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城市景观范文

2024-05-30

新疆城市景观范文(精选7篇)

新疆城市景观 第1篇

新疆地区水体景观设计的发展有成绩也有不足。近几年, 一些水资源缺乏的干旱城市在大喊节约用水的同时, 不顾我国水资源的现实情况, 在生活用水都相当紧张的情况下, 过度开发使用城市景观用水。有的新疆城市提出在市区截流形成“塞纳河景观”;有的城市饮水都很紧张却挖出巨大的湖面;还有的城市新区江南的水乡景观。具体有以下的表现:城市大搞挖湖造景, 为维持几十公顷、几百公顷的水面不惜动用地下水源。而这些湖面每天蒸发的水分, 就是不小的数字。不少城市用橡胶坝截留流经城市的河水。城市热衷于做大型、超大型水景和喷泉, 制造人为的水景观。这些喷泉、叠水加上灯光、音乐, 在构成“城市现代交响乐”的同时, 却难以维持昂贵的运行费用。不少开发商为了炒作楼盘的“身价”, 不断制造各种水景。还有的要户户水湾环绕, 浪费的不仅是水, 还丢掉了居住区的安静和舒逸。城市绿地灌溉也是个大问题。目前中水灌溉利用率低, 有的甚至根本不用中水。这些不切实际的设计, 付出的代价是昂贵而稀缺的水资源。因此, 我国新疆地区的城市水体景观设计仍然存在一些不科学的、盲目的设计理念。这些设计的成果不但不利于城市水资源的节约, 也不符合当地的人文景观, 缺乏生态性和科学性, 不利于景观设计的科学发展。因此, 新疆城市水体景观设计应该运用生态的设计方法, 不断地探索和研究适合新疆地区城市特色的水体景观设计。

2 城市景观设计的生态设计方法

新疆的城市生态环境脆弱, 水资源也一直是困扰这西部地区城市发展的重要问题。而城市的景观设计离不开水体景观, 这是城市规划和景观设计的重要构成部分, 因此, 在西部地区, 景观设计必须达到美好环境, 塑造城市景观特色, 产生意境表达、维护城市生态体系的作用。并产生巨大的文化价值和生态价值。因此, 我们在具体的城市水体景观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引入生态设计的方法。

例如伊宁市在恢复城市水系中, 引入原生态理念, 把城市水渠做成水景观, 做水文章。目前, 伊宁市已把位于省道313沿线从山东路到河北路全长1600m的水渠建成了首条原生态景观水系作为示范点。这条原生态景观水系有很多特点。例如水渠底部不铺防渗层, 目的是让底部的水生植物生长, 利用生物学的原理净化水质, 再进一步净化周围的空气。还有石缝间生长的植物, 都是在过去的基础上改造移植过来的, 特别适合在此生长;水渠与路两旁有1.5m的软隔离带, 起到缓冲作用, 这样冬季不会对人行道造成破坏。这条水渠的改造比没有任何观赏价值的传统铺防渗层水渠有很高的科技含量。

乌鲁木齐近期的一项水体景观改造水磨河, 也是生态设计方法的现实运用。完成水景观改造工程后的水磨河将以崭新的面貌亮相。千米景观改造后的水磨河河畔, 小桥、流水、仿古的标牌、分布于园路边古韵的座椅让人有种置身于江南美景中的感受。潺潺流水清澈见底, 各色植物、花卉将园子装扮得分外夺目。河道边上的场地内, 石桌、石凳有序摆放顿时让人联想到古稀老人在此对弈的场景。磨河千米景观改造工程以“休闲观光、人水和谐、亲水宜居”为基本要求, 立足于水磨沟公园的建设基础, 全程打造水磨河千米景观长廊。改造后的景观综合利用水磨沟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资源, 围绕“泉、磨、寺、史”资源, 从景观资源上开发拓展、景观文化上提炼升华、充分体现“水之美、树之韵、山之灵、史之厚、时之新”5大特点, 工程进行扩水、增绿, 着力打造水清岸美、生态和谐、景观高雅。

3 总结

新疆地区的水体景观设计必须从生态设计方法的角度出发, 坚持从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角度, 把人与水体、自然进行有效地结合, 从而产生和谐共生的西部城市环境。继承和发展当地独特的第一文化, 把生态设计方法融入到现代的水体景观设计中去, 促进新疆城市的水体景观的发展。

摘要:现代城市的水体景观对于构筑城市现代居住环境, 提升城市特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我国新疆地区的城市水体景观的设计具有其特殊性。新疆地区城市水体景观设计秉承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是以生态水体景观的设计概念, 以西部地区独特的干旱缺水的地域文化为载体。新疆城市水体景观的设计应该坚持与自然和谐相处, 保护水资源, 珍惜和利用水资源, 创造和谐的可持续的生态水体景观设计, 继承和发展新疆地区独特的地域文化, 将传统的水体景观融入到当地城市特色中去, 从而实现新疆水体景观设计的生态性。

关键词:新疆,城市水体景观,生态设计

参考文献

[1]金学智.中国园林美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0

新疆地域性景观——绿洲景观初探 第2篇

关键词:绿洲景观,风景园林,人居环境,转化

1. 概述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简称新疆)位于中国西北部,亚欧大陆腹心,地域辽阔,面积为166.49万km2。绿洲是该区一种独特的地域类型,呈“岛屿”状散布于于荒漠之中,以仅占新疆总面积4.3%的基址集中了90%以上的人口与95%以上的社会财富[1],它孕育着干旱区自然生态和人类文明的精华。新疆绝大多数城镇是以绿洲为依托[2],城镇和绿洲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高度一致性。因此,新疆人居环境的生成、发展及空间分布与绿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新疆地域性[3]景观,是在绿洲基址(荒漠背景)上,新疆各族人民世代生息而繁衍的景观。

目前,虽然有对绿洲及绿洲景观的研究[4],但均是从生态学、地理学的角度,未把它作为人居环境下的地域性景观进行专门研究,因而缺乏系统性的研究与整理工作。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建设的进一步深入,迫切需要从风景园林视角下审视绿洲景观概念及内涵,挖掘新疆地域景观的独特性,科学指导干旱区现代生态文明建设,为推动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2. 绿洲景观——新疆地域性景观概念转化

2.1绿洲概念

绿洲,我国古籍中有“沃洲”[5]“沃野”[6]之称,译自外文“Oasis”沙漠中的沃土[7]。有关绿洲概念,不同学科领域的研究学者赋予各自定义。高华君等在生态意义上将“绿洲”定义为“生物过程频繁、生产量高于周围环境的镶嵌系统”[8];任望兵在地理学领域,定义为“能进行社会经济活动的地理区域”[9];贾宝全[10]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认绿洲是在干旱气候条件下形成,在荒漠背景基质上的中、小尺度非地带性景观。从风景园林学科来分析,绿洲是干早区人类活动的基址,绿洲景观是干旱区特有的地域性景观。

2.2景观内涵在生态学与风景园林学的不同思维

有关景观内涵的研究属于生态学和风景园林学的交叉领域,但学科对其研究各有侧重。Barrett[11]和Gobster[12]从生态学中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角度来阐述景观内涵的多元性。同时,Barrett[13]和Felson[14]认为园林景观是生态学家和设计师合作,通过场所分析和美学文化的融合而进行的生态学实践活动。

虽然人们期望对景观内涵有共同的认知目标,但在围绕一个目标研究的实践过程中,不同学科的特点以及研究思维和方法的局限性就会暴露出来。例如,在干旱区设计大面积人工水景景观,风景园林学认为会带来强烈的景观视觉冲击,仅是存在设计风险;但是用生态学的观点来说,没有充分考虑干旱区生态系统本身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即如何构建能够自我维持、稳定和适应当地环境的生态系统。那么,仅从景观生态学思维,景观设计只是一个风险管理计划,而不是人类美学与精神需求与自然的结晶,从而低估了风景园林学中景观与人类互动和随之创造价值的潜力。因此,面对社会的快速发展给环境带来的压力,尤其是城市化的快速进程导致绿洲景观发生的巨大变化,需要从不同学科研究绿洲景观。

2.3绿洲景观从生态学到风景园林学的概念转化思维

20世纪90年代,黄盛璋[15]提出“绿洲学”的倡议,围绕绿洲学的研究广泛开展,涉及地球科学、生物科学、农业科学和环境科学等。绿洲景观在“绿洲学”的生态领域已取得了很多成果, 但在风景园林学领域的研究却一直处于边缘地带和破碎状态。

而生态学视角下的新疆绿洲景观,不会有意识区分自然现象或是人类有意识的设计景观,它只是描述绿洲生态的分布情况,而不去考虑人的能动性行为即景观设计。那么,在干旱区生态领域,人工景观如何管理以及可持续发展?在一些新型绿洲景观系统的范例里,风景园林能否成为恢复或改善绿洲生态系统中一个手段、创建文化景观价值?而目前仅生态学家对新疆绿洲景观研究没有完全挖掘出景观中的文化干预,尤其是内在的设计理念。

因此,借助Musacchio提出概念在不同领域内的转化策略[16],运用跨学科语言的相似性和不同性,可以采用一个词表达不同的概念。“绿洲景观”的概念从目前生态学领域转化到风景园林学的地域性景观转化具有重要意义。这一概念的提出,具有“跨学科”和“跨领域”的知识属性特点。首先,丰富目前“绿洲学”研究内容。绿洲聚居建设过程中包含风景园林,绿洲聚居活动也离不开风景园林;而对于绿洲聚居环境,作为人类生存的环境背景,更是由风景园林专业为主来完成的。其次,丰富和拓展风景园林学科的基础理论研究。景观区域性和差异性是风景园林特征的显著标志。绿洲景观由于受到复杂的自然地理条件和多样性的民族文化的影响,表现出异常的独特性。通过景观生态学与风景园林学科交叉互补,从而寻求解决“绿洲学”有关人居环境建设问题的综合方法。

3. 绿洲景观内涵

3.1绿洲景观的概念

新疆地域性景观——绿洲景观包括在这片土地上由自然成因构成的天然景观,也包括人类生产、生活对自然改造形成的半人工景观或人工景观,反映人们在干旱区环境下与自然的关系,蕴藏着人类生存智慧方面重要信息和文化传统。

风景园林学视角下的新疆绿洲景观是形式(视觉形象)、内涵(内在认知)和功能(生态功能/心理体验)三个方面紧密联系、相互作用而构成不同实体单元,在荒漠——绿洲上镶嵌、融合,组成具有明显视觉形象与功能关系的空间。其一方面是干旱区生物的栖息场所,更是是荒漠背景下人类生存的局部优化环境,另一方面是东西文明和区域多民族文化的交流和融汇的载体,具有文化和生态多重价值。因此,新疆绿洲景观是人类在特殊的自然环境下而构筑的具有鲜明地域性特征的景观,也就是《园冶》中“境域联想、融题于形与物为人用”[17]的景观。

1 | 新疆绿洲景观的分类图 1来自作者自绘图片;

2 | 赛里木湖来自作者自摄影照片。

3 | 某边防哨所防护林来自作者自摄影照片。

4 | 石河子街道绿化来自作者自摄影照片。

5 | 惠远哈萨克族民居庭院来自作者自摄影照片。

新疆绿洲景观在景观形式上,反映了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过程的正向干预,是人类活动在场址上的空间记录;在景观功能上,满足了人居环境的生态和社会功能需求,是人类长期适应环境、利用与改造自然环境而形成的结晶。这两者之间相互演化,特别是随着人类社会技术水平的发展,在与自然相处的过程中,绿洲景观从“受自然条件制约”逐渐向“改造自然”过渡,演变出多层次信息交流模式的新型绿洲景观。

3.2绿洲景观的分类

尽管新疆原生态景观包含了荒漠、戈壁、草原等多种类型,由于土地的贫瘠和恶劣的气候条件所造成的景观视觉多样性的缺乏还是显而易见的。新疆绿洲景观是绿洲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反映绿洲文化体系特征和生态体系特征。绿洲景观的自然景观和人为景观密不可分,自然景观是“因”,人为景观是“果”。抛开自然景观谈论人为景观,就是割裂了人为景观产生和发展的根基。

结合生态学领域Kowarik[18]和风景园林学王向荣[19]对自然内涵的梳理,对新疆绿洲景观从构成要素和风格分析,可分为从如实反映生态和地貌的自然景观到人工管理来维持生态功能的绿洲景观等四种不同层次(如图1)。第一种是自然绿洲景观,新疆特有的地貌及地质结构形成的天然景观,诸如山岳、湖泊和峡谷等(如图2);第二类是传统绿洲生产景观,人类在干旱区的生产环境营建,如新疆特有的垦区农业、牧场和工矿景观,有专门用于防沙、防风林的景观(如图3);第三类是生活型的绿洲景观,人们按照不同功能而建造的自然,有附带生产、经济效益的景观,也有以美学目的而建造的景观(如图4、5);第四类是潜在绿洲景观,即未来人类借助相关技术手段,所创造的具有美学和其他功能的景观,如沙漠和戈壁等。

四个不同层面的绿洲景观共同构筑了新疆的地域性景观,他们通过自然机制和文化的自我肯定而创造出蕴含地域特色的具有生态功能和文化价值的绿洲生态系统。

4.结语

新疆小城镇园林景观建设探讨 第3篇

关键词:小城镇,园林景观,建设,规划,因地制宜

1 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全国大中城市的园林建设方面都得到了极大的关注, 在城镇建设的同时营造了许多风景秀丽的城镇园林景观, 让城市居民在享受到富足的物质生活的同时也得到了丰富的精神文化的陶冶。近年来, 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和深入, 我国小型城镇规模也在不断扩展, 部分县级城镇转为市级城镇, 小城镇逐渐成为了乡镇企业、旅游热点、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重要载体、中转站和基地。小城镇的高速发展和扩张, 也促进了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高速化。然而, 有些小城镇在环境建设方面特别是园林建设方面出现了一些急功近利的现象, 这些现象造成的影响正变得日益严重, 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作者在调研中发现, 在新疆地区随着小城镇的快速发展, 城镇园林景观的发展出现一些不足, 景观规划与实际建设情况出现很大差距, 例如在老城区主要道路、单位、小区绿化覆盖率较高, 而新城区及城镇边缘地方却存在着绿化覆盖率不足的现象, 总体上远远低于国家标准, 城镇街头绿地较少, 无法展现当地地域文化特色。

2 新疆小城镇园林景观建设存在的问题

2.1 园林规划意识不强, 景观建设发展不平衡

新疆部分地区的小城镇景观建设普遍存在滞后现象, 园林景观发展与城镇建设出现脱节。主要表现有:老城区与新建城区绿化程度相差悬殊;缺少科学的园林景观规划或有过规划却未能按规划内容进行;一些社区内部绿地缺乏管理, 植物缺乏养护导致枯死;城镇边缘绿地较少, 绿化覆盖率偏低;城镇部分高速道路两旁绿化带植物配置不合理, 选择苗木规格过小, 无法起到应有的防风固沙的作用。

2.2 部分小城镇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大城市化趋势

新疆部分小城镇在园林景观建设中出现盲目攀比大城市, 在植物选择上盲目引入疆外植物, 过于追求园内植物的多样性和观赏性, 忽略了新疆土壤、气候等环境因素对疆外植物的影响;项目规划上追求大气派、偏向硬质铺装、建大广场。以上种种问题造成园林景观前期施工和后期养护成本耗资巨大, 景观效果与城镇规模互不协调, 使用效率低下, 其生态效益和美化作用不高;部分河道景观改造项目大面积采用硬质铺装, 缺少软质铺装, 对水生植物的利用较少。这种不科学的小城镇园林绿化建设, 不仅对人力财力资源造成了挥霍和浪费, 也对当地生态环境和景观特色造成了影响和破坏, 园林建设的意义也受到了影响。

2.3 忽视新疆与内地的自然环境差异

新疆园林和中国内地园林在建设方面最明显的不同在于自然环境。以景观植物为例, 新疆缺水, 风沙大, 昼夜温差大, 空气湿度及含水量都较低, 多数地带为盐碱地, 坡差大, 本身的环境并不利于植物生长, 对植物的抗寒、抗旱、抗盐碱要求都较高。

部分内地植物在新疆地区只能在一定的微气候下才能生长。受土壤盐碱化的限制, 一些内地植物在种植前需要对将要种植的区域土壤进行去盐碱化, 进而加剧了园林项目尤其是植物景观方面成本的大幅度增加。内地尤其是南方植物对于新疆气候无法适应, 如缺乏足够的抗旱和抗寒能力等, 如要保证其正常生长, 就会大幅度增加景观的养护成本和难度, 稍有不当就有可能导致植物枯亡。

然而, 一些在内地对生态平衡会造成不良影响的植物却在新疆可以得到适度的应用, 如水葫芦等, 其生长形态决定了其在新疆地区适度栽植不会造成较大的危害, 水葫芦主要浮于水面生长, 而我国北方尤其是新疆大部分地区在冬季水面基本处于冰封状态, 这就决定了水葫芦在新疆大部分地区无法在冬季存活, 因而对生态平衡不会造成较大的破坏。

3 对策与建议

针对新疆小城镇园林建设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为建设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宜, 可以恰当展现当地自然风貌及人文历史特色, 具有可持续健康发展性的小城镇园林景观, 提出以下几点对策与建议。

3.1 加深和提高小城镇园林景观建设意识

小城镇是联系城市和农村的重要纽带, 它的规划建设正在逐渐地向中小型城市靠拢。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且农业人口占大多数的以第一产业为主的国家, 人口有很大一部分居住在以乡、镇等小城镇为中心的乡村地区。新疆地域辽阔, 小城镇也是城市与城市之间重要的联系纽带和交通枢纽点, 再加上该地域生态环境较为脆弱, 单靠大中城市的园林绿化是不足以改善其自然环境的, 因此, 搞好新疆小城镇园林绿化是实现该地区自然环境改善和治理的重要一环。

进入21世纪以来,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和深化, 小城镇规划建设的重要性已经上升到城市规划网络体系的建设以及园林生态城市的建设当中, 小城镇将承担起网络体系建设中的重要节点作用, 这在新疆是尤为重要的。新疆地区小城镇的发展在未来将支撑起县城、次级城市和主要城市的发展和扩张, 最终又将成为融合城市社会、经济、生态平衡的落脚点和归宿点。近几年, 新疆有多个城市都在积极申报国家园林城市称号, 不断通过宣传提高人们对园林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园林建设与新疆发展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和重视, 这些对于新疆城镇园林发展和建设都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3.2 结合当地实情, 发掘地方特色

小城镇园林景观建设要根据小城镇自身特点, 遵循自然规律, 因地制宜, 将园林景观建设与保护当地景观相结合, 与弘扬当地民俗文化相结合, 体现差异, 体现特色。在景观规划中应当注意以下几点:景观要素要突出小城镇经济、产业特征。对小城镇的性质、发展方向、产业结构等要进行分析, 如农业型、工业型、贸易型、第三产业型 (如旅游、交通枢纽等) ;景观的设计样式上要体现城镇历史文化宗教等方面的内容。充分研究城镇发展历史及城镇周边的风土人文资源, 维护和利用古建筑、古城区、古文物以及现有宗教建筑等, 保留并对风土人情特色进行发掘, 针对小城镇当地的地域特色资源进行开发, 如新疆吉木萨尔县的“天地苑”就是以当地的火山地质资源开发为主题而建;重视城镇内建筑的空间组合形式。“建筑是富于空间之中的空间艺术”———路易·康, 想要创造出富有自身特色的建筑, 就要根据其不同功能要求, 通过互不相同却又相互联系的艺术处理手法, 创造和谐统一同时又各具其特色的建筑空间组合形式, 与城镇文化的中心主题相适宜和补充。

3.3 加强植物规划, 重视园林植物景观营造

园林景观要根据新疆本土自然气候特点和小城镇特点进行合理的树种规划, 在植物的选择和搭配上要注意, 在营造植物群落的美观的同时也要考虑到当地气候条件, 注意防风防沙等要素。不要只注重于选择树苗, 必要时也需考虑进行大树移栽。植物选择多考虑乡土树种, 对当地现状所拥有的植物资源要合理利用。选定小城镇的主要树种、辅助树种、行道树树种、园景用树种及其他植物造景用途的树种 (其中大部分树种尽量选择乡土树种) , 运用各种造景要素, 因地制宜的创造符合当地人文风情的特色园林植物景观。加大对野生植物资源引种驯化力度, 同时科学合理引进外来植物种质资源, 不断丰富小城镇园林可应用的植物物种数量, 引入中注意不破坏当地的生态平衡, 避免造成生态灾害。植物景观营造时应充分考虑植物季相变化, 在达到植物群落多样性的同时形成观赏的多样性;在满足小城镇绿地性质、功能等要求的基础上, 遵循自然生态原理, 结合新疆小城镇气候特点 (干旱、严寒、大风等) 合理利用乡土植物进行植物搭配和造景, 从而构建城镇生态园林化。

3.4 树立节俭意识, 实现小城镇园林景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小城镇园林景观建设过程中要贯彻节约原则。新疆大部分地区用水紧张, 生态环境较为脆弱, 对园林景观建设中的基础建设费用也要考虑到位, 多采取因地制宜, 有效利用现有的有形或无形的资源, 符合新疆当地的现有条件。决策者要树立节俭意识, 从根本上扭转贪大求新的园林景观建设思想, 避免在景观中出现大广场、大草坪热潮等现象;吸收内地相关方面的经验教训, 建立健全可持续型小城镇园林的管理和维护机制, 从制度方面避免浪费型园林景观建设运营模式的出现;以科技力量作为依托, 进行科学化、规范化、方法化的规划设计和施工养护管理, 在园林景观的材料、布置、回收上采用新材料、新方法、新技术, 从而达到景观内部的反复循环, 最终实现小城镇园林景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4 结语

新疆城市景观 第4篇

传统意义上的农村景观是村落、农田、河流、山峰、林地的结合, 以自然、空旷的景观特点不同于城市景观。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 新农村景观的改造也在如火如荼的开展, 但目前大部分新农村的景观环境却失去了原有的自然村落和山峰林地等自然景观, 破坏了农村景观和自然景观的完整性和多样性, 通过机械的模仿与复制单一的城市景观, 构建成单调、重复的空间形式和景观形式, 使得原本传统的农村景观呈现“千村一面”的现象。因此, 在多民族聚居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区, 怎样建设具有民族特色的农村景观, 怎样避免模仿与复制新型农村景观, 怎样注重当地风土人情和传承民族文化, 成为新疆新农村建设发展的重要问题。

2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2.1 新农村建设的热潮

2005年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2013年提出的“新型城镇建设”, 特别是经济相对落后的农村, 国家给予了一系列的惠农政策。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新农村建设也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新疆农村的发展对于整个新疆地区的发展和稳定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新农村建设的热潮下, 党中央十分重视新疆农村的建设与发展, 同时也加大了对新疆地区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 在各地也引发了新农村建设高潮。

2.2 新疆新农村建设滞后

新疆大部分地区是少数民族聚居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 新疆地区又是个农业大区, 农村人口占全区总人口的2/3。总体社会经济相对来说发展缓慢, 农村地区的经济更是十分落后。而城市和农村之间比较分散, 城市带动农村难度大。加之新疆地区深居内陆, 气候干旱, 生态环境也比较脆弱, 所以新农村建设发展十分缓慢。

2.3 有利于推动新疆的稳定与发展

农村经济的发展是新疆地区发展的薄弱环节也是重要环节。所以新疆新农村的发展不仅仅是向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号召下靠拢, 更是新疆多民族聚居区稳定的基础。

3 研究方法

建设新疆具有民族特色的新农村景观涉及民族文化的交融和传承, 包括一些民族特色的建筑形式以及民俗风情, 涵盖面比较广泛。为了提出更具有建设性的意见, 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采用:文献分析、实地考察、类比分析、整合研究等。

4 存在的问题

4.1 农村规划具有盲目性和单一性

自2005年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义新农村以来, 新疆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步伐也加快起来, 先后在南疆喀什地区、和田地区等开始新农村建设试点。但是由于缺乏深入的调研和规划依据以及新农村发展的定位, 忽视了当地的本土特色, 没有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 使得村镇规划只是“大房子, 宽马路”之类的千村一色的表面工程, 具有盲目性和单一性。

4.2 农村景观没有突出地域性和民族特色

新疆是多民族地区, 世居民族主要有: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蒙古族等。此外, 新疆也是多宗教地区, 其中伊斯兰教对新疆人民的生活影响比较大。所以新疆农村的景观蕴含着多种宗教的影响, 而新农村规划建设虽然整齐划一、干净整洁, 一座座独立的二层住宅整齐排列, 门前一样大小的花坛种植着“高成本, 高养护”的城市景观植物, 代替了曾经家家户户院落里的葡萄、无花果、苹果树, 但千篇一律的农村景观, 掩盖了当地的民族风情, 破坏了传统文化, 机械的模仿与复制城市景观让农村景观变得毫无新意。

4.3 人文景观被忽视

人文景观的建设也是新农村景观建设的重点, 而在新疆新农村景观建设中往往被忽视。比如维吾尔族的古尔邦节景观以及民间艺术“麦西来甫”, 蒙古族那达慕大会景观等, 这些都是具有显著民族特色的文化景观, 是新疆新农村景观建设发掘的重点。

4.4 脱离了群众利益

所谓整齐有序的新农村住房成了“现代农村别墅”, 但很多方面却脱离了群众的实际利益。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大, 而地方政府财力有限导致一些基础设施的建设没有跟上进度, 以至于一些污水有序排放、垃圾清理还存在一定的问题。而且新民房大部分距离农田较远, 不便于农民去田地耕作以及对农作物的看管。此外还缺少足够的室外公共场所, 不便于村民开展节日活动。比如维吾尔族喜爱载歌载舞, 每逢节日大家都要到户外相聚进行歌舞庆祝[2]。

5 具有民族地域特色农村景观的营造

5.1 建筑景观

新疆处于西北干旱地区, 降水量稀少, 冬季比较严寒。在设计中应考虑风向、日照等因素来确定建筑的方位, 注意建筑的保温隔热能力。同时还要根据村落的民族特征、宗教色彩、历史因素等方面来确定建筑的风格与形式, 并了解传统的民居形式的特点, 传承与创新结合 (表1) 。

例如南疆维吾尔生土民居建筑的是以户外活动场所为中心。空间布局是以“阿以旺”和“阿克赛”为中心的布局[3]。在装饰方面, 门窗、廊道、顶棚大部分用木雕来装饰, 涂抹色彩艳丽的彩画。另外在建筑景观营造是还要体现伊斯兰教文化对新疆民族建筑形式带来的影响, 让宗教文化与民族历史文化得到更好的交融。

5.2 庭院景观

村民庭院包括院落和房前屋后的零星空地, 庭院景观营造要体现三方面的功能: (1) 功能性。新疆农村居民多为农牧民, 耕种和牲畜是他们主要的经济来源。所以在庭院设计是要考虑建设牲畜棚、农具储物棚、仓库等一些功能性的建筑。 (2) 观赏性。葡萄架是新疆传统民居院落必不可少的景观, 葡萄棚架既可观赏也是荫凉区, 供居民乘阴纳凉以及亲朋好友聚会。 (3) 经济性。庭院的绿化景观可以应用新疆当地的经济类果树配置自己喜欢的花灌木, 果树既起到绿化的功能又可以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如:杏子、苹果、核桃等[4]。

5.3 公共空间景观

5.3.1 街道景观

新疆地处西北干旱区, 土质沙化严重。农村街道经常是“风吹尘漫天”的景象, 街道两旁栽植的树木分散稀疏, 景观效果差。所以街道两旁应设计乡土耐旱的植物作为行道树, 既可防风固沙又能美化环境, 经济性与功能性相结合。同时街道两旁还要设置固定的垃圾收购点以及垃圾桶, 方便居民处理生活垃圾。

5.3.2 广场景观

农村广场景观的营造不同于城市广场, 应该把结合村镇特色作为重点, 突出当地景观个性。把当地的历史风俗、民族文化、地域特色等特色景观元素融入农村广场的建设中, 使当地的广场成为具有当地民族特色、地域人文特色的独特景观, 增强了村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例如新疆兵团特色的农垦文化就在博乐八十七乐团广场建设中得以体现。

5.4 建设独特民族文化景观

农村文化景观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景观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可以充分利用新疆的葡萄节以及维吾尔族的古尔邦节, 充分展示新疆民族民间文化。比如维吾尔族民间艺术麦西来甫、十二木卡姆艺术、秧歌社火艺术、多郎木卡姆艺术、花儿艺术等, 大力发展建设独特的民族文化景观[5]。

5.5 打造特色农村产业景观

新疆乡镇农业土地面积大, 但是种植品种很单一, 经济效益不高, 加之当地农民传统的生产模式也先限定了农业的发展, 以至于很多耕地是“高投入, 低产出”, 土地利用率低。所以打造当地特色的农村特色景观可以有效的解决这一难题。集中规划建设特色林木园区、建设生态牲畜动物养殖区、发展建设少主民族原始部落旅游景区等, 大力发展农村特色产业景观。

6 结语

新疆的繁荣发展是国家边疆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而新疆农村的发展是新疆稳定繁荣的基础。新疆新农村景观的建设应根据当地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 民俗风情, 以及吸取一些千篇一律的新农村改造案例的经验, 立足当地民情, 自然地理风貌, 尊重地方传统, 深入了解居民需求, 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具有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新农村景观形象, 促进新疆农村经济发展, 从而对新疆的稳定发展做出贡献。

摘要:调查了新疆农村景观现状, 分析了当前新疆新农村景观建设存在的一些问题, 从营造具有民族特色的建筑景观、庭院景观、公共空间景观等几方面, 提出了建设与营造新疆地域民族特色的新农村景观的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新疆,新农村景观,民族特色

参考文献

[1]刘文现.浅谈新农村景观规划存在的问题[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1, 22 (3) :62~63.

[2]陈震东.新疆民居[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9:234.

[3]王新哲, 刘晓.新疆新农村规划的探索与实践-以巴楚县试点新农村规划为例[J].城市规划学刊, 2011 (1) :67~75.

新疆城市景观 第5篇

1.1 资源丰富、种类繁多

地质遗迹是地球内、外力地质作用或这些地质作用的综合过程而形成的地质现象[1]。地质遗迹景观是指具有重要美学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的地质遗迹,称“地质遗迹景观”或“地质景观”,是生态环境和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国土资源部《中国国家地质公园建设技术要求和工作指南》地质遗迹(景观)分类和评价系统将地质遗迹分为7个主类、40个亚类。新疆地质发展历史漫长、地质构造运动复杂,地质遗迹景观资源具有多样性。针对新疆地质遗迹资源进行的全面调查显示,新疆209个重要地质遗迹、7个主类均有分布,占总主类的100%;共有28个亚类,占总亚类的70%。地质遗迹类型丰富全面,这对新疆地质遗迹景观资源的多样性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

1.2 资源数量大、类型全

新疆地质遗迹景观资源数量大、类型全,在 7个地质遗迹主类中,地质地貌景观和水体景观占绝大多数。地质地貌景观数量为92个,占43.8%;水体景观为60个,占28.7%。在28个地质遗迹亚类中,以湖泊景观、风成地貌、河流及地貌景观、典型矿床及采矿遗迹景观、冰川地貌、山岳地貌、古生物化石保存地、火山地貌和泉类景观为主。其中,湖泊景观共23个,占11%;风成地貌共21个,占10%;河流及地貌景观与典型矿床及采矿遗迹景观均占9.1%;冰川地貌共18个,占8.6%[8]。

1.3 等级优越,保护与开发价值高

依据《中国国家地质公园建设技术要求和工作指南》地质遗迹(景观)等级划分标准,新疆209处重要地质遗迹全部达到县级以上标准,其中世界级地质遗迹共有12个,以可可托海稀有矿遗址、布尔津喀纳斯湖、天山天池为代表,占总数的5.7%;国家级地质遗迹有76个,占总比例的36.4%;自治区级地质遗迹有80个,占38.3%;县市级有41个,占19.6%。地质遗迹等级较高,以国家级和自治区级占绝大多数,表明新疆地质遗迹不仅类型齐全而且整体质量优异,资源优势突出,具有极高的保护和开发价值[6]。

1.4 区域分异特征明显

复杂的地质地貌环境造就和控制了新疆地质遗迹的空间分布。以“三山夹两盆”的大地构造单元和地貌单元为依据,可将新疆地质遗迹划分为阿尔泰、准噶尔、天山、塔里木、昆仑等5个地质遗迹区。山地型地质遗迹区在数量、类型和级别上均明显优于盆地型地质遗迹区,其中阿尔泰区是新疆目前地质公园最集中的地质遗迹区,新疆3个国家地质公园有2个在阿尔泰区,分别为喀纳斯国家地质公园和可可托海国家地质公园。在各分区中,地质地貌环境控制了该区的优势地质遗迹类型。如天山区和昆仑区的优势地质遗迹类型为峡谷地貌、山岳地貌、冰川地貌、火山地貌亚类、典型矿床及采矿遗迹景观和湖泊景观;准噶尔和塔里木区的优势地质遗迹类型分别是古生物化石保存地和河流及地貌景观、风成地貌。

2 保护与开发模式现状诊断

2.1 单一保护型

单一保护型是指以自然保护区或其他保护地形式的方式进行保护开发,或对其他保护地中具有较高科学价值的地质遗迹景观资源建立保护区进行保护,主要指位于“人与生物圈网络”、自然保护区和文物保护单位中的地质遗迹,包含少数极为重要的地质剖面。这些遗迹科研意义大,却普遍难以发展旅游,利用单一。地质遗迹的保护完全依赖国家下拨的有限保护经费,由于不能保证足够的保护资金投入,单一保护体制大多困难较多,地质遗迹难以获得有效的保护,有些保护地甚至遭受到严重破坏。

2.2 单一开发型

单一开发型是以旅游类地质遗迹景观为主,往往位于各旅游区内。由于完全定位于旅游开发,仅注重开发地质遗迹资源的景观价值,对科学性和知识性不够重视,甚至由于过度开发而造成地质遗迹资源的破坏。部分地质遗迹景观人们看中的是其旅游价值,科学性反而被掩盖起来。如库车大峡谷、赛里木湖、乌鲁木齐市红山背斜等,科普教育价值基本被人们所忽略,导致地质遗迹景观资源不合理利用、过度利用,破坏了资源及其景观协调性。

2.3 保护与开发并重型

保护与开发并重型是指对具有较高美学价值的地质遗迹,通过建立地质公园的形式予以保护开发,是一种较理想的保护与开发并重型模式。新疆现有国家地质公园3处:可可托海稀有矿遗址、布尔津喀纳斯湖、奇台硅化木——恐龙化石产地。布尔津喀纳斯湖国家地质公园属于地质构造遗迹,具有很高的旅游观赏性,但由于地质公园套建于自然保护区中,需要解决多头管理的弊端;奇台硅化木——恐龙国家地质公园旅游观赏价值相对较低,需要在保护的基础上加强研究并组织旅游产品的开发。

2.4 保护利用双差型

保护利用双差型是指既未被列入保护地又未进行旅游开发的地质遗迹,是受自然和人为破坏较大的一类。全疆首次地质遗迹调查显示,共有110个,占48.7%的地质遗迹价值未得到认可和重视,受人为和自然破坏严重,包括新疆大多数规模较小的地质剖面、古生物化石产地、地质灾害遗迹等。

3 新疆地质遗迹景观资源开发模式优化

3.1 确定保护与开发途径

根据地质遗迹资源调查评价对其进行分类分级。根据地质遗迹景观资源综合价值,对其进行分级保护。对一级资源通过申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地质公园等方式进行有效保护;对二、三级地质遗迹资源分别通过建立省级、县级地质公园和保护区的方式进行保护开发。通过地质遗迹的不同利用价值,将其划分为保护开发型和单一保护型两类。对仅具有保护和科学研究价值的地质遗迹可由政府建立地质遗迹保护区、点,确定保护范围,多方筹措资金进行单一保护。地质遗迹如果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可通过建立地质公园、开发旅游来促进保护;若具有较高科学价值,而整体美学价值虽不高,但局部或周边有美学价值较高的旅游资源,可进行资源整合开发,实现“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良性循环。如奇台硅化木——恐龙国家地质公园可与周边江布拉克森林公园、宽沟等景区进行联合开发,整合科学性和观赏性,吸引更多的游客。

3.2 有机整合各类资源

在对地质遗迹资源进行保护开发过程中,将地质遗迹资源与其他旅游资源如人文旅游资源有机整合,可使游客更加全面地了解旅游地,且有助于延长游客在旅游区的逗留时间,提高重游率和扩大旅游区的知名度。新疆民俗风情浓郁,自然生态和人文景观丰富,大量地质遗迹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整合将有助于强化整体吸引力。如喀纳斯国家地质公园的旅游路线可将喀纳斯湖的成因、民族文化等结合起来,并引申到图瓦木屋、原始生态系统、大量遗存的第四纪冰川遗迹如吐鲁克冰川遗迹群等。

3.3 建立以地质公园为中心的地质旅游网络

国际上对地质遗迹保护的通行做法是建立自然保护区和地质公园[3]。地质公园是该地区地质历史、地质事件和形成过程的典型代表,其最根本目的是为了保护地质遗迹及其地质生态环境,加深公众对地质科学的了解。地质公园作为一个载体,为地质遗迹资源的开发找到了最佳切入点,是公众地质旅游的目的地。

新疆地处中亚内陆干旱地区,拥有大量稀缺的典型地质遗迹和丰富齐全的地质遗迹类型。但截至2008年底,新疆只有喀纳斯、可可托海、奇台硅化木—恐龙等3个国家地质公园,目前正在积极申报成为世界地质公园,尚未设立自治区级的地质公园。因此,应建立以地质公园为中心的地质旅游网络,把新疆境内的地质遗迹景观资源有机地联合起来;建立地质公园网络体系和地质遗迹管理信息系统进行有效监测保护,在规划的基础上有机组合区间的地质及旅游资源,设立最佳的旅游方案,避免恶性竞争。

3.4 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目前地质遗迹景观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往往是将地质公园和地质遗迹保护区这两种保护形式截然分割开来,未能充分考虑它与自然保护区、保护地的相互关系,使地质遗迹的资源价值未能充分体现。一种十分理想的复合型保护开发模式是将自然保护区中具有美学价值的地质遗迹划分出来,在保护区内建立地质公园,或将地质公园中具有较高科学价值的地质遗迹划分出来,建立地质遗迹保护区。

3.5 创新利益机制:共享、共赢

在有机整合中,要设法避免利益驱动下多头管理带来的混乱放任现象,克服原有利益分配机制中忽视资源所在地政府和居民利益的弊病,形成各方利益主体在合作发展中共生共赢的分配模式,建立科学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兼顾保护开发过程中各个利益主体的权益,实现利益共享和利益均衡,是有效保护与合理开发地质遗迹景观的关键。以和谐、共赢的保护与开发观为指引,在确定地质遗迹保护开发方式、级别的基础上,有机整合各类地质旅游资源以及各类保护开发形式,建立以地质公园为中心的地质旅游网络,通过地质遗迹管理信息系统实现有效的监测和保护,实现新疆地质遗迹景观资源开发模式的优化(图1)。

4 结论

地质遗迹开发优化模式关注旅游中人与环境的关系,强调“和谐”的保护与开发观,提倡科学的保护理念与方法;强调以地质遗迹景观资源的开发来促进地质遗迹保护,以地质遗迹保护来支持地质遗迹景观资源的开发,最终实现新疆地质遗迹景观资源保护与开发的优化。

利益驱动带来的利益争夺是能否实现新疆地质遗迹景观资源保护开发优化模式的关键所在,建立科学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可有效调动各个利益相关者的保护积极性,以利于最终实现地质遗迹景观资源保护开发的优化模式。

参考文献

[1]赵汀,赵逊.地质遗迹分类学及其应用[J].地球学报,2009,30(3)∶309-324.

[2]赵逊.从地质遗迹的保护到世界地质公园的建立[J].国土资源情报,2003,(6)∶1-9.

[3]孙玉萍,张国华.中国国家地质公园建设中的有关问题研究[J].资源与产业,2009,11(1)∶68-69.

[4]吕泽坤,郭建强,卢志明.新疆可可托海国家地质公园的地质景观特征——兼议申报世界地质公园[J].四川地质学报,2007,27(3)∶201-205.

[5]阎顺,等,新疆天山苏鲁果勒的峡谷瀑布及其开发构思[J].干旱区地理,2003,27(2)∶279-282.

[6]黄松,李燕林.新疆地质遗迹特征与地质公园建设[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4(4)∶107-111.

[7]张国庆,等.地质遗迹资源调查以及评价方法[J].山地学报,2009,127(3)∶361-366.

[8]黄松.新疆地质遗迹的分布特征与保护开发[J].地理学报,2006,61(3)∶227-240.

[9]赵汀,赵逊.世界地质遗迹保护和地质公园建设的现状和展望[J].地质论评,2005,(3)∶301-307.

[10]赵逊,赵汀.中国地质公园地质背景浅析和世界地质公园建设[J].地质通报,2003,(8)∶620-630.

[11]黄金火.中国国家地质公园空间结构与若干地理因素的关系[J].山地学报,2005,23(5)∶527-532.

新疆城市景观 第6篇

一问题的提出

长久以来,南疆部分民族学校的教学质量始终不理想,学生的汉语和理科学习效果极差,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升学、就业率。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家长将原因归结为传统双语教育模式中汉语的摄入量太少,迫切希望孩子能尽早学习汉语,以改善孩子的理科和汉语学习成绩。这导致“母语授课为主、加授汉语”的传统双语学校生源日渐减少,而“汉语授课为主、加授母语”的双语实验学校由于数量有限,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甚至在喀什地区出现“部分汉语幼儿园招收了70%维族儿童”的情况(马戎,2008)。部分中小学为了满足家长需求、改善学校生源,也急于向汉语授课为主的新型双语教育模式转变,对教师、学生的汉语水平过于乐观。据马戎(2008)调查,许多少数民族教师为了达到自治区的汉语水平的要求,甚至频繁通过各种违规渠道获取汉语水平考试(HSK)证书。

影响双语教学效果的主要原因并不在于双语教育模式本身,而在于支撑双语教育模式的内在和外在条件是否充分具备。比如,是否具有精通或熟练掌握两种语言的双语教师,学生是否有强烈的学习双语的动机,是否具备丰富的学习资源和良好的双语学习环境等(万明钢、刘海建,2012)。新疆的少数民族在人口分布上大多呈聚居状态,由于地理、交通等因素的限制,少数民族地区的语言使用环境差异较大,少数民族的汉语能力发展极其不平衡。因此,影响双语教育效果的内外在因素差异较大。对于汉语使用环境较局限、少数民族学生汉语水平较低的地区,学校若仅以满足当地居民的汉语学习需求为目的,过分依赖教师的汉语等级考核制度,急于向汉语授课为主的新型双语教育模式转变,未必能从根本上缓解生源问题、保证教学质量。因此,考察新疆少数民族聚居区的汉语使用环境和居民的汉语识别能力,是教育部门合理选取授课模式的重要评估依据之一。

二语言景观研究综述

我们认为,近年来社会语言学界的语言景观研究视角适用于探究新疆少数民族聚居区的汉语真实使用环境。

语言景观最早由Landry和Bourhis(1997)提出,认为“公共设施如路牌、广告牌、街名、地名、商铺招牌以及政府楼宇的公共标牌上的语言共同构成一个地区或城市群的语言景观”。语言景观一般具有两大功能,即信息功能和象征功能。前者是指语言景观能够提供信息,使读者了解某个语言群体的地理边界和构成以及该社区内的语言使用特点;后者是指语言景观能够映射该言语社区内的语言权势与社会身份和地位。由于语言景观研究视角新颖,能够更真实地反映出社区内的语言使用情况,该研究方法已成为国外多个学科领域的热点课题。如Gorter(2006)、Spolsky(2009)等,分别将语言景观运用于多语现象、城市语言生态等多个研究领域。相比之下,国内的语言景观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其研究多以介绍、述评语言景观理论与方法为主(尚国文、赵守辉,2014;李丽生,2015),部分学者虽然观照到语言景观的实证研究,但关注的焦点多为双语标牌的翻译规范问题(杨永林,2010)以及个别城市的中外双语/多语标牌研究(如俞玮奇等,2016;张媛媛、张斌华,2016),对我国广大少数民族多语地区的语言景观及其背后的象征功能挖掘不够深入,研究纬度不够广泛。

本研究试图借鉴国际视角,通过分析新疆乌鲁木齐、库尔勒、喀什地区的语言景观,探究三地的汉语使用环境,为当地教育部门合理选取双语教育模式提供更可靠的评估体系。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

本研究通过采集新疆乌鲁木齐、库尔勒和喀什地区的语言景观,旨在探究以下三个问题:

1. 新疆三地的语言景观有何差异?

2. 三地语言景观的差异与汉语使用环境有何联系?

3. 不同语言景观所体现出的汉语使用环境差异对当地双语教育有何启示?

(二)研究对象

新疆少数民族类别较多,涉及的语言接触、多语现象十分复杂,其中维吾尔族的人口比重最大,约占自治区总人口的46%。为明确研究对象,仅选取维汉双语标牌为研究资料,并借助双语标牌调查三地居民的汉语识字水平及其对汉语的态度。

(三)资料采集地点

本研究的资料采集对象为维汉双语标牌,访谈对象为维吾尔族居民。采集资料的选址以维吾尔族聚居区为主。根据维吾尔语与汉语的接触程度,选择以下三个城市进行资料采集:(1)乌鲁木齐市:省会乌鲁木齐是自治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教学设施、师资力量等教育条件相对较好,维汉人口杂居程度较高。(2)库尔勒市:库尔勒是南疆的主要交通枢纽,其经济、文化水平在南疆范围内相对较高;该市为巴音郭楞蒙古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人口分布以蒙古族、汉族、维吾尔族为主,维吾尔族人口比例低于南疆其他地区。(3)喀什市:喀什是南疆主要城市之一,维吾尔族人口约占全市人口的90%。该地区是典型的维吾尔族主要聚居区,汉族人口相对较少。

(四)资料采集方法

为方便研究,笔者与两名当地学者(其中一名汉族学者、一名懂维汉双语的维吾尔族学者)共同参与资料的采集与调查。调研过程中利用数码相机拍摄三地的维汉双语标牌影像,其中分为两大类:(1)官方的和公共的;(2)私有的和商业的(尚国文、赵守辉,2014)。

此外,为调查三地居民的汉语识字水平,本研究采用拉波夫(W.Labov)经典的“快速匿名调查法”获取数据。该方法的优势在于,能在当地居民未觉察到被调查的前提下、在相对自然的语境中,较真实地了解居民的汉语识字情况。调查过程中,研究组的维吾尔族学者随机选取经过双语标牌的维吾尔族居民进行询问:“请问标牌上的汉语是什么意思?”若被试能立即且准确回答,则认为其懂得汉语;若被试出现犹豫,则追问“请问你认识标牌上的汉语吗”以确定答案。研究组其他成员隐匿在附近,记录调查结果,随后对结果进行量化统计。

(五)研究过程

资料采集时间为2015年8月,其中乌鲁木齐市的资料采集共持续5天,采集地点为该市天山区解放南路及其周边。该区域为乌鲁木齐市的维吾尔族聚居区之一,包括二道桥、国际大巴扎等维吾尔族传统贸易市场,因此,此路段的语言景观资料相对更丰富、访谈对象更具代表性。调研过程中利用数码相机拍摄,共获得影像资料348张,其中公共双语标牌23张、商业双语标牌325张。通过快速匿名调查法共调查当地居民50人。

库尔勒市的资料采集共持续2天,采集地点为该市团结路及其周边。该区域为库尔勒市维吾尔族主要聚居区之一,且商业较发达,便于进行资料采集。调研过程中共获得影像资料176张,其中公共双语标牌22张、商业双语标牌154张。通过快速匿名调查法共调查当地居民38人。

喀什市的资料采集共持续5天,采集地点为喀什市解放北路、吾斯塘博依路、人民东路及其周边街区。上述区域为喀什市维吾尔族的主要商业、农贸市场,商铺较多,人口流动较大,语言景观更具代表性。调研中共获取影像资料387张,其中公共双语标牌55张、商业双语标牌332张。通过快速匿名调查法共调查当地居民57人。

四研究结果与分析

本研究在乌鲁木齐市、库尔勒市和喀什市共采集维汉双语标牌影像911张,分为官方标牌和商业标牌两部分,详细数据见表1。为借助语言景观调查居民的汉语识字情况及其对汉语的态度,辅以快速匿名调查法、访谈法,三地调查共计145人、访谈9人。通过收集和整理影像资料、统计调查结果、转写访谈语料,研究者在以下三个纬度进行分析:

(一)三地语言景观的凸显性分析

双语标牌中,语种的凸显程度与该语言的使用环境和地位密切相关(尚国文、赵守辉,2014)。从凸显程度来讲,三地的官方标牌几乎保持一致,即汉语处于双语标牌的主要位置,或在字号上明显大于维吾尔语。由此可见,在官方层面上,不论是省会乌鲁木齐市还是维吾尔族相对聚居的南疆地区,汉语的权势和地位均比维吾尔语高。这可能与新疆自治区的语言政策相关:汉语为我国的官方语言,而维吾尔语仅为当地的少数民族语言之一,因此汉语理应放置在双语标牌中更凸显的位置。

相比之下,三地的商业双语标牌中,汉语的凸显性呈递减趋势(见表2)。乌鲁木齐市的325张商业标牌影像资料中,96.7%的标牌汉语凸显性高于维吾尔语(如图1),仅0.9%的标牌维吾尔语凸显程度高于汉语,其余影像资料中汉语与维吾尔语凸显程度相当,很难界定孰高孰低。库尔勒市的154张影像资料中,62.3%的标牌汉语凸显程度高于维吾尔语,而24%的标牌维吾尔语凸显程度高于汉语。喀什市的332张商业双语标牌影像中,仅23.8%的标牌汉语凸显程度明显高于维吾尔语,但多达70.8%的标牌维吾尔语凸显程度高于汉语,其余则很难界定孰高孰低。

此外,喀什市的汉族人口数量较少,维吾尔族居民几乎很少有机会与汉族人交流。绝大多数维吾尔族居民极少使用汉语,不论是工作还是生活中一般都使用维吾尔语进行交流,甚至当地的街头广告、海报、传单等仅使用维吾尔语(如图2)进行印刷。由此可见,喀什市的维吾尔族居民汉语使用率极低。

(二)三地居民的汉语识字情况分析

本研究运用快速匿名调查法对居民的汉语识字情况进行调查统计,结果如表3。乌鲁木齐市的调查结果显示,94%的居民表示认识标牌中的汉语,仅3名中老年女性居民表示只认识维语,不认识汉语;76.3%的库尔勒市维吾尔族居民表示能够看懂标牌上的汉语;但喀什市的调查显示,仅43.9%的居民表示自己认识汉语。

(三)三地居民对汉语的态度分析

为了解三地的维吾尔族居民对汉语的态度如何,研究组采取滚雪球式抽样方法,在乌鲁木齐、库尔勒和喀什分别选取三名维吾尔族居民进行访谈。当被问及“汉语重要还是维吾尔语重要”“希望学校用汉语教学还是维吾尔语教学”时,大部分被访者表示:“在中国就要学好汉语,汉语比维吾尔语更重要。”“希望学校用汉语教学,让孩子们学好汉语,以后找工作、考大学更容易。”由此可见,三地居民对汉语都持积极态度,希望学校使用汉语教学的目的主要是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升学率等工具性动机。

五结论与讨论

本研究通过采集新疆乌鲁木齐市、库尔勒市和喀什市的语言景观资料,并借助语言景观对三地居民进行调查和访谈,旨在探究三地的汉语使用情况。

三地的官方双语标牌中,汉语的凸显性无明显变化,但商业标牌中的汉语凸显性则明显下降。三个资料采集地区中,省会乌鲁木齐市人口密度最大,维汉居民的接触与往来相对频繁;作为南疆的主要交通枢纽,库尔勒市是巴音郭楞蒙古族自治州政府所在地,该市居民除汉族与维吾尔族外,还有较大比例的蒙古族世居此地,当地维吾尔族人口多居于团结路及其周边,与汉族人口接触较少;喀什市是南疆维吾尔族的主要聚居地区,绝大多数居民为维吾尔族,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人口比重极低,当地的维吾尔族居民很少在生活中接触汉族、使用汉语。因此可以认为,三地的维汉语言接触程度呈下降态势。多语地区的双语标牌中,官方标牌一般更能体现语言的权势和地位,即象征功能,而商业标牌更能体现出该言语社会区的语言使用情况,即信息功能。随着维汉语言接触程度的下降,双语标牌中汉语的凸显性和信息性逐渐减弱,而象征性未呈现明显变化。由此可见,在维汉语言接触程度较低的南疆部分地区,双语标牌中所使用的汉语多体现在其象征功能,当地维吾尔族居民很少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和使用汉语。

三地维吾尔族居民的汉语识字能力呈递减趋势,尤其是喀什地区的居民汉语使用率极低。但不论是乌鲁木齐、库尔勒还是喀什,居民对汉语均持积极态度,绝大多数居民倾向于当地学校加强汉语授课比例。究其原因,大部分居民迫切希望学校加强汉语授课比重的目的是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升学率等工具性动机。

汉语是维吾尔族的第二语言,有关儿童学习第二语言的最佳时期问题,国内外二语习得领域始终没有统一答案。虽然部分学者认为,儿童的第二语言习得能力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下降,二语习得的最佳时期为两岁至青春期,即所谓的“关键期”,但也有学者认为,在儿童完全不懂第二语言的前提下,过早将其暴露在第二语言的学习环境中、运用第二语言进行教学,学习效果并不理想。甚至有学者(May&Hill,2003;Mohanty,1994、2008等)通过实证研究表明,过早地运用第二语言进行课堂教学,学生的各科成绩和第二语言学习效果远不及母语课堂教学,以致学生因跟不上教学进度、不能完成学习任务而辍学。由此可见,在汉语使用率低、汉语识字能力欠缺的前提下,南疆地区的维吾尔族居民以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升学率和就业率等工具性动机为目的,急于将孩子送至“汉语授课为主、加授母语”的双语实验学校,未必能提升孩子的学习成绩,实现提高升学率和就业率的愿望。对教育部门来讲,开展“汉语授课为主、加授母语”的双语教育新模式,对内需要具备一定双语教学能力的教师、一定汉语基础的学生,对外需要一定的汉语使用环境。而南疆部分中小学若在当地汉语使用率低、学生汉语识字能力欠缺的现实情况下,急于向汉语授课为主的新模式转变,很难真正保证教学质量,甚至会造成学生学习效果差、不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辍学率上升等不良后果。

新疆城市景观 第7篇

1 城市景观特色的认识

城市景观包含自然、人文、社会诸要素,它是指人通过视觉所感知的城市物质形态和文化生活形态,是人对城市景物、景象或空间环境感知、思维后所获得知觉空间[2]。城市景观特色的塑造,是对城市所固有的自然景观和地域人文景观的创造性利用,在发展与保护之间寻求平衡,体现出历史的传承、地域的特征。历史与文化是城市特色形成的主导,自然与景观是城市特征产生的关键,每一城市都有其独特的文化传统和自然格局,发掘并延续这种独特性将使城市在未来的发展中保持个性化的魅力,从而在城市形态与环境的关联中,体现出对特定环境的认同[3]。特色是城市过去和现在的浓缩,是物质实体和历史文化的提炼,是城市形象的精髓和灵魂,也是一个城市独特的优势,对推动城市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和作用。可以说,没有个性的城市就没有差异化的竞争优势,也就没有活力、没有品味。

2 目前我国城市景观建设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1)历史人文景观保护与城市迅速发展之间的冲突。

中国古代的城市是经过几千年的经验积累,文化沉淀而形成的产物,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它需要我们去深入研究,挖掘它的文化内涵。但是许多在近十几年迅速发展起来的城市并没有足够的时间和耐心积累经验和理论沉淀,在没有文化支撑的情况下,受经济利益的驱动,传统的古镇、老街、民居在挖掘机的轰鸣中被夷为平地,城市形态处在急剧的变迁和动荡中,使得自然的景观、传统的文脉被割裂,延续的机理被打乱。

(2)城市间盲目模仿,千城一面。

城市的迅速发展与扩张以及外来文化的冲击,城市间的雷同现象越来越突出,形象差异越来越模糊[4]。从南方到北方,从沿海到内地,从古都到新城,大体上都沿着类似的结构、相近的功能、共同的模式发展。城市变得无整体风格、无地域特征、无个性特点,形象建设陷入误区:大立交、宽马路、阔广场、草坪热、仿古热、欧陆风情等等。于是,没有自己的城市形象观念的“克隆”之风刮遍南北,相似的布局、一样的街道、幕墙、一样的复古建筑,甚至出现了徽派风格的建筑在福建某城大兴建设的现象。

3 宁德市城市景观现状

宁德位于闽东北,依山傍海,是闽东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海峡西岸经济区东北翼增长极,新兴滨海港口城市(图1)。目前市区总体上分为蕉城区和东侨开发区,两个城区由于其不同的历史、行政、功能,在人口、商业、居住等方面相差较大,在已形成的城市景观中差别也较大,蕉城区在撤地设市前已形成繁华的商业区,街道空间狭窄而拥挤,居住人口密集,建筑密度大,交通压力大,水系污染严重,居住环境较差;新区建设以房地房开发为主,空间布局以满足现代的城市功能为主,但建筑风格各异,整体不统一,且对城市滨水空间的利用情况不甚理想,生态岸线和滨水活动空间极少,不能满足人们的亲水、近水要求。城澳港区与城区在空间上相互分离,港城平行发展,关系松散,港口只发挥其运输功能,城市没有港口特色。由于缺乏营造城市特色生态景观的意识,城市三面环山而未能抱山,面海而未能亲海,历史街区缺乏系统保护,城市特色未能突显。

4 城市景观特色塑造的三个原则

在巨变的时代,面对文化传统与现代化意识的错位所造成的传统文化断裂的状况,冷静的思考显得尤为重要,塑造城市景观特色,必须尊重自然、尊重文化、尊重差异,在遵循城市发展普遍规律的基础上坚持多元化,因地制宜地确立城市发展的模式和方向,发掘和塑造城市的整体性识别。笔者认为城市景观的塑造可以遵循下列三个原则:

4.1 人文与自然相结合的原则

人文景观是将历史景观与自然景物和人工环境,从功能美学上进行合理地保护、开发与改造利用的活动。它主要是通过文物、古迹、诗文、碑刻这些历史景观,人工筑台、堆山、堆石、人工水景、绿化等这些可以改造的自然景观,以及人工设施景观的建筑物、构筑物、道路、广场和城市设施等元素来反映,人文景观的作用是处于环境中而不是孤立存在的。宁德历史悠久,自唐开成年间(836-840年)置感德场以来已有千年,人文资源较丰富,历史上留有名家诗篇,石刻,遗迹,曾经作为海防重镇、主要的商埠与对外贸易港口;自然景观为自然山体环绕,依山傍海,溪流纵横交错。“山”、“海”、“湖”是宁德城区最为重要的自然景观因素,景观规划要极力把握人文与自然相结合的可能,强化“山水”的概念,充分考虑二者的结合利用。比如,要创造亲切宜人的亲水空间,在完善水体空间,处理好水与绿化、建筑、路、桥关系的同时,适当融入人文景观元素,通过雕塑、小品、符号等表现形式将历史事件、人物、民俗风情自然地表达出来,使人在其中隐隐地感受历史的信息与痕迹(图2)。

4.2 现代文明与地域文化的结合的原则

随着现代文明的全球化,城市景观呈现世界性趋同的倾向,使城市形态的独特性和地方性受到挑战,由此可能导致城市空间特色的沦丧及城市景观中最可宝贵的场所感的缺失。如何让城市景观富于地域文化的内涵,又不失时代特征?理性的做法是:既不要一味地沿袭传统作法,也不要过分模仿外来文化,要将地域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融合,在共生互存中,造就出空间形态的独特魅力。城市是作为建筑群体而存在的,地域文化也常常会反映在建筑的外在形式上,宁德传统建筑风格属福建民居的“灰砖区”, 朴实、温馨、淡雅,其现代建筑在满足现代物质生活使用功能的同时,还应融时代精神、城市文脉和自然环境于一体。

4.3 保护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

城市作为一个有机体,其发展中存在着需要长期保留的稳定部分,又存在着迅速演化的变动部分,两者常常互为矛盾又互为依存。一个有魅力的城市,一定有它的历史地段、历史感。另一方面,在修旧维旧的同时,城市也是不断发展和进步的,不可能一成不变和因循守旧。宁德现有保留的传统街巷有下井堂弄、西门后昌弄、西北路、崇文弄、西门路、蔡厝弄、杰头弄、鹤峰弄等,重要的古建筑有蔡知府府第、五显宫、陈氏宗祠等,蔡知府府第及周边民宅是典型的闽东建筑风格,具有一定的建筑文化价值。在景观规划中要全面保护古宅,保持旧城风貌,必要时进行景观恢复与功能再造,使原本属于这片土地的有利信息得以保留,并通过再创作赋予其新的内涵。

一个城市要树立自己独特、有魅力的形象,需要几代人的共同努力。宁德要建设成为现代化的滨海生态城市和港口城市不仅需要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文化背景,还需要在城市景观系统规划的引导下有序建设。相信不远的将来,一个有特色有品未的具有港口功能的现代化滨海生态城市会闪耀在海峡西岸。

参考文献

[1]王爱英,把握文明城市形象塑造的特点[J],调查与思考,1997(3),34

[2]《全国注册城市规划师执业考试应试指南》编写组[M],全国注册城市规划师执业考试应试指南,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1.5,175

[3]王富臣,形态完整—城市设计的意义[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12

上一篇:医学职业培养下一篇:管理层持股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