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公共管理机构

2024-06-16

基层公共管理机构(精选12篇)

基层公共管理机构 第1篇

1 基层疾控机构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建设中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1.1 检测设备配置不足

在市场经济转型时期,政府投入不足,致使基层疾控机构监测检验手段落后,设备配置不足。基层疾控机构中检测设备多是80、90年代初购置,停留在一般检测项目上,制约疾控机构对突发事件的处置。疾控购置设备靠有偿服务收入,购置检测设备用于有偿服务项目,未考虑突发卫生事件需要。

1.1.1 投入设备购置资金不足

国家加大了对省、市级疾控机构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建设投入,但对基层疾控机构投入较少。比对《省、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建设指导意见》[1]建设标准,确定了疾控机构设备装备种类和设备数量,测定出县级疾控机构A类设备资产标准为206万元、B类设备410万元、C类设备368万元。2006年卫生部对2003~2005年中央财政补助地方公共卫生专项资金投入建设调查显示:县级A类设备东部配置最高,为60.4%;西部为25.3%。B类设备县级为23.9%;C类设备县级西部为15.5%[1]。由此可见,设备配置A类中西部县级疾控机构均未达到标准配置的基本要求;B类设备资产配置县级均未超过30%;以中西部最为突出;C类设备配置县级都没有超过20%,与标准要求差距甚远。

1.1.2 设备配置种类少

从疾控机构检测能力上看,按照《省、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主要仪器设备装备标准》县级疾控机构实验室主要仪器需要装备75种[2];调查显示,县级疾控机构的设备配置为17~27种。其中用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设备配置数量县级缺口达到了53.1%[1]。这与县级实验室A类检测项目121项和B类检测项目61项严重不匹配。

1.2 人力资源配置较少,结构不合理

1.2.1 人力资源不足

基层疾控机构人力资源配置受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影响,人员编制少,配置不合理。2005年底,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技术人员大学及其以上学历只占15.6%,无卫生专业学历者有9.9%[3]。疾控机构在2002~2005年期间,全国疾控人员减少了3831人,下降了1.79%,西部市县级两级疾控机构分别减少了5.8%和4.68%;呈现出越是基层,人力配置降低幅度越大的特征。原因是现有卫生体制下传统的“重治轻防”,从事疾控等公共卫生工作的人员与医务人员相比,社会和经济地位低,对优秀人员缺乏吸引力。

1.2.2 应急管理人员缺

卫生应急管理人员是卫生应急指挥、协调、运转中枢,其素质和能力直接关系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防、响应、处置。各县级行政部门成立了应急管理办公室、但由于人力资源配置少,多数是兼职,素质不高,相应业务管理、质控、应急管理等业务管理专职人员全国县级平均只有2.65人[2]。县级疾控机构设置的专职卫生应急管理部门较少,多数是兼职和分专业承担。

1.3 投入保障机制不健全

由于各种原因,财政投入和创收政策逐年萎缩,有偿服务范围缩小,导致疾控机构提供公共产品变相沦落为准公共产品乃至个人消费品。必然使基层疾控机构公共职能难以有效落实。捉襟见肘的政府补偿,无法合理配置应对突发事件所需的设备和物资。经测算,2006年全国市、县疾控机构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仅工作仪器配置经费缺口16.9亿元,缺口比例达到了52.8%[4]。因此,导致基层疾控机构在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建设上缺乏经费保障,工作经费的投入机制不健全。突发事件的应对,往往是事件发生后,政府才给予一定处置经费,或事先由基层疾控机构垫支处置经费,事后再给予一定补助。致使应急资金补偿严重滞后,还有被挪用、挤占和蒸发的危险。

1.4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评估预警体系不健全

基层疾控机构应急响应能力不足,突发事件的事前监测和风险评估没有开展或没有形成体系,预警机制由于人员、设备和经费等因素制约而未落实,对事件上报和分析产生了较大的时间迟滞;信息通路不畅,缺乏统一危机监测预警标准与共享机制,无法使已有的数据、信息为应急决策服务;没有建立科学的、连续的、系统的信息采集和有效的预测预警体系,无法满足突发事件的预警及应急处治需要。

1.5 缺乏有效的指挥与协调力

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过程中,社会上都认为是卫生部门的事情,缺乏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及《突发事件应对法》的理解和贯彻落实,法律意识淡薄。处理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出现多头领导,各自为政,职责不清,资源分散,未形成高效的运转机制;应急指挥决策系统不完善,部门与部门之间,部门与地方之间缺乏统一规划,无法有效衔接,往往是靠政府领导人的指挥调动起关键性作用,而不是依靠一套成熟的机制[5]。客观上造成了对各种危机事件缺乏宏观性的总体考虑,导致政府对危机事件的处理往往是撞击—反射式的被动反应模式。

2 基层疾控机构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建设的对策建议

2.1 转变观念,强化危机常在意识

危机时常可能发生,且不可回避。危机管理已在世界上形成共识,很多国家都有自己的危机管理制度。食物中毒、核辐射和新发传染性疾病、地震等灾害可随时发生成安全危机。突发危机事件从本质上来看不可怕,可怕的是由于事件危机应对上的延误与效率低下导致的公众信心危机。这种危机一旦蔓延,会破坏国家、社会的发展与稳定。基层疾控机构要转变观念,要有敏感的危机管理意识和预防为主工作理念,做到未“病”先防。

2.2 加大政府投入,建立稳定的财政保障机制

2.2.1 重视仪器设备投入

要提高快速应急处理能力,各级政府一定要高度重视,增加投入,为配置适合基层的较先进仪器设备,提高基层疾控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快速反应能力和检测诊断能力。

2.2.2 强化工作经费保障

充足的工作经费和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经费是疾病控制机构完成公共职能的基本条件。政府应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风险评估费用纳入财政预算,使其放弃有偿服务,积极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评估和预警,更好地落实应对危机管理。

2.2.3 建立应急储备基金

突发事件种类多,所需的设备、药品、物资以及技术等不一样,有的事件目前还没有发生过,更没有相应的技术、物资、经验准备。因此,政府还应根据情况做好应对不同的、预料之外的突发事件准备,建立常年的储备基金以弥补日常突发事件处置的不足和其它未预知事件发生时所用。

2.3 建立人力资源的投入和培训机制

2.3.1 明确人力资源配置标准

落实人员编制。按照人力资源的配置原则:一是德才兼备原则;二是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原则;三是人力资源的市场化配置原则[6],落实县级疾控机构人力资源配置参考标准,(1)服务人口>80万,机构编制数60~70人;(2)服务人口40~80万,编制40~60人;(3)服务人口10~40万,编制25~40人;(4)服务人口<10万,编制15~25人[7]。进行配置,可满足疾控工作需要。

2.3.2 加大人才培训力度,提高人力资源能力

为了维持人力资源的价值,一个组织只有依据社会和环境发展要求,持续不断地投入人力资源,强化其知识、技能与态度,才能适应变革的压力,发挥人力资源的价值[8]。一是强化专业骨干专题培训,为基层培养突发卫生事件处理的指挥人员。二是加强卫生人员培训。鼓励新参加工作、低层次人员参加培训,提高基层卫生人员的素质。三是建立医防人员互派学习机制,使卫生工作者均能掌握疾病控制与临床医学知识。四是强化卫生应急专家作用,定期对专家进行培训、考核和充实。

2.3.3 建立激励机制

基层机构建立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升能降、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人才运转新机制。结合绩效考核,做到能者上、平者让、庸者降,调动人员积极性,营造竞争氛围,为优秀人才创造空间。

2.4 健全风险评估和预警机制

防范突发事件的发生,日常的传染病预防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范是控制事基础。建立各项应急监测数据库,开展日常的数据信息的采集,并通过对数据进行汇总,及时对信息作出研判、评估,形成事件预警报告,提供给政府决策。

2.5 建立应急物资储备机制和调配机制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所需应急物资量大、质高、品种杂,以县区为单位储备易造成物力和财力巨大浪费,又难以把握储备品的种类、数量和质量。建立灵活的物资储备和调配机制,有助于快速应对各种紧急情况,缓解事发地区物资紧张。省级要掌握市县的应急物资储备动态,实行省内区域储备或相互调配制度,有利于资金、物资的合理有效利用[9]。

2.6 建立应急信息共享平台

针对现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特点,不同的应急信息应实现不同区域的联动共享,特别是同一地区上下级疾控机构和相关的军队、民航、铁路等专业机构,应实现应急信息共享。组建应急信息平台,明确分级责任,减少指挥层次,优化结构布局,动态使用应急信息平台,使共享应急技术组合成为能够适应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的需要,指挥灵活、响应迅速、区域联动一体的公共卫生安全屏障[10]。

2.7 强化媒体沟通

从现代政治传播学的角度说,信息就是一种权力。披露信息实际上等于是一种权力的社会分享过程。这种权利的分享到什么程度、以什么方式,都需要制度来保障[11]。在公共危机的报道中,不要更多地从政治、社会经济角度进行报道,媒体对疾病或突发事件或疫情的报道政治化会加剧政府与市民的紧张关系甚至冲突[12]。过度信息公开也会妨碍突发事件的应对,注重媒体沟通和信息管理,通过媒体向广大公众传授政府在应急过程中的态度,提高公众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防范意识,配合政府及其疾控机构开展突发事件,真正做到群防群治。

3 讨论

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党中央提出确保大灾过后无大疫,给基层疾控机构应对突发事件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公共卫生应急建设是国家一项长期战略任务,是国家安全和国家利益的一部分。公共卫生应急能力在公共卫生整体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疾病预防控制综合科技实力的反映。目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能力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公众需求不相适应。有效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疾控机构能力的重要标志,是群众高度关注,政府考察和衡量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工作能力的关键;以疾病预防控制为核心的卫生应急服务,成本-效益最佳、最值得政府全力投入。实验室检测是疾病控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成功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技术支撑;适宜的人力资源的配置是突发事件处置的首要条件。在与媒体沟通方面,俄罗斯多部涉及应急的法律都对新闻媒体在紧急状态期间的职责做出了规定,以保证媒体发挥正面、积极的作用[13]。主动与媒体交流沟通,建立权威公众信息发布渠道,强调专家对危机技术判断和政府的应对措施,掌握舆论主动权,通过媒体正面引导,公众知情,共同堵源,更好地配合所采取的应急措施。

面对错综复杂的灾害风险,无论是远忧还是近虑,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加大对基层疾控机构应对突发公共卫生的能力建设和应急管理,努力提高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水平,为推进现代化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打造安全屏障,降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社会经济建设的影响,提升政府公信力。

摘要:目的 分析基层疾控机构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建设现状,研究应对策略。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基层疾控机构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建设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结果 基层疾控机构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建设存在危机防范投入不足,保障机制不健全、设备配置不足;人力资源配置少,结构不合理;风险评估监测预警体系不完备;缺乏有效的指挥与协调等薄弱环节。结论 基层疾控机构要有效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目前建设的基础上必须加大投入,建立预防为主,常备不懈的长效机制。

基层公共管理机构 第2篇

卫生机构准备材料说明

一、项目进展报告:根据材料要求,逐项说明2011每项目开展的情况,数据要与本单位负责数据上报人员沟通,保证一致。制作PPT材料。

二、项目组织实施材料:包括本镇办制定或转发县局的201

1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方案和服务规范等文件材料,动员或部署会议图片材料,各项目开展的工作记录情况。

三、项目绩效考核:卫生院对村卫生室(责任医生)的每次

考核的资料,包括考核通知、原始记录、考核成绩等;2011年上半年1次,7月份左右;2011年下半年2次,10月、12月各1次。

四、项目培训:主要是县卫生局、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对镇办

卫生院、乡村医生的培训、技术指导等。

五、项目督导:主要是县卫生局、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对镇办

卫生院、村卫生室的督导检查和整改意见等。

六、项目协作建设机制:一是镇卫生院对村卫生室的技术指

导工作记录;二是镇办卫生院对乡村医生、医生、护士、公共卫生人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知识培训;三是镇办卫生院对村卫生室的督导及整改意见(每月均有对村卫生

室督导记录、图片、督导反馈意见),督导、考核记录上有日期、督导人员签名。

七、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系统以健康档案为基础的信息系统、信息录入系统的数据,并演示信息系统运行和应用情况。

八、各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档案和活动:包括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教育等服务项目工作统计底册,重点人群登记信息,健康教育、卫生监督协管、卫生应急等相关报表、记录、印刷材料。

九、财务凭证材料。

十、财务管理材料。

十一、准备报表《附件3-2 2011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

务项目业务执行统计表》(盖章),一份交卫生局,一份留存备查,并根据总数分解到每个村卫生室。

另外:

一、所有材料按4-4表顺序分类制定卷内目录(样本见附件),放置到档案盒中。

二、提供每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开展的照片,装订相册。

三、设置健康教育室,并挂牌;健康教育室内悬挂健康教育

工作制度、2012年健康教育工作计划;室内摆放健康教育摆放架,并摆放宣传材料、手册、折页、光盘等。

附样本:

基层公共管理中的公民参与问题研究 第3篇

关键词:公共管理 公民参与 民主政治

中图分类号:F239.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7(a)-0199-01

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是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依法有序扩大公民的政治参与,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保证人民群众参与到政治生活中来,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的途径。

1 公民参与概述

1.1 公民参与的基本概念

公民参与也称为公共参与、公众参与,是指有参与愿望的公民通过一定的途径试图影响公共政策和公共生活的一切活动。公民参与,是官民合作,是通过公开透明的信息,通过无遮蔽的意见表达,通过不同利益主体的公平博弈,达致有公信力的决策。公民参与到政治生活中,应该遵循以下基本原则:第一,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第二,坚持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原则;第三,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1.2 基层公共管理中公民参与的内容

政治生活同经济生活、文化生活一起构成,公民在参与政治生活时,既要行使政治权利,又要履行政治义务。公民还要积极参与社会公共管理活动,我国的政府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我国政府工作的改进,决策的完善,政风的廉洁,效率的提高,都有赖于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和有效监督,所以,公民要积极参与社会公共管理活动。我国公民更应该积极广泛的参与政治生活,进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决策机关可以通过举行听证会、座谈会等方式,组织跨学科、跨部门、跨专业的专家学者对决策加以研究论证。公民还可以通过社会听证制度参与决策。公民通过民主管理参与政治生活,我国发展基层民主,可以通过参与村委会和居委会方式,这样可以有效的调动广大居民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公民可以行使监督权,实行民主监督。

2 基层管理中公民参与的障碍

2.1 公民的选举意识淡薄

生活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公民享有广泛的政治权利和自由,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民主管理。但在生活中,我国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情况并不乐观,公民参与意识淡薄,远不及其他国家,我国公民有这种思想,和我国长期的封建统治有着必然的联系,我国人民不愿意参与到政治生活中,人民惧怕权威,更有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思想,这和我国古代的小农经济制度有关,为了让人民真正的实现当家作主,一定要提高公民的政治参与意识。

2.2 公民反应的意见、要求并没有得到重视

公民在积极的参与政治生活时候,一定希望自己所提出的意见、要求得到实现,并发挥有效的作用,但是有很多公民提出的要求都并没有得到满意的答复,很多公民的上访也得不到合理的解决,所以说这在一定程度上让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积极性降低,有很多人就不愿意去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宁愿自己吃亏,也不愿意用法律手段去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所以说,政府应该不断地完善基层管理中公民参与制度。

3 更好地实现我国基层公共管理中公民参与的途径

3.1 培养公民的政治参与意识

我国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热情并不高,导致了很多问题,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缺失,我国的民主制度得不到真正的实现,所以我国要培养公民的政治参与意识,让公民有序的参与到政治生活中来,加强对我国公民的素质教育,提高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我国更要加强对公民的文化素质教育,我国可以借鉴他国成功的经验,让公民懂得基层公共管理方面的知识。

3.2 完善基层公共管理公民参与制度

公民参与基层公共管理的意识淡薄,和我国基层公共管理公民参与制度不完善有关,所以我国应该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完善我国基层公共管理公民参与制度,我国可以通过立法的方式确立公民参与的法律地位,通过法律的手段让公民参与管理的权利得到有效实现。我国更应该完善信息公开制度和公开办事制度,增强政府工作的透明性,我国的一些省市已经陆续向群众开展了对政府“红头文件”的查阅,政府的这一举措,得到了人民群众的广泛欢迎,也被人民称为政府的“阳光工程”。所以应该将政府的“阳光工程”在各省市广泛推广,这样既可以增强政府工作的透明度,便于群众加强对政府工作的监督,也有利于维护人民的合法权益,化解社会矛盾,更能够完善基层公共管理公民参与制度。

3.3 创新基层管理中公民参与的方式

我国在公民参与政治生活中采取了多种方式,例如:举行论证会、座谈会、听证会、重大事项社会公证制度、给国家机关写信或打电话,向有关人员当面反映自己的意见,向人大代表反映自己的要求,还可以通过舆论监督制度行使监督权,但这都是传统公民参与的方式,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应该不断推出新的管理方式,比如利用网络技术让公民参与到政治生活中来,利用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让公民更方便有效的参与到政治生活中,但是让公民通过网络平台参与政治生活时,要加强对网络平台的管理让微博等网络平台能够有效的发挥作用,达到创新的作用,正如“微博达人”蔡奇所说:“政务微博体现应有之义,政务微博既是社会管理创新”。

4 结语

依法有序扩大公民的政治参与,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要求。在现阶段,我国应该采取一系列合理有效的措施让更多的公民参与到基层公共管理中,并且要引导公民有序的参与政治生活,遵循法律、规则、程序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性义务,并正确处理权利和义务的关系。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真正的实现人民当家作主。

参考文献

[1]丁倩梅.论公共管理中的公民参与[J].才智,2008(19):267.

[2]耿旭.公共政策领域中的公民参与问题研究进展——基于文献计量的分析[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286-291.

[3]张意敏.我国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公民参与问题探析[J].企业导报,2015(1):181-182.

基层公共管理机构 第4篇

1 量化分级工作的组织、培训、实施

1.1 组织

由市卫生行政部门结合我市实际情况制订了“大同市公共场所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实施方案”, 确定了工作目标、适用范围、工作原则、实施方法, 成立了领导组, 组长由市卫生局局长担任。成立了评审组, 由市卫生监督所公共场所卫生科卫生监督员组成。对工作提出了要求, 要通过卫生信誉度等级公示与各种媒体进行广泛宣传, 鼓励经营单位加大硬件投入, 形成争创量化分级管理A级单位的良好氛围。

1.2 培训

由市卫生局组织各县 (区) 卫生局局长、主管副局长、监督所长、骨干卫生监督员进行集中培训, 对卫生部“关于推行公共场所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的通知”、“公共场所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指南”和“住宿业卫生监督量化分级评分表”、“游泳场所卫生监督量化分级评分表”、“沐浴场所卫生监督量化分级评分表”、“美容美发场所卫生监督量化分级评分表”及使用指南进行系统学习。组织市级和各县区卫生监督员对评分表分值逐项进行核定, 统一认识、统一标准, 争取做到公平合理地评分。

1.3 实施

从2009年5月开始, 市卫生局卫生监督所首先对所辖已获得卫生许可证的公共场所开展了评分工作, 卫生监督员将日常卫生监督与量化评价相结合, 现场评分后, 不再另行制作现场检查笔录。量化评价为强制性, 不须申报, 但要求经营单位对照评分表进行自查, 提供申报材料。这样卫生监督员边监督, 边宣传, 边培训, 全部进行了初评, 对存在关键项不符合要求的责令限期整改, 然后进行复评。至2010年12月底, 完成了63户经营单位98个公共场所的卫生信誉等级评定, 量化率50%。见表1。

2010年底市政府进一步明确全市卫生监督执法范围, 将市卫生监督所所辖单位一部分交由各县区监督管理, 市监督所将工作重点转移到指导各县区的工作上来, 市监督所所辖公共场所有所减少。至2013年底, 市监督所完成了63户经营单位101个公共场所的卫生信誉等级评定, 量化率达100%。各县区的量化工作也逐步开展起来, 量化率达到了94%。见表2。

2 量化分级评定情况

卫生部仅对住宿场所、沐浴场所、美容美发场所、游泳场所4类公共场所进行量化分级管理, 市辖2009年—2010年底量化分级率达到了50%, 而各县区均未开展工作, 县区所辖6个游泳场所为市卫生监督所评定。2011年, 特别是市卫生局召开了全市卫生监督工作推进会, 会上对各县区工作进行了比较、通报, 使各卫生局长受到了极大的震动。从2011年开始, 市卫生监督所监督员对各县区卫生监督员进行了不定期的培训, 市卫生局组织评审组现场检查, 现场指导, 至2013年底, 各县区量化工作均有了评分表, 填写也较规范。市辖量化率100%, 县区住宿场所量化率100%、游泳场所100%, 其他达到了90%。

3 量化分级效果分析

3.1 通过推行公共场所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 卫生监督部门从领导到监督员都认为有事情干了, 把工作的重点从单纯的卫生许可转移到帮助、指导经营单位如何落实评分表上的要求。基层卫生监督员摆脱了日常工作中不知该干什么的困惑。

3.2 通过推行公共场所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 经营单位逐步提高了卫生安全意识。为了提高本单位的信誉度等级, 吸引消费者, 经营者加大了卫生设施硬件的资金投入, 领导层也重视了起来, 公共场所卫生监督步入了一个良好的工作局面。

4 问题及对策

4.1 公共场所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工作推行的效果如何, 与卫生行政部门领导重视的程度有关, 与卫生监督员的素质有关。市里工作效果明显高于县区, 与市领导重视, 监督员文化素质普遍较高、领会文件精神能力较强、开展工作决心较大有关。我市公共场所卫生监督有专门的科室, 卫生监督员有9名, 全部为中专以上学历。县区情况不同, 监督员数量少, 一个人干几项监督工作, 文化素质参差不齐, 特别是以前多以食品卫生监督为主, 对公共场所卫生监督还较陌生。各县区基层卫生行政部门应以推行公共场所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工作为契机, 特别是2011年5月1日实施的新《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实施细则》 (卫生部令第80号) , 把公共场所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工作纳入了行政法规, 对开展此项工作非常有利。这样有助于得到政府更大的支持, 对卫生监督队伍实施财政倾斜, 给予物质上的支持和帮助。还要对卫生监督员加大培训力度, 增加公共场所卫生监督员配置, 将工作积极稳妥地开展起来。

4.2 量化评分表内容方面有些对小型公共场所而言很难达到要求, 而一些合理缺项, 又对经营项目多的大型公共场所显得不合理。由于卫生监督员缺乏集中空调方面知识的培训, 监督有难度, 特别是冷却塔中冷却水消毒液浓度和空调系统竣工图的监督管理。预防性卫生监督一直是卫生监督工作的困难点, 而量化评分表中却无此内容。对低于60分者, 除了规定不予评定等级外, 未作其他要求, 是否应撤消卫生许可。应考虑基层实际情况, 对量化评分表内容予以相应的调整。

4.3 奖罚不分明。无论对监督员还是经营单位, 既无精神又无物质上的奖惩, 比如量化分低于60分者, 除了不予评定等级, 是不是该吊销卫生许可证?虽然规定是动态监督, 但除了监督频次外, 无其他方面的奖励。何况A级每2年监督不少于1次, 是一个虚数, 因为监督率要达到100%, 每个经营单位每年必须监督1次及以上。所以应制定对企业有实际意义上的鼓励规定, 让他们在等级评定中, 上一个等级即能获得此等级相应的“好处”, 如果降级了, 得到的是更严厉的“坏处”, 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公共场所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的严肃性。另外对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卫生监督机构、卫生监督员也应有相应的鼓励措施, 让监督员切身体会到执行公共场所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可以使公共场所卫生监督社会地位提高, 能发挥监督员的主观能动性, 使此项工作长久坚持下去。

基层公共管理机构 第5篇

作者:*** 发布时间:2011-8-30 17:43:08 来源:***

海门市基层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管理公共服务公益性岗位人员招聘简章

为贯彻落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关于加强农村基层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意见的通知》(苏政办发【2010】98号)以及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财政厅《关于下达2011年购买基层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管理公共服务公益性岗位任务指导性计划的通知》(苏人社发[2011]36号)文件精神,经市政府批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在全市范围内公开招聘村级(社区)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平台专职协管员。现将有关事项公告如下:

一、招聘人数及性质

本次招录基层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人员270名。其中:232名主要负责村级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38名主要负责社区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岗位。上述工作岗位均为企业性质,按照“就近就地”的原则,服从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及所在镇(区)工作安排与考核。具体岗位安排见附表。

二、报聘条件

1、遵纪守法,品行端正,具有较强责任心,愿意从事基层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服务工作;

2、表达能力强,具有一定归纳分析和人际沟通能力。

3、本市户籍,年龄在35周岁以内(1974年12月31日后出生),大专以上学历。

4、能熟练操作计算机。符合《关于印发〈关于购买基层公共服务公益性岗位重点帮扶困难家庭和就业困难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意见〉的通知》(苏人社发【2011】138号)文件规定条件的困难家庭和就业困难高校毕业生优先录用。

三、招聘程序

招考程序按照个人报名、资格审查、笔试、面试、体检、培训、公示、考察、录用等程序进行。实施办法参照《关于做好购买基层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公益性岗位招聘工作的意见》(通人社[2011]28号)的有关要求执行。

1、报名:报名者应持身份证、学历证书、户口簿、就业失业登记证、近期2寸免冠照片3张进行报名。

如是特困、低保家庭毕业生,还须提供特困证、低保证;以城镇零就业家庭或农村零转移家庭贫困户须携带社区(村)、街道(乡镇)劳动保障机构出具的证明材料。

以上材料均为原件,同时还须分别提供复印件一份。

报名者每人限报一个镇(区),异地报名者录用后须服从所填报镇(区)的安排。报名日期:2011年9月5日至2011年9月20日(节假日除外)。报名时间:上午8:30-11:30,下午2:00-5:30。

报名地点:海门市人力资源市场前台21号(海兴路65号)联系电话:82212576

2、审查: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招考工作领导小组根据报名者提供的材料,对照报考条件进行资格审定。

3、考试:通过资格审定的人员进入考试环节并领取准考证。

考试分为计算机操作、笔试和面试,均采用百分制计分方式。先统一组织计算机操作考试,考查参考人员对Word、Excel、Windows及网络基本操作的熟练程度,重点考查表格制作、文字处理能力,成绩及格者进入笔试;笔试主要考查参考人员的文字组织、写作能力,成绩及格者进入面试;面试采用结构化形式,重点考查参考人员的计划、协调、应变及语言表达能力等,面试不及格者自然淘汰。面试后,按计算机考核成绩×30%+笔试考试成绩×20%+面试成绩×50%计算总分,按各镇(区)招录名额,从高分到低分依次确定体检人员。各项考试时间、地点另行通知。

4、体检:各镇(区)组织参检人员到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指定的医院进行体检。体检合格人员进入考察,若有体检不合格者,则按考试总成绩依次递补。体检时间、地点另行通知。

5、考察:海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会同各镇(区)对体检合格对象进行考察。重点考察报考人员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能力素质、学习和工作表现、遵纪守法、廉洁自律等方面的情况。若有考察不合格者,则按考试总成绩依次递补。6培训:海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组织对考察合格对象进行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业务知识及操作技能培训。若培训不合格者,则按考试总成绩依次递补。

7、公示:拟录用人员确定后在海门市人力资源网予以公示,公示时间五天。

8、录用:公示无异议者,由其与市人社局下属的劳务派遣公司签订特定公益性岗位安置合同。合同期为三年,其中试用期三个月。

9、待遇:被录用为村级特定公益岗位人员的待遇按最低工资标准的1.5倍执行,以上人员均参加社会保险。党团关系、考勤由所属乡镇、社区管理。

四、组织领导

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会同各镇(区)成立公开招考领导小组,加强组织领导,坚持标准条件,严格招考程序,确保公开招考工作顺利进行。

六、纪律与监督

招考工作严格贯彻“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严格坚持规定条件、程序和标准,严禁弄虚作假、徇私舞弊。招考工作接受市纪检监察部门和社会监督。本简章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负责解释。

基层劳动保障平台招聘职位一览表.xls

海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基层公共管理机构 第6篇

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是我国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覆盖”之后又一惠及城乡居民的重大民生工程,为此国家每年投入逾百亿元资金。近年来,各地在金锣密鼓地实施中,且相应制定了促进项目服务工作能力和服务质量不断提高的考核制度,其成效虽然毋庸置疑,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依然存在项目“实施基础薄弱、资金监管不严、社区卫生人员素质局限,督导评估不力、辖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不规范”的弊端,影响城乡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进程,亟待进一步贯彻落实医改政策,建立和完善考核机制,巩固服务体系,解决突出问题。

1 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启动背景

2009年7月10日,国务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召开电视电话会议,启动并部署9项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根据医改实施方案,项目所需费用纳入政府预算安排,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逐年增加,由2009年的人均不低于15元到2012年的人均不低于25元。每年中央财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专项补贴都及时拨付到位,对西部地区、中部地区和东部地区按不同比例予以补助[1]。由各地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承担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的主体免费为城乡居民提供。为确保项目工作的规范开展,2009年10月、2011年7月,卫生部先后出台《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2];各省、市、自治区相应迅速安排部署,分别制定印发具体实施方案和考核标准。

2 对基层医疗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现状与分析

2.1 资金划拨滞后,使用无明了指导,影响资金合理使用

2.1.1县级不能确保资金及时划拨、城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资金使用无明了指导,影响资金合理使用 尽管中央财政通过转移支付对地方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予以补助,并按“当年预拨、次年结算”的方法下达。但从省到区到县划拨到位时间,实属“未知”以多年的惯例证实,市(区)县级财政、卫生部门以城区或乡镇为单位拨付到位大致在下半年,这样影响了基层工作“早计划、早安排、及时实施”.如广西那坡县2011年经费到2012年4月仍未完全到位,乡镇卫生院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得先从卫生院的基本医疗收入垫付,这种先做事后给钱”的拨付滞后方式,无疑给基层项目执行机构到来不同程度误解与悬念,造成基层卫生人员重医疗服务轻公共卫生服务的想法,甚至造成不稳定因素。又如广西百色城区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现仍分别由4个市级区级医疗机构举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所需的经费均由举办医院领导审批,因无明了的资金使用指导,相关文件条款模糊。单位领导对资金的审核都很谨慎。个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没有最低使用资金权限,制作一条横幅都要打份申请报告,并在等待審批后方能制作。还有个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使用经费申请报告除了经主管院领导审批外,还得经医院中层干部参与讨论表决,与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无关甚至对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不了解的中层干部不负责任的表决权常常耽误项目正常实施。这种经费使用审核手续繁琐,造成经费使用率低,更影响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全面性、连续性。势必也削弱了国家专项补助资金本身加注于项目运作过程的决定性意义和关键性支撑。

2.2.2 受基层公共卫生、全科医生人才匮乏问题困扰 培养大量优秀的全科医师,以适应我国民众急骤增长的全科医学服务的需求,成为了我国卫生与教育行政部门极为关注之事。[3]自07年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在全国推开,国家采取临床医生护士转岗培训方法培养全科医生为各地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做人才准备,历时5年,全科卫生人员队伍应该是不断地壮大。由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机制、人员待遇、基础设施配备、居民信任度、社区参与等因素,使许多全科医生护士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发展前景不报希望,特别是年轻医生护士都希望在大医院中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接受全科培训后纷纷回医院。即便是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着,也是有机会都会往医院调动。基层卫生服务机构招聘人才招入门槛高、条件限制,要求非在职在编,在编职工想进社区被限制,要求具备职业资格,年龄在35岁以下,医学院校刚毕业学生和大于35岁又具有一定临床经验的医护人员不在入围之内。每次的公开招考周期太长,百色市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连续两年公招两次都招不足数,从开始公招到岗历时半年之久。百色市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除了1家是原来的乡镇卫生院转型拥有原班人马因而卫生人员配备组数外,其他三家均缺全科医生。这些客观条件限制,阻碍了基层卫生服务工作的开展,影响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

2.2.3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卫生人员素质局限问题困扰 目前在岗的全科医生护士,选择从事社区卫生工作的大致有如下原因:一般都是在医院岗位竞聘落选分流人员;或是编外人员解决编制问题;少部分是因为人近中年不愿意在医院临床岗位倒班。人员学历本科毕业占1% ,大专毕业占50%,中级职称占5% ,极少有到副高以上职称,除外返聘老专家,因执行财政绩效工作,返聘老专家工资来源难解决,基层卫生机构是不能轻易聘请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卫生人员素质局限,在健康教育方面对居民的教育水平和能力低,在慢病随访的用药指导能力低,满足不了居民日益提高的健康保健需求。极不适应基层卫生事业发展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的需要。

2.2.4受逐级培训力度不够和督导考核评估不力因素的影响 一是省级层面培训机会少,请来授课的专家都是“学院派、医院临床派”,少有“社区卫生专家型”授课内容脱不来本科生课件及医院高端治疗课题,基层卫生人员需要的是与社区卫生有关的知识技能方面的提高。市级培训学时安排不足,内容多,满堂灌、难消化。个人理解偏差,培训回来实际应用于社区卫生工作还是与《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有差距。二是督导专家与考核专家没有统一意见,按督导专家说的做,到考核专家看又不一致,往往忙乎了一年都忙不到点子上,很累人,极大挫伤基层卫生人员工作积极性。三是省级考核标准早已出台,市级区级考核机制也已建立,最基层一级的考核制度也有制定,但考核指标任务为落实到人,考核制度流于形式。考核评估结果并不一定与经济挂钩。

3 对基层卫生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问题的几个建议

3.1.1建立经费使用指导意见 省级财政厅和卫生厅联合作基层卫生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过程所需经费调研,制定经费使用范围、项目、数额等指导文件,让经费审批领导有据可依,有数可批。简化审批程序,完善财务管理制度。经费使用合理合法。

3.1.2解决突出问题 一是国家要制定优惠政策,采取必要措施鼓励和促进归类中高等院校发展全科医学教育,构建现代公共卫生和临床医学整合教育模式,并定向培养或扩大招考适宜基层卫生服务机构需要的“全科医生”。二是制定和完善人才引进制度,让基层卫生机构能根据自身情况在编制数使用完,实际工作还需要聘用有能力有资质并意愿从事社区卫生服务的医学人才和退休医学专家。退休医疗专家是医疗卫生战线的财富,如果基层医疗机构能吸纳这部分财富,基层医疗机构卫生人员素质就能得到提高,基层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就能得到提升。三是从根本上解决基层医疗机构卫生人员待遇,确保基层卫生组织健全和全科医生护士队伍的稳定。

3.1.3加强基层卫生人员培训和督导工作 一是各级培训督导部门要结合社区卫生工作需要,制定适宜社区卫生人员能力提高的课题内容,安排足够的学习时间。

参考文献:

[1]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新华社:我国启动并部署九项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EB】http://www.gov.cn/jrzg/2009-07/10/content_1362010.htm,2009- 7-10;http://www.gov.cn/zwgk/2011-05/24/content_1870181.htm

[2] 卫生部.《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2009年版)》【Z】.2009.10;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卫生部.《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2011年版)》http://www.gov.cn/zwgk/2011-05/24/content_1870181.htm

基层公共管理机构 第7篇

1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健全组织体系

招远市在项目工作启动阶段, 按照“先起步、后规范, 先运作、后完善”的原则, 充分发挥卫生行政部门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行政领导职能, 市卫生局从医政科、疾控与监督科等业务部门及疾控中心、妇幼保健院、心理康复中心等专业机构抽调了6名人员临时组建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办公室, 赋予其组织、协调、管理、指导、考核多项职能, 集领导、指导、考核于一体, 规划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科室设置, 制定工作流程与工作制度, 督导工作进度与服务质量。通过半年的运作, 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均成立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科, 下设传染病管理室、免疫接种室、三病管理工作室、妇幼保健工作室、健康教育工作室、慢病管理工作室、健康档案室, 扩大了工作用房, 装备了专用车辆、计算机、电话、打印机等硬件设施, 按辖区人口1.5/万~2/万的比例配备业务人员, 人力资源显著增强。所有行政村 (居委会) 配备公共卫生协管员, 作为服务体系的村级平台, 形成了完整的市、镇、村三级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为推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规范化和可及性奠定了物质和组织基础。

2 加速信息化建设, 提高工作效率

从全市的工作条件入手, 以健康教育为基础, 以信息化建设为先导, 以相关的制度为保障, 通过信息化建设, 建立网络版的居民健康档案管理系统, 为医护人员提供病历书写模板, 并有数据统计、相关业务知识查询功能, 让接诊医生可以切身感受到管理系统给工作带来的便捷, 积极主动地将管理系统作为医疗保健工作的必备工具。通过健康教育, 让群众了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知道获取服务的途径, 不再需要保存既往病历, 自觉配合医生管理好自己的健康档案;建立相关的医药费用报销制度、对医护人员的考核制度, 约束医患双方利用健康档案管理系统实现就医。通过这一系列的措施, 全市在实现健康档案全覆盖基础上, 有效利用率大为提高。

3 组建专业指导团队, 提高服务质量

3.1 分工协作, 理顺关系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走上正轨之后, 卫生行政部门作为决策层, 主要负责组织制定制度、计划、方案, 更加注重过程的督查和结果的评估, 从宏观去规划、服务、稽查, 承担起组织者、管理者、协调者的角色, 负责技术指导、考核评估、业务培训等工作。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作为执行层, 在专业机构的指导下, 按有关制度、规范要求保质保量完成卫生行政部门下达的工作任务。

3.2 借助项目, 促进发展

在项目工作开展之初, 一度出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只重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 忽视其他无专项经费的疾病控制与卫生监督工作的不良倾向。为此, 我们开拓性的贯彻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根据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要求对项目工作进行扩展, 制定相应的考核标准, 尽量涵盖日常疾病控制与卫生监督的全面工作, 一并进行要求和考核。

3.3 组建团队, 发挥优势

在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成立基层工作领导小组, 设立基层公共卫生工作办公室, 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为主, 妇幼保健院、心理康复中心参与, 组建公共卫生技术指导工作队。工作队由各相关业务科室技术骨干组成, 要求全面掌握项目工作技术规范和指导技巧, 做到“一专多能”, 逐步达到全科型、复合型疾控人才要求, 通过分片包干形式, 对责任区域开展全方位指导, 全程质量控制, 定期质量考核, 并接受市卫生局考评, 确保团队指导效果。

4 讨论

在项目工作起步阶段, 要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行政主导地位, 即便是搞突击、走形式, 甚至将项目外的疾病控制和卫生监督工作弱化, 但这些是暂时的, 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走向正规的基础和必由之路。在项目工作全面展开之后, 专业机构必须主动介入, 为卫生行政部门的政策制定、措施落实、考核评估做好参谋助手。在卫生行政部门的统一领导下, 做好技术指导与考核评估工作。要深入基层调查研究, 了解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中的技术需求, 调查公众对此项工作的认知度、满意度以及健康需求, 及时识别与控制发现的问题, 指导基层开展社区诊断, 确定危险因素、重点人群、健康关键点和疾病谱特征, 提出相应的控制和干预措施。

基层公共管理机构 第8篇

关键词: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考核,难点,对策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的规定, 国家政府要注重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和最现实的直接利益问题, 着重实现将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覆盖人人的目标。发展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是政府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重要举措, 是践行我国“新医改”的体现。但是, 在当前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机构绩效考核工作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和矛盾, 作为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 应积极投身于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机构的建设与管理中, 逐步规范基层公共卫生服务的各项工作, 解决各类困难和矛盾, 不断缩小城乡居民公共卫生服务水平的差距, 努力实现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

1 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机构绩效考核存在的问题

当前, 在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机构的绩效考核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 如考核机制不健全、镇村两级公共卫生人员业务素质低且数量不足、老龄化问题严重等, 影响了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机构绩效工作的考核。过去, 由于卫生体制不健全等历史原因, 我国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机构一直处于服务水平低下、从事医疗卫生人员的诊疗水平较差、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不足、管理理念不能适应当前工作需要、基层卫生项目成本和费用的分配不够完善等[1], 导致了基层公共卫生机构整体工作水平较为落后, 加上公共卫生补偿、分配机制有待健全, 基层卫生服务机构人员的收入下降, 待遇受到影响, 导致其工作积极性受挫, 工作质量不高, 如建档、随访、干预等工作开展不扎实, 只是流于形式等。另外, 由于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机构人员匮乏, 加上绩效考核细则过于细化, 镇、村人员常一人身兼多职, 导致工作效率上不去等[2]。

2 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机构绩效考核工作的对策

2.1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制度

要解决在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机构绩效考核工作中的问题, 绩效考核就要体现项目服务者的劳动价值、项目开展的社会效益。主要措施是: (1) 建立质量考核制度, 卫生部门要制定相应的措施和管理规定, 从项目实施单位的业务培训、工作完成情况等方面制定绩效考核评价细则, 确定项目实施过程中各个指标的分值; (2) 建立数量考核制度, 业务主管部门应全面了解辖区人口数量, 综合考虑工作的指标和重点, 采取人力消耗和成本消耗的计算方法, 制定出相关的措施。近年来, 射阳县认真组织制订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绩效考核制度, 把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考核作为镇对村卫生室考核的重要内容, 每季对镇、村卫生室项目实施情况进行一次考核。

2.2 制订可行的绩效考核目标

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机构绩效考核工作的重要措施, 就是要制订切实可行的绩效考核目标。建立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考核目标有两个类别的效果指标和四个层次的考核目标。两个类别, 第一是居民健康状况的改善指标;第二是基层群众满意程度的指标。四个层次的考核目标是指政府政策层次目标、公共卫生服务机构的发展目标、政府与卫生行政部门管理的责任、机构下达给各个单位的任务和目标[4]。作为卫生部门, 近年来, 射阳县根据上级部门的要求, 按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考核方法、程序和指标体系》和《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 (2011年版) 》等, 相继出台了《射阳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考核办法》、《射阳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考核细则》, 并每年进行各专业分管人员的业务培训[3], 培训后进行闭卷考试, 使项目分管人员能完全掌握自己所承担的工作, 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2.3 构建有效的绩效考核程序

公共卫生绩效考核需要有一套严格的评定体系, 以保证绩效考核质量及数量指标得到准确的反映, 从而准确、全面地反映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机构工作中的状况。射阳县采用年度考核和季度考核相结合的方式, 针对项目的进展情况进行考核。多年来, 射阳县卫生主管部门十分重视公共卫生考核工作, 每年更新、调整镇、村卫生绩效考核分配机制, 将考核结果与项目经费挂钩, 充分发挥项目资金效益, 并作为奖惩及核定绩效工资的主要依据。同时, 建立健康管理服务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相协调的激励机制, 与卫生院、卫生室补助资金和绩效工资分配实行“双考核、双挂钩”, 充分调动基层公共卫生人员开展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积极性。

3 结语

近年来, 射阳县在公共卫生领域的基础建设、人才培养、资金投入等方面给予了很大的投入, 尤其是在国家新医改方案出台后, 射阳县公共卫生工作更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加强, 一是以建立居民健康档案为平台, 强化慢病管理服务和老年人保健;二是以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为抓手, 夯实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基础, 启动数字化接种门诊建设, 以实施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为突破口, 提高妇幼工作水平;三是开展系列活动, 如开展“公共卫生服务提升年”活动等, 加快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转变服务模式, 探索开展以居民自我管理、团队专业管理和网络系统管理为核心的居民健康管理服务工作, 为广大城乡居民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当然, 目前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机构的绩效考核工作中还存在很多问题有待解决, 如绩效考核制度不健全、考核方案不完善、公卫人员不充裕、财政补偿不到位等, 对此, 应正视不足, 迎难而上, 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 最大程度的优化工作质量, 最大限度的化解各类矛盾, 不断完善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机构的绩效考核工作, 促进基层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再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陈开红, 杨桦, 陶丽丽.北京市朝阳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绩效考核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全科医学, 2009, 12 (23) :2187-2188.

[2]李晓惠, 金新政.系统综合集成法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绩效考核评价中的应用[J].中国全科医学, 2006, 9 (15) :1301-1303.

[3]李想, 景琳.我国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绩效考核发展研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11, 2 (1) :11-14.

基层公共管理机构 第9篇

城市化是指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 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以及土地和地域空间的变化。城市化过程对公共卫生管理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首先是拆迁所带来的居民户口住址的改变, 人群的流动性增大, 使人口信息的更新未能及时跟上;其次是住宅环境场所的改变, 由乡下农村拆迁到城市小区, 带来环境、心理等因素的改变, 必然带来新的公共卫生问题;第三是外来人口的大量涌入和流动, 对我区公共卫生管理工作带来新的挑战和难度。因此, 深入分析城市化进程对公共卫生管理工作的影响, 积极寻找采取合理完善的公共卫生管理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1 当前我区公共卫生管理现状

昆山市花桥经济开发区2006年8月被批准为省级开发区, 2007年6月又被列为江苏省国际服务外包示范基地, 辖区下辖2个街道。2011年年底服务人口将近11万人, 未来5~10年内将基本形成拥有30万人的商务和服务人口、1 000万m2的城市构架。在推进城市化过程中人口的急剧增长、流动和拆迁带来的户籍人口信息变动, 给公共卫生管理中的慢性病管理、老年人管理、健康档案管理、妇幼保健和卫生监督等工作增加了不少难度, 体制改革、经费、人才和信息化等方面是制约我区公共卫生管理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2 基层公共卫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 居民小区的动迁、外来人口的急剧增长和流动, 以及居民生活习惯的不断改变, 原有的公共卫生管理服务模式已不再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求, 其主要问题有以下几方面:

2.1 缺乏有效的公共卫生考核管理和经费保障机制

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是一项社会性很强的公益性服务工作, 其目的是保障居民公共卫生安全, 让居民和社会满意, 而基层公共卫生服务的大部分工作都是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承担, 现行的差额补贴未能满足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经费使用需求[1]。

2.2 人才结构不合理, 人才队伍制度建设不完善

一是基层公共卫生管理工作大部分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承担, 而社区卫生服务人员业务水平普遍不高, 现在的社区医生大多数是由原来的乡村医生转变而来, 年龄普遍偏高, 服务水平有限, 基本上不能使用当前的公共卫生信息化管理资源, 公共卫生医师和妇幼保健技术人员缺乏, 使社区部分公共卫生职能缺失。二是人才招聘由于受编制的限制, 人才引进困难, 而实用性高端人才由于受年龄的限制,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年龄因素往往也无法引进。三是由于未实行在编人员和临时聘用人员同工同酬, 造成临时聘用人员流动性较大, 队伍不稳定, 人才的制约直接影响着公共卫生服务的管理水平[2]。

2.3 人口信息缺乏有效的跟踪管理机制

由于我区城市化进程较快, 城镇人口不断增加, 随着动迁力度的加大, 已经改变了原来的人口分布模式, 各社区人口的不断交叉给我区的慢性病管理、健康档案管理以及妇幼保健管理带来了新的难度, 影响着公共卫生管理模式的改变。

2.4 信息化建设未能统一协调进行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 各类卫生资源的不断丰富, 计划免疫系统、妇幼保健系统、卫生监督管理系统、慢性病管理系统、健康档案管理系统、健康体检系统及全科医生工作站系统等多个系统由于未统一规划, 各自为政, 数据未能形成统一的共享机制, 导致维护成本过高, 且未能发挥系统的效益最大化。

3 基层公共卫生管理对策与措施

3.1 加强经费保障和基层公共卫生管理考核体系建设

一是以政府为主导, 以基层公共卫生管理为基础, 加强基层公共卫生工作的统一协调管理。基层公共卫生管理工作是一项社会性很强的工作, 必须以政府为主导, 多部门协调, 以基层公共卫生服务为主要内容, 与区域内的卫生规划、财政保障制度、医疗保险制度相结合, 成立由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基层公共卫生服务领导小组, 统一协调辖区的公共卫生服务管理工作。二是改变基层公共卫生服务考核模式, 设置以工作量、工作质量与居民满意度相结合的基层公共卫生指标考核体系[3]。

3.2 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才队伍建设

一是把一体化管理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工作人员纳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统一定编定岗范围, 扩大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编制。二是改革现行人事制度, 实行编制和临时聘用人员同工同酬, 根据服务时间和工作能力, 经考核合格后, 对优秀人才给予编制, 从而稳定基层医务人员队伍。三是加强内部制度考核, 做好因事设岗、按岗聘人, 制定具有发展前景的人才培养政策, 使人才队伍健康、有序和稳定地发展。

3.3 加强流动人口和户籍居民管理

一是开展家庭医生服务, 以家庭医生制度建设为依托, 实现社区卫生服务片区化、网格化管理。通过与居民签订契约式服务, 稳定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对象, 掌握辖区人口变动情况, 及时更新居民健康信息和人员信息。二是建设有效的居民登记和流动人口管理系统, 可与计生、公安和社保等部门配合, 按权限划分, 实现有效的数据共享机制。

3.4 改革卫生信息化建设体制, 建立有效的数据共享机制

建立统一、协调、有效的基层公共卫生管理信息系统, 从而有效地加强基层公共卫生管理工作。以医保和市民卡为依托, 按照国家信息化建设的相关标准, 建立信息管理中心, 制定统一、规范的信息化建设实施方案, 统一架构相关信息模块和内容, 加强信息资源的整合、管理和服务, 确保信息数据的有效、正确和完整, 真正实现数据的互通、共享, 实现社区卫生管理的信息化, 维护成本的最低化, 工作流程的最优化和管理效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方萍.基层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中的问题及对策[J].中外健康文摘, 2011 (45) :402-407.

[2]蔡成活, 陈文力, 黄庭标, 等.中山市古镇社区人群慢性病防治综合效果评价[J].中国全科医学, 2007, 7 (23) :1762-1763.

基层公共管理机构 第10篇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根据四川省的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水平,选择成都市龙泉区,广安市广安区、武胜县和岳池县,绵阳市三台县、涪城区和江油县7个区、县,每个区、县随机抽取2~3个基层医疗机构开展公共卫生服务的人员为调查对象,共发放5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450份,有效率为90.0%,并选取部分基层医疗机构负责人、分管公共卫生领导进行访谈。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采取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主要内容:(1)从事公共卫生服务人员的人力资源情况,主要包括机构类型、人员类型和科室。(2)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一级项目包括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教育、儿童健康管理、孕产妇健康管理、老年人健康管理、预防接种、传染病报告和处理、慢性病管理、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卫生监督协管及结核病患者管理共11项。

采用公共卫生服务各项目的参与人员数和服务量占全部工作时间的比重来分析公共卫生服务人力投入情况、一般情况,专职人员填写为100.0%,兼职人员需要按照本人的工作量的分配进行估算[7];采用SPSS 17.0软件对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等进行描述性统计,对组间率的比较使用χ2检验,对组间均值的比较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

2 结果

2.1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力投入总体情况

调查样本中社区卫生服务机构166人(36.9%),乡镇卫生院284人(63.1%);专职公卫人员194人(43.1%),兼职256人(56.9%),公卫人员以兼职为主;公卫科室212人(47.1%),临床科室128人(28.4%),其他科室110人(24.4%),临床等其他非公卫科室承担了大半公共卫生服务工作,见表1。

注:为了计算方便,将各机构的科室按所从事的工作性质归类,分为公卫科室(包括计免科、儿保科和妇保科等)、临床科室(包括妇产科、儿科和中医科等)和其他科室(包括医技科、行政后勤等)[8]。

2.2 公共卫生服务人力投入情况

各服务项目参与人数较多的前5项依次为居民健康档案274人(60.9%)、慢性病管理265人(58.9%)、老年人健康管理261人(58.0%)、健康教育257人(57.1%)和预防接种126人(28.0%);服务量占全部工作时间的比重较高的前5项依次为预防接种(35.1%)、孕产妇健康管理(27.1%)、慢性病管理(21.4%)、儿童健康管理(20.3%)和居民健康档案(17.3%);居民健康档案、预防接种和慢性病管理等项目时间投入大,服务参与人数也多,说明这些项目是基层医疗机构开展的主要公共卫生项目;孕产妇健康管理、儿童健康管理等项目时间投入大,但服务参与人数不足,说明相关人员较缺乏,见表2。

2.3 不同机构类型公共卫生服务人力投入情况

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各项目的参与人数方面,虽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乡镇卫生院的差异分析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乡镇卫生院的参与人数高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但参与人数较多的服务项目都集中在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教育、老年人健康管理和慢性病管理等方面;服务量占全部工作时间的比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乡镇卫生院均在居民健康档案、儿童健康管理、老年人健康管理和慢性病管理等方面投入较多,但差异分析发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居民健康档案、老年人健康管理和慢性病管理方面的时间投入高于乡镇卫生院,但在卫生监督协管、结核病患者管理方面低于乡镇卫生院。总体来说,社区卫生服机构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中的参与人数较少,但投入的时间相对较多,见表3。

3 讨论

3.1 基层医疗机构公共卫生服务人员的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

公共卫生人力资源是发展公共卫生事业的决定性资源,没有一支高素质、高技术的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调查结果显示,公卫人员中专职人员占43.1%,兼职人员占56.9%,公卫人员以兼职为主;公卫科室只占47.1%,临床科室占28.4%,其他科室占24.4%,而临床等其他非公卫科室承担了大半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可以看出,基层医疗机构公共卫生服务人员的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兼职公卫人员和非公卫科室人员承担了大量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但由于专业知识背景的差异,使其在从事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中容易出现对某些基本概念混淆模糊,管理思路不清晰,管理不规范等现象,会直接影响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开展[3]。因此,应加强公共卫生服务队伍的人力资源建设,进一步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团队的专业素质。

3.2 基层医疗机构在居民健康档案、预防接种和慢性病管理等方面投入了较多的人力资源

在公共卫生服务人力投入情况分析中发现,居民健康档案、预防接种、健康教育、老年人健康管理和慢性病管理等服务项目的时间投入大,服务参与人数也多,可以看出居民健康档案、预防接种和慢性病管理等服务项目是基层医疗机构人力投入较多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这与郑建等的研究结果相似[9]。这是因为居民健康建档是基础,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和慢性病人等人群为重点,通过上门随访服务等形式,为辖区常住人口建立统一、规范的居民健康档案;而健康教育是针对健康基本知识和技能、优生优育及辖区重点健康问题等内容,通过进村、下社区宣传,为城乡居民提供健康教育宣传信息和健康教育咨询服务,开展健康知识讲座等健康教育活动;老年人健康管理,则按照成都市2014年度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要求,需对辖区内65岁以上老年人提供至少一次健康管理服务,其中包括健康危险因素调查、一般体格检查、辅助检查、健康评估、疾病预防和自我保健等健康指导等,可以看出这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内容多,任务重,工作烦,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才能做细、做深和做透[10]。而作为基层卫生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必须将其作为工作重点之一。

*P<0.05,**P<0.01,***P<0.001。

3.3 基层医疗机构中孕产妇健康管理、儿童健康管理等项目的公卫人力投入不足

2016年1月,在北京举办的“生育政策调整与妇幼健康服务能力建设论坛”指出,从“计划生育”到“单独二胎”再到“全面二孩”,生育政策的调整完善给妇幼保健服务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加强妇幼健康计划生育服务能力建设,是新形势下贯彻落实全面两孩政策,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举措。在公共卫生服务人力投入情况分析中发现,孕产妇健康管理、儿童健康管理等项目时间投入大,但服务参与人数不足,可以看出基层医疗机构对孕产妇健康管理、儿童健康管理等项目的服务人员投入不足,相关公卫人员缺乏。从不同机构类型角度分析各项目的人力投入情况也发现,社区卫生服机构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中的参与人数较少,但投入的时间较多,说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公卫人员不足,工作负荷较重。在对部分基层医疗机构负责人和分管公共卫生领导进行访谈中也发现妇幼保健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如儿保、妇保工作运行缓慢,孕产妇管理率偏低、儿童保健和叶酸发放不到位等问题,从侧面也说明基层医疗机构的儿保、妇保人员不足,工作负荷较重等问题。

4 小结

基层医疗机构公共卫生服务人员的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居民健康档案、预防接种和慢性病管理等服务项目是其人力投入较多的主要服务项目;孕产妇健康管理、儿童健康管理等项目的公卫人员不足。调查结果提示应该加强公共卫生服务队伍的人力资源建设,一方面增加基层医疗机构公共卫生的人员数量,特别是加大对孕产妇健康管理、儿童健康管理等项目公卫人员的投入,引进专业公共卫生人才,如高校的公共卫生相关专业增设基层机构实习内容,增进对工作内容的了解,增强留在基层医疗机构的意愿;另一方面,加强人员培训,加大公卫人员的人才培养力度及多渠道培养人才,提升基层医疗机构公共卫生人力的素质与能力,比如利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全科医生培养及其特岗计划、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培养等方式对公共卫生人员加强业务学习和培训,加强基层公卫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其公共卫生服务的能力;同时落实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和中医医疗机构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指导责任,对公共卫生服务加强指导、培训和考核,建立信息共享与互联互通等协作机制。

摘要:目的 了解四川省基层医疗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力投入情况。方法 采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力投入”问卷对450名基层医疗机构开展公共卫生服务的人员进行问卷调查。结论 (1)基层医疗机构公共卫生服务人员的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兼职公卫人员和非公卫科室承担了大半基本公共卫生服务。(2)基层医疗机构在居民健康档案、预防接种和慢性病管理等方面投入较多的人力资源。(3)孕产妇健康管理、儿童健康管理等服务的公卫人员不足。

关键词:基层医疗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力投入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2009年版).北京:2009:10.

[2]程晓明.卫生经济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3]张雪莉,景琳,丁富军,等.成都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共卫生人员配置现状研究[J].卫生软科学,2013,27(2):87-89.

[4]谢铮,罗秀,简伟研.我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政策回顾初探[J].中国全科医学,2013,16(11):3662.

[5]吴海峰,何坪,李雪平,等.重庆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财政投人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3,16(11):3668.

[6]梁小华,张萍,沈星亮,等.重庆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力时间成本测算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4,17(13):1477-1480,1494.

[7]王留明,喻娟.武汉市洪山区基本公共卫生项目人力投入分析[J].医学与社会,2013,26(8):22-25.

[8]杨练,景琳,张雪莉,等,成都市基本公共卫生项目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测算研究[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3,33(5):16-19.

[9]郑建,管仲军.北京市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力和成本现状调查[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4,7(9):19-24.

当好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主力军 第11篇

明确县级文化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从我省创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目标看文化馆的主力军地位。创建目标明确提出三个重点:一是坚持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二是加强城乡统筹,突出软件建设,初步建成符合当地实际情况、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初步形成;三是进一步使广大群众特别是农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有效保障,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满意度明显提高。

从群众对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热切期盼看文化馆主力军的作用。建湖县全县目前人口80万,下辖11个镇(区、街道)。近几年全县文化建设步伐加快,文化阵地在急剧扩展,目前县城公共文化用地近250万平方米,镇(街道、区)均达到1万平方米以上。每年节庆活动200多场次,“三送”活动3200多场次,业余文艺团队40多个,各镇(街道、区)都有特色文艺团队。

创新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思维和途径

文化馆履行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是一篇大文章,必须把思维放活,眼界放宽,文化内涵扩大,开展全方位、立体式的文化服务活动。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挖掘潜力,优化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质量

抓好地方文化特色,开展文化服务。建湖县是全国杂技发祥地之一,也是传统淮剧的故乡。我们利用这两张文化特色牌做好文化传承、传播服务。定期举办“淮剧艺术周”“淮腔淮调大家唱”“淮剧艺术沙龙”等活动,使群众欣赏专业水准较高的演出,丰富文化生活的同时传承和发展了 “淮杂”艺术。

配合政府中心工作,开展文化服务。坚持“有为有位”的工作理念,为地方党委政府的工作中心做好文化宣传。组织文艺创作力量,编创成小戏(品)、歌舞、表演唱到群众中宣传县委、县政府的工作中心。通过巡回展览、板报画廊、宣传车、过街横幅等手段造浓氛围,加深广大群众对地方党委、政府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地方经济建设中发挥文艺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当好友谊使者,让外界了解建湖、喜欢建湖、融入建湖。

贴近群众所需所盼开展文化服务。做好基层群众公共文化服务必须要做群众的贴心人,要迎合群众口味,掌握群众生活规律,捕捉群众最关注的问题,开展文化服务活动。为此首先要认真研究群众文化活动计划和安排,按观众人群分类,对学生、居民、农民、企业职工等不同人群要有针对性安排。

搭建平台,加强城乡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整体辐射

建好文化分馆平台,开展文化服务。“文化在于活动,效果在于联动”,文化馆和文化站之间建立总分馆制是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手段,我们要在适应新常态,建立新机制上有所作为。建立台账,对全县范围内县城、镇(区)、村(社区、居委会)三级文化机构的文化专干(兼职、志愿者)的人力资源、文化特色的品牌资源及不同类别的阵地资源进行调研摸底,建立资源库台账,便于统筹。做强总馆,要把总分馆制建得有活力、有实力,把县域内的文化活动搞得红红火火。

突出社区文化亮点开展文化服务。面对新社区、街道发展变化,及时调整文化服务规划,不但要把新建社区纳入公共文化服务范畴,还要不断加大社区文化服务的力度,调整服务规划。正在付诸实施的“三年行动计划”和即将制定的“十三五文化建设规划”要把社区文化服务内容放在相应的位置,要拿出实施意见。

发挥软件功能建设,开展文化服务。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提速发展,文化建设搭上快车道。我们要踩上节拍,把数字文化馆建设好,利用好。要建好平台,添置一流的设备为数字中心提供安全保障,设置专职的岗位为数字中心提供运转保障。要用好服务平台,对外做好信息资源的搜集,对内做好信息资源的服务,要保证四级网络的高效联动,县(支中心)——镇(街道、区)分中心——村(社区)网点——户是一个享用数字化资源的共同体,县馆(支中心)有责任有义务指导设备的维护和使用,提供优质文化产品资源,保障广大群众快速、高效享用文化资源的权益。

基层公共管理机构 第12篇

关键词:城乡基层医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功能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是一项公益性的医疗卫生服务, 它面对广大城乡居民, 通过疾病的预防与控制机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乡镇卫生服务机构等基本医疗卫生机构向全体居民免费提供服务, 其主要功能是对疾病的防治与控制。从服务对象来看, 它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 面向全体民众, 只要是中国公民, 就有权利享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没有任何性别、民族、年龄、职业和区域等限制, 大家权利同等; (2) 资金来源与财政支出会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力的增强而加大; (3) 主要是以预防疾病为主, 这与其他医疗机构有所区别。

1 城乡基层医疗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功能的发展与现状

医疗卫生事业关系到国家的健康发展和国民的健康素质。新中国成立以来, 党和国家就高度重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建设工作, 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后, 我国的基本卫生服务更是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目前城乡基层医疗机构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中仍存在很多问题。

1.1 财政支持不够, 致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公益性不能很好地实现

我国由于地域广、人口多, 财政对于基本卫生服务的投入力度不强, 加上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 造成一些人口较多、经济发展水平较差的地区没有能力实现完全的免费服务, 导致我国对一些新传染疾病的发现和控制力度薄弱, 威胁着国家公共卫生安全事业的发展。此现象在农村尤为突出, 如在孕妇产前检查方面, 农村与城市相差甚远, 导致农村孕妇与婴儿的死亡率远远高于城市。

1.2 管理不够规范, 人才队伍薄弱

从我国目前的状况来看, 在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 从事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人员较多。人员技术素质高、能力强, 且受教育的程度也较高。反之, 经济发展较差的地区, 尤其是农村, 从事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人员不足, 且受教育程度、专业技能都相对较差。在人员管理方面, 经济落后地区还存在设置不完备、职能混乱、工作人员不作为等现象, 使这些地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作用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

1.3 对于精神疾病相关人才需求较大但技术力量不足

生活节奏的加快使人们的压力越来越大, 许多人因长期精神高度紧张而产生抑郁症, 自杀倾向严重。一些较为严重的精神病患者会对他人和社会造成危害, 影响社会安定。但是, 我国精神病防治方面的专业人员太少, 不能满足越来越多的需求, 导致部分精神病患者治愈出院后由于缺乏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提供的康复训练而引起疾病复发的现象普遍存在。

1.4 服务意识不强, 对一些健康知识的宣传不到位

健康知识宣传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重要工作。但目前部分疾病防控机构对于健康知识的宣传较为滞后, 且方式单一, 不能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 也起不到宣传的目的, 更谈不上宣传效果。造成人们的健康知识匮乏或不正确的健康知识流传, 导致了一些慢性病的发病率持续升高,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发展。

2 发挥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功能的途径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应得到足够的重视。只有充分发挥其职能, 才能有效地保证国民整体健康素质的提升。

2.1 加大财政投入, 健全设备设施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关系民生, 必须加以重视, 特别是加大财政支持, 加强城乡基层医疗机构的基础设施建设及对符合人民健康需求的设备设施的投入, 使得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够更好、更全面地发挥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职能。

2.2 加强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管理, 提升整体服务水平

规范的管理是保证服务效果的重要途径, 要严格按照基本卫生服务的内容安排服务项目, 不能随意变动服务内容, 要切实开展服务活动。加强基层人员业务素质相关的培训, 提升其业务素质, 发挥其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中的作用。

2.3 加大对精神疾病防治人才的培养力度

加大对精神疾病防治人员的引进力度, 鼓励更多的专业人士加入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队伍中来。同时, 现有服务人员要加强对精神疾病防治知识的学习, 积极主动地提高专业素养, 增强其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的能力。

2.4 加大居民健康知识宣传力度, 创新宣传形式

要将居民的健康知识宣传作为工作重点, 加大对慢性病、精神疾病的预防知识宣传。同时创新宣传服务的形式, 改变传统发传单、做展板的模式, 利用好网络宣传、手机宣传等平台, 坚持趣味性和知识性相结合的原则, 例如, 可通过经常在微信公共平台发布健康知识, 确保宣传效果。

参考文献

[1]李慧, 徐玲, 孙晓杰, 等.2010年我国基层卫生机构服务功能现状分析[J].中国卫生信息管理杂志, 2012, 9 (1) :17-22.

[2]宋奎勐, 徐玲, 孙晓杰, 等.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医疗服务功能开展现状分析[J].中国卫生信息管理杂志, 2012, 9 (1) :23-26.

上一篇:通信自由下一篇:中学政治课堂教学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