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内科用药情况调查

2024-05-13

肿瘤内科用药情况调查(精选8篇)

肿瘤内科用药情况调查 第1篇

本文利用PASS系统对医院呼吸科用药情况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总结该院用药中存在的问题,指导和提高医务人员的用药水平,为该院合理用药提供数据支持。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利用PASS软件系统,在临床药学工作站提取该院呼吸内科一年所有住院患者共1635人的用药医嘱64490条。

1.2 方法

利用PASS系统对上述病例的医嘱进行监测,以红色(高度警惕医嘱)和黑色(绝对禁止医嘱)提示为依据,收集药物相互作用、注射配伍禁忌、儿童用药警告等出现的不合理用药信息。同时,对PASS系统监测到的不合理用药信息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 总体监测结果

本次调查中,住院患者1635人,男912人,女713人,平均年龄56.76岁。PASS系统共检出监测医嘱64490 条,其中提示不合理用药的医嘱12844条,占所有医嘱的19.92%(包括绝对禁止医嘱2.76,与高度警惕遗嘱17.15);轻微反应医嘱41362条,占所有医嘱的64.14%。不合理用药分类监测结果,见表1。

2.2 对儿童用药的监测结果见表2

给儿童用药时要充分考虑到儿童的生理特点和许多药物在年龄上存在着的特异性,做到科学用药。儿童用药应注意:① 谨慎选择药品种类;② 了解儿童的慎用药和禁用药;③ 掌握儿童药物剂量计算的方法;④采用科学的给药途径;⑤ 要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并向医生反映儿童曾有哪些药物过敏或其他不良反应史,以提醒医生用药。

3讨论

通过PASS系统对该院呼吸内科住院患者医嘱统计结果表明该院临床用药基本合理,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对药物相互作用导致不良后果的可能估计不够等。临床上药物治疗大多数需要药物联合用药,其目的是获得药物的相加或协同作用,以增强疗效或减少不良反应,或提高机体的耐受性等。但联合用药的种类越多,发生药物相互作用及不良反应的可能性越大。因此,医生在制订联合用药方案时必须非常慎重。

分析发现[2],药物相互作用引起的不合理用药问题比较突出,占全部不合理用药的82.27%,这主要是与近年来新药品种的增加和疾病的复杂性联合用药的数量增多有关。这需要药师和医师的密切关注。PASS系统的实时监控可以协助医生判断药物之间相互作用,帮助医生提高合理用药的水平,但是,PASS提供的信息大多为普遍的情况,由于临床实践存在复杂性,所以对于一些警示信息,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分析[3]。

由于现在新药品种的增加,临床药学的发展对药品信息更新步伐加快,医生对药品信息如新药信息、旧药品的不良反应、相互作用、剂量等更新的信息不能及时得到和更新,导致医生掌握药品信息和观念的陈旧。从而易造成不合理用药情况的发生。PASS系统需要及时更新和完善,这样医师、药师、护士在临床实践中根据PASS提示的信息和患者实际情况进行综合考虑,最后给出药物治疗方案。从而有利于医护人员提高合理用药,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使患者用药达到安全、高效、经济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吕伟伟,董玉波,孙成春,等.利用PASS系统监测医嘱用药.中国药房,2005,16(22):1708.

[2]郭代红,林静,谭次娥.200例肾科住院患者用药分析.中国药业,2006,15(20):40-41.

肿瘤内科用药情况调查 第2篇

对象:2005 年1 月~2006 年6 月在我院老年内科门诊随机抽取300 例使用阿司匹林的老年患者, 男191 例, 女109 例; 年龄60~88 岁, 平均72.3 岁。其中, 202 例为未曾住院的门诊随访患者, 98 例为曾入院治疗的随访患者(因急性心肌梗死入院22 例, 因不稳定性心绞痛入院18 例, 因稳定性心绞痛曾入院治疗的10 例, 缺血性脑卒中38 例, 周围血管病10例, 合并糖尿病47 例)。所有入选的患者, 均为对阿司匹林不过敏或能耐受的需接受治疗的患者。

方法:询问阿司匹林的使用剂量, 分析用量不当(以剂量不足为主) 的原因。本研究所参照的阿司匹林正确剂量为国内外各项指南所推荐的≥75 mg。

统计学处理:采用10.0 统计软件, 计数资料间比较用X2检验。

结 果

门诊患者使用不同剂量阿司匹林的情况:在300 例患者中, 57.0% (171/300) 的患者阿司匹林使用剂量不正确; 曾入院治疗的98例患者中,26 例阿司匹林使用剂量过低 (26.53%);未曾入院治疗的202 例患者中,145例阿司匹林使用量过低(71.78% )(X2= 55.128, P﹤0.001)。

院后门诊随访的患者阿司匹林剂量过低原因:98 例曾入院治疗的患者中有26 例阿司匹林使用剂量过低, 其中11.22% (11/98) 系患者担心不良反应而自行减量;9.18% (9/98) 为基层单位医生指导错误; 4.08% (4/98) 为患者曾服用100 mg/片或50 mg/片的肠溶阿司匹林(1片/日), 而在改服25 mg/片肠溶阿司匹林时, 也仅服用1片/日; 2.04% (2/98) 者因不良反应而减量。

未曾住院的门诊随访患者阿司匹林剂量过低原因:202例未曾入院治疗的患者中有145例阿司匹林使用剂量过低, 其中25.74% (52/202) 为非心内专科医生指导错误;20.30% (41/202) 为门诊医生随访中忽略询问药物使用情况,特别是一些取药的患者, 由于病例记录上显示长期服用阿司匹林, 医生仅给予处方; 17.82% (36/202) 为患者担心不良反应; 2.97% ( 6/202) 因出现不良反应而减量; 4.95%(10/202) 是由于患者曾使用不同厂家生产的不同剂型的阿司匹林, 如: 拜阿司匹林、益洛平、25mg肠溶阿司匹林、50mg肠溶阿司匹林等, 而医生在给予处方时没有详细说明,或者有的药品说明不正确。

讨 论

新近的抗栓试验协作组汇总分析显示, 阿司匹林使心肌梗死、脑卒中等高危患者的血栓性血管事件和非致死性卒中分别减少四分之一, 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减少三分之一,血管性死亡减少六分之一。对阿司匹林剂量疗效比的分析表明, 大剂量(500~1 500 mg/日) 和中等剂量(160~325 mg/日)阿司匹林并不比小剂量(75~150 mg/日) 更为有效, 而且胃肠道不良反应更多见, 75 mg/日 以下剂量的疗效不甚确定。因此, 现有的证据支持剂量阿司匹林(75~150 mg/日) 用于冠心病、缺血性卒中等高危患者严重血管事件的长期预防。

本文门诊随访患者使用阿司匹林剂量不恰当的原因: ①社区医生、基层医生及非专科医生对阿司匹林的使用重视不够或认识不清, 导致其不使用阿司匹林或其他抗血小板制剂, 或是使用剂量不足。结果中曾入院治疗的患者较未曾入院治疗的患者出现剂量过低的情况少。提示: 如果由心脑血管病专科医生治疗, 患者更容易接受阿司匹林。因此, 应加强对社区、基层及全科医生对各种指南以及大型临床医学试验的了解, 使之真正地理解并应用于临床实践中。② 医生和/或患者担心出现不良反应。阿司匹林的不良反应: 过敏; 药物的胃肠刺激作用所致的上腹部不适、恶心、纳差; 消化道出血; 皮肤出血点等。但在目前的推荐剂量下其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研究发现, 每5000 例接受阿司匹林治疗者中会出现1 例上消化道出血; 而阿司匹林每治疗1000 例患者, 每年就会预防19 例严重血管事件的发生。由于不能耐受, 或有不良反应而停药或减少剂量的仅占很小一部分。我们的研究也证实了这点。将阿司匹林的不良反应与带来的效益相比较, 绝对获益远超过出血等主要并发症。在实际工作中, 除了必须减少剂量或停药者外, 在临床上可以采用泡腾片以减少药物对胃黏膜的刺激作用, 也可以与食物、胃黏膜保护剂同时服用以减轻症状。③患者使用不同剂量、种类的阿司匹林, 容易混淆服药量。例如:有的患者先服用过拜阿司匹林(100 mg/片) 1 片/日后, 改为25 mg 的小剂量的肠溶阿司匹林时仍服用1 片, 导致剂量不足。而有的药物说明书上使用说明不正确, 也为患者提供了错误信息。此外, 有些医生对长期随诊取药的患者, 看到患者病历上记载了已服用了阿司匹林就不再仔细询问, 而是简单地开药。所以, 在实际临床工作中, 应详细地、不厌其烦地具体询问随访患者是否服药以及服药的剂量、次数。④患者之间交流获得的错误信息影响了阿司匹林的使用。对此, 应对患者进行广泛的健康教育讲课, 强化健康教育, 医师应该对每一位患者详细说明服用阿司匹林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这将有助于更好的控制病情的发展,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延长患者生存时间。

消化内科不合理用药的情况分析 第3篇

消化内科用药合理性关系到患者的治疗安全及有效性, 然而消化内科患者较多, 用药种类较多, 医生在临床用药时应进一步规范用药, 避免不合理用药发生。为此本文将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至2012年2月我院消化内科用药情况, 探究不合理用药情况, 其宗旨为提高消化内科用药安全,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我院消化内科1500例患者用药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

1.2 方法

分析1500例患者药物治疗是否存在用药不合理情况, 并总结分析不合理用药情况, 探究发生用药不合理的原因, 并提出相应对策。

2 结果

2.1 消化内科用药错误类型

消化内科药物不合理情况主要为抑酸药物用量过大54例, 占53.47%;抗生素应用较长17例, 占16.83%;重复用药16例, 占15.84%;不合理联合用药9例, 占8.91%;药物合用副作用5例, 占4.95%。

3 讨论

随着新医改的推进, 患者对临床用药服务要求越来越高, 而消化内科患者较多, 临床用药种类较多, 因此合理用药逐渐成为临床重点研究课题。本文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至2015年8月我院消化内科1500例患者用药情况, 不合理用药101例。本文将对所有不合理用药分析及提高规范合理用药措施分析如下。

3.1 消化内科常见用药不合理分析

3.1.1 抑酸药物用量过大

一般消化内科常用抑酸药物主要有H2受体拮抗剂和质子泵抑制剂。H2受体拮抗剂主要有西咪替丁、法莫替丁、雷尼替丁, H2受体拮抗剂每日口服2次, 每次均可维持12h的有效血药浓度, 无需再增加剂量。例如雷尼替丁每次口服即可维持12h的药效, 若增加剂量则会减少白细胞, 增高血清转氨酶, 引起男性功能障碍、精神异常等症。以奥美拉唑等为代表的质子泵抑制剂, 口服一次20mg, 一日2次即可, 若过量服用, 会过度抑制胃酸分泌, 使患者处于低胃酸状态, 进入胃里的病菌就可能不被杀死, 进入肠道, 使肠道感染病菌危险加倍, 那么就可能腹泻。因胃酸降低影响消化, 进而影响肠道对钙、铁等微量元素及维生素的吸收, 导致机体缺钙, 易发生骨折。本文研究结果显示, 抑酸药物用量过大占不合理用药的53.47%。

3.1.2 抗生素应用较长

一般患者应用抗生素7~14d即可达到抗炎的作用, 但若抗生素应用时间较长, 则会增加患者机体耐药性而影响疗效, 还易引起药物副作用。本文研究结果显示, 抗生素应用时间较长占不合理用药的16.83%。

3.1.3 不合理联合用药

药物联合治疗是临床常见治疗措施, 常见不合理联合用药包括用药重复, 作用过强;疗效减弱;浓度过高;毒副作用增强;药物相互拮抗。由于每种药物的药效不同, 药物联用, 有时会出现诸多用药安全问题, 不利于患者的治疗。例如, 临床中使用吗丁啉与易蒙停联用, 后者的抗胆碱作用会对抗前者增强胃蠕动的作用。本文研究结果显示, 不合理联合用药占不合理用药的8.91%。

3.1.4 药物合用副作用

有的药物联合用药时, 会增加毒副作用。例如西咪替丁联合地西泮, 会产生抑制呼吸功能的作用;吗叮咛和胃复安均为多巴胺受体拮抗剂, 造成药物剂量增加, 造成剂量过多毒副作用。本文研究结果显示, 药物合用副作用占不合理用药的4.95%。

3.2 提高规范合理用药措施

消化疾病是临床常见疾病, 发病率较高, 而消化内科作为医院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用药安全性及可靠性对医院整体治疗水平产生直接影响, 对患者的治疗效果影响更大。消化内科收治的患者较多, 疾病类型也各不相同, 用药种类繁多, 数量较大, 一旦出现错误, 将会影响患者用药安全性, 导致不合理用药现象发生, 严重影响患者治疗, 对医院的形象和信誉产生不利影响。因此, 消化内科医生在选择患者的治疗药物时, 应重视用药合理性, 尽量避免不合理用药现象发生。

在消化内科治疗药物选择过程中, 存在较多影响因素, 如不正当竞争、医生用药水平、患者治疗配合度等因素, 导致不合理用药现象发生, 不仅增加了患者的治疗时间和治疗费用, 延误患者治疗, 且容易形成健康隐患, 引发用药不良反应和毒副作用, 甚至危机患者生命。近年来, 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 医务人员的专业水平也逐渐提高, 临床用药不合理情况也得到了改善, 但也由于医疗行业的发展, 导致治疗药物种类越来越多, 在同类型疾病治疗中, 虽然治疗药物制药成分相似, 但药物名称与厂家却各不相同。医生在为患者选择治疗药物时, 由于对药物了解不足, 或用药水平较低, 导致药物联用、重复用药以及药量过大等问题出现, 对患者的治疗产生不利影响, 甚至损害患者身体健康。

医生在选择药物时, 不仅要了解患者的病症表现, 还应根据药物药理和发病机制, 以合理、有效、安全、经济为原则, 为患者选择合理的治疗药物, 并指导患者正确用药方式, 以免出现药物过量或错服药物等情况, 确保药物治疗的合理性、安全性以及有效性, 并考虑药物使用的经济性, 降低患者的经济负担, 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 从而确保药物治疗效果。因此, 合理用药应符合适量、经济、有效及安全四个基本条件。若患者出现不合理用药情况时, 应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 如不良反应、毒副作用等, 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对症治疗, 降低不合理用药损害。医院应用新药物时, 应由药师向医生传达用药适应证、药物性质以及药理作用等药物知识, 使医生全面掌握新药物使用方法, 包括药物成分、药物疗效以及药物不良反应等, 提高医生的用药水平, 以免出现重复用药、药用量过大等情况。在本研究中, 150例消化内科患者共有23例出现用药不合理情况, 发生率为15.3%, 主要有四种不合理现象, 分别为联用药物导致毒副作用增加、联合用药不合理、药量过大以及重复用药, 应重视消化内科用药不合理问题, 及时找出原因, 并提出对策, 降低不合理用药现象发生率。

总之, 医生应加强学习, 全面了解药物相关知识, 在为患者进行治疗时, 应综合考虑, 选择合适的治疗药物, 给予正确的用药指导, 有效避免不合理用药现象发生。严格控制消化内科常见用药不合理情况, 重视合理用药的重要性, 采取有效措施, 保障用药安全, 以此保障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健康。

摘要:目的 探究消化内科常见用药不合理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至2015年8月消化内科用药情况。结果 消化内科不合理用药101例, 药物不合理情况主要有抑酸药物用量过大、抗生素应用较长、重复用药、不合理联合用药、药物合用副作用。结论 严格控制消化内科常见用药不合理情况, 重视合理用药的重要性, 采取有效措施, 保障用药安全, 以此保障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健康。

关键词:消化内科,用药不合理,药物管理

参考文献

[1]杨熙东.临床常见的不合理用药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 2009, 25 (22) :3501-3502.

[2]陈琳芳.临床常见不合理用药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 2010, 14 (29) :933-933.

社区老年患者用药情况调查 第4篇

关键词:老年患者,安全用药,调查

老年患者患病多以慢性病为主, 用药有一些不良习惯, 不合理用药较为突出, 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及造成的不良后果也明显增高。目前, 我国老年患者增长速度很快, 安全用药指导已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鉴于此, 笔者在阆中卫生学校开展了非住院老年患者用药情况调查, 以了解老年患者药物使用的特点及影响老年患者药物利用的因素等, 为老年患者合理用药提供依据, 以期提高老年患者用药安全性。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抽取来我校医院就医的老年患者380例, 年龄60~80岁;其中男232例 (61.05%) , 女148例 (38.95%) ;文化程度在小学以下302例 (79.47%) , 初中或高中51例 (13.42%) , 大专以上27例 (7.11%) 。

1.2 方法

自拟调查表格, 内容包括老年患者的基本情况, 取药地点选择及用药情况, 用药知识及对药品不良反应 (ADR) 的认知, 接受药学服务现状。采用问卷与访谈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调查。问卷当场发放, 当场收回。问卷共发出493份, 收回403份, 其中有效问卷380份, 有效回收率77.08%。

2 结 果

2.1 健康状况

在被调查的380例老年患者中, 患有1种或1种以上慢性疾病363例 (95.53%) , 其中, 患3种及以上慢性疾病59例 (15.53%) , 患2种慢性疾病101例 (26.58%) , 患1种慢性疾病的有203例 (53.42%) , 平均患2.13种慢性疾病。患病率排在前6位的慢性疾病依次是:高血压135例 (35.53%) , 冠心病92例 (24.21%) , 糖尿病34例 (8.95%) , 高血脂21例 (5.53%) , 脑血管疾病19例 (5.00%) , 骨关节疾病16例 (4.21%) 。

2.2 老年患者用药情况

在380例老年患者中, 正在使用药物的281例 (73.95%) , 长期服药249例 (65.53%) 。同时服用4~8种药物的67例 (17.63%) , 服用降血压药物和心脑血管药物的196例 (51.58%) , 最多者同时服用8种, 平均服用3.2种。服用各种保健品207例 (54.47%) 。使用频率居前5位的药物依次是:心、脑血管用药, 糖尿病用药, 肌肉骨骼用药, 胃肠道用药。说明大多数老年患者患有1种或多种慢性疾病, 而且以高血压与心脑血管疾病为主, 且老年患者用药种类繁多。

2.3 老年患者安全用药知识掌握情况

服药询问医护人员265例 (69.74%) , 询问家人或者朋友108例 (28.42%) , 自己看说明书吃药3例 (0.78%) , 说明影响老年患者药物选择的因素主要是医务人员, 其次是亲友, 再次是说明书和朋友的影响。不了解老年患者用药特点227例 (59.74%) , 未经医师诊断自行用药182例 (47.89%) , 曾服用过期或变质药物214例 (56.32%) , 保存药物时不注意储存条件313例 (82.37%) , 不知药物有不良反应92例 (24.21%) , 不遵医嘱197例 (51.84%) , 在病情好转时曾自行停药或减少药量。此外, 随意滥用维生素、滋补药或抗衰老药等现象较严重, 用药后不懂得出现异常反应时应及时停药就诊。

2.4 老年患者常见不良用药行为

大多数老人存在不良用药行为。经常同时服用多种药物241例 (63.42%) , 改变服药时间、间隔或漏服255例 (67.11%) , 合并使用处方药与非处方药227例 (59.74%) , 无医师诊断自行在药房购药335例 (88.16%) 。

3 讨 论

老年患者由于功能的减退, 往往身患多种疾病, 老年疾病成为生活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 故老年患者用药频率高, 用药种类多。本组在380例老年患者中, 正在使用药物的老年患者占73.95%, 长期服药者占65.53%。

老年患者安全用药知识相对缺乏, 都存在不合理用药的情况。如随意增减药物剂量, 只要出现病情波动, 不查原因就增加药物用量, 当病情暂时稳定后, 又立即减量使用, 或者不按疗程服药。有的药物起效慢, 需服用一定疗程后才可达到理想的疗效。但有些老年患者频繁换药、中途停药, 这样都达不到药物治疗的目的。本组调查发现, 本组47.89%的老年患者未经医师诊断自行用药, 56.32%曾服用过期或变质药物, 24.21%不知药物有不良反应, 51.84%不遵医嘱, 随意增、减或停药、滥用维生素、滋补药或抗衰老药等现象较严重, 用药后不懂出现异常反应时应及时停药就诊。随着医疗水平的发展, 各种新药的层出不穷, 为医疗用药安全埋下隐患[1,2]。

老年患者盲目联合用药的现象也普遍。某些患者自认为多药同用, 可增强疗效, 相对放心。在用药时, 本来用一种或两种药物治疗就可达到目的, 却要多种药物联合使用, 甚至重复用药。殊不知药物相互作用发生的可能性随用药种类的增加而上升。因此, 用药一定要遵从医嘱, 不要自行服药。本组调查显示, 同时服用4~8种药物者占17.63%, 最多者同时服用8种, 平均服用3.2种。同时服用5种药物时, 药物相互作用发生的可能性>50%。如何有效地提高老年患者的药物利用度、药物的依从性、药物的合理性, 是医务人员的责任和义务, 健康教育是有效的方法之一。

由于老年患者因为自身受教育水平的限制, 影响他们对药物的了解。本调查显示, 文化程度在小学以下占79.47%。因此, 健康教育中应把高龄和文化水平低的人群作为重点。同时, 加强对老年患者家属的健康知识、用药知识的教育, 让家属掌握用药知识, 以帮助老年患者安全服药。

由于老年患者记忆力减退, 常出现忘服、重服、多服、误服、漏服等现象, 不但影响药物的疗效和疾病的康复, 还有可能增加药物的不良反应或发生意外。所以, 老年患者用药时最好有人为其把关, 特别是对不具备自己用药需要他人协助用药的, 其老伴或子女更应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黄爱君, 杨耀防.高校学生药品说明书认知度调查[J].中国药师, 2007, 10 (7) :727.

2013年我院儿科用药情况调查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从我院HIS系统中随机抽取2013年1-12月期间儿科门诊处方1 200张, 采取回顾性分析的方法, 对患儿性别、年龄, 处方用药的种类、品种, 联合用药、给药途径等进行统计, 参考《中国药典》[2]、药品使用说明书、《新编药物学》[3]以及用药相关规定[4]等对处方进行评价, 统计不合理用药处方以及不合理用药情况。对于同一张处方中出现两种或以上不合理的情况, 只统计最典型的一种。

2 结果

本组1 200张处方中, 男童处方672张, 女童处方528例, 男童比例高于女童;患儿年龄1个月~14岁, 平均年龄 (5.3±2.9) 岁;单张处方用药品种数为1~7种, 平均 (3.0±1.2) 种。肌注269张, 口服处方358张, 输液573张;四联及以下用药处方849张, 占70.8%, 四联以上用药处方351张, 占29.3%。

2.1 不同类型药物在不同年龄段患儿中的使用情况

将1200张处方按照5个年龄段分开, 其中1~3岁患儿处方最多, 有533张, 其次为3~6岁290张, 12岁以上患儿最少, 有86张。将处方中出现的药物按照药理作用分抗菌素类、抗病毒类、激素类、解热镇痛类、止咳化痰类、消化系统用药类以及其他类7个类别进行统计。结果显示, 抗菌素类、解热镇痛类药以及止咳化痰类物所占比例较高, 超过一半处方中含有上述3类药物。从趋势上看, 随着年龄的增大, 抗菌药物使用比例下降, 止咳化痰类药物、消化类药物以及其他类药物使用比例增加。不同类型药物在不同年龄段患儿中的使用情况详见表1。

2.2 儿科使用频率最高的10个品种

将1 200张处方中出现频率最高的10种药品进行统计并排序, 结果显示排前3位都是抗生素类药物, 其次是化痰类药物氨溴索和上呼吸道感染用药氨酚黄那敏颗粒, 雾化用药博利康尼、止咳化痰药物宝咳宁的使用也比较广泛。10个儿科药物品种详见表2。

2.3 不合理用药情况

1 200张处方中共发现不合理用药处方106张, 不合理用药类型较多, 诊断与用药不符, 用法、用量不合理排前2位。不合理用药分类统计详见表3。

3 讨论

儿童正处于迅速生长发育过程中, 肝肾功能、中枢神经系统、胃肠道功能以及内分泌系统各种机能发育尚不够健全, 解剖结构、生理特点以及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均与成人都有所不同, 因此, 儿科用药在正确选择药物、准确计算用药剂量的同时, 还要充分考虑各类药物在儿童体内的药动学特点及可能对儿童发育存在的危害。审查和点评儿科处方对促进儿科合理用药具有重要意义。

3.1 药物类型与患儿年龄段的关系

本组资料显示, 统计的1 200张处方中, 患儿年龄段在1~3岁之间最多, 占44.4% (533/1 200) , 其次为3~6岁儿童, 占24.2% (290/1 200) , 1岁及以下患儿处方比例居中, 构成比为16.5%, 6岁以上年龄段患儿处方明显减少, 构成比均不足8%。在1岁及以下患儿中, 使用比例最高的是解热镇痛类药物, 其次为抗菌素类和止咳化痰类, 1~3岁患儿使用比例最高的是抗菌素类, 其次为解热镇痛类和止咳化痰类, 3~6岁儿童使用比例最高的仍然是抗菌素类药物, 但是止咳化痰类药物所占比例明显增加, 6岁以上患儿使用抗菌素类药物及止咳化痰类药物较多。上述情况说明, 就诊儿童中, 1~3岁患儿比例超过其他年龄段, 而在用药方面, 1岁及以下儿童疾病以感冒、发烧、咳嗽为主, 主要使用解热镇痛类药物, 而1岁以上儿童使用抗菌消炎类药物较多, 在用药趋势方面表现出随着年龄的增大, 抗菌药物使用比例下降, 而止咳化痰、消化类药物使用比例增加的特点。这可能和儿童随着成长抵抗力逐渐增强, 感染性疾病发病率下降, 而在幼儿园或学校容易传染呼吸道疾病以及饮食不当所致疾病比例逐渐增加有关[5]。

3.2 常用药物品种与剂型

本组调查显示, 在处方中出现频率最高的10个品种中, 抗生素有4个, 而且排名前3位的都是抗生素;止咳化痰类有3个品种, 解热镇痛类2个品种, 激素1个, 剂型以粉针、颗粒剂为主。这说明我院儿科用药中, 抗菌消炎、止咳化痰、解热镇痛是比较常规的治疗。

3.3 合理用药分析

本组对我院2013年儿科处方中抽取的1 200张处方分析发现, 患儿中男童比例高于女童, 单张处方用药品种数平均 (3.0±1.2) 种, 四联及以下用药处方849张, 占70.8%。四联以上用药处方351张, 占29.2%。共发现各类不合理用药处方106张 (8.8%, 106/1 200) , 其中诊断与用药不符、用法、用量不合理等情况所占比例较高。儿童用药品种、规格以及剂型均比较少, 不能满足临床需要, 而且儿科预防性用药比较普遍, 在诊断与用药上, 容易出现一些不完全符合情况。在用法、用量方面, 儿童用药剂量多数是以成人剂量为基础, 结合年龄、体重或体表面积等进行换算, 但是有些药物受药物代谢动力学、剂型等影响, 按比例降低用药量后给儿童使用, 存在风险, 容易导致不良反应[6]。例如某处方中, 医生开了红霉素肠溶胶囊, 用药方式为打开胶囊将内容物分为3次服用。类似于这种药物的用法用量, 破坏了药物的剂型, 改变了药物在体内溶解、吸收的途径, 用药后能否被身体利用, 会不会产生不良反应, 都成为疑问, 增加治疗风险, 应该尽量避免。

综上所述, 我院儿科门诊中, 1~3岁的儿童最多, 用药以抗菌消炎、止咳化痰、解热镇痛为主要方向, 用药基本合理, 但是仍然存在问题, 需要加以改进。

参考文献

[1]徐洪发.浅谈小儿用药特点[J].中华中西医学杂志, 2008, 11 (6) :64.

[2]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 (一部) [S].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0.

[3]陈新谦, 金有豫, 汤光.新编药物学[M].第1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346.

[4]卫生部.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 (试行) [S].2010.

[5]易洁梅.儿童用药状况与安全性调研[J].实用药物与临床, 2010, 13 (11) :43.

我院门诊糖尿病用药情况调查分析 第6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我院2010年1—3月药剂科门诊药房糖尿病用药数据, 分别统计胰岛素和口服降糖药物的金额。按WTO推荐的限定日剂量 (DDD值) 计算口服降糖药的用药频度 (DDDs) 并排序。

1.2 方法

随机抽取门诊2010年1-3月糖尿病的处方300张, 分析降糖药用药频度、用药费用。

2 结果

2.1 销售金额分析

2010年1月销售金额排名第1的为阿卡波糖片 (拜糖苹) , 且其后两个月始终排在第1;在2010年1月排名第2的二甲双胍片 (格华止) 在2月和3月降至第4;阿卡波糖片 (卡博平) 虽然在2010年1月抽查中并没有发现使用, 但在2010年2月及3月使用量有所增加, 分别排在第6位和第8位;罗格列酮片 (文迪雅) 和瑞格列奈片 (2mg诺和龙) 在这3个月中总体的销售金额变化不大;销售金额变化最大的为那格列奈片 (唐力) (见表1) 。胰岛素销售金额比较稳定, 且呈逐月上升趋势 (1、2、3月分别为9609.9元、10445.5元、10716.9元) 。

2.2 DDDs考察

DDDs越大表明对该药选择的倾向性越大。2010年1—3月中拜糖苹和格华止始终排在前两位, 且各自排名无变化。变化最大的为唐力从2010年1月的第3位降至2010年3月的第7位。而卡博平片虽然是在2010年2月开始选择性较大, 但在2010年2月及3月排名较不稳定, 为第3及第5名。其他降糖药3个月排名变化不大 (见表2) 。

3 讨论

本研究显示, 胰岛素的销售金额占据糖尿病用药的大部。胰岛素是促进合成代谢的激素在调节机体糖代谢、脂肪代谢和蛋白质代谢方面都有重要作用。对于1型糖尿病患者, 胰岛素分泌功能缺乏, 导致脂肪和蛋白质代谢紊乱, 引起致命的酮症酸中毒。所以, 必须每口定时定量注射胰岛素, 并配合饮食控制适量的运动。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体内胰岛素分泌正常及相对减少, 如不能通过饮食控制病情, 则需口服降糖药物进行治疗, 对一些患病时间较长, 需要注射胰岛素才能控制血糖, 同时胰岛素还有扩张血管、抗血小板聚集、抗炎、抗动脉粥样硬化及保护心脏的作用, 本院有各种类型的胰岛素, 可根据患者病情具体选择, 因此被广泛用于临床。

本研究显示, 口服降糖药的用药量排序第1位的是拜糖苹。拜唐苹属于a-糖苷酶抑制剂, 使饭后血糖不至于升得过高, 此类药饭前服或第1口饭时服效果最佳。只是此类药价格相对较高, 有同类替代产品卡博平, 价格比较适中。

磺酰脲类药物主要作用于胰岛B细胞, 刺激胰岛素分泌及提高靶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该类药物的作用特点是药效强, 使用剂量小, 不良反应相对较少。因为它的代谢95%经肝脏, 5%经肾脏, 所以适用于糖尿病合并轻中度肾功能减退患者。

噻唑烷二酮类对各型糖尿病及血糖增高阶段, 胰岛素抵抗较重者适用, 且低血糖发生率为0.5%, 对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均有明显降低。但对心脏功能不全者有影响, 需慎用。

二甲双胍是治疗2型糖尿病的一线用药。这是由于二甲双胍不单具有降糖作用, 并且经常与其他磺酰脲类, 小肠糖苷酶抑制剂或噻唑烷二酮娄降糖药连用起到协同作用, 与胰岛素合用可降低胰岛素的用量, 同时单用本药较少发生低血糖反应和乳酸酸中毒, 因此被广泛用于临床。

瑞格列奈是新一代非磺脲类快速胰岛素促泌剂, 刺激胰岛素释放的作用快速而短暂, 避免了长期过度刺激所引起的B细胞功能衰竭。同时, 瑞格列奈刺激胰岛素分泌的作用呈葡萄糖依赖性, 因而较少引起低血糖, 临床安全性好。

早期2型糖尿病患者, 大多临床症状不明显, 特别是伴有肥胖的病人, 常见餐后高血糖, 对这些病人首先应进行饮食调节而不是服药, 开展一些适宜本人的体育活动。经过一段时间后如血糖仍未能控制, 再进行服药治疗。可先选择1种降糖药, 对肥胖患者宜选择二甲双胍或阿卡波糖, 对非肥胖患者首选磺酰脲类药物, 如果疗效不满意, 应根据病人的情况合用2种或3种药物, 但必须避免同类药物的联用, 注意低血糖或酸中毒的发生[1,2,3]。

综合所述, 我院的糖尿病用药日趋多样化, 种类较全, 基本满足了不同类型, 不同层次的糖尿病患者的用药需求, 用药基本合理。

参考文献

[1]邹大进.糖尿病一级预防新启示[J].中国医学论坛报, 2004, 8:12.

[2]魏尔清, 耿宝琴.临床药理学教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1:296.

肿瘤内科用药情况调查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8年10月至2009年10月门诊急诊处方13468份, 不合理处方用药1024例, 占门诊处方总数的7.6%。处方为呼吸系统、皮肤性病、心脑血管、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等各个系统的疾病治疗处方。处方涵盖本院急诊内、外、妇、儿等各科室, 代表性好。

1.2 研究方法

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处方管理办法》、药品说明书等资料, 采用自制统计表就处方书写格式、疾病名称, 药物名称, 药物用法、用量及给药途径、合理用药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1.3 统计分析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本组1024例门诊急诊不合理用药处方, 用药方法不当438例, 占不合理用药处方42.8%。重复给药198例, 占不合理用药处方19.3%。剂量不合理178例, 占不合理用药处方17.4%。药理拮抗117例, 占不合理用药处方11.4%。溶媒使用不当73例, 占不合理用药处方7.1%。配伍不当20例, 占不合理用药处方2%。用药方法不当所占比例显著高于其他不合理用药情况,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1 药物用法不当

我院用药方法不当占门诊急诊不合理用药处方总数的42.8%, 显著高于其他不合理用药情况。本院药物用法不当主要表现在抗生素使用不当上, 因急诊患者多数为呼吸系统感染、肠道感染、泌尿系感染等, 抗菌药物使用率较高。本次调查中主要以β-内酰胺类及氟喹诺酮类药物用法不当。β-内酰胺类药物具有时间依赖性, 杀菌效果与血药浓度超过最低抑菌浓度时间密切相关, 每次给药间隔期内血药浓度超过最低抑菌浓度时间须在40%~50%及以上, 在此范围内具有良好的杀菌效果。这类药物常用的的有青霉素类及头孢菌素类, 通常无抗菌后效应, 使用时宜缩短给药间隔时间, 正常情况下每3~4个半衰期给药1次, 分3~4次给药达每日用药总量。本组调查中发现, 我院急诊上肢外伤及发热时给予静脉滴注头孢噻肟钠4.5g, 每日1次的给药方式。这种用法不符合药物特点, 需将每日总剂量分2~3次给药。氟喹诺酮类抗生素为浓度依赖性抗生素, 抗生素后效应及半衰期均较长, 且具有光过敏等不良反应, 因此, 根据药代动力学相关要求, 应采用夜间单剂量给药的方式进行[2]。

2.2 重复给药

药理作用相同或相近的药物联用, 易增加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概率, 增加患者经济负担。如胃、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同时给予奥美拉唑肠溶片及兰索拉唑片, 两药是同类药, 效果类似, 联用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经济负担。如降糖药物格列齐特与格列吡嗪, 均为磺酰脲类降糖药, 可通过刺激胰岛B细胞, 发挥增加胰岛素分泌的作用, 从而降低血糖。联用易导致患者低血糖的发生, 不利于血糖控制。本组研究中发现, 我院部分处方使用复方氨芬烷安片联合维C银翘片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这两种药有效成分均为乙酰氨基酚, 为重复用药, 部分患者出现肝脏损害[3]。

2.3 剂量不合理

表现为用药剂量偏大、偏小。剂量过大, 增加患者药物毒性损害的同时, 也增加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更有甚者可诱发药源性疾病。剂量过小, 达不到药效, 无法发挥药物作用, 延误治疗的最佳时机, 不利于患者的康复。本次调查中发现, 我院存在使用阿莫西林胶囊剂量偏小的情况, 处方中成年男性患者开具阿莫西林胶囊250mg×24粒, 每日3次, 每次1粒。而此药通常使用剂量为每次500mg, 每日3~4次。

2.4 药理拮抗

本组研究中发现, 我院存在阿司匹林与吲哚美辛联用产生药理拮抗的处方存在。这两种药物均可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酶而发挥镇痛、解热、消炎的作用, 两药合用时, 阿司匹林可竞争性拮抗吲哚美辛, 抑制吲哚美辛的吸收, 使吲哚美辛血药浓度显著降低, 从而降低药效。部分处方还存在氢氯噻嗪与格列本脲合用的现象, 前者可通过抑制胰岛B细胞功能, 抑制胰岛素释放及组织对葡糖糖的利用, 引起血糖升高, 从而减弱格列本脲的降血糖的作用[4]。

2.5 溶媒使用不当

药物的理化性质决定了药物必须采用相应的溶媒才可发挥药效。本次研究中发现, 我院存在使用5%的葡萄糖注射液溶解乳糖酸红霉素的处方, 鉴于乳糖酸红霉素静脉滴注pH值宜在5.5以上, 不宜使用酸性溶液溶解, 因此在5%的葡萄糖注射液中易发生水解而使药效降低。

2.6 配伍不当

药物联用可发生相互作用, 配伍不合理可导致药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增高。如使用氨茶碱的同时口服大环内酯类抗菌药, 大环内酯类抗菌药可使氨茶碱代谢减少, 引起茶碱血药浓度升高, 从而引起患者中毒, 更严重者可导致死亡。

3 讨论

本组对我院门诊急诊不合理用药情况进行调查分析, 结果显示:不合理用药以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为主, 考虑可能与临床感染发病率高, 药物使用范围广, 不良反应易于观察等有关。药物联用不合理也是不合理用药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提示门诊急诊医师应尽可能减少药物联用的品种及种类。另外, 门诊急诊医师对于药物理化性质、药代动力学及药理学相关特性了解不够也是造成不合理用药的原因之一。提示临床医师应加强对药物基本知识的学习, 自觉提高合用用药水平。

综上所述, 我院门诊急诊处方质量总体尚可, 但不合理用药情况仍然存在。临床药师需通过定期开展处方审核, 加强对合理用药的宣传力度, 减少药源性疾病的发生, 提高我院合理用药的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俞敏.门急诊不合理处方点评及分析[J].海峡药学, 2011, 23 (1) :124-125.

[2]王春富, 李钊, 汤新强.我院急诊不合理用药处方分析[J].实用药物与临床, 2011, 14 (3) :245-246.

[3]杨庆宇.医院门、急诊不规范及不合理处方调查分析[J].按摩与康复医学, 2011, 1 (下) :239-240.

海宁市梨园用药情况调查分析与对策 第8篇

1 调查方法

调查对象为务农农民, 从年龄结构看, 40岁以下占4%, 40~60岁占80%, 60岁以上占16%。从文化程度上看, 大专以上仅占8%, 小学文化程度占24%, 初中和高中文化水平分别占44%和24%。调查采用问卷法, 每户填写1份调查表独立完成, 主要内容包括梨园用药及农药安全使用情况等。共发放调查表25份 (其中袁花镇23份, 其他2份) , 收回25份, 回收率100%;25户农户梨园面积为61.79 hm2, 占海宁市梨园总面积的10%左右, 基本代表了海宁市梨园农民用药状况。

2 调查结果

2.1 梨园农药使用农户间差异大, 农药使用过程中存在许多不合理现象

施药次数平均为8.6次, 最少用药为6次, 最多用药为13次;平均用药成本1 987.5元/hm2, 最低为1 477.5元/hm2, 最高为2 905.5元/hm2。农药使用过程中, 每次用2~3种农药混用的比例为66.7%, 3种以上农药的比例高达33.3%。施药时经常加大药量[1], 调查中有20.8%的梨农承认在施药时加大用药量。病虫防治困难较多。调查中不能正确诊断病虫害的梨农高达58.3%, 由于农药品种太多, 无法选购对口农药的占25.0%, 防治适期和合理防治技术难确定的占16.7%。药液配制和施药时间不够科学, 75.0%的梨农选择在喷雾器内部混合药液, 而不是在喷雾器外混合后再稀释。75%的梨农选择早晚施药, 20.8%的梨农选择整天施药, 另有4.2%的梨农抽空余时间施药。农药药害事故时有发生, 有8.3%的梨农表示曾发生过药害事故, 如2007年一农户在防治梨园螨类时, 由于使用了对梨树敏感的杀虫剂炔螨特, 逾6.67 hm2梨树不同程度发生药害, 造成经济损失19.5万元。农药选 (使) 用不合理, 调查发现, 对天敌杀伤较强的有机磷 (毒死蜱、三唑磷) 等在梨园大量使用 (使用量占杀虫剂用量的50%以上) , 破坏了梨园生态系统, 削弱天敌控害作用, 不利于梨园病虫害的可持续治理;个别农户在防治时, 每次都加吡虫啉杀虫剂 (防治蚜虫和飞虱) , 极易引起害虫抗性的产生, 不符合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要求, 也易引起农残超标[2] (每季作物同一农药应控制在2次为宜) 。

2.2 技术落后, 防治信息来源不同, 农民认识存在误区, 防治效果不理想

一是施药器械比较落后, 防治病虫草害手段单一。有25.0%的梨农还在使用传统手动喷雾器;33.3%的梨农除了化学防治, 未采用诸如生物防治、农业防治等其他防治方法[3]。二是农民获取病虫害防治信息的渠道多种多样。梨园病虫防治选用农药品种依据:75.0%的梨农依据农技部门所发出的病虫信息情报, 12.5%的梨农由农药经销商介绍, 12.5%的梨农则凭自己经验决定。梨农获取病虫防治信息的主要途径:70.8%的梨农依据农技部门病虫信息情报, 4.2%的梨农经农药经销商推荐, 4.2%的梨农模仿周围邻居, 16.7%的梨农自行决策防治, 4.2%的梨农则定期打保险药。三是梨农对如何最经济有效防治病虫害及农药毒性的认识仍有误区。66.7%的梨农认为按病虫指标防治最经济有效, 但仍有12.5%的梨农认为见病虫就用药防治最好。另外在防治病虫用药时最先考虑的因素方面, 50.0%的梨农选择农药毒性, 41.7%的梨农选择防治效果, 8.3%的梨农最先考虑的是农药价格因素。四是防治效果不甚理想。66.7%的梨农认为防治效果很好, 绝大部分病虫害都能很有效控制;但33.3%的梨农认为效果一般, 只对一部分病虫害效果比较好。

3 梨农施药行为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是梨农自身文化程度低, 老龄化趋势比较明显。从事施药行为人员文化程度较低, 其中小学和初中文化程度的比例达68%, 务农劳动力老年化趋势比较明显, 且多数自己从事病虫害防治。二是植保培训工作滞后, 植保技术到位率低。16.7%的梨农在1年内未参加过农技培训, 83.3%的梨农迫切需求病虫识别与防治及农药安全使用方面的知识。三是病虫防治手段单一, 施药器械相对落后。由于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手段防治病虫害在生产中应用比例不高, 绝大多数农民仍以化学防治为主;施药时采用20世纪70年代的器械的还有一定比例, 施药过程中“跑、冒、滴、漏”现象较多。

4 对策

针对海宁市梨园施药调查的结果及原因分析, 提出以下对策:一是加强公共植保体系建设, 构建梨园病虫监测预警和农药 (械) 安全使用等体系, 为广大梨农提供病虫情报、防治信息、技术指导等服务。如设立一个专门针对梨园病虫害防治的专业配药站、发布梨树病虫情报等, 为梨农提供更加专业的病虫害防治方面的服务[4]。二是建立农民田间学校。鼓励农民参与田间学校活动, 掌握诊断病虫发生、自行决策防治的能力。结合科技入户, 加大对梨农的植保技术培训力度, 提高植保技术到位率, 共同构建普及植保技术的模式。三是加快梨园植保技术的研发和集成创新, 尤其要关注果农落后的施药行为, 加强农药 (械) 安全使用技术的普及力度, 开展农药减量、控害、增效技术的研究示范和推广, 切实降低化学农药用量, 保护生态环境, 保障果品质量安全。

参考文献

[1]金晓明.果园用药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落叶果树, 2010, 42 (2) :10.

[2]曲延平.从源头规范果园用药, 提高果品质量安全[J].中国果菜, 2009 (3) :41.

[3]李琳, 谢荣英.果园用药误区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 2009 (3) :151, 153.

上一篇:含义的理论依据下一篇:关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