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赏教学小学音乐

2024-08-24

欣赏教学小学音乐(精选12篇)

欣赏教学小学音乐 第1篇

一、精选符合学生实际的好作品开展欣赏教学

音乐欣赏教学的内容应该选择可以陶冶学生情操,学生喜闻乐见的好作品进行欣赏。小学生正处于心理发育最佳时期,健康、乐观、向上的心理需要一点点培养和引导,音乐欣赏课对于培育小学生良好的性情具有较好的功效。因此,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课前精心选择符合学生心理和生理的音乐欣赏作品,再配上教师魅力语言的引导,营造和谐、积极、快乐的课堂氛围,教学有效性必将事半功倍,同时也充分达到了“环境育人”的目的。例如,选择富有时代气息的《让我们荡起双浆》和具有教育意义的《闪闪红星》,这样的优秀作品可以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和热爱祖国的情怀;选择《天山风情》进行欣赏,再配上新疆美丽的风景和舞蹈,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美的熏陶,促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

二、激发学生音乐欣赏兴趣,营造氛围,培养能力

音乐欣赏课与唱歌不同,要求学生静心地听、用心地听,教师选择的音乐欣赏内容也应该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为主,选择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欣赏内容,一点点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习惯和音乐想象力。例如,在欣赏苏联作曲家罗科菲耶夫的交响童话《彼得与狼》,为了调动学生的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可以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把学生喜欢的童话故事作为切入点,把生活中的有趣的故事画面一一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们通过观看幻灯片,达到声情并茂的效果,即欣赏了音乐,又观看了故事画面,学生们的想象力一下子被激发出来,仿佛进入了童话一般的世界。为了更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扮演童话故事中的人物和动物,更加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童话的主题。同时,通过做表演,既培养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表演的技能,又培养了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能力。

三、欣赏课兼顾唱歌和乐理及基本技能训练

小学生欣赏音乐作品,应采取合理的步骤和方法,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上来。课堂上,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听、看、唱、想、动、说参与音乐欣赏教学,将唱歌和乐理基础知识融入其中,同时还要适时地训练学生唱歌的基本技能。

由于生活条件的全面提高,现在的小学生大多会弹奏一种或两种乐器,教学中,可以让一部分学生进行唱歌,另一部分学生进行乐器演奏,其余同学进行欣赏,然后,大家对乐理知识、演唱和演奏技巧等方面进行交流学习和互评,提出自己的见解。通过调动全班同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较好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有效性。例如,欣赏歌曲《小白船》时,教师事先选一名或几名学生用电子琴或钢琴演奏《小白船》的旋律,同时,再选一部分学生进行哼唱,其余学生进行欣赏,演奏的同时,利用多媒体出示幽静、富有音乐气息的画面,最后教师再通过录音机播放歌曲《小白船》的旋律,让学生们进行比较交流。这样将学生的视觉与听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引导学生有条理地感知音乐的节奏美、韵律美,以及学习歌唱和演奏相关乐理知识,使得整堂音乐欣赏课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同时,学生的心情和情绪随着音乐的起伏、歌唱的节奏进行有规律变化,使学生们的情操得到了熏陶。学生们投入到音乐所展现的情景中,更加深了其对作品的理解和主旋律的记忆,更好地感受到作品的美。

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小学音乐欣赏课一个重要的任务即是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课堂上,学生们陶冶在优美的音乐作品中,通过教师的引导对音乐作品进行分析,从而领悟到音乐作品的主题,进而激发了学生们的想象力和创造精神;在体会音乐作品内涵的同时也感受了美,陶冶了情操,净化了心灵,启迪了智慧。

实践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地提供给学生深究的空间,欣赏完音乐作品后要引导学生根据欣赏的内容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进行主动地创作,力求简单、明快。例如,创作类似《两只老虎》一样的简单音乐。还可以让学生通过听录音、看录像等,根据自己对音乐作品的感受,创作一幅图画,再依据自己画的画写出图画的名字,然后再根据音乐的内容写一句或一段文字,充分表现所画的内容。教师还可以假设一种意境,鼓励引导学生创作音乐。教师要将学生创作的作品让他们自己去鉴赏、去分析,他们就会各抒己见,相互取长补短,去修改整理,不断完善。通过创作,学生明白了音乐创作需要有音乐知识作基础,更需要音乐素材和对生活的感受等。这样,学生就会主动去获取音乐知识,从生活中去寻找音乐素材。当然,教师应注意面对的是小学生,应力求简单浅显一些,不可过高。

小学音乐教师对欣赏教学 第2篇

一、课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传统的音乐欣赏教学已经不适应教育的发展,不适应学生的音乐能力、音乐素质的提高与发展,对学生个性的发挥起到了阻碍作用。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无动于衷地听;台上激情地说,台下茫然地听„„这样的欣赏课堂对学生的发展起到了反作用。伴随着新课改的东风,欣赏课也应当以更新的姿态面向学生,以全新的理念来支撑我们的教育教学,《音乐课程标准》中提出: 感受与鉴赏是重要的音乐学习领域,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良好的音乐感受能力与鉴赏能力的形成,对于丰富情感,提高文化素养,增进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教学中应激发学生聆听欣赏音乐的兴趣,养成聆听音乐的良好习惯,逐步积累鉴赏音乐的经验。应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有独立的感受与见解,帮助学生建立起音乐与人生的密切联系,为终身学习和享受音乐奠定基础。新课标的实施,新教材的出现,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希望和光明,本文以全新的视角对音乐欣赏教学提出了策略教学以及在策略教学下的教学方法的选择,以期对音乐欣赏教学起到推动作用。

音乐是听觉艺术,音乐艺术的一切实践都须依赖于听觉,音乐欣赏更注重聆听,听是音乐艺术最基本的特征。音乐新课标阐明:“音乐感受与鉴赏”是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音乐感受能力和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它是一项需长期训练体验的教学内容,其教学目标在于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音乐;引发学生想像和联想,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学生聆听音乐的兴趣与态度;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审美体验,实现音乐的审美教育价值。但音乐教师会经常提出这样的疑问:“音乐欣赏怎么教?”,“为什么学生总是在欣赏音乐时表现出一付茫然的表情,漫不经心?”。音乐欣赏难道真的是如此今人生厌?同样都是“听”,“音乐欣赏”确实比“听音乐”需要更高层次的心理活动,但是这并不表示非要音乐专家才有“欣赏音乐”的能力。只要有计划的制定教学过程,通过教师简明、生动、富有启发性的讲解提示,倡导“以音乐为本,从音响出发,以听赏为主”的教学理念,将听者从原本对音乐无意识的“听”进入对音乐内涵(包括节奏、曲调、音色、和声、曲式等)的感觉和理解,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音乐的欣赏者。

一、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常见问题分析:

笔者通过自己以往的教学经验以及对同行的调查发现,实际上音乐欣赏教学本身存在着许多盲点,需要反思:

1、忽视音乐性——过分强调音乐故事、人物轶事传闻的介绍,置音乐本身于次要的地位。教师叙述的语言过多,担心学生未能理解音乐含义,结果学生听了故事、强记了许多数字,到头来对于所欣赏的音乐反而一无所知。

2、过多的语言讲解——老师一味主观灌输乐曲伟大的美名,或是特意为音乐做解释,强行让学生按照同一个思路去欣赏,却未让学生在亲身欣赏的体验中直接有所感受。

3、教师素质欠缺——老师对乐曲的结构、特色认识不够,未能掌握教学重点,本身也未表现出积极的欣赏态度,学生当然也不会感兴趣。

4、教学方法老套——缺乏有效、有趣的教学法,经常见到的欣赏教学不外乎是老师播放音乐,学生正襟危坐,老师不作任何引导,放任学生神游太虚。

5、教学设备不佳——,在现今科技发达,繁荣富裕的社会里,学生到处都可以得到高品质的视听享受。相比之下,学校的设备往往不如家庭设备的品质,视听设备品质不佳,再好的音乐在低劣音响的摧残之下,怎么会受人喜爱?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和策略

(一)教学策略的概念 首先提出教学策略概念的是史密斯。1976 年,他提出了以经验为基础的两种教学策略,即内容限制性策略和非内容限制性策略。前者注重师生与教学内容的关系,后者则强调师生之间的关系。加涅认为,教师取得成效上的差别反映着他们管理和指导策略上的差别,在1985 年提出了“管理策略”和“指导策略”。上世纪90 年代,教学策略被引入我国。我国学者在介绍、研究、推广教学策略的同时,力图为教学策略界定一个概念,并在教学论中给予一定位置。

它包含以下几层含义: 第一,教学策略包括教学活动的元认知过程、教学活动的调控过程和教学方法的执行过程。教学活动的元认知过程是教师对教学过程中的因素、教学的进程的反思性认知。教学活动的调控过程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的进程及其中的变化而对教学过程的反馈、调节活动。教学方法的执行过程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的师生相互作用方式、方法与手段的展开过程。

第二,教学策略不同于教学设计,也不同于教学方法,它是教师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活动的整体性把握和推进的措施。第三,教师在教学策略的制定、选择与运用中要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入手和着眼,要兼顾教学的目的、任务、内容,学生的状况和现有的教学资源,灵活机动地采取措施,保证教学的有效有序进行。第四,教学策略是一系列有计划的动态过程,具有不同的层次和水平。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已基本上可以对教学策略有个大体的把握:

第一,教学策略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的一系列措施,而不是教学活动展开前的教学设计、教学方案。

第二,教学策略带有很强的目的性,是为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而进行的。

第三,教学策略是基于对现实的教学活动的认识而采取的。

第四,教学策略包含有一定的教学理论成分,是对一定教学理论的具体化,受一定的教学理论的支配和制约。

第五,教学策略有变通性,要随教学的进程对教学措施进行反馈和调控,它不同于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是为实现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而采用的一系列具体的问题解决的行为方式,还包括教学手段及其操作方法的设计。

教学策略包括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各个方面,教学策略高于教学方法。音乐新课标也明确提出“音乐欣赏教学应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有独立的感受和见解。”那么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要根据概念要求,抓住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运用教学策略,设计教学方案,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欣赏教学。

(二)研究内容和策略

概念上明确指出,教学策略包括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各个方面,教学策略高于教学方法。音乐新课标也明确提出“音乐欣赏教学应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有独立的感受和见解。”那么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要根据概念要求,抓住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运用教学策略,设计教学方案,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欣赏教学。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的常见方式与特点。

有试验研究表明,学生在以下学习形式下学习最有效: 当学生对教学内容发生兴趣时; 当学生被教学情境感染时; 当学生遇到表现机会时; 当学生遇到指挥挑战时; 当学生遇到创新活动时;

当学生自由自主地参与探索时; 当学生发现教师的问题有价值时; 当学生受到表扬和来自同学的掌声时; 当学生对自己充满自信时;

当学生被激励着向更高境界攀登时;

作为音乐教师,在设计欣赏教学的时候,就要根据以上的各种情况设计教学,常见的教学策略有以下几种:

创设情境——情,即情绪、情感;境,即环境、场景。包括语言情境,光线情境,美术情境,桌椅情境,音乐情境等„„

重视体验——要重视学生内心体验的独特性和过程性。不要用过多的讲解代替学生的听觉;不要用自己的理解代替学生的感受;不要用成人化的方式代替学生的学习;不要用支解的碎片代替完整的音乐。

强调探究——让学生面对一个有价值的位置世界,采用一种自主的教育方式,教师要求一个独立的学习过程,课堂需要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期望一个互动的活动课堂,追求一种深层的情感态度,最终获得一个开放的教学结果,培养一种主体的创新精神。

关注合作——可以加强师生合作,生生合作,教学与环境的合作,你唱我跳,你说我听„„ 加强综合——加强音乐学科为主体的综合,以音乐学科为切入点的综合„„ 以欣赏教学为主的音乐课教学设计策略选择。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行动研究法

1、准备阶段2014、3—2014、4(1)制定方案:查阅文献、寻找理论依据,再广泛调查研究和深入论证的基础上,制定出研究的总体方案,确定研究目标、研究步骤和研究方法。

(2)建立组织。

2、实施阶段(2014、5—2015、6)

(1)及时研讨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并做好应对,处理过程详细记载。(2)广泛听取教师、有关专家、学者意见和建议,修正实验方案,调整实验计划。(3)发布定期研究成果,设立学生欣赏曲库。(4)全面深入研究,探索有效的音乐欣赏策略。研究的总结阶段(2015、7—2015、8)(1)完善课题研究所有档案材料备查。

(2)做好相关总结,完成课题,研究成果的编汇工作。(3)申报结题。

五、预期的成果

1、主题报告

2、小学音乐欣赏课运用教学策略的研究与探索

六、课题保证

1、学校以前从事的课题研究都是以课题组的形式,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

小学音乐之音乐欣赏课教学 第3篇

音乐学科是一门独特的艺术,学生可以通过唱歌、跳舞、表演等多种艺术形式来表现自己的个性发展。当然,捕捉孩子的特性,设计相应合理的课堂计划是教师上好课的重要前提之一。

小学生热情好动爱表现,具有争强好胜的心理特征,都有成功的愿望,希望自己比别人强,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和同学们的认可。这与人们追求至善至美的天性是分不开的。许多情况下,正是由于学生的争强好胜才不断地取得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因此教师要注意把竞争意识引进课堂,让学生在竞争中获得成功,有一种成就感。成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需要,成功可以提高儿童学习积极性。

音乐课堂中可以运用小孩子感兴趣的游戏来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课堂上运用游戏来对音乐进行再认识,再创造。无论设计的出发点是什么,他终究要涉及到音乐知识和技能。在游戏中注重音乐性,在感受音乐美的同时表现音乐的快乐,音乐游戏不是单纯的玩耍,它真正的目的是以游戏的方法挖掘发展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在游戏中获得丰富的精神效果。音乐欣赏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觉能力和音乐记忆力,又能够丰富学生对音乐的联想力和想象力,还能增强学生对情感的体验能力及音乐直觉能力,从而培养学生音乐兴趣、开阔音乐视野、丰富情感世界。由于低年级的学生注意力不能持久,要培养学生专注不断地倾听,必须重视参与音乐的欣赏形式。因此,在小学音乐欣赏课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开展教学。

1.注重“听”的艺术,激发学习兴趣。美国著名现代音乐家艾伦·科普兰在《怎样欣赏音乐》一书中说:“如果你要更好地理解音乐,再也没有比倾听音乐更重要的了。什么也代替不了倾听音乐。”只有不断倾听,才会感知音乐、认识音乐、理解音乐,进而产生共鸣。学生的每一次聆听都要带着不同的问题,可以是辨别乐器,听出主题出现了几次,还可以感受乐曲的情绪,还可以“听”为主线,结合其他辅助教学手段。

2.通过“唱”主题旋律,品味音乐内容。音乐主题旋律是一首乐曲或歌曲的核心音調,音乐的发展、变化都与主题息息相关。学生在演唱主题旋律时,往往注入自己的感受和情感,这样既了解了音乐风格与特点,又激发了他们对欣赏课的兴趣。因此。在欣赏过程中,我们应该牢牢地把握主题旋律,带领学生“熟悉——学唱——感受”。

在欣赏《蜗牛与黄鹂鸟》时,我为主题旋律创编了歌词,当学生唱熟了主题音乐后,我要求他们听到乐曲中出现主题音乐时,要边唱边加上蜗牛和黄鹂的动作。通过这样的活动加深了学生对乐曲的理解。

3.通过“动”的参与,体验音乐乐趣。在小学的音乐欣赏课中,当学生听到欢快、富有动感的音乐时,他们往往会很开心,并不由自主地随着音乐热情舞动;当学生听到低沉、舒缓、抒情的音乐时,他们的动作就会变得轻柔、舒展起来。

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之探究 第4篇

一、儿童音乐作品的欣赏

儿童呈现出的年龄特点要求必须寻找适合他们的儿童作品, 来吸引孩子们的眼球。在欣赏这类乐曲时, 我引导学生不仅使用听觉, 而且通过积极的联想, 运用视觉、触觉的活动, 采用故事的创造、律动的创造、旋律线的创造, 去感受、把握, 去联想、创造, 以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和创造力。

(1) 故事的创造。故事是孩子们所喜爱的, 他们喜欢听故事, 也喜欢自己讲故事。讲故事的过程是发展他们语言的过程, 也是创作的过程。由故事表现的内容, 可以看出学生对作品理解后的丰富想象。案例:在欣赏五年级上册的《森林狂想曲》时, 我无需用太多的语言提示, 学生便对这首有名的乐曲所吸引了。夜幕低垂, 在神秘的热带雨林中, 蟋蟀、树蛙、猫头鹰与飞鼠一起奏响了优美奇特的森林狂想曲, ABC三段旋律轮番演奏出现, 学生们一会儿便能跟随旋律和速度变化轻松哼唱。学生们第一次接触“音效”, 新鲜感很浓, 曲子有电声乐器、竖笛演奏, 更有森林中蛙声、鸟声、风声、流水声……使人听来犹如身临其境, 非常形象、逼真, 直到以后的复听, 学生仍对此乐曲乐此不疲, 十分乐意参与哼唱, 这足以体现欣赏乐曲的魅力。

(2) 律动的创造。动, 是学生表达自己对音乐感受和理解的最直接、最喜爱的方式。在欣赏乐曲后, 给学生创造“动”的机会, 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动作来表达自己对乐曲的理解, 充分利用他们好动的特点;通过“动”, 激发他们欣赏的兴趣, 加深他们对音乐形象的联想和理解, 在参与中得到愉悦和美。案例:三年级教材歌曲《快乐宝贝》, 乐曲非常欢快而朗朗上口, 当激昂的前奏和歌词“想要开心跟着我叫 (跟着我叫) , 想要快乐跟着我闹 (跟着我闹) ……快乐宝贝, 就是我 (就是我) ”一出现, 学生们立即振奋起来。正如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L.穆塞尔和梅贝尔·格连所说的那样:“唱歌必须由音乐欣赏来激发, 这是加深音乐欣赏的主要手段。”歌词唱出了学生的心声, 他们像遇到知音一样高兴, 随即手舞足蹈起来。可想而知, 歌曲的教学任务完成得非常好, 这也可以看到律动的魅力所在。

(3) 旋律线的创造。学生在日渐提高欣赏水平后, 又可以要求把感受到的、理解的音乐表达出来, 与听力紧密联系起来发展。在欣赏练习中, 可以用图画法表达感受到、理解到的音乐。案例:在欣赏著名管弦乐曲《卡门序曲》时, 我曾引导学生边听边画出某一乐句的旋律线。在优美动人的旋律中边听边记音乐, 结果发现很容易启迪学生灵感, 提高学生听力水平。在这段热烈欢快、高低起伏的旋律声中, 学生们发现自己画出的旋律线条有时还是很有规律和层次感的, 旋律线的创造竟是如此奇妙而生动有趣。

二、对民族民间音乐作品的欣赏

民族民间音乐是世界音乐之林中的一棵古老而长青的参天大树, 它以丰富璀璨的繁华硕果, 深广久远的历史传统, 成为当今珍贵的世界民族音乐文化遗产, 往往成为人们认识世界、认识各民族的窗口。就拿中国有56个民族来说, 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内容、历史语言等, 其音乐也各具异彩。案例:欣赏《瑶族舞曲》时, 全曲描写在节日之夜, 瑶族人民载歌载舞尽情狂欢的情景。我首先让学生完整地聆听一遍音乐, 初步感受少数民族音乐特有的韵味;复听乐曲并分段欣赏时, 我引导学生用摇手、跺脚、捻指、拍手模仿长鼓的鼓点节奏, 让学生真切体会到瑶族人民载歌载舞的各个热闹场面。学生们在演奏乐曲的过程中, 享受到了与同学间协作的无限快乐, 总能陶醉在自己演奏的音乐声中。

三、中国戏曲音乐作品的欣赏

众所周知, 中国戏曲是我们国家的文化瑰宝。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到今天, 戏曲文化显得尤为稀奇, 特别是京剧这一国粹, 它集视觉艺术与听觉艺术为一身, 集百家之长、纳百家之川, 以唱腔和表现风格的特有韵味吸引着人们, 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象征。四年级的孩子们初次接触京剧, 觉得非常好奇。在他们平日的电视节目选择中, 戏曲频道总会一跳而过, 成年人亦是如此。因此, 音乐课堂上, 要想让孩子们对此感兴趣, 必须动一番脑筋。案例:在给四年级学生教授戏曲单元时, 我首先摆放出各式脸谱。脸谱是中华民族戏剧特有的面部化妆造型艺术, 它是图案化的、也是性格化的, 它以夸张的色彩无穷的线条为人物增添了强烈的审美效果。最吸引孩子们的是不同颜色的京剧脸谱, 代表着不同的象征意义, 如:黑色———正直, 代表人物包青天;红色———忠勇, 代表人物关羽;白色———奸诈, 代表人物曹操;绿色———魔鬼形象;银色———妖怪形象等等。孩子们立刻对京剧敏感起来, 眼神里传递着想了解更多的信息。接着重点介绍京剧人物的行当划分———生、旦、净、丑四大行当, 并告诉孩子们这得从人物的性格、年龄、身份、扮相及表演特点来观察、分析京剧的行当。紧接着马上观赏《沙家浜》选段《智斗》和《红灯记》, 为所学知识进行及时梳理, 分辨出忠奸善恶, 学生们一下子思维活跃、联想丰富、兴趣浓厚。更令人欣喜的是以后但凡让孩子们欣赏些京剧片段时, 你就不用顾忌了, 绝对缘于京剧的美丽和神韵。

总而言之, 音乐欣赏教学的地位日渐突出, 对我们的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它是集歌唱、律动、创造、想象等元素为一体的扎实有效的教学课型, 它的魅力是学生们喜爱和投身音乐课堂最有意义的理由, 我将有信心坚定不移地让学生们爱上音乐欣赏。

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论文 第5篇

音乐本身是一种声音和时间的艺术,一切音乐活动都是从听开始的。培养学习兴趣的最好手段莫过于欣赏。现在的小学音乐教材中音乐欣赏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重要,从一年级开始就已融入了简单的音乐欣赏。我在课堂实践中发现,教材这样科学合理地安排,的目的是使我们学生慢慢地学会注意、关注,从而喜欢上欣赏,进而欣赏周围世界的美,也就在音乐欣赏中形成“自觉”的乐感。这也应了那句话:“音乐素质的培养恰恰必须以音乐欣赏为基础”。我在长期音乐教学实践中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一、儿童音乐作品的欣赏

儿童呈现出的年龄特点要求必须寻找适合他们的儿童作品,来吸引孩子们的眼球。在欣赏这类乐曲时,我引导学生不仅使用听觉,而且通过积极的联想,运用视觉、触觉的活动,采用故事的创造、律动的创造、旋律线的创造,去感受、把握,去联想、创造,以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和创造力。

故事的创造。故事是孩子们所喜爱的,他们喜欢听故事,也喜欢自己讲故事。讲故事的过程是发展他们语言的过程,也是创作的过程。由故事表现的内容,可以看出学生对作品理解后的丰富想象。案例:在欣赏五年级上册的《森林狂想曲》时,我无需用太多的语言提示,学生便对这首有名的乐曲所吸引了。夜幕低垂,在神秘的热带雨林中,蟋蟀、树蛙、猫头鹰与飞鼠一起奏响了优美奇特的森林狂想曲,ABC三段旋律轮番演奏出现,学生们一会儿便能跟随旋律和速度变化轻松哼唱。学生们第一次接触“音效”,新鲜感很浓,曲子有电声乐器、竖笛演奏,更有森林中蛙声、鸟声、风声、流水声使人听来犹如身临其境,非常形象、逼真,直到以后的复听,学生仍对此乐曲乐此不疲,十分乐意参与哼唱,这足以体现欣赏乐曲的魅力。律动的创造。律动是学生表达自己对音乐感受和理解的最直接、最喜爱的方式。在欣赏乐曲后,给学生创造“动”的机会,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动作来表达自己对乐曲的理解,充分利用他们好动的特点;通过“动”,激发他们欣赏的兴趣,加深他们对音乐形象的联想和理解,在参与中得到愉悦和美。案例:三年级教材歌曲《快乐宝贝》,乐曲非常欢快而朗朗上口,当激昂的前奏和歌词“想要开心跟着我叫(跟着我叫),想要快乐跟着我闹(跟着我闹)快乐宝贝,就是我(就是我)”一出现,学生们立即振奋起来。正如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L. 穆塞尔和梅贝尔?格连所说的那样:“唱歌必须由音乐欣赏来激发,这是加深音乐欣赏的主要手段。”歌词唱出了学生的心声,他们像遇到知音一样高兴,随即手舞足蹈起来。可想而知,歌曲的教学任务完成得非常好,这也可以看到律动的魅力所在。旋律线的创造。学生在日渐提高欣赏水平后,又可以要求把感受到的、理解的音乐表达出来,与听力紧密联系起来发展。在欣赏练习中,可以用图画法表达感受到、理解到的音乐。案例:在欣赏著名管弦乐曲《卡门序曲》时,我曾引导学生边听边画出某一乐句的旋律线。在优美动人的旋律中边听边记音乐,结果发现很容易启迪学生灵感,提高学生听力水平。在这段热烈欢快、高低起伏的旋律声中,学生们发现自己画出的旋律线条有时还是很有规律和层次感的,旋律线的创造竟是如此奇妙而生动有趣。

二、对民族民间音乐作品的欣赏

民族民间音乐是世界音乐之林中的一棵古老而长青的参天大树,它以丰富璀璨的繁华硕果,深广久远的历史传统,成为当今珍贵的世界民族音乐文化遗产,往往成为人们认识世界、认识各民族的窗口。就拿中国有56个民族来说,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内容、历史语言等,其音乐也各具异彩。案例:欣赏《瑶族舞曲》时,全曲描写在节日之夜,瑶族人民载歌载舞尽情狂欢的情景。我首先让学生完整地聆听一遍音乐,初步感受少数民族音乐特有的韵味;复听乐曲并分段欣赏时,我引导学生用摇手、跺脚、捻指、拍手模仿长鼓的鼓点节奏,让学生真切体会到瑶族人民载歌载舞的各个热闹场面。学生们在演奏乐曲的过程中,享受到了与同学间协作的无限快乐,总能陶醉在自己演奏的音乐声中。

三、中国戏曲音乐作品的欣赏

众所周知,中国戏曲是我们国家的文化瑰宝。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到今天,戏曲文化显得尤为稀奇,特别是京剧这一国粹,它集视觉艺术与听觉艺术为一身,集百家之长、纳百家之川,以唱腔和表现风格的`特有韵味吸引着人们,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象征。四年级的孩子们初次接触京剧,觉得非常好奇。在他们平日的电视节目选择中,戏曲频道总会一跳而过,成年人亦是如此。因此,音乐课堂上,要想让孩子们对此感兴趣,必须动一番脑筋。案例:在给四年级学生教授戏曲单元时,我首先摆放出各式脸谱。脸谱是中华民族戏剧特有的面部化妆造型艺术,它是图案化的、也是性格化的,它以夸张的色彩无穷的线条为人物增添了强烈的审美效果。最吸引孩子们的是不同颜色的京剧脸谱,代表着不同的象征意义,如:黑色――正直,代表人物包青天;红色――忠勇,代表人物关羽;白色――奸诈,代表人物曹操;绿色――魔鬼形象;银色――妖怪形象等等。孩子们立刻对京剧敏感起来,眼神里传递着想了解更多的信息。接着重点介绍京剧人物的行当划分――生、旦、净、丑四大行当,并告诉孩子们这得从人物的性格、年龄、身份、扮相及表演特点来观察、分析京剧的行当。紧接着马上观赏《沙家浜》选段《智斗》和《红灯记》,为所学知识进行及时梳理,分辨出忠奸善恶,学生们一下子思维活跃、联想丰富、兴趣浓厚。更令人欣喜的是以后但凡让孩子们欣赏些京剧片段时,你就不用顾忌了,绝对缘于京剧的美丽和神韵。

小学音乐欣赏教学初探 第6篇

一、确定欣赏侧重点,讲究欣赏层次性

音乐作品是音乐各种语言要素的有机结合。我们在引导学生欣赏时,不能面面俱到,要求学生对各个要素都能理解和掌握,否则欲速则不达。在制定教学要求时一定要有侧重点,每堂课着重解决l~2个问题。例如,欣赏《森吉德玛》,着重让学生理解速度这一要素在音乐中的作用,而不强调音乐对比。一般来说,初听主要是感受作品的主要特征,局部细听时就要了解音乐所表达的感情、描绘的形象、作品运用的手法、结构……最后听时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产生共鸣。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感受和理解会步步加强,层层深人,逐步提高对音乐的鉴赏水平。

二、视听结合,体验音乐情感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马克思说:“对于不辨音律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训练学生“有音乐的耳朵”是学生充分感知音乐形象的前提,是音乐美育的重要任务。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以直观的视觉形象来帮助听觉体验乐曲的情感,可使学生积极进行思维活动。例如,在初听《龟兔赛跑》乐曲时,我让学生边看投影图中描绘的故事情节,边欣赏音乐。通过视觉、听觉配合,他们很快听出乐曲中表现乌龟和兔子动作的不同音响,纷纷说出自己的感受。如:“听到森林里鸟儿在歌唱”“发令枪响了,兔子、乌龟开始赛跑了”“兔子在森林里很快地跑著”“乌龟使劲地慢慢地爬着,爬着……”“兔子自以为会得第一名,就停下来休息,结果睡着了……”学生的说话内容和神态,以及活跃的课堂气氛,说明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乐曲所反映的故事情节,领悟了所表达的情感。

三、以趣激学,创设愉悦氛围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如何激发兴趣呢?我认为,关键在于创设轻松和谐的音乐氛围。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我根据欣赏的内容选择恰当的方法,例如,启发性谈话、讲故事、利用声像教材、使用挂图等,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欣赏的欲望,做好欣赏教学前的准备。例如,在低年级欣赏乐曲《龟兔赛跑》中,我先提出能引起学生兴趣的问题:“兔子跑得快,还是乌龟跑得快?”学生都说兔子跑得快。于是,我这样讲述导入新课教学,以激起学生悬念:“可是,有一个故事却是这样说的:很久很久以前,在一个大森林里,一只兔子和一只乌龟赛跑,结果是乌龟取胜。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欣赏音乐童话《龟兔赛跑》。作品中以吹奏大管和单簧管(出示乐器图片)分别表现故事里乌龟和兔子的思想情绪与动作。乌龟和兔子在赛跑中的表现如何?兔子为什么没有取胜?请同学们认真听音乐,仔细想一想。”如此启发诱导,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内心里愿意投入到欣赏乐曲中来。

四、引导参与,领会表现手段

在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始终觉得自己在跟音乐进行愉快的合作,从而充分感知乐曲塑造的音乐形象。例如,在分段复听乐曲《龟兔赛跑》时,我让学生一边听乐曲,一边用动作表现乌龟和兔子不同的神态举止。为此,可设计以下问题启发学生思考:1.小男孩的手为什么颤抖?引导学生弄明白两点:(1)因为小男孩的情绪激动而紧张;(2)因为小男孩还没有下定决心。2.从哪里可以看出他还没有下定决心?(小男孩将手放下去又举起来。)这样,使学生认识到,小男孩毕竟是个孩子,他以为献了血自己会死,一时下不了决心,所以手是“颤抖”的,但最后还是举了起来,这充分体现了小男孩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从而也使学生懂得“颤抖”一词在文中准确地反映了小男孩的恐惧心理,让人觉得真实可信,也为表现人物品质起了辅助作用。

由此可见,有些词语就表面看,其意思比较浅显易懂,可一联系上下文去揣摩、品味,就不是那么回事了。因此,教师必须吃透教材,弄清作者用词的良苦用心,教学时注意指导学生深入文中语境领会词语的内涵。这样,才能使词语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杨力,郭声健.全国中小学音乐课评比获奖课例实录.湖南文艺出版社,2001.

[2]音乐课程标准研制组编.音乐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6).

浅议小学音乐欣赏教学 第7篇

一、教学手段多样化, 激发学生音乐鉴赏兴趣

小学音乐教学方法众多, 而多媒体信息技术的课堂介入, 为教师提供了更多的音乐教授方式。鉴赏课首先要为学生欣赏音乐创造环境, 教师可以制作多媒体课件, 利用其声光电技术渲染气氛, 让学生对音乐作品有更直观的认知。教师可以对音乐教室进行针对性布置, 张贴音乐宣传画, 为学生弹奏相关背景音乐, 还可以对音乐作品进行适度解读, 讲音乐故事、介绍音乐产生背景, 并亲自演绎, 激发学生欣赏兴趣。

音乐欣赏课教学设计要注意文本与生本的有效对接。如, 在欣赏《小放牛》时, 为让学生对作品有更真切感受, 可以先将相关视频音乐播放一半, 然后问学生:这段音乐有什么特点?所用乐器有哪些?乐曲是民族乐队还是西洋乐队演奏的?学生大多没有听清楚, 回答不出相关问题。教师继续播放音乐, 学生注意力开始集中起来。这时再问学生:这段音乐在速度上有什么变化, 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这时, 学生大多能够听出一些内容了。教师可以将音乐再播放一遍, 学生听得更真切了。或边听边说:“这是唢呐在对话”“速度加快了”“牛羊在山坡吃草”, 或开始哼唱。再让学生用手在桌面上敲击, 给音乐伴奏。音乐在耳边流淌, 他们个个沉醉其中。

在这一教学过程中, 学生被音乐所征服。教师让学生说音乐内容, 为了将音乐形象化;让学生击打桌面给予伴奏, 为的是让学生和音乐交流互动, 真正实现文本生本的有机结合。学生被音乐震撼, 学习积极性迸发, 美感教育自然融入音乐中。

二、教学内容有针对性, 挖掘学生音乐鉴赏潜力

小学生存在个体差异, 音乐基础参差不齐, 对音乐作品的理解还有很多短板, 比较浅显。因此, 教师在音乐欣赏内容选择时不可存在随意性。要注意适度, 针对学生认知接受实际, 选择学生听得懂、能够给其带来心灵震撼的作品。音乐欣赏就是悄无声息地渗透, 如果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大大增强, 其内在的音乐潜质会被充分挖掘出来。

如, 欣赏《唱给妈妈的摇篮曲》时, 教师可先让学生阅读歌词, 对作品进行整体感知。然后, 播放音乐, 展开生生互动, 讨论音乐内涵, 寻找有哪些感染人的地方。最后学唱这首歌, 回家唱给妈妈听。由于音乐贴近学生生活, 感情真挚, 具有极强的冲击力, 很多学生都动了感情, 学习时特别专注。特别是女生, 有的眼中早已噙满泪花。

提到摇篮曲, 大多是妈妈唱给子女, 这首音乐作品却改变方向, 让女儿唱给妈妈听。这样的音乐作品就很有个性, 紧紧牵动学生情感神经。在欣赏过程中, 学生受到音乐多种元素的强烈冲击, 情感张力获得有效释放, 欣赏效果自然显现。教师安排学生回家去唱给妈妈听, 也许很多学生不会主动这样去做, 但对学生的美育已经获得深度耕耘, 教学效果很值得期待。

三、教学过程注重互动, 培养学生音乐鉴赏品质

音乐欣赏并非是被动单一的, 而应是教学互动。教师需要根据教材内容设计系列教学活动, 让学生参与其中。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完成对音乐内涵的感知。音乐欣赏课有很强的实践性, 参与音乐演绎, 既可以对音乐作品进行现场表演, 也可以对音乐作品进行改编, 以激发学生音乐的创造力。

如, 《四小天鹅舞曲》是学生比较喜欢的音乐作品, 教师播放相关视频时, 很多学生都注意了画面演绎, 但对音乐本身的感知却有欠缺。为了让学生能够进入音乐意境, 教师可以将画面关掉, 只听音乐部分。随着音乐行进, 可以对其内容进行简单提示。最后设计一个表演展示任务, 将音乐分成若干小节, 每一个小节内容由一个小组进行动作演绎。教室里顿时热闹起来, 因为有视频可以对照。当音乐响起, 学生开始了凌乱的模仿表演。虽然课堂秩序不井然, 但学生获得的音乐感知却是深刻的。

让学生参与音乐作品表演, 是对音乐欣赏的实践感知。小学生大多喜欢表演, 这样的展示机会自然是不会放过的。学生表演不需要有多高要求, 重在参与。只要有这个感知体验, 音乐欣赏就已经落到实处。

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研究 第8篇

一、积极运用灵活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欣赏兴趣

有些小学生对欣赏课并不感兴趣, 那么, 在欣赏课上她的收获就很少, 我们要对这部分学生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来培养他们的兴趣, 运用多媒体手段就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比如, 在欣赏二胡独奏《赛马》曲时, 老师先把二胡拿到课堂上, 让学生对二胡有一个明确的认识。通过老师的介绍与演奏, 让学生了解二胡的演奏方式, 感受二胡的音色是什么样的, 这样, 他们就在心中有一个二胡的概念。先让学生产生欣赏音乐的兴趣, 接着再运用设计好的课件来帮助学生理解这一首曲子, 随着音乐让学生看热烈欢腾的赛马情景, 从而从视觉上对音乐有一种感受, 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这首曲子。本曲子有三个部分, 让学生讨论一下三个部分有什么不同, 给学生更多的艺术想象。

二、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的共鸣

由于学生的个体不同, 他们的生活环境、个人的经历不同、性格不同、文化素质不同, 他们对同一事物的理解也不同, 所以, 他们在欣赏同一首音乐的时候对音乐的理解也不同, 一首优秀的乐曲带给学生的想象应该是多样、多彩的,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感受。

比如, 在欣赏《童年》这首乐曲的时候, 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 结合自己的上学经历, 打开自己的心扉, 用心去体会音乐带给自己的震撼, 唤起自己无尽的想象。当学生听完这首曲子后, 我让学生想一想自己的童年是什么样的, 自己在上学的时候做了哪些有趣的事情, 你想要什么样的小学生活。在我的音乐课欣赏课上, 我都会给学生很多奇怪的问题, 让他们给我很多不定的答案, 激发他们的想象力。

三、让学生运用动作表达对音乐的感受

音乐是一种听觉的艺术, 但是他给人的感受又不全是视觉的, 而是全身的, 每种音乐都可以让学生用动作来表达出来, 表达音乐的思想感情。学生的动作表达就是对音乐的直觉反应, 是自然的, 也是即兴的。

比如, 欣赏《赛马》这首乐曲时, 我让学生拿着乐器, 让学生随音乐做出自己想象的动作, 学生可以即兴表演, 用不同的乐器来表现马蹄声、马鞭声等。也可以用自己身体部位来做出动作, 比如, 拍手、拍腿等表现方式。让学生在做动作中发挥出自己的思想情感, 感受音乐的魅力, 发挥自己的能动性, 大胆地把音乐表现出来。

四、通过哼唱主题曲调体会乐曲的音乐形象

音乐的欣赏并不是让学生听一听就可以了, 如果让学生把这些陌生的音乐通过几遍欣赏之后能哼唱出来, 则效果更好。比如在欣赏《赛马》第二乐段的时候, 学生发现有个主旋律会出现重复的规律, 而且学生都能明显的感受到在节奏上的变化, 每当重复时, 学生都会很自然地哼唱起来, 这是节奏的变化还给学生乐曲的不同音乐形象。

五、利用小乐器为乐曲伴奏

节奏是音乐的灵活, 音乐欣赏也要培养学生的节奏感, 我们可以在音乐欣赏时让学生敲打一些打击乐器, 让学生综合听觉、认知、技能, 让学生成为一名小小的作曲家, 成为乐团的一员, 一起感受音乐的力量, 这是一件有趣的事情。这样的乐曲特点一般是结构较为简单、节奏非常明显, 速度不快适合学生, 符合这样条件的乐曲都可以用来一起演奏。这种打击乐一起演奏的方法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节奏感, 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打击乐器不一定是购买来的, 可以是自己制作, 如, 可乐瓶装米做的沙锤, 啤酒瓶盖串起来做的摇铃, 文具盒当小鼓等等。

六、在欣赏教学中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

新课程标准对老师的角色变化提出了要求, 要求老师是课堂的组织者与引导者, 而学生和是课堂学习的主人, 老师与学生之间应该是平等的, 老师是学生的合作伙伴, 不应该是课堂上的强权者, 老师也是课堂的学习者, 老师与学生一起学习, 一起交流, 共同进步, 共同创造和谐而民主的教学课堂氛围。在课堂上, 由于学生的个体有着很大的差异性, 他们的生活环境不同, 音乐知识不同, 对音乐的理解也就不同, 所以, 在欣赏音乐的时候, 我们要学生把不同的感想都要大胆地说出来, 给其他同学以启发, 让课堂成为学生发挥自己想象力, 敢于说话的场所, 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 才能感受到课堂是他们自由学习与参与的空间, 才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七、完善评价措施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在小学音乐课堂上, 学生的学习效果如何, 要通过评价才能显示同来, 所以, 评价是教学的一个重视组成部分, 也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保证, 通过评价, 让学生对音乐有更多的兴趣, 让他们积极参与学习。所以, 在欣赏教学时, 就要求老师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 并反馈给学生, 特别是要注意学生的闪光点,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会到自己是一位优秀的音乐学习者。比如, 在欣赏乐曲《赛马》时, 我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 进行分层教学, 让他们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对于优等生, 我会提出“乐曲的主题旋律是什么? 旋律重复出现速度有何变化? ”的问题, 而对于水平差一点学生则会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 并及时予以表扬。

参考文献

[1]鲁帮香.例谈小学音乐中节奏感的教学[J].小学生 (教学实践) 2015年09期

[2]席贺.浅谈小学音乐欣赏课中的模糊教学法[J].读与写 (教育教学刊) 2009年04期

[3]谢昭瑜.欣赏他人悦纳同伴[J].辅导员2013年06期

浅析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策略 第9篇

一、激发兴趣, 是音乐欣赏教学的前提

毫无疑问, 要有效进行音乐欣赏, 首先得充分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 因为兴趣是学生积极学习的有力保障。由此, 在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 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是进行音乐欣赏教学的前提, 教师务必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从而最终促进音乐欣赏教学效率的提高。

而激发学生音乐学习兴趣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教师在具体教学中要根据自身需要选择适当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如, 借助教具来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如, 多媒体、投影仪、录音机及各类乐器等等。如, 借助和谐的师生关系来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众所周知, 学生喜欢哪一位教师, 自然就喜欢上他的课,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极好途径。再如, 借助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来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沉闷的课堂氛围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无疑是天方夜谭, 而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能充分放松学生的心情, 促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从而有效地激发其学习兴趣。

由此, 在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 要有效地提高音乐欣赏教学效率, 教师还应积极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 切实使之成为有效进行音乐欣赏教学的前提条件。

二、有效聆听, 是音乐欣赏教学的基础

音乐原本就是一门聆听的艺术, 因而音乐欣赏教学离不开聆听。对此, 在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 教师务必注重培养学生有效聆听的能力, 唯有懂得聆听、善于聆听, 方能在聆听的过程中充分感知并深刻理解音乐的内涵, 从而为音乐欣赏教学奠定基础。

那么, 在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 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聆听呢?笔者认为,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安静地聆听。都说音乐是心灵的语言, 那么要听懂心灵的语言, 就应该静静地聆听, 让学生在安静的氛围中随着音乐旋律的律动而进行全身心的体验, 从而感知音乐的内涵。 (2) 有目的地聆听。小学生在音乐欣赏方面的能力明显欠缺, 因而在音乐欣赏教学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进行聆听, 而不是随心所欲, 听得如坠云雾之中。只有有目的地进行聆听, 方能更好地体验音乐的内涵。 (3) 对比聆听。在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 教师务必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对比聆听, 只有通过对比, 才能真正获得相关的音乐知识, 比如, 音乐风格、节拍、节奏等的知识。这些知识的积累, 自然对于学生往后的音乐欣赏学习大有裨益。 (4) 抓住特征进行聆听。如果学生在聆听的过程中不注重抓住音乐作品的特征进行聆听, 那么在学生听来, 似乎都一样, 就难以达到音乐欣赏的目的。

三、积极参与, 是音乐欣赏教学的关键

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 要有效地提高音乐欣赏教学效率, 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离不开学生的积极参与。试想一下, 如果音乐欣赏教学过程中学生总是一副旁观者、旁听者的姿态, 那么他们又如何能够真正领会音乐作品的内涵呢?因而在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 教师务必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这样, 方能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感受音乐, 最终提高其音乐欣赏能力。

而音乐欣赏教学中, 学生参与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教师要根据实际教学选择恰当的方式引导学生参与。比如, 进行《小雨沙沙》的音乐欣赏教学, 教师就可以先让学生模拟小雨的沙沙声, 然后再播放音乐, 鼓励学生结合音乐旋律做出相应的体态动作。这样, 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音乐作品的内涵。再如, 进行《牧童短笛》的音乐欣赏教学, 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随着音乐旋律进行短笛演奏。通过这样的方式, 学生就能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有效地促进音乐欣赏教学效率的提高。

四、积极评价, 是音乐欣赏教学的保证

小学生的表现欲极强, 同时自尊心也很强, 因而在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 教师就应该抓住学生的这些特征, 给予他们积极的鼓励及评价, 从而让他们更加乐于进行音乐欣赏学习。如此, 有效提高音乐欣赏教学效率, 有效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自然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而教师对学生进行积极评价的方式也很多, 比如, 可以是语言上的积极评价:“你真是太棒了!”“谢谢你帮助我们认识了这个音乐作品的内涵。”诸如此类的一些小赞语, 便能激起学生极大的学习自信心, 从而更加积极地进行音乐欣赏学习。确实, 在小学生的眼里, 教师极具威信, 教师的积极评价对他们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哪怕是不经意的一个赞许的眼神、一个鼓励的微笑, 都能成为他们积极学习的动力。因而在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 教师的积极评价, 是音乐欣赏教学取得成效的有力保证。

总之, 在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 作为一名音乐教师, 必然要以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为指导, 立足于教学及学生实际, 切实通过兴趣激发、有效聆听、积极参与以及积极评价等多种策略来提高小学音乐欣赏教学效率, 同时, 注重培养并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有效地达到小学音乐教学的目的。

摘要:音乐欣赏是音乐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它对于培养学生感受音乐以及欣赏音乐的能力至关重要。音乐教学尤其具有独特意义, 不仅能发展学生的思维, 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还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而在小学音乐教学中, 教师务必注重音乐欣赏教学, 切实通过提高音乐欣赏教学效率来陶冶学生的情操, 促进学生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音乐,欣赏教学,音乐兴趣,教学效率,策略

参考文献

[1]邱世荣.浅谈小学音乐欣赏课教学[J].中小学教育, 2012 (88) .

[2]王峰.如何进行小学音乐欣赏教学[J].成才之路, 2012 (23) .

浅谈小学音乐欣赏教学 第10篇

摘要:音乐欣赏教学是音乐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音乐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是培养学生音乐鉴赏力最有效的途径, 是一切音乐活动的基础。它的基本任务是帮助学生了解和熟悉音乐语言, 领会和感受音乐作品的内容。那么, 如何才能上好一节音乐欣赏课呢?每一位音乐教师都有自己独特的经验, 音乐形象不像图画那样直观、具体, 而是在听的过程中对音乐作品中的内容、情感的领悟。通过欣赏, 诱发学生的求知欲, 开发智力, 从声音中获得情感体验, 从而提高学生的认知, 辨别能力, 使之形成良好的情操, 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努力提高学生自身的素质。下面是我在实习教学中对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一些粗浅的体会和理解。

关键词:音乐欣赏,教学,创造性

参考文献

[1]中国音乐词典.人民音乐出版社, 1984.

[2]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89.

[3]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纲要.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研究所, 1959

小学音乐欣赏教学偶得 第11篇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是用节拍、节奏、旋律、音色速度、力度、和声、调性等各种音乐要素来塑造音乐艺术形象,抒发作者内心喜、怒、哀、乐的真挚情感。它影响着学生的音乐表现力,也影响着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将音乐要素的表现视为音乐活动的一个环节和组成部分,以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倾听音乐,以各种趣味性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吸引学生体验音乐,使他们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体验和感受音乐要素的表现作用,自觉地主动地参与音乐审美活动和音乐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一、把握主题“情”,从主题背景下理解音乐要素

每一首歌曲或乐曲都有各自不同的主题特点,在欣赏教学中,如何使学生理解歌曲的主题,并能在鲜明主题的引导下,去感受音乐的特点,从而达到欣赏的目的。音乐作品的主题是乐曲的核心,是音乐发展的种子,它表达着一定的思想、性格和风格特征,是乐曲结构与发展的基本要素。欣赏教学中,如果我们在完整聆听作品的前提下,有效地选择作品中代表性的主题,通过深入地精听、细听,就会很容易把握作品主要的音乐特征,领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案例1:《单簧管波尔卡》一课中抓住乐曲第一部分主题的节奏特点,设计了00|XXX|00|XXX|的节奏来为其伴奏,通过感知分析音响效果,又为其加入了二声部的伴奏练习。然后,根据这四个乐句的节奏特点,设计了开火车的律动。小孩子们不仅掌握了乐曲节奏的特点,而且很快判断出四个乐句。

案例分析:这首乐曲的第一部分主题,节奏相同,但仅仅从单纯的节奏分析着手,孩子们肯定不感兴趣,但是通过聆听——找出乐曲的节奏特点——再为其伴奏,这样一来,就马上调动了孩子们参与的积极性。并且通过模拟小火车的律动,更加深了对乐曲的印象。整个曲子欣赏中还可以通过图谱,让他们能更形象的了解乐曲主题。

案例2:《龟兔赛跑》一课中老师首先就让孩子们听两段音乐,分辨一下是谁的音乐?然后介绍单簧管、大管这两件乐器的音色及外形。并出示:快慢高低灵活迟缓,供小朋友们选择。这样一来,孩子们就牢牢记住了兔子和乌龟的音乐形象,非常生动,适合低段小朋友的认知水平。

案例分析:低段的小孩子对乐器的认识本来就比较薄弱,是接触乐器的初期。因此,通过有特点的音乐形象来感知乐器的音色,其实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比如,单簧管那种明亮、清晰的音色,加上乐曲所表现出的中速、轻巧的特点;大管的低沉而饱满的音色,乐曲中慢速、沉重的体现,形象的表现出兔子和乌龟的形象。而且,龟兔赛跑这个故事,对于小孩子来说,幼儿园的时候就已经非常熟悉,这时候,加入音乐的描绘,小孩子们心目中的印象更为深刻。当要求孩子们根据音乐来表演情景剧时,小孩子们都表现得特别的生动,演绎得非常到位。

二、抓住风格“情”,从风格特点中理解音乐要素

学习并体验不同的音乐流派和音乐风格,提升对不同文化的接纳意识,增强对不同文化的包容心理,以开拓学生音乐视野,提高人文素养。风格、流派的感受、判断主要靠大量的比较聆听来积累,因为每一个音乐基本要素都可能成为一种风格的重要特征,如音乐体系、音阶、调式、旋法、节奏型、乐器表演方式等等。所以,在具体教学中,要结合作品,有机地创设能符合教学内容风格的情景,以便加深学生对作品风格流派的理解、认识。

案例:《单簧管波尔卡》课中,教师给学生们观看了一段波尔卡视频,在观看视频的同时,老师换上了一条色彩鲜艳的大摆裙,随着《单簧管波尔卡》音乐表演了一段舞蹈,孩子们的表演欲望一下子被激发出来了,于是,老师让孩子们围成一圈,并示范了动作要领,最后带领孩子们在《单簧管波尔卡》的音乐下感受了波尔卡舞蹈的特点。同时也对这首乐曲加深了印象。《回家》一课中,教师关注了音乐中爵士风格。从动画《倒霉熊》片段的欣赏,引入对爵士乐的认识。然后带孩子们玩了一把爵士乐:

小鼓:0X00X

大鼓:X0XX0

练习了上面节奏后,再为乐曲作伴奏。这时学生显得特别的新奇,牢牢记住了旋律。

案例分析:乐曲《单簧管波尔卡》音乐体裁是波尔卡,教师通过直观的视频感受,一下子让孩子们理解了波尔卡这种作品的风格特点。而《回家》中带有的爵士乐风格,则通过听、玩来充分体验其风格特点。

三、挖掘细节“情”,从细节变化中理解音乐要素

音乐是人们以音响为媒介的艺术创造,作为精神性的艺术创造,它一定会反映出艺术地认识世界的审美意识的普遍规律,这些普遍规律是通过一定的音乐表现形式入手的。但是,往往通过作品中关键句或是高潮句来表现其情感。因此要充分挖掘其作品中最能体现情感的细节。

案例:《回家》一课中,聆听乐曲第三部分时,教师有意识地提示:仔细听结尾部分有什么变化?这样的变化表现了什么?学生们纷纷回答:减弱了。教师小结道,是啊,这样的变化可谓“曲终情未散”。虽然音乐渐弱了,但是对家的这份眷恋始终不断,声断情不断。

分析:并《回家》有很多种版本,老师在选择这个作品的音响资料时,细心地留意到了作品结尾的变化,且抓住这一细节变化来升华作品的主题。往往很多作品当中也存在着类似的关键句,需要教师的引导来让孩子们感知。

四、创设背景“情”,从背景内涵中理解音乐要素

《音乐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我们要以兴趣爱好为动力,根据不同年级的儿童的心理特点,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引发学生的内在动机,促进学生产生良好的学习心态,使学生产生求知的心理冲动,以良好的心态投入学习过程。所以教师要有计划有目的地采用一定的手段,措施和方法来诱发和引导学生对音乐活动产生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紧紧抓住学生的“情”与“感”,创设富有音乐性和情感化的美好情境,渲染欣赏的意境,增进对音乐要素的理解。

案例:《回家》的内容设计中,一开始加入了歌手旭日阳刚的《回家》视频,让孩子们交流听后的感想,引出了本课的课题。介绍复杂的爵士乐时,巧妙地通过大家喜闻乐见的动画《倒霉熊》感受爵士乐的特点。《雨滴》一课,教师在唯美的现代的《雨的印记》音乐中,用委婉的语言创造了一个优雅宁静的课堂环境。接下来对比欣赏了肖邦深沉而饱含作者内心忧郁的《雨滴前奏曲》。之后,又回到了《雨巷》:这又是一场怎样的雨?教师紧紧抓住“雨”这条主线展开,牵引着不同的雨带来的情感变化。

案例分析:《回家》相对我们现在的孩子来说,社会阅历还不足,平时都生活在温馨的家中,对那些远离家乡的游子对家的渴望,不能很好的理解,所以教师通过正流行的旭日阳刚的深情演绎,让孩子们了解背井离乡的打工者回家的急切心情。而《雨滴》这一课,若不是对当时背景的介绍怎能感受到作者的心境呢。而且,在这一课的设计中既有现代唯美的雨,又有近代深沉的雨,还有小镇那柔美的雨,都是雨,唯有了解了背景,才能深深感受其大不相同。

总之,欣赏教学中合理有效的拓展延伸有助于加深学生对作品的领悟,升华学生的情感。拓展的时机、内容、宽度和深度都要围绕课堂内容和本课教学目标来考虑和设计,决不能为拓展而拓展,更不能舍本逐末。欣赏课并不是坐着听,也可以让欣赏课动起来、活起来。教学过程中,我们还可以运用更多更好的教学方式渗透在音乐要素的表现中,如主旋律演唱、画旋律线、节奏跟进、节拍变化、律动表演等等,也可以在同一作品中运用多种教学方式。

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策略研究 第12篇

一、创设音乐欣赏情境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选取的欣赏音乐曲目大部分都具有一定的叙事性。因此,教师应抓住这一特点,首先,为学生创设出音乐欣赏情境;然后,带领学生一起欣赏音乐;另外,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通过欣赏,对不同音乐器材的音色与种类有一定程度的认识与了解。

例如,在讲到人教版二年级欣赏音乐《三个和尚》这一教学内容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述三个和尚“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的故事,适当为学生讲解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引导学生团结互助,不要只注重自己的个人利益,应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在故事情境创设之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一起欣赏这首音乐,在欣赏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教师刚刚讲述的故事,边听边想象。同时,在音乐欣赏过程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感受这首乐曲运用乐器音色的变化刻画出不同人物的形象,欣赏乐曲中段落与段落之间的衔接,如:或是几声打击乐器的敲击,或是一件独奏乐器简短的介绍,手法简洁,音乐流畅、浑然一体。另外,教师可以通过图片与声音帮助学生了解这首乐曲中出现的堂鼓、小钹、木鱼等打击乐器的音色,然后为学生播放一遍《三个和尚》这首乐曲,让学生回答乐曲中用到的乐器。为让学生感受更加清晰,教师可以一段接一段地为学生播放,如:为学生播放乐曲前奏,让学生回答听到了哪种打击乐器。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解读音乐,有助于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

二、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随着科技与教育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走入课堂教学中,并取得了很好的发展。因此,在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让学生直观形象地看到音乐教学内容,同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渲染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氛围。

例如,在讲到《火把节之夜》这首乐曲时,教师可以通过谈话导入课堂:“同学们,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而我国的少数民族的节日又非常多,其中火把节就是彝族人最著名的节日。而且关于火把节有一个传说,大家想不想知道?”学生回答之后,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播放“火把节的传说”这部动画,让学生通过视频直观地看到有关火把节的介绍。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营造出良好的教学氛围,有利于学生更容易进入乐曲的意境。然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一起欣赏乐曲,在播放之前为学生设置问题:“欣赏乐曲,听一听乐曲中用到了哪种乐器?这种乐器的音色有什么特点。”并为学生播放《火把节之夜》这首乐曲,带领学生一起欣赏音乐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品位。同时,教师可以采用段落式欣赏的方式,并在欣赏中注意启发学生思维。如:为学生播放乐曲中的第一段后为学生设置问题:“请用语言描述第一乐段表现出的情景。”教师可以让几个学生回答,并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分析,引导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乐曲。之后播放第二段,再为学生设置一个问题,用这样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三、引导学生表演音乐

表演是赋予音乐作品的再创造的行为,同时可以培养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根据所学的音乐作品进行创编表演,让学生通过表演更形象地解释音乐,理解音乐,从而达到让学生欣赏与感知音乐的目的。同时,用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增强小学音乐教学的趣味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教师在讲到《东郭先生》这个音乐剧时,首先可以自己或让听过这个故事的学生为大家讲述这个故事。然后为学生播放《东郭先生》这部音乐剧让学生欣赏。之后教师可以引导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用表演形式欣赏音乐。同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角色扮演中添加一些音乐(唱歌)或舞蹈(动作)的元素(如:在讲到东郭先生骑驴行走时,学生可以通过敲击双响筒模仿驴蹄子的声音),培养学生对音乐形象的表现力。另外在表演之前,首先,教师应科学合理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并注意保证各小组中都有一个音乐、舞蹈或表演能力较强的学生,让学生自己商量安排音乐剧中的角色,保证各小组平均水平基本相同,进而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同时,教师应给学生合理的排练时间,鼓励学生查阅与这个故事或这个音乐剧相关的详细资料,也可以制作相关道具,为表演加分,然后通过小组合作共同完成这个表演。最后,在学生表演之后,教师应针对学生的表演给出合理评价,针对表演精彩部分,教师不应吝啬自己的夸奖;针对学生表演中的不足,可以给出建设性的建议,使学生的表演更加完善。总之,就是以鼓励为主,增强学生对音乐学习的自信。

总之,在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更容易地融入音乐教学中。同时教师应注意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并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表现力,从而逐渐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与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童琳.浅析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基本教学策略[J].北方音乐,2016,01:117.

[2]董翠雪.浅谈小学音乐欣赏课的教学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6,01:161.

上一篇:大鼠阴茎海绵体下一篇:美术教学有法而无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