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师专业标准

2024-07-26

科学教师专业标准(精选12篇)

科学教师专业标准 第1篇

传统的教师评价往往是管理者的主要工作。管理者对教师进行评价往往是在教师评聘、晋升职务或者年终评选先进的时候, 这时的教师评价存在着两个问题。第一, 教师评聘、晋升职务、评选先进是以外在名利目标为导向的, 即试图通过利益再分配的方式来激励教师, 但这一方式仅仅激励了小部分人, 获得利益那一部分教师在获得超出别人利益的同时, 受到了群体的压力, 而未获得利益的教师往往愤愤不平, 真正想要赶超先进的人只是少数;第二, 这种评价并没有把每一个教师都纳入视野, 尤其是面对不同学科、不同资历、不同年龄段的不同教师, 管理者都很难运用不同的尺度来衡量。这样, 管理者个人的喜好影响了教师的行为, 甚至伤害到了教师的教学自主权, 直接抑制教师的创新精神, 不利于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工作的特殊性, 决定了教师评价机制必须以符合教师的心理特点和合理需要为前提, 评价重点应该是运用评价激励因素去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重视教师作为“文化人”的追求。

建立阶段性评价机制

在教师的职业生涯中, 由一名新教师成长为专家学者型教师, 需要经历不同的发展阶段。建立阶段性评价机制, 通过阶段性教师评价的导向、激励、调控作用, 既可以把握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各个阶段的起点和基础, 又为教师新一阶段的发展提供动力和支持。学校可以按照教师专业标准划分出不同的等级, 按不同教师的角色职能、胜任工作能力等划分为不同的级别, 给予不同的专业职称和不同级别的待遇, 并提出不同的教育或培训要求。比如, 按时间序列, 将教师分为合格教师、教坛新秀、教学能手、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名师等, 通过不断的考核和评定, 给予质量认证和奖励;按能力系列, 打破教师年龄、职务、级别的限制, 侧重于能力和实践的评价, 配套相应的津贴和待遇, 激发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

探索个性化评价机制

对于“什么样的老师是一个好老师”“怎样的教学是高质量的教学”这类问题并没有一致的、明确的评价标准, 这是教师对评价感到困惑和不满的重要原因。因此, 在教师评价中必须要有明确的标准, 这些标准不但对于提高评价的准确性和客观性是必要的, 更重要的是, 它为教师提供了努力的方向和目标。但以往的教师评价在追求明确的评价标准时往往走入了误区, 评价标准被固化、程序化和测量化。这样的评价在追求所谓“科学”“客观”“一致”的过程中忽视了教师的个体差异和教学背景, 用统一的、唯一的标准来衡量所有的教师。这样的标准往往都是通过测量用数据表达的, 那些更多要凭主观判断、无法用工具测量而又很有价值的评价内容就会被排除在外, 从评价开始就将教师限制在所谓的标准范围内, 这会严重损害教师的教学创新和自身潜能的发挥, 不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

在教育实践中, 教学背景和学生的差异是非常大的, 也正因为如此, 新课程改革才倡导教师个性化教学。因此, 评价标准必须适应多种评价背景, 要考虑到学科、年级、学生特点、教学环境、教学任务、课程目标、教师发展阶段等因素。如果标准太模糊或笼统, 在标准的施行、操作和保证公平性方面就会有困难, 评价者在评价过程中就难以进行一致的判断;如果标准的特异性太强, 评价者在判断时容易形成很高的一致性, 这样往往会丧失良好教学的“精华”, 并有可能造成支离破碎的或“食谱”式的教学。所以, 教师评价不能将教师整齐化一, 相反, 要根据教师、学生和教学环境的特点, 通过评价突出教师在教学中的差异, 鼓励教师发挥自己的特长, 形成个性化教学风格。

推行目标导向激励评价机制

对教师工作的评价, 不是终结鉴定, 而是阶段性的、动态的督导手段, 其目的不在于评价本身, 而在于给教师工作以引导启发, 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教育教学效果的优化。在传统的应试教育背景下, 教育评价注重的是区分、甄别、选拔功能, 而忽视了它的导向、激励功能;注重的是教育的结果, 而忽视了教育的过程, 是一种单纯的结果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而在新课改背景下, 我们应该更加注重评价的导向、激励、改进功能, 从而使评价达到促进教师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的目的。

学校的总体发展目标需要教师的专业发展来实现, 因此, 通过导向激励机制确定的教师个人发展目标应尽可能符合学校的总体发展目标。教师的发展目标应根据其职责、任务和业务水平的不同, 有所侧重, 突出重点, 并留有余地, 富有弹性, 能够随着情况的变化予以调整和修改。确定教师个人的发展目标, 必须充分考虑实现目标的步骤、时间以及影响目标实现的各种可能性, 应该制订一系列有助于目标实现的措施, 如政策支持、物质保障、进修提高、定期回访和自我评价等。

构建多元协商评价机制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 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 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 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 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因此, 要重视学生、同行、家长的评价信息, 建立多元主体参与评价的协商机制, 以利于教师专业发展。

让学生也成为教师评价主体之一。学生是教学活动的直接参与者, 对教师的教学最有发言权, 应当成为评价教师教学态度、教学水平、教学效果的主导力量。想让每一个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都十分满意是不现实的, 但是, 如果一个教师在教学中让多数学生都不满意, 我们可以肯定地说, 他不是一个好老师。当然, 评价之前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 使其明确评价的意义和方法, 以保证评价的客观性和真实性。

积极开展教师之间的互评活动。教师的教学水平、开拓精神, 同学科教师是非常清楚的。由此, 学科教研组要经常性开展听课评课和丰富多彩的教研活动, 为教师提供展示才华的舞台。每次活动后, 要组织教师及时座谈、交流, 以获取准确的评价信息, 并选择适当时机将评价信息反馈给任课教师。

动员广大学生家长参与教师评价。可通过家长会、家长观摩课、提供教师的成长录像、课堂教学资料、教学日志等形式, 制定“家长评教表”, 让家长参与教师评价。

倡导教师自我反思评价机制

“教师成长和发展的第一步, 就在于教师自身的反思、教师自身的评价和教师自身的自我改造”。“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 对自己在职业中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这样的教师“会对他的教学计划、教学行为以及教学中施之于学生的影响进行评述与分析。”会对发生在自己周围看似平常的教育现象进行思考与探究, 会对自己所从事的教育实践进行判断与反省。

有效的教师自我反思评价机制是教师有效开展反思和提高教学水平的必要保障。它有助于增强教师的主人翁意识, 改善教师与学校的关系, 提高评价结果的可信性与有效性。教师经过不断自我激励、自我诊断、自我反思、自我调整, 最终达到自我提高、专业发展的目的。学校应尽量创设宽松的评价氛围, 注意激励的时效性, 处理好外在激励与内在激励、短期激励与长期激励、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之间的关系, 鼓励教师反思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存在的疑惑, 并与教师一起分析和探讨, 对教师存在的优势、不足和进步尽量形成一致的认识, 注重引导教师分析现象背后的原因, 提高教师自我反思和总结的能力, 鼓励教师积极有效地进行反思和主动创新, 进一步唤起、激活和弘扬教师对人生境界更高层次的追求, 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强化全过程评价机制

科学教师专业标准 第2篇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教师参与课程改革的积极性直接关系着课改的成败。而新课程中的教师评价机制又影响着教师投身课程改革的积极性与创造性。笔者长期从事学校管理工作,深刻认识到构建学校教师科学评价体系并付诸实践,是学校发展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前提条件之一。在些,结合本人工作实践,就改进教师评价工作谈谈自己的体会和思考,以此抛砖引玉,与广大同仁商搓。

一、反思传统评价机制,促进教师发展评价。

以往的教师评价制度的功能即管理与奖惩,性质是静态的终结评价。这一评价制度注重对教师教学效能的考核与鉴定,充分发挥了评价对教师的管理功能。同时也显示出明显的缺陷:为“应试教育”推波助澜,阻碍教学改革的顺利推进,不利于教师间、教师与领导间的团结与合作,不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由此可见,在新一轮课程改革进程中,必须大力改进教师评价制度,树立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用科学的发展观来构建学校教师评价体系,以此促进学校整体发展,激励教师专业成长。

在日常的学校管理工作中,注意充分调动广大教师自我评价,不断反思的积极性。使每位教师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积极工作,充分展示,主动发展。从本学年开始,我校每位教师都建立了个人专业成长记录袋。其中的一些资料,足以见证每位老师的专业成长。如“我的成长计划”、“最优秀的一份公开课教案”、“最优秀的一篇教学论文”、“最满意的一篇学生作业”等等。在同学们中开展“我最敬佩的一位教师”征文活动。组织青年教师开展“我奉献,我追求”的演讲……这一系列活动,提高了广大教师教书育人,乐于奉献自觉性。同时,有力促进了我校评价制度的改革与完善。

二、领悟课程改革理念,构建科学评价体系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劲的发展势头,促使学校管理者自觉转变办学观念,深刻领悟课改精神。用先进的教育理念。统筹学校整体发展思路,引领广大教师的专业成长。关于教师评价改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指出:“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方面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这一理念集中体现了发展性教师评价观。

发展性教师评价对于学校发展与教师专业成长,具有良好的激励作用。其显著优势表现为:其一,主张评价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为目的;其二,强调教师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民主参与和自我反思;其三,重视教师的个体差异;其四,主张评价主体多元化。因此,大力推进教师发展性评价,构建学校科学的教师评价体系是新课程对学校管理者提出的.迫切要求,我们必须用新的评价理念,结合本校实际,积极推进教师评价制度的改革与创新。

笔者所在的学校是一所农村初级中学,在课程改革新理念的指导下,我们逐步形成了具有本校特色的教师评价体系。

这一体系即教师自我评价,学生及家长评价、教师相互评价、领导集体评价的主体评价体系。以教师自我评价、反思、展示为主,其他几类评价为辅。重视教育教学过程评价,辅之于终结性评价。在教师相互评价中,以学科教研组为具体评价单位,结合各人的教学工作具体情况,把教师的工作效能与其他评价结合,客观、公正地评价教师的教育劳动过程。同时,让每位教师以此作为自我能力、水平、业绩的展示平台,张扬个性,反思提高,不断促使自我专业成长。另外,不断创新教师激励机制。在教师评价工作中,以鼓励为主,充分发挥评价机制的激励功能,调动广大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创造性,使每位教师用最大的热情投身课程改革与教学研究活动中,使学校的整体办学质量大幅度提高。

美国科学教师专业标准的特点及启示 第3篇

关键词: 美国科学教师    专业标准    特点    启示

美国作为世界教育发展领先国家,一向特别重视科学教育,对科学教师的培养有一套系统的科学教师专业标准体系,主要覆盖职前和职后两个阶段。相比而言,我国科学教师的培养仍处于起步阶段,科学教师师资相对匮乏,此外,我国没有出台关于科学教师的专业标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本文通过介绍美国科学教师专业标准特点,借鉴美国在科学教师培养方面的成功经验,以期弥补我国在科学教师培养上的不足,完善我国科学教师的培养,促进我国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

一、美国科学教师专业标准现状

美国十分重视科学教育的发展,注重科学教师的培养。为保证教师质量,美国两大著名中小学教师质量认证机构“美国国家教师教育认可委员会”(NCATE)和“美国国家教师专业教学标准委员会”(NBPTS)分别针对中小学科学教师职前和职后两个阶段制定了《科学教师教育标准》(Standards for Science Teacher Preparation)、《优秀科学教师专业标准》(National Board for Professional Teaching Standards Science Standards),构成了美国中小学科学教师专业标准体系。

在职前培养阶段,国家科学教师协会(National Science Teachers Association,简称NSTA)于2012年颁布了新修订的《科学教育教师标准》,并为国家教师教育认可委员会(NVATE)所采纳,成为教师培养机构的资格认证标准,用于保证职前科学教师的质量与水平。在职后教育阶段,为提高科学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高科学教学质量,国家教师专业教学标准委员会(NBPTS)制定了《优秀科学教师专业标准》后来经过两次修订,2014年NBPTS颁布了第三版优秀科学教师标准。

表1    美国科学教师专业标准一级指标对照表

注:笔者根据《科学教师教育标准》2012版、《优秀科学教师专业标准》2014版资料绘制所得。

二、美国科学教师专业标准特点

(一)标准制定主体多样化

美国科学教师专业标准的制定主体并不是单一的,而是由多个领域的成员组成。从表2可以看出美国科学教师专业标准编制主体的多元化。标准制定主体的多元化可以使得标准更具科学性与全面性。美国国家科学教师协会(NSTA)更是鼓励全体科学教师都参与进来,以期提高科学教学水平,不断改进科学教育。

表2    美国科学教师专业标准制定主体对照表

注:笔者根据NCATE和NBPTS官方网站资料编制。

(二)关注教师学习共同体建设

“学习共同体”主要包括两个倾向,一是教师学习共同体。为改变“教师的孤独处境”,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教师间加强合作,相互沟通,分享经验与资源,夯实自我,最终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二是学生学习共同体。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不再是“单打独斗”,而是要加强与家长沟通联系,充分利用社会社区资源,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促进学生发展。例如,NBPTS标准(2014版)指出优秀教师应在家庭和社区之间要建立有效的交流和成功的合作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1]。

(三)注重教师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的能力培养

良好的学习环境是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基础条件。学习环境所涉及的范围较广,既包括校园外学习环境(包括家庭、社会环境等),又包括学校内的学习环境(包括课堂、校园环境等)。笔者所谈的学习环境只是指课堂内的学习环境。开放的、积极的、接纳的课堂学习环境,能够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保持学生学习欲望,使学生的学习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美国NBPTS标准(2014版)要求优秀科学教师应创建和维护安全动人的学习环境,促进和支持所有学生的科学学习[2]。NSTA标准(2012版)要求职前科学教师学会使用一些策略选择适当的教学和学习活动包容和激励学生,并指出有效的科学教师能够为所有学生的科学学习制订计划,为学生营造安全的学习环境,为所有学生提供公平的实现科学素养的机会[3]。

(四)注重教师的科学探究能力

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更加看重的是学生的动手能力,将科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的能力。科学知识的获得也不能只靠死记硬背,而是要依靠学生的好奇心并主动地探索科学,所以科学探究是科学教育的基本理念和方法。美国NBPTS标准(2014版)与NSTA标准(2012版)都要求科学教师进行探究性教学。如:NSTA标准(2012版)指出科学教师应使用各种探究方法来计划多个课程,展示知识和理解学生是如何学习科学的[4]。NBPTS标准(2014版)中指出科学教师应教会学生学会通过探究的方法来学习科学,学会提出问题、质疑、思考、假设和推理,建议教师能够系统考虑学生的实践,从经验中学习[5]。

(五)关注教师与社区之间的合作

随着学校教育的发展,学校逐渐与社会相脱节,成为“文化孤岛”,这种现状引起社会各界不满,要求改变这种现状,教育必须接近生活,学校教育必须加强与社会的联系。美国的两大标准对于社区活动有更加详细的要求。美国的NSTA标准(2012版)强调科学教师要加强与社区合作,将科学课程知识融入社区生活,筛选有用的社区资源有效利用于教学,帮助学生学习,让学生成功参与到社区的重要议题的活动,例如污染的研究等[6]。NBPTS标准(2014版)明确指出优秀科学教师应重视家庭与社区的作用,帮助社区清楚认识到科学在当今社会中的重要地位,使社区在最大限度上支持科学教学活动[7]。

三、对我国科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启示

(一)构建完整而连续的科学教师专业标准

要想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关键就在于科学教师的培养。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目前,我国仍未出台关于科学教师的专业标准,只有综合性的《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相对缺乏针对性。每门学科都应有相应的专业标准,只有有了独立的科学教师专业标准,科学教师的培养才会有据可依,科学教师的专业地位才能加以巩固[8]。此外,教师的发展具有阶段性,不同阶段的专业标准应对不同阶段的教师提出不同要求,这样更有利于教师在不同阶段的专业发展。因此,制定出完整而连续的科学教师专业标准应是科学教育研究者的一项重要任务。笔者认为,我国应借鉴美国并结合本国国情,分别对科学教师职前、职后不同发展阶段制定完整而连续的科学教师专业标准。

(二)专业标准的制定主体应多元化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来自不同领域的标准制定主体面对同一问题可以集思广益,提出不同的想法,可以使得标准更具科学性与全面性。借鉴美国的科学教师专业标准制定主体的多元化,并结合我国的国情,笔者认为我国的科学教师专业标准应由以下几个领域成员组成:一线科学教师可以获得学生发展需要和教师专业发展需要的第一手资料,最能反映教师在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真实情况;科学家们了解世界科学发展前沿,可解释科学现象、解决科学问题;教师教育专家了解教师培训的实际情况,能给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可操作的建议;中国政府相关部门官员最能够了解中国当前国情和政治走向,为教师专业标准的制定提供宏观指导。只有这样编制出来的教师专业标准才具有科学性、可操作性和全面性。

(三)科学教师专业标准体系应具有多样性和适用性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之间的差异性较大。此外,中国的地区差异性也比较大,同一个标准不能同样适用于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因此,在制定科学教师专业标准时应考虑到我国这一特殊的国情,不能采用“一刀切”的方式对待具有不同民族文化背景、不同地区的科学教师的培养。应更多地考虑到专业标准的适用性,根据每个民族或地区的特色和现实情况适当改变教师专业标准。

诚然,单凭科学教师专业标准的制定并不能实实在在提高我国科学教育的质量与水平,教师专业标准只是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一个目标,提供一个导向,若想科学教师有整体水平上的提高,则还需要后续的教师培养,教师资格认定与评价等方面的共同合作。

参考文献:

[1][2][5][7]National Board for Professional Teaching Standards Third Edition[EB/OL].http://boardcertifiedteacher.org/sites/default/files/EAYA-SCIENCE.pdf

[3][4][6]National Science Teachers Association,Standards for Science Teacher Preparation.[EB/OL]http://www.nsta.org/preservice/docs/2012NSTAPreserviceScienceStandards.pdf

小学科学教师专业发展:问题与对策 第4篇

一、存在的问题

1. 科学素养偏低

2004年, 张红霞等学者在全国范围内对1 731位现任小学科学教师的科学素养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 我国小学科学教师的科学素养普遍偏低[1]。近5年来, 在与小学科学教师接触和交流的过程中, 笔者也发现了这一问题。小学科学教师科学素养偏低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缺乏对科学知识与概念的正确理解。因为很多小学科学教师都不是科学专业出身, 没有科学教育的背景, 同时, 这些教师也缺乏及时“补课”的机会。二是缺乏对科学探究本质、过程与意义的深刻认识。一些小学科学教师自身没有体验过探究活动, 只从表面上机械地认识科学探究, 没能深层次地理解科学探究的本质、过程与意义, 导致教学中出现很多形式化的科学探究。三是缺乏对STS (即科学、技术与社会) 的关注。这使得小学科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忽视了对社会问题的关心和对学生正确运用科学技术的态度的培养, 甚至出现一些非科学与伪科学的教学行为。

2. 教学观念较陈旧

《科学 (3—6年级)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 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2]。因此, 探究式教学成为新一轮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和方向。其价值在于:有助于调动学生参与科学学习的积极性;有助于促进学生在体验中正确、深入地理解科学概念和科学知识, 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观念、科学精神并掌握科学方法。然而在现实中, 部分教师并不认同探究式教学理念, 认为探究式教学浪费时间, 效率不高, 且过于理想化而难以操作;部分教师虽认同探究式教学理念, 也仅是在口头上倡导该理念, 或在公开课中体现该理念, 而常态课仍以科学知识讲授为主;部分教师虽在实践中尝试开展探究性教学, 但其行为存在诸多偏差, 如限时完成探究实验, 让学生完全按照预定的程序开展“探究”等, 最终导致探究式教学活动流于形式。总之, 很多小学科学教师并没有将探究式教学理念真正融入和有效用于教学实践。

3. 专业发展的环境与氛围不良

很多小学 (特别是农村小学) 的领导和教师将科学课定位为“副科”, 对科学课的教学和改革不重视, 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小学科学教师的专业发展。

(1) 小学科学教师往往同时承担多项工作。很多小学科学教师并非只承担科学课教学, 他们往往主教语文或数学, 同时兼教科学。有的科学教师还要承担学校的很多日常杂务。工作的多重角色性, 使得小学科学教师用于学习科学知识、钻研科学教学的时间精力有限, 影响其在科学教学领域不断提升和发展。

(2) 与语文、数学教师相比, 小学科学教师参与培训的机会有限。在学校定期或不定期组织的校本培训中, 与科学教学改革有关的专题往往被忽略;在送教师走出去接受高层次的培训时, 校长首先考虑的往往也是语文、数学等大学科的教师。这与科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偏低、亟须发展和提高的现实形成鲜明的反差。

(3) 小学科学教师的教学业绩往往不能被同等认可。一些学校通常不将科学等“副科”的教学业绩纳入绩效考核范畴, 即使纳入绩效考核范畴, 其绩效奖励的额度也远远低于语文和数学学科。例如, 同样是指导学生在学科竞赛中获奖, 科学教师所获奖励远不如语文和数学教师。正因为如此, 很多学校对科学教师的教学效果也没有太多要求, 甚至经常把教不好语文和数学的教师安排去教科学。

(4) 小学科学教师往往缺乏交流研讨的氛围。与语文、数学教师相比, 一所学校的科学教师往往很少, 有的小学甚至只有1位科学教师。这些科学教师在遇到教学问题和困惑时, 难以及时与他人交流研讨或向他人请教,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他们的快速发展和提升。

4. 专业发展的动力不足

由于一些学校对科学课程的“副科”定位、给科学教师培训的机会偏少等诸多原因, 致使一些小学科学教师产生了对科学教师职业和自我身份的认同危机, 影响了他们努力工作的情绪;加之一些学校对科学教学效果的要求不高 (或没有要求) , 致使部分小学科学教师觉得没有工作压力。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 导致一些小学科学教师失去了提升自我的愿望或不断发展的动力。然而, 新课程改革以后, 自然课改为科学课, 成为一门综合课程, 对科学教师的素质要求很高。小学科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惰性”与课程改革对小学科学教师的高要求之间形成了一对矛盾。在这对矛盾中, 小学科学教师的专业发展处于极其尴尬的境地。

二、促进的对策

1. 提升小学科学学科的地位

小学科学学科在全民科学素质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20世纪80年代以来, 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受到各国和国际组织的高度重视, 并在全世界迅速形成一股强大的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热潮。我国也于2006年颁布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 (2006—2010—2020年) 》, 并指出:提高公民科学素质, 对于增强公民获取和运用科技知识的能力、改善生活质量、实现全面发展, 对于提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 建设创新型国家, 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有关调查, 我国公民科学素质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甚大……公民科学素质水平低下, 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瓶颈之一。因此要全面推动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 尽快使全民科学素质在整体上有大幅度的提高, 实现到本世纪中叶我国成年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长远目标[3]。要实现这一目标, 必须从基础抓起, 必须加强中小学的科学技术教育。因此, 各级教育主管部门、教研部门和小学领导要高度重视科学学科, 改变视科学为“副科”的观念, 提升小学科学学科的地位。只有各级人员都重视小学科学学科, 小学科学学科的地位提升了, 才能吸引优秀人才从事小学科学教育, 才能增强在岗小学科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 才能给予小学科学教师更多的专业发展机会。提升小学科学学科的地位, 可从两方面做起。

(1) 明确小学科学教师的入职标准并使其逐步专职化。小学科学教育是一门专业, 从事小学科学教育需要专业素养:知道和理解当代科学的重要主题和核心概念, 理解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的历史, 深谙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 理解我们的社会所面临的由于科学技术的应用所带来的问题, 能够将科学教学与儿童的认知和情感发展相联系[4]……可见, 并非任何教师都能教科学。制定和实施小学科学教师的入职标准, 小学领导就不能再将教不好语文、数学的教师安排去教科学, 或让语文、数学教师兼教科学。当小学科学教师逐步由兼职变为专职后, 他们就有充足的时间用于科学知识学习、科学教学研究和专业水平提升。

(2) 加强对小学科学教学质量的监测评估, 并将监测评估结果同等纳入教师绩效考核中。当然, 对小学科学教学质量的监测评估不能仅关注科学知识, 更要重视科学实践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 小学应将上级和本校对科学学科监测评估的结果纳入对教师的绩效考核中, 而且其权重应与语文、数学等学科持平。如此, 将引导学生、教师、家长像重视语文、数学那样重视科学, 进而共同提升科学教育的质量。

2. 加强和改进小学科学教师的培训

毋庸置疑, 培训是促进小学科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不过, 要使培训有效, 培训者必须深入思考, 培训什么和如何培训。

(1) 关于培训什么

对小学科学教师的培训内容应关注三点。

第一, 促进小学科学教师切实转变观念, 尤其是树立正确的科学本质观、探究教学观、资源开发观等。观念支配着行为, 有什么样的观念就有什么样的行为。因此, 要改变小学科学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 必须首先转变潜藏于他们内心深处的教育教学观念。一些小学科学教师经常说, 我们已树立先进的观念, 但无法将这些观念落实于行动中。其实, 那些教师并没有真正树立先进的观念, 他们仅是在口头上倡导和认可专家常说、报刊常传播的先进观念, 但这些观念并没有扎根于他们内心深处, 没有转变为其潜意识的内容。

第二, 提升小学科学教师研究学生的能力。小学生进入科学学习前, 在日常生活和父母的教育中, 已经获得一些前科学概念 (也称日常概念) , 这些前科学概念将直接影响学生对科学概念的认识和理解。从某种意义上说, 科学教育的过程就是促进学生将已有的前科学概念转变为科学概念的过程, 而转变的前提是了解学生的前科学概念。因此, 小学科学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研究, 充分了解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前科学概念有哪些, 其表现形态是什么, 其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其与科学概念的差异在哪等。所以, 对小学科学教师的培训也要不断提升其研究学生的能力。

第三, 完善小学科学教师的知识结构。如前所述, 很多在岗的小学科学教师不是科学专业出身, 兼职教师多, 加之小学科学课程的综合性, 使得他们在科学知识的全面性、丰富性、准确性、深入性和前沿性等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因此, 要通过培训逐步完善小学科学教师的知识结构, 促进其深入理解科学概念, 有效把握科学教材。当然, 这里的知识结构不仅指科学教材中的内容, 也指与科学教材相关的前沿科技知识。在培训中, 可以向教师介绍一些与小学科学教育教学有关的科学新问题、新现象和新发现, 告诉小学科学教师获取前沿科技信息的渠道等。

(2) 关于如何培训应重视三点

第一, 让小学科学教师以探究的方式理解科学知识、完善知识结构。这种探究对小学科学教师来说, 具有重要价值:探究式学习能促进教师对科学知识和科学探究过程的深入理解;教师对探究学习的直接体验, 将促进教师从学生的角度思考如何有效开展探究式教学, 如创造怎样的环境有助于学生的深度探究、在学生探究过程中教师如何发挥指导作用等。

第二, 让小学科学教师在参与中, 在与同伴、专家的互动对话中深刻理解有关教学理念和方法。培训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 能让学习者充分发挥主体性的学习, 培训效果更佳。因此, 在培训中, 要提高小学科学教师的参与度, 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他们发表自己对有关问题的看法和思考, 分享他们的教学经验、案例和方法, 增加教师与同伴和专家的双向互动和对话, 进而改变以往培训中教师被动接受和灌输的状态。

第三, 集中培训要有后续跟进。据了解, 经常出现的情况是, 教师在集中培训时很受触动、热血沸腾, 而回到工作岗位后这种热情逐步减退甚至“一动也不动”。究其原因在于, 一方面要将培训的内容真正有效地用于实践, 需要一个过程;另一方面, 很多人都有惰性, 不到万不得已不愿改变自我。因此, 对小学科学教师的培训不要期待一次就能解决问题。笔者主张, 多开展专题培训, 每个专题培训都分阶段进行, 集中培训后定期、不定期地跟踪指导小学科学教师的教学实践。如此, 能及时解决小学科学教师将培训内容用于实践时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纠正小学科学教师的实践偏差, 总结和推广小学科学教师的优秀经验和做法。

3. 创建小学科学教师学习与发展共同体

在教师中创建学习与发展共同体的实质是促进教师间的合作, 让教师在合作中通过对话交流实现共同体成员的共同发展。共同体活动的形式可以有课堂观摩与评论、读书会、主题研讨、经验分享等。

(1) 国内外的多项研究表明, 学习与发展共同体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形式, 创建教师学习与发展共同体有重要意义。

第一, 当教师个体的教育教学实践遭受挫折时, 共同体成员可为其提供情感上的支持, 增强教师工作的信心。

第二, 有助于让教师感到教育教学不再是个人的事业, 消除教师独立“作战”的孤独感和无助感, 促进教师在互助中共同解决实践中的问题, 促进教师由专业个人主义走向合作主义。

第三, 有助于教师个体的独立反思走向深化, 有助于减少教师个体独立反思的偏差, 保证教师个体独立反思更加合理。

教师学习与发展共同体一旦创建, 意味着教师会经常聚在一起, 共同研究和讨论教育教学中的困惑和问题, 在交流中相互启发;意味着教师不再认为他人遇到的教育教学问题与自己无关, 或者总希望他人在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越多越有利于自己, 而是乐意以诚恳的方式和态度, 主动地指出他人教育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 同时也乐意听取他人为自己提供的教育教学建议;意味着每位教师不论是为了请求其他教师帮助自己诊断问题, 还是期望展示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以供其他教师学习, 都愿意面向共同体成员开放自己的课堂等[5]。

(2) 为有效促进小学科学教师的专业发展, 可以从以下三个视角来创建学习与发展共同体。

第一, 校内科学教师学习与发展共同体。即在同一小学将所有科学教师组建成一个学习与发展共同体, 让他们定期聚在一起交流研讨。这对于规模较大的小学比较适合。有的学校为九年一贯制, 还可将小学的科学教师和初中的科学教师组建成一个共同体。这种科学教师学习与发展共同体成员间的交流有助于促进他们对不同年级科学教材、教学目标的准确理解, 有效推动不同年级间的教学衔接。

第二, 校内跨学科教师学习与发展共同体。如前所述, 规模不大的小学, 其科学教师本身就很少, 有的甚至只有1人。这种情况下, 可在学校内组织小学科学教师参与到数学、语文等学科的研讨活动中。这种形式的学习与发展共同体有助于打破小学科学教师的思维定势, 丰富其知识结构, 吸取其他学科有效的教学方式方法, 并促进学科之间的整合。

第三, 校际科学教师学习与发展共同体。即将同一地区 (如区县的学区) 内几所学校的小学科学教师组建成一个学习与发展共同体。这种形式的共同体有助于促进优秀教学经验和课程资源的分享与推广, 进而以点带面, 促进小学科学教师的整体发展和区域科学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

参考文献

[1]张红霞, 郁波.小学科学教师科学素养调查研究[J].教育研究, 2004 (11) .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科学 (3—6年级) 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2.

[3]公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 (2006—2010—2020年) [E B/O L].h t t p://w w w.g o v.c n/jrzg/2006-03/20/content_231610.htm, 2006-03-20.

[4]陈华彬, 梁玲.小学科学教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1

小学科学教师招考专业知识复习题 第5篇

科学复习资料

1、常见的简单机械有()、()、()、()。

2、像方向盘一样由()和()组成的机械,叫轮轴。

3、大部分机器都是由()、()、()、()组成的。

4、古希腊物理学家()曾经说过:如果给我一个(),我能把地球抬起来。

5、要使杠杆保持平衡()乘以()等于()乘以阻力臂一侧钩码.6、杠杆有三种基本类型请举例()、()、()。

7、天平是一种()的仪器,天平是利用()原理制造的。可以分为()、()两种。称量时,将所称物体放在()盘中,砝码放在()盘,称量完毕后,将游码()。

8、()年2月英国胚胎学家威尔莫特和他的同事们向世人宣布,世界上第一只通过无性生殖获得的“克隆羊”诞生了。

9、齿轮属于()机械,齿轮传动的主要作用是将动力机的动力传递给工作机。在传递的过程中传动机械还可以()或()。

10、斜面有()作用,卷起来的斜面还可以节省()。举出3个斜面在生活中的应用()、()、()、。

11、使用定滑轮的优点是(),缺点是();使用动滑轮的优点是(),缺点是();把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起来的滑轮组则集合了它们的优点,既能(),又能()。

12.雌雄动物经过(),()和()结合形成()后,发育成新一代。

13.在园艺和农业生产上,人们利用植物可以通过()、()或()等器官直接产生新植株的性质,帮助它们繁殖,其方法有()、()、()。

14.()是现代生物技术的核心。

15、生物产生新个体的过程叫()。生殖有两种方式:()叫无性繁殖;而有些生物()形成新个体。叫有性繁殖。

16、试管婴儿技术不仅在研究人类的()、()、()、()等方面具有重大的意义,在解决()、()等方面,也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17植物经过()、()、()等过程,形成果实和种子。()实际上已经是下一代了。

18、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创造了一种特殊的植物营养繁殖方式——()。

19、()称为遗传;()称为变异。

20、生物在形态和生理上的特性是由()控制的。

21、1997年2月()胚胎学家伊思-威尔莫特和他的同事们向世人宣布,世界上第一只通过()获得的“克隆羊”诞生了名叫()

22、对于地球上生命的起源问题,不同时期的人们有着不同的看法。比如中国的(),和西方的()等神话传说。20世纪30年代,有些科学家认为,地球上的生命是由()逐渐演化而来的。

22、化石是保存在地层中的古生物的()、()、和()。

‘()研究恐龙的主要依据。科学家可以根据化石推断恐龙生活的()、()和()等。

24、位于我国四川省自贡市的()恐龙化石遗址,以其埋藏丰富,保存完整而令世人瞩目。因此,科学家把大山铺形象地称为()。

25、()将自然界中的生物在生存竞争中()()的过程叫做()。

26、在英国曼彻斯特,有一种被称作桦尺蠖的昆虫,有()和()两种类型。这两种类型的桦尺蠖的数量在不同时期发生变化。这可以用()()的观点来解释。

27、山脉占地球陆地面积不足(),他们是()的结果。

28、老年山脉形成在()亿年前从外形上看(),幼年山脉形成在()万年从外形上看()。山脉主要有()构成,(岩石破碎)是造成山脉变化的主要原因。

29、()风化作用。30、地表的改变是各种自然力量()的结果。

31、蘑菇石形成的原因是()

32、鹅卵石是怎样形成的?

33、沙尘暴是怎样形成的?它有哪些危害?我们应该怎样防治沙尘暴?

34、在自然界中除了()、()、有搬运和冲刷作用以外,()也有冲刷和搬运作用。地球沙漠面积不断扩大,就是()的结果。

35、我国的广西地处()地区,常年(),自傲雨水地作用下,形成了崎岖不平、怪石林立地桂林山水。那里有许多美丽地(),溶洞里地()到处可见,成为壮丽地旅游景观。

36、我们今天看到地壮丽自然景观()河流、()等都不是()。

37()月()日是“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造成沙漠化地主要原因是()、()()和(),使土地变得贫瘠,植被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

38、钟乳石的形成需要一个()的过程,人类很难看到钟乳石的形成过程。

39、地球上的岩石大多数是由()组成的,()是人类生存所需的重要自然资源。

40、在研究常见矿物的性质时,我们可以先来描述矿物的()、()、和(),然后用锤子砸开看看它的内部()

41、有些矿物经过()和()可以制成美丽的宝石。红宝石可以用做()的主要部件

42、举出一种最软的矿物(),在举出一种最硬的矿物()。

43、大多数金属矿石是()矿物,往往具有()。

44、金属通常都是从()和()中提取出来的。

45、矿物资源一般都埋藏在()里,开采矿物是一项()的工作,46、()矿产。我国储藏最高的金属矿是()。

47、我们知道()、()、()是重要的能源。

48从石油中可以提炼()、()、()、()、()()

49、从煤中可以提炼()、()、()、()

50、塑料、涤纶、尼龙、阿司匹林和()等都是由()和()的提炼物中经过复杂的化学加工制成的。

51、金属的共同特征()、()、()、()

52、()是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在地质力学、矿床学、古生物学等方面有着独特而卓越的贡献。根据他的理论,地质工作者在()平原发现了中国一个油田大庆油田,从而摘掉了中国贫油国的帽子。

53、煤层很浅的时候,可以()。煤层较深时,则需要用采煤机开采。石油和天然气的开采,一般需要建起采油井架,用()进行开采。

54、20世纪60年代,世界上第一个机器人由()制造出来,从此揭开人类研制机器人的序幕。

55、设计实验:证明风吹是蘑菇石形成的主要原因。(提示:从实验室的,需要的材料、方法与过程、实验结果、我的解释几方面设计)实验日的:验证风吹是蘑菇石形成的主要原因。需要的材料:

方法与过程:

1)

2)

3)

实验结果:关于蘑菇石的形成,我的解释是:

56、举例说明人类哪些改造地表的活动对人类是有利的,哪些是不利的。答:有利:不利:

57、请你说明煤和石油是怎样形成的?

58、通过煤、石油、天然气的开采年限,对比分析,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答:

59、机器人的三个基本特征是什么?答:机器人的三个基本特征是

60、试用简明的语言来描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国储量比较高的金属矿产有哪些?答

科学经典试题

1、常见的简单机械有(杠杆)、(斜面)、(滑轮)、(轮轴)。

2、像方向盘一样由(一个圆轮)和(轴)组成的机械,叫轮轴。

3、大部分机器都是由(动力部分)、(传动部分)、(工作部分)、(控制部分)组成的。

4、古希腊物理学家(阿基米德)曾经说过:如果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把地球抬起来。

5、要使杠杆保持平衡(动力臂)乘以(动力臂一侧钩码)等于(阻力臂)乘以阻力臂一侧钩码.6、杠杆有三种基本类型请举例(支点在中间)、(阻力点在中间)、(动力点在中间)。

7、天平是一种(测量物体质量)的仪器,天平是利用(杠杆平衡)原理制造的。可以分为(托盘式天平)、(挂盘式天平)两种。称量时,将所称物体放在(左)盘中,砝码放在(右)盘,称量完毕后,将游码(归零)。

8、(1997)年2月英国胚胎学家威尔莫特和他的同事们向世人宣布,世界上第一只通过无性生殖获得的“克隆羊”诞生了。

9、齿轮属于(传动)机械,齿轮传动的主要作用是将动力机的动力传递给工作机。在传递的过程中传动机械还可以(改变运动的速度)或(改变运动的方向)。

10、斜面有_____作用,卷起来的斜面还可以节省__

__。举出3个斜面在生活中的应用、、。

11、使用定滑轮的优点是_______,缺点是________;使用动滑轮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缺点是_______________;把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起来的滑轮组则集合了它们的优点,既能_______,又能____________。

12.雌雄动物经过____,____和____结合形成______后,发育成新一代。

13.在园艺和农业生产上,人们利用植物可以通过__、__、或__等器官直接产生新植株的性质,帮助它们繁殖,其方法有__、__、__。

14._____是现代生物技术的核心。

15、叫生殖。生殖有两种方式:

叫无性繁殖;而有些生物

形成新个体。叫有性繁殖。

16、试管婴儿技术不仅在研究人类的、、、等方面具有重大的意义,在解决、等方面,也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17植物经过、、等过程,形成果实和种子。

实际上已经是下一代了。

18、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创造了一种特殊的植物营养繁殖方式——。

19、称为遗传;

称为变异。

20、生物在形态和生理上的特性是由

控制的。

1、对于地球上生命的起源问题,不同时期的人们有着不同的看法。比如中国的(),和西方的()等神话传说。20世纪30年代,有些科学家认为,地球上的生命是由()逐渐演化而来的。

2、化石是保存在地层中的古生物的()、()、和()。

‘()研究恐龙的主要依据。科学家可以根据化石推断恐龙生活的()、()和()等。

4、位于我国四川省自贡市的()恐龙化石遗址,以其埋藏丰富,保存完整而令世人瞩目。因此,科学家把大山铺形象地称为()。

5、()将自然界中的生物在生存竞争中()()的过程叫做()。

6、在英国曼彻斯特,有一种被称作桦尺蠖的昆虫,有()和()两种类型。这两种类型的桦尺蠖的数量在不同时期发生变化。这可以用()()的观点来解释。

7、山脉占地球陆地面积不足(),他们是()的结果。

8、老年山脉形成在()亿年前从外形上看(),幼年山脉形成在()万年从外形上看()。山脉主要有()构成,(岩石破碎)是造成山脉变化的主要原因。

9、(由于温度变化,水、空气、生物等外力的作用和影响,给地表或近地表的岩石造成的破坏)风化作用。10、地表的改变是各种自然力量()的结果。

11、蘑菇石形成的原因是(长期受风沙的侵蚀)

12、鹅卵石是怎样形成的?

13、沙尘暴是怎样形成的?它有哪些危害?我们应该怎样防治沙尘暴?

14、在自然界中除了()、()、有搬运和冲刷作用以外,()也有冲刷和搬运作用。地球沙漠面积不断扩大,就是()的结果。

15、我国的广西地处()地区,常年(),自傲雨水地作用下,形成了崎岖不平、怪石林立地桂林山水。那里有许多美丽地(),溶洞里地()到处可见,成为壮丽地旅游景观。

16、我们今天看到地壮丽自然景观()河流、()等都不是()。

17()月()日是“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造成沙漠化地主要原因是()、()()和(),使土地变得贫瘠,植被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

18、钟乳石的形成需要一个()的过程,人类很难看到钟乳石的形成过程。

1、对于地球上生命的起源问题,不同时期的人们有着不同的看法。比如中国的(),和西方的()等神话传说。20世纪30年代,有些科学家认为,地球上的生命是由()逐渐演化而来的。

2、化石是保存在地层中的古生物的()、()、和()。

3‘()研究恐龙的主要依据。科学家可以根据化石推断恐龙生活的()、()和()等。

4、位于我国四川省自贡市的()恐龙化石遗址,以其埋藏丰富,保存完整而令世人瞩目。因此,科学家把大山铺形象地称为()。

5、()将自然界中的生物在生存竞争中()()的过程叫做()。

6、在英国曼彻斯特,有一种被称作桦尺蠖的昆虫,有()和()两种类型。这两种类型的桦尺蠖的数量在不同时期发生变化。这可以用()()的观点来解释。

7、山脉占地球陆地面积不足(),他们是()的结果。

8、老年山脉形成在()亿年前从外形上看(),幼年山脉形成在()万年从外形上看()。山脉主要有()构成,(岩石破碎)是造成山脉变化的主要原因。

9、()风化作用。

10、地表的改变是各种自然力量()的结果。

11、蘑菇石形成的原因是(长期受风沙的侵蚀)

12、鹅卵石是怎样形成的?

13、沙尘暴是怎样形成的?它有哪些危害?我们应该怎样防治沙尘暴?

14、在自然界中除了()、()、有搬运和冲刷作用以外,()也有冲刷和搬运作用。地球沙漠面积不断扩大,就是()的结果。

15、我国的广西地处()地区,常年(),自傲雨水地作用下,形成了崎岖不平、怪石林立地桂林山水。那里有许多美丽地(),溶洞里地()到处可见,成为壮丽地旅游景观。

16、我们今天看到地壮丽自然景观()河流、()等都不是()。

17()月()日是“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造成沙漠化地主要原因是()、()()和(),使土地变得贫瘠,植被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

18、钟乳石的形成需要一个()的过程,人类很难看到钟乳石的形成过程。

1、地球上的岩石大多数是由()组成的,()是人类生存所需的重要自然资源。

2、在研究常见矿物的性质时,我们可以先来描述矿物的()、()、和(),然后用锤子砸开看看它的内部()

3、有些矿物经过()和()可以制成美丽的宝石。红宝石可以用做()的主要部件

4、举出一种最软的矿物(),在举出一种最硬的矿物()。

5、大多数金属矿石是()矿物,往往具有()。

6、金属通常都是从()和()中提取出来的。

7、矿物资源一般都埋藏在()里,开采矿物是一项()的工作,8、()矿产。我国储藏最高的金属矿是()。

9、我们知道()、()、()是重要的能源。

10从石油中可以提炼()、()、()、()、()()

11、从煤中可以提炼()、()、()、()

12、塑料、涤纶、尼龙、阿司匹林和()等都是由()和()的提炼物中经过复杂的化学加工制成的。

13、在2亿——3亿年前,地球上的陆地、湖泊和浅海中生长着大量()和()。由于()运动,这些植物和动物被埋藏在地下,在长时间()、()的作用下,逐渐变成了煤和石油。

14李四光是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在地质力学、矿床学、古生物学等方面有着独特而卓越的贡献。根据他的理论,地质工作者在松辽平原发现了中国一个油田大庆油田,从而摘掉了中国贫油国的帽子。

5、煤层很浅的时候,可以露天开采。煤层较深时,则需要用采煤机开采。石油和天然气的开采,一般需要建起采油井架,用钻头和油管进行开采。

6、20世纪60年代,世界上第一个机器人由美国制造出来,从此揭开人类研制机器人的序幕。

14、设计实验:证明风吹是蘑菇石形成的主要原因。(提示:从实验室的,需要的材料、方法与过程、实验结果、我的解释几方面设计)实验日的:验证风吹是蘑菇石形成的主要原因。需要的材料:托盘、玉米面、不规则石块。方法与过程:

1)在托盘内铺一层约1厘米厚的粗糙玉米面

2)将不规则石块摆放在玉米面上方,用手拍平拍实;

3)用嘴对着玉米面轻轻吹气。实验结果:没压石块部分的玉米面被“风”吹走了,压石块部分的玉米面没被吹走。关于蘑菇石的形成,我的解释是:沙漠中的岩石松软程度不同,当有风吹向岩石时,松软的部分被吹走了,坚硬的部分被留下厂,于是就形成了形态各异的蘑菇石。

15、举例说明人类哪些改造地表的活动对人类是有利的,哪些是不利的。答:有利:平整田地,修整梯田可使土地利于耕作,减少地表侵蚀,开山筑路,建造水库,植树绿化都会对人类产生明显效益。不利:破坏自然植被,不合理垦殖和过度放牧会加重水土流失,造成地地荒漠化。

4、四、问答

1、请你说明煤和石油是怎样形成的?答:在2-3亿年前,地干流上的陆地、湖泊和浅海中生长着大量的植物和动物。由于地球板块的运动,这些植物和动物被埋在地下,在长期高温、高压的作用下,逐渐变成了煤和石油。

2、金属的共同性质是什么?答:有金属光泽、导电性能好、传热性能好,有一定柔韧性(或延展性)等。

3、试用简明的语言来描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国储量比较高的金属矿产有哪些?答:⑴传送带将原料送入鼓风炉内,再由下方送进热风,炉里的最高温度为2300摄氏度。⑵从鼓风炉的出铁口中流出熔化的铁的成分,这就是生铁。其中还有很多杂质。⑶将生铁转移至炉内制成钢。⑷将钢压成各种形状。

4、机器人的三个基本特征是什么?答:机器人的三个基本特征是①身体:具有一定的形状②大脑:控制机器人的程序③动作:具有一定的动作。红绿灯、自动门都属于机器人。

8、通过煤、石油、天然气的开采年限,对比分析,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答:煤、石油、天然气的的储量是有限的,而且它们都是不可再生资源,将来必定会用完,所以我们应该好好珍惜这些宝贵的资源,不要随意浪费。

科学部分笔记

1.山脉占地球陆地面积不足(五分之一),他们是(地壳板块大规模运动)的结果。

2、老年山脉形成在(3亿)年前从外形上看(起伏和缓),幼年山脉形成在(6000万)年从外形上看(险峻陡峭)。山脉主要有(岩石)构成,(岩石破碎)是造成山脉变化的主要原因。

3、两幅图中山脉在外形上有什么不同?(56页)老年山脉比有年山脉的山峰更平坦、舒缓。这是受多种自然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

4、使岩石发生变化的自然力量?(59页)

A、岩石在温度变化的条件下由于表层和内部受热不均,产生膨胀和收缩而发生破碎。

B、裂缝中的水结冰时体积膨胀对岩石的挤压力量,使岩石发生破碎。

C、岩石在植物根系的膨胀作用下发生破碎。

D、岩石在水、氧、和溶解在水中的各种酸的作用下,被溶蚀而破碎。

E、地表的改变是各种自然力量综合作用的结果。

5、(由于温度的变化,水、空气、生物等外力作用和影响,给地表或近地表的岩石造成的破坏)称为风化。

6、地表的改变是各种自然力量(综合作用)的结果。

7、蘑菇石形成的原因是(长期受风沙的侵蚀)

8、蘑菇石形成模拟实验实验目的:验证风吹是蘑菇石形成的主要原因。所需材料:托盘、玉米面、不规则石块。实验过程:1)在托盘内铺一层约1厘米厚的粗糙玉米面,用手拍平拍实。

2)将不规则石块摆在玉米面上方。

3)用嘴吹玉米面。实验结果:没压石块部分的玉米面被“风”吹走了,压石块部分的玉米面没被吹走。

1、在河流的上游石块比较大,棱角比较明显;在中游石块变小了,棱角被磨平了些,在下游石块变得更小了,更光滑了。(61页1)

2、沙洲的形成需要(长期的流水的冲刷)(61页2)

3、如果注入更多水的时候,会发现(泥沙冲刷下去的更多)(62页)

4、沙洲的形成我的解释是(沙洲是在河水冲刷和搬运作用下逐渐堆积形成的。)

5、连续一周的大暴雨会使地表发生什么变化?为什么?(63页)会使山体滑坡,发生泥石流和大量的水土流失。

6、鹅卵石是怎样形成的?(64页)河流两岸的岩石在风化作用下崩落下来,在河水的搬运过程中,岩石受到水的冲刷、搬运和相互碰撞摩擦形成了卵石。

7、除了(水)(冰川)和(河流)有冲刷和搬运作用外,(风)也有冲刷和搬运作用。地球上沙漠面积不断扩大,就是(风搬运)的结果。

8、沙尘暴是怎样形成的?它有哪些危害?我们应该怎样防治沙尘暴?沙尘暴是由于地表遭破坏,形成荒漠化而产生的,沙尘暴会严重影响人类的正常生活,我们应该大量植树种草,改善保护地表,减少沙尘暴的发生。

1、我国的广西地处(石灰岩)地区,常年(温暖多雨),在雨水地作用下,形成了崎岖不平、怪石林立地桂林山水。那里有许多美丽地(溶洞),溶洞里地(钟乳石)到处可见,成为壮丽地旅游景观。

2、钟乳石主要形成在什么样的环境中?靠什么力量形成的?在短时间里能形成吗?(67页)钟乳石主要形成在温暖多雨的石灰岩地区的溶洞里,靠自然的力量形成,需要经过漫长的时间。

3、钟乳石的形成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人类很难看到钟乳石的形成过程。

4、钟乳石的形成?在石灰岩地区,河水顺着地球表面岩石的孔隙渗入地下。溶解后的石灰岩被水体所携带,在溶洞的洞壁和洞底沉积下来。从溶洞顶部渗出的水滴,会在洞顶留下少量的碳酸钙晶体。这些晶体凝结在一起,渐渐地形成向洞底下垂的又长又粗的管状柱体,这就是钟乳石。

1、我们今天看到地壮丽自然景观(高山)河流、(平原)等都不是(一成不变的)。

2、人类改变地表的活动有(开采矿山)、(采伐木材)、(修建水库)、(毁林毁草开荒)、(退耕还林、还草)等。

3、怎样才能更好的保护地表不受破坏呢?(73页)不过分改变地表,按自然规律改造地表,就是保护地表。不应围湖造田,因为这样人类过渡干预自然生态。湖面的减少,会造成一系列的生态失衡。

4、(6)月(17)日是“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

5、造成沙漠化地主要原因是(人口加快增长)、(土地过渡耕种)(草原过渡放牧)和(滥砍滥伐森林),使土地变得贫瘠,植被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

1、地球上的岩石大多数是由(多种矿物)组成的,(矿物)是人类生存所需的重要自然资源。

2、我们应从(颜色)、(结构)、(硬度)等方面研究矿物。

3、最硬的矿物(金刚石)硬度(10),最软的矿物(滑石)硬度(1)。

4、研究矿务的硬度用(指甲)、(铜钥匙)、(小刀)

5、有些矿物经过(切割)和(磨光)可以制成美丽的宝石。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科学路径 第6篇

老河口市第八小学共有100多名教师,截至目前,该校已拥有国家级、省级、地市级骨干教师 24人,襄阳市学科带头人和拔尖人才14人,19人获得省优质课一、二等奖。近年来,该校狠抓教师队伍建设,探索出了一条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科学路径。

价值澄清法。教师从事的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然而在现实社会中,教师的价值观不断面临着金钱、物质、名利等诱惑的“冲击”。为此,学校定期开展专题讨论,引导广大教师讨论辨析,如“假如我是服务对象”大讨论、“怎样做学生满意的教师”大讨论等。针对当前存在的有偿家教、乱订教辅资料、违规收费等不良现象,组织全体教师开展大讨论,通过讨论让大家提高认识,克服浮躁心理,静心教书,潜心育人。

团队研磨法。一是集体研磨。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依靠团队的力量,集体精心研磨,不断交流切磋、实践反思,才能通过“磨”达到“合”——教与学的融合,理念与实践的融合。研磨教材。集体研磨不必追求华丽,要求把对教材的解读、教学目标(知识点、能力点、德育点)、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落实知识点和突破难点的方法、课堂大致流程研究得明白、透彻。研磨课型。不同的课型有不同的教学方法与策略。根据每门学科、每种课型的特点,集体研磨出课堂教学结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策略。反思教学。提倡集体反思与个人反思相结合,做到一个课例三次反思。即课前反思(在教学设计过程中的反思和探究)、课中反思(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调整和生成)、课后反思(课后的自我评价及同伴间研究和重新设计)。有了团队的集思广益,有了集体智慧的支持,教师在教学中的困惑和疑问被一一解决,教学设计被改进得越来越完美。二是个体研磨。面对教师群体专业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学校根据教师的个性差异,分类培养,计划用三到五年的时间,对全校教师的课逐一研磨。学校坚持“校长挂帅,专家把关,人人研磨”的理念,通过“市级、省级、国家级参赛课,校际之间展示课,送教下乡或周六课堂示范课,课题研讨课”等形式,运用“自选课例、个人钻研备教案、试讲、集体研讨、改进、再试讲、再集体研讨”等方法,不断改进教师的课堂教学。

名师引领法。每个学科都成立了校级名师团队,名师育名师,努力打造师德高尚、科研型、专家型、在校内外有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名师团队。通过专家论坛、名师答疑、分享成长史、成果交流、资源共享等形式,有效地把生本课改理念、教学风格、教学技巧、教学方法,传递到教师的教学实践中。除此之外,名师工作室的骨干成员采用“一拖二”的方式(即一个名师带二个骨干教师),师徒结对,引领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名师工作室成了全校乃至全市优秀教师的孵化器,教师队伍建设的助推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加速器。

课题提升法。为了践行“为学生终身幸福奠基”的办学理念,每位教师都有微课题研究。学校每周定期召开一次“小研讨,大交流”微型课题专题研讨活动,广大教师从教学实际出发,畅所欲言,在研讨中碰撞出教育智慧的火花。近年来,学校深入开展课题实验研究,其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新童谣》和《生本——点亮生命之光》两项课题研究成果被评为湖北省首届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

以科学发展观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第7篇

总结近几年我校教师继续教育工作, 可以用这几句话来概括, 即抓住一条主线, 做到两个“三结合”, 突出“三个重点”, 落实四个策略, 实现“五个一”, 反思六个问题。

一、抓住一条主线:以校本研修活动为主

校本研修包括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训。校本教研就是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解决发生在学校现场的教学问题为主的一种教研活动方式。校本教研不仅是课程改革的需要, 是学校持续发展的一种原动力, 更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校本培训指的是源于学校发展和整体规划的需要, 由学校发起、组织, 旨在满足教师个体的工作需求的校内培训活动。实践证明, 校本研修这种形式, 对于有效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水平, 对于提高教师参与继续教育的积极性, 对于弥补当前继续教育资源的不足, 有多方面的现实价值。因此, 我校从校长到具体运作部门, 都非常重视教师继续教育工作, 我们在积极支持教师参加上级教研部门和院校组织的培训、教研活动及自身的学历进修外, 每学年都把校本研修活动列入学校计划, 精心安排, 认真实施。我校每学年举行各个层次、各种形式的校本研修活动平均40次以上, 同时组织去外地考察学习培训的有60人次以上。2006~2008两学年学校用于外出培训的经费约21万元, 请北师大等单位的专家学者来校讲学和指导的经费约8万元。

二、做到两个“三结合”:教学、教研和培训结合, 通识培培训训、分层培训和人本培训结合

教师成长道路有常规道路和超常规道路。常规道路指的是传统的拜师傅、结对子, 这需要教师付出十分辛苦的劳动, 加上不断地进行经验总结。这条成长道路漫长, 而且只是简单的观察模仿, 容易使人类同。而超常规道路则要求教师广泛学习理论, 再进行大胆而小心谨慎的实验, 最后探索出规律。我校是一所新学校, 老教师少, 新教师多, 走常规道路存在老教师少的问题。另外根据我校的目标——争取在五年内成为名校, 如走常规道路教师成长的时间太长, 满足不了我校快速发展的要求。因此, 超常规道路是适合我校教师成长的道路之一, 实践证明, 我校的这一决策是正确的。

我校校充分利用北师大资源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进行通识培训。聘请专家学者来校讲座、听课、评课、指导教研活动。四年来, 邀请教育部官员、北师大教授、英美学者以及省市教育专家达80多人。

学校还根据各类教师的需求, 实施有针对性的培训。“导师制”培训:对参加工作不足三年的教师, 采取导师带教的培养方式。“名师工程”培训:对骨干教师, 学校启动了“名师培训工程”。2005年引进教育部“以学术能力为本的名师培训”项目, 选送25人, 学习怎样读书写综述、开展教育研究和撰写学术论文, 逐步成长为学者型教师。目前我校已培养省级学科带头人4名, 省级骨干教师12位, 市级学科带头人3名, 市级骨干13名。“量体”培训:我校有部分特级教师、高级教师, 属各学科领军人才, 为了使他们度过高原期, 稳步向专家型教师迈进, 根据他们的专业特点和发展需要, 学校聘请大学教授或国内著名的教育专家, 对其进行一对一定向培训, 目前有三位高级教师和北师大教授签订了师徒结对协议书。

三、突出“三个重点”:师德师风建设、“教学能力”培训训、“教学研究”培训

在师德师风建设中, 我们主要抓政治学习制度, 采用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定期总结反思的方式。2003年建校伊始就确定了加强对教师进行教育法规、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的工作思路。制定《北京师范大学厦门海沧附属学校教师行为规范》, 从仪表、语言、风范、思想、信念等方面作出详细规定。明确每位教职工在师德建设中的职责和任务, 开展丰富多彩的师德建设实践活动。如德育教育论坛, “我喜欢的职业操守语”的撰写、推荐和评选等, 引导教师在业务上求深求精。每年都对班主任、新教师进行岗前培训, 推行班主任持证上岗制度, 将师德建设的各项要求落到实处。每年开展一次师德标兵、师德先进个人、教学名师等评选活动, 采取学生问卷、考评组评审、领导小组认定等办法, 使评选公开、公平、公正。学校建立校园网, 加强与家长和社区的联系, 把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放在学生、家长、社会的监督中和教师自律意识的提高上, 收效极为明显。

在“教学能力”培训中, 主要抓青年教师的“导师制”、教学基本功培训和展示、课堂教学创新比赛等活动。我校每年12月份举办“新课程杯”课堂教学创新比赛都把教学技能列为一个评价项目;每学年进行一次教师教学基本功训练或比赛, 内容包括硬笔书法、普通话能力、常用简笔画、课件制作、试卷制作等。如2007年举行教师硬笔字比赛、简笔画比赛, 2008年举行硬笔字、简笔画作业评比, 2009年举行粉笔字考核。对在校内比赛成绩优异者我们优先推荐参加上级部门举行的比赛, 并免于参加下一轮相应的基本功培训, 这样通过比赛、考核使教师对教学基本功做到常抓不懈。

在“教学研究”培训中主要抓读书自修, 开展“一组一题”“带题进课堂”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活动。为引导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大力倡导教师多读书, 读好书, 争做学习型教师。每年寒暑假校长向全体教师赠书, 布置阅读并撰写心得体会或研究论文, 开学之初进行评选。课题研究的过程, 也是教师学习理论、探索实践、提高教科研能力的过程。我校实施科研兴校战略, 提倡“带题进课堂”, 科研、教研、教学一体化。建校以来我校先后承担了国家级、市级、区级近30个课题。这些科研工作大大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 使教师少走弯路, 提高效率, 也使学生学得快乐, 学得轻松。

四、落实四个策略:管理从“严”, 形式从“细”, 问题做““精”, 结果必“思”

1.管理从“严”。我们对校本培训的管理做到严格制度, 严格纪律, 严格操作。我们制定了《关于教师继续教育的规定》和《校本培训实施办法》等规章制度, 在各种培训活动中加强过程的监控, 每次活动都有点名签到和活动记录, 影响比较大的活动还要在校园网上发布消息。我们还建立了教师专业成长电子档案, 记录教师教育教学实践和继续教育的成果, 学年末进行评价和交流。

2.形式从“细”。在培训中我们注意从细微入手, 细致操作, 细心组织。如对青年教师实行“导师制”, 由有经验的教师传帮带。我们要审查导师的资格, 召开拜师会, 制定《新教师成长手册》, 规定了师徒交流的次数和主题, 相互听课的节数, 各种计划、总结及公开课等需要导师签字等, 都有详细规定, 期末和学年结束时一项项验收。对教师的“两笔一画”基本功培训, 我们已形成制度, 每年都进行培训和考核, 至今已编辑了两本“硬笔字、简笔画练习丛书”, 并表彰了一批培训积极分子。通过这些细致的工作, 促进教师培训工作的深入开展。

3.问题做“精”。校本培训要以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为中心开展活动, 因此, 我们在培训中做到精确提炼, 精心设计, 精细实践。如针对教师对教学设计、教学案例和教学随笔等写法容易混淆的问题, 我们请本校有丰富教学经验的特级教师开了讲座, 还结合五周年校庆出版的《探索》文集, 把教学设计、教学案例、教学随笔等文稿分目录编辑, 以便让教师参考对照, 在每届的课堂教学比赛中把评比“教学设计”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等。

4.结果必“思”。我们强化教师自我反思的渠道, 引导在新课程践行中坚持多方面反思, 如研究活动中的反思、参观学习中的反思、读书活动中的反思、观摩课堂后的反思、与学生谈话中的反思、与专家对话中的反思等。特别强调课后的反思, 对教师备课本中的“教学后记”, 我们提出五点实施建议: (1) 思想上能体现新课程理念和要求; (2) 内容上一事一议, 一得一记; (3) 写法上有感则长, 无感则短; (4) 时间上记录及时, 一课后随想随记, 每个教案后必写; (5) 学校定期检查审阅。每学期检查、展示、交流教案, 现在教师都养成自觉撰写教学反思的习惯。通过这样的要求引导教师在反思中提高实践能力, 生成教育智慧, 使反思教学成为教师的专业行为。

五、实现“五个一”

“五个一”就是打造一批学科领军人才, 创建一批特色明显、卓有成效的培训项目, 开发一个教师继续教育网络学习平台, 建成一套比较规范科学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 开辟一条通向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校本培训之路。

1.打造一批学科领军人才。我们通过继续教育, 不断提高各层次教师的可持续发展水平, 同时通过不同层次的公开课、示范课、展示课及教学技能比赛, 促进骨干教师迅速成长, 目前我校共有省级学科带头人4名, 省级骨干12位, 市级学科带头人3名, 市级骨干13名, 区级骨干15人, 合计占教师总人数的35%。他们在我校历届高考、中考和小学毕业会考以及指导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竞赛、教育科研等方面发挥了主力军作用。

2.形成一批特色鲜明、卓有成效的培训项目。我们充分利用北师大的教育资源, 经过几年探索, 在教师赴京培训、教学基本功培训、青年教师“导师制”培训、教育科研培训等方面创建长效机制的培训项目。这些项目教师参与面广, 具有实际指导意义, 受到教师们的欢迎。

3.开发一个教师继续教育网络学习平台。为了满足教师继续教育需要, 我校加大投入, 在校园网上搭建五个资源平台。一是数字图书馆, 目前已有1.1万册电子图书, 最近通过发动教师选书, 很快会增加到3.5万册。教师既可以在校园网内使用, 也可在校外使用, 还可以下载图书 (即图书借阅) , 甚至可以在上面写书评、导读等。二是报纸期刊资源库, 其中期刊库包含了1994年至今的1286种与教育相关的期刊、杂志全文数据, 报纸库包含了2000年至今210种与教育相关的报纸全文数据, 总数据量达2.5T, 并且数据进行分类索引, 检索使用非常方便。三是“国之源”资源库, 它是一个符合新课标要求的教学资源库, 内含1—9年级各学科教学资源, 其中有图片、动画、视频、教材分析、教学设计、教法学法指导、课堂练习、测试题等。四是清华同方“动画课堂”多媒体教学工具包, 内含2300多个动画, 其中初中1500多个, 小学800多个, 这些动画覆盖了中小学主要知识, 满足日常课堂教学需要。五是视频点播系统资源库, 内有本校及外来的教学课件, 教师可随时学习和取用。

4.建成一套比较规范科学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通过培训学习、教育教学实践以及借鉴外校成功的经验, 我校先后建立和完善《课程实施方案》《课程评价方案》《教师发展性评价方案》《教育教学成果奖励条例》《优秀教研组评选方案》等教育教学管理制度, 其中涉及校本研修的制度就有11个。这些制度保证了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开展和成效。

5.开辟一条通往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校本培训之路。就读我校的学生家长一部分是失地而成为城市居民的当地农民, 一部分是购买商品房的业主。他们高度关注学校教育, 但又不会正确引导孩子。所以我们把校本培训延伸到了家庭。中学部、小学部分别成立家委会, 定期举行家委会和家长会, 邀请家教专家给教师和家长做培训;班主任、年级组长和家委会成员举行家校合作教育研讨会;设立教学开放周, 请家长进班听课并座谈;在校园网上搭建“德育网站”, 内设“家校互动”“教子有方”等栏目, 刊登校园新闻和家教文章等。2008年12月19日《厦门日报》在报道改革开放30周年城市巨变时, 以“校门口的那排布鞋”为题写了我校为改变当地家长的一些陋习, 学校特意买来布鞋放在校门口, 请穿拖鞋来的家长换了鞋再进校的做法, 这就是用实际培训来提高家长文明素质, 通过教育家长来实现家长教育, 从而提高教育质量。实践证明, 校本培训实现了家校教育的互联、互通、互促。

六、还需要探讨的六个问题

一是要不仅仅把校本研修作为一种活动来运作, 更要把它上升为一种课程来设置和开发, 还需要做许多工作, 它涉及到课程计划的制定、教材的编写和选用、课程评价等方面的问题。

二是要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有必要在每次主题培训前, 对教师进行需求的调查, 征求意见, 但这又很花时间和精力。

三是在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量已经满负荷的情况下, 既要开展集体性的培训活动, 又不过分增加教师的负担, 使教师能从心里认同培训给他们带来的好处, 这也需要组织者深思的问题。

四是在教师培训中, 教师往往重视校外的教育资源, 轻视校内的教育培训资源, 所以, 挖掘、培育和壮大本校的培训资源, 发挥它的亲和力和教育力也是我们要考虑的问题。

五是教师年年培训, 培训种类繁多, 但我们组织者有没有反思过这样一些问题:每场的培训, 我们浪费了多少时间?老师们是怎样看待这场培训的?培训后, 教师的哪些能力得到提高, 哪些能力没有提高?等等。

六是如何激发教师参与继续教育的内驱力, 并把继续教育作为自己生存发展的第一需要, 强化紧迫感和危机感, 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

开展科学教育活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第8篇

幼儿园科学启蒙教育是“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科学技术不断演进, 我们教师的科学教育意识、科学教育方法也必须随之而不断提高和改进。所以, 幼儿园开展科学教育活动, 也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

一、在科学教育中, 教师更懂得了关注和观察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的知觉活动, 是幼儿学科学的基本方法, 幼儿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是从观察开始的。在科学活动中, 培养幼儿学会观察, 教师首先自己要学会观察。即观察幼儿的行为表现, 发现幼儿的兴趣和需要, 关注幼儿的“最近发展区”。教师要学会时时发现和关注孩子的兴趣和需要, 这样也才能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活动。其次, 为使观察活动得以顺利开展, 教师还要学会主动观察, 即事先提供良好的观察环境和观察对象, 一棵树、一条金鱼、一片草地, 尤其是幼儿园周围的自然资源是小朋友的“长期观察点”。观察不等于随便看看, 在组织科学活动中, 观察是教师了解、掌握幼儿的兴趣热点、思维点、学习方式的一种基本方法, 它是教师对教育活动成功反思的基础。

二、在科学探究中, 教师更懂得了支持和帮助

《纲要》明确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实践中的教育价值, 把握时机, 积极引导”。为此, 在科学活动中教师要随时把握活动的主线索, 捕捉、挖掘活动新的火花, 帮助幼儿解决困难, 支持活动的开展。此外在科学探索中, 教师还要懂得根据幼儿意愿及需求在自然角、操作区, 为幼儿投放丰富的物质材料, 为孩子探究创设良好的物质环境。如视觉材料、嗅觉材料、听觉材料等等。在科学活动《弹性物体》中, 我们准备了弹力球、拉力器、皮球、牛皮筋等材料, 幼儿通过对材料的好奇激发对材料操作的欲望。所以教师的支持帮助能充分调动每个幼儿参与的主动性、积极性, 让每个幼儿在科学活动中体验探索的乐趣。

三、在科学操作中, 教师更懂得了适当等待

现代幼儿教育要求幼儿通过自己的观察、自己的发现去积累经验, 获得经验。科学活动中的操作过程最重要, 在幼儿经验达不到, 不能进行操作探索时, 教师应该学会适当等待。如:中班科学活动 (会转的物体) , 孩子们对提供的风车、陀螺、皮球、溜溜球等材料都能很快让它们转起来, 而要求将硬币也转起来时, 部分幼儿总不能成功。老师没有直接告诉转的方法, 而是让幼儿自己动脑筋。于是有的用手捻, 有的用嘴吹, 还有的将硬币竖起来, 反复操作中, 孩子们终于发现多种方法能让硬币转起来。所以在科学活动中, 教师等待, 就是给予幼儿自我发现的过程, 给予幼儿独立思考和独立探索的过程。反之将答案告诉幼儿, 孩子将会失去脑筋的机会, 违背了科学教育的目标。

四、在科学活动中, 教师更懂得了与孩子交融

有人说“儿童的心灵有二十英尺, 成人的梯子只有十英尺, 成人永远也无法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走进幼儿心灵是每位老师的渴望, 在科学教育活动中, 我们通过以角色的转换、平等的态度、与幼儿的互动理解中学会与孩子交融。首先, 对话交融。儿童有一百种语言, 一百种说话方式, 教师就应该在活动中支持幼儿大胆表达, 用各种方式描述自己的发现, 探索的过程, 通过对话与幼儿能产生共同话题。所以对话交融是老师与幼儿沟通和接纳每个孩子的方式, 不仅拉近了老师和孩子之间的距离, 科学教育活动的开展找到了新的话题。其次学会合作。即老师和幼儿建立合作伙伴的关系, 这种合作体现为一种宽松、平等的活动氛围。如在饲养“小蝌蚪”过程中, 老师和幼儿一起观察“小蝌蚪”, 其同探究新发现、新问题, 幼儿及时画下来, 老师及时地记下来, 及时贴在墙上;在这样的动态活动过程中, 能激发幼儿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兴趣, 帮助幼儿获取广泛的新的科学知识和科学经验, 所以学会交融能让老师和幼儿彼此在关注、合作和分享中共同成长。

五、在科学进步中, 教师更懂得了与时俱进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教师置身于计算机网络、通讯技术的教学环境中, 教师的角色已从传统的知识传递者转变为帮助者、促进者和启发者。我们知道, 3-6岁的幼儿思维直观、形象, 需要有具体的事物感知, 在科学教育活动, 幼儿观察的内容很多, 但有些内容需要观察的时间很长, 如“认识消化系统”、“植物的生长”、“我从哪里来”等活动, 要让幼儿有兴趣且很容易地接受, 仅仅凭借图片和老师的讲述是远远不够的, 必须运用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作为教师就要紧跟时代的步伐, 与时俱进, 把教学理论与教育科技结合起来, 改变原有的教学程式, 娴熟地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 具备整体的、可感的、形象的、多维度的全息教学能力。老师要善于利用多媒体技术实施教育, 对优化教育过程, 提高教育的有效性、互动性, 能起到很大的作用。其次教师学会求知。未来社会需要创新人才, 作为教师就必须具备创新素质。要注重自己的学习, 不断更新知识, 了解现代的科学知识, 经常阅读科普书, 丰富自己的阅历, 增长知识结构。一个无视现代科学技术的新成就, 新进展的教师, 抱残守缺, 知识结构将永远维持在低水平状态。将永远无法适应教育时代发展的需要。

科学的发展是无止境的, 幼儿老师的追求也是无止境的。我们要在幼儿园科学教育这块园地里, 不断探索、研究, 让花儿更艳丽, 也让自己更充实。

参考文献

[1]北京学前教育网

[2]幼教网

科学开展课例研究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第9篇

一、注重精确观察和数据分析, 促进思想认识的更新

基于课堂观察技术的课例研究过程, 是实验教师在同事或研究人员的支持下, 运用观察、记录、分析、反思等手段, 通过选题、选课、设计、观察、记录、课后讨论、撰写课例研究报告等过程对课堂教学进行研究的过程。在课例研究中, 研究者要注重课堂观察的有效性, “有效”是选择观察重点的灵魂。观察重点的选择与确立一定要与学科特点、课例研究主题、教学目标等紧密结合;对观察数据的统计、分析也一定要站在整节课的基础上围绕教学目标去考虑, 点面相结合。也只有如此, 才会使观察的数据更具说服力, 让观察真正有效地服务于课堂教学。

笔者研究的主题是“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也由于《会变的瞳孔》一课的教学活动主要以语言方式进行, 语言行为是课堂中最主要的教学行为, 观察记录比较方便, 所以笔者的研究小组将课堂教学行为的观察重点放在师生的语言行为上。有专人侧重关注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有专人侧重关注教师非语言行为对教学的影响, 还有专人侧重关注朗读指导的有效策略, 等等。课后, 研究小组对观察记录进行分析, 帮助李老师对教学行为进行反思, 对教学设计进行调整, 进而有效改进课堂提问, 提高研究实效。应该说, 教研员的经验与数据分析的结合, 使课例研究更具科学性。

例如, 第一轮课后, 研究小组普遍感觉李老师在课下做了非常精心的准备, 课堂上努力地凭借文本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 但学生却整节课比较被动, 超时六分多钟才完成授课过程。问题究竟出在哪儿了?笔者有种直觉:李老师的问题比较琐碎, 尤其是无思考价值的问题较多, 调动不起学生的兴趣, 激发不起学生的思维, 故学生显得被动, 耽误了时间。在交流、评议的过程中, 负责观察记录“课堂提问”的教研员向大家出具了记录表, 让大家恍然大悟。 (见表1)

李老师在46分钟的课堂上, 一共问了68个问题, 平均每分钟提问1.5个。仅仅第二自然段, 李老师居然问了45个问题。无效的提问占整个课堂提问的34%。于是研究小组及时对第二轮课的问题设计及教师的实施情况进行了反思与调整。可喜的是, 当研究小组再次走进李老师的课堂, 发现课堂提问变得有效多了。统计的结果是:提问总数27次, 有效提问占82%。在第二轮课后访谈中李老师不无感慨地说:“以往老师们听课也总是说我话多, 随意性问题较多, 其实我也在努力地改进, 但上轮课统计的那些触目惊心的数字真的把我惊醒了, 因此在这轮课的设计以及实施的过程中, 我格外注重了提问的有效性, 我以为这节课无价值的问题少了, 学生也显得主动些了。”李老师朴实而真诚的话语再一次有力地说明, 科学地开展课例研究有利于找准课堂问题, 明确努力方向, 有效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使课后评议更具说服力。

二、注重课例评价的前后对比, 促进教学行为的改进

时至今日, 李老师执教第三轮课的情景还令听课教师感到喜悦:学生学习主动、热情, 课堂发言积极、踊跃, 口头表达清楚、完整、有序, 充满了自信。课堂气氛和谐, 师生关系融洽, 呈现出师生、生生互动的富有活力的局面。可以这样说, 课例研究使课堂变得精彩。 (如表2)

课例研究的目标应十分明确且紧扣主题, 因为这直接关系到研究的实效。在研讨的过程中研究小组往往要不断修正主题, 使主题“小”而“实”, 尤其通过多轮课的数据对比, 使课例研究更加精准。本节课例重点抓住文本的第二自然段训练学生清楚、完整、有序地表达小花猫的瞳孔从早到晚的变化过程, 但三轮课学生说的情况却有较大差距。

这一点从表2的观察记录中即可发现:学生清楚完整地表达一句话从第一轮课的31次, 提高到第二轮课的35次、第三轮课的36次;清楚完整地表达一段话从第一轮课的0次, 提高到第二轮课的3次、第三轮课的5次;有序表达几句话从第一轮课的2次, 提高到第二轮课的4次、第三轮课的10次;不清楚、不完整的表达从第一轮课的34次, 下降到第二轮课的17次、第三轮课的5次。变化句式表达的次数, 虽然没有数量的增加, 但表达的质量却有较大提升:前两轮课学生变换句式表达主要体现在用词语“又大又圆”说一句话上, 而第三轮课学生则针对文本的主要内容“猫咪瞳孔在一天中的变化”练习表达, 有的学生按照“从早到晚小花猫瞳孔的变化”来说;有的学生先总说小花猫的瞳孔是会变的, 再分说什么时间怎么变;还有的学生把早上和傍晚小花猫瞳孔的样子合在一起说, 表达更加简洁。三轮课的提升显而易见, 一轮更比一轮精彩。

“一人同课多轮”, 不变的是执教教师、教学内容, 但教学行为却在不断改进。两个多月的时间, 研究小组和执教教师一起经历了“三阶段两反思”的研究过程:执教教师围绕研究主题独立备课、上课, 教研组及专家指导团听课后, 针对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 献计献策;通过集思广益, 执教教师对第一轮教案进行调整、改进, 形成新的方案, 第二次上课;第二轮课后, 执教教师和同事对第一轮课和第二轮课进行对比, 明确进步的方面, 分析还存在的问题, 进一步修正方案, 第三次上课……如此循环, 大家的智慧集于一身, 教学目标的确定一次比一次简洁、明确;重点环节的设计一次比一次清晰, 教学策略的选择一次比一次恰当、有效, 教学效果、学习效果又怎能不一次比一次精彩呢?

三、营造专业发展氛围, 促进教师素养的提升

课堂教学作为教育的主阵地, 是教师的认识之源、发展之源。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 新的教育理论不断出现, 有时会让教师们目不暇接, 难以统合, 甚至望而却步。但课例研究可以营造一个相互信任、相互支持, 让教师们感到安全, 愿意敞开心扉公开自我的研究氛围。它是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磨砺教学技艺的“磨刀石”。参与课例研究的人员组成是多方面的:有一线教师, 有学校校长、教学干部, 有教授、专家, 还有教研员, 等等。课例研究中各方要努力发挥各方面的优势, 相互启发, 优势互补, 形成合力, 使课例研究的效果得到最大化的发挥。

实验教师既要“海纳百川”, 吸收、借鉴大家的意见、建议, 同时又要有自己的“一定之规”, 要紧密结合自身特点、学生实际等, 有选择地接受和吸纳, 而不是一味地盲从。在课例研究的过程中, 研究小组也曾遇到过挫折:从理想的教学设计到教师的课堂实施之间有一个差距, 差距会带来思想的困惑, 甚至不同意见的冲突, 但困惑催人进步, 冲突使人成熟, 亲历课例研究的教师们有许多感言。

1. 课例研究是教师教学方式、研究方式、学习方式、专业发展方式的一场深刻变革, 它让我们教师成为课程教学的真正主人。

2. 是课例研究让我进一步增强了问题意识、反思意识、研究意识, 也感到了自己的收获:课例研究在伴我成长!

3. 是课例研究让我们有了近距离接触专家的机会, 专家的引领使我有种特别解渴的感觉, 心中的迷团渐渐散去。回想自己的教学, 真是有很多需要反思和改进的地方。我会不断思考, 将目光放远, 做一名智慧型教师。

4. 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课例研究再一次让我深刻地认识到:教学目标是一节课的灵魂, 目标制定不准确, 是永远上不好课的。

科学教师专业标准 第10篇

一、项目介绍和理论框架

1. 项目介绍

美国科学教师IC A N专业化发展项目包括对科学本质与科学探究的认识、如何进行二者的内隐和外显教学、如何对学生进行评价、微格教学的培训等几个方面。本项目的基本实施流程包括暑期定位、学年活动、研究培训和暑期学校四个部分: (1) 暑期定位的目的是给教师介绍科学本质和科学探究, 使其有计划地参与到如何设计有利于深入理解科学本质和科学探究的反思活动中; (2) 学年活动包含连续10个月的每月一天工作坊, 围绕如何深入认识科学本质和科学探究、教授科学本质和科学探究、技术整合、修订课程、评价学生对科学本质和科学探究的认识, 并于1月和5月进行两次微格教学; (3) 研究培训期间, 教师同科学家一起参与科学研究, 在真实的科学研究环境中, 与科学家进行合作; (4) 暑期学院帮助教师加深他们对科学本质和科学探究的认识, 通过一系列外显和反思、阅读和讨论的活动发展他们的教学知识。

2. 理论框架

在当代基础科学教育研究中, 开始实行的科学探究与美国科学教育标准的界定非常接近, 后来焦点转为探究教学如何整合“认识探究”与“做探究”两个方面。因此, 在涉及“认识探究”的时候, 研究者强调科学探究的本质, 将其看做与科学本质相关的科学认识论的组成部分;于是, 科学探究用来指科学知识发展过程的特征, 涉及发展、接受和使用科学知识的若干惯例;它是人们认识科学本质和科学素养的中介, 是作为知识建构和确认的方法。科学的本质是科学认识论, 科学是一种获得知识的途径, 或与科学知识的发展相一致的价值观和信念;它还指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产生的科学知识的特征。

二、研究工具和对象

1. 研究工具

科学本质问卷VNOS-D (View of Nature of Science, version D) 和科学探究问卷VOSI-S (View of Scientific Inquiry, version S) , 并结合随后的深入访谈、教学计划和微格教学的观察, 前后测开放式问卷之间经历了三次微格教学的演示。VNOS-D和VOSI-S开放式问卷在国际上使用较广, 科学探究问卷包括五道大题, 理论基础来自ICA N项目的主持者李德曼博士提出的科学发展过程知识论, 用于测查科学家是如何发展科学知识的过程, 即“对科学探究的认识”, 涉及科学探究9个议题: (1) 科学探究开始于问题, 但不一定检验假设; (2) 科学探究中没有唯一的模式或者步骤 (比如没有唯一的科学方法) ; (3) 探究的过程是问题引导的; (4) 即使科学家按照相同的步骤进行探究也未必会得到同样的结果; (5) 探究的步骤能够影响结果; (6) 研究的结论必须与收集的数据相一致; (7) 科学数据与科学证据不同; (8) 解释来自于收集的数据和已有的了解; (9) 探究与实验的关系。科学本质问卷包括七道大题, 理论基础来自李德曼等人提出的科学本质内涵, 用于测查科学家在科学探究过程中产生的科学知识的特征, 涉及科学本质7个议题中的5个, 没有包含的两个议题是理论、定律的作用及关系, 社会文化相关。之所以确定这5个议题是因为在基础教育阶段的科学课程中较易被师生普遍接受, 即暂定性、创造性、观察和推论、主观性、经验为基础。

三位研究者评定科学本质和科学探究问卷, 以及教学计划和现代教学策略课程中教师的科学本质和科学探究的微格教学实践, 讨论差异性并且达成一致性评定。根据教师的教学计划及其在微格教学中的课堂组织等方面, 三位科学教育教授对其科学本质教学和探究教学的情况做出评价, 主要从教学目标、学生活动、教师的引导等方面来评价教师对科学本质和科学探究重要知识的内隐和外显教学的情况。

2. 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包括教师的观念和行为两个方面, 即 (1) 教师的科学本质观和科学探究观及其教学:教师的科学探究观和科学本质观、教师教授科学本质和科学探究的哪些方面、教师是否教授他们理解的科学探究和科学本质的知识、教师是否教授他们不理解的科学探究和科学本质的知识、培训是否提高了教师的科学探究观水平; (2) 教师的科学本质和科学探究的教学方式:培训前后教师科学本质和科学探究的外显和内隐教学是否提高、教师外显和内隐教学与其对科学本质观和科学探究观有何联系。研究对象为8位高中科学教师, 7位女性、1位男性, 平均教龄8年。

三、课程意识

从总体上看, ICA N项目提高了教师的认识水平。综合8位教师在第一次培训课中的内隐和外显教学次数, 一共11次, 第三次培训为25次, 可见, 教师在培训前后的科学本质和科学探究内隐和外显教学有了提高, 尤其是外显教学从第一课的6次到第三课的14次, 有显著的升高 (见表1) 。

表2是对该项目8位教师培训前后科学本质和科学探究问卷的分析, 可以看出, 科学本质的创造性、主观性和暂定性有了提高, 科学探究的9个议题有了提高, 包括问题 (始于问题) 、方法 (多种方法) 、引导 (探究过程问题引导) 、过程 (同样过程不同结果) 、影响 (过程影响结果) 、结论 (结论与数据收集一致) 、证据 (数据与证据不同) 、解释 (解释来源数据和已知) 以及实验 (探究和实验的看法) 。科学本质“主观性”提高程度最大, 科学探究“探究过程问题引导”提高程度最大。所有教师在科学本质的“观察和推论”“以经验为基础”两个议题上没有发生变化;在科学探究中“结论与数据收集一致”的改变最小。科学本质的创造性和暂定性有了后退, 科学探究的证据 (数据与证据不同) 有了后退。

四、专业发展项目的教师案例

教师案例评定的主要方面包括科学本质和科学探究问卷的前后测, 微格教学中科学本质和科学探究的内隐和外显教学。在培训之前进行两套问卷的前测, 三次微格教学以后进行后测;微格教学的录像主要是美方8位科学教师在3次科学本质和科学探究微格教学中的教学展示, 具体教学情况由一位美方教授和三位科学教育博士生共同评价。

根据8位教师两套问卷的前后测、教学计划和微格教学观察, 定性分析培训前后科学本质和科学探究认识的等级变化和教学中使用的科学本质、科学探究议题。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最倾向于讲授的议题包括科学本质中的“观察和推论”, 科学探究中的“始于问题”。通过问卷前后测的等级变化可知, 8位教师在“观察和推论”议题具有比较深刻的认识, 科学本质和科学探究认识水平高、具有相应学科内容知识的教师倾向于在教学中更多地使用内隐或外显的方法来进行科学本质和科学探究的教学。

再如教师L, 她在“暂定性”和“结论与数据收集相一致”两个议题的等级都是2, 老师L对二者的认识并不深刻, 但是她也进行了内隐和外显教学;还有教师A的“结论与数据收集一致”议题, 教师O的“始于问题”等都存在这一现象, 也就是说教师可能会教给学生他们自己并不理解的科学本质和科学探究的知识。教师A在微格教学中能很好地进行数据收集和分析的操作, 较其他教师而言, 表现出良好的探究过程技能, 但是老师A对这一技能的认识水平仅处于传统阶段, 并不深刻, 这暗示着教师“做探究”与“认识探究”是不同的。

教师J的两种科学认识水平在培训前后升高的等级最多, 为11, 其科学本质和科学探究作为教学内容的实践只有5次;教师A的认识水平在培训前后升高的等级最少, 为3, 但是她以科学本质和科学探究作为教学内容的实践次数最多, 为11次。相类似的还有教师M和S。考察他们在前测中的认识水平, 教师J在前测中15个议题有5个等级为1, 他对科学本质和科学探究的认识水平基本处于简单阶段, 而教师A的科学认识水平除了4个议题为2之外都是3, 科学本质和科学探究的认识水平基本处于深刻阶段。由此可见, 尽管在培训中教师J的认识水平提高的程度最大, 但是由于他原有的科学本质和科学探究的认识水平较低, 因此外显和内隐教学的次数要少于原有认识水平高的教师A。另外, 教师K的科学探究的认识水平提高的等级是7, 她的内隐和外显教学为11次, 也是最高, 对比分析教师K、教师J和教师A的情况, 分析微格教学录像和教学计划, 教师K具有更深入的学科内容知识 (物理) , 教师A对科学探究的认识水平较高, K和A在微格教学中表现出更为灵活和扎实的适合探究情境的教学知识。尽管教师对科学探究的认识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但是如何将科学本质和科学探究的知识运用到教学实践中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他们原有的认识水平对其教学实践起到很大的影响。

五、专业发展项目的小结与启示

1. 小结

(1) 教师的科学本质观和科学探究观。教师在培训前后对科学本质和科学探究的认识水平都有了较大提高;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倾向于教授科学本质的“观察和推论”议题;科学探究的“始于问题”议题, 教师也倾向于将“主观性”和“结论与数据收集相一致”这两个议题作为实际教学的内容。

(2) 教师观念及其教学实践。教师倾向于更多地教给学生认识水平高的科学本质和科学探究知识, 但是他们也会教给学生自己认识水平低的科学本质和科学探究知识, 虽然教师的“做探究”与“认识探究”不同, 但是教师对科学探究及其教学的认识水平, 影响到他们可能采取的“做探究”的方式及其执行的程度;教师原有的认识水平和科学学科内容知识对其探究教学实践有很大的影响。

(3) 科学本质和科学探究的教学方式。项目前后教师的科学本质和科学探究外显教学有了很大的提高, 认识水平高的教师倾向于更多地进行科学本质和科学探究的内隐和外显教学;有关科学本质和科学探究的知识如何运用到实际教学中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教师需要掌握探究情境的教学知识和相应的教学策略知识, 并在教学活动中不断反思, 才能灵活地进行探究教学的实践。

2. 启示

(1) 科学探究、探究教学与教师知识。教师的学科内容知识可以分为学科的概念性知识、学科本质、学科知识结构和学科信念。科学探究属于教师的学科内容知识, 有关科学探究的学科内容知识 (科学探究内容知识) 涉及科学探究的基本原理和学科探究的信念, 探究内容知识影响到教师对科学探究的认识, 进而影响他们的探究教学知识及其实践。科学探究的教学知识包含在学科教学知识之中, 它主要涉及探究教学和自身的定位、探究学习和学生、科学探究课程、探究教学策略、科学探究的评价五个要素;教师对科学探究及其教学的认识受到教育目标及评价、价值观、科学探究内容知识和教学知识的影响, 并且共同受到社会文化背景的作用。

(2) 在职科学教师教育。教师的科学探究和科学本质陈述性知识以及“做探究”的程序性知识, 是科学教师探究教学知识发展的基础、探究教学培训的基础。基于美国科学教师ICAN专业发展项目的经验, 我国科学教师的探究教学培训需要以教师参与式的“做探究”实践活动为主, 通过科学本质、科学知识的情境来学习科学探究的内容知识和教学知识, 在做探究中体验和反思“教探究”, 提升科学探究的认识水平, 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探究教学的策略, 深刻地认识科学探究及其教学并实现探究教学的科学化、精熟化和自动化。在职教师教育中可以采用外显或内隐的方法, 通过反思或者在探究活动的情境中体验两种方式来学习科学探究的概念性知识;对于程序性知识的学习则要以“做中学”的方式来体验和反思, 同时可以加深对科学探究陈述性知识的认识;至于教师培训, 可以借鉴ICA N项目的暑期定位方式, 利用活动和反思以及科学家合作的方式, 对科学本质和科学探究进行基本介绍, 并使教师参与到科学探究的活动体验中, 以期达到较深程度的认识。

本文系科技部专项“中小学科学探究学习与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研究” (2009IM010300) 子课题“基础理论研究”的阶段成果。

参考文献

[1][4]Lederman, N.G., Lederman, J.S., Kim, B.S.&Ko, E.Project ICAN:A Program to Enhance Teachers’and Students’Understandings of Nature of Science and Scientific Iinquiry[Z].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NARST, San Francisco, California, 2006:28, 69.

[2][3]Lederman, N.G., Lederman, J.&White, K.Linking Progressive Development of Teachers’Understandings of Nature of Science and Scientific Inquiry with Progressive Development of Instructional Ability[Z].Paper presented at the meeting of NARST, Baltimore, 2008:95, 120.

以科学发展观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第11篇

【关键词】教师专业成长;继续教育; 校本研修

我校经历了五年的办学历程,出色地度过了第一个成长周期,实现了第一步跨越。面对海西建设的新浪潮和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在新的一个五年里,我们学校应该得到怎样的发展?怎样的发展才是北师大厦门海沧附校的方向?这是每个北师大厦门海沧附校人心中的问题。因此,在调查研究和集思广益的基础上,我校新五年的发展蓝图中提出了“内涵发展,文化提升”办学思路。内涵发展就是把教师的发展作为学校发展的第一要务,而教师的发展就是师德和专业素养的综合提高,这个提高不仅仅靠教师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更重要的是要通过教师的继续教育来实现。

总结近几年我校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可以用这几句话来概括,即抓住一条主线,做到两个三结合,突出三个重点,落实四个策略,实现五个一,反思六个问题。

一、抓住一条主线:以校本研修活动为主线

校本研修包括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训。校本教研就是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解决发生在学校现场的教学问题为主的一种教研活动方式。校本教研不仅是课程改革的需要,是学校持续发展的一种原动力,更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校本培训指的是源于学校发展和整体规划的需要,由学校发起、组织,旨在满足教师个体的工作需求的校内培训活动。实践证明,校本研修这种形式,对于有效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水平,对于提高教师参与继续教育的积极性,对于弥补当前继续教育资源的不足,有多方面的现实价值。因此我校从校长到具体运作部门,都非常重视教师继续教育工作,我们在积极支持教师参加上级教研部门和院校组织的培训、教研活动及自身的学历进修外,每学年都把校本研修活动列入学校计划,精心安排,认真实施。我校每学年举行各个层次、各种形式的校本研修活动平均40次以上,同时组织去外地考察学习培训的有60人次以上。2006—2008两学年学校用于外出培训的经费约21万元,请北师大等单位的专家学者来校讲学和指导的经费约8万元。

二、做到两个“三结合”:教学、教研和培训结合,通识培训、分层培训和人本培训结合

教师成长道路有常规道路和超常规道路两种。常规道路指的是传统的拜师傅、结对子,这需要教师付出十分辛苦的劳动,加上不断的进行经验总结。这条成长道路漫长,而且只是简单的观察模仿,容易使人成为一个模子。而超常规道路则要求教师广泛学习理论,再进行大胆而小心谨慎的实验,最后探索出规律。我校是一所新学校,老教师少,新教师多,走常规道路存在老教师少的问题。而且学校起点高,可利用资源丰富。另外根据我校的目标——争取在五年内成为名校,如走常规道路教师成长的时间太长,满足不了我校快速发展的要求。因此超常规道路是适合我校教师成长的道路之一。实践证明,我校的这一决策是英明的。

我校校充分利用北师大资源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进行通识培训。聘请专家学者来校讲座、听课、评课、指导教研活动。四年来,邀请教育部官员、北师大教授、英美学者、魏书生局长、省市教育专家达八十多人。

学校还根据各类教师的需求,实施有针对性的培训。“导师制”培训:对参加工作不足三年的教师,采取导师带教的培养方式;“名师工程”培训:对骨干教师,学校启动了名师培训工程,2005年引进教育部“以学术能力为本的名师培训”项目,选送25人,学习怎样读书写综述、开展教育研究、撰写学术论文,逐步成长为学者型教师,目前我校已培养省级学科带头人4名,省级骨干教师12位,市级学科带头人3名,市级骨干13名;“量体”培训:我校有部分特级教师、高级教师,属各学科领军人才,为了使他们度过高原期,稳步向专家型教师迈进,根据他们的专业特点和发展需要,学校聘请大学教授或国内著名的教育专家,对其进行一对一定向培训,目前有三位高级教师和北师大教授签订了师徒结对协议书。

三、突出“三个重点”:师德师风建设、“教学能力”培训、“教学研究”培训

在师德师风建设中,我们主要抓政治学习制度,采用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定期总结反思的方式方法。2003年建校伊始就确定了加强对教师进行教育法规、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的工作思路。制定《北京师范大学厦门海沧附属学校教师行为规范》,从仪表、语言、风范、思想、信念等方面作出详细规定。明确每位教职工在师德建设中的职责和任务,开展丰富多彩的师德建设实践活动,如德育教育论坛,“我喜欢的职业操守语”的撰写、推荐和评选等,引导教师在业务上求深求精。每年都对班主任、新教师进行岗前培训,推行班主任持证上岗制度,将师德建设的各项要求落到实处。每年开展一次师德标兵、师德先进个人、教学名师等评选活动,采取学生问卷、考评组评审、领导小组认定等办法,使评选公开公平公正。学校建立校园网,加强与家长和社区的联系,把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放在学生、家长和社会的监督中和教师自律意识的提高上,收效极为明显。

在“教学能力”培训中,主要抓青年教师的"导师制”、教学基本功培训和展示、课堂教学创新比赛等活动。我校每年12月份举行一届的“新课程杯”课堂教学创新比赛都把教学技能列为一个评价项目;每学年进行一次教师教学基本功训练或比赛,内容包括硬笔书法、普通话能力、常用简笔画、课件制作、试卷制作等。如2007年举行教师硬笔字比赛、简笔画比赛,2008年举行硬笔字、简笔画作业评比,2009年举行粉笔字考核。对在校内比赛成绩优异者我们优先推荐参加上级部门举行的比赛,并免于参加下一轮相应的基本功培训,这样通过比赛、考核使教师对教学基本功做到常抓不懈,警钟长鸣。

在“教学研究”培训中主要抓读书自修、推行“一组一题”、“带题进课堂”的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以及教学案例、教育随笔及论文撰写辅导等活动。为引导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大力倡导教师多读书、读好书,争做学习型教师,每年寒暑假校长向全体教师赠书,布置阅读并撰写心得体会或研究论文,开学之初进行评选。课题研究的过程,也是教师学习理论、探索实践、提高教科研能力的过程。我校实施科研兴校战略,提倡“带题进课堂”,科研、教研、教学一体化。建校以来我校先后承担了国家级、市级、区级近30个课题。这些科研工作大大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使教师少走弯路,提高效率,也使学生学得快乐,学得轻松。

四、落实四个策略:管理从“严”,形式从“细”,问题做“精”,结果必“思”

一是管理从“严”。我们对校本培训的管理做到严格制度,严格纪律,严格操作。我们制定了《关于教师继续教育的规定》和《校本培训实施办法》等规章制度,在各种培训活动中加强过程的监控,每次活动都有点名签到和活动记录,影响比较大的活动还要在校园网上发布消息。我们还建立了教师专业成长电子档案,内设5个文件夹,记录教师教育教学实践和继续教育成果,学年末进行评价和交流。

二是形式从“细”。在培训中我们注意从细微入手,细致操作,细心组织。如对青年教师实行“导师制”,由有经验的教师传帮带,我们要审查导师的资格,召开拜师会,制定《新教师成长手册》,规定了师徒交流的次数和主题,相互听课的节数,各种计划、总结及公开课等要导师签字等等,都有详细规定,期末和学年结束时一项项验收。对教师的“两笔一画”基本功培训,我们已形成制度,每年都进行培训和考核,至今已编辑了两本“硬笔字、简笔画练习丛书”,并表彰了一批培训积极分子。通过这些细致的工作,促进教师培训工作的深入。

三是问题做“精”。校本培训要以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为中心开展活动,因此,我们在培训中做到精确提炼,精心设计,精细实践。如针对教师对教学设计和教学案例、教学随笔等的写法容易混淆的问题,我们请本校有丰富教学经验的特级教师开了讲座,还结合五周年校庆出版《探索》文集,把教学设计、教学案例、教学随笔等文稿分开目录编辑,以便让教师参考对照,在每届的课堂教学比赛中把评比“教学设计”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等。

四是结果必“思”。我们强化教师自我反思的渠道,引导在新课程践行中坚持多方面反思,如“研究活动中的反思、参观学习中的反思、读书活动中的反思、观摩课堂后的反思、与学生谈话中的反思、与专家对话中的反思”等。特别强调课后的反思,对教师备课本中的“教学后记”,我们提出五点实施建议:1.思想上能体现新课程理念和要求;2.内容上一事一议,一得一记;3.写法上有感则长,无感则短;4.时间上记录及时,一课后随想随记,每个教案后必写;5.学校定期检查审阅。每学期检查、展示、交流教案,现在教师都养成自觉撰写教学反思的习惯。通过这样的要求引导教师在反思中提高实践能力,生成教育智慧,使反思教学成为教师的专业行为。

五、实现“五个一”

“五个一”就是打造一批学科领军人才,形成一批特色和卓有成效的培训项目,开发一个教师继续教育网络学习平台、建成一套比较规范科学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开辟一条通往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校本培训之路。

1.打造一批学科领军人才。我们通过继续教育,不断提高各层次教师的可持续发展水平,同时通过不同层次的公开课、示范课、展示课及教学技能比赛,促进骨干教师迅速成长,目前我校共有省级学科带头人4名,省级骨干12位,市级学科带头人3名,市级骨干13名,区级骨干15人,合计占教师总人数的35%。他们已在我校的历届高考、中考和小学毕业会考,以及指导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竞赛、教育科研等方面发挥了主力军作用。

2.形成一批特色和卓有成效的培训项目。我们充分利用北师大的教育资源,经过几年探索,在教师赴京培训、教学基本功培训、青年教师“导师制”培训、教育科研培训等方面形成长效机制的培训项目。这些项目教师参与面广,具有实际指导意义,受到教师们的欢迎。

3.开发一个教师继续教育网络学习平台。为了满足教师继续教育需要,我校加大投入,在校园网上搭建五个资源平台。一是数字图书馆,目前已有1.1万册电子图书,最近通过发动教师选书,很快会增加到3.5万册。教师既可以在校园网内使用,也可在校外使用,还可以下载图书(即图书借阅),甚至可以在上面写书评、导读等。二是报纸期刊资源库,其中期刊库包含了1994年至今的1286种与教育相关期刊、杂志全文数据,报纸库包含了2000年至今210种与教育相关报纸全文数据,总数据量达2、5T,并且数据进行分类索引,检索使用非常方便。三是“国之源”资源库,它是一个符合新课标要求的教学资源库,内含1—9年级各学科教学资源,其中有图片、动画、视频、教材分析、教学设计、教法学法指导、课堂练习、测试题等。四是清华同方“动画课堂”多媒体教学工具包,内含2300多个动画,其中初中1500多个,小学800多个,这些动画覆盖了中小学主要知识,满足日常课堂教学需要。五是视频点播系统资源库,内有本校及外来的教学课件,教师可随时学习和取用。

4.建成一套比较规范科学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通过培训学习、教育教学实践以及借鉴外校成功的经验,我校先后建立和完善《课程实施方案》、《课程评价方案》、《教师发展性评价方案》、《教育教学成果奖励条例》《优秀教研组评选方案》等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其中涉及校本研修的制度就有11个。这些制度保证了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开展和成效。

5.开辟一条通往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校本培训之路。就读我校的学生家长,具有时代的特征。他们一部分是失地而成为城市居民的当地农民,一部分是购买商品房的业主。他们高度关注学校教育,但又不会正确引导孩子。所以我们把校本培训延伸到了家庭。中学部、小学部分别成立家委会,定期举行家委会和家长会,邀请家教专家给教师和家长作培训;班主任、年级组长和家委会成员举行家校合作教育研讨会;设立教学开放周,请家长进班听课并座谈;在校园网上搭建“德育网站”,内设“家校互动”、“教子有方”等栏目,刊登校园新闻和家教文章等。《厦门日报》08年12月19日在报道改革开放30年城市巨变时,以“校门口的那排布鞋”为题写了我校为改变当地家长的一些陋习,学校特意买来布鞋放在校门口,请穿拖鞋来的家长换了鞋再进校的做法,这就是用实际培训来提高家长文明素质,通过教育家长来实现家长教育,从而提高教育质量。实践证明,校本培训实现了家校教育的互连、互通、互促。

六、还需要探讨的六个问题

一是要不仅仅把校本研修作为一种活动来运作,更要把它上升为一种课程来设置和开发,还需要做许多工作,它涉及到课程计划的制定、教材的编写和选用、课程评价等方面的问题。

二是要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必要在每次主题培训前,对教师进行需求的调查,征求意见,但这又很花时间和精力。

三是在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量已经满负荷的情况下,既要开展集体性的培训活动,又不过分增加教师的负担,使教师能从心里认同培训给他们带来的好处,这也需要组织者深思的问题。

四是在教师培训中,教师往往重视校外的教育资源,轻视校内的教育培训资源,所以,挖掘、培育和壮大本校的培训资源,发挥它的亲和力和教育力也是我们要考虑的问题。

五是教师年年培训、各种培训繁多,但我们组织者有没有反思过这样一些问题:每场的培训,我们浪费了多少时间?老师们是怎样看待这场培训的?培训后,教师的哪些能力得到提高,哪些能力没有提高等等。

六是如何激发教师参与继续教育的内驱力,并把继续教育作为自己生存发展的第一需要,强化他的紧迫感和危机感,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

科学教师专业标准 第12篇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科学教师,角色转换,实现

《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程标准)对教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传授学生知识技能,而且要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学会学习,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要求教师进一步更新观念,形成新的课程观、知识观、学生观。在课程结构方面,改变学科的本位观念,更多地体现综合性、选择性和均衡性。课程内容方面,要改变繁、难、偏、旧的现象,适应不同地区的学生发展的需要,这对教师的知识结构、学科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课程实施方面,要求教师调整改变教学行为和策略并转换角色,不再是知识的占有者、传递者,应成为学生发展的指导者、促进者。通过转变教师的教学模式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一个自主、体验、探究、合作、交往的学习平台。新课程标准的提出及其实施,为教师角色的转化提供了有利的促进条件,教师应当积极投身于课程改革之中,变传统的教书匠为终身学习者和研究者。

1. 从传授者转变为促进者

传统的科学教学强调的是科学基础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对学生科学方法论的教育。教学模式基本上是“教师讲、学生听及学生记”,并且大部分人认为:教师讲授得越充分越精细越好;学生越听话越安静越能跟着教师思路走越好,记忆得越多越好。这种以知识为本的课程设计限制了课程在情感、态度、价值观领域和科学过程、科学方法领域的教育功能。这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很多学生对于自然和科学技术的学习积极性,难以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只能使他们在学习中成为“孤独的苦行僧、残酷的竞争者和沮丧的失败者”。

新课程强调:科学教学过程是师生相互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与同伴交往,学会与同伴合作,共同探究问题,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促进人格的健全发展。

【案例1】停止沸腾的水,用冷水浇上以后会怎样?

由学生的生活经验可知,用火可以把水烧开。但用冷水也能把水烧开,这是学生怎么也不会想到的。这样便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参与动机,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培养学生设计探究实验方案的能力。在实验的过程中,明确分工,使每位学生都能参与,做到有条不紊,既保证实验探究顺利进行,又培养学生相互合作、交流学习的意识,贯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主导,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最终让学生认识到停止沸腾的水,用冷水浇上以后又会沸腾的事实及其原因,从而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生活相结合的应用能力和质疑精神。

2. 从执行者转变为引导者

在传统的科学教育教学中,作为系统的学科知识,是国家统一编定的,教师是课程、教材的执行者,教师的任务就是教授课程、教材。新课程增加了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不再由原国家课程的一纲一本统一全国,这就大大增加了课程的不确定性,使得课程的灵活性和弹性加大。新课程中知识的选取及要求是为课程的总体目标服务的,在科学学庞大的知识体系中,一些不同的知识可以用来达到相同的课程目标。因此,在明确的总体目标之下,知识的选取和要求有一定的灵活性,使教材的编者和教师获得主动权。

在学生自主探究过程中,教师要能正确把握引导的“度”。教师要把握住“引而不发、跃如也”的火候,既要引导学生,又要使学生感到探究得出的结论是自己小组合作的结果。鼓励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学科学,帮助学生自己建构知识,有关实验探究的问题是由学生自己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由学生小组讨论得出,实验过程由学生分小组探究完成,在鼓励学生提问的过程中,教师要能适时创造提问的环境,让学生充分意识到他们能提问、可以提问、有权利提问。从教师的内心深处去尊重每一个学习小组,尊重每一个学生,当好“引领者”、“引路人”。因为学生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对教师而言反而是一大幸事,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如何把握探究方向,正确引领学生。教师要结合新课程标准理念,掌握中学生在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发展特点,了解学生的一般认知水平,才能针对不同年龄发展阶段的学生提出不超出他们能力,又引导他们迈向高层次、高阶段自主探究的问题。

【案例2】对简单机械的要求。

过去的教学大纲非常具体:理解力臂的概念,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知道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的作用,会组装简单的滑轮组,选学轮轴。

现在的《课程标准》则更具有原则性:通过实验探究,学会使用简单机械改变力的大小和方向。

利用课程资源引导学生,教会学生如何正确选择有效的信息源和判断信息的可靠性,并利用这些资源完成对知识的主动探究和意义建构。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充分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在社会大环境里学习和探究。

3. 从控制者转变为合作者

在传统的教学中,科学教师对于学生来说,是高高在上的控制者,他们控制着学生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活动,甚至是学生的学习习惯,学生没有或很少与教师合作。教师既是“导演”,又是“演员”,集数职于一身,结果是“导”而不“明”,“演”而不“精”。然而教育教学活动不仅仅是一种个体活动,更重要的是一种团队活动。团队意识、合作精神是教育工作取得成功的非常重要的因素。新课程重视交流合作,并且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多边合作的主体交流过程,在重视教师“教”的同时,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主张每个学生的人格都应得到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都应得到张扬,每个学生的潜能都应得到充分的发挥。

教师应善于将自己置身于学生的位置,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即要善于“心理换位”。只有做到这一点,教师才能以“假如我是学生”这样一种理念思考、分析、实验、探究,才容易感受到学生的情感体验,并引起与学生相似的情绪性反应。这样一来就容易把握住探究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小组不按步骤操作、乱动手,一些小组不动手、没有正确操作,而导致结论不容易探究出来的失误现象。根据教学实际情境观察:教师角色转换为学生合作伙伴后,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语言交谈也比平时随便了些,也就容易迸发出创新思维的火花。教师能做到“想学生所想、供学生所需”,也便于以后备课或设计课堂教学时,首先能考虑到学生探究时已经掌握的部分有多少?最迫切想探究的问题又是什么?采取什么样的设计思路、指导思想去设计教学?学生通过具体的探究过程能学到的知识是什么?愿学的知识是什么?……总之,学生探究路子多起来了,头脑灵活了,教师也品尝到了新课程标准理念、素质教育的甜头,为以后更进一层次地指导学生探究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因此,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中的角色较之传统教学发生了重大变化,教师由传统的控制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

4. 从传统的教书匠转变为终身学习者和研究者

在传统教学中,很多科学教师扮演教书匠的角色,注重向学生灌输知识,很少教给学生自己去探究知识的方法,很少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科学新课程的实施给教师提出了多方面的挑战,教师只有正确认识自己研究者的身份,才能成为课程实施与改革的积极参与者和主动适应者。根据各类资源,把教育实践作为观察与思考的对象,并且运用科学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剖析,然后提到理论的高度加以概括,说明事物的本质,按照客观规律指导教育活动。教师角色转换后要不断总结经验,减少失误,要从学生的角度去熟悉探究过程,把握探究过程,更加自觉地去学习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教育理论,改革教学。如果教师缺乏一定的教学方法、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那么科学课程标准的落实就会大打折扣。教师要变单一的科学知识的传授为全面的科学素养的教育,要把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转换为引导学生走向自然、走向生活、走向社会。

总之,科学教师只有实现各种角色的转换,才能走进新课程,为加快科学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建设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国家课程标准.科学课程标准 (7-9年级) .http://www.being.org.cn.

[2]贺斌.教师怎样与新课程同行——谈教师的角色转变及学会新的专业技能.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2, (5) .

[3]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 2001.

上一篇:Web服务资源框架下一篇:韩国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