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养老模式范文

2024-06-29

合作养老模式范文(精选5篇)

合作养老模式 第1篇

为提高养老护理员素质, 提升学校社会服务能力, 加快培养养老服务行业技能人才, 政府部门应鼓励和支持医学院校, 特别是设立养老服务培训项目的院校, 开展多种形式的养老服务培训。

根据江苏省民政厅、财政厅联合制定的《2012—2015年江苏省养老护理员培训实施方案》相关精神, 针对当前江苏省养老护理员培训现状, 就如何规范和加强养老护理员培训工作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 重点依托大学特别是高等医学院校参与养老服务事业

在江苏省民政厅命名的第一批养老护理员培训基地23个单位中[2]医学院校不到10所, 高等医学院校仅5所。

1.1 鼓励高校继续教育学院开展养老相关教育工作

教育部等9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业人才培养的意见》 (教职成[2014]5号) 明确指出“现阶段我国养老服务业人才培养存在规模小、层次单一、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 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养老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高等医学院校要“加快推进养老服务相关专业教育体系建设, 包括扩大养老服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模、加快发展养老服务本科教育、积极发展养老服务研究生教育”。

1.2 建立养老科研平台和智囊研究机构

建立养老科研平台和智囊研究机构, 通过举办高端学术论坛、新型养老方式研究等提升理论研究水平, 为社会养老服务事业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与智力支持。

1.3 鼓励创办老年医学院

针对老年医学及社会养老服务需求, 利用高等医学院校现有临床医学、护理学、管理学等专业资源优势, 鼓励高等医学院校创办老年医学院, 拓展非学历教育, 开展老年医学与养老服务相关人才培养工作和学术研究, 并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紧密结合, 通过产业链建设, 不断推进老年医学及养老产业的健康发展。

1.4 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借鉴养老服务业发达国家或地区的先进经验。引进国外优秀课程和教材, 结合我国养老服务业实际, 合作开发一批具有国际水准的专业课程和教材, 提高我国养老服务相关专业教育教学水平。

1.5 支持高等医学院校开展养老护理员培训, 开设区域性中、高级养老护理员培训班

高等医学院校在医疗卫生服务和医学人才培训方面优势明显。截止到目前, 我省中、高级养老护理员培训工作仅在南京开展。2015年起, 将有大批符合要求的人员申报中、高级养老护理员培训, 为方便学员, 建议根据我省实际情况, 在现有养老护理员培训基地, 尤其是教学资源丰富的高等医学院校, 开设中、高级养老护理员培训班。

2 切实加大监管力度, 规范养老护理员培训工作

2.1 加强培训基地动态管理, 严格资质审核

省民政厅应加大现有养老护理员培训基地考察与审核力度, 加强养老护理员培训基地建设管理, 完善人员准入、退出机制。确保培训机构注册地址与机构所在地一致, 严禁不具备培训资质的机构组织养老护理员培训, 严禁具备资质的培训机构“转租”资质、变相收取管理费等不法行为。建立考察与审核长效机制, 采取定期检查、随机抽查方式, 加强对培训工作的指导和督察, 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确保培训质量, 并向社会定期公布考核结果。

2.2 严格持证上岗制度

政府相关部门应规范养老护理行业行为。凡在医疗机构、各类养老服务机构从事养老护理服务的人员, 包括护工、养老服务人员和管理人员, 必须经过正规培训, 持证上岗。

2.3 建立专家委员会

成立以行业专家、领导为核心的养老产业发展委员会, 开展科学策划、培训指导、督导检查、政策咨询等工作。

3 结语

2015年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 推动校地合作, 通过政府财政支持, 发挥高校资源优势, 不断提高高等医学院校非学历教育水平和层次, 发挥高校服务社会的职能, 开展多形式养老服务培训, 以期加快养老服务队伍建立, 不断提升养老服务质量。力争到2015年底, 初步形成一支规模适中、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养老服务人才队伍, 为全省养老服务事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参考文献

[1]吴玉韶, 党俊武.老龄蓝皮书:中国老龄产业发展报告 (2014) [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4.

居家养老合作协议书 第2篇

乙方(受托人):

为进一步推动居家养老服务规范健康发展,经协商,甲方与乙方合作管理滨湖家园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工作,双方签订本协议,以共同遵守。

一、甲方权利与义务

1.协助甲方按照《合肥市居家养老服务试点工作实施意见》有关文件精神开展居家养老服务的管理工作。

2、负责核定居家养老服务对象,对需要提供居家养老服务的老年人进行审核,确定服务时间,并移交给乙方提供服务。

3、制作并向社区发放“代币券”。

4、负责居家养老服务试点工作专项经费的管理与监督,按时向乙方划拨。

根据每月服务记录所记录服务情况及收回的代币券数量,服务项目每张代币券(服务1小时)向乙方兑付元现金,特殊服务项目兑现元。

5、加强监督检查,对乙方的管理与服务工作实施评估,对乙方的管理与服务有批评、举报的权利。

二、乙方权利与义务

1、按照《合肥市居家养老服务试点工作实施意见》及有关文件精神对滨湖家园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进行管理。

居家养老服务内容包括:

服务项目:康复训练、量血压、定期体检等。

特殊服务项目:进行精神护理和康复护理,陪同和协助老人到医院、诊所看病就医,协助提供医疗援助等。

2、以微利或保本为经营宗旨,无偿或低偿为老年人服务。

3、负责对服务员的上岗资格认证培训和上岗培训。

4、自觉接受甲方的工作指导,对甲方提出的有关问题及时研究解决。

5、今后甲方开展此类工作,在自愿和同等条件下,乙方有优先接受委 1

托的资格。

三、违约责任:

1、乙方在服务中连续3个月服务满意率达不到80%,或者在服务中出现重大责任事故的,甲方有权利自行终止本协议并要求乙方承担相应责任。

2、协议期间任何一方不得擅自解除本协议,若一方因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不能继续履行本协议时,提前三十天书面通知对方后可解除协议。

四、本协议有效期自20年月日至20年月日。

五、本协议一式二份,自签字之日起生效。本协议未尽事宜协商解决。

甲方:包河区烟墩街道滨湖家园社区乙方:居家养老服务站

(盖章)(盖章)

甲方代表(签字):乙方代表(签字):

合作养老模式 第3篇

201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建立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拓展养老服务领域,实现养老服务从基本生活照料向医疗健康、辅具配置、精神慰藉、法律服务、紧急援助等方面延伸……”亚洲邻国新加坡的社区养老已经发展得比较成熟,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一、新加坡社区养老模式的特点

新加坡在经历了经济高速发展之后,人口老龄化问题逐渐凸显。政府意识到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建立了中央公积金制度,出台了一系列老年救助的措施,在制度上为老年人提供了养老、医疗、住房等方面的保障。

(一)以社区为基础的社区养老

新加坡社区是以选区为基础,所有活动都是在选区的基础上开展的。全国社区组织的总机构是人民协会,在5个行政区下分别设有一个发展理事会,每个发展理事会下有若干个选区,全国总共84个选区。在每个选区下设有市镇理事会和公民咨询委员会,最小的社区组织是居民委员会或邻里委员会。这5个发展理事会分担包括提供老年服务在内的部分公共服务职能;公民咨询委员会向政府反映居民的需求和问题,同时也向居民传达政府的有关活动安排和政策信息。这样的安排为社区养老提供了可能。

资料来源 : 丁传宗 . 政府主导下的新加坡社区建设:经验与借鉴.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2008 (09)。

新加坡的社区服务有行政事务服务、社会福利服务、商业服务三种类型,这些服务主要包括代办有关手续、房屋登记的服务,满足弱势群体基本生存需求的服务和为方便居民提供的营业性服务。

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新加坡坚持以家庭为中心的社区养老模式。社区的基础设施会考虑到老年人这一使用群体,社区的底层通常是不住人的架空层,架空层会作为社区内组织、幼儿园、教育中心、社区医院及老年人活动场所,或者开设一些市场。各个社区都有便捷的交通,极大地方便了老年人的出行。针对没有时间照顾老人和孩子的人群,有托老所与托儿所相结合的机构。

(二)以法律、政策为保障的社区养老

出于对老年人权益的保障,新加坡政府在1994年制定了《奉养父母法》,随后又颁布了《赡养父母法》、《老人院法令》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在对法律的执行方面,新加坡建立了严格的老龄工作考评监督与追责制度,对每项指标进行具体的量化以减少主观判断。

新加坡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支持家庭养老的福利政策。一是通过津贴计划减轻赡养老人家庭的经济负担;二是通过住房政策鼓励子女与父母共同居住。对于公积金存款无法满足养老的支出需求的,政府通过不同的政策给予津贴或者税收优惠,减轻这些家庭赡养老人的负担,同时通过一些优惠政策鼓励与父母同住或照顾父母的行为。

(三)政府倡导与部门联合下的社区养老

在养老事业上,政府是养老设施的投资主体,但公共财政只负担部分的资金压力,另一部分通过向社会募捐获得。政府引导社会团体、企业商家共同参与建立社区服务网络,引导义工广泛地参与到社区服务中去。

在政务方面,新加坡积极建设电子系统,通过在网络上办理政务,提高工作效率。电子政务系统将部门内部和各相关部门之间整合重组,如果一项养老服务涉及到几个部门,由起关键作用的部门领导,其他几个部门协同配合,电子审批表会同时发送到几个部门,在审批环节节约了大量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对于一项以老年人为目标群体的项目来说,能够尽快让老年人享受到这项服务带来的好处。

新加坡养老金实施的是基金积累制,公积金制度是个人账户的强制储蓄的保障模式。新加坡政府不为个人发放养老金,每个老年人年轻时的个人工资收入决定其积存的公积金的多少。为了自己能够安享晚年,人们在年轻的时候就要努力工作,为自己的老年生活进行储蓄和准备。这样的制度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新加坡的养老难题。

二、现阶段我国养老模式的现状与比较

(一)我国养老模式的现状

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中65岁及以上人口所占的比例超过7%,该国家或地区就属于人口老龄化国家或地区。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到2013年,我国65岁及以上的老人有13161万人,占总人口的9.7%(数据来源: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随着第一代独生子女成长为家庭乃至社会的主要支柱,“421”模式的家庭越来越多。而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中,由于工作性质的一些客观原因,子女常常不能像老一辈人那样在家里照顾老人的生活起居,加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老年人越来越注重高品质的生活,传统的养老模式已经不能完全满足社会的需求,于是社区养老被提出,并有待发展与完善。

目前我国主要有家庭养老、机构养老、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四种养老方式:

一是家庭养老,是指老年人所需的生活照顾主要来自家庭内部成员,特别是来自子女,在家庭单位内形成一个天然的养老基金的缴纳、积累、增值以及给付过程。在中国人传统道德观念下,赡养老人是子女责无旁贷的义务。

二是机构养老,是指老年人离开自己的家,到各种养老机构生活,其生活照料和护理由养老机构负责提供的养老方式。社会养老机构是一个集住宿、医疗、保健、康复、学习、娱乐、休闲于一体的老年人聚集生活场所,是依据老年人的特点和需求设计、建造的专为老年人居住的设施。

三是居家养老,是指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专业化服务为依靠,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提供以解决日常生活困难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化服务。服务内容包括生活照料与医疗服务,服务形式主要有上门服务与日托服务。

四是社区养老,是以居家养老为主,社区机构养老为辅,在照料居家老人的服务方面,又以上门服务为主,托老所服务为辅的整合社会各方力量的养老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在于:让老人住在自己家里,在继续得到家人照顾的同时,由社区的有关服务机构和人士为老人提供上门服务或托老服务。

(二)家庭养老、机构养老、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的比较

1.家庭养老。传统的家庭养老是人们最为习惯的方式,老年生活不离开熟悉的生活环境,不会因陌生的环境而产生不安、孤独的感觉。家庭养老不存在服务费用,社会成本比较低。但是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这种养老方式受到了一定的挑战。家庭规模的小型化,要求子女承担更多家庭养老的责任,但现实却是子女越来越无力完全负担起家庭养老的重担,对于家中有重病老人的家庭而言,情况更是不容乐观。家庭养老对于不断增加的空巢老人与失独老人而言,更是渴望而不可及。

2.机构养老。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发展,家庭养老的职能逐渐分离到社会专业化部门中,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改变了“企业办社会”的情况,产生了对养老机构的需求。机构养老使老年人能够和同龄人一起生活、娱乐,能够享受到专门的医疗照顾。但是养老机构数量上供不应求,进住养老机构需要一定的经济实力和时间,老人在养老机构中的生活不愉快,养老机构缺乏大量的专业人员、资金和政策的支持,机构养老没能有效的替代家庭养老。

3.居家养老。2000年以后,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全国许多城市进行了居家养老的探索。居家养老符合中国人的文化传统,在不改变老年人生活习惯的同时,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与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相比,有其进步的地方,但发展并不完善,在专业服务人员的数量与素质方面还都有待提高。

4.社区养老。近年来,国家又提出了社区养老这种养老方式,在居家养老的基础上,逐步整合完善社区资源,从而形成完善的养老服务体系。被照顾者在自己熟悉的社区环境里生活,有专门的社区服务人员上门为其提供洗衣、做饭、护理等服务,而且不会产生被家人和社会冷落的孤独感,体现出了社区养老服务的便利性和优越性。

由于家庭功能的弱化,家庭养老越来越难以实现;由于服务质量不高、缺乏资金的支持等问题,机构养老无法很好地满足老年人的需求;由于缺乏专业的人员与服务,居家养老也没有很好的发挥作用;由于社区养老是以居家养老为主,机构养老为辅,整合各种社会资源为老年人服务,所以要重点突出发展社区养老。

三、新加坡社区养老模式对我国养老模式的启示

新加坡的国土面积不到我国的万分之一,其实行的区域规划发展比较容易操作。而我国由于地理位置、经济发展状况、文化传统等因素在各省都有所区别,完全按照新加坡那样划分区域是不可行的,各社区的发展状况也参差不齐。但是在诸如社会对“义工精神”的推崇、政府对社会尊老行为的引导和对养老设施的投资、法律对老年人的保护等方面,我们可以学习借鉴,使老年人不离开家,在社区就能够享受到社区养老带来的好处。

从新加坡的社区养老模式可以看到,政府注重对低收入者的扶持,而涉及到全民的社区养老则需要政府、家庭、企业共同参与。同样,我国的社会保障是以保底为目的,在发展社区养老时需要多种力量的参与。我们要积极探索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模式,社区服务网络化、专门化,使居家老人不离家就能享受到各种服务带来的便捷。

新加坡的社区养老模式对我国养老模式的启示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健全法律体系

我国目前关注老年人的法律主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赡养法》,发展社区养老需要建设从贯彻、执行到监督的全面的法律体系。在实践中,将已经成熟的内容用制度或法律的形式固定和普及,以更好地促进社区养老的发展。

(二)拓宽资金来源

要改变单靠政府拨款的模式,引进民间商业资本和公益性基金,针对不同的社区养老服务项目进行合理地资金分配。科学管理养老保险金,做好养老保险金的保值增值工作。

(三)丰富社区资源

我国社区普遍有社区卫生服务站、幼儿园、超市等生活服务设施,但受益对象是全体社区居民,没有特别针对老年人而单独设立的体育活动中心、老年学校和老年食堂等设施。由于人力和财力方面的局限,可以针对每个社区老年人最迫切的需求状况,分阶段地丰富、完善以老年人为服务对象的社区资源。

(四)注重专业人员的培养

目前在我国具有专业技能的护理人员十分缺乏,对老年人的护理质量无法保证。要对从业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并对其进行一定的补贴。

(五)发展长期稳定的志愿服务队伍

养老商业模式全球最全的养老模式 第4篇

中国老龄化到来时刻,你准备好将来如何养老吗?哪种养老方式最适合中国?如何有效的整合资要源把中国养老和谐有序发展?等等一系列问题需要解决,多少种养老模式可以选择呢?这是目前中国比较合适的20种养老模式:

1、机构养老

包括养老院、养老公寓等多种情形。喜欢过群体生活的老年人,尤其是孤寡老人居住于养老院,或组建大型的老年社区,组织大量的老年人自愿前来入住,社区内为老年人提供所需要的各方面专门化服务,机构养老将是未来养老的一大主体方式。

适合人群:喜欢热闹的单身老人。

2、居家养老

居家养老是指老年人按照我国民族生活习惯,选择居住在家庭中,而不是入住在养老机构内,安度晚年生活的传统养老方式。

适合人群:由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更多的中国老人还是选择在家颐养天年,特

别是高龄老人和对到养老院和护理院养老都存在着一定的偏见或顾虑的老人。

3、居家式社区养老

老年人在家庭居住与社会化上门服务相结合的一种新型养老模式。这种模式可以确保老人、子女、养老服务人员、政府各取所需,促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社区居家养老弥补了家庭养老的不足,是目前政府大力倡导的一种新型养老模式。适合人群:子女工作太忙照顾不到,又不想离开家的空巢老人。

4、乡村养老

乡村的空气新鲜,生态环境优越,生活成本低廉,吸引 了众多的退休老人前来养老。有的城市老人本来家乡就在农村,退休后是叶落归根;有的老人是收入低,居住城市感觉生活成本昂贵,故希望在农村养老可生活得轻 松些;有的老人喜欢贴近大自然,终日种草养花,爬山嬉水,整日与大自然做伴也是人生一大乐趣,所以催生乡村养老这一养老模式。来源:中国敬老院网

适合人群:“树挪死,人挪活”,这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口头禅。一些老年人虽入晚境,但生命的韧度不减,常想换个地方换个活法。无疑,乡村养老的多种新型模式,对这样的老年人诱惑多多。

5、以房养老

老人将自己的产权房抵押或者出租出去,以定期取得一 定数额养老金或者接受老年公寓服务的一种养老方式。通过一定的金融机制或非金融机制,将住房蕴含的价值尤其是自己身故后住房仍然会保留的巨大价值,在自己 生前变现套现用来养老。中国敬老院网了解以房养老目前已经受到社会的极大关注。适合人群:对于手头有房,无子女或者不愿意将房产留给子女的老人。

6、异地养老

鉴于不同地域的房价、生活成本和生态环境的巨大差异,从那些生活成本高,而居住环境恶劣的大城市移出,迁移到生态环境优越,生活成本较低的城镇养老居住。

适合人群:经济条件不太好但喜欢旅游的老人,旅游养老两不误。

7、售房入院养老

老年人将自己的住房对外出售,用这笔钱财居住到较好的养老院养老,既可以节约社会资源,又使得养老生活增添了众多的乐趣,将部分售房款送交寿险公司办理养老寿险,可以保障自己晚年的生活无忧。

适合人群:有房产、又不愿与子女同住,喜欢热闹的老年人。

8、售后回租

人们将已具有完全产权的住房先行出售,再通过“售后回租”的方法达到以房养老的目标。中国敬老院网报道既可以获取一大笔款项用于养老生活,又能保持晚年期对住房甚至是原有住房的长期乃至终生的使用权,照常有房可居,对老人的更好养老增添了相当的保险系数。

适合人群:不愿意离开家,投资比较谨慎的老年人。

9、租房入院养老

人们将具有完全产权的住房先行出租,再通过另租房居住或入住养老公寓、养老院的方法达到以房养老的目标。既保障晚年期照常有房可居,并获取持续稳定的租金收入用于养老生活,又能保证在自己身故后原有住房仍能照常遗留给子女,符合国人养儿防老、遗产继承的传统习俗。

适合人群:有一套以上住房或住房面积较大的老人。

10、基地养老

在大城市周边生态环境优越、交通便利、经济相对不够 发达的区域,建造大规模的养老基地,将城市的老年人自愿移入居住,实施基地养老。这一做法既可大大提升养老的品位和生活质量,又相对节约了养老成本。老年 人居住在基地养

老后,还可以将原居住于城市的已闲置住房,通过出租或出售的方法将价值搞活。

适合人群:有一定经济实力,喜欢亲近自然又不愿离家太远的老年人。

11、旅游养老

如今,出现了一些候鸟式的老人,分别在青岛、哈尔滨、杭州、海口、昆明等名胜景点购买住宅,一年四季作观光游览式的养老。

适合人群:退休后身体状况颇佳,经济条件非常好,乐意于趁腿脚灵便时好好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的老人。

12、大房换小房

老人退休后,卖出原居住的大屋,再买进适合居住的小 屋,用售房购房的差价款作股市或债券投资,可为养老提供更有实力的保障。老人还可将该笔差价款办理养老年金寿险,每年支取现金用来养老,等到一定年份再将 该小房用以房养老的办法,继续获取现金流入,养度晚年。或者把这个小房子对外出售,自己住到养老院安度晚年。

适合人群:住房处于市区较为中心位置的老人。

13、合居养老

一些老人可以商议将自己的住房出售,将钱财合并一 起,对养老问题做个特殊组合,在较好的地段合资购买面积较大,功能较好的住宅,大家居住一起,合作购房,共同居住开销,结成一个养老的生活共同体搭伴养 老。养老生活成本也大幅度降低,又消除了寂寞空虚感。适合人群:若干志同道合且又收入较低、住房环境较差的老年人。

14、集中养老

浙江省的农村,以乡镇为单位举办养老机构,将村庄的“三无”老人适度集中一起居住养老,由政府来买单。此举解决了农村老人的众多问题,受到好评。适合人群:农村的“无儿女、无固定收入、无法定赡养义务”老人。

15、家内售房养老

美国的许多家庭有一种富有特色的家庭内部售房养老的交易行为。父母将自有住宅出售给子女,借以换得房款做养老金。这是将父母与子女的赡养与继承关系,用金钱的方式加以明码标价、等价交换,对不愿意赡养父母而只喜欢承继房产的子女是一大打击。

适合人群:容易接受新观念的老年人。

16、钟点托老

在居住社区内像举办幼儿园那样举办一两个托老所,或者说老年活动室等,向老人们提供饮食、娱乐、图书等,老人们白天在此托管,儿女们也感觉到很放心。中国敬老院网推荐这种方式也不错,不过要根据老人情况而论。

适合人群:住在社区内的老人。

17、遗赠扶养

老人同亲朋好友约定,由对方负责养自己的老,自己死亡后,将住房遗赠给对方。这是我国几千年来民间社会广泛流传,今日仍由国家法律认可的“遗赠扶养”模

式。它作为“你给我住房,我为你养老”的以房换养的鼻祖,已有了悠久历史。适合人群:没有子女又希望和熟悉的人同住的老年人。

18、招租养老

老人在家中招徕年轻的大学生做房客,一扫往日的沉闷暮气,身边既多了人员照顾,又有一笔可观的房租做为生活费补充;对年轻大学生而言,也有助于解决住房和情感归宿问题;城市的住房资源也得到较好运用,极大地缓解了住房的紧张局面,可谓是一举三得。

适合人群:城市中的孤寡老人。

19、小型家庭养老

利用自己的住房,把其装修成适合老年人居住的场所,一般10张床左右,雇用养护员或由原家庭成员为受养员服务。

适合人群:半自理和不能自理的老人。

20、货币化养老

货币化养老就是由相关部门拿出一定的资金,以货币券的形式向特困老人发放,老人可以持券到社区购买服务,从而实现居家养老。

合作养老模式 第5篇

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备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运作体系,各地区的街道办事处、居委会在管理、服务方面已经具备了一套比较系统、规范的管理方法。根据抽样调查,71.9%老人希望建立健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我市(郴州市)居家养老试点工作也于2009年在北湖区燕泉街道五里堆社区正式启动,随后,市城区石头峡社区、立交桥社区、裕后街社区也先后启动,四个试点社区通过深入开展工作,探索运作模式和工作机制,为全市全面开展居家养老服务探索路子,通过两年多时间的运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积累了一些经验,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1、法律法规不健全,不完善。

社区居家养老缺乏相应的政策法规和完善的服务体系支撑。比如非营利组织的社会地位尚未得到承认 (如在登记注册方面受到限制) 、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完善、扶持非营利组织发展的相关政策不够完善。此外,怎样促进民间资本对社区养老服务的投入,政府缺乏相关优惠政策和有效措施。

2、社区居家养老观念落后,意识淡薄。

在我国大多数人认为养老是家庭的事,观念落后,许多人对社会养老助老持冷漠态度,据宜章县南京洞社区、四方井社区、普化寺社区和城北社区200多户居民调查显示:老年人养老不愿选择养老机构的占56.3%,明确愿意选择养老机构的也只有10.9%,可见,我国传统的家庭养老观念在老百姓思想中还是根深蒂固的。特别是在一些职能部门和社区管理服务部门对开展和加强社区养老服务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认识不足,意识淡薄。有些相关部门也只是把这一问题挂在嘴边,说说而已,没有实际的行动,以致于社区居家养老工作停滞不前。

3、资金短缺,来源方式单一。

社区居家养老,并不是简单地让老人呆在家中,而是让他们不离开家庭环境,仍然能够享受到一定专业水平的养老照料。要达到这个目标,对国力、财力的要求更高,而我国是在尚未实现现代化,经济尚不发达的情况下提前进人老龄社会的,属于未富先老。从目前的情况看,社区居家养老管理资金来源有限,除市场运作一点,主要是民政局投入,资金严重缺乏。这单一的资金来源方式极大地限制了社区居家养老事业的发展。

4、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专业化水平低,人力资源不足。

各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提供者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受薪的服务人员,另一类是不受薪的志愿服务人员。当前,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或服务站雇用的服务人员数量严重不足;另外,现有居家养老服务人员的专业化程度不高,绝大部分人员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培训,不具备养老服务护理员的专业资质和执业资格。据调查,我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的服务人员基本上是一些就业相对困难的人员,年龄偏大(30岁以下的只占18.6%)、文化程度较低(高中及高中以下学历占了93.7%),这支队伍几乎没有接受过专业化、正规化的培训。

二、对策及建议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是我国养老福利模式在新形势下的新探索,是老年人社会福利服务领域的新拓展。针对目前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应采取以下对策。

1、健全法律法规,完善相关政策措施。

应加快老年人权益和老年社区建设的立法,对其发展做出长期规划。同时,在我国的现实国情下,社区养老服务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策的支持程度。政府应从宏观的角度制定各项支持社区养老的政策,如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用地、用房优惠政策、养老服务设施收费优惠政策、减征或免征社区兴办老年服务福利事业企业所得税、放宽注册条件、免交注册手续费等,政府应建立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和项目的财政支持计划、城市公建配套法规、社区养老服务管理规章以及社区养老服务实施管理规章等。

2、加大宣传力度,改变居家养老观念。

通过加强舆论宣传,让大家明白:依托社区构筑社会化居家养老是城镇解决老年人养老问题、适应老人及其家庭需求的客观要求,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发展社会化居家养老是我国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必要补充,也是解决城镇养老问题的重大战略选择;强化社会化居家养老,是缓解政府财政负担、维护社会稳定的现实出路。从而转换思维,改变居家养老的观念,增强对社区的主体感和责任感,使社区内的居民对自己所居住的社区产生一定的感情和归属感,自觉将自己融人到社区的集体中,并对自己居住的社区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这种社区服务的思维模式的培养和转变将更有利于社区居家养老的健康发展。

3、拓宽养老资金筹措渠道,形成多元化和多渠道投入的发展机制。

要建立以社会筹集为主、政府资助为辅的多层次、多途径、多渠道的投资发展机制。继续扩大宣传力度,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关注养老事业,鼓励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向社区养老服务机构捐资、捐物或提供无偿服务。同时政府应在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中适当加大对社区养老的资金投入比例,兴建养老服务机构,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并给予为老年人提供服务的事业相应的资金支持。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可根据老年人的实际承受能力,形成不同档次的服务标准,实行有偿服务、抵偿服务。这样既实现了政府购买服务,又满足了社区不同层次老年人的服务需求,同时也能吸引私人投资,拓宽资金来源。

4、建立一支专业人员与志愿者相结合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队伍。

目前我国的居家养老服务队伍建设是与再就业工作相结合的,从下岗失业群体这个人力资源库存中进行选择优势是可借用政府给他们的政策优惠,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但是需要对他们按不同的要求进行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首先,对于社区中的管理人员,要加强管理知识的学习,科学的进行社区管理;同时社区中负责管理老年人工作的管理人员,要进行老年学、老年医学和老年心理学等课程的学习和培训。其次,提高服务人员的思想素质和专业水平。对于服务人员,要进行职业道德和技能的培训,培训合格才能持证上岗。再次,实行职业资格制度和技术等级认证制度。按培训技能考核的等级从事相应等级的服务,不断提高专业工作者队伍的质量和服务水平。通过以上专业化措施,为社区养老助老服务的发展提供最基本的人才保障。

摘要:随着老年人口数量的增加, 如何解决好家庭照顾功能的弱化与社会养老负担沉重等问题, 探索出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 从而推动社区居家养老良性发展, 促进社会和谐。

上一篇:大学生志愿下一篇:单元复习课的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