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卫生建设范文

2024-09-21

社区卫生建设范文(精选12篇)

社区卫生建设 第1篇

关键词:城镇,社区卫生服务,医疗保险,全科医生

一、城镇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情况

(一)社区卫生服务的建设情况

社区卫生服务建设是城镇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的基础,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是解决群众“看病贵,看病难”的根本方法,是实现“保小病,以预防为主”医保原则的根本,是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人民群众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的保障。

城镇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体,一般以街道办事处所管辖范围设置,服务人口约3—5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下设多个社区卫生服务站,每个站覆盖1.5万人左右。在引进竞争机制,根据公平择优的原则为前提的情况下,采用公开招标的方式,选择具备提供社区卫生服务基本条件,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法人或自然人举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二)社区卫生服务的内容

社区卫生服务以维护社区居民健康为中心,提供疾病预防控制等公共卫生服务和一般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的初级诊疗服务。具体服务内容有:

1. 预防服务。包括:(1)个人、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预防;(2)传染病、地方病、寄生虫病的社区防治,病例发现及报告;(3)精神卫生的咨询,采取有效措施如转诊和康复等,以减轻社区居民的精神紧张问题,缓解压力,及时矫正心理行为问题;(4)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

2. 保健服务。包括:(1)妇女保健:如围产期、产前、产后、更年期保健和妇女病筛查;(2)儿童保健:新生儿、婴幼儿、学龄前、学龄期等各个不同发育阶段常见健康问题的防治与筛查;(3)老年保健:了解社区老年人生活和健康状态,发现问题,指导预防,指导自救。

3. 健康教育和健康自救。 (1)针对主要健康问题;(2)纠正不利于健康的行为;(3)特定健康教育。

4. 全科医疗服务。 (1)实施首诊负责制,进行多发病、常见病的诊断,治疗和护理等综合性医疗服务;(2)疑难病症、急诊的转诊、会诊;(3)家庭医疗服务以及开展有针对性的病人教育;(4)上级医院诊断明确或恢复期病人回到社区后的继续治疗。

5. 社区康复。

6. 计划生育技术服务。

7. 社区卫生诊断。

二、城镇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财政投入不足,缺乏医疗设备

我国在医疗卫生方面的财政投入严重不足,以2004年为例,我国医疗支出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7%,与国际上其他国家(美国把GNP的16%花在卫生保健上,英国的花费为GDP的7%)相比,差距甚远。医疗卫生投资的不足,直接导致社区卫生服务建设的不足,社区卫生服务的覆盖面远没有达到要求。而且基层的社区卫生服务站缺乏基本的医疗设备和先进的工作管理设备,致使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条件受限,诊治能力不强,工作效率低下。基本社区卫生服务能力的缺失,导致社区居民小病也去大医院,如此恶性循环使得有些社区卫生服务站形同虚设,既占用了医疗资源,又丧失了卫生服务能力。

(二)人员经费难到位,缺少长效保证机制

目前存在财政部门对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工作经费补助标准过低,拨款迟迟不到位,社区卫生服务站内医务人员编制受限等情况,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缺钱、缺人”的问题普遍存在。社区卫生服务站不仅基础建设不足,而且卫生机构的经办人员没有盈利,缺乏激励机制,致使基层服务站缺少全科医生,难以吸引及留住优秀人才,医务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长效保证机制的缺失,严重影响了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发展。

(三)初诊层次低,就医信任度不足

社区卫生服务站医疗设备和优秀全科医生的缺乏,又直接导致了其初诊层次的低下,社区服务的初诊仅停留在头疼感冒等小病上,很多社区卫生服务的功能都不能得以实现。居民就医信任度的不足,使社区居民大病小病都去大医院,大医院人满为患,社区卫生服务站却“门可罗雀”。

(四)监管力度不足,具体措施落实不到位

社区卫生服务部门的监管力度不足,上级部门进行检查时,只做表面文章,下级部门也是应付了事,致使很多具体实际的医疗管理措施落实不到位。虽然政策出台了,可是实际问题得不到解决,社区居民感受不到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和提高。

三、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建议

(一)增加财政投入,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高收入国家医疗费用的支出一般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1%左右,中等收入国家的医疗费用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一般也能达到6%,而我国医疗费用的支出所占GDP的百分比太低,加大财政对医疗卫生的投入势在必行。依据我国现阶段的国情,医疗费用占GDP的百分比提高到6%还是实际可行的,那么我国医疗卫生的财政投入将会增加2 000亿元以上。而且即将出台的新医改方案提出,将在2009—2011年,即3年间,各级政府预计投入8 500亿元用于五项医改,可见,增加财政投入的力度之大。如果拿出此增加的财政收入的相当一部分来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用于新增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建设,原有社区卫生服务站卫生环境的改善,必要医疗设备的购置,那么基层卫生服务条件将会大大得到提高,社区居民的健康也将会得到切切实实的保障。

(二)整合资源,高效配置

医疗保健具有不同于其他产品的属性,由于其信息技术上的复杂性、专业性,加之消费者感情方面的原因,消费者不可能花费时间仔细对比不同医生的诊治,而且也不清楚某种疾病的治疗“应该”花费多少钱。由于产品信息的不完全和价格信息的不完全,导致消费者错误选择的机率较大,错误选择的成本很高。目前,我国存在社区卫生服务覆盖面不足的同时,市场上还有很多不规范的个人诊所,没有卫生服务站的社区居民,为省去大医院的看病效率低问题,只能选择个人诊所,而又由于前面所述医疗卫生产品的信息不对称性,消费者只能“听之任之”。因此,有必要对现有资源进行整合,把一部分有条件的个人诊所纳入到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加大监管力度,切实做到为居民服务。

另外,一些二级医院存在“看病少”等问题,造成了医疗设备和优秀医务人员的浪费,因此可考虑把一些二级医院作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织全科医生的培训,做好社区卫生服务与大型医院的转诊、会诊等衔接工作,和社区卫生服务的管理及监管等工作。做到现有医疗资源的充分整合,高效配置。

(三)提高初诊层次,分流大医院病员

先进医疗设备的购置,二级医院的介入,全科医生的增加可以部分解决社区卫生服务“缺钱、缺人”的问题,提高社区卫生服务的初诊层次,使社区卫生服务的诊治不再只停留在感冒等小病上,不仅使其预防、保健、教育、上级医院诊治病人的后续康复等功能得以完成和实现,而且对于大型医院看病人员的分流还能起到相当大的作用。这样,一些原本可去也可不去大医院看的疾病,可以在社区卫生服务站得到诊治,既省去了看病者去大医院排队看病的时间,又对大医院的工作量进行了缓释,还使二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的医务人员忙碌起来,提高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四)归属大型医院,设置激励机制

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对于医务人员的激励机制的缺乏,一直是比较严重和敏感的问题。由于没有激励机制,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很难吸引并留住优秀的医务人员,而且现有的医务人员也存在责任心不强、服务态度不佳等问题。针对这一现象,可适当考虑社区卫生服务的归口问题,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站)归属上级大医院,一切行医标准遵从大医院,而经济进行独立核算,当地财政部门给与一定的财政补贴。这样可以对社区卫生服务的医务人员起到激励作用,吸引优秀人才,提高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自觉维护其医务环境。同时,还可以组织医生去上级医院学习,提高医务水平,也可以让上级医院的专家定期到社区坐诊,扩展社区卫生的诊治面,增加社区居民就医的信任度,实现良性循环。

(五)建立电子健康档案,提高行医效率

为社区居民建立电子健康档案,以网络为平台,统筹层次逐步由区提高到市,做到定时信息更新。能够及时发现疾病(特别是传染性疾病),预防疾病,针对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统一安排定时检查,以防止综合性并发症的产生,对老年人可进行上门体检服务等。电子健康档案具有操作便捷,存取方便,输出方式灵活,可多用户共享,辅助决策,随访提醒等功能。

但目前电子健康档案的建立还存在很多实际问题,比如网络建设问题,个人信息安全问题,异地就医难问题。有些省市已经探索出了一些成功的经验,比如,用城镇居民的医保卡号作为电子健康档案的用户账号,这样就解决了病人ID号唯一的问题。病人去医院就医时,可向医生提供自己的电子健康档案,有利于医生对病人疾病的诊治,极大地方便了患者的就诊。

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信息化建设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一些问题还在实际探索中逐步解决。

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完善是城镇医疗公共卫生改革的重点,是居民医保“看小病,保大病”的重要实现手段,是国民健康福利所得的重要体现。因此,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要从实际出发,充分为民考虑,做实做好。

参考文献

[1]尼古拉斯·巴尔.福利国家经济学[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3.

[2]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 (征求意见稿) .http://finance.QQ.com

[3]全科医生手册[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

建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第2篇

7.28世界肝炎日宣传

2011年7月28日,是世界卫生组织确定首个“世界肝炎日”、全国首个肝病宣传日,主题是“认识肝炎,科学防治”。为切实做好肝炎预防工作,提高社区居民对肝炎的认识,维护社区居民身心健康,根据上级文件精神要求,结合实际,松原市宁江区建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积极、主动、科学、有效地开展肝炎防治宣传活动。

宁江区建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紧紧围绕“认识肝炎、科学防治”宣传主题,营造浓厚的宣传教育氛围,组织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在建荣社区中的繁荣小区广场设点开展宣传教育活动,不断提高我社区居民肝炎防治意识,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各种疾病发生。在宣传活动期间,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向社区群众进行肝炎防治宣传教育,通过发放宣传资料、现场咨询、现场讲解教育等宣传肝炎相关知识,营造全民抗击疾病、维护生命健康的氛围。共发放肝炎防治知识宣传册200余份,通过本次宣传活动,对提高社区群众对肝炎防治知识等相关疾病防治知识的认识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今后,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将继续认真组织开展各类传染病防治宣传活动,并把这项工作常规化,结合我社区的实

社区经济如何推动社区精神文明建设 第3篇

【关键词】社区经济;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社区物质文明;措施

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是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体系中基础组成部分,因为社区是基层的群众生活共同体,因此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对提高居民的文明素质和形成良好社会风尚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发展和壮大社区,必须向着新型、文明、和谐的方向全面发展,促使社区的经济、政治、文化协调进步。其中,社区经济的发展是前提,经济发展好了,能更好的促进精神、政治文明建设。本文主要论述社区经济对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推动。

1.社区经济在推动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中的意义

发展社区经济,是推动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和保证。

1.1社区经济的发展可以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强大的经济支持和物质保障,这是实现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目标的根本保证

当前,随着我国城乡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任务越来越紧迫和繁重,社区管理、社区文化、社区教育、社区服务、社区治安等各项事业都需要大量资金。只有依靠社区自身的资源,积极发展社区经济来提供建设资金,才能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切实的物质保障。

1.2社区经济组织主要以服务业为主,因此需要大量的就业人员,一般都会就近招工,对社区内待业人员来说,是增加就业的良好机会

社区内的企业和服务行业大多是中小规模,机器设备简单、操作便利、技术和服务水平要求不高,一些社区内的残疾人、下岗人员、刑满释放人员等都可通过在社区经济组织就业的方式,获得生活来源,减少了政府压力和社会不稳定的因素。社区组织创造出来的经济效益的一部分,用来解决社区内居民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或者部分老弱居民的实际困难,从而创造社区和谐和文明。

1.3社区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整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这是提高社区居民素质和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

一般来说,社区经济的发达程度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社区居民素质和生活质量。随着社区经济的发展,社区建设资金的增多,社区居民赖以生存的社区环境、社区文化、社区教育、社区治安等状况必然会得到进一步改善,社区居民的文明程度、生活质量,乃至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都会得到提高。

1.4社区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增强社区凝聚力,充分发挥社区居民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提高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参与率的有效手段

社区居民在思想意识、心理情感上具有共同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这是社区经济发展的一个基本前提,是社区凝聚力和吸引力增强的基础。由于社区经济大多数是规模小、分布广,主要面向广大社区居民的集体经济,因此,它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社区内部可以通过合作、合股等形式举办社区经济项目,不断增强社区的凝聚力,大大激发他们参与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热情。

2.社区经济推动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改进措施

2.1依托社区资源,提高社区经济的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力

社区内部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环境资源、技术资源、社会资源等,并在某些方面形成了独特的优势,成为社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因此,必须立足于社区的优势资源,充分发挥社区的独特优势,力图形成与大市场、大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规模经济”格局,不断创造出规模经济效益,增强社区经济的发展能力和参与市场竞争的综合实力。

2.2提高思想认识,明确社区经济在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不是空中楼阁,必须有建设的经济后盾。就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资金来说,传统的向群众集资或者等着上级部门拨款都不是长远之计。要从根本上解决精神文明建设的资金问题,必须进行自我造血,努力发展本社区的经济建设。社区工作人员要有这种发展经济,自我壮大的使命感,转变思想,提高对社区经济发展必要性的认识,才能积极都脑筋、办实事,将社区经济建设真正落到实处。在理念上对社区经济发展的核心意义高度重视,主动学习先进的经济管理知识,引领中国社区经济走向完善,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经济的进步。

2.3适应市场经济,实现社区经济经营机制的大转换

必须转换社区经济的经营机制。一是在发展方向上,要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潮流,进一步优化经济结构,积极参与市场竞争。二是在管理体制上,要从直接抓生产经营转变为政策指导、监督服务等间接管理上来,充分发挥社区经济内部管理机制的作用,扩大社区经营企业的自主权。三是在经营机制上,要灵活多变,积极推进企业经营机制的改革,明确企业内部产权关系,全方位放开,让各经济实体走自主经营、自我发展的道路。四是在劳动人事管理上,政府及基层社区只管一个法人、一个合同、一个监督机制、一个服务体系,各经济主体可以自主招聘、调动、使用和解聘人员。

2.4强化社区服务,增强社区经济发展的主导功能

以服务于社区居民为主旨发展社区经济,并通过社区经济的发展来支持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从而达到两个文明建设的和谐统一。这是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方式和重要途径,也是社区经济发展的主导功能。因为,社区服务具有融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为一体,可以突出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趋势。它不仅包括满足物质需求方面的服务,而且包括满足精神文化方面的服务。为此,各社区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以社区服务为突破口,以满足社区居民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为目标,走福利服务与经营服务、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发展道路,大力发展那些直接为广大社区居民生产、生活、学习服务的第三产业,以增强社区经济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服务的主导功能。

2.5加强组织管理,积极推动社区经济的健康发展

当前,发展社区经济应在有利于政企、政事分开,有利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则下,有组织、有秩序地进行,充分发挥街道和居委会的主体作用,加强基层社区的政权建设和社区经济的管理作用。

总之,社区经济建设为精神文明建设奠定了物资基础,社区精神文明又会对经济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两者要互相促进。当然,一些基层的社区管理者缺乏正确处理社区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的经验,还要在实践中慢慢摸索,探索出社区经济更好地推动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新模式。 [科]

【参考文献】

[1]张建利,涂品.社区经济发展与和谐社区建设关系研究[J].商业时代,2011(05).

浅谈社区卫生体系的建设 第4篇

一、强化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思想认识基础

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 也是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更是落实科学发展观, 实现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围绕卫生惠民工程工作的重点, 需要以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为平台, 进一步合理配置资源、强化卫生公益性, 通过努力, 建立了低成本、广覆盖、高质量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

卫生惠民是关爱百姓、关注民生, 化解群众看病就医问题的实际行动, 也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 提升卫生服务水平,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当前, 我们正处于体制转轨、社会转型的特殊历史时期, 《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已向全社会公布, 卫生惠民工程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大好发展时期。围绕切实缓解广大群众看病问题, 通过调研、思考, 我们认为, 必须围绕广大群众“看得到、看得起、看得好”的目标, 以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为平台, 进一步合理配置资源、强化卫生公益性, 通过努力, 为居民提供低成本、广覆盖、高质量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 必将面临着行政区划调整、新老城区建设、人口流动频繁等问题, 社区卫生的规划和布局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加以调整完善。要坚持政府主导、鼓励社会参与、多渠道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举办原则, 要细致调查分析区域人口分布的密度、结构以及服务半径、行政区划等综合因素, 按需设置社区卫生服务点, 不断健全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体、社区卫生服务站为补充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

二、加大投入、规范管理, 确保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健康开展

实现社区卫生惠民工程的重点突破, 前提是需要加大投入、规范管理。一方面财政应当建立稳定的经费增长机制, 逐步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经费投入, 并按照国家、省定标准, 专项安排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经费, 专门用于社区公共卫生服务, 体现公共财政对社区卫生服务、卫生惠民工作的支持。努力完善社区卫生资金的考核机制, 推行项目管理、内涵提升、质量考核和购买服务的综合拨款模式, 根据机构完成服务的数量、质量和群众满意度给予拨付。通过政策聚焦, 引导常见病、多发病和诊断明确的慢性门诊下沉社区, 鼓励和引导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参保人员, 就医时首先选择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参保人员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 提高重大疾病住院报销比例, 鼓励居民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 促进社区卫生服务资源的有效利用。

另一方面, 明确职责、多方协调, 落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本业务用房。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用房是卫生惠民工程最直观的窗口。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思》中指出, 在城市新建和改建居民区中, 社区卫生服务设施要与居民住宅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投入使用。因此, 新建小区配建的社区卫生设施由规划部门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加以明确, 卫生局参与用房验收, 无偿提供给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使用。目前, 尽管已经出台相关政策, 明确机构用房由政府无偿提供或全额补助租金, 但是由于老小区拓展空间有限, 新小区配套公建用房不能到位, 社区卫生服务站面积还不能达到300平方米的标准。那么, 要进一步细化城市社区卫生用房“三同步”方案, 统筹协调规划、建设、财政、民政等有关部门, 各司其职、密切配合, 合力解决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用房问题。对不能提供配建用房或因《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规划》要求不需设置机构的新建小区, 要参照教育系统做法, 向开发商征收社区卫生用房配建费。同时考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用房实际, 对确实在短期内达不到以奖代补的用房标准的机构, 为充分调动机构建设积极性, 在时间和面积上给予一定幅度的调整, 同时财政以奖代补的补助经费也作相应调整。

三、从政策落实和能力提高角度来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

把加速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 作为政府的民心工程, 实行政府调控和市场配置卫生资源相结合, 加快社区卫生服务运行机制的综合改革。

中编办[2006]96号文件指出“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公益性事业单位, 按其公益性质核定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编制为财政补助事业编制”。我们认为, 在下一步政府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重新核定人员编制方面, 要按照精简、效能的原则实行定岗定编, 一方面用足现有编制, 另一方面根据服务人口、服务范围等重新核定编制。《江苏省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运行机制综合改革工作方案》提出, 要把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作为深化城市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有效缓解城市居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根本措施。

我们认为, 要大力推进政府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额预算、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 机构各项收入全部上缴同级财政, 支出按照预算管理要求, 医务人员工资、津贴、目标考核奖和住房公积金等按照原有标准测算并核定;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等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由政府财政承担;业务用房、基本设备、工作经费等由政府安排, 由财政会同卫生行政部门予以核定, 并按国库集中支付的要求执行。对非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的公共卫生服务, 按照购买服务的方式给予补助。从而确保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能够免费为居民提供公共卫生服务, 按成本收费提供基本医疗服务, 维护社区卫生服务的公益性质。

同时, 社区卫生服务包括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两大块, 集预防、保健、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康复和医疗等“六位一体”。当前社区卫生服务队伍主要由基层卫生人员转岗而来, 普遍存在学历低、职称低、年龄大的现象, 一些乡村医生、厂矿保健医生在机构转型后, 无法适应新的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因此, 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 鼓励和吸引全科医生、公共卫生医学专业的医学院校毕业生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 同时成立退休医学专家库和社区卫生服务专家指导组, 聘请一批优秀的离退休医务人员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坐诊, 做好“传、帮、带”的作用, 以优化社区卫生服务队伍结构;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 抓紧对现有全科医生和社区护士的岗位培训, 更新知识结构, 提升服务能力;要拓展市级医疗卫生机构挂钩帮扶社区卫生服务工作, 在现有单纯临床坐诊向行政管理、双向转诊、数据共享等拓展, 提高社区卫生的综合服务能力。

四、加大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思路创新

我们认为, 社区卫生服务要发展、卫生惠民工程要持久, 思路创新是关键, 要以居民需为导向, 以“六位一体”全方位服务为途径, 努力为广大群众提供优质服务。

首先是推行社区团队服务。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全面推进以全科服务团队为主体的服务新模式, 以全科主治医师领衔, 由若干名全科医师、社区护士和公共卫生医师组成服务小组, 运用社区卫生服务平台提供的设施、设备和技术条件, 开展中心、站点和家庭的三站式服务。

其次是拓展优惠服务范围。进一步推进居民健康体检和慢病相关因素调查工作, 进一步扩大社区基本药品目录, 将慢性病防治药品列入社区零差率销售范围;加大居民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的报销比例, 从而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真正成为广大居民的“家庭医生”。

再次是推进信息化建设。以“卫生信息网”建设为契机, 积极开展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化建设, 逐步建立以社区居民为中心、以健康档案为基础、集社区卫生服务六大功能为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计算机系统, 实现社区卫生科学化、数字化管理。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试点, 加快推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市级医院信息交换平台建设, 在市级医院与社区卫生机构之间实现远程会诊、远程诊断、远程讲座等活动, 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服务水平。

最后是探索实行“健康代理制”。开展社会卫生合同服务的试点工作,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广大居民签订一批家庭保健合同、老年保健合同、母婴保健合同, 依档提供服务, 让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成为居民及家庭的“健康代理人”, 为保障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作为更大的贡献。

摘要: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现实要求建立社区卫生服务平台, 合理配置资源、强化卫生公益性。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 社区卫生体系的建设必须以明确的思想认识为基础, 在财政、物质条件方面加大投入、规范管理, 从政策落实和服务人员素质角度进行推进, 同时坚持观念创新来实现。

怎样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第5篇

政府加大对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可以在相当程度上缓解上述”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加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可以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改善基层群众就医条件,减轻国有大中型医院的看病压力, 降低群众就医费用;政府也可以将有限的财力集中在广大基层群众身上,使群众充分分享改革成果,真正得到实惠。

随着社区医疗工作的不断推进,社区卫生的需求与服务模式、服务与管理体制间的矛盾开始制约社区卫生工作的开展。一是医疗设施老化或不足,难以适应诊疗需求。社区医疗机构的基础设施不足,原有的设备严重老化,检查手段受限、准确性降低。由于人员、设备条件限制和社区医院服务不到位,致使就医人群大量流向三级医院,增加了三级医院的负荷和有限资源的占用。二是投入不足。地方政府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投入参差不齐,有些地方政府将经费转移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自身承担,社区卫生服务受利益驱使,仅注意于医疗收入,“六位一体”的服务职能多数流于形式,造成群众对现有社区卫生服务产生偏见和不信任。三是医保政策与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发展表现不同步。尽管医保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有一定的优惠政策,但在药品和诊疗方面的费用只略低于大型医疗机构,又由于医疗质量及服务等问题,因此目前的医保政策还不能起到就医的导向作用,仍然存在大医院挤、小医院空的现象。四是技术力量薄弱,人员结构不合理。目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具有全科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数量少,现有专业技术人员年龄老化,学历层次偏低,梯队建设没有形成;医、护、技、药人员比例失调,护理人员数量和层次达不到要求;医生普遍存在未经过规范的全科医师培训阶段,专业技术水平不高,影响社区医疗服务水平。由于医疗条件、收入等问题,影响了社区医生积极性的发挥,不利于吸引人才留在社区医疗机构服务。五是“双向转诊”难以形成机制。首先,担负首诊的一级医院由于条件有限,很容易转出患者,而三级医院的诊疗标准又以患者的康复为依据,同时患者对转回一级医院康复也没有信心,社区医疗机构的护理水平不高,很难再把患者转回,不能实现“双向转诊”的目的。

加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要着力于体制、机制创新。

首先,大力倡导社区首诊和双向转诊模式: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全科医生有三个职能,包括掌握本辖区居民的详细健康状况,指导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患者正确的饮食方式和锻炼方式;负责诊治辖区居民的常见病、多发病;及时监控居民的大病征兆,让居民在大病

初期能得到尽早治疗。在社区开展首诊能够合理分流门诊病人。大家现在说看病难,最突出的是到大医院排队挂号。实际上在国外,大医院几乎没有门诊部,到大医院看病都是社区医生的转诊,这样,社区医生能够帮助病人找到更合适的医院和医生。作为一个居民,不可能对各大医院的特点、哪一个医生怎么样了解得很清楚。但是作为社区医疗机构,医生会根据每个居民的实际需要进行转诊。大医院确诊后的慢性病治疗和手术后的康复则可转至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现“小病不出社区,大病及时转诊”的目标。

其次,要将家庭病床费用纳入医保报销范围。在转诊方面,如果是经由社区卫生服务站转诊,病人的报销比例可相应扩大,并将医保病人在社区获得慢性病药品的报销比例和范围扩大,药品集中配送,减免部分挂号诊疗费用等。卫生部门要和医保、物价等部门进行协商,力争在相关的一些政策上对社区卫生机构有所倾斜。

最后,要按照《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精神,坚持政府主导,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多种形式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探索创新社区卫生投入机制,建立稳定的资金筹集机制,探索政府“花钱买服务”等资金投入、补偿方式,并随财力增长逐步增加投入。要明确和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的性质和功能,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便捷、经济的服务。要下定决心、下大力气合理调整和配置社区卫生资源。要强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内部激励和外部监管机制,严格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和技术项目的准入,改革人事和收入分配等制度,将社区居民是否受益、是否满意作为评价工作的主要标准。

民安社区:建设智能化低碳社区 第6篇

这个大集已坚持了五年多,共举办了八届。它其实是民安社区低碳社区建设的一项具体体现。民安社区低碳社区建设始于2006年,2011年全面提升推进智能化低碳社区建设。

厨余垃圾就地资源化处理

民安社区地处北新桥街道东北角,辖区面积0.4平方公里,居民楼22栋,常住户数3452户,常住人口8425人,流动人口3831人。有人,便会产生垃圾。垃圾处理又是环境保护的一项重要内容。为实现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目标,民安社区在市区、街道及社会公益组织的大力支持下,在推动社区厨余垃圾的就地资源化处理方面进行了有益尝试。

2011年,民安社区开展垃圾分类进家庭活动。向居民宣传垃圾减量、垃圾分类、低碳生活等,并对社区居民进行了一系列的培训指导。截至2013年底,社区开展了多次垃圾分类暨厨余垃圾资源化处理主题宣传活动,并组织居民积极参与厨余垃圾分类投放。与社会公益组织共同开展“电子IC环保积分卡”活动,制作IC卡400余张,通过刷卡积分,大大提升了厨余垃圾资源化处理工作的延续性和实效性。

社区内建立的“绿厨小屋”安置了厨余垃圾处理设备,实现厨余垃圾集中就地资源化处理,从源头解决了厨余垃圾运输、处理等问题,提高垃圾的资源化(肥料)利用程度,减少垃圾运输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2013年设备全年累计运行7820小时,累计处理厨余垃圾3820千克,产出有机肥料210余千克,全部发放给社区居民用于绿色种植。设备由社区志愿者和专职垃圾分类指导员共同维护。社区初步计划在2017年前争取将社区产生的全部厨余垃圾实现资源化就地处理。

除此之外,民安社区在智能化低碳社区建设的其他方面探索颇多。

雨水回收再利用

在社会公益组织所聘请的第三方专业技术人员指导下,民安社区的雨水回收再利用系统工程自2009年9月施工,于2010年2月完工,共安装雨水回收系统12个,每套系统的最大储水量为两吨。在日常生活中,社区居民们充分利用雨水回收系统的集水进行洗车、浇花、家庭养殖等。社区计划2015年前再建设20套雨水收集系统,方便更多居民使用收集的雨水浇灌绿地、擦洗车辆。

自行处理废水 普及节水用具

自2003年小区建设之初,民安社区中水处理系统就已将社区居民所排废水进行中水处理,日处理量640立方米,处理后的中水主要用于造景绿化及道路降尘。为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民安社区在2007-2008年发放节水龙头约3200个,计划2016年前为每户居民发放喷洒式水龙头,进一步降低居民用水消耗。另外倡导居民使用节水型马桶。目前已实现普及,对困难家庭,市、区政府给予了无偿更换。

号召居民低碳出行

社区内已建成使用自行车租赁点5处,可提供近150辆租赁自行车;办理自行车租赁卡网点1处。同时,为减少私家车出行,改善交通拥堵情况,改善空气质量,民安社区在LED显示屏上显示每天尾号限行信息,号召开车族参与“每周少开一天车”活动,在开展的环保活动中宣传绿色出行。经专业机构调查测评,社区生态碳足迹为1.51全球公顷,低于北京市平均生态碳足迹标准(1.61全球公顷)。

另外,社区开展的屋顶种植、阳台种植、无土栽培芽苗菜等活动,在提升社区环境水平的同时,还丰富了居民的菜篮子。民安街14号楼顶层平台建设有太阳能热水系统,可为14号楼全年提供洗浴热水。在社区建设使用太阳能供电照明的宣传栏,自行车存车处使用太阳能供电照明,试点工作已经完成。计划2015年前对将社区内主路高杆路灯全部更换为太阳能照明路灯。

通过一系列低碳活动的开展,民安社区希望实现几项预期目标:社区垃圾分类达标,全部厨余垃圾实现资源化就地处理;人均用水量低于北京市3立方米/月的平均水平;人均用电量低于北京市60度/月的平均水平;社区居民低碳出行比例高于北京市40%的平均水平;人均绿化率达到5平方米;污水处理及中水利用率达到90%以上,使民安社区初步实现低碳生活社区。

日前,民安社区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组织的“2014年度低碳中国行优秀低碳案例”活动中,被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推荐为优秀低碳社区;民安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吴治民同志被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推荐为优秀低碳人物。民安社区在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组织开展的低碳社区试点申报工作中,入选低碳社区试点名单。

社区卫生建设 第7篇

针对目前人力资源的影响因素可通过招聘大学毕业生、通过与大医院联手培训,聘用大医院的退休专家,以及提高社区卫生工作人员的待遇等达到人力资源的储备与技术力量的加强。

1.1 引进人才

实施政策倾斜,鼓励大学毕业生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

虽然许多大学生择业的方向是大医院,可以通过政策倾斜提高下基层人员的待遇,建立基层医务人员定期进修学习制度、给予职称晋升等方面的政策,鼓励和吸引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通过引进大学生使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人力资源得到优化。

1.2 聘用退休专家

鼓励社区医疗服务机构聘用大医院的退休专家。退休人员是一个难得的人力资源,并且是高水平的人力资源,在技术上得到群众的信任,聘用退休专家是非常实际和有效的措施。因此,社区医疗机构应当在聘用退休人员上下功夫。卫生行政管理部门也应在政策上、资金上给予支持。

1.3 实施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大型医院联手培训制

通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大型医院联手培训是边工作边提高的有效办法。

(1)社区医生通过定期到大医院进修的方式提高能力,社区医生进修,可以采取全科制加专科制的方式进行。通过接触更多的病人或与多病种的接触,增长见识,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诊断治疗的水平。通过大医院高年资医师的带教,使社区医生对基础的诊疗规范更加熟练,从而提高业务能力。通过对各项检查报告的熟悉能更利于一些转到社区病人的诊疗。

(2)大医院的高中级卫生技术人员定期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行服务与指导。高、中级卫生技术人员定期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既服务又指导,这是既使基层的群众得到高质量的服务,又使社区卫生技术人员得到培训的好方法。高中级卫生技术人员下社区开展技术服务能使社区医生得到很好的传帮带。

1.4 留住人才,解决社区卫生工作人员的待遇问题

目前社区医生存在工资偏低和职称晋升方面的问题,造成留不住人才的现象。因此为留住人才应给予社区医生职称晋升、待遇等方面的政策保障。大医院晋升标准是发表文章和通过外语水平考试,社区医院不必比照这种标准。社区医生能够看好常见病,诊疗基本功扎实,完成好向老百姓进行健康宣传的任务,就可以晋升职称。另外,就是保证社区医生的工资和奖金,减少他们的后顾之忧。

2 建立以市场竞争为模式的良好的运行保障机制

社区卫生因其服务的需要,其机构数目的众多和人员数量的庞大,单靠卫生行政部门的管理是不够。制定良好的管理机制,特别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自身建立良好的管理机制以促进其良好的运转与发展是非常必要和紧迫的。

2.1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之间的内部市场化

开展各类社区卫生医疗机构之间多样化竞争,促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加强管理和开展优质服务。居民可以自主选择满意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签订家庭协议。管理部门可以对签约多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行经济奖励,而对于居民不满意的机构进行批评并采取惩罚措施。另为居民提供投诉途径,保证居民的权益得到维护,起到广泛的群众监督。

2.2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岗位之间的内部市场化

(1)制订良好的岗位竞争机制。按照服务工作需要和精干、效能的要求,实行定编定岗、公开招聘、合同聘用、岗位管理、绩效考核的办法。考核结果作为续聘、解聘、调整岗位、收入分配的依据。对工作绩效优异的人员予以奖励;对经培训仍达不到要求的人员按国家有关规定解除聘用关系。建立高水平人员“留得住”,不合格人员“流得出”的用人机制。

(2)把社区卫生的服务对象的满意度作为考核的一个标准。与社区居民签订家庭协议,成为社区居民的家庭医生是保证社区居民得到良好的医疗服务的重要保证,也是社区卫生工作的一项政府要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管理部门对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考核可以以其签订协议的比例为指标。如果明显低于规定比例,可以要求该服务人员转入其他不直接接触病人的科室或下岗学习。如果想再次与病人签订协议,必须经过重新的培训考核。新招聘的人员经过一两年的实习后,由居民自己选择。这就在社区卫生服务人员中形成了内部竞争机制。内部的优胜劣汰机制能够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提高社区居民对机构的满意度增加居民对机构的信任度。

摘要:社区卫生服务是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健服务的基本卫生服务方式,是医疗卫生服务发展的方向。但目前阶段社区卫生服务功能的发挥仍受到人力资源、技术水平、内部管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解决社区卫生服务的人力资源问题,建立以市场竞争为模式的良好的内部运行保障机制,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内涵建设,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服务能力是实现社区卫生服务功能的重要途径。

社区卫生建设 第8篇

1 编制背景

社区卫生服务是城市卫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目标的基础环节。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 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有效缓解城市居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重要举措, 对保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在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下, 近年来, 社区卫生服务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 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初步形成。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06年制定了《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基本标准》, 对机构面积、人员、床位、设备、人员配备等准入方面做了规定。但由于一直没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国家建设标准, 全国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改造建设时难以很好的确定机构建设规模、用地面积和建筑标准等。因此, 编制科学、合理的建设标准, 对于进一步规范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从2006年8月开始, 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满足人民群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各地按照《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基本标准》及自行确定的建设参考标准, 相继开展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改造建设工作。为规范全国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 2008年, 原建设部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标准列入国家建设标准体系并下达了编制计划。

2 编制原则

1) 立足当前、兼顾长远。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以及目前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卫生面临的突出问题出发, 根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所承担的功能及应完成工作任务, 结合各地的实际情况并适当兼顾发展的需要, 制定建设标准。2) 科学先进、合理适用。立足我国国情, 符合国家经济建设的方针政策, 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功能和所承担的工作任务相匹配, 确保建设的科学性、先进性、合理性和适用性, 满足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需要。3) 因地制宜。标准制定时充分考虑了经济发展的因素和我国东部、中部、西部现状, 既能够满足东部实际需求, 又能满足中、西部地区快速发展的需要, 合理确立分级、分类标准, 做到因地制宜。

3 编制方法

按照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工程项目建设标准编制程序规定》和《工程项目建设标准编写规定》有关要求, 以满足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本功能为出发点开展编制工作。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筑面积指标、建设用地指标是本标准编制过程中的一个难点。由于我国地域辽阔,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各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内容、工作量、服务半径有所不同, 建设规模差异较大。因此, 建设规模必须结合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服务人口、人员编制等综合确定。建筑面积指标和用地指标按照专家组测算和现状调查相结合的方法来确定。专家组测算。根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日常工作、履行基本职能、完成基本任务所需的基本功能用房面积进行测算。现状调查。按各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用地面积、建筑面积和服务人口数的实际调查结果进行确定。

4 编制过程

2008年1月, 在北京召开了编制工作启动会议。2008年3月, 编制组进行了实地调研和函调。2008年3月和8月, 分别召开了汇稿会和讨论会。2009年4月在原卫生部网站上向全国征求意见, 5月初征求意见结束。2009年12月在住房城乡建设部的网站上向全国征求意见, 2010年3月初征求意见结束。2010年6月, 在北京召开送审稿专家审查会。2010年10月, 召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建筑标准设计样图》专家评审会。2013年4月颁布, 2013年7月1日执行。

5 主要内容

主要内容共七章:第一章总则、第二章建设规模与项目构成、第三章建筑面积指标、第四章选址与规划布局、第五章建筑标准、第六章医疗设备、第七章相关经济技术指标。标准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遵循的原则、选址要求、主要功能用房比例, 建筑要求、专业要求、基本医疗配置等作了规定。

根据专家审查意见, 编制组对标准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科室划分进行了调整, 遵循与《关于印发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基本标准的通知》中“科室设置”内容一致的原则, 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房屋建筑划分为:临床科室用房、预防保健科室用房、医技及其他科室用房。其中:“临床科室用房主要包括全科诊室、中医诊室、康复治疗室、抢救室、预检分诊等;预防保健科室用房主要包括预防接种室、儿童保健室、妇女保健与计划生育指导室、健康教育室等;医技及其他科室用房主要包括检验室、B超室、心电图室、药房、消毒间、治疗室、处置室、观察室、健康信息管理室、办公用房 (根据专家意见新增加) 等。”

同时, 根据专家意见, 遵循与《关于印发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基本标准的通知》中“科室设置”内容一致的原则, 考虑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规模较小, 不采用按照科室用房所占面积比例的方式进行面积分配与控制, 而是按照各类用房的建议使用面积测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总建筑面积, 最终确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业务用房使用面积分配及建筑面积控制表。此番调整, 也增强了本标准的可操作性, 便于更好的理解和使用标准。

按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功能要求, 通过组合平面设计分析, 确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人口3万人~5万人 (含5万人) 建筑面积即最小规模为1 400 m2, 随着服务人口增加, 相应增加全科诊室、预防保健等用房面积。社区卫生服务站根据所承担的职能和服务人口, 其建设规模为150 m2~220 m2。根据2007年中国社区卫生协会普查结果显示,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平均建筑面积分别为2 312 m2和257 m2, 见表1。

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房屋建筑面积在1 000 m2~2 000 m2的比例最大, 占到28.92%;房屋建筑面积大于3 000 m2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占22.54%。社区卫生服务站的房屋建筑面积主要集中在60 m2~200 m2, 大于500 m2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占7.88% (见表2, 表3) 。

编制组根据各级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功能, 坚持科学、合理、适宜、均衡的原则, 经过多专家论证和征求意见认为, 目前多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是2层~3层的建筑物, 或者在公共建筑中占2层~3层, 因此确定服务人口3万人~5万人 (含5万人) 建筑面积为1 400 m2、服务人口在5万人~7万人 (含7万人) 建筑面积为1 700 m2、服务人口7万人~10万人 (含10万人) 建筑面积为2 000 m2。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床位的, 每1床位增加建筑面积30 m2, 但不得超过50床。床位设置原则上按照每千人口0.3床~0.6床确定。

6 设计要点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建设应满足规模适宜、功能适用、布局合理、流程科学、装备适度、安全卫生、运行经济、节能环保。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可划分为三个基本功能分区:预防保健区、医疗区、后勤区 (见图1) 。

预防保健用房应自成一区。有条件时, 宜设单独出入口。预防保健科室用房中的计划免疫、儿童保健用房宜设置在首层 (见图2) 。

临床科室用房应从医疗流程和实际需要出发, 做到紧凑、合理、便捷。医疗区功能用房关系流程见图3。

7 结语

作为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基础,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承担着维护社区居民健康、提供疾病预防控制等公共卫生服务、一般常见病和多发病的初级诊疗服务、慢性病管理和康复服务的重要任务, 随着国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和“首诊在社区”的逐步实施,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将承担更多的医疗卫生服务职责, 其建筑空间的高效利用和流程再造也将面临更大的挑战。

摘要:通过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建设标准》编制背景、原则和方法的介绍, 阐释了建设指标的科学性, 并探讨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以不断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建设水平。

兰州市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化建设研究 第9篇

社区卫生服务是20世纪以来用以解决社区居民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等一系列医学问题的新生事物, 它以全科医学为基础, 是现代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化的产物, 其最大特色是提供个性化、人性化、防治-保健-康复教育一体化和有效、综合、便捷、低廉、持续、完整、协调的全程服务[1]。

本课题组通过实地调研、问卷调查, 对兰州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信息化建设情况做了较为全面的分析研究, 现介绍如下。

1 研究对象

兰州市所辖三县五区:榆中县、永登县、皋兰县、城关区、七里河区、安宁区、西固区、红古区共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0个, 每地区抽取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其中因为城关区覆盖面比较大, 故抽取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按照甘肃省卫生厅建设全国中医示范省的要求, 兰州市所辖地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开展了中医药技术服务。

2 研究内容

兰州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信息化建设现状, 主要包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信息化管理工具及其覆盖率、网络化管理现状、信息资源现状、信息技术能力及开展的服务范围等内容。通过对以上内容的分析调查研究, 得出兰州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信息化建设现状以及存在的具体问题, 为兰州市社区卫生服务评价工作提供支持, 为加快兰州市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3 研究方法

(1) 采取方便抽样的方法, 每地区抽取一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为保证调查数据的真实性、可靠性, 通过兰州市卫生局发放的标准化问卷调查表, 采用实地调查和访谈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调研。

(2) 本研究在参考国内研究的基础上, 结合兰州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实际, 采用Delphi法, 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 经过查阅文献、专家论证、在试点机构进行预评估后, 根据《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 (2011年版) 中有关中医药的内容, 设计标准化调查问卷。

(3) 本课题采用Delphi法进行指标筛选和确定指标权重, 对兰州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情况进行实证评价后, 将数据标准化处理, 对所有数据应用Epi Data 3.02软件建立数据库, 双人同时录入, 争议问题协商解决。数据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处理。

4 研究结果

调查时间为2010年至2011年, 发放调查问卷9份, 收回有效问卷8份, 有效问卷回收率为89%。

(1) 兰州市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平均有计算机11.13台, 其中用于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管理的平均为6.13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实现了计算机网络化管理, 全部与医保部门建立了网络连接;75.0%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上级转诊医院无网络连接;87.5%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未与上级转诊医院实现信息资源网络共享。没有实现信息资源网络共享的原因主要为:信息共享内容尚未明确、缺乏相关信息技术、没有合适的信息共享途径, 具体见表1。

(2) 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建立了个人健康电子档案, 共建档数为91 669份;家庭健康电子档案建档数为29 246份;特殊人群保健记录电子档案建档数为35 360份;慢性病随访记录电子档案建档数为8 241份。

全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经常利用电子档案进行查询和信息分析, 全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采用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信息系统, 全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组织或开展过有关信息技术的培训, 全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将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化建设纳入近期工作目标。有75.0%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未开展远程保健咨询服务, 87.5%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没有专门的信息管理人员。制约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因素为:缺乏相关信息人员、网络条件局限;目前信息化建设在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中主要应用方面为:预防工作、保健工作、健康教育工作。具体见表2~3。

5 讨论

(1) 通过本次调查, 证实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在促进人民群众健康工作中的职能越来越强, 老百姓对社区卫生服务的需求和信任度逐年增加, 社区卫生服务承担卫生保健的责任越来越大。

(2)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实现了计算机信息化管理, 并与医保部门建立了网络连接, 说明政府对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全力支持, 并在政策上落实到位, 在管理上科学合理。

(3)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缺乏计算机网络人才, 与上级医院未实现信息资源网络共享, 影响和制约了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开展。

(4) 在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中虽然都开展了信息化管理, 但是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人员的实践操作能力不强, 还需加强学习和培训。

参考文献

社区卫生建设 第10篇

关键词:社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

目前,“看病难、看病贵”仍然是我国卫生领域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已经引起我国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是缓解“看病贵、看病难”的非常有效的一项战略性措施,是我国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突破口”,是发展城市卫生工作的重点,也被国际社会公认为是实施初级卫生保健,实现“人人健康”的有效手段。

社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是发展社区卫生的关键。目前,大部分地区还没有将社区卫生人才队伍的建设提高到“第一资源”的高度来认识,对于社区卫生服务的专业技术队伍和管理者队伍的建设还不够重视。

1 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的意义

社区卫生服务发展时间不长。虽然,近几年,社区卫生服务队伍的整体状况已经有了提高,但在总体上仍然处于初建阶段,无论是从总量、结构,还是素质上来讲,都有一个进一步适应群众需求的问题。目前大多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看病人数还是不多,这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首先,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本身设备缺乏,条件比较简陋,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看病需求,其次,社区卫生机构的医疗水平、服务质量较同级医院低,不能赢得群众的信赖,同群众的需求还有差距。要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既要改善房屋、设备等硬件设施的条件,更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医疗队伍的素质。

目前,卫生服务机构人才数量不足、高素质卫生人才严重缺乏,仍然是制约我国卫生事业发展和人民健康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不仅缺乏懂经营、善管理的人才,还缺乏高水平的专业技术人才。人才是卫生事业发展的战略资源,是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提高群众身体素质的重要支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提出:要加强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制定和实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重点加强公共卫生、农村卫生、城市社区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和护理人员的培养培训。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优秀卫生人才到农村、城市社区和中西部地区服务。要加强高层次科研、医疗、卫生管理等人才队伍建设,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等。

社区卫生服务人才队伍建设是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关键环节。完善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人才培养体系和培养模式,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人才队伍建设,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和专业水平,对于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增进人民群众的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2 社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

人员数量少,专业职称构成不合理以及东中西部分布不均匀等。

2.1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才数量少

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人员的基本情况来看(表1)。2010年,我国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人员总数为295125人,其中管理人员和工勤人员44690人,占工作人员总数的15.1%,卫生技术人员250435人,占工作人员总数的84.9%。在卫生技术人员中从事临床医师有109734名,占卫生技术人员总数的43.82%。卫生技术人员中从事药师和技师的为33232名,占卫生技术人员总数的13.26%。护士总人数为79711名,占卫技人员总数的31.83%。医护比为1:0.7264,与1:1的配置标准尚有一定差距,进一步提高护理人员的数量和质量是今后工作的一个重要方向。卫技/非卫技人员比例为5.6:1,卫生技术人员占机关人员总数的84.9%,与95%配置标准尚有较大差距,应该进一步改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结构,优化卫生技术人员构成。

2.2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医生护士学历职称构成

据统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心和站)医生总数109734人,其中,研究生学历者1196人,占1.09%;本科学历者36365人,占33.17%;专科学历者38220人,占34.83%;中专学历者29408人,占26.8%;中专以下者4510人,占4.11%(图1):可见,临床医生的学历大部分为专科,本科和中专学历次之,研究生数量最少。

在所有医生中,15735人是高级职称,占所有医生总数的14.34%;中级职称者42642人,占38.86%;初级职称者51355人,占46.80%。可见,初级职称水平的医生仍然是目前我国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主体,中级职称水平的数量比初级职称稍少,但是较高级职称水平数量多,从整体上来说,临床医生的职称水平仍然偏低,还存在严重的职称结构不合理现象。

2.3 东中西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分布

从人员配置来看(表二),东部、中部、西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岗工作人员总数呈现东部>中部>西部,其中东部地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数量与中、西部差异较大,而中西部差异较小。可见东部社区卫生服务整体发展成效显著,这也与东部地区经济比较发达,医疗水平较高有关。

3 要建设好社区卫生服务人才队伍,必须着重解决好的问题

3.1 深化改革,全力培养社区卫生人才

具有高素质、高水平的全科医学人才是社区卫生服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各相关部门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有利于全科医生培养、考核、使用和管理的相关政策,确保全科医生具有一定的社会地位、技术地位以及经济地位,使社区卫生服务进入可持续发展;同时,政府部门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吸引、稳定社区卫生人才队伍,通过制定政策,积极吸引和鼓励高等医学院校毕业生以及医院卫生人员等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服务。

3.2 广纳贤才,吸引优秀卫生人才进社区

要加强社区卫生服务质量,不仅需要培养社区卫生人才,更要将优秀的医疗卫生人才从各大医院、院校引进到社区中来,以增加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医疗水平,更好的为群众服务。目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的工资待遇较低,职称晋升难度大,福利待遇不好,这些都制约了卫生人才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去。因此政府部门应该制定相关政策,改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的经济条件,提高其工作积极性。良好地工资待遇和工作环境不仅能稳定社区卫生人才队伍,还能吸引高等医学院校的毕业生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另外,定期开展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大中型医院之间的学术交流,技术交流,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建设过程中,应取长补短,注意配备预防、保健、医疗等多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发挥整体服务优势。

3.3 同时发展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加强预防保健队伍的建设

现在的社区卫生服务队伍主要是以医疗为侧重点,对于疾病的预防还不够重视。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加强预防保健人才的培养,努力实现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全面发展。加强预防保健人才培养能够更好的发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功能。预防保健队伍的建设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增加公共卫生医师数量,提高社区服务机构中公共卫生医师的数量,二是要提高公共卫生医师的专业技术和知识,做好疾病预防工作。

3.4 培养全科医生人才,加大对社区卫生的资金投入

应加强对全科医师的培养,制定长期、有效的培养计划,建立各种类型的培训模式,培训出符合社区要求的全科医生,提高社区医疗服务中心的服务水准。此外,教育部门应充分发挥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增加高校开设全科医学教育专业的比例,加强医学生的全科医学教育,并且将学生安排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全科医学实习,将全科医学知识融入到社区服务实践中,为社区卫生服务事业的发展培养全面人才。

3.5 改善政策,增加社区卫生人员的积极性

《关于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补助政策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政府对社区卫生服务补助的原则、范围、内容和方式等政策。从2007年起,中央财政针对发展困难的中西部地区给予补助,各省市也按照各自标准给予一定补助;同时,政府加强了各地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基础设施建设,增加了基本设备配备和人员培训等方面内容;改善社区卫生服务人员聘用制度,推行岗位管理和考核制度,建立人员退出机制以及养老保险机制,提升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关键是人才队伍建设。它是一项集人才管理和培养模式创新的系统工程。我们应借鉴国外成熟的社区卫生服务人才队伍建设模式。不断实践与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建设模式,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才队伍建设之路。

参考文献

[1]张文鸣.卫生部新闻发言人强调: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是深化医改的突破口[J].中国卫生产业, 2006, 3:16

[2]刘朝杰.澳大利亚的卫生体制与卫生政策[J]中国全科医学, 2004, 7:1545.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国卫生统计年鉴.协和医科大学, 2011

[4]人事部等部位关于加强城市社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指导意见.社科医学杂志, 2007, 5, 2

[5]李永斌.全国重点联系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力资源研究.华中科技大学, 2008

社区卫生建设 第11篇

关键词:社区大学;终身教育;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C40 文献标识码:A

社区大学是构建终身教育、学习型社会“大教育”的重要载体。建设好社区大学是构建和谐社会和终身学习体系的迫切需要,有利于落实科教兴农战略,满足企业发展的人才需求、满足农村城市化、城乡一体化后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要求。发展社区教育,创建社区大学,对于全面提高社区居民科学文化、思想道德、身心素质和精神文明水平,促进社区形成健康向上、文明和谐的氛围,全面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社区大学的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从2001年全国第一批社区教育实验区算起,中国的社区教育已经走过10多个年头。在这10多年中,全国114个社区教育实验区尤其是34个示范区,在教育理念、管理模式、运行机制、培训方式等方面大胆实践,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教育之路,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和欢迎。

2010年南通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抓住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江苏沿海开发两大国家战略机遇”,随着桥港经济时代的来临和南通沿江沿海开发力度的不断加大,南通地方对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在这样的背景下,南通市政府提出依托南通电大以及电大的层级管理机制成立南通社区大学。

近年来,南通的社区教育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已有通州、如东两个省级社区教育实验区,建成多个省级社区教育中心,为促进南通经济增长、社会文化的繁荣和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提高做出了积极贡献。

近年来,虽然我国社区教育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毋庸置疑,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和完善的问题:

(一)对社区教育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社区教育发展滞后于地方经济发展

社区教育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其重要性和紧迫性尚未完全被社会所认识,有些地方领导和政府对社区教育的性质、功能还不清楚,倾向于社区的经济功能和政治功能,在社区教育工作的认识、行动等方面不到位,也有些群众对自我学习的需求不够强烈和主动,社区教育的功能还没有真正得到充分发挥。

(二)统一有效的组织管理机构尚未建立,难以统筹协调

目前,我国对社区大学建设与管理没有比较完善的政策法规,管理机构尚待进一步完善,在统一的目标,统一的部署和安排等方面较欠缺,工作合力难以形成。

(三)经费投入不足,设施条件较差

经费严重缺乏使得部分地区社区教育流于形式,社区教育应有的教学设施得不到添置和完善,应开展的活动往往无法开展,极大地制约了社区教育的健康发展。

(四)社区教育内容和课程体系建设亟待提高

社区教育内容针对性不强,效果不理想。缺乏深入的实地调研,没有与居民和社区的需要相结合,无法有效地与市场对接,难以调动社区居民学习的积极性。开发研究合乎社区实际的课程体系、教学方式以及教育运营机制,是社区大学建设中迫切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五)师资队伍建设尚待加强

欠缺一支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群众信得过的专兼教师队伍。教师队伍不稳定,教师知识结构有待于与时俱进,不断提高。

二.社区大学建设思路——以南通市社区大学建设为例

针对目前我国社区教育现状及已有的实践经验,在深入调研南通市社区教育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南通市社区大学的一些建设思路,以期对我国社区大学建设产生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大力宣传,积极争取政府进一步的支持,调动社会广泛参与的积极性

政府支持是社区大学发展的前提条件。只有在政府的支持下,社区大学才能充分整合区域各种教育资源,更好地服务于社区发展需求。

社区大学应该在促进社区发展和满足社区内各企事业单位以及社区居民对教育的需求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通过与各类机构广泛和深度的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促进社区教育的发展。立足社区、面向社会,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联合办学,促进政府、企业、团体、个人四方面对社区大学建设的投入。

在社区教育资金投入上,实行教育成本分担机制,采取由政府、社会和个人共同承担培养经费;社区大学和行业协会、用人单位紧密结合,开发具有地域特色、适应地方生产实际的课程体系,引导和赢得政府、有关用人企事业单位进行资金扶持和投入;采取开放式的办学方式,充分利用南通市为教育大市、教育强市、高校较多且专业门类齐全的优势,积极与其他高校进行合作,在降低成本和提高办学效益上取得双赢。

(二)积极探索,勇于创新,构建具有南通地方特色的社区大学,使之真正起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

主要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发挥南通地市电大在社区大学的龙头作用,积极开展管理体制的创新,建立南通市社区教育三级组织体系

构建以南通市社区大学为龙头,社区学院为主体,社区教育中心为基础的南通市社区教育网络,形成终身教育服务体系。

同时,明确社区大学的功能定位,理顺管理机制,强化社区大学的统筹、指导和服务功能,实现市、区(县)各级社区教育管理服务的互联互通,促进全市社区教育均衡、协调发展。

2.依据南通地域特点,探索社区教育理念的创新

摈弃传统教育的弊端,在社区教育理念上突出南通地域性鲜明的个性和特点。国内一些社区大学通过长期的实践树立的教育理念值得人们借鉴学习,如成都市青羊社区学院“使教育成为人人、处处、时时都能享用的财富,立足社区,服务社区,满足社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各类人才的广泛需求,让社区中的每位成员都能卓有成效地生活”的教育理念,大连市甘井子区社区学院“人人是学习之人,处处是学习之所”的教育理念。

3.依据南通市各个社区特点,实施多层次教育,积极开展办学模式的创新

可通过开展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非正式教育等形式,对社区居民进行文化性、职业性、专业性的社区教育培训活动,形成集区域高等教育、成教、职教为一体的新型多层次的大教育模式。

针对社区教育对象的广泛性,使社区居民无论年龄、无论文化、行业背景等,每个人都能享受平等的教育机会。我国有些城市社区大学提出了“超市化”办学模式值得借鉴。

4.努力工作,创设“精品培训项目”,用实际业绩赢得市民的肯定与政府的支持

社区大学应以社区人群的特点施教,力争使创建的各种教育培训方式成为地方教育的一大特色,并形成富有成效的品牌。

这方面我国有些城市社区已有值得我们借鉴的成熟经验,如大连市甘井子社区学院举办的“社区学习节”,通过每期一个主题,使社区居民的潜能在比赛中激发;又如大连湾街道的社区教育报、红旗街道的“迎春笔会”等,都已成为社区居民踊跃参加的社区活动项目。

5.立足南通社区实际,积极开展具有本土特色的课程建设的创新

社区居民的文化教育背景具有很大差异性,这为社区教育的开展带来了很大的困难。社区大学要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热点紧密结合。服务社区是社区大学的最大特点和立身之本,社区大学应积极围绕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热点开展工作。

如在继续教育方面,从社区居民的学习动机来看,社区居民选择继续教育多以谋生和就业为目的,所以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社区大学教育应以课程社区化为原则:

一方面应根据社区发展的需要,着眼于提高社区居民的素质开设课程;另一方面应根据不同年龄、不同文化层次的社区居民的需求设置课程及安排教学。在课程教学上,应以实践性教学为主导,让社区学习居民通过学习能够掌握一技之长。

在课程配置上,既要有专门的知识,又要有普遍实用的技能,还要适当开设创业教育的课程,充分为社区居民的再就业服务。

面向社区教育的课程,可以是学校职业教育开设的专业课程,也可以由学校根据社区需要自行开发。

课程社区化是一个系统工程,直接牵涉到社区教育对社区居民的吸引力,因此,社区大学应把高质量的课程建设作为重点来抓。

社区教育是一种崭新的教育,我国许多城市的社区大学在开发适合各区域特点的本土课程方面做了卓有成效的尝试,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如成都市青羊社区学院建立了课程开发、推广、实施、后期服务的四大运作系统,并组建起课程推广团队,通过不断筛选、更新、完善,形成社区反响好、认可度高的特色课程。

(三)以点带面,树立典型与标杆,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

近年来,南通市电大从毗邻的虹桥社区入手,积极开展实地调研,摸清社区具体情况(如人口结构、文化教育、从业背景等),加强与虹桥街道办、派出所的紧密联系,与社区紧密协作,筹建虹桥居民档案资料信息库,为有效开展社区教育奠定基础。

如依据虹桥社区下岗人群较多,积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利用学校现有的师资和教学设备,结合社区特点,为下岗人群提供上岗职业证书等培训,使他们适应现代职业发展的要求,为他们再就业铺平道路,同时满足了产业发展的需要,为政府再就业工程发挥应有的作用。

(四)充分利用现有的先进的网络教学平台为社区教育服务,为社区大学的发展提供支撑

南通市电大经过多年来的不断发展,目前已形成基于网络平台的立体教学支持服务体系,建立了“一站式”服务机构和网上服务平台,网络不仅仅提供信息发布、浏览学习的功能,还能实现网上作业、网上测试、网上教学讨论、网络调研测评等活动。

随着网络的日益普及,人们日常工作、生活、学习愈来愈离不开网络,在社区开放大学建设中要充分发挥网络的作用,除了建立高效、群众喜闻乐见的网站外,要积极与主流、地方受众多的网站建立友好的互助关系,如与南通市人民政府网站、南通热线等建立链接,以进一步方便群众登录社区大学网站,扩大社区大学在社会上的影响。

(五)充分利用报刊、电视等传统媒体在开展社区大学教育中的作用

一是充分利用电视这个家喻户晓的传统媒体的作用,开设专题节目。大力筹措资金,积极寻找社会企业联办开设专门频道以进一步扩大影响力。

二是开办社区大学校报或利用南通电大校报,为社区大学发展提供舆论支持,为社区大学教与学提供园地,营造氛围,构建平台,使之深入人心。

三.结语

社区大学是新事物,对构建学习型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此分析了我国社区教育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结合我国当前在开展社区教育已有的实践和经验的基础上,以南通市社区大学建设为例,依据南通市社区教育的实际情况,探讨和提出了构建南通社区大学的思路,以期对我国社区大学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性建议。

参考文献

[1]严晓鹏.大力发展社区学院 扩大教育服务功能[J].中国高教研究,2004,(5).

[2]刘夏蓓.论高等教育对社区教育的介入[J].中国高教研究,2007,(2).

[3]周伟平,何静.浅议我国中小城市社区学院建设[J].科教文汇,2007,(7).

[4]刘尧.浙江省县级社区学院发展背景现状与趋势[J].教育与现代化,2007,(4).

[5]张亚斌,韩瑞婷.学习型社区的建设和中国开放大学的参与[J].继续教育,2011,(3).

[6]岳燕.以普陀区业余大学网络课堂为载体培养成人学员终身学习习惯[J].继续教育,2011,(3).

社区卫生建设 第12篇

为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给群众提供廉价、便捷的医疗保健服务, 提高全社会疾病预防控制水平, 《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把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作为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环节, 加强领导, 加大投入, 改革机制, 完善管理, 不断改善社区卫生服务条件和水平, 保障群众身体健康, 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这对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 全国95%的地级以上城市、86%市辖区和一批县级市开展了城市社区卫生服务, 全国已设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 400多个, 社区卫生服务站近12 000个。一个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 社区卫生服务站为辅, 医疗诊所、医务室为补充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框架正在形成。社区卫生服务方便群众, 节省费用, 有着强盛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但由于历史原因和现实因素制约, 我国的社区护理服务的状况并不乐观,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对发展社区护理服务重要性的认识不到位。社区护理服务应是基本医疗保障的主要承担者, 它可以及时、方便、经济地为参保人员提供服务, 合理有效地使用医疗保险基金。只有搞好社区护理建设, 才能最直接地为广大民众提供便捷、良好、高效的服务。但一些地方的有关人员对发展社区护理服务的重要性还认识不够。有的认为现在的医院、卫生院资源比较雄厚, 已能够满足需要了, 没有必要再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组织;有的认为应顺其自然地发展, 没有必要大力推动, 认识不到其发展的紧迫性。由于认识上的偏差, 一些地方的社区护理服务建设滞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滞后于医疗保险及卫生、药品流通体制的改革, 滞后于城乡居民卫生服务需求的发展。人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护理的服务对象是人。护理学是为人的健康服务的, 是综合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的综合性应用学科。护理促进健康。健康和疾病受生理因素、心理精神因素、社会因素的影响相互转化。环境与人相互依存, 环境与人的健康有密切关系。护理是帮助人们获得最大健康的一个专业。这是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指导下, 充满艺术创造性的工作, 根据不同的需求而用不同的形式和方法去帮助, 满足基本需求。

二是社区护理医务人员结构不合理。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加速, 社区老年人的护理必将成为社区医疗结构的工作重点, 但是在我国, 社区卫生医疗机构刚刚起步, 对社区护理, 特别是社区老年人的护理, 要有一定的规范和工作程序, 从而形成制度化, 无疑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2001年上海社区调查, 社区护士数与居民数之比为1:20 000人, 而国外是1:5 000~2 600人;社区护士数与社区医生数之比为1:2.4, 而国外为6∶1, 提示社区护士数量不足, 更别说要提供全方位的护理, 如“社区聊天护士”等。

三是配套政策问题尚没有解决好。社区护理服务与基本医疗保险的接轨的问题。一些社区卫生服务站尚未被列入医保定点机构, 已开展的家庭病床等也未纳入医保范围, 致使一些常见病患者、康复期患者、慢性病恢复期患者等仍滞留于大医院。补偿机制不到位, 卫生资源配置不当, 物价部门尚未及时出台社区护理服务有关项目收费标准等。社区卫生服务价格体系不规范, 使经济补偿没有合理的依据, 政府购买公共卫生服务的经费不到位等, 致使开展社区护理服务必备的基础设施配备不齐, 工作难以开展。对参与社区卫生服务网点的护理人员的培训、考核、任用、职称晋升、待遇等问题没有明确的规定。目前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社会各界对护理的认识不足;护理人力资源匮乏, 医护比例明显倒置;不能体现护士的价值, 护士的角色功能得不到发挥, 不能按职称上岗;护理工作模式滞后, 护士观念转变没有跟随新的医学模式转变;护士工作内容及场所局限, 护士主要局限在医院, 护理工作保留在原有的协助医生诊断和治疗疾病上;护士法律意识淡薄, 证据意识薄弱, 缺少自我保护措施。

四是双向转诊问题。双向转诊工作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 各级医疗机构对“双向转诊”的真正意义认识不够, 虽然一些地区已经或正在开展双向转诊工作, 但实施情况不容乐观, 存在诸多问题。双向转诊能上不能下, 重形式不重实质, 一体化程度低, 缺乏统一的标准、制度和监督机制。目前大中型医院外转患者, 主要原因可能是由于本院的医疗技术水平或其它医疗条件不能满足患者病情的需要, 而不得不向院外转诊, 对于即使是下级医院也能处理或可在社区康复的患者, 则很少主动将其转出。建立切实可行的双向转诊制度, 已经成为连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医院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 应适当拉大不同级别医院的收费差距和个人自负比例, 制订有效的双向转诊制度和监督机制, 设立专门的机构和人员负责双向转诊工作, 条件成熟时逐步实行全科医生首诊制, 使全科护士真正充当“守门人”的作用。

上一篇:自动宽度控制下一篇:农村土地流转信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