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药使用情况分析

2024-09-21

抗菌药使用情况分析(精选12篇)

抗菌药使用情况分析 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随机选择我院2012年1~6月份儿科门诊的处方,并在每月的处方中连续抽取10天的儿科门诊的处方共9136张,对其中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小儿消化性疾病、上呼吸道感染等疾病的处方共计3502张,统计处方中使用抗菌药物的药品名称、治疗例数、给药途径、使用频率、联合用药情况,并进行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使用抗菌药物治疗的处方有3502张,占总处方的38.33%。使用频次最多的是头孢菌素类、大环内酯类、青霉素类、克林霉素类等4类10种,其中,单联使用率口服占68.70%,静脉注射占24.84%,二联使用率占6.45%。无三联及以上用药情况。我院儿科门诊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及相关数据详见表1。

2.1 给药途径

由表1可见,我院使用抗菌药的处方以口服给药为主,其中口服比例75.16%,静脉注射比例24.84%。这是因为干混悬剂、颗粒等剂型的口味更适合小儿患者,且服用时比一般片剂、胶囊剂方便,而静脉给药后药物相对强烈和难以逆转,同时又受载体溶媒、药物稀释浓度、药物配伍等因素的影响,可能给患儿带来过敏反应,静脉炎等不良反应。肌肉注射后局部会有硬结形成,人体吸收药物状况较差,而且注射部位的肌肉可能出现疼痛。因此口服给药比注射给药更易为小儿接受,倍受医生和患儿家长欢迎。

2.2 用法不合理

大环内酯类的阿奇霉素在儿科应用为首选药,我院口服阿奇霉素有肠溶片剂、干混悬剂二种剂型,但临床小剂量使用时有时选择片剂而不是干混悬剂,需要掰碎后重新分剂量,这样不仅剂量不好掌握,患者的依从性也差。且肠溶片有在胃中不溶肠中溶的特点因此为不影响其疗效要整粒吞服,不可掰碎服用。

2.3 药物间相互拮抗

如对肠道腹泻的患儿采取抗菌药联合微生态活菌制剂这一联合用药方案。因为抗菌药物对酪酸杆菌活菌、促菌生等微生态活菌制剂有抑制和灭活的作用,而后者的存在又使抗菌药物的药效降低,因此两药宜间隔1~2h服用,以利于发挥各自疗效,达到治疗目的。应嘱咐患儿家属注意活菌制剂与抗生素分开服用。

由表1可见,大环内酯类与青霉素类联合应用共226例,二者会产生拮抗作用而降低疗效,不合理用药占6.45%。若需使用应先用杀菌剂再用抑菌剂而避免二者同时使用,或改用大环内酯类和头孢类联用。

3 讨论与建议

3.1 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方具应用抗生素的指征。

由表1可见,使用频率最多的是第三代头孢。而据调查90%以上的上呼吸道感染都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2]。应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及血、尿常规等实验检查结果,初步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以及经病原检查确诊为细菌感染的患者方可应用抗菌药物。

3.2 尽早查明感染源

临床医生根据患者的病情需要,开展细菌药物敏感试验,根据细菌药物敏感试验的结果确定给药方案,提高抗菌药物使用的针对性,防止药物的滥用。

3.3 按照药物的抗菌作用及其体内过程特点选择用药

各种抗菌药物的药效学(抗菌谱和抗菌活性)和人体药代动力学(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特点不同,因此各有不同的临床适应症。临床医师应根据各种抗菌药物特点,按临床适应症正确选用抗菌药物。

3.4 严格遵循抗菌药物的使用原则

选择抗菌药物应首选疗效好的普通抗生素,严格控制局部用药和预防性用药[3]。一般情况下不联合用药,确实需要联合时,一定要有正确依据;一种抗生素可治疗时不联用多种药物,最好按药敏试验结果用药;用窄谱抗生素时,不用广谱抗生素,使用抗生素剂量要足,不宜少量长时间应用或频繁更换。

4 结论

随着社会上越来越多耐药菌的出现,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每个医院都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加强临床医生药学知识的教育培训,使其全面掌握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基本知识,严格按药物的适应症、药代动力学、体外药敏试验等合理选择抗生素。确保患者用药安全,有效,经济。

摘要:目的 分析探讨我院儿科门诊使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方法 对我院儿科门诊处方,抽取其中的9136张,对其中使用抗菌药物的3502张处方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使用抗菌药物的处方占38.33%。其中,单联使用率口服占68.70%,注射占24.84%;二联使用率占6.45%,不合理用药占6.45%。结论 我院儿科门诊抗菌药物使用率基本符合卫生部规定的抗菌药物使用率控制在50%以下的标准[1]。但也存在不合理用药的现象,应引起临床医师的重视。

关键词:儿科门诊,合理使用,抗菌药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试行)[S].卫医发2000,431号.

[2]夏国俊.抗生素临床应用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48-49.

抗菌药使用情况分析 第2篇

根据上级文件要求,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对我院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了自查,将具体情况总结汇报如下:

一、我院在抗菌药药物使用中存在以下不合理现象: 1、抗菌药物使用率偏高,但联合用药率较低。抗菌药物使用应根据细菌对药物的敏感性及药物到达感染部位的浓度来选择合适的药物, 致病菌尚未明确或病情危急时, 可根据感染的部位及患者的年龄、病史、临床特征等进行经验治疗。经验性的治疗方案是以各种感染常见致病菌的种类及其目前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为基础制定的, 并非个人经验。单纯的病毒感染、非感染所致的发热不应选用抗菌药物。然而, 抗菌药物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使用率偏高的现象比比皆是。我院在相关文件精神指导下,今年对抗菌药物使用进行了严格控制,目前使用率有了明显下降,但仍然达到30%左右,与目前相关要求仍有一定差距。

2、无指征和预防用药过多。临床工作中,无论门诊还是住院患者, 都存在抗菌药物应用比例偏高的现象, 医师掌握抗菌药物应用的适应证过宽,有的甚至缺乏应用指征, 抗菌药物被滥用。如在门诊或急诊,即使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也较广泛地应用抗菌药物;有的临床医师(乡村医生)一旦发现患者有发热现象, 便开始应用抗生素, 既不查询发热原因, 也不做相应病原检查。事实上, 这不但违反临床诊疗常规,也违反了合理用药原则。

3、由于缺乏病原微生物检测, 医生选用抗菌药物时,往往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4、给药方式和剂量存在问题。目前我院抗菌药物给药方式以静脉给药者比例较高为主,这说明抗菌药物给药方式非常不合理。但在使用剂量方面,没有用大剂量、超剂量现象存在。

二、对策

为了合理应用抗菌药物, 有效地控制感染, 避免菌群失调及防止药物的毒副作用, 加强抗菌药物的使用规范化,提高医疗质量,降低药品不合理支出费用, 必须加强以下工作

1、对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管理。将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纳入卫生院医疗质量管理, 加强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监察、处方审核、分级管理及医生使用权限;尽可能确立病原学诊断,正确选用抗菌药物;熟悉选用药物的适应证、抗菌活性、药动学和不良反应等。

2、切实加强临床医师(乡村医生)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宣传教育与知识培训, 让医师掌握抗菌药物抗菌谱、适应证、禁忌证、联合使用及预防使用的指征、细菌学、药效学、药动学、药物经济学等相关知识;

3、加大宣传力度, 让全民意识到滥用抗生素的危害,切实做到抗生素合理应用。

4、结合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和新农合,切实加强合理用药的考核工作。

我院儿科门诊抗菌药应用情况分析 第3篇

【摘要】目的:通过对广东省阳江市人民医院儿科门诊处方的调查与分析,了解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和合理性,促进儿科更合理地应用抗菌药物。方法:随机抽取2013年1月1日--2013年12月31日的儿科处方1244张进行调查分析。结果:67.44%的处方中使用了抗菌药物,其中抗菌药物一联处方出现率为88.08%,二联处方出现率为11.68%,三联处方出现率为0.24%,无三联以上用药。抗菌药物针剂处方出现率为33.97%,抗菌药物不合理处方率为3.93%。结论:本院儿科门诊抗菌药物使用基本合理,不过还需改进。

【关键词】 儿科;门诊;抗菌药物

【中图分类号】R969.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3-0504-02

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引发很多不良后果,如降低了药物疗效、增加了药物的毒性作用、缔造了耐药细菌等,特别是儿科抗菌药物的使用更应引起我们的重视,现对阳江市人民医院儿科门诊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调查研究,促进儿科安全、有效、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1材料与方法

材料来源于阳江市人民医院西药门诊02013年1月1日--2013年12月31日儿科处方,收集每月第三个星期的所有儿科处方,按每7张处方抽取1张的抽样间隔抽取,共抽取了1244张处方,就处方中抗菌药物使用率及抗菌药物的联合用药情况、使用方法、不合理用药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总处方中抗菌药物处方比例

在抽取的1244张处方中有839张使用了抗菌药物,抗菌药物的处方比例为67.44%。

2.2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

抗菌药

物处方针剂抗菌

药物处方抗菌药物联合用药情况不合理用药处方 一联二联三联三联以上处方数839285739982033百分率 33.97%88.08%11.68%0.24%0%3.93%2.3 不合理用药情况分析

2.31 给药频率不当

头孢菌素类和青霉素类半衰期较短,应该采用少量多次的给药方式,而我院儿科门诊有时会出现此类药物一日一次的不正确用法。

2.32 抗菌药物与益生菌同时使用

本院处方出现复合乳酸杆菌胶囊和头孢类抗菌药物合用情况,复合乳酸杆菌胶囊含有乳酸杆菌,嗜乳酸杆菌和乳酸链球菌三种活乳酸菌,与抗菌药物合用时易被灭活。

2.33 抗菌药物与吸附剂同时使用

儿科肠道感染的患者经常会同时使用蒙脱石粉剂与抗菌药物,因蒙脱石粉剂有吸附作用,会减少口服抗菌药物的吸收,降低其疗效。

2.34 抑菌剂与杀菌剂同时使用。

阿奇霉素与头孢噻肟合用不当,前者是抑菌剂,后者是繁殖期杀菌剂,合用时抑菌剂会使繁殖期杀菌剂的作用减弱。

2.35选择了不合适的溶媒

青霉素类及部分头孢菌素不宜与5%的葡萄糖注射液配伍,因为此溶媒pH值为3.0左右,而该类抗菌药物主要起抗菌作用的β-内酰胺环在pH<4时容易被破坏,宜选用pH为中性的0.9%氯化钠注射液为溶媒才合适。本院处方中青霉素G钠粉针、头孢噻肟粉针等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中静滴比较多见,是不合理应用现象。

2.36超适应症用药

上呼吸道感染大多数可能是病毒引起的,而治疗上呼吸道感染的处方中绝大多数都选择了使用抗菌药物,此举有超适应证用药的嫌疑,应在上呼吸道感染引发了细菌感染的情况下才使用抗菌药物。

3讨论

3.1本次调查发现儿科门诊抗菌药物的处方比例为67.44%,卫生部发布的《2012年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中规定,儿科门诊抗菌药物的处方比例不能超过25%,说明阳江市人民医院儿科门诊抗菌药物使用率过高,存在一些抗菌药物滥用的嫌疑,例如上呼吸道感染时没有细菌感染指征就使用了抗菌药物,这种情况还是很多见,如果滥用了抗菌药物,会造成抗菌药物的浪费,造成细菌的耐药,造成一些药物治疗时的不良反应,也增加了患者家属的经济负担。

3.2抗菌药物联合用药调查显示,一联处方率为88.08%,二联处方率为11.68%,三联处方率为0.24%,三联以上处方没有发现。多数情况下细菌感染只需使用一种抗菌药物就能解决问题了,有些情况也可以用到二联来产生协同作用来增加疗效,避免细菌产生耐药,需要用到三联或三联以上的抗菌藥物这个情况是极少的,我院的抗菌药物联合使用的联数情况还是比较合理的。

3.3针剂抗菌药物使用率为33.97%,剩下的为口服抗菌药物使用率则为66.03%。其中针剂的使用较多,主要以静脉滴注为主,选择静脉滴注的原因有儿科的患者病情较急较重,或者是患者口服不配合,也有一些病人家属为了所谓的见效快极力要求滴注,其实最好遵守一个原则,能口服的最好选择口服的方式服药,不能口服的可先选择肌肉注射,静脉注射是最后的一个选择。因为静脉注射剂相对口服剂型来说性质不是太稳定,与一些药物配伍时还会发生相互作用,而且在注射在患者身上产生局部肿块、静脉炎、过敏发应等。本院主要以口服剂型的抗菌药物为主,比较合理。

调查结果表明阳江市人民医院儿科门诊对抗菌药物的使用还需要一些作一些改进。

参考文献

[1] 朱会英.综合性医院抗菌药物应用调查分析与管理对策.中国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3(2):5-8.

[2] 陈增辉. 我国医院感染管理的现状及展望[J].中国医院管理.1995,(12):7-17.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02-301.

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分析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利用医院HIS系统随机抽取12月住院病历30份。其中非手术患者住院病历及手术患者住院病历各15份。非手术病历抽自内分泌科、小儿内科、皮肤科、心内科、神经内科、消化科、内科等科室;手术病历抽自外科各科、妇产科、耳鼻喉, 眼科等科室。

1.2 方法

根据《指导原则》和《通知》等相关规定对抗菌药物应用进行分析。

2 存在问题

2.1 无指征或指征不明显用药

30例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为86.67% (26/30) , 与卫生部要求抗菌药物使用率要<50%[3]的要求相差甚大;病原微生物送检率仅3.33% (1/30) 。说明抗菌药物使用的适应证掌握不严需要进一步规范, 以期达到合理用药。

2.2 不合理预防用药

2.2.1 预防用药时间过长:

15份手术病历均使用了抗菌药物且存在用药疗程过长问题, 为4~14d。预防用药在一段时间内对发生的感染可能有效, 连续多日预防性用药无必要, 并不能进一步降低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率[4], 且易导致细菌产生耐药性。《通知》指出:Ⅰ类手术切口一般不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 确需使用时, 要严格掌握适应证、药物选择、用药起始与持续时间。总预防用药时间一般≤24h, 个别情况可以延长至48h, 可视伴有炎症情况进行抗感染治疗。

2.2.2 围手术期用药时机欠合理:

《指导原则》 规定: 围手术期预防性用药在术前30min~2h或麻醉开始时首次给药。手术时间>3h或失血量>1500ml, 术中给予第2剂。应用抗菌药物预防感染的有效期一般在24h 内, 关键时间是在手术期间及手术后的一段时间内保持较高的血药浓度和组织浓度以防止或减少细菌在手术暴露部位的定植、生长、繁殖, 从而预防和降低手术切口的感染率;同时也降低其它部位的感染率。从15份手术病历看, 预防用药时机掌握不好, 在切皮前 >2h给药占13.33% (2/15) , 术前未用术后用药占26.67% (4/15) , 手术时间 >3h未追加抗菌药物。

2.3 药物选择不合理

2.3.1 药物选择起点高:

《通知》规定, 妇科手术应选择第一、二代头孢菌素或头孢曲松、头孢噻肟三代头孢抗生素, 不宜在预防用药时选择三代头孢菌素头孢哌酮他唑巴坦酶抑制剂, 而头孢类酶抑制剂主要用于严重感染;颈部手术预防用药宜选择第一代头孢, 第四代头孢菌素类药物使用时需医疗机构药事管理委员会认定、具有抗感染临床经验的感染或相关专业专家会诊同意, 由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开具处方后方可使用, 不宜作为常规抗感染药物应用。

2.3.2 药物选择未注意特殊人群用药特点:

由于加替沙星等喹诺酮类药物易引起血糖波动异常 (高血糖和低血糖) , 通常发生于合用口服降糖药 (如优降糖) 或使用胰岛素的糖尿病患者。因此当患者明确诊断有2型糖尿病仍予以加替沙星术后抗感染预防性用药时, 存在极大用药风险。头孢哌酮大部分随胆汁排泄。当患者有肝脏疾患及胆道梗阻时, 头孢哌酮的血清半衰期常会延长, 尤其是老年患者, 体内药物代谢功能差, 若伴有肝功能受损, 在选用头胞哌酮舒巴坦钠注射剂进行抗感染治疗时, 单次宜减少用量为1.0~2.0g, 并采取12h静脉滴注1次。

2.4 抗菌药物联合用药不当

2.4.1 产生拮抗:

阿奇霉素联用头孢替安, 每天1次, 静脉滴注。因阿奇霉素为快速抑菌剂, 先服用会迅速抑制繁殖期细菌到静止期, 再运用头孢替安快速杀菌剂, 往往使头孢替安的杀菌作用降低, 两者使用产生拮抗, 不建议两者联合用药。

2.4.2 增加毒性:

头孢唑林与依替米星联用。因头孢唑林为第一代头孢菌素, 肾毒性较严重, 依替米星为氨基糖甙类抗生素, 两者合用, 增加肾毒性, 用药不合理。

2.5 用法用量不合理

单次剂量给药过大, 头孢呋辛预防用药单次剂量高达5.0g, 每天1次。与《通知》规定Ⅰ类切口手术常用预防抗菌药物头孢呋辛1.5g的单次使用剂量比较相差甚大。调查中还发现头孢菌素类用法多为每天1次, 由于该类药物 (除头孢曲松外) 的消除半衰期均较短, 因此临床应用时需一日多次给药, 以使体内药物达到有效抑菌浓度的时间尽可能长。

3 讨 论

抗菌药物是临床应用最广泛的一类药品, 同时不合理使用甚至滥用现象也较为普遍。本次调查发现未遵循抗菌药物特点和病原菌种类选择药物、无适应证用药、超剂量用药、不合理联合用药、药物选择起点高及头孢菌素类一日单次用药问题比较突出。由此可能导致细菌耐药性增长、药品不良反应增多、医疗费用增加。

为了促进临床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建议医疗机构应严格执行相关抗菌药物使用规范与管理制度, 并根据各临床科室专科用药及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制定临床各科合理用药评价方法和评价标准;每月随机抽取住院病历进行综合分析评价, 开展抗菌药物点评工作。同时积极组织临床药师深入病房, 参与临床查房。临床药师可利用专业优势, 从抗菌药物的药效学、药动学、药物相互作用、药物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配伍禁忌等方面, 与医护人员紧密协作, 发现问题及时干预、纠正临床不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现象, 提高医务人员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能力, 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水平, 确保患者的用药安全、有效与经济。

关键词:抗菌药物,合理用药,分析

参考文献

[1]《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 (试行) 》[S].卫医管发[2010]28号.

[2]卫生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管理通知[S].卫办医政发[2009]38号.

[3]刘新建, 钱毅强.我院住院患者抗生素使用趋势分析[J].中国药业, 2000, 9 (1) :48.

抗菌药使用情况分析 第5篇

【摘要】目的:通过比较和门诊抗菌药物应用及用药合理性,评价本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开展成效。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随机抽取本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实行前、后一年门诊处方各5000张,从抗菌药物品种、使用率、抗菌药物使用频度(DDDs)、药物利用指数(DUI)、用药合理性等多方面分析本院门诊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结果:20门诊抗菌药物的使用率较整改前(20)明显减少,不合理处方数明显减少,且单种药物利用指数>1的情况较为少见。结论:抗菌药物专项整治开展后,本院门诊抗菌药物使用逐渐规范,不合理处方比例明显减少。

【关键词】门诊处方; 药物利用指数; 用药合理性; 抗菌药物; 使用频度

合理用药是指对患者采取有效、安全、适当、经济的药物治疗。安全合理用药是新医改的目标之一,也是每个医生、药师的责任。据WHO统计,全世界死亡的患者中,约有1/3的患者死于用药不当[1],约有1/7的患者死于不合理用药,其中抗菌药物的滥用情况尤其严重。由于抗生素的.滥用,病原菌对抗生素的耐药已成为严重问题[2],给广大患者的健康带来了隐患[3]。自以来按照卫生部统一部署,全国各级医疗机构全面开展为期3年的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活动的重点是二级以上医疗机构[4]。报道显示,整治活动开展至今,二级以上医院已收到明显的效果[5]。随着“医改”政策的不断完善,全面了解医院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调研以-这三年抗菌药物专项整治年为前后节点,分别收集年和年门诊处方,进行统计分析,了解本院门诊抗菌药物使用是否合理,为抗菌药物使用的进一步完善提供参考。

一、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本院门诊2010年和2014年处方各5000张。

1.2 方法 本研究采取回顾性调查方法,登记抗生素使用的基本情况,如门诊处方抗菌药物应用种类、应用频率、用药总量,实际用药时间、限定日剂量(DDD)等,比较抗菌药物整治活动前后门诊抗菌药物基本使用情况(抗菌药物使用率、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下各级别抗菌药物的累计DDD及权重),并结合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等进行用药合理性评价和分析;重点考察门诊各品种抗菌药物使用的DDDs及DUI,DDDs=规格×用量/DDD,药物利用指数(DUI)=DDDs/实际用药时间,DUI<1即为合理[6],其中,DDD值由《实用抗菌药物学》常用日剂量或药物使用说明书规定的剂量为准[7]。

二、结果

2.1 抗菌药物使用的基本情况 利用2010年及2014年收集的处方对患者性别、年龄情况进行分析,其中男性患者占49.3%,女性为50.7%,就诊的男女性别没有明显差异;就诊患者青少年和老年人比例较高。而2010年和2014年含抗菌药物的处方分别为1218张和908张,其中抗菌药物应用不合理的处方分别为361张和68张,占29.64%和7.49%。本院门诊抗菌药物以单一用药为主,2010年和2014年分别占87.00%和91.18%,二联用药为11.63%和8.82%,三联仅为1.39%和0。根据治疗目的的不同,分为预防用药、治疗用药、无指征用药,2010年各类别所占比例分别为38.23%、42.93%、18.84%;而2014年各类别比例分别为39.71%、50.00%、10.29%。

医院抗菌药物的应用情况与分析 第6篇

【中图分类号】R96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0-0070-01

抗菌药物作为在临床上药物治疗的的一大类,因其广泛的应用以及病原菌对抗生素的耐药现象的普遍发生,其应用的合理与否尤显重要。正基于此,卫生部2004年8月颁布了《临床抗菌药物应用指导原则》,(以下简称〈指导原则〉),2009年颁布了《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的应用管理》等规章制度。时至今日,笔者认为有必要对医疗机构的抗菌药物的应用现状作一定的了解,以期为管理者,应用者提供参考.

1.资料与方法

方法以《临床抗菌药物应用指导原则》的内容为判断标准,设计统计表格,随机查阅320份病历,将其中抗菌药物应用的有关数据进行登记、整理和分析.

2.结果

2.1一般情况

共调查病历资料320份,其中外科病历165份,内科病历126份,儿科病历29份,使用抗菌药物病例228份,外科130份,内科85份,儿科12份,使用率分别是79.79%,67.46%,41.48%。

抗菌药物的使用

2.2.1 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 ; 在所有调查的320份病历中,使用抗菌药物病例228例,抗菌药物预防性就达195例,占所有抗菌用药比例的85.53%,其中以二代头孢和三代头孢为主,使用的前五位药物构成见表1。

表1前五位预防用抗菌药物品种构成

2.2.2抗菌药物的疗程 ;在228份应用抗菌药物的病历中,共计抗菌药物天数为3541,平均每位患者用15.53天,最短1天,最长42天。其中82.35%是静脉给药,10.21%是口服给药,7.44%是外用给药。其中预防性使用药物〉2天的病例有46例,占所有预防用药的63%.

2.2.3抗菌药物的联用 ;228份抗菌药物病历中一联用药154份,二联用药47份,三联及以上占25份。联合用药最多的科室是重症监护室,其次是呼吸内科,普通外科,骨外科。具体的分布状况及构成比见表2.

表2二联及以上用药科室分布状况

病原送检及药敏

2.3.1 病原送检; 在228份治疗性抗菌药物使用中,病原送检25份,占其中10.96%。

2.3.2 药敏; 有药敏实验结果的病历资料仅20份,占9.2%。

3 讨论

用药疗程过长,平均达到15.53天,最高达42天。《指导原则》上要求,抗菌药物使用疗程是在病人感染症状消失,体温正常72小时后,就应考虑停药。本次调查却发现,医生在这方面掌握不严格,病例资料上已经显示感染症状已经消失,体温也属正常范围,但一部分病人还在持续使用。造成了过长时间的使用,容易造成病人的菌群失调及其他不良反应的发生。

预防用药药物选择方面,从表1可知,预防用药比例达85.53%,药品选择集中在三代、二代头孢及酶抑制剂。头孢米诺属头霉素类抗生素,抗菌作用近似于三代头孢,头孢替安是二代头孢,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属加酶抑制剂的抗菌素,《指导原则》要求,用于外科切口感染原则主张使用一代头孢,而本次调查发现,这三类药几乎是许多科室预防性用药的首选,一代头孢使用很少,头孢米诺的使用达到50.25%,此外,酶抑制剂一般针对产内酰酶的耐药性细菌,一般来说,刚住院的手术患者,特别是Ⅰ类手术患者,不存在皮肤正常耐药菌[1],所以用酶抑制剂意义不大。大量资料指出,预防术后切口感染,应针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选用药物[3]。所以该医院预防用药方面离要求有较大差距。

《指导原则》上要求,凡是住院患者使用抗菌药物,除病情危重外都应当做病原检测,确诊感染病菌,根据药敏结果选择药物。但本次调查结果显示,该医院的送检率远远低于卫生部50%的标准。

药敏实验是预测抗菌药物对细菌是否有效的的指标,能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从而有效缩短患者的治疗时间,节省医疗资源[2]。而调查显示,药敏实验率仅为9.2%,低于70%的标准。显示出医院在抗菌药物用药的使用随意性较大,凭经验用药较常见。医生科学用药的意识还待提高。

从表2可知,联合用药方面控制较好,联合用药比重较重的科室,其多为病况复杂,病情危重患者。

综上所述,该医院抗菌药物的使用存在一定的问题,有关抗菌药物的使用管理规范等还需进一步加强宣传,指导、监督。医疗机构应切实贯彻落实有关法律,法规,建立起一个现代的用藥服务体系,提高临床医生的合理用药水平,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

参考文献

[1]肖永红,王进,赵彩云等。2006-2007年细菌耐药性监测[J],中华医学感染学杂志,2008,18(8):1051-1056.

[2]李晓红,虞德才,左改珍等,1132例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横断面调查[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16(6):684-686.

我院门诊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分析 第7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分别抽取我院门诊2013年1~3月份的患者抗菌药物处方, 依次为15 288张、12 184张和14 326张。

1.2 方法

据《2011年江苏省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实施方案》中的门诊处方点评原则, 每月对25%的具有抗菌药物处方权的医师所开具的处方进行点评, 每名医师处方≥50张, 实际处方<50张, 全部点评。对有抗菌药物的处方、使用抗菌药物的人群分布、用量、联合用药、剂型分布、年龄分布、问题处方类型等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使用人群分布

我院2013年1-3月门诊抗菌药物处方占总处方的百分率依次为27.63%、26.76%、24.65%, 呈逐月下降趋势。使用人群以儿童所占比例偏大。见表1。

2.2 单品种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

2013年1-3月单品种抗菌药物使用量居前3位的均为头孢地尼胶囊、阿奇霉素软胶囊和头孢羟氨苄甲氧苄啶胶囊。见表2。

2.3 联合应用情况

门诊抗菌药物主要以单一用药和二种抗菌药物联合使用为主。见表3。

2.4 使用剂型分布

2013年1-3月抗菌药物中注射剂呈逐渐下降, 口服制剂呈逐渐增加的趋势。见表4。

2.5 年龄分布

使用抗菌药物患者以1~10岁儿童及老年人为主。见表5。

2.6 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情况

2013年1~3月, 不合格用药处方比例呈逐月下降趋势。见表6。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类型主要表现为给药方案不当、溶媒选择不当。见表7。

3 分析

3.1 人群分布

三个月以来, 我院门诊抗菌药物处方占总处方的百分率依次为27.63%、26.76%、24.65%, 呈逐月下降趋势。儿童使用抗菌药物所占比例较大, 与临床报道一致, 这也与省检查组的意见相一致。

3.2 联合应用情况

由于我院近来加强了对抗菌药物联合使用的监督力度, 因而门诊抗菌药物以单一用药和2种抗菌药物合用为主, 符合抗菌治疗原则。

3.3 单品种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在使用频次调查分析中, 3个月头孢地尼使用量一直居首位。头孢地尼为半合成的广谱第三代口服头孢菌素, 口服方便, 平均限定日费用 (DDDc) 较高, 患者的经济负担很重, 值得商榷, 提醒临床医师注意。

3.4 剂型和年龄分布

注射剂型较前有所下降, 这与我院抗菌药物使用原则相关;从年龄分布看, 儿童和老年人为主要对象, 这也与其生理、病理状况有关, 符合临床偱证医学。

3.5 不合理用药情况

抗菌药物的不合理应用可能导致细菌耐药、菌群失调及严重的不良反应, 既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 又浪费医药资源。据报道, 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在美国占24%~66%, 在我国为25%~56%[3]。我院门诊抗菌药物不合理处方占抗菌药物总处方的比率分别为26.8%、25.1%、24.7%, 呈逐步下降趋势。不合理用药集中在给药方案不当、选用溶酶不当、给药频率不当和用法、用量不当等方面。

3.5.1 给药方案不当:

(1) 无明确的适应证使用; (2) 普通上呼吸道感染, 大多数由病毒引起, 无需使用抗菌药物, 而不少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的处方均选用了抗菌药物治疗。

3.5.2 给药频率不当:

(1) 青霉素、头孢菌素等, 多数P-内酰胺类及克林霉素, 属于时间依赖型抗菌药物, 每天用药总量需分3~4次给药, 才能达到良好的抗菌效果; (2) 氟喹诺酮类药物大多半衰期长, 体内代谢慢, 每天2次静脉滴注易导致惊厥等药物不良反应[4~7], 而我院在使用这些抗菌药物时未考虑到药物的动力学。

3.5.3 溶酶选用不当:

主要集中在青霉素G钠或头孢唑啉加入5%或10%葡萄糖溶液 (p H3.2~5.5) 静脉滴注。青霉素及部分头孢菌素在p H<4时分解较快, 效价降低, 因此不宜选用葡萄糖溶液作溶酶。因此, 临床上大多数β-内酿胺类药物应首选0.9%氯化钠溶液作为溶酶, 稳定性较好。

3.5.4 用法用量不当:

成人服用头孢拉定胶囊0.25g, 每天2次 (成人常量0.25g~0.5g, 每天4次) ;成人服用克拉霉素胶囊0.25g, 每天2次 (成人常量0.5g, 每天2次) 。以上用药因剂量偏低, 不能达到应有的血药浓度, 会影响抗菌效果。

从上述统计结果及分析可见, 只有认真实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8]和《处方管理办法》[9], 规范抗菌药物的使用与管理, 严格进行临床抗菌药物用量动态监测, 才能促进临床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提高抗菌药物的治疗效果, 减少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

摘要:目的 了解该院门诊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方法 分别抽取我院门诊2013年1-3月份的患者抗菌药物处方, 依次为15 288张、12 184张和14 326张。对有抗菌药物的处方、使用抗菌药物的人群分布、用量、联合用药、剂型分布、年龄分布、问题处方类型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我院2013年1-3月门诊抗菌药物处方占总处方的百分率依次为27.63%、26.76%、24.65%, 呈逐月下降趋势;使用人群以儿童所占比例偏大;单品种抗菌药物使用量居前3位的均为头孢地尼胶囊、阿奇霉素软胶囊和头孢羟氨苄甲氧苄啶胶囊;门诊抗菌药物主要以单一用药和2种抗菌药物联合使用为主;注射剂呈逐渐下降, 口服制剂呈逐渐增加的趋势;使用抗菌药物患者以儿童及老年人为主;不合格用药处方比例呈逐月下降趋势, 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类型主要表现为给药方案不当、溶媒选择不当。结论 头孢菌素抗菌药物使用稳居前列, 用药基本合理,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需要引起重视, 以提高抗菌药物的安全性、有效性和经济性。

关键词:门诊处方,抗菌药物,合理用药

参考文献

[1] 李霖, 于芝颖, 李玉珍.2003-2005年中药注射剂使用情况分析[J].中国药事, 2007, 21 (6) :433-435.

[2] 离莹, 高晓莉.再谈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J].中国药事, 2006, 20 (7) :446.

[3] 黄学桂.抗菌药物后效应与临床合理用药[J].中国药事, 2006, 20 (8) :508.

[4] 李连墙.我院2004年度门诊不合理用药分析[J].中国药事, 2006, 20 (9) :569.

[5] 郭华, 万进军.浅谈临床不合理用药问题与管理措施[J].鄂州大学学报, 2006, 13 (6) :50.

[6] 王玉兰.临床不合理用药情况分析[J].锦州医学院学报, 2006, 27 (6) :66.

[7] 闫惠洁, 梅俊玲.如何正确使用青霉素[J].临床军医杂志, 2005, 33 (2) :150.

[8] 卫生部,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总后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Z].卫医发[2004]285号, 2004.

门诊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调查分析 第8篇

1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随机抽取本院2007年1月至6月份西药房门诊处方3269张作为调查资料。

1.2 方法

设计调查表, 主要包括患者的一般情况、科别、诊断, 以及使用抗菌药物的品种、用法用量、联合用药、给药途径等。根据处方填写情况, 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在3269张门诊处方中, 使用抗菌药物的处方共1047张, 占处方总数的32.03%。其中, 内科、外科、妇产科的抗菌药物使用率位居前3位, 处方数分别为566张、220张、189张, 占54.06%、21.01%、18.05%。门诊抗菌药物应用主要以口服给药为主, 处方753张, 占71.92%;静脉给药167张, 占15.95%;其他途径给药共127张, 占12.13%。在3269张门诊处方中, 抗菌药物在处方中出现频率从高到低排序, 前5位依次为头孢菌素类、氟喹诺酮类、青霉素类、大环内酯类、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联合应用情况为:单一药物应用处方816张 (77.94%) ;二药联用225张 (21.49%) ;三药联用6张 (0.57%) 。处方中抗菌药物联合应用主要类型有青霉素类 (或头孢菌素类) +硝基咪唑类 (甲硝唑、替硝唑) 、青霉素类+氨基糖苷类等。

3分析与讨论

3.1 抗菌药物应用分析

本院2007年1月至6月份门诊抗菌药物调查结果显示, 抗菌药物使用率为32.03%, 与穆殿平等报道的33%接近[1]。处方中头孢菌素类、氟喹诺酮类、青霉素类使用频率较高, 这与临床上主要是呼吸道感染、消化道感染、泌尿系统感染患者较多有关。其中应用较多的头孢氨苄、左氧氟沙星、阿莫西林等药物均属于一线用药, 符合抗菌药物应用的基本原则[2]。头孢菌素类具有抗菌活性强、广谱抗菌、耐青霉素酶、临床疗效高、毒副作用少等优点, 故使用率较高;氟喹诺酮类具有抗菌谱广、抗菌作用强、体内血药浓度高分布广、血浆半衰期长、使用方便、疗效好及药物不良反应轻微等特点, 故使用率也较高。青霉素类作为历史悠久的抗菌药物, 在临床上仍然广泛使用, 但总体呈下降趋势, 可能与细菌产生耐药性, 注射或口服给药均须皮肤过敏试验而依从性较差有关。门诊抗菌药物应用中口服给药比例占71.92%, 符合《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中“轻症感染可接受口服给药者, 应选择口服吸收完全的抗菌药物, 不必采用静脉或肌内注射给药”的要求。调查表明, 抗菌药物单用频度很高, 占抗菌药物处方的77.94%, 二药联用21.49%;三药联用0.57%。在细菌感染的一般情况下, 使用一种药物不仅可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还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但病因未明的严重感染或单用一种抗菌药不能控制的严重混合感染, 应该考虑联合用药以提高疗效。

3.2 给药方案

3.2.1 联合用药不合理

如左氧氟沙星注射液+左氧氟沙星片, 头孢氨苄+头孢拉定。二者抗菌谱和药理作用相同或相似, 属于重复用药。

3.2.2 药物溶剂不合理

如青霉素钠针+5%葡萄糖注射液。5%葡萄糖注射液pH=3.2~5.5, 呈酸性的葡萄糖注射液可破坏青霉素的活性[3,4], 降低抗菌疗效。因此青霉素钠针宜用生理盐水为溶剂。

3.2.3 给药次数不合理

具有抑菌性质的药物要求在体液中保持一定的浓度以维持其作用, 青霉素类和大多数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属于时间依赖型抗菌药物, 其抗菌作用主要取决于血或组织中药物浓度超过抗菌药物对病原菌的最低抑菌浓度 (MIC) 的时间, 而与血药峰浓度关系不大。除头孢三嗪外, 该类药物1次/d给药血药峰浓度虽高, 但血药浓度超过MIC的时间较短, 疗效不理想并容易产生耐药性。其合理给药方案应使该抗菌药物的血药浓度超过MIC的时间至少达到2次给药间期的50%, 并宜1天多次给药, 以使血药浓度>MIC的时间尽量延长。如一位呼吸道感染的患者给予青霉素钠1次/d, 每次320万单位的治疗显然不合理。

3.2.4 给药剂量不合理

对小儿、老人等特殊人群的用药剂量未作相应调整, 尤其在使用庆大霉素和部分头孢菌素等具有肝肾毒性或排泄慢的药物时, 由于小儿肝肾功能、中枢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等尚未发育完善, 在应用某些肝内代谢药物时容易引起中毒;而老年人的生理功能和代偿能力都逐渐衰退, 对药物的代谢和排泄机能降低, 对药物的耐受性也较差, 如经过肾排出的抗菌药物, 若仍按常用量给予, 将导致体内蓄积, 极易产生药物不良反应, 故用药剂量应该比成人减少。

4小结

不合理应用抗菌药物会带来药品浪费、不良反应增加、耐药菌株不断产生等问题。所以了解抗菌药物的理化特性、药效学与药动学特点和规律, 并以此调整给药方案, 是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高抗菌药物疗效、减少耐药性产生的重要途径。医院一方面要提高微生物诊断水平, 包括细菌培养与鉴定、药敏测定;另一方面要对临床医师加强专业培训, 重点发挥药师的作用, 在医师和药师共同努力下提高合理用药水平。

摘要:目的了解医院门诊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为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抽查2007年1月至6月份门诊处方3269张, 统计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并评价其合理性。结果抗菌药物使用率为32.03%, 以单种药物治疗为主80.22%, 2种药物联用占17.09%, 用药途径以口服为主。结论抗菌药物应用基本合理, 但使用中存在一些问题, 应引起重视。

关键词:抗菌药物,合理应用,调查分析

参考文献

[1]穆殿平, 朱立勤, 徐彦贵, 等.我院门诊抗菌药物应用调查分析.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06, 26 (11) :1431-1433.

[2]杨宝峰.药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391.

[3]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 (化学药和生物制品卷)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462.

某院门诊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分析 第9篇

1 资料与方法

随机抽取某院2008至2009年门诊处方600份,统计了门诊患者的性别、年龄、诊断等基本信息和所用药物的名称、剂型、给药方法、用药天数等情况。

2 结果

2.1 患者基本情况

6 0 0例患者中,男1 9 3例,女4 0 7例,其中2 0岁以下年龄段占30.21%,20~40岁年龄段占19.97%,41~60岁年龄段占21.83%,60岁以上年龄段占27.9%。主要病种有呼吸道感染、皮肤与软组织感染、胃肠道感染、泌尿系统感染等。

2.2 药品使用情况

600例中有478例使用了抗菌药物,占79.67%;其中,单用抗菌药物者186人,占使用抗菌药物总人数的38.9%,二联使用者248人,占51.9%,三联及以上使用者44人,占9.2%,联合用药形式分散,方式多达约40余种。

3 讨论

3.1 患者基本情况

女性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20岁以下年龄段患者所占比例最高,其次为60岁以上年龄段,提示这两个年龄段为疾病易发阶段。发病率较高的疾病分别为呼吸道感染、皮肤与软组织感染、胃肠道感染、泌尿系统感染等,应重视这几种疾病的预防及治疗工作。

3.2 药品使用情况

统计发现,478张抗菌药物处方中,共有抗菌药物7类,40多个品规,其中以使用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类、喹诺酮类、大环内酯类等药物为主。从用药次数和用药数量看,临床上应用最多的是头孢菌素类,如头孢噻肟、头孢呋辛、头孢曲松钠,其次为青霉素类、喹诺酮类、大环内酯类。由于抗菌谱广、抗菌作用强、吸收迅速、体内分布广泛,头孢菌素类被使用频度往往最高。喹诺酮类药物中以第3代抗菌药物左氧氟沙星用量最大,可能是其对革兰阴性菌、革兰阳性菌、绿脓杆菌等多种耐药菌株也具抗菌活性,广泛地在某院各科室使用,以急诊、内、妇科应用为主。大环内酯类抗菌药主要用于革兰阳性菌引起的感染,以罗红霉素、克拉霉素常用,以内科、儿科、急诊科、外科为主。

3.3 不合理用药分析

3.3.1 未按抗菌药物应用指征使用

统计发现,上呼吸道感染人数占门诊就诊人数的首位,绝大部分患者都使用了抗菌药物。然而,上呼吸道感染患者中有90%是病毒引起的感染,病毒是一类非细胞型微生物,其生物学特性与抗菌药物的抗菌作用机制不符[1],从而使得抗菌药物杀灭病毒的效果有待商榷。调查发现,目前仍有部分医师未严格把握抗菌药物的用药指征,给病毒性感染患者或无明显适应证的患者使用抗菌药物。此外,在抗菌治疗中,医师往往未查明患者是何菌种感染,就盲目将抗菌药物与抗病毒药物联合应用,殊不知如此使用会导致感染加重、引起药物过敏反应,更甚者可能出现双重感染[2]。

3.3.2 给药方案不合理

调查发现,门诊医师经常将抗菌药物1d使用的总量以1次静脉滴注给药的方式让患者使用,这种给药方法会使患者血药浓度快速升高,甚至超过药物使用的极量,给患者用药安全带来隐患;而且药物降解时易产生致敏物质,使患者出现不同程度和形式的过敏反应。如青霉素类是时间依赖型抗菌药物,其杀菌作用与维持有效血药浓度所需时间成正比,当药物达到有效血药浓度后,再增加药量并不能使其疗效增强,临床一般3~4个半衰期给药1次,每日用药总量分3~4次给药[3]。因此,医师应根据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特点及患者实际情况开出合理的处方。

3.3.3 不适当的联合用药

调查发现,主要存在以下几种情况:(1)杀菌剂与抑菌剂合用。如静脉滴注头孢曲松钠,同时口服罗红霉素胶囊,二者合用可降低前者的效价。因为头孢曲松钠是繁殖期杀菌剂,当与速效抑菌剂罗红霉素合用时,罗红霉素能迅速抑制细菌的繁殖,使头孢曲松钠的杀菌作用不能很好地发挥。(2)两种抗菌药物作用于同一部位。如阿奇霉素与克林霉素,二者均与敏感细菌核糖体50S亚基结合而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合用时可竞争敏感细菌核糖体50S亚基而产生拮抗作用,从而影响二者的疗效。(3)抗菌药物与含活菌的微生态制剂合用。如盐酸左氧氟沙星胶囊和乳酸菌素片,前者为抗菌药物,后者是活菌制剂,二者同时口服可使前者的药效降低,而后者被被灭活。故二者不宜合用,如必需合用,服药间隔时间宜>2h[3]。

3.3.4 未考虑患者生理和病理情况

国食药监注[2007]42号文件指出:加替沙星引起血糖异常的相关性较明确,且在糖尿病患者中发病率相对较高。因此,加替沙星已禁用于糖尿病患者,但仍发现有1例糖尿病患者使用了加替沙星。另有病例中,尿毒症患者一次使用左氧氟沙星0.3g,头孢美唑钠2g,剂量偏大,应调整剂量或延长给药间隔时间,最好选择不经肾脏排泄的药物,如头孢哌酮等。

3.3.5 药物的配伍不当

不合理选择溶媒。如青霉素G溶媒不宜选择5%GS、5%GNS作溶媒,宜选用pH接近中性的NS为妥。青霉素G最适宜的pH为6.0~6.8,偏离这一pH可加速青霉素G的水解,降低其疗效[4]。此外,还出现在同一输液中使用不宜配伍的药物。如头孢类和硫酸依替米星混用为配伍禁忌,二者合用能产生协同作用,但是不能混用,联用时也不可置于同一容器或使用同一输液管,二者相继用同一根输液管会立即产生白色结晶性物质。

3.3.6 抗菌药使用疗程不当

调查发现,一次使用时间最长为10d,最短为1d,且1d内同时使用了几种抗菌药物,甚至出现断断续续用药、无故随意更换抗菌药物的情况。抗菌药物的上述使用方法使患者使用抗感染药物后体内既不能达到有效血药浓度,又可能导致耐药菌株的产生或引发其他继发感染、双重感染等。

综上所述,该院门诊大部分抗菌药物使用基本合理,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应在以后的工作中加以重视。抗菌药物并非万能药,应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合理使用。建议医院有关部门制订切实可行的抗菌药物使用原则,指导临床医师合理用药,同时加大对滥用抗菌药物的查处力度,通过各种措施规范医务人员的用药行为,尽量避免重复用药和不必要的合并用药,严格遵照药品说明书正确使用药物,使抗菌药物的使用逐步规范化、合理化。

参考文献

[1]刑宝丽.石运生上呼吸道感染1000例临床用药分析[J].中国临床药学杂志,1997,6(增刊):159.

[2]景延.谁在滥用抗生素[N].健康报,2005-08-12(7).

[3]张永信.卫生部发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J].世界临床药物,2004,25(11):647.

儿科患者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分析 第10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1年3月至2013年7月我院1358例儿科患者, 其中共有1268例患者使用抗菌药物, 使用率为93.4%。1268例患者中男童695例, 女童573例。年龄23 d~15岁, 平均年龄为 (4.7±0.2) 岁, 住院天数1 d~2周, 平均住院天数 (6±0.5) d。

1.2 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法, 对所有使用抗菌药物的儿科患者进行基本情况调查, 以问卷表格的形式开展, 表格内容包括姓名、性别、年龄、住院时间、临床诊断、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药品名称、剂量、用法、联合用药情况、疗程等) 、血常规、尿常规、病原学送检报告以及用药不良反应等。将所有内容进行整合并统计, 分析我院儿科抗菌药物整体使用概况。

2 结果

2.1 患儿疾病种类及抗菌药物使用率:1268例患儿中, 急性支气管炎患者501例, 其中498例使用抗菌药物, 使用率为99.4%;各类肺炎患者308例, 抗菌药物使用率为100% (308/308) ;上呼吸道感染136例, 抗菌药物使用率为98.5% (134/136) ;扁桃体炎88例, 抗菌药物使用率为100% (88/88) ;急性肠胃炎74例, 抗菌药物使用率为100% (74/74) ;腹泻伴脱水58例, 抗菌药物使用率为94.8% (55/58) ;细菌性痢疾39例, 抗菌药物使用率为100% (39/39) ;急性喉炎29例, 抗菌药物使用率为100% (29/29) ;感染性腹泻病24例, 抗菌药物使用率为79.2% (19/24) 。其他疾病11例, 抗菌药物使用率为72.7% (8/11) 。

2.2 抗菌药物种类使用情况:本次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调查统计中共涉及青霉素类、头孢菌类、内酰胺酶类、硝基咪唑类等16种抗菌药物, 使用天数1~12 d, 平均用药天数 (4±0.5) d。抗菌药物共使用1496次, 阿莫西林和庆大霉素采用口服用药, 口服用药所占比例为0.2% (3/1496) ;其余采用静脉注射用药, 静脉注射所占比例为99.8% (1493/1496) 。头孢哌酮舒巴坦622例, 构成比为41.6% (622/1496) ;头孢呋辛钠208例, 构成比为13.9% (208/1496) ;阿奇霉素, 构成比为12.5% (187/1496) ;头孢噻肟钠, 构成比为11.7% (175/1496) ;美洛西林钠, 构成比为4.8% (72/1496) ;头孢哌酮钠, 构成比为3.3% (49/1496) ;头孢唑林钠, 构成比为3.0% (45/1496) ;头孢曲松钠, 构成比为2.2% (33/1496) ;青霉素钠, 构成比为1.7% (26/1496) ;呋苄西林, 构成比为1.3% (20/1496) ;头孢米诺, 构成比为1.2% (18/1496) ;氨苄西林舒巴坦, 构成比为1.2% (18/1496) ;克林霉素, 构成比为0.7% (10/1496) ;哌拉西林舒巴坦, 构成比为0.5% (7/1496) ;替硝唑, 构成比为0.2% (3/1496) ;阿莫西林, 构成比为0.1% (2/1496) ;庆大霉素, 构成比为0.1% (1/1496) 。

2.3 抗菌药物联合使用情况:抗菌药物联合使用情况中单用1163例次, 占71.3%;二联196例次, 占13.1%;三联137例次, 占9.2%。

3 讨论

抗菌药物作为一种杀菌普广、效果显著的抗菌性药物, 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医学中, 抗菌类药物的使用量相比其他药物更多, 因此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情况是衡量医院医疗水平和用药质量的重要标准[3]。目前国家卫生部门已经对抗菌类药物合理用药问题进行高度关注和相应规范, 但是抗生素药物滥用情况仍然存在[4]。我院作为一家三级甲等医院, 努力贯彻国家卫生部《关于》做好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的通知, 经过一个阶段的整治和调整, 在抗菌药物使用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从此次对我院儿科患者使用抗菌药物情况来看, 儿科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较高, 使用率为93.4%, 远远高于国家卫生部《关于医院感染管理规范》中控制在<50%的标准。本次受调查的患儿中上呼吸道感染136例, 抗菌药物使用率为98.5%。可见急性支气管炎、肺炎以及上呼吸道感染三种是最常见的感染性疾病, 大多是通过冠状病毒、流感病毒、腺病毒等病毒所致, 病程有自限性, 尤其是上呼吸道感染患者可以不使用抗菌药物治疗, 只要采取对症治疗的方式即可。但是少数患儿中由于呼吸道感染后, 在细菌感染和病毒性感染基础上会引发继发性细菌感染, 此时给予抗菌治疗较为合理。本次上呼吸道感染136例中, 有2例未使用抗菌药物, 而像细菌痢疾、扁桃体炎、急性肠胃炎等均使用了抗菌药物。我院儿科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较高, 但是在抗菌药物联合使用上存在不合理之处, 需加强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郑涛, 杜丹萍, 吕丹, 等.2011-2012年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分析[J].上海医药, 2013, 34 (4) :40-42.

[2]王穗琼, 肖大立, 张琳, 等.降低我院产科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的方法研宄[J].中国药房, 2012, 23 (34) :3183-3184.

[3]陈永凯, 陈玉文.我国二三级医疗机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文献抽样调查结果[J].中国药房, 2011, 22 (44) :4133-4135.

抗菌药使用情况分析 第11篇

【关键词】眼科; 围手术期; 抗菌药物; 合理用药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3-0147-02

眼科手术包含在干净手术,手术后病毒扩散的概率很小。而眼科手术后病毒扩散一般情况都会变得比较复杂, 只要出现细菌扩散,手术的整个效果就不好,有可能会拿掉眼球,所以很好的使用抗击细菌的药物在手术后防治细菌扩散很关键。

1资料与方法

1. 1 资料 信息从卫生部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网查找,从中随便抽出2002-2003年全国 124家医院眼科手术病人 970例, 男 510人, 平均年龄 60 岁; 女 460人, 平均年龄 58 岁。以前有这个病的包括了白内障、青光眼、视网膜坏死、眼球外伤、角膜外伤、斜视、眼睑病变、玻璃体出血、泪囊发炎等。

1. 2 方法 系统抽样法: 全国 124家入监测网的二甲医院以上系统抽出 2002-2003 年病历 150份/ 家医院,统计后选出眼科、切口病例共970例作为研究的对象。利用监测网的规则填写表格。填写数据有:(1)一般方面: 年龄、性别、诊断、出入院时间。( 2) 手术方面: 手术名称、手术日期和时间、手术切口。( 3) 采用药物方面: 抵抗细菌药物名称、型号、一次使用含量、全部使药含量、时间、不好的反应。(4) 抵抗细菌药的用过之后的好的放映。

1. 3 评价标准 手术期间防止抵抗细菌合适性采用判断对照抵抗病毒药物临床采用教导的原则,并且按照眼科手术的知识中的经常见到的药物采用方式,根据实际状况来判断。

2 结果

3讨论

不一样的位置进药方式所占比例(表1) 。整个身体进药的系数在这个调研中很高,占了62.6%, 身体部分进药中的滴眼、冲洗、涂眼 3 项的进药比例占27.63% , 结膜下进针和球旁进针恢复方式有点不同,判断时其他干扰成分多,所以不进入合适性的判断范围。

根据上面所说, 切口是选择时间的手术,最应该采用部分部位进药的方式,整个身体进药仅仅是发生了发炎细菌扩散的时候才有用。有消息说在眼睛发炎时整个身体进药对防治感染最有用,但是最好选容易穿过阻碍的药物。观察了头孢唑啉的作用时用了狗外伤动物模型,在作正规的穿通性眼外伤模型后眼睛内接种表皮葡萄球菌,一个小时后静脉进头孢唑啉,反复采用1~3天可以发现感染减轻。但是对于干净手术,防止整个身体进药没有多大用处。从上面知道,现在眼科手术防治进药的整个身体进药系数比较大,这样不好的进药的结果会让医疗费用大大增多,细菌不怕药物和医院内的感染的出现,让本来的防止作用降低。

类切口手术前预防进药合理性分析见表2。一部分部位进药: 总共进药474例。术前进药 3 天以内开始进药的 159例, 是合理采用。不合理的采用: 大于 3天的78 例, 是术前采用时间太长; 手术后采进药的 147 例,开始进药时间太迟。可知道一些部分部位进药采用的时间合适,大多的药物开始时间太迟,或者手术防止时间太长。手术那天的部分部位药物 126例,表示医生喜欢术后多用一种部分部位进药用来当防止进药。

整个身体进药: 总共用药1022 例。术前0. 5~ 2小时用药的只有 67例, 是合适的采用。不合适的进药: 术前大于一天用药的 42例, 手术那天采用, 但是时间大于2 小时,手术中或小于 0. 5小时的, 总共172例; 手术后当天给药的 642例。

类切口, 是干净切口,合适的部分部位进药可以降低眼睛周围环境的病毒数,让手术时跑到眼睛的病毒可以很少或者最少,有防止术后细菌扩散的好处,整个身体进药对伤口没有什么作用。从上面知道,整个身体进药的例子数要远高于部分的部位进药,并且全部进药的话进药时间也不合适,大多数是在手术后24小时内,让手术时伤口不能在黄金时间受到保护是进行,不仅没起到好的抵抗细菌的疗效,还白用了药品。由此知道临床在手术前防止进药这个方面还不是很重视。

身体部分进药: 总共进药42例。整体来讲,眼科围手术各个时间段身体部分进药的系数都比整个身体进药小。术前进药 3天 以内开始进药的有5例, 是合适的采用。不合适的采用:大于3天的 2 例, 包括术前使用时间太久;手术后开始用药的17 例,开始用药时间太迟。最不合适的问题是防止进药时间不合适,不是太久就是太迟。

综上所述,中国眼科围手术期间防止进药采用还是有一些要调整的地方,最应该注意的地方应该是:手术前防止进药的方式,应该采用身体部分部位进药,整个身体进药时一般只有发炎感染时才用。

参考文献:

[1] George L. Spaeth( 著) , 谢立信( 译) . 眼科手术学 理论与实践 [ M ] . 3 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 2004: 26 28

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临床使用情况分析 第12篇

关键词: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情况分析

为进一步落实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整治活动方案, 按照医院工作计划, 对我院2012年9月住院患者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分析, 特别是不合理的地方, 旨在为规范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选择我院2012年9月住院患者的1624份出院病历为调查对象, 局部用药、抗结核用药及抗真菌用药不计。

1.2 方法

利用医院计算机系统, 根据设定的调查内容包括抗生素的种类、不合理使用情况和金额, 对1624份住院病历进行汇总分析。以约定日剂量 (DDD) 、用药频度 (DDDS) 、药物利用度 (DUI) 、限定日费用 (DDDC) 为判断标准对使用排序前10位的抗菌药物, 以WHO推荐限定DDD方法, DDD值根据《中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2005版、《新编药物学》第17版及药品说明书并结合临床用药的习惯确定和DUI进行利用分析, DUI≤1为合理, DDDS=总用药量/DDD, DUI=DDDS/用药总天数, DDDC=总用药金额/DDDS。

2 结果

2.1 使用情况

收集住院患者1624份病历, 使用抗菌药物患者1248例, 占调查对象的76.85%;其中合理用药病历1085份, 占86.94%, 不合理用药病历163份, 占13.92%。手术科室围手术期使用抗菌药不合理151份, 占不合理用药病历的92.64%。

2.2 药物应用情况

根据DDD值, 计算列出前10位DDDS靠前的药物并计算DUI。我院在临床使用抗菌药物时对头孢呋辛钠、头孢曲松钠、青霉素、头孢唑啉钠选择倾向性较大、使用频率较高, 根据DUI数据, 以上4种抗菌药物存在使用不合理现象。见表1。在临床中, 使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头孢唑啉钠、加替沙星、头孢哌酮的患者经济负担较重。见表2。

3 讨论

我院共有35种抗菌药物, 按照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分为非限制使用、限制使用和特殊使用管理, 且明确各级医师使用抗菌药物的处方权限。临床使用品种31种, 占所备品种的88.57%, 使用抗菌药物的患者1248例, 使用率为76.85%, 与2005年调查的77.05%基本持平, 但抗菌药物的种类有减少现象[1]。使用最多为头孢菌素类, 其次为青霉素类, 四环素类因其特有的不良反应在此次调查中未发现使用。由此可见, 头孢菌素类抗菌药以其药品种类多, 且有广谱的特性在临床上仍占有较大的份额, 中药注射剂类抗菌药有异军突起的现象。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是否合理、正确, 基于2个方面:一是有无指征应用抗菌药物;二是选择的品种及给药方案是否合理正确[2]。实际上, 联合抗生素常常不如单独应用安全、有效[3]。此次调查发现163份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病历中, 手术科室围手术期使用抗菌药不合理占的92.64%。如病历1:患者, 男, 72岁, 入院诊断:斜疝;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 (无炎症症状) 。用药情况:术前使用氨苄西林5.0g与头孢哌酮2.0g, 静脉滴注, 每天1次。手术使用头孢哌酮3.0g静脉滴注, 于术前0.5h给药, 术后静脉滴注阿米卡星0.6g每天1次, 连续应用8d。本病历抗菌药物不合理处包括: (1) 根据病历描述症状体征, 无需在术前两天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 (2) 患者凝血四项显示该患者有凝血功能障碍, 头孢哌酮有致个别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的不良反应, 若确实需要使用抗菌药物时, 应选用其他抗菌药物; (3) 围手术期间预防使用抗菌药物选择不当且预防使用时间过长; (4) 抗菌药物用法不合理, β-内酰胺类药是时间依赖型抗生素, 半衰期较短, 应一日多次给药。还有一些病历属于无菌Ⅰ类切口手术, 无需预防性全身使用抗菌药物, 建议局部预防使用抗菌素眼药水。

为了保证抗菌药物在临床的合理使用, 拟提出以下建议: (1) 继续深入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整治活动; (2) 加强全院医务人员业务学习, 强化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意识; (3) 充分利用自身实验室条件, 提高我院病原学检查和药敏试验的普及率; (4) 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 重视抗菌药的不良反应; (5) 应严格掌握抗药物临床应用的适应证, 有选择性地使用抗菌药物; (6) 合理使用中药注射剂型的抗菌药物, 发挥祖国医学的精髓。

参考文献

[1] 叶友燊.住院病人抗菌药使用情况调查分析[J].现代食品与药品杂志, 2007, 17 (2) :64-66.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总后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S].2004.

上一篇:工作高效下一篇:煤矸石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