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实验课程生物技术

2024-08-02

药物实验课程生物技术(精选9篇)

药物实验课程生物技术 第1篇

关键词:药物化学,课程改革,教学评价

随着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高校学生的应用技能和创新能力越来越受到重视, 而实验教学是提高学生应用技能和创新能力的重要课程。因此, 实验教学改革应该受到更多的关注与支持。

药物化学实验教学不仅是药物化学理论教学的重要补充, 更是提高学生综合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方法[1]。而在目前条件下, 我校的药物化学实验课程由于实验条件和课时限制, 所开设的实验多数为验证性的实验内容, 学生缺少对药物开发的整体了解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只能被动学习, 习惯按照讲义上的步骤边看边操作, 达不到实验教学的目的和要求。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笔者结合学科实际情况及药学人才培养目标要求, 对药物化学实验课程改革进行一些探索和思考, 其主要思路就是以学生为中心, 对实验内容改革、实验教学辅助手段的应用以及构建实验评价体系进行探讨, 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 实验内容改革

1.1 增加设计性实验

现行开设的药物化学实验内容基本上是验证性实验, 缺乏探索性和研究性。实验的目的、原理、内容、操作步骤、注意事项等每一项内容都是教师准备好、讲清楚后, 学生只要按部就班地操作就行了, 甚至有的实验连结论都是给出来, 学生只需要看出现的结果是否与教师讲的一致。学生不用过多思考, 实验课结束, 学生也就把所做的实验抛之脑后, 印象不深, 这样的教学过程显得枯燥无味, 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严重地束缚了学生思维上的主动性, 不利于开发学生的潜能和应用技能的提高, 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

根据高校现代教改理念, 药物化学实验的教学目标应该是通过系统的实验教学训练, 不仅使学生掌握药物合成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更为重要的是能培养学生自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 对传统的药物化学实验内容进行改革, 建立了实验教学新模式。以验证性实验为辅, 设计性实验为主, 二者有机结合[2]。

设计性实验具体实施是先由教师提出实验题目、实验要求, 再让学生查阅资料、拟定实验方案、选取实验仪器和材料等, 最后在教师的把关下完成设计性实验。这就要求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查阅相关信息资料, 经过这一步骤, 增加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激发了学习热情, 对药物化学课程的认识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不仅学到了教材之外的许多知识, 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 同时学生对所搜集得到的信息资料进行归纳和分析, 提出自己的设计方案, 确定合理可行的实验方案并实施, 培养了学生主动获取知识信息和综合、归纳、分析的能力。学生把实践和所学的理论知识充分结合起来, 这样不仅巩固理论知识, 同时又培养了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2 与其他学科的融合

药物化学实验在学生的知识结构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基础性地位[3], 该课程与有机化学、药物分析、天然药物化学等门紧密相连。因此, 在药物化学实验教学过程当中应当融合其他学科, 使学生知识结构前后衔接。在药物化学实验内容的安排上, 有意识地增加一些实验内容, 使其与其他学科结合, 从而使学生在药物化学实验课上能不断回顾和巩固有机化学、药物分析等门课程的知识, 相互之间融汇贯通。例如, 在合成阿司匹林时, 用薄层色谱来进行跟踪反应的进程, 既能让学生掌握反应终点的判断方法, 又可以利用薄层板的简便和直观性, 让学生了解产品中的主要杂质, 还可用此方法让学生对阿司匹林重结晶前、后的产品进行比较, 观察主要杂质所发生的变化。此外, 在药物分析实验中开设有阿司匹林的杂质检测实验, 将药物化学实验中合成的阿司匹林用于药物分析实验, 测定反应产物所含主要杂质水杨酸的含量, 将自制的产品进行检测, 会更加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4]。

药品的质量是药物化学实验所要强调的重要内容, 因此在药物合成实验中, 不仅要注重合成路线、反应条件等方面的优化, 也要强调合成产品的质量, 要让学生知道合成获得药物所含杂质的多少会严重影响药物质量, 需要将杂质含量降至药物质量标准的范围之内。任何一种药物及其中间体都有一个质量档案, 而药物的相关成分及含量是质量档案最重要的内容, 实际上药品就是由相关成分所构成的混合物, 相关成分的来源有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所用的原料和中间体, 另一方面是药物合成过程中所产生的副产物。当反应副产物过多且难以通过重结晶等简单的方法进行除杂时, 可以引导学生用柱色谱手段进行纯化。在利用柱色谱手段进行纯化之前, 就要选择固定相及溶剂系统, 而通过薄层色谱法进行柱色谱条件的选择是最快、最便捷的方法。经过柱色谱法分离, 可以使合成的药品达到药品质量标准的要求。药物的合成实验使学生在得到基本技能全面训练的同时, 对所学的药学知识有深刻的、系统性的认识, 将各相关学科的知识紧密联系起来, 真正成为高素质的高级药学专业人才。

2 实验教学辅助手段的应用

多媒体在理论教学中普遍应用, 在实验教学中也得到广泛应用。在传统的药物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花大量的时间进行讲解和显示, 而多媒体的应用使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介绍更丰富的信息, 从而扩大了教学内容, 也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另外, 以往教师对于实验的操作过程的讲解是枯燥的、静态的, 多媒体课件的应用, 能够很好地进行生动性和直观性教学。例如, 可以通过动画的方式演示组装一套反应装置, 从仪器的选择到组装的顺序, 从操作的规范性到处理可能发生的意外情况, 这些都能够通过课件清晰地、生动地表达出来。因此, 多媒体应用于实验教学可以把原来单一、枯燥的教学改变成多样、生动的教学, 使繁琐的实验步骤通过多媒体表达得生动、有趣。其生动、直观、多层次的视觉刺激, 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也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药物化学理论知识理解, 使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融为一体。多媒体的应用使实验教学内容更加丰富, 同时也提高了实验教学的效果。

多媒体教学不仅在课堂上发挥独特的优势, 也可以在课余时间给学生展示出实验的魅力。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 学生从视频、微信等媒体中获得的信息量很大。教学手段要做到与时俱进, 教师可以搜集整理出部分标准的药物化学实验视频, 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学习和领会, 这种更加贴近学生获取信息习惯的教学手段, 让学生乐于接受, 给传统的药物化学实验教学带来了新鲜的体验。

3 构建实验评价体系

科学的考核机制是检验教学效果的一种强有力的手段。实验考核成绩应该包括如下三个方面实验报告 (30%) 、平时成绩 (占40%) 、实验考试 (占30%) 。

实验报告除了写常规的实验原理、步骤和方法之外, 更应该注重实验结果的分析。教师给学生的实验报告评分也应该看重实验结果的分析, 实验不管成败, 都应该有详细的分析和总结, 这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平时成绩占的比重最大, 这部分包括实验的预习、出勤率及做实验的态度。这部分更能体现出学生的学习态度和严谨求实的作风。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 学生重理论、轻实验, 整个实验操作过程过于依赖教师, 实验操作不规范, 动手能力差。针对这一现象, 应该加强学生的操作技能训练。在每一次实验课之前, 教师要检查学生的预习报告, 让学生养成预习的良好习惯。教师在讲解和示教的过程中, 对操作的细节和技巧, 反复提醒, 确保学生实验操作正确、规范。对于无故缺席实验课的学生, 第一次扣掉平时成绩的50%, 逃课两次实验成绩评为零分。实验考试成绩分综合操作和笔试两部分。通过这种实验评价办法可以客观、系统地反映和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实验的操作能力,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应用技能和创新能力。

4 结论与展望

对药物化学实验课程改革的初步研究和探索使我们认识到实验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药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实践中, 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让药物化学实验课程成为学生喜爱的一门课程。药物化学实验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 不仅是传授学生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 也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学思维, 而实验教学课程改革是一项渐进的过程, 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教学实践当中不断地探索、创新和总结经验, 培养出高技能型和创新型的药学人才。

参考文献

药物实验课程生物技术 第2篇

1.1课程设计理念

结合学生情况、教学资源等实际,课程设计上力求达到可操作性、科学性和规范性。以职业岗位需要的知识技能为课程设计的依据,按照企业实际药物分离纯化生产过程进行教学,依次讲授基本原理、萃取技术、蒸馏技术、色谱分离技术、膜分离技术、固液分离技术、固相析出技术、干燥技术和电泳技术。合理的教学内容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保证,药物分离与纯化技术课程涉及一些工程计算等工程性比较强的内容,学生可以把这些知识作为兴趣课后学习,而在课堂上要精选分离纯化基础原理、技术等教学内容,以“必需、够用”为原则,并且适当引入新技术,拓宽学生的视野。减少知识的抽象性,多采用实物、模型、多媒体等直观教学的形式,探索现场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要为学生学习和掌握技能奠定必要、足够的理论基础,同时注意理论知识的把握程度,不一味强调理论知识的重要性和完整性,在淡化理论的同时根据实际工作需求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

1.2积极引导启发鼓励

学生认识不到课程的重要性主要是因为没有明确的职业规划,对未来职业的具体工作过程不了解,意识不到课程内容在以后工作中的作用。适当给学生介绍药品生产工作岗位的具体任务流程,同时建立生产工艺技术与质量控制的概念,让学生认识到药物分离与纯化技术在整个制药过程中的关键性地位。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利用课后时间与学生接触,多去理解学生的感受,给予他们积极的鼓励和建议。

1.3合理导入适当拓展

上好课的前提是备好课,不仅要选用合适的教材,还要提前了解学生相关知识基础和理解接受能力,在课堂教学中要随时观察学生反应,以合理的速度引导学习,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绪论作为教学的开始,是该课程的第一堂课,其教学效果不仅直接影响到教师后续的教学,也影响到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绪论中对整个课程的导入很关键,以后讲授每个章节时对章节的导入也很重要,良好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改善教学效果。与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相比,教材的内容总是滞后的,教学内容不能局限于教材。教师要关注最近研究进展,把学科发展前沿的技术介绍给学生。还可以自己的科研经验作为教学素材,让学生了解科学的研究方法和过程。例如薄层色谱是实验室广泛应用的分离纯化方法,其原理、操作在课本中都会有详细的介绍,但在实际科研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法是在课本里面学不到的,教师可以把这些经验归纳出来,传授给学生。另外还要补充一些GMP的相关知识,从整体上介绍药物从研发到制成成品的过程,让学生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1.4方法多样合理搭配

本课程理论深奥抽象,与日常生活关系不大,在教学中如果仅用语言和板书进行讲述,缺乏形象直观的展示,学生会对很多知识点理解困难,对学习失去兴趣。多媒体课件可以展示各种图片、动画、影像资料,比传统教学方式更为直观。它能使复杂、抽象的理论简单化、形象化,还能解决实验条件不足的问题,开阔学生眼界、拓宽知识面。由于教学资源的限制,实验室条件很难跟上先进仪器设备的发展,也不可能具备所有的制药机械,借助多媒体可以将新技术、新设备直观的展示给学生,展示完整的工艺流程,加深印象。但多媒体包含知识量大,授课速度快,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所以多媒体不能代替传统教学方法。教师在用多媒体授课的同时用板书将知识点进行归纳,适当提问,有利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控制授课节奏,给学生留出消化和吸收知识的时间。教学方式有很多种,要合理搭配,取长补短。

1.5适当举例激发兴趣

教材编写通常采用的是学术用语,如果整节课都进行原理性知识的讲解,很多学生会感到迷茫,课堂气氛会陷入枯燥、沉闷的状态。应该适当调整方式,联系日常生活、生产和科研,增强课堂学习的趣味性、实用性及先进性。这样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为课堂教学增加活跃的气氛,也让学生认识到课程的重要性,激发学习积极性。在讲授每章节的内容时,为减少学生对新知识的陌生感,激发其求知欲,可以将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中的一些情景结合起来,将抽象的知识点变成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例如在讲授膜分离时,让学生看到实验室最常见也最简单的滤纸过滤;在环境保护方面,让学生了解如何用液膜法处理废水;为学生介绍在进行海水淡化时用到的电渗析技术;也给学生介绍海带(生物膜)富集碘的原因。

1.6重视实验校企结合药物分离与纯化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要在实训实践中学习并掌握相关的知识与技能。但目前受实训学时和条件的限制,实验内容的安排多为验证性实验。学生只要按照教师给出的步骤按部就班的操作,无需思考就能得到结果,这种实训模式不利于学生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职业能力。在开展实训之前要鼓励学生自己查阅文献资料,设计实验过程,验证理论知识,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独立工作的能力。近年来新技术、新设备不断涌现,迅速渗透到生产中的各个领域。除了在课堂上给学生介绍企业岗位职责要求和最新的分离纯化技术信息之外,教师还应与企业技术人员密切合作,组织学生参观药品生产企业,让学生参与药品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了解书本和实际生产上的差距,弥补书本知识的局限性,开拓学生眼界。

1.7过程考核发挥导向作用

传统的考核结果往往只考虑期末卷面成绩,这样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很容易忽略学生在平时课堂中的表现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本课程的考核方式为:学生期末总成绩(百分制)=期末考试卷面成绩(50%)+课堂出勤及回答问题表现(20%)+小论文撰写(10%)+实训操作(20%)。考核方式从四个方面进行综合测评,不仅重视结果,更重视过程。小论文的撰写要求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种分离纯化技术,查阅文献资料,设计一个具体的方案,将这种技术应用到实际的生产中。另外要求学生对课程有所反馈,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2.小结

药物制剂技术课程整体教学设计初探 第3篇

关键词:药物制剂技术;整体教学设计;探究

中图分类号:R19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9-0184-01

药物制剂技术课程是依据药物制剂技术专业的培养任务,依照药品生产步骤,为适应药物制剂技术岗位需求来设立的综合性应用技术课程之一,属于药物制剂技术专业的重点课程。经过此课程的学习,能够使学生全面了解常见剂型的制备技术、生产工艺、控制以及相关理论、相关知识等内容,以药物制剂工作岗位需求为准则来培养学生的职业知识、技能和素质[1]。

一、课程规划的观念与标准

在药物制剂技术专业中,药物制剂技术课程作为其职业技能中重点课程之一,大多数专家对于此课程教学规划与教学革新实行了具体的探究。而此教学规划仿照了优秀高职院校的课程革新成效,将学生的职业技能培育作为主要目标,依照学校提出的相关教学方式标准,围绕组织与实行课堂教学的多方面因素,例如课程目的、内容板块、审核评估实行等。最后达成药物制剂技术的课程设立和岗位职业技能的合理融合,实践工作和教学的过程合理融合,以及职业技能产生和审核评估方法的合理融合,从而使得课程教学更相符于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的标准。

二、课程教学规划

(一)课程目标。针对药品制剂工职业资格准则进行全面的研究与分析,同时对于药物制剂生产的有关岗位所需要的职业技能实行具体的探析,明确课程教学的整体目标,使学生能够充分了解药物制剂基础知识与基础能力,形成较好的职业修养,同时可以依照需求制造出散剂、片剂等相关的药剂剂型。在整体目标精确定位的基础上,在基本技能目的、职业技能目的与社会技能目的这几个方面对课程目的实行了详细的定义。

(二)课程内容规划。针对课程教学目标,规划了三个学习板块:了解药物制剂技术、制剂新剂型和新技术、典型制剂的制备技术,十七个教学目标,各个目标中都包括着三个工作任务。典型制剂的制备技术板块是作为课程教学的重点部分,包含着十三个目标,每个目标均将一种详细的产品作为介质,经过其制备过程促使学生切实体验到隶属剂型的普遍制备工艺;各个目标的教学内容从处方探析、药品制剂制备与品质评估这几个方面开展。总体课程的目标遵从学生认知规律与产品制备操作的简易与繁杂程度[2],然后依照从浅到深的次序排列。

(三)考核方法规划。组成药物制剂技术课程考核的内容是学习进程一般考核、期末总结考核与职业能力考核。其中一般考核内容占百分之十是考查学生主观学习状态;职业能力考核内容占百分之五十是测验学生有关职业技能的掌握状况,依照药物制剂高级工的考查规范,制定了与岗位职业技能培育相符合的职业能力考核规范进行自评,再经过各小组评估、老师评估等方法实行;期末考核内容占百分之四十是考核学生对药物制剂生产过程中基础常识的了解状况与具体问题的探析处理能力,卷子内容是依照我国药剂师职业资格考核的准则,考核方式采取开卷形式。

三、教学的组织和实行

(一)教学的组织模式。此类课程的教学模式是依照班级教学和小组协作的方式进行组织的,依照小组里不同看法、小组之间相同任务的准则,将学生划分成小组。在实训条件充足的状况下,依照理论和实践一体的要求,把典型的任务作为动力,具体的项目作为主体,工作过程作为指导方向展开教学。同时,在进行内容和不同的单元以及项目等教学时,必须遵守学生的认知规则,从浅到深,循序渐进。

(二)教学方式。为了全面培养学生的职业水平,在进行教学时,必须注重学生实践水平的培养,同时有效的利用不同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进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例如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

(三)实训要求。药物制剂技术这门课程,实际操作能力要求十分高,但大部分学校只注重教学过程,导致实训要求不能够全部相符于GMP的条件,实训设施也无法和企业设施的改进速度保持协调一致。因此,实训要求作为影响此课程教学成效的重要阻碍。针对这种状况,为确保此课程担负的职业技能培养目的,利用以下方法填补不足:第一,引进药物制剂仿真器模仿实训,例如:片剂的制备,冻干粉针剂的生产等,经过虚拟的仿真实训填补学校内部药物制剂实训要求的不足;第二,增强和药品生产企业协作,经过了解实训和生产实训让学生体验到制剂企业的真实工作环境,促使学生制剂岗位职业技能的产生。第三,根据教学任务特性展开仿真实训,促使学生能够了解有关的技术。

(四)考核反馈。为实现公平竞争,必须科学有效的考核学生成绩,以及合理评定教学效果,进而推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同时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此类课程利用过程性考核——过程占据绝大部分,从出勤、学习态度、任务完成状况以及阶段性测试方面入手;剩余的考核内容根据课程完成之后,参照国家职业技能准则,依据教学计划[3],由学院安排统一测试,不及格的同学,此项课程以不及格记录。学习任务完成以后,老师必须带领全体学生一起展开反馈,每个学生都有表达自身意见的权利,由老师提供反馈问题,学生发表意见。

四、结语

综上所述,经过对药物制剂技术课程总体制定展开的简要分析,实现了课程的任务制定、内容制定、构造制定以及教学模式的制定,进而初步完成了课程的总体制定。其在教学药物制剂技术课程中占据重要地位,具有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程锦.于广华.吴争鸣等.药物制剂技术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J].卫生职业教育.2014.06(14):194-196.

[2]姜笑寒.基于工作过程的中职药物制剂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与思考[J].学园.2013.10(13):56-59.

药物实验课程生物技术 第4篇

一、药物分析实验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药物分析课程是药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 其目标是培养学生全面控制药品质量的观念和研究探索药品质量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使学生能够胜任药品研究、生产、供应和临床使用过程中的药物质量分析与研究工作[6]。通过问卷调查、学生座谈等形式, 作者发现目前药物分析实验教学存在以下问题。

(一) 教学过程缺乏创新

实验教学大多采用“讲授—接受”的模式, 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知识, 不能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表现为教师课堂上忙于指导, 不注重学生综合技能的培养;学生则过多关注实验结果, 较少分析总结实验中的问题。

(二) 轻视实验交流, 缺少实验预习

教学中发现, 课前学生以被动学习的方式进入实验室, 课堂上不能正确、规范的操作仪器, 需多次演示仪器操作, 相对减少了学生实验操作和师生交流的时间。

(三) 实验考核方式单一, 片面

实验考核主要为实验报告, 忽视了对实验过程、科研思维和综合能力的评价。很多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在实验报告的书写上, 甚至有少数学生抄袭别人的实验报告, 以及在处理数据时修改原始数据给出满意的实验结果来获取成绩[7]。

显然, 传统药物分析实验教学正处于困境中, 需要创新实验教学模式, 改革实验教学过程, 解决目前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二、实验教学设计

翻转课堂, 指教育者借助计算机和网络技术, 利用教学视频把知识传授过程放在教室外, 给予学生更多自由, 允许学生选择最适合的学习方式接受新知识, 确保课前深入学习真正发生;把知识内化过程放在教室内, 以便同学之间、同学和老师之间有更多的沟通和交流, 确保课堂上能够真正引发观点的相互碰撞, 使问题引向更深层次[8]。根据翻转课堂的内涵以及泛在学习、混合学习、系统化教学设计理论, 在Robert Talbert教授的翻转课堂模型[8]基础上, 结合药物分析实验课程的问题, 构建基于翻转课堂的药物分析实验教学模型如图1所示。

课前学习包括教学资源制作、上传, 自我检测、师生交流及问题反馈。课堂活动由实验操作、结果汇报以及探究学习交流等, 保证了在实验操作和交流中实现知识内化, 课堂活动中出现的问题通过课后教学反馈解决。由于采取了课前学习活动, 成绩评价体系由课前检测, 课堂考核和实验报告三部分组成。

三、实验教学过程

(一) 课前学习

翻转课堂的基础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容, 实验教师将实验中的碎片知识系统化整合, 形成实验教学微视频、仪器讲解Flash文件和其他文字电子教学资源。并将教学资源上传到课程网络教学平台, 同时提前一周在教学平台上发表实验项目学习要求。学生通过账号登录网络教学平台, 完成学习任务和自我检测。对于测评成绩不及格的同学, 系统将在给出正确答案后, 重新测评, 并反馈到网络平台。同时教师在网络后台进行监控, 汇总学生在练习中的共性错误问题, 通过网络交流平台, 定期进行解答。

(二) 课堂活动

学生完成了课前学习, 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进一步提高。课堂上教师除了指导学生开展实验之外, 更多是组织开展实验结果探究交流活动, 探索实验中误差的来源。通过探究性学习与交流, 学生更加能领悟实验原理以及在专业学习中的意义。

(三) 课后评价与反馈

通过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 采取多元化成绩评价体系。将实验成绩分为四部分。实验成绩=25%课前实验检测+25%实验课堂操作+30%课堂实验结果交流讨论+20%实验报告。

教学中通过汇总实验中的问题, 教师将形成新的教学资源, 为后续开展的翻转课堂学习提供素材。同时改进实验项目, 提升学生在学习中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知识综合应用能力。

四、结语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 (2011—2020年) 》指出, 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要|以教育理念创新为先导, 以优质教育资源和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为基础, 以学习方式和教育模式创新为核心。翻转课堂应用于药物分析实验教学, 教师成为学习的激励者和启发者。学生在课前通过各种网络化学习渠道进行学习, 到课堂上开展小组合作, 使所学知识和能力融会贯通, 实现了药物分析实验学习过程的延伸。因此, 在国家教育信息化发展过程中, “翻转课堂”必将对我国的药学教育教学改革产生深刻的影响。

摘要:“翻转课堂”适合信息化教学的发展, 有效解决了传统教学中的问题。文章分析了药物分析实验教学所面临的困境, 在此基础上设计了药物分析实验教学及成绩评价新模式, 为培养应用型、综合型药学人才的实验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翻转课堂,实验,药物分析

参考文献

[1]宋朝霞, 俞启定, 基于翻转课堂的项目式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 2014, (1) :96-104.

[2]张金磊, 王颖, 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 2012 (4) :46-50.

[3]黎静.在线教育来潮:教师的困境与出路[J].高教探索, 2013 (5) :151-155.

[4]何克抗.从“翻转课堂”的本质, 看“翻转课堂”在我国的未来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 2014, (7) :5-16.

[5]陈春, 张泽洪, 孟雪晖.网络与翻转课堂相结合的模式在社会医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5, (9) :7-8.

[6]杭太俊主编:药物分析 (第7版)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

[7]陈君, 陈丽, 陆玉婷等.药物分析实验考核方法改革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 2015, (49) :256-257.

药物实验课程生物技术 第5篇

1《药物分析》实验教学实施低碳化研究的重点

药品的特殊性决定了对其质量控制的的重要性, 因此药物分析的结果必须准确可靠。为了强化学生实验操作技能, 《药物分析》课程的实验教学开设的课时很多, 消耗的药品试剂当然也多。为减少实验中药品试剂的消耗, 微型化学实验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

《药物分析》实验教学中, 定性实验实行微型化简单易行, 因为定性实验只要能观察到实验现象或结果即可。笔者已经做过多年的尝试, 供试品、试剂取用量减半, 不影响实验结果, 也不影响操作技能的练习, 既节约了药品试剂, 又符合“低碳”理念。

但定量实验实行微型化难度较大。定量分析包括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 其中化学分析法, 既要掌握正确的操作技能, 还要强调实验结果的正确可靠。由于供试品的取用量影响到实验结果的精密度和准确度, 所以供试品的取用量的减少能否使实验结果符合精密度和准确度的要求是问题的关键。

而定量分析中的仪器分析, 实施微型化难度更大。因为仪器分析法的特点就是微量、灵敏, 供试品取用量已经很微量了, 如果还要减少, 实验结果的准确度和精密度就很难达到规定要求。当然仪器分析方法多种多样, 有部分仪器分析实验也可实施低碳化教学, 本文暂不讨论。

《药物分析》实验教学实施低碳化研究的内容有多个方面, 定性实验简单, 无需做专门的研究;定量分析中的仪器分析, 供试品取用量再减少则难以达到实验效果;定量分析中的化学分析法是《药物分析》实验教学实施低碳化的重点。

2《药物分析》实验教学实施低碳化研究的难点

准确度指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接近的程度。分析结果的准确度一般用相对误差 (RE) 表示, 不同方法或物质的定量分析中, 准确度的要求不同, 在常量滴定分析中, 一般要求RE≤0.2%。

精密度指在相同条件下, 多次测量结果之间互相接近的程度。分析结果的精密度一般用相对平均偏差 (Rd—) 表示, 在常量滴定分析中, 一般要求Rd—≤0.2%。测定结果的是否准确可靠, 必须从准确度和精密度两方面衡量。

感量为万分之一的分析天平称量的绝对误差为±0.0001g, 用减量法称得一份供试品要称量两次, 可能引起的最大误差是±0.0002g。若用此分析天平称量称量供试品为0.1g, 则称量的相对误差为±0.2%。

在常量分析中, 要使误差控制在±0.2%及以下, 药品取用量一般应在0.1g及以上, 供试品取用量越小, 相对误差越大, 测定结果准确度越差。

除操作技术和操作水平之外, 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决定实验结果的准确度, 而偶然误差决定实验结果的精密度, 在消除系统误差的情况下, 平行测定次数越多, 则偶然误差越小。因此, 供试品取用量的减少, 对精密度的影响可能不大。

供试品取用量与准确度是一对矛盾, 如果实验教学中定量分析实验实施微型化, 即减少供试品取用量, 可能导致实验结果准确度下降。

本课题研究的关键是供试品取用量减少, RE是能否达到≤0.2%;或者找到供试品取用量减少RE增大的规律。如能找到供试品取用量减少与RE增大之间的规律, 也就找到了《药物分析》课程实验教学低碳化能否实施的关键。

3《药物分析》实验教学实施低碳化研究的过程

3.1 实验仪器和项目

3.1.1 主要仪器和试剂

主要仪器:电子分析天平 (200g, 0.1mg) , 50m L、10m L无色酸式旋塞滴定管。主要试剂:氧化锌 (基准试剂, 800℃±50℃高温炉中灼烧至恒重) , 硫酸锌样品溶液 (约10%) , EDTA标准溶液 (约0.02mol/L) 。

3.1.2 实验项目

EDTA标准溶液的标定:用减量法精密称取约0.42g基准试剂氧化锌, 至小烧杯中, 用少量水湿润, 加3mL20%的盐酸溶解, 移入250mL容量瓶中, 稀释至刻度, 摇匀。精密量取25.00mL, 置于250mL锥形瓶中, 加70mL水, 用10%的氨水调节溶液p H至7~8, 加10mL p H=10的氨-氯化铵缓冲溶液及5滴5 g/L铬黑T指示液, 用配制好的EDTA溶液滴定至溶液由紫红色变为纯蓝色, 即为终点, 记录所消耗EDTA滴定液的体积。平行测定三次。

硫酸锌样品溶液的含量测定:用减量法称取硫酸锌样品溶液约0.7g, 置于250mL锥形瓶中, 加纯化水70mL溶解后, 用10%的氨水调节溶液p H至7~8, 加10mL p H=10的氨-氯化铵缓冲溶液及5滴5 g/L铬黑T指示液, 用配制好的EDTA溶液滴定至溶液由紫红色变为纯蓝色, 即为终点, 记录所消耗EDTA滴定液的体积。平行测定三次。

3.2 实验数据采集

实验结果的准确度和精密度, 反映了实验的方法误差、仪器误差、试剂误差以及偶然误差, 同时还反映了操作者的实验技能、操作水平。因此, 常用准确度与精密度作为考核分析工作者的操作水平的量化指标。笔者学校药物分析技术专业G08 (19) 班的学生因需参加药物分析高级工的考核, 考核项目中化学分析操作是EDTA标准溶液的标定和硫酸锌样品溶液的含量测定。经过4周的强化训练, 该班所有学生该实验的结果的RE、都能达到规定要求, 笔者选取该班操作水平前20名的学生参与本课题研究, 这20名学生实验技术过硬, 操作水平稳定, 实验结果可靠, 选取这20名学生的实验数据作为课题实验数据的样本, 不会因为操作者的操作技术或水平影响研究结果。

3.3 实验数据计算

准确度指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接近的程度, 但是, 真值如何得到, 是个难题, 真值是客观存在的, 但却是不可知的, 在实际工作中, 由于任何测量都存在误差, 所以不可能得到真实值。因此, 通常将约定真值或相对真值作为真实值。

相对真值是指采用可靠的分析方法, 在权威机构认可的实验室里, 由不同有经验的分析工作者, 对同一试样进行反复多次实验, 所得大量数据经数理统计方法处理后的平均值作为相对真值[2]。

本课题研究实验中的真值, 是由5名技术过硬的资深分析工作者, 在与实验者同一实验室、同条件, 同实验仪器、试剂, 每人测定3份供试品, 每次平行测定3次, 在精密度符合要求并去除可疑值之后, 取其测定结果的算术平均值。课题实验数据准确度计算公式, 其中μ是相对真值。

4《药物分析》实验教学实施低碳化研究的结果

所有课题研究实验者, 同条件同时做EDTA标准溶液的标定和硫酸锌样品溶液的含量测定实验, 每人做3份相同的供试品, 每份供试品平行测定3次, 计算EDTA的浓度和硫酸锌样品的含量, 并计算每份供试品的精密度, 在精密度符合要求的情况下, 计算测定结果的准确度 (5名资深分析工作者的实验结果为相对真值) , 再求20名学生共60份供试品的、RE的平均值。实验结果见表1。

*RE、一般应保留一位有效数字, 在此为了能更精确地说明实验结果, 故保留2位有效数。

5 讨论

从表1看到, 常量分析的精密度 (标定≤0.05%、含量测定≤0.1%) 非常好, 微型定量分析的精密度 (标定≤0.1%、含量测定≤0.2%) 能达到规定要求;常量分析的准确度 (RE≤0.2%) 能达到规定要求, 而微型定量分析的准确度只能达到RE≤0.22%。

在操作者技术水平过硬的情况下, 精密度受偶然误差的影响, 在微型定量分析实验中, 供试品取用量的减少, 对精密度的影响较小, 虽然比常量分析的精密度差一些, 但标定和含量测定的精密度都能达到规定要求。准确度主要受系统误差的影响, 供试品取用量大幅减少, 实验结果的准确度难免要降低。表1可以看到, 供试品取用量、试剂减量至1/5, 相对误差增加10%, 这是本实验研究找到的微型定量分析实验供试品取用量减少与RE增大之间的规律。实验教学的目的之一是使学生掌握熟练的操作技能, 据此规律, 教师可以在《药物分析》实验教学中, 根据供试品取用量减少的量制订学生实验结果准确度降低的标准, 这样并不影响实验教学的质量, 却能实施低碳化教学。

当然, 微型定量分析实验的滴定管有待改进。本次课题实验采用的是市场上现有的10mL滴定管, 每毫升溶液约28滴, 半滴约相当于0.035mL, 要使相对误差控制在±0.2%或以下, 消耗标准溶液的体积应在17.5mL及其以上, 如果消耗标准溶液的体积要控制在10mL以下, 则滴定终点误差在±0.2%以上。因此, 本课题实验采用的滴定管明显会降低实验结果的准确度。滴定管容量越小, 刻度越精细, 可以减少误差, 但滴定管的直径太小, 会导致加液的困难, 这个问题暂未得到解决。课题研究者将对滴定管作进一步研发。

总之, 《药物分析》课程实验教学中, 定性分析、定量分析中的化学分析实施微型实验都是可行的。如果在所有开设《药物分析》课程的学校进行实验教学时都实施微型实验教学, 平均每个实验每个学生药品试剂节约1元钱, 每个班50个学生, 每门课程开设20个实验, 一个班一门课程就可以节约1000元。抑或在全国所有药学和化学专业的各相关课程实验教学都推行微型实验, 由此带来的低碳化效应是可观的。为爱护我们的地球、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 每位教育工作者都应积极地在教学中推行低碳理念, 在可能的实验教学中实施低碳化教学。

摘要:目的 低碳是时尚, 更是一种责任, 教育工作者即便不是低碳理念的先行者, 但也不能对全球气候变暖视而不见。倡导低碳是我们的义务, 推行低碳更是我们的责任。方法 选20名实验操作技术好的学生, 选一个经典的实验, 分别按常量分析、微型定量分析的供试品取用量进行实验, 每人每个实验做3份供试品, 每份平行测定三次。实验完成后计算EDTA标准溶液的浓度和硫酸锌样品溶液的含量, 并计算每份供试品的精密度, 在精密度符合要求的情况下, 计算测定结果的准确度。再求20名学生共60份供试品的、RE的平均值。结果 常量分析实验结果的精密度 (标定≤0.05%、含量测定≤0.1%) 、准确度 (标定、含量测定RE≤0.2%) 均达到规定要求;微型定量分析实验结果的精密度 (标定≤0.1%、含量测定≤0.2%) 达到规定要求, 准确度 (标定、含量测定RE≤0.22%) 未达到规定要求。结论 供试品取用量、试剂减量至1/5, 相对误差增加10%, 这是本实验研究找到的微型定量分析实验供试品取用量减少与RE增大之间的规律。据此规律, 教师可以在《药物分析》实验教学中, 根据供试品取用量减少的量制订学生实验结果准确度降低的标准, 这样并不影响实验教学的质量, 却能实施低碳化教学。

关键词:药物分析,实验教学,低碳化

参考文献

[1]何文涓, 袁志坚.药学专业《分析化学》课程实验教学低碳化[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1, 5 (1) :248-249.

药物实验课程生物技术 第6篇

1 研究创新型实验项目的设计原则

研究创新型实验项目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因此实验项目设计要遵循创新性、综合性和可行性的原则。

1.1 创新性原则

创新性原则要求实验项目应能体现出巧妙的药物化学学科的研究思想和实验技巧,在完成实验的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跳跃式思维的训练,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使之成为富有洞察力、想象力的创造性人才。如鼓励学生根据药物副作用去寻找具有新适应症的药物,或根据前药原理改造现有药物从而改善药代动力学特点等,这些实验项目既整合了药物设计的基本原理,又体现了药物化学学科的创新性,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

1.2 综合性原则

所谓综合性原则,即在一定药物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的基础上,引入与其它学科相互交叉的实验新技术和数据处理方法,运用多门课程的知识,对学生实验技能和实验方法进行综合训练,提高学生的综合设计、整体分析能力,促进其创新意识的培养[2],如“计算机辅助药物合成系统的开发”的实验项目,需要综合药物化学、有机化学、计算机和高等数学等多门课程的知识才能完成,提高学员综合知识的能力。

1.3 可行性原则

把握可行性原则,则要求在实验选择上充分考虑到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兴趣特长,使之既有一定的新颖性又符合学生认知能力的实际,这样才能使研究创新型实验真正落到实处。

2 研究创新型实验教学的实施

与传统的验证性实验不同,药物化学课程研究创新型实验更强调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让学生逐渐掌握药物创新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提高其创新实践能力,因此在实施方法上与传统实验也有很大差异。

2.1 提高师生对创新的认识,树立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研究创新型实验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教育工作者一直关注的问题。鉴于我国大学学前教育的一些弊端,学生已习惯接受“填鸭式”的教育,在课堂上表现为忙着抄笔记的“抄男抄女”现象、对教师提问无反应的“木偶”现象、没有质疑的“去问题”现象,善于被动接受而缺乏探索精神,创新意识薄弱。为解决这些问题,教师首先要为学生提供自由平等的沟通渠道,善于在药物化学课程教学中鼓励学生质疑,激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设想。但凡学生有新思想、新观点、新做法或是运用了新技术,都可视为创新,并及时鼓励学生的创新行为,借此使学生摆脱旧有思想的束缚,养成创造性思维的习惯。在青蒿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教材中的提取方法是用大量石油醚多次浸泡过夜,然后将石油醚进行合并、浓缩。该方法需要反复添加溶剂和浓缩,对溶剂造成了很大浪费,耗时也较长。笔者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去探索青蒿素提取的新方法,引导学生分组查找文献和设计实验方案,最后确定采用酶解法来提取青蒿素,并由学生自行完成实验。通过实验证明酶解法不仅可减少溶剂的用量、缩短浸泡时间,并且大大提高了青蒿素的提取率。学生在本次实验中不仅掌握了文献查阅的方法和基本实验操作,更重要的是体会到了创新的乐趣,激发了创新的欲望。

2.2 以学生为本,确立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以学生为中心”是研究创新型实验的指导思想,教师应对此有充分的理解和认识。在教学中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模式,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3]。在研究创新型实验实施过程中,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实验选题、设计、实施、验证等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思维,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笔者在指导学生研究创新型实验过程中,力求给学生提供充分开放和自由的学习环境,先由学生查阅文献并设计实验方案,然后学生和教师讨论并确定最佳实验方案,接着由学生预订实验试剂并独立完成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学生遇到困难可随时与教师讨论,最后由学生处理实验数据并撰写科研论文。在实验教学整个过程中,各个环节都由学生首先去尝试完成,只有在实验无法推进的时候教师才适时给出相应的指导[4]。

2.3 有效发挥教师指导作用

研究创新型实验中教师的角色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了组织者、指导者,并根据学生水平、实验项目的特点以及实验条件等来具体选择指导方法。教师要真正将指导作用落实到实处,需要从以下两个基本点出发。第一,要把着眼点放在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上,实施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作为指导者,教师应着眼于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从依赖教师的学习变为在教师指导下的独立学习,从灌输知识的被动学习走向积极探索的主动学习,从囿于书本的学习走向多途径吸收知识的开放性学习,从单学科的孤立学习转变到多学科的综合学习。第二,要注重学生基本素质的养成。研究创新型实验开展的形式是实验研究,但落脚点是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指导学生开展研究创新型实验中,除了让学生熟练掌握药物化学实验的操作技术,更重要的是鼓励学生去体验探索进取的乐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出药物创新的欲望[5]。另外,要鼓励学生利用多种途径获取有用信息,并学会对信息进行加工和整理,最终充分利用相关信息去指导研究创新型实验项目的实施,并促成开拓新的实验项目。教师还应指导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树立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培养其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2.4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的各项学术活动

大学校园中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学术活动为学生提供了解学科前沿知识的平台,通过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积极参与药物化学学科相关的学术活动,学生既可增长知识、开拓眼界,又可在了解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学习药物化学的科学精神和研究方法,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综合分析能力、从多途径汲取知识的能力打下基础。此外,各项学术活动还可激发学生的科学灵感,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参与研究创新型实验的积极性,为研究创新型实验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以上从药物化学课程中实施研究创新型实验项目的设计原则和具体实施办法两个方面谈了自己的体会,初步探讨了提高研究创新型实验教学效果的方法,但尚需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改革和完善。相信在不断地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研究创新型实验的教学会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学校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标准[S].2000:2-3.

[2]胡聪,于新蕊,屈磊.天然药物化学实验教学多样化模式的探讨与实践[J].西北医学教育,2012,20(1):93-95.

[3]尹成湖.创新的理性认识及实践[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7-8.

[4]马大友,胡高云.药物化学探索性实验的实践与思考[J].西北医学教育,2008,16(1):132-133.

药物实验课程生物技术 第7篇

1 课程性质、任务与特点

《药物分析技术》课程是中职学校药物制剂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其主要任务是根据质量标准的规定,对药品进行严格的分析检验,保证用药的安全有效。该课程具有理论综合性明显、实践操作性强的特点,是研究药物制剂质量控制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掌握药物制剂质量控制的基本程序和主要内容,树立正确的质量控制理念,掌握药物制剂的定性鉴别、常规检查、杂质检查和含量测定的基本理论与技能,使学生成为药物检测与分析的专门人才。

2 创新教材编写思路

教材建设是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以往的教材思维封闭,理念陈旧,不能把教学引向“以学生为主题,以教师为主导”的改革轨道上来,学生没有时间思考,没有机会实践[1],应对教材编写思路进行创新。

2.1 教材应突出职业教育特色

我校的教材采用了最新编写的中职类“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材,该教材强调“理论够用,技能适用”的原则,突出职业教育特色,即:能力观——以能力取代知识作为教材设计的基础;过程观——课程结构是对工作过程的分解;结果观——典型产品引领使工作任务具体化;情景观——创设真实工作情景展开教学。教材编写原则:科学反映专业知识的系统性,涵盖教学大纲强调的知识点,观点应明确、简练、具体、实用、够用;根据中职教育特点,教材内容包括基本知识、实训实践、趣味学习、职业对接、知识链接等,根据中职学生年龄轻,思想活跃等特点,多使用图表形式直接表述,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加强学生主动参与意识,从而达到学习掌握知识的目的[2]。

2.2 教材结构

教材突破了传统的章节编写模式,分为三个模块共二十一个项目:模块一是药物分析技术基础知识,主要是“应知”的基础知识,教学可在传统教室进行;模块二是药物分析技术专项技能,主要是“应会”的“性状”、“鉴别”和“检查”各个专项技能;模块三是药物分析技术综合技能,以十五个典型药物的质量标准为案例,学习如何对药物进行全检,模块二与模块三的教学应在“理实一体化”教室进行,边教边做边学。

3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能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学习,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是教学成功的关键[3]。药物分析技术课程由于本身的特点,内容抽象、理论复杂、计算繁多,教师难教,学生难学,影响兴趣的培养。教师在本课程的教学之初,应根据中职生好奇心强的特点,激发其学习兴趣[4]。例如,在该课程的第一节课,不必直入主题,直接讲授新课,这样学生不易接受。可以采用师生间课堂互动的方式,提问学生一系列问题,如: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买到过假药或劣药?在各种媒体上听到或看到过关于假、劣药的报道吗?你知道假劣药品的危害吗?买到了假劣药应该怎么办?普通消费者从外观能区分假劣药吗?应该用哪些专业方法既快又准确地识别假劣药品呢?通过层层深入的提问,引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兴趣,为新课的学习做好精神上的准备。

教师还可以查找一些典型生动的小故事,并绘声绘色地讲出来,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学习维生素C颗粒的检验时,讲解哥伦布探险时的一个小故事:航海生活非常艰苦,船员们在船上只能吃到黑面包和咸鱼,许多船员得了一种怪病,先是感到浑身无力,走不动路,接着就会全身出血,然后慢慢死去。病重的船员为了不拖累大家,要求哥伦布把他们送到附近的荒岛上,等返航归来的时候,再把他们的尸体运回家乡。船队终于胜利返航,当船在荒岛靠岸时,却惊奇地发现他们还活着!此时,可提问学生船员所生何病?什么救了这些船员?维生素C有什么特殊性质?是由于什么结构特点引起的?维生素C的作用?在生活中应该怎样摄取维生素C?短短的几分钟,既营造了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又抓住了学生注意力,使学生对维生素C的学习产生浓厚兴趣,为后续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 多种教学方法并用

在教学中可通过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并始终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真正将知识融会贯通,将死板的理论变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走入社会奠定基础。

4.1 问题引导教学法

“问题引导教学法”是以问题为索引揭示全部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归属于启发式教学。在整个问题引导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不断调整教学目标,最终以高质量完成课程学习[5]。药物分析技术因其学科交叉性,学习过程有很多复杂场景和典型案例,采用此法教学很有必要。要充分发挥教师引导作用,因势利导,由浅入深,同时“问题”应能概括教学重点,密切联系实际,正确引导学习者的思维活动,从而达到明确重点,掌握难点,提高运用知识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3中例子即为问题引导教学法实例。

4.2 案例教学法

药物分析技术的学习是采用多种方法对药品(包括原辅料)进行严格分析,保证安全有效。临床用药有许多由于质量原因而导致多人伤亡的事件,教师可以将这些活生生的例子用于教学。例如:在讲到红外光谱法时,可列举“齐二药事件”,就是由于检验人员的疏忽而造成,错误地把有较强肾毒性的二甘醇当做丙二醇,用于亮菌甲素注射液的生产。确实二甘醇与丙二醇在性状、化学性质方面非常相近,但是有一种方法可以把两者辨别清楚,那就是红外光谱鉴别法,只需将样品的红外光谱图,与丙二醇标准图谱对照,就可发现二者图谱存在明显差别。这样通过案例的引入,理论联系实际,引发学生思考,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理念。

4.3 学生授课方式

本课程模块三综合技能的代表性药物全检分析中,部分药物检查与含量测定方法相类似,教师在教学中可将方法类似的内容,交给学生,由学生来授课。教师将任务提前交给学生,课前可帮助学生认真查阅资料,书写教案,使学生应用已有知识研究学习新知识。通过此法,有效提高了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加强了知识结构的建立及自学能力的培养[6]。通过学生教学,教师可收获更易被学生接受的语言表达方式与课程的安排结构,达到真正意义上的互动教学;还可使学生体会到教师教学过程的辛苦,达到教育的真正目的。

4.4 巧用多媒体教学

教师应根据教学特点和要求,利用多媒体,将枯燥的书本知识转变为生动形象直观的图片。本课程实践性很强,应利用发达的网络,下载各种检验方法的演示视频,学生学习起来更加形象具体。应避免盲目观看视频,教师应让学生带着问题观看,这样增强课堂效果,使学生印象更加深刻。视频的观看时间应灵活,有些可先讲解再观看,而有些可先观看视频再行讲解。

5 改变课程评价方式

改变单纯的以卷面考分为主的评价方式,以平时成绩、实践成绩和考试成绩等三方面作为总评成绩对学习效果进行综合评价。平时成绩又包括作业成绩、考勤和课堂表现,实践成绩主要考察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考试成绩主要考查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这样就从多方面对学生成绩进行评价,从而避免了只以考试成绩评价的片面性。

综上所述,对于中职药物制剂专业的药物分析技术教学,应根据课程的性质与特点,选择合适的教材,在努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从而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吸收,再借助合适的教学评价方式,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刘康声.创新教材编写思路, 探索高职特色教材建设[J].职业技术教育, 2009, 23 (8) :192.

[2]李家庆.药物分析技术[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11.

[3]徐丽娜, 颜世昌.让课堂变得趣味盎然[J].试题与研究, 2011, 24 (19) :96.

[4]邱建波, 徐清.中职医药营销专业药物学课堂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医药导报, 2010, 7 (19) :160.

[5]区门秀.问题引导法在《中药制剂分析技术》教学中的初试[J].中国实用医药, 2009, 4 (7) :242.

药物实验课程生物技术 第8篇

在此过程中, 学科利用多年来科学研究的成果以及文献调研的结果, 编写了《药学综合及设计性实验教程》一书, 其中, 编入四个各门课程整合的综合性实验, 分别是:“阿司匹林的合成、片剂的制备、质量分析及药代动力学参数的测定”;“胡椒的鉴定、胡椒碱的提取、质量分析及胶囊的制备;苯佐卡因的合成、质量分析及药理活性的评价;益智的鉴定、挥发油的提取、质量分析及包合物的制备。这四个实验都是按照新药研发思路设计的, 每个实验都涉及到药物分析技术的应用, 充分体现了药物分析技术在药学专业实验课程体系中所发挥的核心作用以及在新药研发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1高效液相色谱法在药品质量控制中的应用

高效液相色谱法自1985年版《中国药典》收载以来, 在药品质量控制中的作用日益明显, 随着仪器在医药企业的普及, 该法在药品质量标准的应用也迅速增加, 已经成为一种主流的色谱分析方法。与经典的液相色谱法相比, 高效液相色谱法具有下列主要优点:传质阻抗小, 分离效率高, 分析时间短;广泛使用了高灵敏检测器, 大大提高了检测灵敏度。

高效液相色谱法技术先进且使用的可推广性, 决定了它在药物分析领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在该教程中, 对于阿司匹林片剂中阿司匹林的含量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外标法进行测定, 相对于两步滴定法方法的专属性和灵敏度更高。同样, 教程中编入外标法用于胡椒中胡椒碱含量测定的高效液相色谱法。在该教程的编写中, 用实例说明高效液相色谱法对于成分复杂的中药质量控制发挥更多的优势。亦让学生通过实验掌握该分析方法在中药成分分析中的应用。

此外, 教程中编入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外标法用于阿司匹林原料药中游离水杨酸检查的内容, 从而让学生了解高效液相色谱法应用的广泛性, 除了用于药品中有效成分的含量测定, 亦逐步推广到用于药品中的杂质检查。为提高分析的灵敏度, 高效液相色谱法不仅替代酸碱滴定等方法用于药物的含量测定, 而且越来越多应用于药物的杂质检查, 以提高对于药物品质的把控。

2红外光谱法在化学药物的鉴别中使用越来越多

随着《中国药典》及国家药品标准应用红外光谱鉴别的品种不断增加, 1995年《药品红外光谱集》第一卷问世, 使得红外光谱法在药物特别是化学药物的鉴别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教程编写中力图显示以上趋势, 对于教程中阿司匹林、苯佐卡因两种原料药的鉴别均采用了红外光谱法, 目的是加深学生对于该实验技术实际应用的理论认识。计划学时均为5学时。由于在验证性试验中已安排“磺胺甲噁唑及其制剂的质量分析”的实验在药学专业教育计划中实施, 阿司匹林、苯佐卡因的红外鉴别在实施时未开出。

3薄层鉴别法不仅应用于中药的质量检查, 还应用于化学药品的杂质检查

薄层色谱法编写的各门课程整合的综合性实验中, 胡椒提取物的鉴别建立了以胡椒碱为指标性成分的薄层色谱对照品法;益智挥发油的质量检查建立了挥发油薄层色谱检识方法;在苯佐卡因的有关物质检查中采用了薄层色谱法供试品自身对照法。

薄层色谱鉴别法相对于性状鉴别法、物理常数鉴别法等具有更好的专属性, 具有操作简单、成本低等优势。对于胡椒来说结合传统的显微鉴别等方法, 将实现对于胡椒药材质量的更好控制。

4气相色谱法的应用得到重视

海南拥有丰富的热带药用植物, 其中芳香类植物占据相当大的比例, 芳香植物的挥发油有很大的开发利用空间。该教程中编入了益智挥发油中圆柚酮的气相色谱法检测的实验方法, 通过该实验的开出让学生掌握挥发油质量的控制方法, 为今后胜任芳香植物的相关研究奠定基础。该实验内容的编写亦为依据我院从事益智研究多年实践基础上建立的实验方法。

5问题与讨论

(1) 纵观英国药典、美国药典, 在采用TLC检测药物的有关物质时, 既对杂质数目、最大杂质量和总杂质量有详尽的评判要求, 也规定在即时试验时应能目视检出最小浓度点。

在该教程的编写中, 参照《中国药典》[1]采用薄层色谱法对于苯佐卡因中有关物质的质量分析仅对杂质总量作了限定, 而无其他任何具体要求, 对该品种的质量未能做出全面准确的评价;此外, 薄层色谱法虽然具有快速、简便、易于操作等特点, 但专属性和分离度均比高效液相色谱法差。应在今后对于教程的进一步修改中提高苯佐卡因有关物质的检查方法为高效液相色谱法, 以实现对于该品种质量的更好控制。

(2) 《中国药典》从2000年版开始收载中药提取物的质量标准, 大多数的中药提取物的质量标准鉴别项包括性状鉴别、理化鉴别和薄层鉴别, 杂质检查包括水分、灰分、炽灼残渣、重金属和砷盐检查等, 以及指标性成分的特征图谱和含量测定等项目[2]。该教程编写中益智挥发油、胡椒提取物仅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单一指标性成分的含量检测项, 尚未建立完善的质量标准, 需要今后进一步补充完善。

6结语

随着人们对医药需求的日益提高和医药科技的不断进步, 药物分析技术的掌握日渐受到重视。药物分析技术作为药物研究过程的质量控制手段, 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在编写的四个整合的综合性实验中, 还有许多质量控制项目是有待进一步完善的, 因此, 药物分析技术在药学实验课程体系中所占的的比例将会越来越大, 这也充分体现出药物分析技术对于新药研发的重要性, 即药物分析技术对于药品质量的控制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 (二部) [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15:613-614.

药物实验课程生物技术 第9篇

(一) 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

高职院校在设计药物制剂技术课程教学的时候运用了全新的教学模式, 摒弃了传统的理论教学, 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兼并了两者, 即理论和实践。同时, 我们还应该根据药学专业人才培训方案中岗位要求和能力的定位, 把药物制剂技术课程教学的内容分为以下九个模块:基础模块、液体制剂模块、浸出制剂模块、固体制剂模块、办固体制剂模块、其他制剂技术模块、灭菌与无菌制剂模块、药剂生产新技术以及药物制剂生产等34个工作任务。这种方式可以对每个单元中的内容以及相关知识进行补充, 还能提升与企业生产的联系, 提升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为实现人才培养由知识转向能力的转变, 为学生今后的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 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

药物制剂技术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才是教学的关键和切入点。教学方法的改革不仅可以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 在教学中运用多种教学方式不仅能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还能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 如案例教学法、实物演示法、多媒体教学法等的运用。

(三) 课程教学模式

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 运用“教学做”为一体的教学模式, 进行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的方式。我们在进行对药物制剂技术课程内容模块化的基础上, 针对课程中实践的环节方面进行科学的分解和组合, 把九个模块再分成诸多项目, 每个项目按照这六个环节教学组织形式进行实施, 即“选 (选项目) 定 (定方案) 做 (做项目) 查 (查问题) 演 (演操作) 评 (评优秀) ”。只有这样才能将学生学习的兴趣无条件的激发出来, 这样学生在愉悦的状态下学会知识技能, 从而锻炼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药物制剂技术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 课程教学模块化的设置不完善

以上描述中, 我们将药物制剂技术课程教学内容模块化, 主要是分为九个模块, 但是, 这九个模块的范围比较广, 每个模块分设的单元项目还内有精细化, 有的地方还会重复。比如固体制剂模块, 在这个模块中下设的散剂、胶囊剂、片剂和颗粒剂都包含混合、粉碎和过筛基本操作。可是在单元设计的时候没有将这些问题考虑进去, 那么学生在进行实训的时候就会反复的进行操作, 这不仅浪费时间浪费资源, 还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 课程教学资源有限

在药物制剂技术课程教学中我们需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也就是需要不同的教学资源, 所以, 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 教学资源有限也是最重要的问题。比如在进行任务驱动法教学胶囊剂的制备中, 通常是运用阿司匹林胶囊制备作为任务, 但是在案例教学中胶囊制备是运用不合格胶囊作为案例, 因此, 就体现了多样性的不足。

(三) 课程教学实践条件不足

在药物制剂技术课程教学的过程中, 我们将“教学做”为一体的教学模式中, 并按照每个项目进行了环节教学组织形式的实施, 并分为六个环节。但是, 这个教学模式主要是对教师职业技能是否娴熟的要求, 同时还要求高职院校应该满足学生在校期间药剂生产实训等条件。但是现在, 学校的教师基本上都没有离开过学校, 更谈不上工作经验了, 因此, 教师自身职业技能水平不足。有的高职院校现有的生产实训条件只能进行常规机型的实验, 实训设备并不能满足工作任务中真实化、管理模式企业化和多样化的要求, 对教学改革的实施严重制约。

三、解决药物制剂技术课程教学问题的有效措施

(一) 细化单元项目, 增强教学针对性

药物制剂技术课程在之前教学模式中, 学生会感觉到这门学科中所学的内容难以掌握, 内容和信息量大, 因此, 我们要对药物制剂技术课程教学进行项目细化, 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上述问题中, 我们将教学内容模块化, 并分为九个模块, 并将九个模块单元化, 并进行单元教学和实训, 在模块中设下的四个项目,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个人能力, 选择一个或者多个单元项目进行学习和实训。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还能减少学习压力, 不仅节约时间和资源还能提升教学效率。

(二) 教学资源收集

因为在药物制剂技术课程教学中教学资源有限, 我们可以进行多渠道收集教学资源。我们可以从进行校企合作的企业中的要点、医院等进行收集;从报刊中收集;运用网络进行收集。除此之外, 还应该将收集到的资料进行选编。

(三) 增加实训条件, 进行企业培训

为了提升实训条件, 我们应该提升高职院校内师资队伍职业技能的水平, 高职院校可以聘请企业中的技术人员、技术骨干等进行药物制剂技术课程教学, 还可以进行学术讲座和科研。选取专业的教师到校企合作的企业中进行定岗培训, 从而不断提升教师的技能水品, 还可以组织教师进行岗位资格考试等。

为了完善高职院校生产实训的条件, 高职院校应该紧扣国家职业认证的标准, 按照行业的规范, 并结合药物制剂技术课程的特点, 监造药物制剂实训的车间, 可以让学生体验到真实的场景和岗位的要求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 将学生的实训场所扩大化;建立药学文化, 真正做好校内与现实医药企业接轨。

(四) 进行多媒体教学

药物制剂技术课程教学应该与实际生产过程紧密联系, 但是实验室的设备和实际生产设备是不同的, 例如片剂的生产设备, 实验室的设备是单冲压片机, 企业中生产设备是旋转压片机, 所以, 教学中生产设备的运行情况跟企业的实际情况是不同的, 因此, 就反映出药物制剂技术课程的难点所在。多媒体教学可以让教学结合的合理化和科学化, 让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

摘要:本文对高职院校药物制剂技术课程的教学项目的改革进行分析, 并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究, 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高职院校,药物制剂技术课程,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任娜, 何蓉.浅谈高职院校《药物制剂技术》课程教学改革[J].时代教育, 2013, 15:224.

[2]兰小群, 杨凤琼, 丁沐淦.高职药物制剂技术理实一体化教学实践与体会[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1, 02:92-93.

[3]宋振国.以职业标准为导向的高职药物制剂技术专业教学改革[J].卫生职业教育, 2011, 23:14-15.

上一篇:股骨转子间骨折下一篇:学习如何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