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儿童流行音乐教育

2024-07-23

特殊儿童流行音乐教育(精选12篇)

特殊儿童流行音乐教育 第1篇

关键词:特殊儿童,音乐教育,现状

一、特殊儿童现状

特殊儿童的教育问题一直是社会的重要问题。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 特殊儿童的数量只是有增无减。即使科技在进步, 还是会有很多特殊儿童降临在这个世界上。据抽样调查结果推算, 全国残疾人的总数约为6000万人, 在我国特殊儿童中仅学龄残疾儿童就将近750万人, 而接受特殊教育的还不到40万人。到2000年为止, 全国特殊教育学校仅1539所。学龄残疾儿童接受特殊教育服务率为4.53%。很明显, 我国的特殊儿童人数众多, 有限数量的特殊教育学校明显不能满足需要, 因而造成了特殊教育普及率很低的现状。

现在的特殊教育学校虽然开设了音乐课, 但是对于音乐课并不是特别的重视。在特殊学校, 人们更加注重技能上的培训, 和就业接轨的技能知识学习相比, 学校更重视他们今后的就业问题。例如我调查过的特殊教育学校中主要教授一些裁剪衣服、配钥匙、做饭等这类课程。虽然从物质角度上讲很实用, 但是忽视了学生的精神需求。特殊儿童的精神一般比普通人群的精神更加脆弱, 需要更加关注, 但是现在的现状并没有足够关注他们的精神生活。这样的现状需要人们给予足够的重视。

二、特殊儿童为什么需要进行音乐教育

特殊儿童需要人们的关怀, 但不是过分的同情, 他们更需要人们像对待平常人一样对待他们, 而不是用异样的眼光看待他们。特殊儿童有缺陷部分, 也一定会有优秀的地方, 人生来是平等的。特殊儿童需要像普通儿童一样快乐地成长和学习, 需要以健康、自信、充满希望的心态去面对生活。普通的人群需要音乐, 特殊群体也同样需要音乐。文化课程可以让学生获得技能上的知识, 为他们的生活提供所需要的基础, 而音乐教育则可以培养他们健康的心态, 让他们用更加积极的心理加入到更加美好的生活中。

音乐教育本身就是一种愉快的教学过程, 音乐教育不在于最终结果能否把学生培养成音乐家或是艺术家, 而是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享受这种乐趣, 培养乐观的生活态度, 这正是特殊儿童所需要的教育。音乐教育可以增强孩子的审美情趣, 让这些特殊儿童了解到生活中的美丽。特殊儿童的生活会与普通儿童的生活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一般情况下, 这些特殊儿童的心理都有一种自卑感, 这种有时会让这些儿童慢慢地把周围的一切都看得非常灰暗, 并不是世界灰暗, 而是他们眼中的世界灰暗了。通过音乐教育, 可以丰富他们眼中的色彩, 让他们的眼中不再只有灰色, 而是更加色彩斑斓、明亮鲜艳的世界, 让他们变得更加积极乐观。一张黑纸上有一个白点, 一张白纸上有一个黑点, 积极乐观的人会看到黑纸上的白点, 悲观的人会只看到白纸上的黑点。不能说特殊儿童的生活就是一张黑纸, 或是一张白纸, 但是如果他们能看见白色, 他们的生活就不会非常痛苦, 痛苦与幸福往往取决于个人的观念上。审美情趣的提高, 可以帮助他们发现美、了解美、欣赏美, 从而用更加积极的态度来面对生活, 即使生活中充满苦难和艰辛, 但是他们的精神是积极乐观的, 所以他们的生活是快乐幸福的。

音乐是没有语言的, 是一种抛弃了语言文字的交流手段。即使不会说话, 看不见对方, 但是通过音乐就能很好地进行交流。特殊儿童的自卑情绪会导致他们越来越自闭, 而音乐教育正是一种无言的沟通与交流, 是人与人之间灵魂深处的对话, 比起一切的语言文字更能传达到人们的内心深处, 让与世隔绝的特殊儿童重新走进人类交流的过程中。音乐的交流不存在歧视与不平等, 在这种学习音乐的过程中, 进行人与音乐的交谈不会让特殊儿童感受到挫折, 而是更加敞开心扉地接受音乐、接受交流, 进而接受别人。音乐的这种功能是任何语言无法代替的, 是拉近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距离的有效手段。托尔斯泰曾说:“艺术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交际的手段之一。艺术的主要吸引力和性能就在于消除个人的离群和孤单之感, 就在于是个人和其他人融合在一起。”在聆听音乐过后, 在学习音乐过后, 会让特殊儿童与音乐发生共鸣, 与参加音乐教育的其他学习者产生音乐共鸣, 这对于特殊儿童来说是非常需要的。集体的心灵对话强于语言上的对话。

特殊儿童的集体意识和人与人的协作关系需要加强培养, 音乐教育恰恰就可以培养他们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协作关系。有的音乐作品需要集体的力量才能完成, 比如, 合唱、合奏、集体舞蹈等需要集体中个体与个体之间的配合, 这就培养了特殊儿童在集体和人与人协作方面的能力。除了合唱、合奏、集体舞蹈外, 独奏、独唱独舞也需要协作意识。在独奏独唱、独唱、独舞时涉及与伴奏之间的协作能力。要想让独奏者和伴奏者之间形成默契的配合, 也需要有足够的协作能力。在音乐学习过程中, 这种协作能力和集体意识在不断地加深, 使特殊儿童能够融入集体与集体中的成员形成很好的写作能力。通过这样的意识培养, 他们才能融入社会这个大的集体当中, 并且能与社会中的其他人形成很好的协作关系。

音乐教育可以健全他们的人格, 让他们能更好地融入到集体中, 无论是特殊群体, 还是普通群体, 只要他们的精神、内心、人格足够健全, 就是可以弥补他们身体上的缺陷的。音乐教育促进他们树立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成为一个对周围的人, 对社会有贡献的人。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节奏与乐调以最强烈的力量侵入人心灵深处, 如果教育的方式适合, 他们就会以美浸润心灵, 受到良好音乐教育的人可以敏捷地看出一切艺术作品中反映的自然界事物中的丑陋, 但看到美的东西, 他就会赞赏他们, 并很快乐的把它们吸收到心灵里, 作为滋养, 因而使自己的性格也变得高尚优美。”国家一再强调音乐教育对于道德情操的培养, 虽然普通百姓觉得这个作用并不是非常重要, 但是做对社会有用的人, 做一个道德情操高尚的人, 不光对社会, 而且对周围的人有所贡献, 在这种贡献中, 获得自我价值的体现, 获得自我满足感, 为自己的人生找到更好的道路。很多特殊群体对于社会上的人和事物非常不满, 常常抱怨生活, 然而生活的不幸常常正是他们自己造成的。他们没能用高尚的道德情操为周围的人们作贡献, 自然不会被周围的人所接受, 即使是普通人, 不为周围的人作出贡献, 普通人也是会被讨厌的。特殊儿童通过学习音乐, 可以培养道德情操, 进而抱着更加高尚的情操进入社会, 与人接触。久而久之, 人们会自然而然地接受他们。音乐家们创作自己的艺术作品是为了表现对人和事物的一种真知灼见, 以达到追求真善美的目的。每当聆听到这样的音乐时, 会自然地被艺术作品中的真情实感所打动, 进而追求真理, 养成真诚待人的良好行为习惯。

三、如何开展特殊儿童的音乐教育

在特殊教育学校认真开展音乐教育, 在学校中应该加强集体性质的音乐教育, 例如合唱课程、合奏课程、舞蹈课程等, 这样的集体教育比较适合在学校中开展, 而且对于特殊儿童的音乐教育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合唱与合奏可以是不同年级的儿童集体参与, 也可以按年级或是班级进行学习, 并且开展团队与团队之间的合唱比赛、合奏比赛、舞蹈比赛等, 会更加增强学生的参与热情与学习热情。特殊教育学校应当对特殊儿童的音乐教育给予特殊关注和支持, 这样才能真正地开展音乐教育, 学生也能从这种音乐教育中得到他们所真正需要的精神食粮。

对于特殊儿童的音乐教育应该像对待普通儿童一样, 除了加强在学校的音乐教育力度外, 还要加强课外音乐教育。普通孩子学习音乐的越来越多, 不管是出于什么样的目的, 音乐教育在普通儿童中日益受到重视, 而特殊儿童学习音乐的人却是少之又少。特殊儿童对于音乐的需求比普通儿童更加迫切, 但是重视特殊儿童教育的人却很少, 大家更加强调的是音乐教育在普通学校的贯彻落实。学校中的集体性质的音乐对于音乐学习非常必要, 但是集体中的人数非常多, 想要学习到更加细致的音乐知识非常不容易, 这就需要课外的音乐教育进行补充, 要想真正地达到一定的审美水平, 只有学校的音乐教育还不足以达成音乐教育的审美目的, 还需要更加细致的音乐讲解和学习, 课外音乐教育多采用一对一的教育模式, 对于特殊儿童的具体情况量身定制学习计划, 让他们学习到真正的音乐艺术, 学习到真正的审美能力。

特殊儿童比普通人群更加需要音乐教育, 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关注特殊儿童的音乐教育, 加强特殊儿童的音乐教育, 让他们享有与普通人一样的音乐教育, 给他们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人民文学出版社.柏拉图.柏拉图文艺对话集.

[2]工人出版社.里德.艺术与社会.

特殊儿童流行音乐教育 第2篇

在一体化教育的实施过程中,通过各种新的教育方式、教学策略尝试和应用,例如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制定,又如资源教室的使用等来满足特殊儿童的特殊教育需要。
试论如何将心理学理论运用于学前特殊教育实践? 参考答案:

(一)应用行为分析模式,根据操作行为主义的原理与方法来改善特殊婴幼儿的行为,按他们的学习与训练的目标,设计情景和选定可影响目标行为的增强物,并以他们自发的反应行为,建立新的适应行为,消减或改善因某种症状导致的不良行为。

(二)认知行为矫正模式。是根据认知过程影响情感和行为的理论假设,通过认知和行为技术来改变婴幼儿的不良认知,强调纠正有幼儿的认知曲解,从而改变他们的行为,使他们保持良好的身心状态。

(三)合作学习模式: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要求特殊婴幼儿在一个由2~6名同伴组成的异质性小组中彼此互助,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并以小组总体表现作为奖励依据

(四)差异教学模式。差异教学模式强调立足于特殊婴幼儿的个体差异与个性差异,满足他们各自的学习需要,促进其获得最佳发展。< 早期发现和早期干预对特殊儿童有何重要意义? 参考答案:

首先,有利于减少残障儿童的发生率和出现率;其次,有利于把握残障儿童发展的关键期,及时治疗以便减轻残障程度并促进其向正常方向成长;最后,有利于及早补偿残障儿童的功能缺陷,通过发展其他方面的能力来弥补其不足。早期发现和早期干预对特殊儿童有何重要意义? 参考答案:

首先,有利于减少残障儿童的发生率和出现率;其次,有利于把握残障儿童发展的关键期,及时治疗以便减轻残障程度并促进其向正常方向成长;最后,有利于及早补偿残障儿童的功能缺陷,通过发展其他方面的能力来弥补其不足。<

试论如何将心理学理论运用于学前特殊教育实践? 参考答案:

(一)应用行为分析模式,根据操作行为主义的原理与方法来改善特殊婴幼儿的行为,按他们的学习与训练的目标,设计情景和选定可影响目标行为的增强物,并以他们自发的反应行为,建立新的适应行为,消减或改善因某种症状导致的不良行为。

(二)认知行为矫正模式。是根据认知过程影响情感和行为的理论假设,通过认知和行为技术来改变婴幼儿的不良认知,强调纠正有幼儿的认知曲解,从而改变他们的行为,使他们保持良好的身心状态。

(三)合作学习模式: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要求特殊婴幼儿在一个由2~6名同伴组成的异质性小组中彼此互助,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并以小组总体表现作为奖励依据

对特殊儿童要特殊教育 第3篇

对特殊儿童,父母不能抱着一种补偿的心态。不要只看到孩子的缺陷,还要看到其潜能。

孩子出生后,约7个月会坐、8个月会爬、9个月开始长牙齿,这是一般孩子的发展程序。如果孩子在程序时间内未能如常发展,父母就要多加留意,因为有可能是特殊儿童的征兆。特殊儿童的器官缺陷很容易看出,智能障碍则不易鉴别。有些孩子一岁了还不会说话,也不喜欢与别人互动,那有可能是自闭症。最重要的是,父母要晓得与同龄的孩子做对照,才能看出特殊孩子的差别。

一般来讲,父母都会把孩子带到医院的儿科进行检查。医生可从孩子的年龄、大肌肉动作、认知能力、社会技能、团体生活能力、语言能力等方面为孩子的状况做评估。

当孩子被诊断出是特殊儿童后,父母要做的是:

第一,接纳事实。有些父母想回避和否认事实,只愿听取正面的判断,坚称自己的孩子没问题。有些人还会抱怨说:“我又没做坏事,为什么这种事会发生在我身上?”无可否认,接受事实的过程并不简单。更可怕的是,有些家长选择忽略孩子的问题,认为反正孩子依然会长大,长大后看情况才做打算。这种消极的做法是最令人担心的。接纳事实,及时为孩子治疗,才是父母应该做的。

第二,不要有补偿心态。有些父母误以为孩子的缺陷是自己造成的,所以,把所有的精力和金钱都投入在孩子身上。这种补偿心态是一种心理障碍,须去除,要积极地为孩子寻求合理的治疗措施。无论是感觉统合治疗、物理治疗、智能治疗等都是有限的。父母所能做的就是帮助孩子发挥能力,这比改变他们的现状更重要。有些特殊儿童是由于基因异常导致,比如唐氏症候群,这是无法改变的。父母应该给予孩子后天的训练和教育方式,培养他们的与人互动、生活自理、团体生活等能力。

第三,运用周遭支援。有些父母为孩子看了几次医生,就觉得进展很慢,急着换别家医院。其实,陪伴特殊儿童成长是非常漫长和艰辛的路,进步速度很慢,也不要抱过高期待。认清事实、面对事实、寻找资源、合理期待是很重要的。在培养特殊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操之过急并不是一件好事。

许多父母感到很疑惑,特殊孩子应该适应什么样的学习环境?上普通学校还是上特殊学校?

学龄前的特殊孩子与普通孩子一起学习是最好的,在一个正常的环境下接受融合教育。特殊学校的环境相对封闭和边缘化,以后孩子要回到主流社会依然要面对适应的问题。虽然特殊学校在医疗介入和教导方面会做得很好,但父母不应该硬把孩子送到特殊学校。

特殊儿童在班上通常是落后的,因此,老师要懂得营造一个成功的学习气氛,让周遭的孩子接纳特殊儿童。不要在班上制造一种竞争的氛围,让优势者得赏、让弱势者失宠的现象不利于特殊儿童的进步。

另外,要让特殊儿童有成功的经验。老师或父母要想办法设计一个特殊儿童可以达到的目标,以循序渐进的方式诱导孩子向目标迈进。达到目标后,一定要给予孩子赞赏和鼓励。

浅谈农村地区特殊儿童的音乐教育 第4篇

一、我国农村特殊儿童的音乐教育概况

1994年8月, 我国国务院颁布了第一部有关残疾人教育的专项行政法规《残疾人教育条例》, 到2001年出台了《关于“十五”期间进一步推进特殊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意见》, 使我国的特殊教育更加完善地步入了法律化轨道。我国特殊学校的教育对现行的视障、听障、智障的教学计划中, 各年级均设置音乐必修课。在国家的政策下, 特殊儿童的音乐教育得到了很大的重视, 但是在农村地区, 由于环境条件相对差、家庭等因素, 特殊儿童的音乐教育没有真正得以实施。

二、特殊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征

(一) 智力障碍儿童:

由于智力障碍他们大脑受到器质性损伤或由于遗传因素的染色体畸变和基因突变等造成的大脑发育不全, 导致了他们认识活动的障碍和全面的心理活动障碍。

(二) 视觉障碍儿童:

由于视觉障碍儿童的视觉感知能力的缺陷, 导致了视觉障碍儿童的空间感知能力和判断能力相对较弱。

(三) 听觉障碍和言语障碍儿童:

由于听觉障碍和言语障碍儿童身体行动迟缓, 反应迟钝, 动作不协调, 缺乏节奏感, 空间定向能力差, 导致了他们交流能力差, 感知能力不精确, 分析和判断能力差。

(四) 自闭症儿童:

由于自闭症儿童语言发育迟缓和不正常, 导致他们不能和他人建立起正常的社会关系, 极度孤独, 语言简单和重复。

三、对策措施

根据我国农村地区特殊儿童的音乐教育概况中的问题和农村地区特殊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征, 提出了以下几点对策措施:

(一) 国家要加强对农村地区特殊儿童音乐教育的重视和支持。

近年, 我国在特殊儿童教育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 但由于我国音乐教育本身的发展比较迟, 在一定的程度上也影响了特殊儿童的音乐教育, 而农村地区的特殊儿童的音乐教育就更加难的真正得以实施, 而音乐教育对于特殊儿童的身心发展却有非常明显的作用, 这是前人做过研究的, 所以政府应该深化体制改革, 将农村特殊教育融入大教育体系, 切实加大对农村特殊儿童音乐教育的经费投入。特殊儿童的发展也始终是政府和养成机构的关注所在, 对他们的教育从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一个社会的进步水平。

(二) 家长要鼓励孩子去学习。

农村地区的特殊儿童无法跟一般的孩子一样, 在很大一方面是由于家长认为残疾孩子学也无用, 因而破罐子破摔。还有就是家长封建思想作怪, 不让残疾女童入学。我国的九年义务教育规定了父母抚养孩子上学的义务, 而音乐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对特殊儿童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尤其是能给他们带来快乐, 给他们黑暗的世界增添光彩。所以家长应该认识这一点, 应该鼓励孩子去和其他孩子一样, 去上学学知识, 减少他们的害怕感, 使他们和其他的孩子一样有健康的心理。

(三) 学校要加强特殊儿童音乐教师的培养、选择适合特殊儿童的教材和教学方法。

1. 教师培养方面

教师是人类社会得以延续和发展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 是连接过去和未来以及通向文明的纽带。音乐教师以其特有的教育方式对个体的成长, 对人类社会的延续、发展和进步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1995年美国特殊儿童委员会 (CEC) 就提出了准备从事特殊教育教师和获得特殊教育教师资格必须有至少当一年的辅导教师。所以对特殊音乐教师的培养是很重要的。特殊音乐教师除了要具备基本音乐教师的思想政治、职业道德等素质以外, 还要求老师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和根据不同特殊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来要求老师。例如, 聋哑儿童具有交流能力差, 感知能力不精确等特点, 他们的言语、感知觉等认知活动受到巨大的缺陷, 所以聋哑儿童的音乐教师还必须要会手语。除此之外, 特殊教育工作者还应该不断去探索, 用心去钻研, 努力开创出一条适合特殊儿童身心发展的音乐课程体系。

2. 教材方面

音乐教材是学生吸取营养的主要来源, 也是音乐教学生命的主要依靠和保证。柯达伊说:“最好的教材对于孩子们才是够格的”。所以, 编制一本高质量、水平和具有使用的实效的教材是非常有必要的, 特殊儿童音乐教材跟普通音乐教材既要统一又区别。首先, 特殊儿童的音乐教材应该和普通教材一样选择以民歌及地方乡土音乐作为学科的学习内容。民歌一直以来作为我国的国粹, 积淀了各族民歌无数的情感和智慧, 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不可或缺的宝贵财富, 而地方乡土音乐能使学生受到民族音乐文化的熏陶并把当地音乐文化传承下去;其次, 选择难度相对低的教学内容, 特殊儿童由于自身的缺陷, 学习知识相对慢, 对难度高的知识的把握也有一定的困难。当然, 特殊儿童的音乐教育也应该有器乐、现代音乐和流行音乐。

3. 农村地区特殊儿童音乐教学方法。

农村地区经济条件相对落后, 教育建设不是很全面, 信息技术也不发达, 特别是在特殊教育这一块更是不怎么重视。那么农村地区特殊儿童的音乐教育应该怎么教呢?

首先, 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特殊儿童的特征来教学。例如, 智力障碍儿童的认知水平要低于同龄的孩子, 其感知也有所缺陷, 高级情感的发展要比正常孩子迟缓很多, 他们更加需要的是老师要用心去教学, 去沟通。在教学时, 不要用强制的教育手段, 而应该通过潜移默化的形式去影响他们, 去挖掘孩子们的潜在能力, 老师应该选择节奏简单、旋律优美和音色容易辨别的乐曲, 可以要求孩子跟随音乐拍手、跺脚、甚至舞蹈。这样, 孩子们通过边唱边跳能把节奏很好地融入到自己的肢体动作中, 从而能够通过节奏自然而然地感知到音乐中所体现出来的情感, 从而产生内化, 引起共鸣并发展他们的高级情感。学术上奥尔夫的教学对智力障碍儿童的学习有很大的作用。

其次, 教师要根据不同的环境来教学。农村地区的条件相对城市地区要差, 相对应的教学教具也有很大的差别, 在很多农村地区, 钢琴还是一种奢侈品, 甚至有些地方连电子琴也没有。而教师就应该充分的利用现有的资源来对特殊儿童进行教学。例如, 搜集一些作品借助录音机、CD、MP3等有声器或根据教师懂的乐器辅助教学, 这样传递出的信息能激发他们的联想和想象, 让他们在精神世界里获得美的享受。当然, 老师要充分利用当地的乡土音乐进行教学, 这样不仅达到了教学的目标而且传承了民族音乐。老师还可以带领孩子们亲自领会音乐。农村地区的自然环境保留的比较好, 老师们要充分利用鸟儿的声音、森林里其他小昆虫的声音和青蛙的蛙叫等声音来教学。这样, 能够让孩子感觉到音乐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音乐无处不在。

音乐教育渗透了我们当代音乐生活的所有角落, 农村地区的特殊儿童音乐教育也不例外, 而且, 我们的社会应该要更加重视这一方面的教育, 教师们应该积极地参与到农村地区的特殊儿童音乐教育中来, 只要大家齐心协力, 我相信, 农村地区的特殊儿童教育会办得越来越好, 孩子们的未来将会是光明的。■

参考文献

[1]廖乃雄.《音乐教学法》.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2005年7月.

[2]朱咏北, 王北海.《新编音乐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年9月.

[3]谢嘉幸, 郁文武.《音乐教育与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年8月.

[4]范晓君, 王朝霞.《学校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西南大学出版社, 2010年8月.

[5]顾定倩, 钱丽霞.《美国特殊教育教师的任职资格及其对我们的启示》.国外教育研究, 1999年第4期.

[6]朴永馨.《特殊教育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1995.

[7]马庆发.《特殊教育师资培育比较研究》[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 2002) 2.

[8]贾晓惠.《特殊教育成为正规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科技日报, 2001年4月18日.

[9]黄全愈.《素质教育在家庭》.南方日报出版社, 2001年9月.

特殊儿童的教育故事教育案例 第5篇

在我国,特殊儿童受教育形式一般有三种:1、特殊教育学校;2、普通学校等机构附设的特殊教育班;3、普通学校的普通班中随班就读。其中大多数残疾儿童是在普通学校的普通班随班就读。

特殊教育和普通教育有很多共同点,普通教育的一般规律也适用于特殊教育,但特殊教育也有它的特殊的一面。它不仅像普通教育那样,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还特别强调进行补偿缺陷和发展优势的教育,例如教盲童学习盲文和定向行走,对聋童进行听力、语言训练,对弱智儿童进行感知觉和动作能力的教育训练等。

特殊教育更重视早期教育,因为儿童年龄愈小,可塑性愈大,也可以及早保护残疾儿童的残余视力和听力,开发儿童的智力和语言能力,错过了最佳期,往往事倍功半。心理学研究表明:0-6、7岁是个体神经系统结构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个体心理发生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生理发展、知觉发展、动作发生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个体神经系统的可塑性较大、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如果在这一期间内对残疾的个体及时施以恰当的教育,会有利于个体生理机能的重新组合、有利于身体各种功能的的代谢、有利于损伤器官的矫正和康复,也就是说对残疾儿童进行早期教育,有利于残疾儿童缺陷的最大程度补偿、有利于残疾儿童潜力的最大程度发挥、有利于其身心的最大限度发展。

对于特殊儿童的教育要做到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形成教育合力。

教师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实施者,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过程中的导师和引路人,因此,教师在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残疾儿童由于其本身的特殊性,对教师工作的要求更高,其重要性也不言而喻。我认为在特殊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了解和研究学生

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这是教师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和首要任务。对学生的了解既包括对残疾形成原因的了解,也包括对学生残疾程度的了解;既要关注学生的在校行为特点,也要留意学生的家庭状况,等等。另外,教师还要对学生情况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学生之所以如此的原因所在,某种行为的目的是什么?既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教师只有对学生情况了如指掌,方能对症下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帮助学生重建自信

残疾学生不管是肢体残疾还是智力残疾,由于身体某一部分的缺损,行为活动受到某种局限,在发展的某一个阶段都会或多或少地出现以自卑甚至轻生为主要特征的心理适应期。 肢体残疾的儿童绝大部分智力是正常的,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残疾学生慢慢认识到、发现自己和其他人不同或者由于别人的异样眼光,从而产生一种自卑感,孤独感,甚至出现自闭心理。再晚一点,他们更会把自己的身体缺陷与自己的未来生活、前途等联系起来,产

生一种自感形“残”,自我忧伤的内心体验或者转而对周围的人产生敌意,甚至会出现一些恶作剧的行为。

智障儿童的情况则不一样,由于他们的认识能力、思维和适应能力比一般儿童低,自我认识和自我价值观发生的比较晚或者始终停留在以原始需要为动力的自我中心水平上,从不思考或很少思考自己的前途、未来等问题,因此他们较少有对人生的消极情绪。但是,可能由于外部原因,如别人的嘲笑、歧视、欺凌而感到有压力,从而使他们由热爱、眷恋学校、老师转向逃避学校、老师,甚至因此变得沉默、消极或抗拒继续上学,有得可能在别人面前产生一种文饰心理和行为。

因此,培养残疾儿童的自信心是建立正常教学秩序、使他们进入教与学过程的基础,保护和提高他们的自信心也就成为教育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

(1)、用心爱护学生,唤起学生的自尊心

教师的心应充满对每一个他要与之打交道的孩子的爱。教师要时时处处关心、照顾和信任残疾儿童,用爱去温暖他们,影响他们,去抚平他们心灵的创伤,唤起他们的自尊心。如:孩子只要有小小的进步,就在全班学生面前表扬他,并奖励他“小红花”。

(2)、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学校和班级的各种物体的设置要有助于残疾儿童的行动。教师及其工作人员要对他们持积极的态度,不要对他们加以歧视和排斥。教师对残疾儿童所持的态度,将直接影响残疾儿童自信心的形成,而融洽、和谐、友好的气氛是消除智力残疾儿童心理压力和努力学习的保证。因此,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为残疾儿童创造一个良好的教育学习环境,保护和恢复他们的自信心。

(3)、加强同正常儿童的接触与交往,增强残疾学生的自信心

残疾儿童是全体儿童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经常与正常儿童一起搞活动,如春游、联欢会等,对正常儿童来说,他们从小就懂得社会,懂得人与人之间需要相互理解,更多地懂得爱,养成帮助残疾儿童的良好品德;对残疾儿童来说,受到保护,得到期待,树立了榜样,明确了生活方向,去掉了自卑感,增强了自信心。

三、注重学生的德育工作

班主任要关心学生的全面发展,首先要注重思想品德教育。残疾并不可怕,而一旦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人格,那将是危险的,现在社会上出现的残疾人违法犯罪现象就是很好的例证。作为教师,要懂得学生品德形成的规律,一方面要在平时严以律己,以身作则,以崇高的品德和高尚的人格去感染学生,另一方面,要注意从日常生活中的平凡小事抓起,把思想品德教育贯穿教书育人的全过程,即全程育人。只有如此,才能形成学生良好的品德行为和习惯。

四、重点关注特殊儿童的教学工作

肢体残疾学生的智力大部分是正常的,他们基本上能够跟上班级的学习进度,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家庭教育指导孩子获得代偿技能。这是肢残者必须在早期就应该掌握的技能之一。例如,腿没了或脚没了练习用拐杖走路,再严重的练习用轮椅走路,用木棍、轮椅代偿或代替腿的功能。左手没了,练习用右手代替左手的功能;右手没了,练习用左手代替右手的功能;双手没了,练习用脚代替手的功能(我国已有没有双手的残疾人学会了用脚洗

脸,端碗,洗衣服),练习用脚写字、用嘴写字等等。

在对智力相对落后的智障儿童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智力的开发与训练应引起足够的重视。既要教给他们一定的文化知识,更要教给他们学习文化知识的方法,培养学习的能力与兴趣。要教会他们如何观察事物,如何理解数量关系,如何解决日常生活中较简单的实际问题。

与正常学生相比,智障儿童在听说读写方面有明显的差异。在同一班级中需要顾及全班绝大部分的正常学生,同时也要兼顾智力落后的儿童,这就要求教师有意识地注意讲课时说话时速度、语言的形象直观,尽量使学生能听到听懂。在说话训练方面,可以通过回答简单问题,复述课文等形式来进行,让他们在掌握一定生字的基础上读懂一般课文的基本内容,再逐步提高其写字能力。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还要对智障儿童进行劳动训练,需要从学校和班级的实际情况出发,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和机会,对智障儿童开展劳动教育和训练,使他们能从劳动中真正得到劳动观念的教育和劳动技能的训练。

在特殊教育的过程中,家庭教育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家庭教育问题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关注,其重要性在于家庭是教育人的起点和基点,是一切教育的基础。相比于一般家庭残疾儿童的家长要承受更为巨大的生理压力、心理压力和经济压力,在对残疾孩子的家庭教育上,他们较少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来解决实际问题。残疾儿童家长要走出残疾儿童家庭教育的误区,用正确的方式、方法教育自己有残疾的孩子,使更多的残疾儿童能够接受符合其身心特点的家庭教育,使其缺陷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补偿。

一、正视现实,正确认识自己的孩子

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拥有一个有缺陷的孩子是不幸的,但如果家长不能正确地面对这一现实,则是孩子最大的不幸。有很多残疾孩子的家长不愿意承认自己的孩子有缺陷,可能是出于自卑、爱面子、虚荣心等多种不能正确面对现实而逃避事实的原因,对外声称自己的孩子正常,不采取任何的早期家庭康复教育,直到错过孩子最佳康复时期才感到懊悔,但为时已晚。

其实拥有一个残疾孩子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家长不敢正视现实的虚荣心。因此,一旦事实发生,家长必须从思想上和心理上完全面对现实,敢于正视问题,正确地对待孩子,从实际出发,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陪伴孩子一起度过他特殊的成长历程。

二、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

家长在对残疾儿童的教育过程中往往表现出急躁的情绪,不能很好地体谅孩子的真实困难,导致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不耐烦。其次,家长信心不足。他们认为孩子将来很难有出息,导致他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时常动摇正确的教育信念。再次,家长爱心错位。家长对残疾孩子的爱心因强烈的内疚、负罪感而偏轨,不能理智地关爱特殊孩子,而是溺爱、百般迁就,甚至是放任。

残疾是人类社会中的客观存在,家长应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减轻恐惧感、自卑感和内疚感,纠正由此引发的一些不当的亲子观。对孩子的未来既有设想,又不要有幻想,应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以及残疾儿童自身存在的潜力来适当地调整自己的观念,把孩子培养成残而不废、身残志不残的人。

作为家长,由于平时很难接触到有关特殊教育方面的知识,所以就需要翻看书报、查阅资料、向有关特殊教育的专业人士请教,结合孩子实际给他制订一个合适的康复教育计划,家长更是要付出巨大的艰辛与努力,与孩子一起共同来完成对孩子的早期家庭康复教育,这一点是很极其重要的。

三、配合学校,采取行之有效的教育措施

家长和学校都有着让残疾孩子受到良好教育的愿望,这就有了合作的基础。家长应积极主动地与学校沟通,配合学校有针对地为孩子制定教学计划,包括文化知识、思想教育、生活技能、康复矫正等,选择适合的课程和多层次的教育内容,选配多样化的教育方法,进行多种形式的评价,促使孩子在适宜的环境中求得最佳的发展。同时家长可通过按时出席家长会,积极参加和协助学校的有关活动,或通过书信、电话或面谈经常跟教师交流有关孩子的情况,向教师提供有关孩子的个性、成长史、孩子在家的表现、孩子对学校和教师的看法、对孩子的期望等信息以供教师参考。家长还可以向教师了解孩子在校的学习情况、行为表现、班级的教学计划和活动安排以及如何克服在教育孩子时遇到的困难等。通过这种双向沟通,使学校教师和家长的目标有连续性和一致性。残疾儿童的课程开发和教学安排,家长也要积极和学校合作,和学校共同制定出最适合自己孩子的课程。

四、以身作则,注重心理教育

残疾儿童比一般儿童更敏感,心灵更脆弱,他们渴望别人能尊重自己、保护自己、理解自己,所以家长作为最亲的人,必须倾注更多的关爱。家庭成员之间和睦相处,民主平等,互相尊重、体贴、充满和谐的气氛,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耐心的与孩子沟通,从小培养残疾孩子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优良品质。同时,父母的言行举止对儿童有很重要的影响,大部分儿童会无意识地模仿父亲或母亲的行为,因此做家长首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塑造好自己的形象,处处为孩子作出好的榜样,在残疾儿童的成长中,身体力行的去做,比一味的说教更能教化孩子、引导孩子健康的成长。

特殊教育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衡量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它更需要社会上的支持与肯定。

一、完善特殊教育体系

因地制宜发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全面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普及水平,加快发展残疾人高中阶段教育,大力推进残疾人职业教育,重视发展残疾人高等教育。注重潜能开发和缺陷补偿,提高残疾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残疾学生积极面对人生、全面融入社会的意识和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培训工作

继续抓好随班就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培训工作,增强教师对残疾儿童的关爱意识,切实提高残疾儿童的教育质量,让他们接受更好环境教育。

三、积极开展扶残助残活动宣传,唤起全社会对残疾儿童的关心、爱心,动员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捐资助学,加强对学龄儿童的管理,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充分保障残疾儿童接受教育的权利。

告诉你如何去教育特殊需要儿童 第6篇

郑州市管城区奇色花福利幼儿园是河南省首家从事学前融合教育的幼儿园,一直倡导特殊需要儿童进入普通学校就读,并有着18年的融合教育经验。

这本《学前融合教育理论与实务》由郑州市管城区奇色花福利幼儿园创办人蔡蕾主编,较为全面地介绍了学前融合教育的先进理念;结合实际工作中的案例,详尽地介绍了学前融合教育中特殊儿童的评估、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制订、学前融合教育课程的建构和实施、学前融合教育的团队合作等核心内容和具体的操作步骤,为有志于从事学前融合教育的人士提供了切实的操作指南。本书还结合幼儿园18年来的工作实践和具体案例,专门辟出一个章节,就特殊需要儿童融入班级之后所面临的重点与难点问题展开阐述,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借鉴性和启发性。

与本书配套的还有一本《学前儿童教育发展评量手册》,由蔡蕾依据国家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及《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各年龄段幼儿发展的目标,汇集多方面的资料和实际经验编写而成。其中资料可用于设计针对个别儿童的“个别化教育计划”,以便设计“个别化融合教育计划”。本手册可供幼儿园老师及家长评估时参考使用。

施以爱心教育提高特殊儿童的能力 第7篇

一、培养残疾学生持之以恒的坚强意志

(1) 在意志培养中要因材施教。学生的意志是各有不同的, 也是不平衡的。我们要根据每一名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个体差异, 因材施教。

(2) 在意志磨炼中要真心关爱。在引导学生进行意志磨炼时, 教师对学生寄予关爱, 是学生意志品质逐渐完善的一种动力。在此过程中应当充分尊重学生, 引导他们与社会和他人积极沟通交流, 鼓起生活的勇气。教师的关怀和爱护, 对这些特殊孩子们来说, 将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对学生的成长进步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3) 在教育培养中要利用自强的典型范例。初中阶段是学生健康人格形成的重要时期, 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困难、战胜挫折的坚强意志品质, 是学生健康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以我将“让学生做意志坚强的人”作为研究课题。在培养教育中, 充分利用身边自强不息的典型范例, 使学生们羡慕和敬佩模范, 学习他们残而不废的精神, 锻造坚强意志。

二、转化具有障碍的学生

(1) 用诚心帮助有身心障碍的学生。有身心障碍的学生, 对生活没有信心, 性格孤僻, 不爱参加集体活动, 整天没精打采, 在学习上往往也是非常困难, 不爱学、不想学、学不懂的问题也非常突出。他们的情绪不稳定, 经常会激怒同学, 让老师们生气, 他们在某些方面就会受到排斥和苛责, 偏偏就这样他们的情绪又容易被挑起, 这样恶性循环之下, 他们永远无法学会如何与人沟通。这时我们要冷静下来, 耐心细致地帮助他们认识问题, 解决问题, 排除他们心里的顾虑, 消除心理压力。

(2) 用慈母般的爱心帮助困难学生。家庭的破裂往往会给孩子带来不幸的后果。对待这样的孩子, 作为老师, 我们只有给予他们满腔热诚的爱, 才能抚慰他们受伤的心灵, 增强他们的自尊心, 扬起他们生活的风帆。

(3) 用真诚的耐心帮助学习跟不上的学生。后进生在思想品德方面也有先进的一面, 在学习方面跟不上也是一种正常的现象。作为教师应该对他们备加关心爱护和耐心帮助。

三、增强残疾孩子们的交往能力

1. 学校是特殊儿童提高交往能力的主要场所

教师必须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地对特殊儿童进行训练, 为学生的心理健康铺设一条“绿色的通道”。一是以日记为载体, 润物细无声;二是建立心理档案, 分类辅导;三是开设健康活动室, 活跃身心。

2. 家庭是特殊儿童提高交往能力的重要场所

特殊儿童除了在学校接受教育之外, 主要活动场所是在家庭, 学校中许多学习训练的内容需要在家庭中反复练习, 才能得以巩固。亲情是情感世界的美好玫瑰, 亲情是教育的源泉和支持, 所以要求家长多与孩子交流, 帮助孩子解决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经常与学校教师联系, 切实掌握孩子的学习情况, 积极与学校配合, 共同做好学生的教育引导工作, 使孩子真正树立起生活的勇气, 勇敢地面对现实, 使孩子的生活、学习更加充满阳光。

3. 参加社会活动是特殊儿童提高交往能力的有效途径

特殊儿童的交往能力是在与外界的相互作用中形成并逐步提高的, 没有了社会活动便没有特殊儿童交往能力的提高。因此, 我们应组织他们多参加社会活动, 如各种社区的文艺演出, 各类节日的义演等。

教育好有特殊需要的儿童青少年是一项艰苦的工作, 特别是对他们交往能力的培养, 我们学校和老师不能忽视。在实际生活中, 很多人比较看重智力水平的评价, 而很少考虑特殊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的评价, 从而造成了教育上的误区, 即对特殊儿童也主要进行学业方面的教育, 忽视了对其心理健康、非智力因素、社会交往能力和体质方面的培养。这种做法背离特殊教育的最根本目的。我们既要培养他们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又要培养他们做一名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只有这样, 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才能有利于特殊儿童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吴增强.现代学校心理辅导[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3.

浅谈特殊儿童的美术教育 第8篇

由于特殊儿童在生理或心理上存在一定缺陷, 所以心灵特别脆弱、敏感, 也更渴望得到老师和家长的关爱与肯定, 一些特殊教育工作者, 对学生过于严苛, 或是过于放纵, 没有树立科学开放、以人为本的特殊儿童美术教育理念。

由于特殊儿童的特殊性, 开展特殊儿童美术教育, 往往伴随着各种各样的困难, 个别特殊儿童美术教育工作者因为缺乏耐心、拈轻怕重或是只求速成等, 忽视了特殊儿童的身心发展需求, 造成教育责任缺失。

在日常特殊儿童美术教育工作中, 许多教育工作者并没有针对特殊儿童的生理及心理缺陷影响适度调整教育方法, 以致于将传统的用于普通儿童的美术教育方法生搬硬套到了特殊儿童美术教育的课堂中, 削弱了美术教育对于特殊儿童的教育意义。

现代教育需要家长的理解与支持, 在特殊儿童美术教育中更是如此, 个别家长由于自己孩子的身心发展缺陷, 错误地认为特殊儿童美术教育仅仅是学校的一个“课堂游戏”, 不予重视、不予理解, 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特殊儿童美术教育的重要性。

我自从事特殊儿童美术教育工作以来, 深深感受到特殊儿童美术教育事业的不易, 通过自己的工作经历及探索, 我认为特殊儿童美术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给予改善。

一.积极转变特殊儿童美术教育的教育理念, 树立正确、科学的教育理念。例如, 在特殊儿童完成自己的美术作品后, 我们在必要的时候多给予鼓励, 多给予肯定, 让他们喜欢美术, 让他们从自己的美术作品中逐渐树立自信, 而非机械化地评审他们的美术作品。在我看来, 特殊儿童的美术作品, 往往表达了他们自己的心声, 反映了他们的内心世界。一个合格的特殊儿童美术教育工作者, 不仅仅要会“看”特殊儿童的作品, 更为重要的是要“听”懂他们的美术作品, 实现特殊儿童美术教育的良性互动与沟通。

二.加强特殊儿童美术教育工作者的道德教育与道德建设, 培养特殊儿童美术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感。或许只有亲历特殊儿童美术教育工作, 才能体会到其中的不易。特殊儿童, 特别是智障特殊儿童, 对于一些常人看似简单的美术技能, 传授给他们时, 却要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地教导他们, 这需要极大的耐心和精力。因此, 特殊儿童美术教育工作者不仅需要理论知识和美术技能, 更为需要的是一颗以仁爱施教的心和良好的教育品德。

三.特殊儿童美术教育工作者需要不断地加强理论知识学习, 总结工作经验, 不断探索适合现代特殊儿童美术教育的方法, 创新教学。特殊儿童美术教育工作不同于普通的儿童美术教育工作, 普通的儿童美术教育工作, 值得学习和借鉴的方法都比较多, 然而特殊儿童美术教育工作却不一样, 因为各类特殊儿童的生理和心理障碍不一样, 哪怕同一类特殊儿童的实际情况也未必相同, 这便造成了特殊儿童美术教育工作的困难, 我们在采用普通的儿童美术教育工作方法时, 需要结合实际情况, 合理施教。例如, 在现代儿童美术教育中, 在课堂上导入游戏教学环节, 是近年来比较常见且合理的普通儿童美术教育方法, 但是在特殊儿童美术教育课堂上是否适用, 如果适用, 要在课堂上导入游戏教学环节, 又要选择什么类别的教学游戏、要做到何种程度才比较适宜, 这就需要特殊儿童美术教育工作者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决定, 并不能一概而论, 全套照搬。简而言之, 特殊儿童美术教育需要特殊儿童美术教育工作者不断的学习、探索和创新。

四.尽可能地加强特殊儿童美术教育宣传, 进一步获得家长及社会的支持。近年来, 由于国家的大力支持, 特殊儿童美术教育已经取得了较大的进步, 大力培养了一批批专业的特殊儿童美术教育工作者。但是, 仅仅有国家和美术教育工作者的支持是不够的, 一个完善的特殊儿童美术教育体系, 还需要家长的配合和社会的支持。因此我们很有必要通过宣传和沟通, 转变家长观念, 相互配合, 促进特殊儿童美术教育的良性发展。

特殊儿童流行音乐教育 第9篇

关键词:传统儿童游戏,特殊儿童,教育价值,应用

一、问题的提出

游戏是一种自愿进行的以休闲娱乐为目的的活动。传统儿童游戏是人们在长期生活中形成的, 经过实践检验并世代相传的, 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传统儿童游戏的种类繁多, 玩法各式各样, 有着浓厚的趣味性, 不受时间和空间条件的限制, 其组织和取材比较随意, 最重要的是传统儿童游戏可以发展特殊儿童的器官功能, 促进身心健康, 丰富特殊儿童生活经验提高生活技能。魏轶兵等人认为, 游戏不仅是促进正常儿童的重要活动, 也是对特殊儿童进行功能训练的重要内容。[1]但由于现代社会电子娱乐盛行、特殊家长对特殊儿童的过度保护等原因, 使传统儿童游戏在特殊儿童的教育中使用较少, 甚至濒临失传。本文通过探讨传统儿童游戏对特殊儿童的教育价值以及在特殊教育中的应用, 以期促进特殊儿童的发展, 同时传承和延续传统儿童游戏的文化。

二、传统儿童游戏对特殊儿童的教育价值

传统儿童游戏来源于生活, 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人们将日常生活中劳动的情节、尊老爱幼的良好品质、艺术生活的魅力等融入到传统儿童游戏中, 不仅使游戏更容易贴近儿童的生活, 而且使儿童在游戏的过程中感受到游戏的魅力。传统儿童游戏不仅对普通儿童的成长非常重要, 而且在促进特殊儿童的发展方面有着特殊的意义。

1. 促进特殊儿童身体功能的发展

特殊儿童由于生理的缺陷, 其身体功能的发展比较缓慢。传统儿童游戏可以很好地发展特殊儿童的基本动作, 为提高特殊儿童的运动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在传统儿童游戏中, 既有促进特殊儿童小肌肉发展的游戏, 比如“弹蚕豆”“买买肉”等;也有发展特殊儿童大肌肉动作的游戏, 如“跳格格”“新娘坐轿”等;还有促进特殊儿童感觉系统发展的游戏, 如“跳房子”“滚铁环”等, 以及很多帮助特殊儿童发展动作的协调性、敏捷性以及平衡能力的游戏, 例如手指游戏可以训练特殊儿童的小肌肉群, 补偿弱智儿童的精细动作不灵活的缺陷。[2]我国特殊教育发展还比较落后, 针对特殊儿童的活动设施及玩具比较缺乏, 但传统儿童游戏的开展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和随机性, 不受时间和空间等因素的限制, 可以使特殊儿童灵活利用空余时间和有限的空间开展游戏活动, 保证特殊儿童的活动总量, 促进其身体功能的发展。

2. 促进特殊儿童智力的开发

特殊儿童由于生理的缺陷, 其感知、语言、认知等各方面的发展存在困难或迟缓, 而传统儿童游戏可以对这些缺陷起到补偿作用。例如有的传统儿童游戏可以让盲童通过触摸来认识不同质地、不同形状的玩具, 促进他们感知能力的发展, 发展其以手代眼的能力。传统儿童游戏具有很强的自发性和自主性, 特殊儿童在自由玩耍时, 其思维会处于高度活跃的状态, 他们不仅自己决定玩什么、怎么玩, 而且还会自主生成新的玩法和规则, 这些有利于提高特殊儿童游戏的认知和技能, 也有助于他们获得成就感和自主感。

很多传统儿童游戏在游戏过程中还伴随着唱儿歌、童谣等形式, 如木头人、点数歌、网小鱼、拔萝卜等, 这些游戏为特殊儿童的语言能力提供了发展的机会, 使特殊儿童把视、听、想、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把体育知识、技能以及生活知识经验集于一身, 这些都有助于特殊儿童观察力、判断力的锻炼和提高, 使他们的各种感官会更加敏锐发达, 使其认识能力、接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增强。[3]因为传统儿童游戏的玩具大部分来自生活和大自然, 是自然的材料和半成品, 没有固定的形式, 特殊儿童可以随意将这些材料加以组合和创造, 这为特殊儿童创造能力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加上传统儿童游戏情节有趣, 形式多样, 易于保持特殊儿童的注意力, 激发他们积极探索和主动参与的愿望, 从而使他们的智力和创造力得到全面的开发和提高。[4]

3. 促进特殊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特殊儿童最终要融入社会, 那就要学会与他人交往、合作、生活。然而, 特殊儿童由于自身的缺陷或障碍大大减少了这种社会交往的经历, 他们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显得比较木讷, 不懂交往技巧。传统儿童游戏大多具有重情感交流、重群体合作、易学、易会、易传的特征, 可以帮助特殊儿童学会与别人友好相处, 学会自己解决人际矛盾, 学会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例如, 在传统儿童游戏中, 特殊儿童通过游戏角色扮演, 可以模仿成人活动, 了解和学会社会生活, 通过游戏获得他人的表扬或惩罚, 逐步体会到社会规范的存在, 学会遵守社会准则, 形成对社会价值的初步认知, 使适应社会需要的社会性行为逐步形成。通过传统的儿童游戏, 他们逐渐学会了解认识同伴、学会站在他人的立场上看问题, 学会遵守自己所在集体的规则, 学会履行集体生活中赋予自己的职责, 学会与人合作、与人共处、与人分享等。特殊儿童通过这些游戏的方式参与社会交往活动构成了社会关系网络, 形成良好的社会交往, 最后融入正常社会。[5]

4. 促进特殊儿童的情感发展

特殊儿童在生活或学习中经常遇到困难或失败容易感到自卑, 但游戏本身是一种令人愉悦和令人满足的活动。许多传统儿童游戏之所以能够代代相传, 就是因为它有着浓厚的趣味性, 内容生动具体, 形式轻松活泼且伴有节奏, 特殊儿童可以边游戏边吟唱, 兴趣盎然, 始终沉于欢乐之中。游戏中的特殊儿童始终处于主动、积极的状态, 相互选择玩伴、游戏内容, 准备游戏材料, 制定游戏规则, 任意摆弄物体, 表演人物形象, 充分表现自己的游戏才能, 如果成功了他们会感到自豪, 感到自身价值的体现, 如果失败了也不会有太多的负担和压力, 可以重来。因此, 传统儿童游戏是特殊儿童快乐的源泉。此外, 由于很多特殊儿童的情感体验很难用语言表达出来, 因此他们可以通过游戏的方式把喜怒哀乐宣泄出来, 既体验到快乐成功的情感, 又可以宣泄压抑悲伤的情感, 还可以学会怎样去控制自己的情绪。

三、传统儿童游戏在特殊教育中的应用

由于自身缺陷, 残疾儿童的游戏需要成人额外关注。成人首先要遵循游戏的自由、平等、合作、创造等规则, 还应该充分利用游戏最大限度地减少特殊儿童因残疾带来的障碍, 帮助特殊儿童克服种种障碍。根据特殊儿童进行传统儿童游戏时的需要进行示范或指导, 但是必须确保他们拥有自发游戏的机会。

1. 加强对特殊儿童在传统儿童游戏中的指导

成人要加强对特殊儿童在传统儿童游戏中的指导, 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 要突出特殊儿童的主体精神, 让特殊儿童更好地掌握游戏的主动权。特殊儿童有自己的意愿和需要, 他们完全有能力行使自己的主体权利, 成人应该根据特殊儿童的特征选择有效策略, 合理地指导游戏过程, 例如传授游戏技能, 提供游戏玩具, 与儿童互动等。其次, 要加强特殊儿童的合作精神, 培养特殊儿童的合作意识和交往能力。例如, 教师与教师之间就应该合作, 由于每个特殊儿童的缺陷不同, 这就需要不同的教师共同考量、指导游戏。学生之间的合作, 要求每个学生积极和其他伙伴相互帮助、相互配合。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合作, 这就要求教师应和学生诚恳对话, 情感交流, 缩短相互间的距离创造轻松和谐的氛围。再次, 要做到因材施教, 根据特殊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与能力进行教育。例如, 对视力残疾的儿童, 成人需要教授其游戏技能, 帮助他们了解游戏材料和玩具, 熟悉游戏环境;对听力残疾的儿童, 成人应该鼓励其参与各种游戏, 但无需教会他们使用玩具或指导他们使用游戏材料、装备, 而是加强听力残疾儿童之间或与正常儿童的交流;对肢体残疾的儿童, 成人应该鼓励他们参与户外游戏尤其是体育游戏, 应当找到适应这些肢体残疾儿童的训练方法并传授游戏活动技能;对患自闭症的儿童, 成人应该鼓励他们进行自发的游戏, 为他们提供合适的游戏环境, 提供团体中与同伴游戏的机会。

2. 创设适宜的游戏环境

特殊儿童由于自身的特殊性, 需要利用各种传统儿童游戏来促进他们的发展。为了让他们更多地参与传统儿童游戏, 教育者应该为之创设更合适的游戏环境, 以环境适宜性来弥补生理上的缺陷。一方面教师应注意传统儿童游戏物质环境的创设, 如户外游戏场的创设, 户外游戏场环境应该安全、舒适, 尽可能满足各类特殊儿童的需要, 要考虑到特殊儿童对各种辅助性设施的使用, 并为具有各种能力的特殊儿童提供使用机会以及社会交往的机会。比如盲童需要先探索周边环境, 所以为他们提供的环境应该是柔软且是可以预测的;为方便肢体残疾儿童, 应考虑到地面要平坦, 地形差别小, 可以建立相应专用通道以供轮椅、拐杖或其他运动辅助工具进入游戏场。另一方面教师应该营造一个宽松自由的活动氛围, 使特殊儿童能够大胆自如地游戏, 也就是营造满足特殊儿童活动需要的心理环境。

3. 加工传统儿童游戏的材料, 改编游戏内容

由于传统儿童游戏使用的玩具大都来源于生活, 来自于自然的材料及半成品, 如水、石、沙、废旧物等, 成人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对材料加工, 对内容加以改编, 以适应不同类型的残疾儿童, 弥补他们材料使用上的局限, 那么他们游戏参与的兴趣及游戏技能将得到极大的提高。当然, 此时一定要利用传统儿童游戏材料的这一特点充分发展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4. 利用辅助性技术

在传统儿童游戏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适当结合一些辅助性技术。通过种种辅助性技术的采用, 可以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为特殊儿童创造适宜的游戏玩具和环境, 可以提高他们游戏中的归属感, 进而提高游戏兴趣, 促进游戏技能的发展, 以游戏为载体促进残疾儿童社会技能的提高。[6]

参考文献

[1]魏轶兵, 卢珺, 谢明, 等.改善孤独症儿童随班就读状况的个案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 2006 (7) .

[2]王德刚.传统民间游戏的源流、价值和保护[J].齐鲁学刊, 2005 (3) .

[3]孙洪磊.多玩传统游戏可防“多动症”[J].早期教育:教师版, 2004 (1) .

[4]李芳.游戏与特殊教育[D].华东师范大学, 2004.

[5]王顺妹.游戏在弱智儿童心理康复与行为矫正中的作用[J].中国临床康复, 2003 (27) .

特殊儿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第10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随机抽取重庆市北碚区、沙坪坝区、巴南区、渝北区及长寿、南川和江津等地区的9所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共100名进行问卷调查, 共发放问卷100份, 回收91份。其中校领导9名, 教师91名。

1.2 方法

自编“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调查问卷”进行问卷调查和结构式访谈。调查与访谈内容主要包括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观念、心理健康教育的运作与设置情况、心理健康教育的人员配备情况、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情况、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与评估和家校合作等方面。同时采用面对面的方式对9所学校的领导进行结构式访谈, 访谈中简要记录受访者的回答和反应, 并在征得对方同意的前提下, 对访谈内容进行录音, 以保证资料的完整性, 便于日后整理分析。

1.3 数据处理

首先对访谈录音进行逐字的转写;然后仔细阅读被试回答的内容, 并按照研究设计的构想进行归类, 再与问卷调查的结果相比较、归纳与整理;最后对收集的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 主要是进行频次分析。

2 结果

2.1 特殊教育工作者对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内涵知识的理解存在误区

被调查的所有领导和教师都认为有必要对特殊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但当问及“如何理解心理健康教育”时, 将近60%被试的回答是“进行思想开导”或“灌输积极向上的想法”;另外询问“如何认识特殊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时, 77%的教师都认为特殊儿童的心理困扰主要是由于生理缺陷造成的, 且有10位教师认为即使特殊儿童存在某些心理困扰, 但年龄还小不会导致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

2.2 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机构设置与运作不完善, 缺乏系统性

有7所学校配备了与心理健康相关的资料, 但90%的教师都反映这些资料并不完全适合于特殊儿童;正如6位领导谈到“目前学校拥有的心理健康方面的书籍等资料与普通学校并无太大差异”。调查还发现, 开展了较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和设有专门的心理健康机构的学校只有2所, 配有专门的心理咨询室学校也只有3所, 而且相关设备并不理想, “在心理机构上, 学校并没有投入太多的资金、人力和物力”。

2.3 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结构不合理

9所特殊教育学校中, 只有2名心理健康教育的专职教师和12名兼职教师, 其中2名教师具有心理学专业背景, 8名教师来源于政教或班主任, 4名教师本职于卫生工作。

2.4 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不全面, 缺乏针对性

一方面, 特殊教育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单一, 仅限于班主任心理辅导和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另一方面在对“心理健康课程设置”的回答中, 90%的教师表示“课时设置不足, 一周只有1~2节课, 且经常性地被其他课程和活动占用”;一位心理学专业教师还提到“学校使用的是适合于普通儿童的教材, 许多教师在进行心理教育和辅导时, 并没有充分考虑特殊儿童心理问题的突出特征”。

2.5 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与评估体制不健全

在9位访谈对象中, 当询问“如果你校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 目前是由哪个部门负责”的问题时, 回答由“教导处”负责的有5所学校, “德育处”负责的有2所学校, “没有特定部门”负责的有2所学校。

另外,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缺乏有效的评估机制。调查显示, 每年对心理健康教育进行评估的学校0次和3次的各有3所, 1次和2次的各有1所, 5次及以上的学校只有1所。2位访谈对象也提到“心理健康教育并没有纳入到教学评价体系之中”。即便有少数学校开展了评估工作, 但其领导在访谈时却陈述“进行评估的方式、内容都比较简单, 比如直接考察教师的上课情况, 统计学生出现不良行为和情绪的次数等”。

2.6 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没有真正实现学校—家庭—社会的合作

调查表明, 9所学校中仅有3所学校与社会有过合作, 6所学校和家庭之间有合作。但分析访谈内容发现, 合作形式单一, 且容易淡化心理健康内容的主题, 如一位教师叙述“家校合作的形式往往仅局限于开家长会和家访, 且交流很少涉及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还有一位教师谈到“每次与家长进行沟通时, 交流的内容总会不自觉地转移到孩子的学习生活上”。

3 讨论

研究结果表明, 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观念、师资及其专业素养、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管理与评估及家校合作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问题;若不予以重视和解决, 必将严重影响特殊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 不利于特殊教育的正常发展。对此, 笔者根据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几方面的建议。

3.1 要针对特殊儿童具体的心理特征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

目前, 重庆市的部分特殊教育学校虽然都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 但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并不具有针对性, 与普通儿童无异。有研究表明, 特殊儿童更普遍的表现出对人焦虑、身体症状、自卑、孤独和恐惧倾向等心理问题[9,10,11]。为确保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 应开发适合于特殊儿童的心理健康教材, 并结合日常观察、交流及专业的心理诊断与评估等方式, 充分认识和考虑特殊儿童的特殊性, 以他们的身心特点为基础, 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3.2 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为特殊儿童心理健康创造良好环境

要实现完善特殊教育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需求, 首先要求学校有一个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观念和目标, 必须深入理解心理健康教育内涵是以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为主要依托, 结合日常教育教学工作, 根据学生生理、心理特征, 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 开发潜能, 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教育活动[12], 不能将其等同于思想品德课, 也不能将心理健康问题当作品德问题处理。同时, 应科学认识特殊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 不能以偏概全, 以点盖面。

其次, 加强心理健康教师师资队伍和专业素养的建设, 努力打造一支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一方面在引进专职教师的同时, 可以加强对学校领导、科任教师和其他人员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与技能培训, 这样既可以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种理念贯穿到整个教学与管理中, 又能扩大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另一方面, 不但要增加心理专业教师的数量, 而且要加强对所有心理健康教育老师的专业培训与进修, 学习新的理论与技术, 形成一支稳定的、高水平的、适应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需求的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

再次, 学校要科学全局地谋划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对特殊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要取得真正的效果, 就必须进行统一规划和安排, 不能游离于学校原有工作和教学之外, 应将其有机地结合起来, 多渠道、多形式相融合, 协调统一, 形成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同时, 注意不断改进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 不能只局限于课程教学、主题班会、专题讲座等形式, 应结合特殊儿童的具体特点和需求, 开展接受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强的教学模式, 如情境设计、角色扮演、游戏辅导等。另外, 要建立健全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档案和系统规范的心理辅导室, 以便能够全面了解特殊儿童的状况, 及时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

最后, 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与评估体制。特殊教育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一个完善的监督管理体系, 这是落实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一方面, 要健全领导体制, 明确各级心理健康教育管理组织和研究组织的负责人, 只有落实组织领导才能保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组织、有次序地开展, 提高效率;另一方面, 要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评估, 优化评估内容、手段和标准。作为教育活动的主体, 教师和学生必然成为评估的主要对象。对教师的评估可以从教师素质 (如: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专业知识、教师定期参加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的时间、教师的教学能力等) 与教育实践 (如:为学生发展制定方案的合理性, 对学生发展的评价, 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效果等) 两个方面进行。学生的评估可以在考虑其阶段特点基础上, 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水平与特点, 自我认识、情感、实践能力与创造力等发展状况进行考察。同时, 对学校心理健康组织与管理的评估也是不可忽视的。

3.3 构建完善的社会支持系统, 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者相互合作的心理维护模式

对智障儿童的特殊教育方法的实施 第11篇

智障的孩子在知觉上速度缓慢,知觉范围狭窄,知觉内容笼统而不精确。在记忆方面会发生大量歪曲和错误,支离破碎,缺乏逻辑、意义和联系;识记速度缓慢,记忆保持差;记忆表象贫乏、缺乏分化,不稳定。在言语方面出现迟,发展缓慢;词汇量小,缺乏连贯性;词义含糊,不能清楚、明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词不达意。在思维方面明显判断力差,不能完整地认知客体,缺乏概括能力;难以理解概念的确切含义,特别难以理解抽象概念;分析能力差,考虑问题不合逻辑;数的概念掌握困难,简单的计算也难完成。注意力不易集中,做事难以坚持到底,性格极其孤僻。

基于种种的孩子的不利因素,教育者就要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几年来的工作经验给了我很大启迪,也积累了一些教育方法。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只有建立好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才能意识到教师是可以信任的人。怎样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呢?爱是基础。在与学生交往中使他们感受到教师的仁慈与爱心,渐渐获得他们的信任。一开始,教师可友善而耐心地与他们接触,可以担当一个积极的游戏伙伴,诱导他们去玩。在共同游戏过程中,他们就会逐渐地信任教师,意与教师接触,这种接触和交往则是今后进行教育的基础。弱智学校的教师,有时还需要像母亲那样去爱和亲近弱智儿童,在真诚友善的气氛中建立起信任和合作关系。孩子一旦信任教师,就能听教师的话,按教育目标进行学习。

二、制定个别教育计划,选择明确的教学目标

教师与学生进行直接接触,观察了解学生,能使教师恰当地估计学生现有的能力水平,然后对每一个学生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因材施教,让他们得到尽可能的发展,也为他们未来能成为一名独立的社会公民提供一种可能。

三、强化训练法

为使智障儿童全面发展,我结合学校的各种器材,对他们进行了一系列训练。感觉统合训练可以提高身体各器官的机能,促进儿童全面发育。一些学生经过一阶段的训练,体质有明显的改善,运动能力也有所提高,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还可以让智障儿童认识各种器械,丰富词汇,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动手能力。

四、家校共育法

特殊儿童流行音乐教育 第12篇

一、用心关注,用爱育人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师最可贵的一个品质是人格,只有充满人性、人情,充满爱心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健全人格的学生。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谈不上教育。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面对或智力、或身体残缺,不会爱、也不懂爱的孩子,只有爱学生,才能以慈母之情去关爱、鼓励学生,使他们逐渐战胜自我,树立信心。因为有了爱,才有了接纳和包容;因为有了爱,他们的“与众不同”才会被理解;因为有了爱,才会关注他们的生活、倾听他们的心灵、排除他们的焦虑、尊重他们的人格。在理解、关爱、尊重、鼓舞的心理体验中,健全人格、促其成长。

例如,有这样一个孩子,脾气暴躁、上课捣乱、打骂同学,家长找老师告状,让他转学。老师通过家访了解到:他的母亲去世了,父亲走了,奶奶捡破烂为生,没时间管他,邻居孩子嘲笑他,他就动手动嘴来解决。面对这样的孩子,老师用慈母般的爱来温暖他:经常和他谈心,给他讲团结友爱的故事;让同学们一起和他学习、游戏、参加活动,使他不再孤独;他病了,带他打针,给他买水果;没吃早餐,给他买来吃的;衣服脏了,帮他洗干净;换季时,带他去买衣服……他变了,变得合群、变得爱笑、变得乐于助人、热爱学习、与人为善,他融进了班级这个集体中。

二、耐心培育,静待花开

特殊学生在亲人过分照顾下生活,自理能力都很差、没有良好习惯,不会与人交往。只有让这些孩子学会生活自理,才能参与集体活动。要相信“每个孩子都是种子,只不过每个人的花期不同”。

有一个脑瘫孩子,在家里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连上厕所都需要家长照看,更不用说别的生活技能了。面对这样的孩子,班主任没有选择逃避和歧视,而是和家长一起研究对策,让家长对她进行生活自理能力训练:如穿衣、洗脸、整理用品、打饭、洗餐具等。在班级让同学一起带她做班务,与其他任课教师一齐参与指导和训练。通过坚持不懈地反复进行强化训练,现在这个学生已经能够自己管理自己的日常生活,并且能够和其他同学一起参加班级集体活动。

三、营造氛围,集体合作

全纳教育主导的价值观之一是倡导集体合作观,在这个集体中,一个都不能少,要共同合作,共同进步。因此,教师要努力营造团结、互助、和谐的集体氛围,鼓励、支持特殊学生参与集体活动,在活动中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集体观念,体验进步、增强自信心。

例如,有一个听力障碍的孩子,语言交流有困难,她自卑、孤独,不与别人玩,也不参加集体活动,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为了让她走出自我,学会交流,老师向特殊学校的老师学发音方法;课堂上鼓励参与小组合作,她大胆发言;让她和同学一起参加各项活动,为她的点滴进步喝彩;平时让全班同学积极与她进行交流,带她参加游戏……使这个孩子在这个集体中非常快乐和自信,语言表达和其它能力得到了发展,顺利的完成了小学学业,升入了初中。

四、润色语言,启迪心灵

教师的语言是艺术的语言,对于特殊孩子来说,它不仅要求用词准确,更要求生动优美。同样一名学生,在不同老师课堂上,情绪表现差别极大,除了教学内容有差别之外,教师的语言风格和表达能力成为造成这种差别的关键因素。特殊孩子对语言的要求很高。他们喜欢教师欢乐、自然、优美的语言刺激,因此,在推进特殊孩子“随班就读”工作中,教师语言表达能力要作为重要的一项专业技能提出来,要学说话、会说话、说好话、巧说话,用生动的语言刺激特殊学生,开启封闭之门。

例如,我校有名学生,性格偏执,想干啥就干啥,不想干的事别人很难使她回头。上课了,别的学生走进教室,她独自一人站在楼房雨达下面“面壁思过”,任人千呼万唤,她就是不回头。她的这些特质让许多专科教师发怵,但是她的班任老师却能很好的说服她,教育她,老师每次对她说话,先用活泼轻松的语言回顾她一段时间取得的进步,如主动倒垃圾了,帮助同学了,上课遵守纪律了……再利用她爱美的天性,用焦虑的语气替她着想:在外面站久了,腿会疼,脸会被晒黑,老师和同学会着急的……最后,用诚意期待的语气说:“XX最聪明了,什么事做的都好,快回教室吧”。这样一说,效果好的不得了,她兴高采烈的跑回教室。语言是开启学生心智的钥匙,围绕学生的生活和学习,语言刺激时时存在。话可以这么说,也可以那么说,由于说的方式不同在听众中产生的效果区别明显,面对特殊学生,要敢说、多说,会说,充分发挥教师语言魅力,为提高教育教学效率增色。

上述教育方法和策略的实际效果表明,教师树立全纳教育的理念下,教师对特殊儿童充满爱心,接纳所有学生,做到不抛弃、不放弃、不歧视、尽全力,才会走进他们,以一颗慈母的胸怀对他们的痛苦和不幸感同身受,给予他们特别的关爱,用慈爱的眼神和笑容滋润孩子的心田,焕发他们的自尊、自爱,激荡起孩子的幸福和欢乐,就能打开他们心灵的窗口,关注他们的生活、学习、行为、发展、需求和内心世界,注重集体合作,促进积极参与、满足不同需求,做到有教无类,在他们身上就会产生皮格马利翁效应,“特殊孩子也可雕琢的神话就会变成现实”。

摘要:全纳教育是针对特殊学校的隔离式教育弊端提出的,旨在使特殊儿童融入普通学校,享有公平的受教育机会。目前,我国在以“随班就读”为存在形式的全纳教育中承担着重要的角色。教师要培养特殊学生积极面对人生、全面融入社会的意识和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精神,就要坚持师爱的主题,创设和谐育人环境、促进积极参与、倡导集体合作,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做到有教无类,促其成长。

关键词:全纳教育,特殊教育,随班就读,教育方法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10.

[2]陈云英.全纳教育的原型.中国特殊教育,2003,(02).

[3]雷江华.重读《萨拉曼卡宣言——解析全纳教育的理念:教育机会均等.现代特殊教育,2001,(03).

[4]陆艳琴.浅谈特殊教育教学中师爱的作用.大庆社会科学,2004,(03):50.

上一篇:隐患闭环下一篇:夏秋季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