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于表达范文

2024-06-29

乐于表达范文(精选9篇)

乐于表达 第1篇

一、充分挖掘课文中的习作资源,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课文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可供学生进行创新习作的资源, 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阵地。结合课文指导学生进行创造性习作的主要形式有: (1) 情节扩展式。例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中有这样两句话:“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 趴在火堆里一动不动。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才渐渐地熄灭。”教学时, 教师可启发学生结合课文插图, 由邱少云的外表, 推想邱少云的内心活动, 把这两句话扩写成一段内容具体的话。 (2) 文尾续写式。如根据《穷人》一课的结尾, 让学生续写《桑娜拉开帐子以后》;根据《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的结尾, 让学生续写《卖火柴的小女孩子真的来到了天堂》;根据《凡卡》一课的结尾, 让学生结写了《凡卡梦见了爷爷》。 (3) 多向改写式。根据课文内容, 有的可以改变人称;有的可以改变叙述的顺序;还有的可以改变体裁。

二、从引导学生观察入手, 做生活的有心人

要学生学会观察, 老师首先应是个会观察之人, 有敏感的洞察力, 如天气变化, 动态的班里、学校、周边发生的新闻;善于捕捉学生瞬间的契机, 因势利导, 学生闹矛盾了、受委屈了, 获表扬了、发现新闻了, 引导他们叙述过程表达看法。只有做老师的时时处处捕捉引学生入写作之门的契机, 激发写作的动机, 学生才有可能在习作中诞生奇迹。俗话说“站在岸上学不会游泳”, 例如, 就要开家长会了, 让学生写“你希望老师在家长会上说什么?写个纸条递给我”。这是创设了师生交流的机会, 有了动机, 学生都有话说。才四年级的学生, 在短短的十分钟, 写出一百来字, 真是笔如泉涌哪。趁热打铁, 再不失时机地跟学生说“当你爸妈坐在你的座位上, 看到你的作业, 听到老师的介绍, 你最想跟家长说什么心里话?写封信吧, 放在你的座位上, 给父母一份意外哦!”哪个孩子会没想说的话?开家长会那天, 家长收到信很是吃惊, 孩子竟然那么留心观察、善于表达。开完家长会, 又是很好的契机, 就让学生把家长会后你的所见所闻所想再写下来, 那真是五花八门, 学生的心理变化、家长的个性表现无不被学生表现得淋漓尽致。

三、完善作文评改方式, 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学生作文后, 老师应及时评改, 给予肯定。每次习作讲评课, 我都会开展优秀习作欣赏活动, 创造条件让同学们走上台朗读自己的佳作。另外, 在习作批改中, 不管是“旁批”、“眉批”, 还是“总批”, 都以鼓励和引导为主。这样做, 有利于提高他们写好作文的自信心。有些教师在批改学生作文时, 一看到学生的作文内容简单、语句不通顺或有抄袭嫌疑, 只是简单地在作文本上随意写一个“阅”字。这样做不但抺杀了他们对作文的兴趣, 还增添了他们对作文的畏惧感, 并导致学生不明就里, 不知道自己作文优点多少、问题何在, 今后努力方向何在。所以, 我们要用恰到好处、画龙点睛的评语激发他们的兴趣。在批改作文时, 我的评语力求让学生看后有一种亲切感。当看到学生作文的精彩之处, 我用醒目的波浪线标出, 有时写一些简短评语, 如“这段写得非常精彩”、“生动形象”、“充满童趣”, 等等。如果哪部分写得不令人满意, 可以写“如果怎样写就会更好一些”等批语, 给学生指出修改的方向, 学生也乐于接受。如果是抄仿很多的作文, 我除了必要的批评教育外, 还写上勉励的话:这篇作文思想性很好, 但“仿”的痕迹过于明显, 经过努力, 你一定能写出属于自己的好作文。学生在看到那些切中要害的批语后, 不管自己写得好与不好, 都会产生愉悦的感觉。如我班一位同学在一次作文中写道:“中秋节到了, 月亮姑娘变胖了。”我在这句话下面画了波浪线, 在旁边批了个大大的“好”字, 并且点了个长长的叹号。没想到举手之劳, 却使孩子受到了巨大的鼓舞。从那以后, 他更喜欢作文了。

四、培养“人文性”, 让课堂充满人文的味道

《新课标》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凝重而厚实的人文气息里接受熏陶, 学做真人, 追求真知, 吐露真言, 抒发真情, 让课堂充满人文的味道, 才能使作文成为一种真正提高学生素质的活动。 (1) 追求人性美。教学中给学生适当增加个性化的阅读材料, 让学生接触多种风格的文章, 引导学生学习用个性化的语言表达对大千世界的观察和认识, 养成读书、看报、有选择地收看电视节目的习惯, 让学生把社会作为课堂, 领略祖国大好河山的美丽, 感受家乡的巨大变化, 享受独特的情感体验…… (2) 展示个性。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地选择表达的内容和形式, 写自己独特的生活经历、世界的观察、人情的体味, 写自己的观察、有自己的感受、有自己的想象、自己的真情实感, 不说套话、假话。 (3) 培养创新能力。教师要强化学生求异创新的意识, 鼓励学生运用课外知识自己去创作, 让学生打破思维定式, 敢想敢写, 进行跨越性写作。

乐于表达 第2篇

养成良好的习惯,终身受用无穷。教育家们无不高度重视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叶圣陶先生说得更直截了当,他认为教育从简单的方面说,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教学二十韵》里谈到作文教学时说:“操觚令抒发,二事有可云,多方善诱导,厥绩将无伦。一使需之切,能文意乃申,况复生今世,交流特纷纭。二使乐其业,为文非苦辛,立诚最为贵,推敲宁厌频。”按叶先生的语文教育思想,“需之切”“乐其业”也是习惯。

语文教学专家认为:阅读习惯包括喜欢阅读,经常阅读,把读书当作一种自我实现的手段的习惯(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语文课程标准解读》p57)。,同样,写作习惯应该包括喜欢写作,经常写作,把写作当作一种自我实现的手段的习惯。这种习惯就是一种“骨鲠在喉,不图不快”的书面表达习惯,是“我要写”“乐于写”的习惯。

这个意思在《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和《语文课程标准》里都有。1992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不仅在教学目的中明确规定“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且对作文提出“逐步养成爱动笔的习惯”。2000年修订版《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还进一步在教学总要求里提出养成“勤于动笔”的良好习惯。

《语文课程标准》的总目标里规定:“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的习惯。”在课程阶段目标里具体提出:“对写话有兴趣”,“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信心”。“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在教学建议提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这些规定或建议并不仅仅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或教学策略,而且包含着培养“乐于书面表达”习惯的意思。

“爱动笔的习惯”、“勤于动笔”的习惯、“乐于书面表达”的习惯就是书面表达的习惯,形象地说就是“我要写”“乐于写”的习惯。但是,在作文教学实践中对培养学生“我要写”“爱动笔”的习惯却一直不那么重视,不少老师根本不知道作文教学还需要培养这种习惯,他们总是把作文技法的学习,把“怎么写”摆在了小学习作教学的首位。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这还要从人们对作文的一般看法谈起。

大家都知道,作文和说话一样,是一种生活的需要,是一种倾吐的需要。自己感到有一肚子话要说,不说憋得慌,于是就说出来或者写出来。说出来的是说话,写出来的就是作文。

一个人自呱呱落地那一时就在说话的环境中成长,开始了他养成说话交流习惯的进程。他能说话了,就出于表达的需求,自然而然地牙牙学语。在他学习倾听和说话的过程中,说话成为他生命的需要,也就自然而然地养成了“我要说”“乐于说”的习惯。大人们关心的是什么?是孩子“会说话”了,是会“说什么话”,几乎没有人注意到这也是个“我要说”“乐于说”习惯的养成过程。

孩子上学了,学习作文了。人们说:这是写文章呀!写文章和说话不一样啊,大有差别呀。于是都把自己的关注点集中在“怎么写”上。尽管这是人之常情,但是我们不能不提醒人们:大家都忽略了更重要的一个东西——如何使孩子像说话一样,把作文当作人生的需要,养成“我要写”“乐于写”的习惯。

学校教育又是怎么样呢?

传统教学认为学生的学习行为是对老师教的反应。尽管教师们都知道动机对于学习的重要意义,但是往往把动机的形成看成是一种外来的刺激,需要不断强化。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所进行的学习目的教育,就是典型的一种外界施加的学习动机教育。这种观念反映在在作文教学中就是“要学生写”或者“要我写”。“我要写”“乐于写”属于情感动机,情感动机是有情景性的,是有个性的,教科书里不可能对具体的情景和个性行为做出预先设计,只能编写一些关于作文内容和要求的教材。在很长的时间里,教科书是金科玉律,教师只能是照本宣科,按照教科书规定了作文内容和要求进行教学。在知识本位的教学观指导下,如何观察,如何写记叙文(记事、写人、状物、写景),如何审题立意、选材组材、遣词造句等等作文知识和技能就成了作文教学的唯一任务。直到现在,那些大讲特讲作文技法的书充面了书店,充满了学生的书包,那些优秀作文成了学生们照本学习的榜样。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认为作文就是按老师教的来写,按考试要求的去写。应试教育背景下,这种情况愈演愈烈,很少有人考虑变“要我写”为“我要写”的问题,很少有人考虑怎样培养学生“我要写”“乐于写”的习惯。

解决作文教学费力大、收效少这一问题,最根本的是使学生爱写作文,变“要我写”为“我要写”,变“怕动笔”为“爱动笔”,很有必要强调培养“我要写”“乐于写”的习惯。

怎样培养“我要写”“乐于写”的习惯?

习惯培养越早越好,从学生入学上一年级就要培养这种习惯。小孩子是很爱表达的。他们不仅仅从小就口头表达,长大了一些还尝试着用各种手段做书面表达。大家都见过还没有上学或者刚刚上学的小孩子在墙壁上画骂人的画,写骂人的话,画一些莫名其妙的线条或图画。这是他们在作书面表达呀,是把自己心里的意思画出来、写出来呀。我们不能忽视这些行为,不能一味地指责这些行为,而应该引导和鼓励他们,用文字写出来或者用文字配图画的方法写出来。这就是写话,是学生刚上一年级认了一些字的时候就应该做的事。

《语文课程标准》里第一学段的写话有三条目标,一、二两条都强调乐于写,这是最主要的,是我们教学生写话第一位要下功夫的。学生不爱写了,一辈子都会受到影响。

首先要始终把“对写话有兴趣”放在首位,决不能因为自己教学的失误使孩子害怕写话。牢记:要体谅学生写话的困难,不妨把自己的期望放低一些,把对学生的要求放低一些,使每一位学生都体验到写话的成功。

要想着法子让学生爱写、想写,鼓励学生写自己想说的话,有话则长,无话则短。

在具体操作上:

——多说说,多交流,开阔内容,使每一个学生都有话可说,有话可写。

——先说后写,多说少写,能写多少就写多少。开始可以写一两句话,甚至一个短语,再渐渐多写几句话,而且是有话则长,无话则短。

——不要限制写的内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鼓励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写自己想说的、想写的、能写的,写自己见到的、听到的。例如,鼓励学生写写“每天一个好消息”“读了书(课文)我知道了……”“我学会了”“说说心里话”“我想告诉你……”“这里真好(真不好)”“我学会了……”“今天的天气”“妈妈(任何一个人)说……”,“今天我高兴(不高兴)”等等。鼓励学生写自己想象的东西:天上的云……,喜鹊告诉我……,小河的故事,大树爷爷……,小草……,老母鸡……,小蚂蚁……,我要……,等等。这也是也是尊重学生的差异,开发课程资源啊。

及早学写日记。日记是最便捷的书面表情达意的平台,学生养成写日记的习惯就是在养成“我要写”“乐于写”的习惯。

在中低年级,尤其要多搞不限值内容的写话或习作。

其次要给学生提供发表的地方。可以在班上搞几个园地,让学生把自己写的“作品”贴出来发表,也可以自己一个人搞。办小报是个好形式,还可以让学生自己出“书”。这样做,从一开始就使学生从发表中得到快乐,不仅培养了兴趣,而且使他们知道:写话(作文)就是把自己要说的话写出来让别人知道的,培养了书面表达的愿望。再次,要充分发挥评价激励和促进发展的功能。

随时写,随时交流,及时评价,肯定成功,多做自己和自己的比较,肯定每一位学生的进步。要多表扬、激励,不要轻易批评学生。

老师评改重要,学生的交流展示更重要。学生把自己的写话贴在园地里,组织他们互相看一看,互相评一评,提出问题,讨论讨论,老师也参与其中讨论。这也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

建立习作档案袋,写话本就是这种档案袋。让学生把自己写的草稿保留在写话本里,标上“草稿”二字。这样做可以反映学生写话的过程,反映出他努力的情况。这是“课标”里专门谈到的。

写话(习作)考试可以展示自己写得最好的习作,展示自己的写话档案袋,不再另外考试。就是专门的考试,也要给孩子留下空间,让孩子爱写,有话想说,有话可写。可以多出几道题,还可以写试题规定之外的内容。看看“课标”,就知道应该怎样考习作了。

乐于表达 第3篇

学习表达如此重要,让我们问自己:我的语文课是指向表达的语文课吗?有的老师可能会迟疑、不确定。其实,我们的语文课都或多或少地指向了表达,只不过有的是不经意的零敲碎打,有的是反复推敲的精心设计。比较两种做法,教学效果显而易见。作为语文老师,我们要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表达的训练。如何使指向表达的阅读课让学生易于接受、乐于接受呢?在平时的教学中需注意以下几点:

一、牢记年段目标,让学生轻轻松松学表达

各个年级各个学段都有自己的教学目标,《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有明确的表述。对应着这个螺旋上升的目标体系,我们应随着学生的认知能力、知识水平而设计表达练习的难度:太简单,学生没有兴趣;太难了,会使学生失去表达的信心。在教学中要把握一个度,关注言语学习的年段目标、单元目标,既不降低也不拔高要求,选择最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让学生轻轻松松学习表达。

例如,苏教版第7册《珍珠鸟》一课,我请学生读课文4~6自然段,给珍珠鸟的活动排序,并思考这个活动顺序为什么不能打乱?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作者这样写是为了告诉我们珍珠鸟是怎样逐步信赖“我”的,也就是感知作者的写作目的。但在教学中为什么没有提出“写作目的”这个词,并由此拓展开,这就是基于年段目标及学生的认知水平。对于四年级上学期的学生来说,学习“写作目的”还为时过早,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

教学时,教者让学生用自述的口吻写小珍珠鸟的心声。确定这个写点的原因之一是因为本册的《习作5》就是学写自述,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在写之前充分品词析句,体验作者的爱后,又有教师提供的范文引路,写起来就易于入手了。

再如,苏教版第11册《麋鹿》一课,执教时,教者指导学生转换角色,做麋鹿的小小代言人。同样是转换角色,基于年级与课文的不同,要求和《珍珠鸟》就不一样。

课上,教者先引导学生将课文所介绍的有关麋鹿的知识罗列出来,让他们围绕这些知识点,转换角色,充当文中的麋鹿,用形象化的方法进行自我介绍。学生围绕这些素材撰写解说词:

我还有一个名字

我们的经历可真是坎坷

我的长相与众不同

我们幸福的住所

我们的传奇经历……

角色的转换激发学生的思维,大家兴致勃勃地写起来。写完后,指导学生进行解说。由于学生创造性地“转换”了文本的语言,避免了机械复述课文的沉闷,因此他们的发言比较精彩,课堂的气氛相当活跃。

有学生说:“小朋友们,你们来猜猜我是谁吧!据说啊,我们的祖先曾经是我国古代神话小说《封神榜》中姜子牙的坐骑。你看我们角似鹿,面似马,蹄似牛,尾似驴。可能是因为我们长得很奇特吧!所以人们又给我们取了一个小名儿———四不像。怎么样,有趣吧!噢,对了,请记住我的名字———麋鹿。”

……

在我们看来,用自述的口吻介绍麋鹿非常简单,直接将人称改改就行。但对于学生来说有一个感知、提取、转化的过程,在动笔动口之前一定要在充分读的基础上,把握课文的写作脉络,在不知不觉中体验文本的情感,并自动地调动自身的语言储存,将语言仓库中的原材料(含课文信息)进行整合,在思维活动之后,以崭新的形式呈现出来。

再拿苏教版第3册《要好好学字》一课来说,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这课哪个内容是比较适合的训练点呢?

教者将第一节作为训练的范本:毛主席在延安遇到了两个小八路。他们一个叫安定宝,15岁,个子高一点;一个叫刘长贵,才14岁,个字矮一点。

教者先引导学生学习运用这个句式有条理地介绍自己熟悉的人。如:我有两个好朋友,一个叫刘星辰,瘦瘦的,喜欢看书;一个叫张伟航,长得又高又胖,最爱打球。再让学生想想自己身边还有两个什么?用这个句式向大家介绍。学生的思路很容易就被打开了。有的说“我养了两条小金鱼,一条……一条……”;有的说“我有两支铅笔,一支……支……”……

这样的表达训练基于年段目标,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又与他们的生活紧密相连,学生有话可说,自然就乐于参与了。

二、精心选择学点,让学生实实在在学表达

初读《珍珠鸟》一课时,教者觉得写小珍珠鸟的语言很有特色,如:神气十足地站在书架上、偏过脸来瞧瞧我的反应等,读着这些句子觉得珍珠鸟是那么有趣,那么可爱。于是教者想让学生体会作者描写珍珠鸟的语言,抓住动物的神态、动作等,写出它的有趣,用几个词凸显这份有趣。但反复思考后舍弃了,比这篇课文写得好、有特色的专写动物的课文很多,中年级学生更多的是仿写语言外在的形,而不是语言内在的意和神。本课中的这些句子毕竟比较分散,零零碎碎,学生抓不住要点,会感到无从下手。

一篇课文中,可供学习的知识点很多,所以要选择本课中最有特色的句段篇,让学生有例可循,有法可依,才能有话可写。

比如,苏教版第9册《莫高窟》一课,课文的2、3自然段,都是“总分总”的构段方式,同时两段之间又运用了过渡句“莫高窟不仅有精妙绝伦的彩塑,还有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宏伟瑰丽的壁画”,这是构段仿写的范例。

再如,苏教版第10册《谈礼貌》是一篇议论文,指向表达的阅读课不能忽略文章的体裁,不同体裁的课文,表达的侧重点也各不相同。议论文我们可以关注的点有:1.结构;2.观点的阐述;3.事例的选择;4.详略的安排;5.结尾的方法;等等。但我们不能每次都面面俱到,否则嚼不烂。五年级的学生必须过选材关,学习这课时,学生的学习重点笔者放在事例的选择上。

解读文本时,笔者觉得这课事例非常典型,隐藏着作者的智慧。文中有三个事例:1.牛皋问路没有礼貌,老人没有理他,而岳飞彬彬有礼,得到了老人的帮助;2.在公共汽车上踩了别人,礼貌化解了纠纷;3.朱师傅给周总理刮胡子,把周总理的脸给刮破了,周总理不但没有责怪,反而安慰他。作者为什么选这三个事例?这三个事例有什么不同?是笔者引导学生破解的形式之谜。在比较中,我们首先会发现事例中的人物不同:有古有今,有普通人有名人;再挖掘又会发现内容不同,且事例的顺序不可重排,有递进关系:事例1是你有求于人,事例2是你无意间伤害别人。这两种情况下,我们对别人礼貌是应该的而且是必须的。但事例3是别人无意间伤害你了,你仍能宽容大度地原谅别人,更能体现个人的修养,这才是学习礼貌要追求的高境界。明白了三个事例的不同,学生就明白了作者为什么选这些事例,我们写作文时选择的事例也要像课文里一样具有代表性、典型性。

于是,我让学生说说,如果写《谈诚信》你会怎样选择事例,学生学以致用,从不同的角度选材,从我给的事例中选出了这些例子:1.商鞅立木为信;2.宋庆龄冒雨遵守约定去看望小学生;3.酒中掺水关门大吉。也有学生选出了这些事例:1.《郁离子》失信而丧生的故事;2.季布“一诺千金”使他免遭祸殃;3.宋庆龄冒雨遵守约定去看望小学生。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对于文本中出现的经典、精彩的语段,教师除了引领学生反复“含英咀华”外,可以巧妙地抓住这一语言学习的“训练点”,进行仿写。这样的表达训练非常明确,就是要求学生在丰富的语感积淀下,“依样画葫芦”,操练语言,激发学生说写的兴趣,培养、提高表达能力。

三、慧眼发掘盲点,让学生兴趣盎然学表达

刚才我们是关注了规律性的语言,有特色的句段篇章等,如果一味让学生练说仿写,学生也会感到乏味。所以教学中还要关注那些容易忽略的或陌生的语言点作为训练元素,出其不意,让学生感到新奇,从而来激发他的表达欲望。

怎样避免与值得学习的“表达”擦肩而过呢,这就需要我们语文老师对语言有足够的敏感。苏教版第9册有《天火之谜》《诺贝尔》两课,一名教师教学时另辟蹊径,让学生阅读比较这两篇课文,针对题目的拟定,及如何根据题目选材设计教学,让学生眼前一亮,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这名教师首先让学生思考能不能将课题《天火之谜》改成《富兰克林》,《诺贝尔》改成《炸药之路》。学生的好奇心被调动起来:为什么不能改?首先让学生归纳两篇课文分别写了哪些内容,接着思考如果要改题目,《富兰克林》你要写些什么?《炸药之路》你又要写些什么?学生从两篇课文中获得启示,迅速重组材料:如果是《富兰克林》,就要写他的生平,他的主要贡献;如果是《炸药之路》,就可以不写诺贝尔奖颁发和遗产设奖这两个内容。在比较揣摩中,学生得出一个结论:文要对题,围绕题目去选材。

又如,苏教版第11册《姥姥的剪纸》一课教学时,笔者发掘出这个句子指导学生练说:“你姥姥神了,剪猫像猫,剪虎像虎,剪只母鸡能下蛋,剪只公鸡能打鸣。”请学生学着乡亲用充满浓厚乡土气息的语言夸夸姥姥,学生依葫芦画瓢:“你姥姥神了,剪牛像牛,剪鸭像鸭,剪个狗儿能看家……”

学生争相发言,说得不错,笔者话锋一转,深表遗憾地说:“你们夸人的技术可没有乡亲们高超,再仔细读读乡亲们夸姥姥的语言,你有什么新发现?”问题抛出,立即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乡亲们的语言还有什么是我们未破解的奥秘?他们一个个很不服气,再读再思考,有的学生很快发现乡亲们夸姥姥的时候,用了“猫、虎”“公鸡、母鸡”这些极其相似的动物,来赞扬姥姥出神入化的剪纸技艺。

此时,再让学生来夸姥姥,更是兴趣盎然:“你姥姥神了,剪狗像狗,剪狼像狼,剪匹骏马能飞奔,剪头骡子能驮货”;“你姥姥神了,剪喜鹊像喜鹊,剪燕子像燕子,剪头牛儿能耕地,剪只羊儿咩咩叫……”笔者继续在此处迁移仿写,让学生夸夸美术老师,学生说:“何老师神了,画鸭像鸭,画鹅像鹅,画只孔雀能开屏,画只凤凰飞九天。”此时的学生沉浸在发现的喜悦中,感受着语言别样的精彩,体验表达的乐趣,有种不吐不快的感觉。

歌德说:“内容人人看得见,含义只有有心人得知,而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一个秘密。”我们不应该是那些“大多数人”里的一员,我们要和学生一起破解“形式”这个秘密。

激发兴趣 乐于表达 第4篇

关键词:小学生;激发;表达

学生的兴趣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心理需求,在教学中进行激励、唤醒、诱发。写作教学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激发写作兴趣,让学生善于表达,乐于表达。

一、降低写作台阶,激发学生作文的兴趣

叶圣陶说:“作文就是写话,写自己心里想说的话。”因此我经常鼓励学生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快乐的、烦恼的、忧愁的,吃喝玩乐,花鸟鱼虫,看过的动画片,读过的故事书,只要是生活所及,只要愿意表达,都可以在宽松、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中写下来。如在秋游活动后,学生兴致勃勃地把一次平常的秋游活动写得丰富多彩、有声有色。有的侧重于感受一草一木,有的侧重于赞美整个景点,有的侧重于表现活动中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感。品读起来,这些孩童内心深处最诚实的童真和通过他们那双眼睛的观察所描述出来的真实世界,令人回味无穷!

二、引导感知生活,培养积累素材的兴趣

热爱生活,细心观察是学生积累和写好作文的基础和前提。我要求学生把平常生活、学习中的所见、所闻及感想用日记写下来,对生活中的人和事进行辩论,让学生在辩论中提高感知、分析的能力。同时给学生提供感知生活的机会,组织学生到生活中有目的地观察、比较、分析、捕捉生活中的闪光点。如组织学生春游、秋游,领略嫩江之滨灿烂的风光,感受湿地公园瑰丽的奇趣。带领学生走访孤寡老人,清扫生活环境,体会人间真情,享受社会赞美的愉悦。这样让学生用自己的身心去感受自然、感知社会、认识生活,产生一种全新的体验,不仅可以进行写作素材的积累,还解决了学生作文时“无话可说”的问题。

三、创设生动情境,激发学生表达的兴趣

赞可夫说:“学生积极的情感、欢快的情绪能使他们的精神振奋、思维活跃,容易形成新的联系。”写作教学同样要以学生为主体,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来激发内在的写作潜能。让学生感受到写作的快乐,引发乐于动笔的热情。如“母亲节”前夕,我在班级中开了一次《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主题班会。学生在活动中身临其境,个个热泪盈眶:母亲辛勤劳作的背影、母亲那双熬红的双眼、那张布满风霜的脸……都清晰地浮现于眼前,每个人都沉浸在对母亲的回忆中。我适时地播放歌曲《烛光里的妈妈》,并在黑板上写下“我的……”学生们情不自禁地提起笔来,倾诉了对母亲的依恋和热爱之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激起学生写作的兴趣,使之产生写作的动力,变要我写为我要写,作文教学才能真正成为学生尽情展现多彩童心世界的芳草地。

习作教学,从学生的乐于表达开始 第5篇

一、趣味练习, 轻松动笔

小学生的学习活动讲究趣味性, 对自己感兴趣的事就喜欢去做, 积极去做。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特点, 设计各种愉快活泼、新颖有趣的训练形式, 使学生感到作文不仅是一种练习作业, 还是一种有趣的活动。

例如, 为班上同学进行肖像描写、性格描写, 然后进行有奖竞猜。这样的写作练习方式很多老师采用过, 效果非常不错。又如给出几个不相关的词, 进行想象推断, 巧妙地组合成一个完整的故事, 写成一篇文章。再如听寓言故事, 续写结局:《龟兔第二次赛跑》《跳出井口的青蛙》等, 学生都能轻松完成。新颖有趣的训练形式, 让学生根本感觉不到写作的枯燥, 在活动中轻轻松松表达。

二、多元感知, 欣然动笔

我们的写作实践受狭隘“生活”观念的影响, 写作题材局限于日常生活, 这导致学生作文的内容缺乏变化和生机。在具体操作中, 表现为单纯注重经验性、回忆性的写作引导, 缺少把作文命题真正融入社会生活进行调查、考证的实践环节。

笔者经常对本班进行多元感知的习作练习。比如写《超市里的小发明》, 要求家长带领孩子去逛大超市, 寻找一些具有创意的多功能的新商品, 通过听营业员介绍、演示功能, 买回家自己试用, 与原先产品比较, 请使用者谈感受, 想象发明者灵感来源等, 进行全方位的实践、体验, 获得丰富的感受, 再进行习作训练。这样的练习, 学生自始至终充满兴趣, 同时促使了学生写作能力和个性的全面健康发展。

三、记录活动, 抒写快乐

实践证明:游戏可以激发儿童的兴趣, 可以成为小学生作文的直接动力。他们对丰富多彩的活动总是充满了爱好。因此, 需要老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多项活动, 丰富学生的写作材料。春天, 我们带学生放风筝;冬天, 下雪的时候, 带他们打雪仗、堆雪人。甚至在班级里临时搞一个活动, 做个游戏, 都可以成为写作的材料。等到学生尽情投入地玩过以后, 在学生余兴未尽之时, 让学生说说刚才好玩的镜头和感受, 七嘴八舌, 自由表达, 就能给学生很多写作的灵感和欲望。这时提出写作要求, 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四、撷取小事, 发现真实

有的学生认为自己生活面太狭窄,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其实平凡之中自有真意、琐碎之中更见伟大, 真实的就是好的。笔者就班中一个学习优秀但性格内向的孩子的事写成了一篇随笔《孩子, 我想对你说》, 发表在报纸上。本班的学生看到文章后就惊喜地发现:老师写的人就是班里的同学, 写的事他们也知道。“啊, 这么小的事也能写文章 ?”“那我们班级不是有写不完的人和事吗 ?”同学们明白了什么叫“万事皆可入文”。更明白了:写作就是说话, 把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用笔说出来。

五、情到浓时, 妙笔生花

鲁迅先生在《作文秘诀》中说过:“有真意, 去粉饰, 少做作, 勿卖弄。”这种要求可以称为“求诚”。要想让儿童把表达当作一件乐事, 必须把他们自己的思想情感摆进去。本班学生曾经为救校园内一处即将被填埋的池塘里的小青蛙, 怀着善良之情自发地将小青蛙钓起来, 装到袋子里, 拿到田野里放生。成功后, 又怀着一种“救助”之后的喜悦, 写成了日记。其中李同学以此题材写成的文章, 因为充满了真情实感, 获得了征文二等奖。叶圣陶也说:“人是生来就怀着情感的核的, 如果能好好培养, 自会抽芽舒叶, 开出茂美的花, 结得丰实的果。”给小学生创造更多的投身社会、体验生活的机会, 更好地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作文, 是我们在习作教学中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一次次的习作实践让同学们明白了生活处处皆文章:家事、班事、路边事, 事事可叙;师长、同学、陌生人, 人人可写。习作要引导学生善于深入生活、体会生活, 等到习作真正达到“我手写我口”, 学生习作就能乐在其中 !

六、评语点燃的热情

2011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鼓励写作的个性化, 珍视学生的主观、独特感受”, 就是要求我们教师做到欣赏并珍视孩子的个性特点。教师激励的话语能让孩子不断地前进, 这是一种外在的动力;而赏识能满足每一个人渴望得到肯定的心理需求, 并使孩子为得到更多的赞赏而激发出他内在的潜能, 这是一种内在的动力。我们不妨以一个读者的身份, 去阅读孩子的习作, 了解他们的生活, 感受他们的世界。这样, 就能写出那种平等交流式的评语, 而不去苛求孩子的用词与语法。如“你真会观察生活 ! 一个小小的发现竟然有这么大的学问, 见解独到, 小中见大 !”“这个词用在这里有画龙点睛的作用。”“你的想法很真实, 我跟你也有同感 !”看着老师这样的评语, 学生的写作热情一定会被点燃 ! 为了期待老师更好更多的评价, 他们会更用心地写作, 形成良性循环。

七、小结

两年的实践之后, 在各级各类作文竞赛中得奖, 在各种报纸杂志上发表作品的同学多起来了, 更能证明学生乐于表达的是班中喜欢写作的同学达到了63%, 增长了18个百分点。

乐于表达 第6篇

那么如何运用“前”作文的教学策略让小学生乐于表达、易于表达呢?

一、创设情境, 精心打造“前”作文课堂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 当今学生并不缺乏生活, 而是缺乏观察生活、认识生活和感受生活的能力。因此, 帮助学生学会科学地观察生活, 给学生演示采撷生活浪花的过程, 显得特别重要。“前”作文课堂设计有各种有趣、富有创造意义的教学方案, 生动地向小学生展示生活, 帮助他们认识和摄取生活素材。

“前”作文课堂教学主要通过以下途径进行。听与写的结合:通过听音乐感受各种响声, 获取内心的真实情感, 创编故事, 把它写下来;画与写的结合:创作一幅画, 在写作前引导孩子观察, 把画面的内容用文字表达出来;读与写的结合:选取课文中可训练的点, 或仿写, 或续写, 或缩写, 或改写等;做与写的结合:“做”可以是一次小实验, 可以是一次小制作, 可以是一次生活的体验, 把具体的过程和自己的感受写下来;玩与写的结合:开展各种生动活泼、妙趣横生的游戏, 让学生在趣味的驱动下, 轻轻松松地完成一次练笔;看与写的结合:走出课堂, 调动各种感官, 观察周围的世界, 书写缤纷的生活。

二、改革作文评价, 营造体验成功的氛围

“成功的体验是潜能开发的催化剂。”根据成功教育理论, 教师要开拓讲评的新渠道, 营造体验成功的氛围, 从而呵护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1. 改变传统的作文评价方法和形式

(1) 新的评价方法——当场写作当场评价。写作时教师要全班巡视, 查看进度, 并和学生进行交流, 对于写得快写得好的同学加以表扬, 对于写得慢写不出的同学进行鼓励或个别指导。

(2) 新的评价形式——“作文批语”改为“心灵对话”。作文批语应是老师与学生心与心的交流, 所以, 我把“作文批语”改成“心灵对话”, 要求教师以读者的身份阅读学生的习作, 以不同标准来评定不同层次的学生, 努力发现每位学生文章中的闪光点, 真诚地说出自己的鼓励, 并婉转地提出自己的修改意见。这与“后”作文的批语方式所不同的是, 这样的批语在当堂的巡视中进行, 加大了师生一一对话的几率, 给孩子更加正面、直接、及时的指导。

2. 拓宽讲评的渠道, 课堂共赏馨香

我们在学校校园网上开辟以班级为单位的博客, 把学生的优秀习作上传, 鼓励学生建立自己的作文博客, 在评价的过程中学习别人作文中的一些长处, 在相互学习的过程中, 丰富自己原有的一些习作内容。

三、让书香浸润心田, 使每一个孩子“丰厚”起来

“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读是写的基础, 只有多读书, 读好书, 学生才能写出流畅的文章来。通过指导学生在写作前进行有效阅读、积累诵读, 来解决学生习作时不会表达的困境。

1. 有效阅读

每学期初, 根据小学生的阅读心理和阅读兴趣, 摸清他们的阅读取向, 开拓学生的阅读领域, 在更多的范围内推荐丰富的书目供学生选择, 特别是那些适合学生阅读的时代新著、流行佳作更需及时推荐。教会学生学会精读、略读、浏览等阅读方法, 开展“阅读之星”的评比活动, 提高阅读的有效性。

2. 积累诵读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摘录有助于记忆, 有助于学生积累语言, 要求将摘录作为习惯性作业, 中年级以段为主, 每周摘录200字左右。“吸收是一种学习, 释放也是一种学习。”因此, 也要重视积累之后的背诵交流。凡是学生摘录的内容尽量会背或复述, 强化规范学生的内部语言。久而久之, 在课外的积累就能成为学生可利用的写作资源。在课堂教学中, 如果学生能说出许多新的好词好句, 老师就可以板书在黑板上。作为作文素材积累的一部分, 也同样可以积累和摘抄下来。在学生写作文之前, 一起来读一读, 并且尽量在自己的作文中用一用。这样的作文就更加有声有色了。

乐于表达 第7篇

关键词:情境,酒店专业,服务语言

随着就餐观念的变化, 人们越来越重视酒店的服务水平。人们常常从服务员的言词、服务动作中感觉服务态度的好坏, 同时评判酒店服务水平的高低。因此, 酒店服务员的语言、肢体表达是体现一个服务员素质高低, 给宾客留下对酒店第一印象好坏的关键。中职学校酒店专业的学生是酒店行业的主要劳动力来源, 但是中职酒店专业学生由于年龄、性格、知识储备、与社会接触少和世界观尚未形成等原因, 存在着羞于表达、不善表达, 遇到问题经常不能正确处理等困难。在教学过程中发现, 学生在练习操作时有的精神紧张, 有的语无伦次, 有的张口结舌, 有的手脚不协调, 有的动作不标准, 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问题。

一、创设情境的必要性

中职学生完成学业之后就要走上工作岗位, 中职阶段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时期。在校期间的学习, 直接影响着学生今后的就业水平。可见, 教师要适时地对他们进行表达方式、表达能力的培训。

脑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大脑功能, 左右两半球既有分工又有合作, 大脑左半球是掌握逻辑、理性和分析的思维, 包括言语的活动;大脑右半球负责直觉、创造力和想象力, 包括情感的活动。在传统课堂教学中, 经常是教师讲解分析, 学生进行机械背诵、单项操作练习, 这主要是调动大脑左半球逻辑的、无感情的活动。而在情境中学习, 学生通过扮演酒店中的一些具体职务, 并处理这些职务应承担的工作, 以感受所扮演的角色在工作的过程和所起到的作用, 学生从“表演”中受到启示, 从而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这是让学生先感受而后用语言表达, 或边感受边促使内部语言的积极活动。感受时, 掌管形象思维的大脑右半球兴奋;表达时, 掌管抽象思维的大脑左半球兴奋。这样, 大脑两半球交替兴奋、抑制或同时兴奋, 协同工作, 大大挖掘了大脑的潜在能量。对于不善学习、没有良好学习习惯的中职生来说, 这样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轻松掌握技能要求。

而目前, 很多学校的酒店专业都有酒店实训室, 甚至是对外营业的酒店。因而学生对今后所要工作的酒店环境有了直观的认识。这为教师创设情境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深入挖掘教材, 创设情境

在酒店服务中无论言语还是肢体的表达都具有规范性和灵活性的特点。餐饮服务与管理、客房服务与管理、前厅服务与管理等酒店专业的课程内容, 为师生提供了规范化的服务内容。这些课程也是综合性和实践性较强, 需要理论与实际高度结合的课程。教师应熟悉教材结构, 分析教材, 充分挖掘教材的内容, 根据教学的各项目标, 结合学生个性特点及学习基础等诸多因素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 按照服务程序和标准对学生进行循序渐进的培训, 并按照这些程序和标准, 不断地去检查、纠正学生培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如餐饮服务中的迎宾、点餐, 前厅服务中的总台接待、收银等众多服务内容, 教师可根据班级学生的特点, 设置好人物、情景、情节, 由学生扮演客人、服务员、领班、经理等饭店各岗位人员。人物、情节的创设可由简到难, 由单一到多项。优化又循序渐进的情境使学生经历“目标关注—激起情感—知识移入—加深理解—知识弥散”的情绪发展和知识认知的过程。学生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灵活使用这些服务语言。

三、实地参观, 注重体验

酒店工作最大的特点就是面对不同的客人, 根据客人的身份、客人的心理提供个性化服务, 应对随时发生的突发事件。因而服务人员就要有随机应变的能力。而学校课堂创设的情境由于是模拟的, 班级里的学生也较熟悉, 所以存在着灵活性少, 突发状况少的缺点。这就需要学生通过酒店参观以及短期的亲身体验等方式, 来接触更多的客人, 根据客人需要的服务项目、酒店的地点、客人的身份、心理状态等具体情况采用适当得体的语言进行表达。这样既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 又可检验学生学习成果。

成功的情境创设能让学生置身其中, 学生的情感会随着情境的内容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激发。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不但存在于课堂教学之初, 而应贯穿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只要有学习活动, 就有相应的学习情境。作为教师, 要努力创设多样的情境,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1]王志红.论模拟情境教学法的理论依据[J].教育与职业, 2012 (32) .

乐于表达 第8篇

一、创设意境, 激发兴趣, 让学生“情动辞发”

1. 创设话题情境, 引导学生畅所欲言

话题作文, 其特点是命个话题或范围让学生自由发表看法、见解。话题式作文像开了个作文茶馆, 围绕一个议题天南海北纵横驰骋, 又加上文体不限, 给了学生充分展示自己思想的空间。如, 以“爱”为话题要求学生写一篇作文, 学生可以写人、写事, 也可抒情、写诗歌、写童话。只要发现了爱、体验了爱、感受了爱, 都是可以的, 这样就给了学生很大的自主空间, 选择内容也非常的宽泛。有了话题, 就要让学生敞开心扉, 自由地述说, 学生之间可以相互评议、相互补充, 可以争议、辩论, 也可以在小组中达成共识, 然后在组际间展开话题讨论。

2. 创设声音情境, 鼓励学生自由想象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 推动着进步, 并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教学时可以引领学生走进生活, 让学生去聆听生活中的各种声音, 引导学生根据听到的声音写一个有趣的情节, 或是根据听到的声音, 想象一个有意思的故事。如, 播放青蛙“呱呱呱”的叫声, 引导学生想象:青蛙今天为什么“呱呱呱”地叫呢?学生的想象是新奇而美妙的, 我们可以根据教学需要, 同时提供几组音响材料, 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组合方式进行思考、领悟、联想、想象, 如, 习作前教师录下各种声音:风声、雨声、敲门声、电话铃声、鸟鸣声……然后让学生分辨各种声音来自哪里, 有什么特点, 用恰当的拟声词记录下来。最后, 因势利导:听了这些声音, 你想到了什么?准备选哪些声音, 想象出哪些情节?根据你挑选的几组音乐准备编成什么样的小故事?等引导学生自由地想象, 个性地表达。

3. 创设活动情境, 让学生入境动情

语文教育家韦志成说:“作文教学最好是创设活动情境, 让学生参与活动的全过程,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表达。”在作文教学中实施活动作文教学是必需的、有效的, 也是正确的选择。

让学生扮演、体验写作题材中的人物, 其他学生也能直观地目睹人物的音容笑貌、言行举止和事件的经过。例如, 在“介绍一件商品”的写作课上, 我就让学生模拟售货员向顾客介绍、推销商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就会进入角色, 尽一切可能把这样商品介绍清楚, 使顾客放心、满意地离去。学生通过模拟说, 心中也就有了写的内容, 下笔也就不会无话可说, 而且当学生说完后就有一种急切地想将之写出来的欲望, 这时让学生写, 文思就会变得如泉涌般地跃然纸上。

二、注重方法, 有效指导, 让学生“文思泉涌”

学生的自由表达不等于自由表达, 它离不开教师的有效指导。笔者认为教师的有效指导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指导学生观察生活

“生活就如源泉, 文章犹如溪水, 源泉丰盈而不枯竭, 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可是很多学生常常视而不见, 一遇到写作就束手无策, 觉得无话可说, 无事可写。针对这样的情况, 教师应引导学生多实践、细观察、勤记录, 丰富人生体验, 养成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积累写作素材和感受。

2. 指导学生开拓思路

在情境中、在交流中, 一是注意引导学生追忆生活, 即采用聊天、拉家常、翻阅日记等形式打开思绪之门, 在谈话中唤起对往事的回忆和感受的再现。二是注意引导学生再现情景, 即借助媒体手段、交流触动、提问引发等形式再现情景, 在头脑中来一次“真实回放”。三是注意引导学生展开联想, 即通过具体的事物或语言的描述来牵动学生的思绪, 从眼前的某事某物联想到过去的情景, 唤起过去的体验和感受。

3. 指导学生表达的方法

重点放在引导学生“想明白表达什么”“按什么顺序表达”“怎样表达真情实感”, 学会根据作文需要, 用恰当的语言文字和表达方式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具体方法: (1) 在阅读教学中渗透。要求教师要注意读写结合, 有意识地在阅读教学中穿插作文辅导, 使学生从读学写。 (2) 在作前交流中渗透。要求教师心中有数地在生生、师生交流中渗透习作的要点、要求和方法。 (3) 在作后评赏中渗透。以习作要求为标准, 引导学生互相赏析、互相补充、互相启发、互相评改, 教师注意在交流中以肯定或建议的形式渗透习作方法。

三、真诚鼓励, 赏析评价, 让学生“神采飞扬”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能把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写出来, 做到内容具体, 感情真实, 有一定条理, 语句通顺, 书写工整, 注意不写错别字, 会用常用的标点符号。”不必拘泥篇章结构, 无需苛求有无中心, 只要相信自己的眼睛, 忠实于自己的心灵, “我手写我口, 我手写我心, 我手抒我情!”这样的作文就是好作文。所以, 我们应尽可能公平对待每个学生的每次习作。对学困生格外关注, 努力挖掘他们的闪光点, 一个好词, 一个生动细致的描写, 都要给予肯定, 适时鼓励。同时, 引导学生修改作文, 斟酌词句, 精心挑选出最优秀的习作, 编辑《班级优秀作文集》, 让学生展示自我, 体验成功的喜悦。

摘要:李吉林老师说:“作文指导的主要功夫就是在习作前。”作为小学语文教师, 应构建动态、开放的课堂教学模式, 采用问题、音乐、图像、游戏等多种手段创设各种情境打开学生的思路, 引导学生在新奇、有趣的情境中学习习作, 让学生受到特定气氛的感染而“情动辞发”。

联系生活 创设情境 乐于表达 第9篇

关键词:生活;情境;表达;日记;积累

小学生情感丰富,已经开始有抒发这种情感的需要。在作文教学中,只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一定的情景,不失时机而又别出心裁地安排一些课堂练笔,就一定会增加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下面是我在作文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一、引导写即兴作文,让真情自然流露

作文的训练时机以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安排为主,也可以在“计划外”产生。好的教师应该不放过任何一个有利时机训练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引导学生进行即兴作文的训练。因为往往在意想不到的情况下,在突发事件中,学生会有感而发,在不经意间表达出更真实、更自然的思想情感,展现出他们激情的一面。所以,教师善于抓住最佳时机开展即兴作文训练,极有利于开拓学生写作思路,培养学生的作文创造力。例如上学期有一天,我们校外有一家店铺开张,大约上午9点,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学生毕竟是小孩,他们也没心思上课,伸头去看,一边看还一边偷偷看我。于是我索性让学生放下课本,走到窗前尽情地看。其间,我示意学生好好观察腰鼓队员的表情,路人的反应,让学生随意交流、议论。事情过后,我稍做准备,引导学生进行了口头作文。有的学生生动地描述了鞭炮和鼓乐齐响的撼人场面,有的学生形象地描绘出了打腰鼓的奶奶的表情、动作。由于抓住了最佳训练时机,学生们情动而辞发,争相发言,语言流畅而富有个性。在这个过程中,描述、抒情、想象结合在一起,不同的表达方式都得以训练。事后,我再让学生把口头作文整理成《店铺开张喽》的书面作文,大家普遍完成得很好。这样的即兴训练既能引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又能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实在不容忽视。

二、创设生动情境,让学生兴趣盎然地作文

在小学低年级,培养学生学习写话的兴趣至关重要,到了中高年级增强学生作文的自信心成了关键。学生若有了写话的兴趣或作文的自信心,书面表达能力就会加速提高。要实现这个目标,前提是要让学生在作文时有内容可写,同时在写的过程中不断获得表达的乐趣。

作为一名教师,应该真正树立为学生服务的观念,遵循学生心理发展和认知发展规律,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采取种种方法,创造各种情境,充分调动学生主体参与积极性,使他们能够在学习中尽情地发挥自己的才能,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勇敢地阐述自己的观点,真诚表露自己的感情。

上学期,我在指导习作《记一次活动》时,把游戏引进课堂,觉得效果不错。课前,我让学生谈谈目前在我们班最流行的一种游戏,学生一致推出的是“写大字”。这游戏我不会玩,所以我请他们告诉我怎么玩,要注意些什么。我把它梳理清楚,其实这就是活动时要写的游戏规则。然后再请几个同学来玩玩,其他的同学当观众。游戏后,我引导他们回忆做游戏的人的表情、动作,部分观众的表情变化,由于是刚刚结束的游戏,孩子们说起来一点也不困难,说完后紧接着就写。那次作文学生普遍完成得不错。

三、指导写好日记,为习作积累素材

日记是小学阶段必须学习的应用文体之一,日记能巩固学生所学的语言基础知识,记日记能直接促进学生作文能力的形成和提高,记日记还可以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进行陶冶。

如何指导学生写好日记?如果只凭小学三年级那几节专门的日记课教学,是远远不能达到日记教学的目的要求的。要使学生能够掌握、运用日记,学生形成写日记的习惯,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帮助学生学好语文、陶冶情操,还必须持之以恒,循序渐进。在小学阶段的整套教材中,只有第五册进行了日记教学,而以后均未出现过。要使学生真正掌握、运用日记这一文体,还需要我们老师在四至六年级,连续不断,持之以恒地进行日记的训练指导,使学生形成记日记的习惯,帮助学生巩固运用所学语文基础知识,提高学生认识事物及记叙描写的能力,并为作文积累丰富的素材。

日记作为学生学习语文及其他方面都有极大帮助的这一文体,要使学生终身享用,我们只有在教学训练中,按照规定的训练要求做到循序渐进,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只要求在一定时间内记记日记,四年级时可规定每周每人至少写三篇,六年级时可规定每周每人至少写四篇。在这里,我建议可以不在周末布置日记,不要让学生有负担感,可以每日百字日记。每天写一百字的作文,心理和生理上没有负担,所谓“熟能生巧”,慢慢的,文字基础就锻炼出来了,也为作文积累了大量素材。应鼓励学生在写日记时,放下心理包袱,不要觉得我是在写日记,而是在写我想说的话。可以无拘无束地写,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写得多也行,不想写得多,三言两语也是不错的选择。今天心情好了,就多写,心情不好了,就少写。作为成年人,我们都有这样的感觉,要时想写,什么也想不出来,有时不经意中,一篇文章就一挥而就了。老师不要对日记的字数,内容作很多硬性的要求。一二年级的学生只要求他们把句子写通顺,三四年级的学生应把教学的重点放在格式的规范和怎么记一件事情上,五年级把教学重点放在一篇日记要有一定的条理上,六年级可把重点放在日记和作文的衔接上。这样,使学生的日记训练由低段向高段不断地发展。

学生写日记后,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环是评讲。日记收上来后及时批改,一定要安排时间讲评,讀读写得好的,表扬表扬,让他享受成功的喜悦;鼓励鼓励一些同学,告诉他这周比上周有进步,让他有信心再写下去。

教师只有想方设法,为孩子们的作文练习创建好一个个契机,这样才有可能让他们的作文越写越好。

作者简介:

陈艳,女,籍贯:江西省南昌市,工作单位:南昌师范附属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教师,学历:本科,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育。

上一篇:河北省新建本科院校下一篇:非软件开发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