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课程内容范文

2024-09-17

武术课程内容范文(精选10篇)

武术课程内容 第1篇

中国武术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民族传统文化底蕴,是中华民族的瑰宝。由于武术具有独特的“魅力”,吸引了许多的国际友人,现已在世界许多国家传承。而位于北欧的挪威则是在世界上传承中国武术具有特色的国家之一。武术在挪威的推广和发展有着区别于其他国家的特殊性。挪威卑尔根孔子学院与各国孔子学院有着较好的合作关系,曾帮助丹麦、芬兰、冰岛等国孔子学院开设武术课程,挪威卑尔根孔子学院武术的较好发展,将对北欧其他国家以及周边国家的武术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挪威武道联合会武术理事Rune先生认为挪威武术发展较跆拳道、空手道、柔道、剑道等其他武道类项目较晚,武术只有更加的标准化和完善化才能在挪威有更好的发展。挪威武术有其自身的发展特殊性,挪威孔子学院武术课程应该更加规范化和可持续化,制定具有可操作性和规范的武术课程内容体系,对武术在挪威的发展十分重要。因而,挪威孔子学院武术课程的规范化设计与实施是武术在挪威发展与推广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2011年12月在北京召开的第六届孔子学院大会上,挪威卑尔根孔子学院将挪威孔子学院武术课程内容与标准设计,以工作报告的形式归为2012年工作重点项目之一。

1 挪威孔子学院武术发展现状

挪威武术的主要推广组织是卑尔根孔子学院,卑尔根孔子学院凭借国内合作伙伴北京体育大学的师资资源,从卑尔根孔子学院成立起就开设武术课程。其推广武术的主要方式有两种,一种是以汉语教学为主导,与挪威的卑尔根、奥斯陆、博德、弗莱卡等地区的学校进行合作,以武术推广工作为跟进的发展策略;另一种是和挪威各地区的俱乐部进行合作,进行武术课的推广、开设与教学。武术的辅助发展形式则由一些推广活动所组成,其中主要包括武术夏令营、汉语桥活动、各种形式的武术表演、武术比赛以及网络孔子学院的宣传等。在卑尔根孔子学院的大力推广下,武术在挪威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优异成绩。武术教师带领学员参加中国节日及武术推广的各种武术表演活动,深受挪威人民的喜爱。武术学员曾在挪威俱乐部武术锦标赛、挪威“国王杯”武术锦标赛以及欧洲武术锦标赛中获得金银铜数十枚奖牌。

武术在挪威的课程开设主要以竞技武术为主,传统武术为辅。武术课程主要包括武术套路和武术散打,武术套路目前开设课程有:长拳班、太极拳班、刀术班、棍术班以及散打班等,每一个教学项目分别由初级班和提高班所组成。参加武术的群体主要包括社会武术爱好者、卑尔根的大学、高中以及小学生。卑尔根孔子学院武术教师根据武术爱好者的不同年龄阶段和需求,设计相应的教学内容。首先,儿童的武术教学内容由五步拳和初级拳为主,注重武术基本功的教学,强调武术动作的规范化。其次,青少年的武术教学内容主要以表演及技击性较强的武术套路和武术散打内容组成。再者,中老年人主要以太极拳和健身气功为主要教学内容。并对一些优秀学员进行重点培养,为参加欧洲武术比赛及培养本土化武术教师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最终目标是使武术在挪威成为永久性体育项目。考虑学生的实际学习年限及水平等因素,将会对一些课程设置进行适当的调整。

2 挪威孔子学院长拳类武术课程内容设计

2.1 挪威孔子学院长拳类武术课程内容设计的原则

2.1.1 全面性原则

全面性原则是指在不改变原来套路完整性的同时,使挪威习武人群能够全面发展身体的各部位、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各种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并且追求身心和谐的发展,充分体现武术的技击功能、健身功能、养生功能、观赏功能,全面考虑学生对习武动机与目的的需求。

2.1.2 科学性原则

根据运动解剖学、运动训练、武术训练与教学的基本要求,结合挪威原有的武术教学项目进行分析,在选择原有较好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对挪威孔子学院武术课程的内容进行设计。设计标准既要科学,又要有弹性,既有横向的弹性,又有纵向的弹性。

2.1.3 简易性原则

挪威孔子学院武术课程内容的设计应遵循简易原则,挪威武术发展正处在初、中期阶段,武术教学内容较难,会打击学习接受能力较慢人群继续习武的信心与积极性,不利于形成终身体育的观念,打分标准也不适宜像中国大型武术比赛一样,应该采取与应用易于评判的武术评判标准。

2.1.4 针对性原则

针对性原则要求实事求是、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中西方由于文化不同,生活方式与思维理解形式也不同。要想设计适合挪威的武术段位等级制度,必须要有一定的针对性。从饮食方面来讲,挪威人的日常饮食主要以肉食类为主,而中国人则主要以谷物为主食。从语言学习方面来讲,挪威语是由29个字母组成的,而汉语是由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等规律构成的。从哲学方面来讲,挪威主要学习的是西方哲学,受柏拉图、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等哲学家思想的影响,注重细节论证。中国人主要受孔子、孟子、老子、庄子等儒、道家思想的影响,注重经验。从生理结构来讲,挪威人体型较为高大健壮,力量较大,身体协调性较差,较为僵硬。由于小腿与踝关节处生理结构与中国人不一样,深蹲动作较难完成。从宗教与文化方面来讲,中国人受佛教文化以及八卦等传统文化的影响,对丹田有一定的认识,而挪威人主要信奉的是耶稣,在强调太极拳的“意守”丹田时,他们经常会想到印堂。综上所述,挪威与中国在很多方面都存在着差异性,因而要根据挪威武术发展现状及教学经验设计挪威孔子学院武术课程内容。

2.2 挪威孔子学院武术课程内容与考核形式

武德是从事武术活动的人,在社会活动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所应具有的道德品质。古人有云:“习武须先习德”。只有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才有资格进行武术学习。不好的武德风尚,会使社会受到危害,并且会降低习武人在人们眼中的地位,不利于武术的发展。因而,从武术在挪威的长期发展来看,应将武德鉴定这项内容列为孔子学院课程内容。通过专家访谈法与专家问卷调查法,专家一致认为挪威孔子学院武术课程的考核形式应该包括武德鉴定、理论考核和技术考核。因此,将挪威孔子学院武术课程内容分为:武德鉴定、理论考试和技术考试三种考试形式。

2.2.1 挪威孔子学院长拳类武术课程武德内容设计

关于武德的鉴定,很难建立一个标准的评判体系,但是通过可以通过习武者的言行,以及他人对挪威习武者意志品质进行客观评价,可以观察到习武者的武德修养。武德考核的内容可从两个方面进行评判,一方面是,通过武术习练者在技术考试中所表现出来的意志品质、礼仪以及平时训练表现等进行全面综合性的考核;另一方面,则由习武者的教师或管理者对习武者的武德进行鉴定。有些专家则建议可以开设武德修养讲座,当习练者对武德修养的课时数达到一定标准时,可以给予一定的武德分数。专家认为无故不训练者,将不给予通过武德考试,树立武术国外品牌。

2.2.2 挪威孔子学院长拳类武术课程理论内容设计

武术教学应和武术理论相结合,武术的理论教学相对较少,一定程度上使理论和实践有些脱节,应该加强武术理论课程的建设。古人有云:习武先习德,在推广技术的同时应进行一些武德及武术文化的理论教学。一方面可以用理论来指导实践;另一方面可以了解相关的中国文化,激发武术爱好者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的积极性。中国文化之博大将是武术推广区别于武道类项目的一大优势。定期播放一些有关武术和中国文化相结合的电影,在培养武术兴趣营造武术氛围的同时,让学生体会中国文化,从而激发学生对中国文化和武术的兴趣。

武术作为中华民族的一项民族传统项目,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蕴含着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并且不同的武术套路自身也具有不同的项目特点。对武术项目特点的正确认识,有利于指导习练者的武术技术学习。表1为挪威武术习练者对孔子学院武术课程理论考试需求度与考核形式的看法。

注:A代表问题:您认为在考核武术技术的同时,是否需要考核武术理论。B代表问题:您认为如果对武术理论知识进行考核,你认为哪种考核形式比较合理。分值:需要=3;不确定=2;不需要=1;开卷=3;闭卷=2;开卷和闭卷=1。

如表1,在“您认为在考核武术技术的同时,是否需要考核武术理论”的问题中,挪威武术习练者对问题回答所得数据统计的均值为2.57,标准差为0.63。数据显示大多数武术习练者认为需要武术理论的考核,大多数的挪威武术习练者能够认识到武术理论学习和考核能够给他们带来的益处。在“您认为如果对武术理论知识进行考核,你认为哪种考核形式比较合理”的问题回答中,武术习练者对问题回答数据统计的均值为2.69,标准差为0.70。所得均值接近3,所以最后决定挪威武术段位等级制度理论考试的形式为开卷。

挪威孔子学院理论考核的目的主要是想让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挪威武术习练者,能够通过理论考核了解中国武术,了解武术相关理论知识,了解中国文化,加深对中国的了解。而不是让他们能够对中国武术的相关知识比较熟练的背诵或默写出来,这样的武术理论考核形式在挪威施行比较困难,理论考试采取开卷形式比较合理。挪威孔子学院武术课程理论考核一方面有利于体现武术的文化内涵,另一方面起到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通过专家访谈可知,专家一致认为武德教育比较重要,应该贯穿于武术教学的始终。理论考核的内容应该包括武德教育、武术基础理论、武术教学理论、武术裁判知识,练习年数较久的,可进行武术教学与武术裁判实践,培养挪威本土武术教师。

2.2.3 挪威孔子学院长拳类武术课程技术内容设计

长拳是武术主要拳种之一。现代武术运动中的长拳是沿用了明代长拳的称谓,将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查、华、炮、红、少林等具有拳式舒展、快速有力、节奏鲜明等共同特点的拳术统称为长拳。以这些拳种的动作素材和基本技法为基础创编的现代长拳,以及由此衍发的长拳类器械,如刀、枪、剑、棍套路,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武术教学训练与竞赛的主要内容之一。为了便于武术的国际化推广,满足国际武术习练者的需要,国际武术联合会组织编写了国际武术比赛套路,并发布实施了欧洲武术段位等级制度。

武术长拳类套路已经深受挪威青年爱好者的喜爱,由于长拳具有撑拨舒展、灵活多变、蹿蹦跳跃等运动特点,并且追求“高、难、美、新”,被一些挪威青年视为一种时尚。但是由于挪威人体型高大健硕,身体比较僵硬不灵活,考虑到这一因素,在设计长拳类技术考核内容时,将动作难度设计较为简单。国际武术竞赛套路已经成为了一些国际武术比赛以及洲际武术比赛的规定套路。为了促进挪威武术习练者与外部武术组织的武术交流与进一步和世界接轨,将武术国际武术竞赛套路列入到挪威孔子学院长拳类武术课程技术考核内容。本文通过专家访谈与问卷调查,并深入参考国际武联组织编写的武术系列教程等武术教材的基础上,结合挪威武术发展现状,遵守由易到难原则,设计孔子学院长拳类武术课程技术考核内容纲要表,如表2:

通过专家问卷调查对长拳技术考核内容纲要的合理度进行调查,用Spss16数据统计软件对专家反馈的数据结果进行描述性统计。如表3所示,在“您认为第一学年孔子学院武术课程长拳类技术内容设计是否合理”的选项中,所得的均值为2.6,比中间值2高出60个百分点。从数据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基本功、五步拳、初级长拳第三路为第一学年孔子学院武术课程长拳类技术内容,得到了专家的认可。武术基本功好比高楼大厦的地基,地基较稳大楼的质量就会相对稳定。学习武术,打好基础,是今后习练较难武术内容的前提和保障,在我国习练武术人群中大多数都很注重武术基本功的练习,各大武术馆校都将基本功和五步拳套路作为基础练习。专家认为在挪威对习武的初学者也必须注重基本功的练习。在“您认为第二学年孔子学院武术课程长拳类技术内容设计是否合理”问题中,数据统计结果的均值为2.7,接近最高值仅30个百分点,可见多数专家认为比较合理。在“您认为第三学年孔子学院武术课程长拳类技术内容设计是否合理”问题的数据统计可以看出,均值为2.8,标准差为0.42,专家意见波动较小,且认为合理度较高。在“您认为第四学年孔子学院武术课程长拳类技术内容设计是否合理”的选项中,所得的均值为2.6,比中间值2高出60个百分点。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专家的肯定。长拳类课程内容考核主要以套路演练为主,参考清华大学武术课程考核的方法,并根据武术套路动作规格和演练水平对演练者实行“估分”评价。

注:A代表问题:您认为第一学年孔子学院武术课程长拳类技术内容设计是否合理。B代表问题:您认为第二学年孔子学院武术课程长拳类技术内容设计是否合理。C代表问题:您认为第三学年孔子学院武术课程长拳类技术内容设计是否合理。D代表问题:您认为第四学年孔子学院武术课程长拳类技术内容设计是否合理。分值:合理=3;一般=2;不合理=1。

3 结论

由于文化差异问题,中国武术在国外的发展存在很多阻碍因素,我们必须在探索与摸索中找出这些阻碍因素,针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从而推动我国武术在世界上的发展与推广。挪威孔子学院武术课程的设置是现在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根据研究与设计,挪威孔子学院长拳类课程内容共分为三部分,分别为武德、武术理论、武术技术。理论考试采用开卷的方式。挪威孔子学院长拳类武术课程内容设计得到了专家们的一致肯定,笔者通过教学实验法,检验设计内容的教学效果。学生和领导反馈意见较好。挪威孔子学院武术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标志着北欧国家武术的发展将会尽快的与国际接轨。

摘要:文章拟采用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实验法、比较分析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挪威孔子学院长拳类武术课程内容与标准进行设计。得出以下结论,挪威孔子学院长拳类课程内容共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为武德、武术理论、武术技术。挪威孔子学院长拳类武术课程内容设计得到了专家们的一致肯定,教学效果显著,达到了预期的目的。挪威孔子学院长拳类武术课程内容与标准设计与实施对武术在挪威的推广与发展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关键词:挪威,孔子学院,武术课程,课程标准

参考文献

[1]邱丕相,朱瑞琪,郭志禹,等.中国武术教程上册[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高职院校武术教育的内容定位研究 第2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武术;教育;民族精神;价值功能;技术体系;定位

中图分类号:G852.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5-0667-02

新世纪,随着东方文化的崛起,弘扬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文化成为中华民族发展的时代脉搏。在学校的各类课程领域中,与弘扬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文化有莫大关系的,除文、史、哲外,当数体育领域的武术。历史上,以武术为内核的尚武精神曾激励着无数有志之士为振兴中华而奋斗,由此,武术对弘扬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文化的巨大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为进一步深入研究高等院校的武术教育,并配合高校的能力本位课程建设,我们在原来对中小学武术教育研究的基础上,对高职院校的武术攻防教育进行了深入研究。

1研究现状

从90年代后期,已有学者陆续展开了有关开展学校武术运动的研究,有的对各地市中小学武术开展状况进行了实地调查,有的重点提出了更好地开展武术的具体措施,有的则重点研究了中小学武术教材建设,有的涉及到中小学武术内容的改革,还有一些学者进行了大学武术教学的研究。[1~4]但是,专门针对高职院校武术教育的研究论文还极为罕见。

以上各研究都或多或少地涉及到了学校武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关于武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研究》课题组对各方面问题进行了综述,指出:建国后,对“唯技击论”的批判,使武术走上“唯套路”的发展之路,武术的防身功能被淡化,降低了武术的魅力;形成于计划经济时代的“举国体制”,使中小学校成为竞技武术后备人才培养与选拔的基地,造成学校武术教学竞技化,枯燥乏味的基本功训练与高难动作抹煞了学生学习武术的积极性;多年如一、繁杂难学的套路教学内容,使多数体育教师不能胜任正常的武术教学任务;以上诸多问题造成了“学生喜欢武术,不喜欢武术课”的尴尬境况。[5]以上这些问题及言论确实发人深省,学校武术教育亟待进行一场全面的改革,高职院校的武术改革同样迫在眉睫。

改革的关键是选取什么内容,建立怎样的教学技术体系,如何与弘扬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文化相结合,如何与高职院校的职业特点相结合等等。对此问题,本文进行了深入探讨。

2结果与分析

2.1高职院校武术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方面的定位历史上武术曾为振奋民族精神而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现在,武术在弘扬民族精神方面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种囊括四海、刚健有为的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而以武术为载体的尚武精神正是对这种精神的具体实践。武术首先应该培养学生敢打敢拼、坚忍不拔的竞争精神,其次,通过武德教育,使广大学生不仅要追求“能打”,更重要的是深刻理解武术的宗旨——“如何才能不打”,从而体会和谐相处的意义。对比西方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文明有余,野性不足,而武术教育正能弥补这一点。

武术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方面的定位是培养“在具备勇于拼搏、坚忍不拔的竞争精神的基础上,追求和谐相处”的中国精神。这种精神对我们的学生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极为重要,是他们今后立业处世的支柱。

2.2高职院校武术在价值功能方面的定位武术是一个价值功能多元的综合体,它既有技击防卫的价值,也有强身健体的价值,还有艺术审美的价值。但是随着武术的历史演进,以上几种功能逐渐成为武术的几个发展方向,到现在,武术按其价值功能的主导因素,可以分为性质不同的三大类:攻防技击武术、艺术展现武术、健身养生武术[6-8]。而要培养敢拼敢打、坚忍不拔的精神,最恰当的是选择攻防技击类。

对学生学习武术动机的调查结果也表明:排在第一位的是“防身自卫”,其次才是强身健体。因此,单从技术角度讲,在开展学校武术时首先应立足于武术提高防卫技能的主体价值,在追求主体价值的过程中实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目的。但是,这里涉及到一个问题,就是个别的武术内容和训练方法纯从技击角度出发,可能有悖健康,这就要有所取舍,适当地摈弃这些内容,因为从身体锻炼角度出发,开展学校武术的主要目的是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也就是说,学校武术的开展应该在不违背“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前提下,追求其主体的技击价值。实际上,许多体育项目都是在一定目标的指引下,来锻炼身体、增进健康的。足球的目标是抢攻射门,篮球的目标是投篮命中,体操的目标是表现阳刚之美,当然武术的目标就是追求技击。各个项目的爱好者正是在追逐一定目标,满足自己的兴趣的前提下来实现锻炼身体的目的。如果一切都从健身角度考虑,反而不利于健身目标的实现,没有一个完全以健身为出发点而设计的项目会得到活泼好动的青少年儿童的喜爱,只有在一定动机和目标的牵引下,才会激发他们活动的兴趣。

因此,高职院校武术在价值功能上的定位是在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前提下,追求武术的技击价值,即通过让学生追求增强防卫能力的目标,来实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目的。这种价值定位不仅使我们的学生锻炼了身体,而且通过长期的对抗性练习,培养了勇于拼搏的精神,同时学得了一定的防卫技术,特别是对以后从事金融职业的学生,又增加了一个安全砝码。

2.3高职院校武术在运动形式、内容体系方面的确定在学校武术运动形式上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遵循武术发展的固有规律,使学生对武术的认识有一个清晰明朗的脉络。

中小学武术教师可能会遇到学生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弓步桩、马步桩必须站得那么低,要求那么规范呀,为什么冲拳必须横平竖直,保持一定的静止姿态呀,套路是用来整体技击的,还是拆开的,等等。这反映了一定的问题——广大学生根本不了解武术的内容、脉络。实际上,不仅学生,许多教师对武术的认识也比较模糊。有鉴于此,有必要对武术进行必要的整理,使人们对武术有一个完整清晰的认识。

纵观整个武术发展史,从宏观上大体分成三个阶段:简单实用的阶段(明清之前),拳派林立的阶段(明清时期),体育化和多元化发展的阶段(民国时期到现在)。最初的武术就是一种简单实用的技术,一切基本功都围绕技击实战而展开;明清时期,中国传统文化已经全面成熟,受其影响,大量的武术套路逐渐形成,其主流作为记载技击动作的载体而存在,不同的技击风格形成了不同特点的套路,众多拳种流派逐渐形成;民国时期,受西方体育的冲击和影响,武术开始了近现代体育化的历程,建国后开始多元化发展,后来按价值功能的主导因素不同,主要分化成三大类:攻防技击类武术、艺术展现类武术、健身养生类武术[8]。这基本上就是武术发展的整体脉络。

至于传统的武术传授方法,武术界有不同的观点。著名武术学者温力教授认为:先学基本功,然后学套路,再是拆招、喂手(递手),最后是散手、实战。而一代宗师武术名家张克俭则认为套路应该放在最后,其过程应该是先学基本功、基本动作,再练喂手(递手),然后是散手、实战,最后是套路总结。我们认为两者皆有其道理,因为不同拳种、不同的老师有不同的教法。但是,后者可能更符合武术发展的基本脉络,更易于学生清楚地认识武术。

为了使广大教师和学生对武术脉络有一个整体了解,也考虑到学校对武术的课时安排有限的实际,我们提出如下高职院校武术内容的设计方案:首先学习攻防技法的基本功,包括基本实战站位,基本步法,各种柔韧性练习的腿法、腰法、肩法, 等等;其次,学习基本手法(包括直拳、摆拳、抄拳、鞭拳、劈拳、顶肘、盘肘、下压肘,等等),基本腿法(弹踢、正蹬、侧踹、截腿、鞭腿、顶膝、撞膝,等等)及其防守练习;再次,学习基本摔法(拌摔、顶摔、手别、脚别、过背、折腰,等等),基本拿法(拿指、拿腕、拿肘、拿肩,以及各种防卫性拿法)及其破解性练习;最后,进行攻防对抗性练习及实战练习,并进行套路性的总结。在整个过程中,灌输精神文化思想教育。

学生学习语文都是先学字,再学词,然后学句子,最后过渡到文章,乃至不同风格类型的文章。学校武术教学同样应遵循这个规律。

总之,包括高职院校武术在内的学校武术教育应彻底改变受竞技武术的框架和思维模式影响的现状,彻底抛开老的运行模式,开辟新的思维,用全新的思路,根据武术运动的规律,来设计内容体系,彻底解决长期以来改革换汤不换药的问题,使学校武术教学真正体现“淡化套路、突出方法、强调运用” 指导思想。

3结论

1) 高职院校武术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方面的定位是培养“在具备勇于拼搏、坚忍不拔的竞争精神的基础上,追求和谐相处”的中国精神。2) 高职院校武术在价值功能上的定位是让学生通过追求增强防卫能力的目标,来实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昌沧 王友唐.千秋大业——观看北京市中小学校武术比赛有感[J].中华武术,2003:229.

[2] 昌沧. 武术进中小学难在哪[J].体育文化导刊,2003(1):22.

[3] 谢玉波.对普通高校武术教学内容改革的思考[J].零陵学院学报,2005,(26)3:260-262.

[4] 崔浩澜.高校武术教学与改革的调查研究[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39(12):102-104.

[5] 《关于武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研究》课题组.改革学校武术教育 弘扬中华民族精神[J].中华武术,2005(7):4-5.

[6] 杨建营.武术20世纪的发展特点及未来走向的研究[P].武汉体育学院2003届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武汉体育学院图书馆.

[7] 杨建营.武术分类及发展探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1):139-141.

体育教学中优化武术课程内容的构想 第3篇

一、武术类课程教学内容的现状

武术作为学校体育的重要内容, 近五十年来其课程教学内容主要以基本动作、五步拳、少年拳、简化24式太极拳为主, 从而形成了“基本功—规范化套路”的武术教学模式。为了改革学校武术教学滞后的现状, 2005年3月, 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组成了关于武术改革和发展的课题组, 并借鉴国外教育改革成功的经验, 拟订了新的《新课程方案》和《新指导纲要》, 其最突出的变革及创新点在于增大了学校课程设置的自由度, 拓展了课程的形式和内容。在教学内容上, 对传统的教学内容体系框架进行了适度的拓展与延伸, 提高了教师“教”与学生“学”的自主性;在教学目标上突出学生武术能力培养, 注重武术文化的传承;在课程评价方式上, 不再以学生成绩考核为目的, 而是更强调学习的过程和学习效果的评价。这一显著变化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现代体育教学思想, 赋予了教师、学生更大的自主权, 对于各地各级学校根据自身的地域优势, 展示不同风格、特点的武术内容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使学校武术在内容与形式上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但截至目前, 同其他项目课程相比, 武术在体育课程体系中仍明显处于从属地

筅河南平顶山学院蒋丽芳

位, 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 教学内容主要存在内容多且形式单一;重套路, 轻散打等实用技术;注重套路形式演练, 忽视学生自学自练与教学能力的提高等综合问题, 学生在武术知识、技术与能力等方面的实际水平并未完全达到《指导纲要》要求的课程目标。

二、优化武术课程教学内容的设想

武术作为一项历史悠久的体育项目, 具有特有的本质属性以及运动形式和教学训练体系, 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武术的特质, 把学校教育改革和社会时代的要求有机结合起来确立学校武术的发展方向, 这些原则在应用上应是彼此独立, 且相互联系共同发挥作用的。

1. 武术教学内容设置优化原则

(1) 教育性原则

教育以道德的养成为最高目的。武术讲究“形神兼备, 内外兼修”, 其中“内”指品性的修炼, “外”指技艺的修炼。中国传统武术历经千年的发展, 已经形成一套较为成熟的教育系统, 从现代教育的理念看, 武术教育实质上就是一种长期的、贯穿人的终身的知行教育, 其教育观、健康观、道德观、生态观等, 对中国社会人才的培养有着积极的意义。

(2) 科学性原则

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原则就是指所选的教学内容, 在难易程度、教材比重和定性定量要求上应符合武术课程自身的特点及学生身心特点, 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同时还要考虑不同地域之间的文化差异和学校自身的现实条件, 从而科学合理地选择相关的教学内容, 制定可以实施的教学计划。武术运动内容丰富, 分类方式繁多, 这就要求我们在选择武术教学内容时依据学生、社会和体育学科内在的性质和逻辑结构, 尽可能地对那些能够代表各类武术运动形式的内容进行优选组合, 防止教学内容过于繁杂造成学生压力大且学时紧张的不利局面, 这样可以以点带面, 满足学生对中华武术的求知欲, 也可以提高武术教学的效果。

(3) 健身性原则

当前学校武术教育改革呈与“全民建设计划”和“终身体育”接轨的趋势, 提倡尚武崇德、修身养性, 依然是学校武术改革的主要方向。武术讲究动作形体规范, 又讲求精、气、神传意, 中国人民千百年的习武实践和近年进行的科学研究都说明武术注重内外兼修, 习练武术对外可以强筋骨、壮体魄, 对内能理脏腑、通经脉, 具有强身健体、养生怡情的功效。学校武术教学内容的构建, 应符合时代的要求及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 选择以强身健体而不伤身, 适合发展学生身体健康和增强学生体质的技术内容为主。

(4)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

武术具有丰富的文化特色、人文特色和民族特色。在学校武术教学中实施传统武术文化教育, 是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文化的行之有效的途径。如果学校武术教学过程仅局限在武术技术和意识的教育上, 从习练拳脚、健身防身的小武术观来从事武术教学, 势必导致武术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学校武术唯有建立“理论、实践并重”的教学格局, 才能有利于厚重教学内涵, 增进学练乐趣, 同时对传承我国民族传统文化, 培养学生优秀的思想道德素质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5) 实效性原则

“武术”中的“武”就是格斗的意思, 而“术”就是格斗方法。攻防应用是武术的本质, 也是武术的生命力所在。由最早的狩猎、军事演变到现在的健身、艺术化, 武术技击属性的表现形式不是一成不变, 而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当前的时代需要的是和谐、是健康、是文化, 所以武术表现形式的重点发展方向应该是和谐的观念、健身的方法及文化的研究。对于学校来说, 武术是教育的一种形式, 可以通过武术来培育学生健康的身体、高尚的情操、文明的言行。学校武术的教学内容也必须符合这一目标, 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教材内容一体化的框架里, 删减一些结构单一、过于老式的套路, 增加攻防格斗和健身方面的内容以构建新的技术课内容。

2. 学校武术教学内容优化的设想

(1) 教学内容应注重和突出学生能力的培养, 从阶段学习向终身体育发展

能力是构成素质的重要方面。一直以来, 对学生终身体育能力的培养一直是学校教育的薄弱环节。教学必须改进与完善现行教材中对学生“终身体育”有益的教学内容, 并发展、创新、引进新的教材, 这样才能推动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新武术纲要》已经把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纳入到具体的教学内容中, 并对具体内容做了详细的要求, 主要包括:学生解析攻防含义和准确完成动作示范的能力;学生观察分析动作与纠正错误的能力;学生识图自学与自身习练武术的能力;学生对武术比赛的欣赏能力及具备武术表演的能力;学生组织教学及自我创编武术动作组合的能力。教师在武术教学内容中, 应加强武术知识和健身方法的传授, 加强学法的指导, 提高学生自学、自练的能力, 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 使学生形成自己的优势项目并养成终身学习的态度和习惯。此外, 在武术教学过程中, 不仅要使学生掌握武术的技术形态知识, 还要从更深层次上认知和体验武术的传统特色及人文素质, 培养学生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武术精神, 凸显武术教育对于培养21世纪人才的多功能价值与作用, 从而顺应从阶段学习向终身学习过渡的教育模式。

(2) 教学内容应从武术多元化价值功能来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内容体系

武术运动具有健身、教育、娱乐、技击、竞技、养生等多重功能, 确立武术运动“多元一体”的价值观有利于将武术教学内容提高到养生文化和“技击”功能的高度进行教学。学校武术教学内容应合理调整原有武术术科教学内容结构, 突出武术学科的本质特征, 充分体现武术运动本身具有的多方面的价值与功能。选编教学内容要重视武术文化的教育性和健身性, 充分体现武术运动的攻防技击性特点, 既要与武术的发展相适应, 也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 符合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既要根据实际情况发挥地方教学内容的优势和特色, 又要吸收融合世界其他技击类内容, 既要加强知识与技术的传授, 又要强调实践性教学环节来突出学生自学自练能力的培养, 从而使学校武术正确、快速地发展。武术按照价值功能的主导因素, 可分为三大发展方向: (1) 攻防技击武术。主要内容是原传统武术的主体、长兵、短兵、军警武术、竞技散打, 侧重于拳打、脚踢、摔打、擒拿等格斗技击方法, 其主要价值功能是防身抗暴、制止侵害、攻防技能的竞技比赛。 (2) 健身养生武术。主要内容是太极拳、木兰拳、态能拳等, 侧重于通过动静结合、内外结合、炼养结合、形神结合的方法来调通经络、流畅气血, 从而达到提高机体健康水平的功效。其主要价值功能是健身强体、延年益寿。 (3) 艺术展现武术。主要内容是各拳种的现代竞技套路及传统武术中艺术演练性的套路及其他, 侧重于动作的规格化、套路演练的难、美、新及艺术性再创造。其主要价值功能是展现具有攻防含义的动作、刚健有力的艺术美和惊险动人的难度美、演练技能的竞技, 而非技击。学生应该在主攻一个方向的前提下至少通晓其他两方面的有代表性的内容, 使学生对武术乃至民族传统体育的内容形成有一定了解, 从较为完整的整体概念的角度出发来设计教学内容, 努力将我们的学生培养成“通才”。

(3) 教学内容应在淡化套路、突出方法、强调应用的基础上, 进一步科学化、结构化、实效化

目前, 忽视拳种、偏视套路、轻视文化、弱视应用, 是学校武术教学内容和方法普遍存在的问题。这就需要武术工作者重新对武术套路进行优化整合, 把没有功效、脱离武术本体的劣质套路予以抛弃, 将科学合理的内容纳入武术课程。新的武术课程内容体系的设想, 最大特点是淡化武术套路, 突出武术锻炼方法, 强调武术实际应用的特性, 全面提高学生的武术素养, 以适应培养目标及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建立起以学生为中心的“招法→套路→招法”的武术教学模式, 适当简化“枯燥、繁杂、难学、没用”的套路, 创建出动作简单、短小精悍、易于记忆、打练结合、适用性强的动作组合和套路, 向“淡化套路、突出方法、强调应用”等方向进行相应的改革。其次, 传统武术中有许多擒拿手法、太极推手、八极拳的对接等招法内容, 教师可以从中汲取、挖掘出宝贵的资源, 挑选精练出一些实用性攻防技术动作来充实教学内容。在课后的放松整理部分还可以采用一些桩功、八段锦、各种导引术等动作简单、易学易练的内容作为放松心情、调节情绪之用, 这样既可以在无形中加深学生对武术运动内容的认识和理解, 也可使教学内容进一步科学化、结构化、实效化。

(4) 教学内容应加强武术文化教学的比重, 突出武术的教育功能

中华武术作为一个整体意义上的文化形态, 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之沃土, 蕴涵中国传统哲理之奥妙, 摄养生之精髓, 集技击之大成, 融传统医学之理, 显武术运动之美, 由此形成内涵广博、层次纷杂的理论知识结构。如果仅仅把武术当作一项体育项目来认识, 那必将使对武术片面的理解最终走向误区, 而应当把对武术的认识上升到文化的高度来充分揭示它所具有的文化魅力和文化价值。武术文化具体包括武术行为的哲学意识、行为美感、意念体系、服饰器械、武艺门派等内容, 武术运动本身特有的文化内涵和体用兼备的运动特色, 是其他体育项目所不可替代的。武术的教育功能不同于其他教育, 它是身体教育和文化教育的有机统一。武术在技术传授的过程中, 强调道德修养、讲究整体合一, 习练者在学习武术技术的过程中不仅可以领悟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整体性等特点, 更可以起到良好的文化教育作用。然而在传统的武术教学中, “重技术、轻理论”导致了学生认知上的偏差, 以及对武术存在的形态和作用认识的狭义化。介于中国武术文化所蕴含的思想深度和广度, 教师在武术教学中应适当增加武术文化教学内容的比重, 如习武要求讲礼守信、尊师重道、勇敢仗义、坚韧笃实, 这些传统美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自身修养和文化品味, 还能强化他们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其次, 传统武术文化的教学训练过程, 是学生形成思想道德作风、处世哲学的过程, 更是学生改造人生观、道德观的过程。这种技道双修、以修心为先导的思想观念对学生具有重要的人生指导价值, 在学生中重视加强武术文化教育, 大力弘扬武术文化内在的价值和功能, 将有助于深化素质教育, 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武术是民族体育的瑰宝, 是民族文化的体现, 更是民族精神的象征。深刻的文化内涵、独特的健身功效、鲜明的民族精神奠定了武术课程在学校体育乃至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尽管武术教育课程改革总是随着一定社会发展而处于一种动态的发展变化过程, 但学校应培养什么样的武术人才、用什么内容培养、怎样培养以及建立什么样的武术教育理念, 仍是需要我们针对新时期社会发展的特点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的焦点, 我们必须以现代体育教学指导思想为指导, 依据现代教育理论和武术教学的特点、规律以及《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要求, 在武术教学内容优化上进行理论研究, 合理科学地设置教学内容, 为最大限度培养出高质量体育人才奠定科学的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黄强, 潘晓波.对普通高校本科体育教育专业武术类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剖析.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07 (8) .

[2]朱性民, 夏晾华.普通高校武术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初探.中国西部科技, 2007 (12) .

[3]蔡仲林, 翟少红.体育教育专业武术必修课程现状对策研究.武术科学, 2004 (10) .

[4]刘静.上海体育学院武术专项课程教学改革策略.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07 (11) .

[5]常兆立.学校武术教育现状和体教专业武术课程改革.成功 (教育) , 2009 (7) .

武术课程内容 第4篇

[关键词]体育教育;初中武术课程;思考与尝试

目前,对我国初中武术课程改革的研究无论是实践经验还是理论基础,尚处于相对薄弱阶段,本研究通过教学实验,结合体质测试、科学评价等手段,寻求影响习武健身的潜在因素,探索在初中阶段培养学生体育习惯的方法和途径。

一、研究的理论依据和基本原则

(一)研究的理论依据。遵循“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育体与育心、育德相结合,促进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的和谐发展,让学生从应试教育的束缚中解脱出来,适应新世纪对体育教育工作的要求和广大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

(二)研究遵循的基本原则。本研究遵循教育性、健身性、针对性等原则。通过体育课、课间操、课外体育活动和家庭体育,让学生在习练传统武术中得到更多的健康教育、思想教育和艺术教育。课中设计运动负荷适宜,运动曲线合理,快慢结合、刚柔相济、动静互补的教学内容让学生的身心都得到较为全面的发展。

二、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选择我校2008届初一两个自然班,共124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其中,实验班为一(3)班,共63人,对照班为一(1)班,共61人。实验时间为2008年9月至2010年4月,历时一年半。实验采取问卷调查法、实验比较法、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等。

三、结果与分析

(一)实验前后实验组对武术课评价调查统计的比较分析。实验前后分别对实验班和对照班就喜欢武术和喜欢上武术课的问题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实验前,实验班学生喜欢武术的占44%,对照班占43%,实验班学生喜欢上武术课的占23%,对照班占19%;实验后,实验班学生喜欢武术的占75%,对照班占49%,实验班学生喜欢上武术的占50%,对照班占26%。实验班学生对武术的评价在实验前后变化显著,对照班变化不明显。调查中发现,86%的学生对武术的最初了解是通过电视、电影、武侠小说等,48%的学生认为“武术离我太遥远,我不可能学会武术”。但电视、武侠小说中过分夸张的“功夫”对学生的诱惑远远超过学校武术教学的号召力,造成部分学生喜欢武术而不愿上武术课,因为武术学起来太苦,不是想象中的样子。中华武术的继承与发扬面临严峻考验,应引起社会的关注。

(二)实验前后教育观察的比较分析。分别从两个班中随机抽取10名学生跟踪观察,实验班实验初期有3人对习练武术积极性较高,后期增至6人,增加了30个百分点,对照班只增加了10个百分点。观察中发现,学生对武术的喜爱程度随实验时间的变化呈上升趋势,但不稳定,此现象可能与外界因素的影响有关。

(三)实验前后身体形态、功能指标的比较分析。两班学生的身高、体重在实验前后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班学生在实验前后肺活量变化异常显著,立位体前屈也变化较大,血压则无明显差异。另,实验内容中自编武术套路含有部分的高难度动作,有一定的挑战性,棍术也是学生喜爱的项目,正好符合学生活泼好奇、富有表现欲的心理特征。

四、结论与建议

(一)两班在形态功能上差距不明显,在生理功能上差距显著。说明实践内容在发展学生的柔韧性、改善血液循环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越性。由于实验时间仅为一年,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难以测定身体形态的微小变化,此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二)与原教材内容相比,实验内容具有一定的优越性,主要表现在实验内容可以提高学生习武健身的热情,易于促进体育兴趣向意识的转变。实验内容中的自选拳、棍术含有较强的攻防技术,易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筒化二十四式太极拳则会让学生体会到“以人为本”和“自我肯定”的生存意识。但该实验同时也说明了一个问题,即现有中学武术教材过于注重套路的演习,忽略了攻防技术。若武术教习离开了攻防技术,过分强调外在美,武术就失去了其应有的价值功能和生存环境。中国武术有几千年的文化历史,有其固有的本质属性,因此,把武术引进课堂要寻求武术与现代教育的契合点,在新形势下,如何完善初中武术教学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去探讨,中学武术教材的改革势在必行。

(三)中学武术教材的编排应考虑到内容丰富,攻防技术应有一定比例,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生理水平和心理特点,并考虑学生身体素质和技能基础及外在环境因素,兼顾学生的知识结构的完整性、渐进性、系统性。尽管加强和改进武术教学不可能让所有学生将来从事习武健身活动,但至少可以让一部分学生从学习中得到浓厚兴趣,并以此为契机,将这种兴趣嫁接到其它体育运动中去,为终生体育打下良好基础。

(四)新课程改革为我们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广泛空间,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挑战。21世纪的学校体育教育对广大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的形式下,我们只有不断更新现有的知识结构,摒弃“教条主义”、“经验主义",才可能少走弯路。立足科研,合理论证,以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地修正与完善理论,推动体育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江百龙等.武术理论基础[M].人民体育出版社,1995.

[2]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编篡.中国武术史[M].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

[3]马贤达等.基本功和基本动作[M].人民体育出版社,1978.

[4]邱丕相.棍术枪术(六) [M].人民体育出舨社,1994.

高校武术教学内容改革趋势和对策 第5篇

然而,在高校武术教学过程中,无论是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还是教学内容,都存在一定的不足和缺陷。尤其在教学内容上,武术教学的时代性特色难以凸显,教学内容、模式陈旧、落后。高校武术教学中存在的这些问题,不仅关系着高校教学水平的问题,更关系着推动我国武术事业发展的重要课题。

一、我国高校武术教学现状

1. 教材内容陈旧、落后。

随着我国新课改的不断发展,各学科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都发生深刻变化。吐故纳新的同时,教学内容更具时代特色和现代气息。然而,普通高校的武术教学在课改方面并未表现出积极姿态和全新面貌。教材内容仍旧沿袭初级三路长拳、青年长拳、初级刀、初级剑术和杨式简式24式太极拳等传统教学科目,即便后来增加了散打技术之类的教学科目。但整体仍旧逃不出竞技体育的藩篱,内容僵化、落后,长期沿袭,无所创新。而且,施教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很多学生仅仅是对老师动作的机械模仿,缺乏指导思想,难以把握所学武术的精髓和内涵。教学内容陈旧,使学生逐渐对武术课失去兴趣,在课堂上表现消极、被动,学习积极性下降。

2. 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差。

与传统学科教学模式不同,体育教学因主要依靠身体运动和肢体动作,达到增强学生体质,完成教学任务的目的,所以,教学地点多选在操场或体育馆,而教学模式多为老师讲授动作要领和规范,学生进行模仿和领悟。通常教学内容由教材框定或老师自由设定,全班学生统一学习一项内容,学生在教学内容上选择没有发言权,往往被动接受。这样,学生很难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无论其对所教内容是否喜欢都要被动接受、学习。由此造成武术教学内容针对性差,无法照顾学生的个人兴趣爱好,不利于教学顺利开展。在教学器材的设置上,很多高校并未配备相关教学器材,即便有些高校配备了相应教学器材,但仍沿袭中国传统武术中的刀、枪、棍、棒等兵器。

3. 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教育性较差。

高校武术教学要充分体现教学的科学性和教育性,所谓科学性指武术教学所选的教学内容,应有利于高校学生体质增强和运动技能提升;所谓教育性指武术教学应根据现实社会需求,从育人角度出发选择教材,教材内容应积极向上,有利于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提升。在大部分的高校武术教学中,这两点做得并不是很理想。有些教学内容不符合学生身体结构特点,以及身体素质发展和运动技能培养的规律,并未根据学生心理素质和生理结构由简到繁、循序渐进地安排教学。甚至有的高校教学过程中出现学生受伤之类的教学事故。在教育性上,教学内容并未突出武术中蕴含的中华传统美德。“内外兼修,形神兼具”的武术精髓并未被贯彻到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进行武术授课时,往往怀揣着尽早完成教学任务的心思,对武术精神和武术道德教授甚少。

二、高校武术教学内容改革对策

1. 完善武术教材内容,充分体现时代特色。

武术教材内容的构建既要保持传统武术的精髓,又要彰显时代特色;既要照顾现实,又要着眼未来。首先,在教材内容上要吐故纳新。删除一些与当前学生心理素质和生理结构不相符的教学科目,新设一些具有时代特色和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内容,如跆拳道、格斗术等富有时尚气息的教学科目。其次,教材内容要体现多样性。武术本身是集艺术、健身、娱乐于一体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因此武术教学中应充分体现课程的多样性价值。改变以往武术单纯的竞技价值取向,转向娱乐、健身、趣味等多元化的价值取向。最后,教材载体上要改革创新。改变以往单纯的纸质教科书形式,丰富教材载体形式,如武术视频、音频、图片等形式,增强教材的趣味性和可接受性。

2. 增强武术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教育学。

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生理结构,科学合理地设置教学内容。由于中国武术的种类和套路较多,在教学过程中不可能一一教授。因此,应选择一些代表性的,并且符合学生特点的武术种类,对武术运动形式和武术内容进行优化组合,科学设置教学任务和课程安排。同时,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对武术精神和武术道德的传授,致力于学生道德水平的提升。学习技艺、强健体魄的同时,深刻领悟武术的内在精髓,达到内外兼修的目的。

摘要:武术作为中国传统体育项目,被诸多高校纳入体育教学大纲中。随着素质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各个学科在教学内容和形式上都发生了较为显著的变化。但高校武术教学内容改革却呈现出滞后态势,并且高校武术教学中出现很多问题,如教材内容陈旧、落后,教学内容针对性差,教学内容科学性和教育性较差等问题。文章就上述问题展开论述,并提出一些针对性的改革对策,以期推动我国高校武术教学内容改革。

关键词:武术教学,教学大纲,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闫慧,刘双恩.普通高校武术教学内容改革趋势与对策.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5.

武术课程内容 第6篇

关键词:高校,武术,教学内容,问题

1 问题的提出

尚武崇德是中国人民自古以来的追求, 武术历来深受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喜爱。很多父母把自己的小孩从小就送到武馆或武校去习武, 目的是让孩子从小就开始接触中华武术, 接受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熏陶。但是目前在中国青少年人群中却普遍存在着一种怪现象, 即“喜欢武术却不喜欢武术课”。这是为什么呢?究竟是学校武术教育中的什么环节出现了问题?笔者认为, 这与学校武术教学内容中存在的问题有关。

据本人查阅资料可知, 目前为止, 学术界有很多关于高校武术教学的研究, 而有关高校武术教学内容的文章则较少, 且在这些文献中, 虽然偶有提及有关我国高校武术教学内容中存在问题的文字, 但是无论从篇幅还是从论述的深度来讲, 都不足以充分说明当前我国高校武术教学内容中存在的问题, 本文则直截了当, 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前我国高校武术教学内容中存在的问题, 并分别对这些问题进行具体、深入的分析与研究, 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以期指导当前我国高校的武术教学活动, 促进我国高校武术的快速发展。

2 重技术轻理论

武术文化, 深厚隽永, 武术理论, 包罗万象。从宏观角度来说, 武术本身就包含着丰富的武学基础理论, 如传统哲学、传统医学、军事武学、宗教文化以及儒释道的相关理论等。从微观角度来说, 各拳种、门派又都有自己的理论体系。尤其是传统武术, 所包含的理论非常丰富, 以山西形意拳为例, 它就包含有历史源流、古拳谱拳论、功理功法、技理技法以及阴阳五行等理论。其实, 武术理论与武术技术是相辅相成的, 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理论可为技术提供指导, 精湛实用的技术需要丰富恰当的理论作支撑, 反过来, 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可以更好地丰富与完善理论。

自古以来, 人们对习武之人的要求从未变过, 即技艺精湛、理论丰富、能说会练, 德艺双馨。而当前学校武术教育中却存在着严重的重技术而轻理论的重此失彼的倾向。人们大都认为武术只是一门技术课,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一般也都把武术当做一门技术课来上, 很少讲理论课 (大部分理论课也只是在期末为应付考试而集中起来讲一、两节课) , 有些学校甚至从来不上武术理论课, 期末考试也只考技术而不考理论。如王青龙对《沧州市普通高校武术教学现状调查研究》中得出:沧州市普通高校在武术教学评价上没有理论知识考试, 以技术考核为主, 占77.78%, 学习态度与行为和日常考勤分别占11.11%。[1]

又如, 马岳强在《对湖北省普通高校武术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中对学生所掌握的武术理论知识进行了专门调查, 结果发现56.9%的学生不能正确回答一般性的武术知识和一些简单动作的主要发力环节, 究其原因, 他发现湖北省普通高校理论教学课时数明显太少, 每学期安排4学时及以上的院校占15%, 只安排2学时的院校占55%, 有30%的院校没安排理论课。[2]此外, 马岳强还对学生认知武术的途径进行了调查, 结果显示, 通过影视和武侠书籍认知武术的学生分别占48%和23%, 由于这些媒体、媒介为实现其收视率或销售量不可避免的对武术进行不切实际的宣传与描述, 使武术具有一种神秘感, 导致学生对影视或小说中的“功夫”盲目崇拜而不能真正的认识和了解武术的内涵。总之, 由于大多数高校的武术课考核不设理论内容, 导致武术理论课时数安排较少甚至部分高校不设理论课, 相应的学生也只是掌握了一些浅显的武术基本功与外在的套路动作, 根本不懂武术的精髓, 何谈去传承与弘扬中华武术文化?

总之, 在高校武术教育中, 武术理论基本上被武术技术取而代之。武术技术和武术理论的学习天平失衡, 武术理论的教授严重缺失。这与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极其不符。如若按着高校现在的武术教学模式发展下去, 未来高校培养出的大学生则只会练却不会说, 或者言不达意。况且, 试问在没有理论支撑或者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前提下所学到的武术还是真武术吗?

3 重套路运动、轻攻防格斗等实战技术

纵观当前我国高校武术教学的现状可知, 我国高校武术教学中普遍存在着重套路而轻攻防格斗等实战技术的现象。这一现象从各大高校选取的武术教学内容中足以看出, 以山西省为例, 目前山西省大多数高校的武术教学内容主要集中在初级三路长拳、24式简化太极拳、初级刀、初级剑、初级棍、初级枪、五步拳等套路上。此外, 还有部分高校教授山西地方特色拳种———形意拳, 具体包括形意五行拳、十二形拳、进退连环、鸡形四把等套路。当然在教授某些具体套路动作的过程中, 教师们也会偶尔穿插的讲些某一动作在攻防实战中具体应用的例子。但是在整个的武术教学过程中, 与套路运动的教学相比, 攻防格斗等实战技术的传授非常少。

唐文治在《广西省普通高校武术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中对广西省普通高校武术课主要教学内容进行统计得出:广西省普通高校武术课主要教学内容依次为24式简化太极拳 (68.23%) 、初级三路长拳 (61.35%) 、初级剑术 (21.14%) 、太极剑 (8.15%) 、散打 (4%) 和自编武术动作 (2%) 。唐文治还对大学生期望的武术项目进行了调查, 调查显示大学生希望开设的武术项目如下:散打占74.25%, 防身术占66.34%, 传统拳占53.21%, 24式太极拳占51.25%, 太极剑占44.23%。[3]通过对上述广西省普通高校武术课主要教学内容和广西省大学生期望的武术项目进行对比与分析, 不难发现:二者不相吻合, 所教非所想学。学生对散打、防身术等实战性格斗技术更为感兴趣, 但是大多数学校却仍以一些传统套路教学为主, 散打等实用性格斗技术教学开展的较少, 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基于上述现象, 本人将其原因归类如下:一方面是由于套路运动的教授更有利于武术课程的考核以及教学成果的展示。另一方面教授攻防格斗等实战技术的难度远远大于套路运动的难度, 且套路运动掌握起来也更容易, 更适合短期教学, 也更容易出成绩。此外, 在大多数武术比赛的设项中一般以套路运动为主, 攻防格斗等实战技术为辅或基本不涉及。正是由于上述因素, 攻防格斗等实战技术在我国高校武术教学中被冷落与忽视。

不言而喻, 技击性是武术最本质的特征。虽然习武之人历来讲究尚武崇德, 强身健体。但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 先礼后兵, 防身自卫亦是习武之人所追求的。许多青少年正是被习武之人所具有的这种英雄气概, 被人间正气所折服才痴迷地追求武术。但是学校武术教学的现状却令他们很是失望, 正如王代波所言:“现在的武术套路本身就含有很少的技击内容, 而对大多数武术爱好者而言, 源自防身自卫能力的本能需求使他们对武术抱有一种神秘感, 渴望通过习武而获得安全感, 然而当前高校的武术教学却没有很好的体现出武术的技击本质, 亦不能满足他们的习武需求, 如若在高校的武术教学内容中能更好的贯彻技击本质, 必将吸引更多的学生来习武”。[4]在当前社会上普遍流行一种趋势, 即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弃武而去, 选择走进了跆拳道馆去满足他们的“好战”心理。相应的很多家长也非常支持孩子去学习跆拳道。更有甚者, 尤其是在边远、落后地区, 许多青少年和家长都认为跆拳道就是武术。可见, 大力传播与推广、传承与弘扬中华武术文化的工作势在必行。

4 礼仪礼节的省略

无规矩不成方圆, 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规矩, 武术也不例外。如习武之人的递贴拜师要举行正式的仪式:“磕拜前先点香燃烛, 跪下向师祖遗像和师父立誓发愿, 事毕即向师祖磕拜, 随即向师父 (师母) 跪磕。此时师父还必须要给拜师者讲述一些本门的各种规矩和要求”。[5]又如习武之人见面问好行抱拳礼等礼仪礼节。正因为这些所谓的“规矩”的存在才使得中国武术与众不同, 体现出它的独特性。

但是目前在我国高校武术教学过程中却存在着省略礼仪礼节的现象。例如, 在武术课上很少看到师生之间行抱拳礼。在一些武术课堂上不仅没有抱拳礼反而就像其他体育项目的室外课一样以鼓掌的方式结束一节课。这不得不令我们习武之人感到可笑。又如在武术课上, 学生不穿标准统一的的武术练功服和练功鞋, 导致在做某些动作幅度较大的基本功练习时由于衣服不合适而影响动作质量。与之相比, 韩国的跆拳道却非常重视这些礼仪礼节。如跆拳道课上要求学员必须统一道服, 赤脚。课前、课后也都有讲究。礼仪礼节看似是一些外在的形式, 实则反映的却是一种内在的文化涵养, 流露出的是一种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华武术博大精深, 随着现代社会文明越来越开化, 武术文化的发展应更加枝繁叶茂, 所以武术的礼仪礼节等文化内容不仅不应被省略与忽视, 反而更应该受到重视, 使其更加完善与系统。

总之, 一项技艺随着岁月的流逝不仅没有失传反而能够被很好的流传下来, 就是因为无论是它的形式还是内容都被后人很好的保护与传承。反观当今社会, 尤其是在学校武术的保护与传承方面, 许多礼仪、礼节性的东西却被我们无意识地丢弃, 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注意。

5 武德的忽视

中华民族向来是一个尚武崇德的民族, 习武之人都追求德艺双馨。未曾习武先习德, 是以前师傅收徒弟时对徒弟的要求, 从中我们也不难看出, 武德对于一名习武之人来说是多么重要。如若武德较差, 一个人的武艺越高强, 反而是件坏事, 历史上败坏师门, 欺师灭祖的现象屡见不鲜。正如学者颜鸿填所言:“武术作为一种技能, 可以造就一位名垂千古的英雄豪杰, 亦可促成一位祸国殃民的武林败类”。[6]所以武林人士, 一直以来遵循择徒而教的原则, 有时候师傅如果找不到合适的传人, 宁可失传也绝不轻传本门派的功夫。徒弟若想从师父身上学到“真传”, 都要经过层层考验, 最后只有那些刻苦习练本门拳术并且德行过关者, 才可能最终得到师傅的真传。

反观现在高校的武术教学活动, 很少有人在教学过程中还专门强调武德的重要性。正如冯锦华在《河南省普通高校武术教学现状调查研究》中发现在河南省31所开设武术课的高校中只有5所学校对学生进行武术理论知识的讲授, 且所讲授的理论知识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武术概述、规则、竞赛知识及锻炼常识等。[7]而没有武德方面的内容, 武德大都被置于学生自行修炼的部分。

目前为止, 在我国各大高校, 很少有专门开设武德教育课的范例;在大部分武术教材中, 也很少涉及有关武德的章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武术教师也很少进行武德教育。因此, 学生对武德的认识与了解基本上都是从武打影片、武侠小说、武侠人物传记等媒介中获得的。再加上学校没有给学生进行适时的武德教育与宣传, 大学生正处于血气方刚, 好奇冲动的青壮年时期。如若对武林中的精华与糟粕辨别能力不强, 很容易误入歧途, 倚仗武技, 欺人霸道, 拉帮结派, 充当打手或加入黑社会等非法组织, 给社会带来严重的危害。

总之, 武德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武术文化中非常重要的内容, 尤其对高校的大学生来说, 作为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主力军, 他们更应该受到良好的武德教育, 使尚武崇德成为当代大学生的一种追求。正如李金龙等学者所言:“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崇德尚武精神, 把使学生养成崇德尚武的意识和习惯放在比让学生学习和掌握攻防格斗技术更为重要的位置。我们追求的并不是术道并重, 而是由术入道, 这才是我们所提倡的我国学校武术教育的目标追求”。[8]

6 结语

在我国高校的武术教学中, 无论是对武术理论的不重视还是对武术礼仪礼节的省略以及武德的忽视, 都表明目前在我国高校中中华民族传统武术文化的宣扬和传承工作做得还不是很到位。又如文中“重技术轻理论”、“重套路轻攻防格斗等实战技术”的表述并不是想强调在高校武术教学中必须重此轻彼, 而是想说明武术理论与武术技术相辅相成, 套路运动与攻防格斗互为补充。只有这样, 中华武术在高校中才会健全地发展,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才会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弘扬。

参考文献

[1]唐文治.广西省普通高校武术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D].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2.

[2]舒宗礼, 夏贵霞.普通高校武术教学内容改革趋势与对策[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05 (6) :198-200.

[3]李玫红.普通高校武术教学内容改革措施及发展趋势[J].山东体育科技, 2010 (4) :85-87.

武术课程内容 第7篇

中华武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文化内涵深邃,是我国重要的传统体育项目,它在世界上很多国家广泛传播,成为中国同世界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纽带。长期以来,它又一直是各级各类学校体育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深受学生喜爱,是体育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中小学体育教育是各级各类教育的基础,因此中小学体育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和关注,近年来我们发现,中小学武术教育的状况不容乐观,学生不再被传统的学校武术教学内容所吸引,取而代之的是跆拳道的风靡。武术在中小学的尴尬境况与在国外流行的反差,不能不引起我们对中小学武术教学内容与方法思考与重视。

本文旨在通过现状调查,深入了解中小学武术教育现状,探寻存在的问题,提出新时期武术教学内容和方法的编选原则与框架,为武术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提供理论依据,进而推进中小学武术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发挥武术教育对增进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及其在传承民族文化,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等方面的独特作用。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在山西省大同市内选取高中、初中、小学学校各5所共1500名在校学习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检索中国学术期刊网收集与本课题相关的资料,了解已有研究成果,为本课题提供理论依据。

2.2.2 问卷调查法

根据本研究课题的内容和目的,在经过专家咨询和反复修改后,设计了《中小学武术教学现状调查问卷》。

2.2.3 数理统计法

运用Spss10.0统计软件,对调查资料与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分析数据反映的现象和问题,为课题研究提供实证。

2.2.4 访谈法

根据论文要求和目的对部分学校的体育老师和上课的学生进行实地访谈,了解具体情况,收集不同的教学建议。

2.2.5 逻辑分析法

对调查问卷、访谈、检索等收集的信息资料,在整理、归纳的基础上进行逻辑分析,并得出相应的结论与建议。

3 结果与分析

3.1 大同市中小学武术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3.1.1 武术课开设情况

根据表1可以看出,大同市中小学开设武术课的学校占40%,从未上过武术课的学校占60%。高中开设武术课略好于初中,初中开设武术课略好于小学,主要原因是高中教学师资力量和场馆器械优于初中、小学,开设武术课相对较好的学校主要集中在厂矿合并学校。调查表明,大同市中小学武术教育整体形式不容乐观,根据200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普通高级中学《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规定,武术被设为中小学体育课的必修内容,可大同市中小学武术的总开课率却只有40%,在大部分的中小学校,武术教学内容被舍去,武术在不少学校名存实亡,没有从根本上在学校扎根,制约了武术的普及与发展。所以中小学学校体育武术课这一领域还需要有关部门加以重视,为更好的开展武术课,弘扬民族精神做一些必要的工作,改革中小学武术教育势在必行。

3.1.2 武术课授课形式

通过调查,大同市中小学武术课教学一般可以保证两种以上教学方法。在所有开设武术课的学校中,采用两种以上授课方式进行武术教学的占85%,采用一种授课方式的学校占15%。

3.2 大同市中小学武术教学内容与方法的调查与分析

3.2.1《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规定的中小学武术内容

现行的中小学武术教学内容是以人民教育出版社和高等教育出版社的《体育》和《体育与健康》作为首选体育教材,从表2可看出,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体育》和《体育与健康》教材中的武术教学内容较之以前有所变化,突出了套路的动作组合,减少了套路的动作数量,增加了体现攻防格斗的散打和女子防身术内容。

3.2.2 大同市中小学生喜爱的武术内容

图1显示,小学生最喜爱的武术项目是散打,其次是段位制套路和搏击操;初中生最喜爱的武术项目是搏击操,其次是散打和段位制套路;高中生最喜爱的武术项目也是搏击操,其次是散打和武术器械。小学生与中学生对武术项目的喜爱有明显的差异,初中生与高中生喜爱的武术项目都是把搏击操排在第一位。由于搏击操攻防特点鲜明,配合动感现代的音乐,符合中小学生喜爱娱乐、追求时尚的特性,因此较受学生的欢迎。

3.2.3 大同市中小学武术教学方法

学生对武术课教学方法表示满意的占31.9%,基本满意的占49.2%,不满意的占18.9%,调查结果并不乐观。体育教师教学能力和教法的运用直接影响着武术课教学效果和学生对武术的学习兴趣。通过调查发现,在武术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教学方法陈旧单一问题,不少教师停留在传统教学方法上没有创新,“灌输式”和“填鸭式”教学方法在武术教学当中运用较普遍,武术教学成了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另外,教学过程中,武术的攻防本质被忽略,教师没有讲清动作内涵及运用,学生也没有领会动作的精妙,只是简单地进行肢体动作的模仿。因此教学显得枯燥乏味,于是教师与学生的“教”与“学”就陷入了尴尬之中,武术课教学也就进入了两难境地。

3.3 大同市中小学武术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分析

3.3.1 对武术整体概念的把握的偏差

长期以来,由于对武术运动内容、文化特色和功能价值认识不清,形成了不完整的、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武术观念。武术包括套路、格斗和功法,3种运动形式相互为用,密切联系,共同构成了完整的武术运动体系。应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对武术的认识,区分武术与其他武技项目的差异,不能简单地将交手项目通称为武术。使学生在学习武术的过程中,从了解武术框架,步入武术健身行列;从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对武术理论的渗透和对武术技术的规范,认识习练武术对传承民族文化和培育民族精神的作用。正确、全面地认识武术的锻炼价值,增强武术的魅力。通过对旧有观念的革新,提高学生对武术的识。

3.3.2 更新中小学武术教学内容的重要性

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指导下的武术教材要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体育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打破竞技武术教学内容体系,改变过时的教学内容和无助于增进健康的教学内容。选择武术教材内容的原则是:从安全性、教育性、科学性、娱乐性和群体参与性五个角度出发取舍、融合武术的内容,符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育规律,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我国的武术课内容基本上是基本功和武术动作的组合,武术基本功的练习内容同武术套路长拳的动作基本上是一致的,武术的组合动作变化少。武术作为我国传统体育的代表其教学内容不能反映民族体育的群体性和娱乐性特征。中小学武术教学内容的变化主要是武术套路的变化,在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上变化较小。对武术的传统礼仪、民族精神等文化内涵重视不够,在大纲的教学目标中也没有明确指出要通过套路动作和攻防动作来体现具有民族精神的武术礼仪、武德和武术文化。

3.3.3 改革中小学武术教学方法

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指导下的武术教法的改革主要是对传统武术教法的扬弃和现代教育技术在武术教学中的应用。摆脱原来“基本功、基本动作、套路演练”的传统教学模式,应该定位在文化、趣味、攻防技巧三者结合。在教学中要对学生的着装、仪表、休息姿态、上课的武术礼节做严格的规定,使教学在严格的武术文化氛围中进行。武术教学要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提倡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和问题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实际教学出发,教学过程中多采用情景教学、启发教学、合作教学、研究性教学等先进、科学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要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终身体育观念出发,朝着“启智、求知、调心、育人”的综合多样化方向扩展。

4 结论与建议

(1)应加强和重视中小学体育教育,认真落实《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中“体育课应适量增加中国武术等内容”的要求,将武术列为中小学体育课的必修内容,在具备条件的学校单列武术课;增加武术在中小学体育课中所占课时比例,推动中小学武术活动广泛开展。

(2)修订现行的《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在小学一、二年级增设武术课,以便学生尽早地形成对武术的正确认识,培养对武术的兴趣。对不同学制阶段的学生进行不同教育,小学阶段以武术礼仪、武德、武术励志故事以及基本的武术动作为主;中学阶段以以生活礼仪、自救常识、武术知识、防身自卫技巧、搏击操、武术器械套路为主要教学内容;高中阶段以健身、健美方法、养生知识和学生喜闻乐见的搏击操、散打实战技巧、擒拿格斗技巧、太极、养生功法练习为主要教学内容。

(3)教学方法要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终身体育观念出发,朝着“启智、求知、调心、育人”的综合多样化方向扩展。

摘要:我国中小学武术教学存在着诸多不足,无法反映现代社会环境中学生自身的生活体验,难以引起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文章针对中小学武术教学情况运用文献研究、问卷调查、访谈、数理统计等方法进行调查与研究。发现中小学武术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与想法,从而为中小学武术教学的改革与发展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持。

关键词:中学,小学,武术教学内容,武术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编委会.新课标论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教育部,中宣部.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N].中国教育报,2004.

[3]田洪霞,李淑.河南省普通高校武术教学现状及改革设想[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1).

[4]郭琼珠,黄景东,林建华,普通高校体育课程中民族传统体育内容改革的现状调查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

[5]舒宗礼,夏贵霞,普通高校武术教学内容改革趋势与对策[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5(4).

[6]陈月佩.现代体育指导思想与高校体育改革的互动研究[J].体育科技,2006(2).

[7]翟丰.江苏省普通高校体育选项课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1).

[8]蔡仲林.试论学校武术教学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5(2).

[9]杨涛.山东省普通高校武术选项课教学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4(3).

武术课程内容 第8篇

(一) 研究对象。研究对象为商丘师范学院体育学院武术专选学生40人。

(二) 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搜集相关武术教学方法, 找出实战与教学最佳结合的拳种与教学方法, 为教学实验提供理论支持。

2.专家访谈法。通过走访与电话访谈, 对武术教学经验丰富的教授、专家进行走访, 探讨增加单项传统拳种教学内容的具体内容与方法。

3.实验教学法。对40名武术专项学生进行身体素质测试, 将身体素质和体重相近的同学分为2组: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20人。实验教学时间为2014年9月至2015年5月, 在教学实验中两组的教学时间相同, 每周2次课, 每次课2小时;实验组在2014年9月至2015年5月以八极拳为主要拳种教学内容。对照组按教学大纲正常的教学内容———初级长拳三路、初级刀、动作组合等。通过教学实验, 2015年5月14日, 同一组老师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学习进行统一考评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一) 教学内容对比分析。实验组以八极拳的基本功与核心技术“六大开”、“八大招”为主要教学内容, 通过大量的练习提高学生的技术水平, 同时常规教学组则对长拳的基本手法、步法、身法、腿法、跳跃等基本技术, 以及长拳中的技术用法为主要教学内容;实验组以八极拳的基本套路与代表性套路为主, 即八极拳入门架和八极拳小架, 对练以八极对练为主;器械以六合大枪为主要内容;其间加大对八极拳用法、及理论知识的学习, 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和练习八极拳。对照组采用常规教学内容, 即长拳三路、规定拳以及三段对练套路;器械以初级刀和初级棍为主要教学内容。

(二) 学生学习兴趣的对比分析。在毛志雄等对锻炼动机的研究中认为, 学生学习的动机是会随着学习与时间推移而不断变化的, 因此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也是教学效果好坏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教学实验后发现, 学生对于传统拳种学习感兴趣与非常感兴趣的占75%, 实验后实验组对传统拳术的学习兴趣明显高于实验前;对照组实验前感兴趣与非常感兴趣的同学为40%, 实验后减少至35%, 说明对照组在学生学习兴趣上略有减少;实验组学生对传统拳术的学习兴趣要好于对照组 (见表1) 。

(三) 教学效果分析。通过教学实验, 发现实验组在基本功的学习上, 其成绩好于对照组, 具体体现是通过八极拳基本功练习, 其动作简洁明快, 学生易于掌握, 因此实验后学生基本功厚实有力, 风格明显, 能够体现出八极拳的主要特点。而对照组的基本功, 在动作质量上不如实验组, 跳跃动作很难在短时间内达到较高水平, 其总体教学效果不如实验组;在套路教学中, 实验组好于对照组;在器械套路的对比中, 传统拳术器械套路与初级刀、初级棍演练成绩差不多, 分析其原因可能是因为八极拳的器械套路较难, 对学生的协调性与综合能力要求较高, 而初级刀术与初级棍术又相对简单, 因此两者在器械演练中的成绩无明显的差异;对练套路中, 八极拳的对练与长拳的对练成绩无明显差异。

(四) 实验组与对照组对八极拳与长拳的运用能力。拳术的应用能力主要是指学生对八极拳与长拳中主要技术的运用能力, 如“六大开”、“八大招”的用法, 及长拳中技术的拆招等。实验表明:实验组对八极拳中技法运用的记忆深刻, 通过练习能够对印象深刻的动作进行运用, 如“揣档”等, 对于技术变化时的运用能够随机应变, 表现出较好的运用能力, 而对照组对长拳中的技法运用就不如实验组。

(五) 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学习能力。通过实验对比, 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学习其他拳术的学习能力上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实验组同学, 在实验结束后, 与对照组同时学习少林拳。结果是在掌握套路时间上, 实验组用两节课完成套路学习, 带练5遍学会动作, 而对照组带练7遍, 用了3节课掌握技术;而在动作质量上, 实验组成绩明显好于对照组成绩 (见表3) 。

(六) 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教学能力。实验组在对武术技术的理解能力与拳种技术的系统内容上要好于对照组, 同时通过让实验组同学进行新课的教学与对照组对比, 结果发现, 实验组学生在武术教学程序、技术演示与教学方法上好于对照组。

三、结语

研究表明, 增加单项传统拳种教学, 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传统拳种教学能够提高学生技术的运用能力, 能够提高学生对武术技术动作的理解力, 帮助学生提高技术水平;通过单项传统拳种学习, 能够使学生较为系统地掌握一种拳术, 达到熟知该拳种的主要体系, 提高学习能力与自学能力, 并达到“以点带面、触类旁通”的教学效果;实验组整体教学效果要好于对照组教学效果。因此要加强传统拳种在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 探讨适宜武术教学的传统武术拳种与教学内容;加强教师对单项传统武术拳种的培训与学习, 突出地方特点, 推广与发展当地传统武术拳种;教学中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 提高武术教学质量;在武术专项教学中增加单项传统拳种教学内容, 突出教学特点。

参考文献

[1]丁庆龙.武术教学对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干预研究[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1, 2:81~84

武术课程内容 第9篇

摘要:发展武术的现代趋势要求探索安排训练过程的新方案。尤其突出的是少年运动员在训练阶段—基础阶段中的训练问题。作者提出:要优化少年武术运动员在多年训练阶段的赛前中周期中训练过程的结构和内容;确定用于训练过程的主要身体练习,以及技术训练和专项身体训练过程中的身体负荷量及其在赛前中周期中的分配;探索在赛前中周期中针对发展身体素质的负荷的最佳组合。

关键词: 武术;训练负荷;手段及其分配;各个方向负荷的组合;赛前中周期

中图分类号: G 852文章编号:1009783X(2016)02009703文献标志码: A

Abstract:Modern trends in the development of Wushu require searching for new variants of the training process.The problem of young athletes training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at the preparatory phase,which is basic in their training.The authors suggest optimizing the structure and content of the training process of young athletes engaged in Wushu,in the preseason mesocycle at the preparatory phase of the longterm training.It is necessary to determine the basic exercises used in the training process and the amount of physical activity during technical and special physical training its distribution in the preseason mesocycle.It is also of importance to decide an optimal combination of load,aimed at development of physical qualities in the preseason mesocyle.

Keywords:Wushu;training load;tools and their distribution;combination of loads of different purposes;preseason mesocycle

武术是所有身体素质和谐发展的复杂协调性运动项目。练习群是要求高水平发展的速度力量能力、协调能力、柔韧性和专项耐力的运动动作的组合。例如,在一些练习群中可以组合练习的复杂成分和带旋转540°和720°的跳跃,并带劈腿着地。

分析武术方面的科学方法文献发现,在这一运动项目中,对安排训练过程问题的研究尚不足。未确定它的结构、手段,以及按多年训练的小周期、中周期和大周期安排身体负荷量和强度。

训练阶段是运动员培养中的关键阶段。在这一阶段中,扩展了运动员参加的单项种类。按照全俄罗斯运动项目清单,少年运动员要参加2个单项:武术套路和传统武术。由于增加了比赛单项种类,所以提高了负荷量,这就要求优化训练过程,要特别关注赛前中周期的结构和内容。这是研究本课题的原因。

分析武术科学文献和竞技实践发现:在实践经过理论检验的赛前中周期中优化青少年运动员训练过程的结构和内容的需要,与对这一过程的科学方法保障研究不足之间存在着矛盾。为解决这一矛盾的必要性提出了研究任务:确定在赛前中周期中青少年运动员训练过程,以便保障有效的赛前训练的最佳结构和内容。

1研究目的

确定青少年武术运动员在训练阶段的赛前中周期中训练过程的最佳结构和内容。

2研究方法

2.1文献资料法

研究主要分析科学方法文献、训练计划和青少年运动员训练日记。

2.2观察法

在实验中对实验对象进行教育学观察。

2.3数理统计法

研究资料利用统计软件“Statistic 6.0”进行了统计学处理。

2.4实验法

2.4.1实验对象

2014—2015年,在托木斯克第十五青少年体育运动学校的训练基地里进行。青少年运动员通过随机抽样方法分成2组:对照组15人和实验组15人。受试者年龄为12~14岁,所有人都是一级或二级运动员。

2.4.2实验过程

对实验对象进行教育学实验。赛前中周期由8个小周期组成,每一个小周期6次训练课。对照组按照传统训练计划确定训练过程的结构和内容。实验组训练过程的结构和内容作出了一些改变,涉及到训练手段、各个小周期训练手段量的分布和优化针对发展身体素质的负荷。

依据对成功参加比赛的运动员的训练分析、对武术专家的问卷调查结果和科学方法文献,运动员所使用的技术训练手段分为3个板块(见表1),每一个板块分为若干个组。第1板块包括具有统一技术特征,并带有比赛练习元素的练习(8组);第2板块包括主要针对发展身体具体部位的练习(2组);第3板块包括器械练习(3组)。专项身体练习分为4个组,标准是发展身体能力(见表2)。通过分析运动员的训练计划和训练日记,确定了专项练习的量及其在赛前中周期中的分配(见表3)。

在赛前中周期中开赛前的负荷量下降,表现出比赛练习与针对发展身体素质的练习之间的相互联系。专项跳跃练习和平衡练习在整个中周期训练中相对均衡地分布。从第4个小周期开始明显降低了“套路连接动作”的练习量,同时增加了“套路局部动作”和“整个套路(比赛练习)”的练习量。

实验发现,在赛前中周期中,在一堂训练课中结合了不同方向的负荷。例如:在第1个和第2个小周期中结合了针对完善技术、发展速度和柔韧性的负荷;在第3个至第5个小周期中,结合了针对完善技术、发展速度-力量素质和速度力量耐力的负荷。在最后的小周期中,最经常的是结合针对完善技术、发展速度力量耐力和柔韧性的负荷。应当指出,从第6个小周期直至比赛,总的负荷量出现下降。

在赛前中周期的每一个小周期中,利用了针对完善技术动作和发展速度、速度力量能力、速度力量耐力和柔韧性的练习。原因在于:为了顺利完成比赛套路,运动员的所有身体素质都应当达到很高水平。

在对照组中,中周期的前半部分使用了针对发展速度、柔韧性、速度力量素质和完善技术的负荷。在中周期的后半部分实际上在每一堂训练课中结合了针对发展速度力量耐力、一般耐力和完善技术的负荷,从而导致出现疲劳,对运动员的技术评

定与比赛成绩产生消极性的影响。

3研究结果和讨论

在完成教育学实验后2个组的运动员都参加了托木斯克州的冠军赛。对照组运动员的平均得分为8.43,而实验组运动员为8.67(P<0.005)。在冠军赛上,实验组7名运动员和对照组5名运动员进入决赛。实验组3名运动员和对照组1名运动员获得奖牌,并获得参加俄罗斯冠军赛的资格。在俄罗斯传统武术冠军赛上,实验组2名女运动员获得奖牌。

4结论

为青少年武术运动员确定了在多年培养的训练阶段中对于技术训练和专项身体训练的身体练习,并对其进行了分类,优化了针对赛前中周期中完善技术训练和专项身体训练的身体负荷量,明确了针对赛前中周期中发展身体素质负荷的最佳组合。比赛结果证明了实验性赛前中周期的结构和内容的效果。

参考文献:

[1]Muzrukov G N.Osnovy ushu(Wushu basics)[M].Moscow:Gorodets,2006:577.

[2]Muzrukov G N.Osnovy ushu.Part2.Korotkoe sportivnoe oruzhie:uchebnik dlya sportivnykh shkol[M].Moscow:Fizkul'tura isport,2013:112.

[3]Smolina A A.Trenirovochnyiy protsess v predsorevnovatel'nom mezotsikle kak element sistemy podgotovki yunykh sportsmenov,zanimayushchikhsya ushu (Training process in precompetitve mesocycle as an element of training of junior wushu wresters)[J].Vestnik Tom.gos.ped.unta,2013(12):197.

[4]Smolina A A.Opredelenie effektivnykh parametrov trenirovochnogo protsessa v predsorevnovatel'nom mezotsikle u yunykh sportsmenov,zanimayushchikhsya ushu (Determination of effective parameters of training process in precompetitive mesocycle of junior wushu wrestlers)[J].Vestnik Tom.gos.ped.unta.2014(147):172.

大学武术课程创新教学方法浅析 第10篇

武术不仅能够强身健体, 提高国民身体素质, 同时还有助于修生养性, 培养人的道德品行。大学生是祖国的希望, 代表着祖国的未来, 肩负着保家卫国、使国家继续繁荣富强的重任, 少年强国家才能强。良好的体魄是生活、工作的前提, 高尚的品德是职业发展的必要条件。大学作为培养学生高等职业技能与良好素质教育的重要基地, 武术课程教学在大学体育教学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2、大学武术课程的重要性

2.1、武术课程有助于强身健体

武术强调的是内外俱练, 身心双修。武术锻炼有助于人们关节、筋骨、经脉的活动与调节, 长期锻炼有助于修生养性, 促进血液循环、经脉的疏通, 能够调解人体的阴阳平衡, 调气养血, 改善人体机能和精神状态, 治疗多种慢性疾病, 增强体质、增进健康。

2.2、武术课程可以自卫防身

武术的很多动作都具有一定的格斗性质, 很多都是关于攻、守、防的动作,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自卫防身的作用, 对加强学生安全教育与防范具有一定的效果。

2.3、武术课程可以锻炼大学生的意志

武术很多动作都具有较强的力量特征, 有利于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武术基本技能, 培养他们勇敢、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精神。同时, 我国古代习武之人一般讲究正气, 让当代大学生接触到武术的风范, 有助于提高他们的自身素养, 培养他们诚实守信、礼貌待人的优良品质。

2.4、武术课程可以陶冶大学生的情操

武术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一定的艺术特征, 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武术动作的协调性与力道性, 以及套路演练时的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的和谐美, 给学生一种视觉上的盛宴,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 陶冶当代大学生的情操。

3、大学武术教学存在的问题

3.1、对武术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目前很多高校忽视了体育教学的重要性, 他们往往只注重基础理论知识的教育, 随着而来的是学生埋头栽进书海之中, 而忽视了体育锻炼, 随之而来的是对大学武术课程的忽视。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 上课往往积极性不高, 甚至学生的出勤率也不高。

3.2、单一枯燥的教学模式

当前大学武术课程往往是老师首先示范一次基本动作, 然后让学生在课堂上自行摸索, 这样学生往往动作、力道不到位, 学生失去了对武术课程的兴趣, 慢慢地就导致越来越少的学生来上武术课程了。

4、大学武术教程创新教学方法

4.1、加强师生对武术课程的重要性认识

学校要注重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要大力宣传体育对于国民健康的重要性, 要让学生感受到武术课程所体现的其中的艺术美与实用性, 要提高广大师生对于武术课程的重要性认识。学校可以开展武术竞赛、武术表演等相关活动, 激发学生对武术的兴趣与热情。同时还要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 不断地提高教师的教学基本技能, 同时也有助于教师正确的认识武术教学的重要性。

4.2、元化的教学模式

(1) 差异化教学法。

差异化教学就是教育体系中教师根据兴趣导向以及天赋差别的不同, 所组织的人才培养教学活动。通过这种活动, 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积极自觉地学习, 促进学生特殊才能迅速提高, 使他们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专业人才。由于每个大学生的武术基础、兴趣爱好及特长、悟性不同, 因此进行采用差异化教学模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的武术学习信息, 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水平情况将水平相近的学生分在同一个小组进行学习, 教师就可以根据每个小组中学生的情况进行武术教学方案的制订, 针对其弱点进行加强教学, 同时有目标地辅助那些基础差的学生, 不断的提高他们的武术水平。

(2) 小组合作学习法。

合作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生或群体, 为了达到共同的目的而在行动上相互配合的过程。小组合作学习是在班级授课制背景上的一种教学方式, 即在承认课堂教学为基本教学组织形式的前提下, 教师以学生学习小组为重要的推动性, 通过指导小组成员展开合作, 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 提高个体的学习动力和能力, 达到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的目的, 改变了教师垄断整体课堂的信息源而学生处于被动地位的局面, 从而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 也因此得以充分的发挥。在大学武术教学中, 教师要充分调动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帮助, 小组合作学习法有助于学生向同伴之间学习、不断地使自己的动作与力道标准化。

(3) 示范教学法。

示范教学法有助于学生了解所有武术动作的形象、结构、要领和方法, 让学生见证到武术所蕴含的艺术美, 激发学生的武术兴趣, 提高课堂效率, 强化学生的体质。示范教学法又分为完整示范法和分解示范法。

1完整示范教学法

完整示范法适用于武术学习初级和终级阶段。在初级阶段, 教师采用完整示范法, 让学生领略到一套完整武术的连贯性与艺术性, 有助于激发学生对武术的兴趣, 提高课堂效率。在终极阶段, 采用完整示范教学法有助于使学生的武术动作趋于连贯性, 呈现出其艺术之美。

2分解示范教学法

分解示范法主要运用于教学中出现较难或者较复杂动作的时候, 其教学目的主要是为了让学生记住动作的方向、套路以及上下肢的配合方式, 使学生快速掌握其基本要领, 激发学生的武术学习信心。

(4) 活动教学法。

大学生的活动组织、策划能力已达到一定的水平, 在大学武术教学的课堂中采用活动教学法, 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使课堂气氛变得生动活泼, 促进了师生之间的交流。如可以武术表演大赛, 这一活动完全可以由学生代表进行自行策划与组织, 教师自己作为评委, 对学生的武术表演做出科学、合理、恰当的点评与指导, 为学生以后更高层次的武术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5) 启发诱导教学法。

在武术教学中, 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与积极性, 要引导学生以标准, 让学生自己真正领悟到武术动作的精髓、要领。教师在教学中要巧妙的语言、手段与方法诱导学生, 如以简单生动富有幽默性质的小故事等来启发学生, 让他们明白其所学动作的用途与性质。这样学生就会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了思考, 慢慢地便体味出其中的精髓, 这样有利于学生将动作在整套套路中融会贯通, 并且随机应变。

5、总结

大学武术教学对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锻炼学生的坚强意志、陶冶学生的情操等具有重大意义, 同时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然而, 当前大学武术教学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武术教学教师要不断的改进其教学方法, 要联系实际情况加以综合运用,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不断地促进学生体质的加强。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越来越注重自身的身体健康水平了。众所周知, 运动有助于身体健康, 而高校大学生作为国家最年轻旺盛的力量, 代表着祖国未来的希望, 因此大学体育教学就显得十分重要。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蕴含着浓郁的文化底蕴, 我们有责任与义务将这一传统文化继承与发展下去。大学武术课程不仅让学生锻炼多样的肢体动作, 感受到其中所蕴含的深刻魅力, 同时对于学生修生养性有着重大的影响。然而现阶段我国高校武术教学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如学校忽视大学武术教程的重要性, 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 武术教学方法单一枯燥等, 使得大学武术课程并没有完全发挥其本身固有的功能。本文就大学武术课程创新教学方法浅析这一话题研究和探索了大学武术课程的重要性、当前大学武术教学存在的问题、大学武术教程创新教学方法, 旨在提高人们对大学武术课程的认识, 加强当前大学生的体育锻炼, 提高大学生的整体身体素质。

关键词:大学,武术,教学

参考文献

[1]王龙飞.对我国学校武术教学方法的反思[J].第一健身俱乐部·理论研究, 2010, 04 (3) .

[2]白天寅.普通高校武术教学方法探析[J].体育时空, 2011, (10) .

[3]高会军.对高校武术教学方法与手段创新的思考[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2011, 32 (2) .

[4]蔡仲林, 施鲜丽.学校武术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淡化套路、突出方法、强调应用[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07, (1) .

[5]舒宗礼, 夏贵霞.普通高校武术教学内容改革趋势与对策[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05, (S1) .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武术课程内容】相关文章:

大学武术课程创新教学方法浅析09-11

论武术课程在和谐校园的影响力09-13

当代武术05-09

武术师资05-14

武术理论05-19

体育武术06-08

武术服饰06-15

健身武术06-15

小学武术06-16

武术遗产06-30

上一篇:经典动画片下一篇:常见抗生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