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课堂的教学

2024-07-26

化学课堂的教学(精选12篇)

化学课堂的教学 第1篇

一、传统的课堂师生关系模式

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要尊敬老师,依靠课堂和教科书,听从教师的安排进行教学而获取知识,这种模式存在着教师中心主义和管理主义倾向,严重地剥夺了学生的自主性,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摧残了学生的自信心,导致一些学生对教师产生怨恨和抵触情绪,师生关系经常处于冲突和对立之中,当前这种状况在中小学教育教学中依然广泛存在。这种模式有如下特点:

1.课堂教学中的师生角色。

(1)教师是绝对的“教”者。

以往的课堂,教师是绝对的“教”者。因为他们不仅懂得要教的知识,而且懂得如何教。教的直接目的是学生学会教师所教的知识或能独立运用知识做练习。检查学生是否学会的方法是作业、测试与考试。课堂上所教的一切都是教师根据对大纲教材的理解、教育参考资料和个人经验,上课前准备好的。总之,课堂完全由教师主宰。

(2)学生是绝对的“学”者。

学生在课堂上,是绝对的“学”者。教师心目中的“好”学生即是教师所提问题的积极“应答者”。学生在课堂中缺乏主动性,使“学”仅围绕着“教”转。

2.课堂教学中的师生。

配合特点: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关心的是他的“教”,忽视学生的“学”,教师重视知识的传递,学生在教学中实际上扮演着配合教师完成教案的角色。教师好比是一名导游,手拿旗帜,背对学生,不停地说“跟我走”。学生紧紧跟着,不知走向哪里。

二、新型的课堂师生关系模式

现代教育理论早就指出:民主、平等、宽松、和谐、鼓励的教学情境是促进学生学习意识的重要因素。新型的师生关系本质上不再是一种知识的传授过程,而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共同探究、共享知识、共享智慧、共享经验、共享探究问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的过程。教师以促进者的角色给予学生更多的鼓励和欣赏,将宽松、民主、和谐的情境展现在学生面前,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这些都是教学取得成功的秘诀。

1.教师角色。

教师的教学设计应以如何让每一个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为主,教师的“教”应以学生的“学”为基础。教师在课堂中应担任多重角色。

(1)既是“问”者,又是“听”者。

教师为了启发学生的思维,可以设计一些问题,但教师绝不是课堂提问的垄断者。教师要善于“倾听”,要及时捕捉课堂中学生的心声和发现课堂的活力,教师要养成“倾听”的习惯。

(2)既是“述”者,又是“思”者。

在教师适当的讲解后,学生主动学了以后会提出一系列问题,发表一系列观点,产生了困惑,甚至会冒出连教师都没想到却十分有意义的建议和聪明的方法……这些“节外生枝”,对教师提出了挑战,不思考,难以“应付”。

(3)既是“教”者,又是“学”者。

教师要主动降低自己的“权威”地位,在与学生“互问互答”,与学生交流、讨论中共同把课堂教学进行下去。

2.学生角色。

(1)既是“听”者,又是“问”者。

课堂中,原先属学生主要承担的“听”的任务也发生了变化,学生不只是听教师的“问”与“说”,还要听同学的“问”与“说”。学生在提高“倾听”能力的同时,还具有“敢问”的精神,“乐问”的心态,“会问”的方法和“爱问”的习惯。

(2)既是“答”者,又是“论”者。

学生的答,不仅是指答教师的“问”,还指学生的“问”,课堂中学生相互提问题,相互讨论。有的同学对他人的回答有补充内容或不同意见,有的对身边的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还有的甚至对教科书提出了异议……

(3)既是“学”者,又是“教”者。

随着学生学习兴趣和欲望的增强,他们的主动性已经从“学”的领域扩展到对“教”的参与。老师也在与学生的交流中逐渐养成了从善如流的豁达态度。

三、课堂教学中的师生统一观

1.“失控”的外显性“,控制”的内在性。

教师在课堂上自觉地“放开自己的手”,学生有了相对的自由、自由的脑子、自由的嘴巴和自由的身体。这种教学过程外部显示的是教师对学生的“失控”。但教师依然保持可信赖的“真理式权威”和善于点拨、纠正错误的引路人的形象,教师通过多种途径或手段在间接“控制”着学生学习的方向和学习的时间。

2.“多元”的课堂中心,“一致”的教学目标。

单一的教师中心不存在,完全以学生兴趣为中心的状态同样也不存在,课堂的中心呈多元变动态势,但围绕着一致的目标且贯穿于全过程,故还是有序而非任意的。

摘要:“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学活动的助推器和润滑剂。处理好师生关系,不仅能保证政治课教学的顺利进行,而且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化学课堂教学的反思 第2篇

思源于疑,没有问题就无以思维。思维总是从解决问题开始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经常通过提出启发性问题或质疑性问题,创设新异的教学情境,给学生创造思维的良好环境,让学生经过思考、分析、比较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在讲解气体的制取与收集方法时,利用氢气与氧气的制取装置的不同,启发学生考虑制二氧化碳应采用怎样的装置?从而总结出气体的两套制取装置。

设置问题时要抓住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的内容应潜伏着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和符合知识积累的逻辑顺序,一环扣一环,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叩开学生思维的大门,使学生感到新颖,造成连续的思索,形成持久的内驱力,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活跃课堂气氛,有效地调动每个学生的思维积极性,这样可收到预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前面提到的气体制取方法,在学生初步得到结论后,课进一步提问:制取氢气采用的启普发生器我们如何用简易装置来代替?学生往往可以设计出不少简易装置;在气体CO2的除杂问题中,可以启发学生思考:1)H2中混有CO2应如何去处?2)HCl中有CO2是否可用同样的方法?为什么?3)HCl中有CO2应该怎么办?通过设置不同的情景,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经常需要把发散性思维和收敛性思维辨正地统一起来。运用发散性思维,从一个目标出发,启发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利用全部信息,进行放射性,多方位发散,多方位论证,多因素分析。例如,化学计算的一题多解,物质鉴别方法的设计等训练,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爆发出创造思维的火花。但发散性若没有收敛性思维作补充,容易发散无边,变成幻想空想瞎想。因此,当学生的思维发散到一定程度,就要适当收敛。例如,学生对同一实验进行多种方案设计后,教师要启发、引导学生对众多的方案进行比较和可行性检验,从而寻求较好的方案。从而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

二、课堂教学要注重实验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20xx年中考化学试卷突出了考核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学生通过阅读实验报告的一部分,理解有关二氧化碳气体与空气的密度大小,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初步形成科学探究能力,准确地表达出该探究实验的目的是验证二氧化碳气体的密度比空气大,并正确地挑选二个2000毫升的量筒、玻璃管、二氧化碳气体和肥皂水来完成这个探究实验。2003年中考化学试卷中有关实验试题占据了近三分之一。它考核到药品的取用(51题1)、简单仪器的使用和连接(50题1)、根据实验目的选择药品和仪器(51题3)、运用简单的装置与方法制取某些气体(48题4、5)、初步学会使用过滤、蒸发的方法对混合物分离(49题3)等,从而检验学生是否初步形成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和能否设计和完成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在化学新教材中,化学实验的考试占了近50%。

“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学科的基本特征。化学实验是探究性学习的一种重要途径。化学实验本身就是科学探究的过程,化学实验被用作探究性学习的途径时,化学实验的创造性和探究性便充分显示出来。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积极地动脑动手,体验科学家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获得科学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不可否认,实验教学时目前我们课堂教学中比较欠缺的环节,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除了教师必要的演示实验以外,尽量增加学生实验,使学生在实验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

课堂效益:化学课堂教学的终极追求 第3篇

【关键词】 情景 问题 反思 检测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3)05-066-01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就是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获得更多知识和掌握更多的能力。而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不同的课堂教学模式如同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出来,比如: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模式,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东庐中学的“教学合一”模式等等。不同的课堂教学模式体现在教学思想、教学流程、教学方法等多方面的不同,不同的课堂模式,呈现出不同的风采,达到不同的教学效果。

一、以情景引入课堂,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播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的一种教学艺术。”创设具体、生动的课堂教学情境,正是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的一种教学艺术。

但是在很多的课堂模式中引用了学案、导学案等纸质材料,将教材的内容设计成一个个探究性的问题,教学过程单刀直入,平铺直叙,以任务式的完成教学内容。久而久之学生就会逐渐磨灭了学生学习的激情,而使学生成为回答问题的机器。因此在情景中引入教学是课堂教学必须坚持的。

二、以问题引领课堂,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教学过程动态化,新课堂应呈现出“惑——不惑——新惑”的动态发展过程。教师要设计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带着疑问投入学习活动之中。通过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求异创新的欲望。因此教师把一节教学内容整合成几大板块(即几个知识点),对于某一板块,教师根据学生认知的实际水平,将课本知识问题化,以分解知识点的难度,达到突破重点、解决难点的目的。使学生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讨论或实验探究等活动,达到对课本知识的深入认识和理解。问题设计上要具备:1.问题要充分结合学生的“原认知”,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有机衔接起来; 2.问题要具有针对性;3.问题要具有启发性、梯度性;4.问题要有一定的思维力度和挑战性;5.问题要防止表面化,肤浅化。比如:在探究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时,分别设计了:1. 观察一瓶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的颜色、状态、气味分别是什么?2. 将二氧化碳像倒水一样倒入平衡杆上的右边袋子中,观察两边袋子是否还保持平衡,说明什么问题?3. 在一瓶充满二氧化碳的塑料瓶内倒入少量水,振荡,观察到什么现象,说明什么问题?4. 打开汽水瓶或啤酒瓶时会有许多气泡冒出,你知道这是什么气体吗,如何证明?5. 人们经常使用二氧化碳灭火器,你知道二氧化碳为什么能做灭火剂吗? 以上问题的设计贴近学生的生活认知,由表及里,由浅及深,引导学生不仅在解决问题中学习新知识,而且使学习过程变成不断提问、不断解疑的深化过程。通过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真正把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出来;通过问题,可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建立新理念下的教学服务意识;通过问题,可以模拟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三、以反思总结课堂,促进学生学习的延伸性

反思,就是将知识的内化和形成能力的过程。作为教师想让学生满意我们的课堂,那么教师本人就要先满意自己的课堂,所以教师就必须坚持做教学反思,而作为学生同样也需要学习反思,学生要把自己作为建构的对象,不断地自我反思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主体性学习。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对学习的过程从多方位、多角度进行及时的自我反思。

四、以检测反馈课堂,检验学生学习的成效性

不论何种课堂模式都必须安排课堂检测,它是整个课堂的把关环节。其具有的作用是:一方面对学生学习内容的巩固、深化、提高,另一方面便于教师当堂获得反馈信息,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效,提高课堂效果和教学质量。为了让课堂检测更有效,应注意三个环节:一是编制适当数量具有高质量的习题。课堂检测的习题的编制首先要考虑选择的检测题是否扣标,即与课程标准和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相扣合,其次要能够体现学习的重点、常考点、易混点、易错点,最后练习选择要围绕规律、方法、小窍门、典型习题等方面进行选题,检测题难度要适宜,做到低起点、多层次,检测题的题型要与常考题型一致,加强练习的针对性;二是进行时效性的检测,课堂检测侧重的就是课堂内的检测,只有在课堂内进行及时的检测才更有效,因此课堂中要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在课堂内完成;三是选择有效的处理检测的方式,课堂检测处理的方式不同,也会影响检测要达到的效果,较好的处理方法是教师根据课堂练习的题型、题量,确定一定的分数,在课堂上,学生做完练习后,教师出示答案,让同桌互改、评分或小组长批改,用分数量化的方式检查学生学习的效果,教师随堂统计后,根据学生练习题的错误率进行讲评,达到巩固检测、深化知识的目的。

课堂模式可以多种多样,模式的不同只是教师传授知识的方式和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不同而已,但是教与学的目标是一致的,即教师在一堂课的教学中要让学生既轻松的掌握知识也要提高能力。因此,不论何种模式,课堂教学中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在任何时候都是不会褪色的,而如何将这些教学方法更有效的应用在每一堂课中,是我们在每一堂课的教学中要永远思考的问题。

化学课堂高效教学的探讨 第4篇

一、面向全体学生,切实贯彻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原则

化学课堂教学,是面向少数尖子学生,还是面向全体学生,这是时下受应试教育影响而需要克服的一个难题。就课堂高效教学目标而言,我们是必须面向全体学生的。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切实贯彻因材施教、因人施教的教学原则,必须树立对每一个学生高度负责的思想理念,通过课堂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学会并具备必要的化学素养。因此,教师必须从每位学生的具体特点和实际情况出发,有针对性、有区别地进行教学。比如:课上设计出有一定层次和不同梯度的问题,教学的目标要兼顾一个别与一般、集体与个人,点与面的关系,正确对待学生的个体差异,并以此为依据对学生因材施教,不歧视学困生。正如教育学家陶行知所言“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如果课堂高效教学仅仅重视少数尖子生,那还谈什么高效?课堂教学的对象是所有学生,特别是学困生,如果使学困生获得发展,那就肯定是成功的教学,全体学生都获得发展的教学无疑是高效教学。

二、实施高效教学的有效途径是通过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我们都知道,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通过化学实验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化学概念,获得一定的化学知识和能力,培养其观察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学生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于化学反应所表现出的现象,单靠教师的说教是很难说清楚的,而通过学生的亲手实践操作却很容易得到解决。因此,加强实验教学是提高学生能力的重要环节。教师必须认真做好教材规定的每一个演示实验,做到课前准备认真周密,演示实验现象明显,教学效果良好。对于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应要求学生事先做好预习,明确实验目的,在实验过程中仔细观察每一步实验发生的现象,并联想所学的知识进行认真地分析、判断。做好实验记录,细心填写实验报告,养成进行科学实验的良好习惯。对书中规定的选做实验和家庭实验,在课外活动时教师应指导和鼓励学生自己亲自动手做,以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并善于自学和勇于创新的精神,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为保证实验的圆满成功,教师还要事先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首先要教育学生要亲手做、认真看、反复想,独立完成实验,克服依赖心理。只有亲自动手,才能从成功中收获喜悦,才能通过总结,得以提高能力;其次,教育学生不要胆怯,要克服怕失败怕危险的心理,用科学家不畏艰险探求科学真谛的动人事实鼓励教育学生;第三,教师还要向学生介绍实验中可能出现的偶然现象,使他们做到心中有数,实验时心里踏实。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利用实验教学,不断激发学生兴趣,使他们不断充实自己,不断提高化学实验能力。

三、课时教学目标与素质教育目标有机结合,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

在制定和实施课时和单元教学目标时,教师千万不能千篇一律地把知识传授、能力的培养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要求绝对平衡,而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而有所倾斜、有所侧重。例如:元素化合物知识及其实验教学。对这一节知识,教师要强调实物直观,对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侧重学生的与教学内容紧密相联的规范操作能力、观察能力的培养;并结合化学知识及物质结构、性质、分类、化学反应的条件以及变化结果等内容来讲授,还要对学生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及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对于基本概念与理论的教学,教师应侧重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指导他们对化学知识的认知过程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不断升华,必须注重学生长远的发展,形成和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特别是科学素质的教育培养。

四、注意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实现学生全面发展

教师大都非常注意学生智力因素的培养,而对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却常常忽视。因而使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难以落实。大家都知道,非智力因素包括信仰、道德、意志、毅力、兴趣等诸多因素。教师在课堂上的空泛说教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生活中有针对性的素材,来向学生说明化学课与我们人类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强调我们人类的生存发展和幸福生活需要化学科学,这样,学生有了强烈的目标意识,就能把对化学的学习转化为自觉行动。例如:教学中,教师结合我国煤炭、钢铁、石油、天然气开采等轻重工业的发展所取得的成就,以及针对科学家如何热爱祖国、献身科学事业研究的事迹介绍,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再如:结合空气和水的污染防治,以及环境科学中的热点问题,如“臭氧空洞”、“温室效应”等的讲解,以激发学生献身科学的兴趣和顽强意志。这样做看似与教学关系不大,实质是高效教学的延伸。教师通过这些多渠道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并使之与智力因素的培养相协调发展,就能更好地面向全体学生,进而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总之,高效教学是基于先进的教学理念,是素质教育的体现,是突破应试教学负面影响、发展学生能力的重要举措,因此我们要常抓不懈。

参考文献

感悟化学课堂教学的三实 第5篇

寒假学习了学校三实课堂学习资料(实际、实在、实效),读到了面向学生实际,读到了高效课堂,读到了规范。

我对课堂教学“三实”的粗浅理解

课堂教学是落实教育内容、落实教育思想、落实教育目标的主阵地。既要“落实”,就不能做“虚功”。课堂教学更是实实在在的事情,我们一定要做实。

1、课堂教学要做到符合学生实际

教学过程是知识信息输出(教师)和知识信息输入(学生)两个方面的对立统一。教是外因,学是内因,教为学服务。学生的学是主体对象,学必须在教的指导下进行,因而教要受学的制约。这样,每个环节中教学,必需随时保持同步进行状态。因为知识信息的转化效率不是由教师的输出效率所决定,而恰恰是被学生的输入效率所决定的。因此,要想维持“学”这主导矛盾的平衡是有条件的。

(1)教师对知识必须是深刻熟知的。

(2)学生对知识必须是可接受的。

(3)教学法必须由浅入深,由已知到未知和循序渐进的。

教学首先要教师设法极大热情地激发学生主动自觉地动口、动手、动脑积极地去学,而不能包办代替,要着力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阅读能力,其中最有效的办法是指导学生预习。

预习阶段:概括起来就是“读、划、写、记”。

“读”,要有课前预读的习惯,能根据预习提纲带着问题读懂课文,归纳含义;

“划”,要划出重点、要点、关键词、句。在课本上圈圈点点。

“写”,把自己的想法、疑点写下来,带着想不通的.,不理解的问题去听课,

“记”,要把重要的概念、定义、性质、用途、制法多读几遍,记在脑子里。

注意在学生自学以后的教必须注意学生的实际:

学生学习的异步性――学生按自己的速度和方式进行超前学习,优秀的学生还会进行跳跃式的超标学习。

此前提下的教学要做到符合学生实际应注意:

一、针对性。针对学生超前学习中提出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针对性的教才能实现教师少教而学生多学。

二、开放性。学生先学,课堂的重点、难点、关键点就要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来确定。所以课堂里就充满了不确定性,这就要求课堂真正开放,更加注重学生的质疑、交流、讨论。

2、课堂教学要做到实在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的主渠道和基本形式,是广大教师和学生必须长期坚持的双边活动。课堂教学的实在,更能体现教学的规律和教学的真实;更能体现高效教学。我们不提倡上“豪华”课。“豪华”课多半只能“看”,不能“用”。特别是在公开课、竞赛课上。多种现代化手段都用上,如录像、录音、课件演示、图片道具、师生表演等等,课堂教学使人眼花了乱(当然,必要的、能够突破教学重难点的现代技术手段,要恰到好处地用),这样的教学反而给人“哗”而不实的感觉。另外,这样的教学成本过高,不利于推广,学校教师也只能是个别课点缀一下。因此,课堂教学应以实效为根本。

上课阶段:

1、新课课堂教学主要包括检查复习、讲授新课和总结巩固这三个环节。

试卷评讲课主要包括成绩分析、考点分析、试卷选讲。

2、规范板书(有课题、有要点),适当使用多媒体和实物投影。

3、每节课要求学生准备好教材,草稿本,相应练习册、学案或试卷。课堂注意巡视学生课堂作业情况并利用实物投影及时反馈、订正、规范。

4、考试课规范学生考试行为:独立认真完成,不作弊。

作业阶段

布置作业要有针对性、必须进行遴选。应针对学生问题进行选讲,高三阶段应对三本踩线生适当面批。

规范学生作业完成步骤:

(1)认真审题,明确要求;

(2)回忆知识点,确定解题方案;

(3)正确解题,完美答案。

指导学生建立错题档案。

3、课堂教学要做到实效

课堂教学的目的,是要使学生获得知识技能,掌握学习方法,激发思维活力,提高认知感悟水平,形成再学习的能力。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一步一个脚印地扎实教学,来不得半点虚、空。课堂教学强调全部教学内容,所有教学过程,面向全体学生的“落实”,因此,教学既要以“实际”为出发点,又要以“实效”为收获点。所以课堂应有更加多样、高效快捷的反馈环节。

浅谈化学课堂的教学 第6篇

一、应用信息反馈原理调整教学

化学教学系统与其它任何系统一样,只有通过反馈信息才能实现调控。化学课堂教学是要在规定的时间内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是否能达到这个教学目的,需要课堂上随时了解教学现状,找出现状与达到目的之间的差距,为改进教学提供依据。这就必须应用反馈信息原理作为主要手段,以便经常取得反馈信息,对课堂教学系统做到有效控制,保证教学过程处于最隹状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学生反馈的信息(如课堂提问、实验操作、课堂练习以及学生的脸部表情变化等)改变和调节教学,对教学进行有效控制。

二、设计好化学教学系统

化学教学系统的设计是化学教学工作中最基本环节,根据化学教学目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结合化学教学内容、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具体情况,以及教学条件和环境,对不同层次的化学教学系统,规划出自己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并预测在教学过程中可能引起的教与学的效果。要制定出教学行为的“蓝图”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要熟练地掌握教材。教材是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教师只有对教材的高度稔熟,对教材相关的知识点做到博学精通,心中有数,以及注意对教材内容的前后联系,这样才能回答和处理学生就教材内容提出的疑问,也才能就教学情况变换教学方法。例如,教学中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学生一时答不上来,卡壳了,怎么办?或放缓思考的坡度,或化难为易,或变换角度等。这些都必须熟悉教材才能办到。

(2)要熟悉学生情况。教师在上课前必须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学生的知识能力基储兴趣爱好、课外阅读等方面的情况,把握学生的思维动向。对同一个问题,由于每个学生知识基础和思考的角度不同,会有不同的看法。这就要求教师要注意把握学生思维的脉搏,关注学生认识发展的动向。

(3)要充分备课。备课实际上是在脑海里活现上课情景,既要把讲课的内容、方法、步骤仔细推敲、揣摩,又要在头脑中装着学生,形成一个在脑海中上课的过程。例如,当教师讲到某个地方,学生会提出什么疑问,教师如何作答;教师提出某个问题,学生会怎样回答,一般有几种答案,教师怎样引导,最后该怎样归纳等等。如果在备课过程中多从学生方面考虑,会有利于提高教师的应变能力。

(4)对演示实验有充分的准备。演示实验是化学课堂教学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演示实验的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教学进度和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对所演示实验的目的要求、仪器装置、所用试剂、溶液浓度、实验用品等做到心中有数,准确无误,并从实验效果的直观性强、实验简易快捷以及确保实验安全等前提下做好预备实验。

(5)加强学习,不断扩大知识面。“知识就是力量”,“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任何一种能力的形成,都是以一定的知识作为前提条件的。因为只有加强学习,不断扩充知识面,具有广泛的知识,才能对学生进行解惑,随机应变地处理课堂教学中发生的问题。

三、掌握化学课堂教学的应变技巧

课堂教学能否做到随机应变,常常是判断一个教师是否成熟的标志,能做到这一点,除了前面提到的两个方面外,还必须要求教师具有高度的自我控制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高尚的思想品德等,对课堂教学能做出快速而准确的判断和恰当的处理方法。如何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偶发事件进行随机调控,下面笔者就化学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偶发事件提出几种应变技巧。

绕道迂回,调节难度。在课堂教学中,发现当原来设计的问题失去对学生思维的锻炼效能时,应及时调节难度。如果原来设计的问题难度过大,要适当变换角度或适当补充铺垫绕道迂回,放缓思考的坡度或化难为易;如果原来设计的问题过于浅易,要追加问题,以调节难度,实现预期的教学目的。

因势利导,变被动为主动。在教学过程中,由于突发事件的发生,使课堂陷入被动,这时可想办法转移学生的注意力,因势利导,把出现的事情与教学联系起来,扭转被动局面,往往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作演示实验时,由于客观原因实验不成功或出现结果异常,学生议论纷纷,这时教师可马上话锋一转,叫学生回答实验为什么不成功,这样可引导学生从反应的原理、实验装置设计、试剂的选择以及条件的控制等方面进行思考和分析,同样可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制造氛围,创设情境。沉闷的课堂气氛难以激发学生的思维,但过于喧哗的课堂又难以使学生冷静思考,及时把握教学中学生的情绪,及时调控课堂使学生的思维保持兴奋活泼状态。如在课堂教学中,将实验设计更具有突发性,仪器安装更具有审美性,操作演示更具有科学性和规范性;将思考问题的设计带有连续性、阶梯性、跳跃性;教学语言的选择注重情意性、幽默感以及悬念的巧设和思维路径的变异等都是创造良好课堂气氛的有效途径。当机立断,对症下药。当学生的发问或回答出乎意料之外,而根据要求必须做出明确回答时,应当机立断,给予果断的肯定或否定的答复,以避免因犹豫不决而带来的课堂混乱和学生思想上的彷徨。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对关键之处学生答非所问时,要及时把握学生的思维脉搏,发现问题症结,采取针对性措施。

善于反诘和回避。当学生所提问题的实质要澄清,或者问题的依据不明确时,要善于反诘,让学生在新的条件下思考找出结果。如当有学生问:硫酸氢钠电离时有H+,并且具有酸性,它是一种酸吗?反诘的问题是:硫酸氢钠电离时产生的阳离子全部是H+吗?如果学生所提问题不属本节课所学内容(以后学习中还要研究)或重点时,应予以回避,可以婉转加以说明,适可而止,避免节外生枝纠缠不清,小题大做,喧宾夺主,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总之不能让学生牵着鼻子走,把教学的主动权始终控制在教师手中。

化学课堂中的机智教学 第7篇

课堂演示实验失败或出现异常,学生突然发问超出所学的范畴或出现其它令教师尴尬的事情等,这些偶然性事情的发生,使教师难以按教案设计的步骤进行教学。在这种情况下,必须要求教师在具备其它各种能力和技能的同时,还必须具有较好的教学机智,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灵活自如地驾驭课堂教学进程的能力;或在教学过程中面对意外发生的事情,敏感地洞察学生的思维,快速调整教学方案,采取新的措施,圆满完成教学任务,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教学机智作为教师的一种能力,目前在高师院校对学生的培养上还没有足够的重视,造成学生在教育实习或对于刚走上工作岗位的青年教师来说,深感这方面的能力欠缺。那么怎样才能具有较好的教学机智,以及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如何随机应变呢?

一、掌握化学课堂教学的应变技巧

课堂教学能否做到随机应变,常常是判断一个教师是否成熟的标志,能做到这一点,除了前面提到的两个方面外,还必须要求教师具有高度的自我控制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高尚的思想品德等,对课堂教学能做出快速而准确的判断和恰当的处理。化学课堂教学中偶然性的产生因素较多,教学失控的原因复杂,但一般出现较多的情况有以下几点:1.对学生认识能力评价过高,疑难问题教学处理不好,课堂教学陷入被动;2.对学生认识能力评价过低,教学过程激发不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课堂教学和学生思维陷入“纯化”状态;3.学生的个体差异较大,个别学生的回答和发问或远离主题,或龙头马尾,不着边际。4.学生求异思维活跃,提出许多超越知识体系范畴或教学进度的问题。

如何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偶发事件进行随机调控,下面就化学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偶发事件提出几种应变技巧。

(一)绕道迂回,调节难度。

在课堂教学中,当发现原来设计的问题失去对学生思维的锻炼效能时,教师应及时调节难度。如果原来设计的问题难度过大,要适当变换角度或适当补充铺垫绕道迂回,放缓思考的坡度或化难为易;如果原来设计的问题过于浅易,要追加问题,以调节难度,实现预期的教学目的。

(二)因势利导,变被动为主动。

在教学过程中,由于突发事件的发生,使课堂陷入被动,这时可想办法转移学生的注意力,因势利导,把出现的事情与教学联系起来,扭转被动局面,往往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作演示实验时,由于客观原因实验不成功或出现结果异常,学生议论纷纷,这时教师可马上话锋一转,让学生回答实验为什么不成功,这样可引导学生从反应的原理、实验装置设计、试剂的选择,以及条件的控制等方面进行思考和分析,同样可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制造氛围,创设情境。

沉闷的课堂气氛难以激发学生的思维,但过于喧哗的课堂又难以使学生冷静思考,及时把握教学中学生的情绪,及时调控课堂能使学生的思维保持兴奋活泼状态。如在课堂教学中,将实验设计得更具有突发性,仪器安装得更具有审美性,操作演示得更具有科学性和规范性;思考问题的设计带有连续性、阶梯性、跳跃性;教学语言的选择注重情意性、幽默感,以及悬念的巧设和思维路径的变异等都是创造良好课堂气氛的有效途径。当机立断,对症下药。当学生的发问或回答出乎意料之外,而根据要求必须做出明确回答时,教师应当机立断,给予果断的肯定或否定的答复,以避免因犹豫不决而带来的课堂混乱和学生思想上的彷徨。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对关键之处学生答非所问时,要及时把握学生的思维脉搏,发现问题症结,采取针对性措施。

(四)善于反诘和回避。

当学生所提问题的实质要澄清,或者问题的依据不明确时,教师要善于反诘,让学生在新的条件下思考找出结果。如果学生所提问题不属于本节课所学内容(以后学习中还要研究)或重点时,教师应予以回避,可以婉转加以说明,适可而止,避免节外生枝纠缠不清,小题大做,喧宾夺主,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总之不能让学生牵着鼻子走,把教学的主动权始终控制在教师手中。

二、应用信息反馈原理调整教学

化学教学系统与其它任何系统一样,只有通过反馈信息才能实现调控。化学课堂教学是要在规定的时间内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要达到这个教学目的,教师需要在课堂上随时了解教学现状,找出现状与达到目的之间的差距,为改进教学提供依据。这就必须应用反馈信息原理作为主要手段,以便经常取得反馈信息,对课堂教学系统做到有效控制,保证教学过程处于最隹状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学生反馈的信息改变和调节教学,对教学进行有效控制。因此,教师必须采取多种方式方法,让学生尽快提供反馈信息创设条件,引导学生注意提供正确的反馈信息,迅速而有效地调整教学,保证课堂教学过程的信息流处于最佳传输状态,获得最优教学效果。

三、设计好化学教学系统

化学教学系统的设计是化学教学工作中最基本环节,根据化学教学目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结合化学教学内容、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具体情况,以及教学条件和环境,对不同层次的化学教学系统,规划出自己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并预测在教学过程中可能引起的教与学的效果。要制定出教学行为的“规划”,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要熟练地掌握教材。

教师只有对教材的高度稔熟,对教材相关的知识点做到博学精通,以及注意对教材内容的前后联系,这样才能回答和处理学生就教材内容提出的疑问,也才能就教学情况变换教学方法。

(二)要熟悉学生情况。

教师在上课前必须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学生的知识能力基础兴趣爱好、课外阅读等方面的情况,把握学生的思维动向。对同一个问题,由于每个学生知识基础和思考的角度不同,会有不同的看法。这就要求教师要注意把握学生思维的脉搏,关注学生认识发展的动向。

(三)要充分备课。

备课实际上是在脑海里活现上课情景,教师既要把讲课的内容、方法、步骤仔细推敲、揣摩,又要在头脑中装着学生,形成一个在脑海中上课的过程。如果在备课过程中多从学生方面考虑,会有利于提高教师的应变能力。

刍议初中化学课堂的有效教学 第8篇

一、怎样看待教师的作用?

在充分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今天, 教师的地位如何呢?课堂改革还给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地位、权利和尊严, 同时, 把教师的“绝对权威”消解、淡化了, 教师成为和学生平等的学习合作者。但是教师作为平等的学习共同体中的一员, 不是一般的合作者, 它是“平等中的首席”。面对学生交流展示, 教师放任自流, 或廉价地说“很好很好”, 这不过是让萝卜和萝卜一起烧, 结果永远是萝卜。教师应该是这锅里的牛肉, 最后的结果应该是萝卜烧牛肉, 萝卜从中汲取了营养才更美味。另外, 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 不应该仅仅是组织者, 更应该是引领者和拓展者。教师应该敏锐地发现或者捕捉一些契机 (或者是在学生讨论时, 或者是直接激疑) , 把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 把学生的视野拓展到无限开阔的地带。这就要求教师要有高超的教艺, 教案的设计最能体现这一点。

二、教案是教师的教学设计和设想, 也是一种创造性劳动。

写一份优秀教案是教师教育思想、聪明、动机、经验、个性和教学艺术性的综合体现, 也是开展有效教学的保证。教师在写教案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 科学性

所谓科学性, 就是教师要认真贯彻课标精神, 按教材的内在规律, 结合学生实际来确定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设计教学过程, 避免出现知识性错误。远离课标, 脱离教材完整性、系统性, 另搞一套的做法是绝对不可以的。一个好教案首先要依标合本, 具有科学性。

2. 创新性

许多学校都有基础教案, 备课组统一, 发挥集体的智慧, 甚至是电脑打印好。教师一定要进行二次备课, 让自己的教艺和智慧在课堂上得以充分地发挥, 千万不要把集体备课变成集体偷赖。

三、加强“预习”

课前预习有以下几点好处:1.可以提前消灭听课中的“拦路虎”。2.可以提高听讲水平。3.可以提高笔记水平。

四、引言要注重情景设计。

情景的设计要巧妙、有趣, 要有新意, 目的性要强。例如:“实验”导入法。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 实验导入法当为新课导入的最佳方案。如在化学起始课中教师可先做几个有趣的化学实验, 如小小照明弹、清水变牛奶、空杯生烟等, 让学生观察思考, 从而激发他们的兴趣, 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言的方法还有很多, 素材要靠平时收集。引言的素材一定要有科学性。探究性思想的渗透, 是新课标和重要理念。

五、开展探究性学习, 课堂是探究性学习的主阵地, 教材是探究性素材的发源地。

课堂永远是探究性学习的主阵地。教师要立足教材, 在课堂上进行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探究活动。教师可以在预习导引中提出教学实验的若干问题, 交给学生选择确定自己的设计方案, 查阅资料, 独立或小组合作设计初步方案, 从中选出具有代表性的方案, 让学生进行演示、交流, 介绍自己设计实验的原理、方法、步骤, 由学生评定优劣, 共同探讨实验成败的原因。倡导探究性学习必须深挖教材内容, 为系统性的探究性学习寻找信息源。

六、让化学课堂中的意外绽放光彩。

化学实验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 因此经常出现异常现象, 不少演示实验失败的几率相对较高。即便教师充分预备的情况下, 仍会出现实验失败的情况。教师若能坦然面对, 因势利导, 组织学生探究实验失败的原因, 则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教学过程中的异常现象很多, 如:做二氧化碳熄灭蜡烛实验时, 上面的蜡烛先灭了;在Na OH溶液中滴盐酸时有气泡产生;酚酞试液滴入到盐酸中有浑浊产生;在Na OH溶液中滴入酚酞试液后先变红后褪色;做中和反应时, 剩余溶液蒸发时闻到刺激性气味;铁加入到硫酸铜溶液中看到少量的气泡;做喷泉实验时, 水没有充满圆底烧瓶……这些略加改变, 就成为了信息题、探究题中的素材。学生在讨论和实践中能得到解决问题的快乐, 培养在实验意外中探究失败原因改进实验的能力。即实验意外—意外的合理猜想—设计实验求证—改进实验。这也是中考试题中很好的素材。

七、化学教学过程中的提问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育中师生相互交流的重要双边教学形式。具有艺术性、层次性、探索性的课堂提问是师生交流的重要形式。虽然提问是一种较好的课堂教学武器, 但并非提问越多越好, “满堂问”和“满堂灌”同样不可取。因为提问过多, 学生的精神过度紧张, 极疲惫, 也就不利于学生深入思考问题。因此, 教师还要把握好提问的密度, 做到适度适时。

八、建立学习小组, 提高学习效率

一个班集体内学生人数较多, 如何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具体的学习任务, 而又都愿意学习呢?治理学知识告诉我们:化整为零, 使活动单元缩小化, 任务具体化, 效益就能最大化。班级内根据人数的多少可化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 以6人为最佳。小组内设正副组长各一名, 小组内人人结成对子, 互相督促、互相鼓励、互相启发、共同提高。教师要充分发挥小组长的作用:小组长既是学生中的一员, 又要充当教师的角色。

九、教后记可以提高教师的品位

有一位教育家曾经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 假如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他指的反思就是教学后记。教师都会对教材处理和教学过程设计等花费大量的心血。在课堂教学之后, 如发现确实有独具匠心之处是应该归纳和总结;另外, 再具体的教案也不可能预见师生思维发展、情感交流的全部情况, 课堂上, 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 问题情境的创设, 或者一些偶发事件的产生, 教师总会忽然产生一些灵感, 这些聪明的闪光点往往“突如其来, 忽然而去, 不由自主”, 不及时利用教学后记去捕捉, 稍纵即逝, 会再也想不起来, 造成很大的遗憾。教学后记的内容主要有如下几方面:1.记录学生的困惑和问题。2.记录教学中的疏漏和探索。3.记录教学中的亮点。

提高化学课堂的教学效率探析 第9篇

在江苏省教育厅“五严”出台之前, 几乎各个学校都有“早读课”“午修课”“晚自修”, 当然也有的叫法不同, 但实质都是老师到班上课。在那个“时间很充裕”的年代里, 从来都没有哪个学校会在“这些时间段”安排过什么“副科”, 更不要说是课间了。随着“五严”的出台, 各“主科”教学时间显得越发“不足”了, 我们这些“副科”的时间更宝贵了!但是, 减时不减质, 减负不减效!这是我们“副科”的追求!那么, 如何才能确保减时不减质, 减负不减效?本人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 认为以下几点值得尝试。

一、“勾引”学生, 抓住其心

这是我们教研员经常说的一句话, 当然, 这里的“勾引”不是通常意义上的“色相勾引”, 而是说要能够吸引住学生, 抓住他们那颗求知的心, 让他们对所教的这门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人们常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新课程理念也特别强调, 培养学生的兴趣是关系到学生终生学习的大事。有了兴趣, 什么都好办!那么, 怎样才能抓住他们的心呢?

1. 注重教师的形象

不修边幅、邋里邋遢的教师很少会受到学生欢迎的。学生其实很单纯的, 不喜欢哪个教师, 也就跟着不喜欢他教的课程。

2. 不被自己的情绪所左右

天有不测风云, 人有旦夕祸福。但是千万不能带着这些情绪走进课堂———耷拉着脑袋、哭丧着脸、拉着马脸、板着脸……我们可爱的学生怎么想, 唉———“想说爱你不容易”, 学生战战兢兢、忐忑不安, 生怕狂风暴雨般的大祸临头。就这样, 幼嫩的心灵被严重“污染”了。这一堂课算是报废了!何来教学效果?

3. 微笑服务也适用于教师

不管什么时候, 教师都要带着阳光般的微笑走进课堂, 学生看到你微笑, 浑身都觉得轻松, 就如沐浴在春风中。在这样轻松、和谐的环境中, 学生能学不好吗?

很显然, 在这样的课堂上, 学生能愉快地学习, 他们的积极性也会被极大地调动起来, 有利于活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自然也就提高了教学效果。

4. 不搞教师个人承包

新课程理念认为, 现在的课堂应该以学生为主体,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那么, 我们教师就应该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不要做出力不讨好的事, 你生怕学生不会, 面面俱到, 拼命“填鸭”, 搞得自己很疲惫, 学生却“不领情”, 最终的结果———教师在上面“天花乱坠”, 学生在下面“昏昏欲睡”, 不是吗?

二、认真备课, 教学之魂

课程标准和教材是教师教学的依据, 因此, 我们一定要认真研究课程标准, 吃透教材, 准确把握课堂教学的目标, 只有这样, 才能在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

试想一下, 教师课前不认真备课, 上课铃一响, 拎着课本急匆匆进入课堂, 然后教师“读读书”, 学生在课本上“画画”, 就这样一堂课结束了, 学生能有什么收获?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学科, 不是靠读读画画就能解决的, 每一个化学实验都需要精心设计。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实验设计、实验验证和结论, 是它的基本步骤。学生喜欢的是动手做, 自己感知, 而不是动脑死记硬背!通过身体力行的实验, 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又增强了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

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要做的就是如何引导学生投入到实验中去。这不是表面上的“闹哄哄”, 而是每个学生的各种感官真正的参与。教师特别要注意不能使实验变成少数“好学生”的专利, 应该让所有学生都尽可能地参与其中。只有这样, 才能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从而实现化学课堂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三、多媒体运用, 画龙点睛

传统的课堂教学遵循的是一种“为知识而知识”的认知过程, 塑造的是一种“为知识而知识”的“知识人”, 获取客观的知识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唯一目的。为了这种知识, 学生忘却了自己, 忘却了生活, 甚至牺牲了自己和自己的生活, 人的生活与知识的关系完全被颠倒, 由此造成生活单一化, 知识单向化。

多媒体的运用, 能够把电、声、光结合起来, 实现声、像、图、文相统一, 真实、形象、生动地展示化学体, 把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使学生获得生动的感性认识,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符合化学逻辑体系和学生的认知规律, 有利于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因此, 用好多媒体, 能够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例如, 笔者多年前讲解分子与原子时, 觉得很费时、费力, 因为那个分子与原子结构是肉眼看不见的, 分析起来也比较抽象, 在周期表中, 每一周期元素都是从最活泼的金属碱金属开始 (第一周期除外) , 到最活泼的非金属卤素, 最后以稀有气体元素终止。在同一个周期里, 元素具有相同数量的电子层, 从左往右, 随着原子核电荷数的递增, 最外层的电子数目也逐渐递增。元素的金属性由强到弱, 非金属性由弱到强;元素最高价氧化物的对应水化物的碱性逐渐减弱, 酸性逐渐增强;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逐渐增强。

化学课堂的别样教学方法 第10篇

我校是一所基础薄弱的农村学校,多媒体对我们来说,简直是奢侈品。教学仍旧是以“笔耕舌种”为主的模式进行。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我大胆创新,大胆尝试,用课程而不唯进行课程,对课程进行再度开发,有的内容进行删减,有的内容自行调整以成系统性。模块的选用,课时的搭配也作灵活分配。我们根据不同的目的、不同的课程、不同的学生,灵活地运用不同的教学策略进行教学。下面我谈谈在九年级化学教学中进行的一些别样的教学尝试。

一、“互动”与“无为而教”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自身各蕴涵的课程资源只有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才能充分显示出来。从某种意义上说,有效的教学就是师生互动的教学。因为只有互动,教师和学生才可能获得相互理解,才能激励和唤醒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发展。并且,教师能从学生的主动学习、主动发展那里寻找和利用相关的信息资源,达到教学相长。

在《物质构成的奥秘》单元学习中,我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提出问题→问题解决→总结归纳→反思评价”的活动,完成了原子、分子的结构和性质的教学。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课堂活起来了。互动教学有时需要我们保持“无为而教”的自我克制,不要过多干扰学生的自由学习空间。我们的使命,更多的是为学生提供大量的课程资源,让学生亲自去接触、体验课程资源,在原始性的资源背景中寻找有价值的主题。

对于易理解的单元,我采用让学生自己阅读、归纳、总结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发现重点,归纳概括的能力。学完这些单元后,我要求每组学生出份试卷,互相交换考题考试及评阅。新颖的考核方法,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培养了他们筛选重点、活化知识、自我考核的能力。

二、分组探讨

我们根据具体学习任务把学生分成8人一小组,指定小组长,负责课题的汇总整理和发言。按“分组布置任务→小组自主学习→展示交流”程序开展了角色扮演,课堂辩论,分组实验课后探究等活动。

如在《化学与生活》单元中,我结合课程内容举行题为“我们是否应该禁止使用塑料制品”的小组辩论,取得了满意的效果。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情绪高涨。这样既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又锻炼了表达能力,培养了学生的成就感和自豪感,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家庭小实验

实验,化学学习的最高“法官”。我们除了在学校里尽量创造条件让学生亲自试验,提高实验能力外,还重视课后的家庭小实验。要求学生利用家中现有的物品进行实验,让学生在贴近生活的真实情境中,学习知识,体验科学,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学完《水的净化》课题后,我让学生在家中自制简易净水器。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直接体验,在做中学,体验了成功的欢快,感受到生活中处处充满化学。

四、学法指导

达尔文曾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在教学中,我根据不同的课型,不同的单元的知识,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学法指导。

复习课用“知识结构化、网络化”法;实验课用“原理→装置→操作→现象→结论”五步法;学习元素和化合物采用改变顺序的“组成→结构→性质→用途→存在→制法”知识主线,让学生建立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的理念。

五、习题拓展

“教之道在于渡,学之道在于悟”。新课程中习题不多,我们通常对习题进行拓展。在习题训练方面,采用“低起点,引方法”的策略。“低起点”就是从一个学生熟悉的问题出发,然后一小步一小步地引导学生,让他们逐渐看懂原来以为自己看不懂的东西。这样一来,他们就有信心,就不再害怕难题。而“引方法”是运用课程中的一些方法或技巧来引导学生,拓宽他们的视野和思维。在拓展的题目训练时,除进行巧解、妙解外,还注意一题多解,多题一解,帮助学生学会知识和方法的迁移,使思维更活跃。这样教学模式下的学生,最后自然而然就会上一个台阶。

有效化学课堂教学的实施 第11篇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发问题意识

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认为,影响学习的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从一个侧面也说明,教师在教学前,一定要关心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相关能力发展状况,既有的经验基础。一方面,可以为教师教学提供切入点,给师生找到新旧知识的结合点,为新知识的学习找准“最近发展区”,同时,可以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创设认知和体验上的不平衡,让学生发现问题,发现既有的能力和水平无法解决现有的问题,继而产生学习新知识的渴望。比如,一位教师在教学“燃烧和灭火”相关知识时,首先由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引入,让学生帮教师点亮酒精灯,然后,提出问题:如果要熄灭酒精灯,有哪些方法可以用?学生议论纷纷,有的说可以浇水,有的说可以用嘴吹灭,还有的说,可以给酒精灯盖上帽子等,教师又提问,这几种方法为什么都可以灭火呢?学生们面面相觑,口欲言而不能,新课教学就可以顺利进行了。

通过情境的创设,引发问题,其核心思想是学习欲望的激发。在教学中,当学生的学习动机还没有达到应有的强度时,教师要强化学习动机,空洞的说教是不会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的,要通过教学氛围的设置,学生个体的感受等,促进学生主动进入课堂角色,从而推动其学习行为的自觉进行。

二、展示学习过程,总结学习方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科学研究表明,最有价值的学习是关于方法的知识。也有学者提出,怎么学比学什么更重要。可见,作为学生,最为受用的不是获取知识的多与少,最为重要的不是学习成绩的高与低,而是对学习方法的正确掌握,对良好学习习惯重要性的认识。作为教师,要更新观念,落实新课程理念,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努力实现角色转变,由单纯的知识传授向教会学生学习转变。

化学实验教学是学生兴趣较高的学习活动。由于学生缺乏实验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很多实验都没有达到应有的目的,有的学生只关注强刺激现象,忽略实验过程中其他重要现象;有的只做一个旁观者,没有调动多种感官积极投入;还有的只关注实验本身,没有对实验的结果进行分析思考等等。比如,一位教师教学硫燃烧的实验,实验前就很明确地提出:硫在氧气中燃烧的产物是二氧化硫,还是三氧化硫?让学生带着问题参与活动,学生经过观察发现烧瓶中气体的压强在升高后又恢复到原有的状态,判断产物只能是SO2

化学学习方法的教学,可以结合学科教学内容的特点相机进行,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零星渗透,适时地进行总结提炼,以便学生掌握。同时,还可以单独将它列为一门专项课程,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分步实施。如,怎样记忆化学元素符号、怎样对待化学实验中出现的异常现象等。

三、交流反馈结果,强化矫正功能

新课程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然而,在现实教学中,由于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从教与学的行为上来看,师生大部分时间用在新知的学习理解和强化运用上,造成了对学习活动结果分析的弱化,漠视了学生学习活动中的感受和体验,有的教师甚至顾不上和学生一起探索错误的原因所在,仅仅满足于公布正确的结果,然后便是让学生自行调整学习活动,整个学习活动从本质上来说,还处于一种机械模仿阶段。心理学家盖耶认为:“谁不考虑尝试错误,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就将错过最富成效的学习时刻。”高效优质的课堂应展示学生真实的学习活动,以学生的学为中心,一切从学生学习中的需要出发。关注学习结果的分析运用,针对问题,提出切实有效的矫正方案。如,制二氧化碳的实验,教材对这部分实验规定的药品、步骤很清楚,但教师可把此实验作些改进,给学生提供四组药品:(1)碳酸钠和稀盐酸,(2)石灰石和稀硫酸,(3)石灰石和浓盐酸,(4)石灰石和稀盐酸,并设计了几套实验装置,让学生选择做。在操作中,进行巡回指导,及时纠正操作中的错误。经反复实验验证,最后归纳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最佳方案。

在化学教学活动中,对学习结果的矫正环节是个富有个性的过程,从中可以折射出学生所面临的困难、教师教学中的问题,我们应该认识到这一环节的重要性。充分把握学生的需要,积极主动调整教学方案。

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引发学生学习的愿望是基础,而通过教学活动向学生渗透学习方法是重点,对学生学习的过程和结果进行交流反思是关键。实践表明,夯实基础,把握重点,突出关键是高效课堂建设的重要因素。

(责任编辑 易志毅)

化学课堂实验教学的感想 第12篇

关键词:实验,动手,兴趣

教育改革如同雨后春笋般地在全国各地迅速成长起来, 都轰轰烈烈地展开。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实验探究是我们化学老师共同关注的话题, 要求教师彻底地抛弃“以讲代做”的教学模式。作为一名化学教师, 如能正确地选取实验对学生掌握知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受到教育改革的影响, 化学老师在教学中都注意到实验的重要性, 有的老师在教学时遇到实验就让学生去做, 没有任何的取舍, 没有真正理解“实验探究”的真谛, 认为评价一节课好坏的标准, 就是看学生有没有动手实验, 有了就是好课, 没有就不是合格的课, 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我曾经听过一位化学老师的公开课, 课题是《燃烧与灭火》, 教材中有交流与讨论:“一、对酒精与水两种液体而言, 哪种能被点燃?二、用透明的玻璃杯罩住燃烧的蜡烛, 能长时间燃烧吗?三、小木条与煤块, 哪个容易被点燃?”教师安排学生做分组实验, 探究物质燃烧的条件, 学生很听话, 一步一步地实验。一般情况下, 学生对做实验很感兴趣, 但我发现学生做这个实验兴趣不高, 只是有人听课, 要表现好的心里, 敷衍了事地做。我们想想这些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不用做实验他们都知道结果, 还有必要去做实验吗?做完实验后老师又大张旗鼓地让学生去归纳总结, 浪费了很多时间。有的同仁说这是一节好课, 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 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而我不这么认为, 本来这是一个比较鲜活的课题, 却让这位同仁上死了, 有学生动手实验、交流讨论就是新型课堂吗?我给这节课的评价是根据教材内容完成教学任务而已, 只是形式上仿照新课程的模式。根本没有让学生知识层次得到提高, 比如这中间有思维激活的过程吗?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学生有更深的收获吗?

强迫学生做没有意义的实验, 是一种资源浪费, 是对学生不负责任的表现。新型课堂要求“动手实验探究”, 不是让学生动动手就是探究。我认为这节课的活动与探究的分组实验可以不做, 教师要选取好两个演示实验来代替。第一个“烧不坏的手帕”, 熊熊的烈火居然没把手帕烧坏, 马上引起了学生的兴趣, 并且他们迫切地想知道原因, 自然引出可燃物要燃烧, 需要达到一定的温度, 即可燃物要燃烧, 温度要达到其着火点。第二个“水火相容”, 在热水的底部放有白磷, 此时的温度足可达到白磷的着火点, 为什么白磷没燃烧呢?学生自然想到, 可燃物燃烧需要和氧气接触, 然后用双氧水制取氧气通入白磷的上方, 发现白磷在水中居然燃烧起来, “水火居然相容”, 学生发出惊奇的叫声, 这两个日常见不到的违背常理的实验现象, 学生印象会非常深刻, 这样安排除了能完成教学内容外, 还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的心灵深处, 都有一个共同的心声, 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究者, 我们为学生设计的实验要有吸引力, 才能激起学生探究的激情。为了达到更好的效果, 教材中有些实验我们可以加以改动, 如果在课外书籍上看到更好的实验, 可以选取来代替, 新课标提倡多做实验并不是仅仅拘泥于做教材上的, 让我们做个有心人, 多花费些精力, 多为学生提供有兴趣的实验, 让我们的课堂更加精彩。

实验不一定必须在课堂上完成, 可以不定期地开放实验室, 给学生更多的动手机会, 让一些“害羞”的学生不在老师的监视下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小实验, 提供锻炼的机会。现在提倡高效课堂, 如果所有实验都在课堂上完成, 很浪费时间, 课后开放实验室, 很多有趣小实验可以让学生课后做, 实验室提供家庭中没有的药品及器材。做完后要把实验室整理干净, 这样节约了课堂时间又达到了目标, 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锻炼。

上一篇:防火门安装常见问题下一篇:《心理医生》杂志稿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