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时间范文

2024-09-20

持续时间范文(精选10篇)

持续时间 第1篇

1建筑火灾持续时间和倒塌概率计算方法

建筑起火后若没得到及时扑救和控制,就会发展成为旺盛期火灾。旺盛期火灾的持续时间与建筑的火灾荷载及可燃物质量的燃烧速度有关,假定火灾成长期消耗的可燃物可忽略,则旺盛期火灾的持续时间t可按式(1)估算:

式中:W为建筑物内发生火灾时可燃物的总质量,kg;Af为地板面积,m2;w为火灾荷载密度,kg/m2;mb为火灾旺盛期可燃物质量燃烧速度,kg/s,不同文献对于mb建议的计算方法不尽相同,但总体上认为mb取决于建筑开口尺寸,文献[3,4]中建议mb按式(2)、式(3)近似计算:

式中:AV为开口面积,m2;H为开口高度,m。

在式(1)中,令:

则旺盛期火灾的持续时间见式(4)。

式中:k为建筑特征常数。k越小,质量燃烧速率越高,相同火灾荷载下火灾持续时间也越短。

一般认为对于同一功能的建筑,k可近似为常数,一旦获得了w的统计分布函数,便可直接推算出火灾持续时间t的统计分布函数。文献[3]结合统计资料给出了办公楼和住宅k值的平均值分别为86.1和91.1,但对类似此片区建筑形式的相关k值尚未见诸报道。笔者将结合片区内实际工程计算k值。对于片区内木结构建筑而言,由于其建筑风格的差异性,k也表现出较大差异。因此,只能通过选择片区内典型建筑的样本,按式(1)计算出各个建筑火灾持续时间的样本值,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统计获得火灾持续时间t的概率分布函数F(t)。统计获得F(t)后,一旦确定了建筑主要构件的耐火时间t*,则火灾引起建筑坍塌的概率Pf可按式(5)计算:

2片区内建筑的基本统计数据

为获得火灾持续时间t的概率分布函数F(t),笔者选择了文明街片区26栋古建筑进行了分析,结合实测资料和测绘图纸统计了各个建筑的火灾荷载密度w,楼层面积Af,门窗洞口面积AV和高度H,并分别按式(3)和式(4)计算了建筑特征常数k。实地调研 发现,门、窗开启面积的比例约为60%(主要是门),基本情况见表1。

表1给出了片区内26栋建筑的火灾荷载密度w、建筑特征常数k值和火灾持续时间t的计算结果,根据表1进行统计分析得到,w平均值115.5kg/m2,标准差16.2kg/m2;k平均值65.2 (m2·s)/kg,标准差31.3 (m2·s)/kg;t的平均值为7429s(2.06h),标准差为3602s(1h)。由上述数据不难看出如下特点:

(1)多数情况下,建筑首层的k值要比二层k值小,即首层质量燃烧速率比二层要高。

(2)片区内建筑特征常数k的平均值要小于文献[1]中住宅和办公楼中的k值(分别为91.1 (m2·s)/kg和86.1(m2·s)/kg)。

这两个特点是由片区内建筑的形式和建筑风格决定的,片区内建筑的门窗,普遍采用连片的六合门(多用于首层)和六合窗(多用于二层),见图1所示。六合门的尺寸一般为3000 mm×2200 mm,六合窗尺 寸一般为3000mm×1500mm,比其他建 筑的门窗 开口大得 多。因此,片区内建筑通风条件要明显好于普通的住宅和办公楼,而且首层通风条件比二层好。但值得注意的是,在通风条件很充分的情况下,建筑火灾会由通风控制型变为燃料控制型,质量燃烧速率不再受式(2)中的通风因子控制。因此,关于片区内建筑旺盛期火灾的燃烧速率更为合理的计算方法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进一步使用Matlab数学工具包对上述结果进行 统计获得w,k,t的概率分布函数,如图2~图4所示。

三个参数均较好地服从对数正态分布,对数正态分布的概率密度函数,见式(6):

式中:μln、σln为对数正态分布的分布参数,对于火灾荷载密度w,这两个参数取值分别为4.741和0.144,对于建筑特征参数k,取值分别为4.068和0.4832,对于火灾持续时间,取值分别为8.8089和0.4622。

3建筑倒塌概率计算

片区内古建筑主要采用砖木或土木结构,主要构件特征为:建筑屋架、梁、板、柱均为木质结构;两侧山墙采用砖(或土坯)砌体,封山砌筑;建筑前后多采用实体墙,墙上有少量开窗,部分商铺前立面采用雕花木板壁(六合门、窗),分隔墙多采用实体墙分隔;屋盖采用瓦屋盖,一般不设吊顶。参照NFPA914的相关建议,将主要构件耐火时间列在表2中,表2同时也给出了按式(5)和火灾持续时间概率分布函数计算的各构件的失效概率。

由失效概率计算可知,火灾发生时,若不及时干预,则火灾后建筑物木质内框架几乎全部焚毁倒塌,仅剩砖外墙能够保留。

4结论

结合对昆 明市某历 史街区古 建筑的调 查和测绘 资料,对古建筑的火灾 荷载密度、通 风情况进 行了统计 分析,分析计算了片区内古建筑的特征常数、火灾持续时间和火灾发生后建筑倒塌的概率,结果表明:

(1)片区内建筑火灾荷载密度、建筑特征常数和火灾持续时间均较好地服从对数正态分布。

(2)对于片区内古建筑,由于其建筑风貌的特点,反映火灾持续时间的建筑特征常数平均值为65.2(m2·s)/kg,比在其他住宅建筑和办公建筑的值要低。

315打假一般持续多长时间 第2篇

有管辖权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当自收到消费者投诉之日起七个工作日内,予以处理并告知投诉人:

(一)符合规定的投诉予以受理,并告知投诉人;

(二)不符合规定的投诉不予受理,并告知投诉人不予受理的理由。

315投诉电话怎么打

315投诉电话是12315,这是消费者投诉举报专线电话和全国互联网平台。3月15日,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在原国家信息产业部的大力支持下,决定在全国设立的专门受理消费者投诉举报的专用电话号码。

315设立的宗旨

选择这样一天作为“国际消费者权益日”,也是为了扩大宣传,促进各国消费者组织的合作和交往,在国际范围内引起重视,推动保护消费者的活动。

正如国际消费者联盟组织主席罗达房·帕金所说:“人民的交往,产品的交换,技术和通信的活动等等,就要求我们必须在全球范围内考虑并行动。”她又说:“每个国家的消费者组织应列入世界范围的为消费者权利的保障而斗争的行列。”当这种斗争每天继续下去的时候,我们在每年选择一天,让各方面都能听到我们为消费者而发出的声音,并且获得为未来的任务而努力的精神动力。

315是什么日子

持续时间 第3篇

从汉朝到明清时期,每当新旧政权交替之时,不堪战乱的百姓与没落的权贵都会纷纷移居海外。由于地缘上的毗邻关系,东南亚成为中国移民的迁徙地和避难所。这种漂洋过海到南洋谋生的移民浪潮史称“下南洋”。南洋是明清时期对东南亚一带的称呼,是以中国为参照物的一个概念,包括马来群岛、菲律宾群岛、印度尼西亚群岛、马来半岛等地。而广义的南洋还包括当今的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附近的太平洋诸岛。“下南洋”在福建、广东、台湾一带也称“过番”,意指到南洋一带谋生。中国人一次又一次大规模迁徙南洋的背后,大抵上有三大原因:一是为战乱和天灾所迫;二是因为政治、经济的原因;三是由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持续两千年不断的“下南洋”

下南洋,最早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汉代。据《史记》、《汉书·地理志》等文献记载,公元1世纪左右,中国就与缅甸、越南等国互有来往。西汉末年赤眉、绿林起义,中原大乱,一批汉儒学者、军政官员数千人逃往汉属交州刺史部的交趾(今越南河内)避难。东汉末年至三国争战以及西晋“八王之乱”,又先后有大批中原汉民远离故土移居交趾。魏晋南北朝时,五胡乱中华,中原人士纷纷移居印度支那。唐代时,移民人数开始增多,他们被当地人称为“唐人”。唐朝后期,黄巢率农民起义军袭击广州时,广东人争相逃往东南亚。

中国人的南洋路,一直到了明朝和清朝前期,才越走越宽,呈现大规模的迁徙潮。“闽广人稠地狭,田园不足于耕,望海谋生”福建、广东一带在当时较穷困,人多地少,老百姓生活难以维持。为了谋生计,躲避战乱,700多万中国人漂洋过海,一次又一次、一批又一批地到南洋谋生。清朝初年,大量的难民、被清兵打散的农民军、抗清失败的明军余部以及不愿侍奉清廷的明朝遗民,掀起了移民东南亚的高潮。1659年,跟随南明永历帝朱由榔流亡缅甸的官兵眷属,有的逃亡暹罗(今泰国),有的被安置在缅甸边远地方,今天缅甸北部的桂家与敏家都是这些官兵的后裔。明亡后,高、雷、廉三州总兵陈上川、副将陈安平等率领兵将家眷3000多人、战船50多艘到达越南南部的湄公河三角洲,这块地方因此被称作“明乡”。

资料记载,鸦片战争之前,“下南洋”经商谋生的华人就已有150万人之多。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被迫接受纷至沓来的不平等条约,允许西方国家在东南沿海招募华工,因为应募者要订立契约,时人称为“契约华工”,又叫“卖猪仔”。在西方的文献中,把拐贩华工叫做“coolie trade”,意思是“苦力贸易”。我国一般地方文献资料用当时的俗称“卖猪仔”。“猪仔”,即契约奴隶的俗称,最早的文献是清道光七年(1827年)张心泰《粤游小记》说:“东省……有诱愚民而贩卖出洋者谓之卖猪仔。”

此时,英国、荷兰殖民统治下的南洋,正处于加速开发过程中,对劳动力的需求量非常大。南洋诸国为吸引华工,先后推出一系列优惠政策,如马来西亚联邦最大的一个州——沙捞越州,在白色拉者(意即国王)二世执政时期,就颁布过一个特别通告:给移民足够的免费土地种植,政府提供临时住屋安置移民;免费供给大米和食盐一年;提供交通运输工具,建立警察局保护华人安全;华人可永久居住在沙捞越等。这样的政策对于中国国内流离失所、丧失土地的无业流民来说,无疑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很多华人就是在这个时候,或携妻带子,或孤身一人,漂洋过海来到南洋。

晚清到民国时期的“下南洋”,则是中国人海外移民的最高潮。国内的战乱,加速了中国人到南洋的步伐,其中以躲避国内的政治迫害出国者极多。资料显示,从大革命失败开始,国内的政治斗争是促使一些受国内迫害的人流亡国外的主要原因。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直到1949年,移民人数飙升,仅1922年至1939年间,从厦门等港口出洋的移民就超过500万人。民国时期海南东部沿海地区,出洋已经形成风气。田曙岚在《海南岛旅行记》中说,琼东“县属俗尚朴实,民性任劳苦,善储蓄。在昔安土重迁,鲜有去乡而糊口于外者;今则远渡南洋,或工或商,与文昌、乐会二县,同为琼属出洋最多之县分”。

一方面,许多华人在侨居国从事商业活动,负责管理海外贸易,收购当地土特产,销售该国货物,从而形成一个沟通中国与海外贸易的商业网络。这些人也多为当地政府所倚重,暹罗王室就曾表示:“如果没有华侨,宫廷什么买卖也做不成。”另一方面,还有相当一部分华人从事手工业,烤面包师、裁缝、鞋匠、金匠、银匠、雕刻师、锁匠、画家、泥水匠、织工,几乎无所不包。从事农业、园艺和渔业的华侨人数也很多,他们胼手胝足,打下了华人的一片天地,也打下了东南业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

华人在南洋成立

“兰芳共和国”

在南洋的历史上,曾经出现一个存在长达百年,叫作“兰芳”的政治体。“兰芳”其实只是南洋先后出现过的众多华人政治体之一,因为曾经有学者把它称为“兰芳共和国”、“兰芳公司”,而让它负载了更多意蕴。

历史上一度扑朔迷离的“兰芳”到底是怎样的组织?它是否真的承载了中国人的“现代国家”之梦?史料记载,200多年前,在世界第三大岛——东南亚的加里曼丹(印度尼西亚人对婆罗洲的称呼,今约有三分之二为印尼领土)西部,诞生了一个华人建立起来的“兰芳共和国”。

“兰芳共和国”全称“兰芳大统制共和国”,是华人所创立的第一个共和国。兰芳共和国最初并非政治组织,而是一家贸易公司。当时不少广东人前往南洋谋生,由于广东人擅长经商,因此不少从事贸易的人都很受当地酋长的敬重。当时由于不少欧洲人前往当地骚扰,所以当地有华人社团从广东省招请团练,来到南洋担当类似保镖的角色,当中势力最大的是兰芳公司。

兰芳公司是由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的客家人陈兰伯、罗芳伯,于1770年在东南亚西婆罗洲(今加里曼丹西部)坤甸成立。不少酋长都要求兰芳公司保护他们,其势力渐大。1777年,兰芳公司老板、第二任总制罗芳伯将“公司”改为“兰芳共和国”,并担任第一任国家元首。国家元首称“大唐总长”或是“大唐客长”,意思是华人作客海外的首长,而对当地土著居民则称“坤甸王”。“兰芳共和国”以坤甸为首都,并将1777年定为“兰芳元年”。其首领的传承不是家族世袭制,而是类似于民主选举和禅让的形式。

nlc202309020240

罗芳伯发现,洋人对清朝非常顾忌,所以在立国之初就设法与清朝取得了联系,向清朝称臣,并派员前往北京朝贡。不过,向清朝称臣时仍使用“兰芳公司”之名,而非“兰芳共和国”。洋人忌惮“兰芳”与清朝的密切关系,停止了对当地的骚扰。早期未有加入的当地部族看到“兰芳共和国”日益强大,亦纷纷加入“兰芳”成为成员部族。“兰芳共和国”鼎盛之时,其势力范围占有整个婆罗洲岛。

在坤甸一带华人中享有很高威信的罗芳伯,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出众的组织才能,他参照西方国家的法制,设置了一套完整的行政、立法、司法机构。国家有国防部,但没有常设军队,而是全民皆兵,平时分散各地搞生产,战时集中起来御敌。地方分省、府、县三级,由各级公民投票选举出当地行政机关的负责人。罗芳伯当了19年的国家元首,于1795年病逝。随后,由全国公民选出江戊伯继任国家元首。此后还有7人先后担任过这个职务。1886年,这个在异域建立起来的华人小国,遭到荷兰殖民者的进攻。“兰芳共和国”全体民众进行了顽强抵抗,最终因武器太差而遭到失败。

“兰芳共和国”是我国新兴的市民阶级(资产阶级)在国内发展受阻的情况下,在国外建立的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共和国。当时在东南亚建立的华人国家不仅有“兰芳共和国”一个,还有其它几个国家:广东人吴元盛在婆罗洲北部建立的“戴燕王国”,吴元盛自任国王,王位世袭,立国百余年;19世纪广东潮州人张杰绪在安波那岛建立的王国,张杰绪逝世,内部发生纷争,王国瓦解;福建人吴阳在马来半岛建立一个王国,等等。

“下南洋”是近代中国

最著名的人口迁徙之一

“下南洋”的中国人,用自己的勤奋与努力,改变了所在国经济落后的状况,就连英国的海峡殖民地总督瑞天咸也承认,马来半岛的繁荣昌盛,“皆华侨所造成”,“马来诸邦之维持,专赖锡矿之税入……锡矿之工作者,首推华侨。彼等努力之结果,世界用锡之半额,皆由半岛供给。彼等之才能与劳力,造就今日之马来半岛”。华人在改变所在国的经济状况的同时,很多人也彻底改变了自己与家族的命运。东南亚华人,先后出现了数以百计的百万富豪、千万富豪。与此同时,东南亚华人在政治上的地位也越来越高。菲律宾总统阿罗约的丈夫是华裔,泰国前总理他信是华人。在泰国议会,三分之二的议员也是华裔。在马来西亚,华人从政并取得成功,也已经不是什么新闻。

回首中华民族的发展史,总是和大规模的人口迁徙纠缠在一起。每当成千上万的人们开始打点行囊、准备远离故土的时候,历史就将从此翻开新的一页。历史进入21世纪,中国人下南洋的脚步并没有停止,但原因和动机,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更多是怀揣梦想、渴望改变命运的人。事实上,中国正在经历又一次大规模“海外移民潮”。富裕阶层和知识精英成为新一轮移民的主力军,精英化与年轻化,是此次移民潮的主要特征。优质的教育、清洁的环境、安全的食品、完善的法律制度,甚至于某种身份的象征,都成为此次移民者心中共同的衡量标尺。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加紧推进,中国人的南洋之路,会越走越宽。可以预见,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进一步提升,“下南洋”的中国人还会越来越多。

“下南洋”是中国近代史上最著名的3次人口迁徙之一。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都是近代中国老百姓外出务工、人口迁移的重大历史性事件。而“下南洋”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最大、路程最远的一次跨国大迁徙,其路途危险程度和谋生的难度远非国内迁徙可比。与闯关东、走西口相比,“下南洋”更为壮观,更具跨国跨洋色彩,范围更大,经历时间更长,历史影响更深远。

中国人是依恋故土的。《汉书》里说:“安土重迁,黎民之性;骨肉相附,人情所愿也。”中华民族是一个农耕民族,农耕民族的最大特点,就是喜欢固守一亩三分田,愿意过“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平静生活。要做一个离家的游子,要到新世界去努力与开拓,确实需要极大的勇气。中国人下南洋的迁徙历史,打造出了中华民族伟大的“迁徙精神”,这种“迁徙精神”集中体现出了中国人的现实主义、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情怀。有了这些情怀,我们就能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会有跨过任何艰难险阻走向美好未来的勇气、信心和力量。

自由迁徙是全人类获得的现代财富。随着全球化进程在全世界的深入,有着共同历史源流的文化同胞,生活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之下,与不同肤色、不同语言、不同习俗的邻居分享社会资源,将是整个人类的未来景象。面对多民族社会和谐共荣的美好愿望,“下南洋”既是悠远的发端,也是现代的启示。

持续时间 第4篇

关键词:脑卒中,康复训练,持续时间,运动功能

脑卒中是临床中常见的一组脑组织损伤疾病, 患者发病率较高, 多见于40 岁以上人群[1], 病情严重者可致死。由于脑卒中属于一种脑部神经性疾病, 对患者神经功能影响很大, 且大多数患者均存在认知、语言和运动等功能障碍[2], 严重影响患者正常生活, 降低其生活质量, 所以该病症患者需临床给予其适当的康复训练, 以改善其脑组织损伤程度, 恢复和提高其运动功能。 为进一步研究脑卒中患者的最佳康复训练开始时间和持续时间, 我院选取68 例患者进行临床研究,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我院2013 年6 月~2014 年2 月收治的脑卒中患者中选取68 例作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均符合脑卒中的临床诊断标准[3], 排除患有严重心、肝、肾等系统性疾病者、存在轻微运动功能障碍者、精神疾病者以及失语者等, 所有患者对本次研究均知情同意。68 例患者中男46 例, 女22 例, 年龄63.5±4.8 岁, 将患者根据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 例,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观察组发病后立即采用康复训练, 对照组于发病30d后采用康复训练, 同时分别将两组患者的康复持续训练时间分为1 个月和3 个月等两个阶段。 本次研究中所采用的康复训练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活动能力训练。 在日常生活中由专业医护人员采用“一对一”训练模式指导患者进行床上肢体训练、翻身训练、卧位训练、坐位训练、上肢支撑训练、握手训练以及坐位变站位训练等, 以改善患者关节活动度, 活动其肩胛带, 锻炼患者平衡能力等, 若患者感觉缺损, 可通过各种知觉刺激法来达到康复训练的目的。 (2) 心理干预。 多与患者进行交流, 根据患者实际病情和性格特点调整沟通方式, 认真倾听患者内心想法, 尽量满足患者需求, 适时对其进行心理疏导, 减轻患者心理压力。 (3) 运动训练。 综合运用Brunnstrom6 级分期标准和患者自我感觉神经肌肉促通术, 根据个性化和差异化原则对每位患者实行运动疗法和作业疗法, 每次训练40min, 尽量保持1 次/d。 (4) 中医针灸与按摩疗法。 由专业的中医治疗师对患者进行针灸治疗, 治疗过程中以头针为主, 部分患者可配合体针治疗, 1 次/d。 同时根据中医辩证理论对患者进行头部按摩, 20min/次/d, 治疗间隙可由家属或护理人员辅助完成作业。

1.3 观察指标观察比较两组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疗效, 以及两个组别中康复训练持续1 个月和3 个月患者运动功能恢复效果。

1.4 疗效判定根据Brunnstrom运动功能恢复6 级分期、 (5个动作) 手功能评定和步行能力4 级标准, 制定本次研究中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疗效判定标准:显效:Brunnstrom6 级分期、手功能和步行能力与康复训练前相比, 均提高2 个动作或级别;有效:Brunnstrom6 级分期、手功能和步行能力与康复训练前相比, 均提高1 个动作或级别;无效:Brunnstrom6 级分期、手功能和步行能力与康复训练前相比均无变化;治疗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5 统计学分析数据采用SPSS 15.0 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 P<0.0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开始康复时间与运功功能的恢复观察组中显效26例, 有效3 例, 无效5 例, 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85.3%, 对照组中显效14 例, 有效4 例, 无效16 例, 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52.9%, 两组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疗效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康复持续时间与运动功能的恢复观察组中训练1 个月患者13 例, 显效、有效和无效分别为9 例、1 例和3 例, 治疗总有效率为76.9%;训练3 个月患者21 例, 显效、有效和无效分别为17 例、2 例和2 例, 治疗总有效率为90.5%。 对照组中训练1 个月患者14 例, 显效、有效和无效分别为2 例、2 例和10 例, 治疗总有效率为28.6%;训练3 个月患者20 例, 显效、有效和无效分别为12 例、2 例和6 例, 治疗总有效率为70.0%。两组患者中训练持续3 个月者治疗总有效率均高于1个月者 (P<0.05) , 且观察组中训练1 个月和3 个月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均较对照组高 (P<0.05) 。

3 讨论

脑卒中主要是由于人体脑部动脉血管突然发生破裂出血, 或动脉血管梗塞, 造成脑部血液循环障碍的一种疾病, 其中缺血性脑卒中较为多见, 约占脑卒中总数的60%~70%。 近年来, 各大医疗机构对脑卒中的病因进行了多项研究, 临床一般认为患者发病与冠心病、高血压、高脂血症、肥胖以及吸烟和饮酒等多种高危因素有关, 其发病机制主要在于动脉粥样硬化, 致使颅内动脉出血、狭窄和闭塞, 从而引发脑卒中。

脑卒中患者临床多表现为头晕、头痛、意识障碍、恶心呕吐以及肢体不灵活或一侧肢体麻木等症状, 病情严重者甚至可发生一侧颅内全范围梗塞或出血所致完全性卒中, 患者病情会不断恶化, 常伴有运动和意识障碍, 对患者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危害性大。 所以脑卒中患者在接受对症治疗的同时, 还需临床及时给予专业的康复评估和治疗, 以提高治疗效果, 改善患者功能情况, 降低患者残疾程度, 降低病死率, 改善预后。 与此同时还需注意脑卒中患者接受康复训练的时机和持续时间, 目前多项临床实践证实康复训练开始时间越早, 持续时间越长, 患者康复效果越好。 为进一步研究脑卒中患者开始康复时间和康复持续时间与运动功能恢复之间的关系, 我院选取68 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分别于不同时间点对患者实施不同时间段的康复训练展开临床研究, 结果发现观察组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疗效和康复训练持续3 个月患者康复效果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 。

总而言之, 在脑卒中患者发病早期, 给予患者适当的康复训练, 并尽量持续训练3 个月以上, 患者运动功能改善明显, 预后较好, 康复治疗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吕尤焱, 王永春, 张黎明.脑卒中患者下肢量化运动控制训练的临床观察[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15, 30 (6) :603-605.

[2]潘素兰, 林琴, 黄瑞荣.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ADL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5, 18 (11) :93-94.

持续时间 第5篇

近40年我国东部降水持续时间和雨带移动的年代际变化

利用我国地面观测站降水资料以及欧洲中期数值预报中心(ECMWF)的月平均再分析资料, 研究了在全球平均表面气温偏冷和偏暖阶段, 我国东部降水开始和结束时间以及雨带南北移动的变化, 并分析了与东部降水变化相关联的大气环流特征. 结果表明:近40年, 20世纪60-70年代全球平均表面气温处于一个相对偏冷时期, 而80-90年代处于偏暖时期;在这样的变暖背景下, 我国东部地区年总降水量呈现出“南涝北旱”异常特征, 与冷位相比较, 在暖位相阶段长江流域年总降水量明显增加, 而华北地区降水量减少, 其中长江流域降水的增加主要是由夏季降水增加引起的`, 3月长江中下游降水增加也很重要, 北方的降水减少主要是由从盛夏到初秋的降水减少引起的.平均而言, 暖位相阶段我国南方强降水开始时间较早、结束较晚, 持续时间较长, 而北方强降水开始较晚, 持续时间较短. 从春末到夏季, 冷位相时我国东部强降水带表现出从华南、经过长江流域向华北移动的特征, 而在暖位相时强降水主要集中在长江流域, 从华南向华北移动的特征不明显. 雨带的这种异常变化与东亚大气环流有关, 在暖位相时夏季东亚大陆低压比冷位相时弱, 而鄂霍次克海高压偏强,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偏南, 使夏季东亚副热带地区的西南风减弱, 梅雨锋加强, 导致雨带滞留在长江流域, 使长江流域降水增加、北方降水减少.

作 者:赵平周秀骥 Zhao Ping Zhou Xiuji 作者单位: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81刊 名:应用气象学报 ISTIC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APPLIED METEOROLOGICAL SCIENCE年,卷(期):17(5)分类号:P4关键词:全球变暖 降水持续时间 雨带移动 年代际变化

持续时间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2-12月于笔者所在医院待产的产妇72例, 均要求分娩镇痛, 年龄20~35岁, 平均 (26.3±2.4) 岁;体重53~87 kg, 平均 (68.4±5.4) kg;ASA分级Ⅰ~Ⅱ级, 足月、单胎、无胎盘功能异常, 无椎管内分娩镇痛禁忌, 产前出凝血检查未见异常。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单纯硬膜外镇痛组和腰-硬联合镇痛组, 各36例。两组产妇年龄、体重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单纯硬膜外镇痛组:当产妇宫口开至3 cm, 取左侧屈膝卧位, 于L2~3间隙行硬膜外穿刺, 置入硬膜外导管, 注入0.1%罗哌卡因复合芬太尼0.5μg/ml, 初始剂量为5 ml, 观察5 min后若无异常则追加10 ml, 宫口开全时停止镇痛。腰-硬联合镇痛组:硬膜外穿刺同单纯硬膜外镇痛组, 采用针内针法, 即经硬膜外针置入腰麻针, 行蛛网膜下腔穿刺, 在蛛网膜下腔注入3 mg罗哌卡因 (0.9%氯化钠注射液稀释至3 ml) , 退出腰麻针后硬膜外置管。至宫口开全后停止硬膜外注入麻醉药。两组患者于给药20 min后接电子自控镇痛泵 (PCA) , 镇痛液为0.1%罗哌卡因和0.5μg/ml的舒芬太尼混合液共100 ml, 背景剂量均为6 ml, 自控镇痛剂量均为6 ml, 锁定时间均为20 min。

1.3 观察指标

记录镇痛前、镇痛后子宫收缩持续时间、宫缩间隔时间, 密切监测产妇血压、心率及血氧饱和度。应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法 (VAS) 评估产痛程度。

1.4 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子宫收缩持续时间

与镇痛前比较, 镇痛后10~30 min, 两组子宫收缩持续时间显著缩短,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1。

min

*与本组镇痛前比较, <0.05

2.2 宫缩间隔时间

与镇痛前比较, 单纯硬膜外镇痛组镇痛后宫缩间隔时间分布无明显变化,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腰-硬联合镇痛组镇痛后宫缩间隔明显延长,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2。

2.3 镇痛效果

两组产妇镇痛后VAS评分均显著低于镇痛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镇痛后10 min, 腰-硬联合镇痛组VAS评分显著低于单纯硬膜外镇痛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镇痛后其他各时间点, 两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腰-硬联合镇痛组镇痛起效时间显著短于单纯硬膜外镇痛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3。

例 (%)

*与镇痛前比较, P<0.05;#与单纯硬膜外镇痛组比较, P<0.05

3 讨论

分娩疼痛给产妇带来巨大痛苦, 影响产妇的精神心理, 不可避免的引起焦虑、紧张、恐惧、忧虑等负性心理, 影响产妇顺利分娩[7]。此外产妇因分娩疼痛而过度紧张, 可引起呼吸性碱中毒, 导致血红蛋白释氧量减少, 影响胎盘供氧或体力消耗过多, 造成代谢性酸中毒, 致使胎儿宫内窘迫, 分娩疼痛严重威胁母婴生命健康[8]。减轻分娩痛已成为产科研究的重点。

较为理想的分娩镇痛方法应给药简便, 起效快, 对母婴无不良影响, 不影响子宫收缩, 不阻滞产妇运动神经, 不影响正常活动, 产妇处于清醒状态, 可参与整个分娩过程, 可在分娩镇痛时改变分娩方式。目前椎管内麻醉已公认为最有效的分娩镇痛, 疗效优于其他镇痛手段, 且无不良反应, 安全性良好, 可作为优选分娩镇痛方法[9,10,11]。椎管内阻滞分娩镇痛有硬膜外镇痛、腰-硬联合镇痛。硬膜外镇痛主要是经硬膜外腔连续输注低浓度的局麻药 (罗哌卡因、布比卡因等) 和脂溶性阿片类镇痛药物 (芬太尼、舒芬太尼等) , 可保持镇痛平面持续稳定, 减少运动神经阻滞, 使低血压的发生率降低, 母婴耐受性良好。腰硬联合镇痛既保持了硬膜外持续给药的优势, 同时又兼有腰麻起效快、镇痛效果确切、用量少的特点。

宫缩是推动分娩的动力, 保证分娩顺利进行。为探讨分娩镇痛对子宫收缩持续时间和间隔时间的影响, 本研究对72例要求分娩镇痛的产妇, 分别实施单纯硬膜外镇痛、腰-硬联合镇痛, 结果显示, 两组镇痛前和镇痛后子宫收缩持续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与镇痛前比较, 镇痛后10~30 min, 两组子宫收缩持续时间显著缩短, 说明单纯硬膜外镇痛及腰-硬联合镇痛在镇痛后30 min内均对子宫收缩时间有影响, 对子宫收缩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此外, 与镇痛前比较, 单纯硬膜外镇痛组镇痛后宫缩间隔时间无显著性变化, 腰-硬联合镇痛组镇痛后宫缩间隔是显著延长, 说明单纯硬膜外镇痛在镇痛后60 min内对子宫收缩间隔时间无影响, 而腰-硬联合镇痛对宫缩间隔时间有一定影响, 宫缩间隔时间延长表明此时子宫收缩力受到相对抑制。可能的原因为分娩镇痛抑制了交感神经对子宫收缩的调节作用, 或者疼痛作用减轻降低了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刺激, 从而抑制正反馈效应。

目前, 我国开展分娩镇痛的工作不甚理想, 发达国家分娩镇痛率高达85%, 剖宫产率为10%~20%, 而我国分娩镇痛率不到1%, 剖宫产率却高达50%, 且逐年上升。分娩镇痛技术作为降低剖宫产率的有效手段, 应积极推广。分娩镇痛方法主要有两种, 即药物性与非药物性。随着医学水平的不断进步, 椎管内阻滞分娩镇痛已成为目前最有效的分娩镇痛方式。本研究分析了两种椎管内阻滞分娩镇痛的镇痛效果, 结果显示, 单纯硬膜外镇痛及腰-硬联合镇痛在镇痛后VAS评分均较镇痛前显著降低, 说明两种镇痛方式均能有效缓解产妇疼痛, 其中镇痛后10 min, 腰-硬联合镇痛组VAS评分明显低于单纯硬膜外镇痛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镇痛后其他各时间点, 两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腰-硬联合镇痛组镇痛起效时间显著短于单纯硬膜外镇痛组。可见与单纯硬膜外镇痛方式比较, 腰-硬联合镇痛更能快速有效的减轻产妇分娩时剧烈疼痛。李海冰等[4]比较了椎管内不同诱导方式下腰-硬联合阻滞或硬膜外阻滞中, 相同浓度的舒芬太尼复合罗哌卡因用于分娩镇痛的临床效果, 结果显示, 舒芬太尼-罗哌卡因用于腰-硬联合阻滞和硬膜外阻滞均能提供满意且安全的分娩镇痛, 腰-硬联合阻滞组的镇痛起效时间和镇痛完善时间较硬膜外阻滞组显著提前, 腰-硬联合阻滞因具有起效快、药物用量少和产妇满意度高的优点而更适合用于分娩镇痛。本研究进一步证实了腰-硬联合阻滞分娩镇痛的优势。此外, 腰-硬联合阻滞分娩镇痛能够有效改善产妇的焦虑情绪, 缩短产程, 降低剖宫产率, 不会对产妇及新生儿造成不利影响。

综上所述, 单纯硬膜外镇痛及腰-硬联合镇痛在镇痛后30 min内均对子宫收缩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且腰-硬联合镇痛在镇痛后60 min内对宫缩间隔时间有一定影响, 而单纯硬膜外镇痛对子宫收缩间隔时间无影响, 二者均有显著的镇痛效果, 而腰-硬联合镇痛起效更快。正确认识二者对宫缩的影响以及镇痛效果, 有助于提高分娩镇痛成功率, 保证母婴预后。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方式的椎管内分娩镇痛对子宫收缩持续时间及间隔时间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2-1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72例要求分娩镇痛的初产妇,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单纯硬膜外镇痛组和腰-硬联合镇痛组, 比较两组产妇镇痛前后视觉模拟疼痛评分 (VAS) 、子宫收缩持续时间及间隔时间。结果:与镇痛前比较, 镇痛后10~30 min, 两组子宫收缩持续时间显著缩短,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单纯硬膜外镇痛组镇痛后宫缩间隔时间分布无明显变化,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腰-硬联合镇痛组镇痛后宫缩间隔明显延长,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产妇镇痛后VAS评分均显著低于镇痛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镇痛后10 min, 腰-硬联合镇痛组VAS评分显著低于单纯硬膜外镇痛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镇痛后其他各时间点, 两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腰-硬联合镇痛组镇痛起效时间显著短于单纯硬膜外镇痛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腰-硬联合镇痛的镇痛效果优于单纯硬膜外镇痛, 正确认识两者对宫缩的影响, 有助于提高分娩镇痛成功率。

持续时间 第7篇

地震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是理解大震的震源过程。许多地震学研究都表明地震的破裂过程有着复杂的不稳定摩擦, 而其整个滑动过程所具有的形式也非常广泛。虽然已经有很多破裂的表现形式支持传播位错, 例如动态触发、余滑、慢滑、跳弧和其他具有良好记录的复杂破裂现象。因此, 寻找一种用以约束大震破裂过程的具有最小先验假设的破裂时空分布, 并且使用在该约束条件下的时空分布作为初始模型可以有效避免不稳定解, 是目前震源研究领域中一个十分重要并且极具吸引力的研究方向。对于大地震, 可以说是最大的问题是, 针对同样的数据, 有许多解决方案的模型, 并且不同方法与不同的研究小组得出的反演结果往往只有部分内容是相同的。针对以上问题, 近年来, 作为传统理论格林函数法的有效补充, 一种新的快速估算地震辐射能量的方法—远场体波反投影方法方兴未艾。在最近的20年里, 大量的反射地震学的成像技术被勘探地震学的研究人员所发展。这些技术依靠相位一致性来进行逆时偏移。反投影是这些技术之一, 并且不需要很多假设。

1 理论基础

在研究中使用IASP91 1-D地球参考模型 (Kennett&Engdahl 1991) 计算出的理论P波初至tpik, 并利用其对所有波形进行初次走时校正和波形对齐。然而在实际情况中, 3-D地球结构的横向非均匀性使得P波初至不能很好的对齐。为保证叠加的良好一致性, 必须采取进一步的走时校正。通常利用对P波初至前后几秒的时窗内的波形做互相关分析来确定每条波形的“互相关走时差Δtk”。在本文的研究中我们使用的是多通道互相关方法 (Van Decar&Crosson 1990) 。

在我们的研究工作中, 采用了多次迭代的互相关以及类似聚类分析 (Romsburg 1984) 的方法, 来提取子事件的能量团。对相关系数大于0.6的地震波形的最大聚类进行线性叠加后得到一个参考叠加值。然后利用该参考叠加值再次对每条波形进行互相关以得到关于其的相关系数和极性。对其中相关系数大于0.6且极性为正的波形进行再次叠加以产生用于下一次叠加的参考叠加值 (Ishii et al.2007) 。重复上述过程几次以获得关于每条波形的参考叠加值的稳定的时间延迟Δti0和极性信息 (pi=±1, 参考震源机制) 。我们仅使用台站数据中极性为正的P波初至 (相对参考叠加值) 来对所有子时间进行分析。本文所用数据为欧洲台阵的88个台站所记录的波形, 对所挑选的射线路径使用0.2-1HZ带通滤波器和规范化, 并vi (t) 注明其为第i个台站的波形 (i=1, …, N=476) 。

这里t是震源时间。沿射线路径非均匀性造成了沿从震源到台站的的走时微扰。如果我们假设震源区 (地震破裂区与震中距相比很小, 并且它的构造变化不大, Δti0也应逼近与从震源区其他网格节点到台站的1-D参考模型相关的由相似射线路径引起的走时差。因此, 从每个震源位置x到台站位置xi由ti (x) =tip (x) +Δti0给出, 这里tip (x) 是从x到xi使用1-D参考模型的参考走时。

对于常规反投影使用线性叠加, 地震图由作为震源时间的函数的叠加值s (x, t) 和震源位置x= (x, y, z) 相加得到

这里pi和wi是第i条地震图的极性和振幅权重, 并且Δtip (x) =tip (x) -ti0振幅权重被归一化, 例如这里我们定义震源位置在x= (x, y, z) = (0, 0, H) , 而H=21km是震源深度。研究中反投影的震源区的其他子事件位置的坐标均参考震源位置, 且相对于震源以北为y轴正方向, 以东为x轴正方向。对于仅用远震P波的反投影, 深度分辨率较低 (Xuet al.2009) , 因此我们仅在震源深度处的2—D平面上进行反投影。由此, 我们将所有的表达式去掉z分量以简化。

因为s (x, y, t) 是波形叠加值, 不能直接用来表示震源能量, 我们常通过计算s2 (x, y, t) 的移动时窗内的时间平均值来获得叠加值 (或原波形) 的时段平均能量P (x, y, t) 和振幅A (x, y, t) 。

这里h (t) 是矩形窗函数而th给出了开窗的时段。典型的h (t) 被设成箱车函数 (Ishii et al.2005) , 因此, 当t∈[-th/2, th/2]时h (t) =1, 而P (x, y, t) 则意味着叠加值开窗后的波形的平方振幅。研究中我们设h (t) 为汉宁窗 (对称的余弦函数) 。在t∈[-th/2, th/2]时h (t) =[1+cos (2πt/th) ]/2, 使用汉宁窗代替箱车窗能够压制一些时间平均值的边界影响。

2 实现步骤

所用数据为欧洲台网数据:0_WC_Europ Data。

2.1 波形预处理:

(1) 从SAC头文件中提取每条波形记录所用到的参数:方位角、纬度、经度、深度、记录长度、采样间隔。 (2) 去零偏 (均值) 、消除增益。 (3) 采用AK135模型, 利用几何射线计算出相应的走时表 (可事先做好) 。 (4) 根据震源参数和所选台阵的记录的台站参数, 查出远场P波理论走时。 (5) 根据理论P波初至, 截取其前50秒和后400秒的波形记录。 (6) 扣除仪器响应, 得到速度记录。

处理后的波形如图1所示。

注:该曲线为对拟动能谱做四次方根叠加获得.

2.2 地震能量和持续时间的快速估计

(1) 采用中心频率为1.0HZ, a=10窄带高斯滤波。 (2) 针对每条速度记录, 采用其速度值的平方来表示一种伪动能密度。 (3) 对每“伪动能密度波形”采用10秒的移动窗进行平滑。 (4) 求包络。 (5) 对所有台站的包络进行一次四次方根叠加。 (6) 将每条包络线与该叠加波形做互相关, 做峰值矫正, 将P波初至对其。 (7) 再经行一次四次方根叠加。 (8) 以峰值过后的下降过程中, 首次达到峰值33%以下的时间为破裂截止时间, 计算破裂持续时间。 (9) 根据经验公式

计算出每个台站所获得的波形记录在所截取时间段内的总能量值计算几何平均E和每个台站的几何标准差。

3 结果与讨论

本文介绍了一个以非平面波的假设为基础的台阵信号处理方法—相对反投影方法, 并应用其考察了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的破裂过程。一般的反演方法需要对破裂速度和断层面参数预设初始模型, 涉及反演迭代。在本文介绍的通过波形的能量聚束方法中我们需要知道的只有震中和台站的位置 (经纬度) 。因此, 该方法是一种估算大地震破裂过程的一个方便快捷的工具。

通过对几个方位角互补的台阵的远场P波地震记录进行辐射能量的反投影, 我们能够解决汶川地震主震破裂过程中的几个重要细节。我们发现, 破裂从西南向东北 (假设破裂过程是单一连续单侧破裂) 约300km, 传播的持续时间约为110秒, 平均速度约为2.8km/s。然而, 其释放的能量随时间的变化有几个明显的峰值, 我们确定了三个主要的峰值脉冲, 分别为主震发震后0秒、23秒、57秒。该方法提供了一个估算破裂面积的较弱的约束条件。加上余震分布的结果, 我们估算破裂面积为13, 700 km2, 结合USGS提供的标量地震矩, 我们估算出相映的平均滑移约为1.1m。这与在震中及破裂带区域及附近进行的大量实地地质调查结果[Zhanget al., 2008;Y.Li et al., 2008;China Earthquake Administration, ]以及有限滑动断层反演的结果 (C.Ji, Preliminary result of the May 12, 2008 Mw 7.9eastern Sichuan, China earthquake, available atlast accessed8 June 2008) 并不十分一致, 因为这里估算出的仅仅是平均滑移, 而另外两种方法得出的均是能体现破裂过程细节的局部滑移。

参考文献

[1]D&apos;Amico, S., K.D.Koper, R.B.Herrmann, A.Akinci, and L.Malagnini (2010) , Imaging the rupture of the Mw6.3 April 6, 2009L&apos;Aquila, Italy earthquake using back-projection of teleseismic Pwaves, Geophys Res Lett, 37 (3) .

[2]D&apos;Amico, S., K.D.Koper, R.B.Herrmann, A.Akinci, and L.Malagnini (2010) , Imaging the rupture of the M-w 6.3 April 6, 2009L&apos;Aquila, Italy earthquake using back-projection of teleseismic Pwaves, Geophys Res Lett, 37.

[3]Ishii (2011) , High-frequency rupture properties of theMw9.0off the Pacific coast of Tohoku Earthquake, Earth, Planets and Space, 63 (7) :609-614.

[4]Ishii, M., P.M.Shearer, H.Houston, and J.E.Vidale (2007) , Teleseismic P wave imaging of the 26 December 2004Sumatra-Andaman and 28 March 2005 Sumatra earthquake ruptures using the Hi-net array,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112 (B11) .

[5]Kiser, E., M.Ishii, C.H.Langmuir, P.M.Shearer, and H.Hirose (2011) , Insights into the mechanism of intermediate-depth earthquakes from source properties as imaged by back projection of multiple seismic phases,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116 (B6) .

[6]Koper (2011) , Frequency-dependent rupture process of the2011Mw9.0 Tohoku Earthquake:Comparison of short-periodPwave backprojection images and broadband seismic rupture models, Earth, Planets and Space, 63 (7) :599-602.

基于时间空间维度的可持续发展定义 第8篇

一、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AHP)是解决多目标复杂问题的决策分析方法,将与决策总是有关的元素分解成目标、准则、方案等层次,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根据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知识平台给出的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建立关于可持续发展的递阶层次机构,二级指标涵盖科学技术、经济、生态环境、社会等方面,并分别下设3、5、5、6共19个三级指标。

第一步。根据T.L.Saaty提出的理论[3],衡量B1至B4四个二级指标对一级指标的重要程度,用1,9表示比较关系(1表示两个因素具有同样重要性,9表示一个因素比另一个因素极端重要)[4],构造判断矩阵。矩阵最大特征值对应的特征向量即各二级指标所占权重。用类似方法为每个二级指标下设的各三级指标定权。

第二步。对上述所有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利用式(1)、(2)分别计算各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比率CR(1)至CR(5),其中RI代表随机矩阵的均值,可通过查表得到。式(3)计算出模型整体的一致性比率CR(6)。表1给出检验结果,可在0.05的置信水平上认为模型通过一致性检验。

第三步。根据来自世界银行的数据,以海地(1998—2012年)为例,将19个三级指标的数据进行中心标准化处理后,依据各指标不同权重得到各年度可持续指数。

二、基于时间维度的修正

考虑到一个国家的发展在时间上具有连续性和继起性,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是一个长期概念。但因为严重的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因素,一定时间跨度下可持续发展指数必然存在个别异常数据,为了减弱异常数据对一个国家长期性可持续发展的判断,可利用一次指数平滑法从时间维度对上述数据进行修正。

{R0,R1,R2,…,Rn}代表可持续发展指数时间序列,由式(4)、(5)计算修正后的序列{M0,M1,M2,…,Mn}。图1为海地1998—2012年修正后的可持续发展指数(权重因子α取值从0.1 1,取值为1表示原数据)。

三、基于空间维度的修正

第一步,收集世界主要国家1998—2012年的各项数据,并将这些国家分为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欠发达国家3个类别,在各类别中分别计算不同年份19个三级指标的平均值。

第二步,根据上述计算结果,构建分别隶属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欠发达国家的3个虚拟国家A、B、C,它们的各项数据代表不同类别的平均水平。

第三步,将3个虚拟国家的数据代入层次分析模型,并进行时间维度的修正。Aj,Bj,Cj(j=1,2,…,15)代表3个虚拟国家在第j年度的可持续发展指数。

第四步,将所要评估的国家G同虚拟国家A、B、C的各项数据取均值,利用上述方法计算各年度可持续发展指数Gj。

第五步,定义:

若numg>num1,则国家G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若num1>numg>num2,则国家G正在从非可持续发展模式向可持续发展模式转化。

本文基于层次分析法给出可持续发展指数的计算方法,并综合考虑到不同国家由于历史、地理等原因在发展方面的差异性,通过在时间、空间维度对指数进行修正,确保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具有相对性。

参考文献

[1]张旭东,丁建勋,徐京修.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山东省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J].当代经济,2010,(9).

[2]Bell,Simon.Sustainability Indicators:Measuring the Immeasurable[M].&Morse Stephen,2008.

[3]Saaty,Thomas L.Strategy and O rganization,The 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 for Decisions in a Complex World[M].Belmont,CA:Lifetime Learning Pub,1982.

持续时间 第9篇

对极区的离子已经有很多研究, 包括太阳风沉降的高能离子和电离层上行离子[3], 还有作者对地球和火星电离层中的上行离子进行了理论分析[4,5]。极区场向电子最早的卫星观测来自极光带412~908 km高度上的Ogo 4卫星[6]。有研究利用S3-3卫星 (高度为3 000~8 000) km的观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7], 指出上行/下行电子在极光带整个区域都非常普遍, 发生率为79%, 并且上行/下行电子较多的分布在日侧极光带[8]。

早期对低高度极区场向电子的研究集中在对极光带区场向电子束的观测和研究, 而这些场向电子束的持续时间很短, 大约只有1~2 s, 少数能够达到5~10 s[9,10]。有研究利用极光带上高度约为850 km的Intercosmos-Bulgaria-1 300卫星观测到了持续时间约为40 s的电子爆发, 并指出长时10~30 s电子爆发对应于100~250 km的空间尺度[11]。Freja卫星的在极光带区1 700 km高度上的观测显示大部分的场向电子持续时间范围为0.05~15 s[12]。Cluster卫星上天后, 在太阳风和磁层区取得了一系列的探测结果[13], 根据Cluster卫星的探测数据, 有作者曾对Cluster轨道上日侧极光带的场向电子事件进行了分析研究[14], 还有作者对场向电子的持续时间进行了报导, 结果显示场向电子事件的持续时间都小于1min[15,16], 但仅为两个场向电子事件的结果, 还缺乏深入的研究。

除了极区, 还有学者研究了磁层其他区域的场向电子事件的持续时间。有研究通过CRRES卫星在近赤道面约350~33 584 km高度上的观测, 对赤道面的场向电子事件进行了统计分析, 由于卫星仪器LEPA本身分辨率 (30 s) 的限制, 得到场向电子事件的持续时间92%集中在10 min以内, 持续时间为3 min的场向电子事件最多[17]。

然而, 对于极区Cluster轨道高度上得场向电子事件, 还未见统计分析研究。现利用Cluster卫星4 s分辨率数据对高高度极区场向电子事件的持续时间进行统计分析, 并研究了其与地磁场By的关系。

1 数据来源

Cluster II由四颗装载着相同仪器设备的极轨卫星组成, 四颗卫星间间距可小到几百公里, 而大到几个地球半径。Cluster轨道的近地点为4Re, 远地点为19.6Re, 倾斜角接近90°, 轨道周期是57 h[18]。每年7~10月Cluster的近地点在向阳面内磁层, 远地点在背阳面磁尾;每年1~4月Cluster的近点的在背阳面内磁层, 远地点在向阳面。这样每年Cluster可以对极区4~8Re的高度范围进行观测, 图1是Cluster的运行轨迹示意图。其中绿线代表Cluster的轨道。

所用的数据来自Cluster的第三颗卫星C3。其中电子探测数据来自电子电流探测器PEACE (Plasma Electron And Current Experiment) [19]。磁场探测数据来自磁通门磁强计FGM (Fluxgate Magnetometer) [20]。所用数据的分辨率都是4 s。

2 分析与结果

根据Cluster (C3) 的观测数据, 对2003~2004年两年期间卫星观测的极区场向电子时间进行统计分析, 主要分析了极区场向电子的特性。卫星运行轨道范围为GSE坐标系下卫星轨道上X≥-6Re, 即从向阳面到磁尾6Re范围内的卫星轨道。然后根据磁场值判断卫星是否位于磁层内。现选择的场向电子事件是指PEACE仪器观测到电子场向通量Flux大于3×108 (cm2·s) -1的事件, 时间分辨率为4 s。

根据上述条件, 在2003~2004两年内, 总共选取了1 335个场向电子事件进行了分析。其中上行场向电子事件625个, 下行事件710个;南半球观测到场向电子事件860个, 北半球观测到场向电子事件475个 (详细数据见表1) 。

由表1可见, 南半球观测到的场向电子事件数明显多于北半球观测到的场向电子事件数, 这与卫星轨道在南北半球的高度不对称有关。对所有事件的高度分布进行了分析发现, 南半球的场向电子事件的高度分布范围为4~7.5Re, 而北半球的场向电子事件的高度分布范围为4~5.5Re, 这个高度的不同分布范围是由卫星轨道在南北半球极区上空的穿越高度的不对称引起的。另外, 北半球上行电子事件数略大于南半球。北半球上行电子事件占所有上行电子事件的57%。下行电子事件主要分布在南半球, 占所有下行电子事件的83%。

图2给出了对1 335个场向电子事件持续时间的分布。图中横坐标是持续时间, 单位为s;纵坐标是场向电子事件数。由图可见, 场向电子事件的持续时间的分布在一个很大的范围内, 最长的持续时间可以达到475 s。由于卫星观测分辨率的限制, 最短的持续时间为6 s。大部分场向电子事件 (约90%) 的持续时间较短, 集中在50 s以内。场向电子事件数峰值所在的持续时间范围是10~20 s, 如图所示, 即接近一半的 (约500个) 场向电子事件的持续时间分布在这个范围内。持续时间较长的场向电子事件的分布较分散, 持续时间大于250 s的场向电子事件只有4个。

把1 335个场向电子事件根据南半球 (860个事件) 和北半球 (475个事件) , 上行 (625个事件) 和下行 (710个事件) 分别进行了统计分析, 进一步分析持续时间的分布与电子场向运动方向和南北半球的关系。结果发现, 南北半球极区场向电子事件的持续时间分布基本一致。长持续时间的场向电子事件主要分布在北半球, 而南半球长持续时间的场向电子事件数较少。上行和下行电子事件的分布都是的持续时间较短时事件数较多, 较长时事件数较少。对持续时间小于10 s的场向电子事件, 上行电子事件数比下行电子事件数多, 下行电子事件数在持续时间为10~20s的范围内有一个明显的峰值。上行场向电子事件的持续时间较长, 而下行电子事件的持续时间相对较短。

因为场向电流与地磁场By有密不可分的关系[21—23], 而许多研究显示场向电子是极区场向电流的主要载体, 所以还分析了场向电子事件持续时间与地磁场By的关系。图3显示了场向电子事件持续时间与地磁场By的关系。图中横坐标是地磁场By, 单位为n T, 纵坐标是场向电子事件持续时间, 单位为s。由图3可见, 2003~2004年观测到的场向电子事件主要分布在地磁场By为 (-800~600) nt T的范围内。持续时间较短的场向电子事件在较大的地磁场By范围都有较为均匀的分布, 基本不受地磁场By的影响;而持续时间较长的场向电子事件则倾向于地磁场By较小且为正的条件下。

在地磁场较平静时, 地磁场By较小, 极区场向电子容易保持稳定的结构, 就会产生持续时间较长的场向电子事件。当地磁场扰动时, 地磁场By较大, 大量的太阳风粒子和电离层粒子沿磁力线进入极区磁层, 极区的粒子成分会发生变化, 场向电子的运动剧烈而不稳定, 不容易形成长时的场向电子事件, 因此卫星观测到持续时间较短的场向电子事件数较多。

3 总结

利用Cluster卫星2003~2004年在地球极区高高度4~8Re的观测数据, 共选取了1 335个场向电子事件, 对其持续时间的分布进行了分析研究, 并把场向电子事件按照南半球和北半球, 上行和下行分别进行了统计分析, 还研究了不同地磁条件下场向电子事件的分布特性。

持续时间 第10篇

交通事件(交通事故、车辆抛锚、天气变化等)是造成交通拥堵的主要原因之一。有关研究表明[1,2],高速公路交通事件引起的偶发性交通拥堵占总拥堵的50%~75%。为了尽可能的降低交通事件造成的影响,交通管理者需要实时、可靠地预测事件持续时间,这就要求交通管理者全面了解影响事件持续时间因素和掌握可获取的交通事件信息。因此,分析事件持续时间的显著影响因素及其作用强度和方向构成了事件管理过程中重要的一步。

交通事件持续时间虽为定量指标,但是分布不呈正态分布,且往往含有截尾数据,不宜用传统的适合正态分布的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在这种情况下确定持续时间和影响因素之间的定量关系,英国统计学家D.R.Cox在1972年提出的Cox Regression模型可以很好地解决上述问题。该模型已经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3]、交通[4]等领域。本文首先介绍Cox Regression模型,其次通过建立的Cox Regression模型分析交通事件持续时间的显著影响因素及其作用强度和方向,最后评价改善这些因素对交通事件管理的影响。

模型

生存时间(或持续时间)是从某个起始事件开始到某个终点事件的发生所经历的时间,它是一个随机变量,用T表示。生存分析,也称持续时间分析,是采用条件概率的思想,分析一个已经持续了时间t的事件在t+Δt内结束的概率,这个条件概率h(t)被称为风险函数(hazard function,HF)。生存分析可以通过4个函数来描述:生存函数S(t),概率函数f(t),分布函数F(t),风险函数h(t)。4个函数之间的关系如下。

由于交通事件持续时间的分布类型不易确定,而且参数分布的假定对函数的估计有很大影响,所以本文采用生存分析[5]中的半参数多因素Cox Regression模型分析危险因素的作用。

Cox Regression模型作为一种多因素生存分析模型,能有效地控制混杂因素,处理终检数据,定量分析危险因素的作用强度和方向,全面综合分析危险因素的作用。其优点是:适用于多因素的分析方法、不必考虑持续时间的分布形状、能够有效地利用截尾数据。它的一般形式为:

式中:h0(t)为基准风险函数,表示所有危险因素都为0时的基础风险率,由于模型假设每个自变量的风险率在时间上正比于基础风险率h0,因而无须计算h0;X为可能与持续时间有关的协变量;βi是影响系数,表示当其他协变量不变时,Xi每变化一个单位,风险率的自然对数变化βi个单位,若βi>0,表示风险函数值随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如果事件还没有结束,则预示这事件会很快被清除;βi<0,则风险函数值随时间的增加而减小,预示事件可能会持续较长时间,不可能立刻结束;exp(βi)表示相对风险率。

模型在交通事件持续时间中的应用

2.1 Cox Regression模型单因素分析

本文研究所使用数据来源于浙江省某单向4车道高速公路应急指挥中心管理系统,选取2006~2008年近3 a发生的1 327组有效交通事件数据,每组数据包括事件的持续时间和可能影响事件持续时间的17个因素:工作日、天气、日夜、高峰、报警方式、事件类型、占用车道数、涉及车辆数、受伤人数、涉及死亡、翻车否、警车、救护车、牵引车、吊车、驳车、消防车。下面运用SPSS18.0[6]中生存分析模块对交通事件持续时间进行分析,用单因素Log-rank检验方法进行初筛,得出有15个因素对持续时间影响有显著意义(P<0.05)。分别是:日夜、高峰、报警方式、事件类型占用车道数、涉及车辆数、受伤人数、涉及死亡、翻车否、警车、救护车、牵引车、吊车、驳车、消防车。

2.2 Cox Regression模型多因素分析

采用Cox Regression模型多因素综合评价上述15个危险因素,结果表明与持续时间有显著意义的危险因素有11个:日夜、报警方式、事件类型、占用车道数、涉及车辆数、涉及死亡、救护车、牵引车、吊车、驳车、涉及货车(P<0.05),见表1。

由表1可以看出:

1)日夜、占用车道数、涉及车辆数、涉及死亡、救护车、牵引车、吊车、驳车、涉及货车的回归系数均为负值,说明若交通事件发生在夜间,占用车道越多,涉及车辆越多,有人员死亡,涉及货车,需要牵引车、吊车、驳车参与救援时,事件持续时间就越长,并且发生在夜间、有人员死亡、涉及货车、需要派遣救护车、牵引车、吊车、驳车的事件持续时间分别是发生在白天、无人员死亡、无货车涉及、不需要救护车、牵引车、吊车、驳车的事件持续时间的0.696倍、0.612倍、0.660倍、0.614倍、0.813倍、0.607倍、0.516倍。而每多占用一条车道、多涉及一辆汽车时,持续时间分别相对增加0.850倍、0.856倍。

报警方式回归系数为正值,说明当交通管理者报警时,事件持续时间会缩短,并且驾驶员报警事件的持续时间是交通管理者报警事件持续时间的1.182倍。

2)由于事件类型是分类变量,模型中将着火事件作为参照分类进行对比,事件类型(1)、事件类型(2)、事件类型(3)、事件类型(4)分别表示追尾事件、翻车事件、抛锚事件、碰撞固定物事件。这四类事件相比着火事件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着火事件持续时间最长,其次碰撞固定物事件,再次翻车事件、追尾事件,而抛锚事件的持续时间最短。

结束语

Cox Regression模型作为一种多因素生存分析模型,能有效地控制混杂因素,定量分析危险的作用强度和方向,是目前分析非正态分布、含有截尾数据的持续时间数据的多因素预后评价中较理想的方法。本文对浙江省某高速公路的1 327组交通事件数据进行了分析,通过建立Cox Regression模型得到11个有显著性意义的影响因素:日夜、报警方式、事件类型、占用车道数、涉及车辆数、涉及死亡、救护车、牵引车、吊车、驳车、涉及货车。研究发现,事件发生在夜间,占用车道越多,涉及车辆越多,有人员死亡,涉及货车,需要救援车辆参与的事件持续时间相对更长;交通管理者报警可有效减少事件持续时间;着火事件持续时间最长,其次碰撞固定物事件,再次翻车事件、追尾事件,而抛锚事件的持续时间最短。

因此,交通管理者一方面应加强对货运车辆和夜间行车的的监控,整合多种报警方式进行协同定位,减少事件响应时间,另一方面应协调各部门现场合作方式,高效地使用人员和设备,减少事件清除时间,使交通事件对道路交通的干扰最小化。

参考文献

[1]Genevieve G.Incident characteristics,frequency,and du-ration on a high volume urban freeway[J].Transporta-tion Research Board,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A,1989,23(5):387.

[2]Stathopulos A,Karlaftis M G.Modeling duration ofurban traffic congestion[J].Journal of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2002,128(6):587-590.

[3]赵燕,曹志辉,李亚莉,等.Cox回归模型在住院费用控制中的应用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08,35(13):2448-2449.

[4]Bryan Jones,lester janssen,fred Mannering.Analy-sis of the frequency and duration of freeway acci-dents in seattle[J].Accident Analysis&Preven-tion,1991,23(4):239-255.

[5]彭非,王伟.生存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持续时间】相关文章:

持续降低05-12

持续推行06-03

持续价值06-06

持续保护06-12

持续冷敷06-29

持续发热07-10

政策持续08-11

持续输注08-29

持续蓝光08-29

持续改进09-17

上一篇:有机电子下一篇:快速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