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生的家庭教育

2024-06-21

高职学生的家庭教育(精选12篇)

高职学生的家庭教育 第1篇

一、对症下药:树立单亲家庭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在对高职学院单亲家庭学生教育途径选择上, 首先必须从起价值观入手, 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教育者和管理者必须加强单亲家庭学生的课堂理论教学, 注重从心理学的维度出发增强单亲家庭学生的自我心理调适能力, 单亲家庭学生的问题的本质不是在于其品德, 而是心理问题, 高职学院的单亲家庭学生其年龄和经历往往是导致其内心产生心理失衡和困惑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帮助高职学院学生树立价值观之前, 必须帮助其学会自我心理调适, 因为就算一个人的道德知识再多, 如果不会用来服务自己的心理调适, 也只是纸上谈兵, 只有通过心理调适才能更有效地实现心理障碍和消除价值观选择中的阻碍, 使单亲家庭更好的接受积极的价值观, 提升自身心理健康水平, 具体方法可以采用心理暗示法;其次要广泛培养单亲家庭学生的业余爱好, 有了爱好才能转化为行动的动力, 价值观塑造离不开行动, 依靠自由自觉的行动才能实现, 因此, 教育者要善于发现单亲家庭学生个体的兴趣与爱好, 并有针对性地开展活动, 帮助单亲家庭发掘自身的潜力和兴趣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最后, 教育者必须宽严适度, 一方面教育者必须学会扮“慈母”的角色, 给予单亲家庭学生无微不至的关怀, 让他们感受到来自教师和学校的爱, 教师可以与他们成为朋友, 培养自身在单亲家庭学生中的信任感, 并在沟通交流中通过自己的引领示范来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另一方面, 教育者也必须扮演“严父”的角色, 在对待单亲家庭学生管理标准上, 必须与其他普通家庭学生一样, 采用相同的管理制度, 对单亲家庭学生的错误和不当行为等必须严格要求, 对他们的错误改正必须有足够的信心和耐心。

二、家校互动:构建与单亲家庭家长的联系网络

高职院校单亲家庭学生的教育还需要学校、家长之间的共同配合与努力, 只有如此才能形成家校合力, 共同帮助单亲家庭学生解决在生活与学习中的各种问题, 克服其自身的心理障碍。由于高职院校的单亲家庭学生往往家长不在学校所在地或家长外出务工的较多, 家校之间的合作往往有制度, 却存在实际操作难、家长配合不力等问题。因此, 在构建学校与单亲家庭学生家长之间的联系网络就十分必要, 具体做法如下, 首先可以建立单亲家庭学生个人电子档案, 当前社会, 电脑已经日益普及, 在开学之初, 单亲家庭学生都是由家长送至学校, 在这时, 班级辅导员就可以登记家长的个人电子邮件或手机号码等信息, 在单亲家庭学生进校之初就建立其个人相关的电子档案, 加强对单亲家庭学生的跟踪与记录, 并每学期或每月向其家长发送电子邮件或手机短信的方式, 增强辅导员与家长之间的沟通, 从而让家长及时了解到其子女在校学习情况, 一旦有问题行为出现, 家长就可以与学校一起对孩子进行帮扶教育。

三、调查研究:加强对单亲家庭学生的信息收集与调查研究

调查研究是保证对单亲家庭学生教育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桥梁, 是教育者在认识单亲家庭学生、分析其各种问题及探索规律的重要方法。只有通过调查研究才能更好地推进教育手段和内容的科学化, 才能为提高高职院校单亲家庭学生教育有效性提供保障。高职院校教师自身应该不断加强针对单亲家庭学生的信息收集与教育方法的研究, 高职学院教师可以借助自身的角色和工作环境等优势条件, 进行对自己本校的高职单亲家庭学生进行跟踪与记录, 准确把握单亲家庭学生的特殊性, 增强自身对单亲家庭学生的认知度与了解度, 提高自身对单亲家庭学生教育的重要性认识, 首先在依托对单亲家庭学生进行档案管理基础之上, 不断探索新的管理方法, 如借助QQ群、学院网络平台等, 掌握其心理变化;其次要善于探索有针对性的教育方式, 完善课堂教学方法, 教育者可以通过与单亲家庭学生之间的访谈, 总结能够吸引他们注意力的教学经验。调研内容可以包括单亲家庭学生的军训情况 (军训纪律、内务整理、军训出操情况等) 、学习情况 (学习成绩、是否旷课迟到、考试是否舞弊等) 、生活情况 (作息时间、业余爱好、是否参加兼职、是否恋爱等) 、就业情况 (就业单位、就业率、就业问题等) 、心理情况 (学习心理、就业心理、交际心理等) , 通过对上述内容的调查与研究, 更好地得出有针对性的应对方案。

四、引导舆论:营造良好的班级舆论氛围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 单亲家庭学生并非是不可转化的, 单亲家庭学生在班级管理中也能够的到进步与发展。而实现他们的转变的重要途径之一便是以班级正确的舆论为引导, 通过氛围的营造来感染他们的内心, 实现行为的转变, 正确的舆论可以形成强大的感染力, 一个班级作为一个集体, 其班级的舆论一旦形成, 就会成型且持久地发挥作用, 在高职学院教育中虽然学生上课的教室已经不像中小学时期那样固定, 但是在班级中同样可以营造出良好的积极向上的氛围, 对于单亲家庭的管理教育者可以利用班会、晨练晨读等班级文化活动为班级舆论导向形成奠定基础, 单亲家庭学生的教育还可以选择以班级等集体活动的形式为突破口, 用集体的向心力凝聚他们的内心情感, 点燃他们内在的“善”的品质, 转变单亲家庭孤僻、不善言谈的心态。教育者在学校教育中, 要善于举办单亲家庭学生乐意参加的活动, 发挥班委和学生干部的重要作用, 班级活动可以与学院的社团活动相结合, 从而增强活动的影响力, 通过班级活动的开展, 让来自单亲家庭学生在其中展示自己的才华, 班级同学多给予鼓励, 那么哪怕是单亲家庭学生所取得的成绩是很小的, 抑或是其表演的节目很一般, 只要用集体的力量去感染他们, 那么久而久之就会点燃他们内心活跃的热情之火, 增强他们的自信。

五、引领示范:发挥优秀单亲家庭学生的榜样力量

在高职学院单亲家庭学生群体中也会有比较优秀和综合表现较好的学生, 这一类学生可以成为教育者在对单亲家庭学生教育中的重要教育资源, 优秀单亲家庭学生自身的品质和成绩能够向其他学习成绩较差或自我管理能力较弱的单亲家庭学生证明一个真理, 那就是只要努力就能够成功。父母是孩子成长中最为直接的榜样, 一个学生的成长是否健康, 在很大程度上与父母的教育和示范有着密切的关联, 单亲家庭学生在失去完整家庭的同时, 也失去了从父母身上学习优秀品质的机会, 而在大学学习期间, 自己身边的同学与自己朝夕相处, 他们之间的接触时间不少于在家庭和父母接触的时间, 这就为发挥优秀单亲家庭学生的榜样力提供了可能, 且同样是作为单亲家庭出身的学生之间必然有着共同的语言或相似的经历, 他们之间更加能够产生情感共鸣, 这对教育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是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 在具体方法上教育者可以采用优秀单亲家庭学生事迹报告会、加强优秀单亲家庭学生宣传等方式来起到引领示范的作用, 并创造机会、搭建平台, 增进单亲家庭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六、后续追踪:建立单亲家庭学生长期帮扶机制

高职院校学习只有三年, 且在第三年中有近半年的时间是学生的社会实习, 这半年实习期和毕业之后就往往成为了单亲家庭学生教育的盲区和空缺期, 作为教育者应当建立健全长期帮扶机制, 以QQ、电话、电子邮件或直接慰问等方式帮助单亲家庭学生毕业之后获得提升, 在实习期间和毕业之后的教育上, 首先学校应该成立相应的后续教育机构, 加强对单亲家庭学生的帮扶力度;其次, 在后续教育内容上应该着重加强单亲家庭对社会和工作的适应能力教育上, 如人际交往教育、工作技能强化等, 例如, 有些单亲家庭学生在学校中接受教育的时候并没有来自工作上的压力, 理论学习和技能学习等与工作相比较为轻松, 多数没课的情况下, 很多学生可以上网、打球等做一些业余活动, 而一旦进行实习或工作, 其很难再像大学那样有相对轻松的生活方式, 如果这些学生不能较快适应工作岗位环境, 那么其心理仍就会出现更多的社会心理问题;最后, 学校等相关部门应该加强高职院校单亲家庭学生后续教育的经费保障。

摘要:本文针对高职院校单亲家庭学生所出现的问题, 结合高职教育目前的实际情况, 提出了对症下药、家校互动、调查研究、引导舆论、引领示范、后续追踪六条教育途径, 力求帮助高职学院单亲家庭学生群体走出困境。

关键词:单亲家庭学生,价值观,家校互动,舆论引导

参考文献

[1]魏丽丽.高职院校单亲家庭子女心理障碍及辅导对策探究》[J].群文天地, 2012.

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第2篇

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在急剧变化的现代社会中,充满着刺激与竞争的社会风尚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当中,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心理负荷.这就迫切需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优化下一代的心理品质,使他们能适应未来社会的高节奏、高竞争、高风险和高压力,使未来的`社会能关注人的心理需要,充满人之间的理解、尊重和帮助.以此为出发点,阐述了高职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以及进行心理健康的途径.

作 者:万海玲 作者单位:西安理工大学高等技术学院,陕西,西安,710082刊 名:企业导报英文刊名:GUIDE TO BUSINESS年,卷(期):“”(7)分类号:关键词:高职学生 心理健康

高职院校学生的素质教育 第3篇

关键词:综合素质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

1提高高职学生的职业道德修养

1.1通过思想道德修养课程的改革与建设,加强形势政策教育。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是提高高职毕业生职业道德与修养的必由之路。高职院校要大“两课”的教学力度。在课内,一方面积极改进“两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另一方面把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融合、渗透到专业教学领域。在课程设置上,要专门开设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思想品德修养等公共必修课,为广大同学拓宽知识面、增强理论思维能力、提高人文素质创造有利条件。在教学过程中,要组织学生认真上好形势政策课,并在课堂上引入讨论、辩论、比较以及观摩教学等新的教学方法,增加大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使丰富的理论教学变成大学生奋发成才的动力。在课外,则把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融合、渗透到校园文化建设上,全面开展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学习活动,积极发挥学校、党校、团校的作用。高职院校可以建立大学生形势政策报告会制度,定期编写形势政策教育宣讲提纲,建立形势政策教育资源库。通过对邓论和“三个代表”的宣扬加深高职学生对职业的认识,从而提高职业道德素养。

1.2注重培养高职学生的吃苦精神。现在大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生活条件和上一代相比要优越得多,许多家长不愿让孩子吃苦,过于迁就他们,使许多孩子害怕困难,经不起失败和挫折,缺乏自信心。这对于高职学生来说是极为不利的,因为高职毕业生所扮演的是工作在劳动第一线的“蓝领”。所以要特别注重培养高职学生的吃苦精神,有意识地让高职学生面对挑战,经受锻炼,培养他们的独立性和自信心。一方面提倡他们在生活上艰苦朴素,不奢侈,不浪费,另一方面要积极鼓励他们乐观面对困难,不怕吃苦,敢于向自我挑战,让他们在战胜困难的过程中逐渐明确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同时高职院校教师及其他工作者应言传身教,为高职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做好示范表率作用。

2培养创新意识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职业倾向性,决定了毕业生进入社会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尽快适应工作岗位,融入社会,得到社会的认可。因此,必须为高职学生构建“关键职业行为能力”。高职毕业生的创新能力是非常欠缺的,而创新能力是能力素质的核心,也是当今社会倡导的评价人才的最高标准。所以,高职院校要进行创新教学。

2.1挖掘、激励和扶持高职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素,养成创新性格。创新思维是整个创新智能结构的关键,是创新能力的核心。不唯书,不迷信权威,不苛同别人的观点,不受传统意识的束缚,敢于挑战,解决问题有自己独立的见解是发展创新思维的优秀品质。学习的过程应是一个创造的过程,课堂教学应当充满想象,充满探索性与体验性。任何一名老师都不应满足于课堂上教给大学生一些内容,而应该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学习习惯上下功夫。

2.2营造创造性思维氛围。在日常教学中注意营造良好的创造性思维氛围,使高职学生敢于、乐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高职学生自动求知同时要奖励高职学生的创新成就,尊重高职学生的思考,避免立即评论、否定和讥讽。使他们的心理上能有安全感,能自由大胆地参与探索和交流,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

2.3培养和提高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同时还要锻炼其意志品质。创新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就高职院校而言,“创新能力”就是在生产劳动、经营管理、文化生活等各个相应方面的实际工作中,培养高职学生创造性活动的能力。创新能力是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对高级技能人才所应具有特征提出的新要求。培养高职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质疑精神。要鼓励学生大胆的想象,敢于怀疑现有的知识和成果。在教学中要善于创设问题情景,培养学生的问题思维。要鼓励高职学生对问题善于从多层次、多方面思考,让高职学生习惯提问,习惯自己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为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3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作用

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它是指课堂教学等常规教育管理行为之外的一切以师生为主体、以校园为空间,以育人为目的的业余群体文化。要提高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就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作用,配合课堂教学,有效地开展课外和校外活动。校园文化实际上是一个“复合体”,它几乎包括了校园的一切事物,它是师生的价值取向、团结意识、健康心态、行为规范、文化修养等方面的独具特色的文化环境和精神氛围,主要是通过潜移默化的熏陶方式,不断内化为学生的内在品格与气质,从而形成理想人格。可以根据学校实际,建设具有自身特色又能激励学生的优良校风。充分发挥专刊展览,广播等传播媒介的作用,善于结合传统节假日、重大事件和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等,积极开展特色鲜明、有很强吸引力的主题教育活动。在校园内合适的路口可以搞些雕塑,建造伟人、名人、教育学家塑像,让学生随时随地都能感受到伟人的精神和力量。

4组织高职学生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高职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相对于一般的大学生来说要求更高,所以必须切实提高高职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校期间组织高职学生开展与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实现知识、能力、觉悟相统一的有效途径,也是提高实践能力的有效方法。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专业、增长实才、锻炼耐力及毅力、培养品质,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现实意义。高职院校可以把社会实践活动的内涵引入学校教育教学总体规划和教学大纲中,规定学时和学分,并且要提供必需的经费。建立高职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保障体系,积极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引导高职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走出校门,到基层去,与职业亲密接触。可以建立实习、实训、见习一条龙的实践体系,可以建立社会实践活动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勤工助学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与创新创业相结合的管理体制,从而增强社会实践活动对高职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效果,更好的提高高职学生综合素质。

引导高职学生充分利用寒暑假,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去参加生产劳动、实习实训、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专业实习,要让高职学生不光在校内的实习基地进行,还要到校外的实习基地去锤炼,这不但有利于让高职学生消化课堂上所学的专业知识,也有利于培养高职学生的实践技能。专业实习应注重启迪大学生的创造精神,力求将高职学生培养成应用型高技能专门人才。高职院校要重视社会实践基地建设,不断完善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提高社会实践活动的质量和效果,让高职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长知识、增能力,不断增强自身的综合素质。

5结束语

提高就业市场所认同的高职毕业生综合素质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政府主管部门、社会、高职院校和求职毕业生本人等多方的共同努力。本文主要从高职院校的角度出发,探讨了高职学生的素质教育问题。对于高职院校来说,要提高高职求职毕业生综合素质,从其内涵来看,应该着力于实践举措的研究。

参考文献:

[1]郑大俊.王春艳.中外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研究.皖西学院学报2008年6月

[2]黄九思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哲学思考.湖南社会科学.2008年2月.

高职学生的家庭教育 第4篇

高职学生的认知特点

认知结构已具雏形,能自觉进行自我认知结构的构建与更新高职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已经形成了广泛的知识和经验。当问题呈现在他们面前时,他们会根据以往的经验和认知内容,依靠认知和推理判断,对问题做出某种解释,并能把引起学习兴趣的新知识和新技能自觉地融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进行自我认知结构的构建和更新。

认知发展进入新阶段,对自我认知活动的监控和调节能力有待提高高职学生对自己或他人的认识活动、过程、结果以及认知体验或情感体验有较清楚的认识,而对自我认知活动的监控和调节能力较差。也就是说,能较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思维特点,以及与他人相比的优势与短处,但对认知活动的监控和调节能力明显欠缺,不知道如何依据学习材料的不同性质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不了解知识应用的具体条件与情境,对学习中的薄弱环节、作业与考试中的错误等缺乏补救意识,很少反省自己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进行补缺,使问题越来越多。

认知主体性意识开始增强高职学生进入大学以后,没有了升学压力,自由时间相对较多,便开始思考和深入探索自我,在各个方面都表现出独立性倾向,对教师的依赖性明显减弱,具有较强的责任感和求知欲,能够积极主动地探索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并能全面地分析问题,易于接受新知识,敢于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

认知对象偏向于可视事物,注重情绪背景大部分高职学生不愿意进行纯理论的抽象思维,而偏重于对可视事物所进行的动手实践与操作训练。特别是在认知过程中,如能创设一定的认知情绪背景的话,则更能引起他们的认知兴趣,以更积极的态度参与到认知活动中来。

认知学习理论与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关系

基于高职学生的认知特点,在进行高职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我们认为,建立在高职学生认知特点基础上的认知学习理论无疑是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理论依据。

高职教育教学改革要结合认知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是当代认知心理学的核心内容。该理论认为,学习是人对进入感官的信息进行选择、转换、存储和应用的活动,并在这种活动中逐步形成自己头脑里的知识结构,即认知结构。也就是说,学习的核心任务是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学习过程就是认知结构不断变化和重新组织的过程。其中,学习情境和学习者的个体特征是两个决定性因素,学习情境为学习者提供的丰富、良好的多重刺激是促使认知结构完善和发生变化的根本条件。因此,认知学习理论既是指导高职教育教学的重要理论基础,也直接影响到高职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和预期效果。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必须与学习过程的性质联系起来,必须注重高职学生的认知结构,并与学习过程中的认知、情感等因素联系起来。

教学内容组织和课程体系设计要符合高职学生的认知规律高职学生的特点决定了他们有其独特的认知结构和认知活动特点,高职教育教学只有契合高职学生的认知规律,才能有效地构建其认知结构,将外在知识要素和技能要素内化为学习者自我的心理结构(认知结构)。因此,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不必与本科教育一样过于追求知识的系统性,课程体系设置和教学内容组织都要符合高职学生的认知特点。

创设教学情境是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着力点认知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在特定的情境中发生的,让学习者在真实情景中通过感受、体验获得知识,实现自我认知结构的重新建构是学习的最好办法。因此,在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教学改革的基础性环节。首先,要选择真实性的学习任务,这种任务最好是来源于学生今后职场的现实生活实践,以便使学生有完整的职场体验。其次,各情境中的学习过程要与现实的问题解决过程相类似,并让学生理解该情境中的限制规则,以便对学生的思维和认知结构的构建起到示范、引导的作用。

推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动态失衡是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任务学习过程的主要任务就是推进认知结构发生不断改变,是学生获得新知识或用新知识代替旧知识的过程。在认知学习过程中,要重视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结构,在高职学生原有的正确观念和认知结构的基础上,引导高职学生探求新知识,注重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并不断强化高职学生的注意力,维持其持续学习动机,使学生不断反思和修改自己的原有经验和认识,从而逐步实现高职学生认知结构的重建。因此,在教学中,要让高职学生在既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通过其认知结构由失衡到平衡,又到新的失衡,再到新的平衡,从而实现认知结构的螺旋式上升和发展,从而有效构建新的认知结构。

高职教育教学“三元”改革模式

在探索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我们认为,教学内容组织和课程体系设计是“一元”,教学情境的合理创设是“一元”,学生认知结构的动态失衡是“一元”,这“三元”也就是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三要素。

所谓“三元”教学模式,就是指依据高职学生的认知特点和高职专业所对应岗位群的技能需求和职业能力发展顺序进行教学内容的组织和课程体系的设计,通过教学情境的合理创设完成教学活动的组织实施,在教学过程中持续不断地引起学生认知结构的动态失衡,从而使学生的认知获得螺旋式上升和发展,最终有效实现教学目标。在“三元”教改模式中,无论是教学内容的组织、课程体系的设计,还是教学情境的创设,都必须以高职学生的认知结构和认知特点为基础。

在课程体系设计和教学内容组织上,以项目和产品制作为任务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通过具体项目和产品制作来构建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构建直接的、动态的、双向的学习路径,从而激发学生的认知需要和认知渴求,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一般原理,促使学生开展积极主动的同化和顺应活动,不断把新知识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实现认知结构的重构。

在教学环境方面,改变传统的教学环境,创设全新的职场工作环境,让学生获得直接的职场经验和情感体验。从认知学习规律的角度有效设计“教、学、做”为一体的情景———建立专业适合的系列产品开发的工具平台和综合环境,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获得知识、经验和方法,还能使情感、态度、价值观都得到发展,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高学习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运用工具的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总之,“三元”教育教学改革模式就是以引导和帮助高职学生完善自我认知结构作为切入点,引导和触发高职学生认知结构的动态失衡,不断把新知识融合到自我的认知结构中,并更新和调整原有的认知结构,从而学习新知识、养成新技能。这种建立在认知学习理论和高职学生认知特点基础上的“三元”教育教学改革模式,无疑是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

摘要:高职学生的认知活动有其特点。在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中, 要充分把握高职学生的认知特点, 并结合认知学习理论来进行探索, 构建相应的“三元”教育教学改革模式, 不断推进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深入发展。

关键词:高职学生,认知特点,认知学习理论,教育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李慧玲.建构主义学习观及其教学启示[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3) .

[2]谢婧.认知主义学习理论概述[J].文教资料, 2006, (10上) .

[3]范高明.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下的高职教育[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3, (10) .

[4]叶玲, 欧阳心力, 覃兵.高职学生认知心理因素比较分析及其意义[J].成人教育, 2006, (9) .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论文 第5篇

高职院校的学生不仅要具备较强的应用能力,在学校期间学习更多的理论知识,掌握更多的实践技能,还应该具备相应职业所必须的社会参与素质,譬如团队协作能力、工作态度、社会交际能力等等。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职业人更重要的是其职业素养,是其在具体工作中遇到困难所表现出来的处理能力,特别在一些危机事件中的随机应变能力。[1]未来发展对国家经济的硬实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才是关键,高素质人才更是重中之重,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有必要全面提升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水平,努力为国家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学生。

1、职业道德教育

所谓职业道德,即是指从事某一职业的劳动者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其内心思想的变化和对具体工作内容的心理意识、行为准则以及行为规范的总和。职业道德这一概念由来已久,自社会分工出现之后,职业道德就备受人们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也增加了职业道德这一内容,毕竟大多数社会人在社会中均扮演某一行业工作者角色。广义的职业道德是指从业人员在具体职业活动中所需要遵循的具体行为准则,它不仅包含有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之间的关系,还包含有员工与员工之间,职业与员工之间的关系;狭义的职业道德是指在某一个具体行业中所应该遵循的职业行为规范,从概念上看更为具体化和形象化。职业道德教育是指高等职业院校中开展的职业道德教育,通过对学生职业道德认知过程的培养,促使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意识和信念,帮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够养成优秀的职业道德素养。不同行业具有不同的`行业特点,同样也有不同的职业行为规范。这一点就决定了职业道德教育必须具有一定的针对性,这也是未来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关键。具体的职业道德教育课程中肯定要围绕不同行业开设有针对性的课程,做到全局把控、细致入微的效果。此外,职业道德教育还要通过具体工作实践来加以检验,从实践中发现问题改善教学方式,而不是仅仅通过一次讲座或者几年课堂教学来实现学生质的变化。

2、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改善措施

(1)全面开展高职院校学生自我教育所谓自我教育,即是指学生自己把自己作为职业道德教育的对象,自觉依据相关道德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有针对性有目的性有计划性地开展具体自我教育过程。自我教育是一个人在道德修养上主观能动的具体表现,自控实际上是决定学生未来发展的关键因素,学会如何把控自己的情绪,如何控制自己的欲望等等都是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改造的重要内容。作为学校方,首先应该以学生职业道德需求为出发点,给予学生正确的价值引导。高职院校学生是职业道德教育具体实践者,他们对职业道德教育这一概念的认知程度和实践能力直接影响着具体的教学效果。教师应该根据不同学生的职业道德需求,有针对性地制定具体培养方案,全面调动和增强学生对自我职业道德规范的认同感;其次要全面激发学生职业道德学习兴趣。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让学生懂得职业道德对于其个人未来发展的重要性,让学生能够切身感受到这一点,调动他们自我学习职业道德的兴趣。学校可以多多开展一些有意义的社团活动,在活动中去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协作能力、人际交往水平等等,通过具体活动让学生发现自身所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寻找最佳的解决方案。

(2)加强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教师是具体教学任务的实践者,他们的教学水平直接影响着最终的教学质量,高职院校应该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教师教学水平。首先加强教师岗位培训,提高教师自身职业道德素养。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员工职业道德水平也需要不断提升。作为教师肯定要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素养,这样才能够起到示范作用;其次制定详细计划,定期安排教师进驻具体企业挂职锻炼,进而增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实效性,这样就能够保证教师能够将第一时间的职场动向传授给每一名学生;第三,从企业聘请一些知名专家或者优秀工作者作为学校兼职教师,一方面既能够充实自身教师队伍,另一方面还能够拉近学生与这些优秀人员的距离,让他们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行为感染周围的学生。

参考文献

[1]高武,徐媛媛,张环.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现状的问卷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01:83-87+91.

[2]钟佐彬,徐敬洁.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J].内江科技,2010,03:173+190.

高职学生的家庭教育 第6篇

高职学生性知识教育教育方式教育内容性知识是人类对性问题的科学总结。高职学生处于性生理发育趋于成熟阶段,随着性欲、性冲动的产生进入了性活动的活跃期。这一时期,高职生性知识掌握的多寡、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其性观念、性态度以及性行为。高职生掌握了性知识就会掌握性生活的规律,使自己的情感、意识、观念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使自己的行为符合自然规律和社会规范的要求,使自己的性生活更加美满。若高职生不能从学校主渠道获得全面、科学、系统的性知识,性认识残缺,那么,在资讯高度发达的社会环境中,很容易受到良莠不齐的性知识影响,使他们的性观念、性态度以及性行为产生偏差,要么对一些性问题感到茫然甚至是恐怖,要么对其采取不严肃的态度,要么放纵自己,这样不仅会给自身带来痛苦和创伤,甚至导致社会问题的产生。因此,学校应担负起传播性科学知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性观念、性道德的责任,充分了解学生的性需求与性动态,适时开展有针对性的性知识教育,避免因性教育缺位,使学生受到不健康的外来文化干扰以及性病、艾滋病传播的威胁。

一、高职生掌握性知识的状况

为了更好地对高职生开展有针对性的性知识教育,笔者在昆明市某高职院校中抽取1000名学生,通过自制“高职生性教育状况问卷调查表”对高职生性知识掌握的状况进行调查,调查结果如下:

1.高职生性知识来源的途径多样化

调查结果反映,高职学生性知识来源的途径有学校、书籍、家庭、网络和同伴。从网络获得性知识的高职生占21.40%(男生30.25%、女生13.04%)、书籍的占28.20%、同伴的占24.50%,高职生性知识来源于学校的只占25.40%(男19.75%、女30.74%),学校不是高职生性知识来源的主要途径。从家庭途径获得性知识的女生有0.98%,男生为零,反映出高职生在性知识的获取方面,家庭教育严重缺位。高职生性知识来源的途径多样化,从学校途径获取性知识的比例不高,表明学校没有很好地发挥性知识教育主渠道的作用,不能使学生全面、科学、系统地学习性知识,这样很可能导致高职生在性知识的汲取上存在盲目性,容易受到错误性知识的误导及不正确性观念的影响,使他们的性行为偏离正常的轨道。

2.高职生性知识掌握程度不高,性自我保护意识欠缺

高职生对艾滋病的知识认知程度相对较高,占了97.8%;了解性病知识的占80.88%,而女生只占了71.79%,男生高于女生为90.52%,高职女生对性疾病知识了解程度不高,会使她们对性疾病传播的防范意识降低;发生性行为担心传染性病的学生只占57.23%(男生55.39%、女生58.95%),一旦发生无保护的性行为,会加大感染艾滋病、性病的风险;高职生了解避孕知识的占82.26%;知晓紧急避孕方法的学生为59.7%(男生62.32%、女生57.23%);认为性行为需要采取避孕措施的学生占55.47%(男生48.24%、女生62.26%);知晓人工流产知识的学生占47.09%(男生51.86%、女生42.61%)。高职生对避孕知识的了解程度不高,对紧急避孕、人工流产的知晓率较低。目前,在校生发生婚前性关系的比例不是很高,可如果发生性关系时不知道避孕方法,不能采取合理的避孕措施,很容易意外妊娠,作为在校学生绝大多数只能选择人工流产。人工流产对女性生殖健康的影响是多方面,如出血、感染、月经不调、慢性盆腔炎等,严重的可能继发不孕症,这对女性学生的身心健康以及他们的学习生活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同样,对于当事男生也会产生一定的压力。

以上调查结果反映出的问题,究其原因,一是家庭缺乏性教育,一些家長受传统观念影响,觉得性难以启齿,家庭教育中忌讳谈论性,认为性可以无师自通。或者认为性教育是学校的事,没有承担起家庭教育的责任。还有的家长自身性知识缺乏,不知道如何对孩子进行性教育。二是中学时期注重高考升学率,素质教育让位于应试教育,大学阶段注重专业知识的的教育,使得学校性知识教育被弱化。三是社会充斥着良莠不齐的性信息,学生面对性问题时,其性认知、性知识来源更多的是各种各样的媒介和现实社会的性环境,使得高职生掌握的性知识不科学、不全面,缺乏系统性,很容易走入误区,导致部分学生生理上的痛苦和心理上的创伤,严重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甚至导致一系列社会问题的产生。因此,高职院校应加强对高职生的性知识教育。

二、高职生性知识教育的内容和方式

1.高职生性知识教育的内容

高职生性知识教育的内容应包括:性健康保健知识,性病、艾滋病的传播和预防知识,避孕节育知识,紧急避孕的方法及避孕药的作用与副作用的知识,人工流产知识及人工流产的后果和危害的知识。除了以上知识外,还要对高职生进行性法制教育,如《性病防治管理办法》《艾滋病监测管理的若干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护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严禁卖淫嫖娼的决定》等,使他们能够用法律来保护自己,用法律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2.高职生开展性知识教育的方式

(1)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学校开展性知识教育要符合青年学生的特点,打破传统的理论讲授、说教模式。可以采用“以形引趣”“以绩诱趣”“以情激趣”等方式进行教学,在课堂上加上“形象”“实体”“模型”“案例分析”等方式来开展教学工作,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突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提高。

(2)采用校内外结合方式开展经常性的性知识讲座

学校应通过校内外结合的方式,针对生殖健康、意外妊娠、性病艾滋病的流行等问题,聘请生殖健康、性医学方面的专家和疾控中心的专业人士到学校进行讲座,以达到加强高职生性知识教育,普及性知识的目的。

(3)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答疑解惑

高职生的性问题往往涉及个人隐私,学校可通过网络或设立热线电话,接受高职生性困惑或性生殖健康方面的咨询,对他们的性问题进行一对一的个别指导,使他们的性生理和性心理得到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高职学生的家庭教育 第7篇

当前, 随着全民创业热潮的到来, 高等职业教育也经历着深刻的变革。高等职业教育作为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 全面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已是大势所趋。在高等职业院校中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不仅能够推动高等教育的改革, 实现我国创新性国家建设的战略目标, 而且能促使大学生在实践中持续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具备更强的竞争实力。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基本内涵和特征

所谓创新创业教育是在大学生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的基础上, 结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 力争培养具有创新性思维方式、掌握一定创业技能、具有创新创业素养的创造性人才而进行的一种教育。创新教育的基本价值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其中, 创新精神主要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品质;而创新能力主要包括重组知识的综合能力、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大学生创业教育就是引导学生把创新教育的思想和方法付诸实践, 大胆进行尝试。创新是创业的基础, 创新教育的成效, 只有通过大学生未来创业实践来检验, 创业的成败则依仗创新教育的根基扎实程度。创新教育注重的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强调创新思维和创新方法的训练。而创业教育着重的是如何实现人的自我价值, 关注如何培养学生运用自己的胆略、智慧、知识与能力去实现创业目标。大学生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 内容结构相互融合, 相辅相成, 二者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 是密不可分的辩证统一体。

与传统的知识教育和能力培养相比,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具有下列三个明显的特征:第一,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注重引导, 重在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主要是通过积极引导和鼓励,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第二,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注重全面提升, 重在意识观念。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区别于单纯的技能教育和知识教育, 更注重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尤其对创造性意识观念的培养;第三,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注重主动参与, 重在搭建平台。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更强调学生自主参与的积极性, 所以高等学校和广大教育工作者要通过各种形式搭建广阔的平台, 努力实现教育目标。

二、创新创业教育探索中的问题

目前, 经调研在高等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探索实践中普遍存在着下列问题:

(一) 创新创业教育目标定位不清晰。

当前无论是学校还是学生在理念上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定位都不清晰, 教育价值和内涵严重缺失。创新创业教育应该是主动长远的行为, 而不是救急、功利、被动的行为。我们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定位应该建立在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适应高等职业教育未来发展的需要, 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企业家精神的青年人才, 能够为社会创造新的就业岗位, 有效促进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增强经济活力, 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解决一时的就业之难或者变成企业家的速成教育, 更不能将创新创业教育真正的价值天平导向功利主义的一边。

(二) 创新创业教育具体实施不完善。表现在硬件、软件投入和资源供给上的不足:

1、师资力量薄弱。

创业教育在我国还属于新生教育, 探索前进阶段, 教育工作不够完善。教师队伍是创业教育课程教学的主体, 是创业教育实施成功的关键, 并且创业教育对教师素质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不仅需要教师具备良好的创业知识结构, 而且要拥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和阅历, 既有丰富的理论知识, 又有感性的创业理解。而创业教育和创业课程, 担负着培养创业意识、传授创业知识、训练创业技能等创业知识、能力和技能等重任。但许多院校的创业教育师资明显不足, 普遍没有经过严格专业培训的教师, 导致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脱节。教学方式上, 教师实践教学比较欠缺, 有些学校虽然开设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 但仅仅局限于课堂之内理论的教授, 缺乏对于创新创业实践环节的指导。

2、实践环节欠缺, 受益群体不够全面。

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 难免停留在各种比赛、报告会的单一形式上, 但这种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是表面化、情绪化的教育, 缺乏持续性的作用, 很难在大学生中形成持久的积聚效应, 难以全面提高学生创业的综合素质。创业实践是创业教育的重要内容, 也是提高创新创业教育实效的基本途径, 因此创新创业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堂上教授和比赛这种浅层形式上。同时, 伴随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和变革, 虽为创业教育提供了一个充满机遇的良好外部经济发展环境。但是创新创业教育仅有少部分学生受益, 没有形成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大氛围。创业教育开始于创业大赛, 竞赛毕竟是少数人参加的活动, 大部分学生只能袖手旁观当看客, 学校设立的大学生创业机构, 如创业协会等, 都是极少数学生参加的机构, 多数学生因各种条件的限制, 远离了创业精神的熏陶和创业意识逐步形成的小环境。

(三) 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不健全。

创业教育评价是对创业教育目标、成效、水平、状况所作的价值判断, 是创业教育运行的信息反馈和调整纠偏机制, 在创业教育的整个系统中处于十分重要的位置。没有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 没有定期的统一评价活动, 各种各样的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就得不到准确的评价和有效的反馈, 不利于创业教育的长期发展, 也不利于高职院校之间的比较与交流。大多数高职院校并没有一个合理科学的创业教育评价体系, 很多仅仅停留在“师生互评”阶段, 学生给老师的授课打分, 老师根据学生的上课出勤率、作业进行考核, 考核分数高的并不一定就创办了企业或者准备创业, 这种评价脱离了实际, 脱离了企业这一主要标准。

三、优化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的对策

第一, 充分认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意义。当前中央高度重视和鼓励全民创业, 优化就业创业环境, 以创新引领创业, 以创业带动就业。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向来活跃, 可以不断学习与研究更新的行业知识, 同时创业亦能解决更多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但年轻人毕竟缺乏经验, 因此创造更好的环境来鼓励与激励大学生创业, 非常有必要。要开发更多就业岗位, 实施不间断的就业创业服务, 提高大学生就业创业比例。破除一切束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 让每个有创业意愿的人都有自主创业空间, 借改革创新的东风, 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新浪潮。

大学生创业孵化园是校内自主创业的实践基地和自主开展创造、创新的实验基地。通过提供创业场地及相关扶持政策, 为大学生提供创业实践平台, 规范引导园区大学生创业团队创业实践, 使大学生及其创业团队在经营管理、资本运营、团队协作、开拓创新方面得到锻炼和提高, 增强毕业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与之相应, 学校应从人力、资金、场地等多方面为学生创新创业创造良好的条件, 寓教育于实践中, 提高为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服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二, 加强创新创业教育, 强化创新创业理念。创业是高层次的就业, 加强创业创业教育, 增强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新能力, 使家长和大学生主动适应变化的就业形势, 在这一前提指导下, 成功的创业教育也应建立在对创业阶段给予清晰定义的基础上, 创业实体在初建或者不成熟阶段时, 充满灵活性, 容易改进, 行为市场难以预测, 因此在创业教育指导过程中, 要强化创业机会识别、创业项目选择以及评估、创业资源获取三方面内容, 并据此有意识的调整授课方式, 让教学内容无限的贴近跟进创业过程。同时应加强对创新创业教育师资的培养。

第三, 强化技能实训和孵化项目实践。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实训是创业必须具备的基础。一方面针对学生所学专业, 进行基础教学, 对学生进行创业综合知识讲解, 夯实基础。通过技能实训让学生真正具备创业的基本素质, 真正地进行有准备的创业;另一方面以实践完善理论, 对学生进行重点项目评估实践培养, 在创业孵化基地中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模拟公司运营环境, 进入公司工作角色, 承接项目、开展业务、制定发展方向和营销策略, 进行自我公司的管理和运营。对创业模式进行模拟训练, 待公司孵化发展成熟后, 可直接进入市场正常运行。

第四, 打造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长远意义重大的人才培养工程, 在研究实践、存在问题和经验的基础上, 要全面深入有效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还需要全面理解和把握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 深刻认识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意义, 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和职业指导。其中, 评价体系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指挥棒”, 评价本身就是一个价值判断的过程, 运用科学评价观和方法, 系统的归纳整理相关信息, 对实施的创新创业教育做出合理的判断, 对学生此方面的信度和效度做出评价, 规范创新创业教育行为, 反馈教育教学, 完善理论, 指导实践。不断加强师资队伍, 提高教育者自身素质和教育能力, 以创新创业型技术人才质量标准和培养目标为导向, 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及考试制度, 建立学习研究、实践体验、自主创业一体化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模式, 辐射惠及更多学生, 以实习实训中心、创业孵化基地和社会实践为依托, 持续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晓红.我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2.15.

[2]赵传志.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6.

[3]张睿, 王德清.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教育探索, 2008.

强化高职学生感恩教育的探析 第8篇

感恩教育要正反结合、循序渐进、多管齐下, 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1 反面教育、认识感恩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外来多元文化的影响, 中华民族传统精神与美德被淡忘和受到一定冲击, 一些人甚至不知“感恩”一词为何物!曾有报道:沈阳沈河区84岁的老人王儒臣捐资助学, 13年来先后资助了40名贫困学生完成学业, 其中有10名是大学生。如今他双目失明, 卧病在床, 却从未收到受其恩惠而完成学业的大学毕业生的来信, 更别说来人探望!还有几年前去世的“感动中国人物”[深圳歌手丛飞耗资300万元, 资助178个贫困学生, 而当他重病住院时, 受过资助的个别大学生就在深圳工作, 也没去看他。在当前部分高职学生心中、感恩意识也非常淡薄, 只是缺钱时才给父母打电话, 平时从不关心父母的工作、生活, 也记不清父母的年龄, 生日。这些都是与感恩背道而驰的现象, 甚至是忘恩负义的典型实例。不知感恩他人必然使一个人融入社会的过程缓慢曲折;不知感恩亲人使人缺乏责任, 难以构建和谐家庭。

2 正面教育、学会感恩

感恩, 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事例, 民族英雄袁崇焕去世后, 佘家义士“冒死葬忠魂”, 17代人为他守墓370多年。其所感之恩是大恩, 大到国家、民族的大义之上。在今天也不乏感恩的事例, 在金训华烈士墓地守护37年的陈健, 是因为37年前一次洪水中金训华抢救国家财产时救出了陈健的生命, 并发誓一生一世不离开逊克县, 一直为烈士扫墓守灵。

人生的杠杆是精神, 精神的支点是感恩。我们的思想教育要帮助学生懂得:感念父母之恩, 要孝敬父母;感念祖国之恩, 要报效祖国;感念自然之恩, 要学会和大自然生灵和谐相处;感念社会之恩, 要学会和不同性格、不同阶层、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处, 这才是一种更加丰满的教育, 这样的教育才是“刻骨铭心”的。只有有了感恩的思想, 人才能焕发出无穷的力量。

3 文化引领, 因材施教, 形成实效机制

改变传统的“走过场”形式活动, 全面升级优化活动机制, 推进感恩教育的深入开展。组织学生学习“感动中国十大人物”, 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把学校开展的感恩实践活动与社会大风气相结合, 发挥整体教育的优势, 补足感恩教育的“断腿”, 尽快教育和引导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加强文化熏陶, 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 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道德素质;通过诵读国学经典, 让学生体会美文妙意的同时又深受优良思想的启迪;运用活动引领, 细节渗透, 文化熏陶等有效策略, 全方位地对学生实施感恩教育, 精心打造感恩校园, 切实推动感恩工作的实效化。

4 强化主体, 加强组织, 深化认识、认真落实, 形成长效机制

高职院校应把感恩教育活动纳入德育年度工作重点, 加强领导, 以各种实践活动和养成教育为载体, 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 认真实施, 学校、家庭、社区三线合一, 合作育人。制定《对高职学生开展感恩教育活动的实施方案》, 有计划开展感恩社会、感恩父母、感恩教师、感恩社会、感恩大自然等系列活动。每学年在全校开展“文明感恩之星”评选活动。, 让感恩教育扎根校园, 走进家庭, 撒向社会。

摘要:感恩是为人之本, 更是教育之源。在高职院校学生中深入开展感恩教育, 更好的服务于教学主体和学生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是在育人方面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各高职院校应结合实际, 强化措施, 狠抓落实, 建立感恩教育的长效实效机制, 全面提升感恩教育的水平与效果。

关键词:感恩,科学发展观,长效实效机制,效果

参考文献

[1]刘超良, 试探陶行知的生活德育思想[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2004.4

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及其教育 第9篇

一、当前高职高专学生特点

1、个人理想和现实差异的心理矛盾。

他们也曾有过远大的理想, 有很高的个人目标, 期望能踏进重点本科院校, 他们也努力过, 付出过, 竞争过, 而由于“命运”不如人, 未能如愿, 看着昔日的同窗好友高兴地进入了理想的大学而心理失衡, 甚至怀疑自己, 进而产生了自卑心理。他们没有作为一名大学生的荣誉感, 不敢正视自己的身份, 甚至逃避现实。

2、文化基础差, 入学成绩普遍偏低。

近几年来随着高校的全面扩招, 高等教育的学生综合素质也在明显的下降, 专科这个层次的学生已是高等教育的最低层次, 学生的整体素质特别是文化课的成绩也成了最头疼的问题。很多高职高专学校只要考生过了专科提档线就可以上, 所以其文化基础可想而知。这对于学生本身的自我控制能力以及对他们的管理带来了很大的问题。

3、自身素质与高校要求不适应。

虽然此类学生圆了大学梦, 但进校后, 由于自身基础不牢, 学习能力差, 各方面的素质都难以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经过高考的无硝烟战争, 尝尽了高中学习生活的酸甜苦辣, 肩负着家人、朋友和自己的期望, 艰难地度过了高中生活。如今, 进入了大学生活, 有些学生就有了“如释重负”、“熬出头”的感觉, 加上传统想象中大学生活是自由、轻松、美好的, 促使其进一步放松自己, 他们认为没有了新的挑战, 没有了竞争意识, 反映在行为上就表现为没有组织观念、没有时间观念、上课经常迟到, 甚至无故旷课, 不重视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个人素质的提高, 缺乏公民道德意识, 对学习、集体活动缺少热情, 过分地强调自我性, 过高的估计自己的判断力, 没有时代紧迫感。他们当中有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自己虽然有幸跨进了大学, 但实际上更需要严格管理, 反而极力反感学校对他们加强管理, 经常对学校的管理进行指责, 甚至说:“我都是大学生了, 应该给我更多的自由空间, 你们的管理就如同中学一样”。他们想问题、提建议不是从自身特点出发, 而是把一切归咎于学校管理方式的死板僵化。

4、人生目标模糊, 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不足, 学习习惯不好。

这一条也是导致学生学习成绩差的重要原因, 大部分同学都带着原来的一些不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 使他们在接受知识上比别的同学要慢一些, 而且在课余时间, 他们也不能自我加压。对于人生的长远打算更是缺乏认识, 或者说有的同学是害怕考虑, 在回避或者在逃避这个问题, 缺乏青年人那种对知识广泛涉猎, 锐意进取的精神。

许多学生的学习不具有计划性, 不考虑各学科之间的关联性, 基本上是被动上课, 课后也以完成作业为主, 基本上不涉及预习、学习、复习的简单而基本的过程。由于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索性不够, 学生几乎不提问题, 对不懂的学习内容也难以表达哪里不懂, 为什么不懂。同时, 多数高职生源的文化素质较低, 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较差, 有的学生到课堂听课, 一是受学校纪律的约束, 二是应付考试, 但真正参加考试也是一脸茫然, 没有去接受业务知识的欲望, 学习纪律松弛, 上课或自习看小说、睡觉, 混时间的大有人在。相反, 在会老乡、玩网吧上兴趣浓厚, 情绪高涨。

5、学生心理问题日渐明显。

近几年入学的高职学生, 出生在上世纪八十年代, 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 在家受到父母、老人们的宠爱, 以我为中心, 全家着他转。到学校后, 进入新的环境, 不适应周围的一切, 经受不了挫折。不服从学校严格制度的管理, 管理越严, 逆反心理越严重。

大部分高职学生文化基础差, 学习吃力, 加之有的因生活和就业的压力及感情波折痛苦等原因, 个别学生存在程度不同的心理疾患, 影响到他们的身心健康和学习生活, 其学生中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有的学生感到迷茫、苦闷、烦躁、焦虑等种种心理问题, 多因学习压力、经济压力或就业压力等几方面的负担, 造成部分学生消极和心理不适应, 日渐显露出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面对压力, 许多学生采用消极的应对方式, 上课分心, 下课揪心, 平时上网, 考试作弊。

6、思想政治上积极上进。

大多数文职学生思想政治上积极上进, 积极参加党校学习, 递交入党申请书, 积极向党组织靠拢, 表相出极强的上进心, 政治方向正确, 认同正确的人生价值观。90%以上的同学能接受市场经济, 认同竞争意识, 80%的学生对“市场经济不能顾及良心和道德”持否定态度。

7、学习生活观念的多样化。

在市场经济浪潮、网络文化等的冲击下, 文职学生的学习、生活观念发生了新的变化, 学生的学习、消费、娱乐、休闲观念趋向多元化、个性化。已从保守、封闭、单一的观念中解放出来。40%的同学认为学习效果取决于个体的学习能力;16%的同学认为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水平;30%的同学认为取决于周围的环境影响;45%的同学认为自己的学习是为了谋求将来的幸福生活;30%的同学认为是为了报答父母之恩。结果表明, 青年学生对学习目的的认识越来越实际和多样化, 绝大多数学生有明确的阶级性奋斗目标, 并有实现这一目标的计划。

二、教育管理对策探讨

学校就其直接的办学目的而言是为着学生的, 学校首先是为学生而存在的。高职高专教育的发展, 关系到我国千千万万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战略的实施, 而在高职人才的培养中, 学生管理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1、帮助学生建立目标导向激励机制。

虽然每个学生的学习都有一个基本的目的, 但是具体目标以及达到目标的途径和方法并不明确, 甚至根本没有。由于不能把学习的目的具体和细化到现实的学习中, 成为激发学习的源动力, 因而难以达到学习的最终目的。为此, 应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和激励教育, 指导学生对学习和生活的目的进行过渡性的分解, 使学生通过渐进性和阶段性的方式逐步实现目标。

2、教师加强研究型教学。

现代教师不仅要加强教学的现代意识, 把握学科内在的规律和科学性, 更要对学生学习心理进行研究, 及时调整授课的计划、内容、进度、方法, 本着与时俱进, 科学有效, 以学生为本的原则进行教学。关注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 从学生的认知策略、知识的迁移、记忆方法、学习效果等方面, 采用符合学生特点的、直观的、有效的方法来提高学习的效率。

3、打破传统的学生管理理念, 尊重学生, 信赖学生。

在中国, 自20世纪五十年代受前苏联凯洛夫教育思想的影响, 师生关系中过分强调教师的权威性, 我们的学生管理工作也是以管理者为中心开展的, 管理者要求学生言听计从, 管理者与学生的关系是“管”和“被管”的关系, 管理的内容主要表现为要求被管理者“做……”、“不做……”、“如果……就……”, 管理的基本方式是“要求”、“批评 (甚至是训斥、吓唬) ”和“处分”。这样的管理方式在特定的历史时期, 对矫正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是起到积极作用的。但在这样的管理理念下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 缺乏创新精神, 依赖性强, 这样的管理理念已经与时代的发展特征不相符, 也是学生对我们的学生管理工作不认可的重要原因, 这样的管理理念必须打破, 我们要通过了解学生, 信赖学生, 进而树立起新的, 以学生为中心、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理念。

4、学生管理要抓两头、促中间。

无论哪一层次的学生, 一个班、一个系或一个学校, 学生的总体素质是好的。这就要求学生工作要有重点, 掌握好方法。

(1) 充分发挥学生党员、优秀团员、学生干部、学习骨干的带头作用。在学生中建立激励机制, 褒贬分明, 发挥他们的榜样作用, 鼓励他们开展各项有利于培养学生能力的素质活动, 吸引广大同学加入到大学生的形象活动中去, 增加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和个人素质的提高。

(2) 关心、爱护、帮助学生中的“弱势群体”。对于落后的学生, 应经常找其谈话交流, 不要简单的说教, 应查其深层原因, 寻找解决的适当方法, 进行彼此的感情交流;经常同其家长电话联系, 共同探讨教育的方法, 一起为其个人品质的塑造而努力;平时多下学生宿舍, 同学生谈心, 以心连心的方式去感化学生, 让他们感觉到离开父母后老师就是他们可依靠的对象。

(3) 关注引导督促中间力量。关注学生的个性, 因势利导, 激发他们向更高的、更健康的方向发展, 在适当的时候赞扬他们, 让其感到老师在时时关心着他们。

5、坚持教育与严格管理相结合, 把工作做到实处。

对学生思想教育是学生管理的重要环节, 但思想教育又不是万能的。它必须与严格管理相结合, 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尤其是招收的文化基础较差的学生, 多纪律较为松懈, 作风比较拖拉, 严格管理更显得尤为重要。实践证明, 只教不管为“空”, 只管不教为“死”, 管教结合是学生工作的必由之路。在建立健全和认真实施各项规章制度的同时, 表彰先进, 严肃奖惩, 对违纪学生实行将其家长不定期请来学校, 配合教育的制度。使学生在日常生活及学习中, 养成遵纪守法, 努力学习、团结互助的高尚品德。

6、全体人员高度重视。

高职学生管理工作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 是实现党的教育方针和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 要做好这项工作, 没有学校各方面的重视是难以想象的。经验告诉我们, 学院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 是学生管理工作得以协调稳定地开展, 形成从上到下, 各部门齐抓共管良好局面的基础和必要条件。

7、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变被动管理为自我管理。

做好学生管理工作, 必须注意调动学生自我参与管理的阶级性, 让学生积极参与学生管理工作, 改变学生在学生管理中的从属和被动地位, 不单纯把学生看作善教育管理者的客体, 已利于消除大学生对于被管理的逆反心理, 实现大学生自我管理。在这种情况下, 学生既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 学生在这种角色转换中大大提高自我管理的积极性, 特别是增强了学生的自我约束、自我控制的能力, 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锻炼了自己, 既“学到了知识”又“学会了做人”, 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感也增强了。

高职学生思想教育的特点 第10篇

准确把握高职学生思想特点, 才能使教育管理工作的有针对性。分析总结高职学生思想、心理、学习等方面, 具有以下几项基本特点:

一、思想主流积极向上, 但也存在一些消极思想

从总体上看, 高职学生思想的主流是积极的, 生活态度是向上的, 他们政治观点正确, 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 有一定的法律和纪律观念, 同时, 他们关心国家社会的发展, 展现了大学生良好的政治风貌。但我们也看到, 在个别的高职学生中也存在一些消极思想。现今国际国内形势复杂多变, 对于高职学生的成长, 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扩大, 为年轻一代了解世界、认识世界、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然而, 国外敌对势力与我们争夺接班人的斗争也日趋尖锐和复杂, 他们通过各种途径加紧对我国青年群体进行思想文化渗透, 利用一些腐朽的生活方式对青年大学生的产生负面影响。社会上有一些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扭曲, 道德素质日益败坏, 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滋长, 以权谋私等消极腐败现象屡禁不止等, 也给他们的思想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互联网这种新兴媒体的快速发展, 给他们学习和生活带来便捷;同时也为腐朽落后文化和有害信息的传播提供了新的途径, 使一些高职学生沉迷于虚拟世界, 不能自拔。在这种国际国内的形势下, 高职院校必须坚持育人为本, 德育为先, 切实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才能培养造就出具有高尚思想品质和良好道德修养, 掌握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丰富知识具有扎实本领的优秀人才, 使他们能够站在时代的前沿, 肩负祖国与人民的期望, 为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奋斗前进。

二、心理素质总体稳定, 但心理存在一些压力和困惑

在社会转型时期的大背景下, 学生们的思维方法、生活方式以及整个生活层次都发生了变化, 他们的心理品质素养决定了他们面对未来社会的适应能力, 但因为缺乏生活的磨练和社会阅历, 他们看待一些消极的社会现象、看待人生中遇到的挫折缺乏客观的分析能力, 因此, 许多学生产生自卑或自负情绪, 无法正确评判自己从而产生极端思想和异常行为, 往往自我封闭或盲从, 他们感到非常孤独, 从观念上容易与社会角色的混乱, 严重者还会形成妄想或戏剧化人格, 从而导致在一部分特定的学生身上频频出现逆反心理、享乐心理、自私心理等不良情绪。

面对“高职”两个字, 感到非常迷惑;面对将来的就业, 又感到很迷茫。基于这些心理, 他们一方面希望得到老师的爱护, 学校的关心, 社会的肯定, 另一方面又对学校吹毛求疵, 遇到问题容易走极端, 甚至用破坏性行为来引起家长和校方的关注, 发泄自己内心的不满。多途径、多方面地指导和训练他么学会独立探索、规划自己的学业和生活, 制定长期的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 合理安排课余时间和生活;学会自我约束, 自我管理, 自觉抵制生活中尤其是网络中出现的负面诱惑、消极影响, 做自我的主人, 同时指导他们在学习、生活的上有意识地磨炼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 着重培养个体的心理适应能力, 从而提高他们的心理调适能力。

三、学习目标明确, 但存在动力不足现象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对学生的学习目标有一个比较正确的定位, 重视素质的培养。特别是, 他们重视职业技能的训练, 重视实践环节锻炼。这使高职学生的学习态度端正, 能够把业余时间用在技能训练和实践上, 有80%以上的学生通过职业技能鉴定, 在毕业前夕大部分学生都能获得一个或几个职业资格证书。此外, 高职学生提高学历层次的愿望也非常强烈, 平均每届都有20%的学生报名参加专升本考试。但与此同时, 我们也看到, 有少部分学生认识不到位, 学习目标不明确, 学习动力不足, 学习方法不对, 不能适应高职教育的学习生活, 造成学习成绩较差, 思路落后。也有些学生考入高职院校, 觉得与自己理想中的大学差距大, 因而不安心在校学习, 有的产生退学或混文凭的念头, 他们生活茫然, 不仅不能合理地安排和支配自己的课余时间, 还有严重的逃课现象, 把时间和精力浪费在网络游戏、电话聊天、在宿舍睡觉、打扑克等一些毫无意义的事情上。

分析高职学生思想学习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产生的原因, 既有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也有个别家长和学生对高职教育认识不够以及高职院校办学理念、办学条件、办学模式不足的原因, 更有高职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不得力的原因。因此, 清醒地认识高职学生思想教育的特点, 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 对于我们今后加强和改进高职教育管理工作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摘要:高职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 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要使高职学生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既要大力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 更要大力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只有真正把这项工作做好了, 才能确保我们党和人民的事业代代相传、长治久安。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增强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坚定信心, 狠抓落实, 切实把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关键词:高职学生,思想教育特点,人才

参考文献

[1]朱伟强:《要做好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08 (06) 。

[2]马敏:《高职学生素质结构及其优化》,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7 (02) 。

[3]张文霞:《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及对策》, 《科技信息 (科学教研) 》, 2007 (28) 。

高职学生的职业技能教育浅说 第11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职业技能教育;现状;教育效果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高职院校培养应用型高技能人才的教育观得到了普遍认同。在正确的高职办学理念的指导下,在各级政府或办学机构的支持下,尤其是在教育部组织的高职高专办学水平评估活动的推动下,以评促改、以评促建已经成为各类高职院校重要的办学方针,促使高职院校的办学水平逐渐走上一条健康发展的道路。然而,要不断提高办学水平,使培养出来的应用型人才更好地服务于企业,仍需高职院校苦练内功,切实把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摆到重要的位置上,积极探索科学、有效的职业技能教育机制和手段,走出一条培养合格的应用型高技能人才的正确道路。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技能教育的现状

由于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政策导向,在近几年高职院校得到了快速的规模扩张,虽然在办学思想、人才培养模式及教育教学改革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其培养的人才与企业(即用人单位)的期望或要求仍存在一定差距。究其原因,主要是培养的技能型人才的职业技能水平不高。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是由于未能从根本上科学、有效地解决高职学生职业技能教育的难题。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把解决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的重心放在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上,即“实验、实训和实习”上,认为在专业教学计划中,把实践教学环节中相关课程的学时给足,制定出合理的教学进程就可以了。教师在执行教学计划时,完全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只保证做完规定的实验项目(实训项目);实习教学虽然占据了很多的教学时间,但一些院校受制于校内的实习条件,难以模拟真实的生产环境,实习教学效果不好;还有一些院校根本没有校内实习场地,只能借助于校外实训基地解决学生的实习问题。而普遍的情况是,企业一般都是把前来实习的学生当作“顶岗工人”使用,从而使学校制定的实习教学计划落空。更有甚者,学校把实习教学时间安排给学生自由寻找实习单位,而这样的安排根本没有任何实际的实习教学意义。

很多高职院校单纯“以加强实践教学”为主导意识进行职业技能教育的做法收效甚微。因此,改革职业技能教育的模式,积极探索科学、有效的职业技能教育方法成为十分紧迫的问题。该问题的解决直接关系到高职院校培养的高技能人才的质量。

设立专业方向,调整课程

体系,有效提高教育效果

高职生职业技能教育效果欠佳的问题和专业课程体系的现状与职业岗位技能培养的需求不匹配存在一定的关系。为此,我院在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中设立了与企业岗位(群)联系紧密的专业方向——电子电器产品质量检测方向。通过专业教学改革课题,对原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做出较大改革,积极寻求对提高学生职业技能教育效果切实有效的方法。首先,通过对珠江三角洲地区进行的较为广泛的人才需求和专业岗位的调研,掌握电子信息类企业的产品质量检测(检验)岗位(群)对专业技术人才的专业技能的需求,对应用电子专业的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结构做出大幅调整,把原来的专业基础(技术)课和专业课,调整划分为专业平台课和专业技能课两类,并且开发了该岗位所需的一些专业平台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其中,专业主干课程有:《质量检验基础》、《质量管理与认证》、《电器产品安全与强制认证》、《电子测量与传感器》,由于这些课程没有现成的教材,我们专门组织专业教学骨干教师编写教材,现在第一轮教材已经编写完成,正在学院内的相关专业使用。

在此基础上,构建合理、适用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是保证高技能人才的职业技能教育收效良好的关键。通过对电子电器产品质量检验岗位技能的分析,我们认为该岗位所需要的岗位技能应如图1所示。

为实现以上能力培养的目标,我们有针对性地建立了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其中,理论教学体系主要围绕能力培养开设了电子类的课程,其中,《电工基础》、《低频电子技术》、《高频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为专业平台课,《电视原理与维修》、《数字视听设备》为专业技能课。课程与能力的对应关系如上表所示。实践教学体系的功能主要是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的训练,与理论教学体系是相辅相成的,其构成如图2所示。

教学计划的确定及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为高技能人才的职业技能教育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能否收到良好的效果与教学各个环节采取的形式和方法有很大的关系。因此,持续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是实现高职学生职业技能教育目标的必由之路。几年来,我们积极探索新的教学形式和方法,取得了以下成效。

从质量检测专业类的课程特点出发,进行以案例教学为主的教学方法改革。例如,《电器产品强制认证》课程把教学内容融入电器产品国家标准检测的十个项目中,在教师讲解的基础上,着重安排学生的实际操作。由于检测设备是按照企业相关电子产品质量检测设备的规格和类型进行配备的,检测的对象是实实在在的电器产品,检测方法和程序是完全按照国家有关标准制定的,因此,该方法对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必然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在另一门主干课程《质量检验基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针对电子电器产品质量检验的方法特点,从有利于学生掌握国家关于产品质量检验使用标准的角度出发,设置了很多来自企业产品检验的实际案例。这样不仅更加贴近生产实际,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学生对专业技能的掌握。

在一些专业平台课程如《低频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中,积极探索有效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教学途径。关于《低频电子技术》课程,传统的实验教学形式是在现成单元电路实验板(箱)上做实验,存在的最大问题,即影响教学效果的关键是学生多是按照实验讲义做实验,并未搞清楚电路的工作原理,对于采集的数据之间的关联更不了解,很难达到教学目标。而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就是学生没有积极参与到实验教学中来。为了打破过去在实验板、实验箱上做实验的模式,我们对于要进行的实验,电路要求全部由学生自己在“万能板”上设计、组装和调试。实验课程的考核标准也体现了多元化,由“焊接质量”、“电路功能实现”、“调试过程”等多方面因素来确定。这样一来,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实验教学的效果自然得到很大提高。

在《数字电子技术》教学中,教师以“理论和实践教学一体化”构想为基础,开发了“用实际电路观察实验现象+一体化教学的课堂模式+开放式设计制作实验+课程设计综合实训”四点式数字电子技术教程和学生自主管理模式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由于这一模式中的实践项目有很强的针对性和趣味性,学生对实践教学非常感兴趣,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技能教育效果的方式是在实践教学中通过丰富的教学手段提高了实践教学的渗透性和有效性。

积极发挥师生在职业技能教育中的“双主”作用,有效提高教育效果

教师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引路人,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高职院校中制定的职业技能教育目标要通过教师对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组织实施等教学活动来体现。教师的引导作用是保证和提高职业技能教育质量的关键。而学生则是教育过程的主体,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学习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职业技能教学活动是师生双边的活动,教与学密切联系,相互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只有通过教师的组织、调节、指导、启发和传授,学生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把人类长期积累的知识经验学到手,并形成相应的职业技能;同时也应该承认,教师对学生的任何指导、启发和传授,只有在学生积极参与其中时,才能起到相应的作用,没有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性,是不可能真正学到职业技能的。所以,在职业技能教学过程中只有充分发挥师生的“双主”作用,发挥教师“教”的积极性和学生“学”的积极性,并使教与学之间积极配合,教学活动才能顺利进行。

师生共同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第二课堂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动手操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合作创新精神,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潜能。为此,我们把学生电子技术第二课堂列入实践教学体系。为了使第二课堂活动在充分立足自身专业特色的基础上开展,除了学生积极参与外,教师的主导作用必不可少。因此,将学生“电子协会”在业务上与应用电子技术教研室挂钩,并且在“教师岗位职责”中明确规定每位教师对学生课外活动进行指导的工作量。近年来的实践证明,效果非常突出,学生不仅大大丰富了专业知识,同时增强了职业技能。学院本专业03级学生组队参加2005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获得两个全国二等奖(广东赛区一等奖),成为全省高职院校唯一获此殊荣的院校。

全面实施“5S管理”,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来自一线企业的信息是,技术不是影响工作的第一因素,员工软技能(沟通、团队合作、推销和营销自己等)的缺失才是影响工作效率的关键,即企业所需要的不只是会几门技术的学生,更需要具备良好职业素质的合格技术人员。企业也非常希望招聘认同企业文化、与企业有共同语言的专业人才。因此,我们对高职学生的培养,不仅要求其在职业技能上与企业“零距离”对接,而且要求在道德品质和职业素质方面与企业“零距离”对接。职业素质的培养不能只停留在传统的课堂理论的讲授上,而应当在此基础上加强职业素质训导和行为训练。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让学生在毕业前熟悉企业氛围,拥有更好的就业渠道,我们在实验室、办公室、学生公寓全面推行5S管理,要求教职工、学生在课堂、实训室、办公室等场所做到“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质”。这一行动使学生养成了“从小事做起,认真、讲究地做好每件事”的习惯,塑造了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培养了勤奋、节俭、务实、守纪的职业素质,极大提升了师生与企业的沟通能力以及自身的管理能力。由此培养的毕业生受到企业的一致好评。

开放实验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学生自身管理能力得到加强后,我们开放了部分实验室,学生可以在不影响教学的前提下,到实验室开展试验,提高职业技能训练水平。为了延长学生的活动时间,我们将部分实验室在教师下班后交由学生电子协会管理,供学生在第二课堂活动使用,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职业技能训练的活动中,极大地提高了实验室的利用率。

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技能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是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水平的重要方面,其间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然而,只要我们持之以恒,沿着“以就业为导向”的正确道路走下去,相信高职院校的办学之路会越走越宽广。

参考文献:

[1]王彦军.职业技能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J].人口学刊,2002,(2).

[2]崔雪梅.对普通高校学生职业技能教育的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6,(21).

[3]郭惠玲.高职院校加强职业素质教育途径探讨[J].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3).

[4]何霄燕,王杰法.对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若干思考[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4).

作者简介:

高职学生文明养成教育的思考 第12篇

关键词:高职学生,文明养成教育,感恩教育

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 近年来高职院校的招生数和在校生数约为全国高等院校的一半, 高职教育无疑占据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2012年6月, 教育部发布了《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规划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应重点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高职院校作为培养这一人才的主阵地, 不仅应培养学生具备过硬的技能本领, 更应注重培养学生全面的人文素养。加强高职学生的文明养成教育, 有利于教育引导学生确立优秀的道德品质, 自觉养成符合社会和时代要求的道德规范和行为习惯, 以最佳的精神状态投入到专业学习中, 促进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提高, 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益。

1 文明养成教育的概念

关于养成教育, 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 刘建平认为“养成教育, 简言之就是通过一定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来培养一个人良好行为习惯和作风的教育”。林格认为“养成教育是一个以人为本的人文教育系统工程, 是大教育, 其具体操作层面上的落点是培养良好的习惯”。大学生文明养成教育就是一种以培养学生稳定的道德品质修养和良好的行为习惯为核心, 通过长期有目的有计划的培养和训练, 实现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 进而形成良好的思想素质、心理素质、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教育。

2 高职学生文明养成教育必要性分析

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 高职院校的生源质量普遍呈下降趋势, 学生所表现出来的群体性特征是学习习惯差主动性不够、集体荣誉感差自我为中心观念强、生活和行为习惯差缺乏自制力、自我封闭心理素质差等, 这些都制约着高职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全面提高。在高职院校中开展文明养成教育, 不仅有利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促进人的全面健康发展, 更有助于建立良好的校风和学风, 形成优美的人才培养环境, 教学相长实现高职教育的各项人才培养目标。

3 高职院校加强文明养成教育的对策

3.1 转变教育观念, 重视文明养成教育

现阶段高职院校普遍重视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 但在人文素质教育方面重视不够, 导致了大多数高职院校人文氛围不浓, 培养人教育人感化人的良好校园文化环境还有待形成。高职院校应积极转变教育观念, 在制定教育教学计划时可以将有关文明养成教育的内容融入到入学教育、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社交礼仪、形势与政策、心理健康教育、就业创业指导等课上, 通过课内约束使全体教与学的参与者认识到文明养成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作为学校教育教学主体的教师, 应当教学与育人并重, 在日常的教学中对学生的文明养成进行引导, 带头创建注重文明养成的大环境。

3.2 加强文明养成教育的制度建设, 做到管理育人

文明养成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建立健全高职学生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 从制度上约束行为上引导, 是文明养成教育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应以《公民基本道德规范》、《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为基础, 结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涉及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管理制度, 如评优评先和奖助学金评定, 教室管理、宿舍管理、文明就餐、学生素质综合评定等, 细化文明养成教育内容。制度能否起到实效关键在于落实, 需要外在的强制力量来进行推动。设立以关工委、辅导员为主体的文明监督岗来对学生的文明养成进行检查督促, 积极培育和表彰文明养成的先进典型, 批评和惩戒学生的不道德不文明行为, 引导学生自觉地对自己的品行进行约束和控制, 最终实现由他律向自律的转变。

3.3 抓好感恩教育, 为文明养成教育加码

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 是每个人应有的基本道德准则, 是对他人、社会和自然给予自己带来的恩惠在心里产生认可并意欲回馈的一种认识和行为。感恩教育就是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内容对学生实施的识恩、知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在高职学生中大力开展感恩教育, 可以唤醒学生的感恩意识, 认识到所获得的教育学习机会的来之不易, 对父母的养育感恩, 对师长的教诲感恩, 对国家和社会的帮助感恩, 进而增强对自己对父母对社会的责任意识。感恩教育的实施, 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紧迫感, 树立起远大志向, 确立学习目标, 更加自觉的规范和约束好自己在校内的学习生活等各方面的行为, 更好的促进职业技能、人文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3.4 重视学生主体地位, 引导学生自觉参与文明养成教育

高职学生既是文明养成教育的对象, 又是文明养成教育的参与主体。尊重学生, 依靠学生, 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与管理, 对于学校开展文明养成就教育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高职学生个体而言, 自入学起学校就应使学生明白一个大学生应有的行为规范和社会对大学生的角色期望, 可以借助专业认识、企业参观、顶岗实习等进入企业的机会, 了解社会与企业对于合格劳动者的职业素质的基本要求, 形成对文明养成的感性认识。发挥好学生组织的影响人、带动人的独特作用, 促成文明养成在高职学生群体中不断发展壮大。学校应发挥党团组织、学生会、班集体、社团组织的作用, 以主题教育、社会实践、讲座、报告会等为载体, 围绕班风学风建设、文明大学生、文明校园建设等开展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活动, 努力营造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积极氛围, 促进学生良好道德修养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3.5 教学与学生管理相结合、重点抓好教室、食堂、宿舍等区域

大学生活主要围绕教室、宿舍、食堂在转, 针对这三个区域重点进行文明养成教育, 将可使这项工作有具体抓手。

教室是知识传授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授课老师可以有意识的将有关教室文明、课堂文明融入到教学中, 针对课堂上出现的不文明行为进行督查, 指导学生创建良好的教室文化环境, 并与有关考核相关联, 以此确立起文明养成的重要地位。

食堂是一个最能体现人素质的地方, 能否自觉排队文明就餐、是否爱惜粮食、能否自觉将餐具食物残渣带到回收处, 这都考验着每一个人。除做好必要的文明宣传, 还应组建由师生共同组成的文明督导队来引导同学们在食堂的各项行为, 及时制止有关不文明行为。

宿舍是大学生相对固定的生活场所, 在高职学生文明养成教育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宿舍的环境、氛围, 宿舍成员的生活起居、行为习惯以及人际关系等都将直接影响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开展文明宿舍评比、最佳舍友等活动加强宿舍文化建设, 加大宿舍卫生、宿舍纪律的检查力度培养学生良好的纪律观念, 使宿舍真正成为高职学生的生活之家。

3.6 重视新媒体在文明养成教育中的应用

当前电脑、智能手机的普及和有线、无线网络的全覆盖, 网络已成为大学生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恰当的运用诸如校园网站、微博、微信、QQ等工具, 积极地介入到学生的网络生活, 实现文明养成线上线下的同步教育, 更容易被学生接受。通过网络主动地去发现校园内好人好事, 及时曝光校园不文明行为, 组织有关讨论和互动, 引导学生自觉的规范好自己的行为, 同时对其他不文明行为的监督和干预。

(上接第32页) 辅导员是高职学校文明养成教育的具体实施者, 是学生文明养成教育的骨干力量。辅导员日常从事学生教育与管理, 与学生联系紧密, 辅导员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学生, 高素质的辅导员个人形象对于学生具有较强的示范引导作用。因此, 大力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 不断提升辅导员的工作能力和水平, 充分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有助于促进文明养成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4 总结

文明养成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高职院校大力开展文明养成教育, 有助于引导高职学生认识到文明养成的重要性, 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促进道德品质、心理素质和职业能力的提升, 为高职学生踏上社会实现高就业竞争力和职业可持续发展打好扎实的基础。S

参考文献

[1]石晓娟.大学生养成教育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 2010, 9.

[2]马伟宁.高职院校学生养成教育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 2011, 10

上一篇:中学语文该如何阅读下一篇:文化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