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与对策范文

2024-08-15

经验与对策范文(精选12篇)

经验与对策 第1篇

关键词:中等收入陷阱,创新驱动,转型升级

2015年4月24日,财政部长楼继伟在清华大学举行的“清华中国经济高层讲坛”上表示,中国在未来5年或10年有50%以上的可能性会滑入“中等收入陷阱”,并解释说这是因为中国太快进入老龄化社会而引起的。一石激起千层浪,楼继伟的演讲一时引起各方热议。

一、“中等收入陷阱”的概念与内涵

2007年,世界银行在《东亚经济发展报告中》提出“中等收入陷阱”(Middle Income Trap)的概念。世界银行采用人均国民总收入指标,将经济体划分为低收入、中等收入和高收入三类①,其内涵是指当一个国家的人均收入达到中等水平后,原有增长机制和发展模式难以支撑经济持续发展,经济将会停滞不前甚至出现衰退。一些经济学家把“中等收入陷阱”归纳为十个主要问题,即经济增长回落或停滞、民主乱象、贫富分化、腐败多发、过度城市化、社会公共服务短缺、就业困难、社会动荡、信仰缺失、金融体系脆弱等。依照国际经验,我国要想迈向高收入国家,就必须解决这些问题,而要想跨越这些“陷阱”,就不能照搬从低收入到中等收入的发展路径和模式,必须要转型,要创新,将原来依赖于出口和投资的不均衡增长模式转变为由消费驱动、创新驱动的增长模式。

二、国际经验与教训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许多国家和地区都经历过一定时期的快速增长。1960年曾有100多个进入中等收入国家(地区)的经济体,到2008年仅有13个保持继续增长,最终进入高收入国家(地区)行列②,绝大部分经济体未能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长期徘徊于中等收入阶段。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呈现出一些类似的特征。

第一,宏观经济政策出现偏差。拉美国家由于受西方新自由主义影响,政府充当“守夜人”决策,缺乏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并且政策缺乏稳定性,最终导致政府债台高筑、通货膨胀和国际收支不平衡等问题。经济危机频发造成经济大幅波动,如上世纪80年代的拉美债务危机,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机、1999年巴西货币危机、2002年阿根廷经济危机,都对经济持续增长造成严重冲击。

第二,产业创新能力不足。低成本优势丧失后,由于缺乏技术创新,产业转型升级受阻,低端市场难以与低收入国家(地区)竞争,在中高端市场无法与高收入国家(地区)抗衡。

第三,收入差距过大。这一状况在拉美国家非常典型,多个国家的基尼系数都在0.45以上,玻利维亚、巴西、巴拿马等国甚至超过0.5③。

第四,公共服务短缺。受制于社会政策实施不利、政府财力不足等原因,一般民众特别是弱势群体公共服务短缺,尤其是城市贫民窟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严重缺乏。

与部分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拉美国家不同,部分东亚经济体以强劲的势头、有效的增长创造出“东亚奇迹”,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顺利迈入高收入国家(地区)行列。从人均收入4000美元到10000美元,日本用了9年,韩国用了6年,新加坡用了10年,中国香港用了10年,中国台湾用了6年。日本和亚洲“四小龙”,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抓住欧美国家产业转移的战略机遇,不同程度地依赖以出口为导向的低成本优势战略,但在进入中等收入水平后,这些国家和地区放弃了这一策略,依靠科技创新,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形成了新的竞争优势;并通过制度设计提高社会福利水平,重视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保持了经济的持续增长。

三、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需要攻克的难点

2010年,我国人均GDP超过4000美元,进入上中等收入国家行列,这是一个标志性的时点。2015年,我国人均GDP达到8016美元,正处于由上中等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迈进的关键阶段。

中国是顺利跨越还是可能落入“中等收入陷阱”,各方观点不一。应该承认,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中国是否会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涉及到的是产出的趋势性变化,更适宜采用供给侧的分析框架。而从供给侧分析经济发展趋势的经典理论就是索洛模型:Y=A.Kβ.L1-β。

其中,Y代表产出;K和L分别代表资本投入和劳动力投入;β和1-β分别代表资本和劳动的生产弹性,因为该模型假定边际收益递减,但是它所强调的技术进步因素又会使生产要素的边际收益递增,这样使规模收益不变,即资本和劳动的生产弹性之和为1;A被定义为除劳动、资本以外的其他因素,即全要素生产率(TFP)。

该模型虽然存在某些缺陷,例如假设规模收益不变,TFP为外生变量等,但还是发现投资并非现代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从而纠正了在经济学界流行多年的“资本决定论”的谬误,在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以下就基于索洛模型对经济发展中的失速风险进行分析。

第一,劳动力。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拥有大量的廉价劳动力和绝对量不小、但人均占有量较低的自然资源。中国选择与资源禀赋决定的比较优势相符合的产业和技术结构,不外乎是大力发展劳动密集的技术含量低的产业,这样中国将陷入“比较优势陷阱”,因为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市场需求缺乏弹性,其未来市场的容量小,市场扩张难度大,贸易摩擦会加剧,导致贸易条件恶化,所以依靠劳动密集型产业实现经济转型升级并不可持续。

第二,资本。根据经济学家彭文生的测算,资本积累为1992—2007年间中国实际GDP增长贡献了4%。中国的资本形成主要依靠本国储蓄而非外债,因此更具可持续性。从短期看,资本市场中的一系列“摩擦”严重妨碍了资本配置的效率,形成了一部分行业(企业)“融资难”和一部分行业(企业)“重复投资”、“产能过剩”并存的独特局面,在此情况下通过加大投资为经济增长提速很可能会得不偿失。

第三,全要素生产率(TFP)。技术进步和要素配置效率的改善促成了中国TFP的进步。技术进步可通过学习、技术引进或自主研发实现,在过去30余年里学习和技术引进是中国技术进步的主要实现途径。中国要素配置效率的改善既体现为要素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的转移(如早年乡镇企业的兴起和持续多年的城乡劳动力转移),也体现为要素从国有部门向非国有部门的转移(如国企改制和外资企业的壮大)。

通过分析劳动力、资本、全要素生产率的供求关系,考虑去产能、去杠杆、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的约束条件,面临企业效益下滑、财政收入放缓、金融风险增多以及外需不振等现状,中国经济下行的压力始终存在。采用凯恩斯的三驾马车理论是刺激需求的短期应急措施,也会影响调结构、转方式,对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也不利。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降低了经济的潜在增长率,扩大经济较大幅度“失速”的可能性,对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推动产业向中高端买进,都构成严重挑战。

四、供给侧改革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

“十二五”规划期间,中国一直致力于经济结构调整和再平衡,打算将依赖于出口和投资的不均衡增长模式转变为由消费驱动、创新驱动的增长模式。只有转变成功,中国才有可能避开“中等收入陷阱”。据中国商务部部长介绍的2015年商务发展情况,2015年我国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0.1万亿元,同比增长10.7%,消费对社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6.4%,比2014年提高了15.4个百分点。也就是说中国成功实现了经济增长由投资和外贸拉动为主向由内需特别是消费拉动的重大转型。

中国将产业结构重心从制造业转向服务业时已经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为建设现代化消费社会打下基础,但在拉动个人消费方面仍需努力。中国近年来服务业的表现令人印象深刻,官方数据显示,2010年服务业产值占GDP的比例为44%,到2015年已增长到50.5%。销售业、金融和房地产业发展尤为突出。

与服务业的迅猛发展不同的是,个人消费增长缓慢,持续增长的高储蓄水平反映出人们更愿意进行预防性储蓄而不是随机性消费,这源自对未来的担忧,尤其是缺乏可靠的社会保障体系。

2016年3月颁布的“十三五”规划中已经明确解决这些问题,即坚持全民覆盖、保障适度、权责清晰、运行高效,稳步提高社会保障统筹层次和水平,建立健全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

根据政府工作报告,2016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期目标定在6.5%至7%。在新常态下,如果保持6.5%的增长速率,2022年人均GDP将达12456美元,2023年达13266美元,也就是说,在“十四五”规划中期,中国将正式成为高收入国家。但是,如果在上中等收入阶段,6.5%保不住,进入高收入行列的时间就要推迟到“十五五”规划期。所以,当前正处于一个十分重要的发展阶段,它决定着中国能否按时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参考文献

[1]程恩富:比较优势、竞争优势与知识产权优势理论新探——海派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原理[J].求是学刊,2004(6).

[2]迟福林:转型抉择2020: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趋势与挑战[M].中国经济出版社,2015.

[3]徐宪平: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从“十二五”看“十三五”[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4]吴敬琏:中国增长模式抉择[M].上海远东出版社,2008.

[5]财政部银行业务司译:东亚奇迹:经济增长和公共政策[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5.

[6]李明轩、邱如美译:国家竞争优势[M].华夏出版社,2002.

[7]林毅夫、蔡昉、李周: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和经济改革[M].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2003.

经验与对策 第2篇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我国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制度统一进行了顶层设计与战略部署,在巨灾保险制度、网络突发事件处置机制、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公共安全体系、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制度、安全生产管理体制、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和安全预防控制体系、防灾减灾救灾体制、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互联网管理领导体制和信息安全、国家安全体制和国家安全战略等方面均做出了统筹规划和系统规定。尤其是在完善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方面,《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要“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建立畅通有序的诉求表达、心理干预、矛盾调处、权益保障机制,使群众问题能反映、矛盾能化解、权益有保障。”

一、我国开展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进展情况

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指在重大事项(重大决策、重大工程项目、重大活动及重要基础设施等)制定、出台及实施前,通过系统的调查,科学的预测、分析、研判和评估对可能影响社会稳定的诸因素进行分析,评估发生危害的可能性,对不同的风险进行等级管理,并制定风险应对策略和预案,采取措施防范、降低、消除风险的工作,从而有效规避、预防、控制重大事项实施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社会稳定风险。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实质上是以“维稳”为主轴,推动政府与公民互动,最终实现经济社会的有序良性发展。

二、各地开展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主要做法及共同特点

我国各地方政府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主体、内容、流程、标准、主要做法等方面各具特色。尽管各地方政府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范围、内容和程序存在差异,但还是存在一些共同特点:

第一,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评估范围主要集中在三大矛盾突出领域:一是重大决策。包括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政策、改革改制方案、社会保障、社会管理措施以及建设规划的出台等。二是重大项目。可能在较大范围或较长时间内对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造成影响的有关资源开发利用、环境保护及城乡发展等重点工程建设,包括基础设施项目、公益性项目、工业项目、房地产开发项目等。三是其他重大事项。包括涉及诸多利益群体或较大群体利益的行业政策调整,影响大、涉众广、情况复杂的大型活动,以及涉及较多群众切身利益和可能引发群众集体上访、群体性事件的事项和国际社会关注的事项等。

第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合法性、合理性、可行性和安全性四个方面。合法性评估是指被评估的事项是否符合党和国家大政方针,是否与现行政策、法律、法规相抵触,是否有充足的政策、法律依据;是否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所涉及的利益调整、利益调节对象和范围是否界定准确,调整、调节的依据是否合法,是否符合规定的议事决策程序。合理性评估是指重大决策的制定和出台是否坚持以人为本,是否符合大多数群众的利益;是否超越绝大多数群众的承受能力;是否得到绝大多数群众的理解和支持,是否符合人民群众的现实利益和长远利益。可行性评估是指重大决策的制定和出台是否征求了广大群众的意见,并组织开展前期宣传解释工作;是否符合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水平;是否有科学依据,是否考虑到时间空间、人力物力财力等制约因素,是否有具体、详实的方案和完善的配套措施,是否会给其他地方、其他行业、其他群众带来负面影响;是否体现相关政策的连续性和严密性以及实施该项目的时机是否够成熟。安全性评估是指重大决策的制定和出台是否按照程序经过严格的审查审批;是否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否存在引发群体性事件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是否存在其他影响社会稳定的隐患以及是否有相应的预测预警措施和应急处置预案。

第三,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程序可归纳为五个基本步骤:成立评估小组、确定评估项目、制定评估方案、组织进行评估、落实维稳措施。具体组织开展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时,一般又有六个程序:责任部门先期自行评估、主管部门进行审查、主管部门确定实施意见、信访维稳部门进行备案、责任部门落实措施、信访维稳部门和主管部门进行跟踪督导。

三、各地开展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所积累的经验及需解决的问题

各地方政府在开展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中,积累了一些成功的做法和经验,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党政齐抓共管、各部门协同配合,形成合力。XX市建立了党政齐抓共管、各职能部门(发改委、环保、国土、建设、安检、公安、工商、宣传等)纵向垂直领导、横向分工协作的组织领导体制,各部门既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又在党委统一领导下相互支持、密切配合。XX市邀请人大、政协和社会各界代表参加,对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程度进行集体会审。XX等地注重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评估,建立起多元评估机制。

第二,把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与责任主体相结合,提高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的操作性和有效性。XX等地明确重大事项决策的提出部门、政策的起草部门、项目的申报审批部门、改革的牵头部门、工作的实施部门均为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责任主体。涉及到多部门、职能交叉难以界定评估直接责任部门的重大事项,由党委、政府指定评估责任部门。

第三,注重评估过程中的矛盾调解工作。XX等地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中,充分预测潜在风险,扎实细致地进行矛盾排查,坚持调解优先,让调解成为风险“稳压器”,防范风险演变,为贸然决策带上“紧箍咒”,实现了社会发展和稳定统筹推进。XX社会稳定风险评估逐步形成“五到位”的工作标准:对群众的合理诉求必须切实解决到位;对群众的不合理诉求必须宣传、解释和对话到位;对确实存在困难的群众必须包干负责帮扶到位;对不明真相参与上访闹事的部分群众法制教育到位;对无理取闹借机制造事端谋取私利的骨干分子依法打击到位。

第四,把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和目标考核、干部考核相结合,严格问责制度。XX等地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中,建立了以目标管理为核心的问责制度。把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纳入各地各部门目标责任状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考核体系,考核结果直接计入目标总分。同时还坚持把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纳入干部队伍政绩考核,坚决实行干部任用稳定工作“一票否决制”。

第五,重视发挥专业评估机构和专家的作用,引进第三方参与机制。XX高度重视专家评估的作用,建立评估专家组、评估人才库,发挥专业评估机构的作用。XX基本上形成了覆盖全市的“稳评”工作专家网络,并成立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指导处,成立了国内首家“稳评”专业机构。重庆九龙坡区等地在风险评估工作中,注重引进第三方参与机制,委托具有资质的第三方机构进行评估,提升了决策的科学性、透明度和公信力。XX探索了一套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标准,出台《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指南》,积极探索引入第三方咨询和研究机构参与风险评估。

与此同时,各地推行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中也存在的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主体的独立性和客观性不够,评估的决策者与实施者存在合二为一的现象。在一些地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采用“属地管理”以及“谁主管谁负责”原则,评估的决策者与实施者存在合二为一的现象。虽然有的地方规定“可委托社会中介机构开展重点建设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可委托中介机构在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评估时一并对社会稳定风险进行评价,也可委托中介机构单独对社会稳定风险进行评价”,但缺乏强制性和约束力。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主体的独立性不够,影响评估结论的客观性,容易导致评估流于形式。

第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程序不规范、不透明,风险沟通与信息公开渠道不畅通,存在重结果轻程序、走过场现象。在一些地方,政府职能部门为保证重大项目建设进度,在项目论证、审批、推进等环节操作程序不规范、不透明,在实际工作中,真正列入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事项还比较少,大部分地区还没有把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作为重大事项决策的必经程序,存在将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作为重大决策出台后补做程序的“认认真真”地“走程序”现象。此外,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沟通与信息公开环节缺失,渠道不畅通,导致某些利益方对重大事项的了解不充分,群众的合理利益诉求无法得到表达。

第三,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标准不统一,随意性较大,权威性不足。由于对社会稳定风险的大小缺乏客观的量化标准,加之影响社会稳定因素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目前对社会稳定风险等级的划分还没有统一的标准。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标准大多采用语言评价等方式,缺乏详细的定量规定,导致随意性较大,权威性不足,可操作性较差。

第四,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基本上是政府的自我评价,公民和社会组织的有效参与不足。在一些地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基本上是政府的自我评价,存在“一面倒”现象,好评如潮,出现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的苗头。各地大量报道实施评估后的效果,如实现了群众满意度

100%、零上访、“三无”目标等。而公民和社会组织的有效参与不足,代表广泛性不够,对具体事项的认知度不高,存在民主参与中的形式主义。

第五,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责任主体不明确,监督与责任追究机制不健全。在一些地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牵头政府职能部门不统一,导致责任主体不明确。对于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如应进行风险评估而未评估,或在评估工作中搞形式主义、弄虚作假,造成评估失实,或防范化解工作不落实、不到位,引发不稳定问题和群体性事件,给社会稳定造成严重影响的,各地虽然规定要严肃追究有关单位领导和相关人员的责任,但如何落实问责大多缺乏可操作性的细则和程序保障。虽然一些地方建立了行政过错责任调查和责任追究联动机制,但工作机构都由本级部门组成,容易产生“条条”与“块块”之间的问责处置不到位。

四、进一步推进和完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的政策建议

第一,成立相对独立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专门机构,推动由“保稳定”(即“维稳”)向主动“创稳定”的根本转变。应强调并坚持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主体的相对独立性和超脱性,区分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决策者与实施者,从一开始就贯彻“管办分离”要求。因此,应成立相对独立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专门机构,由专门机构和专人来负责具体抓,积极推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由“保稳定”(即“维稳”)向主动“创稳定”的根本转变。具体操作时,可在维稳办下设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专门的常设机构,占一定编制,负责本地区的日常评估规划、评估测评和评估反馈,以保证评估结果的公平、公正。在具体项目的评估工作中,可设立临时性的项目小组,不占编制,主要纳入相关的决策部门、主管部门、审批部门和一些专门的评估机构、专家库等智囊团,负责该项目的整个评估工作。

第二,进一步明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内容和重点。当前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主要内容,是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决策、重要政策、重大改革措施、重大工程建设项目、与社会公共秩序相关的重大活动等重大事项在制定出台、组织实施或审批审核前,对可能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开展系统调查、科学预测和评估,制定风险应对策略和预案。具体来说,当前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重点和要点主要为六个方面:合法性评估、合理性评估、适时性评估、风险性评估、可控性评估、长远性评估。

第三,规范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程序和标准。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是在重大决策出台前落实“关口前移”要求的前置性制度安排和程序设计,强调防患于未然;是为重大决策设置的一道“刚性门槛”,是事前不可或缺的“必备程序”而不是事后补做的“倒置”行为。要认真贯彻落实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和要求,加强重大决策程序建设,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跟踪反馈和责任追究等作为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必经程序,进一步规范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程序和标准。根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合法性、有益性和支持度要求,明确处理标准:其一,对不合法或不符合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拟决策事项,必须及时终止。其二,对既合法、又符合群众长远利益,但超出群众现实承受能力或多数群众不赞成的拟决策事项,分两种情况处理:评定的社会稳定风险等级在某地区风险承受能力范围之内的,对决策事项先试行,经试行良好、未出现稳定风险的,可正式施行;评定的社会稳定风险等级超出某地区风险承受能力的,决策暂缓出台,按风险消减对策改进决策内容,取得群众支持后,再次进入评估程序。其三,对合法性、有益性、群众支持度均达标的拟决策事项,可以实施。从而真正做到:凡是不能使绝大多数群众受益的事情不做,凡是不能得到绝大多数群众支持的政策不出台,凡是未经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项目不审批,凡是经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后社会矛盾没有得到化解的不实施,防止在决策、审批等前端环节因工作不当引发新的社会矛盾。

第四,畅通社会稳定风险沟通与信息公开的渠道,拓展公民和社会组织有效参与的路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过程,既是听取民意,摸排社会稳定风险的过程;更应是相关利益主体共同协商,积极进行社会稳定风险沟通的过程。要畅通社会稳定风险沟通与信息公开的渠道,确保群众拥有知情权、发言权和决定权。要充分考虑各方利益主体尤其是弱势群体的切身利益。要积极拓展公民和社会组织有效参与的路径,采取舆情民意调查、相关利益群体协商、听证会、评审会、走访座谈、问卷调查、媒体公示等方式,多途径、多渠道广泛征求意见。要充分发挥专家和社会组织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中的作用,促进评估工作专业化和规范化。

第五,将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纳入各级地方政府的政绩考核机制,明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责任主体,运用严格的责任倒查机制确保全程落实社会稳定风险评估责任。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中,应加强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主体与决策主体的问责。应将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纳入各级地方政府的政绩考核机制,明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责任主体。责任倒查机制是确保社会稳定风险评估落到实处的重要环节。责任倒查的实施者是各级监督机构,责任追究对象是评估机构和决策机构的主要负责人和相关责任人员。

承德满族音乐传承经验及创新对策 第3篇

(本文为国家民委课题的成果之一:基于文化大繁荣背景下河北省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经验研究,课题编号:2012-GM-102)

摘要:承德满族音乐历史悠远,其中“清音会”已经被定为“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承德的音乐工作者们、满族音乐爱好者们为满族音乐的传承做出了大量的努力与贡献,但在满族音乐的传承过程中也暴露了许多问题,需要有创新对策来解决。

关键词:满族音乐;传承;创新对策

一、承德满族音乐简介

满族作为中国56个民族的一员,历史源远流长,多年的积累沉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我国一个具有鲜明特点的少数民族。满族音乐文化是中华民族音乐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中原音乐文化的形成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满族音乐十分丰富,经过20世纪80年代的“音乐集成”和现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发掘工作,音乐工作者们整理出了满族音乐文化大致的框架结构,而当今的满族聚居地仍有很多满族风情的音乐需要搜集整理、传承。

清康乾时期,承德成为陪都。随着城市的发展、经济的繁荣,清廷开始于此大兴文教,使“蛮荒之地”成为文化之都。具有特色的满族音乐就是随着避暑山庄成为清朝的第二个政治中心在承德繁衍生根的。

在承德民间流传的满族音乐艺术大致有以下几类:满洲罕都勒春(热河二人转)、满族乌春音乐(民歌:山歌、劳动号子、小唱)、朱赤温音乐(古老的满洲戏曲音乐)、哔喇力乌春(民间器乐曲:满吹音乐、清音会音乐、佛事音乐)、民族宫乐(宫廷乐)。而萨满音乐相对于其他满族音乐更多地保留了满族文化的特色,它集歌舞乐为一体,成为满族音乐灵魂的代表。

满族的乐器也颇为丰富,其特有的乐器多用于跳神的萨满音乐,如单鼓、抬鼓、朗、响铃、腰铃、扎板、响刀等打击乐器。而宫廷乐器的种类就更加复杂了,如:打击乐器包括建鼓、编钟、特磬、杖鼓、云锣、拍板、龙鼓、铜钹、达卜、接足、巴打拉等皮膜类、金属类、竹木玉石类共37种乐器;吹奏乐器包括埙、笙、管、箫、大铜角、笛、巴拉满等边棱类、簧管类、簧舌类、号嘴类共20种乐器;吹弹乐器包括琴、三弦、筝、巴尔扎克、得约总、口琴等板面类、皮面类、金属类共26种乐器。

二、承德满族音乐传承经验及做法

承德,旧称“热河”,是首批24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中国十大风景名胜、旅游胜地四十佳、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94年,承德的避暑山庄及其周围寺庙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世界文化遗产,这也是国家首批世界文化遗产,从而使承德步入了世界文化名城的行列。

近年来,国家十分重视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因为其关系我国民族文化的传承,承德在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基础与经验上,在传承满族音乐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获得了市政府文件、政策性的支持

在从事满族音乐的收集整理工作的音乐工作者们的积极努力下,2010年,承德市政府出台了《加快休闲旅游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对承德地区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全新定位,指出利用“清宫廷文化、佛教文化、生态文化”等优势,促进文化、旅游、城市一体化发展。

2012年5月,承德市委宣传部针对政协承德市委员会第十二届五次会议提出的“关于切实加大宫廷音乐保护传承力度、进一步扶植承德清音会发展的建议”这一提案进行了答复,纲要如下:将保护和传承避暑山庄宫廷音乐列入我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重视并支持承德清音会申请通过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审批;尽快在避暑山庄内设立展示宫廷音乐文化的固定场所,在市区内提供一处日常排练场地;设专项资金扶植承德清音会宫廷音乐进行挖掘整理;对清音会继续加大宣传力度。

政府的支持是完成满族音乐文化发掘与传承的重要保证,这使从事这一工作的音乐工作者们更加坚定信心、对承德满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充满了希望。

(二)立足于对满族音乐的研究并取得了喜人的成果

承德的学者及音乐工作者们长期以来积极投入到满族音乐研究中,其中对承德清音会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学者与音乐工作者们通过大量研读史料,到民间访谈、搜集资料,分析与论证等研究方法,完成了许多论著,如钱树信先生的《避暑山庄宫廷音乐概说》、《避暑山庄宫廷音乐》、王玫罡先生的《关于承德避暑山庄清音会的由来》、程红菲的《清代宫廷遗音—寻访承德清音会、白晓颖先生的《避暑山庄文化中的承德清音会》、陈毅勤先生的《承德清音会传承史探析》、》等。这些著作和论文对于承德清音会与避暑山庄宫廷音乐的关系进行了探究,向世人呈现了满族宫廷音乐的历史、传承与发展。

(三)努力发掘并传承、创新满族音乐

众多的学者与音乐工作者们在发掘与传承满族音乐文化中做出了巨大的努力。承德清音会作为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自清初形成已有300多年历史,呈现着汉族宫廷音乐与满族及其他少数民族音乐的复合型态,充分体现了清朝统治者“大统一”的政治理念,是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遗存,对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促进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有着重要的意义。为了使其得到传承与发展,2001年原清音会的老琴师及高校的离退休老教授等30余人重新成立了清音会,他们潜心挖掘整理了民族文化音乐遗产,整理出包括皇家佛教、道教寺庙音乐在内的清音乐几十首,并多次参加国内外重大活动展演、文化交流,为宣扬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承德满族音乐文化传承及创新对策

毋庸讳言,承德满族音乐传承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民族文化融合导致满族音乐继承性降低;文化融合导致满族音乐继承人锐减;挖掘、整理及传承面临诸多困难。

因此,依据国家关于非物质遗产文化保护工作“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十六字方针,做好承德满族音乐文化的保护传承工作,还要进一步创新。

(一)合理选配专业人员挖掘整理满族音乐

需要整理的满族音乐主要包括宫廷音乐、宫廷舞蹈、民间歌曲、民间曲艺等。

一方面,应“走群众路线”,深入到市、县、农村,采集第一手资料,到人民中去,深入挖掘、搜集存在于民间的、活的满族音乐,把采录资料汇集成册、编印成书,使其受到记录、有料可查,在此基础上进行开发、研究、发展与继承。此发掘整理工作对音乐工作者的专业性要求很强,他们必须是有丰厚的满族文化积累、精心研究过满族音乐文化的人,必须是能锐眼便从民间音乐中识别出有价值的东西的人,他们必须是个有力的专业团体,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对承德地区满族音乐文化进行发掘整理,并把搜集整理的音、谱、图、问、像建立数据库存储。

另一方面,在发掘、采录、整理的基础上,对承德满族音乐进行研究、创新、发展、继承。要想做好这一工作,就要对满族音乐的历史进行动态研究。满族音乐文化在经历了社会的变迁、自然环境、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动态环境发生改变后,自身发生转变、在变中求存。音乐工作者们要研究满族音乐中各种音乐形式的产生、演变、发展,从中找到其自身变化的规律,发现其文化综合性的特点,使其得到弘扬与继承。

(二)充分利用政策工具保护发展满族音乐

承德当前正在建设国际旅游名城,打造文化大市。所以在满族音乐文化保护与传承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各种政策工具的作用,如管制、公共事业、政府直接提供等。

市政府要将满族音乐的保护列入重要议事议程,并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以及城乡规划。建立健全非物质遗产保护责任制、舆论宣传制度、专家咨询制度、配套的地方性法规等,推进其科学化、民主化,注重其真实性、整体性、传承性,促进满族音乐文化的发展。安排专项资金,将满族音乐文化保护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保障其发掘、整理、开发、继承的经费投入。开展好此项工作,需确保相关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及统一,共同做好发展满族音乐文化的工作。

把满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与公共事业相联系,充分发挥有关学术机构、高等院校的作用,共同开展满族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可以将满族音乐植根于基础教育的校园,让孩子们从小学习满族音乐、了解满族音乐、传承满族音乐,激发青少年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热情。

(三)有效发挥高校资源研究创新满族音乐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是河北省唯一一所民族本科院校,政府可以通过资金支持、政策倾斜等办法将满族音乐文化的研究与传承基地设在这里,鼓励教师们积极参与对满族音乐文化的研究。具体做法可以如下:

1.编写高质量满族音乐教材

对于教材的研发必须依靠扎实的理论知识,在音乐工作者采集、发掘、整理的资料基础上进行。清朝时期的满族宫廷音乐文化是蒙、汉、满、回等民族融合的音乐文化,要理清它的脉络,弄清它的历史发展与传承是一个系统工程,要考虑整体与分支、科研与教学、教学与应用诸多关系。

2.开展针对性满族音乐研究

依托于河北民族师范学院“满族音乐与舞蹈研究室”的资源(包括师资、设备、高校间沟通、调研便利等),制定总体研究规划,采取分步实施,开展具有针对性的研究。整理出版满族音乐和民歌曲调集,作为满族音乐文化的原生态资料库,为开发利用这种资源提供依据;开展满族音乐文化各种器乐的研究工作,培养可以传承满族音乐文化的人才队伍,以继承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成立专业性较强的表演团队,依据开发整理出来的音乐进行创编,使满族音乐走向社会、投入市场、深入大众,在传承满族音乐文化的基础上繁荣满族音乐文化。

3.打造特色化满族文化风情园

承德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名城,应开发地域文化旅游项目。可谋划在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建设特色化满族文化风情园,吸引四面八方的游客来参观欣赏,将满族音乐文化的研究、教学、实践的成果由师生共同在园内呈现,形成研、学、产产业链,做大做强,一方面可解决政府对满族音乐文化研究投入资金的不足问题,还可以解决部分学生的就业问题,同时也宣传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文化,做到一举多得。

(四)积极吸纳多元机构传播满族音乐

民族音乐是一种文化,满族音乐文化来源民间与宫廷,具有大众性。目前,承德能说流利满语的人不足十人,能唱满族歌曲的人更是微乎其微,这种文化的流失应受到大众的重视,而能唤起公众意识的手段依靠政府的宣传。所以政府应加大宣传力度,可以通过各种形式推广满族音乐文化,让大众认识它、接受它、乐于传承它;同时,也不能忽略民间力量,对于民间自发组织的满族音乐研究及表演要给予政策上的支持、资金上的帮扶,积极帮助民间演出团体克服各种困难,来共同保护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体做法如下:

1.多措并举加大宣传

举办展览、讲座、论坛宣扬满族音乐文化,使公众更多了解其丰富内涵与特点,尤其是对承德本土加强宣传力度,让市民及游客自觉、自愿成为优秀文化遗产的传播者。

2.深入大众成为亮点

通过发送宣传单、鼓励民间演出团体义务演出(产生费用由政府补贴等形式)号召人们保护满族音乐文化、宣扬满族音乐文化,使满族音乐文化深入大众,将满族音乐做成承德的一块品牌,成为承德文化中的一张名片,使世界了解承德、了解承德避暑山庄、了解承德满族文化、了解承德满族音乐。

满族音乐文化会随着时代的发展有自己的变化,但其文化价值就在于自己独特的个性与文化内涵,它必须得到很好的保存、继承、发展和丰富,发挥其鲜明的民族个性,使承德的满族音乐得到传承与创新。

【参考文献】

[1]钱树信.避暑山庄宫廷音乐[M].中国戏剧出版社.2002

[2]钱树信.离宫札记[M].内蒙国人民出版社.2010

[3]王珊珊.论满族音乐的文化传承与社会价值[J].音乐论坛.2011.06

[4]李鑫.满族民歌的传承与发展[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1

[5]白玮.满族音乐的文化定位[J].文化学刊.2006.1

[6]高玉侠.满族音乐及其研究现状[J].满族研究2013.2

[7]尚晶.满族音乐文化资源的传承与发展[J].戏剧文学.2008.5

[8]张蕴华.发掘承德满族音乐,完善文化旅游产业[J].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2.11

作者简介:

柳海荣(1971.10--),河北深州人,汉族,1993年毕业于河北师大,现为承德市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语言文学。

经验与对策 第4篇

一、我国国有铁路管理体制现状分析

(一)政企不分,政府与企业间的权责不清。

在现行管理体制下,铁道部政企合一,它既是政府的一个部门,同时又经营着庞大的全国铁路网;既是一个权力主体,又是一个利益主体,这种兼而有之的情况既违背了市场经济要求,影响公平竞争,同时,由于政府和企业二者所追求的目标不一样,铁道部要实现的增值目标和直接的行政管理手段,必然要妨碍企业的行为,影响企业盈利目标的实现。

(二)站段撤并后,国有资产产权界定不清,产权登记不及时、不完整。

铁路企业在进行生产力布局调整过程中,对原有的站段进行撤并后,新站段大部分都是由两个或是多个站段撤并组合形成。根据国有资产管理要求必须先进行资产清理,然后统一入账管理。可是有些站段以种种理由为名,没有认真履行程序、认真清理资产和及时进行国有资产产权登记,对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不及时、不彻底解决。

(三)缺乏商业竞争。

竞争是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竞争是铁路运输业走向市场,按市场经济规律运行的前提条件。铁路企业之间不存在商业竞争,或虽然与其他运输方式之间存在着竞争,但由于与自己的直接经济利益关系不大,相互竞争并不明显。在这种基本不存在商业竞争的情况下,铁路企业的生产效率和服务质量得不到保证。

(四)排斥了铁路企业作为独立商品生产者地位。

在现行体制下,铁路局名义上是独立的法人企业,却没有相应的法人财产权。资源的配置,包括职工总数的增减、投资来源和使用、存量资产的转移和处置等主要通过纵向计划安排和调节,企业基本上没有自主权,不能自主决策、独立经营、自负盈亏,这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五)没有建立健全的资产经营责任制。

铁路企业每年对国有资产经营者的考核未实行经营责任考核,在任职期内对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的考核没有风险性、责任性。国有资产是纽带,是确定经营者责任,考核其业绩的重要指标。如果经营者在任期内各项指标都没完成,说明其驾驭国有资产的能力还不够,对其造成的国有资产损失,应当查明原因,追究责任。

二、各国铁路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实践

为了适应引入竞争机制后铁路行业发展的需要,西方国家对其管理和经营体制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府管理职能的科学化。

各国铁路改革的基本思路是消除铁路管理机构的经营职能,让铁路企业能够自主面对市场竞争,成为真正独立的市场主体。为此,各国对原有的铁路管理体制和机构作出了重大调整,区分国家管理职能与企业经营职能,设立了专门的行政机构来承担政府的监管职能。在行政机构设置上,各国采取了两种不同的模式,即单一管理机构和多个管理机构两种模式。前者只设立一个管理机构来对整个铁路行业行使监督管理职能,比如德国联邦铁路管理局就负责所有与铁路相关的国家行政性职能、公共事业职能。而另一种管理模式则由多个机构共同管理铁路的运营活动,尽管各个机构的职权不同,但是却相互配合,确保了铁路行业的有序发展。

(二)企业市场主体制度的确立。

铁路行业确立现代企业制度大体经历了两个阶段。首先是政企分开阶段,在此阶段,国家对原铁路的资产进行清理、核查和重构,并注入新的铁路公司,使其成为产权明晰、自主经营的主体。经过这一阶段的改革,国家的管理职能和企业的经营职能分开,铁路企业的组织形式、法律地位和功能作用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但是,此时的企业资本往往仍属国家独有,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也不能真正得以承认。

(三)网运分离的经营模式。

垄断经营模式下,企业可以对不同生产阶段的成本进行转移,在各种产品间进行相互补贴,这不仅掩盖了产品或服务的实际成本,增加了管制机构对企业活动监管的难度,而且还会使企业失去竞争压力,损害消费者的利益。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各国打破了这种一体化经营模式,在铁路部门采取了网运分离的新模式。网运分离就是把具有自然垄断性的铁路基础设施与具有竞争性的铁路客货运输业务区分开,分别组建成统一的铁路网公司及若干个运输公司。这是政企分开后,国家根据铁路基础设施和运输服务经营各自的特点,用以确定不同铁路运输企业的权利和责任,使它们在不同服务阶段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的一种手段。

三、对我国铁路管理体制改革的几点建议

针对我国铁路现行管理体制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在坚持上述原则的基础上,借鉴国外铁路管理体制改革的成功经验,对我国铁路管理体制改革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将现有铁道部机构职能一分为三。

(1)将目前铁道部行使的政府行业管理职能部门独立出来,与交通、民航等职能相近的部门合并,成立国家运输部,统一行驶政府的运输管理职能,包括制定国家运输政策法规,监管国家运输政策法规的贯彻实施,制定国家运输发展规划等。(2)将目前铁道部行使的国有资产所有权管理职能独立出来,成立国家国有铁路产权管理局,代表国家管理铁路行业国有资产,包括对铁路国有资产存量的调整和重组,考核任免国有产权运营机构的产权代表,收取国有资产收益,负责铁路国有资产处置等。(3)将目前铁道部行驶的全路运输调度指挥、运输清算等职能独立出来,成立全国铁路运输组织调度中心,负责协调全路组织调度、运输清算、协调经济利益关系。

(二)改革现有的铁路局制度,组建公司制企业。

铁道部作为国家铁道行业的主管部门继续存在,或者改组为铁路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行使政府监管和协调的职能,退出企业的角色。这样,出资人对铁路企业拥有产权,各铁路企业的管理者则拥有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成为职业经理人和企业家。各铁路企业集团(包括国铁和地方铁路、合资铁路等)以平等的身份加入市场的竞争,承担风险,享受收益,解决投融资体制方面的问题。

(三)改革铁路现行投资经营体制。

在新线的投资及运营管理方面,对于使用铁路建设基金或者国债资金投资的国防性或公益性新线,应改变由铁道部指定由某个铁路局管理的原有体制,由相关铁路企业集团竞标经营,并签订资产经营责任合同,按照合同期限或者年度经营业绩对经营者进行考核,国家只掌握铁路建设的金融资产及其收益。结束铁路局接管新线时只享受经营管理的权利,而不承担经营风险和义务的历史。对于一些经济效益较好的新线,应以铁路运输企业为投融资的主体,积极吸引社会资金,形成铁路投资多元化的格局,成立新的股份制铁路运营企业。

(四)组建全国性的铁路客车、货车、机车租赁公司。

经验与对策 第5篇

改革开放二十年来,江苏一些公共图书馆紧紧抓住时机,针对江苏各地人文荟萃,地方文献资源极为丰富的有利条件,把地方文献工作作为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来抓,并一改以往重收集轻开发的做法,大胆探索地方文献工作与本地区两个文明建设的结合点,在开发与服务上做文章、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同时也积累了一些经验。

1.摆正位置,明确目标,强化措施。

江苏一些公共图书馆的实践证明,一个地区文化主管部门和图书馆的领导对地方文献工作在图书馆的作用的认识程度如何,是决定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好坏的关键。只有认识到位,才能真正将地方文献工作摆上应有的位置,才能制定明确的目标,详细的计划,采取得力的措施。可喜的是江苏一些地市县的领导,己真正认识到地方文献是地方的宝贵财富,加强地方文献工作是一项功在当代,惠及子孙的工作,它不仅可以为本地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为促进地区经济、文化、教育、旅游等事业的发展,为提高本地区人民的素质服务;而且可以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笔丰富的文化遗产。江苏历史上就是人文荟萃之地,地方文献极为丰富。老祖宗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地方文献资源。改革开放以来,从地方党政领导到图书馆馆长越来越认识到开发利用地方文献,可以直接为本地区经济建设服务。一些党政领导“文化搭台,经济唱戏”,道出了文化对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一时各地纷纷发掘历史名人,宣传历史名人,以期收到“名人效应”的作用,这中间地方文献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例如:江苏赣榆县举办徐复文化旅游节,刘邦故里沛县举办汉文化节,江阴市举办徐霞客国际文化旅游节等,以历史文化名人开道,招商引资,发展旅游业,从而达到发展地方经济的目的。名人是地方的宝贵财富,有关名人的生平事迹资料是重要的地方文献。正因为如此一些地区的党政领导就十分重视地方文献工作。

江苏各地在贯彻落实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过程中,一些地方党政领导把目光注意到公共图书馆上,不仅仅把公共图书馆看作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窗口和阵地,而且把公共图书馆当作是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个重要基地加以培育,例如盐城市政府决定将胡乔木家属捐赠的2万余册胡乔木同志藏书放在市图书馆,专辟《胡乔木藏书陈列室》,并在市图书馆庭院内建造胡乔木同志塑象。胡乔木盐城人,现在盐城市图书馆已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个基地。去年,苏州市委宣传部针对苏州两院院士多的特点,要求苏州市图书馆筹建“院土风采陈列室”,把它作为对青少年教育的一个基地。经过几个月的紧张筹备,于98年初“院土风采陈列室”对外开放,陈列室陈列苏州籍和曾在苏州工作过的80余位两院院士的照片和事迹,该陈列室开放以来,苏州市的机关干部、工人、学生纷纷前去参观,效果极佳,这是苏州市图书馆为精神文明建设服务办的又一件实事。 98年3月5日在周总理诞辰100周年之际,南京梅园新村纪念馆建成了周恩来图书馆,这不仅是图书馆界的一件盛事,而且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党和政府对地方文献工作的重视。

2.必须明确地方文献工作的基本原则,确保地方文献工作的顺利进行。

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是一项长期而又不能间断的工作,只有持之以恒,才能形成特色,取得成效。从江苏公共图书馆的实践看,必须遵循以下4个原则:

2. 1在收集内容范围上,要贯彻全面收集与突出重点的原则。目前,尽管人们对地方文献的概念理解不一,对地方文献的划定范围有宽有窄,但对将地方史料和地方人士著述列入地方文献范围认识是一致的,当然这中间也有一个尺度问题。地方文献从古到今,时间跨度长,行政区域的变革情况也很复杂,征集面广量大。为了保证全面、完整的收藏,江苏一些公共馆一开始就将地方文献的收集面放宽,所谓“宁宽忽漏”。面面俱到并不等于没有重点,没有重点就难以形成特色。一个地区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重点的确定是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而定的。所谓重点是指在本地区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和著名人物,事实上目前江苏许多公共图书馆都采用这一标准。例如苏州、常熟、无锡、南通、扬州等市历史名人辈出,这些地区的图书馆围绕历史名人进行收集地方文献,如常熟市图书馆将历史名人和学部委员(常熟籍的学部委员有20余人)作为重点,苏州市图书馆重点收集范仲淹等一批历史名人和两院院土的资料,南通市图书馆重点收集张骞资料,常州市图书馆重点收集常州“三杰”(翟秋白、恽代英、张太雷),而徐州市图书馆把重点放在“汉文化”资料的收集上。各馆所确定的重点决不会雷同,而各馆的重点在全省汇综起来就显示出明显地域的分工性。地方文献工作中突出重点,有利于集中财力、人力和物力,保证藏书特色的逐步形成。

2.2在收集方法上,要贯彻广泛联系与重点收集相结合的原则。由于地方文献工作范围极大,收集的面广,有历史的.、现代的、本地的、外地的,甚至国外的,要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发现线索,广泛联系征集或购买所需资料。如江阴市图书馆建立了5000人的联系档案,保证了征集渠道的广度。江苏一些公共图书馆利用报社、电台、电视台进行宣传,以扩大社会影响。一般市县图书馆都有几百个固定联系渠道。有广度更要注意深度,深度就是突出重点,对已确定的重点就必须重点加以收集。如宜兴市被誉为“教授之乡”,该市分布在全国和海外的正教授有300多个,该馆便把这批教授作为重点广为联系。江苏一些公共图书馆已做到了广度和深度并举,突出深度。一些馆编印征集单位和个人名录,逐步建立地方文献征集网络,网络以滚雪球的方式不断向外扩大。

2.3购与征的关系上,贯彻以征集为主的原则。公共图书馆的经费总是有限的,特别是县区图书馆经费更为紧张,江苏各馆每年用于地方文献的购置费占不到购书费的5%,有的不到1%。正式出版的地方文献价格昂贵,一般公共图书馆买不起。在地方文献中,绝大部分是非正式出版物,大都是非卖品,这些内部出版物其价格都较高。面对价高的现实,公共图书馆只好硬着头皮去攻关,去讨去要。有人开玩笑他说图书馆馆长是高级乞丐。所以在购卖与征集的关系上必须贯彻以征集为主的原则。从目前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的情况看,大多数馆偏重于对现代地方人士著述和地方出版物的收集,其获取方法主要是通过向单位和个人征集而得。对现代出版的有关本地区的史料,则应花钱购置。

2.4在管理与利用上,要贯彻以利用为主的原则。江苏不少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的管理工作是较为得力的做到了有专人管理,专门目录,专库或专架陈列,管理工作基本上做到了规范化、标准化。特别可喜的是江苏一些公共图书馆,力求探索地方文献工作与两个文明建设的结合点,主动搞好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通过举办专题陈列、展览,编辑出版地方名人录或地方文献专题资料服务社会。据统计,近10年来全省公共图书馆举办大中型地方文献展览达60余次,94―95年江阴市图书馆举办“江阴地方人士著作展”,不仅在城区展出,而且将60余块展览板到20多个乡镇展出,观众达30余万。95年沛县以县政府名义在县图书馆举办“沛籍人士著述和书画展”,同时邀请在外地工作的沛籍专家学者回乡参观座谈,为振兴沛县经济献计献策,效果极佳。苏州市图书馆举办的“院士风采陈列室”、盐城市图书馆举办的“胡乔木藏书陈列室”、常熟市图书馆长年举办的“常熟藉学部委员著作展”等,在宣传“科教兴国”,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方面都起到了积极作用。只有十分注重利用的原则,才能充分显示出地方文献的作用。当然,地方文献所蕴酿的能量尚待进一步开发。

3.正视地方文献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不可否认,由于各馆对地方文献工作的意义、作用认识程度不一,重视程度和所采取的措施不同,加之经费、人员等客观原因,江苏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存在的问题也较为突出,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3.1江苏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 20年来虽取得了较大成绩,但发展很不平衡。一些馆是抓而不紧,地方文献的收集面太狭,收集文献的数量太少,未能形成规模,更难形成藏书特色。还有一部分县区图书馆未能将此项工作放到应有位置,既没有明确的目标,又没有近期的计划,处于被动应付、无人管理的状态。

3.2公共图书馆从上到下,对地方文献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宣传力度不强,社会影响不大,群众的参与面不广。归根结蒂是公共图书馆宣传发动工作缺乏力度,未能形成声势,这就给征集工作带来一定困难。从某种意义上讲,图书馆的地方文献工作是一项社会工作,只有让全社会都来关心这项工作,争取社会各界的关注与支持才能搞好。

3.3与档案馆、博物馆、纪念馆的分工协调的问题没有很好解决,地方文献资源共享难以开展。目前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出现了大范围的重复征集现象,另一情况是会出现图书馆让位于档案馆、博物馆和纪念馆的现象。一些公共图书馆认为档案、博物馆、纪念馆搞的,图书馆没有必要再搞。如何明确分工协调,各司其责,需要通过协调解决。应该看到,地方文献资源既相对集中,又极为分散。

3.4江苏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手段普通落后,难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地方文献数据库的建设缺少统筹规划,各馆迟迟未能上马,与兄弟省市相比差距较大。

3.5江苏省市图书馆历史地方文献资源虽极为丰富,但有组织有计划的开发很不够,这几年成果不多。一方面是由于缺少这方面的专业人员,另一方面是由于眼光只盯在本馆力量上,未能利用社会力量共同组织开发。

4.建议与对策

公共图书馆加强地方文献工作是建设特色藏书的需要,也是时代赋于公共图书馆的一项历史使命,图书馆工作者有责任有义务将这项工作搞好。鉴于前阶段地方文献工作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就加强地方文献工作提出如下建议和对策。

4.1各级文化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的领导与监督、以改变目前指导不力,缺乏监督的做法。建议文化部专门召开一次地方文献工作会议,组织交流,制定规划,落实措施,培训人员。特别是各地要通过制定一些法规,进一步明确地方出版物的呈缴本制度,明确图书馆与档案馆、博物馆、纪念馆的分工。建议各省市能建立地方文献工作协调委员会。

4.2各级公共图书馆领导要提高对地方文献工作的认识,将地方文献工作作为全馆的一项重要工作,列入议事日程。要制定规划和目标,落实各项措施,特别是要做到人员、经费的落实。要通过调查研究,确定本馆收藏重点,重点一旦确定就不要轻易改变。目前不少图书馆将地方人士著作和地方出版物作为收集重点,这是无可非议的,但只注意这一方面,而忽略对地方资料的收集,尤其是散落在报刊中的地方资料和研究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对手稿、图片、票据和磁盘、光盘等电子出版物的收集也是不恰当的,应及时纠正。

4.3加强全国和地区间地方文献资源的合作开发研究。国家图书馆和省级图书馆在这方面应充分发挥其龙头作用,主动承担对重点课题的开发,有些课题要分工协作,走联合开发的路子。要加强对地方文献开发与利用的标准化与规范化研究,对信息技术在地方文献开发利用中的作用等问题的研究。各公共图书馆要立足于开发现有馆藏地方文献资源,主动为地方党政领导及有关部门提供决策服务,充分发挥地方文献在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中的独特作用。要紧密结合形势与任务,举办地方文献陈列或展览,有条件的馆设固定的展室。省市图书馆要把开发与利用馆藏地方文献资源的过程,看作是培养人才的过程。应该承认目前单凭一个公共图书馆的力量,开发重点课题有较大困难,但只要善于利用和组织社会力量,走联合开发之路,就一定能出成果出人才。

4.4面对信息社会的挑战,地方文献的收集与开发应尽快采用计算机等现代化设施,以改变目前手工操作的落后状况。各省应加强统筹规划,加速地方文献数据库的建设,特别要注意防止地方文献数据库的重复建设。

4. 5推进地方文献资源的共享。由于地方文献资源是各馆的重点藏书,具有长期保存价值,因此该资料不外借,甚至在馆内阅览也有种种限止。如何让社会各界广泛而充分利用地方文献,让单位所有变成全社会所有,这是值得研究的问题。建议首先从编制全国性和地区性的地方文献联合目录入手,1993年全国地方志资料工作协作组编辑出版了《中国新地方志》一书,这是继《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以后又一部洋洋大观的全国新地方志总目。目前国内地方文献联合目录数量太少,这不能不说是图书馆界的一件憾事。其次,各地要尽快建设一批地方文献数据库,争取早日上网。

辽宁省农业产业化发展经验及对策 第6篇

丁竹青

(辽宁农业博物馆,沈阳 110161)

摘要:分析辽宁省发展农业产业化过程中面临的新形势,根据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实践经验,提出加快全省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切实可行措施,为促进辽宁省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中介组织;经验

中图分类号:S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61(2015)01-0084-03

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将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首要措施。辽宁农业产业化经过多年发展,经营总量已相当可观。全省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数量约5400个,年销售收入近

6000亿元,农民人均从产业化链条中获得收入4300元左右。

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在新形势下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应科学总结多年来的发展经验,提出新的发展对策。

1 辽宁省发展农业产业化的经验

经验之一:发展农业产业化,要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充分发挥其带动作用。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必须着力培育重点龙头企业,促进龙头企业健康成长,发育壮大,提高其对产业链条的牵导力、对农户增收的带动力、对科技创新的承接力、对地区经济的促进力。认定和监测是培育龙头企业的重要手段。近年来,辽宁省对省级重点龙头企业认定和监测的力度逐步加大,工作逐渐规范,同时运用政策扶持、项目对接、培训引导等多种手段实施培育,使大批重点龙头企业成长壮大起来,带动全省农业产业化蓬勃发展。

经验之二:发展农业产业化,必须高度重视政策扶持,分发挥政策的杠杆作用。新世纪以来,辽宁先后出台了若干个关于支持和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政策,这些政策配套性很强,含金量很高,对农业产业化的支持力度很大。为了贯彻落实好这些政策,省内各级农业产业化主管部门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开展政策的跟踪、督察,注重政策的调整完善,使政策成为促进农业产业化蓬勃发展的利器。

经验之三:发展农业产业化,项目是载体,要像培育龙头企业一样推进项目建设。项目是农业产业化农产品加工持续发展的源泉,其包括龙头企业加工项目、生产基地建设项目、科技开发项目和流通运营项目等。在重视龙头企业加工项目建设的同时,也要重视原料生产基地的项目建设。引导龙头企业、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开展重要项目联合攻关;支持专业批发市场改造软硬件设施;积极开展项目库建设,搞好项目普查、筛选、储备、推介、跟踪;大力开展项目包装、项目对接、项目招商。

经验之四:发展农业产业化,必须加强产业链条的培育。产业链是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载体。没有这个载体,产业化经营就无从谈起;不发展这个载体,产业化经营就难以发展。经过多年发展,辽宁省形成了玉米、稻米、大豆、水果、蔬菜、饲料、生猪、牛羊、肉禽、蛋品、乳品、水产、林特产、种子等14大主导产业链。前有龙头企业带动,后有生产基地为基础,中有中介合作组织做辅翼,14条主要产业链逐渐完整。

经验之五:发展农业产业化,必须将农企利益联结机制建设放在首位,稳定利益联结机制,发展和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农企利益联结机制是产业化经营的基石和核心,是企业和农民实现双赢的保证。辽宁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大抓利益联结机制建设,强化契约农业的质量管理,努力扩大契约农业的覆盖面和兑现率,大力推进收购保护价。同时,积极引导利润返还,让农户分享到加工和流通环节的利润;积极引导龙头企业吸收契约农户入股,将股份农业引入链条经营。运用政策激励、行政引导手段促进利益联结机制的建设完善。经过多年努力,大致建立起“合同订单型”、“订单+利润返还”型、“股份合作”型等多种利益联结型式。这些类型不断得到完善、发展和深化,使利益联结的基石更加坚固。

经验之六:发展农业产业化,统筹协调必不可少,要发挥好统筹协调的作用,调动方方面面的力量用于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产业化经营沟通城乡,贯穿一、二、三产业,牵涉农业和非农业等众多部门,搞好统筹协调非常重要。多年来,辽宁围绕重点龙头企业的培育认定、重大政策的出台、重要事项的协调,重视发挥农业产业化联席会议的机制,发挥农业产业化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的作用,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今后要进一步加强联席会议的建设,充分发挥联席会议的统筹协调作用,扩展联席会议成员单位的参与面、参与度、参与力,开展多方面的统筹、整合、协调,调动上下左右、方方面面的力量致力农业产业化,发展农业产业化。

2 辽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新形势

从全国看,通过多年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一大批以国家级龙头企业为骨干的农业产业化组织发展壮大,带农惠农作用日益凸显。2012年国务院10号文件的出台,标志着对农业产业化政策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优惠程度加强。近年农地流转步伐加快,新型农业经营组织不断涌现。2015年中央1号文件将农业产业化放在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首位,强调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将产业链、价值链引入农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互动。

从辽宁省看,大宗农产品连年增长,农业结构、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加快,沿海经济、中部城市群经济崛起,县域经济快速发展,老工业基地振兴全面进行。以龙头企业为主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成为建设现代农业的主力军,农业产业化经营链条成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载体,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龙头企业及相关经济体成为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推动力量,产业化组织已积累了相当的技术、资金、管理和人才资源。

同时,也存在一些制约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因素,例如资金缺乏、劳动力及其他成本上涨、资源不足、环境约束力加大等。在工作方面,推进产业化经营缺乏得力抓手,缺乏新的“兴奋点”。

3 辽宁省发展农业产业化的措施

在新形势下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推进农业现代化,必须进一步采取得力措施。

nlc202309040107

3.1 培育重点龙头企业

要充分发挥对重点龙头企业监测的动态管理作用,果断淘汰不合格企业,保持省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队伍的活力和朝气。加强对省级以下重点龙头企业的指导,建立蓬勃奋发、能充分发挥带动力和辐射力的国、省、市配套的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队伍。积极引导家族、私营龙头企业开展制度建设,创新和优化龙头企业治理结构,促进家族企业社会化和私营企业股份化,引进和培育职业经理人。积极引导龙头企业进行联合、并购、重组和参股,实施品牌战略,着力培育品牌、打造品牌、保护品牌、整合品牌,建立品牌长效机制,发展名牌产业军团。推进国家级和省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建设,发展龙头企业集群,打造农产品加工高地、团地、聚集地。

3.2 完善农业产业化链条

推动包括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体在内的龙头组织强化原料基地建设,集中生产要素,优化配置资源,提高原料供给的安全化、绿色化、优质化程度,通过培训等手段增强基地农户的素质。完善以龙头组织为核心,一头连基地、另一头连市场的农业产业化链条,增强龙头组织对产业链的带动能力。针对一些行业龙头带动转化力弱的问题,通过加强政策扶持、开展组织整合和品牌整合、强化龙头和基地对接等措施,增强其带动力、辐射力和凝聚力,将相关产业链条带起来。对加工能力过剩、加工竞争过度、原料供应跟不上的部分行业龙头,综合运用调控手段,形成做大和弱化、保留和出局的动态机制,促进产业链良性发展。通过壮大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大幅提高产品附加值,拉长产业链条,并通过利益连接管道让农民进一步分享加工链条延伸的好处。积极针对产业链条存在的问题开展调查诊断,做好填平、补齐、完善、调控、培育工作,促进链条发育。引导龙头组织以入股或其他利益组合形式与农户共建规模种养殖基地,适度发展自建型种养殖基地,协调企业和农户在建设原料基地中的关系。进一步强化利益联结机制建设,积极促进紧密型和半紧密型的农企、农合合作。

3.3 发展中介合作服务组织

贯彻落实《农民合作社法》,按照“民办、民管、民营、民受益”的原则,大力培育、放手发展各种形式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协会、行业协会和经纪人等合作组织。加强配套政策扶持,放宽登记门槛,进行积极引导,促其扩大数量,提高规模水平。制定和推介示范章程,促进中介合作服务组织实现规范化管理。引导建立风险储备资金,完善利益分配机制,鼓励利润返还农户。加快人才培养和资源引进,特别是复合型管理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推进中介合作组织间的沟通和联合,在联合中实现优势互补,在联合中提高中介力、影响力和带动力。

3.4 健全农产品流通市场体系

1) 积极培育现代化农产品市场流通主体。扶持一批起点高、规模大、竞争力强的大中型农产品流通市场,全力打造规模优势,扩大流通份额,提高流通能力。鼓励引导运销合作组织进行联合与合作,实现农产品运销规模化、系列化、集约化。

2) 加强农产品批发市场基础建设。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的改造升级,着力开展硬件设施、管理信息系统、质量安全检测系统、卫生保洁设施等建设。不断完善大型农产品市场配套功能,切实改善交易条件。

3) 加强农产品市场信息系统建设。建立多层次、多形式的农产品市场信息网络。建立健全农产品供求、市场价格变动的预测报系统,整合相关信息资源,构建农产品流通信息网络平台。

4) 积极发展现代农产品流通业态。大力发展农产品网上交易,积极帮助龙头组织、专业大户、一般农户搭建网上交易平台,将线上交易和线下交易有机结合起来,并重视交易安全度。积极支持龙头组织参与物流业发展,加快现有物流企业改造升级,建立各种模式的农产品冷链体系,形成产、储、运、销相配套的服务体系。

3.5 引导龙头组织节约资源

针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种养殖资源约束趋紧,部分龙头企业占用资源过多的现象,加大对龙头企业利用资源的引导、调节力度,培养龙头企业节约土地、节约资源的意识,处理好扶持龙头企业与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系。大力鼓励龙头组织综合、循环、集约、持续利用资源,拓宽延展产业链条。要引导、教育龙头组织牢牢树立社会责任意识,正确处理利用资源和节约资源的关系、法人建设和保护环境的关系、公司赚钱和农户受益的关系、老板经营和职工保障的关系、开拓市场和维护质量的关系、追求企业发展和多做公益善事的关系。

3.6 加强农业产业化统筹

进一步完善农业产业化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农业产业化部署,协调重大事项,解决重大问题,并进行整合推进。进一步完善省内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财政、金融及其他配套政策,调动农口及非农口众多有关部门的积极性,形成扶持合力。深入推进涉及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管理体制、经营体制、组织制度的改革,加强队伍培训。用新思维开展农业产业化工作,适应新趋势,抓好新亮点,开拓新局面。

参考文献

[1] 王颖.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1(1):351-353.

[2] 王後文.我国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问题探讨[J].求索,2011(5):67-69.

[3] 刘长江.辽宁农业产业化发展问题[J].农业科技与装备,2010(1):6-9.

Abstract: The article analyzes new situation faced by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in Liaoning, suggests feasible measures to speed up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in the whole province according to the practical experiences, and provides a theoretical reference for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in Liaoning province.

Key words: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leading enterprise; medium organization; experience

经验与对策 第7篇

一、高校红色网站建设面临的困境

就当前红色网站的现状看, 红色网站的总体利用率偏低, 其优势作用还未被充分发掘, 高校红色网站建设面临困境, 主要表现为:

(一) 高校红色网站的点击率普遍偏低

据中国红色网站联盟数据显示, 自该联盟网站于2002年底建立到2008年11月期间, 在加入该联盟的中国高校红色网站中, 通过该联盟网站访问高校红色网站的累积点击率最高的是玉林师范学院的红叶网, 达8626人次, 点击率最低的红色网站竟不足50人次;在高校云集、大学生众多的首都北京, 也只有北京大学“红旗在线”的累积点击率达到1747人次, 而加盟近3年的中国石油大学红色网站累积点击率仅为29人次。[2]这些数据与我国众多的大学生人数相差悬殊。史铁杰等人曾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的现状展开调查, 调查结果表明:“在548个调查对象中曾经上过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的有116人, 占调查总体的21.2%;没上过的432人, 占调查总体的78.8%, ……在曾上过红色网站的学生中只有3人回答经常性浏览, 有34%的学生回答不定期浏览, 而56%的学生是很少或偶尔浏览”。[3]可见, 高校红色网站还远未引起广大师生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重视, 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亟需完善。

(二) 红色网站面临综合化和专业化两难问题选择

红色网站面临着走综合化建网站还是走专业网站的两难选择。有些红色网站为了提高网站的点击率, 立足于打造综合类红色网站。他们在网站上开辟了休闲娱乐、时尚文化、网上影院、流行音乐、广告等栏目, 希望通过发布学生感兴趣的信息来吸引更多的注意力。这种方式确实迎合了学生的需求, 激发了学生点击该网站的兴趣。然而, 长此以往, 学生习惯了进入该网站后就只沉浸在他们自己感兴趣的板块中, 而忽略了网站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题, 这样只重外延拓展不重内涵挖掘的做法, 在很大程度上扭曲了红色网站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不能有效实现网络思想政治的宣传、教育作用。

也有一些专注于建设专业类红色网站的高校。面临着难题:其一, 专业性的网站对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要求更高, 建设专业性的网站比建设综合类的投入要更多、更精、更细, 一般高校难以独立支撑;其二, 专而不精的红色网站, 内容枯燥, 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 也就影响了网站人气, 同时也挫伤建设者的积极性。

(三) 一些红色网站形式主义严重

有些高校红色网站或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 或是为了追赶时代潮流而仓促建立起来的。这样的网站缺少专业人员和技术人员的维护, 网站存在严重的问题, 甚至访问者无法正常使用;有些红色网站内容空洞, 链接速度缓慢, 很少更新, 无法满足访问者的需求, 基本形同虚设。可以说, 这种形式主义的做法给高校红色网站的建设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四) 红色网站的群众基础薄弱

高校红色网站是近几年逐步发展壮大的, 它对广大师生来说依旧是比较陌生的新生事物, 不少学校至今还没意识到信息社会中红色网站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作用, 还没有创办自己的红色网站;更多的学校创办了自己的红色网站, 但由于宣传不到位、利用程度有限、未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等原因, 网站的知名度不高、覆盖率低。

二、高校红色网站建设的成功经验

虽然红色网站建设普遍面临着严重困境, 但也有北京大学的“红旗在线”、河北大学的“航标网”、泉州师范学院“红色在线”等红色网站给人们展示了红色网站建设的成功之路。

“红旗在线”始建于2001年, 是全国高校最具影响力的几个红色网站之一, 至2004年, 网页的累计点击率达到了65万人次, 受教育面超过了百万人次以上, 已经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的平台, 成为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虚拟基地。[4]“红旗在线”的成功之处在于:

(一) 服务对象覆盖所有高校大学生, 大大增强了网站的点击率和知名度。

“红旗在线”网站通过对学生群体进行调研分析, 把内容选材的定位不是仅仅局限于北京大学的学生, 还涉及到全国所有高校大学生。它既利用北京大学在中国高校中的良好口碑和重要地位, 深入挖掘北大红色资源, 扩大北大思想政治教育在众多大学生中的影响力。同时, 它也注重广泛搜集当今社会中的红色教育题材, 密切关注社会中的热点、焦点问题, 把社会和学校的红色教育素材结合起来, 放到网站上, 成功创立了“新闻纵横”、“时代先锋”、“热点专题”等栏目, 及时对新近发生的大事件进行报道、评论, 同时邀请广大网友参与讨论, 各抒己见, 实现了网友在了解北大过程中认识社会, 在了解社会过程中认识北大。

(二) 打造品牌, 建立特色栏目, 坚持走专业强网站的道路。

“红旗在线”一直坚持走专业化道路, 倡导在专业内容上表现出自身的鲜明特色, 要做成“专而精”而不是“大而杂”的网站。“红旗在线”在打造自己特色栏目时, 既突出了鲜明的政治目的, 弘扬主旋律, 又立足于实际, 抓住大学生的兴趣, 突出自己的特色, 创办了如“红色多媒体”、“数码工作室”、“校园资讯”、“特别推荐”等一系列具有本校特色的栏目, 既有美观的图片展示、生动的视频播放, 又有详细的关于红色教育的语言文字叙述, 激发了大学生的点击访问红色网站的热情, 促使他们自愿接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三) 网站技术纯熟, 更新及时, 后期维护工作到位。

一些高校红色网站缺乏专业维护, 网页内容更新缓慢, 往往影响了红色网站的点击率和影响力。而“红旗在线”网站设立专门的行政中心、内容编辑中心、技术中心、网络新闻中心四大职能部门, 各施其职, 各负其责, 形成了一套以建设、宣传、管理、维护为一体的科学管理体系, 及时更新网站上的红色文字、图片、视频等内容, 加强网站的后期维护工作, 全面保证了网站的顺利发展。

三、加强高校红色网站的建设与管理

结合红色网站存在的问题和“红旗在线”网站创办成功的经验, 提出几点关于高校红色网站建设的对策:

(一) 正确定位红色网站。

高校红色网站是是我们党舆论宣传的重要平台, 是高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沿阵地, 对于红色网站我们必须做到科学定位, 明晰办网目的, 确定办网思路, 把握好建网原则。办好高校红色网站需要不断探索、分析研究、公布社会中出现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 用党的权威、科学的理论引导网络舆论, 让广大网民在耳濡目染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其次, 建网之前要根据高校自身实际情况科学地对网站做好整体规划, 包括板块设计、内容选择、信息筛选、相关工作人员的安排等等, 既要彰显自己的特色, 又要把思想政治工作和当前的新形势、新问题、新技术结合起来, 充分体现出办网与时俱进的精神境界。最后, 把握好建网的原则, 严格遵守方向性原则、主动性原则、互动性原则、针对性原则等, 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思想占领网络阵地, 唱响主旋律, 打好主动战, 增强网站的感染力, 调动网民参与的积极性, 把网站建设成为以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先进文化, 全面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为主题的网站。

(二) 科学建设红色网站。

建设红色网站不仅需要前期的正确定位, 还需要在建设过程中充分运用各种先进的技术知识和方法才能办好网站。在建设红色网站的时候, 策划人充分用网络心理学技术, 把经过筛选的最新、最重要的信息用醒目的字样排版, 让网民形成先入为主的意向, 确立自己清晰的立场和观点, 这样可以增强网站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从而实现对学生的引导和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增加网络互动, 让红色网站“活”起来也是实现科学建网的一条途径。通过激发青年大学生的学习理论知识的积极性、掌握先进思想武器的主动性来增强网络的互动性, 从而拉动红色网站的“人气指数”。红色网站充分利用网络交互性的特点, 紧跟社会热点又密切关注学生切身利益, 捕捉学生中的热点和敏感话题, 开展如爱情观、价值观等等的讨论, 在网站上创办有特色的红色论坛, 增强师生以及校内外网民的交流与互动, 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这样既能吸引了学生的注意, 提高了网站的点击率, 拉动网站“人气指数”, 又能有效地实现对网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目的。

(三) 落实红色网站建设后期工作。

搞好后期工作其一是要抓好网站宣传, 其二是要做好网站的后期维护。政府、高校和媒体应在社会上多宣传创办红色网站的必要性, 启发还未创办红色网站的高校认识到当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对于已建设好的高校红色网站, 可以在本校范围内可以借助海报、广播、报纸、BBS等学生经常接触到的媒体进行大力宣传, 让学生知道、了解、访问、利用本校的红色网站。红色网站的后期工作还包括对网站的定期维护和管理。只有紧跟社会发展, 及时更新网站内容, 不断升级网站技术、给网站注入新鲜的血液, 网站才能充满旺盛的生命力, 吸引越来越多的访问者, 红色网站才能充分发挥出其作用, 体现出其意义。

摘要:高校红色网站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但北京大学“红旗在线”等高校红色网站却创办出了自身的特色, 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分析当前高校红色网站建设面临的困境和吸取“红旗在线”等网站的成功经验, 有利于探索高校红色网站的未来发展道路。

关键词:红色网站,问题,经验,对策

注释

1[1]中国红色网站联盟, http://www.redunion.org/union.asp?typeid=1.

2[2]中国红色网站联盟, http://www.redunion.org/union.asp?order=count, 该数据只表示用户通过中国红色网站联盟点击各加盟高校红色网站的累计点击率.

3[3]史铁杰, 余妍霞, 顾家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的现状调查与思考[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3) :77.

经验与对策 第8篇

服务外包的迅猛发展, 是“国际化的另一个浪潮”[2]。服务外包作为现代高端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许多国家和地区已将大力发展服务外包确定为提升自身产业结构和竞争力的重要策略。2009年1月, 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促进服务外包产业发展问题的复函》, 批准北京、上海、广州等20个城市为我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 以加快我国服务外包的发展。商务部进一步牵头推出包括税收优惠、劳动工时制度、促进就业补助等系列促进服务外包发展政策体系, 进一步确立了政府积极推动的姿态。广州大力发展国际服务外包具有重要的意义, 同时极具紧迫性。首先, 广州需要融入国家大力发展国际服务外包的战略;其次, 广州大力发展国际服务外包符合《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 (2008-2020) 》的精神与要求, 以促进以广州为核心的珠三角地区形成产业结构高级化、产业发展集聚化、产业竞争力高端化的现代产业体系;最后, 大力发展国际服务外包有助广州抢占新一轮城市竞争的“制高点”。目前, 关于广州国际服务外包的研究较少, 本文拟借鉴国内外国际服务外包先进地区经验, 总结出推动服务外包发展的斜坡球体模型, 在此基础上探讨广州国际服务外包发展的对策措施。

1 服务外包先进经验借鉴

1.1 印度与爱尔兰经验

印度是国际服务外包发展最为成功的国家。近年来, 印度的服务外包及软件业以近30%的年均增长率高速增长, 目前印度已拥有占65%的世界离岸信息服务业, 外包业务雇员达230万人, 产值占印度GDP的7%, 为印度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分析印度服务外包先进经验之时, Hira等认为印度在服务外包竞争中胜出, 主要原因是拥有较低的劳务成本、高素质的劳动力和政府支持政策[3]。与此类似, 徐兴锋也强调了政府的作用, 认为印度成为世界软件和服务外包大国得益于优惠的税收政策, 着眼于产业实际扩张政策, 但同时也离不开政府注重培养软件人才, 营造良好的知识产权保护环境, 行业中介机构发挥至关重要作用等多方面的支持[4]。

爱尔兰和印度同属国际服务外包的先进典范。服务外包使爱尔兰从曾经的“欧洲乡村”转变为现在的“欧洲硅谷”。陈锋认为爱尔兰软件国际服务外包的发达源自产业政策倾斜和支持, 国家财政预算支出倾斜[5]。郝晓娜和黄国青认为爱尔兰政府的产业政策、教育政策和税收政策有助于爱的软件产业和服务外包产业走向成功[6]。事实上, 完备的政策体系和政府支持对推动爱尔兰国际服务外包发展功不可没。另外, 努力建设良好的环境、营造富有活力的文化是爱尔兰服务外包发展另一个显著特点, 特别是通过富有活力文化的塑造, 优化了工作环境与提高了生活水平, 这对吸引跨国企业集团进驻和高素质人才到爱尔兰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2 北京与上海经验

北京和上海是我国领先的国际服务外包城市。北京市服务外包产业的核心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2007年的生产总值为824.8亿元, 比2003年增长了538亿元, 增长了近两倍, 对北京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达到9%。刘绍坚认为北京在人才资源、技术、基础设施条件等方面具有优势[7]。完善的基础设施、雄厚的科技实力、丰富的人力资源给北京带来了巨大的市场潜力, 为北京服务外包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上海由于独特的历史、自然、区位和经济条件, 其国际服务外包存在较为明显的比较优势: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优势、软环境优势、服务外包企业技术水平优势、法制建设优势。上海拥有漕河泾、浦东、长宁和卢湾等多个基础设施优越、集聚效应突出、竞争力较强的服务外包示范区。另外, 上海传统亲商开放的文化取向以及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 也有助于上海国际服务外包的发展。

1.3 经验总结与启示

从上述服务外包先进国家与城市的经验, 可以归纳出如图1所示的推动服务外包发展的斜坡球体模型。

环境优势 (软硬件环境) 、完备的法律政策体系 (机制优势和法律建设等) 是承包地服务外包发展的基础条件, 也是最重要的条件, 成为承包地服务外包发展的推动力。发达国家在选择服务外包承包地时, 往往着重考虑的是该地的软硬件环境和法律政策是否能够为服务外包提供良好的发展氛围, 足以支持服务外包的发展以保证服务外包拥有好的质量。政府支持、行业协会与中介组织的拉动牵引着服务外包的发展, 而这种牵引力往往依靠推动力作为支撑, 否则牵引力再大但由于缺乏推动力的支撑, 服务外包的发展也是缓慢的。承包地丰富的人才储备与企业的技术水平优势, 是承包地服务外包的内动力。推动力、牵引力和内动力三力协同, 将产生巨大的能量, 提升承包地服务外包的发展速度与水平。印度和爱尔兰能够成为服务外包世界顶级承包国得益于三力的出色发挥。我国的北京和上海三力强度普遍强于国内其他城市, 这使它们成为国内服务外包的领先城市。

2 广州发展国际服务外包的对策

在理论上, 现代企业的发展到了必须直面产业分工和调整资源配置的阶段, 业务外包是当代企业发展的必然。而在国家层面, 我国在制造业发展到一定层次时, 必然会向服务业迈进。2008年下半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 我国制造业出口连续下挫, 这意味着我国制造业出口黄金时代可能已过, 而以服务外包为主的服务业出口增长, 态势却是迅猛的。根据商务部最新统计数据, 2009年1-6月, 中国承接的国际服务外包合同执行金额达25.6亿美元, 同比增长30%以上, 成为危机下逆势上扬的亮点[8]。

同为中国的少数几个特大型城市, 北京、上海服务外包起步早, 依靠自身独特优势率先发力。广州如何后起跟上?政府层面的推动是个重要因素。考虑到广州的现状和《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 (2008-2020) 》的要求, 借鉴先进地区的成功经验, 根据前述推动服务外包发展的斜坡球体模型, 广州可采取以下对策以推动国际服务外包的发展, 达到服务外包发展的战略目标 (见图2) 。

2.1 提升服务外包发展的推动力

2.1.1 加强服务外包发展的软硬件环境建设。

服务外包的发展, 离不开良好环境的支撑。为了夯实广州国际服务外包的发展基础, 为发展提供推动力, 需要加强广州服务外包的软硬件环境建设。

(1) 建设高水平的服务外包产业集聚园区。建设服务外包产业集聚园区, 通过产业集聚, 形成产业规模, 强化产业实力, 是服务外包先进地区最重要的成功经验之一。印度的班加罗尔、布班内斯瓦尔, 爱尔兰的都柏林, 都建立了众多高水平的产业园, 成为服务外包迅猛发展的强力引擎。我国的北京与上海, 也先后建立了一批产业集聚园区, 对它们服务外包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广州目前初步形成了一批服务外包产业集聚园区, 它们成为广州服务外包发展的助推器。然而, 现有的产业园区还存在较多的问题, 例如规模偏小, 管理机制缺乏创新, 园区还没有发挥产业集聚应有的优势。因此, 进一步完善现有园区, 进一步整合园区资源, 创新园区管理机制, 加大园区招商引资力度, 完善园区电子商务平台, 使现有园区成为高水平的服务外包产业集聚园, 对广州服务外包意义重大。另一方面, 现有园区不足以满足广州服务外包发展的需要。规划新园区, 引导服务外包产业进行新一轮的资源优化整合, 促使广州形成若干个高知识流通、高技术创新、高技术水平、高经济增长的“四高”服务外包产业园, 使其成为广州服务外包发展的保障与强力引擎。

(2) 打造便捷的电信基础和良好的电子商务平台。印度和爱尔兰服务外包独领风骚, 与其重视电信和企业电子商务的发展是分不开的。印度下决心要成为全球IT超级大国, 成为信息化革命的领先者, 其中制定的具体举措包括:推动信息基础结构建设, 加速建立世界级的信息基础结构, 扩充光纤网络、卫星通讯网络和无线网络, 以使本地信息基础结构、国家信息基础结构与全球信息基础结构无缝连接, 确保全国范围内因特网、企业网和外部网快速发展起来[9]。爱尔兰有着较好的旨在面向国际、支持电子商务发展的电信基础设施。爱尔兰通过十多年对电信业的改造和升级, 为其创造了较好的竞争环境及基础条件。

国际先进经验告诉我们, 便捷的电信基础和良好的电子商务平台将是推动广州服务外包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更重要的是, 服务外包产业本身处于社会较为高端的产业位置,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 其对电子信息平台、网络传输和网上电子商务的要求是极高的, 传统的社会设施远远满足不了它的发展需求。基于此, 广州有必要加大力度完善本市的电信基础和电子商务平台, 在各服务外包产业集聚园区中, 更要加大相关的配套, 力求达到世界先进配套水平。

(3) 营造广州社会技术创新氛围, 引领社会服务业消费风尚, 鼓励创意与创作, 大力培育创新意识和勇于创新的价值观念, 提倡敢为人先、敢冒风险的精神, 营造激励成功、宽容失败的宽松环境。另外, 需要营造环境优美的城市环境, 这对广州服务外包的发展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爱尔兰良好的环境、富有活力的文化吸引了大量科技人员前来创业, 吸引了许多跨国公司进驻, 这对爱尔兰服务外包的发展, 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2.1.2 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法规。

制定和完善政策法规, 为服务外包的快速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对需要重点发展的服务外包产业, 要给予政策扶持。

(1) 通过股权融资和债券融资等方式, 多渠道拓展服务外包企业直接融资途径。在股权融资方面, 支持符合条件的服务外包企业境内外上市;在债权融资方面, 要鼓励现有符合条件的服务外包企业充分运用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和公司债、可转换债券等直接融资工具满足企业经营发展的资金需求。支持各类社会资金通过参控股或债权等投资方式, 支持服务外包企业发展;鼓励产业投资基金、股权投资基金及创业投资企业, 加大对服务外包企业的投资力度。

(2) 对服务外包中介机构给予恰当的市场定位, 制定适合的政策推动服务外包中介健康发展。服务外包企业从事技术转让、技术开发和与之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业务的要给予政策优惠。具备条件的服务外包企业也可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 享受相应的优惠政策。鼓励设计、创意、软件、动漫、物流等服务外包企业和研发机构开展技术创新活动, 对其成果转化项目, 经认定符合条件的, 按照广州市促进服务外包发展的优惠政策规定, 给予相应支持。

(3) 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积极解决影响知识产权保护实施的一系列问题, 以确保知识产权保护得到有效的实施。要解决法律和改善数据信息保护系统上的不足, 因为它们是影响发包国选择承包地的关键因素[10]。

2.2 提升服务外包发展的内动力

2.2.1 加强承包产业优秀人才的培养, 增加人才储备。

知识经济时代, 知识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类似微软这样的高科技企业, 它的市场价值约有90%是由专利、软件和公司职员的知识技能组成的, 远远超过其实物资产的价值。我们必须将服务外包的发展过程与发展知识经济和高新技术产业的过程紧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而这一过程必须建立在发展教育的基础之上。只有培育和建立庞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加快引进服务外包人才的步伐, 才能在技术创新、产业转移与产业升级上取得更大的发展, 提高广州产业结构水平, 增强高技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助推广州经济发展。主要有如下措施:

(1) 实施高级人才培养计划。创设“学校培养+基地训练”人才培养模式。广州高校众多, 可探索在高校设立与服务外包相关专业。在高校教育中, 开设服务外包理论课程, 加强专业理论培养, 增强学校与服务外包企业的联系与合作, 增加学生到服务外包产业园参观学习与实习的教学环节。设立广州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基地, 让高校学生到基地实操训练。聘请服务外包行业高级人才、政府主管官员和服务外包企业领导, 从事广州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基地的教学, 保证基地训练的效果, 力求基地成为服务外包人才的孵化中心。

(2) 广泛引进高层次创新人才。实施高层次服务外包人才引进工程, 加大对海内外优秀人才的引进力度, 建立海内外高层次人才信息库, 引进一批业内所需优秀科技人才及团队。鼓励跨国公司与广州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合资建立高起点、规模化的研发中心, 培养广州的研发队伍, 服务于服务外包技术创新。

2.2.2 强化服务外包企业技术水平。

广州服务外包企业技术水平的提高有赖于全市现代服务业技术水平的提升, 也有赖于不断推动服务外包企业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加强高校与科研院所对于服务外包等现代服务业的相关研究, 可专门成立广州服务外包研究所、广州现代服务业研究所等与服务业有关的研究院所, 成立一批与广州高新服务业有关的技术研究院, 切实提升广州服务业的研究水平, 将有助于广州市现代服务业理论与技术水平的提升, 有助于提升服务外包等现代服务业企业的技术水平。另外, 加强服务外包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 将服务外包企业的自主创新列入全市科技项目年度支持计划, 对自主创新、刻苦攻关的服务外包企业, 给予财政补贴, 对获得相关专利的服务外包企业给予奖励。

2.3 加强服务外包发展的牵引力

2.3.1 培育龙头企业, 扶持中小企业, 引导行业协会同步发展。

在发展服务外包过程中, 要善于培育出龙头企业, 支持服务外包企业做大做强。多渠道鼓励服务外包企业资源合理集聚, 建立企业生产规模和专业化优势, 通过合并联盟等方式, 加强企业实力建设[11]。开设中小企业扶持制度, 多渠道扶持和引导中小企业发展, 完善企业咨询制度, 有针对性地给予政策与税收优惠。加强龙头企业与中小企业的交流合作, 加强龙头企业与中小企业分工的引导, 加强龙头企业与中小企业资源的合理配置, 加强龙头企业与中小企业产业链的有机整合, 促进服务外包产业园企业之间知识交流与业务合作健康进行。与此同时, 重视引导行业协会的发展。印度服务外包的迅猛发展, 离不开印度国家软件与服务企业协会 (NASSCOM) 、信息技术产品制造者协会 (MAIT) 等协会的大力助推。广州要学习印度重视行业协会建设的服务外包发展方法, 切实引导成立若干个起实质作用的行业协会, 扫除行业协会发展障碍, 赋予行业协会应有作用。

2.3.2 加大外资的吸引力度。

国内投资资本不足, 投资力度疲软, 是发展中国家固有的弱势, 吸引外资成为了发展中国家发展的有效方式。印度和爱尔兰以及我国的北京和上海, 在服务外包发展过程中, 外资都起了巨大的作用。可以说, 没有外资, 就没有印度和爱尔兰服务外包今日的辉煌, 也没有我国北京和上海服务外包良好的发展局面。吸引外资助推广州服务外包发展, 一要政府出台利于吸引外资的政策规章;二要优化投资环境, 以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跨国公司的进驻;三要政府加强对外合作与联系。

2.3.3 大力鼓励境内生产性服务外包发展。

广州在大力发展服务外包过程中, 不能只看到离岸外包而忽视了国内的内需型服务外包。虽然我国内需型服务外包发展较为滞后, 市场尚小。但是, 内需型服务外包, 特别是内需型生产性服务外包的市场, 还是要大力鼓励发展的。一是因为广州拥有雄厚的制造业基础, 制造业中很多生产性服务环节有待外包给其他更具优势的外部企业来完成;二是“域内外包”内需和“离岸外包”外需的双重叠加, 才是统一的服务外包市场, “域内外包”的发展, 有助于服务外包企业的壮大, 助推离岸外包的发展。

2.3.4 促进穗港澳服务外包的合作共赢。

加强穗港澳服务外包的合作, 要做好规划, 扫除三地合作的政策障碍, 加强领导层的接触, 鼓励三地行业组织和企业间的互访与交流, 拓宽三地合作的范围与层次, 整合三地承包能力与资源, 以实现穗港澳在服务外包上的合作共赢。香港是世界上重要的以现代物流业和金融业为主的服务业中心, 澳门则是世界上具有吸引力的博彩、旅游中心和区域性的商贸服务平台。广州要充分利用与港澳地理位置相近, 文化语言相通的优势, 积极发挥CEPA作用, 联合港澳加快发展服务外包。广州的企业与产品可通过港澳进入国际市场, 同时, 通过港澳公司在承接国际服务外包项目后转移到广州实施, 利用强大的制造业和相当一部分以产业为基础的金融、货物运输、广告、零售、会展、工业设计等诸多现代服务业, 推进穗港澳相关领域的全面合作, 建立港澳接单, 广州交单的业务模式, 发展以跨国公司内部外包为主的服务外包。

3 结束语

印度、爱尔兰, 我国的北京和上海国际服务外包的领先源自服务外包发展所需的推动力、内动力和牵引力三力的协同作用。本文通过借鉴先进经验和由此得到的斜坡球体模型, 针对广州的情况, 通过加强广州服务外包的推动力、内动力和牵引力对加快广州国际服务外包发展提出了对策, 对广州国际服务外包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另外, 本文归纳的推动服务外包发展的斜坡球体模型同样可作为其他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制定服务外包发展对策的参考。

参考文献

[1]王燕妮, 李华.欧美服务外包 (BPO) 的发展模式分析及启示——基于承包商的视角[J].科技管理研究, 2008 (3) :79-82.

[2]DOSSANI R, KENNEY M.The next wave of globalization:relocatingservice provision to India[J].World Development, 2007, 35 (5) :772-781.

[3]HIRA R, HIRA A.Outsourcing America:What’s behind our na-tional crisis and howwe can reclaim American jobs[M].NewYork, NY:AMACOM, 2005.

[4]徐兴锋.印度、爱尔兰软件产业扶持政策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国际贸易, 2007 (5) :30-37.

[5]陈锋.爱尔兰、以色列、新加坡三国软件产业发展现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 6 (3) :455-458.

[6]郝晓娜, 黄国青.对中国与爱尔兰软件产业发展的比较性分析[J].情报杂志, 2006 (12) :132-134.

[7]刘绍坚.万亿市场北京如何分享?[J].时代经贸, 2007 (9) :31.

[8]宋蕾, 李彬.六部委发文提供金融支持70余500强外企有意“外包”中国[N].第一财经日报, 2009-09-10.

[9]徐兴锋.服务外包国家竞争优势分析及对策研究[D].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07.

[10]ZHAO W, WATANABE C.A comparison of institutional systems af-fecting software advancement in China and India:The role of out-sourcing from Japan and the United States[J].Technology in Socie-ty, 2008, 30:429-436.

经验与对策 第9篇

学长制作为一种高校大学生自我管理模式, 旨在通过选拔一批思想觉悟高、学习成绩优秀、工作能力强的高年级学生, 对低年级学生 (尤其是新生) 开展引领、帮扶和教育工作, 同时能够帮助低年级学生解决思想上的困惑、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 帮助低年级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 合理规划大学时光, 实现自身职业生涯发展。

社会发展的过程自身就是学习经验传承的过程, 高校作为培养精英人才的摇篮, 学长制在高校人才培养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特别是充分发挥学长制在学习经验的传承方面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学长制在学习经验的传承作用主要体现在学长的工作职责上, 包括思想上引领学生重视学习、学习方法上的指导以及学习困惑中的解疑答惑。学长制在引导学生适应大学生活、培养学习能力和减轻老师的工作压力方面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因此, 在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把握上, 必须要发挥学长制在学习经验传承中的重要作用, 争取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

二、高校学长制在学习经验传承中的现状与问题

学长制在学习经验的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但在新的社会条件下, 学长制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正在各种问题, 使得学长制学习经验传承作用难以有效发挥。

(一) 对学长制的内涵理解不够, 导致相关学习活动流于形式

高校辅导员和学长对学长制内涵理解不足。一方面导致老师和学长们难以有针对性地对学生提供帮助, 解决学生的切实难题;另一方面由于学长制的具体内涵和目的不明确难以调动学长们的积极性, 最终导致相关活动缺乏特色而流于形式。有些高校在培养大学生上甚至直接套用高中生的培养模式, 而所谓学习经验交流仅仅为了办活动而办活动, 形式上有了新闻宣传等, 但缺乏实质性的内容。如果没有真正明白学长制的真正内涵, 谈何发挥学长的积极作用。

(二) 学长制度建设方面存在漏洞

在关于学长制的职责划分和鼓励及惩戒制度上欠缺。首先, 学长制度下没有明确的工作责权, 权责不明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在工作中会出现推诿或抢工作的情形;其次, 学长的工作得不到足够的支持, 因为学长很多都是选拔上来的, 都是比较优秀的学生, 并且经过相应的培训, 这样导致辅导员一般都会让他们独立的开展工作, 却忽略了对他们的鼓励与指点;在学长的惩戒制度方面, 大多数高校由于各种原因, 往往对其不予规定或者规定模糊, 这就给学长制制度建设方面带来问题。

(三) 与社会实践结合较少, 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作用不大

高校学生人才培养, 重在理论与实践的相互结合。学习经验的传承不仅仅是理论知识, 还包括学习能力的培养。一般高校学长制的有关活动大都是理论上的知识, 与社会实际结合较少, 这就使得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等方面存在不足。同时, 有关社会实践及科技创新之类的活动往往需要学长进行充分地指导与交流, 单纯依靠学生自身难以在此类的实践和比赛中取得成绩, 学生的自身能力得不到有效的锻炼。

(四) 高校教学及管理上的引导程度不够, 使得学长制的消极作用日益体现

由于大学注重学生的个性与自由成长, 在管理上相对比较宽松, 再加上有些高校引导上不足以及学生自身控制能力的有限, 往往导致大学生的坏习惯的形成, 使其难以在大学中有所作为。特别是有些学长们不仅没能发挥其应有的积极作用, 反而在大学日常生活中养成了玩网络游戏、打牌、喝酒等坏习惯上, 这样的“学长制”影响了低年级的大学生, 这与学校教书育人的宗旨相违背。

(五) 学长自身存在的局限性

学长们由于自身的认知上的不足也会影响其作用的发挥。首先, 学长对低年级的学生进行生活状况、心理活动以及思想等问题应该定期向班主任、辅导员老师进行工作汇报, 让老师充分的了解学生。但是, 由于学长考虑自身的原因, 在进行工作汇报时只报好的事情, 不报忧的事情, 没有真正的将学生的客观情况反映给老师。另一方面, 由于学长制在选拨制度上的部分漏洞, 可能导致学长们难以发挥其所应有的职责。再次, 有一些学长对低级的学生的帮扶不够深入, 因为学长都是高年级的学生, 学习与工作的任务比较重, 所以, 往往没有时间去定期帮助低年级的学生, 不会主动找低年级的学生们交流, 对他们内心的苦闷缺乏了解。

三、充分发挥学长制在学习经验传承中的作用措施

为更好引导大学生适应大学生活并做到学有所成, 提高大学生的各项能力和社会适应力, 实现大学生更好地就业, 我们有必需进一步完善学长制并发挥其在学习经验传承的重要作用。

(一) 深入理解“学长制”内涵, 立足现状, 挖掘特色学习经验交流活动

学长制作为一种学生自我管理模式, 使学长与受辅学生间以平等的关系、自由民主的交流气氛、灵活机动的辅导方式, 实现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呈现点面结合、信息通畅、团结互助的良好态势。学长制在学习经验的传承包括专业知识的学习、创新和社会实践能力的提高以及人际交流和学生工作经验的交流, 是对当前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学长制的阐述。

发挥学长制在学习经验传承中的作用, 还必须要结合学生的专业设置, 学生自身社会经验少、能力低的特点进行针对性的培养, 特别是以学长制为依托定期举办有特色的学习经验, 通过优秀学长现身讲解, 从自己专业, 毕业去向, 任职经验等方面结合自身所遇问题进行详细解答, 充分、有效引导学生向积极的方向发展。

(二) 完善学长制度建设, 发挥学长们在学习经验传承中的积极作用

学长制度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 需要针对高校自身专业特点以及学生的自身特点进行构建。学长制度包括学长制权责制度、管理制度、奖励及惩戒制度和评价及反馈制度。从发挥学长制在学习经验的传承上来看, 特别是有与其关的奖励制度无疑会极大提高学长们的积极性, 从根本上为学长制提供优秀的人员保障;而学长制惩戒制度则会进一步规范学长们的行为, 从而充分发挥学长的先锋表率作用, 杜绝其对学生的消极作用。所以为完善学长制度建设, 必须加强其制度建设, 特别是奖励及惩戒制度。

(三) 与全国、各省市大学生比赛相结合, 投身社会实践, 形成“以高带底”的人才培养机制

所谓“以高带底” 就是高年级学生带领低年级学生进行学习交流性活动, 提高其自身的能力, 这也是学长制的重要内涵。全国性或省市级以上的比赛是各大高校学生交流的重要平台之一, 低年级学生如果没有老师和学长的指导, 根本难以在同台竞争中处于优势。发挥学长制在学习经验传承中的重要作用, 形成以参加比赛 (如挑战杯、创青春) 为载体、以学长制为依托、以提高实践与创新能力为目的的高效人才培养机制。

(四) 建立辅导员牵头、学生会组织、学长做表率的“三位一体”的引导与培育机制

所谓“三位一体”就是指建立以老师牵头、学生会组织、学长做表率的“三位一体”的引导机制。首先, 辅导员方面必须高度重视学习经验传承的重要作用, 充分发挥学长制的积极作用, 对学长们的工作及时进行鼓励与支持;其次, 学生会作为学生活动组织的主体, 要在充分理解活动内涵和学生主体的基础上, 发挥其创造性的功能, 举办特色性的学习经验交流活动, 如迎新生经验交流会, 社会实践经验交流会、科技创新经验交流会等;最后, 学长自身要做到敢为人先, 树立榜样作用, 形成以点带面、由己及人的人才培育机制。

(五) 建立及时高效的学长选拨和培训机制

学长制的关键在于选人, 如何选拨优秀学长便是实施学长制最需要解决的问题。首先, 选拨过程中必须要本着宁缺毋滥的原则, 做事先做人, 学长的选拨须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正直的品格, 这是选拨的首要标准。其次, 初步选拔结束后要进行专业的技能培训, 技能的培训包括对专业问题的解疑答惑, 也包括对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的掌握。在选拨与培训过程中有必要建立对学长的评价及反馈系统, 包括自我评价, 辅导员评价, 学长间的互评等, 以便更好建立起及时高效的学长选拨和培训机制。

四、结语

经验与对策 第10篇

一、发达国家创新教育的发展与启示

发达国家的创新教育最早开始于企业的在职培训, 以后逐渐扩大到高校的正规教育。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 发达国家的高校创新教育取得了快速的发展, 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1. 发达国家创新教育的发展。

(1) 美国。美国是最早实施创新教育的国家之一。每当国家面临危机时, 美国总是把教育改革作为应对危机的一项重要措施。1957年前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后, 美国就深感受到强烈冲击, 于1958年颁布了《国防教育法》, 目的是使教育适应国际形势变化和国防竞争的需要。1973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资助麻省理工学院等四所院校成立了“创新中心”, 具体开展实施创新教育实验。在此之后, 美国高校的创新教育迅速得到普及, 有将近上百所大学开设了开发创造力的课程。20世纪80年代以后, 日本在电子等科技领域的崛起, 再次使美国深感压力, 美国人认为教育的落后将危及美国社会经济安全, 开始重建美国教育。里根总统执政期间于1983年提交了《国家在危险之中, 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的报告, 提出“开展高质量教育, 建立学习化社会”, 包括培养学生探索、调查、创造的能力。布什总统任期内先后签署了《全美教育目标报告》、《美国2000年教育规划》等法律文件, 并提出了迈向21世纪的全国教育目标。克林顿总统提出了有关教育改革《克林顿总统的教育计划》, 强调把教育摆在国家的首位。 (2) 日本。日本在明治维新时期就确定了赶超欧美的目标, 特别强调教育要为实现这一目标服务。日本的现代大学教育开始于19世纪末, 为其战前经济发展和战后经济复苏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20世纪80年代后日本成为世界瞩目的经济强国和技术大国后, 开始探索迈向“首创和领先的文明开拓时代”的创新道路。日本政府于1984年8月成立了临时教育审议会, 并于1985年后短短的三年里发表了四次咨询报告, 提出面向21世纪的教育目标, 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把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3) 德国。德国的教育在欧美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 许多近代西方的教育形式都起源于德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德国的大学教育十分强调学术自由, 强调教育与科学研究相结合。早在1976年, 当时的联邦德国颁布了《高等学校总纲法》, 核心是既要保留传统大学民主自治的特色, 又强调注重发掘大学的潜力, 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中心, 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尤其是要养成理性和批判能力以及责任感, 以更好地适应新的国际竞争的需要。近年来, 德国高等教育界更加重视对素质教育培养, 政府、高等院校以及社会各界都把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提高人才素质的重要课题加以重视和研究。

2. 国外经验对我国创新教育发展的启示。

总结国外创新教育的经验, 可以为我国高校创新教育提供如下启示。一是教育改革在各国都受到了普遍重视。各国都认识到依靠创新教育带动人口素质的提高是保证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 把提高教育质量和进行教育改革当作一项紧迫的任务。二是致力于长期的教育改革。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 各国的教育改革从未间断, 一方面是由于教育中存在问题的严重性和复杂性, 决定了改革绝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另一方面各国都力图调整、完善和确立面向21世纪的教育制度, 希望能在21世纪发挥最佳的社会效益。三是教育的重点由数量增加转向质量提高。各国都将有限的财力和物力集中投入到提高教育质量上, 力求造就符合创新发展需要的创新人才。四是调整培养目标和改进课程结构, 各国都十分注重瞄准科技革命的前沿, 要把科技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力争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中赢得发展的主动权。

二、我国高校创新教育发展存在问题与原因

我国高校的创新教育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 经过近20年的发展, 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但仍然存在着一些深层次的问题, 亟待我们深入剖析其背后的原因, 为创新型人才发展提供有效的人才支撑。

1. 我国高校创新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结合我国创新教育发展的现状, 对比发达国家创新教育的经验, 我国高校创新教育目前较为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创新教育培养目标和定位有待进一步明确, 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需要进一步完善。二是高校课程设置重专业轻“广”、“博”, 课程与专业相关度极高, 但知识的广博程度和综合程度偏低, 课程设置普遍缺乏创新空间。三是实践性教学环节较少, 且效果有待进一步提高, 高校实验室的开放程度较低, 学生很少有实际参加科研的机会。四是创新教育制度保障体系有待完善, 高校对创新能力缺乏有效的考核机制, 缺乏多侧面、多维度的质量评价, 难以保证创新教育的个性要求。

2. 我国高校创新教育发展的制约因素。

制约高校创新教育发展的因素是多重和复杂的, 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分析,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传统文化的影响, 儒家文化所崇尚的“中庸”之道, 形成了不敢求异冒险的心理“积淀”, 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缺乏主动改变的魄力。二是教育的自身因素制约, 在高校课程设置上重视专业知识的培养而缺乏不同学科的交叉和融合, 在教育方法上大多采取灌输的方式而缺乏信息反馈和民主气氛, 挤压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学生在学习方式上大多采取以记忆为主的机械学习, 复制有余, 创新不够。三是教育评价方式和评价体系的缺陷, 应试教育依然是教育体制最基本的特征, 成绩考核鼓励对既有知识和成果的认同, 但排斥独立思考, 分数仍然是衡量学生的学习效果的唯一尺度, 规范化、静态化的应试考核指标和规范性、标准性的考核体系难以评价具有能动性创新能力。四是教育者自身素质有待提高, 高校中的许多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 大多是在原有教育体制中培养出来的, 本身就缺乏创新素质, 难以突破原有的思维方式。

三、加快建立我国高校创新教育的途径与对策

高等学校从传统教育向创新教育转变是我国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正如美国在1998年博耶报告中所提出的“要重建本科生教育, 培养创造性的领袖。”[2]为适应创新型人才发展的要求, 就必须建立我国高校创新教育的运行机制, 从创新教育走向教育的创新。

1. 进一步明确高校创新教育的目标, 强化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价值取向。

创新教育目标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必须适应当今时代变革与发展对教育的新要求。创新教育目标通常具有导向性、准则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的基本特征, 创新教育目标设计要遵循层次性、非刚性、清晰性和可行性的基本原则。因此, 高校的创新教育要着力开发学生的创造力, 培养创造型、复合型的创新人才。我国《高等教育法》明确了“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因此, 高校的创新教育应该是以造就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为基本价值取向, 以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实践能力为总体目标。同时, 高校还应根据自身的层次定位和办学的指导思想, 确定创新教育的具体目标, 并将其分解成纵向和横向目标系列, 使抽象的教育理念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教育行为。

2. 加快我国高校管理体制的改革, 改善创新教育的环境条件。

要加快我国高校管理体制的改革, 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目前学校办学活力不足的根源主要在于长期以来教育领域实际存在的行政化管理。能否逐步去除行政化, 关键在于政府的决策和作为。[3]要改变政府对高等学校的行政管理方式, 政府要承担起调节高校创新教育运行机制改革的责任, 制定高校创新教育的规则, 创造正常创新教育机制的环境条件。把创新教育的自主权交给高校, 教育体制要由集权型向分权型转变、由消极服从型向主动适应型转变, 充分发挥高校在创新教育中的主导作用。

3. 改善创新教育方式和评价方式, 注重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教育要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兴趣和个性, 启发学生的自主思考和建立“批判性思维”。师生关系也要由权威型向独立型转变, 形成平等、独立、民主的现代师生关系, 相互尊重对方的选择和意见。高校应主动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 更加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并为学生争取和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要进一步改善创新教育评价方式, 改革阻碍创新思维发展的考试方法, 充分发挥评价的引导与监督作用。

4. 大力提高教师创新能力, 培养创新型教师队伍。

教师的创新能力直接决定创新教育的效果, 教师本身所具有的创造精神也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创新热情。创新教育必须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造就一批创新型教师。要加强教师的岗位培训, 培养教师具备崇高的职业精神, 树立崭新的教育理念, 构建完整的知识结构, 同时具备出色的科研能力、娴熟的现代教育技术和良好的心理品质等基本素养, 要能够站在学科前沿, 预见学科今后的发展方向。

5. 强化开放性教育, 加强学生的实践性教育和训练。

创新教育突破了传统应试教育和狭窄专业教育的封闭模式, 转向开放性教育模式。通过实践教育活动, 有效改变学生单向地被动地接受教育的状况, 使教育方式变单向传授为双向研讨, 变单纯灌输知识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从而使教与学达到有效沟通, 增强教学的针对性, 形成立体的教学模式,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摘要:本文在明确创新教育的概念及特点的基础上, 总结了发达国家创新教育的发展与特征, 深入剖析了我国高校创新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制约因素, 从高校创新教育的目标、高校管理体制的改革、改善教育方式和评价方式、培养创新型教师等方面探讨了加快建立我国高校创新教育的运行机制的途径与对策。

关键词:高校,创新教育,发展,对策

参考文献

[1]唐国庆, 周振铎.创新教育与教学实践[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 1999.

[2]Carnegie Found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Teaehing.Reinventing Undegraduate Education:A Blueprint for America's Research Universities[EB/OL].http//naples.cc.sunysb.edu/Pres/boyer.nsf.

经验与对策 第11篇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瓶颈约束;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F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1)-10-0007-1

我国农业产业化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中也涌现出了一些新的矛盾和新的问题,按照与时俱进的要求,着眼于我国未来农业发展的大局,充分认识其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重要性和意义。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为我国农业生产的集约化经营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径。许多地方有成功的经验,程度还很不够,产业化的规模还偏小。制约产业化发展的因素有很多,下面就谈谈自己的肤浅看法。

1 制约我国农业产业化经验发展的瓶颈

1.1 土地流转制度不完备

我国的土地制度在不断地完善,实行联产承包经营,按照我国土地承包制度的本来含义,根据农户的生产经营能力,实行数量差异化的承包,这样才能够充分体现资源配置的效率,形成集约化经营的导向。土地的集体所有,农民对承包土地只有使用权,这种制度安排本身,是把土地这种生产资料作为农民社会保障的一个工具提出来的,使得土地这种资产作为商品属性被人为地扼制了。现实的承包当中,是按照“人头”与“户头”平均分配土地的,严重影响了资本、劳动、土地、技术等生产要素在更大范围内的有效配置。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土地承包经营逐渐出现了一些弊端。农村土地流转,是指农民将其土地承包经营权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转给其他个人或组织用于农业经营的行为[1]。

1.2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受到阻碍

随着我国人均农用耕地的不断减少,现有农用土地使用制度、资金、技术的限制以及农产品市场诸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农村出现了大量剩余的劳动力。我国当前农村产业领域的拓展速度与农村劳动力的增长速度形成巨大反差,劳动力过剩问题即隐形失业现象尤其突出。流通服务中介机构缺乏,农民放弃土地意味着放弃基本生存权利,由于土地因素阻碍了农业人口的自由流动,难以随着产业化链条转移[2]。

1.3 农产品科技含量低

自古讲究“民以食为天”,现代社会人们更是追求食物的可口、方便、健康、营养和安全。时下流行的野生植物保健品等,其原料都源于农产品的深加工。农产品深加工的特点之一就是科技含量高,需要高科技作为推动剂,而科技的不发达却成了制约农产品深加工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农产品不能满足市场和加工业对高品质、批量化产品的需要,特别是蔬菜及畜牧业,优质品少,规模小,有产品无品牌的情况较为突出。农业产业化经营中有胆识、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能人不多,缺乏一支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牵动农业产业发展的农业龙头企业规模小,企业与农户还没有捆成利益共同体。

2 深化我国农业产业化经验的对策

提高我国经济的非农化水平实际上就是要围绕三农(农业、农村、农民)做文章,降低三农的比重,使三农逐步向三村(村业、村民、村庄)转化,即农业的产业化问题。使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为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先进实用技术、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效益。

2.1 土地自愿有偿流转

土地流转是农业和农村生产力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要长期稳定土地承包关系,并把稳定土地承包关系作为农村政策的基石。为农民行使土地流转权提供了可靠的制度保障。土地承包权流转和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必须遵循:农民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和严格遵循不得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改变土地用途,不得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的原则。土地流转不能强迫,尊重农民依法自愿有偿流转。允许农民土地使用权依法转让和出租,鼓励和促进许多用地者将其闲置和可挖潜的土地转让、出租出去,从而促进了土地的合理流动,调剂了土地的余缺。鼓励土地向种田人的手里集中,发展农民的合作组织,提供社会化服务,实现中国农业的现代化。

2.2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

农村剩余劳动力是我国抑制发展农业经济的一大问题。农村劳动力素质低是制约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要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增强市场竞争力,提高农村劳动力科学文化水平,加大农村教育力度,争取更多的教育经费投向农村农户。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创造多种就业机会。应以市场为导向,科技为手段,农村龙头企业为依托,合同契约为纽带,立足当地资源,发挥区域优势,向当地基础产业、支柱产业、主导产业有序地输入劳动力。要健全服务体系,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包括信息咨询、职业介绍、职业培训、失业保险等方面的综合服务,培育和完善劳动力市场,使分散的小农户同大市场联结起来,促进劳动力有序流动和合理使用。

2.3 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科技含量

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新形势下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要实现科技创新,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科技含量,完善农产品质量标准与检测检验体系。农产品的市场竞争,集中表现为质量和效益的竞争,竞争的成败最终取决于科技含量。鼓励各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和农技人员积极投身到农业产业化经营第一线,通过技术服务、技术入股等形式,与龙头企业和农户开展联合与合作。积极创办科工贸、产加销一体化实体,特别是积极扶持科研院校大力创办科技型龙头企业,要健全科技推广和应用体系,创造宽松的环境,加强政府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领导和服务工作。

总之,现代农业是以科学技术为强大支柱、以现代工业装备为物质条件、以城乡结合和工农协调发展为重要前提的,但必须以实行产业化为基本途径。在优化产业机构、健全产业载体的过程中,政府和产业组织大有作为。创造良好的产业环境,加强宣传和引导,引进龙头企业进入农村。要坚持以产业化促标准化生产,以产业化促农产品品牌化营销,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和文化品位,走出一条尽快提高农产品质量卫生安全水平和经济效益的路子。实现高效农业,即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参考文献

[1] 唐正荣,李晓辉.寿光农业产业化经营特点及启示[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5):79-81.

经验与对策 第12篇

关键词:区域共享型,实训基地,建设

实训基地作为学生进行实践教学的场所, 是学生进行专业岗位技能训练和技能鉴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满足高职教育的教学质量和水平,实训基地需要配备先进且配套的设施设备、科学且具有实用性的教材以及技术娴熟且素质较高的实训指导教师等。 因此,实训基地必须有大量资金的投入才能保障其建设和运行。 然而在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重复建设现象,造成资源浪费。 由于高校的扩招,在校生人数不断增加,导致学校实训资源不能满足教学需要,一些高职院校各自投资建设自己的实训基地,因高职院校本身资金有限,导致实训基地各项设备不能满足学生需求。 大多数学校投入大量资金建立自己的实训基地,且只限于本校学生使用,致使很多设备闲置、利用率低。 区域共享型实训基地是集教学、培训、生产服务和技能鉴定为一体的实训场所,对于推动高职教育的发展,改善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的条件,提高高职院校师生实践技能和素质有着重大的意义。 本文以笔者所在的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为例,针对目前会计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现状的SWOT分析,通过借鉴国外区域共享型实训基地建设的经验,研究建设区域共享型实训基地和运行的对策。

一、国外区域共享型实训基地建设的经验借鉴

(一)国外区域共享型实训基地建设的经验分析

1.资金投入方面。

(1)德国。 德国政府通过将一定范围内无法独立开展职业培训的中小企业联结在一起的方式提供员工学习技能的实训场所。 通过跨企业培训中心的培训补充操作技能, 促进企业参与培训中心建设的积极性。 其中企业培训中心的费用主要由企业承担, 政府则承担职业院校的费用支出。

(2)新加坡。 新加坡的职业培训通过学生与企业签订合同的方式, 享有学生与学徒的双重身份, 在学校进行职业培训的费用由政府承担; 在企业培训中心进行实习的费用则由企业承担。 南洋理工学院作为其中之一,以“教学工厂”这种独特的教学模式享有盛誉。

(3)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采用TAFE模式(Technical and Further Education,技术与继续教育)。 TAFE学院的目的是培养能够达到岗位要求的职业人,其实训基地分为两部分, 校内的实训基地和企业中的实训基地。 校内实训设备数量多,种类全,其中有一部分比较先进的设备是通过企业捐赠的方式获得的。

(4)日本的职业技能培训,政府保障稳定的投入。日本的公共实训基地接受来自政府的投资和拨款,而费用的来源则是失业保险金。政府按各地经济发展情况和就业需求确定所需预算金额,通过地区经济特点决定地区的专业布局, 形成专业技能特色的地域性特点。接受国家设备投资的学校与公共实训基地之间可以进行设备调用。

2.管理方式方面。

(1) 德国。 德国跨企业培训中心在教学管理方面,使用职业课程框架教学计划进行培训,以强调学生操作能力和独立完成整套工作任务为原则设计培训课程。 由于跨企业培训中心的目标明确,并不强调受训者的学历证书,而是更看重他们的职业资格证书。

(2)新加坡。 新加坡的南洋理工学院教学工厂的课程、 教材都来源于企业,学院组织“课程开发委员会”负责课程和教材的相关事宜, 并要求教师每年按照技术发展变化来修订教材,以此作为教师考核的依据之一。

(3)澳大利亚。 在澳大利亚的TAFE学院,学生去企业实训没有学院教师带队,培训计划由企业自行决定。 学院人力资源部负责管理教师事务,聘任时应聘者需要经过一系列考核环节,教师上岗前也要经过严格的培训,从而确保了学院教师队伍和教学的质量。

3.运行机制方面。

(1)德国。 根据联邦职教所调查显示,德国共有955 家跨企业培训中心,为全德国企业提供了1 万多个培训岗位。德国以其培训对象的广泛性、目标的针对性、 投入的多元化以及非盈利性作为明显优势。 配套的政策和法律支持是保障跨企业培训中心顺利运行的重要后盾。

(2) 新加坡。 新加坡职业教育的发展是借鉴德国“双元制”的做法,并且根据新加坡的工业发展基础以及职业教育发展状况,对“双元制”进行了改革。

(二)国外先进经验对区域共享型实训基地建设的启示

1.资金投入多元化,政府主导化。

(1)美国。 美国为了鼓励企业投资职教事业,出台了一系列激励措施。 例如,给青年工人提供工资补贴、减免税收等政策, 以此来鼓励企业积极投资到职业教育的发展中。 企业参与的形式也多种多样,捐款、捐赠实训车间或实训器材设备。

(2)德国。 德国由于管理体制即为多层次多元化的, 除了各级政府作为主要经费的承担者外,行业协会、各部门以及教会也都是投资者, 这也体现了德国跨企业培训中心的经费来源途径广泛。

(3)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采用的是多元化的投资体制。 政府、企业、行业和个人都可以作为其投资的一份子,澳大利亚政府投资建立了很多高水平的实训基地, 让学生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也适应了岗位的要求。

(4)日本。 日本实训基地的投资比较有特点, 靠的是国家或地方政府的财政拨款, 而资金的来源却是失业保险金这种形式。

2. 采用企业需求导向化的管理模式。 通过上面对国外先进经验的分析可以得出, 共享型实训基地是一个处于企业、职业院校、政府以及行业协会之中的一个独立、开放的系统,面向社会提供各种不同的培训和鉴定。 管理决策层对实训基地实行直接管理。 德国跨企业中心由不同的行业协会主办,不依托于职业院校,采用的是多元化的运作模式。 在教学管理上,跨企业培训中心完全以用人单位的需求为导向,进行课程设计,尽可能地贴近真实的工作场景, 培养学生灵活的运用各种职业技能解决现实问题。 它的存在不仅连接了企业和职业院校, 同时也为社会其他团体提供多种职业培训。根据区域经济发展, 侧重不同的专业作为特色培训,避免重复建设,也满足相互协调弥补专业空缺, 形成体系化建设。

3.采用政、教、企三方共同参与的运行机制。实训基地运行机制的选择,关系到实训基地能否顺利运行以及培训质量是否达标的问题。 相比实训基地目前大部分以院校为主的运行机制而言, 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的运行机制更注重发挥企业的作用,使政、教、企真正站在互惠互利基础上, 达成三方共同参与的运行机制。 在共享型实训基地的建设过程中,学校、政府和企业三方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 只有当三者相互协调, 才能保证实训基地的有序运行。

二、 区域共享型实训基地的建设和运行对策

(一)以政府为主导,统筹规划

政府需要在政策措施和经费投入上为区域资源共享型实训基地的建设提供支持和保障。 区域资源共享型实训基地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优化资源配置、 避免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作为资源共享和区域内合作的推动力,促进整个区域经济的建设和发展。 只有通过政府相关主管部门的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才能使区域内资源共享机制真正形成并发挥其作用。在一个区域范围内,可以由政府作为主要投资方建立一所综合性、 开放性、先进性的共享型实训基地。 建立以区域资源共享型实训基地为中心,辐射整个区域内的联合网络,完善校际和校企间的合作,减少隔阂,走上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效益与风险共同承担的建设之路。

(二)政、 企、 校间寻求资源共享、合作共赢

由于我国高职教育起步较晚,导致实训条件不能满足其快速发展要求,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大多是高职院校通过原有的实训室或是引企入校等形式改造而成, 这使得学校与企业两者矛盾突出。学校资金有限,改造或新建生产性实训基地投入较大。 企业引进方面, 生产型企业可以满足多人实习,但可以引进的此类企业较少;服务型企业合作相对容易但可提供岗位较少, 不能满足大多数学生的实习要求。 区域资源共享型实训基地处在到学校、企业、政府间资源共享、合作共赢的平衡点, 通过基地平台满足企业要求、学校愿望、专业发展趋势。 探索新渠道搭建与企业合作平台, 引入不同层次企业参与, 满足不同水平学生顶岗实习。

(三)构建区域共享型实训基地师资双向交流机制

为了提高学生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的实训质量, 可以构建师资双向交流机制, 实训企业技能专家和学校实训教师的深度合作与互动。 共享性实训基地每年设立专项教师培训基金,鼓励教师参加各种进修、技能培训、校企合作研究和下企业锻炼; 设立专用项目经费, 用于教师参加实训室或企业科研开发、项目建设,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见31 页图。

参考文献

[1]张蕾,魏龙,冯飞.论高职能源技术专业开放共享型实训基地的建设[J].中国电力教育,2008,(10).

[2]刘晓瀛.浅析“学案导学”在高职化学教学中的实践意义[J].职业教育研究,2012,(2).

[3]薛新巧.以地方职业技能大赛为载体,构建高职院校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共享型实训基地[J].职业教育,2013,(10).

[4]胡苗忠,李阳霄.校企共建开放共享型实训基地,培养会计高技能人才研究与实践[J].商业会计,2014,(11).

上一篇:智能决策系统下一篇:美国密苏里的爱情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