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汀类药物的临床应用

2024-08-17

他汀类药物的临床应用(精选11篇)

他汀类药物的临床应用 第1篇

1 他汀类药物的作用机制

他汀类药物为HMG-CoA还原酶抑制剂, 该类药物共同作用机制为其侧链与胆固醇合成过程中HMG-CoA还原酶的底物HMG-CoA结构相似, 竞争性的抑制细胞内胆固醇合成酶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活性, 使胆固醇合成减少, 刺激肝脏内细胞膜LDL受体数量增加、密度加大, 促进肝脏摄取LDL, 减少VLDL生成, 抑制VLDL转化LDL, 从而使血浆LDL-C清除增加。这类药物可使血浆TC降低25%~35%, 血浆LDL-C减少30%~40%, 但对降低血浆TG和升高血浆HDL-C的疗效略差, 是临床上治疗高胆固醇血症的首选[1]。

2 他汀类药物的多效性

近一段时间临床和实验研究证明, 他汀类药物有抗感染作用、可明显降低冠心病病人血浆C反应蛋白水平, 在解决冠心病预后, 预防冠心病重症发生有突出作用, 与此同时他汀类药物还可以改善血管内皮功能, 降低血小板活性, 抗氧化, 稳定粥样硬化斑块, 抑制血栓形成, 抑制心肌细胞凋亡, 改善心功能, 改善认知, 抗肿瘤, 刺激骨形成等作用, 均对疾病的治疗产生重要的意义。人们把这些独立于降脂药物之外的作用称之为他汀类药物的多效性[2]。

3 他汀类药物的剂量

指南中强调降脂治疗的首要目标就是降低LDL-C, 临床研究表明使用他汀类药物使LDL-C每降低1mmol/L, 心脑血管危害大约减少23%, 因此对于发病早期的病人在改善生活方式的基础上, 尽早应用对治疗和预后有着积极地意义。尽管常规治疗剂量的他汀类药物对大多数治疗的病人都是安全的, 但面对不同病人应该完善评估它的风险效益比, 不能只是单纯追求提高疗效而过度提高他汀类药物的使用剂量。

4 他汀类药物的不良反应

大多数病人对他汀类药物的耐受性较好, 不良反应较轻。临床可出现: (1) 失眠、头痛、抑郁。 (2) 腹痛、腹泻、恶心、消化不良等症状。 (3) 少数病人可以出现肝脏转氨酶, 如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AST) 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 升高。 (4) 他汀类药物还可造成肌炎、肌痛、横纹肌溶解等病症。肌炎表现为肌肉症状、并伴CK升高;肌痛表现为肌肉疼痛或无力、不伴肌酸激酶 (CK) 升高;横纹肌溶解表现为有肌肉症状、伴CK显著升高和肌酐升高, 这是他汀类药物最严重的不良反应, 甚者可以危及生命。 (5) 极少数病人还可出现精神抑郁、脱发以及心脏传导异常[3]。

5 他汀类药物的适应证与禁忌证

除纯合子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的临床效果不理想外, 他汀类药物适合于大多数类型的高胆固醇血症或血清甘油三酯轻度升高后混合型高血脂者, 并可当作冠心病、急性冠脉综合征、冠脉介入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糖尿病、糖尿病周围血管病等疾病病人二级预防降低血浆LDL-C的首选药物。免疫性肌病史、重度的肝、肾功能异常, 对他汀类药物过敏者禁忌使用。

6 他汀类药物的常用药物

现在临床上常用的他汀类药物有:辛伐他汀 (舒降之) 、阿托伐他汀钙 (立普妥) 、氟伐他汀 (来适可) 、普伐他汀钠 (普拉固) 、瑞舒伐他汀钙 (可定) 、洛伐他汀、匹伐他汀钙等。

7 他汀类药物的联合应用

目前各类文献均显示, 降低血浆LDL-C数值是调脂治疗的关键点, 他汀类药物使血浆LDL-C水平下降到一定程度后, 如果可以进一步降低血浆LDL-C水平, 可以减少残留的心血管风险。在临床实践中, 混合型血脂异常病人占很大一部分比例, 而单用一类调脂药物往往不能达到满意的临床效果。实验证实使用他汀类药物的剂量增加1倍, 那么LDL-C的数值仅降低6%, 而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随即提高。

为了提高血脂治疗的达标率、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在“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中明确表明, 不同类别的调脂药物联合应用是一条合理的途径, 降脂药物联合治疗方案中, 多由他汀类药物与另一种降脂药组成。当前常见的有他汀类与依折麦布联合应用、他汀类与贝特类药物联合应用、他汀类与烟酸类药物联合应用、他汀类与中药制剂联合应用[4]。

7.1 他汀类与依折麦布联合应用

依折麦布 (ezetimibe) 是一种新型的选择性胆固醇吸收抑制药物, 该药可以抑制小肠NPC1L1转运蛋白活性, 其切断了植物固醇和胆固醇的吸收, 可以使肠道胆固醇吸收降低约54%, 从而阻断了外源性的胆固醇吸收, 故此依折麦布与他汀类药物合用一方面可以减少肠道吸收膳食以及胆汁中的胆固醇, 另一方面还可以减少肝脏合成胆固醇, 从而在双重途径控制血浆胆固醇水平, 有临床研究表明, 在使用他汀类药物治疗的基础上, 加用依折麦布可使LDL-C水平进一步下降约20%。同时由于依折麦布不通过细胞色素P450代谢, 因此联合使用不影响他汀类药物的血药浓度, 不良反应轻微且少见。故此在临床大剂量应用他汀类药物治疗后仍不能达标时, 联合应用依折麦布是比较理想的选择[5]。

7.2 他汀类与贝特类药物联合应用

心血管高风险事件的主要血脂异常表现就是TG升高、HDL-C降低。贝特类药物可以增强肝细胞对脂肪酸的氧化作用, 进一步分解血液循环中富含TG的脂蛋白, 使TG水平降低。调节血脂代谢的基因表达, 从而增加HDL-C合成, 贝特类药物还能抑制肝脏中VLDL合成和分泌。因此他汀类与贝特类药物联合应用可以达到两者的药效优势互补, 但因为他汀类药物与贝特类药物均有潜在性肝肾功能损害以及肌病发生的风险, 故此联合应用时应警惕其安全性, 对合并肝肾功能不全的病人尽可能避免使用。为减少联合应用的副作用, 可分别在每日不同的时间服药, 从而错开两种药物的浓度高峰同时出现, 以减少其毒性[6]。

7.3 他汀类与烟酸类药物联合应用

烟酸属于B族维生素, 是当下升高血浆HDL-C最有效的调脂药物之一。烟酸具有使TC和LDL-C水平降低的作用, 可能与其抑制肝脏VLDL颗粒的分泌后使血浆VLDL颗粒减少有关, 最终把VLDL向LDL的转化减少有关。在他汀类药物治疗使机体LDL-C水平达标后, 对HDL-C低下的病人同时服用烟酸, 可以使其HDL-C提高, 与此同时降低TG水平, 从而达到改善血脂谱的作用。在临床实践中发现烟酸可以增加他汀类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有可能增加肌病的发生, 甚则可以出现部分横纹肌溶解的现象, 因此两种药物联合使用时应该加强AST、ALT、CK等生化指标的监测。他汀类药物联合烟酸治疗还可以起到减缓动脉粥样硬化进程的作用, 可进一步降低心血管死亡以及非致死性心肌梗死的发生[7]。

7.4 他汀类与中药制剂联合应用

血脂康、脂必妥的主要成分都是红曲, 而红曲代谢产物中含有HMG-CoA还原酶抑制剂洛伐他汀及多种不饱和脂肪酸、氨基酸和微量元素等物质。因此中药制剂在起到调脂功效的同时还具有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抑制LDL氧化修饰等有益作用。

有研究表明复合制剂血脂康胶囊1.2g约含1 0 mg洛伐他汀, 脂必妥中洛伐他汀含量为0.25%, 故此在联合应用时应避免盲目大剂量使用所带来的副作用。

目前LDL-C指标是临床上公认的血脂管理首要目标。在现在品种繁多的调脂药物中, 他汀类药物被作为血脂异常治疗的基础和主线药物, 对于普通血脂异常病人, 单一选择药物即可达到治疗指标, 而对于某些混合性血脂异常以及合并其他疾病的病人, 往往可能需要联合应用降脂药物才能实现全面调节血脂异常的目的。通过个体化地确定合理的选用调脂药物、防范不良反应的发生, 只有这样才能让更多的病人血清TC、LDL-C达到推荐水平。合理应用他汀类药物, 让更多血脂异常的病人受益。

摘要:他汀类药物为HMG-CoA还原酶抑制剂, 适合于大多数类型的高胆固醇血症或血清甘油三酯轻度升高后混合型高血脂者, 是临床上治疗高胆固醇血症的首选。临床研究表明大多数病人对他汀类药物的耐受性较好, 不良反应较轻。为了提高血脂治疗的达标率, 选用降脂药物联合应用是一条合理的途径。通过个体化选择, 可以让更多血脂异常的病人受益。

关键词:他汀类药物,血脂异常,联合用药

参考文献

[1]那开宪, 张桂云, 徐文拓.调脂治疗的重要性及他汀类药物的合理使用[J].中国临床医生, 2012, 40 (9) :3-7.

[2]赵水平.他汀类药物非降脂作用研究现状[J].医学临床研究, 2004, 21 (1) :1-2.

[3]赵文新, 季红赞.血脂异常的药物治疗进展与临床评价[J].中国药房, 2005, 16 (10) :785-787.

[4]朱艳霞, 李振华, 徐新生.《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知晓情况的调查[J].中国医疗前沿, 2011, 6 (16) :95-96.

[5]谢羽飞, 赵水平.依折麦布联合他汀类药物将脂新进展[J].中南医学, 2013, 1 (2) :29-30.

[6]吉金荣, 尚树忠, 罗清菊.非诺贝特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混合型高脂血症的临床研究[J].中外健康文摘, 2011, 8 (37) :27-28.

他汀类药物的临床应用 第2篇

赵水平教授表示,目前认为所有他汀类药物都可能引发肝酶增高(表

1),具体机制目前仍不清楚,在所有接受他汀类治疗患者中,约 1%~2% 出现转氨酶水平升高超过正常值上限 3 倍,但减量或停药后肝酶水平即可下降,即使不调整剂量,70% 也会自行下降;在肝酶增高后继续使用他汀类,没有引起肝衰竭的报道,也没有证据表明他汀与明显的肝损伤及肝衰竭有关,他汀治疗中肝衰竭发生率为百万分之 一,并不高于普通对照人群。

对 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可安全地使用,慢性肝病或代偿性肝硬化亦不属于此类药的禁忌证。他汀相关异常无需肝功能监测。但也要注意到,对于活动性肝病、不 明原因的转氨酶持续升高以及任何原因所致血清转氨酶升高超过正常上限 3 倍、失代偿性肝硬化及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要非常慎重地加以确认。

他汀类相关的肌病发生率低

他 汀类偶可引起肌病,严重时可致命,但此种不良反应很少见。肌病包括肌痛(表现为肌肉疼痛无力,不伴 CK 升高)、肌炎(有肌肉症状,并伴 CK 升高)、横纹肌溶解(有肌肉症状,并伴 CK 显著升高至 10×ULN 以上,肌酐升高,常有褐色尿和肌红蛋白尿)。对照试验显 示,他汀类引起的肌痛的发生率为仅为 5%,且在安慰剂组与药物治疗组之间并无明显差异。少数重度肌病也呈剂量依赖性,其发生率约为 0.1%-1%。严重的横纹肌溶解更是罕见的,发生风险约为 0.04%-0.2%,呈剂量依赖性,且往往发生于合并多种疾病和(或)联合用药的患者。应用时尽量选择药物相互作用较小的他汀类药物,可降低肌病发生风 险。

他汀相关肌病的确切机制目前还不清楚,易患因素有:①高龄患者,②体型瘦小、虚弱者,③多系统疾病,④多种药物合用,⑤特殊状态如感染、创伤、围手术期、强体力劳动,⑥合用药物或饮食,⑦他汀的用量,⑧特殊人群:甲状腺功能减退者、曾有 CK 升高等,⑨遗传因素。

他汀对心血管的保护作用远大于新发糖尿病风险

研 究显示,他汀类药物有增加新发糖尿病的风险,此为他汀的类效应,但是它对心血管疾病的保护作用远大于新增糖尿病的风险,另外,患者基线年龄与新发糖尿病风 险增加强相关。大剂量他汀类药物会

轻度增加新发糖尿病风险,但是无论是绝对风险还是与他汀类药物减少主要心脑血管事件相比,该风险的危害均很低。

在适合他汀类药物治疗的人群中,需要继续使用,特别是对于有中高度心血管风险的人群及有明显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人群,他汀类的作用和地位毋庸置疑。应用他汀类药物的老年人群新发糖尿病的风险较高,需要注意监测血糖变化。

他汀与认知改变和神经损害无明显相关性

美国 FDA 曾要求他汀类药物的说明书提示其存在失忆和意识模糊方面的不良反应。然而这些不良反应并未在大型临床试验中持续出现,即使出现通常也不严重,停药后就会消失。

他汀类药物相关的认知改变较少见,目前缺乏证据表明其与稳定性或进展性痴呆或阿尔茨海默之间存在相关性。两项针对 AD 患者随机试验的荟萃分析表明:他汀类药物对认知功能无影响。

超过 2 万人参加的迄今最大规模降脂研究 HPS 研究显示辛伐他汀组 11 例出现外周神经病,安慰剂组则有 8 例,两组并无显著差异。PROSPER 研究中,普伐他汀治疗组也未见外周神经病发生,对认知功能评价和身体伤残也无影响。

美国 HLA 专家小组最新建议,他汀类药物对有心血管风险的患者的健康获益,远远大于认知功能障碍副作用的风险,当前已有数据不能

确定这些副作用的真正发生率。不过,应该认真对待和妥善评估患者对于认知功能的主诉。

他汀类药物无明显肾毒性

也 有病例报道他汀类药物对肾脏可能有损害作用,但在大规模临床试验中,很少观察到相关的肾脏损害。临床试验结果表明,他汀类药物不会增加急性肾功能衰竭发生 的风险,服用他汀者肾衰竭发生率与未服用他汀者相似。美国 FDA 及新药申请局(NDAs)的数据表明,现有他汀类药物均无明显肾毒性。

对于心血管疾病患者来说,他汀对肾功能的这种保护作用更为明显。他汀不会导致慢性肾病,相反,甚或可能延缓肾功能的减退。荟萃分析显示,他汀可减少慢性肾病患者的死亡率和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但对透析患者不带来或少有获益,而对肾移植患者的效果不确定。NLA 肾脏专家组认为,尚无确凿证据证实他汀类药物与蛋白尿之间存在因果关系。他汀类药物可能是通过抑制受体介导的胞吞作用来阻碍近端肾小管的蛋白重吸收作用,导致蛋白尿的发生,这是一种类效应。经多项研究反复证实,应用瑞舒伐他汀后出现的蛋白尿为一过性,延长服用者蛋白尿可消失,即使是大剂量、长时期服用瑞舒 伐他汀,也不会对肾功能造成损害。

他汀类是安全的调脂药

他汀类药物的临床应用 第3篇

关键词:他汀类药物 ;不良反应 ;临床合理应用

【中图分类号】R3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6-0240-02

他汀类药物是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能够有效地减少细胞内胆固醇的合成,具有调节血脂的作用,此外,他汀类药物还有改善内皮功能、抗血小板、抗栓、抗炎及促进冠脉内皮释放一氧化氮等作用,因而,能够预防斑块破裂、出血、血栓形成,有稳定斑块,减少心血管事件发生的作用,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调脂药物 [1-2]。他汀类药物对于预防心血管疾病,治疗高脂血症、心力衰竭等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在临床得以广泛应用,但他汀类药物在临床应用过程中会产生许多不良反应,如少数案例会表现为严重的肝肾损害,严重时会造成死亡时间的发生,因此此类药物的合理用药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本文笔者就我院在近年来应用此类药物的患者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合相关研究文献,对药物不良反应产生的原因、预防及处理措施做了总结,现将过程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笔者在本次研究中所选用的257例服用他汀类药物的患者,均为我院在2013年1月-2015年1月,2年间收治的,用药目的为调节患者血脂,预防心血管系统事件的发生,患者年龄在(23-75)岁,平均为(64.3±10.2)岁,其中发生各类不良反应的患者共有21例,占8.17%,其中表现为神经肌肉系统反应的患者有7例,肌肉症状表现为:患者肌肉无力,疼痛,实验室检查可见肌酸磷酸激酶升高,患者发生横纹肌溶解,神经症状表现为:抽搐及头痛。其中发生肝肾损害的患者有6例,实验室检查可见患者的转氨酶升高,食欲下降;肾损害的患者表现为:尿液呈现棕色,严重患者出现少尿或多尿。发生消化道症状的患者有2例,患者表现为腹泻并食欲下降,其中发生皮肤症状的患者有6例,患者表现为皮肤瘙痒,及荨麻疹,1例患者出现相关性脱发。发生各类不良反应的21例患者中,有男性患者14例,女性患者7例,

患者年龄在(59-74)岁,平均为(72.5±1.4)岁。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纳入排除:所有入选患者均为我院收治的在研究选取样本时间多内服用他汀类药物的患者,所有患者入院查体结果显示,均肝肾功能良好。

排除标准:排除有免疫系统疾病,血液系统疾病,及皮肤病的患者,排除肝肾功能严重不全的患者。

1.3 研究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次研究中所选用的257例患者的病历资料,对患者的用药种类、持续用药时间及药物用量的数据进行统计,对数据进行处理,同时查阅相关研究文献,分析他汀类药物应用治疗的效果,对产生不良反应患者的临床表现进行记录和统计,并进行原因分析,寻找预防及处理措施,为他汀类药物的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统计软件SPSS20.0分析本次观察数据,其中计量资料用( ±s)表示,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本次研究中全部257例患者中,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有21例,占8.17%,其中表现为神经肌肉系统反应的患者有7例,肌肉症状表现为:患者肌肉无力,疼痛,实验室检查可见肌酸磷酸激酶升高,患者发生横纹肌溶解,神经症状表现为:抽搐及头痛。其中发生肝肾损害的患者有6例,实验室检查可见患者的转氨酶升高,食欲下降;肾损害的患者表现为:尿液呈现棕色,严重患者出现少尿或多尿。发生消化道症状的患者有2例,患者表现为腹泻并食欲下降,其中发生皮肤症状的患者有6例,患者表现为皮肤瘙痒,及荨麻疹,1例患者出现相关性脱发。造成患者药物不良反应的原因包括:性别因素,研究结果来看,发生用药后不良反映的男性患者,明显多于女性患者,(P<0.05),结果具有可比性,此次研究取样数量较少,但参照相关文献的研究结果来看,一上结论仍旧成立,结果证实,出现用药不良反映的患者平均年龄较大,证明年龄越大的患者更容易出现用药不良反应,(P<0.05),结果具有可比性,用药剂量越大,患者越容易出现用药不良反应(P<0.05),结果具有可比性,药物配伍也是患者用药不良反应出现的相关原因,下文中会有相关说明。

3临床合理用药的分析

他汀类药物的降脂作用机制为竞争性抑制胆固醇合成的限速酶--羟甲基戊二酰辅酶 A 还原酶,从而减少细胞内的胆固醇水平,这一机制也能够上调肝脏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受体水平,从而降低循环中的 LDL-C[3]。同时有相关研究证实他汀类药物在预防心血管事件中的重要临床价值,其作用机制为增加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成酶的活性,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合成和释放一氧化氮,同时还可以降低内皮素-1合成,他汀类药物还具有改善内皮细胞功能的作用;可减少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管内皮中斑块的生成和发展,并且具有 抑制血小板黏附和聚集的作用,避免血栓形成,造成心血管事件。他汀类药物按照来源可分为三类,包括:①真菌衍生 物,如 洛 伐 他 汀、普 伐 他 汀、辛伐他汀; ②真菌衍生物分离提纯得到的化合物,如美伐他汀;③人工合成化合物,如氟伐他汀、西立伐他汀、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和匹伐他汀等[4]。他汀类药物目前在临床主要应用于调节血脂及预防心血管疾病,因为其有明显的调节血脂和保护血管内皮的功能,已有研究证实他汀类药物对心血管疾病的二级预防作用,既往没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中,使用他汀类药物能够使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降低达 15%,各种原因引起的死亡率降低 9%[5]。对于有心血管事件风险的患者,将他汀类药物作为一级预防应用的用药量及开始用药时间的相关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他汀类药物对于治疗心力衰竭患者的作用效果尚不明确,但有相关实验结果证实在发生慢性心力衰竭的患者中,以往应用过他汀类药物的患者相对于从未使用过他汀类药物的患者来说,患者的死亡率和再住院率显著降低[6]。他汀类药物在临床应用中的长期影响来看,可能有诱发2 型糖尿病的风险,2 型糖尿病患者本身就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危人群,已有相关研究证明,对于此类患者预防性应用他汀类药物能够显著降低其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但也有研究证实,应用他汀类药物有增加2 型糖尿病的发生风险。与其诱发2型糖尿病的风险相比,其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價值更为重要,因此目前临床仍将其作为是治疗脂代谢紊乱的一线药物。

4讨论

他汀类药物是目前临床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类降脂药物,同时也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当仍有一定比例的患者会产生各种用药后不良反应,有些反应较为轻微,不会对患者造成较为严重的伤害,但是极少数患者可能出现较为严重的症状,如肝肾损害和横纹肌溶解,可危及患者生命,因此关于他汀类药物临床不良反应的相关研究得以被重视,他汀类药物的肝毒性有明显的剂量依赖性质,患者需立即停药,患者可见明显的肝细胞损伤,实验室相关检查可见丙氨酸转氨酶(ALT) 水平超高。他汀类药物的肌毒性也可诱发危及患者生命的相关并发症——横纹肌溶解症,目前对于他汀类药物引起患者此种表现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主要包括:肌膜胆固醇降低,异戊间二烯化合物耗竭,线粒体功能损伤,泛素或辅酶 Q10合成抑制,细胞钙稳态的破坏等[7]。他汀类药物的调节血脂作用可使血浆胆固醇水平迅速下降,与此同时细胞内的胆固醇却仍旧维持高水平状态,因此破坏了细胞膜和血浆血脂之间的动态平衡,为了缓冲这种巨大变化。肌纤维膜胆固醇过量消耗,细胞膜变成不稳定状态,造成横纹肌溶解的发生。他汀类药物在发挥保护心血管内皮作用时会抑制HMG-CoA 的还原,同时也就造成HMG-CoA 还原途径的副产物异戊间二烯化合物的产生,造成横纹肌细胞内钙离子浓度的异常增加,异常激活胱天蛋白酶,导致细胞死亡[8]。他汀类药物在发挥作用时会抑制辅酶 Q10的前体-甲羟戊酸的合成,因此辅酶 Q10的生物合成受到抑制,而辅酶 Q10是线粒体中电子传递链的重要组成成分,因此横纹肌中的线粒体的呼吸链功能受到破坏,可造成细胞损伤进而死亡。肌毒性对患者造成的损伤可表现为实验室检查可见的短暂磷酸肌酸激酶(CK) 增高、患者可感觉肌肉疼痛和抽搐、肌无力,疲劳,运动后感觉尤其明显,其中最为严重的可危及患者生命的并发症为横纹肌溶解症。有相关研究证实,绝大多数的肌肉症状出现在患者使用他汀类药物的1个月左右,也有少部分患者在半年后才开始表现症状。肌毒性有一定的药量依赖性,出现相关症状的患者在停药几周至几个月内便可恢复正常没症状消失,但仍有小部分患者在停药后肌肉损伤现象仍可见症状,甚至严重化。对于他汀类药物的不良反应,预防及治疗措施必不可少,对于他汀类药物的肝肾损伤现象,可在患者用药前就进行肝肾功能检查,对于肝肾功能不良的患者,慎重选择应用药物,并在用药期间定期进行相关功能检查,以便及早发现相关不良反应,并采取积极的处理措施,可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宣教,使其形成意识,可自我监测,患者如出现纳差、精神状态差、黄疸等,则要考虑是他汀类药物的副作用。此时如果 ALT 或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 水平低于 3 倍正常值,则无需特别处理,这种现象一般是暂时的且无肝损伤症状,但 ALT 或 AST 水平高于3 倍正常值时则需停药[9]。他汀类药物的肌毒性与剂量呈明显相关性,以西立伐他汀表现最为明显,该药的肌毒性在相关研究中表现出明显的阈效应,具体表现为低剂量<0. 3 mg时,无明显肌毒性,剂量在 0.4mg 时,不良反应发生率骤然上升至 1. 5% ,表明这一浓度可能为西立伐他汀的肌毒性阈浓度,当剂量升至 0.8 mg 时,不良反应发生率则升至 2% 以上[10]。目前临床上针对他汀类药物的肌毒性,尚无明确的而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但有相关研究证实,他汀类药物在与生物活性药物联合应用时,他汀类药物诱导的肌毒性反应发生率明显降低,如二十碳五烯酸(EPA),二氯醋酸,NO,鲨烯合成酶抑制剂拉帕司他醋酸盐(TAK-475) ,都可减轻和缓解他汀类药物引起的肌毒性症状。

5小结

他汀类药物对于调节血脂,治疗高脂血症患者及作为预防性应用的药物,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几率方面,在目前临床上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應用价值,目前对于他汀类药物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的相关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在临床用药时,仍需谨慎小心。

参考文献

[1] 韩建波. 临床他汀类药物的合理用药分析 [J] . 大家健康·药物与临床,2014,8(24):182-183

[2] 赵佼,董云霞.他汀类药物的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J].实用药物与临床2008,11(4):243-244.

[3] 张冰,王莉莉.他汀类药物的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研究进展[J].国际药学研究杂志,2013,40(5):560-563.

[4] Mihaylova B,Emberson J,Blackwell L,et al. The effects of lowering LDL cholesterol with statin therapy in people at low risk of vascular disease: meta-analysis of individual data from 27 ran-domised trials[J]. Lancet 2012,380( 9841) : 581-590.

[5] Minder CM,Blumenthal RS,Blaha MJ. Statins for primary pre-vention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the benefits outweigh the risks[J]. Curr Opin Cardiol,2013,28( 5) : 554-560.

[6] Tavazzi L,Maggioni AP,Marchioli R,et al. Effect of rosuvasta-tin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art failure ( the GISSI-HF trial) : arandomised,double-blind,placebo-controlled trial[J]. Lancet,2008,372( 9645) : 1231-1239.

[7] Wang JQ,Wu GR,Wang Z,et al. Long-term clinical outcomes of statin use for chronic heart failure: a meta-analysis of 15 pro-spective studies[J]. Heart Lung Circ,2013. doi: 10. 1016 / j.hlc. 2013. 07. 012[Epub ahead of Print]

[8] Wannamethee SG,Shaper AG,Whincup PH,et al. Impact ofdiabetes on cardiovascular disease risk and all-cause mortality inolder men: influence of age at onset,diabetes duration,and es-tablished and novel risk factors[J]. Arch Intern Med,2011,171( 5) : 404-410.

[9] Baigent C,Blackwell L,Emberson J,et al. Efficacy and safetyof more intensive lowering of LDL cholesterol: a meta-analysis ofdata from 170,000 participants in 26 randomised trials[J]. Lan-cet,2010,376( 9753) : 1670-1681.

他汀类药物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第4篇

1 他汀类药物概况

自1976年第一个他汀类药物美伐他汀 (mevastatin) 问世以来, 目前已建立起了日益庞大的他汀家族[1]。现已开发了三代, 第一代有洛伐他汀、辛伐他汀、普伐他汀;第二代有氟伐他汀;第三代有阿托伐他汀、西立伐他汀。其中西立伐他汀因为严重的肌病不良反应于2001年撤市停用[2]。虽然所有他汀类药物具有相同的作用机理, 但是它们在化学性质、药物代谢动力学、效能、费用等方面区别颇大[3]。降低低密度脂蛋白 (low density lipoprotein, LDL) 最强的是阿托伐他汀, 其次是辛伐他汀。在临床需要接受较多药物的患者, 普伐他汀产生药物相互作用的可能性较小, 因为它不被CYP450酶代谢。临床上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合理用药。

2 他汀类药物的调脂作用

他汀又名羟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A (Hydroxymethylglutaryl CoA, HMG-CoA) 还原酶抑制剂, 由于HMG-CoA是合成胆固醇的限速酶, HMG-CoA还原酶可使HMG-CoA转变为羟甲基戊二酸。他汀类药物具有羟甲基戊二酸的活性结构, 一方面可进入体内水解成相应的活性酸竞争性抑制HMG-CoA还原酶, 从而阻断HMG-CoA的转化, 使内源性胆固醇合成减少, 降低血清中LDL-C及总胆固醇的水平。另一方面, 他汀类药物对HMG-CoA的抑制作用可刺激肝脏内LDL受体密度的增加, 加快血浆LDL-C的清除, 另外LDL受体内还可与LDL-C结合, 增加极低密度脂蛋白 (very low density lipoprotein, VLDL) 的降解, 使VLDL水平下降, 由于VLDL是肝内合成三酰甘油的主要载体, 因此又会引起三酰甘油水平降低、高密度脂蛋白 (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HDL) 浓度升高, 所以他汀类药物是临床治疗高胆固醇血症和高LDL-C胆固醇血症的首选药物, 是临床上疗效明确的调脂药[3]。有研究显示, 口服罗伐他汀5mg可使大多数高脂血症患者血浆中LDL-C水平减少42%~52%, 三酰甘油降低16%, 总胆固醇降低30%, 载脂蛋白B2减少33%, HDL-C提高8%~13%。多个随机双盲和安慰剂对照的临床研究均证实, 汀类药物能显著降低高脂血症患者的病死率及其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3 他汀类药物的多效性作用

随着他汀类药物临床应用的增多及基础研究的深入, 人们发现他汀类药物产生的获益远大于降脂作用本身, 并且观察到使用他汀类在其降脂作用尚未显现时即可产生获益, 提示他汀类有独立于降脂作用之外其他作用, 称之为他汀类药物的多效性 (Pleiotropiceffects) 。现已发现和证实的作用包括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抗炎作用、抑制血小板功能、抑制血栓形成、抗氧化和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等。

3.1 改善血管内皮功能

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脱落和功能异常, 引起炎性细胞黏附、血小板聚集和凝血亢进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 ACS) 主要病理生理基础。内皮细胞功能失调是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始动环节, 动脉粥样硬化又可加重内皮功能失调。研究发现, 在临床发生ACS早期他汀类药物可通过改善内皮细胞合成与分泌, 稳定动脉粥样硬化病灶, 由此减少急性冠状动脉事件再次发生[4]。他汀类药物改善内皮功能的机制是通过抑制异戊二烯类的合成, 上调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 (nitric oxide synthase, e NOS) 的表达及其活性, 增加内皮细胞中一氧化氮 (NO) 的合成;并抑制内皮细胞中超氧阴离子的生成, 减少NO的灭活, 介导血管舒张, 抑制平滑肌细胞增殖和迁移, 并抑制白细胞向血管内皮趋化及血小板的黏附聚集, 从而发挥改善内皮功能的作用。

3.2 抑制炎症

ACS患者的白细胞、C反应蛋白 (C-reactive protein, CRP) 等炎性反应标志物一般均较高, 提示病变中炎症的病理特征, 研究发现他汀类药物对多种炎性因子具有调节作用[5]。其作用机制包括: (1) 抑制黏附分子表达, 如P-选择素、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 (VCAM-1) 、巨噬细胞黏附分子-1 (Mac-1) 、单核细胞等, 从而减少血管内皮损伤; (2) 抑制巨噬细胞生成细胞因子、降低巨噬细胞活性, 稳定动脉粥样斑块; (3) CRP。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与血管炎的发生有关, 可预测ACS的发生、发展及预后。此外, 他汀类药物还能有效调节保护性细胞因子而抑制炎性反应, 如IL-10。

3.3 抑制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 增强粥样斑块稳定性

他汀类药物可改变动脉粥样斑块中脂质核心的容量、成分及机械特性。使危险斑块变成稳定斑块, 从而减少急性心血管事件发生[6]。他汀类药物影响血小板和凝血/纤溶系统, 其可能为[7]:他汀类药物可以上调eNOS而抑制血小板聚集和血小板活性下调, 降低血小板膜的胆固醇含量而增加膜的流动性从而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凝血过程中多种凝血因子活性, 如降低组织因子、Ⅶ、V因子活性;他汀类药物降低纤维蛋白原水平、增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t-PA) 的表达、抑止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 (TFPI) 的表达[8]。

3.4 抗氧化作用

大量体内、体外实验均证实, 他汀类药物通过抑制合成氧自由基的酶和上调抗氧自由基酶活性, 减少血管氧自由基[9]。同时在信使核糖核酸 (mRNA) 和蛋白质水平上调过氧化氢酶、对氧磷酶等抗氧化酶的活性, 从而发挥其抗氧化作用。氧自由基可诱导炎性递质释放, 激活趋化因子, 参与细胞凋亡、增殖、分化等多种功能。

3.5 抑制泡沫细胞形成LDL

进入内皮下, 吸引单核细胞进入血管壁, 并引发一系列炎性反应, 单核巨噬细胞吞噬氧化的LDL, 形成泡沫细胞, 泡沫细胞死亡后释放游离的LDL, 形成脂质核心[10]。他汀类药物通过抑制甲羟戊酸的合成抑制泡沫细胞, 在防治动脉粥样硬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3.6 抑制心肌重塑及心肌细胞凋亡

大量动物实验显示他汀可减轻心力衰竭大鼠的心脏重量、增加EF值、抑制心肌重塑和减少心肌细胞凋亡[11]。研究指出, 普伐他汀可能通过降低基质金属蛋白酶 (MMP) -2、MMP-9的水平和活性以及抗氧化作用, 从而防止和抑制左心室重构。新近研究指出, 人冠状动脉中, 氟伐他汀也可以激活核因子E2相关因子2 (Nrf2) , 使抗氧化反应元件 (ARE) 驱动的转录活性升高而介导抗氧化作用[12]。

4 不良反应

随着对他汀类药物研究的不断深入, 其不良反应的报道也呈上升趋势。比较严重的不良反应主要有肝损伤、肌病和神经系统不良反应等;其他常见不良反应有腹胀、腹泻、便秘、头痛、失眠、皮疹、血栓性血小板减少等。

4.1 肌病

肌病包括肌炎和横纹肌溶解, 是HMG-CoA还原酶抑制剂所致的最典型且严重的不良反应, 临床表现为肌无力、肌痛、无尿、血清肌酸激酶 (CK) 升高等, 发生率约为1%。他汀类药物与CYP450的一种基因亚型 (CYP3A4) 抑制剂或底物合用, 会增加肌病的发生率, 可能是因它们抑制了他汀类药物的代谢, 使其血药浓度升高[13]。这些药物包括:环孢素、红霉素、克拉霉素、奈法唑酮、抗真菌药和蛋白酶抑制剂, 贝特类、烟酸亦会增加肌病发生的危险性。据报道辛伐他汀与吉非贝齐、胺碘酮、红霉素、烟酸、氟康唑这些药物合用时发生横纹肌溶解的情况屡见不鲜。据报道, 吉非贝齐与他汀类药物合用会增加后者的最大血药浓度, 吉非贝齐与瑞舒伐他汀和西立伐他汀联用时, 他汀类最大血药浓度可升高2~3倍。

4.2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此不良反应少见。据文献报道, 某男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 给予辛伐他汀10mg, po, bid, 第2次服用后面部、胸部、肢端即出现弥漫性瘀斑, 经检查血小板较少, <10×109/L, 提示洛伐他汀、辛伐他汀与双香豆素类抗凝药物合用时, 应及时调整抗凝药剂量。

4.3 精神抑郁

4例女性高脂血症患者, 每晚服用普伐他汀1mg, 治疗12周时出现精神抑郁症状。其中1例因伴有高血压而加服依那普利治疗, 精神抑郁加重, 产生自杀念头, 8周后停用普伐他汀, 未用抗抑郁药, 用药l0w后症状改善。

4.4 感觉异常和脱发

22例高脂血症患者服用辛伐他汀出现感觉异常, 多发生于面部、头皮、舌头和四肢, 临床表现为麻木感、烧灼感、皮肤过敏或疼痛。出现反应的时间各不相同, 从用药当天到治疗1年不等, 并有16例高脂血症患者服用辛伐他汀引起脱发, 女性占13例, 出现症状时间为3d~15个月。

5 展望

调脂治疗的“王牌”——他汀类药物 第5篇

调脂治疗研究是近几年来心血管医学中发展较快、新的临床实验结果较多的一个领域。流行病学资料显示,胆固醇每降低1%,冠心病危险性便降低2%,但目前国内血脂异常控制的现状难以令人满意,调脂方法不太合理。

那么,怎样调脂才是最合理的呢?简单来说,就是要充分认识并强化他汀的王牌作用。

目前,他汀类在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PC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包括旋磨术后的有效控制血脂,强化调脂治疗是十分必要的。除此之外,他汀类更具有潜在的多效性,包括抗炎、抗氧化、促新生血管形成、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等。除血脂异常外,他汀类药物还常用于冠心病和糖尿病等的治疗,应用范围不断扩大。

但他汀的效果并不总是让人满意,原因很多:如许多患者在患病急性期应用他汀类药物,当血脂下降后随即停用;或顾忌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使用没有达到和维持达标水平;再有一些患者因为经济因素,不能坚持服用他汀类药物。

如果说在冠心病患者中使用他汀已得到广大医务工作者公认的话,对于糖尿病合并冠心病,应用他汀类药物还很有不足。

《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中明确指出,要达到防治糖尿病患者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目的,首先要降低低蜜度胆固醇(英文缩写LDL-C)水平。指南指出,高危人群(包括单纯糖尿病患者),总胆固醇(TC)水平应<160mg/dl,LDL-C应<100mg/dl;极高危人群(包括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TC应<120mg/dl,LDL-C应<80mg/dl。除了甘油三酯(TG)水平显著升高的患者外,糖尿病患者调脂治疗首选他汀类药物。

指南指出,他汀类药物随剂量增大,调脂作用增大,但另一方面不良反应也会增加。因此,不宜一味为追求提高疗效而片面增大剂量。在积极推广他汀类药物的同时,需要按相关规定进行严格监测,谨慎使用,确保用药安全。

除了有明确的脑血管病病史应该使用他汀类药物外,以下情况也应该使用他汀类药物——

(1)没有脑血管病,但是年龄超过40岁并有1个以上脑血管病危险因素者;

(2)对上述低风险人群(如没有明确脑血管病及年龄在40岁以下),如果患者LDL-C不低于2.6mmol/L或者具有多个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建议在生活方式干预的前提下,考虑使用他汀治疗;

(3) 没有脑血管病的糖尿病患者,主要目标是LDL-C低于2.6mmol/L。

(4) 伴有脑血管病糖尿病患者,使用大剂量他汀使LDL-C低于1.8mmol/L。

(5)如果最大耐受剂量他汀类调脂药没有达到上述治疗目标,使得LDL胆固醇比基线降低约30%~40%是一个替代目标。

(6)其他指标的治疗目标是TG低于1.7mmol/L,男性HDL-C低于1.0mmol/L,女性HDL-C低于1.3mmol/L。

然而,他汀类药物控制LDL-C达标仍是首要选择。如果最大耐受剂量他汀没有达标,可考虑联用其他调脂药物使血脂达标,但尚未有评估其脑血管病结局和安全性的研究。妊娠期间禁用他汀治疗。

他汀类药物的临床应用 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在我院收治的动脉粥样硬化患者120例, 其中, 男75例, 女45例, 年龄40~85岁, 平均年龄57.5岁, 并经多普勒超声检查确诊为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所有患者在接受治疗前2周之内均没有服用调脂药物, 并且排除有重大合并症患者。将12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 (他汀组) 与对照组, 各60例,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所有患者采用常规治疗方案进行治疗, 包括抗血小板药物、β-受体阻滞剂、抗凝剂等。在此基础上, 他汀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方案与实验方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治疗, 其主要为在常规的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药物, 10 mg/d。对照组不给予任何降脂治疗, 但给予饮食控制 (低脂饮食) 。

1.3 检测指标:服药前和服药后6 个月末, 进行测定TG 、 TC 、HDL-C、LDL-C、hs-CRP、颈动脉斑块面积及IMT。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采用非参数统计方法, 数据以中位数 (M) 及四分位数间距 (QR) 表示, 两两比较采用Mann-Whitney检验, 多组比较采用非参数检验中的Kruskal-Walliss检验。以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他汀类药物对血脂的影响:治疗前他汀组的血脂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6个月后他汀组TC、TG、HDL-C、LDL-C水平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 但对照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他汀类药物对IMT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治疗前两组间hs-CRP水平、颈动脉斑块面积及IM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0.05) 。治疗6个月后他汀组hs-CRP水平明显降低, 颈动脉斑块面积缩小, IMT减少, 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但对照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3 讨论

动脉粥样硬化是老年人常见的血管性疾病, 主要侵犯大中型动脉导致管腔闭塞或管壁破裂出血等严重后果, 该病已成为老年人病死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时, 动脉粥样硬化是最具危害性的一类动脉硬化, 发展到一定程度是可引起周边相应的组织和器官坏死, 引发多种病变, 造成心血管系统管壁增厚变硬, 失去弹性和管腔缩小[2]。他汀类药物是HMGCo A还原酶抑制剂,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的抑制HMG-Co A还原酶活性, 降低HMG-Co A转化为甲基二羟戊酸的能力, 阻止LDL-C的合成。他汀类药物可有效抑制血管内皮的炎性反应, 降低平滑肌细胞的增殖速率, 促进血管内皮功能的改善, 其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机制较为复杂, 目前已知的机制主要有降低血脂、缩小斑块体积、释放一氧化氮等[3]。综上所述, 他汀类药物对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安全有效, 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他汀类药物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效果。方法 将我院收治的120例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平均分成对照组和他汀组, 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和饮食护理, 他汀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治疗 (10 mg/d) 。结果 两组患者在治疗前颈动脉斑块大小、血脂水平 (TG、TC、LDL-C、HDL-C) 、hs-CRP及IM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但药物治疗半年后, 他汀组患者颈动脉斑块大小、血脂水平 (TG、TC、LDL-C、HDL-C) 、hs-CRP及IMT与治疗前相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他汀类药物治疗动脉粥状硬化疗效较好。

关键词:他汀类药物,阿托伐他汀,动脉粥样硬化

参考文献

[1]温宝书, 傅洁民, 王慧.他汀类药物抗动脉粥样硬化机制的研究进展[J].解放军药学学报, 2005, 21 (3) :213-216.

[2]余其振.他汀类药物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导刊, 2013, 15 (6) :1014.

他汀类药物临床应用研究现状及进展 第7篇

他汀类 (Statin) 药物为胆固醇 (ch) 合成酶系中的限速酶 (羟甲基戍二酸单酰辅酸A还原酶) 抑制剂, 可抑制肝脏ch的合成, 除有降低ch和低密度脂蛋白 (LDL) 作用外, 还有中度降甘油三酯 (TG) 和升高高密度脂蛋白 (HDL) 的作用。近年来大量的基础和临床试验证明, 他汀类药物不仅可以明显改善血脂水平, 而且具有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改善内皮功能, 抑制细胞增殖、抗炎、促进骨质形成, 防治糖尿病肾病及抗肿瘤等多向、多效的非调脂作用;循证医学表明, 他汀类药物还可显著降低冠心病事件的发生率和死亡率。

1 对内皮细胞的影响

高胆固醇血症、高血压、糖尿病等可造成内皮结构与功能的损害, 促使血管损伤。研究发现, 对于那些LDL-C水平正常的颈动脉狭窄患者, 给予他汀类药物治疗一段时间后, 也能改善内皮细胞功能[1]。在动物实验中, 他汀类药物能减少心力衰竭大鼠血小板的活化, 改善内皮功能[2]。上述实验表明, 他汀类药物可能直接影响内皮细胞的分泌功能, 还可通过上调内皮型一氧化氮化合酶活性, 提高内皮功能[3]。在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他汀类药物可以调节血小板内皮细胞粘附分子-1表达, 抑制白细胞向内皮细胞的迁移[4]。

2 抗炎作用

C反应蛋白 (CRP) 不仅是心血管疾病和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致病因素, 而且在其他各种全身急性期感染, 非特异性炎症疾病、外伤、坏死、糖尿病等患者CRP均升高, 因此, CRP不仅是炎症反应的标记物, 而且参与炎症的进展, 增强致炎物质包括内毒素的作用[5]。多项临床试验证明, 他汀类药物治疗可降低C反应蛋白 (CRP) 水平, 从而降低冠状动脉事件的危险, 且该作用独立于其降脂作用[6]。Sugiyama等[7]对71名高脂血症患者应用阿托他汀治疗4周后发现, 血浆CRP水平, 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IMT) 显著降低, 而且与LDL-C的降低无关。其抗炎作用机制包括减弱炎症细胞向斑块内趋化和聚集、抑制巨噬细胞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及金属蛋白酶的表达等, 其中减少巨噬细胞和白细胞介素-6合成是主要机制。他汀类药物的抗炎作用也是发挥抗动脉粥样硬化从而减少急性冠脉事件发生的主要机制。国内有报道, 他汀类药物对治疗耐多种抗风湿病药的顽固性和慢性类风湿性关节炎 (RA) 病人也有效, 其可控制RA对骨和软骨的破坏[8]。

3 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 稳定性的维持, 以及冠脉综合征的发生均与凝血机制的改变有关。经他汀类药物治疗可降低血中纤维蛋白原含量, 抑制二磷酸腺苷诱导的血小板聚集, 减少血栓素A2及前列腺素F2的产生, 降低血液纤维蛋白原, 血栓调节素, 纤溶酶原活性化物抑制剂-1以及血栓素-抗栓素复合物等。邢燕等[9]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发现, 他汀类药物治疗期间突然停药可使一氧化氮合成显著减少, 增加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这可能与他汀类药物能上调血小板和内皮源性一氧化氮合酶mRNA表达, 显著增加一氧化氮释放有关[10]。

4 防治糖尿病及糖尿病肾病

他汀类药物治疗可降低糖尿病发病风险。在WOSCOPS研究中, 经普伐他汀治疗的患者进展为2型糖尿病者减少30%, GUCIU等[11]对25名女性代谢综合征合并糖耐量减低患者给予普伐他汀 (20mg/d) 治疗, 10周后空腹、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以及血压均显著降低 (P<0.0001) 。同时发现, 血浆胰岛素水平显著降低, 胰岛素敏感性增强。近年来, 临床研究发现[12], 早期应用他汀类药物可延缓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和发展, 并联合应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 (ACE) 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Ⅱ (AgⅡ) 受体拮抗剂则效果更佳, 已经证明他汀类药物能够阻止肌酐清除率下降, 延缓肾功能衰竭, 尤其在蛋白尿患者中更明显, 而且这种作用并不完全依赖于其降脂作用, 可能与调节细胞凋亡/增殖平衡、炎症因子的产生以及信号转导等有关[13]。此外, 他汀类药物还可通过保护血管内皮动能, 改善血流动力学、抗细胞增殖等多种作用, 间接或直接保护肾脏, 延缓肾小球硬化和肾功能衰竭。因此, 对糖尿病肾病的治疗具有广阔的前景。

5 促进骨质形成

随着人们对他汀类药物的广泛应用及深入研究, Morii等[14]发现他汀类药物可促进成骨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促进骨质形成, 增加骨密度, 可用于骨质疏松的治疗。据美国的一项回顾性调查研究表明, 598例老年妇女口服他汀类药物治疗高胆固醇血症, 6个月后发现所有妇女的髋骨骨密度明显增加, 骨折减少。

6 其他作用

他汀类药物可抑制多种肿瘤细胞增殖, 诱导细胞调亡。近年来的一项大规膜 (纳入3 500人) 对比研究结果表明[15], 他汀药物可使结肠癌的发生率降低50%, 乳腺癌等恶性肿瘤的发生率也显著降低, 具有抗肿瘤作用。据国外报道[16], 他汀类药物具有降低阿尔茨海默病 (AD) 及其他痴呆症风险系数的功效。这可能与他汀类药物降低胆固醇水平, 减轻病理性淀粉样物在脑内沉积, 从而降低AD的发病。流行病学研究结果也肯定了他汀类药物在降低AD及痴呆症危险性方面的重要作用。

他汀类药物的临床应用 第8篇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2009年9月~2011年9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病例80例,将其分为对照组和他汀组。对照组男31例,女9例年龄42~84岁,平均61.4岁;他汀组男32例,女8例;年龄41~82岁,平均60.9岁。部分患者合并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脑梗死。研究对象自然资料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应用安慰剂;他汀组:口服辛伐他汀(广州南新制药有限公司,批号:SST02207),每次40mg,每天一次。两组均坚持治疗半年。对两组治疗前后相关指标变化情况、并发症情况进行比较。

1.3 疗效标准

治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完全消失;显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缩小;有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无变化;无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增大或发生心脑血管疾病。总有效=治愈+显效+有效。

1.4 数据处理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软件处理,计数资料进行t检验,剂量资料行χ2检验,P<0.05说明差异具有显著意义。

2 结果

2.1 对照组与他汀组治疗前后TC、LDL-C、HDL-C指标变化情况

对照组及治疗前后TC、LDL-C、HDL-C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他汀组治疗前后TC、LDL-C、HDL-C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对照组与他汀组TC、LDL-C、HDL-C分别是前者高于后者,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并发症

对照组和他汀组在治疗过程中出现并发症的人数分别为11例和2例,所占比例分别为27.5%和5.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辛伐他汀可以使斑块的体积明显缩小,使颈动脉内中膜的厚度得到显著改善[4,5]。该药物对动脉粥样硬化进行治疗的主要作用机制包括:(1)对肝脏中合成胆固醇过程中所存在的限速酶3-羟-3-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可以产生选择性的竞争性抑制作用,使该酶对HMG-COA起到催化作用,将其还原成为甲氧戊酸的这一过程出现严重障碍,因此肝细胞内所含的胆固醇的作用受到明显的抑制使血胆固醇的水平进一步降低。同时,肝细胞的LDL受体(上接1014页)数量会出现代偿性增加表现,进而使生物活性显著加强。LDL被进一步摄取,使机体内所含的胆固醇与LDL-C水平明显下降。相关临床研究结果证明:LDL-C水平降至1250mg/L以下,即可对血管壁增厚的进展过程产生抑制[6]。(2)通过使HDL-C水平升高,对LDL-C的氧化过程产生抑制作用,还对单核细胞的黏附具有抑制作用。使泡沫细胞明显减少,使斑块的体积变小,且HDL分子质量相对较小,能顺利穿过动脉内膜并在经过细胞膜时,作为游离胆固醇接收体,将处于游离状态的胆固醇带出血管壁,使其能够顺利返回肝脏进行降解[7]。(3)通过对类异戊二烯(胆固醇合成的中间产物)的合成产生抑制,对平滑肌细胞和巨噬细胞的增值过程产生抑制[8]。(4)抗氧化作用明显,可通过HDL对由金属离子所介导的LDL的氧化修饰过程产生抑制作用。(5)通过成熟胶原牵引,使斑块变得更加致密[9]。(6)对平滑肌细胞的凋亡具有促进作用。(7)对炎性细胞因子的释放产生抑制[10]。

摘要:目的:对应用他汀类药物对患有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分析。方法:抽取80例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病例,将其分为对照组和他汀组,平均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安慰剂进行治疗;他汀组采用辛伐他汀进行治疗。结果:他汀组患者治疗前后的TC、LDL-C、HDL-C水平的改善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该组出现并发症的人数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应用他汀类药物对患有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进行治疗的效果显著。

关键词:他汀类药物,动脉粥样硬化,治疗

参考文献

[1]张志颖,吴俊.阿托伐他汀钙治疗动脉粥样硬化60例疗效观察[J].临床医学,2012;32(10):48~49

[2]张鑫,杜润,刘珊珊,等.两种剂量他汀对冠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作用及其疗效和安全性[J].山东医药,2012;52(12):48~50

[3]谢向荣,汪茗,张厚军,等.阿托伐他汀对冠状动脉斑块退缩及其成分的影响[J].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2009;14(4):438~442

[4]韩健雄,王小扁,胡泽平,等.瑞舒伐他汀对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兔动脉平滑肌细胞骨桥蛋白表达的影响[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12;47(2):126~129

[5]朱林章,刘惊.脑心通胶囊联合他汀类药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干预作用[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0;8(2):134~135

[6]冷静,赵磊,李慧.普罗布考片联合复方地龙胶囊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32):79

[7]林泽鹏,舒平春,廖志坚,等.瑞舒伐他汀对急性STEMI冠脉介入治疗后存活心肌功能及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12;21(3):303~306

[8]谢向荣,陈绍良,张厚军,等.降脂治疗逆转冠状动脉粥样硬化[J].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2010;18(5):271~276

[9]陈广湛,李月弟,陈国华.普伐他汀与洛伐他汀在逆转冠状动脉斑块中的效果比较[J].中国现代医生,2010;48(21):111~112

他汀类药物的临床应用 第9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此次152例患者均为我院2012年至2014年期间诊治的冠心病病人,将他们分成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76例。研究组患者当中,男性患者48例,女性患者28例,年龄56~80岁,平均(69.1±2.9)岁,有31例患者心绞痛较为典型,45例患者有并发症;对照组患者当中,男性患者44例,女性患者32例,年龄55~77岁,平均(88.6±2.6)岁,20例患者心绞痛较为典型,46例患者有并发症。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相对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在基础治疗的同时,使用阿司匹林,方法为:服用阿司匹林(生产厂家:河北三石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3023341)1次/d,75mg/次,1个疗程为1个月,共12个疗程。研究组则在基础治疗的同时,应用他汀类药物,方法为:服用阿托伐他汀(生产厂家:北京嘉林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93819)1次/d,每日晚餐时20mg,按照病情对服用的剂量实行调整,但每天最大使用量不超过80mg,1个疗程为1个月,共12个疗程。

1.3观察指标与疗效判定

治疗前后检测患者HDL-C、TC、LDL-C与TG等血脂指标,颈动脉彩超观察斑块的影像改变,记录斑块的积分和动脉的IMT平均值,并观察治疗前改后的变化。按照患者治疗效果分成显效、有效与无效三种:(1)治疗后患者心绞痛等症状消失,发作次数显著减少,心电图检查缺血性ST段复原,倒置的T波直立,为非常有效;(2)治疗后患者心绞痛等症状好转,发作次数比治疗前降低65%左右,心电图检查缺血性ST段和倒置的T波有所好转,为有效;(3)治疗后患者心绞痛等症状没有缓解,心电图检查缺血性ST段和倒置的T波没有显著的改变,为无效。

2结果

2.1对比两组的疗效

研究组的有效率为96.06%的,显著高于有效率为80.26%的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1。

2.2 TC、LDL-C、斑块积分与动脉IMT相对比

两组治疗后,研究组均优出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2。

3讨论

冠心病是动脉粥样硬化(AS)导致器官病变的最常见类型,也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研究表明,AS是多病因的疾病,即年龄、性别、血脂异常、高血压、吸烟、糖尿病和糖耐量异常、肥胖、家族史等多种危险因素作用于不同环节所致,其中脂质代谢异常是AS最重要的危险因素。近年的研究发现,总胆固群(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或(VLDL-C)、相应的载脂蛋白B(apo B)增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载脂蛋白A(apo A)降低都被认为是危险因素。对AS的发病机制有脂质润学说、血栓形成学说、平滑肌细胞克隆学说等从不同角度来阐述。近年来多数学者支持“内皮损伤反应”学说[2],认为本病各种主要危险因素最终都损伤动脉内膜,而粥样硬化病变的形成是动脉对内皮、内膜损伤做出的炎症-纤维增生性反应的结果。李红娟[3]等报道,AS早期病变脂纹中有来源于单核细胞的T淋巴与巨噬细胞,且在病变发展到形成粥样硬化斑块时,发现不但有着大量的脂质,还有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等炎性细胞侵润,说明炎症反应在AS的发生发展过程发挥重要作用。

他汀类药物是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 A)还原酶抑制剂,通过竞争性抑制内源性胆固醇合成限速酶(HMG-Co A)还原酶,阻断细胞内羟甲基戊酸代谢途径,使细胞内胆固醇合成减少,从而反馈性刺激细胞膜表面(主要为肝细胞)低密度脂蛋白(LDL)受体数量和活性增加,使血清胆固醇清除增加,能有效降低TC和LDL-C水平。他汀类药物还可以抑制肝脏合成的载脂蛋白的B-100,从而减少富含甘油三酯AV、脂蛋白的合成和分泌。临床研究表明阿托伐他汀是目前治疗冠心病最安全有效的他汀类药物之一,杜瑞雪[4]等报道,阿托伐他汀能有效降低血液当中脂质含量,还有延缓斑块进展、稳定粥样斑块、抗血栓和抗炎等调脂外的作用,有效改善病变。此次研究结果表明,研究组的总有效率要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上述研究一致。鲍冬香[5]等研究结果显示,阿托伐他汀能够有效改善患者颈动脉斑块积分,同时还能够明显降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本研究结果也显示,观察组患者在接受阿托伐他汀治疗后,在TC、LDL-C、动脉IMT方面,与对照组具有显著差异(P<0.05),同时颈动脉斑块积分以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也得到了明显改善,与上述研究一致。阿司匹林通过抑制环氧化酶和血栓烷A2的合成达到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预防血栓形成,是治疗冠心病的常用药物,但作用单一,与观察组应用阿托化他汀对比,不能针对AS发病机制多环节改善病变缓解患者症状,因此在冠心病治疗时使用他汀类药物,有着显著的疗效。

综上所述,冠心病的患者使用他汀类药物治疗,疗效确切,值得在临床上的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王虹,陆红梅,阳文辉等.他汀类药物对冠心病患者循环微小RNA-92a表达的影响[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12,24(4):215-218.

[2]李静,蒋立新,李希等.他汀类药物在中国冠心病患者中的应用现状调查[J].中国循环杂志,2010,25(5):348-351.

[3]李红娟,刘军,刘静等.他汀类药物在中国极高危冠心病患者二级预防中的应用现况[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0,38(11):1033-1037.

[4]杜瑞雪.老年血脂异常患者如何规范应用他汀类药物[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4,16(4):447-448.

他汀类药物可用于治疗哮喘等 第10篇

来自美国哮喘、过敏和免疫学会2010年年会的一项研究显示,调节胆固醇的他汀类药物可以改善哮喘患者的肺功能;服用他汀类药物的患者比没有服用者更能够缓解哮喘症状。

在这项研究的70名患者中,大多为女性,她们服用的是阿托伐他汀或辛伐他丁。结果显示,在他汀类药物治疗开始之前,受试者平均每周使用9次急救吸入剂;在他汀类药物治疗第1或第2个月,吸入剂使用次数平均降至每周5次。

研究还显示,经过1个月的他汀类药物治疗后,仅有14%的患者有严重的持续哮喘,而治疗前是17%;44%患者有中度持续哮喘,治疗前是55%。

核桃可抑制前列腺肿瘤生长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的研究人员把一批体内长有前列腺肿瘤的实验鼠分成两组,在其中一组的食物中添加核桃,食用量相当于一名成年男子每天食用2.4盎司(约合68克)核桃。18周后,与没有食用核桃的另一组相比,这组实验鼠体内肿瘤的生长速度减缓了30%~40%。

负责这项研究的保罗·戴维斯在美国化学学会的学术会议上发表了这项研究成果。他说:“不仅小鼠体内的前列腺肿瘤缩小或减慢生长,它们血液内一种与前列腺癌有重大关联的蛋白质水平也出现下降。这一研究结果非常有望适用于人类。”

核桃中富含ω-3脂肪酸、抗氧化物和维生素E等成分,已证实可预防血液中胆固醇升高,对动脉硬化、心脑血管病患者的保健很有帮助。

老年性痴呆的预防——常喝绿茶

绿茶具有抗辐射和降低胆固醇等作用。

据美国最新一期《临床营养学期刊》报道,日本这次的新研究专门针对70岁以上老人的认知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有七成的人说他们每天至少喝2~3杯绿茶,在这些人中,老年性痴呆的患病率是最低的。相反,那些每天喝1杯,或者完全不喝绿茶的人中,患老年性痴呆的人则比较多,比前者足足多出一半左右。

研究人员还指出,每天喝3杯以上绿茶的老人,不仅患老年性痴呆的几率比较低,他们在总体的记忆力、注意力和语言使用能力上,也要明显高于平时喝绿茶比较少,或不喝绿茶的人。

常吃芒果可防癌

日前,美国研究人员对芒果中的多酚提取物在结肠癌、乳腺癌、肺癌、白血病和前列腺癌中的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芒果对预防结肠癌和乳腺癌有一定效果。

多酚是植物中的一种天然物质,与许多物质一起对健康有促进作用。研究人员对芒果中的多酚进行了研究,特别是其中的生物活性成分丹宁酸(与癌症的预防和抑制有关)。丹宁酸是种多酚,带有苦味,葡萄籽和茶叶中含有这种成分。研究发现,细胞分裂周期因多酚而被打破。研究人员苏珊说,这可能是芒果预防和抑制癌细胞的一种机制。

抗抑郁药度洛西汀亦可缓解背痛

来自在美国圣安东尼奥召开的美国疼痛医学会年会的最新研究显示,用于治疗抑郁症、纤维肌痛、糖尿病神经痛的药物度洛西汀亦可缓解难治性慢性腰背痛。

度洛西汀是一种影响脑内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水平的抗抑郁药。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比较了401名成年慢性腰背痛患者服用度洛西汀每天60毫克和安慰剂组之间的疗效。经过12周的治疗,结果显示度洛西汀组平均疼痛程度(通过疼痛简明记录表测定)明显减轻;慢性腰背痛对日常生活的干扰明显降低。

研究发现,度洛西汀最常见的重要不良反应是恶心、口干。度洛西汀组15%的患者由于不良反应原因退出,而安慰剂组这一比例是5%。

该药已被美国FDA批准治疗严重抑郁症、焦虑症、糖尿病神经痛和纤维肌痛。

葡萄糖不是补药

在生活中,有不少人认为葡萄糖是营养丰富的补药,由于容易买到,动不动就吃点葡萄糖,并且习以为常。其实这种认识和做法欠妥。

其一,白砂糖等在人体中经过消化液中的双糖酶消化分解成葡萄糖和果糖就能被吸收,因此没必要用葡萄糖代替砂糖,更无须长期食用葡萄糖,这样做既不经济,也容易导致小孩或老年人正常消化机能的减退。

其二,只有当人体由于某些原因没有进食或进食很少,体内葡萄糖供应出现不足,而体内已有的葡萄糖又在不断被分解和利用,容易产生低血糖等症,导致大脑反应迟钝、精神不振时,可在医师指导下,补充一些葡萄糖溶液。

睡眠太少的人易行为失常

加州大学伯克利睡眠与神经成像实验室主任马太·沃克指出,缺少睡眠,会使大脑不能做出恰当的反应或进行相应的控制,易引起行为失常。

研究人员对26名志愿者进行了观察,其中一半的人在35小时之内不能睡觉,另外一半人可以享受正常睡眠。随后,研究人员给参与者100张不同的图片,这些图片有的让人平静,有的让人激动。在参与者看图片时,研究人员用磁共振成像仪记录下他们的大脑变化。结果显示,“剥夺睡眠组”的成员,对于那些刺激情绪的图片反应更激烈。

豆腐渣中的钙含量接近牛奶

营养学家认为,豆腐渣是优良的保健食品。因为它热量少,所含的大豆食物纤维多,并富含人体十分需要的钙质。故对于糖尿病、肥胖病、心血管疾病及骨质疏松症的患者,以豆腐渣作食物,不仅能充饥饱腹,而且还能起到防治作用。

他汀类药物的临床应用 第1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有入选42例患者均为我院2009年1月—12月收治的住院患者, 均为混合性高脂血症, 其中男28例, 女14例, 平均年龄 (56.5±10) 岁;合并原发性高血压29例, 糖尿病18例, 冠心病20例。入选条件: (1) 用药前空腹12 h查血脂四项, 血清总胆固醇 (TC)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 、甘油三酯 (TG) 、高密度脂蛋白 (HDL) , TC≥5.18 mmol/L (200 mg/dL) 或LDL-C≥4.14 mmol/L (160 mg/dL) , 同时TG≥2.26 mmol/L (200 mg/dL) ; (2) 年龄<70岁; (3) 用药前肝肾功能均正常; (4) 甲状腺功能正常。符合以上四项的方可入选。

1.2 方法

辛伐他汀片 (舒降之) 20 mg, 每晚1次口服;吉非罗齐600 mg, 每日2次, 口服, 连续服用4周, 然后检查肝、肾功能, 肌酸激酶 (CK) , 用药期间注意观察有无肌肉酸痛或无力。

2 结果

42例混合性高脂血症患者, 连续服用4周, 除1例出现左肩部肌肉轻度酸痛, 丙氨酸转氨酶轻度升高, 停用辛伐他汀和吉非罗齐, 并且服用肝泰乐片, 3 d后症状消失, 2周后复查肝功, 丙氨酸转氨酶恢复正常。其余患者均无不适, 服用4周后复查肝功、肾功、肌酸激酶均正常。

3 讨论

临床上供选用的调脂药物可分为他汀类、贝特类、烟酸类、树脂类、胆固醇吸收抑制剂及其他。他汀类具有竞争性抑制细胞内胆固醇合成早期过程中限速酶的活性, 继而上调细胞表面LDL受体, 加速血浆LDL的分解代谢, 此外还可抑制VLDL的合成。因此他汀类药物能显著降低TC、LDL-C和载脂蛋白B (apoB) , 也可降低TG水平和轻度升高HDL-C.近20年来临床研究显示他汀类是当前防治高胆固醇血症和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非常重要的药物。贝特类药物亦称苯氧芳酸类, 此类药物通过激活氧化物酶增生体活化受体α、刺激脂蛋白脂酶 (LDL) apoAⅠ和apoAⅡ基因的表达, 以及抑制apoCⅢ基因的表达, 增强LDL的脂解活性。有利于去除血液循环中富含TG的脂蛋白, 降低血浆TG和提高HDL-C水平, 促进胆固醇的逆向转运, 并使LDL亚型由小而密颗粒向大而疏松颗粒转变, 其适应证为高甘油三酯血症或以TG升高为主的混合性高脂血症和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3]。他汀类药物的副作用通常较轻且短暂, 包括头痛、失眠、抑郁、腹痛、腹泻、消化不良, 0.5%~2%可发生肝脏转氨酶升高, 极少数可引起肌病, 包括肌痛、肌炎和横纹肌溶解。他汀类药物相关肝酶异常见于开始用药或增大剂量的12周内, 绝大多数为孤立性无症状性血清丙氨酸转氨酶 (ALT) 增高, 减量或停药后肝酶恢复正常且无其他不良事件发生, 即使他汀类药物剂量持续不变, 70%的患者血清转氨酶亦会自行下降, 除与剂量有关外, 尚未发现他汀类药物治疗者发生无症状性肝酶异常的其他危险因素。贝特类药物常见的不良反应为消化不良、胆石症, 也可引起肝脏血清酶升高和肌病, 但是吉非罗齐发生肝脏血清酶升高和肌病情况很少[4]。单用标准剂量的他汀类药物治疗很少发生肌炎, 但大剂量使用或与其他药物合用时, 包括环孢霉素、贝特类、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某些抗真菌药、烟酸类等肌炎的发生率增加。对于混合性高脂血症患者, 我们应用小剂量辛伐他汀与小剂量吉非罗齐联合应用, 经临床观察不良反应没有增加, 与单用辛伐他汀无差别。因此, 我们认为小剂量辛伐他汀与吉非罗齐合用是相对安全的, 但本次试验的例数较少, 在临床工作中应该谨慎地联合应用, 密切监测不良反应。

摘要:目的 探讨他汀类与贝特类药物联合应用的安全性。方法 ①病例选择:42例病例均为混合性高脂血症, 且年龄<70岁, 用药前肝肾功能正常。②用法:辛伐他汀 (舒降之) 20mg, 每晚1次, 口服;吉非罗齐600mg, 每日2次, 口服, 疗程4周。结果 42例患者除1例出现左肩肌肉轻度酸痛, 丙氨酸转氨酶轻度升高, 余均无不良反应, 用药前后肝肾功能正常。结论 小剂量他汀类与贝特类药物联合应用是相对安全的。

关键词:他汀类药物,贝特类药物,联合应用,安全性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国卫生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6:101-103.

[2]王立.中国成人血脂异常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7, 35 (5) :390-413.

[3]赵水平.高脂血症的临床表现及分型[J].中国临床医生, 2003, 31 (12) :23-25.

上一篇:教师计算机教学下一篇:社保基金内部控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