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是写作的灵魂

2024-05-11

情感是写作的灵魂(精选7篇)

情感是写作的灵魂 第1篇

现在搞戏曲创作的有一种看法, 认为戏曲的“言情”是过去封建社会的产物, 而当今社会是一个思辩的时代, 人们注重的是深层次的思考而不是浅层次的情感流露。这是不对的。目前确实处于大变革的时代, 观众需要思考, 需要启迪, 需要抉择, 戏曲应该给他们思辩的哲理深度。但这种思辨与哲理不是赤裸裸的从演员口中说出来或唱出来的, 而是通过富有情感的形象体现出来的。拿汤显祖的《牡丹亭》来说吧, 它既有个性解放的思辨深度, 又有回肠荡气的情感力量, 可前者是通过后者体现出来的。如果杜丽娘没有情感压抑和情感要求, 它的个性解放又从何体现呢?戏曲的本质是塑造人物, 人非草木, 孰能无情?况且, 戏是演给观众看的, 观众也是有情之人, 演员不演情感, 又何以感人?

中国有句古话叫:“情动于衷而形于外”, 这可能是对表情的最精练的概括了。不过, 在生活中, 人们的表情是自然流露出来的, 不必考虑别人能不能看得出来。演戏恰恰相反, 戏是演给观众看的, 演员的内心情感必须让观众看见, 看清, 看懂, 这样才能使观众受到感染, 引起共鸣。观众最恨的是脸上没戏的演员, 不管演什么角色, 脸上死板一块, 人们称之为“死人脸”。一个优秀的演员, 要演什么像什么, 而演员塑造角色情感的主要手段靠的是眼神和形体。

人们都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此话一点不假。所谓“传神写照, 正在阿堵中”。戏曲表演非常讲究眼神的运用, 听人传说, 昆曲表演艺术大师俞振飞演《醉写》, 为了突出李白的醉态而反衬他的奇才, 可以演得眼睛里像是要滴出水来。可见他对眼神的运用达到了何种奇妙的程度。但是, 一个好的演员在演戏的时候, 光会运用眼神仍然不够, 因为舞台同观众之间还有一定的距离, 坐在前排的观众能看到演员的眼神, 坐在中排以后、特别是后排的观众要想看清演员的眼神是比较困难的, 这个时候, 就需要演员动用形体手段了。人们常说, 好的演员“浑身是戏”, 确实如此, 除了眼神之外, 手、身、步, 没有一样不可以表达情感。记得十多年前有幸看过蒲剧演员任跟心的《挂画》, 她在表现耶律含嫣用悬挂字画、装点闺房来迎接思慕已久的情人时, 安排了种种椅子上的特技表演, 上去下来, 远观近看, 所有动作无不让人感叹、钦佩, 可她那些动作恰好是热恋少女中的惊喜慌乱心情的真实外化。

除了形体动作外, 为了渲染某种复杂的难以言传的情感, 有时还要借用胡子 (髯口) 、长发 (甩发) 、雉尾 (翎子) 、水袖, 乃至帽翅、手帕、辫穗、鸾带、扇子, 等等。所有这些物质材料, 都可以组织起程式性的艺术语言, 用来表达单靠人的生理器官所不足以表达的艺术情感, 效果也非常强烈。岳飞的《满江红》中有“怒发冲冠”的千古名句, 当然, 这是诗人的夸张。现实中是不可能存在的。但戏曲的表演艺术偏偏就能将这种不可能变为可能。蒲剧青年演员郭泽民演的《黄逼宫》中的姬寤生, 当他得知弟弟勾结奸臣害死父亲急赶回宫, 一见弟弟的面, 他那帽盔上的两根翎子顿时就直立了起来, 这是姬寤生的爆发性的愤怒得到了鲜明的形象体现。再如盖叫天扮演武松, 得知亲哥哥武大郎被害之后, 告状不准, 反遭责打, 顿起杀心时, 他把牙关一咬, 头皮一绷, 头上戴的罗帽“嗖”的一下就竖了起来。当然, 这些特殊的基本功是要经过专门的、长期的训练和苦练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情感是写作的灵魂 第2篇

项城市王明口三中 田晓敏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表达和交流思想情感的重要方式,是认识自然、社会、人自身并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在中学教育阶段,学生作文一般指的是学生学习写文章。作文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综合性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基本的、适应实际需要的书面语言表达能力的活动。作文能力是学生语文素养的体现,作文教学过程是全面提高学生素养的过程。而作文的评改是作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评改是学生作文素养的体现,对学生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交给学生评改作文的权利,让学生成为作文评改的主人,培养学生自己评改作文的能力,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学生评改作文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作文教学中,学生只能按教师喜好和意愿来进行作文,而学生很少有自己的真情实感。作文评改中,教师费神地精心评改,花费了大量的时间,而学生却是只看评语,不看内容;只完成任务,不提高认识。这种模式下,学生没有作文兴趣和主动性,只能消极地被动地接受来自教师的思维定势,毫无创新自主能力。

现代教育思想认为,学生是自身生活、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现代教育过程应该是教师与学生双主体协同活动的过程,现代教育应把发挥和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作为一项核心目标,在学校教育中应建立平等民主、相互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

作文评改是作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同样,它应遵循现代教学规律,体现现代教育思想,把学生当作自身生活、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作文评改的权利应该还给学生。

2、学生评改作文是作文自身规律的必然

作文是一种具有高度综合性,创造性的言语活动。

作文是学生以书面形式表情达意的言语活动,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和创造性,因此,它是衡量一个人的思想水平,知识水平和语文水平的重要尺度。它要求作文习作者必须具备一定的知识、经验,以及对生活的正确态度、认识,深刻的体验、感情,需要具备语文知识等各方面基础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同时,还必须具有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清晰的思想力,良好的记忆力。

作文又是一种复杂的情感活动和心智活动。

写作是一种表达,而表达是人的一种内心要求,一种心理需求。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同样会有表达的要求。同时写作还是一种积极的情感过程,情感活动会贯串作文过程的始终。在作文过程中,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学生在生活中的喜恕哀乐始终是作文的动力。另外,作文还需要一种技能,这种技能主要是通过内部言语来操作。其过程大体如下:首先要从记忆中调出有关知识、经验和思想的材料,这既是一个活跃的想象和联想的过程,又是一个从表达目的出发,进行严格选择的过程。其次,就是对所选择的材料进行分析安排。再次,就是要将内部言语转化为外语言语,以就是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达这些内容。

写作的这些自身特点说明,写作是个体的言语行为,所表达的也是学生个体对事物的独有认识。因此,作文评改也是学生个体对自己独特感受的一种再认识,学生也是最具有权利的作文评改者,而教师的作用只是教给学生作文评改的方法。3、学生评改作文适合学生自身发展

现代教育的主体教育思想认为学生是自身生活、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作为教师教育活动中对象或客体是相对的、暂时的,而作为自身生活、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却是绝对的、长期的。学生是有着主观意志的自己生命的主体,他们应该享有一定的自主选择和自我发展的权利。自主地选择生活,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发展自己,这是大自然赋予人的特权,也是人的天性。在传统

教育中,学生作文评改只能按老师的意想做出评改,而学生本人的意图和意愿则很少去考虑。主体教育思想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个人自己的感受和意志,这些感受和意志只能是自己的,别人是无法代替的。在作文评改中只有学生自己最清楚表达一种怎样的情感和思想,通过作文评改,不断完善自己的作文,从而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4、学生评改作文是新课改的必然要求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不是写出来的”。有一个真实的故事也说明了这一点。说有一个青年文学爱好者想成为一个作家,就写了一篇文章寄给当时著名的一个作家给他修改指点。这位作家看后没有修改,而是让他重写再寄来。这样修改了二十多次,作家终于说可以投稿了。这位青年投稿后果然被采用。

对学生的作文也是同样的,“改”文章的主体也应该是学生。叶圣陶先生明确指出:“„改‟与„作‟关系密切,„改‟的优先权应该属于作文的本人,所以我想,作文的教学要看重在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里也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5、学生评改作文尊重语文教学目的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语文课程有这样的要求,“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教学要达到的这样的目的,不仅要教给学生语文知识,更应该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培养他们的语文能力。叶圣陶曾说过,教,是为了不教。作文能力是人作为社会存在所必需的能力。作文与说话完全一样。作文就是说话,是用笔来说话。因此,每个学生都要学会写作,而作文评改就是写作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是理清自己思想的一个过程。

二 让学生评改作文,要知道评改的方面

任何事物都有其存在的内容和形式,作文也是如此。学生评改一篇作文,也要内容和形式两方面来考虑。不仅看其内容,看其形式,还要着眼于其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具体地说,作文评改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文章内容方面,主要看主题(中心)是否明确,选材是否恰

第二、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说明、抒情)是否符合文体要求

第三、在文章的形式方面,主要看作文层次是否清楚,详略是否得当,开头、结尾、过渡、照应是否恰当。

第四、语言文字方面,主要看句子是否通顺,合理,句与句之间是否连贯谴词造句是否准确、恰当。书写是否正确,修辞是否形象贴切。

第五、在形式方面还有标点是否正确,书写、行款格式是否合乎规定。

以上这五点是就作文评改的整体工作而言。至于每次具体的作文的评改,则要按照教材或教师的作文教学计划确定的重点,从学生的作文实际出发,一般要与作文训练的重点相一致。每次作文评改,内容要单

一、重点要突出,以便使学生的注意力的指向比较集中,这样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三、教给学生作文评改的方法

叶圣陶先生说过:“修改文章不是什么雕虫小技,其实就是修改思想,要它想得更正确,更完美。想对了,写对了,才可以一字不易”.这话讲得十分透彻。前面讲作文评改的内容得前3项——文章的内容、表达方式、结构、基本都是“想”的问题,其实词语的运用是否恰当,主要也是“想”的问题。要修改“思想”,靠教师显然是不行的,只能靠学生自己。因为教师的影响是外因,而内因学生才是作文修改的根本。所以叶圣陶先生主张“作成文篇之后,要放在那里,反复看几遍,有不妥之处就自己改,就是改正不妥当的意思和不正确的语句。”当然,这并不是说教师对学生作文可以不看不管,还是要“多启发,多指点”。但动笔改的,应当是学生自己。

学生评文、改文的能力并不是说有就有,需要一个培养、训练的过程。

首先,教师要提出明确的评改要求。

在作文评改之前,要让学生明确评什么,改什么。任何一次作文训练,教师总要按训练计划提出训练要求。指导、评改都要以此为根据。提出要求是必要的,惟其如此,学生才能把评和改的注意力相对集中在某一面。

第二、引导学生抓住文体特点进行评改

对于每一次作文,都会有不同的文体等方面的不同的特点。作文评改是以一定的知识、能力为基础的。让学生动手评改作文,也是对学生能力的一种考查。在评改过程中,应该先让学生明白文体特点,然后参照评改要求进行评改。如让学生对说明文进行评改,应先要求学生回顾说明文的特点,弄清要注意说明的对象,说明的顺序,说明的方法,说明的语言。学生明白这些后,对作文的评改就会有的放矢,做到胸中有数。

第三、提供范文,集体评改,做出示范。

光有上述要求还不够,因为一般学生(特别是差生)往往意识不到所要评改的习作与教师的要求之间有什么差距,看不出习作的毛病在哪里。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提供范文。教师要组织学生讨论范文,使学生明确教师的要求在作文评改中是怎样反映出来的,从而从中看出规律性的东西。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比较抽象的“要求”,不仅能化为学生头脑中的具体的感性认识,而且明白了怎样做才能达到这种“要求”,学生也能悟出其中的道理。可以在教师引导下,集体评改文章。对于范文的选择,一般说来,应选那种文字上毛病不十分突出,在体现作文要求上较差,在本次习作中有代表性的文章供集体评改。还可以让学生朗读自己的文章,边读边改。

作文的评改,对习作者而言,是来自老师和同学的信息反馈。通过反馈的信息,习作者可以对今后的作文进行有效的调控。这种作用首先反映在学生的情绪上,即通过作文评改,学生对作文更有兴趣,更加充满热情。这就要求教师要为学生创造一个思维异常活跃的宽松的环境,使他们心灵得以自由地沟通,情感得以充分交流。

在学生作文评改中,教师会遇到来自学校和社会各方面的压力,同时,这项工作加大了教师的工作量。因此,教师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总之,作文教学应从传统教学模式中走出来,以现代教育思想和新课改理念武装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让学生成为作文评改的主力军,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学生的作文评改能力和作文水平。

教学论文

应如何培养学生评改作文的能力

项城市王明口三中

情感是人物的灵魂 第3篇

命题作文:老师哭了

要求:①明确立意,抒写真情;②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③不少于800字。

思路引擎:对学生来说,能够看到老师流泪的情况并不多。被学生目睹到“老师哭了”这一情景,应该是在老师与学生的互动中,老师心里产生了很强烈的情感反应。这种情感表现,是由于老师的私事,还是出于对学生的关心?不同的题材可反映出老师不同的情感变化。以“老师哭了”为题目进行写作,要注意反映老师爱生如子的情感态度,通过环境烘托、侧面描写、语言和动作描写等多种手法,集中表现人物的思想情感。一切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主的文章,都要遵循“情感是人物的灵魂”这一写作思想。缺少思想情感的人物是苍白的,故要注意将老师的思想、情感、态度的变化,蕴含于老师与学生的互动之中,从而逐步完成对人物的塑造。

【病文在线】

老师哭了

屋外的天阴沉着,狂风呼啸着,其中还夹杂着一群孩子的忐忑与不安。树叶止不住地往下落,连落叶都在诉说着我们内心的惶恐吗?

“你们几个,下课来我办公室一趟。”班主任疾言厉色的一句话,让我们几个人的心立马提到了嗓子眼,马上就要跳出来了。

唉!全是跟风惹的祸。最近,我们班自残之风比较盛行,所以拥有强烈的好奇心的我们也决定试一试。可是,一个不小心被老给发现了。这不,我们几个正走在迎接暴风雨的小路上。

“报告。”

“请进。”老师简短而严肃的两个字,被寒风夹杂着,直击我们尚未强大起来的心臟。所有人立刻陷入了低气压,内心的惶恐与不安,使我们的整个天地都暗淡了。

“你看看你們,把手弄成这个样子,这样以后会留疤的,留了疤以后多难看呀,你觉得你这样好看吗?”

“不……不好看。”

“既然知道不好看为什么还这样呢?不说你自己了,你想想,如果你的父母看到你这样子,他们不心疼吗?你们是他们辛辛苦苦拉扯大的,你们割自己的手就是相当于在割你们父母的心啊,我……”

“老师您别哭啊,我们以后不这样了。”老师突如其来的眼泪,着实让我们有点惊慌失措,一个个都呆在那,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好了,我没事了,你们都回去吧。记住以后千万不能这样了,听见没?”

“嗯,知道了。老师再见。”

这次的办公室之旅,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恐怖,但还是受到了一点小小的惊吓。虽然我们都对老师的哭表示不理解,但我觉得,正是由于她把我们当成了她自己的孩子,所以才会像个母亲一样流下心疼的泪水。

天晴了,风停了,心暖了。

问题诊断

本文的核心事件选取得不错,具有典型性,写出了老师在看到无知的我们自残后的伤心,并对自残的我们进行教育,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但是,作者笔触不够细腻,很多地方显得突兀,情绪变化不自然,情感线索不明显,缺少应有的铺垫和描述,有的地方交代不清,读起来生硬,不流畅。对重点要表现的老师对学生的关怀和爱体现得不够。结尾处在点题时,议论和抒情性的语言不到位,没能将老师那视学生如子、疼爱学生的心更好地表现出来。

情感是语文课堂的灵魂 第4篇

一、冶情——打开情感的大门

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艺术境界。好的作品都有优美的艺术境界。王国维说:“景非独为景物也。喜怒哀乐, 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 谓之有境界。语文是美丽的, 它洋溢着人性的光辉, 充盈着真挚的情感, 闪耀着创新的火花。这些美好的东西, 只有在情感的陶冶下, 才能如丝丝春雨, 悄然浸润着孩子们的心田。

(一) 巧设情境

“作者胸有境, 入境始与亲”。成功的语文课, 应在教学的一开始就牢牢抓住学生的心, 使他们的思维随着老师的情感入境, 激发求知欲。让学生享受语文学习的乐趣, 对语文学习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比如, 教师不了解郭沫若的坎坷经历、爱国热情及在黑暗中不倦探索追求的精神, 就讲不好《天上的街市》, 就无法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光明、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的美好愿望。如果教师只教其“文”, 未教其“义”, 更没有情的输入, 如此就不必说以情动人了。

(二) 以情代教

语文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挖掘、提炼, 展示文本中的情感内容。去撞击学生的心灵, 引导学生体会、领悟、反思, 这样, 学生的心灵必将随之震动, 情感必将随之勃发。通过句段的赏析, 用自己的教学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看到《窦娥冤》中窦娥蒙冤受屈被绑赴刑场与婆婆诀别的悲壮画面, 听到她那怨天恨地的呼号, 谁不洒一掬同情之泪?读着《屈原》中的“雷电颂”, 其间那无比高昂的战斗激情、火一般的语言、雷霆万钧的磅礴气势, 谁又不为之心动? 玩味杜甫在“安史之乱”中写的《春望》, 只要深入作品的境界, 谁不为诗人那种爱国、伤时、忧民、思家的真挚情感而震动心扉? ……

(三) 拨动情弦

品读是阅读教学的最佳方式, 能使学生读出意境, 读出情味。实践证明, 美读可以从多种感官上感染学生的思想情感。教师要通过美读准确生动地再现文章的情感。准确, 即读出作者的情感流程; 生动, 即要读出课文的情味、情趣和情调。学生想中悟情, 听中入情, 读中动情, 感中生情, 用真情与文本对话。达到水乳交融, 和谐共振的效果。如教《最后一课》一文, 当我以时而悲痛、低沉, 时而激扬、铿锵的语调读完全文, 自己已是声音哽咽、热泪盈眶, 学生也不禁情动于衷, 泪眼模糊, 此时, 作者情, 教师情, 学生情完全共鸣了。

(四) 牵人情思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 进行情感教育具有不可多得的先天性优势。纵观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 确系“文质兼美”、形神俱佳, 贮藏着大量的情感因素;这里有对祖国的爱、对人民的忠、对事业的追求、对信念的执著;这里有赤子之心、莫逆之交、男女之情、手足之谊; 这里有拍案而起的激愤、天地动容的悲壮、催人泪下的凄切、细雨霏霏的柔婉;这里有开怀的笑、嚎啕的哭、会心的喜悦、无名的烦愁……为语文教师进行情感教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怎样打开学生情感的窗户, 激起学生情感的浪花, 拨动学生心中的情弦, 入情入境是最主要的。引导学生注情于物, 移情于境, 使学生把心放进去, 入其境而知其事, 明其境而通其情。

二、传情——奠定情感的基石

(一) 在文本对话中传情

语文教材是情感传播的载体, 凝聚着人类情感的方方面面。文本是个密林, 包罗了世间千般情, 万般爱。教师要一遍一遍细读文本, 了解文中人、事、景所包蕴的情感, 研读与文本相关的资料, 透析文本情感的源头, 让感人的浪花引领学生走进文本, 生发情感。

(二) 在温情脉脉中传情

课堂离不开提问、回答, 要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动脑、动口, 教师用什么样的语言来诱导、评价十分重要。在诱导学生读书或回答问题之后, 要即时给予激励性语言。“开始就读得这么好, 不简单!”“你的读让课文活起来了”“你也能带老师这样美美读一遍吗?”这样的语言吸引了每一位学生, 调动了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生活中的积极性, 真正形成了师生和谐、彼此信任的亲密关系。在这种氛围中学习, 学生当然会其乐融融, 受到情感熏陶, 得到进步。

(三) 在角色互换中传情

语文课堂的情感训练, 应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担当角色、体验角色。为激发学生情感, 我精心安排了表演剧本的训练形式, 要求学生丢开书本, 把人物语言创造性地绘声绘色地讲出来, 并恰当加上人物的动作、神态等。同学们特别喜欢包公这个角色, 兴致高昂, 表演十分投入, 观众也全神贯注, 对他们的表演加以评价, 效果更好。

三、融情——升华情感的雨露

融情既是学习的过程, 也是对前面的教学内容以及前面的情感教学运用效果加以检验的一种手段。语文学习与生活密切相关, 在生活中处处有情感的流露与表达:一个鼓励的微笑, 一次细心的搀扶, 一份真诚的帮助, 无不蕴含着无言的爱, 把情融入文本, 把情融入作者, 把情融入学生, 把情融入课堂。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 “只有当感情的血液在知识这个活的机体中欢腾流动的时候, 知识才会触及人的精神。”这样的课堂, 使学生受益匪浅。

在教学很多课文时, 我用情融入背诵, 一下子拨动了学生的心弦, 把他们带进了祖国优秀文化和壮丽山水的梦境中。整课堂, 学生群情激愤, 热情高涨;整个课堂都以情感贯穿始终, 让学生受到情感熏陶, 使他们成为健康的、有丰富情感的人。

总之, 语文教师应该努力用自己的语文气质感染学生, 用自身的光芒照亮学生。其实, 课堂上用心投入了, 心中有文本, 有学生, 有情愫, 就自然会与情共舞。让我们在课堂中真正美在情感教学, 乐在情感教学, 让情感为语文课堂扬帆护航!

摘要:情, 能把教师、学生、教材三者有机融为一体, 净化心灵, 像一泓泉水流进心田, 像一曲牧歌回荡耳边。古人云:夫缀文者, 情动而辞发;观文者, 披文以入情。“情感教育”是语文教学的灵魂。

人文关怀是写作的灵魂 第5篇

一、发现个体差异,提升学生潜力

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既强调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又强调学生写作的个体差异,从差异入手,挖掘出学生的潜能,让每个学生都成为与众不同的唯一。

人是写文章的主体,人的文章生成不外乎是“感发作文”和“命题作文”两类,前者主动,后者被动,学生的写作,除了极少学生能主动写作外,绝大多数学生是被动作文,如今的考试作文尽管绝大部分是话题作文,但深究细研起来仍然是“命题”作文。学校平时的作文教学也仍是“命题作文”。但是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其文章的生成系统都有是一样的。

文章生成系统由两个子系统构成:

1、基础系统:天赋、人格、语言水平、文章常识、百科知识、生活经验。

2、转换系统:思维、情感、情绪、兴趣、意志、动机。

由上述两个子系统可以看出,在基础系统六个要素里,“天赋"是人的先天素质,“人格”是人的气质、能力、性格的总和,其余的四要素均属于认识范畴的因素,在转换系统里,六要素均属于人的心理过程。

这12个因素每个人的发展是不均衡的,就这产生了个性差异,作为教师就要有意识地去了解每个学生在文章生成过程中的这12个因素的发展状况,找出个体的内在差异,去发展这种差异,也许这些差异点,就是学生可能具有的潜能,引导学生去开发这种潜能,就能促使学生个体的持续发展。

二、运用激励手段,重视“人格”的培养

写作教学要依据系统的各个要素去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手段激励学生,通过激励来促使学生的写作发展。

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写作天赋,并认可这种天赋,一旦在写作中发现了学生的这种天赋,就要大力给予褒奖、鼓励,这种认可也会大大增加学生的自信。根据社会心理学研究:人的演变与发展有一种称之为“社会标定”的现象,即社会对某一个人持有何种看法,某人就会按这种看法来发展,整饰自己。教师不要吝惜自己对学生的表扬,多渠道、多方式的表扬将促使人才的发展,同时也不能忽视对学生后天能力的培养。天赋高不一定能力高,能力没有遗传,只有后天的养成。因此,对于天赋高的学生,我们教师不能放任自流,不去培养、提高,否则,就会出现王安石笔下的方仲永的下场“泯然众人矣”。发现学生天赋,肯定学生天赋,这是一种人文关怀,也是一种职责。这种人文关怀还表现在“人格”的培养上。一般来说,教师比较重视认知范畴的指导,重知识传授和训练,不惜时间、精力去辅导学生,但有许多优秀的教师能从“人格”的养成去指导写作,让教学是作文和教学是“做人"同步推进,培养出许多写作高手。学生学会了关心他人、关心社区、关心国家、同情弱小、同情不幸,有社会责任感,有生活热情,传递正能量。这就拓宽了他们生活的领域,视野开阔了,心胸开扩了,境界提升了,写出来的文章格调自然就高了。教学生做人,带动学生作文,作文促进学生做人,文章能帮助学生总结思想、过滤感情,升华灵魂,形成人格,如此良性循环,就为学生未来铸造辉煌奠定了基础。

三、探究心里特点,促使心态变化

升学考试负面的影响无疑使学生的写作变成了讨好阅卷老师的游戏,绞尽脑汁去拼凑、猜测阅卷老师的给分点,无病呻吟,哀嚎遍地,残疾儿比率过大尽显眼底。使最有创意的写作变成了枯燥无味的编造、拼凑。考试作文的众多反面例子已说明了这点,原因有多种,但其中一点,忽视对学生写作意愿、兴趣情感习惯、表达欲望等心理因素的关怀也会导致出现这种状况。

情感是写作的灵魂 第6篇

一、情感解析的意义

人们对于客观世界的感受和心情的反馈所呈现出的这种心理特质, 就是情感的统称。声乐是一种精神和情感领域的具体化形式, 是一种超脱的艺术境界和情感的释放。艺术是感性和理性巧妙的结合, 通过对情节的安排和衔接塑造艺术形象和艺术形式, 而艺术情感是基于人主观情感之上的情感再创作, 升华成为新的艺术理念, 把握好情感才能抓住观众的心。往往一个成功的艺术作品并不止有精湛的技术和技艺, 而是在情感上打动了千万人的心, 引起了无数人在情感层面的共鸣, 走向艺术和感知的高峰。

从声乐教育角度而言, 优秀的教师必须具备对每个学生的气质和领悟了解掌握, 选择适合学生发展的方向。美声唱法也并不是千篇一律, 大的方向确定后, 具体的教育方法和演唱技巧也是因人而异, 综合考虑嗓音和情感感染力选择适合的方式和曲目重点培养, 因材施教, 学生能够根据选定的方向较好的将自己的感情释放进作品, 与艺术融合, 达到音乐的感悟, 淋漓尽致的将美展现在人们面前。

二、想象是音乐的翅膀

音乐是无形的, 看不见也摸不到。当人们听到优美的音乐时, 基于某种对生活的感悟和联想会想起曾经的时光或者是未来的憧憬, 从音乐的领域将自己的生活联系在一起, 所以想象力是辅助的情感激发方式, 美声音乐需要想象的翅膀来将音乐转化为内心的柔软或者铿锵。不仅是听众需要想象的翅膀, 演唱者更需要想象的翅膀带着自己的音乐高飞。例如, 歌剧《里纳尔多》选段中女高音咏叹调《让我痛哭吧》, 演唱者要充分置身于歌剧的情景, 感同身受, 将人物所有的内心写照与心理活动状态改变用美声表现出来, 不通过想象来理解是做不到的, 想象是进入角色的一座桥梁, 沟通了自己和音乐的道路。

三、美声教学中的互动

美声歌唱家在判断自己的演唱是否赢得了观众的认可和共鸣方面需要利用教学相长互动原则。美声教学中的互动, 是通过美声声乐教师提供的功能反馈和学生处理反馈共同完善的, 改善技巧偏差和情感误传递。每一个演唱者都是不同的个体, 对艺术的加工方式和程度都会存在一定的差异, 一些新的想法和灵感也需要老师的调配和取舍融入到美声作品之中, 从新的角度去剖析和解读艺术作品, 这是师生的互动。在作品的演绎过程中, 观众喜欢与否和接受程度也能够在乐曲表演之后得到反馈, 或报以热烈掌声或无动于衷或评价稍差, 演唱者根据观众的反馈得到一种信息的传递, 基于此种信息为参考意见进行相应的演唱的调整, 这是演唱者和观众的互动。互动体验能够奠定心理基础, 也能够传达情感的真实信息, 赢得更多的认同和艺术影响力。

在美声教学互动中, 教师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克服胆怯的心理障碍。舞台是很多人的人生追求与梦想, 在聚光灯和观众的目光下, 有些人能够找到自我的超越感, 而对于一些偏内向的心态稍微自卑和胆怯的学生而言是一个不小的障碍。教师在美声教学中应该给予情感的激励, 从舞台认知和自我价值实现角度对学生进行心理指导, 循序渐进引导学生相信自己, 提高自信力, 克服胆怯, 坚定意志力, 站在舞台的最中央向世界大声唱出美丽心灵的春天。

四、美声演绎的心理因素

人们在形容一个歌唱者演唱成功的时候, 往往会使用声情并茂和余音绕梁, 三日不绝等形容词, 除了声音本身由生理特质决定外, 还有情字占有半边天, 情是一种演唱者的心理活动因素, 控制好心理因素就意味着演唱已经成功了一半。声乐心理学是音乐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现在的许多音乐教育相关教材也都和音乐心理学建立了密切的联系, 同时声乐心理学也受到了无论学校还是社会各界的越来越多的关注, 学校也在加大声乐心理学的教育力度。就一个好的歌唱者而言, 心理体验、心理调整、心理适应、心理控制贯穿在声乐演唱的全过程, 美声也是一样, 控制好心理的变化才能更好的控制自己的声音走向, 好比一匹千里马需要一位优秀的骑手驾驭才能日行千里。在美声教学过程中, 学生掌握了文化基础知识和音乐基本技能与音乐审美能力后, 就要克服自己的心理障碍以求驾驭艺术性和思想性并存的复杂音乐作品, 真正做到余音绕梁, 三日仍不绝于耳。

五、结束语

美声是声乐歌唱的一种形式, 情感则是歌唱的灵魂和骨血, 无论是美声教学还是美声作品的演绎, 都需要情感的支撑与融合, 教师以饱满的热情进行美声情感教育传递, 学生以扣人心弦的情感演唱将美声作品淋漓尽致地演绎, 观众以无限想象力对美声音乐情感进行解读, 达到艺术和谐与共鸣。相信在未来美声的领域中, 会有更多优秀的人才歌唱出美声的灵魂。

摘要:在美声教学中, 情感的作用非同一般, 它较好地实现了对音乐的诠释。从情感解析的意义、想象是音乐的翅膀、美声教学中的互动、美声演绎的心理因素几个方面, 来解析情感是歌唱的灵魂——情感在美声教学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情感,美声教学,想象

参考文献

[1]侯芸莉.关于美声教学的综合探讨[J].大舞台, 2011, (10) :187.

[2]张丽丽.美声教学之我见[J].才智, 2011, (1) :133.

[3]张妮.美声教学中几个基本问题探讨[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6) :140-142.

议论文写作的灵魂是具体分析 第7篇

但是话又说回来,“道”的东西还是必须依靠恰当的思维方式、严密的逻辑推理和简练而有力的语言表达来传递的,因此,探寻这“具体分析”的方法,在议论文写作教学中尤为重要。

下面笔者以一则作文题为例,来看看写作中如何具体分析,以及具体分析应该避免的问题。

文题如下:

仔细阅读以下材料,任选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毛遂因自荐而使赵国解除了被秦国围攻之困,遂成为赵国平原君的座上客。

管仲被鲍叔推荐而任相位,辅佐齐桓公称霸,终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一、具体分析材料,提炼观点

具体分析材料,是围绕着材料的关键词和核心去深思细想,是去想以“关键词”为内核的细微深处。以上材料由两句话构成,第一句话的核心概括起来是“自荐而成功”,第二句话的核心是“他荐而成功”,因此,立意有三个角度:一是相较他荐,自荐能使我们更好走向成功;二是相较自荐,他荐能使我们更好走向成功;三是自荐他荐都能使我们更好走向成功。

如果再作深思细想,“自荐”“他荐”背后其实还蕴含着相通的本质或者说相同的条件,即要有真才实学,要有机遇的垂青,要有求进的主观愿望。但有同学却由此分析马上得出结论:“真才实学”“好的时机”“求进的欲望”是成功的因素。这里也有具体分析,但这样想的问题在于,具体分析时没有了界限,丢掉了材料的关键和核心,思维能发散,但不能聚合。因此,要让具体分析聚合到材料的核心词和关键词上来,否则可能要偷换概念,要转移话题,写成谈论诸如“成功的要素”的主题,这样文章既肤浅又偏离了材料的核心。因此以上具体分析的问题是:分析失于笼统,缺少围绕关键词的具体分析。

如何围绕关键词对材料作具体分析,列一张思维导图或许更明晰:

因此,不论如何立意,只要围绕“自荐他荐”来具体分析,深入剖析,便是切合材料的题中之义。

二、具体分析观点,深化层次

围绕观点,也要先作具体分析,而不是首先想我可以用什么论据事例来证明观点。观点不是一个现成的结论,而是要通过具体分析不断深化的结果。所以孙绍振先生说:“结论不是思考的开始,而是分析的结果,是在正面证明、反面证伪的过程中得出的。”

这里的具体分析要通过对材料的核心词或观点不断地反思与追问,在不断追问过程中,使文章的结构不断深化,使结论更为明晰而有说服力。还是以上面的材料为例,我们或许可以围绕着“自荐他荐”作如下几个层面的追问(如下图)。

当然,在实际的800字左右文章的写作过程中,我们的追问不必面面俱到,选择其中2-3个作深入思考与思辨,就可以较好地安排文章的结构,并使结构有逻辑地推进,彰显出思辨力。如学生作文:

自 我

毛遂自荐,管仲他荐,最后都成就了自己的辉煌。二者看似成功的途径不同,其实是有一个相同的核心:“自我”。

“自荐”从字面上便可知晓它主要在于“自我”。自荐的背后是一种敢于争取机会的勇气,一种自我相信。同时,自荐的基础是要对自己有足够的认知,不然盲目大胆地去向别人吹嘘自己的长处,请求他人的任用,却一无是处,那样岂不是空给他人留下了笑柄?认知自我指的是能了解自身的优势与不足,能对自己的能力有较完备的认识,这样才能有目的、有“底气”地去“自荐”,获得成功的可能性才更大。

那么为什么说“他荐”也要落实于“自我”呢?表面上看,很多人都粗浅地相信“他人”是成功的关键,因此将成功的希望全盘交付于他人的推荐,自己则不付出努力。荣格说“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拯救者”,的确如此。“他荐”一定意义上只是一个外在的辅助条件,而更需要“天时地利人和”这样机遇性的事情。我们常说:外在的条件固然重要,但自身的努力更关键。然而当现实状况摆在面前的时候,很多人便选择性遗忘了这样的“箴言”。因此“他荐”最后仍得落实于自身努力。

让我们继续追问,为何有许多人错误地将自己视为“千里马”,执著地等待“伯乐”的慧眼识珠呢?

也许是人的懒惰心理在作祟,也是对自我认知的不完全。前者很容易理解,网络上如今又一个略带戏谑的词叫做“懒癌”,意为懒到无可救药,事实上也反映了一种全民犬儒心理。心里认为做不好,没有希望,因此不去努力,将“无成”都归结于“无伯乐”上,却不在自身找原因。因为“他荐”有很大一部分条件是基于他人对你的认知,只有自身拥有吸引他人的特质,才能引得伯乐的“慧眼”。而后者则是随意地高估自己,这也是最可怕、最难以弥补的一点。因为它甚至能归结为性格缺陷。

有人执著于将“他荐”与“自荐”分出个高矮美丑来,其实我认为大可不必,二者本身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怎讲?自荐与他荐在过程中有两个相似之处,一是自身努力,二是他人赏识,只不过二者的“中间人”略有差异,看似不同,其实是统一的。只不过“自荐”似乎更强调人的自信与胆识这样的人格魅力,所以当今社会看似更为吹捧罢了。所以我常以为是舆论构出了成功。我常以为是千里马选上了伯乐。“自荐”在舆论看来更有卖点,更能吸引大众的眼球,所以媒体总是不遗余力地捧出一个个看似是靠运气而成功的神话。

自身若不会发光,是没有人会循过来的。

文章对材料的两句话先提取了“公因式”即“自我”,然后说“自荐的背后是一种敢于争取机会的勇气,一种自我相信”,并以追问方式引出下一层关于“他荐”也要落实于“自我”的阐述,并以此为思考的切入点继续深入分析当下很多人将自己视为千里马执著地等待伯乐慧眼识珠的原因,最后顺理成章得出结论——不必将“他荐”与“自荐”分出个高矮美丑来,“自身若不会发光,是没有人会循过来的”。结构是层层推进的,结论是发人深省的。

三、具体组织文字,锤炼语言

议论文的语言,也可以做到具体分析,这里的具体分析,其实就是如何使句子表达更严密,更有逻辑力量。我们提倡议论文的语言要简洁凝练,但这简洁凝练是以具体分析为前提条件的,学生不知这一点,很多时候简洁凝练反而成了笼统肤浅。

例如,何谓自荐与他荐,有两位同学作文中有以下不同的两句话:

A:自荐,是指自己推荐自己,取决的是自己的能力和态度;他荐,是指由他人推荐,更多地取决于他人。

B:自荐是基于对个人能力了解及自信的基础之上而受勇气驱动的行为;他荐是根植于他人对自己的深刻认识以及与自己能力相称的推荐行为。

很明显,第一句话分析较笼统,意思浅表化,第二句加了限制性成分和修饰成分,尤其是“基于”和“根植于”两人词语用得很精当,较为第一句话,更具体,也更严密,思想含量也更丰富。

再比如以下观点句,明显是笼统语:

个人觉得,自荐比他荐更重要。

如何提升为具体语严密语,或许可以一步步作如下补充与修改:

修改1:个人觉得,自荐相较推荐,在当代是更有利的方式。

修改2:个人觉得,于当下人才济济的现实性而言,自荐比他荐是更能实现人才与资源双赢的有效途径。

修改3:个人觉得,于当下人才济济的现实性而言,自荐比他荐是更能实现人才开发与资源配置的有效载体与方式。

修改1加了状语,多了时间限制;修改2将修改1中的“当代”具体化,并在中心词“有效途径”前加了定语;修改3则将这一定语更为具体化细密化,同时将中心词予以扩充,引入“载体”一语,将“自荐”的含义作了充分而具体的界定。

再看以下学生作文中的例子:

例1:因此,在确定某种价值的开拓性的时候,自荐、他荐都是去实现这种价值、并创造无限可能性的有效途径。

例2:“荐后大成”的前提,便是对某种价值的清醒认识和对这种价值大成之用的分析。

例3:自荐者常常需要一个符合他的理想信仰和价值追求的机遇。

例4:他荐者,如鲍叔之于管仲,则很大程度不能缺乏一颗慧眼识才、宽阔大爱的仁心,这种仁心表现为通过荐他求大义大利的节操。

例5:难言自荐与他荐之高下,因为两者主体有别,而受不同因素影响,更需以具体情况而定,但两者皆有相同的目的,趋于相近的结果,更基于相同的要素——能力。是金子总会发光,自荐与他荐只是方式之差,虽殊途而同归。

由此看来,加状语、加定语、加补充语、明确中心词等方法可以使论证语言更为严谨,使分析变得具体。当然,语言上具体分析的标准不是字句的多寡,“言简意赅,是凝练、厚重;言简意少,却不过是平淡、单薄”。这“意”,在议论文写作中,即是思想的含量和深入的分析,而语言上的具体分析,可以达到这种思想的含量。

上一篇:SMA沥青砼下一篇:学科发展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