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意外的原因及预防

2024-07-27

麻醉意外的原因及预防(精选6篇)

麻醉意外的原因及预防 第1篇

1 麻醉意外的常见原因

1.1 麻醉选择不当

麻醉时机选择不当, 如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纠正, 心肌梗死6个月内施行大手术;方法选择不当, 如严重休克的人用椎管内麻醉, 有气道梗阻患者不作气管插管等;药物选择不当, 如哮喘患者用箭毒等致组织释放药, 高钾患者用司可林[2]。

1.2 麻醉操作和管理因素

气管导管误入食道或导管过深造成单肺通气或肺不张, 导管接口与回路衔接管脱开, 接头标志不清, 将笑气接管错接到吸氧管通路。气压过高导致气压伤, 气道穿通伤, 咽喉及气道水肿。气管导管漏气, 扭曲和阻塞, 造成通气不足, 气流中断, 导致低氧血症, 二氧化碳积存及呼吸抑制, 硬膜外导管置入蛛网膜下腔末发现, 注药后造成全脊髓麻醉, 操作过程中引起自主神经反射。

1.3 术前准备不足

对患者重要器官功能估计不足, 术前应详细询问病史, 认真了解各种体检资料, 估计麻醉和手术对患者生理功能的扰乱和影响, 但有时往往因病情复杂, 难以准确诊断和合理处理, 因此必须重视初步评估, 并预计可能发生的意外而采取相应预防措施, 术前患者常伴有高血压、贫血、血容量不足、低血钾等, 忽视对上述情况的检查, 末及时予以纠正。

1.4 监测仪及麻醉器械故障

麻醉机和部件发生故障者能造成严重不良后果, 此外其他器械, 器材发生故障, 失灵及气源接错, 喉镜失灵, 气管导管漏气以及监测仪、除颤仪故障等均可造成低氧血症、通气不足、高碳酸血症[3]。

1.5 麻醉过深

多见于挥发罐故障, 致使吸入麻醉药吸入浓度过高, 导致低血压、心动过缓, 甚至心跳骤停。

1.6 监测项目数据失真

Sp O2数据失实可能受下列因素影响:电灼干扰;静脉充血;指甲上涂抹指甲油或污染;探头位置不当。正常情况下, Sp O2的脉率次数与心电图的心率一致, 如出现不一致或波型不规则, 提示Sp O2不能准确反映氧合血红蛋白饱合度, 应及时查找原因并纠正。

1.7 无创动脉压监测

是采用振动的原理, 当袖带位置捆放不当, 袖带宽度与上臂长度不匹配, 袖带捆绑过松过紧等均可影响无创血压读数的准确性。当患者出现心动过缓和心律失常时其读数也可受到干扰。因此当对无创血压有疑问时, 可用水银柱血压计校对, 以便及时发现问题, 及时处理。

2 麻醉意外的预防

2.1 规范麻醉操作和管理

是确保患者安全度过手术关的需要。虽然安全、完善的麻醉使恶性事件明显减少, 但麻醉差错仍时有发生, 通常包括低血容量、低血压、通气不足、缺氧、气道梗阻、用药过量和错用, 反流误吸, 仪器失灵, 设备故障以及操作失误, 观察不细, 判断错误, 对危象处理不当等, 且多数由于一种或多种因素成为激发原因, 造成事故差错和意外的发生, 因此必须规范麻醉技术操作, 加强麻醉期间管理。

2.2 做好应急准备, 防患于未然

如行椎管内麻醉和神经阻滞等必须要备好麻醉机和急救物品。估计危重患者手术中可能出现心脏问题时必须备好除颤器、心脏临时起搏器, 及其它相应药品、物品。对胆道手术患者为防止胆心反射的意外发生, 必须常规用注射器抽好阿托品、麻黄素备用。遇紧急情况是否有最基础的监测设备, 如自动血压、心电监护和脉搏氧饱和度仪。麻醉前访视工作是否到位, 麻醉器械故障的预防和处理是否熟练等。

2.3 加强手术组医护人员的合作与联系

合作是保证安全和防止或缓解危害情况的关键之一, 联系是合作的基础, 通过相互联系达到互相支持、协作, 配合完成共同的目标[4]。

2.4 吸取教训

对于引起严重后果的事件, 应该总结经验, 吸取教训, 改进工作, 防止在同样情况下再次发生类似事情。要记住每一次失误都是学习和改进的机会, 要举一反三, 认真对待。

2.5 建立安全标准

应建立与安全有关的科室管理规范、麻醉实施标准和监测标准, 并逐渐使之制度化、规范化、法律化。

尽管麻醉学的发展使麻醉引起的死亡率大大降低, 但麻醉学依然是一个风险很高的学科。一些地区就医条件差、设备落后、监测不到位、无起码的监测仪器, 加上医务人员素质较低, 个别医务人员责任心差、领导对麻醉工作的不重视, 致使因麻醉引起的死亡率较高。总之, 麻醉是风险专业, 麻醉人员肩负人民重托, 必须努力工作, 不负众望。

参考文献

[1]刘文沁.浅谈麻醉意外及并发症的常见原因[J].实用医技杂志, 2007, 14 (36) :14.

[2]刘俊杰, 赵俊.现代麻醉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7:424, 447.

[3]田昭涛, 马永德, 宋丽萍.不同剂量阿曲库铵对静脉局部麻醉的影响[J].中华麻醉学杂志, 2006, (7) :26.

麻醉意外的原因及预防 第2篇

摘要:目的 通过总结2013年~2014年16例肝硬化腹水腹腔置管术患者意外脱管的原因分析,提出有效的防护措施。方法 对16例肝硬化腹水腹腔置管术患者意外脱管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发生意外拔管的原因与患者自身的意识状态以及依从性差、医院的管理制度以及医护人员的防范意识不到位、护士的防脱管的相关知识告知不到位等有关。结论 对患者进行有效约束与安置舒适的体位、对加强护士专科技术培训和管理、正确可靠的固定等是防止意外拔管脱管的有效预防措施。

关键词:腹腔引流管;意外脱管;原因分析;预防

肝硬化合并大量腹水的患者,当大量腹水挤压腹腔使横膈上抬产生呼吸、循环障碍时,通过抽取腹水可以暂时缓解症状,但其生长迅速且持续存在,需反复抽液,传统穿刺针一般因其孔径较大(一般穿刺针为12号不绣钢针),穿刺中不易固定,穿刺点易渗液,给患者带来很大痛苦,本文通过对意外脱管病例的相关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提出相应对策,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

回顾性分析本科2013年及2014年期间留置腹腔引流管患者152例,发生意外脱管16例,占10.5%。脱管患者诊断均为肝硬化失代偿,肝性腹水,年龄42~76岁,男性11例,女性5例,文化程度由文盲至大专学历不等。其中卧床、生活不能自理者8例,气促、需吸氧者3例,生活自理、可离床活动者5例。因翻身离床忽略引流管致牵拉脱管4例;因下床上厕所导致牵拉脱管4例;因腹压过大胶布固定无效导致脱管7例;伤口敷料渗液无及时更换致脱管1例。意外拔管脱管的原因分析

2.1患者相关

2.1.1躁动与意识障碍是引起患者自行拔管的重要因素,原因是在于谵妄状态的患者清醒期与谵妄交替出现,昼轻夜重,夜班护士忽视脱管的可能而未进行有效的约束,导致患者自行脱管[1]。

2.1.2缺乏相关疾病知识及留置引流管自我保护知识;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差,家属未能床边照看或患者家属、陪护人员提供照顾时动作粗暴、疏于照看。

2.2医务人员因素 由于护士自身在临床工作中对置管患者脱管的潜在风险认识不足,认识程度不同,没有统一的评估标准,未宣教到位导致了引流管意外脱落;尤其对自理能力高的患者宣教松懈,使患者及家属未掌握引流管的自我护理知识;其次引流管固定方法不当或固定不够牢固;对病情巡视不足,未有及时发现穿刺伤口渗液,外敷料松脱,导致引流管滑脱。

2.3引流管固定因素 医生术中留置引流管时缝合固定不牢固,且引流管留置时间长,缝线松脱未及时重新缝合固定,导致引流管固定不牢而脱落;由于患者皮肤不适宜缝合的情况下,胶布固定方式不妥导致脱管。

2.4制度因素 护士人力资源不够,未能执行相应的操作流程和交接制度,对引流管脱管事件重视不够,发生意外脱管。意外脱管的危害

3.1导致反复置管增加患者痛苦、病情加重、甚至危及生命。

3.2延长患者住院时间,增加患者医疗费用。

3.3造成患者对疾病治疗缺乏信心,会加重其心理负担;当班护士担心意外脱管造成医疗纠纷从而产生心理压力。预防措施

4.1加强管理,提高护士对引流管意外脱管的防范意识 鼓励人人参与护理安全管理,认真培训低年资护士剖析工作中的护理不安全因素,强化护士对引流管脱管风险管理意识的教育,新增住院患者管道滑脱危险因素评估及预防措施表、患者生活能力评定表,及时评估置管患者的安全隐患和采取有效措施纠正。

4.2加强宣教,提高患者及家属的管道自护能力近年来,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的自护能力逐渐受到国内护理界的重视,有文献报道,家属与患者对管道的自护能力影响着意外脱管的发生[2]。因此,为降低意外脱管的发生率,护理人员应加强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提高患者及家属对管道自护意识。

4.3完善引流管操作流程,采取正确方法妥善固定 加强引流管的管理,术后护士应对引流管做好标识[3],标注引流管名称及置管日期,并床头悬挂防脱管标识,各班重点交接,评估管道长度,及时发现危险因素,立即干预;正确固定引流管,将导管刻度向外,呈一小竖S型弯曲,3M透明敷料以穿刺点为中心覆盖固定,透明敷贴下缘与引流管垂直处贴一条5cm长的绸子胶布,再用一条绸子胶布蝶形交叉覆盖在上面,在其上面与引流管垂直方向再覆盖贴一条5cm的绸子胶布固定[4],在敷贴下缘3cm处按上述方法再固定一次,用扣针固定于床边,或患者衣服上,便于患者在床上活动及离床;加强巡视,及时倾倒引流液,发现固定胶布有松脱、潮湿应及时更换,发现缝线松脱及时汇报医生予重新缝合[5];搬运患者时,先检查患者携带的引流管,松开床旁固定,夹闭引流管,确定引流管固定牢固,并对引流管进行妥善放置,过床后应立即整理所有引流管,并再次检查引流管的固定情况。

4.4正确、合法使用保护性约束 对存在肝昏迷、躁动、不合作的患者,征得家属同意后,将进行肢体合理的约束[6]。约束带放置位置不能离头面部太近,约束时要注意舒适性,采用附有软垫的约束带。小结

在经过上述预防措施有效落实的同时,我科今年肝硬化腹腔置管20例,无1例脱管患者,大大降低了意外拔管的发生率,当然导致患者意外拔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7]。只要在临床护理工作中[8],管理者将意外拔管列入质量管理范畴,将意外拔管原因记录并进行分析,拟定预防措施,加强细节管理[9],既减少了意外拔管的发生率,又提高了护理质量,减轻患者痛苦,减轻了护士的心理压力,也让患者、医生、护士都得到了满意[10]。

参考文献:

[1]兰美娟,沈富女.对Icu护士组织意外拔管知识培训及临床效果评价[J].护士进修杂志,2001(09):168.[2]朱胜春,金珏梅.住院患者意外拔管(脱)管临床特征分析及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9,3(44):256-258.[3]苏梅蓉,吴芬芬.外科引流管意外脱出的原因分析与护理对策[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0,(09):1159-1160.[4]蔡冬梅,刘文莉,沈小洁.神经外科意外脱管的原因分析及防范对策[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1,(04):67-73.[5]李怀英.带管患者过床意外脱管原因分析及对策[J].临床护理杂志,2010,(04):37-38.[6]沈犁.气管插管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6,(01):68-71.[7]陈妙贤,夏菊兰.卢彩霞腹腔引流管意外脱落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当代护士(专科版)2012(6)

围麻醉期麻醉意外原因及措施探讨 第3篇

1影响麻醉安全的主要因素

1.1 患者因素

患者所患外科疾病的部位、性质及严重程度, 年龄、体质、重要器官功能状况, 过敏史、个体差异和遗传特质, 原先存在疾病引起的病理生理变化, 均是影响麻醉安全的首要因素。

1.2 麻醉因素

1.2.1 麻醉前访视不够:

不能及时、认真地在术前访视患者。

1.2.2 术前准备不充分:

特别是急诊患者。血容量不足、贫血、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紊乱、心律失常、心肌缺血、发热、呼吸道炎症、未控制甲亢、原发性醛固酮增多、高血压、术前长期服用利血平等, 术前均未予以纠正。

1.2.3 对患者情况估计不足:

专业知识、设备、器械和心理准备不足, 对患者并存的很复杂疾患熟视无睹, 临床上有些特殊患者未给予慎重对待, 对术中可能发生的风险心中无数, 也未考虑相应的对策。腰麻、硬膜外麻醉不准备抢救麻醉机, 以致发生药物中毒或呼吸抑制时不能及时抢救。

1.2.4 麻醉过程管理不当:

(1) 麻醉方法选择不当:休克或低血容量未纠正而行椎管内麻醉;气道无保障而行全麻;凝血功能障碍行椎管内麻醉;手术医师干预麻醉医师决策。 (2) 药物选择不当:哮喘患者用箭毒等致组织释放药, 高血钾患者用氯琥珀胆碱。 (3) 麻醉操作不当:插管误入食道或一侧支气管;硬膜外腔置管进入蛛网膜下腔, 注药后造成全脊麻;麻醉药误入血管等。 (4) 麻醉管理不当:全麻药、肌松药或镇痛药用药后通气不足未发现, 气管导管由于扭曲未被发现;椎管内麻醉平面过高或辅助用药而致呼吸抑制未被发现和及时处理;大量失血患者未及时、足量的输液、输血, 或某些特殊病情如心功能不良患者输液过多引起肺水肿;钠石灰失效而未及时更换致二氧化碳蓄积;患者并存严重疾病如心力衰竭、冠心病等, 在麻醉手术中处理不当;严重的输液、输血反应处理不及时;全麻下突然改变体位致循环功能紊乱。 (5) 遇到困难或危机时处置不当或判断失误:仪器设备的使用、保养、维修不足;导管接口与回路衔接管脱开, 接头标志不清, 气管导管漏气、扭曲和阻塞以及监测仪、除颤仪故障等。

1.2.5 科室管理制度不健全:

手术麻醉期间, 科主任或上级医师巡视不够, 甚至发生麻醉意外亟待抢救时, 不能迅速找到科主任或上级医师;擅离职守, 未及时发现变化, 贻误抢救时机。

1.3 术后管理不够

手术后拔管时机不当;术后护送患者执行不好, 术后送患者的途中无氧气钢瓶、监护仪;术中麻醉处置不尽合理, 复苏时过分追求速度, 滥用拮抗药, 出现二次药物反应、残余效应, 危及患者生命安全;肌松药拮抗不当发生再箭毒化以至呼吸抑制甚至停止。

2麻醉意外事件的防治

如何做好麻醉, 预防不良后果的发生, 应采取以下措施。

2.1 提高麻醉医师素质和水平

首先从基本功开始, 如种种穿刺技术 (例如各种神经阻滞方法和椎管内麻醉操作等) , 全身麻醉的诱导 (含气管和支气管置管术) 和维持, 呼吸道的保持和呼吸支持治疗, 麻醉深浅的辨识, 各种监测技术的应用和所有急救方法 (休克治疗、器官功能衰竭的处理和心、脑、肺复苏等) 的施行, 都应熟练掌握, 操作应纯熟而规范。

2.2 做好麻醉前访视工作

仔细了解患者的病情, 麻醉手术史及药物过敏史。对心、肺、肝、肾等重要器官做出准确的评估, 术前进行必要的相关检查, 有心、肺功能不全者应作进一步检查明确诊断。纠正血容量不足, 及时适当补血、补液, 避免血压过大的波动。及时治疗各种心律失常, 消除各种诱发因素, 降低心肌应激性。

2.3 合理选择麻醉方法

根据病情和手术要求, 选择最合适的麻醉方法和药物, 制定相应的麻醉方案。

2.4 熟练掌握各种设备的使用

熟悉和掌握各项设备的使用及性能, 掌握器械的技术关键, 加强对麻醉器械的检查、维修和保养, 使用前认真检查, 确保器械完好、无故障。

2.5 做好应急准备, 防患于未然

如行椎管内麻醉和神经阻滞等必须要备好麻醉机和急救物品。估计危重患者手术中可能出现心脏问题时必须备好除颤器、心脏临时起搏器及其他相应药品、物品。对胆道手术患者为防止胆心反射的发生, 必须常规用注射器抽好阿托品、麻黄素备用。

2.6 加强麻醉监测

工作时一定要集中精力, 认真观察病情变化, 严格按常规实施麻醉。患者进入手术室即应进行血压、脉搏、呼吸等监测, 大、中手术还需进行中心静脉压、心电图、氧饱合度监测。定时记录尿量, 有条件者可进行有创动脉压的持续监测。特殊巨大手术需进行血气及电解质测定, 放置漂浮导管测定肺动脉压、毛细血管锲压、心排出量和体循环阻力等血流动力学参数。术中监测呼吸频率、潮气量、通气量、气道压力, 听诊双肺呼吸音。气管插管后, 必须确保导管位置正确, 可通过双肺听诊及呼气末二氧化碳监测进行判断。术毕拨管应完全符合拨管指征, 拨管后继续加强观察, 防止气道阻塞、低氧血症和二氧化碳潴留。

2.7 健全麻醉意外发生的应急预案

在麻醉期间遇有异常情况和危及生命问题, 必须采取补救措施, 来解决紧急问题。如当SpO2下降时应提高吸氧浓度, 血压下降时要补液或应用升压药, 发生心跳骤停时必须立即进行心肺复苏。围麻醉期发生心搏骤停后应在最短时间内迅速建立有效的人工呼吸, 恢复或建立辅助循环, 重新保障心、肺、脑主要脏器的供血供氧, 可提高心肺复苏的成功率。国内何新华等[2]研究发现, 成功复苏组和存活出院组的骤停时间明显短于失败组, 说明在越短的时间内开始复苏, 效果越好。谭晓红等[3]报告5例全麻术中出现心跳呼吸骤停的患者, 因停跳即刻采取复苏措施, 5例全部复苏成功, 均说明骤停时间长短对复苏成功率的影响。王迪芬等[4]强调提高基层医院麻醉医师的操作技能水平、麻醉安全管理水平、快速实施心肺脑复苏的水平, 强化重视尽早送入重症加强治疗病房进行有效后期复苏的意识, 是提高麻醉手术安全性、降低术中心搏、降低呼吸发生率及提高复苏率的关键。

2.8 加强麻醉质量控制

为了提高麻醉工作质量, 应全面开展麻醉质量控制工作, 实施制度化、规范化管理, 将麻醉质量控制纳入科室建设和管理轨道, 提高麻醉人员素质, 优化对患者的服务, 提高麻醉安全性, 减少或避免差错事故的发生[5]。建立健全各种工作制度, 高度重视并设立高年资医师在麻醉中巡回检查制度, 有利于早期发现问题。加强手术组医护人员的合作与联系, 互相支持、协作, 配合完成共同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王世象, 王世端.麻醉意外[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2.

[2]何新华, 李春盛, 许丽, 等.影响心肺复苏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急救医学, 2005, 10 (25) :709-711.

[3]谭晓红, 张可贵, 李桂芳, 等.5例全麻术中心跳呼吸骤停复苏成功的临床分析[J].中国急救医学, 2004, 24 (1) :77-78.

[4]王迪芬, 刘兴敏, 刘颖, 等.院内心搏、呼吸骤停患者预后因素分析及对策[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2008, 20 (12) :765-766.

麻醉意外的原因及预防 第4篇

摘要: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肩负着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神圣使命,它的基本任务就是增强学生体质、锻炼学生身心健康,使学生在校期间有充沛的学习精力,促进身心协调发展的全面效能。但是体育活动中伤害事故经常发生,有些甚至造成严重的后果,给家长、学校、老师带来很大困忧。因此,学校和教师为了尽量避免意外事故的发生,在体育课中采取一些消极预防办法。如减少体育、活动课,降低教材难度及减负减量,对稍有挑战的干脆就去掉,更有甚者仅做一些简单的活动了事,这样既影响了体育教学大纲的贯彻,阻碍了体育教学发展,也极大影响了学生身体机能的提高。作为一名体育教师,笔者根据目前中小学体育教学现状,以一个客观的态度去看待体育教学中的安全问题,正确的去对待安全事故,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去减少事故的发生。关键词:

体育课

伤害事故

预防措施

体育课是学生最喜欢的一门课程,但体育作为一种激烈、对抗性强、极具竞争色彩的竞技活动,难免会出现种种意外。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有下面几种。(一).学校的原因

学校对体育的不重视,导致体育上的经费投入不足和管理制度不完善,最后就会造成体育场地、器材和设备不能定期保养、修理和更换,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学生在存在严重安全隐患的器材、场地和设备上进行体育活动发生伤害事故的概率就增大了很多。有些地区为了响应上级的文件精神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在学校的空地上设置了许多体育器材,如滑梯、竹杆、翘翘板等。学生们都很喜欢玩,但是这些体育器材存在很多安全隐患,有些是安放在空地的水泥板上,没有一此必要的保护措施,没有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这样学生在玩耍的过程中,出现安全隐患的概率就大大提升了。

(二)、教师的原因

1、教师不重视思想教育。教师与学生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安全教育,以增强学生的身心健康为目的,认真贯彻以预防为主的方针,切实开展体育教学。同时体育教师要有高度的责任感,爱岗敬业,切忌课中擅自离开教学区。由于体育教学都是在教室以外的空地上进行的,教学过程中有部分的教师可能会放羊式教学,让学生自由活动,而教师本人则到阴凉的地方去休息,没有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体育运动和指导,有一些调皮的学生可能会趁老师不注意跑出学校,到外面去玩、上网、游泳等等,这样发生安全事故的机率会很高。

2、老师课前准备不充分,体育教师课前应对场地、器材进行细致检查,排除安全事故的隐患。体育器材的质量问题、场地安排,体育教师课前要进行协调,以健康第一,安全至上的宗旨开展教学。

3、老师不认真做好准备活动。在安排准备活动的内容时,要根据教学内容而定,要有一般性的准备活动,也要根据教学内容进行专项准备活动,对运动中负担较大和易伤的部位,要特别注意做好准备活动。

4、老师不科学组织教学。体育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老师要充分估计哪些动作容易发生安全事故,做到心中有数,有相应的预防措施,科学地有步骤地组织教学。

(三)、学生自身的原因

学生缺乏必要的安全运动知识和技能,在比赛中动作粗野、不遵守规则、打闹嬉戏、冒险做一些超过自己能力的技术动作是最容易发生伤害事故的。同时,学生在患病带伤或是由于睡眠不足没有休息好,身体非常的疲劳的情况下参加剧烈的运动,就会由于生理功能下降,肌肉力量较弱、反应迟钝、身体协调件等等原因而导致伤害事故。由于学校场地设施不够完善、体育教师在管理组织方面的不够重视以及学生自身没有安全意识等方面的原因,造成了意外伤害的发生。鉴于体育课中意外事故的多样复杂性和难以预料性,学校和教师应以一个客观的态度去看待体育教学中的安全问题,正确的去对待安全事故,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减少事故的发生。下面谈谈体育课中预防伤害事故的几点措施。

1、新学期开学后,对学生进行一次系统的安全防范知识教育,让学生在思想上引起足够的重视。向学生讲解科学的锻炼方法,“安全第一、预防为先”的安全意识强了,老师、学生就有能力识别体育课的不安全因素,必要时会主动加以保护。如正确着装与安全佩戴:体育课多以身体练习为主,如果学生很随意的穿着牛仔裤、连衣裙,容易发生安全事故。所以学生务必穿宽松、合体的运动服,穿尺码合适的运动鞋,杜绝穿凉鞋、拖鞋、皮鞋、高跟鞋等,衣袋内严禁放小刀、钥匙等尖锐物品,禁止学生带装饰物,尽量不要带近视眼镜。

2、教师备课要把安全防范作为重要内容。教师要做到对教学内容的选择,组织手段的运用,场地器材的安排等对学生产生的影响,学生的反应,学生可能会出现的举措都要有一个充分的估计,做好科学的预设。这就要求老师能够准确掌握项目安全要领。

3、教师上课要严密组织,科学施教。在体育课中,学生容易忘我,尤其当气氛热烈时,学生投入度很高,这时学生就会忽略一些别的细节,稍有不慎就会造成意外伤害。所以在课中进行适当的间隔放松是非常有必要的。就更要求老师会审时度势,及时控制节奏要用精炼幽默的语言或者肢体语言,或者别的什么信号,给学生适度的降温,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

4、体育课一般是在室外,由于学生多且处于动态中,教师比较难控制好全局。这就要求我们体育教师会用人。我们可以选择一些责任心和运动能力都出色的学生作为体育骨干来协同老师进行管理,使他们成为体育老师的得力助手,有利于提高体育课的质量,减少意外事故的发生。

5、有效告知学生安全知识。告知时应结合项目、设施、器材采用口头与书面结合的方式图文并茂地在体育场地、器材旁边作出详细、专业告知。同时注意涵盖体育健康知识,及时对学生的身体进行评估。

五官科患儿意外损伤原因及预防 第5篇

1临床资料

本组意外损伤患儿189例, 其中男147例, 女42例;男∶女为3.5∶1;年龄0~3岁53例, 4~8岁67例, 9~14岁69例;口腔科62例, 眼科62例, 耳鼻咽喉科65例;农村儿童103例, 城市儿童86例;手术治疗172例 (91.01%) , 非手术治疗17例 (8.99%) , 无死亡病例。

2致伤原因分析

儿童期意外损伤已被国际疾病分类 (ICD-9) 列为单独一类疾病[2], 并被国际医学界看作为21世纪影响儿童生存质量的重要健康问题。笔者从以下几方面分析其致伤原因。

2.1 幼儿期主要致伤原因为坠伤

0~3岁年龄段患儿中坠伤16例, 占该年龄段的30.19%, 其中从床或沙发上坠下9例;由于大人怀抱或高举失手坠伤3例;由家长骑自行车带着坠下2例;坠入井内1例;走路时从高处坠下1例。<3岁小儿对探索周围事物有极大的兴趣, 尤其是小儿营养全面丰富, 生长发育快, 智力开发早。而家长常忽略此期幼儿的特点, 误以为12个月以内的孩子不会有更多的自主活动, 故在小儿入睡后去做其他事情, 或小儿醒后让其在自己的床上或沙发上玩耍, 周围又缺乏安全防护措施从而造成坠伤。有时家长为逗孩子玩或引发孩子高兴、嬉戏而将其举高、由于失去中心或控制而发生坠伤, 这种坠伤的小儿伤情常较严重, 甚至造成死亡。4~8岁年龄段患儿坠伤21例 (31.34%) , 多见于男孩。事故地点大多在学校, 常因儿童相互追逐、登高、爬树时发生意外损伤, 农村多于城市, 这与家长疏于管理、思想麻痹、责任心不强有关。

2.2 学龄期儿童的主要致伤原因为车祸

9~14岁年龄段患儿中车祸38例, 占55.07%。其中口腔颔面部损伤23例, 鼻骨骨折15例。本组患儿发生意外损伤多数为骑自行车与汽车相撞, 这与学龄期儿童上学、活动时的主要交通方式有关, 也与本市规划不合理、街道狭窄、人口密集、汽车司机违章行驶有关。3~7岁儿童发生车祸, 以行走和横穿马路为主。这与该年龄段小儿户外活动增多、自我保护意识较差、好奇心强、心理发育尚未成熟、应急反应不灵敏、外部车辆较多等有直接关系。这一年龄段中农村儿童发生损伤, 多与节假日期间活动范围增大有关。

2.3 发生气管异物的患儿多为3岁以下儿童

本组发生气管异物25例, 占47.17%, 以1~2岁为多。异物种类繁多, 有黄豆、花生、西瓜子、枣皮、图钉、塑料笔帽等。发生的主要原因是:此年龄段小儿磨牙尚未萌出, 咀嚼功能不完全, 喉部保护机能欠健全, 干硬食物不易被嚼碎, 因而易呛入气管;另一原因是小儿喜欢将物品置入口中尝试, 当受惊吓、欢笑或哭闹时发生误吸。如得不到及时正确的诊断和有效的治疗, 短时间内即可发生严重并发症, 甚至危及生命。气管异物是耳鼻喉科常见的危重症之一。

2.4 眼外伤

眼外伤是临床常见的眼病, 也是致盲的主要原因之一, 眼球或其附属器受外来机械性或化学性伤害, 引起各种病理性改变而损害其正常功能, 患者常出现流泪、怕光、眼痛及视力不同程度下降等, 角膜上常有穿孔伤口, 大伤口可见葡萄膜组织脱出、瞳孔变形、房水外溢、眼底可见玻璃体积血、视网膜出血、异物, 如并发细菌感染可引起眼炎、视力明显下降或光感消失, 炎性反应进一步发展可致全眼球炎。而儿童眼球穿通伤是危害儿童健康、致残致盲的主要眼病, 应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加强防治。本组单纯性眼球穿通伤有明显特点, 男孩多于女孩, 多为眼外伤, 3~7岁致伤率达50.00%, 给个人、家庭、社会带来负担。致伤因素多为儿童玩耍木棒、筷子、注射器针头、钢笔、弹弓、带子弹的玩具枪所致。

3预防措施

如何防治儿童五官意外损伤的社会问题是广大医护人员思考和研究的新课题, 本文表明儿童意外损伤与其监护人对安全的忽视及对儿童安全教育缺乏有关, 由于儿童期生理、心理发育特点是造成儿童五官损伤的致伤原因, 采取有效的措施可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应做好以下工作: (1) 利用一切宣传工具, 大力宣传儿童意外损伤的危害、影响及其可避免性, 关键在于做好防护工作, 针对造成的原因进行避免, 如禁止斗殴、乱放鞭炮、乱射弹弓、乱投石子, 尽量不使儿童接触、玩弄锐利的玩具, 接触危险物品、食物时勿引逗、吓唬。 (2) 提高国民素质, 大力宣传儿童意外损伤给儿童、家庭及社会造成的危害, 并将预防同计划生育优生优育的有关宣传工作结合起来, 可在孕期的宣教中加入有关内容。 (3) 通过各种新闻媒介或举办各种学习指导班、家长培训班把防范儿童意外损伤的知识传授给广大群众, 使监护人对儿童进行有效安全看护。 (4) 进一步完善社区护理工作, 健全儿童意外伤害的救治体系。 (5) 幼儿园、学校应对学龄前儿童及在校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使他们从小了解各种行为活动的安全规则、认识到危险因素的存在, 并教会学生、家长如何避免意外, 降低儿童伤残事故的发生率。对幼儿园、学校及学龄前儿童进行安全教育和安全演习, 发放安全知识小册子, 使他们了解各种活动、行为的安全规则, 认识到危险因素的存在[3]。参加学生保险, 降低家庭沉重经济负担, 做到伤有所偿, 病有所依, 把损伤降低到最低程度。 (6) 有条件的医院可成立患者教育资源中心, 向患者提供不同内容不同层次的健康教育知识。 (7) 举办生动、深刻的图片展阅或现身说教, 以真实事例使家长和儿童受到触动, 警钟长鸣, 促使致伤率大大下降。 (8) 举办自我救护及卫生保健知识学习, 减轻致伤程度, 提高治疗效果。医护人员要加强心理治疗方面的学习, 提高心理治疗水平, 使五官科患儿能以最佳的心理状态接受治疗、护理, 增强信心, 主动合作, 早日康复。 (9) 社会各界共同努力, 为儿童提供安全、宽广的活动场所, 提供健康有益的活动内容, 切实做好儿童的管理和教育, 促其健康成长。

4讨论

儿童期意外损伤已被国际学术界确认为21世纪儿童期重要的健康问题, 亦是21世纪儿科和儿童保健领域里的一个前沿课题。意外死亡占中国儿童病死率的26.1%, 也是儿童致残的首要因素。如何采用安全措施、防范儿童各种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4]。我国儿童意外损伤也已成为危害少年儿童生命安全的重要健康问题之一, 且随着经济发展、交通发达, 意外事故还将不断增加, 故重视儿童和防范儿童意外操作已成为刻不容缓的社会问题。所以, 只有社会各界共同努力, 才能促儿童的健康成长, 减少意外伤害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黄沂.儿童意外伤害原因分析及防范[J].广西中医学院院报, 2010, 1 (2) :68-69.

[2]余凤妹, 刘雪迎.儿童意外伤害原因分析及其预防措施[J].中华现代儿科学杂志, 2006, 6 (1) :83-84.

[3]龚秀娥.儿童颅脑损伤原因分析及预防[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09, 12 (12) :38-39.

儿童意外伤害原因分析及预防对策 第6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以2006年6月10日至2009年6月10日萍乡市人民医院病例记录为依据, 筛选儿童发生意外伤害166例, 其中男113例, 占68.07%, 女53例, 占31.93%, 男∶女为2.13∶1。儿童意外伤害中男性明显高于女性, 这与男女儿童的行为差异相关。男童较女童好动、好斗、爱玩危险物品, 受伤的几率比女童高。本次研究对象年龄为0~14岁。不同年龄段儿童发生意外伤害的种类见表1。由表1可见, 婴幼儿是发生意外伤害的高危人群, 以中毒和跌落伤最常见。

1.2 诊断标准

伤害是指凡是因为能量 (机械能、热能、化学能等) 的传递或干扰超过人体的耐受性造成组织损伤, 或窒息导致缺氧, 影响了正常活动, 需要医治或看护的损伤[5]。

2 儿童发生意外伤害原因分析

(1) 儿童正处于身体机能不断完善的阶段。他们体能发育不全、运动机能较差、体质较弱、对速度反应较慢, 加上好奇心强、活泼好动, 容易发生中毒、跌落伤、烫伤等意外伤害。

(2) 由于家长重视“知识教育”而致使儿童普遍缺乏安全意识与意外防范知识, 从而使他们容易对生活中可能出现的危险无意识或无法采取措施有效避免。家长所掌握的安全知识有限, 同时又高估了儿童的能力, 故未能将儿童意外伤害防患于未然。

(3)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儿童所接触到的玩具和游戏场所越来越多, 同时伴随其出现了新的安全隐患。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家用电器的普及、城市建筑的高层化、交通工具 (如汽车) 的大幅度增多, 都大大增加了儿童意外伤害的发生几率。

3 预防对策

(1) 加强对儿童的安全教育, 提高儿童自我保护能力。不同年龄儿童意外伤害的特点不尽相同。所以教育时应该有的放矢, 有针对性。不让小婴儿将拉链、纽扣、豆粒或其他小玩具放在嘴里。教育儿童不玩危险物品和游戏, 不玩火柴、打火机, 避免安全隐患;不吃未洗的蔬菜瓜果, 防止农药中毒;过马路时要走人行横道, 不在公路上嬉戏、打闹;不擅自下水游泳。近年来频繁出现儿童从防盗网上坠落的事件, 故应叮咛儿童不要攀爬高处、凉台等不安全的地方。组织儿童对曾经发生的意外伤害事故或教训进行深刻反思、总结, 使其从思想上和行动上能自觉防范, 从而杜绝意外事故的发生。

(2) 对家长或监护人进行安全教育, 唤起家长对孩子安全问题的重视, 即树立“安全第一”的意识。宣传不同年龄儿童的安全防护要点、意外伤害特点及防范措施。日常生活中, 孩子外出时要告诉家长自己的去向, 按时回家, 家长发现孩子长时间未归要及时寻找, 且孩子外出时最好结伴而行。在广大的农村地区, 锄头、犁等锐器较多, 家长应将其妥善放置;农药、鼠药也应严加保管, 严防孩子误服;各种药品应标记清楚, 上锁保管, 放在孩子不能触及的地方;热水瓶、热油等放在儿童不易碰到的稳妥之地。给小婴儿保暖时热水袋应用厚布包裹且水温不可过高, 随时查看, 防止烫伤;睡眠时口鼻露在被外, 防止窒息;进食时要保持安静, 不逗其大笑, 给予的食物要软、烂、碎, 易于咀嚼和吞咽。剪刀、缝针、菜刀等锐利器械不要让孩子玩耍, 电源、插座应远离孩子。

(3) 全社会高度认识、关心儿童的安全问题。新闻、交通、教育、医疗卫生部门应齐抓共管, 采取有效的措施预防儿童意外伤害的发生。利用电视、广播、课堂、课外活动时间, 采取讲座、报告、板报、图片等形式宣传安全常识, 介绍交通法规、常见事故隐患、防范措施, 使儿童熟悉常见的交通标志, 自觉遵守交通规则。水利部门应在江、河、湖、水库等险要部位设立护栏和警示标志, 如禁止游泳、禁止攀爬、禁止跨越等标牌。卫生部门应建立院前院内急救网络, 开展儿童意外伤害急救知识培训, 便于在第一时间、第一现场对儿童进行施救。家长尽可能让孩子上学或入托, 有人照顾, 减少意外伤害发生的机会;加强农药、毒物、易燃易爆物品的管理, 创造有利于儿童健康成长的安全环境。

儿童意外伤害大多数是可以避免的, 关键在于社会的重视以及对家长 (监护人) 和儿童自身的安全教育, 提高和强化其安全意识, 防患于未然。

参考文献

[1]王克安.应尽快将伤害预防控制工作纳入国家公共卫生议程[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4, 25 (3) :188.

[2]Mazurek A J.Epidemiology of pediatric injury[J].J Accid Emerg Med, 1994, 11 (1) :916.

[3]丁宗一.大力开展儿童期意外损伤的监测与干预[J].中华儿科杂志, 1999, 37:653~654.

[4]刘筱斓, 司达敏, 施东华.儿童伤害的因素及其干预控制[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00, 34 (4) :250~252.

上一篇:建筑的秘密下一篇:声乐教师专业素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