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感受写作的快乐

2024-07-25

让学生感受写作的快乐(精选12篇)

让学生感受写作的快乐 第1篇

高尔基说:“每一部书都是一个梯子, 使我从兽类爬到人类。”书籍是人类精神的宝藏, 所以让学生喜欢读书, 首先必须让他们远离考试的压力, 只接受心灵的陶冶。

我是《读者》的忠实读者, 里面的文章篇幅不长, 而且几乎篇篇都闪动着人性的光辉, 特别适合学生阅读。于是我比以前更精心的阅读, 并从中选取一些好的文章, 每天利用课前或自习课的时间, 与学生开始了精神的交流。

新鲜的内容, 加上我准备充分的朗读, 几天后, 我就发现了不同:当我说:“下面我们来分享文章”时, 所有的学生会立刻停下手中的事, 抬头注视着我, 那一双双充满期待的眼神不正是我想要的吗?当我读完文章之后, 很多学生都会撒娇似的让我再读一篇, 然后我总是向他们回眸一笑, 说:“明天, 敬请期待。”我知道, 我已经将一颗颗阅读的种子悄悄撒向他们的心里。正如陶行知所说:“唯独从心里发出的, 才能达到心的深处。”

就这样, 我给学生在紧张的学习氛围中, 创设了最放松的精神大餐。学生在我的读书中, 看到了不一样的姚明、鲁智深、白岩松、刘若英、奥巴马、撒切尔夫人……了解了科学家在研究试管婴儿时的艰辛, 小人物第一次打工的苦涩, 父母与子女的脉脉温情……太多太多的书本上没有的内容和世界, 在好奇心极强的学生中掀起了汹涌的浪涛, 慢慢地, 我发现许多学生的案头也有了课外书!

二、谈谈听后感受, 课后写成随笔, 与大家分享

是的, 我不能总这样做一台录音机和播种机的工作, 学生的成长还需要更肥沃的土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除了培养学生听的能力, 我们还有更艰巨的任务。

于是, 我留心观察学生, 在我读完文章之后, 他们脸上已露出感慨时, 我知道该给他们“说”的机会了, 没有了课文学习时的“被迫”思考, 学生与文章摩擦的思想火花自然绽放, 由少及多, 他们慢慢地敢于表达了, 很多优秀的学生也逐渐完善了表达。当然, 我也从不吝啬激励、表扬他们的语言、眼神和动作。

大家都知道, 最能体现语文综合能力的还是作文, “写什么”和“怎么写”是两大难题, 在批阅作文时, 先不提学生们语言和写法, 最令人恼火的就是学生们根本没有在作文中记录真实生活, 表达真实想法, 胡编乱造的老套材料让教师们无奈, 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现在, 学生了解了新鲜的内容, 还有真实的想法, 那么, 写出来就不是什么难事了。所以, 我调整了课后作业, 课内的内容尽量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 课后要求学生们以日记或随笔的形式将我读给他们的内容写下来, 这样, 学生便能将听、说、写有机地结合起来。第二天, 由小组长组织全组交流、组内评价, 由我以抽查的形式, 督促学生们将写作进行到底。

三、课前活动, 学生展示自己阅读的优秀作品或读书笔记, 营造读书氛围

我们都知道,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随着学生对阅读的兴趣逐渐浓厚起来, 我要求学生每天阅读量不少于2 000字, 并将课前5至10分钟交给学生, 为他们搭建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 锻炼他们的综合能力。我将全班学生编号, 每节课由两名学生将自己认为最有价值的内容与大家分享, 可以是读、背文章, 语段, 赏析词句, 介绍文章写法, 结构特色……并按照我为他们定的读书标准, 熟练地准备内容, 而且是站在讲台上, 这就为他们营造了一种庄严感, 再有惰性的学生也没有不认真准备的。

叶圣陶先生说:“学生须能读书, 须能作文, 故特设了语文课以训练之。最终目的为:自能读书, 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 不待老师改。老师之训练必须做到此两点, 乃为教学之成功。”所以, 每个学生的读书笔记本是必不可少的, 要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同时, 学生读书笔记的字迹必须工整, 要有自己的想法和评价, 精彩词句必须背诵。

我们除了坚持“说”, 更要坚持“做”———督促检查。要让一个学生对一件事情长期保持兴趣, 教师的关心程度是至关重要的。为此, 在每天小组监督的情况下, 我坚持每天抽查, 每周检查、讲评。与学生们在笔记本中交流, 架起的不仅是学习语文的桥梁, 更是感情的桥梁。我想, 在学生们成长的关键时期, 我是他们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 更是他们知心的朋友, 为此, 我自豪无比!

让学生感受习作的快乐 第2篇

大多数学生每遇到习作,便紧锁眉头,愁上眉梢,不觉发出“作文难写,难写作文”的感慨,从这些感慨中流露出了学生对作文的畏难情绪,为了解开学生的畏惧作文的情绪。让学生能够写好作文,树创全作文的美好形象,让习作从此成为学生喜欢的精神家园,现将我自己平时作文教学的成绩做法。

一、多阅读、善观察、勤实践、注重学生点滴积累。

首先,在平时语文教学中,凡是遇到课本中出现的名家之作,我就及时给予指导点评,让他们细细去鉴赏品味,并且谈谈读后的感觉,谈谈哪些词、句子、段写得好,好在哪里…..让他们畅所欲言,并且大力倡导学生进行大量课外阅读,如:学了《猪八戒吃西瓜》就建议他们去看《西游记》……每学到某篇课文就建议他们去阅读与之相关的书籍,从而加深他们对课文的理解;还建立了班级图书角,开展了谈书交流活动;带学生去阅览室,引导他们去读适合的书籍……总之学生在大量的阅读中,逐步掌握了一些写作方法,积累了优美的词语,有了一定的文化素养。其次,在平时教学中,也特别注重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如:利用多媒体教学;演演课本剧;做做游戏;带学生走出课堂到大自然中去观察…..采取种种方式,培养学生的瞬间观察能力、抓重点观察的能力,有意识观察的能力。

其次,在课余时间,为了丰富的生活,鼓励学生动手办办手抄报;做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活;或学种运动,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既体会到成功喜悦,又尝试了失败的教训,这样,就增加了学生生活的阅历,丰富了写作的素材。

总之,让学生多阅读、善观察、勤实践,既增长了知识,又开阔了视野,同时又培养个人能力,激发了习作的兴趣,陶冶了情操,让他们深深感受到这这一种美的享受,并对此乐此不彼。

叶圣陶说:“写文章不是生活上的点缀和装饰,而就是生活。”,这就告诉我们平时就要注重对学生加强多阅读,善观察、勤实践的习惯培养,使学生有丰富的生活积累、语言积累,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在积累中体会到写作的乐趣。使他们对写作情有独钟,乐于留守这个精神家园。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需要一批富有创新思维,具有强大创造力的优秀人才,为此,作为一名教师就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我觉得应从开放、自主、求异入手,加强学生课内外联系,加强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要面向生活、书本开放…..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对作文的立意构思、用词造句都要求开阔思路,自由表达,发展求异思维能力,要让学生想得开、想得活、拓宽学生习作的内容、形式和渠道,从而提高创新能力。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习作是快乐的,是他们值得留守的精神家园。

三、改变作文以往的批改方式,让学生在作文批改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在平时作文评改中,为了让每位学生都有所发现,有所感悟,有所体验,有所成就,充分调动他们习作的主动性、积极性、让他们都参与语言实践活动中去,我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对优秀的范例进行典型评析,让每位学生从中领悟评改的思路、方法,掌握要领。学生的评改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成,而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故我在每次作文评改中,目标具体明确,重点突出,并且贯穿始终,这样评改起来就有理有据、有话可说,另外,运用优秀的范例要有代表性、示范性,要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这样对一救灾生来说就有种亲近感、认同感,易于让学生接受,在评析时,要以学生的自主发展为前提,促使学生去读一读,划一划,批一批,再说一说,议一议,在学生互评中,教师再加以适当的点拨和引导,把研讨引向深入。在评价标准上不定格,充分尊重学生的理解、感受、鼓励学生创造发挥,使学生从佳句佳段的赏析中强化认识,受到熏陶和感染,又从对问题的剖析中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式。

2、以互评互改为主要形式,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评改活动中。教师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更大的活动空间,提供更多的机会,让每个学生参与到评价活动中,亲身感受,揣摩品味,欣赏辨析,从而学会倾听、学会沟通、学会互助、学会分析、学会尊重别人、理解他人、欣赏他人,同时也得到他人尊重,理解。

3、搭建自我展示的舞台,让每位学生体验到习作成功的快乐。由于每一位学生都有进步的愿望,都有被人欣赏被人肯定的愿望,都有主动发展的潜能,为些,我们一改以往作文讲评课上优等生为主角的情况,为每位学生搭建充分发展自我的舞台——互评互改的活动,让每位学生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中得到展示。在互评互改活动中,优等生完全可以充当“小老师”,对其同学进行指点和帮助;中等生既可以从优等生那有所学,也能对后进生有所“摇助”,后进生将成为师生倍加关注的“主角”,得到大家的关爱、帮助、鼓励,又可展示自己的一些成功,如:把自己独立创造出来的,或受到启发修改后的一句话、一个词,甚至一个标点符号,读给大家听,指给大家看,从而受到大家的承认和肯定,由此受到鼓舞,增强信心。

只要教师相信学生、尊重学生、敢于让每位学生亲自去试一试,善于为每一个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并且扎扎实实、持之以恒的指导学生训练,相信学生的习作水平会发生质的飞跃。自然学生就会把习作当成一种美的享受,把它当成他们精神的家园。

让学生感受写作的快乐 第3篇

【关键词】高段 ; 习作教学 ; 学校活动 ; 课堂游戏 ; 家庭劳动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7-0213-01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各学段的年段教学目标分别从识字与写字、阅读、低段写话(中高段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大方面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其中小学高段的习作中,提了五点要求。第一,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第二,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積累习作素材。第三,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学写读书笔记,学些常见应用文。第四,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根据表达需要,正确使用常见的标点符号。第五,习作要有一定速度。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基于以上习作的要求,结合我平时的教育教学经验,我认为在小学高段加强活动作文的教学设计,有利于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有利于抵制抄袭行为。同时,在活动的过程中,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能力。

我平常的习作教学中,学生活动作文的教学主要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如运动会、“六·一”汇演、书画比赛等。第二类是教师根据作文的需要精心安排的课堂游戏活动,如“乒乓球传球接力赛”游戏、“一鼓作气”游戏等。第三类是各种家庭、节日活动,如包饺子、给长辈洗头、帮妈妈过“三·八”节等。下面我就结合我班的教学实际来谈谈以上三类活动的习作教学情况。

第一,巧用活动,让学校活动成为作文教学的天然素材。

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各个学校每年都会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作为小学来说,运动会、六一儿童节是每年定期举行的两项大型活动。语文教师可以抓住活动的契机,在活动之前布置好作文的任务,让学生在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中留心观察,用心感悟,认真思考,这样写出来的作文才会言之有物,感情真挚。

一位同学在运动会《100米往返接力赛》中这样写道:黄伟,我们班最后压轴的短跑健将,只见他接到我们班的“希望之棒”后,便一蹬腿风驰电掣般向前跑去,连系在手上的标记都快被风吹掉了。眼看我们班胜利在望,可就在拐弯处,黄伟摔了一跤,我的心不由地被揪得紧紧的,黄伟挣扎着爬了起来,顾不得身上的疼痛,继续向前冲去……

还有一名同学这样写道:到我了,我挽起袖子,咬紧嘴唇,眼睛直盯着前面一位同学,心里就像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看着前面一位同学离我越来越近,我心里就害怕,害怕这次又跑了倒数第一,害怕被别班的同学嘲笑,害怕老师失望的眼神……

第二,巧设活动,让课堂游戏为作文教学添砖加瓦。

寓教于乐,游戏是学生乐此不疲的,游戏的过程是快乐而短暂的。教师可以在课堂游戏的过程中,适时地暂停游戏过程,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采访,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加深学生对活动过程的印象。同时,生活中的游戏时间在作文里是可以拉长的,它就像影视作品中的慢动作一样。学生在重点写游戏过程的时候,可以运用描写(包括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神态等)、想象、联想……

在《一鼓作气》课堂游戏作文中,学生写道:比赛一开始,我便使出全身力量猛地一吹,乒乓球一下就从第一个杯子越过了第二个杯子,跳到了第三个杯子里。我看了看我的对手吴若雨,只见她脸早已涨得通红,而乒乓球还在第一个杯子里不停地打转,飞溅的水珠在她脸上晶莹剔透,我心里暗自得意:哈哈,这次我赢定了!吴兄,对不住了。可当我把乒乓球吹到第四个杯子里时,它却止步不前了,好像和我诚心作对似的。而一旁的吴若雨似乎找到了窍门,乒乓球接二连三跳进了第二个杯子、第三个杯子。眼看她就要追上我了,我心急如焚,一不小心,球掉了。我快速捡起球,从头再来,又一不小心,球又掉了……最终,我还是输给了吴若雨。

第三,巧布置活动,让学生在家庭、节日活动中一举多得。

现在的孩子,是每个家庭的宝贝。平时在家基本都是以自我为中心,家务做得少,对生活的体验少;与父母沟通少,孩子对家长的感情淡薄。教师选择恰当的时机,布置一些家务劳动,节日活动,既解决了孩子们没素材可写的作文现状,又有利于孩子们在劳动中体会父母的辛苦,在活动中表达对父母的感激之情。

在《包饺子》的作文中,学生写道:我小心翼翼地拿起一张饺子皮,用筷子夹起一团剁好的肉馅放在饺子皮的中央,接着在饺子皮的边上抹一点水,然后把饺子皮折合过来用两个大拇指轻轻一捏,在给饺子皮边缘弄出一点“皱纹”,第一个饺子就大功告成了。但是,由于饺子皮太薄,我的包饺子技术又不到家,肉团挤破了皮探出了头来,好像在对我说:“主人,里面太挤了!”这时,我赶快用筷子把肉团塞进去,并且另外拿起一张饺子皮给他打了个“补丁”。

在《给爸爸洗头》的作文中,学生写道:待爸爸头上的泡沫冲洗干净后,我看见的一幕使我惊呆了。爸爸头上已有缕缕白发了,一根、两根、三根……数都数不清了。看着这“黑白交错画”,我心中不禁有些心酸,心酸的是爸爸的头发已如此花白,而我平常却还让爸爸生气,我真是不孝顺……想着想着,泪水就哗哗地流了出来。我暗暗地告诫自己:以后一定要做个听话的乖孩子,再也不要让父母为我操心了。

让学生在探究中感受数学学习的快乐 第4篇

一、教学设计

(一)操作与思考

(1)如图1,小木棒与直线l不垂直,若小木棒沿直线l平移,则小木棒扫过的部分形成的图形是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

(2)如图2,小木棒与直线l垂直,若小木棒沿直线l平移,则小木棒扫过的部分形成的图形是________,理由是______。

(3)如图3,小木棒与直线l不垂直,若小木棒沿直线l平移的距离等于小木棒的长,则小木棒扫过的部分形成的图形是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

(4)如图4,小木棒与直线l垂直,若小木棒沿直线l平移的距离等于小木棒的长,则小木棒扫过的部分形成的图形是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

教师通过该题组的设计,引发了学生对旧知的回忆,同时让学生感受了动手操作活动的直观性与重要性,以及图形变换在几何学习中的重要性。本环节的设计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探究的欲望,使整堂课有了一个完美的开端。

(二)实验与探究

设计教学实验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自主探究,自由地发现,在动手操作中感受探究的乐趣,感受几何图形的变换,把枯燥的概念学习转化为操作与探究。教学实验增加了学生学习的乐趣,使学生乐学、会学。同时,教师及时地提出了两个问题:如何用数学文字语言来描述这些图形呢?如何用数学符号语言来描述这些图形呢?

(三)观察与发现

教学时,教师拿出提前设计好的图形让学生观察:在这些梯形中,有哪些你熟悉的几何图形?

学生通过观察这些图形,自然地得出结论:梯形问题都可以通过平移梯形的一腰,把新知识“梯形”的问题转化为学生熟悉的旧知识“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的问题。本环节的设计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了“转化”的重要性,把未知转化为已知是数学学习中常用的方法,也应该成为学生的一种学习能力。

(四)解决问题

设计问题:在梯形ABCD中,AD∥BC,AB=CD。请你通过观察、测量或动手操作,猜想出∠A和∠D,∠B和∠C的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猜想。

这是对等腰梯形的性质的探究与证明,问题的呈现给了三种方式:观察、测量或动手操作,即可以直观地发现,可以动手测量,还可以利用折叠的方法。无论利用哪种方法,我们获得的都是猜想,猜想不一定是正确的,我们需要进行证明。教学过程关注了证明的必要性。同时,通过平移梯形一腰得到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转化的思想渗透其中,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学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本节课通过让学生亲历探究过程,使学生体验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同时,数学素养也有所提升,这是我们所要的课堂,学生既有知识的收获,又有能力的提升,同时还有情感的愉悦体验。学生通过探究与创造、观察与分析等一系列数学活动,自主发现、自主探索、其情感和兴趣始终处于最佳的状态,从而保证了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二、教学思考

(一)深刻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

四边形既是几何中的基本图形,也是“图形与几何”领域的重要研究对象。教材呈现这些内容时,突出了图形性质的探索过程,重视了直观操作和逻辑推理的有机结合,如利用平移由平行四边形引出菱形的概念,利用图形的旋转发现平行四边形、矩形的性质,利用菱形的轴对称性探究菱形的性质等都体现了“图形与变化”和“图形的认识”的整合。基于对教材的这些认识,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合理的改编和加工,使教材变得更加生动活泼,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更加利于学生的探究。

(二)正确把握教学目标的合理整合

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灵魂,一节课的成功与否除了对教材的深刻理解之外,重要的是合理地制定教学目标,不能只关注知识与技能目标,更要关注过程与方法目标,同时还要有情感与态度目标的渗透。即不能只关注学生“学什么”,更要关注学生“怎么学”,还要关注如何让学生“乐学”。知识和技能目标是数学学习的基础,是数学教学的重点,但数学能力更能促进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所以我们不能只关注知识与技能的结果,更要关注数学学习的过程,挖掘与展现数学的思维过程。

(三)正确认识教与学的关系。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新的理念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师与学生是一个学习的共同体。课堂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在教师的引导下,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师应结合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已有知识经验以及生活经验等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引导学生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发展思维,学会学习。

“心中悟出始知深”,要想让学生牢固地掌握数学知识,教师就必须通过内心的创造与体验来认识数学学科,认识数学教学。数学教学的本质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发现,自主探索、独立思考,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被动地接受教师和教材提供的现成的观点和结论的过程。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应努力引导学生在主动的探究、自主的建构中亲历探究过程,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让学生得到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使数学课堂成为互动、生动、灵动、创新的课堂。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让学生快乐感受班级生活 第5篇

班级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阵地,只有营造一种积极向上、和谐的班级氛围,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让每个孩子在学校得到最佳发展,让每个孩子都品尝成功的快乐,是我们每位教师应树立的全新理念。下面我来谈谈本学期自己在班级工作中的一些做法:

一、亲近学生,和学生成为好朋友

我在班主任工作中,最深的体会是“只要你全心全意地爱孩子,孩子们就会爱你,只要心中充满爱就一定能教育好孩子们”。我总是寻找时间、寻找机会接近孩子们,体贴和关心他们,和他们进行亲密的思想交流,让他们真正感受到我对他的亲近和“爱”。我觉得这是我开展一切工作的基础。

二、学生的自我管理制度

教师再辛勤,在班级的管理上也不可能面面俱到,时时督促。所以我观察发现一些做事认真有责任心的学生,把各项工作详细分配给他们,这样既可以增强学生的责任心,又可以把班级管理细节化。学生在中间,最了解学生的是学生,管理最细致,最到位的还是学生自己。放手让班干部用学生的管理方法大胆地进行班级管理。让其他学生感觉到班干部的权威性,让其他学生意识到班干部纯粹是个小老师的形象。小干部们朝气蓬勃地进行工作,把班级管理得井井有条,人人有岗,个个有责,既协助了班主任做好班级管理工作,又锻炼了学生的才干。

三、我的评价策略----激励和表扬

我觉得班主任在工作中不但要做到“脚勤”、“眼勤”,更要做到“嘴勤”。要用嘴举起表扬的武器,让学生经常从你的嘴中得到安慰,得到肯定,得到快乐,得到力量。“激励胜于颂扬,表扬胜于批评”。在日常工作中,我总是告诉我的学生:“你是最棒的!”“你很聪明!”“老师相信你能做好。”“加油!老师为你们喝彩。”让学生“在鼓励中发扬成绩,在微笑中认识不足,”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受到爱的熏陶,情的感染,懂得理的澄清,保证学生健康地成长。

四、动脑筋巧设计,多种途径教育

在班主任面前没有一样的问题、一样的学生、必须采用不一样的方法。在当班主任的过程中,我深感做一个好班主任是需要多动脑筋想办法的,用各种方式,通过各种途径对学生进行教育,我感到学点创造性思维对我们是很有好处的。从大的方面来说,班级管理的各种规章制度、实施办法、参加学校、年级的各种活动、组织班级活动都需要我们动脑筋精心设计;从小的方面讲,对学生的表扬、批评、鼓励也需要我们动脑筋。每当我的脑海里出现一个新念头时,我会马上把它记下来,并尽快付诸实施。

四、积极争取荣誉树立集体的信心

朝气蓬勃的集体能为每一颗心撑起一片广阔的天空。默默无问,无所目标,连大人的锐气都会被磨光,更何况孩子呢?无论是什么活动,我都带领学生去积极参与。给定一个力所能及的目标,鼓励每一个学生尽心尽力,不轻言放弃。主题班会是第一次展示班级风貌的机会,大家经过精心策划,取得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听课老师的评价第一次让学生欢呼雀跃,原来我们也能行,我和学生默默树立了更远的目标。每次活动结束,学生会问我“老师今天我们很棒吧!”这样的心叫共振。大家能为集体的进步而高兴,为成为班级的一员而自豪不已。敢想敢作,学生自信的力量促使他们挖掘出了更多的潜力。

每当看到与自己朝夕相处的孩子一天天长大,懂事,我也会忘情地感觉自己和他们一样在不断地完善,也有成长的喜悦。教学相长,息息相关。从学生身上我也能够看到对自己的期望。我的心愿与孩子们的梦想一同飞翔!

总之,学生在不断成长,情况在不断变化。班主任工作锁碎、常新,只能具体问题具体处理。但有一条是有规可循的——只要爱岗、敬业、爱学生,以学生为主体,认真履行班主任职责,多动脑子,不忘用好习惯要求自己和学生,就能带好班,能在工作中体现素质教育,实施素质教育,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

让孩子享受活动乐趣 让快乐走进班级生活

中国有句古训:“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句话的意思是:光从书本中学习,理解感悟得还不够深,只有通过亲身的实践,才能有所体验。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有必要多开展些实践活动。这样,不仅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思维观察能力、写作能力、合作能力、组织能力,发挥学生潜能,也能培养学生的个性、兴趣及爱好特长,还是架起师生沟通的简便易行的有效方法,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班主任作为班级工作的领导者、组织者、管理者,应该用创新、辨证的观点来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让孩子充分享受活动乐趣,让快乐走进孩子们的班级生活,让他们在活动中学习,活动中思考,活动中成长。那么开展什么样的活动,如何开展呢?结合我班本学期开展的一些活动,下面就从五个方面来谈谈:

一、以学校活动为龙头——确定班级活动的方向

学校少先队大队部、教导处、体育组常常是学校课内外活动的布置者和组织者,他们常以竞赛形式提出具体的活动要求及活动内容。本学期我班就以学校活动为龙头,确定了班级活动的方向,开展了班内的体验生活活动、听力竞赛、跳绳踢毽比赛、讲故事比赛、独唱独奏比赛、数学应用能力竞赛等等,根据班内的活动情况,选出优胜者参加学校比赛,不仅体现了公平竞争的思想,也为一些特长生提供了表现的舞台及锻炼的机会,还为班级争得了一定的荣誉,同时全班学生也可从中得到一些教育、启示,了解学校的活动精神。

例如,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高尚的情操,本学期,我班扎扎实实地开展了体验生活的活动,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国庆长假期间,我布置了“今天,我当家”的体验活动,要求学生任取七天中的三天,向父母申请当三天家,再进行如下“四步曲”:

1、核算三天当家期间需购物品及所需的费用(包括买菜、油、盐、酱、醋等一切开销)。

2、拿物品清单及价格表、总价表等向父母支取三日所需开销,征得父母同意,开始“小当家”体验活动。

3、自己买菜或自己决定为家中添置物品,做一切家中原来当家人要做的事。

4、总结自己三天的当家体会,并写成日记。学生在活动中受益匪浅,了解了许多当家的学问,有同学在日记中写道:“因为我的帐没算好,以致于三天家当下来,原来预支的钱不够用,还大大透支了,这使我了解了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决心以后好好数学。”也有同学写道:“我到菜场买菜,不知道还价,也不知道挑菜的学问,让菜贩狠很地宰了一笔。这让我知道了货比三家的重要性。”还有同学写道:“一到菜场,一闻到那味道,一看见那么多的菜,不知道买什么,最后只能跑回家叫来外婆一起买菜。”等等。总之,这项活动让孩子真正走入了生活,让他们了解了很多书本上没有的学问。

二、以学科要求为根据——感受祖国文化的底蕴

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又根据课程目标对三年级学生提出这些方面的要求,我作为他们的班主任,又是他们的语文教师,为此也设计开展了多种活动,如:课本剧表演,课文朗读比赛,诗歌诵读会,读书交流会,查字典比赛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祖国文化的深厚底蕴,这样他们不仅学得多,学得舒服,而且学得也很扎实,这激起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以及竞争意识,对他们以后的学习有很大的益处。

例如:新课程标准要求三年级学生会使用字典、词典。为了使他们能比较熟练地掌握查字典的方法,利用课余时间,我班开展查字典比赛,分音序查字法和部首查字法两种,预先给他们一个礼拜时间准备,学生兴趣很浓,夺冠的信心也很足,他们认真地准备,有的同学为了加快查字典速度,甚至把音节表也背了下来,这一活动进行得十分顺利,最后储志超、卫立啸、王璐以较快的速度与极大的正确率取得了此次竞赛的冠军,其余同学的进步也非常大,消灭了不会查字典的现象。

三、以学习实况为依托——养成热爱学习的习惯

受年龄特点以及心理特点的影响,三年级学生比较贪玩,为了玩总是把作业草草做完,因此作业中不应该出现的错误较多,留下了许多粗心的影子,为了改变这一现象,我班开展了“比比谁最细心”的活动,与谁比?与同学、教师比。比什么?比谁写的错别字最少。活动开始前先画好记载表格,上面写好每位同学的名字,教师也不能例外,教师批作业过程中不仅要批出对错,还要圈出错别字,将每人相应的错别字数填到表格相应的位置,学生在自己的作业中发现有未被教师批出的错别字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自己写的错别字也填到教师的名字后,一星期评一次。这一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细心作业以及作业完成后认真检查的好习惯,大大地减少了错别字,还能促进教师端正教学态度,认真批改作业。

四、以身心健康为目的——营造健康成长的氛围

作为班主任,平时应细心观察学生的一言一行,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对于出现心理障碍的同学应及时帮其疏导,引导他们向正确的方向前进,帮助他们形成一种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心理状态,在班内营造出一种健康成长的氛围。本学期,根据我所观察到的学生心理方面的问题,本班也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例如:“假如我是失败者”“不想学习怎么办”“我学解放军叔叔”“劳动光荣,懒惰可耻”等等活动,大部分以班队活动形式进行,它们都是为了解决学生的一些心理问题而产生的。

例如:前几天,我发现我班的王璐同学不大对劲,原来思维敏捷、知识丰富,常常能让老师为之惊叹的好同学,居然上课只顾干自己的事,连头也不抬,下课也不见他与同学玩,而且作业马虎,错误很多,与他妈妈联系后才知道,原来最近举行的校级三年级听力比赛以及数学应用能力竞赛,他都认认真真地准备了,却没取得丝毫成绩,数学竞赛成绩还特差,自尊心很强的他渐渐失去了学习的热情,又加上随之而来的学习班委竞选落选更使他感到灰心失望,学习劲头不足了,也不愿和同学多交流了。了解这一情况后,稍作准备,我便让班长主持在班内举行了一次班队活动,以与王璐差不多经历的“小云”的案例导入,让同学们各抒己见,对“小云”的事发表自己的看法,同学们发言非常积极,从刚学过的课文《第八次》中的布鲁斯说到失败了一千多次才发明电灯的爱迪生,从发现镭的居里夫人又说到推出质能方程的爱因斯坦,还有的从父母的经历说到了自己的经历,滔滔不绝,气氛非常活跃,被这种气氛感染,渐渐地,王璐也融入了讨论之中,他还说:“一个人无论遇到了怎样的困难和挫折,都不能灰心失望,不能自卑,要懂得‘失败是成功之母’的道理。”这几天又看见他活跃在课堂内外了,我心里也很高兴。

经常开展这样的活动,不仅可以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还有助于形成积极向上的班级风气,为孩子们营造一个健康成长的氛围。

五、以个人爱好为特色——搭建体验成功的舞台 受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的影响,三年级学生一个较大的特点还是好表现,他们喜欢在别人面前显示自己的本领,自己的爱好及特长,看到别人羡慕的眼光或听到别人的称赞,他们会体验到成功的滋味,这滋味将促使他们更努力地去练本领,使他们更爱自己的爱好。因此,作为班主任,可以通过一些实践活动,为他们搭建体验成功的舞台。为此,本学期我班开展了“比比谁的本领强”的综合活动,在活动中,擅长书法的同学当场奋笔疾书;爱好写作的同学在现场仍文思如泉涌;喜欢舞蹈的也当场自编自导地扭了一段,而爱唱歌的同学更是可以高歌一曲了,还有同学朗诵诗歌、讲故事、说笑话、吹口琴等等,节目只只精彩,各不相同,这个人爱好的展示,让同学们充分享受了活动的乐趣,体验到了成功,提高了他们培养特长的积极性,何乐而不为呢?

让学生感受信息技术学习的快乐 第6篇

一、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八年级的学生正处在青春期,每个孩子的脑袋里都有一个新颖的“点子”,而作为教师,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时刻关注孩子的学习兴趣,进而采取更有效的教学方法。每年的九月,桃李飘香时,孩子们都想为自己喜欢的老师送上不同的祝福,而我的第一堂信息技术课也在这收获的季节里开始了。记得那天我用多媒体教室系统向孩子们演示了几张制作精美的贺卡时,那一张张瞠目结舌的脸庞,一声声愉悦的轻叹,我知道孩子们爱上了在我鼠标下变幻莫测的贺卡。于是,我赶紧问道:“孩子们,你们喜欢这些贺卡吗?”“喜欢!”“那教师节快来了,想悄悄地为自己的老师做一张吗?”“想!”听着孩子们清脆的声音,我知道孩子们已经喜欢上了这门课,于是我借助这一平台,愉快地将学习内容清晰化,生动化,很快学生便学会了WPS软件的简单使用,并能做出一张精美的贺卡。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基础和前提,是诱发学生学习动机,集中注意力的重要因素。”

二、放手让学生体验新奇,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信息技术教学是一个互动式的教学模式,由一般教学模式下的教学生“学会”演变成教学生“会学”,这样学生学习知识才会更主动,兴趣才会更浓。

农村的孩子对每个事物都是新鲜,好奇的!因此信息技术课是孩子们最期待的,他们期待我鼠标下的奇妙,期待我键盘飞舞的神采……看着孩子们充满求知的眼神,我忽然觉得责任很大。尽管每周只有一节课,但我必须认真地去备好课,上好课,才会让孩子们的笑容永远挂在脸上。所以在教学中我都充分关注学生想象力培养,用他们看待事物的眼光来学好我们的教学内容,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比如:在制作贺卡教学中,我只对学生演示了怎样制作艺术字,怎样插入图片的操作,看似简单的两个操作,有些孩子就发问,“老师,贺卡跟这操作有关吗?”我笑了笑,然后向同学们演示了几张制作好的精美的贺卡,就放手让同学们去练习,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意图让他们把自己的贺卡制作的精美,个性十足。在巡视时,我发现有些孩子很聪明,巧用文本框将他所制作的东西拼凑在一起,让凌乱的板块合并,让整张贺卡生动、精彩;还有的同学选用了PPT制作贺卡,并配以动画效果……这些都是孩子们运用自己聪明的小脑袋想到的,都是在我的教学过程之外,这样的结果让我感动。在课堂总结环节中,同学们纷纷发言,抢着说自己的得意之处,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每个孩子脸上的笑容都是那么灿烂,那么阳光。事实证明:学生在这种活跃、轻松的气氛中学习、探索,他们的大脑始终处于兴奋状态,所学到的知识技能也是十分扎实,特别是他们自主发现的操作技能。同时,他们的主体意识也得到了充分发挥,实践能力也不断提高。所以说,大胆地尝试,别出心裁,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要保持学生的学习动力,就要运用“新”的教学方法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现在的孩子贪玩、对学习的认识较浅,学习热情淡薄等等诸多因素。作为信息技术老师,我们不可能一味地让孩子们在游戏中生存,在虚幻的世界里寻找真理。我一般采取的教学方法有“吸引教学”法、“实例操作”法和“任务驱动”法,坚持“以用为主,培养能力”的原则,使学生在应用计算机完成操作任务的过程中不仅掌握了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亲身体验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探索、发现、创造与成功的喜悦。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任务驱动法”运用的特别多,所谓的任务驱动教学就是教师把要完成的教学内容设计成一个或多个具体任务,让学生通过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掌握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标。而任务驱动法一般有五个环节:①创设情境、提出任务,②分析任务、提出问题,③寻求解决问题方案,④学生完成任务,⑤检查任务完成情况。如:有一节内容是讲工作表中的计算,里面包括求和,填充和求平均分三个方面,按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不是孤立地介绍各个函数的概念和使用方法,而是有机地将所有内容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在讲述的过程中,我以“学生成绩”作为例子,因为这个对于学生们来讲并不陌生,我提问:怎样算出一个同学的总分呢?让同学们讨论,然后找同学以数学方式来解决问题,并根据同学的叙述在教师机上演示,然后请他们在自己的机子上尝试练习计算剩余的同学的成绩,学生在操作中暴露的问题我及时进行了讲解更正,最终完成解决问题。在巡视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同学根据自己的发现和书上的简单讲解采用填充方式将剩下的所有同学的成绩计算出来,最后在讲解平均分这个问题,我也是采用以上的方法,将问题解决。

让学生感受写作的快乐 第7篇

一、老师评价

老师对学生评价的方式方法可以是多种多样的, 我对学生采取的是奖励星星的评价方式。每周评价一次, 评出表现出色的前十五名、进步的前十五名进入班级明星册并每人发一颗小粘贴贴到语文书的明星表里, 学期末根据每人所得星数的多少作为评三好学生的依据之一。

1. 鼓励为主, 善于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

在学习中, 不论是优秀生还是待优生, 只要学生努力了, 我就跟他们说:“努力了就是优, 进步了就是优。”使学生对自己的付出感到高兴, 鼓励他们不断进步。

2. 让每个学生都做一颗闪光的贝壳。

贝壳都是发光的, 每个学生就犹如一颗颗贝壳, 让每个学生不断的发光, 是我要努力做的。于是我每次做总结, 不光表扬好的, 还顾及到各个层次进步的学生, 做到这一点很重要。

二、学生自我评价

在教学中, 教师评价虽然很重要, 但更多地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 更会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

1. 多给学生创造机会。

作为老师要多给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 寻找机会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这样, 学生才能健康的发展。在班级管理方面, 我从来不安排固定的小组长, 而是给每个学生机会。只要在组内考试成绩高, 就可以当小组长, 同时奖励两颗星;只要默写的好, 也可以当组长并奖励两颗星。这样时间长了, 根本不用老师安排, 他们都很快地、自觉地承担起当组长的责任。这种方法, 使同学们明白, 只要好好学习, 就一定能当组长, 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感, 树立了良好的自信心。于是, 班里的学习氛围非常的浓厚, 学生们都在主动地学习。

2. 人人参与作业评价, 使学生有明确的目标, 不断地前进。

谈舞蹈培训中如何让学生感受快乐 第8篇

一、营造和谐环境, 学会协作

舞蹈是传情的艺术, 舞蹈教育工作者不仅仅是培养出有特殊技能技巧的舞蹈家, 而是通过舞蹈教育让同学们感受美、表现美, 愉悦身心, 快乐成长。

另外, 让他们学会融入一个团队, 并能与这个团队中的每一位同学和谐相处, 共同协作。当新生第一天走进舞蹈教室时, 就要让孩子们知道这不仅是练功房, 更是一个快乐的家。明净的舞镜, 宽敞的教室, 陈列的精美图片, 让孩子们很快地融入环境, 喜爱上这里。

舞蹈表演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群体性, 一个节目它不只是某一个人, 而是一群人进行表演与展示。所以, 老师首先要从着装上统一要求, 让孩子们认同自己是一个团队的, 有着共同的爱好、追求, 提倡团结友爱, 互相帮助, 共同进步。

一个好的舞蹈作品不仅看动作整齐划一, 更要看演员之间的配合, 培养他们的集体荣誉感, 培养他们共同进步的协作精神。

在中国·金湖第八届荷花节的一场演出中, 我们舞蹈培训班有一个节目被组委会选中, 从老师到学生都比较兴奋, 大家暗下决心, 必须把节目演好。可是, 真正演出的时候有几个同学由于紧张, 把动作和队形做错了, 同学之间互相责怪, 老师抓住这一机会, 教育同学们记住这个教训, 明白每个人的成败都关联到我们这个团队, 互相责怪没有益处。经过半年多的教学和排练, 现在同学们团队意识明显增强, 从而懂得了团队精神和共同协作的意义和作用。

二、注重言传身教, 学会关爱

舞蹈课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课, 在教学中, 理论永远要伴着实践, 边做边讲, 边做边体会, “口传身教”这一教学方法, 对学生的影响和感化十分重要。

舞蹈老师在课堂教学中, 要用清晰的语言讲解、分解和示范动作;学生的学习能力存在差异, 因此还需要老师有耐心, 要用自己的动作, 语言、表情去感染学生;在完成成品舞蹈时, 还需要老师带领孩子们去聆听音乐, 理解音乐, 最后能表达音乐, 使每一个动作和眼神符合作品的规定性。

在练习基本功的时候, 同学们也许感到枯燥与疲惫, 有时甚至会有放弃的念头。这时, 就需要老师及时疏理情绪, 给予肯定与鼓励。对于基础较好, 具有很强的表现力的同学要求可再高一些, 让每个孩子能感觉到自己的优点与不足, 养成在困难面前不气馁, 坚持到底的习惯。

有一次, 授课老师感冒, 本可以调休不上课, 但是老师想, 一个感冒就不上课, 给同学们的印象是老师不能吃苦。授课老师想到这一点, 带病给大家上课, 这样做在同学中间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一是同学们课堂纪律非常自觉, 知道关心老师, 疼爱老师, 二是同学会自觉地以老师为榜样, 有点小的困难, 尽量去克服, 尤其是对那些怕吃苦的同学, 教育意义更大。

授课老师在指导练习舞蹈基本功、排练舞蹈节目中, 常常会出现急燥心情, 对于学习进度较慢会有一些批评, 那么, 方式、方法显得非常重要, 应坚持多给予鼓舞, 少给予批评, 语言上切忌挖苦尖刻, 语言要委婉、得体, 让学生始终有一种温馨的感受, 把老师的每个批评和表扬都记心里, 成为动力或者约束力, 将大大提高学习效果。

三、懂得热爱生活, 学会思考

社会教育, 不能形成把同学“从教室再转入教室, 以单纯学文化转到单纯地学艺术”这样一个怪圈,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立足教室, 走向自然, 走向社会, 走向生活。在自然中寻找美, 寻找艺术, 养成追求艺术的良好习惯和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这样做, 既改变了传统的、旧的学习模式和被动的学习习惯, 又拓宽了艺术的视野, 让同学们的艺术思维、艺术创新从狭小的教学环境中解放出来, 从小树立一种“艺术来源于生活, 表现生活”的道理, 让同学们的艺术成长走在健康、健全的轨道上。

刚来学习的新同学基本上有三种:一些同学出于好奇, 学习比较认真, 几个月过后, 兴趣减退;一部分同学缺乏学习的积极性, 本来就不想来, 是家长哄来的;再者就是家长把同学送来学习, 只是一个简单的要求, 放假、星期天休息的孩子没人管, 培养班变成了看管孩子的地方。面对这些情况, 我们的老师如何把他们的兴趣、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 成为爱好舞蹈, 不怕吃苦的孩子, 热爱这个艺术课堂, 热爱这个温暖团队, 热爱这个幸福快乐的集体。在实践中我们总结出两条经验, 即:一是关注生活, 二是学会创新。这两条经验可以说效果十分显著。同学们在生动活泼的学习过程中, 不怕吃苦, 还增长了勤于思考, 勤于模仿的良好习惯。

在每个学期的教学中, 我们除了按照舞蹈培训教材, 有计划、有步骤进行教学, 完成规定课程之外, 安排了许多实验性课程, 设计了自己的教学课题。如:我们自己编制的课题《捉蝴蝶》、《采荷花》、《放学路上》, 让同学们自己去组织、去揣摩, 对城市里边长大的孩子来讲, 他们基本上没有这方面的生活经验, 他们到公园、到草坪里去观察自然, 模仿生活, 有的同学还主动向家长询问, 同学之间还互相学习。尽管他们自己组织的运作, 还非常简单和不完整、不成形, 但是充满了童心、童趣, 有时甚至出乎老师的预想。这样, 结合规定的教材教学, 学习效果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更重要的收获在于, 使同学认识到生活中处处都有我们需要展示的舞蹈, 在舞蹈中领略到生活的乐趣。

当然, 多多组织实践活动, 激发表演欲望也是至关重要的。如果能经常参加各种艺术表演, 多排练, 对那些缺乏自信的同学, 能消除各种“担心和顾虑”, 从而达到培养自信心, 从而得到荣誉感、成就感, 得到了快乐的目的。

让学生找到快乐写作的源泉 第9篇

写作文是检验学生语文综合能力和个人素质的重要手段与依据, 是凭借语言文字来反映客观事物, 表达思想感情的一项富有创造性的心智活动。它综合了信息的搜集处理、材料的分析整合、思维的联想想象、语言的整合表达等多种能力。在作文教学中, 教师最重要的让学生体会到努力和成功的喜悦, 促进学生积累作文素材。

一、写作文中体会成功的喜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大多数学生的现状是谈“写”色变, 没什么兴趣可言。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你应当努力使学生自己体会到自己的劳动的成就———这件事本身就是兴趣最重要的源泉之一”。所以在作文教学中, 要让学生在写作中体会到努力和成功的喜悦, 激发写作兴趣, 让每个学生都有自由平等的机会来表现自己的才能, 相信自己一定能成功。学生在“心理兴奋”的过程中, 自然而然地写出最真实、最优美的文章。

让学生有感而发, 有话可写。每次写作时, 多提供题目, 稍加限定或不限定范围, 或者只提要求, 由学生自己命题, 尽力贴近他们的生活, 让学生能看到自己的进步和成绩。批改时尽力去发现每篇文章的优点, 哪怕是用得好的一个词语都给予充分的肯定;评语是以表扬为主。激发和培养学生对生活、对周围世界的热情和感受力。“文章不是无情物”, 只是作者有真情实感时, 才能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来。

二、积累写作素材

叶圣陶先生说:“作文这件事, 离不开生活, 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问渠哪的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让学生直接或间接地深入生活, 阅览神奇美丽的大千世界, 领略人类历史和社会面貌的沧桑巨变, 纵观国际风云的变幻, 感悟多姿多彩的生活, 体验喜怒哀乐及酸甜苦辣咸的五味人生。有了这些生活积淀, 学生还会搜肠刮肚, 鹦鹉学舌, 难为无米之炊。

新课标要求:“多角度地观察生活, 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 捕捉事物的特征, 力求有创意地表达。”要积累写作素材, 必须教会学生善于观察。让学生留心周围事物, 接触自然, 深入社会, 关注现实, 扩展学生的生活空间, 让奇异的自然景物、沸腾的社会生活深深地印入学生脑海, 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 开拓他们的视野, 增长他们的阅历。

观察和形象思维是写作必不可少的前提, 只有留心观察和形象思维, 才能用自己的语言写出自己的感受。记真情叙真事, 写真人抒真情, 写出的文章才能给人以真实感, 而真实才是文章的灵魂, 才能扣人心弦, 具有感染力。

让学生在快乐中写作 第10篇

学生害怕写作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种:题目太难, 束缚太多, 产生畏难情绪;思想僵化, 脱离生活, 不知从哪里写起;负面评价太多, 交流太少, 自己的进步得不到肯定。针对以上种种原因, 我开出如下药方:

一、多管齐下, 克服畏难情绪

畏难情绪是学生写作的最大敌人, 有了畏难情绪, 学生就会害怕写作, 更不要说在快乐中进行写作。因此, 要让学生在快乐中写作, 首先就要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 让他们觉得写作其实很简单。

首先, 设置单一目标, 让学生容易达到要求。写作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它涉及审题、立意、选材、结构、语言表达等多个环节。要求学生各个环节一下子都做得很好, 既不可能, 也不现实, 还会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如果一次作文只提一个要求, 目标单一而明确, 学生容易达到, 就能让他们感觉到作文并不像他们想象的那么困难。如:在某次作文教学课上要求学生学会设置悬念。学生只要能够在作文中合理设置悬念, 教师就应该给予表扬, 而不要批评他故事老套、语言乏味、标点符号使用不恰当等其他缺点。

其次, 教师要减轻学生的思想包袱, 让学生从写作束缚中解脱出来。写社会阴暗面的, 我们不能贴上思想不健康的标签;流露出对生活的失望和对未来迷惘的情绪的, 我们不要指责他们不够积极向上;再现自己情感波澜的, 我们不必苛求他们写文章要关注国计民生, 要有悲天悯人的情怀。教师要大胆放手, 让学生写“放心文”、“大胆文”, 让他们先写得出, 只有先写得出才有以后的进一步引导规范。

最后, 要把作文与日常教学结合起来, 保持写作进行时, 让学生不再害怕写作。如:将作文与阅读结合起来, 适当进行片断作文, 让作文训练常态化。阅读了《沁园春·长沙》中的“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我们就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将文所写的景色描绘出来, 并提醒他们要注意写景的角度和动静之间的搭配, 从而教会学生如何进行景物描写。

二、创设作文情境, 引导学生写作思路

教师可以根据文体来设置一定的作文情境, 努力联系生活, 打通学生的思想世界、知识世界和情感世界, 触动学生的灵感, 引导他们表达自己的感情与思想。

写记叙文时, 教师要根据训练内容通过各种途径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或设置生活情景, 让学生用文字将之再现出来, 体会描写的妙处;或提供故事梗概, 让学生大胆地发挥想象, 使情节波澜起伏;或提供完整的故事, 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对故事进行叙述, 体会不同叙述角度的不同效果。

写议论文时, 大多数学生看到题目首先联想到的是与题目有关的各种感性材料。因此, 教师可用这些感性的素材激发学生写作的热情。教师可引导学生对所学的课文所涉及的作家进行挖掘、阐释, 让课本成为学生写作灵感的重要来源;可就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进行适当的讲解, 以此触动学生关注时事关注社会的神经, 让他们的作文洋溢着时代气息;也可让学生对自己的生活经历进行提炼, 让生活成为作文的源头活水, 使他们的文章呈现鲜明的个性色彩。

写说明文时, 学生往往觉得需要掌握大量的科学知识, 要有深厚的理科功底才能写好说明文。其实这是一个误区, 说明文远没有想象中的复杂。我们可以教导学生从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写起, 通过观察、感受和体验来了解一件物品的外观、性质和内涵。如: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电视机, 先描述电视机的形状、颜色、质地;再让学生打开电视, 弄清它的操作方法、功能和观看效果;最后让学生展开联想, 指出电视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便利, 对人类乃至整个社会有什么好处;最后将以上这些来源于生活的感受写下来, 就是一篇成功的说明文。

三、扩大交流范围, 让学生脱离写作的“孤岛”

目前, 大多数学生的写作处于一种孤独的状态。他们写作时的困惑往往只能自己一个人去面对, 他们的作品只有一个读者——教师, 因此如果教师只注重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而忽视了与他们之间的交流, 那么学生写作兴致不高也就不足为怪了。针对这种情况, 我们可以适当地扩大评价的空间和范围, 让评价的主体和渠道更加多元化, 加深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家长之间的写作交流, 学生就能从写作的“孤岛”中解脱出来, 充分感受到自己的进步。

我们可以发动学生的家长、朋友、同学、网友对其作品阅读并进行评价, 给予真挚的认同和鼓励;也可以召开作文点评班会, 让学生对一些作文中的精彩片段进行点评, 探讨写作的心得;还可以选择一篇有代表性的文章, 让全班学生发挥集体的智慧共同修改完善, 共同体会获得成长的快乐。

让学生感受写作的快乐 第11篇

一、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习兴趣的基础

俗话说:“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无论从事何种教学,教师自身的素质是吸引学生学习的关键。教师渊博的知识、风趣的语言、敏捷的思维、优雅的举止都能够激发学生想学习的兴趣。教师课前应该做充足的准备,认真备课,合理设计课堂教学,把教学当做一门艺术,用自己的魅力感染学生,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与学是一种和谐的平衡,它既要求教师有教的激情,又要求学生有学的热情;既要求教师教的有趣味性,也要求学生学的有兴趣。只有建立和谐的师生基础关系,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地位是平等的,教师要亲近学生,和学生交朋友,与学生多沟通教师与学生之间应该是亦师亦友的关系。融洽的师生关系能营造良好的很好把丰富课堂气氛和学习氛围,能促进师生的互動,使语文课堂教学知识的传递,同时也伴随着心灵的接触和情感的交流。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在活跃的教学气氛中完成教学任务,使教学活动达到预定目的,收到预期效果。

二、创设良好的情景教学环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

在教学实践的不断总结与创新过程中,传统的“填鸭式”教学逐渐被适合学生的兴趣教学所取代。学生头脑中的知识是在教师创建的良好的学习环境中吸取进去的。因而创建良好的情景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上好语文课非常关键的一步。

初中语文课的教学内容丰富多彩,有纯语言文字方面的内容,有研究地理的文章,有探讨天文的课文,有介绍人物的传记,有数理化和计算机方面的科普知识,有历史事件和人物方面的内容等。教师要充分运用丰富的语文知识,旁证博引;运用教学语言合理生动、形象,贴切的比喻,从而能启发学生丰富的联想;恰当的设问,能让学生充满兴趣的思考……通过老师对课堂知识精心的设计,把学生引入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中,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满好奇心,处于时而惊讶,时而赞叹之中。所有这些必须是教师课前准备好的,工作只有做到胸有成竹,上课时才能恰如其分的合理教学内容运用。这样的情景营造,增强了学习语文的兴趣,为以后的深入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把赏识教育引入课堂,是促进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

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夸奖,获得别人的赏识。一个人的成功往往来自一句赞美的语气。初中学生正是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更需要别人的赏识,一旦这种需要得到满足,他们就会以愉快的情绪进行入到学习。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时时学习的愿望,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力量消失,缺乏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因此,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求异思维,在学生回答问题时,对于不同的答案以欣赏的角度去评价。对回答好的同学要表扬,特别是对学习不太好而敢于发言的学生要给予充分鼓励。

在语文教学中还可以穿插一些学生的才艺表演,例如在教学《口技》时,我让有口技技能的同学表演哭声、鼾声、倒塌声等多种声音,通过课堂上的即兴表演,学生在角色转换中理解了古文语言,古文背诵这一教学难点就在一片欢声笑语中完成了。如果有时间,还可以引申一下,让有音乐才能的学生放歌一曲,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让学生体验了被认可的喜悦。只有生动活泼的课堂形式才能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求知欲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新办法

随着科学的发展,时代的进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逐渐走入课堂,录音、录像、幻灯以及多媒体等现代电化教学手段能打破时空限制,展现宏大与细微,“观古今于一瞬,抚四海于须臾”。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能够提高教学的丰富性、直观性和趣味性,让教学内容中涉及的人、事、景、物等活起来、动起来,有利于引起审美愉悦,增强学习兴趣。家用电脑的普及使学生了解了电脑的知识,对多媒体教学充满兴趣。教师应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围绕教学目标和授课内容,选择和使用不同的多媒体设备。教师还应使用专业软件制作多媒体课件,通过图片、声音、视频、文字的再现,在短时间内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获取动态信息,从而形成鲜明的感性认识。如学习《安塞腰鼓》一课,先播放粗犷豪放的演出画面,让学生看到了“一群茂腾腾的后生们,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的擂鼓狂舞”,感受黄土高原上人们旺盛的活力,体会腰鼓的火爆热烈风格。引导学生倾听鼓声,那能“使冰冷的空气变得燥热,使恬静的阳光变得飞溅,使困倦的世界变得亢奋”的鼓声,确是有着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学生的情绪受到感染后,再来朗诵课文,体会黄土高原纯朴豪迈的民风,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以“玩”铺路,让学生快乐写作 第12篇

一、捕捉课堂精彩

在课堂上,师生对话,生生对话,表情朗读,角色表演,插图欣赏,作业创意,每一个镜头,每一个场景,都可以成为习作的情境,只要教师有心,稍加点拨,就不愁孩子们笔下没有清泉流淌。如《狼和小羊》这篇童话故事是大家比较熟悉的,原著中的结尾是这样写的:你这个小坏蛋,说我坏话的不是你就是你爸爸,反正都一样!说着就往小羊身上扑去。这样的结尾给学生很大的想象空间。在学完课文后,我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根据这句话大胆想象,设计不同的结局,然后再上台表演。学生放飞想象,设计了多种不同的结局,有的学生说:“老山羊正好赶到,救下了小羊。”有的说:“小羊的好朋友机器猫来了,它用秘密武器打死了狼。”有的说:“森林总动员,小动物们对狼发起进攻,狼被打得眼冒金星,抱头逃跑。”有的说:“狼扑向小羊时,脚下一滑,栽进河里死了。”有的说:“猎人赶来,打伤了狼,把狼送到了动物园,既让游人参观,又惩罚了狼,让它永远关在铁笼子里……”学生的表演更是精彩、生动,教室里的笑声一阵高过一阵。笑声过后,我问学生:“你能给《狼和小羊》这个童话故事续编结尾吗?”在我的引导下,一篇篇鲜活的习作摆在案头,神奇的想象和浓厚的欢乐气息迎面扑来,让人身临奇境地感染其中的“趣”。

二、珍视课堂生成

有时瞬间闪过的灵感或偶然遇见的事,更能激发学生独特的创意与写作的欲望。如有一天下午的一堂语文课,刚好碰到天气突变,天灰地暗,雷声响个不停。要上课,教室里光线不足,学生的注意力也不易集中。我灵机一动,干脆不上了,让学生站起来,到窗户前观察下雨前的情景,再听听雨声,写雨景。学生耳闻目睹了下雨的整个过程,再加上自己的创意,于是一句句、一段段精彩的文字就“出炉”了,如:闪电像一条条银蛇在空中飞舞;电姐姐闪着一道道白光,像挥舞着一把雪白的利剑,雷公公发出轰隆隆的响声,像在高空击鼓;雨,打在玻璃上,发出微妙的响声,一点一点,润开去,流开来,织成细密的透明的雨帘;雨如千条线,万条线从天上飘下来,顺着屋檐流下一串水滴,像美丽的珠帘……

又如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46页有一段短文,讲的是表哥教“我”玩袋鼠蹦的游戏。在读完短文后,学生对袋鼠蹦的游戏很感兴趣,有的学生私下嘀咕着:我们下课后也来玩袋鼠蹦的游戏。这时,有一男生举起了小手,我问他:“什么事?”他说:“老师,你能不能带我们一起玩袋鼠蹦的游戏。”看着学生那渴望的目光,我满口答应了他们的请求。于是,我找来了几个大袋子,带着学生到操场上玩袋鼠蹦的游戏。宣布完游戏规则(把脚伸进袋子里,两只手揪住袋子边,双脚向前跳,谁先到终点,就是谁赢),我把学生分成五组进行比赛。在比赛过程中,掌声不断,有的学生像袋鼠似的跳得又快又好,有的学生摔倒了,但还是赶快站起来,揪住袋子继续跳,赢得了满堂彩……一节课下来学生玩得非常开心。在回到教室后,他们还在议论纷纷:谁跳得好,谁跳得不好,谁赢了,谁输了,为什么会赢……我赶快趁热打铁,让学生把玩的过程写下来,对此孩子们可来劲了,写得不亦乐乎。

这瞬间闪过的灵感,偶然遇到的事情为学生快乐写作提供了源泉,一扫过去缺乏习作兴趣、“无米下锅”的现象,习作内容非常具体,使玩和写达到最佳结合。

三、搭建学科间的桥梁

各学科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也为习作提供了极为丰富的资源。教师如能在学科间架设桥梁,相信就能为孩子们开辟一条广阔的习作之路。

1. 音乐课。

如:教师播放乐曲,学生倾听、欣赏。伴着音乐,教师启发描述,学生展开想象,然后把感受写下来。

2. 绘画。

如:教师在指导学生写想象作文时,可先出示“小桥、花卉、动物、游人、天空……”词语,让学生根据这些词语,借助想象画出图画,然后要求将这些图画的内容写下来。这种训练使文字与形象相配合,画面与习作互补,从而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3. 实验。

教师可先布置学生运用科学课或课外阅读中学到的某科学知识,自己做一个科学小实验,然后把实验的过程写下来。

4. 劳动课。

如:要求学生炒一个菜,从采购、洗菜到炒菜都自己动手,然后让家人品尝。教师引导学生把做的活动与习作结合起来,让学生把整个过程写下来。

这些充满情趣的活动全方位地调动学生的手、脑、口,让学生在“玩”中感受生活,激起其写作的欲望,使每个学生都兴趣盎然地观察、思考,用闪烁着他们情感和智慧的童言描绘生活,展示独特的个性。

四、独特的评语

每一篇作文在写评语时都可采用第二人称的方式和情感化、个性化的语言和学生交流,这样既能培养学生写作文的兴趣,又能起到有效的导向、激励、诊断和强化作用。学生不仅爱看,而且“百读不厌”。评语的内容多种多样,有时回应学生提出的某些问题;有时赞美他们的进步和优点;有时暗示作文中的某些不足。例如,有的学生写了家里的小狗,描写很简单,我就在他的作文中写道:“小狗长得什么样,老师真想知道,你能给老师写写吗?”看到这样的评语,学生又会重写一篇。有的学生出去游玩,描写的景色很美,我又写道:“景色真美,感谢你优美的语言让老师大开眼界,有时间,老师也会去玩玩。”慢慢的,每次发作文的时间成了孩子们最盼望的时刻,孩子们迫不及待地翻开本子,眼睛搜寻着老师的评语,脸上洋溢着自豪的微笑。

此外,适时地给学生一些意外的惊喜也可以激发兴趣。比如,给持之以恒的学生画张笑脸以示鼓励,给取得飞速进步的学生画个卡通人物,给想象丰富的学生画对飞翔的翅膀……教师的创新,不仅能培养学生爱写作的兴趣,而且能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创新型教师,便有了创新型学生,让学生真正爱上写作是件很困难的事,因此,教师要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即使费时很多,也要努力,只要学生爱上了写作,便意味着语文教学的成功。

优劣好坏,良莠不齐,这是难免的,但不管怎样,孩子们写出的作文毕竟都是珍珠,不必计较大小,只要是真实就好。相信经过一定的训练,大家都会欣喜地看到孩子们已经在这个可以流露真情实感的舞台上慢慢成长起来了,写出了一篇篇动人的篇章。

参考文献

[1]于娜.让学生在写作中快乐成长.新课程研究, 2009.4, (上) .

[2]毕淑文.浅谈如何指导学生快乐写作.作文教学研究, 2007.4.

上一篇:无效教学行为下一篇:歌曲演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