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推拿疗法范文

2024-07-03

针刺推拿疗法范文(精选6篇)

针刺推拿疗法 第1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120例, 其中, 男52例, 女68例;年龄最大68岁, 最小46岁, 平均年龄为50.5岁;病程最长2.5年, 最短1周。

1.2 临床表现

本病早期肩关节呈阵发性疼痛, 常因天气变化及劳累而加重, 以后逐渐发展为持续性疼痛, 昼轻夜重, 夜不能寐, 不能向患侧卧, 肩关节向各个方向的主动和被动活动均受限。肩部受到牵拉时, 可引起疼痛加剧。肩关节可有广泛压痛, 可向颈部及肘部放射, 后期可出现不同程度的三角肌的萎缩。本病女性发病率略高, 多为50岁左右的中老年人, 一般多发生于单侧肩部, 亦有两则先后发病或交替发病者。逐渐出现肩部某一处痛, 与动作、姿势有明显关系。随病程延长, 疼痛范围逐渐扩大, 并牵涉到上臂中段, 同时伴肩关节活动受限。如增大活动范围, 则有剧烈锐痛发生。严重时患肢不能梳头、洗面和扣腰带, 患者夜间往往因翻身移动肩部而痛醒。病人初期尚能指出疼痛点, 后期范围扩大, 感觉疼痛来于肱骨方向。

1.3 诊断要点

(1) 疼痛:起初为肩部阵发性疼痛, 以后逐渐加剧或呈顿痛或刀割样痛, 因气候变化、劳累或受到撞击使疼痛加重, 昼轻夜重为本病主要特点。 (2) 肩关节功能障碍:肩关节向个方向活动受限, 随着病情发展, 患肢连梳头、穿衣、洗脸及叉腰等动作均难以完成。严重时可影响肘关节功能;屈肘时手不能摸到同侧肩部, 尤其在手臂后伸时不能完成屈肘动作。 (3) 患肩怕冷:即使在暑天肩部也不敢吹风。 (4) 压痛:肩关节周围可触到明显的压痛点。 (5) 肌肉改变:三角肌等肩周围肌肉早期可出现痉挛, 晚期可发生废用性肌萎缩, 出现肩峰突起上举不便, 后弯不利等典型症状。此时疼痛症状反而减轻。 (6) 查体:肩关节以外展、外旋、后伸受限最明显, 内收、内旋亦可受限, 前屈受限较少。三角肌有轻度萎缩, 斜方肌痉挛。岗上肌腱、肱二头肌长、短头附着处、三角肌前、后缘等均可有明显压痛。 (7) X线平片:大多可见肩关节结构正常, 后期部分年龄较大或病程较长患者可见骨质疏松, 但无骨质破坏, 可在岗上肌腱、肩峰下见到滑囊钙化征。实验室检查多为正常。

2 治疗方法

2.1 针刺疗法

患者取坐位或侧卧位 (患侧在上) 。选取患侧巨骨、肩贞、曲池、合谷等及阿是穴, 得气后任取2组穴位, 连接G-6805型电针治疗仪, 用连续波 (频率100次/min) 刺激30min, 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2]。

2.2 推拿疗法

患者取坐位, 术者以患侧肩为中心, 先以滚法大面积放松患侧肩部及上肢部的肌肉约10min, 沿肱二头肌、肱三头肌、三角肌走行方向作拇指按揉、弹拨手法, 待局部肌肉放松后, 再按揉肩贞、曲池、合谷等穴约2min, 手法要求轻柔;然后术者一手固定患者肩部, 一手握住前臂, 牵拉患肢作前伸、上举、侧平举、后伸等各个方向的运动, 活动时要注意患者表情, 以病人能耐受为度, 尤其对病程长、年龄高、疼痛比较明显的患者, 动作更要缓慢, 切忌一步到位, 必要时中途再按揉放松一下紧张的肌肉。最后施以摇、搓、抖等手法结束治疗[3~4]。

3 疗效标准

疗效标准包括, 临床治愈:肩关节疼痛消失, 功能恢复正常;明显好转:原有各型症状基本消失, 阴雨天偶见肩部隐痛, 肩关节活动基本正常;好转:原有各型症状减轻, 肢体功能得到改善;无效;原有症状、体征无改善。

4 临床结果

随访本组治疗, 其中治愈45例, 占37.5%;明显好转65例, 占54.2%;好转10例, 占8.3%;总有效率为10 0%。

5 结语

肩周炎是肩部关节和关节周围软组织损伤、退行性病变而引起的关节囊和关节周围软组织的一种慢性炎症性反应, 属中医学痹症范畴。乃因风寒湿三邪阻滞经络, 肩周气血不畅, 不通则痛, 故治疗上以祛邪通络、舒筋活血为主, 以手三阳经经穴为主, 局部取穴加经验取穴, 共奏行气活血、通络止痛的功效。

外科封闭疗法和口服消炎镇痛药是西医治疗肩周炎的常用方法, 其优点是止痛迅速, 但往往药效解除后疼痛更甚, 且对功能障碍改善不大, 而由于其副作用所带来的新的创伤又使得很多患者不能接受。中医针刺加推拿疗法治疗肩周炎, 疗效确切无副作用, 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针刺加推拿治疗肩周炎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分析笔者所在医院门诊经临床确诊为肩周炎的临床资料。结果 通过治疗, 治愈45例, 占37.5%;明显好转65例, 占54.2%;好转10例, 占8.3%, 总有效率为100%。结论 中医针刺加推拿治疗肩周炎, 疗效确切无副作用, 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针刺,推拿,肩周炎,临床体会

参考文献

[1]吴在德, 吴肇汉.外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834~835.

[2]李平华.肩周炎[M].第3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10:85~96.

[3]刘智斌.临床推拿治疗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8:181~188.

针灸推拿科特色疗法 第2篇

令患者裸背俯卧于床上,取督脉大椎至腰俞的脊柱部位。常规消毒后在治疗部位涂抹生姜汁,再在治疗部位上撒上督灸粉,之后在其上覆盖桑皮纸,然后再在桑皮纸上铺生姜泥如梯状,最后在姜泥上面放置三角锥形艾柱,然后点燃艾柱上中下三点,连续灸治三次后把姜泥和艾灰去除。然后用湿热毛巾把治疗部位擦干净。灸疗后局部皮肤红润,4---6小时后慢慢起小泡。第二天放掉水泡中的液体。

二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是指在夏季三伏天,通过将药物敷贴到人体一定穴位,治疗和预防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故又称“三伏灸”、“三伏贴”,主要用于在秋冬春之际容易反复发作或者加重的慢性、顽固性肺系疾病。

先将贴敷部位用75%乙醇或碘伏常规消毒,然后取直径1厘米,高度0.5厘米左右的药膏,将药物贴于穴位上,用5厘米×5厘米(小儿患者可适当减小)的脱敏胶布固定。贴敷的部位一般以经穴为主,临床常用的穴位有肺俞、定喘、膏肓、大椎、中府、膻中等。可以根据患者的病情不同辨证取穴,临床常用穴位有风门、膈俞、心俞、脾俞、肾俞、足三里等。

三电针疗法:电针疗法是指在刺入人体穴位的毫针上,用电针机通以微量低频脉冲电的一种治疗方法。使用方法:

在使用电针机前,必须先把强度调节旋钮调至零位(无输出),再将电针机上每对输出的两个电极分别连接在两根毫针上。一般将同一对输出电极连接在身体的同侧,在胸、背部的穴位上使用电针时,不可将两个电极跨接在身体两侧,更不应让电流从心脏部位穿过。通电时调节电钮,使电量从无到有,由小到大。切忌由大到小,或忽有忽无,忽小忽大。电量的大小因人而异,一般以患者感到舒适为度。临床治疗,一般持续通电15分钟左右,从低频到中频,使病人出现酸、胀、热等感觉或局部肌肉作节律性的收缩。单穴使用电针时,可选取有主要神经干通过的穴位(如下肢的环跳穴等),将针刺入后,接在电针机的一个电极上,另一极则接在用水浸湿的纱布上,作为无关电极,固定在同侧经络的皮肤上。如果在互相邻近的一对穴位上进行电针时,两根毫针之间要以干棉球相隔,以免短路,影响疗效,损坏机器。治疗结束后,应先将电量降至零值,关闭电源,然后从针柄上除去电极夹,并将刺入组织的毫针拔出。术终还要注意清点针数,检查针刺部位,以免发生遗针或继发出血。流的一种治疗方法。

四艾灸疗法:是一种用艾绒制成的艾炷或艾条,或掺合其他药物对准或放置在体表一定的部位或穴位上燃烧之,使其发生特有之气味与温热刺激,作用于腧穴治疗疾病的治疗方法。

艾灸常用方法

1、直接灸:是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直接放在皮肤上施灸。

2、间接灸:用药物将艾炷与皮肤隔开,进行施灸的方法。如生姜间隔灸、隔蒜灸、隔盐灸、隔附子饼灸等。

(1)隔姜灸:是用鲜姜切成直径大约2-3厘米、厚约0.2-0.3厘米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然后将姜片置于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再将艾炷放在姜片上点燃施灸。当艾住燃尽,再易炷施灸。灸完所规定的壮数,以使皮肤红润而不起泡为度。常用于因寒而到的呕吐、腹痛、腹泻及风寒痹痛等。

(2)隔蒜灸:用鲜大蒜头,切成厚0.2-0.3公分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然后置于应灸俞腧或患处,然后将艾炷放在蒜片上,点燃施灸。待艾炷燃尽,易炷再灸,直至灸完规定的壮数。此法多用于治疗瘰疬,肺结核及初起的肿疡等症。

(3)隔盐灸:用纯净的食盐填敷于脐部,或于盐上再置一薄姜片,上置大艾炷施灸。多用于治疗伤寒阴证或吐泻并作,中风脱证等。

(4)隔附子饼灸:将附子研成粉末,用酒调和做成直径约3厘米、厚约0.8厘米的附子饼,中间以针刺数孔,放在应灸腧穴或患处,上面再施艾炷施灸,直到灸完所规定壮数为止。多用治疗命门火衰而致的阳痿、早泄或疮疡久溃不敛等症。

五梅花针疗法:为丛针浅刺法,是集合多支短针浅刺人体一定部位和穴位的一种针刺方法,是我国古代“半刺”、“浮刺”、“毛刺”等针法的发展。叩刺方法:

叩刺法有压击法和敲击法,压击法即拇指和中指、无名指掌住针柄,针柄末端靠在手掌后部,食指压在针柄上。压击时手腕活动,食指加压,刺激的强度在于食指的压力,适合于硬柄针。敲击法即 拇指和食指捏住针柄的末端,上下颤动针头,利用针柄的弹性敲击皮肤,刺激的轻重应根据针头的重量和针柄的弹力,靠颤动的力量来掌握,适合于弹性针柄。根据患者体质、病情、年龄、叩打部位的不同,有弱、中、强三种强度。叩刺部位须准确,每叩刺一针之间的距离约在0.3-1.0cm之间。一般每日叩刺一次,连续治疗7-10日为一个疗程,如系慢性顽固性疾病,可持续多治疗几个疗程,疗程之间可间隔3-5日。刺血拔罐法治疗各种痛症疗效特佳,在应用刺血拔罐时,针刺皮肤出血的面积,要等于或略大于火罐口径,出血量须适当,每次总量成人以不超过10ml为宜。此疗法临床常用于蛇串疮,神经性皮炎,斑秃等疗效显著。

六拔罐疗法:是利用罐内的负压,使罐吸附于施术部位,造成瘀血现象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治疗方法。

拔罐方法:闪火法:用7~8号粗铁丝,一头缠绕石棉绳或线带,作好酒精捧。使用前,将酒精棒稍蘸95%酒精,用酒精灯或蜡烛燃着,将带有火焰的酒精棒一头,往罐底一闪,迅速撤出,马上将火罐扣在应拔的部位上,此时罐内已成负压即可吸住。此法可避免烫伤,临床较常用,一般留罐10---20分钟,适用于各种急慢性软组织损伤,及感冒,慢性支气管炎等内科疾病效果显著。

七中药离子导入:是将中药与电脑中频疗法融为一体的治疗方法。

操作流程:

1、开启电源,输出旋钮应在零位,患者取舒适体位,暴露施治部位,冬季应注意保暖

2、选好电极、衬垫,确定放置方法,先将衬垫用使用的中药汤剂浸湿,金属板极不可直接接触患者皮肤;

3、缓慢增加电流,至患者最大耐受量为止;

4、治疗中根据患者适应程度,可逐渐增减电流强度,至患者耐受量;

5、治疗完毕,缓慢将电流降至零,关闭电源,取下电极板,整理好设备,摆放整齐,擦拭干净,备用。此法具有消炎、消肿、镇痛、疏通经络、松解粘连,调节和改善局部循环的作用,对治疗各类关节炎,软组织损伤类疾病具有满意疗效。

论针刺与推拿的关系 第3篇

关键词针刺推拿相关性区别

针刺与推拿都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临床常用的外治疗法。二者有许多共同之处,如均以经络、腧穴为重要基本理论,其作用原理都为由外及内、由局部到全身(趋势),即给予体表一定部位如经络或腧穴以刺激,通过改善局部的气血状态,进而影响全身的气血、阴阳及脏腑功能活动,达到防治疾病与强身健体的目的。历史上它们的起源与发展也有渊源,如《灵枢》之九针既包括常用针具,亦有按摩器械[1]。考查现时临床,其适应症也差不多。因此,目前普遍对这两种治法的特异性认识不足,不利于学科的发展和临床疗效的提高。笔者在长期临床与教学中,注意并探讨了这一问题,发现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

1治疗工具不同针刺治病用各种针具刺入皮肤,有小创伤和小痛苦,长期应用,易使患者出现恐惧感,同时也少有人愿意直接通过针刺来保健或抗衰老。而推拿医学的最大特点是手操作[2],整个推拿过程都可以在无痛苦的前提下进行,因此,在需要长期坚持治疗和消除疲劳、养身保健等方面,推拿就存在明显的优势。

2操作方式不同图1是针刺与推拿的具体操作情况。两者比较,针刺作用部位小(点)而深,推拿大(面)而浅。一旦进针完成后,针刺就相对固定,靠行针来强刺激。而推拿可随时从一点移向另一点或在其作用面上变换手法,或任意地上下、左右、表里配穴(当然是根据辨证论治原则),当"机触于外,巧生于内,手随心转,法从手出"时,推拿所达到的出神入化的境界是针刺或其它治法不可比拟的!

3感传不同针刺的最大特点是感到强烈,且沿着一定的路径,如经络或神经等传导。如针刺合谷,既可沿食指桡侧放射至指端,也可向上传导至下齿;针关元则以针感向下至前阴为佳。而推拿对穴位的刺激,一般感应较针刺弱而模糊,传导则多向四周扩散。如图2所示。

4功能特点有别推拿的功能特点在于用手整复各种错位[1],如肌肉、筋脉、关节、椎间盘、脏腑等的异位或错缝。同时具有明显的局部治疗优势,能直接激荡气血[1],因而对许多禁针或用针不便或针刺十分痛苦的部位,如眶周、眼球、耳窍、血管、十宣、四缝、涌泉、劳宫、会阴、前后阴,以及胸背心肺投影区和其它内脏投影区等的外治就更显得无所拘束、得心应手。而针刺由于感应强烈,传导明显,易及内脏,故其功能特点可能长于疏通经络、调节气血。

综上所述,针刺与推拿客观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决定了二者在临床各有所长。若患者部位(疼痛)深在,以经脉痹阻、感应迟钝、神经损伤,或以脏腑气血功能失调为特点,多选用针刺。如临床针八逷、环跳治下肢痹痛;取头皮、头维、哑门、风府醒脑开窍治中风;取翳风、风池、人中或面部透刺治面瘫;针内关、足三里、厥阴俞治心腹胃痛;刺三阴交、阴陵泉利尿通淋等。若部位表浅而面积较大,病变组织触之确凿,或存在异位,或需要立即改善局部气血状态,或欲运动关节等,则以选择推拿为佳。如椎间盘突出、颈椎病、肱二头肌长腱滑脱、颞颌关节功能紊乱、腰背筋膜炎、肩周炎的功能障碍期、胃肠蠕动紊乱所致之便秘、泄泻、腹胀、胃下垂,以及活动中风患者的肢体,直接按摩面瘫患者瘫痪的肌肉等。对二者若能正确认识与选用,或恰当的结合,对于提高临床疗效将产生积极意义,应引起重视。

参 考 资 料

[1]廖品东.论推拿医学的学术特点.按摩与导引,1998;(3)

针刺推拿疗法 第4篇

近年来, 本病的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发病年龄趋于年轻化, 并发或继发的颈源性疾病亦日益多样化和复杂化, 严重危害人类健康。本病治疗以非手术疗法为主, 具体治疗方法多种多样。在非手术疗法中, 针灸疗法显示出极大的优越性。笔者2005—2010年采用针刺结合推拿牵引治疗CSA患者160名, 疗效满意, 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资料

本组病例选自本院门诊及住院患者, 均为非手术治疗病例, 符合CSA诊断标准。160例中男83例, 女77例;年龄31~40岁12例, 41~50岁82例, 51~60岁42例, 61~70岁24例, 平均年龄53.6岁;病程最短20天, 最长11年。临床症状与体征:均有不同程度的眩晕、泛恶、颈部酸痛, 其中伴有头痛或偏头痛93例, 伴视物不清、眼目酸胀95例, 伴猝倒11例, 伴上肢放射痛81例, 伴上肢感觉减退52例, 伴颈部活动受限88例, 伴耳鸣92例, 伴声嘶或失音8例。查体:头部旋转试验阳性148例, 椎旁压痛96例。X线检查:本组病例均摄颈椎正侧位片, 其中颈椎生理弧度消失85例, 钩椎关节增生119例, 椎间孔变小87例, 单椎体双影12例, 项韧带钙化30例, 椎体后缘增生135例。

1.2 诊断标准

按《常见疾病的诊断与疗效判定 (标准) 》诊断: (1) 曾有猝倒发作, 并伴有颈源性眩晕; (2) 旋颈试验阳性; (3) X线片显示椎间关节失稳或钩椎关节骨质增生; (4) 椎动脉血流图及脑电图均有参考价值; (5) 除外椎动脉I、III段供血不全, 颅内病变, 神经官能症等疾病; (6) 除外眼源性、耳源性眩晕。

2 治疗方法

2.1 针刺疗法

针灸处方:颈夹脊C3~7、风池、天柱、列缺、后溪、百会。

针刺方法:列缺向远端斜刺0.2寸, 补法;后溪直刺1寸左右, 补法;风池向对侧眼球方向刺1.2寸, 平补平泻;天柱直刺0.5寸, 平补平泻;C3~7颈夹脊向脊柱方向斜刺0.5寸, 泻法;百会向后方斜刺1寸, 平补平泻。每次留针30 min, 一日一次。

2.2 牵引疗法

以坐位颈椎牵引器牵引约20 min, 牵引重量2~5公斤, 以患者耐受为度。

2.3 推拿疗法

患者正坐, 医者按揉患者风池、风府、翳风穴和一指禅推法于肩中俞、肩外俞、天宗穴、后脑枕部、颈项背部。每次施术约20 min。

以上治疗每天一次, 十天一疗程, 两疗程间隔2~3天。两疗程后统计疗效。

3 疗效标准[1]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 (1) 痊愈:眩晕症状和体征全部消失, 能参加正常工作和劳动, 6个月未复发; (2) 显效:大部分症状和体征消失, 残留症状较以前有明显减轻, 基本能够进行日常活动; (3) 有效:少数症状得到改善, 日常劳动和工作仍受到一定影响; (4) 无效:症状较治疗前无改善或恶化。

4 治疗结果

160例治愈38例, 占23.8%;显效84例, 占52.5%;有效25例, 占15.6%;无效13例, 占8.1%。总有效率达91.9%。

5 讨论

CSA是由各种动力性与机械性因素致使椎动脉遭受刺激或压迫, 以致血管折曲、狭窄而造成以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为主要症状的疾病。如果采取各种疗法后症状并无明显缓解时, 在排除其他疾患基础上多需手术治疗。列缺为手太阴肺经之络穴, 本病属中医“筋骨痹”范畴, 病本在骨, 而肾主骨, 肺与肾金水相生, 据“虚则补其母”的原则, 又具补肾阴之功以治本;后溪是手太阳经腧穴, 为八脉交会穴之一, 通于督脉, 《灵枢本输》指出“输主体重节痛”, 后溪可疏通项背部经气, 列缺所通之任脉为阴脉之海, 有统任诸阴脉之功能, 后溪所通之督脉为阳脉之海, 有统领诸阳经的作用, 所以列缺、后溪相配不仅调理督任而且还调理周身阴阳十二经脉, 使机体阴平阳秘;风池为足少阳胆经之穴, 天柱为足太阳膀胱经腧穴, 胆经“主骨所生病”, 与肝经互为表里, 肝主筋, 膀胱经“主筋所生病”, 与肾经互为表里, 这种肝与胆和肾与膀胱之间表里经主治的相互交叉, 是“肝肾同源”在经络方面的体现, 且二穴又均位于颈项部, 对属于“筋骨痹”之颈椎病正合适。颈部夹脊穴, 从经脉分布上看应属于督脉或膀胱经;就作用而言, 主要在于疏通颈部气血, 具有行气活血、通经止痛的功能;从现代解剖学的角度看, 每穴下都有相应椎骨下发出的脊神经后支及其伴行的动静脉分布, 深刺颈夹脊穴, 通过神经体液调节作用, 使病变受累的颈椎周软组织产生良性反应, 使受压的神经血管功能得到改善, 从而调整、改善脊柱内外环境平衡。针刺风池、百会还有改善脑部血液循环、扩张椎基底动脉的作用, 从而缓解临床症状[2]。

综上所述, 通过针刺治疗改善局部微循环, 改善受压神经根及椎动脉的缺血缺氧和水肿状态, 可达到缓解疾病的目的。通过推拿、牵引治疗, 舒缓颈背部肌肉痉挛, 舒筋通络, 促进局部微循环, 缓解椎动脉痉挛, 改善基底动脉血供;调整和减小颈椎关节、椎动脉的刺激和压迫, 恢复其正常的生理解剖结构;保持颈椎稳定性, 缓解颈椎轴线上的压力, 加大椎间隙, 纠正后关节错位畸形, 增强颈项肌肉力量, 有效加快椎-基底动脉血流量, 改善脑部血液循环, 达到缓解和消除颈源性眩晕的目的。三法合用, 疗效显著且无任何不良反应与副作用, 值得推广。

摘要:目的 观察针刺结合推拿牵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以针刺结合推拿牵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160名。结果 治愈38例, 占23.8%;显效84例, 占52.5%;有效25例, 占15.6%;无效13例, 占8.1%。结论 针刺结合推拿牵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确切、安全可靠, 值得推广。

关键词:针刺,推拿,牵引,椎动脉型颈椎病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4.

浅谈推拿手法在针刺法中的应用 第5篇

推拿疗法是中医外治法之一,它是通过手法作用于人体经络穴位而达到治疗目的的。由于它具有较好的医疗保健作用,因而愈来愈多地受到各界人士的关注。而同样作为祖国医学精粹的针刺法,是借助针刺针这一工具在临床中取效的。二者相比,各有所长,推拿疗法具有简、便、验、廉的特点,病人痛苦少,安全性高。针刺疗法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结合运用推拿手法以协助操作和堤高疗效。这种结合运用体现于我国现存最早的中医学典籍《黄帝内经》的记载中,特别是被称为"针经"的《灵枢》部分,较系统地论述了这一问题。

1《灵枢·官针》中对推拿工具的记载,体现了手法与针法的结合,开创了推拿工具的先河

《灵枢·官针》说:"九针之宜,各有所为,长短大小,各有所施也。"其中提及的九针中的圆针和镝针与推拿密切相关。如圆针,长一寸六分,针身圆柱形,针头卵圆,可用于揩摩体表,治分肉间气滞,不伤肌肉;镝针,针头如黍粟形,圆而微尖,用于按压经脉穴位。圆针和*针是现代推拿工具的雏形。现代应用广泛的丁字式按摩器、枪式按摩器等,可用在体表进行点穴按压、拨筋等手法,实际上就来源于圆针和镝针。

2推拿手法在针刺定穴及进针法中的应用

针刺法是以针刺穴位取效的。因此腧穴定位的准确与否将直接关系到临床疗效的高低。为了求得定穴准确,针刺穴位时可用手指按压针刺部位,来探知穴位所在获得患者穴感。在针刺操作时,谈到了刺手与押手的问题,其中押手即是指按压穴位局部的手。《难经·七十八难》说:"知为针者信其左,不知为针者信其右。当刺之时,必先以左手压按所荥俞之处,弹而努之,爪而下之,其气之来如动脉之状,顺针而刺之。"这就具体指出了进针定穴,必先用左手按压针刺部位,通过弹、爪等手法,以宣导气行,使右手所持之针得以顺利刺入。《标幽赋》也说:"左手重而多按,欲令气散,"强调了刺手与押手配合使用在针刺中的重要性。

"西北针王"郑魁山教授在针刺定穴时有其独到之处,他十分注重押手的作用,提倡揣穴定穴,广泛采用了掐、按、拨、旋转等手法。如针刺内关穴时,采用分拨法,即以左手拇指紧按其穴,将两肌腱和血管拨开,同时找到患者有酸胀感觉的部位,以便进针;又如取阳池穴时,以左手拇指紧掐其穴,右手托握患者四指用微力牵拉并旋转腕关节,使该穴显于指下。这种揣穴定穴法,其目的是揣摸肌肉的厚薄、孔隙的大小、分拨妨碍进针的肌腱、血管等,以确定进针的方向和深浅。同时,为了进针迅速、得气快,而不使患者产生疼痛,进针时同样重视押手的作用。在头面或肌肉浅薄处进针时,应用左手二指捏拿法将腧穴部的皮肤提起,右手持针从捏起部上端刺入,即所谓的捏提进针法。

可见,在针刺前应用一定的推拿手法,一者能够使取穴准确;二者是通过手法的作用激发经气运行,在针刺后尽快获得针感。

3推拿手法在针刺催气法中的应用

针刺法强调"得气"的重要性,这与临床疗效密切相关,也是与推拿点穴的要求是一致的,即是说要注重针刺或手法的效应,"气之所至,主治所及"。进针后,为了促使针后得气或加强针感,常采用一些辅助手法催气。此时就可应用推拿手法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催气速至。如催气手法之一的循法就是用手顺着经脉的循行路线,在腧穴的上下部轻柔地循按,以此来激发经气运行。《金针赋》说:"气不至,以气循摄,以抓切掐……直待气至。"这即是推拿手法在针刺中的具体应用。

4推拿手法在针刺补泻法中的应用

补泻法是中医治则之一。在针刺治疗中,是通过针刺手法来体现补泻的。例如在开合补泻法和徐疾补泻法中就结合应用了推拿手法。《灵枢·刺志论》说:"入实者,左手开针孔也;入虚者,左手闭针孔也。"这是指在出针后速按针孔为补,出针时摇大针孔,不加挤压为泻。另外《灵枢·针刺篇》说:"徐而疾则实者,徐出针而徐按之;疾而徐则虚者,疾出针而徐按之。"这是把进针后留针时间长短结合出针后按闭孔穴的快慢来区分补泻。

5推拿手法在针刺异常情况中的应用

针刺时如果没有掌握好操作技术,或者由于病人体位、精神及其他原因,可导致一些异常情况的出现,此时如能够很好地应用推拿手法,能有效地预防和避免针刺异常情况的出现。如果是因病人精神紧张或局部肌肉痉挛引起的滞针,我们就可以在针刺局部运用按揉法以宣散气血,解除痉挛;又如某些病人出现晕针后,我们又可以采用推拿急救手法来应急;还有病人在出针后,局部留有较强的针感,此时我们亦可在局部采用按揉法来消除针刺后遗感。

针刺推拿疗法 第6篇

周围性面瘫,又称面神经麻痹,Bell面瘫,是临床中常见病、多发病之一。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无明显的季节性,多发病急骤,常在睡觉醒来时,发现一侧面部肌肉板滞、麻木、瘫痪、主要表现为口角下垂并向健侧歪斜,患侧前额皱纹消失、眼裂扩大,鼻唇沟平坦,不能作皱额、抬眉、鼓腮、吹哨、闭目等动作。该病影响患者面容表隋,给其生活、工作带来诸多的不便。面瘫患者常因治疗不当、未掌握好治疗时机或护理不当导致症状迁延难愈。2010年3月-2011年9月我科采用针刺结合按摩手法治疗周围性面瘫68例,疗效满意。现结合临床实践,总结面瘫的中医治疗及护理。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68例患者中男36例,女32例;年龄最小12岁,最大65岁,平均27岁;病程最短1天,最长2个月,平均15天。全部病例均经CT排除颅内器质性病变。

2治疗方法

2.1针刺治疗主穴:地仓、颊车、阳白、攒竹。配穴:鱼腰、太阳、下关、双侧合谷、足三里、太冲、三阴交。鼻唇沟变浅加迎香,人中歪斜加水沟,下唇歪斜加承浆,流泪加承泣或四白。每次选穴6-8个,各穴以局部与循经远取适当搭配应用。10天内采用浅刺、轻刺、不提插、不捻转手法,10天后可采用透刺、深刺、多提插捻转补泻手法。留针30rain,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2.2推拿手法患者先取坐位,医生站在患者患侧背后,单手拿捏放松颈部肌肉约3min;用一指禅推法治疗风池、翳风穴,再按揉合谷、外关等穴位约5min;然后患者改取仰卧位,用拇指指腹推揉印堂至前额发际,再推眉弓,沿晴白、阳白、太阳、颊车、地仓、迎香穴等穴位施以推按法,反复数遍约10min;然后提捏患者面部,再用大鱼际或掌根推揉、摩法,擦额肌、咬肌、颊肌等面部表情肌,使局部微有发热感,反复数遍约lOmin。后用五指指腹在面部做无规律的适量叩击。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3疗效标准

痊愈:面部肌肉功能完全恢复正常,无后遗症;好转:面部肌肉功能基本恢复正常,仅笑时口角稍有歪斜;无效:症状无改善。

4结果

全部病例经两个疗程后,评定疗效:痊愈48例,占70.59%;好转18例,占26.47%;无效2例,占2.94%,总有效率为97.06%。

5护理

5.1情志护理因为面瘫患者多为突然起病,感到无法面对现实,情绪较为低落,给患者的心理留下了很大的阴影,有的担心面容改变而羞于见人,大多的患者害怕治疗效果不好而留下后遗症,产生紧张、焦虑、恐惧的情绪。根据患者不同的心理特征,耐心地倾听患者的述说,针对患者的种种顾虑,诚恳地回答患者提出的疑问。向患者解释面瘫的发病机理及针刺推拿治疗的优点,介绍治疗成功的病例,告知患者只要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面瘫是可以治愈的,不会留下后遗症。安慰病者缓解其紧张情绪,讲解情志与疾病的内在联系,使其保持平和的心态,使身心处于最佳状态接受治疗及护理,可提高面瘫的治疗效果。告知患者此病起病急、病程长、恢复慢,消除患者认为到了医院治疗就可达到立杆见影的思想,使患者安心配合治疗。

5.2眼部护理

由于面瘫患者的眼睑闭合不全或不能闭合,角膜长期外露,易导致眼部感染。对眼睛不能闭合的患者要定时滴眼药水,睡觉前涂上红霉素眼膏保护结膜,避免干燥或灰尘进入,睡觉时可戴眼罩或盖生理盐水湿纱布保护角膜。告知患者注意眼部休息,减少光源刺激,如:电视、电脑、紫外线等,外出时戴墨镜。

5.3面部护理告知患者注重面部的保暖,每日1~2次以中药毛巾热敷于面瘫侧,每次10-20分钟,以改善血液循环。应注意不能用冷水洗脸,面部避免直接吹风。外出时需避风寒,戴口罩。指导患者只要患侧面肌能运动就可自行对镜子做皱额、闭眼、吹口哨、示齿等动作,每个动作做2个八拍或4个八拍,每天2-3次。

5.4生活护理嘱患者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保持心情的愉悦。由于面瘫会影响咀嚼,进食咀嚼时食物易滞留在面瘫的患侧齿颊之间,应做好口腔护理,饭后用3%苏打水或温开水漱口,睡前刷牙。

5.5饮食护理

因面瘫会使味觉与咀嚼功能减退影响食欲,所以要尽量鼓励面瘫患者进食,给予富有营养、可口清淡、易消化半流质或软质饮食。忌食生冷油腻刺激性食物。多补充钙及维生素B族元素,钙能促进肌肉及神经功能正常,维生素B能够帮助神经传导物质的合成。

6讨论

中医认为面瘫多由于经络空虚,风寒或风热之邪乘虚侵袭阳明、少阳筋络,以致经气阻滞,经脉失养,筋肉纵缓不收而发病。现代医学认为是由于茎乳突孔内面神经的急性非化脓性炎症导致该神经组织缺血、水肿受压而引起的。目前,西医尚无特效药物治疗。中医针灸可提高面部神经肌肉的兴旮性,改善面部的营养代谢,加速恢复面部神经的肌肉功能。早期针刺局部穴位能疏通经络,激发经气,刺激面神经向好的方面转变,而且愈早针刺愈好。结合中医的经络穴位,采用推拿的多种手法治疗,即能刺激面部神经和局部肌肉,又使经络通畅,推拿手法可缩短面瘫病程加快痊愈。针刺、推拿两者有机结合,相辅相成,最终达到治疗面瘫的目的,总有效率达到97%。

上一篇:提高机关决策效率下一篇:满意度回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