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功能检测仪论文

2024-09-02

脑血管功能检测仪论文(精选7篇)

脑血管功能检测仪论文 第1篇

目前血管内皮功能的检测已成为一项重要的诊断和研究工具。常用的内皮功能检测方法大致分为两大类:(1)有创方法:主要是通过动脉灌注药物,具体有冠脉灌注及股动脉灌注。缺点是费用昂贵、操作复杂、需要专业人员及设备、临床难以推广。不适于早期检测。(2)无创方法:可分为功能性检测和生物化学检测。功能性检测包括流量介导的血管舒张功能检测、弹性功能检测、PWV、增强指数AI等,最常用的是流量介导的血管舒张功能检测;缺点主要是因为用到超声方法,需要专业人员、临床应用不是很方便。此法与有创方法相比,相关性较好且经济、无创[5]。

1 血管内皮活性物质和炎性物质测定

该法是测定血管内皮功能的最直接方法。反映血管内皮功能状态的标记物众多,如:肿瘤坏死因子(TNF-α等)、白介素(IL-1、6、8、10等)、黏附分子(AMS)、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白细胞分化抗原14(SCD14)、核因子(KB)、ACA等。现就研究较多、较有代表性的标记物简述如下。

1.1 血友病因子vwF 血浆中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是血管内皮损伤的特殊标记物之一,是一种存在于血浆、内皮细胞和血小板表面α颗粒的糖蛋白。血管内皮细胞是循环中vWF的唯一来源。内皮细胞受损时vWF释放增多,可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usA)测定其浓度以了解内皮功能状态,是目前公认的有价值的内皮损伤标志物。

1.2 血浆ET 作为一种内源性血管活性肽,强力收缩血管,内皮受损后释放明显增加。

1.3 血浆sEPCR C反应蛋白(CRP)升高是体内炎性反应的表现,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子,伴有CRP升高的患者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受损,但CRP不具有特异性。sEPCR属于蛋白C系统的新成员,免疫组化显示其主要定位于大血管内皮细胞[6,7],血浆sEPCR浓度的变化可作为大血管疾病进展和评价干预治疗有效性的标志物[8,9]。

1.4 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sICAM-1)、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sTM)与E-选择素(Es)等[10] 血栓调节蛋白是一种存在于静脉、动脉和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表面的质膜蛋白。TM具有清除凝血酶、活化抗凝因子蛋白C(PC)及促进纤维蛋白溶解等多种功能,在调控血栓形成和溶解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而当VEC受损时TM便从细胞膜中脱落释放到血中使血浆TM水平升高。TM被认为是内皮损伤的金指标。可作为预测冠心病患病的一种独立的危险因子。sICAM-1属于免疫球蛋白超家族中的一员,正常情况下在细胞表面呈低表达,可介导内皮细胞和白细胞的损伤,其升高促进了白细胞的黏附,加重了白细胞介导的炎症损伤。激活的白细胞黏附到血管内皮能够通过一系列机制促进内皮细胞损伤、血管功能障碍,使sICAM-1的表达进一步增加,进而又吸引大量的白细胞。故sICAM-1是反映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和激活状态的良好指标。Es是选择素家族的一员,作为炎症过程中最初出现诱导性黏附分子,与sICAM-1及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等共同参与白细胞的黏附、聚集、渗出。Es主要局限于VEC,可作为血管内皮损伤的分子标志。

2 冠状动脉造影法

测定在冠状动脉内输注内皮依赖性刺激物(如乙酰胆碱)前后冠状动脉内径和血流量的变化。Ludmer等[11]首先采用冠状动脉造影研究发现,在冠状动脉内输注乙酰胆碱引起冠状动脉剂量依赖性舒张依赖于内皮的完整性,若内皮功能受损,NO释放障碍,则由于血管平滑肌细胞对乙酰胆碱产生直接反应而出现反常的收缩。此法虽准确但损伤较大,不适于疾病早期的观察。

3 超声检测法

3.1 高分辨率超声

(1)肱动脉血流介导的血管扩张(flow.mediated dilation,FMD) 通过测量FMD来评价内皮功能。先使其处于基础状态下(休息10rain,平卧)将7.0MHz探头置于右臂肘上2~15cm,显示肱动脉长轴切面,在心电图R波顶点时心室舒张末期测肱动脉前后内膜之间的距离作为血管基础内径。后行反应性充血试验,将血压带在肘关节以下充气加压至300mmHg(1 Inn Hg=0.133kPa),持续5min后迅速放气,于60秒内测量血管内径,此时代偿前臂组织短暂性缺血诱导反应性充血和血管壁切应力升高,触发内皮释放NO,引起动脉产生内皮依赖性舒张。再休息至少15min,待血管完全恢复正常后,于舌下含服硝酸甘油0.5mg,5min后再次测量血管内径。硝酸甘油是NO前体物,不依赖于内皮细胞而直接作用于平滑肌,反映内皮非依赖性舒张功能。计算肱动脉反应性充血后及含服硝酸甘油后相对于静息状态的扩张百分率以及反应性充血后肱动脉血流量的增长百分率[12]。应用高分辨率的血管外超声法评价FMD,可以在动脉硬化功能改变的极早期检测出患者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受损、无创,具有良好的精确性、可重复性[2]。与向冠状动脉内滴注乙酰胆碱检测冠状动脉内皮功能状态的方法相比呈高度相关,因此肱动脉的内皮功能变化可间接反映冠状动脉的内皮功能情况。vWF与FMD均反映内皮功能且二者反向相关[3]。(2)桡动脉低血流量介导的血管收缩(L-FMC) 新的评价内皮功能的无创方法FMD是测量切应力突然增加时的内皮反应,而L-FMC则是通过高分辨率超声来测量切应力骤减时血管内径的变化来观察此时的内皮反应,可以与FMD同时进行,作为对FMD诊断的补充 。L-FMC是通过血管舒张剂(EDHF与前列环素)的释放抑制和内皮素的分泌增加来实现。是无创性检测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的简单而可靠的方法。超声技术能对表浅动脉如颈动脉、肱动脉进行直接评价,早期检测动脉缓冲功能改变,这种非侵人性超声技术的应用可评价动脉内皮细胞功能状况,对指导治疗、防控病症发生发展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3.2 冷加压负荷试验

有时某段血管并不能反映全身血管的内皮功能,而冷加压试验可弥补这一不足。试验时冠状动脉的内径变化取决于血流介导的内皮依赖性血管扩张与α-受体介导的血管收缩二者之间的平衡。内皮功能正常的健康人表现为冠状动脉扩张。而具有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的患者表现为扩张程度减低或收缩。既往相关研究[13],应用二维超声心动图测得冷加压试验前后冠状动脉左主干内径的绝对值,以其内径百分变化率来评价冠状动脉内皮功能,发现与冠状动脉造影法相比,内径的绝对值只有微弱的相关性,但内径百分变化率则高度相关。

此外,超声检查还包括乙酰胆碱法、食道内超声法、血管内超声法。由于检测程序繁琐或其有创性,不能广泛开展。

4 血管循环内皮细胞计数(CECS)及其形态的完整性

4.1 内皮细胞(CECS)

CEC的数量和内皮损伤或血管新生相关,在临床症状急性期其水平更高,且可预测心血管疾病的严重性和结果;正常情况下内皮的激活状态是功能的、局部的及可逆的,而持续的血管损害刺激组织因子的表达,内皮黏附分子上调,引起白细胞聚集,血栓形成,CECs脱落触发内皮血管病变,导致血循环中CECs增高。CECS的检测是目前活体内可以特异而直接反映血管内皮损伤的指示物[14]。CECS的数量增多的意义在于评估血管受损及其严重程度。组织学研究表明[15],虽然内皮细胞的脱落并不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开始缓解,但是当斑块不稳定时血管内皮细胞就受到损害,而且可能进一步发展为冠状动脉血栓形成。对内皮细胞计数是一种早期、特异性强、独立的检测血管内皮方法。

4.2 内皮祖细胞(EPCs)

亦称为血管母细胞,是血管内皮的前体细胞,研究表明,EPCs不仅参与人胚胎血管生成,同时也参与出生后血管新生和内皮损伤后的修复过程,而且可保持血管完整性,修复血管上皮损伤,对抗各种原因所致动脉硬化。流行病学调查指出循环EPCs的减少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高发生率密切相关[16]。

5 微量白蛋白尿的测定

内皮结构损失可引起内皮通透性增加,微量白蛋白尿就可以通过肾小球更多地过滤到原尿中,通透性增加重吸收功能受到影响,微量白蛋白尿通常应该是100%的吸收,在尿液中不应含有。以高血压病为例,高血压使血管组织产生的缩血管物质如ET等明显增多,使体内的缩血管及舒血管因子发生紊乱,加剧了高血压的发生与发展,当并发有靶器官的损害时这种改变更趋恶化。为了抵消或减轻这些不良后果,舒血管活性物质如NO等代偿性分泌增多,在恢复血管张力、降低血管阻力、增加肾血流量提高肾小球滤过率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发现血ET和NO与mAIbaz-M,&-M及血Cr间存在一定关联性,其浓度变化与肾机能改变有关,随着高血压病情恶化及肾功能损害程度加重,血ET与NO分别有逐渐增高或降低趋势[17,18]。相关研究表明[5],NO是最重要的内源性血管舒张因子,ET是目前体内存在的活性最强的血管收缩因子,二者对维持正常生理状态下的血管内皮功能有重要作用。如果尿液中含有微量蛋白,就说明血管内皮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损伤,所以微量白蛋白尿更多的是反映了内皮损伤的情况,可准确地判断血管功能。缺点是化验检查存在样本采集的问题。

6 手指容积变化

阻断上臂血流前后,根据一个手指容积的变化来判断内皮功能。有待进一步研究。

7 小结

脑血管功能检测仪论文 第2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6年1月至2009年我院收治的心肌梗死患者80例, 心力衰竭患者90例, 脑血栓患者10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观察对象及健康体检人员50例作为对照组, 所有患者年龄分布在40~70岁, 男女性别比例基本均衡, 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及脑血栓患者临床诊断标准均参照《内科学》 (第6版) 中的诊断标准[2], 4组患者的性别构成比、年龄分布等一般资料经过统计学分析比较, 均无显著性差异, P>0.05, 研究结果具有可比性。

1.2 检测方法

所有研究对象均禁食8~12h, 抽取空腹静脉血3m L, 低温离心, 分离血清进行检测。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FT3、FT4、TSH。采用北京源德生物医学工程有限公司生产的JETLIA-962加液型发光免疫分析仪进行检测。

1.3 观察指标

观察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及脑血栓患者入院时FT3、FT4、TSH情况, 分别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各项指标正常范围FT3 (3.2~9.2) 、FT4 (8.5~26.5) 、TSH (0.25~4.50) 。

1.4 统计学分析

通过进行t检验和卡方检验分析, P<0.05,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甲状腺素是一种含四碘的甲状腺原氨酸, 故称3, 5, 3, 5—四碘甲状腺原氨酸 (T4) , 其脱碘后可以转变为3, 5, 3—三碘甲状腺原氨酸 (T4) , T3、T4存在两种形式, 一种是与蛋白质 (甲状腺结合球蛋白, TBG) 结合, 为结合型甲状腺素T3、T4, 一种呈现呈游离状态的甲状腺素T3、T4, 即 (FT3、FT4) , 2种类型可以互相转化。促甲状腺激素 (TSH) 是垂体前叶TSH细胞分泌的激素, 由α、β2个亚基组成[3]。血中TSH不与蛋白质结合, 故呈游离形式存在。甲状腺素和促甲状腺激素在心脑血管均有重要的作用。其中有研究表明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的心率增高, 心脏输出量增多, 循环血量增多;相反甲状腺功能低下时, 心率减慢, 心输出量减少, 循环血量降低。其在脑部发育过程中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其对于神经和脑功能发育均有重要的作用, 如甲低可能引起智力低下, 俗称呆小症。心肌梗死和心力衰竭均是冠心病不同的临床表现, 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 造成心肌细胞不同程度缺氧, 导致心输出量降低。为满足生理需求, 增加了心脏的负荷和机体能量的消耗, 导致5-脱碘酶的辅因子减少, 和活性降低, T3、T4转化减少, 导致游离甲状腺素T3、T4降低。同样脑部血管栓塞, 造成脑部供血、供氧不足, 直接引起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的功能。本研究中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及脑血栓患者FT3、FT4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进一步印证了上述推论。另外本研究还发现, 脑血栓患者TSH明显高于对照组, 提示脑垂体腺细胞变形破坏, 导致垂体腺细胞分泌的TSH直接释放进入脑血液循环, 导致患者TSH增高。综上所述, 心脑血管疾病发生时, 甲状腺功能检测可以作为观察病情和预后较好的预警指标, 具有较高的临床参考价值。

2结果

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及脑血栓患者和对照组FT3、FT4、TSH情况的比较 (表1) 。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及脑血栓患者FT3、FT4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脑血栓患者TSH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表1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及脑血栓患者和对照组FT3、FT4、TSH情况的比较 (x-±s)

参考文献

[1]李晓岚, 王祥.老年冠心病患者FT3、FT4水平与血脂及高敏C反应蛋白的关系[J].山东医药, 2007, 47 (7) :31~32.

[2]雷寒.内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177~255.

脑血管功能检测仪论文 第3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2年入院初步诊断为冠心病500例,心力衰竭600例,心律失常132例,高血压58例, 代谢综合征12例,总入选1 302例。2013年入院初步诊断为冠心病530例,心力衰竭632例,心律失常140例,高血压46例,代谢综合征10例,总入选1 358例。 2011年初步诊断为冠心病452例,心力衰竭486例, 心律失常84例,高血压40例,代谢综合征8例,总入选1 070例。入选者排除既往已明确诊断为甲状腺功能异常者。

1.2方法和诊断标准2012年、2013年入选病人入院后次日晨抽取空腹静脉血2 m L,常规检测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促甲状腺素(TSH),送本院检验科检验。采用免疫荧光法测定, 质控由检验科工作人员控制;查阅2011年归档病历, 所有入选患者均在一般抗心绞痛、抗心衰及调节血压、 血脂、控制心律失常等治疗效果不佳的情况下予以检测甲状腺功能。甲亢诊断标准:FT3、FT4高于正常值,TSH低于正常;亚临床甲亢诊断标准:FT3、FT4值正常,TSH降低;甲减诊断标准:FT3、FT4低于正常值,TSH高于正常;亚临床甲减诊断标准为:FT3、FT4值正常,TSH升高。TSH参考值为(0.34~ 5.6)Miu/ m L,FT3参考值为(2.5~ 3.9)pg/m L,FT4参考值为(0. 61~1.12)ng/m L。

1.3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012年检测出甲状腺功能异常者50例,2013年检测出甲状腺功能异常者52例,查阅2011年病历有甲状腺功能异常者为10例。2012年和2013年比较, 无明显差异(P>0.05),2012年、2013年和2011年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表2。

3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在心血管内科病人中,甲状腺功能异常的检出率较高,尤其是亚临床甲减(SCH)。甲状腺激素(TH)是人体内最重要的激素之一,对糖、蛋白质、脂肪等物质代谢均有重要影响,因此,无论甲亢还是甲减,均可表现出脂质、糖类代谢紊乱所致的代谢综合征、冠心病、心律失常等一系列心血管疾病的表现。甲亢时TH直接作用于心肌与周围血管系统,并加强儿茶酚胺的作用,病人常因心动过速,心排出量增加,血循环加速,收缩压升高,舒张压降低,脉压增大等,而表现为胸闷、心悸、气促等症状,其心电图表现及临床症状与冠心病极为相似,故患者常常以“心脏病” 就诊。

早期的一项对照研究显示,与甲状腺功能正常者相比,甲减病人日后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增高,甲减可导致高血凝状态、血流动力学异常、内皮功能损伤和一些非传统危险因素(如氧化的低密度脂蛋白颗粒. 颈动脉内膜厚度等)变化,从而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有关[2]。根据流行病学调查,亚临床甲减在老年人尤其是老年女性中最为常见[3]。亚临床甲减病情隐匿,通常没有或仅有轻微的临床症状,能够引起动脉粥样硬化、血脂异常及心功能不全等不良事件,亚临床甲减除能引起血脂代谢紊乱、同型半胱氨酸异常、血管内皮功能下降,还与其他肥胖、胰岛素抵抗、炎性因子等因素有关[4],可能增加冠心病的发病率及危险。

本科室近2年对表现为心血管疾病的住院病人常规检测甲状腺功能可以看出,在首诊为“心脏病”的住院病人中甲状腺功能异常者并不少见,2011年没有常规检测前,甲状腺功能异常检出率为0.91%,2012年常规检测后检出率为5.52%,2013年为5.37%,尤其亚临床甲减的检出率更高。检出率增加,并不代表发病率的升高,仅仅说明甲状腺疾病常常表现不明显,尤其是老年人的起病隐匿,较少出现典型的甲状腺功能异常的症状,而常表现为心衰、房颤、心绞痛、代谢紊乱等。因此甲状腺异常应该引起心血管医师的重视。吕高友等[5]研究发现,原发性甲减患者存在血清心肌酶谱和血脂的升高,经左旋甲状腺激素替代治疗后,两者均能相应下降。因此明确诊断为甲亢或甲减后,经过正规系统治疗心衰、房颤、心绞痛、代谢紊乱等症状可改善。亚临床甲减和代谢综合征无明显相关性,TSH水平异常主要与血脂谱代谢关系相对密切,可能也是动脉粥样硬化或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但尚无直接证据说明通过纠正TSH水平异常能改善各项代谢紊乱,从而对代谢综合征的各种组分产生积极作用[6]。随着年龄增长,尤其至老年,TSH水平是逐渐上升的,但目前尚无判断老年人TSH水平的特定标准,故有相当一部分老年人被归入“亚甲减”的群体。如单纯根据TSH水平,很可能被认为是“亚甲减”而给予甲状腺激素治疗[7]。对于亚临床甲减是否需要甲状腺素替代治疗目前仍无确切结论。老年人TSH的增加还与其基础水平有关,TSH轻度的增加而甲状腺激素水平正常在高龄老年人群中并无不良后果。相反如甲状腺激素水平增加则可能有害[8]。基于老年中亚临床病人甲减可能有保护作用,因此,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异常对心血管疾病的影响以及何种病人经过治疗可以获益,需要更多的循证医学的证据用以指导临床实践。

脑血管功能检测仪论文 第4篇

关键词: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甲状腺激素

冠心病是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管腔狭窄或阻塞, 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脏病, 亦称缺血性心脏病。慢性心力衰竭是指器质性心脏病的主要并发症, 临床主要表现为体循环和肺循环淤血的综合征。心血管系统是甲状腺激素生理作用的主要靶器官之一, 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对心血管系统有广泛的调节作用, 为探讨甲状腺激素对心血管疾病的影响, 本文对103例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做了回顾性分析,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03例患者均为我院心内科近2年来收治的住院患者, 男75例, 女28例;年龄44岁~81岁, 平均62.2岁;其中冠心病50例, 慢性心力衰竭53例, 其诊断均符合《内科学》诊断标准进行确诊[1],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分级Ⅱ级~Ⅳ级。所有病例排除了内分泌疾病。另设健康对照组50名, 年龄40岁~70岁, 排除内分泌疾病及其他内科疾病, 肝肾功能正常。

1.2 方法

所有患者于入院后次日晨空腹抽取静脉血3 mL, 测定方法为免疫化学发光法, 试剂及仪器均由美国Beckme公司提供。对照组用同样方法检查。参考值:三碘甲状腺原氨酸 (T3) 0.6 ng/mL~1.8 ng/mL, 血清甲状腺素 (T4) 4.9 μg/dL~12.5 μg/dL, 血清促甲状腺激素 (TSH) 0.34 U/mL~5.6 U/mL。

1.3 统计学处理

数据均以均数±标准差 (x¯±s) 表示, 采用SPSS 11.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2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 冠心病、不同心功能心力衰竭患者血清中T3水平明显下降 (P<0.05) , T4、TSH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心功能下降, T3降低越明显。详见表1、表2。

3 讨论

甲状腺激素对心血管系统有着广泛作用, 目前认为甲状腺激素可直接作用于心肌, 可能增加心肌细胞膜上β受体的数量, 促进肾上腺素对心肌细胞内的作用, 使细胞内环磷腺苷 (cAMP) 生成增多。甲状腺激素与受体结合后, 促进心肌细胞肌质网释放Ca2+, 激活与心肌收缩有关的蛋白质, 提高心肌收缩力[2] 。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可出现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心动过速、心律失常;甲状腺功能减退可出现交感神经兴奋性降低、心动过缓、动脉粥样硬化加剧, 心肌梗死危险性升高。本组资料显示, 冠心病和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T3 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 且随着心力衰竭加重, T3 水平下降明显。这可能是由几种情况造成:①患者由于组织缺血缺氧, 使5-脱碘酶活性降低, 儿茶酚胺分泌增多, 抑制了外周组织T4 向T3转化[3]。②患者食欲减少, 营养缺乏, 摄入碘物质减少, 导致血清甲状腺激素合成、释放代谢受阻。③患者甲状腺受体密度显著升高与T3具有较高的亲和力, 从而导致血浆T3 水平下降[3] 。 总之, 甲状腺激素水平可反应病情和疗效, 适时纠正患者血清甲状腺激素代谢, 阻断恶性循环, 使心功能转入良性恢复轨道。同时, 甲状腺激素可能是心血管疾病研究与防治的新切入口。

参考文献

[1]王吉耀, 廖二元, 胡品津, 等.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177;245.

[2]尹伯元, 邓尚平, 周甲贤, 等.放射免疫分析在医学中的应用[M].北京:原子能出版社, 1991:167.

脑血管功能检测仪论文 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心内科住院且入院时诊断为冠心病的患者99例, 冠心病组年龄 (65.2±6.4) 岁, 非冠心病组 (63.0±6.8) 岁。行冠状动脉造影术 (CAG) 检查, 按血管狭窄≥50%累及病变血管支数分为单支病变和多支病变, 但左主干的病变定位多支病变。依据CAG结果分为冠心病组62例及非冠心病组37例, 62例冠心病患者分为单支病变组27例及多支病变组35例。见表1。

1.2 方法

所有患者术前均行颈动脉、股动脉IM T及肱动脉血管内皮功能的检查。

1.2.1 仪器

采用Philips i E33型超声仪, 探头频率为5~12 MHz。

1.2.2超声检查颈动脉、股动脉IMT

患者安静休息15 min后, 测量双侧颈总动脉 (距分叉1.5 cm处) 、分叉处、颈内动脉 (窦部末端) 后壁的IMT, 然后测量双侧距股动脉分叉前1.5 cm股总动脉后壁IMT, 取其平均值。IMT>1.0 cm为异常增厚[2]。3方

1.2.3 超声检查肱动脉血管内皮功能

患者在检查前24 h停用所有血管性药物, 包括ACEI制剂及β受体阻滞剂。叮嘱患者检查时要保持安静, 患者平卧1010 min后再测其切面内径D0, 切面于右臂肘上10 cm水平肱动脉长轴上进行;然后再充气加压, 持续5 min后再缓慢放气, 60 s内再次测量肱动脉内径为D1, 休息15 min后, 含服硝酸甘油0.5 mg, 3 min后再测量肱动脉内径

为D2。FMD=[ (D1-D0) /D0]×100%, NDM=[ (D2-D0) /D0]×100%。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 () 表示, 组间比较用t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颈动脉、股动脉IMT比较

两组患者颈动脉, 股动脉Im T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注:与非冠心病组比较, *P<0.05, 与单支病变组比较, △P<0.05。

2.2 两组患者肱动脉血管内皮功能比较

两组患者肱动脉血管内皮功能比较, 见表3。

3 讨论

近年来, 随着科技文化生活的发展, 人们的生活、工作、娱乐方式也在不断改变, 常就做不起, 缺乏运动, 饮食不规律等导致人们动脉粥样硬化比例逐年增加[3]。动脉粥样硬化病发过程有三个阶段。早期:血管内皮功能损害、内膜增厚;中期:在早期基础上延续和加重;晚期形成粥样斑块[4,5]。从本组资料可以显示, 冠心病组患者的FMD、NMD显著低于非冠心病组患者, 且单支病变者低于多支病变者[6]。本组资料与该文献报道相似。由此可见:冠心病组患者的颈动脉、股动脉IMT明显高于非冠心病组, 且冠状动脉病变的支数增加, 颈动脉、股动脉IMT增加。

综上所述, 在冠心病的诊断上, 一定要结合临床各项检查设施和患者病情, 及早发现, 及时治疗, 才能确保患者的身体健康。临床检查设施中超声检查就很不错, 他能及早判断患者肱动脉、股动脉、颈动脉血管的内皮功能, 以此判断是否存在冠心病症状。超声检查作为一种简便、准确的检查方法, 为早期发现冠心病及预防冠心病提供理论依据。

摘要:目的 探讨超声检测颈动脉、股动脉内中膜厚度 (IMT) 及肱动脉血管内皮功能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入院时诊断为冠心病的99例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术 (CAG) 检查, 分为冠心病组62例及非冠心病组37例, 冠心病组分为单支病变组27例及多支病变组35例, 应用超声对99例患者行颈动脉、股动脉IMT检查及肱动脉血管内皮功能检查并与CAG结果对比。结果 冠心病单支病变组与多支病变组颈动脉、股动脉IMT均高于非冠心病组, 且多支病变组高于单支病变组。冠心病组与非冠心病组、单支病变组与多支病变组血流介导的血管舒张反应 (FMD) , 硝酸甘油介导的血管舒张反应 (NMD) 比较, 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通过超声检查发现, 颈动脉、股动脉IMT及肱动脉血管内皮功能对冠心病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超声检查,内中膜厚度,内皮功能,冠心病

参考文献

[1]杨好意, 乐桂蓉.高分辨率超声评价高血压病患者外周动脉早期动脉粥样硬化[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2000, 9 (10) :632-633.

[2]Kopp BC, Touboul PJ, Berr C, et al.Relation of intima media thickness to atherosclerotic plaques in carotid arteries[J].Arterioscler Thromb Vasc Boil, 1996, 16 (2) :310.

[3]Ward RP, Lammertin G, Virnich DE, et al.Use of 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 to identify patients with ischemic stroke and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with low yield of cardiovascular sources of embolus on 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J].Stroke, 2008, 39 (11) :2969-2971.

[4]杜荣品, 吕妍琨, 张至, 等.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和抗凝血酶-Ⅲ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 2010, 13 (10) :3280.

[5]Jarvisalo MJ, Jartti L, Toikka JO, et al.Non-invasive assessmsnt of brachial artery endothelial function with digital ultrasound and12-MHz scanning frequency, feasibility of measuring the true inner luminal di-ameter using the intimalumen interface[J].Ultrasound Med, 2000, 26 (8) :1257-1260.

脑血管功能检测仪论文 第6篇

1 资料及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于2012年1月-2013年6月从我科出院的脑血管意外患者166例, 其中男90例, 女76例, 年龄45~78岁, 平均年龄65.82岁。入院时经头颅CT检查, 均符合脑血管疾病诊断标准。其中脑出血19例, 脑梗死121例, 脑血栓形成26例。所有患者出院时均有不同程度肢体、语言、吞咽等功能障碍, 但无精神疾病、意识障碍及听力交流障碍。其中Barthel指数≥60分的24例、40~60分的64例、≤40分的78例, 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两组年龄、性别、病程及出院时功能障碍的程度差异无显著性 (P>0.05) 。

1.2 方法

1.2.1“电话回访登记本”的完善:

两组患者出院前均由责任护士进行详细的出院指导, 将出院患者资料详细填写在回访登记本上。填写内容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入院时间、出院时间、治疗转归、最后诊断、带药情况、联系电话、回访时间、存在问题。两组均增加出院时及回访时功能障碍的情况、ADL评分、患者家庭护理的主要成员等。

1.2.2 回访时间和次数:

对照组按以往的出院后第1周由客户中心回访, 第2周、第1个月、第3个月分别由科室进行电话回访1次, 每次15~20min, 回访时间为每日的15:00~17:00。观察组改为:第1个月内每周回访1次, 第2个月、第3个月无特殊情况每2周回访1次, 第4个月、第5个月、第6个月每月回访1次, 均由科室回访, 回访时间为每日的9:00~12:00和15:00~17:00。如有特殊, 依实际情况增加或更改回访时间和次数。

1.2.3 回访内容:

对照组患者按常规对其进行病情、服药、饮食、休息、运动、环境、心理、功能锻炼、复诊、与主管医生联系情况的回访。观察组患者在原有基础上深化和细化功能锻炼的具体内容:如患者平卧、健侧卧、患侧卧的良肢位的摆放, 患肢被动按摩、被动运动的方法、次数、每次持续的时间, 主动运动及生活活动训练的步骤、方法。吞咽功能障碍者如何进行面部运动、舌的活动, 吞咽动作的训练、进食的训练。语言障碍者如何通过电视、报纸、收音机等指导患者发音, 如何创造和利用机会诱导和鼓励患者说话等。同时强化患者及家属坚持有效功能锻炼的意识和行为, 了解患者及家属对功能锻炼方法、技巧的掌握情况、执行情况、功能锻炼的具体内容及遵医行为等。

1.3 观察指标

(1) 患者家庭自我护理能力。采用问卷调查形式, 用“是”或“不是”进行回答, 以百分比表示。 (2) 出院6个月后Barthel指数比较。ADL评定选用Barthel指数 (Barthel index BI) [2]计分法, 内容:进食、修饰、如厕、穿衣、上楼梯、洗澡、转移 (床-椅) 、活动 (步行) 、排便控制等10项内容, 每项得分0~15分不等, 总分100分, >60分为良, 生活基本或完全自理;40~60分为中, 生活需协助或部分依赖;<40分为差, 生活严重依赖或完全依赖。

1.4 统计学方法

资料数据经整理核对, 采用Epi Da-ta3.1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及审核, 将审核后的数据转入Excel及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整理、归纳及分析处理, 采用χ2检验及非参数轶和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随访结果

出院6个月后观察组患者Barthel指数及家庭自我护理能力优于对照组, 差异显著见表1、表2。

注:Z=-3.253, P=0.001。

3 讨论

“电话回访登记本”和回访内容的完善可更全面地了解患者出院时及回访时的情况, 详细了解患者及家属出院后对功能锻炼方法、技巧的掌握及执行情况、功能锻炼的具体内容等, 从而对患者做出全面正确的评估, 根据不足之处及时进行宣教、指导和强化, 从而促进患者功能障碍的恢复, 使患者的家庭自我护理能力得到提高, Barthel指数得到提升, 保证了患者的延续性护理质量。回访时间的改变提高了回访电话的接听率, 增加了有效回访的次数, 为有效指导、监督和强化患者进行功能锻炼、促进功能恢复提供了机会。同时根据脑血管意外功能障碍恢复的最佳时间为发病后的3~6个月, 将回访次数由常规的第1周由客户中心回访, 第2周、第1个月、第3个月分别由科室进行电话回访1次;改为第1个月内每周回访1次, 第2个月、第3个月无特殊情况每2周回访1次, 第4个月、第5个月、第6个月每月回访1次;如有特殊, 依实际情况增加或更改回访时间和次数, 并均由科室回访。这样可充分利用功能恢复的最佳时期指导、监督和强化患者进行功能锻炼, 从而有效地促进功能恢复, 使患者Barthel指数得到提升, 达到提高自我护理能力、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另一方面, 患者往往在住院期间能保持较高的依从性, 而出院后随着时间的推移, 依从性逐渐降低[3], 影响治疗进程及疾病预后。通过改进电话回访可更详细、更及时了解患者是否遵医服药、运动、功能锻炼、作息、饮食、复查等, 根据不足之处及时对患者和家属进行宣教, 强化其遵医意识、监督其遵医行为, 从而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有效提高患者的功能恢复程度和家庭自我护理能力。

出院患者的回访服务是为切实落实以患者为中心, 将院内健康教育延伸至院外, 从而使患者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康复、避免复发的目的而实施的一项人性化护理措施[4,5], 而对于脑血管意外遗留不同程度功能障碍的患者抓住发病后3~6个月内的最佳康复时期, 切实有效地落实好电话回访工作是非常必要的, 同时电话回访工作的不断改进, 也是创优质护理服务质量持续改进的具体表现。

摘要:目的:探讨通过改进电话回访方式对脑血管意外患者进行康复指导的效果。方法:将166例脑血管意外患者随机分成两组, 对两组患者出院6个月后的ADL评分及家庭自我护理能力进行比较。对照组采用常规的回访方式, 观察组在回访方式上改进了回访时间、次数、内容、患者信息登记等内容。结果:对两组患者家庭自我护理能力和ADL评分分析, 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改进电话回访方式能有效提高脑血管意外患者的功能恢复程度和自我护理能力。

关键词:电话回访,脑血管意外,功能障碍,康复指导

参考文献

[1]薛磊, 范建中.高压氧综合治疗重型颅脑损伤血液相关指标的动态研究[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03, 25 (5) :400.

[2]顾斌芳, 潘仁龙, 金文秀, 等.醒脑静对颅脑损伤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2, 11 (8) :686-687.

[3]王志明, 林玉琼, 谭风华.电话随访对提高出院患者遵医行为及健康行为的影响[J].现代临床护理, 2010, 9 (8) :43-44.

[4]刘应美.出院电话回访在基层医院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 2010, 8 (35) :337.

脑血管功能检测仪论文 第7篇

1临床资料

本组62例患者, 为2005年1月~2006年6月入院的脑血管病瘫痪病人, 均经CT或核磁检查证实。其中男38例、女24例;年龄36~78岁, 平均52岁;脑梗死48例, 脑出血14例;偏瘫者56例, 全瘫者6例;意识清者48例, 意识障碍者14例;肌力均在Ⅰ~Ⅱ级。

2急性期护理

2.1 瘫痪肢体置于功能位

急性脑血管疾病的病人, 大多数意识障碍瘫痪卧床, 在抢救病人生命的同时, 也应重视肢体功能位的摆放。

2.2 被动运动、被动按摩

对此病患者, 起病后12h给予翻身, 24h后患者生命体征平稳, 可在床上做些肢体被动活动, 脑梗死病人在发病后次日开始。 (1) 被动运动:主要作用是促进肢体血液循环, 增加感觉输入, 维持关节韧带活动度, 减轻肌肉痉挛, 防止肌肉韧带挛缩。主要操作应从健侧开始, 然后参照健侧关节活动范围做患侧。 (2) 被动按摩:为防止受压部位发生褥疮需定时翻身, 对受压处及患侧上下肢体, 用手沾红花酒精或50%的乙醇, 以手掌紧贴皮肤, 作压力均匀向心方向按摩。患肢肌张力增高患者, 可采取安抚式的按摩, 肌张力降低的患者, 可给予擦摩和揉搓, 按摩动作宜轻柔、缓慢、有节律, 每天3~4次, 每次10~15min。

3恢复期护理

3.1 主动运动

当病人神志清楚、生命体征平稳后, 即可开展床上的主动训练, 以利肢体功能的恢复。主要有3种运动方法: (1) Bobarth握手; (2) 桥式运动; (3) 床上移行。

3.2 床边活动指导

3.2.1 起床:

由健侧起, 嘱病人Bobarth握手将上身尽量移近床边, 双手伸向床边, 带动躯体侧身;以健手掌手肘关节撑住床面, 护士可从正面扶住患肩以帮助病人起床。由患侧起, 准备情况与由健侧起基本相同, 起床时以健手掌撑在胸前的床平面上, 以助起床。

3.2.2 患侧平衡训练:

帮助病人患手肩关节取外展45°位:肘关节伸直、外旋;腕关节被动背曲90°;五指分开支撑在床面。病人双下肢并拢, 足底着在或放置在脚踏凳上, 要求病人躯干部尽量往患侧倾斜, 停留一段时间后再坐直, 反复练习。

3.2.3 站立:

助病人双足放平置于地面, 两腿分开与肩同宽, 双手以Bobarth握手尽量向前伸直、低头、弯腰、收腹, 重心渐移向双下肢, 协助人员双手拉病人肩关节助病人起立。

3.2.4 站相训练:

教病人收腰、挺胸、抬头, 放松肩、颈部肌肉, 不要耸肩或抬肩, 腰部伸直, 伸髋, 双下肢尽量伸直。可用穿衣镜来协助患者自行纠正站相中的不良姿势。

3.3 下床磨练指导

3.3.1 行走训练指导:

行走前, 下肢肌力应达4级, 最好在康复医生指导下进行, 以免产生误用综合征, 遗留一些难以纠正的步态。 (1) 步幅均匀, 频率适中。 (2) 伸髋屈膝, 先抬一足跟部, 重心转移, 另一脚足跟亦先着地, 重心又转移至后跟, 开始下一个步态周期。 (3) 上下楼梯训练。

3.3.2 日常生活动作训练:

早期利用健侧肢体进行日常活动, 通过健手的主动活动, 带动及促进患侧肢体功能恢复。日常生活动作训练, 主要针对患者进行技巧性训练, 手功能训练、步态训练、精细协调训练。指导患者进行练习握笔、刷牙、洗脸、梳头、穿脱衣服、整理床铺、进食等。还可开展一些户外活动, 以促进病人生活自理能力, 早日回归家庭与社会。

4心理护理及疾病知识宣教

医务人员除了要做好病人的康复训练外, 还要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 这样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1) 应做好病人家属的思想工作。 (2) 进行肢体康复训练时, 在无人陪伴或看护的情况下, 不要自行起立或移动身体, 以免发生跌倒等意外。 (3) 有语言障碍的病人, 减少干扰, 训练过程中禁止外人参与, 督促为主。树立信心。 (4) 当病人训练中出现情绪烦燥, 不肯训练时, 首先要了解思想动态, 如果是缺少自信和害羞心理, 就应说明训练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循序渐进性, 对病人的每一点进步都应给予肯定和鼓励。如是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压力, 可找家庭与有关人员谈话, 努力取得家人的信任与合作。 (5) 讲解疾病的有关知识及注意事项。 (6) 康复训练应定期评估。

5护理效果

经过6个月和1年的定期复查和随访, 62例脑血管病瘫痪患者经康复训练后, 不同的护理人员对待病人的处理方法不尽相同, 加之患者自身情况的不同, 产生了以下区别:其中40例患者上、下肢肌力功能完全恢复, 肌力在4级以上, 这40名起病后给予及时有效的护理, 且病情相对来讲较轻, 护理上家属配合积极, 患者自身意志较强, 所以恢复达到比较满意的效果。16例患者可以徒手行走, 但上肢恢复较差, 是由于侧重于下肢锻炼, 上肢没有得到及时的锻炼, 又因为病人不积极配合, 导致锻炼强度也不够, 所以没有达到预期的护理效果。4例患者可借助拐杖行走, 这4名患者病情较重, 这样已经达到我们的预期效果。2例无效, 这2名患者本身病情较为严重, 出院后家属没有给予肢体功能锻炼。62例患者均无肌肉萎缩, 关节僵直等废用综合征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梅雪艳.脑卒中早期的康复护理 (J) .中国社区医师, 2006, 22 (8) :111.

[2]朱镛连.神经康复学的研究工作 (J) .中化神经科杂志, 1998, 31 (3) :195.

上一篇:企业职业培训管理研究下一篇:推动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