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学校体育教育资源

2024-09-23

职业学校体育教育资源(精选11篇)

职业学校体育教育资源 第1篇

关键词:职业学校,职业素质,专业教学,养成教育

两个案例揭示了职业素养教育存在的问题

案例1 毕业生调查中, 有高达59%的企业认为毕业生组织协调能力、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态度、创新能力、文化知识与人文素养表现“一般”, 而只有7%的管理者对毕业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创新能力“比较满意”, 24%的管理者对毕业生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态度、文化知识与人文素养“比较满意”。企业对高职学生质量要求做了一个排序, 结果依次是:诚信、敬业、责任感、合作精神等职业品质, 其次才是工作经验、职业技能和知识水平。调查结果充分说明企业要求学生具有很高的职业素质。在他们看来, 高职学生论工作经验不如农民工, 论操作技能不如中专生, 论知识水平不如本科生。他们掌握的那点专业技能, 企业最多培训一个月就行了。要的是学生来到企业服从管理, 能自觉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 肯吃苦, 有高度的主人翁精神, 求真务实做事, 以及一切以企业利益为重的职业素质。映射到学校, 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职业素质养成教育, 让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完全适应企业的岗位职业素质需要。

案例2 有这样两个故事:故事一, 某1班学生在完成当天实习任务后, 学生会把工具、设备摆放整齐, 卫生打扫得干干净净。问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 学生说:老师要求这么做的, 每天教学安排中都会留有固定时间来完成。故事二, 某2班学生在完成当天实习任务后, 学生没有进行相关整理, 卫生没有打扫就走了。问他们为什么不打扫卫生, 学生说:这不是我做的事, 我负责打扫教室卫生。又问:平时老师强调过吗?学生说:老师提过, 不记得了, 反正老师又不查。学生的回答令人深思。有的教师将职业素质教育渗透在专业教学中, 但也有许多教师将职业素质教育与专业学习分离, 认为专业教师只要负责学生专业技能的训练, 至于职业素质的教育那是德育工作, 与我无关。

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出具有一定的专业理论基础、有较强的实践操作技能、并具备良好职业素养的优秀技术型人才。虽然做了大量工作, 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是, 从总体上说, 职业技术学校的职业素质教育工作仍然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如教育观念落后、目标模糊、方式方法简单等, 这些都严重影响了职业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分析职业技术学校职业素质存在的问题, 笔者拟提出自己的一些想法。

职业学校在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中出现的问题

学校的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相脱节学校师资和资金等其他方面因素会导致在落实过程中大打折扣, 导致学校培养出的人才规格仍然与企业用人需求有较大差距。职业技能上的差距企业可以通过短期培训加以弥补, 而职业素质的差距却需要长期的培养和熏陶。

教师的教育观念滞后、不够科学第一, 忽视了教书育人。大部分专业教师认为职业素质教育属于德育工作, 由政治课教师负责就行了, 专业教师只负责专业知识和技能训练。第二, 训练方法有问题, 认为职业素质的养成只需加强说服教育就行。第三, 教育方式、方法有问题, 没有体现“以人为本”。第四, 忽视了典范效应和为人师表的职业道德。第五, 对“先成人, 再成才”理解不够深入。笔者认为, 所谓“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项目教学法”, 一旦失去学生的支持, 再好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也只是摆设, 理论上听起来有用, 无法实施。

忽视了对学生养成教育的重视职业素质的培养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养成而非传授。而绝大多数学校恰恰忽视了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教育。这样, 仅靠课堂上的讲授和训练, 想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素质是非常困难的。

职业素质养成没有行之有效的实施方案第一, 人才培养方案中没有体现对学生职业素质养成的培养体系。第二, 没有规划职业素质养成的课程体系。第三, 没有行之有效的职业素质养成实施途径。第四, 没有健全的职业素质养成评价体系。

对学生职业素质养成教育的几点想法

职业学校进行职业素质教育是重要的, 又是无比艰巨的, 面对问题, 也要勇于克服, 目标不要定太高, 要做自己力所能及的工作。学生在校期间, 应全方位、多层次地渗透职业素质教育, 使职业素质教育的成效大大提高。

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强化职业素质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可突出应用教育, 将职业素质教育以市场需求、技能发展为牵引, 以“专业认识能力、专业实验能力、专业设计能力、专业实施能力”为主线, 将职业素质的培养融入专业教学当中, 多方位、多层次地推进职业素质养成教育, 让学生从入校第一天开始, 就受到企业文化的熏陶 (参见图1) 。

有目的、有计划地规划职业课程职业素质系列课程安排及作用如图2所示。入学的第一年, 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 自主选择加入各类校内社团组织, 通过职业体验和兴趣培养, 找到自己的兴趣和爱好, 挖掘出自己的闪光点, 有利于今后重点发展。第二年, 通过职业规划课程的引导, 由学生自主完成职业生涯规划。第三年, 让学生在实习、实训过程中有计划、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职业素质, 提高职业技能。第四年, 在校内、外实训基地, 引导学生的创业实践活动, 缩短与企业之间的距离, 为走向社会奠定基础。尽管在课程设置方面并不完全科学、有效且在全面达到职业素质养成的实施过程中也会有困难, 但起码应有目标、有计划地强化学生的职业道德, 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 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取得成效。

以职业实践为主线, 加强渗透在课堂教学中的职业素质养成教育将职业素质养成教育渗透于课堂教学中, 将企业文化融入教学目标中, 在教学项目实施中, 注重职业素质的养成。这就要求专业教师在进行单元教学设计时, 不仅要明确教学内容的知识和能力目标, 更要明确素质拓展目标。在确定每节课的知识点和能力点的同时, 应强化每节课的素质培养点。专业教师在进行课程讲授时, 可通过生产实践、专业前景介绍、个人价值取向等有效途径, 有意识地调整学生的心理潜质, 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学生一旦投入进来, 学习的广度、深度就会自然而然地深入, 学习也由以往被动式学习转为主动学习。专业课程中的职业素质养成教育应坚持渗透性原则, 以“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的渗透方式, 将职业素质培养内容渗透到教学活动各方面, 寓传道于授业解惑之中, 做到教书与育人水乳交融。第第第第

加强习惯养成教育, 更好地推进素质教育实践证明, 从上述案例中让学生自觉地在实习结束后整理现场、打扫卫生, 可以看出真正的教育不在于说教, 而在躬行实践、身体力行。即在专业教学教程中, 要通过反复强调, 长期训练, 让学生形成意识, 从而养成习惯。在执行过程中, 教师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 一要不厌其烦地宣教, 让学生打心眼里接受其中的道理。二要放下身段, 亲力亲为做好示范。三要有奉献精神, 监督学生完成的情况。四要对学生完成情况进行评价。

构建有效的评价体系, 是职业素质养成教育切实有效的保障可把握以下几个原则。第一, 丰富评价内容, 要改变以往单纯“以成绩论英雄”的做法, 在学生日常评价中, 要突出“职业素质”的内涵, 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的表现都要纳入评价系统, 对学生个体如此, 对学生集体也应如此。同时, 学生毕业时, 应在以往应知、应会的基础上增加综合素质测评, 并以此作为推荐就业的参照。第二, 在评价方式上, 改革现有的考试制度, 采用多元评价方式。可采用口试、笔试、开卷及闭卷等多种考试方式, 考试内容以能力测试为主, 这样便可引导日常教学向发展学生素质的方向发展。除考试这种定量评价外, 还可采取定性评价、模糊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

参考文献

[1]马斌.略论高职生的职业素养及其培育[J].武汉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3) .

[2]解厚荣.如何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学科版) , 2010, (8) .

[3]张翔云, 胡振宇.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量化评价方法[J].职业技术教育, 2010, (2) .

[4]凌晨.浅析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策略[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0, (8) .

[5]马联合.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调查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0, (30) .

职业学校体育教育资源 第2篇

体育课程是各类各级职业学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项教育内容。在当下的历史新时期,在体育教育过程中,大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力就成为各级各类职业学校体育教学中追求的目标。

职业学校体育教学改革要以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为关键的突破口,应该通过各种实践充分调动师生的“教”与“学”的积极性,使教学效果明显强化,从而不断推进素质教育。

体育课程是各类各级职业学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项教育内容。其自身不仅与学校的其他课程在很多方面都具有一致性,更具有自己鲜明的自我特征。体育类学科满足了作为人必须活动的天性使然,更为广大学生提供了独有开阔的学习和活动的空间环境,以及观察外界,进行思辨思维,操作实践的机会。这些表述,既是其特点,又是其优势,对于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开发与提高,都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所在。

基于此,在当下的历史新时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大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力就成为各级各类职业学校体育教学中追求的鲜明目标。

一节体育课,看似就是一个班的学生在集体做运动,似乎没有什么奥妙或难度,但是实际不是简单。从准备上课到实施上课再到课后小结,在每一个环节上都可以体现出求变创新的因素。

那么,什么是创新教育呢?创新教育就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为了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着重研究和解决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问题。但是,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创新是有层次的,学校教育中所提出的“创新”,不等同于科学家们和艺术家们所提出的“创新”。

我们所说的“创新”指的是通过对学生实施教育和影响,是指通过对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进而使得他们成为一个独立客体,可以依靠自身的力量和学识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方法,并掌握其中新规律,并具备相应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全面的素质基础,由此可见,从教师这一方而言,“创新教育”就是一种新型教学方法。

那么,根据“创新教育”的理论及学校体育教学的特点,体育教师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应该怎样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呢?基于这个问题,将做如下阐述。

首先从创新教育的自我内涵上看,它是一种注重对学生的智力因素进行开发的教育。人的认识能力和创造能力就是一个个体人的智力。智力包含多方面内容,诸如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分析和判断的能力、思维能力、应变能力,等等。

这些多方面能力的发展,虽然主要依靠个人智育的不断发展从而逐步提高,但个体发育智力的承载器官要依靠体育活动,只有不断多运动、科学合理的运动,身体器官才会逐步发育,也只有身体器官不断发育成熟了,相关智力因素才会得到发展。

因此,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因势利导。诸如如果学生想要知道如何才能够跑得远、跳得高,就应该懂得人体运动的基本规律和人体的形态结构,从而在授课过程中传授学生选取最为合理、最为有益于身体康健的运动姿势和用力的方式。可以说,在体育课的教学过程中倡导创新教育非常有必要。

那么,如何在体育课的教学过程中倡导创新教育呢?与其他学科不同,体育类课程是以身体活动为主要表现形式的课程。所以,学生的身体活动量和生理上的负荷是最显而易见的因素。

但是,体育课上身体的活动并不仅仅限于给学生生理机能上的作用,同时兼具知识的系统传授、运动技能的体验和发展等方面作用。所以,在体育类课程的创新教育中,应该以给予学生相关内容之“量”的多少及合理性进行必要评价,例如,运动负荷量、知识的信息量、同学之间相互的交流量、通过活动获得的情感的体验量,等等。

此外,体育类课程的被传授者——学生个体,在体育课上进行身体运动的时候,因不同个体遗传的身高、体重、肌肉类型的差异及神经类型的不同,其个体之间的差异性要远远大于其他学科在室内课堂上的差异性。所以,“量”的评价标准也应具有弹性:应给予学生选择的权利,这种选择,表现在体育课运动的内容、难度、量和学习方法等方面,比如进行球类运动,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境进行选择,可以踢足球、可以打篮球、可以打排球、可以打网球,等等。具体而言,体育课教师实施“创新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尝试变革。

第一,改革教学的`方法。体育科的教师要为“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创造有利条件。

传统的体育教学是任课教师在示范讲解动作之后学生开始示范,师生评讲后学生分组练习的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显然会在一定程度上挫伤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造成被动学习的结果,影响学生学习效果。

创新的教学就是要打破这个传统,采用教师示范后学生分组带着问题进行练习,各组学生讨论归纳动作要点后教师再概括动作要点并纠正错误动作的方法。这样,学生在练习中主动参与,积极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用新异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情趣。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练习的场地情境,进而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唤起创新激情,如学习前后滚翻时,可以将体操垫摆成圆圈形,学生做前滚翻时,如葵花向阳,做后滚翻时,如鲜花开放,等等。

第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允许学生超常规的一些行为。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不允许学生在课堂上做任何超常规的行为和举动的。我认为对于学生的超常规行为应进行具体分析,然后给予肯定或加以引导。教师要精心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我发现意识,抓住时机点燃他们心灵中创新的火花。

职业学校体育教育资源 第3篇

【关键词】职业学校;体育教学;内容开发

一、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的意义

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是职业学校体育课程改革重要组成部分。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的多寡,决定着体育活动的有效开展;只有通过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才能完成学校体育教学的各项目标任务。在职业学校,要想通过体育课程改革,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就必须在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上下功夫。

二、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的依据

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必须从体育课程的职业教育地位出发,依据体育培养目标,确立体育课程内容开发的基本范畴和框架。体育活动项目的目标定位,教学程序的设计以及教学方法的选择都要按一定的教育规律和人的成长规律进行。

1.教学目标依据

体育教学目标和其它学科教学一样,存在三个维度。一个维度是体育知识目标;一个维度是体育技能目标;一个维度是情感态度目标。在职业学校,体育课有其特殊的学科基础性地位,有其一定的总体目标要求,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不能偏离这个目标方向。

2.设备条件依据

体育教学活动受场地、器材条件制约。场地、器材是学校体育活动最基本的条件,有足球场可以开展足球运动项目,同样可以开发一些与足球运动相关新的足球活动项目。这样才有利于教师开发丰富多彩的体育运动项目。

3.师生素质依据

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还受教师体育素质和学生体育素质的制约。教师的体育素质如何决定着项目的能否教,学生的体育素质如何决定着项目的能否学。学生要参与各种不同类型的体育活动,全面提高体育素质。

三、职业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的基本取向

职业教育的就业导向性,决定了职业学校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学科教学内容的选择。从职业学校学生将来的就业和发展角度考虑,职业学校的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有一些基本的取向。

1.娱乐性教学内容开发取向

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是职业学校所有学科教学的重要任务。对于体育学科教学来说尤为重要。体育教师在开发这方面体育活动内容时,一定要注意三点,一是趣味性;二是健康性;三是规范性。注意活动规则设置是养成学生遵守规范的常态要求。

2.协调性、技巧性教学内容开发取向

体育教学主要内容是肢体运动的训练,学生在体育课上,既能身体得到有效锻炼,也能使身心获得愉悦。另外,运动态度的训练,对学生今后所从事的专业工作具有很好的帮助。

3.能吃苦、耐挫折教学内容开发取向

在项目训练过程中,那些遭受一次次失败,在一次次失败中爬起,并最终获得成功的学生,获得不是仅仅掌握一项体育技能,更主要的是在自己的身上形成了一种勇于拼搏,败而不馁,坚持不懈的行动品质。对于职业学校学生而言尤其需要尽早具备这种品质。

4.训练学生团结合作精神的教学内容开发取向

职业学校学生,就业就意味着融入一个集体或一个团队。一个集体或一个团队是及其讲究团结和合作的。团结和合作是实现团队价值的基础和保证,也每一位团队成员实现自我价值的基础和保证。

5.培养学生持恒精神的教学内容开发取向

具有持恒精神是一个人成就事业的重要条件,在职业教育中,特别须要培养学生的持恒精神。职业学校培养的学生,大多数要充当企业第一线技术工人,要在企业的流水线进行重复的技能操作。体育教师开发教学内容,要充分注意这方面教学内容的融入。

四、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的基本途径

职业学校的教育目标和特点,决定了职业学校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有四条基本途径。

第一条开发途径是整合现有的体育教学内容,形成新的体育教学内容。这种新的体育教学内容会给学生带来内涵和形式上的新鲜感。从整合方法上看,应该有内容上的嫁接组合和形式上调整揉合。第二条开发途径是到生产劳动中去发掘提炼。校企结合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为我们职业学校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第三条开发途径是到民间的体育娱乐活动中去寻找。民间有许多趣味性的体育运动项目,尽管有的项目远离我们而去,但只要我们体育教师坚持发掘整理和在加工就一定获得很多带有传统文化特色的体育教学内容。第四条开发途径是到大自然中去寻找。运动是大自然本质,大自然因运动而美丽。所以我们体育教师,要走进大自然,从大自然中发现体育,从大自然中开发体育教学内容。

参考文献:

[1]田菁.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研究的必要性和意义[J] 浙江体育科学,2008(04)

[2]马宁,华宝元.无锡职业技术学院体育课程改革与发展[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9)

[3]吉建秋,徐武,陈颖川,朱继华.试论以校为本的体育课程资源开发研究[J] 体育科研,2006(01)

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育改革探讨 第4篇

一、中职体育教学探讨

中职体育课教学所面临问题比较多, 关键是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学生喜爱体育课、体育比赛, 但是他们又不愿意上体育课, 觉得上体育课又苦又累。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在组织形式、教学方法上多思考,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一) 学习方式的转变。

中职体育教学要改变单一的接受学习方式,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性和主动性, 鼓励学生自主设置学习目标, 制定学习计划, 主动投入学习和训练, 获得技能, 提高能力, 体验成功;让学生在集体中互相交流、互相启迪、解决问题, 实现目标;要巧妙设置学习情景,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而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在“快速跑”教学中, 我们采用蛇形、螺旋形、圆形变换跑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快乐。

(二) 优化体育课堂教学氛围。

体育教学要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培养新世纪所需的身心全面发展的人才, 在体育教学中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 重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树立学生主体性教学思想, 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遵循体育教学大纲的前提下, 要把每节课的教学搭配得合理、有趣, 让学生有新鲜感, 从而调动学生学习锻炼的积极性。

在体育教学中,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与权利, 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形成健康、愉快的氛围, 使学生在和谐融洽、宽松的环境下学习锻炼, 并不失时机的在教学过程中显现出来的审美意向和创造性, 进行形成性和激励性评价, 加以鼓励赞扬, 使学生获得心理满足, 激发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运用多种教学模式, 如快乐体育模式、成功体育教学模式来进行体育课教学, 应注意多种教学模式的综合应用和相互配合, 结合学生的实际, 创造一种有个性特色的教学方法, 才能更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使学生迅速进入角色, 全身心投入学习活动中去, 提高体育教学效果。

(三) 加强理论知识教学。

学校体育理论教学要突出对学生终身体育知识的传授, 在教材选择上要结合学生的实际, 开设针对性较强的理论课程。针对学生的专业特点, 多传授一些对学生今后工作有帮助的体育知识, 针对学生专业学习和工作可能对身体带来的不良影响, 传授给他们一些怎样预防运动损伤的医疗保健知识、医务监督、体育养生方法·通过体育理论课教学, 教学生掌握自制健身计划的方法、自我监控锻炼过程的方法、自我评价锻炼效果的方法、及时处理运动损伤的方法等。

二、提高体育教师业务能力

(一) 思想观念的更新。

教师思想观念的更新是体育教育改革的前提·虽然学校体育经历了多次改革, , 但效果并不明显。只有从根本上改变教师的思想观念才能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 改变以往学校体育课单一的运动技术学习。让学校体育课成为实施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才是中职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任务。教师观念的更新是学校体育教育改革不断取得进步的关键。学校要把体育学科同其他学科一样视为具有丰富内涵和教育规律的完整系统, 及时改变旧的体育教育观念, 树立新观念, 将终身体育教育、健康教育与体育教育相结合, 以实现全面发展的预定教育目标。

(二) 优化教师知识结构。

随着体育教学改革的深人, 体育课已不再满足于单纯的对体育知识、体育技能的传授和身体锻炼, 而同时是将营养、运动损伤、心理健康、人际关系等有关知识, 融人其中, 使体育课教学的难度不断加大。因此, 体育教师应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以适应新时期体育教学的需要。

(三) 体育教师教学科研能力。

要充分发挥有经验的老教师在教学与训练中的带头作用, 在教学与训练中对中、青年教师实行传、帮、带;体育教师的科研活动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职体育教师的科研能力应不断提高;跨学科学习的能力, 加强各种信息学科在体育教育中的综合应用;学科带头人, 学术骨干定期组织学术报告和讨论会, 掌握最新学术动态, 开展科学研究是培养、提高教师科研能力的重要途径。

科研兴教, 科教兴校, 。体育事业要发展, 教育科研须先行。教育科研对于推动体育教育改革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 知识经济时代需要的不仅仅是能教书的教师, 而是集教学、科研、管理为一体的复合型教师。将科研成果运用到体育教学实践中去, 这就要求教师端正科研态度, 真正把教学和科研有机地结合起来, 不断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结束语

浅谈职业学校师德教育 第5篇

关键词:职业学校 师德建设 敬业 服务态度

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形势下,职业教育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职业教育的迅猛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如何解决学生素质的普遍不高教学质量下降问题,如何对待社会生活中金钱、名利诱惑,如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教育体制和激烈竞争等。我国的学校德育历来为政府和社会各方所重视,被尊为五育之首的德育,尤其职业学校教师的教师德育,受经济社会思想和意识的冲击,更加需要进一步提高和加强。不难看出,师德建设是与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事业等发展紧密相连的,是随着学校德育的建设与发展而建设与发展的。作为一名职业学校的教师,自身的师德应从以下方面来体现。

一、为人师表

教师要在思想政治上、道德品质上、学识学风上全面以身作则,自觉率先垂范,真正为人师表。”教师凡是要求学生做到地;自己要率先做到;要求学生不能做的,自己坚决不能做;要求学生不迟到,预备铃一响,教师就提前到教室门口等待等等,看似区区小事,实则细微之处见精神做表率。为人师表对学生是一种无声的教育,它爆发的内驱力不可估量。因此,为人师表是当好人民教师最基本的要求。

二、身教重于言教

学校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一所学校的校风校貌与教师的行为表现息息相关,一个教师的师德好坏对教风、学风影响极大。应该承认,目前,敬业乐教、无私奉献于教坛的教师是绝大多数,他们在工作台繁重,生活清贫的情况下以自身高尚的师德与良好的师表行为影响与培育了大量德才兼备的学生,的确令人可敬可贺,然而,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的存在,也有少数教师在改革开放特定环境中表失师德和人格,在学生中、社会上产生极为不良的影响。如有的工作消极,纪律涣散;有的弄虚作假,活名钓誉;有的赌博成性,作风下劣;有的吃喝玩乐,贪图享受;有的计得患失,事必讲报酬。如此种种,都玷污了人民教师的光荣称号,有悖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基本要求。因此,提倡“身教重于言教”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敬业精神,且具有高技能操作水平

具有敬业精神的教师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为人民的教育事业能呕心沥血对工作一丝不苟,即使碰到这样和那样的困难也会想办法克服。为了学生的一切,一切为了学生,以学生满意不满意,学生快乐不快乐,启发没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了他们的实践能力作为教育教学工作台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尽管农村学校教育经费拮据,敬业者仍能以积极因素的心态饱满的热情搞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台。同时只有自身过硬的操作水平,才能指导学生职业技能训练。让學生更好的就业。

四、服务心态

“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燃烧着的蜡烛“等称号,是社会对教师职业的高度评价,同时,也是对教师提出的要求。教师要像商口行业一样,将“为顾客服务”溶进“为学生服务”之中去,并且要具备这种心大态。不能再像过去那样高高丰,对学生指东点西,把他们当作指挥的工具来使唤。教师在教学中的服务心态,不应只少数优等生服务,而应该平等对待那些后进生,因为他们同样也是“财富”的源泉。教师甚至要给予他们最优惠的服务,设法调动全心全意的积极性和上进心,善于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把他们培养成为合格且有特色的“产品”。此外,教师的课外辅导,上门家访,以及与学生的抵足谈心等,都可以看作是这种服务心态的具体表现。只有当我们的教师具备了这种心态,才会在日益激烈的行业竟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并使“太阳下最光辉的事业”更焕以光彩。

五﹑加强在实践中的磨练

学习理论是重要的,更重要的是将理论付诸教育实践,因为教育实践不仅是教师进行师德修养的现实基础,同时也是检验教师师德修养的唯一标准,是教师师德修养的目的和归宿。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在教育实践中不断认识、不断提高,不断完善。只有经过实践的反复磨练,道德认识才能日益明确和深刻,道德信念和道德意志才能日益坚定,道德情感才能日益丰富,道德理论才能日益完善,才能形成良好的师德品质,成为品德高尚的人。

六、加强向优秀教师的学习

在优秀教师的身上,集中体现了教师职业道德所倡导的优秀品质,他们的教育实践和先进事迹,生动体现了新时代师德的特点和要求,他们从不同的侧面把教师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具体化、形象化了。学习他们的先进思想﹑感人事迹和高超的技能,既能帮助我们提高师德认识,又能诱导和激发我们的师德情感。

总之,作为一名职业院校的教师要想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经受住社会和自身的各种考验,就必须明确师德规范要求,针对存在的问题,加强修养,通过修养,增加道德认识,丰富道德情感,树立道德理想和道德信念,坚定道德意志,并在实践中进行道德行为选择,同时具有较高的技能操作水平。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师德素质,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民教师,更好的为职业院校学生服务。

办好职业学校,发展现代职业教育 第6篇

一、如何理解现代职业教育以及职业学校在职业教育中的地位。

1.

现代化职业教育, 指的是要以转变人们的职业教育观念为基础, 以完善职业教育体制为根本, 以现代化的教育内容及教育手段为中介, 建立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大批合格的劳动者的现代化职业教育体制。内容包括现代化的职业教育观念、现代化的职业教育体制、现代化的教育内容、教育手段。

2.

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分为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 均为社会经济建设培养技能人才提供有力保障。本文所说的办好职业学校特指的是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中专) 和技工院校 (含技工学校和技师学院等) , 它们都是职业教育的中坚力量, 是培养真正能从事实践动手、具有较高技能水平的一线操作人员的职业学校。

二、如何办好职业学校, 推动发展现代职业教育。

1.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办好职业学校必须具有现代职业教育理念以及教育内容和教育技术手段的现代化。一直以来我校在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的引领下,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在培养对象、专业设置、办学规模、办学体制等方面, 强调以市场需求来办学, 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及市场经济的变化结合国家职业教育方面政策及时调整学校办学目标, 调整和设置专业和教学内容, 实现教育内容的现代化。学校新建教学大楼和实训中心, 引进最先进的德国西门子实训设备, 先后建成了三座现代化学生公寓, 并将扩大校园, 优化育人环境。学校从实训到教学, 从设备和教学技术手段到各种办学硬件等方面满足教育技术的现代化需要。学校从早期单一的建材专业发展到现在的四大类二十多个专业, 涵盖多个领域;从一般的技工学校升格为现在的技师学院;从单一的招收初中生, 培养初级工、中级工为主, 发展到以招收高中生为主, 培养“高级工+大专”“预备技师+本科”;学校既着眼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需求, 又注重适应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趋势的“两生”相结合;从中技学历全日制教育为主调整为学历技能教育与技能培训 (农民工培训、退役士兵培训、紧缺工种培训、非全日制教育等) 相结合;发展目标从“做大做强”调整为“做精做强”等一系列战略转移。实践证明, 我校在不同时期能根据不同时代特征把握自身发展方向, 目标明确定位准确, 保证持续稳定发展。学校是全省技工院校唯一一所从1995年至2011年连续十七年被省委、省政府评为“文明学校”的单位。

2. 创新科学管理制度和体系, 深化学校教育教学改革。

学校办学三十多年来, 为我省经济建设及现代化建设培养了五万多名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人才。一直以来, 我校不断探索职业学校教学改革, 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科学的管理制度和体系, 来保障各项工作的正常运转。学校于2006年率先采用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 (企业国际标准质量管理体系) , 结合国家重点技工学校评估标准等, 建立了《程序文件》《作业性文件》和《质量手册》等学校的质量综合管理体系, 创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科学的管理制度, 并在运行过程有效地指导、规范各项工作。从2012年开始我校开始推行学分和选修制, 保证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以及学科和专业兴趣。学校制定各专业和学科以及教学实习实训、顶岗实习等各项活动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学分, 同时按照人社部、省厅规定变更30%左右的课程体系, 选择增加更加符合社会需求及企业需要的课程充实到课改中去, 并增加一些选修课程。学生在修完规定的必修课程, 可以选择自己兴趣的课程或参加兴趣小组或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技能竞赛等多种渠道等来获得学分, 学生修满规定的学分, 技能考级合格并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颁发毕业证书准予毕业。学校对取得双证书或多证书的毕业生优先推荐更好的就业单位, 近五年来学生的就业率达99%以上。

3.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加强校企合作、校校合作。

近年来, 我校积极推进校企合作, 构建“双师型”的教师队伍, 并在本省及经济发达的广东深圳等地企业建立技师工作站, 让学生学习技能与企业生产相结合, 让老师下企业去了解最新的信息和技术, 同时也让企业参与到学校相关的课程与专业的开发与和设置, 甚至教材的编写等, 通过这种学校与企业密切合作, 推动了专业与就业岗位的对接, 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 既培养了一批“双师型”的教师, 同时也使学生在实习之后就能上岗工作, 受到企业的极大欢迎。而校企合作是职业学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自2010年始, 我校先后与福建乾达重工机械有限公司等近三十家企业签订“订单培养”协议, 为企业培养“量身定做”的人才, 企业为毕业生提供工作岗位, 整合学校和企业两种资源, 使企业和学校得到双赢。另外学校还通过与省内外普通高校的合作, 让学生参加成人高考, 实现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 实现校校合作。

4. 以德促能, 培养德能兼备人才。

一直以来我校秉承“学会做人, 学会做事, 学好技术, 服务社会”的十六字办学质量方针,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德育工作始终贯穿学校教育, 开展各种各样的主题班会, 内容丰富的德育征文大赛, 不仅凭借课堂思想教育还通过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 寓教于乐;每周一次的多种方式 (如通过电话、短信、QQ、微信等) 的家校联系, 和家长一起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 建立心理咨询室, 通过多方面了解学生个性心理发展变化, 培养健康积极的人格;开展各种兴趣活动以及班级专业之间的体育、歌咏比赛, 每年举办一届的校运会, 加强体能训练, 培养学生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及团队合作精神等综合素质。我校把学生德育工作渗透到日常管理中去, 加强对学生非智力因素方面的教育,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2012年, 学校被省里评为省级道德教育先进校。

5. 以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和国家高技能人才基地建设为契机, 建设重点专业和现代化高技能人才实训基地, 推动学校向现代化职业教育发展。

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以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改革、师资队伍建设、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为主要内容和目标。我校根据学校发展的实际, 于2011年开始, 积极向省级有关部门及国家申办示范校建设, 2012年6月经教育部、人社部、财政部等批准, 我校作为第二批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项目建设示范校 (以下简称示范校) 。我校的示范校建设有五个专业两个特色项目, 分别是数控加工、汽车维修、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建筑施工、电子商务五个专业, 技师工作站、校园文化建设两个特色项目。两年来, 学校通过五个重点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师资队伍建设, 特别是双师型师资的培养等方面的建设, 基本形成了与社会经济发展及地区产业结构和人才需求比较紧密结合的专业群。建成一批集教学、培训、技能鉴定、实习、生产等相结合的一体化实习、实训、生产基地等。

我校根据国家产业政策的变化和向装备制造业强国转变的发展目标, 于2012年向人社部、财政部申报成功批准设立福建技师学院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 (主要为数控加工基地) 。该基地拟投入一千多万元, 全部引进德国制造的现代化先进设备, 包括立式加工中心设备3台、数控车床2台、五轴万能铣床2台、车削中心设备1台、实训教室及教学培训软件、最新西门子热功能及DMG定制化开发功能设备等。现政府采购已结束, 设备安装调试及实训工作也将在2014年10月份左右完成, 届时又一个全省较先进的现代化实训基地将建成, 既可满足本校学生实习、实训的需求, 也可以安排部分的社会、企业高技能人才培训, 也使我校向现代职业学校迈进了一大步。

6. 以国家政策为依托, 积极争取地方政府的各项优惠扶持措施。

职业教育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最为密切, 党和国家也高度重视。党的十七大报告就提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党的十八大报告又提出“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要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要”。近年来, 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 如对中等职业学校所有全日制在校农村学生和城市家庭困难学生实行助学金政策;对农村家庭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实行免学费政策。福建省政府自2012年秋季也出台了将中职教育三年学制的学生全部纳入免学费政策实施范围。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财政厅等有关部门在近年来实施退役士兵、紧缺工种免费培训以及非全日制培训产业技工基地建设政策等, 这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和实施, 推动了我校进一步向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

三、办好职业学校, 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建议。

1. 建立健全的法律制度, 继续深化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是职业学校培养技能人才的最重要途径, 是一种学校与企业双方参与共享教育资源、互惠双赢现代人才培养模式。但从我校校企合作的实践来看, 存在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学生在校外实训基地实习与企业实际生产之间也存在矛盾等, 这些都影响校企合作模式的正常运行。校企合作模式需要政府发挥协调和指导作用, 整合教育资源, 制定完善的发展职业教育的法律法规体系, 来明确和保障政府、企业、学校对培养技能人才的责任、权利和义务等。

(1) 建立严格的劳动就业准入制度, 加强职业教育与劳动就业的紧密联系。劳动者在就业前要接受必要的职业教育, 取得相应学历证书和相应职业资格证书, 用人单位要按国家规定的职业标准招收录用员工。

(2) 制定校企合作的企业行业标准, 对有资格的企业提供政策支持和法律保障。对企业因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所支付的成本按法律规定予以补偿等。

“双元制”职业教育是德国职业教育的基本形式, 学生必须按照有关法律的规定同企业签订培训合同, 然后才能成为职业学校的学生, 在企业接受实践技能培训和在学校接受理论培养相结合的职业教育形式。

2. 衔接中高职教育, 实现学历与技能的互通和互补, 促进现代职业教育健康发展。

目前技工院校包括技师学院隶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 通过自主招生, 一方面学校招生难, 生源数量质量得不到保证, 在校生规模逐年下降, 而另一方面企业却急需大量的技能型人才, 造成时常出现“用工荒”, 我校近几年每年用人单位的需求量都是当年学校毕业生数量的三倍以上。同时技工院校毕业生就业岗位多为较为辛苦的一线操作工人, 而且其职业资格证与学历又常得不到用人单位或人事部门的认可, 高级技工、技师也很难享受到专科和本科的待遇。要解决这两种矛盾, 就需要政府部门从宏观调控, 制定相应政策, 保障职业学校发展有个良好的环境条件

(1) 将技师学院列入高职生统一招生计划, 实现双向选择。政府应实行开放性招生政策, 将技师学院列入高职统招, 为广大考生及家长了解相应的信息, 可备注其为非学历专门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职业技术学院, 保障技师学院的生源质量和数量, 实现技能人才的高质高效培养, 使社会、家长和学生重视与选择职业教育。

(2) 制定职业学校与普通高校的衔接机制, 制定落实技师学院毕业生待遇政策。职业学校的优秀毕业生能继续再深造, 做到学历与技能的互通, 毕业时各科成绩或学分达标, 可获得大专或本科学历;制定落实技师学院毕业生待遇政策, 对取得高级工和技师证书的毕业生参照专、本科毕业生待遇。技工院校学生毕业时可以直接就业, 也可以进入高校进行深造, 参加本科和研究生的学习, 已修学分可以相互认可, 这种终身学习机制是当今社会的教育思潮, 也是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总体趋势。

(3) 政府协调教育部门和人社部门、财政部门等, 制定出台政策, 鼓励更多的职业院校尤其是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职业技术学院纳入培养“高级工+大专, 技师+本科”这一社会急需的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真正既有实践又有理论的技能型人才, 以满足市场需求。同时, 在资金上给予更大的支持和倾斜, 使职业学校能有更大的积极性, 培养更多的此类人才。

四、结束语

探讨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体育教育改革 第7篇

(一)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和体育教育改革的必要性

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它具有自身人才培养的特殊性。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有目的地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适应社会某种职业活动的一种教育类型。根据这一特殊性,体育教育应发挥其强有力的辅助作用,围绕不同类型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培养目标为基本出发点,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具有专业文化知识、身心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欧美发达国家十分重视高职教育,这关系到持续发展的经济所需要的后备人力资源问题,而我国在中等职业教育方面起步较晚。改革开放以来,高等教育和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为了满足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对各种人才的需求,逐步实现了教育规模的产业化发展,中等职业教育逐渐实现了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体系改革,但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与普通高中的教学模式基本相同,出现了许多与社会需求相脱节的现象。其中,体育教育是中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除了体育教育本身强身健体的基本功能之外,更重要的还有通过体育教育,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独立创业精神等,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能团结同事、培养企业荣誉感、热爱工作和适应社会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中等职业体育教育改革的内容与形式

1. 解放思想,开拓创新。

改革首先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促使现有体制的科学、合理化。改革需要动力,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是改革的内在动力,它源于人们对体育发展的需求得到不断的满足。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认为,人的一切行为的原因不在于他的思维,而在于他的需要。因此,学校的管理层要重视体育教育的发展,针对不同类型的高职院校,进行不同模式的体育教育教学改革,发挥体育教育的功能,为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服务。推动教育体制改革的顺利发展。目前,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都具有针对性,毕业生大多从事企、事业单位的基层工作者,但许多毕业生存在择业困难,“高不成,低不就”,延误创业的时机,这种情况显然与我们的教育有关。我们教育出来的许多毕业生都想一开始就进入管理层,或者想“干一番大事”。开拓创新的观念不仅仅要求广大职业教育工作者把握,特别是通过教育教学过程的实施,体现在学生创新观念的培养和建立上,其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创业观。一个人要想能适应未来的工作和生活,就必须是一个具有开创性的人,而创业教育有助于人们更好的适应未来的工作与生活,创业教育成为世界各国教育的一种必然趋势。事实证明,体育教育能对开拓创业形成良好的影响,例如,开展军训、野外拓展等体育运动,有助于培养企业员工的吃苦耐劳和团结协作精神、有助于思想的统一、打造并培养企业精神,树立企业形象,有助于自身和企业的共同发展。在体育教学中完全可以适当增设野营、拓展等集体性教学内容以适应学生身心共同发展的需求。

2. 提高体育师资水平和力量。

提高师资水平和力量是中等职业教育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中等职业教育通过培养人才来服务于社会,因此,办学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如何通过提高师资水平和力量,发挥其培养人才的根本任务。体育作为中等职业教育的组成部分,其改革也不能落后。目前,由于师资水平和力量的欠缺以及场地、器材等客观因素的制约,许多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体育课教学内容和形式照搬普通高中的模式,缺乏针对性,许多学生喜欢的项目无法开展,甚至“放羊”式的体育课也不少见,完全没有发挥到体育教育的良好作用。作为中等职业体育教育的工作者,理所当然地进行自身素质的全面提高,以适应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当然,学校的管理层应该给予重视,并为体育教育工作者的函授、进修等提供优惠政策,这样才能使中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整体得到良好发展。

3. 更新体育教育观念、优化课程体系。

更新体育教育观念,来源于社会对所培养的人才质量规格的需求和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需求的综合影响。目前,中等职业体育教育的指导思想正向“以学生为本”、“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等的方向发展。这样的指导思想充分体现了教育“以人为本”,促进个性全面发展的基本功能,是人的个性全面发展和社会的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的高度统一。体育教育领域的改革,可以成为中等职业教育改革的窗口作用。体育课教学应该延长为中等职业教育的全过程,将体育知识能力、人文教育、科技教育融为一体,教学内容从传授体育的基本知识技能发展为训练学生的基本活动和生存能力,培育学生掌握科学体育锻炼的方法并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例如,在对抗性的体育活动中,既讲究取胜,又要强调尊重对手,这样,培养了竞争意识同时也培养了协作精神。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是改革的主体部分。对于实用性不强的课程可以删减,而对于难度大的教学内容本着“重在参与”、“健康第一”的体育精神贯穿于教学的始末。因此,以往“放羊”式的教学和训练、按照达标标准进行考试的教学都是不合理的,这不利于培养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而对于运动能力和技能掌握差的学生更是把他们拒之门外了。在教学实践中,始终以学生为本,在强调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基础上加强教师的主导作用。标准的示范动作是必要的,但对于普通学生应该简化运动技术要领,提高学生在掌握高难度动作学习过程中所取得进步带来的的乐趣和成就感,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指导思想。体育成绩的评价体系也要针对课程体系的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分为课内、外两大部分。其一,课内评价可分为达标评价和提高程度评价两方面,根据“重在参与”、“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降低达标评价在总分中所占的比重,而体育课的出勤、参与学习锻炼的态度,身体机能、运动能力和技能掌握等的提高程度成为评价的主体部分;其二,课外体育成绩以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热情、参加各类业余体育协会活动的情况以及形成的良好影响进行综合评价。这样的评价体系有助于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培养和体育参与的热情,实现“终身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4. 改革方案。

科学管理是整个中等职业教育体制改革得以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学校的管理层要把教育体制改革看成完整的系统,从整体上把握教育体制改革,重视体育教育作为改革的一个子系统所发挥的作用和功能。一方面,学校管理层的决策对体育教育改革起决定性作用;另一方面,体育教育的改革能通过自身的发展,促进整体教育体制改革发展的步伐,二者关系是不可分割,相互相承。

(三)结束语

要用全面的观点、发展的观点看待中等职业体育教育体制改革。中等职业教育改革也是我国社会进行改革深化的大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一方面经济发展对中等职业教育起决定的作用,另一方面教育通过培养人才、发展科学等职能服务社会来促进经济的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所需要的人才提出新的质量规格的要求,因此,中等职业教育要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对人才培养目标做出相应调整,从而继续深化教育体制(包括体育教育体制)改革,以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傅正泰.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努力完善职教体系[J].教育与职业, 2004, (5) :6-7.

[2]杨金梅.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学校教育体系探讨[J].天津工程师范学院学报2007, 17 (4) :50.

[3]叶奕乾, 孔克勤.个性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1:39.

[4]曹军勇, 李晓艳.创业教育观对社会体育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启示[J].湖北体育科技, 2006, 25 (4) :386-387.

中等职业学校职业道德教育研究 第8篇

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及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是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的核心工作。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和职业观, 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因此, 职业道德教育在中等职业教育中尤为重要, 它是学生德育教育的核心, 是构成中等职业学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 会使学校的德育教育更有针对性和目的性。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也是学生就业时企业对学生的重点考察内容, 是决定毕业生是否录用的重要依据, 也是提高就业稳定率的重要因素。因此, 研究中等职业学校职业道德教育对学生就业和企业用人都有极重要的意义。

二、中等职业学校职业道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 中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边缘化趋势

中职学校普遍注重对学生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培养, 而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却没有给予高度重视, 很多学校领导认为职业道德教育只是上好德育课, 仅停留在课堂上的理论教育, 只注重职业道德理论知识的灌输。而在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堂中, 只重视榜样的作用, 往往一个榜样就引领一个时代, 影响了一代人的目标, 但忽略了对职业道德教育中情感、行为和社会意义部分的教学。更有部分教师把职业道德教育转化为自身的为人处世的能力, 偏离了职业道德教育核心。学校领导思想上不重视, 当然也就很难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职业道德教育体系。

2. 中职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现状令人担忧

目前, 中等职业学校只是刚刚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 并且课时较少, 在教学中也没有与企业有相应的衔接。中职学生职业道德素质偏低, 在择业观上没有明确的目的和责任意识, 他们往往只对工作岗位的工资待遇、单位地点极为关注, 大城市工作、薪金丰厚, 几乎是大多数中职学生的共同愿望, 对就业岗位要求偏高, 理想脱离现实, 在学校学习期间无法对自己的未来做出良好的规划和设计, 这就导致了在就业市场中, 一些岗位趋之若鹜, 一些岗位却无人问津的现象。在敬业精神方面, 中职学生奉献意识弱化, 强调奉献与索取成正比, 带有明显的功利主义倾向, 他们有成就事业的愿望, 但缺乏脚踏实地的精神。一些刚毕业参加工作一两年的中职学生往往把目前所在的工作单位看成跳板, 待遇好则继续干下去, 待遇不好则等待机会另谋高就, 缺乏一种基本的敬业精神。

3. 缺乏适合中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好教材

近几年, 不少中职学校已陆续开始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 尽管将其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来开设, 但没有融入企业文化, 也没有职业生涯设计, 没有合适的专门针对本校、本专业特点的教材, 使职业道德教育显得空洞、苍白。

4. 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没有对接

校园文化是职业道德教育的有效载体, 职业教育具有行业性和企业特点。因此, 要强化职业学校职业道德教育的针对性, 就必须加强企业实践的力度。学校对专业实习过程不加管理, 更不可能重视学生实习期间职业道德水平的提升。在当前的企业发展过程中, “人”是第一要素, 因此在进行职业道德教育过程中, 引入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 继承和弘扬企业精神和中华民族精神, 对于学校德育工作是非常有必要的。而目前, 我国职业教育对于校企文化对接方面的研究还不够, 学校的德育教育和校园文化要与企业文化实现真正对接, 还需进一步研究探讨和实施。

三、中等职业学校职业道德教育工作方案

1. 建立工作目标和行政考核

首先, 学校领导要将职业道德教育列入工作目标, 分管领导要亲自监督、检查此项工作。其次, 应尽早形成在德育工作内容和德育工作目标上的科学衔接, 加强德育工作的教师队伍建设, 采取多种形式的师资培训, 培训对象主要是职业道德学科教师、班主任及行政管理人员, 进而逐步形成一支道德好、业务精、作风正、形象优的师资队伍。同时, 还应与企业“联姻”, 有效的将企业文化引入校园。学校要把德育教育工作与政绩考核相关联, 把德育教育工作与职称评定、评优联系在一起, 让所有的专业课教师、德育课老师与班主任将德育教育深入到每一次课堂教学中、每一次活动中。

2. 注重德育教育和素质教育

只有加强学校的职业道德教育, 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意识, 职业道德教育必须教育、引导学生热爱自己的职业, 忠诚于自己的职业, 忠诚于自己所属的职业团体, 信守该团体的纪律、规范、理想和目标。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意识, 才能诚实的劳动, 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 才能为自己的职业行为负责;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意识, 才能将最终奉献社会的目标作为实现人生价值的追求, 这是每个学生在职业学校必须转变的人生观念, 是我们每个教师德育教育的培养目标, 是职业道德教育的宗旨。通过教育, 才能让学生把自己和职业紧密联系起来, 并全身心地融于其中, 才能做到干一行、爱一行, 做到真正的敬业, 只有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和素质教育, 才能树立职业道德意识, 才能赢得他人对你的信任、尊重及好评。

3. 中等职业学校要重视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

通过开设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 培养学生正确的职业观、灵活的择业观、良好的应聘技巧, 会对毕业生的择业、就业产生主导性作用。通过对已毕业学生进行跟踪调查、信息反馈, 使学校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和企业对人才知识技能结构的新需求, 从而不断改进教学, 调整实习实训内容, 使学生到企业能够尽快上岗。在就业指导课程教学中, 我们应强调对职业意义的认识, 使学生懂得职业并非仅仅是个人谋生的手段, 它更是奉献社会, 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只有懂得了职业的崇高、伟大, 才能对自己职业产生由衷地敬仰、挚爱、忠贞之情。这些积极的思想感情是学生形成正确职业观的基础。

4. 加强德育教育教材编写和信息库的建设

进行中等职业道德教育, 也是一项信息传播的活动。面对当前改革开放、市场经济、高科技迅猛发展的形势, 必须尽快进行信息库建设, 广泛地收集国内外各行各业的有关资料、实例及个案, 乃至国外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卓有成效地开展职业道德教育的经验与做法。组织职业道德教育优秀教师、专业教师、班主任、企业文化负责人编著适合本校、本专业学生的德育教育及校园文化建设的校本教材, 将企业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和职业道德教育教材中, 使学生提前接触和了解企业文化, 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稳定率。

5. 校园文化建设与企业文化有效对接

深入研究在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有效地结合专业特点, 通过到企业调研回访, 请优秀毕业生以讲座等形式, 使学生了解企业文化, 树立明晰的职业意识;结合专业特点, 开展各种专业竞赛, 将职业道德教育融入到各种活动和专业课教学中, 更好地完成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到专业技术人才的过渡, 使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在专业课和专业实训中优化学生对企业、对社会的认知, 增强对职业精神、职业规范、职业素养的了解, 帮助学生树立职业理想, 更好地指导他们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从而为学生今后的成功筑起一座桥梁。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 可以突破学校过去陈旧的传统的职业道德教育模式, 将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引入职业道德教育过程中, 这样也对于企业文化及企业发展具有一定的社会实践价值。

(编辑刘丽娜)

摘要:中等职业学校职业道德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和职业观, 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因此, 职业道德教育在中等职业教育中尤为重要, 它是学校德育教育的核心, 是构成中等职业学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 会使学校的职业道德教育更具有针对性和目的性。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刍议 第9篇

一、职业道德教育刻不容缓

职业学校学生的道德素质情况将直接影响各行业的职业道德状况, 从而影响人们社会生活的质量, 因此, 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 应成为现今职业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1. 职业道德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情感, 做到爱岗敬业。

爱岗敬业是各行业对人才的最基本要求, 有岗位就有事业, 岗位是事业的基础, 岗需要爱, 业需要敬, 所以爱与敬是守岗守业的关键。职业学校应把爱岗敬业精神作为职业道德教育的首要任务, 让学生将爱岗敬业变成一种职业习惯, 成为一种风尚, 成为一种精神情怀, 只有具有这种职业品质的学生, 才会受到企业更多的欢迎, 职业学校才会取得更大的发展。

2. 职业道德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职业认同感, 做到精益求精。

职业道德教育的前提是使学生在学校学习专业理论、专业技能的同时, 全面了解自己将来要从事的职业, 激发对职业的兴趣和热情, 产生对职业的认同与欣赏, 逐步形成深厚的职业情感, 从而努力为掌握专业知识刻苦钻研, 主动为提高专业技能求精求进, 攻坚克难, 为今后在工作中有所建树打下扎实基础。

3. 职业道德教育有利于促使学生树立远大职业理想, 进行职业规划。

职业道德教育的本质是通过对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感染、熏陶, 使其形成良好的人生观、世界观和职业兴趣、职业意识、职业情感、职业理想的过程。在此过程中, 必然包含职业规划和创业意识的培养, 避免学生在刚踏入社会时因缺乏职业认识而产生无所适从或好高骛远的想法, 使学生一走出校门就能正确树立起良好的就业择业心态, 有效规划自己的职业道路。

二、职业道德教育应讲求原则

没有原则的教育必然是无的放矢, 教育作为一门科学应遵循固有的基本原则, 职业道德教育也同样如此。

1. 讲求主体性原则。

传统的说教、灌输和强迫执行等反理性的方法往往事倍功半, 甚至适得其反, 正如鲁洁所说, 道德是主体的道德, 没有主体的参与, 就没有道德, 而且即便有了主体, 但如果主体并不敬仰和服膺道德, 也同样没有道德。因此, 职业道德教育应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培养学生的道德自觉。

2. 讲求民主性原则。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仍然处于心理发展的叛逆阶段, 学生的自我意识比较强烈, 他们在表现自我的同时还渴望被关注, 这是人的成长发展过程中自然出现的民主要求。在职业道德教育过程中, 教师应充分关注学生的这种民主要求, 积极寻找受学生欢迎的方式, 在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氛围中达到教育目的。

3. 讲求实践性原则。

道德教育从根本上说是具有实践性的, 这一特点决定了职业道德教育也应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现今职业学校学生踏上工作岗位后普遍出现的缺乏敬业勤业精神、唯利是图的现象就是因为在教育过程中不重视实践性。所以, 职业道德教育应积极汲取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的思想, 让学生参与实践, 教师指导实践。

4. 讲求发展性原则。

学生的道德成长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具有阶段性、渐进性和反复性。教育工作者只有充分认识学生道德成长的特点, 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的成长, 理解、宽容学生道德成长的反复性, 才能真正树立起良好的职业道德观, 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

三、职业道德教育需与时俱进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现代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 中职学校以往“关起门来办学”的方式明显与社会、企业的需求相脱节, 因此, 及时更新教育理念, 改善职业道德教育方式, 应摆上当代职业学校开展教育活动的重要议事日程。

1. 更新职业道德教育的观念。

中等职业学校要坚持德育为先, 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要以《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意见》为指导, 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 重视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责任意识、诚信品质、遵纪守法意识, 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要针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特点, 开展丰富多彩的职业道德教育活动, 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实践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多措并举地促进学生职业责任感、使命感和荣誉感的形成。

2. 转变职业道德教育的方式。

传统的德育教育方法, 特别是立足课堂说教的方法, 很难达到预想的效果。我们可以加强文化课和专业课教学的职业道德教育渗透, 重视在讲解知识、传授技能的同时增强学生职业道德意识。我们可以根据学生实际, 联系现实社会, 开展诸如“情景模拟”“专家讲座”“专题讨论”“企业家论坛”等活动, 让学生在参与喜闻乐见的活动中体悟职业道德。我们也可以充分利用学生职业生涯设计, 让学生走出中考失败人生灰暗的阴影, 恢复自信, 重树理想, 培养学生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和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创业观, 引导学生向着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个性健康的道路发展。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开放教育主体, 带领学生走入企业, 拓展以工学结合为主的校企合作模式, 或者邀请优秀毕业生、成功企业家、行业精英、劳动模范等参与学校教育活动, 增强职业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3. 增强职业道德教育的实践体验。

职业道德教育要尽可能联系学生未来的职业, 引入现代企业文化, 加强与企业合作, 强化学生实训实习, 充分利用实践和实习等教学环节, 从实践的角度, 以学生直接的视角和亲身的经历、感受来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比如, 可以聘请企业的管理人员介绍行业规范和要求, 可以由教师带领学生通过学校实训、工学结合现场感受职业道德的内涵和意义, 也可以邀请已就业学生来校开展座谈会, 交流关于职业道德方面的切身体会。

4. 发挥教师职业道德的示范作用。

“师者,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教师教育学生, 要通过言传身教, 以自身丰富的学识、高尚的人格、`优秀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来教育和影响学生, 教师的教育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职业道德的养成。可见, 教师自身的修养、言行举止, 特别是在爱岗敬业、以身作则、为人师表、遵纪守法等方面的表现实际上就是职业学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教材, 学校只有不断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 发挥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 才能确保学生良好职业素养的最终形成。

5. 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的三方合作。

学校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 不能忽视家庭和社会的影响, 师生之间的关系, 父母对子女的引导、社会对职业道德的评价, 都会影响学生职业道德观的形成。学校应主动与家长取得联系, 宣传职业教育现状, 纠正家长教育动机, 引导家长关注教育, 形成家校合力。同时, 学校也要与企业和相关社会机构合作, 帮助学生和家长了解所要从事行业的职业道德要求, 提供更多让学生参与学习实习的基地和获得实践经验的机会。只有形成多方合力, 齐抓共管, 职业道德教育才会卓有成效。

总之, 职业道德教育是事关国民素质、社会发展的大事, 中等职业学校只有提高认识、更新理念、勇于实践、大胆创新, 才能为学校的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强劲支撑。

摘要:如今, 中等职业学校的职业道德教育出现了明显滞后于专业技能教育的现象。职业道德教育刻不容缓。职业道德教育应讲求原则, 与时俱进, 才能为学校的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强劲支撑。

职业学校体育教育资源 第10篇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途径研究

一、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学校忽视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

职业生涯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很多教育工作者对这个教育内容了解的较少。中等职业学校的大部分学生在完成中职学业学习后走上工作岗位,开始自己的职业生涯,对这些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对他们未来的就业、择业产生重要的影响。然而,大多数中职学校都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列入德育、就业指导的范围内,并且对职业生涯教育的内容、方法以及实现途径等不做详细要求,不进行统一的管理与安排,处于比较尴尬的境地,导致职业生涯教育工作很难顺利地开展。

2.学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缺乏针对性

大多数中职学校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方面比较淡漠,就业指导的教师会向学生提供一些企业用人信息,然后组织一些面试活动。专业从事职业指导教育的教师会依据教材的内容,对学生渗透一些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内容。班主任会在日常班级管理工作中以及德育工作中,提到学生要从长远发展的视角来看待择业与就业的问题。

3.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方法单一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仅内容较少,并且教育的方法也相对单一。单一的教学方法不仅无法引发学生自觉接受教育的兴趣,而且也会影响到教育目标的实现。职业指导课程中,教师会以讲授的方式向学生传授如何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的教师只是体现在向学生推荐就业岗位时,对就业岗位进行详细的描述。而像专题讲座、职业咨询、行业分析以及企业参观等教育方法运用的较少,没能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职业规划体系,无法实现教育要求。

4.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管理体系有待健全

大多数中等职业学校的职业指导工作主要是由就业指导处、班主任以及德育教师来负责。然而,上述三类负责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的组成,并且没有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职业生涯教育。职业生涯教育工作也没有像其他专业理论课程或实践课程一样有严格的管理与评价体系。各类教育工作者各司其职,各自开展各自的活动,活动开展得好坏,教育的结果没有统一的要求与标准。管理体系的不健全无法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提供有力的保障。

5.担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教师素质有待提升

师资力量薄弱是导致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水平无法提升的重要原因。中职学校职业指导师资力量相对薄弱,是无法满足职业指导要求的,更无法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实现全面的、科学的、系统的指导。大多数从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教师都是从思想政治教师转过来的,或者是其他专业的教师,大多数没有职业技术教育学习背景。很多教师对职业指导工作的经验都较少,也没有参入足够的社会实践。教育工作完成是照本宣科,纸上谈兵,无法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提供有效的指导。

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途径分析

1.强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理念

学校应该从学生的职业需求实际出发,强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理念,为学生未来职业发展提供必要的教育内容。首先,要关注学生生涯的持续发展,要具有为学生服务的意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特点、家庭情况以及专业来确定职业生涯的目标,并设定职业生涯发展方案,并且以职业生涯方案为指导,努力进取,引导学生走向成功。挖掘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无限潜能,让学生的特长、知识、技能等有利于职业发展的因素实现最优化。

2.建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体系

明确中等职业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内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内容包括职业理想教育、专业概况介绍、职业潜能分析、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培养、职业技能培养以及指导学生撰写职业规划方案等。这些教育内容不仅要在课堂上实现,还要与多个可能参与到学生职业教育工作中的部门及教育者共同合作完成。

3.运用多样的教育方法

不同特点、不同专业的学生应采用不同的职业规划教育方法。单一地运用课堂教育方法不仅会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也不会收获较好地教育效果。因此,笔者建议,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时,可以试着尝试开展活动、参与社会实践的方法来实现。

4.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管理

首先,应该建立完善的教育组织形式,构建以分管校长为领导核心,以中心主任为教育工作开展重心,以专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教师为重要教育力量的教育组织。其次,对教育的结果进行多维度评价,包括对教育实施过程、对教育效果等进行评价。

5.加强指导教师队伍建设

鉴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具有强烈的需求,学校应该配备高素质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研究人员与专职实施人员,包括职业测评师、心理咨询师、信息技术员等。同时,还要加强对担任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教师进行定期培训,令他们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有更深的了解,满足工作需求。

参考文献:

王艳敏.中职学生职业生涯教育途径探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3.

职业学校“批评教育”现状 第11篇

1调查问卷

随机抽取本校2008级普通护理专业5个女生班共209人, 利用晚自习时间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共3题: (1) 在本校学习期间, 你是否受到过批评?A一次没有;B较少受到批评;C多次受到批评。 (2) 受到教师批评时, 你的态度是:A感激;B怨恨;C无所谓。 (3) 对于大多数教师的批评, 你认为:A客观公正;B带有偏见;C不好说。

2调查结果 (见表1)

要求学生独立答题, 答题结束后进行汇总统计。

调查结果表明, 在校学习期间, 从未受到过批评的学生占37.3%;对教师批评持积极态度的学生只占28.2%, 71.8%的学生对教师批评持消极态度, 其中有22.5%的学生对教师批评表示怨恨;认为教师批评客观公正的学生只占27.3%, 18.2%的学生明确表示教师批评带有偏见。

3分析与思考

调查结果显示, 多数学生对教师批评持消极态度, 这可能与部分学生对教师批评有抵触情绪有关。当然, 也存在个别教师批评方式、方法欠妥现象, 给学生留下了负面印象。事实上, 教师批评基本是客观公正的, 而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可能与下列几方面因素有关。

(1) 过分推崇赏识教育。赏识教育古已有之, 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就十分善于发现学生优点, 恰当的对弟子的德行予以表扬, 如评价冉雍:“雍也可使南面”;评价颜回:“贤哉, 回也”;评价闵子騫:“孝哉, 闵子騫”;评价南宫适:“君子哉若人!上德者若人”。孔子的表扬就是赏识教育, 能使学生在赞赏中树立自信心, 不断进步。罗森塔尔的期待效应实验则是赏识教育最好的实验依据之一。推崇赏识教育并无不妥, 关键是不能将赏识教育与批评教育相对立, 横加指责批评教育。其实, 孔子也会随时指出弟子的小缺点, 对大是大非的原则性错误更是严厉批评。如批评极善言辞、华而不实、爱睡懒觉的弟子宰予道:“朽木不可雕也, 粪土之墙不可圬也。”对搜刮民财的冉求大呼道:“非吾徒也。”并号召其弟子:“鸣鼓而攻之可也。”只有这样, 孔子才能令其弟子幡然悔悟。可见, 赏识和批评都是教育的手段, 缺一不可。赏识教育在于发现人的优点, 挖掘人的潜力, 增强人的信心, 鼓舞人的士气;而批评教育在于发现人的缺点, 改正人的错误, 有激励和鞭策作用。赏识和批评的目的都是为了教育人, 改造人。没有惩戒的教育不是完整的教育, 不能接受批评的人也不是完整的人。然而, 我国教育却把赏识教育抬高到了近乎神化的地位, 似乎我国教育的落后, 就是因为没有进行赏识教育。有些教育者把赏识教育当成“万能药”, 似乎所有学生在赏识教育的鞭策之下都可成为栋梁之才。更有一些教育者把赏识教育与批评教育完全对立, 拒绝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在这种教育理念下, 更多学生只看到自身优点, 看不到自身缺点, 只可赏识不可批评, 对敢于批评的教师便心生不满甚至怨恨。

(2) 有些教师把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混为一谈, 把学校变成了出卖知识和技术的场所, 教师和学生成了契约的双方;有些校长甚至把师生关系喻为服务员和顾客之间的关系, 过分夸大教育的服务功能。49.3%的受调查学生对教师批评无所谓, 22.5%的受调查学生对批评自己的教师产生怨恨也就不足为奇了。

(3) 不少学校过分强调学生评价在教师考核中的重要性, 学生意见占到很大比例。因此, 不少教师因担心学生意见影响考核成绩而不敢严格要求学生。

(4) 管理过程中出现矛盾后, 学校往往强调学生利益, 而忽视教师权利。有些学校采用“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只有不会教的老师”的片面观点给教师施加压力, 不仅不对行为不良的学生进行批评教育反而把错误归咎于教师。久而久之, 教师失去了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积极性。有些学生更是有恃无恐, 不仅不服从教师管理, 还谩骂和威胁教师。

(5)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 社会矛盾较为突出, 人与人之间缺乏真诚与信任。社会上的负面消极因素逐渐影响到学校生活, 致使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师生关系, 师道尊严已经土崩瓦解, 教师在学生眼中不再是传道授业、答疑解惑的指路人和行为处事的楷模, 而只是知识的传授者, 甚至将师生关系理解为合约关系。在这种关系下, 教师不敢批评学生, 学生不再信任教师也就很自然了。72.7%的受调查学生认为教师批评有偏见或不好说, 说明学生对教师的不信任。

学校批评教育的缺失对学生身心发展的影响是长期和严重的。在长期只有赞赏没有批评的教育环境下, 学生对批评教育显得尤为敏感, 受到教师批评而厌学、离家出走甚至轻生的学生并不鲜见。不难想象, 这些在学校很少受到批评或根本不能承受批评的学生, 如何面对社会激烈的竞争压力。因此, 学校批评教育不是可有可无, 更不是教师要不要批评权的问题, 而是教师的一种责任, 是爱岗敬业的体现。正如教育部师范教育司司长管培俊所指出的:“教师如果不敢批评学生、不敢管理学生, 该管的不管, 那就是不负责任, 就是渎职, 就是失职。”

上一篇:消化道穿孔的超声诊断下一篇:电泳涂装