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生心理范文

2024-07-13

考生心理范文(精选9篇)

考生心理 第1篇

一、心理准备训练法

1. 明确任务。

让学生了解同组考试的同学、意义和任务, 掌握同学的水平, 做到“知己知彼”。根据同组同学情况进行分析研究, 并采取相应对策, 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 以便沉着应战。

2. 激发考试动机。

通过思想教育, 把他们的考试动机转变成为集体争光上来, 激发学生参加考试的强烈欲望。如平时告诉学生, 你们考得好是给你所在的班级和学校增光添彩。

3. 培养意志力。

意志力的培养除了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 另外还必须通过多种训练方法, 利用语言法、自然条件法、疲劳负荷法、自我强化法、多样化专门练习法等, 培养他们适应各种比赛环境, 勇于克服困难, 形成良好的考试作风。如在平时的球类训练课上, 我们可以加强外界的噪音干扰。

4. 形成最佳情绪状态。

帮助学生形成考前良好的情绪振奋感, 高度的责任心和荣誉感。使学生掌握调节与自我调节情绪的各种手段, 增强必胜信心。

二、精神放松训练法

1. 催眠放松法。

催眠放松法是体育教师通过语言提示把考生引导到催眠状态, 使运动员从紧张的情绪中解脱出来, 经催眠放松后, 考生可精神焕发, 情绪稳定, 斗智旺盛。中考体育前大多数学生会在考场外等好长时间, 这时我们可以用这种方法来解除学生的紧张不安情绪。

2. 呼吸调整法。

呼吸调整法就是把吸气时肌肉紧张和呼气时肌肉放松结合起来, 消除考生的激动和紧张。比赛时, 考生通过呼吸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 消除紧张情绪, 提高运动技能。

3. 握手放松法。

握手放松法较为简单, 考生自己把手轻轻地握起来, 调整自己的情绪状态。这在临场比赛时较为适用, 它可稳定考生情绪。

三、注意力训练法

1. 注意集中法。

注意集中法就是要求学生随意将自己的注意力集中于某一特定对象上。注意集中训练法可以调节身心机能的恢复, 使学生的注意力从紧张状态中解脱出来。

2. 注意转移法。

注意转移法就是采取各种有效措施, 使学生的注意力暂时离开紧张的训练考试场面, 转移到一些轻松、愉快的事情上去。此时教练员可讲一些笑话或让考生听听音乐, 使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一些有趣的、能吸引人的事情上去。

四、表象回忆训练法

1. 表象再现法。

表象再现法是用心理手段训练脑的心理机能, 发挥运动表象、想象和思维在技术形成中的作用。这一心理训练方法的主要特点是:回忆学过的技术动作形象, 使它们在表象中重新再现, 以便根据动作表象进行练习, 在此基础上, 进一步形成动作概念, 加深对动作的理解和掌握。如在练习中加入一段表象练习, 不仅可以暂时减少体力消耗, 而且更重要的是为内心表象活动发挥作用创造条件, 促使技术动作的更快掌握。

2. 战绩回忆法。

战绩回忆法是一种自我表象的修复方法, 它是以自我回忆为基础, 在回忆以往运动成绩的过程中, 修正或重建自己的形象, 从自身内部获得激励动机, 提高信心的力量。这种心理训练的具体做法是:让考生处于自然放松状态, 诱导回忆最佳的运动训练和考试的情景, 回忆自己的体育成长史, 使考生重新认识自己各方面的优势, 从中发挥自身潜能, 提高考试信心。

五、言语暗示训练法

言语暗示训练法就是通过言语的作用对考生的心理施加影响的过程。目的是调整考生的情绪、意志等心理过程, 许多具有针对性和诱导性的语词暗示, 已成为调节心理的有效方法, 可以起到说服及教育的作用。

言语暗示训练可分为他人和自我暗示两种。前者是主持心理训练的人从外部对考生进行暗示, 后者是考生对自己进行暗示。自我暗示是通过多次重复词句或一定的口诀来实现的, 暗示语不应用否定语气。实践证明, 有针对性的自我暗示能增强人的意志力和情绪的稳定性。“默念”是自我暗示的重要方式, “默念”动作要领时, 肌肉随之活动, 就可提高动作成功率。

上述各种心理训练法, 在运用时要根据不同情况, 因人而异, 区别对待。一种方法对这个人有效, 对另一个人则可能收效甚微, 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心理特点, 与不同的考试项目特点有关, 在心理训练时, 应充分重视这些因素, 才能收到预期效果。

考生心理 第2篇

高学历人才的心理健康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发现并解决少数人的心理问题成为高校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本报济南3月29日讯 “你是否有过轻生念头”、“你担不担心在公共场合晕倒”等这些时下较为时髦的心理调查题出现在了山大研考复试的心理测试中。 记者发现,多数学生对此都能轻松作答,只有少数考生面对简单的调查题显得有些谨慎。高校学生管理人员表示,高学历人才的心理健康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发现并解决少数人的心理问题已成为高校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29日10时30分到12时30分,是山大研考复试心理测试时间,考试开始半小时后,就有考生陆续走出考场。到了11时10分左右,大多数考生已完成了答卷。部分考生表示“心理测试题目都是些常规的题目,基本上都是看一眼就作答,没有任何的压力”。

12点10分,李先生走出考场,提到心理测试,他有些无奈地说:“我看着那几个答案,虽然觉得简单,但也担心自己的选择给学校留下不好的印象,差不多都是犹豫再三才作答,而且还不知道这样回答会是什么后果。”

记者了解到,心理测试所涉及的问题基本上都与考生的生活、学习息息相关,几乎令所有考生印象最深的几个题目是“你有过轻生的念头吗”、“你会不会觉得背后有人议论你”、“即使有很多朋友,你也感觉很孤独”,部分学生表示,研究生复试出现这样的题目,与个别高学历人才封闭自我甚至出现厌世情绪等情况有关,说明高学历人才心理健康问题已引起了高校的高度重视。

山东大学心理咨询中心负责人介绍,心理测试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这样做的目的在于把握考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只要按照自己的真实想法作答,虽然答案没有确数,但一般来说绝大多数同学都能顺利通过这个测试。该负责人透露,尽管心理存在问题的学生没有数量上的直观增加,但从现实中明显地感受到,关注心理健康的学生数量越来越多。山大之所以如此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可以说是从学生的健康成长考虑,像北京等地出现一些高校的博士硕士因为心理问题而自杀的现象,确实为高校学生工作者提了醒。学校这样做,就是要改变只重视考生考试成绩而不关心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教育首页|热点|考研|公务员|论坛|博客|校花清华女生传统成人礼 ・14岁女生疑受老师辱骂自杀 同桌曾劝她“要熬住”

・职业资格证书泛滥困扰考证族:1人手握10个证

・武汉大学试水政学分权 走向学者治学教授治教

・世界500强资深HR:面试时要注意肢体语言 就业维权 ・高考成绩不是唯一录取依据 潜规则 招办主任访谈 ・获140万巨额奖学金创记录 南京女生叩开哈佛大门 >>更多 女生宿舍的睡姿大公开 ・高考改革取消统一考试 在校生择偶的必要条件

・女人千万别嫁男教师 女市长撞死学生跪地道歉 ・漂在美国的中国美女(图) 人大附中超牛的老师语录

・大学最容易丢失18样东西 让所有应聘者无语的考官 >>更多

★ 要提前预热?考研复试如何准备英语听力和口语

★ 文言文的那些事儿,中考生要知晓!

★ 心理测试-考研复试中不可掉以轻心的环节

要做好高三考生的心理调适 第3篇

考生在备考时出现像这位女生这样的焦虑现象并不奇怪。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考生过于自我苛求,常常要求自己学习时完全“心无杂念”,不能达到则自我谴责,导致对外界刺激过于敏感,结果真的“很难集中注意力”,并且形成了恶性循环,难以自拔。二是高考临近,心理压力骤增,对自己的学习越来越没有自信,产生了紧张、悲观、焦虑、烦躁等情绪,导致注意力涣散,甚至身体不适。

针对以上现象,教师需及时帮助考生找对正确的应对策略。

首先,要提高考生的自信心。这里有四个“教会”的秘笈:一是教会考生正确对待考试的成败。心理学家认为,学生在成功或失败时把主要原因归之于内部的努力,有利于激发学习的责任感,提高学习努力的程度,克服自卑心理,提升自信。二是教会考生扬长避短。人总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不应因为某门功课成绩不太好,就怀疑全部能力。老师要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长处,肯定自己的成绩并指导自卑感较强的学生,拟定切合实际的学习目标,即必须是经过努力能够达到的目标。三是教会学生与外界交往。要引导学生积极地同父母、老师、同学交往,一方面可以向外界倾吐内心的烦恼,抒发受压抑的情绪,从中得到安慰鼓励,使心情开朗起来,另一方面可以了解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和评价从而正确地认识自己,同时从同学那里学到更多的知识、经验来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四是教会考生合理宣泄情绪。当人不能自我消除不良情绪时,可用语言或适当的行为进行宣泄,以求得心理平衡,如向知心朋友尽情地诉说心中的烦恼等。

其次,要消除考生过分紧张、焦虑的情绪。适度的紧张和焦虑会调动考生的积极性,提高考生的复习效率,有利于考试水平的发挥;而过分的紧张和焦虑则会影响考生的复习及应考。消除紧张与焦虑的方法主要有:自我暗示,多想一些成功的经历自我鼓励,不说丧气话等。另外,教师还可以辅导家长给考生创造宽松的家庭氛围,以提高考生的自信心。

再次,要提醒考生劳逸结合。在备考阶段,考生身心常处于劳累、疲倦、厌倦状态。缓解此不良状态的方法主要是休息放松、养精蓄锐,如:做几次深呼吸,进行其他放松训练,走出户外活动或进行体育锻炼,听听轻松的音乐等,这些都有助于恢复良好的状态。

最后,要引导考生克服怯场心理。很多考生对考场有畏惧心理,克服怯场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心理调控。比如回忆自己最成功的一次考试过程,包括获得成功时那种心花怒放、欢快陶醉的情景和心境;回忆自己因获得成功或考试取得好成绩而得到家长、亲属、教师表扬时的愉快心情;回忆或者默诵考试科目的重要内容,解题提纲、公式、定理、图表等,目的是将自我感知基础上的思维上升为必定成功的信念,从而思路畅通,心平气和地投入考试。第二种是场面替换假设。考场上,要假设周围都是自己熟悉的同学、老师,运用“场景迁移法”将紧张的考场想象成轻松愉快的场合,把失败的情景转换成成功的情景,从而保持轻松自然的常态,让怯场心理自然消失。

高考备考,除了备知识,备心理亦非常重要。知识掌握得好,但是心理素质差,在考场上的发挥就会打折扣。总之,考生应把心理备考与知识备考统一起来,既注重知识的整理,又注重心理状态的调适,只有这样,才能以最佳状态参加考试,最终能有出色的发挥。

高考考生应试心理剖析及应对策略 第4篇

一、心浮气躁, 急于求成。

具体表现在: (1) 试卷刚发下来, 连名字都还没来得及写, 题目也还没来得及审, 就迫不及待地凭着感觉做下去, 结果很容易犯一些不必要的错误。 (2) 在考试过程中, 一旦碰到不懂的问题, 便在这个问题上纠缠不清, 也就是“在一棵树上吊死”, 丝毫没有考虑到后面还有很多比这更容易的题目要做。结果是越做不出, 心里越乱, 心里越乱, 也就越做不出。这样的后果当然可想而知。针对这些问题, 教师在平时测试的时候, 一定要注意, 发下试卷后, 千万要提醒学生们先写好名字等各类信息, 然后仔细审题, 最后再落笔。要求他们考试时要保持一种心平气和的心态, 如果碰到难题则先绕过去, 千万别因小失大。等到把会做的题目做完, 再返回来做之前没有做出来的题目, 由于已经做了大部分的题目, 这时心情会比较轻松, 因此做起题目来也更顺手, 此时再看没有做出来的题目, 往往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从而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对高考有一种超乎寻常的神秘感, 进而产生恐惧感。

高考, 对于很多即将参加高考的学生来说往往显得神秘莫测。有的学生由于对高考不了解, 随着高考的日益临近, 心理负担也日益加重, 以前的神秘感慢慢地变成了一种恐惧感, 由充满期待变成紧张不安。在高考这个变幻莫测的战场上, 这样的例子是屡见不鲜的:有的学生平时成绩很好, 可参加高考时却头脑一片空白, 发挥不出应有的水平, 有的甚至考砸了, 本来可以考上重点大学的, 最后却连个专科也考不上。这大多是因为心理素质不过关、心理负担过重或对自己要求过高造成的。有的学生认为自己非要考上大学或某一所重点大学, 可又没有百分之百的把握, 生怕自己考不上会令父母失望, 自己也没面子。带着这种心理上高考这个战场, 怎会不方寸大乱呢?对此, 平时我要做的工作就是给学生们揭开高考这张神秘的面纱。具体做法是:常常给学生们讲一些高考的最新消息, 拿近几年的高考试题给他们做试卷分析, 让他们对高考要考些什么做到心中有数;给他们做心理疏导, 多鼓励他们, 多举一些以前的学生成功的例子, 树立榜样;让他们尽量把高考当成一次普通的测试来对待, 不要患得患失;告诉他们紧张是正常的, 说明自己对高考的重要性有正确的认识, 有上进心, 想考好;告诉他们要尽量放松心情, 正确认识高考, 从容应对高考;教他们在紧张的时候应该通过做深呼吸或转移注意力, 使自己尽快放松下来。

三、有的学生心理素质较差, 过于敏感, 容易心烦意乱。

这些学生在做题时, 稍微有些风吹草动, 比如教室外有人走过、教室里有人说话甚至电风扇呼呼的转动声, 都能令他们的情绪产生波动, 无法静下心来。说到底, 还是精神过度紧张在作祟。对这类学生, 教师要多多关心他们, 多多抚慰他们, 消除他们过于紧张的情绪, 鼓励他们多参加课外活动, 多与同学进行沟通, 要放宽心, 保持心态的平稳和放松。

四、碰到容易的题目就得意忘形, 狂妄自大, 产生轻

敌的思想, 这样一来, 整个人变得轻飘飘的, 做起题目来就会马马虎虎, 不够认真细致。因此有的时候, 有的题目明明是会做的, 却往往因为自己的粗心大意而导致考试失利。对于这样的学生, 教师要告诉他们, 一定要认真对待每一道题, 对每一道题尽可能做到心中有数, 切不可马虎大意。对于一些过于狂妄自大、不知天高地厚的学生, 教师不能宠着他们, 任由他们恣意妄为, 在必要时要给他们泼泼冷水, 打击一下他们的嚣张气焰, 让他们明白山外有山, 人外有人。

以上是学生们在高考中普遍存在的四个重要的心理问题及解决方法。学生们如果能够把这四个问题解决好, 成功必将属于他们。

参考文献

[1]李广, 杨宏丽.上好课应知应会[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中考前考生心理问题多 第5篇

中考前考生心理问题多

临考前,不少考生出现紧张、焦虑的.情绪,担心自己考不上、考不好。很多同学会出现一些身体方面的变化:睡不着,脑子里反复在复习题目;头疼;胃肠道不适,家长准备了很多补脑、补身体的食物,但吃不下;觉得各门功课都没复习好,这里抓一点,那里抓一点,到最后都没复习好;看到其他同学复习进度快过自己,就感觉紧张、焦虑;害怕考试时遇到各种不可预测的因素,导致考不好。

张小磊说,其实,考前出现这些紧张情绪是很正常的,没必要过分担忧,一定的紧张和焦虑对于学习不但没有害处,反而是有好处的,问题是考生必须把这种紧张和焦虑的心理调整在可以控制的范围以内,这种压力必须转化为动力,才能促进学习。

高考前考生的心理状态及辅导 第6篇

[关键词]高考; 心理状态; 教师辅导

高考对每个考生来说,是对他们学业成绩的一次考验。高考是每一位考生都将经历的一次非一般的历练。此时,他们的心里也承受着不一般的压力。考生之间的竞争是不可避免的,而在这段时间,考前的紧张气氛几乎对在座每个学生都是一种无形的压力。他们的心里也正预演着一个个微妙的变化。

一部分学生因为心理素质好一点,能自觉地把这种压力转化成动力;而有的学生,每当听说要考试,头就发懵,受考前紧张焦虑心理的影响,有的紧张失眠,有的焦虑不安,有的甚至产生厌倦情绪,一想到所剩无几的时间,一想起还有很多没学懂,一想到气氛庄严的考场,他们会手心冒汗,心跳加速。焦虑、失眠、烦躁、肠胃不适等一系的问题随之出现。因此,考生考前状态如何,如何让他们进入考试状态,就成了决定其考试成绩的重要因素。针对高三学生表现突出的心理问题,我们教师该如何辅导呢?

一、引导考生缓解过度的考试焦虑

有些学生,每当听说要考试,头就发懵,两腿发软,这主要是考试焦虑过度。过度的考试焦虑严重影响了考生的考前状态,使学生的压力在无形中增大,从而出现焦虑、烦躁、失眠、肠胃不适等。

此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让他们从这种焦虑中调试过来。比如,告诉学生先把自己的担忧不假思索全部写下,再自己好好想想这些担忧是不是必要的,最后逐步排除这些不必要的担忧。通过这种方法,不仅可得到适当的心理梳理,同时也会发觉这些担忧都是“纸老虎”,从而减轻自己的心理负担。

同时,教师可以个别辅导或者在集体活动的时候,教会学生自我放松的方法。比如说深呼吸放松法、放松训练法、想象排忧法及按摩内关穴等,经常使用这些方法进行情绪调节,对考前、考中能有一个良好的心态肯定是有益的。

二、帮助考生增强自信心

教师可以告诉学生,自信心是建立在学习实力的基础上的,所以必须增强自己的学习实力。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才能充分调动自己的积极性,保证考试充分发挥。高考前,可引导考生查漏补缺,建立知识的体系和网络,千万不可钻难题、怪题,把知识梳理一遍,感觉自己准备好了,这都有助于强化高考的信心。

学生要用自己的实际情况来估计自己的高考期待值。目标过高,超过自己实际能力,考试多次受挫,就会增加考试焦虑,降低信心,目标过低,会放松对自己的要求,造成松懈,影响潜能的发挥。

三、正确应对外来影响,轻松应考

考试答试题过程中,考生要对所学知识经过回忆,联想、知识重现等一系列心理活动。回忆是人脑的一种机能,它是以记忆为基础的,是在试题词语的作用下,神经联系又恢复的过程。突然外来“刺激”往往容易使“神经联系”中断,出现“卡壳”等现象,其结果影响答题的正常进行。這时学生完全处于手足无措的境地,教师该如何辅导他们应对这种情况呢?

教师可以教会学生紧张时候闭着眼睛安静的待上一会儿,使自己脑中一片空白。如果还安静不下来,可以擦一擦眼镜,或者折纸张,等等。总之,就是要使自己暂时别太挂心考试就可以了。如果说遇到了难题,应先分析一下自己不会做的原因有哪些:是忘记了相关的知识点,还是题目没有理解到位呢?或是题目条件太多,自己一时半会儿难以理清?然后再根据自己分析的原因,考虑采取相应的对策。

从以上的一些学生心理状态问题辅导方法探讨中,教师要做的就是要告知学生学会欣赏自己的另一面,学会给自己施压,学会增强自信,学会积极的暗示,相信自己能行。

考生心理 第7篇

一、全日制自考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产生的原因

心理问题是指人在知、情、意、行等方面不符合心理健康标准的各种表现, 涉及方面广泛, 程度因人而异, 无论是哪种程度, 都会对自考生的学习和生活造成消极影响。因此, 探悉自考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并加以解决, 将直接关系到学生的个人发展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常见的学习心理问题有:

1、自考生虽然有机会跨入高校大门, 但是从客观上讲, 他们都是高考落榜生, 失败的体验, 加上来自学习的压力, 使得他们怀疑自己的能力, 担心将来的发展, 产生较强的自卑感。与高校生相比自考生还存在着明显的自我封闭意识, 表现为, 35.5%的自考生觉得自己“不相信别人”或“与别人有隔阂”, 37%的自考生觉得“很难对别人产生好感”, 42%的自考生“感觉自己很孤单”。此外, 对人冷漠和对人紧张的人际关系障碍倾向亦较普通高校生明显。

2、学习方法不当产生疲劳感。有的人不善于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习惯于死记硬背, 不愿花更多的时间去全面系统地把握课程知识体系。由于缺乏正确灵活的学习策略和方法, 学习效率明显下降。学习心理研究表明, 凡是连续而紧张地学习较长时间, 又是处在积极思维和高度记忆的学习活动之中, 容易产生疲劳。也有的是没有合理安排学习内容, 长时间只学一门课程, 而不是交叉安排不同学科内容调剂大脑, 这也容易产生学习疲劳。

3、学习内动力不足。学习内动力不足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学习动机减弱, 其表现是学习拖拉散漫, 怕苦怕累不想动脑思考问题。例如, 迷恋上网聊天或玩游戏, 课堂听课不专心, 注意力不集中, 对所学知识理解肤浅, 满足于一知半解。学习内动力不足的自考生在心理上的共同特点是学习目标模糊不清, 把学习当成是被迫的苦差事。

4、学习目标偏离。自考生中除少数学生外, 大部分学生对学业没有很高的要求, 多数是在无法接受普通高等教育时迫于就业压力或家庭压力不得不选择的一种学习方式。因此, 与普通高校生相比, 其学习的目标更具功利性和实用性, 不是以自身知识水平提高和综合素质发展为主, 而是偏向于能在一定时间内更快地取得毕业证书和学历证书。

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做好自考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1、体现公平, 消除学生自卑心理。

建议各高校在办学条件允许的范围内, 对自考生与普通高校生实行公平管理, 使他们感到是学校中一员, 从而从根本上消除自卑心理的影响因素。

2、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营造健康向上的班级学习氛围。

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将会吸引自考生参与, 不仅有利于开展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还可以加强学生课余时间的管理, 丰富学生精神生活。同时, 通过较多的集体活动, 可以加强学生的凝聚力, 巩固班集体建设, 便于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3、重视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

对自考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 应重视激发其稳定持久的内部动机, 利用其好奇心增强教学形式的新颖性、直观性和学习内容的趣味性、实践性, 把教学内容与学生未来就业有机结合, 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激发其成就动机。

4、创新自考教学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加强“两课”教学工作, 两课即学校政治理论课和思想道德教育课, 现在自考各专业都已把这两门课程纳入到考核课程范围之内, 自考助学机构教务管理部门可以适当增加关于两课教学的课时, 让老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上, 有时间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自考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学生学习的环节中, 充分发挥两课教学主渠道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

5、加强监管和配合, 学校社会家庭相互协作。

对自考生进行健康教育引导除了学校之外, 还需要社会家庭等方面的相互协调和配合。首先, 高校自考助学机构应充分发挥教书育人的功能, 在教学和管理过程中对自考生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其次, 在当前加强全民道德素质提升的大环境下, 社会的和谐创建为自考生的心理教育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和氛围, 因此, 高校自考助学管理机构应加强和高校周边社区的联系, 发挥社区对学生的社会导向和渗透作用。最后, 自考生心理素质的全方位提升和家庭教育是密不可分的, 高校自考助学机构应当在学生管理的过程中与学生家长保持密切联系, 将学生在校表现及时反馈给家长, 和家长进行充分沟通, 让家长在家庭教育过程中适时对学生加以引导。

人类已经步入21世纪, 社会竞争更加激烈因此, 我们所培养的自考生必须具有丰富的知识、健康的体魄和心智优秀的思想道德品质, 这样才能使他们拥有全面的竞争力。作为高校自考助学机构的教育管理者, 有了这样的共识, 就该在认真审视当前自考生心理现状的基础上, 不断探索和创新教学管理工作方法和途径, 及时缓解自考生的心理问题, 以此全面提高自考生的素质, 充分发挥“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教育功能。

参考文献

[1]孔凡圣, 陈宇.高校自考助学的特点影响因素与管理模式探析[A].西华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8 (3) .

[2]郭浙斌.普通高校全日制自考生的现状分析与管理对策[J].继续教育研究, 2007.

考生心理 第8篇

在目前的社会中,公务员属于优势群体,与考大学、考研、留学热相比,考公务员热更甚,因为公务员工作、收入稳定,社会保障健全。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而公务员考试自然也是就业的一个渠道,不少大学生报考公务员,主要因为公务员群体有丰厚的福利待遇和较为轻松的工作环境。近年来统计数据显示,公务员考试不论是报考总人数还是报考比例都是处于不断攀升中,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公务员考试已成为一种不容忽视的重要社会现象。随着每年毕业生人数的持续增加,报考公务员人数也加速上升,形成了一股“公务员热”。社会上形成如此畸形的“公务员热”的主要原因除了受到“学而优则仕”旧观念和严峻的就业形势的影响,是否还有其他原因,当代大学生自愿选择失业的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心理?这些都值得我们研究。

2 公务员的内涵与外延

公务员考试,是国家为了吸引人才而采用的统一录用考试,它有一套严格的程序,首先要发布招考公告,然后报名、笔试、面试及心理测评、体检、考核、审批、录用。一旦经过统一考试录用的公务员都必须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负担工资福利,这就都成为公家的人了,公务员应有的各种保险、医保、社保、住房公积金都一样不少,这等优厚的待遇自然对于当今的大学生们有很大的吸引力。(1)

杨小菊和温志强在《公务员国考热透析中国市场》一文中通过对我国公务员考试的数据进行分析和调查,指出当前公务员考试的现状、趋势及其所带来的社会积极与消极两方面的影响,并从主客观两方面分析了造成“国考热”的原因,即“国考热”现象的出现并非偶然,而是有着深刻的社会、经济、文化及传统意识等原因。(2)张昌羽在《大学生报考公务员热的思考》一文中指出,大学生报考公务员的原因主要是公务员待遇的吸引和“学而优则仕”观念的影响。(3)崔光胜与马兴法在《“公务员热”的动因及其问题研究》也认为公务员热的社会因素是就业形势严峻和较高的社会声望与社会地位。(4)

敖向姣《对公务员考试热的政治心理分析》中,从政治心理学的视角对公务员考试进行思考,分析考试的动机,认为无论是个体的理性选择,还是半集群行为的群体躁动,其背后都有体制性的驱动。对稳定职业和体面身份的强烈追逐,暗示着社会的抗风险能力下降,而谋求分利的冲动增强。(5)

3 研究方法

主要研究方法:访谈法。

访谈调查ABC三位公务员应考者,了解当代大学生“公务员热”个体心理的态势,分析研究大学生考公务员背后的行为与现象,为大学生正确建立人生规划提供参考。

3.1 抽样

本研究采用的是目的性抽样,即:根据研究的目的选择有可能为研究的问题提供最大信息量的样本。

3.2 收集材料

本文主要采用访谈法收集资料。整个研究过程主要是通过三次访谈来完成,前两次是通过网络进行的访谈,第三次又用了电话访谈作为补充。

4 研究结果

经过访谈的经历,体会到访谈是研究者与研究对象互动的过程,在整个研究过程中需要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不断的沟通,来增进了解与信任。

4.1 背景介绍

本文在选择大学生群体进行研究时,经过通过认真分析,笔者选择参加过公务员考试并且已经成功进入公务员岗位的三名同学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这三位同学均毕业于合肥学院,曾在合肥外企或者小型公司工作过,后来回老家参加公务员考试,最后成功进入岗位并工作至今。因此,本文把他们作为主要研究对象。

4.2 备考公务员的原因和过程

(1)职业和体面身份的强烈追逐是大学生备考公务员的最主要期待。

问:你什么时候开始备考公务员的?考试之前对公务员有多少了解?

ABC:工作的时候,考试之前觉得公务员在机关工作,压力会小点,比较清闲,稳定、有医疗和养老保险,待遇特别好。

(2)进入公务员实际岗位的心理落差。

问:现在考上了,是不是还这样认为?心理落差大吗?

B:不这么认为了。现在考上了公务员,从事公务员的工作,觉得机关压力很大,也很辛苦,心理上有点失落感。

问:能说的再具体点吗?

C:加班加点是常有的事,尤其是给领导些材料,不仅身体压力大,精神压力也很大。经常写汇报材料,有时还要陪领导视察工作,那些大量的准备工作就会让人忙得焦头烂额。现在觉得好累,所以想和以后准备考公务员的学弟学妹们说之前一定要对公务员多加了解,尤其是填报岗位时,多向有经验者问下即将报考的职位和从事的工作。

5 总结

公务员考试热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具有多重含义,一方面它反映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另一方面可能会导致社会的偏好扭曲。对于有些已经考进公务员队伍的人,虽然不适应现在的工作,但也不愿意辞职,或者说不敢退出去选择自己喜欢和适合的工作,这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这一现象从某方面也表明了我国高校教育缺乏优化创业氛围,没有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文化意识引导,导致大学生对公务员本身的误解和对自己不正当的评估。

因此笔者认为,大学生盲目考公务员主要是受错误的社会观及个人的价值观和从众心理、虚荣心理的驱使。现在大学生应该为着各自不同的职业梦想去不懈奋斗,而不是惟有对公务员这一职业“盲目”、“狂热”地追求竞相考公务员。大学生应该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根据自身实力和兴趣爱好做好个人的职业规划,能够多元化、多渠道地追寻自己的职业梦想,最终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摘要:近年来,大学生考公务员热已然成为一种壮烈的景观,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来形容公务员考试也不为过。本文经过访谈记录研究大学毕业生报考公务员真实心理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报考公务员热并不是基于自身实力和兴趣爱好以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与人生价值。

关键词:公务员热,职业理想,职业规划

参考文献

[1]王霞.浅析当前中国公务员考试热之现状[J].经营管理者,2010(10).

[2]杨小菊,温志强.公务员国考热透析中国市场[J].中国市场,2010(Z1).

[3]张昌羽,大学生报考公务员热的思考[J].当代青年研究,2006(12):10.

[4]崔光胜,马兴法.“公务员热”的动因及其问题研究.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7.5.

考生心理 第9篇

焦虑有状态焦虑和特质焦虑两种形式。状态焦虑是一种暂时波动的情绪状态,即在某一特定情景中的某个时刻个体所体验出的焦虑程度,其主要特点是由紧张和忧虑所造成的一些可意识到的主观感觉,是高度自主的神经系统活动。状态焦虑具有不同的程度,并且随着压力的不同而波动。由于音乐考生的专业水平受所学的专业时间长短、自身素质差异、参加实战考试经验的多少、考试环境适应能力等因素的影响,所以音乐专业的考试成绩直接影响着考生的高考情况,所以每位考生都非常关注自己的考试结果,更希望自己考出一个理想的成绩。在这种强烈的动机状态下,考生普遍地表现出较高的状态焦虑,例如:不安、忧虑、焦急、紧张、恐惧、失眠等等。在这样的高焦虑状态影响下,考生往往不能发挥出自己的正常水平,出现了声音抖、音不准、节奏不稳、失声、动作死板、忘记歌词和旋律等现象,甚至整个表演过程完全失败。因此,让音乐专业考生调整好自己的状态以便让他们发挥自己应有的水平,已经成为音乐专业考试的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

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被试

我们在烟台市3所中学中,随机抽出了40名高三的音乐班的学生。按照性别,用随机的方法,把40名学生分为两组。一组为控制组,20人,其中男生6人,女生14人。另一组为实验组,20人,其中男生5人,女生15人。

(二)实验材料

实验组考生接受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心理训练。

1. 认知训练: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在考前状态焦虑的程度及其行为表现,观察学生情绪变化,通过谈话诱导、分析推理等方式来帮助和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端正考试态度,进而在大脑中产生积极的、使人平静的表象以应对考试,树立控制自我焦虑程度的信心。

2. 表象训练:这种方法是在学生较为放松训练基础上,利用学生头脑里如何演唱的动作表象进行心理控制的一种方法。具体方法是:(1)考生从离演唱地点十米到二十米的地方走过去,准备演唱(要求走姿自然大方,步伐均匀);(2)站在讲台前(舞台)或钢琴旁做2—3次深呼吸以稳定情绪;(3)听钢琴伴奏或放伴奏带开始演唱,并注意音准、节奏、声音质量直到演唱完毕;(4)演唱完后,及时听取指导教师和同学们所提出的有关注意事项,同时进行自我评估完成情况并及时改正。实验期内这种方法要进行共计16次(其中4—6次须有本校教师或外校教师5—8人现场当评委,进行模拟实战考试训练,这4—6次最好分配在中期2次训练和晚期4次训练)。

3. 暗示训练:教师用语言、面部表情、手势等方式对学生施加心理影响。例如,在学生表演时,发出用点头、“OK”的手势等方式向学生暗示,引导学生:“我能完成这个歌曲,高音也没有问题”,“我相信我自己”等心态,以减轻学生的恐惧感,降低焦虑程度,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三)心理测试

1.STAI自我问卷量表,本文采用美国心理学家D·斯皮尔伯格等人制定的经我国学者修订的STAI自我问卷量表,以设定考生的焦虑水平。

2.生理指标测试:测试被试在安静状态下的心率,即常态心率。测试被试模拟考试前和模拟考试后的即刻心率。

(四)实验时间:实验时间为4个周,实验班的学生共经过了16课时(每周4课时)的心理训练。

结果与分析

(一)实验组与控制组考生焦虑状况的比较

我们运用STAI问卷量表对被试进行了焦虑状态测试。该测试包括(1)被试的特质焦虑;(2)被试实验前的状态焦虑;(3)被试实验后的状态焦虑。详细的调查内容见表1。

表1实验组与控制组的焦虑水平比较

由表1可见,就特质焦虑而言和实验前的状态焦虑而言,实验组与控制组的焦虑水平不存在显著性差异,Z值分别为0.08和0.30,P>0.05。而在实验后测试的状态焦虑方面,实验组与控制组的学生存在着显著的差异,Z值为2.11,P<0.05。这说明,实验组学生的心理控制训练有效地降低了他们的焦虑水平。

(二)实验组与控制组考生心率的比较

心率是指人每分钟心脏跳动的次数。在正常情况下,成人的心率一般为65-75次/分,在紧张状态下人的心率则会迅速提升,达到90-140次/分,甚至更高。

心率是反映人的焦虑程度的重要的生理指标之一。本研究中,我们对被试进行了心率测试,以便更加直观地了解被试的焦虑状况。心率测试包括(1)常态心率,(2)实验前模拟考试后的即刻心率。(3)实验结束后模拟考试后的即刻心率。详细的测试结果见表2。

表2实验组与控制组的心率比较

由表2可见,在常态心率和在实验前测试的模拟考试后的即刻心率每个方面,实验组和控制组学生的心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Z值分别为0.26、0.85,P>0.05。而实验后的模拟考试后的即刻心率,实验组与控制组学生的心率则存在着极其显著的差异,Z值为10.21,P<0.01。这说明实验前,在进行模拟考试时,所有被试都很紧张,焦虑水平很高,其心跳速率相当于一个100米竞赛的心率,实验组达到118.6次/分,控制组为117.2次/分。二个组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Z=0.85,P>0.05)。然而,在实验组经历了4个周(16课时)心理控制训练之后,实验组的焦虑水平明显地降低了。

结论与建议

(一)高焦虑不利于音乐专业学生发挥应有的水平

本研究的结果表明,没有经过心理控制训练的音乐学生,焦虑水平普遍偏高,这严重影响了他们应有的专业水平。

高状态焦虑是一种情绪障碍,它使人感到一种特殊的恐惧不安,并伴有身体种种不适感觉,阻碍正常心理活动和主观体验。特别是由特殊事件诱发出来的体验会对人产生更大的影响。对于演唱技能掌握时间短、水平差的学生来说,如果常伴有失败的体验,将会在主观上产生更大的威胁,导致更高程度的状态焦虑。处于高状态焦虑的学生在音乐学习过程中,多表现为注意力分散、情绪抑郁、行为怠慢、勉强完成演唱过程、敷衍、退缩等。究其原因主要是耳闻目睹同伴或高年级同学的演唱过程,或自己也有失败演唱史。其心理反映过程可概括为:感知刺激(听说,目睹同伴演唱失败或自己曾有失败演唱史)——表象负诱导(总在想不利因素,越想越怕)——实践反馈(亲自登台演唱未能如愿以偿)——高状态焦虑(担心完成不了整个演唱过程)。因而常常是一张嘴就不对劲,或到高音时唱不上去,有时即使唱上去也声嘶力竭,这样加剧了其紧张情绪和恐惧心理,乃至沮丧、消沉,造成抑制性反应,引起音乐学习心理障碍。因为,从高级神经活动的角度来看,在一定范围内的条件刺激强度越大,条件反向活动也就越大;当刺激的强度超过大脑皮质工作能力范围时,反而会引起反射活动的抑制。所以高状态焦虑会抑制学生的思维活动和身体动作,使学生自控能力降低,演唱表情拘谨、呆板,参入演唱的肌肉僵硬,不能自如地演唱,甚至增加混乱多余的动作,破坏了学生的动作记忆和歌词、旋律的记忆过程,演唱协调能力丧失,干扰注意状态,阻断认识加工活动,同时,处于高状态焦虑的学生往往过分关注自己,而尤为关注自己演唱的结果,对失败更为敏感,具有较强烈的躲避批评和失败的心理动机。因此,高状态焦虑水平对掌握较大和有一定难度的曲目具有破坏作用。

此外,焦虑可以成为主要的内驱力,这种内驱力从消极情绪的能源中产生积极的学习动机。耶克斯—多德森定律提出了驱力与绩效之间的倒U型曲线关系,即中等水平的驱力导致最佳操作效果,适度的焦虑有助于提高演唱技能。学生要进行演唱表演,某种适当程度的焦虑是必要的,内驱力对学生的演唱学习认知活动有一种激活作用,它可使学生尽力保持相对心理平衡,增加了演唱时的安全感,强化了自我表现意识和积极情绪,对发挥演唱技能的潜力最为有效。

(二)心理控制训练有助于音乐考生降低焦虑程度在常规学习的基础上,合理地进行心理控制训练,是行之有效的降低焦虑的方法。

认知训练的过程,实质上是帮助学生学会更积极地去思考问题、建立和复演积极有益的自我陈述言语、代之以平静松弛的身心状态,使心理趋于平衡,建立良好的学习态度和情绪,则必然导致良好的稳定的音乐行为效果。

表象训练,主要用于解决学生演唱时过于紧张,造成音不准、节奏不均、声音质量不稳等问题,表象训练可有效地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各个方面得到放松,因为放松可以使交感神经系统与副交感神经系统的拮抗得到改善,有效地提高自我控制情绪的能力,改善情绪的稳定性,并且可提高动机水平,加强演唱技能完整性的掌握和巩固,更有效地增强自我信心和解决紧张情绪的能力,与此同时,表象训练可使知觉记忆和演唱记忆明显提高,再加上表象训练同样能够获得与实际练习效果相同的生理变化反馈信心,所以这种方法对学生演唱技能水平稳定性的提高起着重要作用。

暗示训练,学生在表象训练的同时,教师运用语言、手势、面部表情等手段帮助学生增强演唱自信心,尽量减轻学生的焦虑程度和紧张心理。

经过上述心理训练,能够引发学生正确对待考试,让他们更多地体验演唱成功的喜悦,减少消极情绪体验,相信自己有能力完成完整歌曲的演唱,有效地逐渐减轻学生心理负担;使其注意状态指向学习内容和集中于练习过程,纠正了自身的不足,使他们的演唱技能得到了稳定的发挥。

参考文献

1.王甦等著《当代心理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2.林格伦著,章志光等译《课堂教育心理学》,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

3.袁振国《教育研究访求》[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王海涛 山东鲁东大学音乐学院教师

李庆山 烟台师范学院音乐系讲师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考生心理】相关文章:

体育考生心理训练07-28

如何对考生高考前的焦虑进行心理疏导09-11

考生现状07-07

音乐考生07-17

艺术考生09-05

做好考生家长05-27

高考考生评语06-26

面试考生须知07-04

考生信息查询07-21

面试考生守则07-25

上一篇:SEM分析下一篇:中职数学有效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