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特色范文

2024-09-07

气象特色范文(精选6篇)

气象特色 第1篇

世界各国社会发展程度和气象科技水平不同, 商业性气象服务的管理体制亦不相同, 大体可以分为下列三种模式:完全公共经营型、私人竞争经营型和公私混合经营型。

至目前为止, 一些发达国家的商业性气象服务已具有相当的规模, 例如新西兰, 将国家气象部门改组为气象公司———新西兰气象服务有限公司。其前身为始建于1861年的新西兰国家气象局, 1992年开始进行气象服务的商业化。公共气象部门完全按照商业化模式开始经营, 下设三个服务主体:航天气象服务、公众信息服务和国家气象工作。公众信息服务就是为公众传递气象信息, 总收入有60%来自政府, 25%来自航空行业, 剩余的少部分收入来自于公众信息服务。1995年, 气象服务有限公司成功获得了气象服务行业标准认证证书, 积极开发国内气象市场, 国外气象服务活动也非常活跃。转制后的气象服务体制, 不仅降低了政府对气象服务的支出, 而且预报更加精确, 范围和可用性也不断提高了。

新西兰的商业化气象服务管理体制属于完全商业型, 而美国和日本等国家则是私人气象公司竞争提供气象信息。这些国家的公益性气象服务仍然是由国家公共部门提供, 且费用也是由财政列支;而商业性气象服务是由私人气象公司根据公共部门免费提供的资料按市场机制有偿提供给公众使用。

美国, 1980年对公、私气象信息服务的界限划分清楚, 形成了私人竞争经营模式。自此, 美国私人气象公司可以无偿地从公共气象部门获得原始气象信息, 根据不同客户需求进行加工、处理, 最终与媒体合作有偿地将各类气象信息输送给航空、航海、电力等不同的领域。

公私混合经营型商业性气象服务管理体制代表国家有英国、加拿大、德国等, 这些国家的商业性气象信息不仅可以由国家公共部门有偿提供, 还允许私人气象公司参与有偿提供气象信息。以英国为例, 1996年开始商业化气象服务, 除了保留原来对公众发布的基础信息, 还开始了对政府和私人企业的有偿服务, 政府使用英国气象局提供的气象服务时也需要支付相应的费用, 据欧洲气象局的报告称, 英国十多个产业每年都需要拨出1亿—10亿英镑的预算用来购买气象服务, 这样不仅增加了气象局的经营收入, 还能够通过市场化竞争提升服务质量。

二、国内气象管理体制

我国气象服务管理体制为完全公有制, 属于科技型、基础性的公益性事业, 其产权所有者为气象部门, 属于国有性质, 项目经营主体为气象部位所属的实体。主要职能:“拟定气象工作相关文件;组织拟订和实施气象灾害防御规划, 参与政府气象防灾减灾决策, 组织指导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对国务院其他部门设有的气象工作机构实施行业管理, 统一规划全国陆地、江河湖泊及海上气象观测、气象台站网、气象基础设施和大型气象技术装备的发展和布局, 审订气象信息采集、传输、加工的质量评价方法并监督实施;组织气象技术装备保障和质量监督、气象计量监督, 审核全国大中型气象项目的立项和方案......”。

根据我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规定, 我国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 (图表1) 负责全国的气象工作。同时又规定了地方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在上级气象主管机构和本级人民政府的领导下, 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气象工作。从1983年起, 经我国国务院批准, 全国气象部门有计划、分步骤地进行了领导管理体制改革, 实行了气象部门与地方政府双重领导、以气象部门领导为主的领导管理体制。

由气象管理体制决定, 我国公共气象服务的提供是单一主体供给, 规定国家对气象预报和灾害性天气警报实行统一发布制度, 各级气象主管机构所述的气象台站按照职责向社会发布公众气象预报和灾害天气警报, 其他组织和个人不得向社会公众发布气象预报和灾害性天气警报。到目前为止, 我国实行对气象部门全额拨款制度, 以气象部门2014年度部门决算报告为例, 2014年气象部门总收入为3, 619, 477.60万元, 其中财政拨款收入占总收入的47.26% (图表1) , 主要用于提高气象预测预报、气象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开发利用气候资源能力, 提高气象现代化水平, 新增的气象业务运行保障经费, 已经开展气象为“三农”服务、气象预警信息发布、环境气象服务、山洪地质灾害防治和气象卫星等项目支出。在支出方面, 2014年度气象部门总支出 (图表2) 为3 619 477.60万元, 其中国土海洋气象服务支出最多, 支出主要来源于国家的财政拨款收入, 小部分是来自气象部门所属事业单位在专业业务活动及辅助活动之外开展非独立核算经营活动取得的收入, 而用于文化、体育与传播方面的支出仅占全部财政拨款支出的0.04%, 科学技术支出也只占了2.99%, 较少的投入得到相应的服务水平, 所以在技术开发以及气象信息传播方式方面尚有提高的空间。

从图表3可以看出按照财政拨款的数额完全不足以支付气象部门所有的活动支出, 各级气象部门需要自行创收, 通过信息的商业化利用来弥补收支差距。随着时代的发展, 公众对于气象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多样, 要求也越来越高, 巨大的财政支出也并没有相应的提高气象服务的质量, 造成资源配置效率低。

三、目前公共气象服务存在的问题

(一) 单一供给主体不能满足公众的需求

我国的气象服务由气象部门统一提供。单一的供给体系与商业化供给相比, 部门人员对所服务的基层群众需求了解不够, 只按照工作要求发布服务信息, 不能够根据不同种类客户需求有针对性地提供服务, 加之财政拨款收入并不能完全负担气象部门所有的项目活动, 因此并不能满足特殊行业的特殊信息需求, 造成服务成本的浪费。

(二) 技术创新能力不足

县级气象部门的基本气象服务的规模一般很小, 大都只能为大众提供基本天气信息。一方面, 是因为需要先进的技术和精英人才对原始的气象信息进行加工, 而县级气象部门并不能达到这样的高要求;另一方面, 则因为进行信息加工需要财力的支持, 县级气象部门不能负担高额的研发费用。

(三) 专业有偿服务信息不够精细化

1985年, 我国开始在小范围内探索专业有偿服务, 到2000年这一阶段, 主要是利用传统的、低效的服务方式为大众提供气象服务, 开始出现专业服务, 如为乡镇、渔船提供24小时预报、旬报等, 收入甚微。从2000年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 专业气象与科技开发相结合, 服务产品种类增加, 年收入有提高, 但服务质量并没有紧随数量提升, 仍然是宽泛的信息服务。比如电力部门需要风力大小、雷电预警预报等信息来进行电力调度;交通部门就需要分路段、精细的气象信息对路况预测。

四、发展中国特色公共气象服务模式

(一) 半市场化气象服务

这种模式可以简单的概括为:公私共建。由政府部门有偿提供气象原始数据, 再由企业按照市场机制公平竞争取得数据, 运用高端的科技将信息处理、加工成符合各行各业不同需求的服务信息。鼓励企业提供特色气象服务, 服务内容要突出重点, 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比方说, 南方与北方的耕作物不同, 南方种水稻, 北方种小麦, 种植不同的粮食作物需要的气象条件不同, 企业就可以定制适合某一区域的气象信息, 向不同的客户发布不同的气象信息。这样不仅能够满足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的需求, 还可以提高气象服务的质量, 增加政府气象部门的经营收入, 相应地减少财政拨款支出。

(二) 加强气象部门绩效评估

各级部门建立完备的绩效评估体系对提升工作效率很有帮助, 打破利益均分的制度约束, 优化基本公共气象服务的责任结构, 实现“能者多劳, 多劳者多得”。

(三) 专业气象和科技开发相结合

要解决气象信息不够精细化的问题, 就要完善整个供给链条, 从组织设置、项目开发到产品的营销, 形成一个完整的供给部门。各相关部门能够结合起来进行科技开发, 取长补短、互帮互助, 更准确、更精细的分析气象信息。还要加强对公众需求的调研, 通过电话咨询、问卷调查等方式及时地了解各类用户对专业气象的新要求。

(四) 重视基层人才的选拔

县级气象服务水平低很大程度是由于基层人才较少或专业素质不高造成的, 气象部门2014年度部门决算报告中显示, 在财政拨款收入中, 对于人才的教育支出仅占0.47%, 投入财力较少, 培养的人才数量不能弥补基层人才的巨大缺口。对现有在职工作人员进行定期培训, 把工作细化到每一位工作人员, 将大大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摘要:气象服务无论是对政府部门、企业还是个人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国外气象服务已呈现商业化趋势, 不仅提高了效率而且能够减少财政支出, 甚至为政府部门创收。为顺应世界气象服务商业化的趋势, 应改进单一供给体系, 提供精细化服务, 完善气象管理体制, 从而形成中国特色的气象服务模式。

关键词:气象服务,商业化,供给模式,中国特色

参考文献

[1]何亮亮, 蒋洁.国外气象服务的商业化趋势及启示[J].产业观察, 2010 (3) :124-125.

特色农业气象服务信息 第2篇

龙州县气象局 签发人:李中国

下周气温偏高,有利甘蔗生长

一、前期天气回顾

自3月以来,我县平均气温18.3~19.5℃,较历年偏低0.2~0.5℃,降水量为69.7~140.5毫米,偏多1~3成。3月份低温寡照天气较多,对甘蔗的播种、出苗和健壮生长不利,长势偏弱;进入4月以后,平均气温20.0~21.6℃,较历年同期略偏高,光照充足,有利于甘蔗的生长。

二、天气预报

预计,下周(9~15日)周前期以多云天气为主,周中期有一次降雨天气过程。周降雨量偏少,周平均气温较常年偏高。11~12日受冷空气影响,气温明显下降,降幅7~8℃。具体预报如下:

今晚到明天,多云,最低气温22~23℃,最高气温32~34℃; 10日,多云,最低气温23~24℃,最高气温33~36℃; 11日,多云转小雨,最低气温20~22℃,最高气温28~30℃; 12~13日,小雨,局部中雨,最低气温17~18℃,最高气温22~24℃;

14~15日,阴天间多云,最低气温18~21℃,最高气温25~28℃。

三、生产对策和建议 下周气温较高、日照充足,有利于甘蔗苗期生长和分蘖;要做好甘蔗田间管理工作,蔗地要及时中耕松土,及时开垄,查苗补苗;要勤除草、通风,以提高光合效率。

联系电话:8824068 2017年4月8日

报:县委办公室 县政府办公室 送:防汛办、农业局

气象特色 第3篇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瓜果、蔬菜等农副产品的需求量逐渐加大,对农副产品的品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自云南省迪庆州的农业产业结构得到调整后,当地的农业,尤其是特色农业对气象服务能力的需求也逐步提升。为了最大限度地提升特色农产品市场的竞争力,提升农民的经济收入,必须要充分了解迪庆州的天气情况,并结合当地的气候资源,借助于气象服务网络,为特色农业生产提供有针对性的气象服务。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现象不断加剧,极端灾害性事件如干旱、大风、暴雨洪涝、冰雹、低温冷害、寒潮等频繁出现,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和阻碍,使农业生产中的局部区域气候也发生了变化,对气候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同时也对特色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产生了影响。为了确保特色农产品朝着优质高产的方向迈进,使特色农业可以持续发展,气象部门应通过科学合理的方法做好气象防灾减灾服务。现代气象事业在发展过程中就是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更加精细化以及纵深化的服务,未来气象服务发展的重要趋势就是加强农村专项服务,特别是对于正在迅速发展的国家重点农业县来说,开展特色农业气象服务很有必要,这也是基层气象部门气象服务的重要领域。

2 迪庆州特色农业气象服务取得的成效

2.1 预报科技含量和气象服务能力提升

迪庆州气象部门通过加强气象现代化建设,使预报科技含量以及气象服务能力得到了大幅度提升。随着气象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州气象台已经建立起了比较完整的气象资料传输系统和预报制作系统,利用现代化的联网技术来获取内容丰富的气象资料,借助于卫星通讯,将特色农业气象服务及时传递到每位农民手中。内容丰富的气象资料,为预报服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迪庆州州委和政府在进行抗旱、森林防火、防洪以及为农业生产提供农业气象服务的过程中都需要借助于各种气象要素数据进行。气象部门每天定时向全州发布各种形式的天气预报,方便了广大市民的出行、工作以及各种活动的安排。迪庆州气象局在充分掌握本地气候资源的基础上,还提供了一系列与农业生产过程息息相关的专题气象服务。

2.2 气象服务领域不断拓展

目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手机成为人们之间沟通交流的重要媒介,而使用手机的人数也不断增加。州气象局与中国移动通信运营商积极合作,开展手机气象服务工作,通过积极努力,使手机短信用户定制天气预报的数量快速增加。利用手机短信的方式向用户提供气象信息是目前高效、快速的传播气象灾害预警预报信息的重要手段,可以将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也是实现公共气象服务的重要载体。由于移动通信信号的覆盖面包括了边远、偏僻的农村,因此通过手机气象短信可以有效地解决农村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为了加强党的方针政策和涉农科普宣传教育知识、提升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发布能力,州局的领导多次向州委、州政府进行专题汇报,并提交了《迪庆州气象局关于建设新农村气象综合信息服务系统的请示》,在2009年争取到了政府资金和上级气象部门支持资金40万元,结合“政府主导、气象主板、部门合作、社会参与”的原则,在迪庆州人民政府的帮助和各个政府部门的共同合作下,使得迪庆州新农村气象综合服务系统建设工作得以顺利进行,在乡镇完成了一级电子显示屏的安装,同时还开通了多个移动GPRS移动通信,利用远程控制的方式来搭建电子显示屏信息的发布平台。为了确保各个乡镇的人们可以及时接收到气象预警预报信息,气象部门还在各个乡镇上组建起了气象信息员队伍,气象信息员的主要任务是对当地的气象和政务信息进行收集,在对气象信息员经过一段时间的专业训练之后,就达到了上岗标准要求,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迪庆州农村气象综合服务系统的运行正常,并取得了较大的社会效益以及经济效益。

2.3 全天候自动气象监测站网建立

迪庆州属于温带和寒温带季风气候,低纬高原季风气候特征比较显著,由于海拔高度差较大,因此立体气候现象比较明显,迪庆州所处的特殊位置以及自然环境造成了冰雹、大雨、暴雪、寒潮、洪涝、干旱、泥石流、森林大火等自然灾害频繁出现,严重影响了当地的农业生产以及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通过建设气象自动监测站网,可以全面、及时地掌握当地的气象资料信息,将各种气象灾害信息及时传递到全州人民手中,便于提前做好防御准备,有效地保护国家和人们生命财产的安全。目前,迪庆州共有3个国家级气象观测站,1个国家级一般气象观测站,2个无人气象观测站,30个区域气象观测站,这些自动气象站的布局结构合理,覆盖了全州29个乡镇和地区,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全州对中小尺度天气系统和灾害性天气系统的监测能力,为各级政府部门的防灾减灾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提升了气象为农业服务的能力。

2.4 气象为“三农”服务力度增强

迪庆州气象部门始终将为农民服务放在首位,坚持“面向民生、面向生产、面向决策”的原则,根据迪庆州农业的实际情况结合农事活动,州气象局制作并编发了针对性较强的农业气象预报、农业专题气象服务产品,如农用天气预报、墒情信息、春耕春播(本地为农服务开展的具体工作),每天定时通过广播、电台、报纸等形式发布,为广大农户提供了指导性服务。为提高农业气象业务产品的针对性、时效性、准确性和精细化程度,迪庆州气象部门深入到农业内部,积极寻求气象为农业生产服务的潜力,充分发挥出气象为指导农业生产、规划农业生产、保障农业生产以及提升农业生产的效率和效益。气象部门深刻认识到了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认识到了气象防灾减灾的重要性,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气象防灾减灾保障工作,不断推动迪庆州的经济建设以及社会发展。由于全球气候变暖现象十分严重,造成干旱性事件频繁出现,严重影响高原特色农业的发展,州气象局应该派遣优秀的专业气象科技人员深入到旱情严重的农村进行实地考察调研,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或者避免干旱对农民造成的损失,气象部门应在农村加大宣传抗旱防灾减灾知识,提升广大农村中的农民抗旱救灾的能力,保证农业的增产、丰收。

3 迪庆州发展高原特色农业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迪庆州高原特色农业发展虽然取得了较大成效,但是仍然有很多问题严重制约着高原特色农业的发展。

3.1 产业规模化程度不高,原料基地设施不健全

首先,由于土地资源比较分散,增加了流转难度,很难实现集中和规模化种植;其次,很难充分发挥基地设施的基本功能,对种植养殖大户的培育力度不够以及专业化组织不健全,再加上原料不足,严重阻碍了加工企业的正常发展;最后,迪庆州产业基地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配套设施不完善,很难充分发挥出特色农产品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3.2 农业基础设施落后

由于农村的经济条件有限,人们建设农业水利化程度较低,农业基础设施落后,造成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受自然灾害的影响较大,严重制约着特色农业的发展。尤其是近些年来,受到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迪庆州市的干旱少雨现象逐渐增加,气候条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使农业用水缺乏,严重影响农作物的正常生长。水资源不足已经成为制约迪庆州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4 建议

4.1 加强部门联动机制,构建四级服务网络

加强与涉农单位(农业、植保、水利)、民政、政策性农业保险企业和涉农企业、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瓜菜能手的合作,构建由市—县—乡(镇)—农业大户组成的气象为农服务基层工作组织。强化各级之间的交流,建立相应的协作机制,实现观测资料的实时共享。建立防御重大农业气象灾害与相关部门的联动机制。加强重大农业气象灾害对策措施的合作研究,以减少灾害损失。在与乡镇技术人员以及农业种植大户进行交流的同时,通过实地调研,努力构建成特色农业四级气象服务网络[1,2]。四级气象服务网络节点主要是由农业技术管理人员、农业技术专家以及信息员、农业大户共同组成的。充分发挥气象信息员、政策性农保协理员、合作社技术员、种养大户等技术人才优势,将气象为农服务直通基层,并由乡镇综合气象信息站、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将气象为农服务辐射周围农民群众,从而在全州范围内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一体化的气象为农服务的社会化体系。四级服务网络要加强互动,及时反馈信息,农业技术管理人员根据需求,不断优化服务产品,使之更具针对性、指导性、系统性,实现服务产品覆盖主要农作物生产产前、产中、产后,并要及时总结经验,制定出具有高原特色的农业气象服务计划,要对服务时段进行科学分析,确保高原特色农业气象服务具有及时、准确、科学、高效的特点。

4.2 提升特色农业气象服务科技含量

为了掌握最新的天气实况,一是加强区域站建设,实现气象信息精细化。适当增加区域站密度,实现对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和局地小气候的观测,其中在暴雨和地质灾害频发的村建设1套以上自动气象站,实现对可能诱发山洪、泥石流等灾害的暴雨自动监测和报警。在雷电多发频发地区,开展农村雷电灾害监测,建成农村雷电灾害监测网。二是预报水平提高。州气象部门预报人员充分利用区域自动气象站对实时气象要素信息进行观测。对于天气的演变过程要密切监测,同时还要不断提升气象部门长期天气预报、中长期天气预报以及短时天气预报的能力和水平,建立和完善精细化预报业务,发布空间分辨率到乡镇的预报产品。三是加强对农业气象专业技术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气象部门要积极引进农业气象服务优秀人才,对农业气象服务人员进行定期培训,在农业气象服务过程中,一旦遇到难题而自己又无法解决时,需要及时向上级业务和当地的农业专家进行请教。四是深入调查,掌握第一手农情资料。以定点观测、移动观测、遥感监测等多种手段,利用田间调查、农村气象信息员和农业专业大户提供等多种途径,实现点线面结合的农业气象观测。具备了一手的农情资料、及时精细化的气象信息,经专业的技术人员的制作,指导性必将大大提升。五是建立农业气象科普基地,开展农业气象科技知识的普及与技术咨询服务,提高农民利用气象信息安排农业生产活动和防御灾害能力[3]。推广应用先进的农业气象适用技术,实现技术服务的规模化。

4.3 拓宽农业气象服务信息传播渠道

特色农业气象服务的主体对象属于农村,迪庆州境内地处青藏高原南麓,复杂的地形地貌孕育了丰富的自然资源,但同时也增加了传播气象信息的难度,为了提升高原特色农业气象服务效果,必须借助于现代化的科技手段来拓宽农业气象服务信息传播渠道,从而提升农业气象服务信息的覆盖面,扩大农户的收益率。迪庆州气象局应借助于电台、报纸、电视、手机、微网等多媒体平台将气象灾害预警预报信息及时向广大农民进行传递[4]。对于突发性、破破坏力极强的短时天气预报预警信息应通过电话传真、手机、大喇叭等方式进行传递。为了方便农户在第一时间内及时了解最新气象信息,气象部门应对气象新农网加大宣传力度,另外还要不断扩充、扩大农村气象信息员队伍,使特色农业气象服务惠及到偏远、偏僻的农村和山区。

5 结语

加快迪庆州高原特色农业气象服务监测网建设,不仅可以为迪庆州的农业丰产丰收提供有利支撑,还可以提升特色农业的整体防灾减灾能力,提升农业发展水平,从而推动全州的高原特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结合迪庆州高原特色农业气象服务的实际情况,首先概述了开展特色农业气象服务的意义,分析了迪庆州特色农业气象服务取得的成绩,提出了迪庆州发展高原特色农业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最后提出应从加强部门联动机制、构建四级服务网络,提升特色农业气象服务科技含量以及拓宽农业气象服务信息传播渠道3个方面来加快高原特色农业气象服务监测网建设,以期提升特色农业气象服务的整体水平,确保高原特色农业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高原,特色农业,气象服务,监测网,建议,云南迪庆

参考文献

[1]杨晓剑.气象为高原特色农业服务的思考[J].农业与技术,2014(6):245.

[2]王俊,蒯志敏,张霞琴,等.开展特色农业气象服务的实践与思[J].现代农业科技,2008(24):356-367.

[3]马晓虹,张盛魁.海北州气象局开展“一县一品”特色气象服务实践[J].青海气象,2012(4):76-77.

气象特色 第4篇

关键词 高原;特色农业;气象服务;监测网;建议;云南迪庆

中图分类号 s16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9-0244-02 开展气象为特色农业服务的意义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瓜果、蔬菜等农副产品的需求量逐渐加大,对农副产品的品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自云南省迪庆州的农业产业结构得到调整后,当地的农业,尤其是特色农业对气象服务能力的需求也逐步提升。为了最大限度地提升特色农产品市场的竞争力,提升农民的经济收入,必须要充分了解迪庆州的天气情况,并结合当地的气候资源,借助于气象服务网络,为特色农业生产提供有针对性的气象服务。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现象不断加剧,极端灾害性事件如干旱、大风、暴雨洪涝、冰雹、低温冷害、寒潮等频繁出现,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和阻碍,使农业生产中的局部区域气候也发生了变化,对气候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同时也对特色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产生了影响。为了确保特色农产品朝着优质高产的方向迈进,使特色农业可以持续发展,气象部门应通过科学合理的方法做好气象防灾减灾服务。现代气象事业在发展过程中就是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更加精细化以及纵深化的服务,未来气象服务发展的重要趋势就是加强农村专项服务,特别是对于正在迅速发展的国家重点农业县来说,开展特色农业气象服务很有必要,这也是基层气象部门气象服务的重要领域。

迪庆州特色农业气象服务取得的成效

2.1 预报科技含量和气象服务能力提升

迪庆州气象部门通过加强气象现代化建设,使预报科技含量以及气象服务能力得到了大幅度提升。随着气象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州气象台已经建立起了比较完整的气象资料传输系统和预报制作系统,利用现代化的联网技术来获取内容丰富的气象资料,借助于卫星通讯,将特色农业气象服务及时传递到每位农民手中。内容丰富的气象资料,为预报服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迪庆州州委和政府在进行抗旱、森林防火、防洪以及为农业生产提供农业气象服务的过程中都需要借助于各种气象要素数据进行。气象部门每天定时向全州发布各种形式的天气预报,方便了广大市民的出行、工作以及各种活动的安排。迪庆州气象局在充分掌握本地气候资源的基础上,还提供了一系列与农业生产过程息息相关的专题气象服务。

2.2 气象服务领域不断拓展

目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手机成为人们之间沟通交流的重要媒介,而使用手机的人数也不断增加。州气象局与中国移动通信运营商积极合作,开展手机气象服务工作,通过积极努力,使手机短信用户定制天气预报的数量快速增加。利用手机短信的方式向用户提供气象信息是目前高效、快速的传播气象灾害预警预报信息的重要手段,可以将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也是实现公共气象服务的重要载体。由于移动通信信号的覆盖面包括了边远、偏僻的农村,因此通过手机气象短信可以有效地解决农村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为了加强党的方针政策和涉农科普宣传教育知识、提升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发布能力,州局的领导多次向州委、州政府进行专题汇报,并提交了《迪庆州气象局关于建设新农村气象综合信息服务系统的请示》,在2009年争取到了政府资金和上级气象部门支持资金40万元,结合“政府主导、气象主板、部门合作、社会参与”的原则,在迪庆州人民政府的帮助和各个政府部门的共同合作下,使得迪庆州新农村气象综合服务系统建设工作得以顺利进行,在乡镇完成了一级电子显示屏的安装,同时还开通了多个移动gprs移动通信,利用远程控制的方式来搭建电子显示屏信息的发布平台。为了确保各个乡镇的人们可以及时接收到气象预警预报信息,气象部门还在各个乡镇上组建起了气象信息员队伍,气象信息员的主要任务是对当地的气象和政务信息进行收集,在对气象信息员经过一段时间的专业训练之后,就达到了上岗标准要求,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迪庆州农村气象综合服务系统的运行正常,并取得了较大的社会效益以及经济效益。

2.3 全天候自动气象监测站网建立

迪庆州属于温带和寒温带季风气候,低纬高原季风气候特征比较显著,由于海拔高度差较大,因此立体气候现象比较明显,迪庆州所处的特殊位置以及自然环境造成了冰雹、大雨、暴雪、寒潮、洪涝、干旱、泥石流、森林大火等自然灾害频繁出现,严重影响了当地的农业生产以及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通过建设气象自动监测站网,可以全面、及时地掌握当地的气象资料信息,将各种气象灾害信息及时传递到全州人民手中,便于提前做好防御准备,有效地保护国家和人们生命财产的安全。目前,迪庆州共有3个国家级气象观测站,1个国家级一般气象观测站,2个无人气象观测站,30个区域气象观测站,这些自动气象站的布局结构合理,覆盖了全州29个乡镇和地区,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全州对中小尺度天气系统和灾害性天气系统的监测能力,为各级政府部门的防灾减灾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提升了气象为农业服务的能力。

2.4 气象为“三农”服务力度增强

迪庆州气象部门始终将为农民服务放在首位,坚持“面向民生、面向生产、面向决策”的原则,根据迪庆州农业的实际情况结合农事活动,州气象局制作并编发了针对性较强的农业气象预报、农业专题气象服务产品,如农用天气预报、墒情信息、春耕春播(本地为农服务开展的具体工作),每天定时通过广播、电台、报纸等形式发布,为广大农户提供了指导性服务。为提高农业气象业务产品的针对性、时效性、准确性和精细化程度,迪庆州气象部门深入到农业内部,积极寻求气象为农业生产服务的潜力,充分发挥出气象为指导农业生产、规划农业生产、保障农业生产以及提升农业生产的效率和效益。气象部门深刻认识到了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认识到了气象防灾减灾的重要性,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气象防灾减灾保障工作,不断推动迪庆州的经济建设以及社会发展。由于全球气候变暖现象十分严重,造成干旱性事件频繁出现,严重影响高原特色农业的发展,州气象局应该派遣优秀的专业气象科技人员深入到旱情严重的农村进行实地考察调研,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或者避免干旱对农民造成的损失,气象部门应在农村加大宣传抗旱防灾减灾知识,提升广大农村中的农民抗旱救灾的能力,保证农业的增产、丰收。3 迪庆州发展高原特色农业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迪庆州高原特色农业发展虽然取得了较大成效,但是仍然有很多问题严重制约着高原特色农业的发展。

3.1 产业规模化程度不高,原料基地设施不健全

首先,由于土地资源比较分散,增加了流转难度,很难实现集中和规模化种植;其次,很难充分发挥基地设施的基本功能,对种植养殖大户的培育力度不够以及专业化组织不健全,再加上原料不足,严重阻碍了加工企业的正常发展;最后,迪庆州产业基地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配套设施不完善,很难充分发挥出特色农产品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3.2 农业基础设施落后

由于农村的经济条件有限,人们建设农业水利化程度较低,农业基础设施落后,造成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受自然灾害的影响较大,严重制约着特色农业的发展。尤其是近些年来,受到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迪庆州市的干旱少雨现象逐渐增加,气候条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使农业用水缺乏,严重影响农作物的正常生长。水资源不足已经成为制约迪庆州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建议

4.1 加强部门联动机制,构建四级服务网络

加强与涉农单位(农业、植保、水利)、民政、政策性农业保险企业和涉农企业、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瓜菜能手的合作,构建由市―县―乡(镇)―农业大户组成的气象为农服务基层工作组织。强化各级之间的交流,建立相应的协作机制,实现观测资料的实时共享。建立防御重大农业气象灾害与相关部门的联动机制。加强重大农业气象灾害对策措施的合作研究,以减少灾害损失。在与乡镇技术人员以及农业种植大户进行交流的同时,通过实地调研,努力构建成特色农业四级气象服务网络[1-2]。四级气象服务网络节点主要是由农业技术管理人员、农业技术专家以及信息员、农业大户共同组成的。充分发挥气象信息员、政策性农保协理员、合作社技术员、种养大户等技术人才优势,将气象为农服务直通基层,并由乡镇综合气象信息站、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将气象为农服务辐射周围农民群众,从而在全州范围内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一体化的气象为农服务的社会化体系。四级服务网络要加强互动,及时反馈信息,农业技术管理人员根据需求,不断优化服务产品,使之更具针对性、指导性、系统性,实现服务产品覆盖主要农作物生产产前、产中、产后,并要及时总结经验,制定出具有高原特色的农业气象服务计划,要对服务时段进行科学分析,确保高原特色农业气象服务具有及时、准确、科学、高效的特点。

4.2 提升特色农业气象服务科技含量

为了掌握最新的天气实况,一是加强区域站建设,实现气象信息精细化。适当增加区域站密度,实现对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和局地小气候的观测,其中在暴雨和地质灾害频发的村建设1套以上自动气象站,实现对可能诱发山洪、泥石流等灾害的暴雨自动监测和报警。在雷电多发频发地区,开展农村雷电灾害监测,建成农村雷电灾害监测网。二是预报水平提高。州气象部门预报人员充分利用区域自动气象站对实时气象要素信息进行观测。对于天气的演变过程要密切监测,同时还要不断提升气象部门长期天气预报、中长期天气预报以及短时天气预报的能力和水平,建立和完善精细化预报业务,发布空间分辨率到乡镇的预报产品。三是加强对农业气象专业技术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气象部门要积极引进农业气象服务优秀人才,对农业气象服务人员进行定期培训,在农业气象服务过程中,一旦遇到难题而自己又无法解决时,需要及时向上级业务和当地的农业专家进行请教。四是深入调查,掌握第一手农情资料。以定点观测、移动观测、遥感监测等多种手段,利用田间调查、农村气象信息员和农业专业大户提供等多种途径,实现点线面结合的农业气象观测。具备了一手的农情资料、及时精细化的气象信息,经专业的技术人员的制作,指导性必将大大提升。五是建立农业气象科普基地,开展农业气象科技知识的普及与技术咨询服务,提高农民利用气象信息安排农业生产活动和防御灾害能力[3]。推广应用先进的农业气象适用技术,实现技术服务的规模化。

4.3 拓宽农业气象服务信息传播渠道

结语

气象特色 第5篇

关键词:马铃薯,西芹,气象指标体系

近年来,固原市充分利用气候冷凉、土壤深厚、农产品病虫害少等有利条件,走特色农业种植之路,在农业部和宁夏区人民政府主办的第6届中国宁夏园艺博览会暨六盘山冷凉蔬菜节上,固原市被农业部命名为“中国冷凉蔬菜之乡”和“中国马铃薯种薯之乡”。 固原市借助国家、自治区强农惠农政策,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加大资金投入和技术扶持力度,特色优势农业发展势头强劲。经过多年努力,固原市已形成清水河流域冷凉蔬菜、马铃薯、枸杞特色产业带,葫芦河流域马铃薯、西芹特色产业带等五大优势特色产业带。 目前,全市冷凉蔬菜总面积超过3.33万hm2,全部通过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年总产量200万t,畅销全国10多个省市和东南亚、中东地区。固原市原州区成为“中国 (西部) 冷凉蔬菜之乡”,西吉县成为“中国芹菜之乡”,隆德县建起供港蔬菜基地,泾源县成为肉牛养殖示范县,彭阳县成为“中国辣椒之乡”。近年来,固原市气象局根据全市农业生产发展情况,组织有关业务人员立项研究马铃薯 、西芹生长期特色种植气象服务指标 ,以期对开 展特色种 植气象服 务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1材料与方法

按照《农业气象观测规范》等有关技术要求[1],从5月下旬—9月下旬每月5、15、25日观测马铃薯品种高原7号、宁薯4号、青薯168的叶面积、 叶鲜重、叶干重、茎鲜重、茎干重、柄鲜重、柄干重、根鲜重、根干重、生长高度、块茎重。收集、整理全市1区(原州区)4县(西吉、泾源、隆德、彭阳)旬 (月)温度、降水、日照气象资料,正常年份气温用-1.0σ ≤△T≤1.0σ 表示, 降水用 -25%≤△R%≤25%表示,日照用-25%≤△H%≤25%表示,土壤水分、空气相对湿度类同。应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马铃薯、西芹生物量与气象条件的相关性模拟,西吉气象条件与其他各县、区气象条件的相关性模拟。

2结果与分析

2.1西吉气象指标与马铃薯生物量的关系

西吉马铃薯于4月下旬播种,5月下旬出苗,6月下旬开花,9月下旬前后成熟。对马铃薯品种高原7号、宁薯4号、青薯168的叶面积、叶鲜重、叶干重、茎鲜重、茎干重、柄鲜重、柄干重、根鲜重、根干重、生长高度、块茎重的观测、烤重结果见表1。从表1可看出,3个品种有着相同或相似的数量、 重量变化,叶面积从5月25日—7月5日逐旬递增幅度较大,7月5日—8月15日逐旬递增幅度减小,8月15日—9月25日逐旬幅度又有较大递增;叶鲜重、叶干重呈稳定上升趋势; 茎鲜重呈台阶式上升;其他各项都有不同程度的递增趋势,尤以结薯期块茎增长的递增幅度最大。

西吉马铃薯生长期逐旬正常年份的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日照时数、降水量、空气湿度、土壤湿度统计结果见表2。从表2可看出,马铃薯生长期正常年份的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都有相同的升高、下降变化趋势;正常年份的日照呈缓慢下降趋势;降水表现为上升后下降趋势; 空气相对湿度为缓慢上升;50 cm土层土壤水分也表现为缓慢上升趋势。

用SPSS统计软件将马铃薯叶面积、叶鲜重、叶干重、茎鲜重、茎干重、 柄鲜重、柄干重、根鲜重、根干重、生长高度、块茎重和正常年份的平均气温、 最高气温、最低气温、日照时数、降水量、空气湿度、土壤湿度进行相关分析发现,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日照时数、 空气湿度和马铃薯生物量都有很好的相关性,而最低气温、降水量、土壤湿度与马铃薯生物量无直接的相关关系,改用日较差、降水累计量、土壤贮水累计量代替后,发现也存有很好的相关性 (r0.05=0.552 9,r0.01=0.683 5, r0.001=0.801 0,n=11),相关分析结果见表3。

温度是植物生活的重要条件之一[2], 一方面,温度直接影响作物的生长、分布界限和产量;另一方面,温度影响作物的发育速度,从而影响作物全生育期的长短与各发育期出现的早晚,植物的每一个生命过程,有3个基点温度,即最适温度、最低温度、最高温度, 马铃薯在20℃时光合作用达最大值, 而呼吸作用只有最大值的12%;温度升到48℃时,呼吸作用达最大值,而光合率却下降为0;太阳能是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质的唯一能量来源,也是热量的主要来源,太阳光和热对植物生活起重要作用。作物的开花时间决定于日照时数,白天与黑夜、光照与黑暗的交替及其时间长度对作物开花有很大影响,这种现象称为光周期现象。植物的生命离不开水,水是光合作用固定CO2、形成糖的原料,水是溶剂,养分溶于水输送到周身,植物靠水维持膨压得以挺立,而细胞的伸长也有赖于此。植物靠水的蒸腾来调节温度,使不致过热;许多植物的生物化学反应要求细胞质被水合,缺水则可能导致减产、失收甚至引起植物死亡。 总之,水是农业增产的重要条件之一。土壤贮水量指一定深度的土壤含水的总的绝对数量:W=0.1hs×ρs×B,其中W表示土壤贮水量,hs表示土层厚度,ρs表示土壤容重,B表示土壤水重量。

注:表中*、**分别表示在 0.05、0.01 水平上显著。

统计分析表明,平均气温与马铃薯茎干重、柄干重、根干重、块茎重4项有很好的相关关系,这是因为温度与干物质积累有关;最高气温与叶干重、茎鲜重、茎干重、柄鲜重、柄干重、 根鲜重、根干重、块茎重8项有很好的相关关系,且与柄干重、块茎重极显著相关,这与冷凉地区作物生长发育的气候特点有关;日较差除与叶面积外, 与其他10项都有很好的相关,与叶鲜重、叶干重达极显著相关;日照时数与11项都有很好的相关,与叶干重、茎干重、柄干重、块茎重达极显著相关; 降水累计与11项都极显著相关,反映了西吉旱作农业的本质;空气湿度也与11项都有很好的相关,与叶面积、 叶鲜重、叶干重、茎鲜重、柄鲜重、根鲜重、根干重、生长高度达极显著相关;土壤贮水量累计与11项都极显著相关,也反映了西直旱作农业的本质。

平均气温与茎干重、柄干重、根干重、块茎重逐步回归后仅有柄干重1项,丢失了大量有用的信息,改用多云回归建立计算方程,结果见表4(其他6个农业气象要素的计算一并列入表内);最高气温与叶干重、茎鲜重、茎干重、柄鲜重、柄干重、根鲜重、根干重、块茎重8项逐步回归后与柄干重、叶干重、茎干重3项建立计算方程;日较差逐步回归后仅与叶面积建立方程, 改用多云回归与叶面积、茎鲜重、柄鲜重、生长高度建立计算方程;日照时数逐步回归后仅与块茎重建立方程,改用多云回归与叶干重、茎干重、柄干重、生长高度建立计算方程;降水量累计逐步回归后与叶干重、柄鲜重建立计算方程;空气湿度逐步回归后与叶鲜重、茎干重建立计算方程;土壤贮水量累计逐步回归后仅与叶干重建立方程,改用多云回归与叶面积、茎鲜重、 柄鲜重、根鲜重建立计算方程。

用表4列出的计算方程,参考以前研究成果[4,5]对马铃薯生育期的气象指标进行计算,结果见表5。

马铃薯是喜凉作物,4℃以上就可发芽[3],10~12℃幼芽生长健壮,发棵期(即分枝期)和开花期适宜温度15~ 20℃,笔者的计算结果为分枝期适宜温度14.1~18.1℃,开花期适宜温度16.5~20.5℃,气温偏高影响块茎形成和结薯数目。结薯期气温18~21℃ (笔者的计算结果为12.9~20.6℃)对块茎的生长和淀粉积累最有利,超过21℃块茎生长受到抑制,超过25℃块茎基本停止生长,形成畸形薯。马铃薯需水300~500 mm(笔者的计算结果为286.8 mm),降水时间分配要基本均匀。 现蕾开花期要求土壤水分条件要好, 结薯期降水对产量影响最大,持续干旱可造成严重减产。

2.2固原市气象变化与马铃薯生育期计算

固原市4县1区地貌特征接近,气候冷暖程度相当。从作物生长期平均气温看(图1),彭阳气候偏暖,其次为原州区,5—10月隆德、泾源比西吉还要冷凉,4县1区平均气温变化十分接近。从降水看(图2),泾源雨量最多, 其次为隆德,差距最明显的时期在6—9月,西吉雨量最少,彭阳县、原州区比西吉降水偏多,4县1区降水变化趋势十分接近。固原市4县1区日照变化趋势更为接近(图3),原州区日照时间最长,其次为西吉,隆德日照时间最短。

从以上分析认为,固原市4县1区可用一套马铃薯气象服务指标。马铃薯因温度、降水、日照等因素的影响,尤其受温度的影响,生育进程、产量有不同结果,可用马铃薯气象服务指标结合候平均气温推算出3县1区的生育期,如西吉马铃薯4月26—30日播种,4月第6候平均气温8.6℃,固原4月第5候平均气温8.4℃,确定固原马铃薯4月21—25日播种,其他依次类推,具体结果见表6,和实际观测结果基本接近。

2.3固原市西芹生育期气象指标与生育期计算

西芹喜冷凉气候,属半耐寒性蔬菜[6]。营养生长期白天适温20~25℃, 夜间10~18℃,26℃以上高温生长受阻,品质变劣,且易发生病害。在生长前期,充足的光照能使植株生长健壮; 在后期,短日照和较弱的光照对西芹的生长则十分有利,可形成株体高大、 品质好、外观美的商品菜。西芹喜湿润的空气和土壤条件。土壤水分充足,植株生长旺盛,地下部发达,地上部生长健壮。西芹在心叶肥大期,叶片生长迅速,是需水的临界期,收获前1个月, 要求田间持水量60%~80%,这一时期应加强灌水,才能达到高产优质的目地。固原市有2个西芹产业带,分别是葫芦河流域、清水河流域,用上述方法,参考以前研究成果[7-8]得出葫芦河流域西芹产业带气象服务指标,见表7、8。固原市自动气象站资料显示,清水河流域西芹生长期温度变化和葫芦河流域十分接近,见图4,用同样的方法,得出清水河流域西芹生育期,见表9。

(月 - 日)

3结论与讨论

气象特色 第6篇

加强气象科普工作是促进气象事业发展和科教兴国的重要措施。近年来, 随着“安全气象、公共气象、资源气象”发展理念的不断深入人心, 气象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格局逐步构建, 气象科普事业蓬勃发展, 方兴未艾, 成效显著。调查表明, 大部分公众都经常关注气象知识, 能够通过多种渠道获得气象信息, 并依据气象知识理解天气预报、合理安排出行活动。但对于与生产生活密切联系的知识, 如气象灾害发生时如何避险等, 社会大众则知之甚少。气象科普工作在丰富科普内容、完善科普方式, 特别是在增强社会公众应用气象科技知识和信息的能力方面还有待加强。气象科普工作作为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要部分, 任重而道远。

1.行业特色高校开展气象科普工作是其与身俱来的使命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简称“南信大”) 是中国最早成立气象行业的高校, 目前大气科学学科体系最为完备。作为一所诞生于气象行业、服务于气象行业的行业特色高校, 学校在50余年的办学历程中, 始终担负着中国气象事业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技术应用的重任。即使在划转地方管理后, 作为地方高校, 学校依然履行着支撑国家气象行业发展的重大使命。进入新的历史时期, 大众对气象科普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作为以气象为立身之本的行业特色高校, 南信大必须主动担当起气象科普的重任, 积极投身气象科普事业, 把普及气象科学技术、实现气象科普社会化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威斯康星大学是美国著名大学, 在发展过程中, 坚持为本地全面发展服务, 使当地的众多部门和农场、企业乃至家庭都能经常从学校获得最新知识、信息以及先进的技术和创新的思想, 从而迅速改变了所在州的社会面貌, 学校也在知识推广与社会服务中获得快速的发展。威斯康星大学的经验表明行业特色高校须依托自身特有的优势, 为社会大众提供普及型的行业知识与技术服务, 将行业知识的甘露播洒到全社会, 将行业科技的恩惠带给大众。这不仅能促进行业发展和大众行业科学素质的提高, 也将有力地促进学校办学实力的提升。因此, 作为行业特色高校, 南信大必须将传播气象知识、开展气象科普工作作为学校社会服务职能中的一项核心内容。通过开展气象科普教育活动, 在社会公众中广泛宣传气象科学知识, 推介气象科技最新成果, 能够提高全社会对气象行业的认知度, 并逐步树立和扩大学校“气象学科”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气象科普工作的深入开展也终将会“反哺”学校中心工作, 推动学校教育教学、科学研究、招生就业等工作的开展, 提升学校的发展空间和办学水平。

2.行业特色高校开展气象科普工作具有独特的优势

(1) 人员优势。

现阶段气象科普未能满足公众对气象科学知识的需求, 其原因主要在于从事气象科普的力量较为薄弱。虽然有大量的气象科技人员, 但他们的业务与科研任务较重, 难以有足够的时间、精力开展气象科普知识的宣传和教育。行业特色高校则能较好地弥补这一点。学校拥有庞大的师资队伍, 有一大批开展气象教育与科研工作的专业教师, 他们大都拥有博士以上学位或副教授以上职称, 精通气象专业知识, 擅长教育教学工作, 且相对较为集中, 这批精英如能充分利用, 将成为开展气象科普工作的重要力量。同时, 学校经过多年发展, 逐渐形成了以大气科学为核心, 理、工、管、文、经、法、农、艺等学科门类齐全的综合高校, 拥有一批能够进行文学创作、艺术创新的非气象类的教师, 他们与气象专业教师合作, 能集成各自专业优势开展气象科普创作工作, 可以有效改变目前气象科普创作人才缺乏的现状。

此外, 作为中国气象人才的摇篮, 学校始终承担着为中国气象事业发展输送人才的重任。因此, 学校拥有数以千计且源源不断的气象专业学生, 从本科生、硕士生到博士生、博士后, 覆盖气象人才培养的各个层次。他们具有较强的气象专业知识, 对气象事业充满热情, 乐于为社会公众服务, 且易于组织。通过大力培养这类学生的气象科普意识, 合理调动其开展气象科普工作的积极性, 他们将会成为气象知识的科普传播者, 最终成长为中国气象科普队伍的中坚力量。

(2) 资源优势。

高水平的气象实验实习平台是气象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的有效保障。作为行业特色高校, 南信大校园内集中了气象台 (大气科学实验教学中心) 、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培训实习基地 (南京) 等一批气象基础与专业实验室、气象灾害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国气象局大气物理与大气环境重点开放实验室等一批气象科研平台。这些先进的气象实习基地和实验室有着双重任务, 对内便于校内师生开展各类气象专业的实验实习及科学研究工作;对外则向来校的各级领导、嘉宾及社会公众宣传气象学科的基本知识及最新成果。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开展气象科普工作, 是学校对行业应尽的义务与回报。如学校的气象台 (大气科学实验教学中心) 是目前国内外规模最大、教学环境最好、培养人才最多、教学特色鲜明的气象类专业实践教学基地, 中国气象部门60%以上的气象业务骨干和气象服务骨干均在该气象台进行过实验实习培训。在发挥巨大的气象人才培养功能的同时, 气象台 (大气科学实验教学中心) 还接待了中国教育部、科技部的各级领导、嘉宾以及其他人员参观访问, 每年接待人次超过1000人次, 为普及大众气象知识做出了积极贡献。

3.行业特色高校开展气象科普工作的路径分析

气象科普是一项系统性、计划性和经常性的工作任务。行业特色高校应提高对气象科普工作的认识, 树立主动服务的理念, 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拓展“科普创作、团学活动、课堂教育、媒体宣传、队伍培养”五位一体的气象科普途径, 打造气象科普工作的“航空母舰”。

(1) 大力创作科普读物, 发挥高校人才多元的优势。

气象科普创作是传播气象科学知识的重要途径。近年来, 气象科普创作成绩斐然, 产生了一大批优秀气象科普读物, 由气象出版社组织编印的《防雷避险手册》及《防雷避险常识》挂图荣获2011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但就整体而言, 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气象科普读物仍然不多。作为行业特色高校, 学校应当充分发挥知识、人才集中的优势, 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气象科普创作, 把气象学科的知识和技术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给群众。《十万个为什么》是中国第一本普及版的百科全书, 被评为50年来感动中国好书之一, 凝聚着包括南信大王鹏飞教授在内的众多气象学家的辛勤汗水。近年, 学校组织专家编写《观云识天》科普小读物, 免费向江苏省13个地市万余名中学生发放。《观云识天》以深入浅出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 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为广大中学生开辟了走近气象世界、学习气象知识的第二课堂, 进一步宣传、普及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知识。学校须制定相关激励政策和扶持措施, 鼓励教师积极开展气象科普创作工作, 产生一批雅俗兼备、科学性与趣味性并存的科普作品, 为广大公众特别是青少年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

(2) 大力开展团学活动, 发挥专业学生集聚的优势。

学校气象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是一支不需什么投资就能产生显著效益的科普队伍。开发这些人的科普资源, 应当立足于气象特色社团的组织机制, 立足于大学生社会实践。要充分利用其专业背景和气象专业学生集中的优势, 在气象科普活动的构造、功能、作用、组织、关系、过程和方式等方面力求做到形式与内容的创新, 努力打造气象科普的品牌活动, 产生较大的社会影响力。近几年由中国气象学会主办的“气象防灾减灾宣传志愿者中国行”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南信大等行业特色高校的众多气象专业学子广泛参与, 深入工厂、农村和社区, 通过悬挂气象防灾减灾宣传横幅、摆放气象防灾减灾展板、发放气象知识宣传资料, 开展调查问卷了解群众对气象灾害的认识等, 有效宣传了气象科学知识, 提升了公众防灾减灾意识和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 产生了极好的社会效应。通过参加这类科普活动, 学生也能以自己所学奉献社会, 为民众带来实惠, 在气象科普工作中了解中国的国情与气象的“行情”, 不断丰富知识, 增长才干, 并激发投身气象事业的动力。行业特色高校要发挥主导作用, 加强对团学活动的引导, 既要讲究活动的质量, 又要注重活动的延续性, 建立通过团学活动开展气象科普工作的良性运行机制。

(3) 全力开展特色教学, 推动气象科普走入大学讲堂。

行业特色高校经过多年发展, 大都由单一学科的行业高校转变为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高校。以南信大为例, 学校不仅有数以千计的气象专业的学生, 更有数以万计的非气象专业的青年学子。青年的未来, 就是国家的未来。对这些集聚于行业特色高校的非气象类学子开展气象科普教育意义重大。《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 (2011-2015) 》明确指出, “以重点人群科学素质行动带动全民科学素质整体水平持续提升”。为了更好地提高这类大学生的气象科学素质, 在进一步发挥诸如学术讲座、橱窗宣传等校内气象特色文化活动的教育功能的同时, 充分利用课堂这一教育教学的主渠道、主阵地开展气象科普工作极为重要。南信大从2009年开始, 在非气象类专业中设立气象特色课程模块, 各专业开设气象特色课程总门数在5门以上, 学生根据各专业的要求和本人发展方向, 也可选择若干气象特色课程修读。学校将气象科普作为大学教育的重要内容融入教学体系, 加强各专业学生对气象知识的了解, 培养他们对气象学科的兴趣和爱好, 既是学校“主动融入、主动服务、主动接轨中国气象事业”办学思想的体现, 也是培养前瞻性、战略性、系统性气象人才的要求。

(4) 大力培养“媒体学者”, 借助媒体报道开展气象科普。

新闻媒体是科学知识通向社会与公众的一条主要渠道, 是科普工作的重要阵地。“新闻事业被称作‘生活的教科书’。新闻事业具有传播技术和文化知识的功能。……受众可以通过这些新闻报道获取大量的有关知识”。近年来,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极端气候事件和气象灾害频发, 公众和媒体对于相关气象知识的需求越来越多, 气象工作也越来越多地从幕后走向台前。南信大作为行业特色高校, 有一大批学识渊博、治学严谨、热心公益的气象学的专家学者。他们从繁忙的工作中抽出时间, 围绕大众关心的热点问题, 上电视、上报纸, 通过媒体解释各种气象现象, 与公众互动交流, 开展气象科普宣传。据不完全统计, 围绕人工干预天气、PM2.5等热点问题, 2011年学校气象学专家接受各类媒体采访超100余人次。这些“媒体学者”以自身的专业素养和道德良知, 向大众客观、准确地传播气象科学常识, 提高了公众的气象科学素养, 消除了公众对气象现象的误解, 答疑解惑、明辨是非, 产生了较好的社会宣传效应。为此, 学校也制定了专门的激励制度, 鼓励气象专业教师积极、主动参与媒体宣传报道。

(5) 大力培养气象科普人才, 打造气象科普队伍储备基地。

我国由于中学过早文、理分科, 造成大部分学生知识单一, 综合知识素养不足, 而且理工类本科教育对文学素质的培养重视不够, 导致理工类学生甚至科研工作者缺乏写作与传播能力, 造成科普人才特别是中青年科普创作队伍严重不足。气象科普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作为中国气象人才的摇篮, 南信大有责任、有义务、有能力在高等教育这一环节改善这种状态。近年来, 学校在教学大纲中强化了对包括人文学科在内的非气象专业学生的气象特色课程教育就是一种积极、有益的探索。此外, 还应借鉴欧美高校特别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在科学传播素质方面的先进经验, 在气象专业学生培养过程中, 注意提高他们的中文、新闻传播等文科素养。在人文学科中加强气象科学教育, 在气象专业学生中强化其人文传播素养, 双管齐下, 源源不断地为中国气象科普事业输送大量复合型气象科普人才。

参考文献

[1]吴效刚.气象文化建设:理论创新与实践变革[J].阅江学刊, 2010 (6) :63.

[2]康健“.威斯康星思想”与高等教育的社会职能[J].中国高教研究, 1989 (1) :37.

上一篇:个人所得税与社会公平下一篇:中药治疗犊牛慢性腹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