资源, 不过竞争是首要的。但是这种竞争与发达国家的竞争不一样, 健康的“自由贸易”首先发生在具有相似的经济水平、相互竞争的国家之间, 大家在各种领域都有机会。发展下去, 自然会产生分工, 在国际市场、在各自国家的市场上相互竞争、良性互动, 这也正是未来中印经济交往扩大的美好前景。

摘要:本文分析了中国和印度发展的基本情况, 指出了我国应该借鉴印度发展的成功模式, 走出自己的发展之路。

关键词:经济发展模式,发展战略

参考文献

[1]、胡鞍钢、门洪华, 《中美日俄印综合国力的综合比较》, 2002年

[2]、陈继东, 陈家泽, “中国与印度经济发展模式及其转型之比较”, 《南亚研究季刊》, 2005、2

[3]、华强森, “中印比较哪种模式造就强国”, 《中国企业家》, 2005、1

上一篇:慢性萎缩性下一篇:现代房屋建筑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