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生命的体验

2024-08-02

关注生命的体验(精选12篇)

关注生命的体验 第1篇

首先, 教师要去发掘、显示各科教学中都存在着的许多美的因素以满足学生需要。例如, 语文老师在教《赵州桥》一课前, 先让学生回家收集有关各种桥的资料, 并把它画在学具上 (玻璃板) 。上课时, 学生的“作品”通过投影机在屏幕上显示:有悉尼大桥、伦敦斜拉桥、南京长江大桥等, 使学生感受到这些桥的宏伟气势和现代气息。然后教师指出, 这些桥都只有几十年、几百年的历史, 而我们中国有一座桥, 却有1300年的悠久历史。随即通过电视录像放出赵州桥的全景:石头砌成, 没有桥墩, 大桥洞上各有对称的两个小桥洞, 桥栏板上有石雕, 显得格外古朴、庄重、秀美。就在学生为之赞叹、神往之际, 教师娓娓道出新课的内容, 引导学生进一步去体会、感受《赵州桥》一文中的优美语言。尤其是在一段描写桥栏板雕刻的龙的内容中, 作者用“回首遥望”、“相互缠绕“‘前爪相抵”、“嘴吐水花”等词, 构画出一群活灵活现的神物, 显示劳动人民雕刻时奇特丰富的创造性想象, 使学生品味时无不发出由衷的赞美。整个课便使学生沉浸在美的享受和快乐的情绪之中。

其次,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也应注意教学手段上的艺术性, 不断创造美去满足学生需要。这里包括:

语言美, 教学语言是教师在教学情境中使用的一种专业语言。是科学严谨的书面语言和表达灵活的口头语言的高度统一。新教材把自然之美, 生活之美展现给学生, 让学生认识身边的美, 受到美的感染, 形成良好的审美情趣。

板书美, 由于黑板是辅助讲演的主要教学设置, 在教室中学生的正面视觉空间里又占有显著地位, 因而在黑板上书写也是教师在教学情境中创造美以影响学生的又一重要方面。板书本身就是教学艺术的组成部分。板书美主要表现在: (1) 板书布局合理———教师应对板书有一个周密考虑、全面安排过程, 做到疏密适当、重点突出、脉络清晰、层次分明。 (2) 板书简括概要———板书文字提纲挚领, 标题目录尽可能简括、概要, 往往抓住一些关键词, 表示基本涵义, 既节省板面, 节省时间, 又取得较好视觉效果。 (3) 板书鲜明醒目———许多教师不习惯于使用彩色粉笔, 这是一个严重失误, 它不仅会影响学生对关键部分的感知和注意, 而且也影响板书的整体色调变化。相反, 若注意板书的色彩, 在关键地方写上彩色, 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4) 板书字迹工整美观。 (5) 板书中的图示———这也可称为板画, 能充分体现教师作图示意的技能技巧。娴熟、精湛的板画往往能给板书“锦上添花”。

教具美, 这里的教具既包括实物、模型、挂图等直观教具, 也包括通过电脑课件、投影、录像、录音等电化手段产生的视听材料。教师运用教具创造美主要包括这两个方面。一方面, 教师在制作挂图、表格、安置实物模型时要注意美学角度的考虑;另一方面, 随着电化教学发展, 尽可能充分使用电化手段来创设富有美感的教学情境。

教态美, 在教学中教师的教态也是创造美的重要方面。生硬、造作、呆板的教态以及耸肩、作怪脸、伸舌等陋习会严重影响教师的形象, 而举止大方、神情自然、优美文雅的教态, 使教师展示其风度和魅力, 会大大增添学生对教学情境的美的感受。这里我们也顺便提一下教师的服饰。特级教师斯霞早在二十多年前, 就很有灼见地指出女教师的服装问题, 主张服装的整洁, 色彩的调和, 并把它放在贯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度来认识。现在随着改革开放, 人们对服饰美的认识有了很大发展, 教师也应更新观念适应时代变化, 在服饰上给学生以健康、活泼、个性化的美的感受, 使教学情境更充溢时代气息与和谐气氛。

关注学生阅读中的体验 第2篇

马龙县通泉二小 刘建源

[摘要]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关注学生在阅读文本中的个性化体验,使其从独特的体验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并有所思考,受到情感熏陶,同时获得启迪。本文试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积极探究在语文教学中怎样关注学生阅读中的体验,从而实现个性化阅读教学模式。[关键词] 个性化 阅读体验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理解。‛这是《语文课程标准》给我们语文阅读教学的最好指导方向。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各位一线教师对课标精神的理解和具体实施措施的不尽相同,或是学校物质条件的相异,都对阅读教学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我希望与大家共同探究一个课题——一线语文教师以什么样的阅读教学方式去关注学生在阅读中的体验,实现学生个性化阅读,并且符合教师自身教学实际。此文笔者结合自己对课标中关于阅读教学的理解,及几年以来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面的实践积累,试举一些教学片段,以谈谈自己在广泛的阅读教学中的点滴思考和实践。

一、实现个性化阅读体验——阅读教学的根本 语文教学的特点在于其‚工具性‛和‚人文性‛,‚人文性‛的主体也就是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情感抒发。小学生的生活阅历短浅,能够直接亲身体验的情境、事物不多,而阅读教学是让学生进行间接体验情感、抒发情感的重要方式。每个学生都是具有独特个性和思维的主体,他们的个性化阅读产生个性化的体验,从而理解文本,有所感悟,加以思考,受到熏陶,获得启迪,实现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语文教材中的所有课文都承载着作者的思想和情感,作者与读者之间需要产生共鸣或冲突,读者对文本及作者思想根本没有产生共鸣或冲突,恐怕再好的作品对没有共鸣或冲突的读者而言,也只能算是一堆华丽的词藻。那么靠什么让学生与作品之间产生共鸣或冲突呢?情感体验。‚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体验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根本,没有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就不会有学生与文本的情感体验对话、情感体验碰撞和交流。

二、引导个性化阅读体验——阅读教学的方法 个性化阅读体验是学生在阅读中的‚智者见智,仁者见仁‛的表现,清代张书坤在读《西游记》时说:‚一人读之,则一人一部《西游记》;以下农工商、三教九流、诸子百家各读之,各自有一部《西游记》。‛西方人也认为:一千个《哈姆雷特》的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形象。因此,笔者认为个性化阅读需要的是教师的引导,而不是包办和代替。

(一)‚读‛是阅读体验的根本

学生个性化阅读最重要的是‚读‛,‚读‛是阅读体验的根本。‚读‛才能使学生个体间接体验到文本中的生活,文本中的情感乃至文本中的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思想美。不‚读‛便使体验成了无根之本、无源之水,终究便成了教师的认识所代替。有人说得好:读书中的‚读‛可使学生目视其文、口发其声、心通其情、意会其理。除学生充分地去读,必要时教师应多为学生范读,以教师的情感朗读去带动学生的激情朗读,从而提升学生阅读中的体验。

当然,学生应以多种阅读方式去体验文本,如默读、朗读、独立读、小组读、集体读、表演读、比较读、配乐读等等。

(二)想象是阅读体验的翅膀

教学片段:语文实验教材(A版)六年级下册第3课《黄果树听瀑》。

教学第5自然段—

‚至谷底,我们坐在水边一块岩石上,隔着一口小小的绿潭,那一幅白帘般的瀑布,仿佛一伸手便可撩过来试脸似的,它冲入涧底激起烟雾般的水珠,直扑到我们脸上,沁凉沁凉的……当年徐霞客写道:‘一溪悬捣,万练飞空,溪上石如莲叶下覆,中剜三门,水由叶上漫顶而下。’……‛

师:说说你从文字中所能想象到的画面。

生1:读着这些文字,我把自己想象成了作者。我仿佛置身于一幅巨大的瀑布面前,四面高山悬崖,一条湍急的河水从山巅奔泻而下,形成巨大的瀑布,水珠不时飞溅在我脸上……

生2:我把自己当成了这段风景影片的观众。我仿佛是坐在电视前观看着这气势磅礴的瀑布。巨大白帘从山顶挂下来,半山的石头将白帘撕碎,变成千万条小的白帘……

师:那么,你从美而雄伟的瀑布中体验到了什么? 生1:这样的瀑布真美!

生2:这样的瀑布太美了!但令我有一些害怕,它的气势能震撼人的心灵,同时也令我知道了大自然的力量太伟大了,我们人类与大自然相比,真是太渺小了!

生3:我能体验到作者和古人徐霞客热爱瀑布,他们都在赞美瀑布。

生4:古人徐霞客和今天的作家心灵是相通的,因为他们在不同的时间里都被大瀑布所吸引和震憾了,我有机会一定也要去看看。

…… 教学随想:阅读不能离开想象,学生阅读课文时需要入情入景,想象文本中的美丽景物、人物形象、场面等,使它们在阅读者在头脑思维中活动起来,只有让学生在阅读中插上想象的翅膀,才能加深并衍生对文本的体验和感受。

(三)情感迁移是阅读体验的桥梁

教学片段:语文实验教材六年级下册第7课《养花》。

师:老舍先生在文中这样概括了自己养花的体验:‚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实、有香有色,既须劳动,又长见识,这就是养花的乐趣。‛你有这样的体验吗?请以自己做过的事说说自己的体验。

生1:我养过花,不过不是菊花,而是一棵芦荟,它开始的时候非常弱小,像刚出生的婴儿一样瘦小,于是我每天都给它浇水和松土,过了一些天后,它奇迹般地变高了,翠绿似翡翠一样。我虽没有老舍先生那么勤劳,收获也不多,但我的养花感受和作者是一样的。

生2:我在以前的生活中养过许多的小动物,使我最难忘的就是有一次养了一只狗。它小时候骨瘦如柴,在我精心照料下,它逐渐长壮了,在这段过程中我付出了许多劳动和艰辛,每天给它喂食、水,还要给它打扫卫生;它病时我急得流泪,健康玩耍时我便高兴,在和它一起生活的日子里我学会了养小动物的常识,并获得了‚友谊‛。这些正如老舍养花的体验一样。

生3:…… 教学随想:阅读所产生的个性化体验都需要学生的生活阅历做基石、做桥梁,不然的话,他们的体验就毫无根源,也对他们自身成长毫无意义。在学生个性化阅读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情感和经历迁移到文本中,让他们在阅读时将自己的情感和经历移植到阅读对象上,设身处地地体验作者、主人公的情感,走进作者、主人公的心灵,把自己的情感和经历与文本中的他们融为一体,并将自己所熟悉的生活与文本的生活、人物、场景做类比。

(四)创设情境是阅读体验的好方法

这里主要是指教师为学生个性化阅读创设一定的情景,更好地加深他们的体验。如利用挂图、幻灯、电影电视、多媒体或实景环境等为其创设语言环境。许多教育工作者都对创设情境有过精辟的论述,在此笔者不再赘述。

三、书写个性化阅读体验——阅读教学的成果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亲身或亲心的体验,与作品中的思想、情感、场景做了真切的交流和融合,学生多数有所想法、有所感悟,当然也就有话可说。一些教师在这一阅读教学环节总是请一些学生在班上发表看法、体验、启示,而对课文的主导思想和重要句段的理解,仍然不放心学生的想法和体验,学生说的是自己的理解与体验,记录下的却是教师的理解和体验。这种现象是极为不好的,可以说前面大量的引导与表达都是无用之功,不但对学生没有帮助,长此 以往,学生便形成了一种认识:反正最后总是要写老师的‚标准答案‛,自己要么可以纯粹不去理解体验,要么做得比较随便。

我的做法是,既然你已理解和体验过了,就一定要亲手把它原本地记录在文本中,不要谁的归纳和补充。通常的方式是,一是让学生在文本中的任何一处如有理解、体验、感悟、启示,便将其写在该处,简称‚眉注‛;二是对文本整体思想或文本的人物、场景、情节的看法、理解、体验、启示、联想……就写在文中某个空白处,称为‚总注‛。

四、把握个性化阅读体验的价值取向——阅读教学的方向

由于阅读主体(学生)的各自家庭背景、生活阅历、知识储备、兴趣爱好、生活环境的差异,必然会对阅读文本、体验文本产生重大影响。因此,我们应鼓励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体验,语言文本解释的多元化,张扬了学生的个性。但也正因为学生的种种差异,孩子们处于未成年期,一些想法必然会消极、不健康、反叛,甚至产生与时代、社会和民族倡导的主流价值观相矛盾的思想和体验,这当然也就背离了文本的价值取向。作为有社会责任感的教师,应及时帮助学生纠正不好、不利的体验,让学生有着积极、健康、美好的心灵,而不是毫无选择地去‚民主‛、去‚开放‛。

附作者资料:

论文:《关注学生阅读中的体验 实现个性化阅读的教学》

作者:刘建源

出生年月:1983年3月 性别:男

籍贯:云南省马龙县 民族:汉

工作单位:马龙县通泉二小 学历:大本 职称:小教一级

关注情感体验,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第3篇

一、走进童心,我与学生零距离

孩子的生命是鲜活的、充满生机的。他们正处在迅速生长的时期,一切都在变化,为他们营造和谐的成长环境,要从了解学生开始。

1.走进儿童心理,了解他们的心理发育特点,了解他们的情绪变化,了解他们的知识水平以及兴趣所在,了解他们对老师的评价和需求……小学生对一切新奇的事物都有着浓厚的兴趣,老师在他们眼中无所不知。我和他们共同探讨感兴趣的话题:令他们着迷的童话、自然的奥秘……运用各种形象直观的手段,将单调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学生心悦诚服地敞开心扉接纳我。

2.走进孩子的生活,给他们多一些理解和宽容。活泼好动是小学生的天性,在他们的世界里一切都充满了天真的童话色彩,他们经常会做出一些成人无法理解的事,提出成人无法想到的问题。我把自己当成孩子,用孩子的眼睛去看、用孩子的心去想,在理解中产生情感的共鸣。

3.激情投入,与孩子同喜同忧。孩子的心是透明的,如水晶般美好。他们极易被别人的情绪感染。我注重抓住童心,与孩子共同进入同一个故事、每一个情节,真情投入,与孩子同喜同忧、同陶醉,在情感交融中感受语文的无穷魅力,实现师生心灵零距离。

二、尊重学生,让他们“站”起来

每个人都有做人的尊严,它建立在充分的信心基础上。“我是家里多余的人,爸爸妈妈都喜欢妹妹不喜欢我,因为我学习不如妹妹好……”这是一个孩子低垂着头用不太清晰的声音吐露的心声,一个原本接收着命运不公平待遇的小生命,微弱的自信心在误解中摇摆着,这其实是大人的失误。“那你就做刘老师的儿子吧,在我眼里你是最坚强、最刻苦学习的孩子。”更多地亲近、关心和鼓励迎来的是他做事的热情、对人的微笑和克服困难的自信。其实生命面前人人都是平等的,都有被尊重和热爱的权利。自信是走向成功的推动力。每个学生都同样具有脆弱的自尊心,我努力让它由脆弱逐渐走向强大。语文教育要在尊重的基础上进行施教,尊重他们的隐私、尊重他们的见解、尊重他们的情感、尊重他们的创造。

1.建立一种关系——平等。我努力蹲下去和孩子们平等对话、平等交流,让轻松愉快代替过多的“师道尊严”,用自然和谐、春风化雨般的教育,让孩子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思考、学会上进,昂起头来走出自己的人生道路,创造出自己的特色人生。

2.改变一个标准——听话就是好孩子。在问题面前,我鼓励孩子,想别人没想到的,说别人没说出的,张扬个性,鼓励创造。敢于向老师提出异议,向书本提出异议,对于独到的见解大加褒奖。

3.使用一种手段——激励。在教师充满激励的语言中,孩子们松弛了紧张的神经,自由展现思维的火花,大胆释放热情,课堂闪烁智慧的灵动。

4.使用语言要符合一个标准——生动。教师的语言普遍具有规范性,但有时会暴露刻板的缺点。语文课堂上我努力让自己的语言充满色彩,喜、怒、哀、乐、忧随情而动,抓住学生的心,带动学生的情,一起在文学天地里邀游,情之所在,出现了师生情感交融的和谐情景。

5.投入一种态度——倾听。倾听是一种好习惯,只有倾听才会有深刻的发现,教师的倾听是对孩子人格的尊重,无形中激励他们产生更强烈的想和说的热情。倾听是一种榜样行为,学生自然成长为会倾听的人,从别人的语言中获得启示,获得交流的机会。总之,让孩子的生命沐浴在尊重和关爱的阳光下,茁壮成长,就如同拔节的竹子、直插云天的松柏。

三、创设灵动课堂,让学生“活”起来

怎样使语文课堂活跃起来,变成人人参与、时时参与、主动参与,处处闪动智慧的灵动,这是我总在思考的问题。首先,我认为教师必须有一颗睿智而又不缺乏天真的童心。用理性去筹划课堂,策划学生喜爱的教学过程,使用生动、有活力的教学手段,将生涩的知识幻化出迷人的色彩;用童真投入课堂,满怀激情,随机应变,和孩子们共同交流、共同探讨、共同质疑,激起思维的火花;全身心投入,释放自己足够的热情,变成学生中的一员,同歌、同舞、同演,在情感互动中实现教与学的和谐和快乐。

一直以来我都在兴致勃勃地投入自己喜爱的语文教学研究,满怀激情地关注学生、了解学生,让自己融入学生之中,用理性、情感和智慧创造和谐生动的语文课堂,努力实现语文教学育情、育人、育智、育才的理想目标,并乐此不疲。

参考文献:

[1]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应关注学生的生活情绪与情感体验 第4篇

我们想问一个问题:只用家庭去衡量一个人对吗?

是这样的, 前天放学早, 林越溪和金泓序去吃东西回家晚了, 让母亲担心, 是不对的。安老师知道后, 分别批评了他们俩。但安老师当时却对金泓序这样说:他 (林越溪) 是单亲的孩子, 尽量少来往。反正大致是这个意思。我不知道她为什么这么说。有这个必要去打击我们这一‘类’人吗?

我们相信你, 这完全是私人的交流。我和小溪 (林越溪) 一样, 也是单亲家庭的孩子。小溪的母亲很忧愁, 因为这件事, 昨天和我的母亲谈了很久……

杨东涵”

一个平常的下午, 当语文课结束我正要离开初三 (三) 班教室时, 一个男孩快步走到我面前。他微笑着递给我一个折得“很规范”的纸条, 并轻声地叮嘱我:“孙老师, 回办公室再看吧。”我意识到, 他的笑容里有点紧张。

是的不错, 随后在我面前一张约四指宽的字条上, 呈现的就是上面的那段文字。而那个略显紧张的男孩就是字条的作者———杨东涵。

事情的“前因”由纸条内容可以大致推测, 并不复杂。然而其“后果”却因为班主任老师在处理过程中, 也许并不经意但确实是不恰当的话语引起了小小的涟漪, 引人深思。班主任安老师大概不会想到, 她的“分别谈话”在被两个“年轻的当事人”相互“交流”后, 又给“第三者”———两人共同的好朋友杨东涵知道了。三个男孩中, 林越溪和杨东涵是单亲家庭的孩子, 两个人都和离婚的妈妈一起, 不太容易地生活着。

我所说的“不太容易的生活”指的并不完全是物质方面的。因为我记得有一次小溪 (即林越溪, 班里的学生都这么叫他) 在他的日记里提到, 一直和他生活在一起的妈妈身边现在有了一位叔叔。不久, 在闲谈中小溪说起, 他现在已经和父亲在一起住了, 很久才能见到妈妈一次。而且, 爸爸这里还有一位“不太友善”的阿姨……我看见小溪的眼神在他那可爱的卡通版近视镜后面静静闪烁。至于林东涵, 我觉得他的母亲似乎对儿子过于紧张了。因为仿佛害怕一切可能会带给儿子的影响, 她小心翼翼地“编织着一个透气的背篓”, 无微不至地照顾着儿子, 努力地把她自己填充在儿子所有的个人生活空间里, 因此, 不可避免地遭遇到了正经历着青春期的儿子的反抗……

紧接着, 男孩子们的单身母亲们似乎是必然地, 在事件背后流露出了自己的担忧……

夜色降临, 柔和静谧, 我坐在书桌前慢慢思索:他们都已经是“大男孩”了, 我不能够仅仅用一些“大而空洞”的言辞去短暂地安慰那颗期待的心。渐渐地, 我的眼前显现出杨东涵和林越溪平日里那腼腆而热情的笑容, 两个好男孩, 很懂事, 但成绩的确不够好, 而且———都很敏感。

我花费了近三个小时的时间给杨东涵写了一封确实很长的回信, 其内容大致可归结为三点:

首先, 每一位老师都有着自己的工作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技巧与策略”。有时候出于需要, 可能会使用比较激烈的言辞, 亦会说出善意的谎言。但是我想, 老师在心底里是满怀善意的对待她的学生的, 谁不真心希望自己的学生好呢?当然, 人无完人, 老师也是人群之中平凡生活着的个体, 不可能没有弱点。因此在某些场合中, 措辞可能不够严谨、也不那么恰当。可是, 当我们想到那份隐藏于“棱角”言词背后的关怀与善意时, 我们是否可以在静默中想想:老师, 我谅解您了。

其次, 一定好好珍爱你的母亲, 不论她曾令你多么不耐烦。我觉得, 她爱你在某种程度上要胜过许多妈妈爱自己的孩子。因为在她的全部生活中, 你可能才是那最闪耀的部分。她可能不完全理解你, 但是请忍耐, 尽量不顶嘴使她伤心。其实, 我想你心里一定明白, 母亲是世界上唯一可以无条件爱你、由着你任性的人。而现在, 你已经是大男孩了, 是否能渐渐承担起照顾母亲的责任?

最后, 我想说的是, 终有一天, “男孩”也会成长为“男人”。当可能回想起今天的这一刻时, 请一定好好珍爱自己的家和自己爱的人……

又注:如果愿意, 可以把信拿给小溪也看看。

关注体验式营销 第5篇

9月4日,惠普公司与康柏公司达成250亿美元的并购交易,成为IT新老大。消息传来,举世震惊。惠普公司总裁费奥·利娜(CarlyFiorina)提出了构造全面客户服务模式(TotalCustomerExperience),带领新惠普由传统的产品经济、服务经济全面转向体验经济。

12月2日,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来到中央电视台《对话》节目现场。这位曾经预测了“第三次浪潮”到来的托夫勒再次向大家预言:服务经济的下一步是走向体验经济,人们会创造越来越多的跟体验有关的经济活动,商家将靠提供体验服务取胜。

一时间,体验这个词在各种媒体上一下子热了起来,不但在IT领域,传统产业的企业也纷纷一起来关注体验。但到底何谓体验,何谓体验式营销,如何执行一个体验式营销战略呢?看了本文,我想你将会有一个较为深度的认识。

一、体验式经济的到来

经济发展的演进已从过去的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服务经济走向现阶段的体验经济(experienceeconomy),而各经济发展阶段在生产行为及消费行为上呈现不同的型态:

农业经济:在生产行为上是以原料生产为主;消费行为则仅以自给自足为原则。

工业经济:在生产行为上是以商品制造为主;消费行为则强调功能性与效率。

服务经济:在生产行为上强调分工及产品功能;消费行为则以服务为导向。

体验经济:在生产行为上以提升服务为首,并以商品为道具;消费行为则追求感性与情境的诉求,创造值得消费者回忆的活动,并注重与商品的互动。

下面是从衣、食、住、行、育教、娱乐等层面举例探讨上述四个经济发展阶段的演进:

经济发展阶段影响生产及消费行为

资料来源:《体验经济时代来临对工业区域发展之影响》作者:张吉宏、朱琦文(台湾)资料来源:《体验经济时代来临对工业区域发展之影响》张吉宏、朱琦文(台湾)

通过上面的表格可知,随着体验经济的到来,生产及消费行为已有了如下的变化:

(一)以体验为基础,开发新产品、新活动。

(二)强调与消费者的沟通,并触动其内在的情感和情绪。

(三)以创造体验吸引消费者,并增加产品的附加价值。

(四)以建立品牌、商标、标语及整体意象塑造等方式,取得消费者的认同感。

二、体验式营销的兴起

体验式经济时代的到来,对企业影响深远,其中最主要的方面在于企业的营销观念上。就象伯德·施密特博士(BerndH.Schmitt)在他所写的《体验式营销》ExperientialMarketing一书中指出的那样,体验式营销(ExperientialMarketing)站在消费者的感官(Sense)、情感(Feel)、思考(Think)、行动(Act)、关联(Relate)五个方面,重新定义、设计营销的思考方式。此种思考方式突破传统上“理性消费者”的假设,认为消费者消费时是理性与感性兼具的,消费者在消费前、消费时、消费后的体验,才是研究消费者行为与企业品牌经营的关键。

到底何谓体验?

所谓体验“experiences”就是人们响应某些刺激“stimulus”(例如,是由企业营销活动为消费者在其购买前与购买后所提供的一些刺激)的个别事件“privateevents”。体验通常是由于对事件的直接观察或是参与造成的,不论事件是真实的,还是虚拟的。体验会涉及到顾客的感官、情感、情绪等感性因素,也会包括知识、智力、思考等理性因素,同时也可因身体的一些活动。体验的基本事实会清楚的反射于语言中,例如描述体验的动词:喜欢、赞赏、讨厌、憎恨等,形容词:可爱的、诱人的、刺激的、酷毙的等等。根据心理语言学家已经研究表明,类似这些与体验相关的词汇在人类的各种语言(如:汉语、英语、德语、日语等)中都是存在的。

体验通常不是自发的而是诱发的,当然诱发并非意味顾客是被动的,而是说明营销人员必须采取体验媒介。最后一点,体验是非常复杂的,没有两种体验是完全相同的,人们只能通过一些标准,来将体验分成不同的体验形式。企业的营销人员如其关心一些特别的个别体验,还不如探讨一下营销战略,考虑你要为顾客提供那一类体验形式,并如何才能提供永久的新奇。

体验式营销的特点?

关于体验式营销,我提出以下几个关键特点可供读者参考。

1、关注顾客的体验

体验的产生是一个人在遭遇、经历、或是生活过一些处境的结果。企业应注重与顾客之间的沟通,发掘他们内心的渴望,站在顾客体验的角度,去审视自己的产品和服务。

2、以体验为导向设计、制作和销售你的产品

当咖啡被当成“货物”(Commodities)贩卖时,一磅可卖三百元;当咖啡被包装为“商品”(goods)时,一杯就可以卖一、二十块钱;当其加入了“服务”(services),在咖啡店中出售,一杯最少要几十块至一百块;但如能让咖啡成为一种香醇与美好的“体验”(experiences),一杯就可以卖到上百块甚至是好几百块钱。增加产品的“体验”含量,能为企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3、检验消费情景

营销人员不再孤立的去思考一个产品(质量、包装、功能等),要通过各种手段和途径(娱乐、店面、人员等)来创造一种综合的效应以增加消费体验;不仅如此,而且还要跟随社会文化消费向量(socioculturalconsumptionvector,SCCV),思考消费所表达的内在的价值观念、消费文化和生活的意义。检验消费情境使得在对营销的思考方式上,通过综合的考虑各个方面来扩展其外延,并在较广泛的社会文化背景中提升其内涵。顾客购物前、中、后的体验已成为增加顾客满意度和品牌忠诚度的关键决定因素。

4、顾客既是理性的又是情感的

一般的说来,顾客在消费时经常会进行理性的选择,但也会有对狂想、感情、欢乐的追求。企业不仅要从顾客理性的角度去开展营销活动,也要考虑消费者情感的需要。

5、体验要有一个“主题”(theme)

体验要先设定一个主题,也可以说:体验式营销乃从一个主题出发并且所有服务都围绕这主题,或者其至少应设有一“主题道具”(例如一些主题博物馆、主题公园、游乐区、或以主题为设计为导向的一场活动等)。并且这些“体验”和“主题”并非随意出现,而体验式营销人员所精心设计出来的。如果是“误打误撞”形成的则不应说是一种体验式行销行为,在这里我所讲的体验式行销是要有严格的计划、实施和控制等一系列管理过程在里面,而非仅是形式上的符合而已。

6、方法和工具有多种来源

体验是五花八门的,体验式营销的方法和工具也是种类繁多,并且这些和传统的营销又有很大的差异。企业要善于寻找和开发适合自己的营销方法和工具,并且不断的推陈出新。

三、体验式营销的战略基础:战略体验模块(strategicexperientialmodule)

体验是复杂的又是多种多样的,但可以分成不同的形式,且各都有自己所固有而又独特的结构和过程。这些体验形式是经由特定的体验媒介所创造出来的,能到达有效的营销目的。伯德·施密特(BerndH.Schmitt)将这些不同的体验形式称之为战略体验模块(strategicexperientialmodules,SEMs),以此来形成体验式营销的构架。下面将介绍五种不同的战略体验模块:

感官(Sense)

感官营销的诉求目标是创造知觉体验的感觉,它经由视觉、听觉、触觉、味觉与嗅觉。感官营销可区分为公司与产品(识别)、引发顾客购买动机与增加产品的附加价值等。理查特(Richart)公司制作的巧克力被英国版《时尚》(Vogue)杂志称之为“世界上最漂亮的巧克力”。理查特首先定位自己是一家设计公司,接着才是巧克力公司。其商标是以艺术装饰字体完成的,上头特别将“A”作成斜体,用来区隔“富有”(rich)与“艺术”(art)这两个字。理查特巧克力是在一个类似精致的珠宝商展示厅销售,巧克力装在一个玻璃盒子中,陈列于一个广阔、明亮的销售店。产品打光拍摄,在其产品的宣传资料中就像是件精致的艺术品或是珠宝。促销品用的是光滑、厚实的纸张,它的包装也是非常的优雅。巧克力盒子是有光泽的白色,附着金色与银色的浮雕字。红色丝带封着包装盒。盒子衬里是分割成格,所以每个巧克力艺术品是摆设于自己的间隔中。对视觉感而言,巧克力本身就是个盛宴。他们有漂亮的形状,并且以不同的花样与彩饰装饰﹝其中的个别特殊产品系列展示着一组迷人的儿童绘画﹞。可以根据顾客的要求制造特别的巧克力徽章。这些巧克力是如此的贵重,因此理查特甚至还销售附有温度与湿度表的薄板巧克力储藏柜,这个柜子如同雪茄保湿器,售价六百五十美元。

施密特曾举例希尔顿联锁饭店的一个小作法是在浴室内放置一只造型极可爱的小鸭子,客人大多爱不释手,并带回家给家人作纪念,于是这个不在市面销售的赠品便成了顾客特别喜爱希尔顿饭店的动力(当然希尔顿饭店其它设施、服务等方面也是一流的),这样便造成了很好的口碑,这就是“体验式营销“的应用(视觉和触觉上)。另外,在超级市场中购物经常会闻到超市特地生成的烘焙面包的香味,这也是一种感官营销方式(嗅觉)。

情感(Feel)

情感营销诉求顾客内在的感情与情绪,目标是创造情感体验,其范围可以是一个温和、柔情的正面心情、到欢乐、自豪甚至是激情的强烈的激动情绪。情感营销的运作需要的是,真正了解什么刺激可以引起某种情绪,以及能使消费者自然的受到感染,并融入这种情景中来。新加坡航空以带给乘客快乐为主题,营造一个全新的起飞体验。该公司制定严格的标准,要求空姐如何微笑、并制作快乐手册,要求以什么样的音乐、什么样的情境来“创造”快乐。通过提供出色的顾客服务,使得新加坡航空公司成为世界上前十大航空公司,和获利最多的航空公司之一。反观国内的企业在体验式营销上,尚没有成型的做法,但以情感为诉求点的营销做法却是有一些较为成功的案例。

一句“孔府家酒让人想家”,引起在外游子对父母、对家乡无限的思念之情。使得顾客在消费中,也感受了“想家”的体验。(亲情)

俗话说,朋友多了路好走,友谊地久天长。“喝杯青酒,交个朋友”陈酿贵州青酒的这句广告语,让你在宴请宾朋的时候多一份“友情”的体验(友情)。

一位清纯、可爱、脸上写满幸福的女孩子,偎依在男朋友的肩膀,品尝着他送给她的“水晶之恋”果冻,就连旁观者也会感受到那种“美好爱情”的体验。(爱情)

思考(Think)

思考营销诉求的是智力(Intelligence),以创意的方式引起顾客的惊奇、兴趣、对问题集中或分散的思考,为顾客创造认知和解决问题的体验。对于高科技产品而言,思考活动的方案是被普遍使用的。在许多其它产业中,思考营销也已经使用于产品的设计、促销、和与顾客的沟通。

行动(Act)

行动营销的目标是影响身体的有形体验、生活型态与互动。行动营销通过增加他们的身体体验,指出做事的替代方法、替代的生活型态、与互动,丰富顾客的生活。而顾客生活型态的改变是激发或自发的,且也有可能是由偶像角色引起的(例如,影、视、歌星或是著名的运动员等)。

耐克每年销售逾一亿六千万双鞋,在美国,几乎每销售两双鞋中就有一双是耐克。该公司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有出色的“尽管去做”(JustDoIt)广告。经常地描述运动中的著名篮球运动员迈克尔·乔丹,升华身体运动的体验,是行动营销的经典。

关联(Relate)

关联行销包含感官、情感、思考、与行动营销等层面。关联营销超越私人感情、人格、个性,加上“个人体验”,而且与个人对理想自我、他人、或是文化产生关连。关联活动案的诉求是为自我改进(例如,想要与未来的“理想自己”有关连)的个人渴望,要别人(例如,一个人的亲戚、朋友、同事、恋人或是配偶和家庭)对自己产生好感。让人和一个较广泛的社会系统(一种亚文化、一个群体等)产生关联,从而建立个人对某种品牌的偏好,同时让使用该品牌的人们进而形成一个群体。关联营销已经在许多不同的产业中使用,范围从化妆品、日用品、私人交通工具等等。美国哈雷(Harley-Davidson)机车,是个杰出的关联品牌。哈雷就是一种生活型态,从机车本身、与哈雷有关的商品、到狂热者身体上的哈雷纹身,消费者视哈雷为他们自身识别的一部分。

伯德·施密特还特别提到瑞士名表的一张小小附卡为例:表店在其中一款瑞士名表上附上一小卡片,上面说明400年后回来店里调整润年;其寓意是在说明该瑞士名表的寿命之长、品质之精,即便拿它当作“传家之宝”也不为过。而非如同一般电子表虽有过400年自动调整润年的功能,但谁会认为电子表可以保存到那么久呢?该表店以此“关联”的寓意来传达商品的价值。

五、体验式行销的主要战略规划工具:体验矩阵(ExperientialGrid)

上面所提到的只是体验式营销的基本的概念和工具的介绍,企业如何结合自己的情况,选择一种体验模式,进行自己的体验式营销战略呢?伯德·施密特(BerndH.Schmitt)提供了一整套的概念、工具及技巧。

体验杂型和全面体验(ExperientialHybridsandHolisticExperiences)

我们将体验分为五种类型,但实际情况下很少有单一体验的营销活动,一般是几种体验的结合使用,施密特将其称之为体验杂型(ExperientialHybrids)。进一步来说,如果企业为顾客提供的体验是涉及所有的五类体验,就会被成为全面体验(HolisticExperiences)。一般的来讲,战略体验模块(SEMs)被分为两类:一种是消费者在其心理和生理上独自的体验,即个人体验,例如:感官(Sense)、情感(Feel)、思考(Think);另一种是必须有相关群体的互动才会产生的体验,即共享体验,例如:行动(Act)、关联(Relate)。体验杂型和全面体验(ExperientialHybridsandHolisticExperiences)并不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战略体验模块(SEMs)简单的叠加,而是它们之间互相作用、相互影响,进而产生一种全新的体验。当然建立体验杂型就要需要其专有的工具──体验之轮(ExperientialWheel)

体验之轮(ExperientialWheel)

传统的营销学中会提到效果的等级(hierarchyofeffect),即顾客对一种产品的购买是分阶段进行的,如下图所示:

体验之轮也是遵循类似的原理,使得五种战略体验模块(SEMs)在使用上有其自然的顺序:感官─情感─思考─行动─关联。“感官”引起人们的注意;“情感”使的体验变的个性化;“思考”加强对体验的认知;“行动”唤起对体验的投入;“关联”使得体验在更广泛的背景下产生意义。并且,战略体验模块(SEMs)还要考虑和体验媒介(experienceprovider)的搭配使用,那就要使用体验矩阵(ExperientialGrid)

体验矩阵(ExperientialGrid)

要实施一个体验式营销战略,首先要对你的企业内部和外部情况进行分析。要考虑你的目标顾客,包括他们的喜好、行为、价值观,以及影响他们的社会文化或社会亚文化。要考虑你的产品,包括产品的质量和功能、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产品的销售情况。还要考虑你的合作伙伴、竞争对手,以及整个产业的有关情况。体验式营销人员何以通过体验矩阵(ExperientialGrid)来进行战略体验模块与体验媒介的搭配使用,来规划一个体验式营销战略。

关注使用体验的洗漱用品设计研究 第6篇

本文从使用人群、产品功能、各个品牌之间的差异等方面探讨洗漱用品设计在现代设计领域的设计趋向,从商业应用和社会发展两方面论述洗漱用品设计的发展现状。基于对现代洗漱用品的设计研究,探讨其在未来设计道路上的发展趋势,通过总结洗漱用品的特点和现状,分析出当前市场的主要需求,并结合中外数据分析,归纳出未来的设计方向。

关键词:

洗漱用品 个性化体验 以人为本 设计原则

中图分类号:TB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5)07-0108-02

现代消费者更加注重快捷、效率、个性的生活方式;本文选取洗漱用品这种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特定产品,作为研究代表。并且通过对洗漱用品设计的数据分析以及设计趋势原则的剖析,为洗漱用品再设计提出一个方向上的可能性,从而改善目前国内洗漱用品设计冷漠、单一的现象。

一 家用洗漱用品现状分析

1.1 使用人群的划分

以牙膏为例,消费人群可细分为儿童、老年、烟民、健康环保主义者、商务人士等,国产品牌的牙膏主要消费人群集中在低收入者以及中老年人,而国外品牌的牙膏往往更受中高收入者和年轻人的青睐。原因大致有以下两点:(1)年龄的差距造就了消费习惯的差异。站在中老年人的角度,消费习惯和使用习惯一旦形成是很难改变的,另外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普遍不如年轻人。(2)中外品牌价格存在差距。尽管高露洁、佳洁士等品牌在市场结构上有所调整,产品线延伸到了各消费层,但相对于国产品牌来说,价格上并无明显优势。对于一般消费者来说,国产牙膏基本上可以满足清洁需求,可谓“物美价廉”。

1.2 功能种类的演化

自公元前牙膏被古埃及人发明以来,其主要功能清洁保健牙齿—直没有发生改变,只是随着文明的推进,生产技术的发展以及人类需求的多样化的到来,牙膏的使命不再单一。以国内牙膏为例,随着社会的发展,现阶段我们国内的牙膏主要分为普通牙膏,氧化物牙膏和药物牙膏三大类。

普通牙膏:主要成分包括磨擦剂、洁净剂、润湿剂、防腐剂、芳香剂,具有一般牙膏共有的作用,一般消费者,选用普通牙膏即可。

氟化物牙膏:在牙膏中加入了氟化物,基本为氟化钠、氟化钾、氟化亚锡及单氟磷酸钠等化学成分。对于预防龋齿有一定功效,有研究证明,常用这种牙膏,龋齿发病率降低40%左右。药物牙膏:普通牙膏的基础上加一定药物,刷牙时通过牙膏中的药物成分对牙齿起到护理和保健的作用。(图1)

1.3 品牌之间的品质差异

现如今各大品牌的牙膏层出不穷,消费者在面对茫茫多的选择时,如何甄别出品质最好的产品便成了主要问题。早在2007年,39健康测评中心便对市面上的13款牙膏进行了全方位的测评,从每一管牙膏的包装设计价格、膏体外观、易溶性、泡沫量、耐磨度、撞击高度、口感、等一共9个方面进行深入对比。

价格方面,按每克单价计算,云南白药牙膏以每克0.28元的价格成为了测评牙膏中的价格之最,此款牙膏有药用功能,,但同样是药物牙膏的田七特效和两面针冰霜牙膏的每克价格都要比云南白药低很多。此外,其他12款品牌价格以国外品牌价格稍高,而本土品牌价格略低。

在膏体对比方面,由于牙膏的成分多有,摩擦剂,发泡剂,保湿剂,稳定剂,增稠剂等一系列物质组成的膏状物,质量优良的牙膏,应能顺畅挤出,膏体光滑细腻,形状为圆条状,在阳光下应是洁净,光亮,细腻,无杂质的。在参评的13个品牌的牙膏中,虽然各大品牌所使用的原料不尽相同,但是品质方面不相上下,没有明显的差距。

易溶性方面,在使用牙膏的过程当中我们都可能遇到牙膏无法完全溶解的情况,牙膏在与牙齿接触后溶解分布在牙齿表面,起到清洁和保护的作用,倘若溶解性较差的话,在使用时,不尽会造成浪费,而且还不能起到足够的清洁保护效果。那么,从测试结果来看,高露洁全效牙膏、天气特效牙膏和两面针冰霜牙膏是13款牙膏中溶解性较好的三个品牌,而佳洁士和冷酸灵的表现相对来说不尽如人意。

耐磨性方面,牙膏中的摩擦剂是清洁牙齿的主要因素,优质的摩擦剂在给牙齿做清洁的同时还能起到保养作用,而劣质的摩擦剂会对牙齿造成损坏。将13款不同品牌的牙膏分别挤在同种材质的塑料布上均匀打磨,结果发现,高露洁全效牙膏、黑人清新牙膏。天气特效重要牙膏对于塑料布的磨损较轻,而蓝天六必治全效牙膏、两面针冰爽牙膏。黑妹活力牙膏打磨后,塑料布上有相对较多的透光点,证明对塑料布有一定程度上的磨损。

通过这次测试,我们不难看出,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的各大品牌牙膏,都有着自己的优势与不足,消费者在选择购买产品的同时,更应该结合自身的需求多加考量,挑选出最适合自己或者家人的产品。

二 洗漱用品需求趋向与设计原则

2.1 洗漱用品需求趋向

洗漱用品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是人们日常必备的产品之一,但是我们也能感受到,在设计上的一些弊端,设计的根本目的就是使人与物、人与环境、人与人、人与社会相协调,其核心是为人。“以人为本”就是要求在设计中将人的利益和需求作为考虑一切问题的最基本出发点,并将其作为衡量设计品质的一个重要标准。

2.1.1 个性化体验设计

物质的需求是有限的,而精神的需求是无止境的。人们在购买和使用产品之前,潜意识里都有两个标杆在对其作着评判,一个是生理需求,另一个是心理需求。其中生理需求相对简单,只要满足基本要求即可,而心理需求已变得日益突出,因此,个性化的产品体验研究与发展将是符合时代潮流的大趋势,并以科学技术为载体,与时代并进。

以消费者为中心是产品个性化体验设计的根本。直接针对消费个体本身,要以消费者为核心,才能在恰当的位置找到精准的设计切入点,这样个性化体验设计才具有生命力和意义。另—方面,情感需求作为个性化体验设计的基础,需要多做研究,由于人的心理活动是和情感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与个性化息息相关,归属于多种情感诉求中的一种。因此,从消费者的情感诉求入手进行深入分析,可以更加准确快速地了解个性化体验设计的需求,帮助我们在设计上避免走弯路,从而更好地把握与理解个性化体验设计的意义。(图2)

nlc202309030103

2.1.2 品牌文化意识加强

品牌的意义不言自明,它是消费者选购产品时的标准工具。品牌可以指明产品的生产者来源,可以让消费者基于对生产者或零售商的信任做出购买决策。通过对与品牌的了解,可以大大提高消费者对于产品的购买使用效率。由于品牌可以缩减消费者的顾虑程度并缩小搜寻范围。品牌所蕴涵的特殊信息改变消费者对产品的看法。依靠对品牌的识别或对被赋予品牌之中特质的理解,消费者对同样的产品可能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品牌对每一个消费者都具有独特的含义。这使得消费者的日常生活更加简单,也更加丰富多彩。当消费者的生活变得愈发复杂和紧张时,品牌的作用将更加凸显。

以高露洁为例,作为一家已经有着近200年的历史的公司,在对于树立品牌文化方面都做到了不遗余力,“我们的目标:没有蛀牙”,已是家喻户晓的流行语。情感诉求方面,高露洁更是深谋远虑。“甜美的笑容,光明的未来”。将人类牙齿健康提升到了关乎人类生活未来的高度,在一夜之间,高露洁似乎成为了全行业的公益大使。这是高露洁对于品牌文化意识的注重,同样,也是其成功的根基。

2.1.3 社会责任渗透

工业设计经历了“功能”一“外观”一“创新”三个阶段后,现在已经走到了“社会责任”阶段。随着这种态势的不断发展,不断更新产品外观,产品的生命周期就变得越来越脆弱,换代节奏不断加快,那就出现了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我们会产生大量的垃圾。那么设计在这里就负有社会责任了;于是设计开始思考如何肩负起赋予的“社会责任”。

牙刷的使用周期是2-3个月,那么平均每人一年将要使用4-6支牙刷,换掉的牙刷大多扔掉,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同样,人们在刷牙的时候,或多或少都会有部分牙膏没有完全用尽,这样造成了资源与实践上的浪费,每支牙膏皮里都残留一些牙膏,全球浪费的数量就很可观了。这种浪费的现象其实可以通过设计的优化来合理避免,设计的过程当中如何更好更高效地规避浪费问题是值得深思的方面。设计师除去专业能力之外,和所有社会公众一样肩负着社会责任的使命。只有推动社会进步抱有强烈的使命感,才能最终为设计行业赢得广泛的尊重和认同。(图3)

2.2 关注使用体验的设计原则

2.2.1 定位差异化设计

在市场领域中有一个概念叫作产品差异定位,在设计中的原理也是大相径庭,之前提到过设计的个性化体验,针对消费者设计出符合预期的产品,其出发点也是基于针对不同消费群体设计。如针对老人和孩童不同的牙齿状况设计出大小尺寸,刷毛软硬,造型形态不同的设计方案,针对不同消费水平的客户群或不同使用习惯的消费者做出不同层次的设计。对消费者来说,差异化使选择更加丰富完善,需求被更贴心地满足,从而更符合本质的诉求。

2.2.2 使用方式简洁高效

“设计不是一种技能,而是捕捉事物本质的感觉能力和洞察能力。”——原研哉。于此设计出简洁高效的产品的关键在于,了解并掌握用户的使用习惯,并以数据分析作为支撑,深谙这些习惯和行为背后的真实动机和意图。作为设计者应尽可能地顺应客户的使用习惯而非改变它们,预先替用户想好,尽可能地减少用户选择,减少用户思考,尽可能地给用户可预期性和一致性。在洗漱用品的设计中,诞生了一款一体化牙刷,这款牙刷的设计初衷便是间使用方式简单化,同时也避免了传统设计中的浪费行为,它的产生减少了原料的耗费,并将牙膏筒转化为牙刷柄进行使用,在使用过程中,用户需要把牙膏筒与牙刷头连接起来,这时,扭动牙膏筒底部,牙膏便会挤出并附着在刷毛上,避免了不必要的掉落与牙膏使用的浪费。虽然此款设计的很多细节还需要完善,但其设计理念是值得肯定的,通过对产品的再设计再创新,达到使用方式的高效化简易化,同时避免了使用者繁杂的学习过程。遵循这一原则,洗漱用品设计的方向更加明确。(图4)

三 结语

洗漱用品是与人们日常生活联系紧密的产品,它的重要程度不言而喻。在工业产品设计快速发展的今天,它的改良与创新显得必不可少。从洗漱用品的设计趋向与设计原则两个层面来进行分析研究,通过对于设计的个性化体验、品牌文化意识与社会责任感来剖析洗漱用品设计的功能需求,并结合设计的定位差异与使用方式的改善探讨洗漱用品的设计准则,将为洗漱用品在未来的优化改良,体验感受与定位分析提供更多的参考和依据。

关注情感体验激发阅读兴趣 第7篇

在教学实际操作中, 我发现要让学生真正进入文本、深入阅读, 必须关注他们现有的情感体验、生活感知, 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空间, 慢慢引导他们走进文学的世界。

一.找到情感契合点, 设计话题式问题。

学生往往对文本的情感是陌生的, 作为教师我们必须找到文本情感与学生情感契合的点, 找到这个情感契合点后, 设计贴近他们情感体验的话题或问题, 当然这个话题式问题必须要能够贯穿全文是文本的中心。这样既能让学生掌握文本内涵, 又能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进而能更深入地阅读文本, 获得与作者共同的情感体验。

《林黛玉进贾府》这篇经典课文, 学生最感兴趣的就是林黛玉和贾宝玉之间的爱情, 怎样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呢?于是我设计这么一个话题:林黛玉与贾宝玉之间的爱情能否一帆风顺呢?在此基础上又设计一连串阶梯型的问题:1、林黛玉与贾宝玉未见面以前, 她了解到的贾宝玉是什么形象?2、林黛玉与贾宝玉见面以后, 她对贾宝玉的印象是什么?3、贾宝玉与林黛玉见面以后, 他对林黛玉的印象如何?4、贾宝玉与林黛玉见面以后, 贾宝玉是怎样表达他对林黛玉的好感的?5、林黛玉和贾宝玉的形象描写是通过什么途径表达出来的?说明什么问题?6、从性格的角度分析, 他们的爱情能取得成功吗?学生对这一系列型话题相当感兴趣, 讨论得非常热烈, 他们从课本中一一寻找相关问题答案来最终确定最后的观点。并且在寻找的过程中也深入理解了林黛玉和贾宝玉各自的性格特点, 另外更有学生跳出课本的局限, 把所读过的《红楼梦》相关内容搬出来讨论, 这样既拓展了学生的课外知识, 也进一步激发学生去深入阅读探究文学作品的兴趣。

教学《项脊轩志》, 我让学生跳出文言文的局限, 将它当作文学作品赏析, 提出这样的一个话题:世界上最疼爱你的三个女人去了。学生非常感兴趣, 认真地阅读文本, 发现了这三个女人分别是归有光的母亲、祖母、妻子。由此展开对文章情感的赏析, 有的学生还联系到自身的情感体验, 尤其是对母亲的养育之恩的感概, 也更深入理解作者难以言明的悲痛。文学教育关注的首先是人, 活生生的这一个人。贴标签, 扣大帽式的阐释, 必然会使学生缺少对人的理解、悲悯。

二.抓住文本关合点, 激活想象空间。

在学生眼中, 课本或文本仅仅只是一行行的文字。如果不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不懂得生发, 就不可能让学生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 不仅无欣赏乐趣可言, 而且难以理解作品的意蕴。阅读教学中, 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驰骋想象, 透过文字看到图画, 透过语言看到生活, 置身于作品之中, 获得人生感悟。有时一篇文章不必提太多问题, 抓住一个点, 就能解开全篇。

我在教《琵琶行》时, 发现学生很难真正理解琵琶女内心的痛苦, 于是试着选取关键句让学生联系生活体验, 去深入琵琶女的内心世界。我选取了“夜深忽梦少年事, 梦啼妆泪红阑干”一句让学生分析。学生能理解是写琵琶女的痛苦, 但理解不深入, 我就从最普通的生活场景入手设疑:首先是关于连续出现的两个“梦”字, 学生很快明白“日有所思, 夜有所梦”, 可见琵琶女在孤独中唯一的寄托就是回忆少年往事, 也可见她所感受到的少年往事是快乐的。这就回答了文中的另一句“钿头银篦击节碎, 血色罗裙翻酒污”, 是对青春欢笑生活的描写, 是一种怎样的奢华!关于下句“梦啼妆泪红阑干”, 学生大多只关注“泪”字, 而忽略了“妆”字, 我于是从生活常情角度提出疑问:妆, 是平常舞台上常用的, 下台后要“卸妆”, 而琵琶女为何在睡觉时还带着“妆”?学生开始沉思, 有学生说是掩饰自己衰老的容颜;更有学生说是担心商人突然回来后看到她的衰老, 所以带妆入睡。针对第二种答案, 我继续问, 琵琶女难道深爱着的她的丈夫吗?于是有学生否定, 因为文中有琵琶女对商人“重利轻别离”的抱怨之语。最后学生联系生活体验, 想象画面:琵琶女极度地孤独无聊, 完全生活在过去的岁月里 (她是一个没有现在更没有未来的女子) , 她唯一打发时光的事情就是沉浸在往事里, 就是浓妆如往日, 甚至可以想见她独自一边化妆, 一边回忆往事, 一边歌唱, 然后一边流泪的情景, 最后应该是在不知不觉中带妆入睡的。恰恰是这一“妆”字, 深刻地写出了琵琶女的极度孤独与痛苦。有人这样说, 人在痛苦的时候回忆起快乐的岁月 (而这快乐已然一去不复返) , 是为最最痛苦之时。学生由此真正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 也感受到白居易高超的写作艺术。

三.点拨对话关节点, 引领深入体悟。

课本的作者与学生, 他们的人生阅历、文化底蕴、思考背景, 语言修养都不可能在一个层面上, 这中间的距离有时简直难以逾越。教学中, 教师需要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 让学生透过文字走近作者, 与文本对话, 从而达到心灵上的沟通, 内涵上的感悟。

鲁迅的文章一直是学生难以找到共鸣的。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 学生一开始同样难以理解鲁迅深沉的悲愤之情, 根本无法产生共鸣。于是我选取了第五节第二段 (这是鲁迅先生描述的刘和珍君和她的同学们遭枪击、被虐杀的情形) 让学生发挥想象, 想象画面, 深入体会其中情感。

“欣然前往”, 可见刘和珍君多么单纯, 她知道自己的行为是正义的, 更想不到执政府会那么凶残, 所以去时“欣然”。“中弹了”, 不禁让人震惊, 发出质问:这无情的执政府, 究竟是谁的政府?“从背部入”, 可见她是已转身, 在撤退时遭了袭击。面对这些手无寸铁的女子、学生, 荷枪实弹的执政府卫队, 不是按常理鸣枪警告, 而是对方撤退了也不放过, 追着射击。“斜穿心肺”, 可见子弹射入之深, 以此推断, 开枪者在近距离射击, 射得很准。“同去的张静淑君想扶起她”, 在枪弹的呼啸声里, 同学的友情超越了逃生的本能。“中了四弹, 其一是手枪”, 那么其余三颗呢?自然是机关枪喽!近距离的手枪容易瞄准, 远距离的机关枪有更大杀伤力, 两相配合, 这是怎样的天罗地网, 看来是非要置青年们于死地不可啊!“同去的杨德群君又想去扶起她”, 伟大的女性的友谊, 是这枪林弹雨里最壮美的风景!“弹从左肩入”, 开枪者不仅从后面, 还从侧面包抄、袭击她们, 真要把青年们斩尽杀绝吗?“穿胸偏右出”, 这么强的穿透力, 说明开枪者近在咫尺!“一个兵在她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 枪杀还不够, 再辅以虐杀, 刽子手何等残忍!“于是死掉了”———这最简单最朴实的五个字, 包含着鲁迅先生多少悲愤和沉痛!死掉的还有沉勇而友爱的杨德群君, 还有四十多个和刘和珍君、杨德群君一样的青年;“一样沉勇而友爱的张静淑君还在医院里呻吟”, 同样在呻吟的还有一百多个流了血而幸存的青年。于是同学们很容易就理解了:“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 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文明人”, 反语, 实为野蛮人;“伟大”而至于“惊心动魄”, 这是对三个女子最热烈最真诚的赞美!——伟大还有一种解释为“反语”“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 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 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煞了。”帝国主义侵略者和中国军人都曾残酷地杀害我们的爱国学子, 所谓的“伟绩”“武功”, 反语, 其实是罪行;今天执政府前的中国军人助纣为虐, 其残暴则有过之而无不及!“但是中外的杀人者却居然抬起头来, 不知道个个脸上有着血污……”正义和善良被摧残、蹂躏, 邪恶和残暴像魔鬼一样肆无忌惮, 这是怎样的一个世界啊!

学生们通过分析想象, 深刻感受到国民政府的残忍、刘和珍君们的伟大友情……我将刘和珍身上“有价值的东西”和“被毁灭的过程”一同展示给学生, 意在于努力将学生引入当时的情境, 使学生产生心灵的震动, 引起强烈的悲愤之情。学生们经过这一环节, 就能更加深入地理解鲁迅的极度悲愤, 也能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涵。

关注体验学习,提升数学素养 第8篇

一、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问”中学

“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提供观察和实践的机会,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能动性,激发实践探究的欲望。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好奇心、好胜心强的特点,创设新奇、有趣、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在学习内容和求知心理之间不断制造矛盾,诱发学生在“问”中学。

如我校一位青年老师在教学“认识人民币”时,安排角色模拟活动:以4人为一小组,准备好各种小面值的人民币,让学生分别扮演售货员和顾客,进行模拟买卖货物。这样把“认识人民币”的教学融入生活情境之中,从而在过程中不断“暴露”数学问题。如何买到“东西”呢?怎样找钱呢?这些问题把学生的注意力全都集中到数学问题上来,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学生自然就会产生一种内在的学习动力。

二、注重动手操作,让学生在“做”中学

儿童的动作思维占优势,他们的智慧出在手指尖上。现代教学论认为:“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教师要十分关注重学生的直接经验,极力将教学设计成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基础上,理解数学概念形成的过程,建构数学模型,让动手操作成为强化学生“体验学习”的肥沃土壤。

如教学“长方体体积计算”时,为了使学生理解和掌握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我在进行一些铺垫训练之后,重点组织引导学生进行动手操作,边设问边实验边思考。首先让学生用4个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摆一排,拼成长方体,说一说拼成的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然后摆3排,拼成的长方体的体积又是多少?再摆2层,拼成的长方体的体积又是多少呢,然后提问:这个拼成的长方体与所需小正方体的个数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长方体的体积该怎样计算?然后让学生在自己动手操作和思考的基础上相互进行讨论。直观演示操作使学生发现长方体的体积,正好等于长、宽、高的乘积。通过引导学生动手实验、观察、比较、思考,归纳总结出了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学生手脑并用充分参与,就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很容易接受,从而有效地解决了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学生在主动参与中提高了学习效率,学会了学习方法,从而培养和提高了学习能力,进而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又如在教学“摆小棒”,游戏开始,让学生想一想,摆1个三角形需要多少根小棒?那么摆3个三角形需要多少根小棒?接着引导学生动手摆一摆,并思考:摆4个三角形需要几根小棒?摆5个、6个呢?学生摆完后,得出结论:摆4个三角形用12根小棒;摆5个三角形需要15根小棒;摆6个三角形用18根小棒。接着老师提问:你是怎么计算出来的?学生各抒己见。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讨论:看看哪种方法最简便?学生自己得出用乘法计算最简便。之后让学生试一试:用5根小棒能不能摆2个三角形?用7根小棒最多摆几个三角形?学生通过操作得出7根小棒最多能摆3个三角形,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一方面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和动口叙说,从实际感知中进一步掌握了乘法的意义。另一方面在操作和应用乘法处理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鼓励自主探索,让学生在“探”中学

“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联系”。教师要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防止铺垫过多,提问过细,指导过滥,应多为学生提供探索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主动从事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在自主探索中学习数学。

例如在教学“一位数除两位数”一课时,老师让学生把52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并且把分小棒的过程用竖式表示出来,结果出现了以下几种方法:(1)直接用口算的方法把52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写成竖式;(2)想:()×2=52,得出竖式;(3)先分单根的小棒,再分整捆的小棒,得出竖式;(4)先分整捆的小棒,再分单根的小棒,得出竖式。对于这几种做法,教师都给予了积极的肯定。再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计算52÷2,运用第四种方法的学生很快算出结果;用第三种方法的学生分了三次除,在竖式计算时不知怎么除;而直接用口算或想乘法计算的学生普遍感到比较难算,从而体会到用竖式计算的必要性。在这一教学过程中,不同的学生表现出不同的思维方式,教师不加任何干预,而是让学生自己在实际问题中作出判断,选择最佳方法。

四、提倡实践应用,让学生在“用”中学

数学应用意识的体现之一是当学生面临生活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地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寻求解决的方法。教学中,教师可以创造运用数学知识的条件,如组织学生开展调查、探究等活动,给予学生实践活动的机会,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事物,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用数学的方法解决问题,让学生获得数学学习的经验和体会,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如在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模拟到商店购物。如先买3支钢笔和2支圆珠笔。然后根据需要全部转换成买圆珠笔,商家应找回多少钱;或者全部转换成买钢笔,还要付多少钱。通过对这些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行思考并展开讨论,学生通过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感受到数学的巨大魅力。

关注学生体验 促进有效学习 第9篇

一、联系经验———让学生体验“学数学”

对于小学生来说, 小学数学中的许多知识并不是“新知识”了, 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种“旧知识”, 因为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免不了与“数”和“形”打交道, 在这个过程中就会积累许多生活经验。这其中就包含大量的数学活动经验, 要使数学教学有效, 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 从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 开始对知识进行深入体验学习。这样, 学生会感到亲切、自然、有趣, 使学生的学习变成一种自我需要, 从而唤起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如教学“平移和旋转”一课时, 我用多媒体再现学生生活中常见的平移与旋转的活动场景, 引领学生一起进入游乐园参观, 并请学生跟随画面用自己的动作和声音把看到的表演出来。孩子们兴趣盎然, 脸上个个都流露出了兴奋的表情, 嘴里那形象的“嗖嗖”的声音, 还有那逼真的动作, 他们全身心地投入了课堂之中。这样联系学生真实的生活场景, 巧妙地调动了孩子们的求知欲望, 使他们充分运用多种感官, 生动、直观地初步感悟平移和旋转的特点, 引领孩子们从生活现实迈向了数学殿堂的大门, 收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当然, 有些情境不能真实地在课堂中展现出来, 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经历过, 所以教师在创设情境时, 可以通过创造性的活动, 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材料, 把生活情境模拟出来, 让学生亲自体验, 让学生在活动中, 在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 能有效帮助学生搞清较难、易混的知识, 使他们感到自然、亲切、易懂。

二、实践操作———让学生体验“做数学”

数学体验学习是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的行为、认知与情感的整体参与。数学课堂上的行为具体表现为看一看、摸一摸、摆一摆、拆一拆、拼一拼、折一折、剪一剪、画一画等各种形式的感官活动。只有做过了, 才会真正理解。因而教师要善于用实践的眼光处理教材, 力求把教学内容设计成物质化活动, 让学生体验“做数学”的快乐, 从而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增强学习效果。

如教学“圆的周长”一课时, 我把多媒体演示与学生实际操作有效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具体做法是: (1) 先用多媒体演示画出几个不同直径的圆, 让学生初步感受圆的周长与直径有关。 (2) 接着, 要求学生用绳子测量出圆的两个直径的长度, 试一试能否可以再围成原来这个圆, 再用多媒体模拟刚才的测量过程。 (3) 用同样的方法再量出三四个直径的长度, 看能否可以围成原来的圆。在此基础上, 引导学生猜测:圆的周长可能是几个圆的直径?学生不难猜到:圆的周长可能是三个直径多一点。 (4) 引导学生实验验证。这样通过学生的操作、猜想、验证, 既诱发学生的跳跃思维, 加快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同时, 也使学生体味到了探究成功的滋味, 从而增强了学习数学的信心。

三、合作交流———让学生体验“说数学”

由于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不同, 在探究新知过程中各自的建构过程也是各不相同的, 这种差异性建构正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因此, 教师必须为学生充分合作搭建平等自由的对话平台, 使每个学生都能在相互的讨论、交流中, 各抒己见, 大胆设想、大胆探索, 从中发现不同的思路和方法。

如教学“素数和合数”一课时, 当学生掌握了自然数新的分类方法后, 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判断下面的数是素数还是合数?13, 24, 35, 37, 69, 1, 5632。要求学生先独立思考, 再在组内交流。有的学生说:我是根据因数的个数来判断, 素数只含有1和本身两个因数, 而合数还含有其他因数。有的学生说:我先找出这个数的所有因数, 然后再看它是素数还是合数。有的学生说:我认为还有一个更简便的方法, 就是看这个数除了1和本身两个因数外, 有没有第三个因数, 如果有第三个因数, 就一定是合数。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充分地表达、争辩, 既展示了学生的个性, 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四、回归生活———让学生体验“用数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 又应用于生活。数学课堂教学应着力体现“小课堂, 大社会”的理念。从学生贴近的生活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 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让学生切实体验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体会数学的内在价值, 增强学习数学的需要和信心。

如教学“找规律”之后, 我安排了生活中遇到的“红、黄、绿灯”问题, 先展示红绿灯画面, 绿灯28秒, 黄灯2秒, 红灯20秒, 让学生寻找规律, 接着提出问题:现在是绿灯20秒开始, 老师开车2分钟到路口, 遇到什么灯?会闯红灯吗?引领学生深度挖掘生活素材,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发展学生的思维, 感受数学和生活的紧密联系, 充分感受到应用规律的意义和价值。

关注“三重生态”,诱发唤醒体验 第10篇

开放式对话是直接诱发体验发生的重要线索。本阶段主要任务就是通过创设各种体验活动, 让学生借助于活动, 开展开放式对话, 使各方体验者诚恳地敞开自己的心扉, 真实地展现自己的经历, 朴素地表达自己的生活阅历, 自由地交流自己的喜怒哀乐, 以此激活在场其他人的思维, 唤醒在场的每一个人对自己生活阅历的回忆和省思, 发生道德体验。以体验者为主, 引导学生在充满人性化的体验活动中进行探究学习, 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关注学生的内生态, 创设体验活动

内生态体验是指人关于自己内心世界之存在境界的感受和领悟, 它是人生命安顿的心灵居所。为诱发和唤醒学生体验而创设的体验活动, 必须要关注体验者的内生态体验, 否则体验将无法进行, 尤其是初中生。初中学生好动, 喜欢游戏, 而且注意力保持时间不很长, 因此作为引导者的教师, 可以在体验活动中多设置一些游戏活动, 鼓励学生通过做游戏去体验, 达到诱发和唤醒学生体验的目的。

【课例】1:《法律保障残疾人合法权益》。讲到残疾人是弱势群体, 需要全社会给以特殊保护, 学生作为健全人很难理解作为残疾人生活的会有哪些不便, 为了让学生有直接体验, 笔者设置了换位体验的游戏:让学生用一块布蒙上眼睛, 在教室桌椅之间的走廊里摸索前进, 寻找自己的座位 (可以让2-3名同学同时进行) 。因为有点像捉迷藏, 所以学生们争先恐后的参加体验。虽然学生每天在教室里学习, 对环境非常熟悉, 但仍不免碰碰撞撞, 分不清东西南北, 出现了行动缓慢、找错位置等情况。这时由教师引导他们说出感受, 体会残疾人生活的不易, 参加游戏的同学们都能深刻地感受到失去光明的可怕, 虽然每个人的体验时间不长, 但经过这番体验之后的同学都对拥有光明感到珍惜, 更明白了在日后社会生活中应该尽力去帮助残疾人。

在创设体验活动的过程中, 要尊重学生的内生态变化, 为学生提供表达的时空和权利;要善于从内生态因子出发, 使探究性问题设置在知识的生长点上。开放的价值就在于尊重学生的内心感受,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 也为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展示的空间, 不会把知识固死在某一范围和层面上, 也为学生提供不同的发展空间!一个人的体验一旦发生, 无论多少, 都会感染别人, 也会感染体验者自己, 不断生成新的体验, 这种体验更具有生成性和生长性。学生自身出现的偶然事件, 也往往是最直接地反映学生的困惑、疑问和需要, 因此也正是最宝贵的知识生长点。

2 关注学生的自然生态, 创设体验活动

从表面上看, 自然生态因子只处于学习活动的外围, 但实质上它却以自身特有的影响力潜在地干预着学生学习活动的过程, 系统地影响着学习活动的效果。尽管这种影响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但它对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性却是不容忽视的。在创设体验活动的过程中, 教师不应该忽视自然生态因子的作用, 要充分利用这些自然生态因子, 为学生诱发和唤醒体验创设一个良好的环境。

【课例】1:《可持续发展的选择》 (1) 。为了使学生真正树立起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必须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周围的自然生态因子。为此教师设计了一项活动:

师:这一项项重大举措, 向我们证明, 中国政府正在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尽心尽力。作为百姓应该怎样做呢?还记得前面录象中的牧羊人阿九吗?他是怎样想的? (视频:牧羊人阿九)

师:阿九认为:要关心自己的羊肥不肥?数量多不多?至于草场明年能不能长出草来不是他想的事情。大家说这应不应该是他想的事情?生:应该!

师:他应该想些什么呢?

生1:想到以后草场的状况, 想到自己今天的行为对子孙后代有什么样的影响。

生2:想到自己对社会、对自然、对子孙后的责任。

师:这正是可持续发展对我们提出的要求。 (板书:要求人们与自然和谐相处, 要求人们认识到自己对自然、社会和子孙后代应负的责任)

师:这位阿九为什么没想到这些呢?

生1:没文化。

生2:不懂道理、素质低。

师:如果说阿九素质低, 不懂道理有情可原。那么请大家看下面的这些情形, 在现代的都市里、在文明校园中出现的这些现象能够原谅吗? (图片:身边的现象)

师:在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今天, 这些不和谐的现象显得格外刺眼。这一张张我们似曾相识的画面, 也许在不经意间被你我他淡忘了, 再次看到这一张张洁白的废纸、一桶桶倒掉的木筷、一盏盏空亮的电灯、一个个无人问津的水龙头, 是否也会心起涟漪?是否应该尽自己的微薄之力?还能座得住吗?让我们行动起来吗?毕竟我们只有一个地球这一个家。

师:我们能做些什么呢?

生1:要节约资源。

生2:要保护环境。

师:请同学们以组为单位, 行动起来, 选取其中一项内容, 设计一份可持续发展规划, 明确自己的责任, 唤起他人的责任心!

教学中, 由牧羊人阿九的行为联系到现代都市文明校园中出现废纸、木筷、电灯、水龙头等现象, 通过反思, 使学生在内心产生共鸣, 意识到自身肩负着可持续发展的责任。通过小组体验合作, 就哈尔滨市近期将要实施的可持续发展规划进行研讨, 从自身做起制定规划、提出建议, 在参与中将“可持续发展”变成每个人生活中的细节, 实现从自然生态到学生内生态、类生态的延伸。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 学校环境条件正变得日趋复杂多样, 教学中自然生态因子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影响也更加重要突出。

3 关注学生的类生态, 创设体验活动

这里的类生态因子, 主要指生—生间、师—生间、生-师—生间。其实, 早在两千多年前, 人们对教学类生态因子的作用就已经有所认识。《学记》认为:“独学而无友, 则孤陋而寡闻。”这说明, 学习过程中的人际交往、人际沟通对学生学习的结果有一定的影响。

【课例】1:《可持续发展的选择》 (2) 。教师设计了这样一项活动:

师:怎样理解可持续发展呢?让我们做个游戏, 共同体会一下。

这里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些糖块, 装在口袋中。同学们按座位自然分成四组, 从第一座开始依次来取。数量有限, 拿完为止。最后多者为胜。开始!

生: (纷纷争抢, 礼物散落一地, 口袋破烂不堪) 。

师:游戏到此告一段落。老师随机进行一下采访。你是第一个抢到礼物的同学, 你得到了这么多礼物, 高兴吗?生:高兴!

师: (坐在后面的同学) 你坐在后面, 还没得到机会, 礼物已经没有了, 有什么想法吗?生:也没什么, 就是有点失落。

师:的确, 一个小小礼物, 没得到关系不大。但是, 如果把袋子视为我们的家园---地球, 袋中的礼物视为我们赖以生存的资源, 而每一座同学都视为一代人的话, 结果会怎么样呢?面对这个支离破碎的地球, 你们会想些什么呢?

生1:面对这一片狼籍, 我想对自己的祖先们说“你们太残忍啦!”

生2:我想对前辈们大声疾呼“为了自己的孙子住手吧!”

生3:面对一无所有的子孙, 我感到很惭愧。

生4:如果知道自己面前是我们赖以生存的资源, 我不会这样做。

师:假如现在重新选择, 你会怎样做?

生1:我会自己拿一点, 为后人多留一些。

生2:我会在满足自己需求的情况下, 多考虑后代人的需求。……

师:同学们的感悟, 就是对可持续发展的最好诠释。可持续的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 而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很大的课题。为做到深入浅出, 设置一个游戏“抢糖块”。师生共乐之后, 在假设的情境中, 通过即兴采访, 教师为体验者搭建了一个发表见解的机会和平台, 使学生不断地变换自身角色酝酿和思考, 特别注意思考“我与他人、我与先人、我与后人的关系”等这些类生态因子, 让学生在类与类的比较中有话敢说, 有观点肯讲, 以至出现心灵的交融和思维的碰撞, 形成共识、共享, 自主发现新知, 主动构建知识, 从而加深对“可持续发展”含义的理解。

关注体验,注重认知 第11篇

关键词:关注体验;注重认知;初中数学;探究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20-087-1一、激发学生主动意识,深化探究认知

初中数学教师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例子引用到课堂上来进行教学。几何问题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中可以说是相对较难的一个知识。例如,汽车和自行车等的轮胎全都是圆形,是为什么?这些轮子的辐条又有什么区别?车轴在轮子的什么位置?新课程标准宣扬的教学理念是要将课堂教学的范围进行扩大,延伸到课外。初中数学教学则应该对校内外的各种教学资源进行有效的利用,为学生们开展一些拓展延伸学习活动,提供更加自由和富有创新性的学习空间。初中学生在学习方面还具有很大的潜能,因此教师对学生学习潜能的挖掘要逐步展开,对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方法进行适度的指导,帮助他们进行自我总结,以便更好地了解自己在学习数学时的状态。最终帮助每一位同学不断提升自己的数学学习能力,完善数学知识结构。经过实际的应用,探究式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通过对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认知的培养,帮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了更好的体验。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有时候课上的问题并不能够及时得到学生们的解答,可以在稍后教师再次进行提问,例如刚才的问题学生A还没有回答出来,现在谁可以帮助他来解答这个问题呢?学生一般都可以解答出从地点A到地点B总共有多少种乘车路线,那就是1+2+3+4+5+6+7+8+9+10+11=66,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简单的点评之后在提问学生,从一个定点O出发的n条射线,两条射线的夹角小于180度,这些射线一共可以有多少种组合?然后提问学生从1,2,3,……,n这些数字中任意挑选两个进行求和,会有多少不同的结果?类似这样的问题对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就是十分有效的刺激。

二、为学生创设探究情境,促进师生交流

初中数学教师对数学的教学目标一定要有准确的理解和把握,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要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一些问题,在这个过程中还要训练学生将实际问题抽象化的能力,真正形成运用数学思想去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首先,为学生创设数学教学情境,在情境中发现学生探究学习的问题并进行纠正。要想学好数学,学生必不可少的是学习兴趣,因此必须为学生创设能够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参加的学习环境。初中数学教师为了进行更好的教学,需要学会站在学生的角度来看待问题,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平等交流,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例如,在教学“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个点确定一个圆”的时候,教师可以先分发给学生每人一个被剪碎的圆的几张纸片,然后提问学生,传送机的传送轮坏了,需要制作一个同样大小的轮子来进行替换,请同学们画出相应的圆形。这时候让学生利用直尺、圆规和量角器等工具比照着纸片进行画圆。通过这样的实验探究帮助学生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确定一个圆的内涵。其次,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交流十分重要,教师主动与学生进行交流可以帮助教师对学生进行更好的了解,在问题情境中进行探究学习更要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以便及时发现学生们的学习问题并进行纠正。尽可能让每一名学生都可以将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去教师那儿寻得帮助。

三、实现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众所周知,初中的数学教学中探究式学习需要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来开始,学生通过对问题进行思考,并提出假设,然后自己结合所学数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答。最后,再让学生进行对问题的总结和梳理思路,将推理过程进行说明,对假设进行验证。这样的探究学习正好符合了初中的数学课程标准,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进行自主探索以及与同学之间进行合作学习。在数学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需要凸显出来,在探究式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安排学生并进行指导,让学生体验数学学习的方发行和自主性。由于数学知识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注重对问题的深入分析,这样才会更加顺利地解决问题。因此探究式学习需要学生之间的主动合作作为重要形式。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在学习数学的时候也是如此,一个人的能力往往是有限的,当遇到问题的时候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才可以顺利攻克难题。同时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还可以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和同学友谊。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努力发挥出自身的作用,能动地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探索,例如下图,

两图中各有几条线段?教师的提问一定要有代表性,同时要把握问题的难度,注重对学生思维的启发。然后组织全班同学再进行讨论交流,实现自主探究学习。

关注生命的体验 第12篇

一、在音乐教学中让学生的快乐充分绽放

孔子在《论语》中说:“知之者, 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 不如乐之者。 ”在孔子看来, 乐学是学习的最高境界。 怎样理解“乐学”呢? 乐学就是创设一种愉快的教学环境, 在师生心境愉快、情感融洽的情境下, 学生学习知识, 增长智慧的一种教学方法。

我教授的是低年级, 讲故事是学生最喜爱的方式, 因此我基本上都会用小故事来连接课堂的各个环节。 就拿《数鸭子》来说吧。 这首歌是想让孩子明白做事情不能分心、对待学习要认真、不能贪玩浪费时间的道理, 并能够充满感情地、有语气地表现歌曲。

我在课前根据歌曲内容做好了教具, 让图画代替生硬的文字。 带领学生律动扮演小鸭子导入, 营造一个小鸭家族外出游玩的情境, 然后将歌曲内容改编成符合情境的故事讲给学生听, 并适时加用了课前准备好的画面, 生动地将歌曲内容呈现在学生面前, 帮助他们记忆歌词。 当学生快乐地进入我所创设的愉快的教学情境当中来时, 我再提问:“为什么小孩会抱个鸭蛋回家? ”“你们要学他吗? ”大家就会很快乐地回答这些问题了, 而且还引出了课题, 为突破重点———“不做贪玩的孩子、学习要专心”这一思想教育埋下伏笔。

宋代朱熹说:“教人未见意趣, 必不乐学。 ”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 打节奏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当他们认为有困难时就不再“乐学”。 为此, 我采用游戏的方式将它变简单。 我设计了“找朋友”的游戏, 将歌曲中× × ×× ×|×× ××× o| ×× ×× ×× × |×× ×× × o|的节奏型拎出来, 加上问句:“我是季老师, 我找×××。 ”学生用节奏回答:“老师老师我在这, 我是×××。 ”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的反应力, 也巩固了歌曲节奏, 学习充满了乐趣。

教唱歌曲时, 为了让学生快速地学会歌曲, 我让他们先“听老师范唱, 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句学唱”, 这样做学生就会依据自己的喜好学唱喜欢的那一句。 然后, 当第一个学生学唱时, 我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 然后让他做小老师教其他同学学唱这句, 这时不仅这位“小老师”兴趣浓厚, 其他学生也会充满兴趣地来学唱。 一会儿, 教室就成了歌声的海洋, 此时大家也在自主的学习氛围中得到了快乐。 在突破本课难点———“有语气的表演唱”时, 我充分运用电教手段, 让学生以听觉体验来初拟歌曲音乐形象, 以视觉体验将音乐形象具体化, 当学生充分感受后再来唱, 并互相比一比谁学得最有趣、最形象, 这样, 这个难点就在这种快乐的竞赛过程中变得容易了。

二、在音乐教学中让学生的自由充分释放

有位作家说过:你要种的是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 而不是一棵被修剪捆绑得伤痕累累的盆景。 生命只有在自由中才能健康地成长。 音乐课应该充满着动听的歌声、琴声, 洋溢着舞动的青春, 带给学生更加亮丽的色彩, 给学生自由的空间。

比如, 适当给学生对音乐知识选择的权利。 在学校举行拉歌竞赛时, 三年级学生要求不唱书本上的儿童歌曲, 选唱流行歌曲, 可能有的老师会担心现在的流行乐坛充斥了很多质量不高的靡靡之音, 我也一样。 但是我们要有胆量让学生自己去体验, 自己去选择, 让他去笑, 让他偶尔跌几跤。 我们必须充分相信:这些十岁孩子是有分辨能力的! 最终, 他们选择的结果令我很满意, 《想唱就唱》《隐形的翅膀》 这些歌带给人们更多的是一种自我展示、自我欣赏、自我奋进的激励, 我很欣慰地看到:学生是有正确的价值取向的, 他们给予的是老师理解他们、释放他们后的回报。

自由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探究、合作、思考、创新都是中心点, 他们需要教师提供宽松的环境。 教育的目的是完善, 而不是桎梏人性。当然, 自由不代表不需要纪律, 不需要老师的扶助。 而是要在自由和扶助间取得一种协调, 这还需要我们进一步地去体验总结。

三、在音乐教学中让学生的差异充分闪光

差异教学已经是大家非常熟悉且潜心研究实践的一个话题。 生命本来就有着较大的差异, 没有一种适合所有人的方法, 不同学生发展的目标也不尽相同。 我觉得教师的责任在于发现和引导。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 爱迪生, 还有集多样才华于一身的达·芬奇, 都被老师判为绝不会有出息的人, 但他们恰恰为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要归功于他们的母亲对孩子始终不变的信任和支持。我从中体会到:人的智力、情感、气质、能力各不相同, 我们更要关注接受能力较差、情绪意志不高的学生。 这样的学生几乎每个班都有。 我教过这样一个学生, 他的成绩特别差, 语言表达能力欠佳, 各方面也未有过突出表现, 大家对他都有些排斥, 就连他的父母也不例外, 始终不明白双方都很优秀的他们为何有个如此糟糕的儿子。 一直以来, 我都在找契机让同学们接纳他。 一段时间后, 我发觉他的嗓音条件很好, 于是在音乐课上我特别表扬了他的声音, 同学们立刻羡慕地转向他, 我感觉得到, 那时他的眼里充满着激动和喜悦。 之后我还让他做了音乐课代表。经过课堂的长期积累渐渐锻炼了他的胆量, 在一次区合唱团选拔中他顺利被选入其中, 并且参与了许多演出。 在他找回自尊和自信的过程中, 同学们也对他刮目相看。 试想如果当初我们没有保护他的自尊, 没有承认他的差异, 而是用同一把尺子衡量他, 那就糟了!

所以, 父母和老师都不要拿学生作比较, 揭自己孩子的短处, 不要用一个标准去衡量学生, 而是要用另一只眼睛去发现, 去赞赏。 学生会有多样的选择, 我们要尊重他们对理想的追求, 并要求他们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老师需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 让每一个学生都获得发展, 获得快乐。

我还想起了日常生活中上下公共汽车时, 一般都遵循先下后上的原则, 但试想一下, 若在进出车门发生矛盾时, 要上车的是一位老人、孕妇, 我们是否应该变通一下, 为他们让一让呢? 教育同样如此, 我们不能死守固定的教育原则, 而是要换一种方式来思考我们应受的教育。

傅裕刚是个很优秀的学生, 但是一上竖笛课他就失去了自信。 吹奏竖笛要求左手在上、右手在下持笛, 可是他怎么都无法控制自己僵硬的手指。 奇怪的是, 当他反手吹时却手指自然、指法纯熟。 虽然他违反了竖笛吹奏基本指法的要求, 但我们的目的不就是让孩子能够体验到器乐教学带给他们的满足和成就感吗? 教学要求当然也可以根据不同人的特性而有所变通。 所以, 我就特别允许他可以反手持笛。现在的他吹竖笛可棒了!这就是教育所体现出的差别对待, 开发、完善人性的过程。 每一个人都是一座有待开发的金矿, 要用另一只眼睛从不同角度去发现它、开掘它, 这或许就是教育所应追求的目标吧。

教育是个永远都研究不完的话题, 教育的乌托邦是人的发展, 人是第一主角, 发展是终极目标。 我们作为音乐教育工作者, 不能陷于艺术层面的浅谈, 而是要有精神的舒展, 理念的转变, 要能从跳跃的音符中释放飞扬的激情, 从学生涌动的青春里感受生命的艺术, 引领学生走进温润的精神家园, 带领学生体验艺术的人生, 享受艺术带给他们的欢愉。

上一篇:江西群众论文下一篇:马铃薯精淀粉生产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